當資本遇上足球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7020512014年世界盃已經開幕,這兩天的朋友圈被精彩的比賽不斷的刷屏,可見資本市場上也有大量的球迷。不僅如此,資本跟足球的接觸也是越來越緊密,馬云前些日子就剛剛以12億收購了廣州恆大俱樂部50%股權。今天和大家從資本的角度聊聊足球這門生意。
對於一個行業或者一門生意來說,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是其商業模式。首先從財務角度分析一下俱樂部的營收和支出模式。我們以最為成熟的歐洲五大聯賽的豪門俱樂部舉例說明。通常,一傢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來自3方面:比賽日收入、電視轉播費和商業運作收入。以下是引用騰訊體育的數據,可以看出主要俱樂部的營收結構比例。
查看原图以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俱樂部為例說明。皇馬2012/13財務年度總收入為5.209億歐元,較上年增長了1.3%。為世界上唯一一支連續兩年總收入在5億歐元以上的體育俱樂部。其比賽日收入收入主要來自主場比賽的門票收入,包括每年固定的19場西甲聯賽,不固定的(取決於成績)的杯賽(歐洲冠軍杯、國王杯等其他賽事)。理論上,在比賽日不變的情況下,收入高低取決於球場座位數量、球票定價和場均上座率。在歐美成熟的足球市場,各俱樂部都有大量的死忠球迷(這一點很重要,後文還會再分析),因此上座率都不成問題,售出的球票大多數是賽季套票。球票定價水平方面不同聯賽有明顯區別,總體英超的物價水平最高。如2012/13賽季德甲和英超各隊對比,德甲的價格低很多。最高的季票價格是多特蒙德的823英鎊,但是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如英超的中下游球隊西漢姆聯,而拜仁的550英鎊還不如降級隊雷丁,其季票的價格也只有英超阿森納的四分之一(阿森納季票最低985英鎊,最高1955英鎊)。另一個很重要方面是球場大小了。巴薩的主場諾坎普能容納10萬名觀眾(超過了奧運會對主體育場的要求8萬觀眾,也是鳥巢國家體育場的大小),皇馬伯納烏球場8萬觀眾,曼聯的老特拉福德7.6萬觀眾。但有很多中小球隊的球場只能容納2-3萬人,球場容量的大小體現在一個賽季的比賽日收入差別可能就是幾千萬歐元。因此這也就是為什麼前些年英超俱樂部阿森納為何要不惜背負巨債也要投資新建和搬遷到新球場的原因了(原主場海布里球場3萬多人,新主場酋長球場超過6萬人)。所以要想比賽日收入高,就得有個大球場,並且定個高價。
電視轉播權的分成也是各大俱樂部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而這主要跟各大聯賽的運作模式有關。多數聯賽是以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為代表的整體出售轉播權然後各隊分成的模式。以英超為例,其轉播權按3年出售,而英超自2013-2014賽季開始的3個賽季的英超聯賽國內轉播權達到了創紀錄的30億零1800萬英鎊,幾乎相當於之前3個賽季英超轉播權售價的2倍,加上國內轉播費,英超在全球的轉播權超過50億鎊!各隊轉播費將會根據英超積分榜最後的排名以及轉播場次的多少而分成。2014年英超冠亞軍曼城和利物浦都分別獲得了大約9900萬英鎊的獎金,而最後一名卡迪夫城獎金最低的也達到6400萬英鎊!這都歸功於英超聯賽近年來影響力的上升和商業運營的成功。歐洲冠軍杯的轉播分成也是類似模式。2012/2013賽季,所有32支歐冠聯賽小組賽參賽球隊,最少獲得860萬歐元獎金。冠軍得主獲得3740萬歐元獎金,其中並不包括市場份額分配。而西甲採用的是俱樂部單獨談判轉播權的制度,這對皇馬巴薩等豪門球隊則更加有利。
最後是商業運營收入,這包括球衣合同、贊助合同、球衣和衍生品銷售收入等。對於豪門球隊而言,還多了大牌球星的肖像權收入等模式。比如皇馬差不多各花一億歐元引進的C羅和貝爾,皇馬都擁有兩位球星的部分肖像權,不僅他們的球衣暢銷,而且能夠分享他們的商業開發帶來的巨額收入。
而在支出方面,俱樂部除了日常運營所需要的開支以外,最大的支出就是球員薪資。2012年,幾大英超俱樂部的球員薪資支出佔比分別是:曼城87%、曼聯51%、阿森納58%、切爾西66%。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基礎條件(球場、大股東等)不變的條件下,足球俱樂部的比賽日收入是相對固定的,要想提高收入,就需要獲得更高的轉播分成和商業運營收入。而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球隊成績。對於豪門球隊,盡力奪取聯賽和歐洲冠軍聯賽的好名次以獲得更高的轉播分成,同時能夠培養或者引進大牌球星提高商業運營收入。而對於中小球隊,如果能夠盡力打進冠軍聯賽或者歐聯杯,則下賽季就會多出一塊巨額的冠軍聯賽收入。而獲得好成績,就需要好的球員和教練,這也是為何球員工資佔如此高比例的原因。而俱樂部的淨利潤,則取決於支出(球員投入)和收入的平衡。
每一傢俱樂部的風格不一致,具體運作也不一致。甚至同一傢俱樂部的不同時期管理層也不一樣。皇馬一向是大手筆買球星,創造更高收入。而一些球隊則走青訓培養的路子,低成本創造收入。甚至很多球隊在球員成名以後以高額轉會費出售給其他球隊,這就是類似營業外收入了。但別說,好多球隊靠這掙了不少錢呢,只要主教練和球隊有像投資高手一樣發掘未成名球員潛力的眼光。例如,英超熱刺隊在2007年5月25日500萬英鎊購買貝爾,2013年9月2日以9100萬歐賣給皇馬,6年時間足足賺了十幾倍。
近年來,一些俱樂部也公開上市成為了上市公司。2012年8月10日,曼聯登陸紐交所,IPO融資1億美元;目前市值28億美金。2012/2013財年曼聯收入3.63億英鎊,淨利潤1.46億英鎊。按此基礎計算市盈率,曼聯僅有12倍PE。美國市場還是比較理性的,並沒有給予著名俱樂部以簡單的高估值。
回到馬云收購恆大的事件。如果單從當前財務角度的估值看,這筆收購略有高估。根據網易發佈的《2013中超商業價值報告》數據顯示,恆大2013年的總收入約為5億元,盈利超8000萬。而估值達到了24億元,相當於曼聯的七分之一。PE達到了近30倍,以PS的角度計算也達到了4.8倍,與曼聯的4.6倍基本相當。
但恆大的優勢在於中國足球市場的成長性。與歐洲俱樂部相比,由於過去幾年中國足球市場處於低谷,因此中超俱樂部基本沒有轉播權收入分成,其收入只有商業贊助和門票收入。但中超上座率很低,因此門票也少的可憐。只有去年奪得亞冠的恆大球市很好,門票收入超過了1億元。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大的球迷群體,如果未來國內球市持續回暖,那麼中超俱樂部的收入和利潤還有比較大上升空間。
最後,作為球迷的點拾也想說,其實足球不單單是一個觀賞性強的表演項目,而是一門包含著諸多文化和精神的競技運動。它很好的體現了團隊精神,也能培養英雄式的球星。不論是國家隊和俱樂部,它都是球迷情感的寄託。一個球隊的強大和崛起,甚至能激勵一代球迷的成長。如果到歐洲,不論是著名豪門,還是低級別甚至業餘聯賽的小球隊,都有著很固定的球迷群體。有些是全家或者世代的傳承,球隊是融於其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生活中的信仰。也許只有某一天,中國的每個城市都有著自己的球隊和忠實球迷,那時的中國足球市場才能真正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