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峭壁邊緣——拯救世界金融之路 隨心無逸

http://xueqiu.com/3929547341/29677116
《峭壁邊緣》講述了美國政府、國會特別是財政部和聯儲等機構應對金融危機的艱難歷程。從「兩房」危局到貝爾斯登困境,從雷曼轟然倒塌到花旗瀕臨覆滅,政治與金融、合作與鬥爭、果敢與無奈交織在一起,再現了那段危機四伏、膽顫心驚、峭壁邊緣的歲月。

作者保爾森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作為高盛的前總裁,對華爾街的理解自然超越常人。當他以一個高層決策者的角度追憶往昔時,讀者 們似乎更容易接近於金融的本質,順帶也對美國政治的實際運作多了些瞭解。

這本35萬字的書,字裡行間瀰漫著「脆弱」的氣息。「在崩塌的保險公司巨頭、奄奄一息的購物中心、瀕臨破產的銀行和幾乎破產的汽車公司之中,美國人民目睹著一個比一個脆弱的公司,一個比一個步履蹣跚的機構。」房地美、房利美,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花旗、美聯、AIG乃至於通用電氣,哪個不是聲名顯赫,哪個不是我們曾經仰視的對象。然而危機襲來,一個個都虛弱無比。「世界上沒有人,沒有一個頭腦清醒的人,,想過摩根士丹利的業績會跟剛剛破產的雷曼兄弟一般糟糕。」

也許世界根本就是脆弱的,脆弱的生命、脆弱的文明,脆弱的經濟和金融。保爾森特別提到:「我在華爾街的多年經驗已經讓我領悟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當金融機構要死的時候,它們會死得非常快。」金融機構做的都是高槓桿生意,當極端情況來臨時,它們的脆弱並非難以想像。而現代經濟盤根錯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進一步放大了危機時的脆弱。在峭壁的邊緣,每個人都祈禱事態不要惡化,甚至平素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也不得不為對方祈禱,以免火燒連營,最終殃及自己。「即使其中最強的機構也不得不為它們的前景擔憂——而且他們必須明白,他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這些聰明而又強悍的商人正處於兩難境地。我們正要求他們拯救一個競爭對手,而拯救的方法就是出錢幫著把這個競爭對手賣給另外一個競爭對手。」

金融的崩潰並不能止於華爾街,當危機襲來,擁有金融服務的通用電氣等大公司也如臨深淵;當資產價格驟跌,消費信心滑落,汽車等重要支柱產業幾乎全行業破產。洪荒肆虐,無處可尋安全的方舟。

這本35萬字的書,字裡行間也瀰漫著自由市場經濟的氣息。「我們討論了最糟糕的情景:雷曼找不到買家,政府沒有權力注資,我們也沒有對一家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停業清算的法定權力。我們知道雷曼的倒閉將是一場災難。」政府要不要資助不同的市場主體,即便資助怎樣操作更符合自由市場精神,怎樣儘量避免納稅人的錢受到損失,美國人顯然有著對市場的高度敬畏,也有著更為複雜的立法授權程序和更為嚴格的監督。沒有法律授權,不符合市場規律,即便確信無疑的災難,也只能勇敢地面對。

不同於中國可以迅速做出4萬億的決策,可以不計代價地拯救一些大而無當的殭屍企業,美國人的做法在短期內以決策效率為代價,一定程度上也會助長危機的蔓延,但從長期看,更好地維護了市場的公平和正義,保護了經濟自身的免疫力和康復能力。幾年時間過去,作為金融危機策源地的美國,已然是各大經濟體中恢復最好的,而當初最為健康的中國,因為服用了太多激素而全身浮腫、步履蹣跚。

中美行政和市場體制的不同,使得中國不容易發生類似於美國的危機,因為我們各級政府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可以更快地堵住堤壩上的管湧。但宏觀經濟的效率略輸一籌,微觀經濟的活力和創造性也不可同日而語。

《峭壁邊緣》一書回憶了世界金融的拯救之路,對於未來的展望著墨不多,但作者在後記中所提四條經驗教訓和建議讀來不無裨益:

1、導致大規模跨國資本流動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存在的經濟結構失調是我們金融體系過度擴張的重要源泉。這些結構失衡是危機的根源。簡單地說,在美國,我們的花費遠遠大於積蓄。這迫使我們從石油出口國或中國、日本等高儲蓄、低消費的亞洲國家介入大量資金。如今,危機雖然緩和了,但這些失衡狀況仍在繼續,必須解決。

2、我們的監管制度仍然是一個無可救藥、七拼八湊的過時大雜燴,已經不適合當前的時代和形勢。我們的監管制度充斥著重複、重大漏洞和監管機構之間的無異競爭。制度與金融革新不同步,必須進行修改更新,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和權力來回應不斷演變的全球資本市場。

3、金融系統包括太多的槓桿,這體現在資本和流動資金等緩衝措施不足上。大部分槓桿被嵌入在非常不透明並且高度複雜的金融產品中。現在人們一般都能理解美國、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銀行和投資銀行沒有足夠的資本。大家不太能理解的是在維持銀行安全穩定中,流動資產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信貸危機的擴展源於資金周轉不開,最明顯的情況是依賴於不穩定的短期資金。高度依賴短期借款的金融機構需要手邊準備大量現金以備不測。但是很多都沒有。我堅信,流動資金不足比資本不足更可怕。

4、居於世界前列的那些金融機構規模龐大、結構複雜,對自身構成了巨大的風險。如今,美國前10大金融機構擁有全美近60%的金融資產,而在1990年這一比率僅為10%。這種高度集中,加之更為密切的相互關聯,意味著其中任何一家大機構的倒閉,都有可能導致很大一部分體系癱瘓,伴隨而來的多米諾效應,使其餘的也跟著倒下。「大到不能倒」這個概念已經從學術文獻轉移到了現實世界中,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峭壁邊緣》並不涉及具體的投資運作,但聯繫到中國股市的實際,還是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1、針對世界經濟的脆弱性,我們需要思考自身投資的安全性。即便曾經戰績輝煌,也不必自鳴得意。我們得清醒地認知過去的成功有多少屬於能力的範圍、多少屬於運氣的成分,我們經歷過覆巢的恐懼嗎?我們經歷過資產流動性瞬間蒸發的無奈嗎?把自己的成功盡歸於能力,把自己的失敗盡歸於運氣,都不是理性的態度。面對脆弱的世界和不確定的未來,我們需要探索相對合理的投資體系,比如@小小辛巴 的分散投資、容錯理念和一底勝千牛值得學習借鑑。同時我們也需要改變一味看多做多的習慣。如果機會來臨,@老刀101  可以輕鬆在廢墟之上採擷滿滿一籃蘑菇。

2、短線炒作和長線投資有非常明顯的不同。當山洪傾瀉而下時,沒有什麼可以保持完好。當極端情況發生時,最優質的資產反而有可能被率先拋售,因為只有這個才是情急之中勉強賣得出去的。而當風暴過去,除了少數體質羸弱的公司外,大多數的行業龍頭依然屹立甚至不斷創出新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短線需要果斷,長線需要堅持,兩者屬於不同的交易體系。在一個標的上既要長線投資、又要波段操作,往往得不償失。如果非要享受炒作的樂趣,可以針對不同標的,事先設定這是長線投資的,那是短線參與的,這一觀點曾在《投資就像養豬》一文中有所涉及。

3、世界經濟已經密不可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只能祈禱自己投資的公司超越平凡,從而實現良好的回報,而不必幸災樂禍地希望與之競爭的公司走到懸崖,以顯示自己的英明。如果民生轟然倒下,興業還能走多遠?反之亦然。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房地產市場驟然崩潰,中國結構調整的步伐會否延滯,新興產業能否不受影響?而如果中國經濟結構遲遲得不到調整,那麼新的財富源泉從何而來,新造的房子又賣給誰?雪球上有各種各樣的爭議,我們盡可以鮮明地表達自己的判斷、觀點和偏好,但樂見他人倒霉的心思不必有。

浮生半日,閒來翻書,一點感想。

                                                                                         隨心無逸   2014.6.13


附一篇舊文:
                                                  投資就像養豬

用又髒又臭的養豬來比喻「高大上」的投資,乍看似乎不妥,但細細想來,卻有不少相似之處。加之近年來「風口的豬」變成了流行語,讓豬蒙上了一層時尚的色彩。

養豬賺錢,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把小豬喂養成大豬,賺豬肉份量增加的錢;第二個是豬肉價格低時養,豬肉價格高時賣,賺豬肉價格上漲的錢。前者容易把握,白天勞作、晚上安眠,心無旁騖即可,但速度慢、需要耐心。後者難度大,影響肉價的因素太多了,蝴蝶很多、黑天鵝也不少。如果把握得好(其實大部分是運氣好),來錢很快,但弄不好就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如果我們以養豬的心態買入股票,賣出的時候恰逢肉價瘋漲,不亦樂乎?所以,最好的股票往往既有實實在在的成長空間,又有朦朦朧朧的想像空間,既有業績支撐,又可能會有題材熱點。退而求其次,肉價沒漲甚至跌了,只要小豬健康地成長,虧錢也不那麼容易。當然,這裡是指散養的農戶(就如股市裡的散戶),喂的是剩菜剩飯和豬草(用自己的餘錢炒股),養豬大戶(好比機構)另當別論,買飼料餵豬(好比借錢炒股)等等也會增加風險。

當然養豬也得有經驗、也得有一點點的技巧。最要緊的是會辨認豬的品種,有的長得慢些、有的長得快些,有些肥肉多、有些瘦肉型,但不管兩頭烏還是約克夏,大體都是差不多的,只要不將荷蘭迷你豬當成肉豬養,只要不把先天殘疾或者有內傷的豬仔當成健康的豬仔就可以。

隨著家底慢慢變厚,豬圈裡可以多養幾頭豬了,這時候可以做些組合,這裡既可以是品種的搭配,也可以是飼料配比的改變,既可以是傳統的售賣、也可以讓人來認養。具體到股票,可以配置不同的行業,醫藥白酒還是消費電子;可以配置不同的屬性,防禦型還是進攻性;也可以分配不同的倉位,適當作些短線、中線和長線投資的配置。

這裡需要說的是,根據個人十餘年的經驗,同一個股票,很難融合短線和長線投資技巧,這就是為什麼做波段常常會騎丟大牛股。如同你看到肉價走低了,恐慌之下開始殺豬,殺到一半發現二師兄又漲價了,於是慌忙將半死的豬搶救回來繼續養一樣。但是,不同的股票,買入前就判斷好哪個適合長線、哪個適合短線,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作些嘗試的。比如近幾年來先後做過三波的綜藝股份,什麼熱門就投資什麼。這類股票就只能做中短線投資,非常熟悉其股性的話可以火中取栗,否則最好遠離。

很明顯地,豬也有自己的成長規律,當大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就該賣掉。繼續養一年、兩年、三年也多不了幾斤肉,空費時間和飼料。如果捨不得賣,那就不是買賣,而是感情。

養豬雖辛苦,投資更煎熬,肉價有波動,入市須謹慎。我們更應該做的,不是預測肉價走勢,而是認幾頭健康的小豬,耐心養,並靜靜地,等風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