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鱷兄恆泰的交易- 訊通控股(8082)、南嶺化工(0663)


原本想寫這個交易,和另外兩單交易比較比較現時的價值是多少(收購代價是麵價,以其代價股份及現時股價計算價格)。但是鱷兄今日傳來一信,說南嶺化工的交易原來和徐秉辰的訊通控股(8082)放棄的收購煤礦是一樣,且作價更高,條件更好,相信因此這位趙先生不賣煤礦予訊通控股,改賣給南嶺化工。


這項交易的由來如下:


「於二零零九年九月十五日,買方(本公司之直接全資附屬公司)與賣方訂立買賣協議,據此,賣方有條件同意出售及買方有條件同意購買銷售股份,代價為1,855,000,000 港元(可予調整)。」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3/LTN20090923564_C.pdf

「於本公佈日期,按本公司委聘之專業獨立估值師所估計,煤礦初步顯示之總值約為人民幣3,100,000,000 元,而恆泰於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之未經審核負債總額約為人民幣1,150,000,000 元(以賣方所提供之管理賬目為基準)。」負債總額驚人。

「代價乃按正常商業條款並經買方與賣方按公平原則磋商後釐定,所按計算基準為本公司委聘之專業獨立估值師保柏國際評估有限公司對煤礦所評估之估值之90%,減去恆泰之負債總額(按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之管理賬目所記錄)。煤礦價值之10%折讓乃買方與賣方共同協定之商業條款。」(31億-11.5億)*90%=人民幣17.55億,再兌換成港元大概就是收購價。

賣方是趙明,現為山西省政協委員,也是在紐約泛歐交易所掛牌的山西普大煤業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兼主席。
http://www.shanxizx.gov.cn/wy/myweb.asp?id=10229

普大集團網頁:


http://www.pudagroup.com/

目標集團是Triumph Fund A Limited,一間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唯一資產為其於山西恆創之投資。山西恆創將擁有山西普華之99%股本權益。山西普華擁有恆泰註冊及繳足股本之95%,而餘下5%則由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普華德勤商貿有限公司擁有。

「恆泰現時之業務範圍包括銷售有關煤炭之機械設備及配件。於本公佈日期,恆泰為煤礦之採礦許可證之註冊及實益擁有人。恆泰現正對1 號煤礦進行測試,同時申請煤炭生產許可證與安全生產許可證及就政府之聯合檢測及接受程序作準備。預期整個申請過程將於不久將來完成,而有關許可證將於二零零九年十月獲批。」


翻查記錄,原來訊通控股(8082)曾經訂立協議,打算收購目標公司,銷售代價人民幣415,000,000元,另有一個認購代價人民幣500,000,000元。有點不同的是當時普華之註冊及繳足股本由Xue Zhendong擁有90%,其餘10%由Zhangwei擁有;恆泰之註冊及繳足資本之30%由Baotou Hengtong Group Co., Ltd.擁有,其餘70%由

Zhang Hongliang擁有。項目名稱叫做Nianpanliang。協議的其中一個先決條件是「向買方委任之估值師取得估值報告(形式及內容均為買方所滿意),而顯示外商獨資企業、普華及恆泰之價值不少於1,109,987,913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28/GLN20080528012_C.pdf


後來經過多次延誤,到今年3月31日終於取消協議,理由是賣方未能完全遵守一些協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401/GLN20090401050_C.pdf


於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六日,訊通重新與趙明就建議收購事項訂立諒解備忘錄,須經買方、賣方及目標進一步磋商,指示總代價不超過人民幣588,000,000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626/GLN20090626096_C.pdf


於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七日,擔保人(即是趙明)已向買方發出通知,確認其擬不再與買方就諒解備忘錄項下擬進行之建議收購事項進行磋商。有關建議收購事項之磋商因而終止。趙明與訊通訂立諒解備忘錄時,設定總代價不超過人民幣588,000,000元,但與南嶺化工訂立買賣協議,代價倍增為1,855,000,000 港元,趙明的選擇顯然易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728/GLN20090728043_C.pdf


現時沒有南嶺化工委聘之估值師的估值報告可研究,不能評論「煤礦初步顯示之總值約為人民幣3,100,000,000 元」的合理性。儘管南嶺化工聲言代價乃根據煤礦估值之90%達致,但它以發行可換股票據之方式支付,而換股價作價0.0625 港元,較股份於最後交易日在聯交所所報之收市價每股0.2030 港元折讓約69.2%,假設趙明會換股並以現價計算,很明顯見到賣方不是以估值的「折讓價」出售,而實際上是以估值的溢價出售。

「董事注意到代價較山西恆創就中國收購事項應付之原初成本有較大溢價。然而,董事認為,由於代價乃根據煤礦估值之90%達致,故代價為公平合理。」這個應該與訊通控股(8082)曾經提及的重組有關,至於是否公平合理就見仁見智。

網上有一則新聞。「已經出售的煤礦名為碾盤梁(Nianpanliang?)煤礦,原來由華泰汽車旗下的恆泰煤炭有限公司經營。新華信企業檔案在線數據顯示:碾盤梁煤礦總投資2.6億元,產能為300萬噸/年。這座煤礦實際年產120萬噸,2008年賣了7億多元,現在是一個山西煤老闆在經營。」

http://stock.sohu.com/20090904/n266458331.shtml



greatsoup:


7億多的東西,給它賣到可換296.8億股的可換股債券,昨日值60.25億,今日值44.82億,果真是天價。


延伸閱讀:


明日系收復河山: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663&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9


明日系: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8041&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4

亞倫國際(684)業績之分析


半年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9/LTN20081219457_C.pdf


全年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08/LTN20090708498_C.pdf


公司全年營業額約升20%,至18.70億,盈利則上升65%,至1.06億,雙雙刷新上市以來的紀錄。若不計1,240萬的匯兌、金融資產等虧損,則盈利為1.18億元,較去年以相同基準下的5,900萬比較,上升達1倍。

若以今年下半年來說,公司營業額為8.70億,較去年同期上升約7%,但較上半年下降20%,是因為若干客戶延遲或取消已定下的訂單而有所放緩。


若以盈利而言,則約5,200萬,以去年而言轉虧為盈,以上半年稍降3%,成績實在不俗,主要是因為匯率、原料、勞工價格低且穩定,加上出口退稅增加,令公司獲利率增加。


公司財務在下半年收回巨額應收款後及降低大部分庫存後,現金、財務資產及物業等可變現資產達3.64億,銀行負債只有購機器的貸款約1,974萬,其他應付款1.97億及稅項1,593萬,淨可變現資產達1.32億,折合是每股40仙。


因財政非常充裕,今年下半年派息12仙,較上年4仙,多2倍,全年派息14仙,較去年10仙,多40%。


在 匯兌虧損方面,因匯市波動,故外匯遠期合約於今年虧損淨值939萬,若細心看上半年公告但下半年是無此項虧損,所以管理層在上半年所稱「概無訂立任何新結 構性外匯遠期合約」,至現今亦無改變,所以全年公告稱,「無任何尚未行使之結構性外匯遠期合約」,所以本年此項虧損亦消失,有利盈利。


至於發展計劃方面,公司上財政年度投入5,300萬於增購廠房及機器、模具及工具、設備、電腦系統及其他有形資產,用於擴大及提升現有製造設施,較去年少40%,以保留充足現金。但現時現金充裕,公司稱本財政年度會投入1.35億去改良設備,你增加產能。


公司在廣東省惠州市的新廠的兩座新廠房之興建工程在2009年6月完成,並已在去年投入3,100萬資金,另外。但由於市場情況確實未明朗,故稱「放緩利用此新廠產能之步伐」。


在下年預測方面,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已收模具訂金及應付款中觀察,下年營業額應有約10%的下跌,但由於公司存貨水平低,未來應無太大的存貨減值。


另 外,現時存貨較少,反而公司可以趁現時資金充裕去增加原材料的水平,故在這幾個月原料價格的上升趨勢,使公司製造過程中應能賺得額外的利潤,加上公司以外 銷為主,出口退稅增加,故毛利水平應能上升一個不少的比率,估計約在2-3%,達18-19%,加上成本減縮,亦對公司獲利有助。


但因公司設備因持續添購增加,折舊上升,亦會令盈利減少,故預計純利率約能上升1.5-2%,至7.5%-8%的水平,但不排除管理層控制盈利,以靈活調節派息之用。


故 筆者預期公司本年營業額約在17億,盈利約1.28億至1.36億,每股盈利約在38仙至40仙,較今年上升30%-40%,加上折舊約在4,000萬, 未計其他營運現金變動前估計有1.68-1.75億,較今年資本投入1.35億多,故相信可以應付。在派息方面,以過去派息比率約40%-50%不等,公司派息應能有15仙-19.5仙。


以上述估計及現時股價1.57元計算,市盈率約在3.9-4.1倍,扣除40仙的現金後,市盈率在2.9倍-3.1倍,預計息率約在9.5%-12.4%,以該股票一向的市盈率水平5-7倍,及息率約7%計算,顯然仍是較低。


故計算公司現金水平及以一向市盈率水平的息率計算,應值2.14元至3.2元,潛在水平約有36%-104%,相信公司仍有大量水位,仍值得購入。


最後,筆者以公司公告最後一段作結:


總括而言,本集團將繼續致力於產品開發及產品質素。本集團深明本集團可能須面對前所未有之挑戰及困難。營商環境及全球經濟充滿變數,瞬息萬變。然而,憑藉本身之經驗、知識、財政實力及承擔,本集團將審慎向前,繼續集中致力發展核心業務。


註:筆者在2007年12月在1.4元購入此股票,扣除已收取的12仙股息後,成本為1.28元,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9

湯財:藺常念抨擊賣殼上市公司 難道不是在罵他老闆?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031/19199572.html

 藺常念是其中一個非常敢言的財經評論人,曾經抨擊香港交易所讓已經「賣殼」的上市公司可以重新上市,指出:

  「很明顯地上市公司把同一業務上市后,賣殼再上市,是破壞香港股市聲譽,損害小股東利益。首先是高價賣股票,再低價回收,先賺一大筆。之後再高價賣殼,現時殼價高達6億港元,再賺一大筆,令到上市更加吸引。在這無良循環過程中,散戶是犧牲者,每一次都被人魚肉。令人懷疑到底港交所及證監有沒有盡責,保障投資者的利益。為什麼這些無良的上市公司可以多次翻炒舊業務,讓他們多次獲得龐大利益。監管機構根本沒有盡責把關,保障投資者的利益。港交所應該改例,以前私有化過的業務,不可以再申請上市,防止無良資本家不停的把同一業務,不停的上市來賺錢。」

  其實,筆者其中一篇舊文《翻新開張》之前亦提出過這個現象:

  「重新把曾經上市業務包裝再上市,亦是財技學問的一門,但較少人提及這個現象,對於未來財技的走向,亦是重要的一環。

  過往,重新把上市的業務重組,再注入另外一間上市公司的,通常都是上市改組或是債務重組的股票為主,其中主板例子有:

  澳科控股(2300)及詩天控股(1008): 前主要股東之一把其煙草包裝業務在2007年注入后,后在2009年購回該部分業務,在2011年再注入該名股東同年上市的詩天控股(1008),並把它改名為貴聯控股。

  利來控股(221,現貳貳一金融)及佑威國際(627,現福晟國際): 利來控股賣盤后,在2008年原大股東購回服裝銷售業務。在2010年佑威國際業務重組,當中注入的重組業務就是利來控股的服裝銷售業務。

  新高淮控股(690,現聯康生物科技)及英發國際(439,現光啟科學): 新高淮控股前股東於2005年出售上市地位后,在2007年出售新高淮印刷業務,2013年在英發國際重組,新高淮印刷業務亦於當時獲注入,近期亦已出售。

  當中因為作價和當時售出重組價格相差太遠,加上屢以供股作為籌集資金手段,所以部分注資頗受市場非議。自從2013年前建發國際(223,現神州資源)的展覽業務轉手后重組為Mega Expo (1360)上市,並再次出售上市地位后。其後不少已賣出殼股上市地位的的原上市公司業務的持有人都蠢蠢欲動,紛紛都把業務重新上市,雖然有失敗例子,但成功例子更多,如:

  三和建築(3822): 原大股東出售三和集團(2322)之業務后,購回原上市公司機器,重新發展業務再上市。

  粵豐環保電力(1381): 其主要業務來自中國環保電力(290,現時中國富強金融)、中科環保電力(351,現亞洲能源物流)、及中國電力新能源(735)重組而成。

  萬輝化工(1561): 前身業務來自嘉輝化工(582),出售殼業務后,主要金主及原控股股東購回業務,又重組成萬輝化工上市。

  承達集團(1568): 其前業務均來自現時的宏基資本(2288),后把所有建築業務出售予江河幕牆后又重新上市。

  至於創業板亦有不少這些翻新業務上市例子,例如業務三度上市的如泰邦集團(8327),在2000年代炒得慶合合的金力集團(8038),近期上市的創新電子(8346),及近來正在申請的桐成控股等。

  以上的公司其實已有賣盤前科,因為享受過賣盤帶來的重大利益,很明顯極有機會在不久將來再次賣盤,但是港交所對這些情況並無禁止他們上市,反而讓這些業務重新又上市。雖然港交所可以賺完又賺,又使財技份子的造殼工程再次成功,但卻使上市公司的質素漸趨低落,令投資者對香港股市失去信心,這是否香港股市之福?』

  其實因為篇幅所限,這隻是冰山一角,筆者亦可以隨便舉出幾個例子,又例如新福港(1447),2000年出售上市地位后,2007年重新上市失敗,最近把香港業務部門翻新上市。其實連美麗中國控股(706,前稱福達萬國、實達科技、銀創控股)的一項貿易業務翻新成富通科技(465)上市,新創建(659,前稱太平洋港口)在前幾年出售的清潔及機電業務,也可以翻新成寶聯控股(8201)及豐盛機電上市,所以我對藺常念也是有點尊敬的。

  最近藺先生在『值得尊敬永不言敗的工業家』一文,指出他接受彭博訪問,彭博其後撰文『The World』s Best IPO Has Gained 6,000%, But Analysts Say Stay Away』,使國際投資者關注一隻世界最佳IPO聯旺集團(8217)的奇特現象。藺先生指出『有關一些股票上市后,在毫無基本因素支持下,急升幾十倍的神仙股。這些股份絕大部份都是全配售的創業板股,這些驚人表現,都是因為創業板容許上市公司以全配售上市,令到股價集中於少數人手上。街貨幾乎是零,貨緣歸邊,莊家可以任意把股價操上』。

  他稱『聯旺上市驚人的表現及的令人震驚數字吸引到彭博的注意。按彭博的總計,聯旺是過去四年內,全球上市后表現最好的股票,以最高股價計、累積升幅達到72倍。以最近股價計,累積升幅也有64倍。這絕對不是香港引以為榮的股票,反而聯旺火箭式的上升,反映市場監管有漏洞,令到有人可以基本上把股票圍起來,達到完全操控的目標。聯旺的買賣差價高達10元,而且買賣兩邊只有一至兩個牌,完全是一個被人操控的股票。聯旺建立一個極壞榜樣,一間只有8百萬盈利的建築公司可以炒到200億市值,遠遠多過做正常生意。難怪社會資金流向炒股,而沒有人做實業。一些業務只用來啤殼,一上市就炒到一百億元,那會有人做實業。』這些說話確實訴說了很多人心聲,確會有很多人鼓掌,但據筆者認為,他其實在罵他的老闆。

  根據網上資料,藺先生為智易東方證券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亦是該公司持牌代表。雖然智易東方證券有限公司和智易控股(8100、前稱活力世界、聯夢活力世界)的名字非常相近,但並沒有持有智易東方證券有限公司,不過其關係機構智易財富管理有限公司及智易顧問有限公司則已在2015年出售予該上市公司。至於智易東方證券方面,根據一份由中國汽車內飾(48)於2016年10月14日的公告,其與中國投融資(1226,前嘉禹國際)宣布分別投資3,000萬及2,000萬,取得該公司42%及28%的股權。至於原唯一持有人李翠玲股權由100%,降至30%。 至於李翠玲何許人也?

  根據智易控股在2015年6月22日發出的通函,指出李翠玲為智易財富管理有限公司及智易顧問有限公司賣方梁耀漢之妻子。一個和梁耀漢同名同姓人士,其實也出現在香港教育(1082,前現代教育)出現過。他原本持有一家空殼公司Vision Smart Limited,其後利用此公司和香港教育進行物業投資,梁先生和香港教育佔49%及51%股權,其後在2015年間,梁耀漢先生則把其在Vision Smart Limited剩餘股權亦出售。其實智易控股、中國汽車內飾、中國投融資、香港教育均為本土殼股集團『康健系』之成員,據稱智易控股(8100)的非執行董事之一為『康健系』首腦葉志輝。

  根據聯旺集團的中央結算(CCASS)資料,鼎成證券、六福證券、中國保盛證券、康宏證券、永鋒證券、福財證券、阿仕特朗證券均持有大筆代客戶聯旺之股權,這些證券行其實大部分也是『康健系』的證券行,負責協助舞弄聯旺的股價。可以說的是,『康健系』就是聯旺的莊家。

  一個『康健系』屬下的一個頭領抨擊自己集團的股票,也就是罵他的老闆,這確實是『人到無求品自高』的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31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華匯三寶-威利國際(273)、民豐控股(279)、漢基控股(412)(三之一下)

(1)

上篇談及不供股的資金損失,今篇續談關於如果你在1999年12月29日買入威利國際(273)及其 前身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的股票,然後你每次都供股後的資金損失。


這10年間,公司供了4次股,分別是:


(1) 2000年4月,1供2,每股2仙


(2) 2002年7月,1供10,每股2仙


(3) 2007年12月,1供1,每股22仙


(4) 2008年7月,2供5,每股15仙


(2)


這四次股供如果你全部供股,你的1股會變成了115.5股(不計當中的股本調整),如計了股本調整,即當年的1股,即變成了 0.00015246股,即最初你買6,559.1股,就變成現在的1股,計算方法如下:







(3)

以這假設及不計手續費成本,我們假設你在1999年12月29日,以2.9仙買入6,559.1股威利國際及其前身的股票,共付出190.21元,其後拿出 94.53元供股,共投入成本284.75元。

當中,取回1.21元的股息,及剩下1股價值0.31元的股票,剩下1.52元,即代表損失99.47%,每年複合損失39.37%,詳見下圖。

 

(4)

總的來說,我們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如果資金成本是0%的話,供股是優於不供股,因為損失少一點,但是反過來看,不買就不損失,為何要自招煩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23

預先賺錢


Case 1:

今日暴升的香港資源控股(288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23/LTN20090123389_C.pdf

在今年1月23日,就出了這個公告:


香港資源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欣然宣佈,本公司已授出21,934,130 份購股權(「購股權」)以根據本公司購股權計劃認購其每股面值0.01 港元之普通股(「股份」),惟須待承授人接納,方可作實。該等授出之摘要載列如下:


授出日期: 二零零九年一月二十三日
已授出購股權之行使價: 0.498 港元


....

在認股權中,其中2,033萬股就授予8名執董及非執董,其中大股東黃先生、徐先生,以及許先生、蒙先生各有450萬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011_C.pdf

兩星期後,四叔用了五毛錢認購4,000萬新股,共用2,000萬。

大股東之一為四叔親家,有錢齊齊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008_C.pdf
公司用手上的現金加其他代價(佔三分二),和劉旺枝(佔三分一)合作收購恆豐金香港的零售業務(撇除了生產業務、廠房等資產),作價4.3億,加上殼價7,000萬,共5億,即香港資源出3.33億,劉旺枝出1.67億。

劉旺枝資訊:
http://www.hnchain.com/News/NewsView.asp?NewsID=84462

http://www.gdchain.com.cn/News/NewsView ... wsID=20819



可想而知今天除四叔賺一千萬外,他們都賺了一千萬,仲要是無本生意。


Case 2:

前稱漢寶的中能控股(22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4956_C.pdf

代價集團淨值是8.8元,已付代價是1.85億港元,之後又要拿最少5,600萬美元來勘探。

賺到錢又要同人對分,自己拿49%。

發行18.15億-98.15億元可換股債券後,行使價0.168元,最高股數是一個天文數字-616億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5669_C.pdf
真實目的其實是以上公告所述。


大股東在急升一倍後出售股份套現,賺了幾千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0

東方報業業績簡評(0018)


持有淨現金近十億元,折合每股四毛多

持續下跌的盈利開始改善

扣除特殊的利潤,假設以往下半年盈利約五仙計,今年每股賺約十一仙,折合市盈率約九倍。

預計息率有超過五厘

扣除其現金計,其市盈率約:

(24-10)/2.6 = 5.5 倍

以 傳媒股20倍的市盈率計,應值:
(10 + 2.6 x20)/24 = 2.58元

以現價1.03元計,有150%的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1

母子合股-康健國際(8138)、香港體檢(397)


之前都講過這堆股盈利太吹出來,實實在在沒啥資產。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4010


397這隻股,據聯交所可考的資料下,已經易名四次,最初稱合一集團(名真像913,真係名如其股)、元開達利環保、星虹控股、康健醫療科技,又改名到現時的香港體檢及醫學診斷有限公司。


自99年起,先1拆10,之後在2002年20合1,2004年10合1,配股、供股不計其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03/LTN200903031260_C.pdf


這隻股被蔡先生、朱太及康健入主後,曾經炒上5毛錢,但最近這隻股終於跌到1仙,並作出上市以來最大的合股50合1,並削股本至1仙,一手股數由4,000股,變成2萬股,即是99年的1,000股等於稍後的1股。

媽媽康健國際,2000年以約0.4元上市,一度炒上4元,其中配股無數,之後慢慢跌到4仙,其後蔡和原股東曹先生注資,股價開始一浸一浸升,最高升到1元,之後1送2紅股,其後股價又像子公司一樣,又配股,跌到約1仙。


今日,公司終於公佈上市以來第一次合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11/LTN20090311513_C.pdf


除合股的比例變得更加兇殘-100合1外,削股本、新每手股數大致和子公司香港體檢一樣。


大家都猜到下一步和殼王和燉濁水系無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11

金利豐之配售能力- 宏安(1222)、位元堂(897)、康健國際(3886)、香港體檢(397)、華藝礦業(559)、中國農產品(149)


昨天,位元堂(897)、康健國際(3886)、華藝礦業(559)分別配售新股,包銷商均為金利豐。


首先,我們說說宏安(1222)一系。以下是他們系的描述。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009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5807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4085


4月20日,宏安向俊和(711)購入俊宏軒商場,作價3.03億,之前向子公司拿的2億元,仍需要1億多元,如何辦?當然就是要找御用包銷商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3/LTN20090423746_C.pdf


首先,最底的公司中國農產品被母公司拿走1.12億後,沒有錢再給母公司榨壓,所以最多配售20億新股,每股8仙,集資1.6億,但是大股東應會為維持股權,增持至約20%,所以最後應會拿約3,000萬去增持股票,扣除增持後,淨集資約1.3億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07/LTN200905071175_C.pdf


之後,位完堂(897)又發行新股,分以先舊後新及發行新股方式,配售1.65億股及2.37億股,每股8仙8,淨集資3,34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1/LTN20090511735_C.pdf


兩項集資後,又可集資1.634億元,扣除約1億元資金需求,淨集資6,000萬以維持經營需求。

之後講講和其關係非常緊密的體檢系。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511


之前都說和燉濁水系無異,果然一語成讖。

昨日,康健(3886)和體檢(397)各公佈一項收購協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1/LTN20090511661_C.pdf

康健宣佈購入沙田資訊工業中心其餘51%股權,斥資6,723.84萬元。其中體檢持有20%,何政慧持有31%,兩者分別套現2,636,8萬元及4,087.04萬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2/LTN20090512010_C.pdf

其後,香港體檢以29,424,928元購入醫學檢查公司,其中有盈利、資產、現金及負債的規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2/LTN20090512012_C.pdf

看來體檢一出一入只是花了約300萬,沒有資金需求。但是同一日,又公佈以合股後15仙價格(即未合股前0.3仙),配售12億股,集資1.8億元,上次榮盛(1166)及華藝(559)都是出這一招,看來目的在分離體檢及康健的關係,同時加強某人在公司股價上的控制力。

最後,當然就是說華藝(559)啦。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7632

這次配售正如宏安購入中國農產品的配售一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2/LTN20090512017_C.pdf


黃顯碩先生購殼後,華藝以0.355元,配售3,541萬股份,集資約1,221萬,目的在加強控制力及令王先生套得收購資金。


四次配售的金額共5.8億元,以3%佣金計算,金利豐最多只賺1,740萬,但是加上其他權利,如價差、按股等,賺錢的確不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1

路過幫手入咪錶咪錶app幫人幫自己

2016-10-20  NM

一個手機程式或科技產品的誕生,多是源於自己的生活體驗,陳崇貴(Chester)及林卓彥(Steve)也不例外。身為車主,經常將坐駕泊在咪錶位,但往往就因為停留時間長,而要來來回回入多幾次錶,行到腳軟。於是他們靈機一觸,研發出一個可以找人幫忙入咪錶的手機程式,幫自己、幫車主、又可以幫到一眾想賺外快的市民,並取名「咪錶幫」,意指一群互相幫忙的人。究竟這個app能否達到目的呢?我點sell

不論是車主(user)還是想幫忙入咪錶的人(helper),都要先在咪錶幫登記成為會員。若要找人入咪錶,車主只需在泊車後輸入所在的咪錶編號、位置及咪錶「夠鐘」的時間,再選擇「要求入錶」便可以。當helper打開程式見到車主的請求,便可以進行一個「入錶三部曲」,即根據車主要求入錶、拍攝咪錶(要清晰顯示補購時間及咪錶柱編號),再將相關資料傳送給車主確認。當helper成功替車主入錶後,車主除了要付helper墊支的咪錶費外,還要提供額外酬勞。以充值兩小時($2/15分鐘)為例,咪錶幫將向車主收取二十四元的費用,十六元是入咪錶費,三元是額外給helper的獎賞,而剩下五元就是行政費用。除了可以找helper入咪錶,這個app還免費分享車主提供的咪錶資訊。

幾蚊雞誘因細?

Chester跟Steve的目標是全港市民 —— 不論是否車主都可以在經過咪錶時幫忙繳費,但幾元的額外獎賞,對普羅大眾的吸引力似乎不是太大?Chester說,入錶整個過程不用一分鐘已可以完成,這麼短的時間便可以賺到幾元不算少。加上同一條街道有幾個咪錶,積沙成塔,酬勞就很可觀。他希望這個app同時可以造福弱勢社群,例如弱能人士及拾荒長者,為他們提供一些生活補貼。

落區宣傳增加會員

現時咪錶幫有大約五百個會員,每天有十至二十多個入咪錶要求。Steve解釋,app在七月上架,所以現時會員人數不太多。他坦言只有會員人數愈多,app的效果及影響才會更明顯,所以他們不久前「落區」向物流公司、咪錶附近的店鋪、的士司機、清潔姐姐等宣傳咪錶幫,累積了一些會員。現在Chester跟Steve有時在「後台」見到有車主要求幫忙入咪錶時,也會主動聯絡附近的會員幫忙。未來他們會繼續推廣,吸引更多會員加入,任由平台自然運作,真正發揮互相幫忙的力量。

專家提問

C:咪錶幫創辦人陳崇貴(Chester)S:咪錶幫創辦人林卓彥(Steve)E:香港資訊科技商會資訊保安召集人范健文(Eric)

E:很多街上的咪錶,也已被一些聲稱會幫你入錶的人佔用。這個app也是叫其他人幫手入咪錶,你們擔心有法律問題嗎?S:我們推出這個app前已諮詢法律意見,我們認為,這個app為市民提供少少酬勞,而對方又願意接(幫手入咪錶),其實這也算是一個簡單的合約。即使車主提供酬勞,但沒有人接,這個「指令」其實也不存在,所以亦不構成犯法。

E:你們在研發app時投資了不少,有沒有為收支平衡設一個目標時間?S:Business model方面,我們主要有兩個收入來源。首先是車主在app發出入咪錶請求前,要預先為戶口充值最少一百元。一次請人入咪錶的費用是大約二十多元,剩下的七十多元就會成為我們的現金流。愈多人登記成為會員,我們的現金流就會變得愈多。第二是,車主每送出一個請求,都要付費給入咪錶的人及我們。全香港有大約一萬八千個錶位,七十多萬個車主,如果我們的服務能推廣至全港百分之一的錶位及車主,所得收入就能彌補前期的投資。

C:我們沒有刻意計算可以收支平衡的時間,反而是着眼於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擴大會員數目。因為只有會員愈多,我們收支平衡的機會也會愈大。S:加上我們都是在十月初才開始宣傳工作,在的士上投放廣告。未來都可能會增加網上營銷的投資。

E:你們怕不怕有人會透過你們的app來清洗黑錢?C:我們在設計這個app時都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車主及入咪錶的人會分開用兩個不同的戶口。車主戶口每次最多只能充值一千元,而入咪錶的人則要用八達通支付,我們之後再把酬勞及咪錶費用存入他們的戶口。加上每次交易的金額都可能是幾十元,銀碼不大,洗黑錢的機會也不太大。

E:你們的設計概念很直接,提供一個平台給車主及入咪錶的人,沒有太大原創或獨特性。雖然市場上暫未見到同類app,但你們怕不怕未來會被人抄襲?S:抄襲需要時間,屆時咪錶幫可能已變得更成熟,會員已習慣我們app的設計。加上當我們收支平衡時會考慮把收取的費用全數給入咪錶的人,所以會員轉用另一個app的機會較微。

市民意見

在新蒲崗的仁愛街,咪錶位全部爆滿。當一輛汽車駛離咪錶位,另一輛立即駛入填補空位,可謂「無縫交接」。市民對於這個可以找人入咪錶及分享咪錶資訊的app又有什麼看法?

石先生:平時多用咪錶,考慮會用咪錶幫,但只會用作後備用途,不會常用。因為一般會在咪錶位時間夠前回來,很少因為突發情況而要再入錶補購時間。

許女士:不覺得入咪錶補購時間麻煩,因為自己會有時間預算,「兩個鐘咪餵兩個鐘囉。」她說憑個人經驗知道哪些位置比較難找錶位,即使app可能會分享咪錶資訊,但仍有泊不到咪錶位的風險,自己不會那麼冒險。

終極判決配合未來趨勢小心被人抄襲

十分為滿分,我會給八點五分。我自己有用過這個app,覺得用戶介面及私隱度等方面也不錯。理念切合智能城市趨勢,富想像力。雖然現時仍是以擴大會員數目為首要目標,但同時因它未來收集到有關咪錶使用的數據可能比運輸署的還要多,所以應該要早日制訂未來計劃及做好準備,讓app可以承受數據膨脹,以免讓其他擅於搜集數據的人用類似的app輕易取代。另外,用家不能很簡單知道收費模式,這可能會減低他們使用的意慾。

撰文:王敬蓮

攝影:胡智堅鄭樹清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89

老千股匯集(updated 11+updated)(1)

2000年,273開始

跟著買了隻279

又有隻412

之後又有901,913

現在又買了136885

現在又好像買了471…

 

都是他們的….

 

他們的騙術和老義哥差唔多,不過仲壞,先輕輕地炒高股價,然後批股,批可換股債、公司輪(不上市的),最後,不停地拋出所持的股票,套現,又以低價批一手股 給他們沽(先賺手上沽出股票的現金和批股價的差額),低得差不多了,就合股供股,提高股價,之後又可能派下公司輪,送下大股息,拆下股,弄低股價,又重演 一次把戲,最壞的是他們會理及時下適合甚麼就搞甚麼,如合環保就搞環保,合資源就搞資源,引得幾多人得幾多人之後真的會買一個deal,然後又「虧本賣出去」,轉走資金,或者以系內交換資產,憑空多出一堆CB,賣出又有錢了,或購入物業及船隻等作私人享受之用,又可能以空置物業賣出黃金來。

上年市很好,老千系抽水不少,計有279十億集資,273供股之役,885供股,412合完又供又配等。今年市差了,但老千系抽水仍然非常頻繁,雖913配股失敗,計有136供股、279跨年供股、913供股、27351,又25等,都係21 然後而家885又供一次,279412273101136又供一次,雖今年集資了幾億,但是都唔夠他們「投資虧損」半年大約十億,即是一天虧五百萬啦。現在可能買了幫佳環球,其後可能又增加一員了。

 

在此貼http://www.inv168.com/phpBB2/viewtopic.php?t=44711:
此言差矣, 呢個集團由始至今都對佢既本業不離不棄, 只係各位對佢既誤解, 以為佢地經常有務正業. 其實佢地一直都係以援救萬股民於苦海為己任, 時刻令大家難忘既保藥黨“, 專業昆你錢, 為大家提供高價娛樂, 令你無時無刻都好似置身於VIP大廳, 秒秒鐘幾十萬上落. 當然, 佢地亦都會為閣下既人身安全著想, 免費為你保管財富, 免得你白白輸左落d藍籌大股上面. 而且怕你地無地方放股票, 公司亦會不定期將股數ZIP, 方便閣下收藏.

 

其實佢地真係好偉大gar. 你見佢每日出街都好得街坊歡迎, 由落樓一直問候到佢上車. 更有個別熱情既粉絲會連佢祖宗38代都問候埋, 不知幾咁熱情.

 

聰明仔曰:
股票必勝術厲害之處在於對莊家黎講, 乜野價沽對佢地黎講係唔緊要, 只要你肯買, 無論係一蚊定係一仙都冇問題, 佢地關心o既只係舊錢個銀碼, 真正係最怕你唔黎。

(: 另外,這系買殼之先,通常都有個人叫邱xx(885,279,剛剛退出885)/xx(279,913)/xx的親屬(885)的資產置換/兒子的信託 (Redxxxx Capital)(剛剛增持了,不要看,看到都不理)(273)去買先。另外這系公司買殼亦會通過一家叫Hannaxxx的公司作為資產注入來控制股權 (279,273)或是用Hannaxxx來入股某些公司(901),然後用眾多離岸公司持有Hannaxxx,慢慢轉走Hannaxxx的股權,造成虧損,以慢慢轉走公司部分資金。如279,273。另外此系和Evoxxxxxx Capital 關係緊密,這家基金公司入股279的基金業務20%和有部分273的股權。如果大家見到上述這些異象,請從速沽出股票,不要和他們玩得久,因為損失都必定 是你本人,除非你多錢過他們幾倍,買晒他們一系然後反屈他們,在股東會踢他們出局,消滅他們的米路,不過如何你有這樣多錢,一定不會得罪他們,另外也不知 公司的資產真偽,而且消滅了他們的米路不知會有何後果。我也是靠這個來趨吉避凶,原本我想買885,但見到上述異象,我只是等看好戲,但不知這麼快有得 看,哈哈。另外他們為何要做這麼低能的蠢事,他們又覺得做得過,有沒有過得他們良心那關,自己有沒有想過?另外還有人這樣蠢撞入去,給他們玩一餐?)

 

股權架構:和前211109系一樣,看來都是無大股東,表面上都是A公司持有B公司,B公司又持有A,C公司,C公司又可能是B公司股東一家公司只持有其他公司幾個巴仙,A系的話事人好像持有AB公司,然後用A,B公司持有C,D,E,F,G公司….實質是幕後大老闆所持有的證券公司的關連人士等持有控股權。表面分散,實質集中,你是沒有可能買到它大部分股權的。

 

這個殺雞取卵的行為,始終都有末日的一天,必不獲股民信任,老千法要人中計,心先有人買它的股票,若再是這樣,賣股票一定會更少。

 

B:
一家1218,之後買了6161218的壞行和A系差不多,應該個個都知,616就好勁,在20031218先買了個殼,之後40121先,每股1元,然後配了兩次股, 都低於供股價,之後大折讓15,每股0.2520057月之後又101,又110,每股0.4元,最初的幾十萬元買來的100,000股,不足兩年供股後只剩下250股,只剩下少少的100元,雖然之後原本炒上五元,又一送九股(即一拆十),之後又慢慢炒上三元,都只不過剩下7,500大元,但 後來又宣佈用垃圾收購一堆垃圾,一復牌一路跌,現在只跌剩一個多巴仙,最後又cancel埋,不過現在個大莊賣股仲有錢賺,現在又21,每股幾分錢,之後仲離譜,一百合一後,又再一供十,集資一億,上次供股的人,無聲無息又損失了超過90%啦,但是他仲好需要錢,看來又會繼續啦。


C
系和D

C系公司第一科技(第一=?)和睇透國際(=看,透=?),較不為人知的那家是數位香江(創業板股票,編號8007)D系公司有秦國置地、米海國際(==諧音是…)和米海酒店。8 績看來不俗,年年增長,但是一有人炒就供股,年年都派低價輪,不停攤薄每股股東權益,跌得很低時就合股,之後又不停繼續此循環,使股東的資金大降。D系的 米海酒店先博命由兩毛錢炒上一塊多,然後暴跌,無知的人一層又一層地接貨,等所有人買晒貨後,來一招供股,使小股東的錢無聲無息地消失…..


尤其是第一科技和睇透國際的盈利的手段,極像焦堡六式、超少古法濃業、舊蠔世界等的美化業績的行為,盈利都流向固定資產去了,造成資產空心化,公司慢慢變得不值錢。今年終於爆啦,要把資產大撇幾億,造成盈利倒退。

 

米海國際剛宣佈供一次,秦國地產在半年前又供一次都是21,看來小股東的權益又消失了。

 

E

最早的主力是安全又宏大,之後買了獲利,改名位元組,後來又買利潤快來,搞越南東西….現在又利用利潤快來,買中國濃鏟笨,成為四殼公司。

 

一系最早都是cap 水為生,安全又宏大不停的發股送股炒下去後,後來14,每股1個仙,後來又1001,第一日就跌剩三成,無幾耐得番兩成(即折合至那時的兩毛錢,現時 的一仙左右),之後慢慢上升,老細開始講講到自己間公司好好做,好有前景咁,總之大賊扮黃飛鴻咁,但股價就悶足兩年(那時兩元左右,拆股後的一毛錢),悶 完後就開始升,少年女股神買那時已經是四、五元左右(現時的兩毛五)、為人引人接貨,先批股,大股東又減持部分,集了一筆錢,之後一拆二十後,又引基金入 股,一路托上去一元,即由低位計起升了一百倍….之後引人落搭後,一路賣一路跌,由一元跌到一毛錢,跌了九成,但是較最早的一仙都 有錢賺,所以下跌空間是無限。現在又不停回購,都不知搞甚麼,看來是因為0.6元批股賺了錢啦,看來這家公司是印股票為實際業務啦,之後又無厘頭0.075元發股,高價回購,低價發股的招數,看來要跟老莊手法玩啦,現在股價繼續下跌,又以一仙幾配股大量,大股東只剩10%股權,又利用金金做御用證券行,看來下一次就是供股加合股了。

 

前幾年買了獲利,之後把兩年前和現在玩具大王入股的醫療公司,買回來的位完組注入呢間公司,發行了大量的CB…玩具大王入股過呢間公司,後來發覺不行, 全部沽出後就開始漫長的供股還債之旅,先就1001,然後一路跌跌跌跌,跌到0.30-0.4時,又13每股毛五,以還債給大股東安全又宏大,之後又 跌跌跌,跌到幾個仙時,又十合一,又使出供股,即使之後升番一倍,給果你不供股的話,由你用幾千元買回來的100,000股,得番100股,每股幾毛錢, 只剩下幾十元,真是欲哭無淚….

 

上一年買了利潤快來,這家公司在以搞越南東西為名,低價集資十個億後,母公司又認購一兩億,之後幾倍地上升,升到一元,但是後來大跌到得番兩毛錢,由高位計 都跌了八成,剛剛這家公司用二億多買了母公司在中國的一塊地,大股東真好,一億多,賺兩億現金,無知股民真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哈哈哈。利潤快來又借母公司安全又宏大錢,但母公司又配股,即是用市場中人的錢買殼啦。

 

最近,公司利用利潤快來買入中國濃鏟品,看來是看中他的主業業務,又成為他們新的cap水一員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