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民營版」中投出水 500億出擊鋼鐵船舶光伏三大產業

http://www.eeo.com.cn/2014/0419/259454.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向東 張力 沈旭文 鋼鐵、光伏、船舶,這三個中國最典型的產能過剩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整合者: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4月17日,這個已經神秘運作半年有餘的行業整合者,在史玉柱的一篇微博中正式登場:「中國民營企業投資公司」。史玉柱在當天的微博中稱,中民投的成立經過了「總理簽字批準成立」。史玉柱旗下公司巨人網絡出資10億,佔股2%。

不過,據經濟觀察報瞭解,這家公司的正式名稱並不是「中國民營企業投資公司」,而是叫「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

經濟觀察報長期跟蹤採訪得知,中民投以民生銀行為背景,將成為一個涵蓋了金融、鋼鐵、光伏、船舶四大板塊的資本運作平台,它在對三個產能過剩行業進行兼併重組的同時,也將通過土地開發等資本運作手段,打通各個資產環節。

中民投也成為第一個冠以「國」字頭的行業整合平台,作為頗帶有摩根大通色彩的中國第一個嘗鮮者,它的後續運作在獲得政府支持的同時,也將面臨諸多考驗。

中民投輪廓

若據史玉柱提供的信息推算,中民投的註冊資本金大約為500億。知情人士透露說,此前設想的註冊資本金為200億。再早之前,董文標對外界的說法是100億。此外,中民投的股東數量有50家,也並非此前董文標規劃的100家。

另據接近民生銀行的權威人士證實,按照規劃,中民投的持股比例高度分散,並不存在絕對大股東。有消息人士稱,這50家股東出資金額均為10億元。但另外一個消息人士表示,早前在中民投的發起股東中,有一位只出資3億,此人是海鑫鋼鐵董事長李兆會,尚不清楚李兆會是否最終能出現在中民投的股東之中。

中民投這種高度分散的持股結構,與民生銀行自身的股權結構極為類似。這意味著,中民投管理層將在新公司日常運營中擁有較大話語權。除去業已披露的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任中民投董事長外,中民投總經理及部分高管也將從民生銀行抽調。

據悉,中民投將設立正副董事長共五名。在史玉柱微博中貼出的照片上,除了他和董文標之外,還包括泛海集團董事長盧志強、億達集團董事長孫蔭環、民生銀行副行長趙品璋。

據一位接近中民投股東的權威人士介紹,中民投總經理人選也已確定,是「一位李姓民生銀行監事會成員」。而查閱民生銀行年報,符合這一描述的只有民生銀行監事會副主席李懷珍。

根據民生銀行年報介紹,李懷珍2012年2月加入民生銀行,此前長期在銀監會及央行系統工作,曾先後出任人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長、人行濟南支行副行長、山東銀監局副局長、湖北銀監局局長及銀監會財會部主任。

對於前述人事安排,4月18日,民生銀行董秘萬青元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中民投還沒正式成立,民生銀行目前也沒有接到任何有關通知,目前的報導也只是小道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盧志強、史玉柱等民生銀行股東均成為中民投創始股東,但據瞭解,同為民生銀行股東的劉永好及其新希望集團卻並未入股中民投。對此,一位接近中民投股東的人士意味深長地表示:「原因不言自明,中民投在募股時非常開放的,但入股不入股,也看緣分。」

此外,在中民投醞釀創設時,曾有說法稱,中投公司也將成為中民投股東,甚至將佔據相當數量股份並派出高管。但隨著中民投成立大會的召開,50家創始股東中並未出現中投公司的身影,這也意味著有關中民投將「國民結合」的方案已經擱淺。

投資基金和三大板塊

4月18日,經濟觀察報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中民投是民生銀行謀求轉型標誌,未來民生銀行將以中民投為平台將其業務板塊擴展到金融、鋼鐵、光伏、船舶四大主要的領域中。一位知情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如果中民投把想做的事都做成了,民生銀行將成為中國的摩根大通」。

此前,民生銀行已經為中民投的成立運作了近一年時間。去年年底,民生銀行在跟多個部委溝通時,民生銀行行長洪崎曾親自參與。洪崎與相關部委溝通的內容包括:中民投的業務架構、商業模式、板塊劃分,以及中民投想要發債、成立基金、甚至海外募資等方面。一位與洪崎溝通過的部委官員稱,他們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

另據瞭解,中民投還將成立一個投資基金,其基金規模應該不低於3000億。按照民生銀行此前的設想,鋼鐵、光伏、船舶三個板塊各1000億。加上已經成型的銀行金融板塊,民生銀行未來將成為一個涵蓋了金融、鋼鐵、光伏和船舶四大領域的業務架構。前述知情人士說,「四個業務板塊,將分別有具體的人專門負責,目前這些人全部來自民生銀行。有一陣子,民生銀行的人事變動就是在為這個做準備。」

中民投下屬的鋼鐵、光伏和船舶三大板塊的平台,部分已經搭建完畢。在鋼鐵板塊,中民投選擇了四家民營鋼鐵公司作為其進行兼併重組和行業整合的平台。這四家公司分別為:方大集團、德龍鋼鐵集團、建龍集團和四川川威集團。

四川省川威集團有限公司是1998年5月由原威遠鋼鐵廠改制組建而成的混合所有股份制企業。截止到2012年年底,川威集團擁有資產404億,擁有控股或實際控制公司57家(其中境外公司3家),參股公司10家。川威集團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為王勁。

方大集團全稱為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以炭素、鋼鐵、化工、醫療為主業,兼營礦山、焦化、房地產等產業。旗下擁有方大特鋼等三家上市公司和江西萍鋼等資產,資產總規模超過700億。其董事局主席為方威。

建龍集團全稱為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資源、鋼鐵、船運、機電等新產業於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1500萬噸鋼鐵產能。其2013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為730億元。其董事長為張志祥。

德龍鋼鐵集團資產總規模近100億,擁有600萬噸鋼鐵產能。其董事長為丁立國。這四家鋼鐵公司,對資本運作和兼併重組都比較熟悉。其中,方大集團更是被稱為以資本運作推動行業重組的標竿。

中民投與下屬平台公司的關係,也不固定。知情人士說,四家平台公司與中民投的合作形式,各不一樣,要看各自與中民投談。但整體上相同的是,由中民投提供資金支持,這些平台公司在市場上尋找目標公司,進行兼併收購。不過,中民投不會參與到具體的企業運作和管理。

在光伏和船舶板塊,也分別由若干平台公司組成。其合作模式,與鋼鐵幾乎一樣。據悉,目前這些平台公司,已經開始各自展開收購行動。

據悉,民生銀行此前在與相關部委或合作平台討論鋼鐵板塊時提出的設想是,通過收購兼併,在全國掌控1億噸左右的鋼鐵產能。在此基礎上,成立統一的鐵礦石採購公司和鋼材銷售公司。

不過,一位鋼廠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上述想法,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難度。目前的業務進展也還沒到那個層面。

中國版摩根大通待考

但相關政府部門對中民投的上述模式很感興趣。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說,「無論鋼鐵、光伏還是船舶,都是中國目前產能過剩最嚴重,也是行業重組進展最不順利的行業。民生銀行提出的這種模式,打破了舊有思維。是一個很好的創新和嘗試,國家發改委很支持這種嘗試。」

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對經濟觀察報說,此前私下曾聽民生銀行的人聊起過成立中民投,進行兼併重組的計劃。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如果中民投真能通過兼併重組做到1億噸的鋼鐵產能規模,對全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好的事情。

據悉,在收購兼併大量鋼廠之後,中民投還將投入另外一個專門的團隊,主要負責運作各地鋼廠的資產盤活。一個被洪崎私下提到的模式是,根據國家政策和地方的實際情況,進行鋼廠產能的整合,然後進行產能置換、土地盤活和商業開發等。甚至不排除,在舊有的廠區或土地上與地方政府共同規劃開發各種功能區。這一業務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它有助於中民投盡快實現盈利,彌補在三個產能過剩行業收購中的成本。

業內人士稱,中民投要想實現上述計劃,需要大量資金。中民投是想希望通過幾千億的基金,來撬動一個上萬億資金規模。今後一段時間內,中民投還將通過各種手段募集資金。

此前,有猜測稱中民投的定位實質上將成為民生銀行的控股平台。但根據經濟觀察報獲得的信息,中民投將成為與民生銀行平行的業務關係,兩者之間不是母子公司或者上下級公司,而是在不同的領域各自開展業務,但並不排除中民投會與民生銀行下屬的一些金融業務發生整合。

接近民生銀行的權威人士介紹,中民投在成立初期,「會把精力放在併購上,會收購一些銀行及信託公司的股權,但這裡的銀行不是指民生銀行」。另一位接近民生銀行的人士則指,在中民投成立之初,民生電商、民生金融租賃及民生加銀基金或將是優先被中民投吸納的金融資產。

不止於此,籌建時就定位於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中民投,也會在推動民營企業更有效率地進行海外投資方面有不少動作。而此前媒體披露的「政策支持」也將聚焦於這方面。「可能和中投類似,國家會在外匯使用上有些政策傾斜。」一位接近中民投股東的權威人士指,海外資源類產業的收購也將是中民投的業務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36

《大空頭》走上大熒幕 布拉德·皮特等明星領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09

Brad Pitt,Christian Bale,Ryan Gosling,大空頭,華爾街之狼,派拉蒙

(由左至右: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克里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和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

美國報媒Variety獲悉,繼《華爾街之狼》後,好萊塢又要將一部演繹華爾街風雲的作品《大空頭》(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搬上銀幕,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克里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和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等多位好萊塢明星都可能出演。

《大空頭》2010年面世,連續28周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該書描寫了本世紀初房產與信貸泡沫的形成過程,刻畫了多位制造泡沫災難的關鍵人物。這樣的泡沫最終釀成了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進而成為全球金融危機。該書的作者是美國財經記者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其成名作《說謊者的撲克牌》(Liar's Poker)被公認為描寫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文化的經典。

美國知名娛樂報紙Variety的網站報道稱,派拉蒙與布拉德·皮特旗下公司Plan B將根據《大空頭》編寫劇本,亞當·麥凱(Adam McKay)將兼任導演和編劇。雖然還不知何時開拍,但《大空頭》改編的電影可能請來多位好萊塢一線影星助陣,類似《毒品網絡》(Traffic)和《黑金殺機》(The Counselor)這樣的全明星陣容。

彭博援引亞馬遜旗下電影票房相關數據網站BoxOffice.com的首席分析師Phil Contrino評論稱:

“不論是商業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這部電影的期待都很高。《華爾街之狼》已證明,拍這類影片可大賺一筆。”

電影票房研究機構Box Office Mojo數據顯示,2013年年底首映以來,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主演、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導演的《華爾街之狼》全球票房高達3.92億美元。這部影片改編自華爾街傳奇股票經紀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的自傳。

彭博報道稱,亞當·麥凱的發言人已確認他將撰寫《大空頭》的劇本及執導該片。派拉蒙的發言人對上述影星出演的消息不予置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84

中國買家轉向歐洲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21/100440645_all.html

 上一輪資源能源海外投資潮尚未退去,歐洲投資併購熱已悄然升溫。

  過去高門檻的歐洲市場,現在因估值降低而變得更富吸引力。從中小型家族企業到傳統公用事業、高端工業製造業,越來越多的橄欖枝在拋向市場,吸引 著在技術、品牌以及海外市場等方面正面臨增長瓶頸的中國企業,他們的收購目標正從傳統的亞洲、美洲轉向歐洲,技術是歐洲企業最大的吸引力。中國建設銀行也 加入了這場洪流。

  建行董事長王洪章日前表示,建行今年將拿出150億美元,在歐洲完成一項收購。這超過前兩年中國在歐洲全部交易的總和。路透社報導認為,這說明歐洲會成為中國海外併購的重點考慮對象。

  歐洲也在渴望著中國投資的到來。「歐洲是個理想的投資地點,也一定會復興,中國和歐洲的雙向投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以建設性的方式面對。」 歐盟駐華大使艾德和(Markus Ederer)不久前如此對外表示。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9月初的第六次訪華之旅中,爭取更多的中國投資是其行程的重要目標。

  近兩年來,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的名單驟然加長。而走向歐洲的故事只是開始,高潮尚未到來,機遇中暗藏的風險也在不斷考驗著中國買家。

一切都變了

  「兩年前,中國公司到德國收購難得一見,但在過去兩年,突然間一切都變了,中國公司在德國進行了18起併購交易,其中包括少數股權投資,公開市場收購,收購私營公司或不良資產。」 普華永道企業融資部中國區主管、合夥人黃耀和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說。

  黃耀和舉例稱,七年前,普華永道在上工申貝(600843.SH)以約3500萬歐元(包括後續資金注入) 收購德國杜普克·阿德勒公司的交易中擔任財務顧問,那時把錢轉出中國還很複雜。但現在這方面的手續變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黃耀和認為,現在中國公司的行事風格已與其他成熟的國際投資者非常接近。而過去五到十年前,跟中國公司談判還很費勁。歐洲人對中國公司普遍的恐 懼是,中國公司來買了技術,會關了工廠就跑,他們無力面對勞工、投行與政治家。他曾在七年前勸說上工申貝的負責人多關注本地小鎮報紙,在當地發出積極信 號,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強大的買家,幫助德國公司打開國際市場。後來,上工申貝將一些低端製造放到德國周邊國家,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在德國保留 高科技部分,德國現在已成為其研發、市場和銷售的歐洲中心。另一個經典案例發生在2011年7月,重慶輕紡控股集團宣佈以6414萬歐元收購價和承接 8211萬歐元債務的代價,收購德國最大的汽車密封件生產企業薩固米集團。當時薩固米即將進入破產程序,交易時間窗口十分短促,「中國買家出現時,我們每 個人都很懷疑,他們的動作夠不夠快?有沒有能力經營管理?」寶馬、大眾、梅賽德斯、奧迪等汽車廠商客戶並不希望這家供應商消失,當地失業率較高,當地政黨 也不希望這家擁有4000多員工的公司再倒閉。現在,這些德國人都認為中國買家做到了。

  黃耀和稱,過去多是二三十億人民幣的大項目,而現在很多是六七億元的小項目。很多歐洲中小型企業質量上佳,中國企業一看也覺得買得起。他預計,以後在歐洲的交易結構將更加豐富。

  按照商務部等機構發佈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0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規模在2009年增長2.8倍的基礎上又實現成倍增長,達到 了67.6億美元;2011年對歐直接投資達到82.5億美元,同比增長22.1%,佔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11.1%。存量規模並不大的中國對歐投資進入 了高速增長階段。

  標準普爾在最近關於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報告中指出,2011年交易價值下降源於資產估值降低和中國緊縮政策的抑制。但隨著央行 2012 年 6 月 8 日降息0.25個百分點, 以及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再次啟動刺激性政策,市場投資情緒有所好轉。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支出達186 億美元,同比上升 11%。

  報告進一步分析,中國企業過去的收購目標大多來自亞太地區和美國。亞太區目前仍佔主導。但是,許多中國企業正在將注意力從美國轉到歐洲,因為後者的收購價格較低。在過去五年裡,涉及到歐洲收購目標的交易量增加了 26%,而涉及美國的基本保持穩定。



PE急出手

  布魯塞爾以及歐盟很多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對於中國投資都相當期待。歐洲需要投資來促進實體經濟增長和就業。中國則被公認為主要資金來源地之一。

  目前歐洲企業的估值一方面使得賣方出手更為積極,另一方面也讓中國企業感受到更多機會。這與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情況有不小的差異。

  服務於畢馬威德國的律師王煒向財新記者分析,三年前國內企業也受到危機衝擊,但由於沒有遇到過歐美市場雪崩式滑坡的情形,對該不該出手並沒有想 清楚。從賣方市場看,當時歐洲企業估值低於歷史平均水平,手握優良資產的股東寧願再熬一熬,也不願在低潮期將企業出手蒙受損失。目前併購市場中企業估值則 在歷史平均水平上下,股東們考慮到歐債危機的不確定性和很多工業產品在歐洲市場的結構性疲軟和萎縮,進而考慮在合適價格區間出售。同時,很多人也開始相 信,和新興市場的戰略投資者合作會帶來更大協同效應。上一輪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熱潮主要集中在能源資源領域,主要收購者是大型國有企業,但在這輪歐洲投資 井噴中,情況發生變化:民營企業開始更多地加入併購隊伍,國企也投資了一些非資源類的生產型企業。原本歐洲市場被認為門檻較高,中國企業的態度也相應謹 慎,但類似吉利收購沃爾沃這樣的大交易帶給了中國企業更多信心。

  按照全國工商聯併購公會會長王巍的說法,民間投資佔據這一輪突飛猛進的歐洲投資的大部分,且通常都低調完成。每年王巍所在機構會組織去歐洲的考 察團,成員是國內私募股權投資機構(PE)和企業,「都有很多收穫,去時四十幾個人,回來可能就十幾個人了。」其餘的人都留在歐洲進一步去看項目。歐洲各 國負責投資和貿易事務的官方機構也到中國開了一輪又一輪的推介活動。比起企業,包括PE在內的中介機構表現得更加活躍。有的希望成為併購交易的顧問,更多 的則是脫手之前投資的項目。王煒告訴財新記者,在歐洲的收購標的方面,最多的就是2003年至2009年期間被PE併購的公司——現在已經到了需要出售的 時間點。

  2010年,光明食品公司欲以25億英鎊從百仕通(Blackstone)和法國PAI手中收購英國聯合餅乾的股份未獲成功。今年8月中旬又傳出消息,娃哈哈集團有意斥資5.2億英鎊收購聯合餅乾旗下的零食業務分支KP Snacks。掛牌出售KP Snacks股份的仍是百仕通和PAI。

  「很多歐洲的PE都在中國找買家,在各種場合都能遇上他們。」 納緯新(北京)顧問有限公司合夥人石伊恩(Ian J. Stones)對財新記者表示。一家主要從事西班牙市場業務的PE機構人士也稱, 有的PE側重於買方,有的則側重於賣方,他就是專做中歐併購中的賣方生意。由於競爭激烈,他們甚至需要先行為企業「創造」買方需求,而那些對歐洲併購並無成熟戰略計劃的「被走出去者」,被忽悠的風險自不待言。

  除了賣方有PE積極參與,國內不少企業的歐洲收購也有PE的身影。從較早的中聯重科與弘毅投資等機構聯手收購意大利混凝土機械製造商CIFA,到三一重工聯合中信產業投資基金收購普茨邁斯特都是案例。

  在年利達國際律師事務所(Linklaters)合夥人方健看來,PE參與對中國企業相當有利,「一些PE對該地區熟悉程度更高,他們知道怎麼 去談判,這是國內一些企業,特別是二三線企業不具備的。」對一些規模較大的項目,PE還可提供一部分融資。如果有國際PE的參與,賣方對中國買家的接受程 度也會更高。

家族企業還是公用事業?

  家族企業是這輪併購熱潮中的重要目標,普茨邁斯特就是代表。這家行業翹楚的掌舵人施萊西特已年過八旬,不僅要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者,還要應付金 融危機的巨大壓力,這讓施萊西特力不從心,他的注意力也轉向了慈善和道德研究,其子女都有其他事業,賣掉普茨邁斯特是個不壞的選擇。

  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在北歐、荷蘭、比利時等地都有不少類似家族企業,規模未必很大,但在細分領域有獨特優勢。其中中小規模公司頗受中國民營企業青睞。

  儘管在審批和融資上民營企業的優勢不及國企,但6月末出台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的實施意見》在簡化審批和外匯管理等方面,確實給民營企業帶來政策利好。

  但也有歐洲併購領域的律師認為,這類機會不易把握,「中小型家族企業真正運營得好的,絕大多數並不願賣,更遑論賣給中國企業了,我每個月都能遇 到一兩個在這類企業那裡碰壁的例子。」中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企,也正在完成曾經不可能的任務——通過併購進入歐洲電力和管網等公用事業領域。2009 年,希臘政府為了降低財政赤字公佈的私有化計劃包括出售國有鐵路、自來水、郵政、賭場、能源和電信企業的股權等。中國遠洋集團便在2009年接管了比雷埃 夫斯港。而國家電網公司取得了葡萄牙電力公司和能源網公司的股份。購入這類資產情況優良且回報較為穩定的項目現在是最好的時機,需要盡快完成,賣家在現在 的經濟形勢下也樂於快速完成交易。「相信不是目前這個經濟狀況的話,做成交易的時間會拖長,交易的風險會增大。」一位參與過此類交易的人士認為。

  中國企業的歐洲機遇伴隨著挑戰。談抄底需謹慎,海外併購最重要的是要考量是否適合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以及購買的資產是否優良。而現在不少中國企業 的收購標的已經不是能夠正常運營的公司,需要面對的不只是估值上的不確定,還有後續管理運營上的巨大挑戰。仍有數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人士認為,一些需要 全面整改的歐洲公司,中國企業目前還沒有能力接手運營。

  此外,好資產的潛在買家不僅來自中國,中國企業在公開競標中要面臨強大的國際競購者,他們可能來自日韓、印度、中東甚至歐美。中國買家往往以價 格取勝,但這不應成為常態,中國企業需在價格之外積累自身軟實力來獲得併購中的競爭優勢。「賣家希望獲得中國式溢價,但也要尋找最優。」一位提供併購融資 服務的人士表示。黃耀和則提出,「我們建議中國公司從小股東做起,或者絕對控股,不要100%控股地去做。一次到位對中國企業有風險。理解當地商業環境、 政治行為和商業習慣,最好還有個當地合作者。這很重要。」

併購何所圖

  兩年多前,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曾表示,「對中國企業來說,國際併購什麼?我的觀點是:非知識產權不買。一個品牌的經營是耗資巨大又運營難度很 高的事;即使擁有海外工廠,也不代表就有了海外市場……對於現階段中國企業來說,能管好自己的企業,做好自己的事,就不錯了。」北汽後來買下薩博兩款老車 型的知識產權。

  之後,又有龐大、青年汽車等多家企業試圖通過收購獲得薩博技術,卻由於通用的反對——通用仍然掌握著薩博主要應用車型的知識產權,而未能成功,白白付出巨額代價。

  薩博的故事既凸顯了中國公司對於技術的渴望,也反映了在歐洲收購的複雜性,你面對的不僅是被收購公司的管理團隊,還要面對它的股東,它的技術的擁有者,當地的政府、工人等等。那種認為「搞掂了關鍵人就可以搞掂收購」的中國式思路往往會碰壁。

   兩年後再看,技術導向的併購仍是中國企業去歐洲的主流,但品牌和市場也日漸重要。以工程機械行業為例,儘管中國企業成長迅速,但多位於產業鏈中低端,在發動機、液壓件等核心零部件領域,缺乏控制力與議價能力,併購是解決核心技術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

  金風科技2008年收購了德國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技術公司Vensys,後者的設計研發推動了金風科技在國內外市場的發展。雖然尚未打入德國市場,但已和歐洲以外的多家公司通過轉讓技術許可使用方式,簽訂了多個兆瓦機組訂單。

  「更多的是獲取技術或品牌後,拿回來拓展國內市場,而不是說到當地佔領一個市場,如果有這個機會肯定也要把握,但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年利達國際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方健認為。

  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曹曉風在談到不久前收購維他麥的交易時表示,「我們給它帶來中國市場,而我們藉著這個國際品牌走向國際市場。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則稱,通過收購,三一重工不但獲得普茨邁斯特的全部技術,也獲得了後者52年來建立的銷售網絡。「三一重工出口占銷售不到5%,通過收購,我們已經擁有了海外市場。」

  品牌的情況則更為複雜。的確,在很多交易發生時,當地人,甚至是被收購的企業員工,都對來自中國的收購者毫無瞭解。

  中國企業比較關注行業的領軍企業,頻頻實施「斬首」行動,對公眾的心理衝擊力較大,也容易引起反對聲浪甚至罷工。

  吉利在收購沃爾沃時,採取的策略就是嚴格分離吉利品牌和沃爾沃品牌,確保沃爾沃在公眾和消費者心目中仍被視為一家瑞典公司。

  對於擅長快速成長而非精細整合的中國企業來說,有了品牌就可以產品升級,但品牌並不是萬事俱備後的東風。即便不考慮品牌間的協同效應,一個好品牌沒有好的持續經營支撐,也會貶值。

  除了上述因素,一些民營企業走向歐洲還有更實際的考量。一家收購了瑞典一玻璃製造企業的中國公司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一方面是這家瑞典企業擁有 高端製造工藝,另一方面也為自己日後移民打下基礎。更有甚者,是國內的家族企業為了第二代的繼承和分家問題,選擇在歐洲進行併購。

  投資歐洲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服務於畢馬威德國的律師王煒認為,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中國企業參與的交易還是全球公開競購的資產,投行等機構受賣方 委託尋找中國買家,中國企業最終勝出的決定因素是價格和銀行融資方面的優勢。但像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那樣,有計劃、系統地策劃併購投資,利用專業團隊的力 量積極搜尋標的並獲成功的案例,在中國依然少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59

《大護法》叫好不叫座 國產動畫片要更多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8/1129250.html

原標題:不應局限於IP 國產動畫片要更多元

相比前年的《大聖歸來》和去年的《大魚海棠》,上周四上映的國產動畫片《大護法》顯得有些“另類”,沒有IP加持也不打“情感牌”。這部豆瓣少見的8分以上的國產動畫上映五天,票房僅四千萬元左右,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再現 《大聖歸來》或《大魚海棠》 票房奇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非合家歡又極具個人風格的國產動畫電影在目前的環境下似乎仍步履維艱。

再陷“叫好不叫座”怪圈

《大護法》講述了奕衛國大護法為尋太子誤闖花生鎮,並卷入一場被欲望支配的陰謀中的故事。該片最特別之處在於構想了一種似人非人的生命形態花生人,他們學習人類的語言,模仿人類給自己貼上假眼睛、假嘴唇,只能生活在“吉安大神仙”塑造的巨大謊言中以及刑法者的監視控制下。而太子和大護法的到來打破了小鎮的“規則”,最終解放了被支配的花生人。

該片目前豆瓣評分已升至8.1分,在近幾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中僅次於《大聖歸來》的8.2分,並遠高於《大魚海棠》的6.5分。然而高口碑並沒有讓其在影市上走得更遠。貓眼專業版顯示,截至昨晚,該片累計票房剛過3800萬元,全國排片率除了上映首日達12%以外,之後幾日便一直穩定在8%左右。

《大護法》再中“叫好不叫座”魔咒,檔期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同時期的競爭對手,如“合家歡”口碑動畫續作《神偷奶爸3》、“大IP 打底”全明星陣容的《悟空傳》,都有更好的觀眾基礎。影院人士告訴記者,像《大護法》這樣的小眾題材影片只會被排在做補充的第二陣營,其他熱門影片上映後該片排片率還會再下降。

票房遇冷的情況也在出品方的預料之中。《大護法》與《大魚海棠》同為光線彩條屋出品,但在宣傳期間出品方不再大談票房空間,而是強調對於具有藝術性原創動畫的看重與延續。彩條屋總裁易巧就多次表示,國產動畫不能局限在IP里,原創動畫應該更加多元化。

不同聲音讓作品變得更好

在主流的褒獎聲背後,也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大護法》的優點與缺點一樣明顯,最大的問題在於導演對視聽語言的把控不足。影評人馬小褂指出,故事的推動缺乏邏輯性,影片以大護法為第一視角,但這個人物從頭到尾沒有成長,很難讓觀眾產生“移情作用”,其他許多角色的動機又有些站不住腳,“沒有做好基礎的架構,再出彩的概念,也只是在故作玄虛罷了。”他還認為影片許多場景機位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場面調度可言,“構圖幾乎純粹是為了凸顯美術而成立的,作為鏡頭而言,完全沒有其合理性。”

這些電影技巧上的不足與導演不思凡的經歷息息相關,這位原名楊誌剛的導演在《大護法》 之前只拍過《黑鳥》《小米的森林》 等動畫短片。對於眾人的意見,不思凡在微博上表示,感謝他人評價帶給他的進步:“我沒學過動畫,更沒學過電影。一直羞於自詡自己是個動畫人……心總想著能不能做出好作品,和喜歡自己的觀眾溝通,做的(得)不好,總覺得虧欠。這些聲音會讓我變得更好。”

在“爆款”《大聖歸來》之後,越來越多資本進入了動畫產業,目前大環境如不思凡曾經歷過的那樣:“幾乎所有原創人都在問一個問題——動畫怎麽做才商業,動畫應該怎麽賺錢?”這樣的聲音讓他不快樂,最終不思凡選擇不當“花生人”,而是努力做保留“赤子之心”的太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15

银行取消75%存贷比 影响几何?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555

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鉴国际经验,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所谓存贷比指标,指的是“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也就是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最多可以贷出去75元。这一措施最早是1994年央行对部分股份制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时提出的,1995年,存贷比指标被写入《商业银行法》正式确定下来。而在银行存款压力陡升、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业曾多次呼吁急需监管层对存贷比考核松绑。


事 实上,在《商业银行法》实施之初,存贷比可以说是一项简单并且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但20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有了极大发展,股市、基金、黄金、信托、互联 网金融等投资渠道快速发展,存贷比监管的弊端日益显现。作为一项监管指标,存贷比一直是银行不敢逾越的雷区,由此也催生了存款冲时点、违规揽储、金融掮客 等乱象。尤其在互联网金融、股市火爆的背景下,存款逃离银行的趋势已难以逆转。


去除拉存款魔咒,缓解竞争压力。信贷资产端经营主要受信贷额度、资本金、存贷比等限制,存贷比取消,将解除银行头顶一紧箍咒,缓解银行揽存压力,部分精力由吸储转移至资产管理、存量盘活等未来蓝海领域。资产端经营灵活性增加,负债端存款成本降低,利好银行中长期发展。贷 存比调整为参考指标符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加放贷,降低负债成本,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存贷比今后将由监管指标变为参考指标,这 对于饱受存贷比制约的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次大手笔的动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完全放开,毕竟银行仍然还存在资本充足率等约束。


银监会近日公布的季度监管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末贷存比为65.67%,较上季度末上升0.58个百分点。虽然与75%的法定限额仍有一定距离,但部分贷款投放机构的实际放贷能力确实受到限制。


一、能释放多少贷款?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极端情况下(按照80%存贷比测算),16 家上市银行将新增人民币贷款约6.6 万亿,释放出6.6 万亿的信贷。存贷比较低银行,比如:南京、兴业、农行等,能够释放出的新增贷款较多。


二、生息资产收益率提升?由 于新增贷款收益率高于其他生息资 产(指除存放央行之外的生息资产,高1.5%-2.5%),替代后的银行在存贷比达到准备金约束上限的情况下,生息资产收益率算术平均约提升10bp。不 同的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提升幅度不同,主要基于2个指标:1、贷款于其他生息资产收益率差,2、当前存贷比水平。农行、平安、宁波、南京的收益率提升水平 相对较高,另外工行的收益率 提升也较可观。


三、提升净利润?存 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银行信贷投放规模提 高,资产配置结构将调整,高息的信贷资产替代其他低息的资产,净息差回升,从而影响到银行利润表,提高盈利能力,提高ROE。经过测算,在存贷比达到上限 的情形下行业净利润提高提高2.55%;存贷比相对较低的,银行收益最大。主要包括:农行、南京、平安、工行、宁波。 


四、资本消耗增加?如果各家银行都将存贷比达到临界值,行业 平均来看,资本充足率下降大约下降1%左右。其中:南京、农行、平安、宁波、工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程度最为明显。


(以上信息由网络资料整合而来,并参考了华泰证券与中信建投的报告)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整理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49

深圳6月樓市繼續看漲 新房價格已突破3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39934.html

深圳6月樓市繼續看漲 新房價格已突破3萬

一財網 吳斯丹 2015-07-02 12:47:00

當前,開發商推盤的節奏仍在加速。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6月新獲批售的住宅項目有12個,共81萬平米高達6850套,為今年上半年的批售高峰。

深圳的樓市仍然沒有降溫企穩的跡象。

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的數據,6月深圳一二手住宅成交量突破2萬套,共成交23224套,僅次於2009年11月的歷史高峰;一二手房價漲幅驚人,多個區域一年漲幅已近四成;一手房均價6月突破3萬/平米大關。

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的百城價格指數顯示,深圳6月的房價繼續領漲全國,一手房價環比上漲6.58%,比第二名武漢的1.98%高出了一大截;二手房價環比上漲高達8.59%,遠遠高出上海、北京、廣州的2.11%、0.96%、0.53%。

6月新房均價突破3

6月的深圳樓市繼續呈現量價齊升的局面。

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6月一手住宅成交7494套,環比增加22.7%,成交面積為76.9萬㎡,環比增加26.5%。

在二手房價格快速飆升的帶動下,新房均價也出現一輪快速的上漲,6月新房均價再漲8%,達30713元/平米,創下歷史新高。

中高端樓盤成交活躍是6月新房市場的一大特點。改善型需求由二手房市場轉戰新房市場,6月成交前十的樓盤中,均價在3萬以上的樓盤多達4個,分別為龍華的港鐵天頌、中海錦城,南山的博林天瑞以及龍崗中心城的萬科廣場。

改善型需求的持續釋放也是深圳新房價格走高的主要原因。6月成交新盤中3萬以上的新盤多達51個,占比43%,比上月增加了5個百分點。

而3萬以下的樓盤僅限於鹽田、龍崗、龍華的觀瀾、大浪及寶安的光明、福永幾個區域,這些都是遠離深圳市中心的邊緣地區。

在一片紅的市場形勢下,深圳的開發商們漲價底氣十足。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表示,6月加推的多數項目價格較前期開盤價均有10%-30%的漲幅,而且,項目銷售率並不受影響,基本都保持在8成以上。

二手房方面,6月深圳二手市場成交15730套,環比增長18%,同比更是增長292%,接近2013年3月的高峰。

很多區域的二手房漲幅在過去一年中都高達三成。南山領漲全市,一年內房價漲幅高達39%,成交均價更是站到了52443元/平米的歷史高位,蛇口自貿區成立以來,南山區在利好及新房豪宅不斷入市的帶動下,房價不斷刷新歷史記錄。龍華、寶安分列前三,漲幅都接近四成,拉動全市均價大漲三成。

上半年成交量同比翻番

綜合這半年來看,深圳樓市到底有多火?新房市場的成交量是去年同期的一倍多。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新房成交面積為314.6萬㎡,環比增加21%,同比暴漲121%。這個成交量僅低於2009年上半年,自2008年以來半年度的次高成交水平。

回顧一下過去半年的深圳樓市都發生了什麽。

年初,受2014年底火熱的市場余溫影響,深圳樓市成交狀況仍然樂觀。進入春節後,傳統淡季使得成交量有所下降。

情況從3月30日之後發生逆轉,“330”新政直接引爆了深圳二手房市場。新政公布當天,很多二手房業主緊急漲價,有的甚至一口氣漲價幾十萬。

進入4月,二手房的行情傳導至新房市場,在很多樓盤開盤現場,多次出現千人搶幾百套房的情形,日光盤頻現。

由於深圳人多房少,加上對樓市政策敏感度高,大量購房者被裹挾入市,造成深圳樓市在短時間內成交量暴漲。

成交均價也隨之大幅上漲。深圳的新房成交均價從1月的26691元/平米上升到了6月的30713元/平米,漲幅達15%。

深圳新房庫存去化時間迅速降至7個月,成為一線城市中去化用時最少的。

當前,開發商推盤的節奏仍在加速。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6月新獲批售的住宅項目有12個,共81萬平米高達6850套,為今年上半年的批售高峰。

深圳樓市下半年將如何發展?美聯物業代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江少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第三季度是傳統淡季,深圳的成交量將有所回落,價格也將進入平穩期。

“目前新房價格已經很高,開發商後續的定價應該也會相對保守。”江少傑說。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707

移動遊戲背後的公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8958.html

移動遊戲背後的公司

第一財經周刊 吳楊盈薈 2015-06-05 23:05:00

過去幾年,Ucloud創始人兼COO華琨親身經歷了這個市場的迅速膨脹。“很多遊戲開發團隊一開始20多人擠在一間狹小的出租屋里工作,不過兩年時間內,公司年收入就超過了億元,員工人數擴張到幾千人。”

隨著智能手機的流行,移動遊戲成了一個一夜暴富的行業。過去幾年,Ucloud創始人兼COO華琨親身經歷了這個市場的迅速膨脹。“很多遊戲開發團隊一開始20多人擠在一間狹小的出租屋里工作,不過兩年時間內,公司年收入就超過了億元,員工人數擴張到幾千人。”

Ucloud創始人兼COO華琨

華琨自己的公司也在快速成長。3年前,他和兩個朋友共同成立了Ucloud雲計算公司,主要為各種初創公司提供基礎雲服務。和其他雲計算公司不同,Ucloud保持了對移動遊戲這個垂直領域的專註。如今,Ucloud的客戶中有3000多家遊戲公司,除了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80%的移動遊戲發行商都在使用Ucloud的雲計算服務。

華琨稱,公司目前擁有2萬企業用戶,年收入達到幾億元。今年4月,Ucloud獲得了由君聯資本領投的上億美元C輪融資,這是國內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領域的單筆最大融資金額。

借助高速發展的移動遊戲行業,Ucloud成為成長最快的雲計算初創公司之一,但這家公司並不是一開始就找到了這個正確的方向。

創業之前,華琨在騰訊開放平臺負責運營服務。Ucloud的另外兩名聯合創始人季昕華(CEO)和莫顯峰(CTO)都是他在騰訊的前同事。創業的想法最初是季昕華的主意,他希望創立一家服務於初創團隊的雲計算公司,讓有能力寫代碼的技術人員合法賺錢。

季昕華(CEO)

從盛大離職之後,季昕華找到了華琨和莫顯峰。3個人商量之後,決定辭職出來共同創立一家雲計算公司。他們從騰訊公司和盛大公司分別說服了一些技術人員加入核心團隊。團隊努力開發了大半年之後,第一款產品終於上線。

盡管在2012年,亞馬遜的雲計算平臺AWS的營收已經超過了20億美元(約合124億元人民幣),但在當時的中國市場上,很少有人了解和明確看好雲計算。“中國的雲計算跟國外起碼有3到4年的差距。”華琨說。

不僅是投資人不看好,願意嘗試基礎雲服務的公司也很少。華琨他們就找了20多個認識的創業團隊試用Ucloud的雲計算服務。這批早期的種子用戶來自不同的行業,電商、遊戲、移動App都在其中。

更大的機會似乎出現了。2012年下半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中國開始熱門起來。概念設想的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架設公有雲服務平臺,將各類應用都放在平臺上供民眾使用,比如智慧政府、智慧交通等。Ucloud接觸了一些運營商和地方政府,雙方在商量合作上談得很好,可真正實施起來卻出了很多問題。

“它們的想法很好,但是從想法到落地有很多環節,是很難的。它們不像互聯網創業公司,是以用戶為驅動力,動力非常大。”華琨說。在“智慧城市”上嘗試了3個月之後,Ucloud決定調整方向—需求不明確的客戶不做,只服務需求明確的公司。

華琨在這一年的年底前往成都,參加第一屆GMGC大會。他意外地感受到,中國的移動遊戲市場將要馬上迎來爆發階段。他曾經在騰訊負責開發平臺,跟第三方遊戲開發者有過很多接觸。因此他很清楚移動遊戲行業的特點:這是一個需要快速進入的市場,對後臺計算網絡的需求巨大。遊戲團隊想要成功,勢必需要借力,而這正是Ucloud的機會。

“我們很清楚我們必須專註,重點支持移動遊戲產業,做好垂直細分。”華琨說。

移動遊戲對於雲服務的服務器數量和處理速度有著很高的要求。移動遊戲《刀塔傳奇》是Ucloud的客戶之一。它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移動遊戲,總註冊人數接近4000萬,日活躍用戶超過300萬。單是這一個遊戲,就需要數千臺服務器集群提供服務。

遊戲中經常會有多個玩家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場景。玩家進行交互,要求後臺不斷同步數據,原來的數據通訊是點到點,現在變成了N×N的複雜情況,使得遊戲需要處理的數據包數量一下龐大了很多。在雲服務的環境下,很難達到幾萬PPS(網絡吞吐率單位,數據包/秒)的處理能力。Ucloud為此推出了高包量專區,使這種遊戲體驗不只存在於電腦端,在移動端上也可以實現。

移動遊戲類型的快速進化,也給雲服務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早期移動遊戲停留在簡單的卡片階段,戰鬥都是已經設計好的自動畫面,與後臺的交互很少,對後臺計算網絡的要求不高。到了2013年,出現了多人交互、實時對戰等更豐富的操作體驗。這對後端雲計算的要求更加複雜,計算能力要一下提升10倍以上。

Ucloud通過技術提升實現了這一切。今年他們還研發了高性能的IO(輸入輸出)加速模塊,使IO能力在原本的基礎上再提升10倍。這意味著相比起2012年公司剛成立的時候,Ucloud的技術能力已經提升了近百倍。

在雲計算行業中,建立技術門檻是維持競爭力最關鍵的因素。而這個行業的技術更新日新月異,每一家公司最多只能在技術上領先半年到一年的時間。Ucloud每年在美國矽谷招聘大量的華人工程師,讓自己的技術始終保持在全球較為前沿的水平。

技術提升還給他們帶來了另一項好處—在降價上更為主動。2015年4月,Ucloud將自己的公有雲產品價格整體下調,降幅最高超過了30%。華琨不認為這是一種價格戰。“如果開始價格戰,會是完全免費的。”他說。

每年下調產品價格,已經成為了雲計算行業的慣例。2014年,亞馬遜、Google和微軟在公有雲產品上大幅降價,一些產品的價格降幅甚至超過65%。從2006年成立以來,AWS價格累計下調了45次之多。

除了通過低價吸引客戶,這些公司更多是為了以此彰顯自己的技術實力。只有技術取得突破,才能讓雲計算產品成本大幅降低,從而承受低價策略。因此每家公司都不得不共同降價,否則就相當於向用戶承認自己的技術落後於別人。這種行為存在一個巨大的風險:如果沒有做好相應的技術積累,被動跟隨降價會讓產品售價遠低於成本,使公司面臨糟糕的資金問題。

“你要主動降價,這是一個企業的經營目標。”華琨說。Ucloud每年都會制定主動降價的計劃。降價的參考標準有兩個:一個是根據中國雲計算市場上的定位和節奏,看看整體可能降到怎樣的水平。另外,他們會重點分析亞馬遜AWS在全球市場上的策略,作為自己降價策略的參照。“AWS畢竟是全球雲計算的領軍企業。我們會瞄準最大的,對它時刻保持關註。”

AWS在2014年年初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但Ucloud對此並不過分擔心,他們很清楚,大型外企如果要響應本土化需求,策略審批的時間是以年為單位計算。Ucloud在貼近用戶和提供服務方面有自信。

移動遊戲進軍全球市場比其他移動App要更容易。比如Flappy Bird,就曾在123個國家登上排行榜冠軍寶座。但中國的移動遊戲團隊開拓海外市場往往會遇到麻煩,工程師跟海外運營商溝通不暢,產品使用也不習慣。於是Ucloud將幫助國內遊戲團隊進入海外市場發展做為一項重點業務。

Ucloud 2013年在香港建立了亞太數據中心。香港鋪設廣泛的海底光纜,能夠縮短網絡響應時間,將網絡覆蓋到中國臺灣、日韓和東南亞地區。一年之後,它在美國洛杉磯建立了北美地區數據中心,能夠覆蓋整個美國,輻射南美洲及歐洲大陸。除了給遊戲團隊提供海外數據中心,Ucloud也幫助它們跟海外的運營商溝通協商。Ucloud還會使用監測軟件,為它們提供全球各區域用戶的詳細訪問數據。“這些事情如果讓單個遊戲團隊自己去做,是一個比較困難和痛苦的過程。”華琨說。

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Ucloud制定了90秒之內響應用戶要求的標準,客服7天24小時在線服務。這成為了《悍將三國》出品方展程科技最終選擇Ucloud作為長期雲計算服務商的原因。

“90秒的響應時間雖然很短,但其實還是被動服務。用戶問題出現之後,我們才響應,用戶體驗已經受到了傷害。我們希望往前走,將被動服務變成主動服務。比如在遊戲上線之前,幫助團隊做大型的測試,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解決掉。”華琨說。

在國內,華琨最看重的對手是阿里雲。“阿里的體量很大,技術上也不錯。”在他看來,Ucloud和阿里雲相比的優勢,就在於自己對細分領域的專註。

去年,Ucloud的收入達數億元,同比增長10倍,不過公司沒有盈利。比盈利更重要的是,Ucloud如何更快地將自己的業務向其他垂直領域拓展。

互聯網金融是Ucloud下一個重點開拓的領域。這是一個對雲計算安全性有很高要求的行業,監控、防禦和數據加密都需要足夠的技術實力支撐。“我們會開始多元化拓展,但還是要將細分領域做深做透。”華琨說。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394

華誼創星成新三板估值最高文娛公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846.html

華誼創星成新三板估值最高文娛公司

一財網 趙陳婷 2015-10-28 18:38:00

華誼創星新三板掛牌後,華誼兄弟控股和參股公司中的上市公司將增至四家。

作為華誼兄弟內部孵化的創業第一單,華誼創星昨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公司舉行掛牌儀式。

按照華誼創星此前公開發布的《公開轉讓書》,華誼創星主營業務為多屏整合運營及粉絲生態運營,註冊資本70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胡明。華誼兄弟目前持有華誼創星3720萬股,持股比例為53.14%。公司2014年、2015年1-4月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1億元、0.6億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為0.29億元、0.12億元。

如果對比華誼兄弟的整體業績數據,2014年華誼兄弟營業收入23.89億元,華誼創星1.13億元,占比4.74%,華誼兄弟總資產98億元,華誼創星1.36億元,占比1.39%,華誼兄弟凈利潤10億元,華誼創星2914萬元,占比2.82%。

雖然華誼創星的業務目前在華誼兄弟整體占比並不高,但就新三板的體量而言,華誼創星是目前新三板上估值最高的文化娛樂公司。

但節約時間成本成為華誼創星考慮新三板掛牌最為主要的原因。“從股份制改造到掛牌實現,其實也就花了將近100天的時間,主要就是從快的角度考慮。”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華誼創星董事長兼CEO胡明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解釋道。

按照華誼創星剛進行的一輪增發計算,目前該公司的估值為10億元。這個數值在胡明看來是被低估的。“(華誼創星)3年內應該會是一個估值100億的公司。我經歷了華誼兄弟的上市,知道一個公司在不同平臺上的速度是完全不一樣的,3年以後我們(華誼創星)的業務形態和規模會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華誼創星主要業務包含兩個方面:跨屏互動與粉絲經濟。具體來說,微電影的發行制作以及一些粉絲互動產品,比如和騰訊合作推出的”星影聯盟“以及和百視通合作推出的“娛樂家”。而當下,華誼創星的營收貢獻更多還是來自於跨屏互動。但胡明堅持,華誼創星未來的收入模式重點還是粉絲經濟,互聯網娛樂的所有內容——包括影視、遊戲、文學、動漫、明星等等,不僅可以通過到達更多用戶擴大收益,還能成為最有聚合力的連接載體,加速娛樂資源和其他行業的有機整合,孵化出頗具盈利能力的新產品、新模式。

在胡明看來,華誼兄弟拆分華誼創星單獨上市為了適應互聯網對於娛樂行業的改變。“我們今天做的是一個互聯網娛樂跨界的事情,一腳互聯網,一腳娛樂業。但華誼兄弟這樣一個500多億市值的公司很難再針對某個具體的細分板塊來進行股權激勵和內部改革,所以華誼創星也算是一個內部創業。”

值得一提的是,華誼創星新三板掛牌後,華誼兄弟控股和參股公司中的上市公司將增至四家。除了華誼創星之外,還包括兩家創業板上市公司華誼兄弟、華誼兄弟參股公司掌趣科技(300315),以及香港上市的參股公司超凡網絡(08121.HK)。

編輯:劉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29

三星利潤增速大幅放緩 承諾派息至創紀錄的2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980

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發布2013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其營業利潤自2011年來首次出現環比下滑。三星警告稱,疲軟的盈利增長勢頭將延續至2014年。 三星第四季度營業利潤為8.31萬億韓元,同比減少5.95%,環比減少18.23%,是自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環比下降。其第四季度凈利潤為7.3萬億韓元,凈利潤率12.3%。相較之下,去年第三季度凈利潤為8.24萬韓元,凈利潤率為14%。 作為營業收入主動力的三星移動數碼事業部利潤失速,主要因為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其移動業務第四季度的運營利潤為5.47萬億韓元,低於第三季度的6.7萬億韓元。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由於蘋果公司的新款iPhone吸引了高端用戶,而來自中國廠商的廉價智能手機則沖擊了三星的中低端產品。去年年底蘋果與中移動簽署了協議,目前中移動已經開始發售支持自主網絡的iPhone。 此外,迫於投資者要求增加對股民回饋的壓力,三星電子承諾將全年的紅利增加至創紀錄的20億美元。去年11月份該公司稱,將把2013年的股息收益率從過去的0.5%提高到1%,但仍然不及蘋果的2%。 三星股價周五上午在首爾證券交易所上漲1%。三星表示,由於正值IT行業“淡季”,收入增長不太可能在本季出現,但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重拾動能。 本次財報亮點在於三星的半導體業務,該部門斬獲營業利潤1.99萬億韓元,環比下降3%,但同比高出40%。該部門業績攀升主要受益於存儲芯片價格反彈、部分業者退出市場,以及現存生產企業產能增加。 該公司指出,去年第四季度業績下滑的部分原因在於韓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強勁的韓元蠶食了大約7000億韓元的收益。 本周早些時候,韓元已比去年6月的低谷時期上漲10%。 進一步的盈利阻力來自於上季度三星支付給員工的高達8000億韓元的特殊獎金,以此紀念李健熙的管理策略實行20周年。該管理策略是三星集團主席李健熙(Lee Kun-hee)在1993年公布的一項新戰略。 盡管三星希望借4月份新一代智能旗艦手機Galaxy S5的上市來促進銷量增長,但三星與蘋果在高端產品市場的競爭仍然激烈。移動設備行業的增長愈加集中於低端智能手機領域。不過,該領域來自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的威脅也在增加。 據FT引述德國貝倫貝格銀行分析師Adnaan  Ahmad本月評論稱: 這僅僅是營業利潤下降的開始,三星手機的利潤結構將在未來12-18個月承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58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9/15241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1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