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李嘉誠的VC大棋:已投60多項目 重構人類食物鏈

http://news.iheim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id=143843

而就在此前兩週,李嘉誠還親自在廣東秀炒「人造蛋」,力推該食物。目前,這種人造蛋黃醬已經成為百佳超市多個店舖的在售新品。年初,維港投資牽頭向該商品製造商Hampton Creek投資2300萬美元。

「人造蛋」和「打印皮革、牛肉」等超前衛科技投資,使李嘉誠成為實實在在的「超人」。實際上,李嘉誠私人參與投資的科技公司已經有60多家,「科技讓我心境年輕化。」在一次公開採訪中,這位老人道出了對高科技投資保持衝動的源泉。

人造蛋的商業構想

「人造蛋的沙津醬味道和真的沙津醬一樣,分不出來;用來做蛋糕的話,與真雞蛋已沒有分別,相信人造蛋將來一定好吃。」今年5月,李嘉誠和人造蛋生產商Hampton Creek在廣東的科技巡迴展覽上如此推薦被稱為「JustMayo」的人造蛋黃醬。

6月13日,「JustMayo」首次在李嘉誠擁有的百佳旗下Great超市金鐘店正式售賣,共有四款口味上架,每瓶售價23港元。

「目前,JustMayo還屬於百佳獨家代理的產品,先行會在香港百佳銷售。」 百佳超市公共事業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如果銷售表現良好,內地百佳也會大力引進。」

此前,生產商Hampton Creek已經在國內多個城市做了市場推薦,包括廣州、北京等城市。但是百佳超市主要網點在香港及華南地區(主要是廣東),因此,JustMayo要實現全國銷售,還需要進入到其他品牌的商超渠道。

據Hampton Creek創始人Josh Tetrick稱,人造蛋的營養價值比市面雞蛋多四分之一,且不含麩質與膽固醇,保存時間更長,但售價僅約為雞蛋一半,每罐蛋黃醬在美國的售價為2.99美元。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Hampton Creek官方網站上獲悉,這種在美國被稱為「植物蛋」的產品,由多種容易生長的植物,例如豌豆、高粱、葵花籽等混合調配,複製出味道、營養價值及烹調特性與普通雞蛋相似的粉劑,可代替雞蛋烹製美食。

2012年創業初期,該項目獲得了比爾·蓋茨和Paypal創始人布萊爾的注意和支持,蓋茨還成為該公司的顧問,在硅谷大力為人造蛋產品做宣傳。

去年9月,這款名為Beyond Eggs的植物蛋在加州Whole Foods超市開賣,上市首月就獲得100萬美元的收入。Josh Tetrick當時預計,很快也會在世界各地上架。

目前,Hampton Creek已與世界各地的食品製造商洽談,希望他們的植物蛋能取代超市產品中使用的真蛋。該公司已製作出一種完美的蛋代替品,適合用於製作美奶滋,另一種則可用於製作蛋糕。

「我們可以製作很棒的美奶滋,我們和市場的領先產品做過口味測試比較,都能持續地打敗對手。」Josh Tetrick說,「而在餅乾方面,我們拿我們的產品讓比爾·蓋茨、布萊爾等人品嚐,他們兩人都吃不出差別。」

今年2月,李嘉誠和雅虎創始人楊致遠通過風險投資基金,向食品創業公司Hampton Creek Foods出資2300萬美元。人造蛋由此邁向亞洲商業之門。

「公司正在與中國大陸大學生及80後消費群體進行調查和溝通,希望瞭解中國年輕人的口味喜好、消費需求,以尋找市場推廣方向及規模,為即將推出的急凍無添加曲奇產品上市做準備。」 Josh Tetrick說。

Josh Tetrick認為,中國大陸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非基因食品高度敏感,將成為人造蛋要攻克內地消費者最重要的兩道防線。

打印牛肉

而對於投資商李嘉誠來說,人造蛋只是他構建未來的棋子之一。今年5月份,由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李嘉誠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科技巡展上,李嘉誠基金會共推介了7個科技創新項目,除了人造蛋,還有癌症醫學篩查技術、農作物基因優化、廢水處理、生物可降解包裝、LED燈和「大數據」應用研究。

李嘉誠基金會董事周凱旋表示,李嘉誠一直想令香港、新加坡等寸金尺土的地區,如何透過科技令經濟效益提高,人造蛋的科技便是一例;另外又一直希望能研究能否透過幹細胞生產皮革的技術,及能生產肉類的植物技術,令寸金尺土如香港皮革產量能超越南美洲、肉類產量超越美洲。

6月18日,維港投資向ModernMeadow注資1000萬美元,開啟李嘉誠的高科技皮革和肉類生產的理想。

這是一個瘋狂的想法:ModernMeadow使用3D打印機將細胞塊沉澱到生物組織模型中,細胞粒會在打印後熔化,就像細胞在胚胎中發育一樣,培養出畜肉和皮革。

Enter Gabor和Andras Forgacs是Modern Meadow的兩位合夥人,在研究階段,該項目贏得了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農業部極富優勢的津貼,並獲得了Peter Thiel's Breakout Labs等組織的科研經費。

「Modern Meadow一共獲得了200萬美元的資金贊助,這些津貼都非常快地批准並授予我們。」Gabor說,「這筆資金會讓他們完成其原型產品,並有能力爭取小企業創新研究機構對其下一個階段的資金支持。」

對於這些被培養出來的牲畜的肉和皮革的用途,現階段則主要是供應時尚設計師和皮革產品生產商,以滿足全球對這些廠商所製造的商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全球每年的皮革貿易總額達到600億美元,皮革生產帶來的效益正契合了李嘉誠的商業構想,大型製造商、服裝配飾設計商,甚至是汽車製造商,都受惠於這條更有效率的皮革供應鏈。

獲得李嘉誠的投資資金之後,Modern Meadow的目標是進行一定數量的生產,並在今年把這些皮革整合進服裝和飾品,然後逐步擴大規模。

Modern Meadow的遠景目標是利用3D再生技術,生產符合美國農業部標準的肉類,供人類食用。該公司預計,由於「生物墨水」(也就是構成肉類的原料)是不同類型的細胞的混合體,可利用3D打印使原料成型,並在生物反應設備中進行處理,在原型階段,能夠打印出2cm×1cm×0.5mm見方的肉片。

Modern Meadow認為,生物打印肉類不僅能夠滿足人類對於動物蛋白質的需求,對環境也更加友好。

重構食物鏈

「對消費者來說,人造革會降低環境影響,也不必擔心動物保護權利等問題。」 Gabor在其官方網站產品介紹中說,「畜牧業釋放的溫室氣體佔所有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的一半,且畜牧業還佔據了地球上可用的非冰凍土地的三分之一,將3D打印技術和生物組織工程結合在一起來打印畜產品,可滿足人類每年消耗3億噸肉製品的需求,並處理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問題。」

但Gabor認為,肉制食品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擁有更多的財務支持。有了李嘉誠的維港投資入股後,財力已經不是問題。「在許多虧損的初創企業裡,李嘉誠的投資被視為信心的主要來源。」香港一家產業投資基金經理人表示,「維港投資通常不會急於去談項目的回報率。不過綜合公開項目的發展進程來看,維港投資應該有著相當高的退出回報率。」

過去多年,維港投資多以信息科技為主要方向,Skype、Facebook、Spotify、Waze、Siri、DeepMind和Summly等科技界新秀在初創階段都得到過維港投資的資金支持。

而這一次李嘉誠正在下一盤大棋。「李嘉誠對科技的興趣正在從信息延伸到生物界,這兩大科技領域的區別就是一個關注人類生活方式,一個關注人類生存方式。」上述產業投資經理人說,「如果人造蛋和打印肉類真的走進大眾消費市場,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將重構自己的食物鏈。」

Josh Tetrick就曾公開表示:「我們要把動物從配方中剔除,食品業是個破碎的行業,迫切需要創新,特別是涉及動物時。」

不過該人士認為,人造蛋的原料來源於易種植物,3D打印肉類原料來源於幹細胞,這種食物生存依賴是人類幾千上萬年產生的,要被改變成另一種依賴能否被人類接受還很難說。

李嘉誠對未來科技對人類食品生產的改變頗有信心,有公開信息顯示,除了上述兩個食品製造企業,李嘉誠還投資了一間以色列公司Kaiima,該公司發展了一種農業新技術,用一樣的水,一樣的土,農產量可以增加30%,且並沒有使用轉基因技術。

對Kaiima注資後,李嘉誠曾一度想在中國將Kaiima公司的農業技術商業化,但種種原因最終沒有成功。

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看來,要說服消費者接受這些非自然出產的肉蛋類食物,還需要很長時間。「目前公開的數據不足以證明『人造蛋』的營養成分和各種工業用途能夠完全取代雞蛋,營養成分不是一個指標就能評價的,例如蛋白質成分高並不代表所有營養成分都高。此外,雞蛋獨有的營養成分,如卵磷脂,人造蛋中尚不知道是否含有。」

范志紅認為,在食品工業中,雞蛋有獨特的口感和放在食物中獨特的功能,人造蛋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替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19

蘋果公司史上第一個手機充電殼,是臭棋還是在下大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194.html

蘋果公司史上第一個手機充電殼,是臭棋還是在下大棋?

一財網 下木 2015-12-09 13:44:00

這個充電殼的面板和iPhone本身風格相似,有黑白兩色,不過充電手機殼背部多了一個凸起安裝電池。根據蘋果官網稱,這款充電殼可以將蘋果手機通話時間提高到25小時,上網時間提高到18小時。

蘋果公司最新推出的iPhone 6S和6S Plus,盡管是又升級了不少創新,比如3D觸摸屏、更強大的攝像頭,以及更高效的處理器,但在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電池續航能力上,看上去並沒有搞出什麽重大突破。

不僅蘋果手機自己的電池續航能力依舊不理想,市面上許多第三方配件商的手機充電保護殼也以笨重難看的居多。

大概就是因為上述兩個原因,導致蘋果公司最終決定,推出一款蘋果自己的手機充電保護殼!

美國當地時間本周二,蘋果公司在官網上發布了一款專門針對iPhone 6S的充電保護殼。

這款充電殼售價99美元,名為“Smart Battery Case”,即“智能電池手機殼”。

這個充電殼的面板和iPhone本身風格相似,有黑白兩色,不過充電手機殼背部多了一個凸起安裝電池。根據蘋果官網稱,這款充電殼可以將蘋果手機通話時間提高到25小時,上網時間提高到18小時。

之所以名為“智能電池手機殼”,里面還是有一整套設計在內的。

比如在材質上,改變了以往的手機充電殼都是一個笨重的塑料塊形狀,而是采用了非常柔軟的整體化矽膠外殼。“智能”則體現在會在你的手機上顯示電池續航時間,還會自動在你手機需要時才開始充電,所以不用操心什麽時候裝上什麽時候卸下的事情。

而且蘋果這款充電殼里還內置了無源耦合天線,所以不會阻擋手機信號。

至於造型設計,也不是像其他傳統充電手機殼那樣,做成一個厚度比較均勻的殼,而是邊緣做得很薄,但是當中鼓起一塊。

就這個看上去有點奇怪的造型,使這個蘋果公司史上第一次親自設計的充電手機套,一出市面就遭到了各種無情的吐槽:什麽“看上去很像是蘋果手機自帶了一個小背包”、“一個幾何規則的腫瘤”、“看上去手機套剛從飯店里偷了一塊黃油……”

就功能而言,額外加上一塊電池確實能夠解決許多手機重度依賴者的實際問題。但業界都認為,在這個充電手機殼身上,根本見不到一絲蘋果公司顛覆式創新和無敵審美的影子。

就算是和市面上其他第三方電池保護套相比,蘋果公司也根本沒有什麽明顯的領先優勢。

光說電池續航能力,蘋果這款智能充電保護殼的電池容量僅為1877 mAh。在同等價格下,消費者完全可以買到Mophie公司出品的電池容量為2750 mAh 的手機充電殼。

至於蘋果公司為什麽在這個時候推出充電手機殼? 問題其實應該是為什麽“現在才推出”。要知道許多專門針對iPhone的第三方配件商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比如Mophie公司,光靠賣充電手機套2013年盈利就達到了2億美元。

蘋果這款充電手機套只適用於iPhone 6S,不適用於iPhone 6S Plus。因為6S Plus的尺寸足夠大到放入一塊更大的內置電池,通常情況下撐過一天沒什麽問題。

這也是蘋果手表的電池標準:只要能撐過一天,消費者就還能算滿意。這就是目前iPhone 6S的欠缺所在。

其實蘋果公司還是很有可能推出更顛覆式的電池解決方案。比如新一代MacBook就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創新的方案,采用階梯狀,並將不同大小的“電池片”堆疊到一起的,在同樣的空間里增加了35%的電池容量。

這種思路在理論上也可以應用於iPhone,在6S系列上還沒有使用,但未來的iPhone 7、iPhone 8上可能會出現重大突破。

這會是未來的方向。至於今天,對急於銷售出更多新款6S手機的蘋果公司來說,最好的權宜之計恐怕就是這個駝背充電殼,至少也能從多年來賺足了的配件商手里分一杯羹。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52

連造七處地王,意在盤活不良信達地產下了一盤“圍魏救趙”的大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584

2015年下半年至今,一二線城市“地王”頻現,買家多是不差錢的國企、央企。(東方IC/圖)

短短一年時間,此前默默無聞的信達地產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背後是其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盤活不良資產。

地產與金融聯姻,用夾層基金的操作模式,做大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資產負債率,使其可以以小博大,加大杠桿率。

“沒恨,全是羨慕。”

當信達地產(600657.SH)在短短一年時間,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發出上述感慨。

實際上,2009年信達地產一經借殼登陸A股,就立即被市場追捧為“未來的一線央企地產股”,因為它的母公司是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中,最早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信達),而中國信達又是隸屬於財政部的央企。

這一預言下得過早,信達地產上市的前兩年,幾乎連地都懶得拿,以致股價不溫不火,有券商甚至揶揄道,“新的房地產研究員不會去覆蓋這只股票,老的房地產研究員對這只股票的印象也不是很好。”

這家幾乎被市場遺忘的公司,今年卻突然變身為一臺“地王收割機”。

與地產綁定

中國信達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

上世紀末,國有銀行剝離巨額壞賬,四大AMC(華融、長城、東方、信達)應運而生,分別對口承接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共計1.4萬億元的歷史不良資產。但完成歷史使命後的四大AMC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從2009年開始陸續轉型,成為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於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

信達地產也是在中國信達商業化的關口,被註入了中國信達子公司持有的全國11家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全部股權以及資產,成為中國信達旗下唯一地產平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房地產公司及持有項目並非不良資產,他們原本屬於建設銀行下屬的三產企業,在2002年左右被行政劃歸中國信達子公司。

2009年,開始備戰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急需說服全球投資者,除了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中國信達能夠持續盈利。彼時恰逢中國4萬億信貸擴張,銀行正忙著放貸,並沒有什麽不良資產。

李國強是活躍在江蘇、山東、河南不良資產二級市場的服務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從2008年到2012年江浙率先爆發不良貸款問題之前,銀行幾乎沒有不良資產打包出售,“很多在山東做不良資產的人,2008年之後就退出市場了”。

但很快,中國信達就挖掘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2010年6月,中國信達成為四大AMC中唯一獲銀監會批準,可以經營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的AMC。開展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意味著中國信達不僅可以從銀行接收不良資產,還可以接收實體企業的不良資產,其大多為企業間應收賬款。

獲得牌照後,非金融類不良資產迅速成為中國信達商業化轉型最重要的產品之一。中國信達的年報顯示,2010年,中國信達非金不良的賬面資產為4.28億,金融不良76億,非金不良僅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3%;而在短短3年之後,非金不良就已超過金融不良。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末,非金不良已增長至1364.6億元,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5%。

而在非金不良中,房地產又占了大頭。今年1月7日,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信達資產綜合計劃部總經理梁強介紹,非金融不良業務從行業分布來看,以房地產為龍頭的建築、建材、基礎設施建設等約占到一半,其他行業包括各類制造業,分布比例大體均衡。

“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不良。”一位AMC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趕著2009年4萬億帶來的房地產熱,四大AMC做了很多房地產商業化項目,其實是為房地產提供類信貸服務。

Wind數據統計,從2009年至今,中國信達與25家上市公司開展過“債權轉讓”等非金業務。中國信達收購的債權超過140億,是四大AMC中最多的一家,債權大部分來自地方中小房企。

與打折收購銀行不良資產不同,“債權轉讓”幾乎以原價執行。中國信達會讓上市公司提供抵押和擔保,然後雙方約定資金占用利率以及債權回購時間。

例如,中國信達最大的一筆“債權轉讓”是在2014年,上市公司華夏幸福(600340.SH)下屬子公司大廠華夏幸福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18.85億元債權轉讓給信達河北分公司,然後,從信達河北分公司獲取轉讓款15億元。該筆轉讓期限為3年,屆時融資方將還給信達18.85億元,年利率接近9%。同時,債務人的房地產和商貿公司100%股權質押給信達河北分公司。

上述AMC人士透露,在金融不良債權業務中,銀行也曾被AMC作為放貸通道。在今年銀監會連續下發56號文和82號文叫停之前,如有企業想找AMC融資,AMC可以委托銀行給企業放一筆貸款,並與銀行約定收購時間,隨後以不良資產的名義將企業在銀行的貸款收走,接著再與企業約定本息還款。

一家位於長三角的小型房地產商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2012年,他為一個房地產項目向其中一家AMC融到了一筆錢,以房地產作為抵押,年利20%,“吃差價一點不比小貸公司含糊”。

中國信達八爪魚般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與此同時,中國信達也將自己和房地產業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地王”效應

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2015年,AMC的類信貸業務開始走下坡路,其中有監管收緊的原因,也有實體經濟不景氣,企業融資需求萎縮的原因。“現在,假不良正在變成真不良。”上述AMC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種局勢下,中國信達手中握有的不良資產正在變沈。

從利潤增長來看,自2011年以來,中國信達的利潤首度出現增速放緩。2011年,中國信達利潤增長率還是個位數,隨後一路狂飆,在2014年達到歷史高峰,同比增長31.8%;2015年,中國信達利潤為140.3億元,增速降為17.9%。

在此背景下,幾乎被市場遺忘的信達地產被激活,開始通過一級市場招拍掛的方式大幅增加土地儲備。2014年,信達地產緊緊圍繞長三角拿地,8塊土地中有2塊買在上海,僅上半年新增的土地就超過了2013年全年新增土地。而當時正值國務院要求房地產行業“去庫存”。

接下來,信達地產更加瘋狂地吃下了7個“地王”:2015年6月,廣州天河地王;7月,合肥濱湖地王;11月,上海新江灣城地王;12月,深圳坪山地王;2016年1月,杭州南星地王;5月,杭州濱江地王;6月,上海寶山地王。其中,溢價率最高的是最新競得的上海寶山地王,高達303%。

“‘地王’的作用,是拉高其所在區域所有儲備資產的估值,從而間接提升公司信用,便於融資。”華泰證券投資顧問王澤崇在其微博寫道,從這個角度看,當下的地產公司已經非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公司,更類似於一個金融控股平臺。

而中國信達本身就是金控平臺。

信達地產切入珠三角,是因為不良資產業務。2012年,廣東湛江最大民企嘉粵集團申請破產。兩年後,信達地產成立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置業投資有限公司,以22.57億元承債式收購嘉粵集團下屬5家房地產公司100%的股權,獲得上述公司擁有的6宗土地資產,其中4宗在湛江、2宗在廣州。

不過,在廣州的兩塊土地開發進展緩慢。廣東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據其了解,因為是不良資產,情況十分複雜,牽扯多方利益,比如政府可能想要改變規劃。

廣州信達地產相關負責人此前也對媒體表示,位於廣州白雲區的東平路地塊,因涉及“三舊改造”而進度緩慢。位於花都的炭步地塊進度稍快,但也未有實質進展。他還表示,廣州信達作為區域公司要形成一定體量,不能只在不良資產上運作,“第一要有項目落地,第二要有良性運轉”。

廣州天河地王隨即誕生。信達地產聯合上海立瓴(信達地產+夾層基金)擊敗了綠地、保利、華發三家房企形成的聯合體,最終以44.2億元勝出,據網易報道,該價格距其心理價位還差4.2億元。競拍現場,一位信達地產內部人士對媒體稱:“基本不用思考,只要綠地舉牌,信達就舉。”

廣州一位房地產分析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比如信達地產在廣州沒有項目,就必須在廣州落一個棋子,“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超級杠桿

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夾層基金,相當於做大了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信達地產的“地王”策略,得到了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

從2015年開始,針對開發難度較大的“地王”項目,信達地產開始采用“區域公司+夾層基金”聯合體的模式拿地。其運作思路是,借助中國信達及關聯方在資金方面的優勢,打造金融地產模式。

夾層基金,是由普通合夥人(GP)作為基金的管理者,並依據一定的規則為基金的有限合夥人(LP)提供優先、中間、劣後等三級回報。一般而言,LP是出資人,優先級大多“明股實債”,在有回報時最先分配、有虧損時最後承擔,但是收益較為固定;而劣後級有可能是真實的股權投資人,必須首先承擔項目虧損的風險,同時也有可能獲得高額回報。

“以小博大,高杠桿。”一位不願具名的房地產公司CFO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何為夾層基金時說。

信達地產奪得的上海新江灣“地王”和廣州天河“地王”,就采用了夾層基金的運作手法。

以廣州天河“地王”為例,其由信達地產的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和上海立瓴聯合拿下。上海立瓴的股東則是廣州信達和夾層基金“寧波匯融沁宜”。“寧波匯融沁宜”又來自中國信達子公司和其他資金。根據信達地產的公告,直接和間接,信達地產其最終擁有該項目19%的權益。

盡管投資比例很小,但資本回報率卻有可能非常高。上述房地產公司CFO給南方周末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項目的總投資是10億,總銷售15億,利潤5億,需要的資本金只要5億。假設,信達地產投資了1億,中國信達投資了4億,而中國信達作為LP,回報率是相對固定的,以10%年化收益、基金期限3年計算,中國信達最終獲益1.2億,而剩余3.8億的利潤全部屬於信達地產,資本收益率高達380%。

此外,夾層基金的模式,還有利於信達地產未來融資。上述CFO說,因為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地產項目,相當於做大了項目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事實也證明,信達地產的高資產負債率並不影響其融資能力。

在瘋狂拿地的同時,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已經突破非工業國企不得高於80%的監管紅線。據其2016年一季報,截止到2016年3月末,信達地產負債總額為450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3.96%,凈負債率更是高達315%。

但在2016年,信達地產已經連續發行了兩期公開債券、一期非公開債券,總融資額度60億元。其中,兩期公開債券的票面利率分別為3.8%和3.5%,非公開債券票面利率為5.56%。綜合來看,接近銀行基準利率。

據公告披露,為進一步發展“金融地產”業務,從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信達地產兩次申請董事會增加基金投資額度授權,目前已從40億元的授權增加到了200億元。信達地產目前只用了44.93億元。

此外,截至2015年末,信達地產獲得的銀行授信總額約為359.47億元,其中未使用的授信額度為131.96億元。

粗略估計,信達地產手上還有350億元現金未用。

“沒有金融行業的去產能和去杠桿,房地產遊戲鏈條就很難斬斷。”上述華泰證券投資顧問寫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674

連造七處地王,意在盤活不良信達地產下了一盤“圍魏救趙”的大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584

2015年下半年至今,一二線城市“地王”頻現,買家多是不差錢的國企、央企。(東方IC/圖)

短短一年時間,此前默默無聞的信達地產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背後是其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盤活不良資產。

地產與金融聯姻,用夾層基金的操作模式,做大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資產負債率,使其可以以小博大,加大杠桿率。

“沒恨,全是羨慕。”

當信達地產(600657.SH)在短短一年時間,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發出上述感慨。

實際上,2009年信達地產一經借殼登陸A股,就立即被市場追捧為“未來的一線央企地產股”,因為它的母公司是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中,最早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信達),而中國信達又是隸屬於財政部的央企。

這一預言下得過早,信達地產上市的前兩年,幾乎連地都懶得拿,以致股價不溫不火,有券商甚至揶揄道,“新的房地產研究員不會去覆蓋這只股票,老的房地產研究員對這只股票的印象也不是很好。”

這家幾乎被市場遺忘的公司,今年卻突然變身為一臺“地王收割機”。

與地產綁定

中國信達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

上世紀末,國有銀行剝離巨額壞賬,四大AMC(華融、長城、東方、信達)應運而生,分別對口承接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共計1.4萬億元的歷史不良資產。但完成歷史使命後的四大AMC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從2009年開始陸續轉型,成為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於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

信達地產也是在中國信達商業化的關口,被註入了中國信達子公司持有的全國11家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全部股權以及資產,成為中國信達旗下唯一地產平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房地產公司及持有項目並非不良資產,他們原本屬於建設銀行下屬的三產企業,在2002年左右被行政劃歸中國信達子公司。

2009年,開始備戰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急需說服全球投資者,除了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中國信達能夠持續盈利。彼時恰逢中國4萬億信貸擴張,銀行正忙著放貸,並沒有什麽不良資產。

李國強是活躍在江蘇、山東、河南不良資產二級市場的服務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從2008年到2012年江浙率先爆發不良貸款問題之前,銀行幾乎沒有不良資產打包出售,“很多在山東做不良資產的人,2008年之後就退出市場了”。

但很快,中國信達就挖掘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2010年6月,中國信達成為四大AMC中唯一獲銀監會批準,可以經營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的AMC。開展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意味著中國信達不僅可以從銀行接收不良資產,還可以接收實體企業的不良資產,其大多為企業間應收賬款。

獲得牌照後,非金融類不良資產迅速成為中國信達商業化轉型最重要的產品之一。中國信達的年報顯示,2010年,中國信達非金不良的賬面資產為4.28億,金融不良76億,非金不良僅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3%;而在短短3年之後,非金不良就已超過金融不良。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末,非金不良已增長至1364.6億元,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5%。

而在非金不良中,房地產又占了大頭。今年1月7日,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信達資產綜合計劃部總經理梁強介紹,非金融不良業務從行業分布來看,以房地產為龍頭的建築、建材、基礎設施建設等約占到一半,其他行業包括各類制造業,分布比例大體均衡。

“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不良。”一位AMC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趕著2009年4萬億帶來的房地產熱,四大AMC做了很多房地產商業化項目,其實是為房地產提供類信貸服務。

Wind數據統計,從2009年至今,中國信達與25家上市公司開展過“債權轉讓”等非金業務。中國信達收購的債權超過140億,是四大AMC中最多的一家,債權大部分來自地方中小房企。

與打折收購銀行不良資產不同,“債權轉讓”幾乎以原價執行。中國信達會讓上市公司提供抵押和擔保,然後雙方約定資金占用利率以及債權回購時間。

例如,中國信達最大的一筆“債權轉讓”是在2014年,上市公司華夏幸福(600340.SH)下屬子公司大廠華夏幸福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18.85億元債權轉讓給信達河北分公司,然後,從信達河北分公司獲取轉讓款15億元。該筆轉讓期限為3年,屆時融資方將還給信達18.85億元,年利率接近9%。同時,債務人的房地產和商貿公司100%股權質押給信達河北分公司。

上述AMC人士透露,在金融不良債權業務中,銀行也曾被AMC作為放貸通道。在今年銀監會連續下發56號文和82號文叫停之前,如有企業想找AMC融資,AMC可以委托銀行給企業放一筆貸款,並與銀行約定收購時間,隨後以不良資產的名義將企業在銀行的貸款收走,接著再與企業約定本息還款。

一家位於長三角的小型房地產商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2012年,他為一個房地產項目向其中一家AMC融到了一筆錢,以房地產作為抵押,年利20%,“吃差價一點不比小貸公司含糊”。

中國信達八爪魚般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與此同時,中國信達也將自己和房地產業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地王”效應

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2015年,AMC的類信貸業務開始走下坡路,其中有監管收緊的原因,也有實體經濟不景氣,企業融資需求萎縮的原因。“現在,假不良正在變成真不良。”上述AMC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種局勢下,中國信達手中握有的不良資產正在變沈。

從利潤增長來看,自2011年以來,中國信達的利潤首度出現增速放緩。2011年,中國信達利潤增長率還是個位數,隨後一路狂飆,在2014年達到歷史高峰,同比增長31.8%;2015年,中國信達利潤為140.3億元,增速降為17.9%。

在此背景下,幾乎被市場遺忘的信達地產被激活,開始通過一級市場招拍掛的方式大幅增加土地儲備。2014年,信達地產緊緊圍繞長三角拿地,8塊土地中有2塊買在上海,僅上半年新增的土地就超過了2013年全年新增土地。而當時正值國務院要求房地產行業“去庫存”。

接下來,信達地產更加瘋狂地吃下了7個“地王”:2015年6月,廣州天河地王;7月,合肥濱湖地王;11月,上海新江灣城地王;12月,深圳坪山地王;2016年1月,杭州南星地王;5月,杭州濱江地王;6月,上海寶山地王。其中,溢價率最高的是最新競得的上海寶山地王,高達303%。

“‘地王’的作用,是拉高其所在區域所有儲備資產的估值,從而間接提升公司信用,便於融資。”華泰證券投資顧問王澤崇在其微博寫道,從這個角度看,當下的地產公司已經非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公司,更類似於一個金融控股平臺。

而中國信達本身就是金控平臺。

信達地產切入珠三角,是因為不良資產業務。2012年,廣東湛江最大民企嘉粵集團申請破產。兩年後,信達地產成立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置業投資有限公司,以22.57億元承債式收購嘉粵集團下屬5家房地產公司100%的股權,獲得上述公司擁有的6宗土地資產,其中4宗在湛江、2宗在廣州。

不過,在廣州的兩塊土地開發進展緩慢。廣東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據其了解,因為是不良資產,情況十分複雜,牽扯多方利益,比如政府可能想要改變規劃。

廣州信達地產相關負責人此前也對媒體表示,位於廣州白雲區的東平路地塊,因涉及“三舊改造”而進度緩慢。位於花都的炭步地塊進度稍快,但也未有實質進展。他還表示,廣州信達作為區域公司要形成一定體量,不能只在不良資產上運作,“第一要有項目落地,第二要有良性運轉”。

廣州天河地王隨即誕生。信達地產聯合上海立瓴(信達地產+夾層基金)擊敗了綠地、保利、華發三家房企形成的聯合體,最終以44.2億元勝出,據網易報道,該價格距其心理價位還差4.2億元。競拍現場,一位信達地產內部人士對媒體稱:“基本不用思考,只要綠地舉牌,信達就舉。”

廣州一位房地產分析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比如信達地產在廣州沒有項目,就必須在廣州落一個棋子,“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超級杠桿

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夾層基金,相當於做大了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信達地產的“地王”策略,得到了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

從2015年開始,針對開發難度較大的“地王”項目,信達地產開始采用“區域公司+夾層基金”聯合體的模式拿地。其運作思路是,借助中國信達及關聯方在資金方面的優勢,打造金融地產模式。

夾層基金,是由普通合夥人(GP)作為基金的管理者,並依據一定的規則為基金的有限合夥人(LP)提供優先、中間、劣後等三級回報。一般而言,LP是出資人,優先級大多“明股實債”,在有回報時最先分配、有虧損時最後承擔,但是收益較為固定;而劣後級有可能是真實的股權投資人,必須首先承擔項目虧損的風險,同時也有可能獲得高額回報。

“以小博大,高杠桿。”一位不願具名的房地產公司CFO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何為夾層基金時說。

信達地產奪得的上海新江灣“地王”和廣州天河“地王”,就采用了夾層基金的運作手法。

以廣州天河“地王”為例,其由信達地產的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和上海立瓴聯合拿下。上海立瓴的股東則是廣州信達和夾層基金“寧波匯融沁宜”。“寧波匯融沁宜”又來自中國信達子公司和其他資金。根據信達地產的公告,直接和間接,信達地產其最終擁有該項目19%的權益。

盡管投資比例很小,但資本回報率卻有可能非常高。上述房地產公司CFO給南方周末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項目的總投資是10億,總銷售15億,利潤5億,需要的資本金只要5億。假設,信達地產投資了1億,中國信達投資了4億,而中國信達作為LP,回報率是相對固定的,以10%年化收益、基金期限3年計算,中國信達最終獲益1.2億,而剩余3.8億的利潤全部屬於信達地產,資本收益率高達380%。

此外,夾層基金的模式,還有利於信達地產未來融資。上述CFO說,因為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地產項目,相當於做大了項目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事實也證明,信達地產的高資產負債率並不影響其融資能力。

在瘋狂拿地的同時,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已經突破非工業國企不得高於80%的監管紅線。據其2016年一季報,截止到2016年3月末,信達地產負債總額為450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3.96%,凈負債率更是高達315%。

但在2016年,信達地產已經連續發行了兩期公開債券、一期非公開債券,總融資額度60億元。其中,兩期公開債券的票面利率分別為3.8%和3.5%,非公開債券票面利率為5.56%。綜合來看,接近銀行基準利率。

據公告披露,為進一步發展“金融地產”業務,從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信達地產兩次申請董事會增加基金投資額度授權,目前已從40億元的授權增加到了200億元。信達地產目前只用了44.93億元。

此外,截至2015年末,信達地產獲得的銀行授信總額約為359.47億元,其中未使用的授信額度為131.96億元。

粗略估計,信達地產手上還有350億元現金未用。

“沒有金融行業的去產能和去杠桿,房地產遊戲鏈條就很難斬斷。”上述華泰證券投資顧問寫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36

【獨家】籌建多家新產業集團 海航又在下一盤怎樣的大棋

變,才是海航集團的常態。

最近幾天,一家名為“海航現代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的新公司(下稱“現代物流集團”)在西安完成工商註冊,這是海航集團著力打造的新的產業集團。

與此同時,去年一直在加速海外並購的海航集團,開始調整內部業務板塊,整合生態科技和部分原物流集團的資產,還成立了另一家產業集團創新金融集團,希望培育未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物流“遷址”西安?

陜西省發展改革委網站前兩天發布的一則消息,應該算是現代物流集團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消息稱:陜西省發展改革委方瑋峰主任會見海航現代物流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偉亮一行,張偉亮重點介紹了海航集團下一步省企合作計劃,為加速在陜西建設“中國孟菲斯”計劃,海航集團新年伊始就整合集團現代航空、物流產業的相關資源,正式在陜成立海航物流集團,首批劃轉36家公司,總資產1562億元,2016年總收入626億元。該集團定位為全球現代物流產業控股集團,圍繞航空貨運、機場、物流倉儲、物流金服、電子商務五大核心業態,發力打造收入千億級的世界級現代物流產業集團。

之所以選擇註冊在西安,與陜西省希望發力物流產業的規劃不無關系。陜西省委書記婁勤儉就曾在多個公開場合提出,“陜西是中國大陸的幾何中心,到每個城市的直線距離兩點間最短,從物流的這種規劃上來講,它是最經濟最方便的。又加上陜西空域條件好,西安這個地方正好可以做航空物流的重要的基地,打造一個孟菲斯沒有問題。”

與此同時,作為國內八大機場之一的西安鹹陽國際機場,1小時航程可覆蓋我國中西部主要城市,2小時航程可覆蓋全國70%的領土和85%的經濟資源,3小時航程能覆蓋所有省會和重要旅遊城市。不過與航空客運的高速增長相比,西安機場的貨郵吞吐量卻增長緩慢,航空貨運的發展落後於中西部地區的幾大機場。

在陜西省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5-2020)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壯大物流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全球布局物流產業鏈;爭取國家第三、五、八航權試點,改進航線補貼方式;多渠道增加物流業投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物流領域。

這與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長王健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去年上半年與婁勤儉的一次會談中,王健主動提出與陜西合作,要在西安建中國最大、面向世界的物流基地,雙方隨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圍繞航空、旅遊、物流、實業和金融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

如今看來,合作協議的落實速度迅速。據記者了解,隨著現代物流集團的註冊成立,海航已開始從各地調配管理人員到西安,原海航物流集團旗下的相關貨運、物流等多家公司,以及原屬於海航實業旗下的多家機場公司的管理關系或股權,也在逐步劃轉到現代物流集團。

(圖為海航集團官網對海航機場的描述)

調整產業集團

事實上,物流業一直是海航集團的主要產業板塊之一,早期海航集團涉足物流業成立大新華物流時,投資一度聚焦航空貨運、航運物流、船舶制造等重資產,不過最近幾年來,海航物流一直在低調地醞釀著向輕資產模式轉型,希望依托投資和科技雙輪驅動,重點打造實體物流(3PL)、供應鏈管理(4PL)、物流金服(LFS)三大業務平臺,成為全球物流行業投資商及物流金融服務提供商。

這里說的“海航物流”,總部位於上海。海航集團官網的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9月,海航物流總資產近800億元,旗下運營企業逾40家,包括A股上市公司天海投資(600751.SH)、新三板掛牌企業海航冷鏈(831900)、喜樂航(837676)、至精供應鏈(837310)。

去年12月,海航物流還完成了收購全球最大的IT產品分銷商和供應鏈服務商企業英邁國際,這一交易由天海投資作為收購主體,耗資60億美元。

不過,伴隨現代物流集團的籌建,總部位於上海的海航物流也開始被重組分拆,包括英邁國際、海航智造等原屬於海航物流的資產,被並入去年上半年才成立的海航生態科技集團,後者定位為高科技產業控股集團,下轄新三板掛牌公司易建科技、海航通信、海創百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10多家創新業務企業,如今的新名字是“海航科技物流集團有限公司”。

而除了物流板塊的變化,新成立的創新金融集團也成為海航正在培育的新產業集團,此外,海航集團旗下的原航空、旅遊板塊也於去年整合為全新的“海航旅業集團”,下設航空、酒店、旅遊、食品、商業、文化娛樂等投資集團,以為消費者提供“行、住、遊、吃、購、娛”一體化服務為核心業務,通過金融投資和創新業務帶動,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航空旅遊產業供應商。

(圖為海航集團官網對海航旅業集團的描述)

 “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航旅模式,以及加速海外並購,海航集團旗下物流、旅業、資本、實業等板塊的資產規模在迅速擴大,預計這樣的擴張方式在2017年仍會繼續,”行業內人士林智傑對記者指出,而全球500強資產買回來能不能賺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海航集團下一步重點考慮的問題,在中美關系及全球經濟走勢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引進、跨文化整合管理和境外融資能力的提升,以及流動性風險的防範也是需要加強的,這也許是成立創新金融集團的初衷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125

占據騰訊營收半壁江山的業務,要下一盤怎樣的文創大棋?

提了6年“泛娛樂”,今年占據騰訊營收半壁江山的互娛業務把自己升級定位成了“新文創”。

2012 年,騰訊互動娛樂第一次提出泛娛樂戰略時,當時業界的目光仍聚焦於它亮眼的遊戲業務;但6年時間,騰訊互娛已形成數字文化業務體系——從遊戲到動漫、文學、影業和電競。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表示,泛娛樂給大家提供了實現產業價值的機會。從泛娛樂到新文創,第一個升級點是更系統地關註IP的文化價值構建;第二個升級點是塑造IP的方式和方法升級。

騰訊五大文創業務——遊戲、動漫、文學、影業和電競分別發布了年度策略,其中電競是首次作為獨立單元出現在年度發布會上,影業生態進一步擴大至發行領域,遊戲提出全面布局功能化遊戲。

外界都在關心騰訊要在文創領域下什麽樣的棋。騰訊頻頻提到“耐心”,對曾經的動漫,也對現在的影業。

程武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遊戲是騰訊互娛的基石業務,也是實現商業價值的重要環節;文學和動漫可以快速地以較低成本去驗證故事獲得用戶認可,是情感交通的IP來源;影視則能最好、最快速地獲得大眾情感認同。在新文創時代,這些業務需要有機聯動起來。

影業:切入發行業務

騰訊影業是首個亮相的業務,並發布了四個消息:成立全資子公司騰影發行;與柴智屏的萌樣影視、TMP、Skydance Media分別達成戰略合作,宣布與Skydance Media合作新版《終結者》第一部,詹姆斯·卡梅隆任制片人之一;與古龍長子鄭小龍共同啟動古龍作品十年全系列、全版權戰略合作;宣布打造簽約編劇計劃。

與柴智屏、鄭小龍等人合作,簽約編劇是騰訊把現有業務做得更大,切入發行業務則意味著騰訊在影業生態的進一步完善。

工商資料顯示,騰訊影業負責發行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全名為霍爾果斯騰影影視發行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12月,註冊資本為5000萬元人民幣,經營範圍涵蓋電影發行、設計、制作和發行廣告,經營演出及經紀業務。

程武稱,騰影發行目前可覆蓋中國內地85%票房份額的地區,今年3月上映的《頭號玩家》是騰影發行參與的首個項目。

程武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稱,騰訊影業希望在宣發領域也有專業能力,騰影發行和騰訊影業理念一樣,專註於優秀影視作品的宣發。騰影發行在H5宣發和預售上可以做很多探索,但騰影發行不會做票務平臺,騰影發行可以和騰訊投資的票務平臺貓眼甚至是淘票票(阿里系公司)展開合作,“和貓眼、淘票票不是競爭對手,是一起來發行的合作關系。”

在影片上,影騰發行優先考慮騰影投資的電影,但也會適度發行騰影沒有投資的作品。程武稱,“要有開放心態和開拓視野,內容行業不可能有壟斷。”

遊戲:全面布局功能遊戲

遊戲是整個騰訊集團的基石業務,貢獻營收比例長期在半壁江山左右,是騰訊主要的現金牛業務。但2017年第四季度,騰訊遊戲收入出現了環比下降。

騰訊遊戲表示,將持續挖掘遊戲更多社會價值和產業價值,著力打破遊戲行業過往的各種邊界,以玩法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例如,它宣布了全面布局功能遊戲,持續探索遊戲與教育、醫療等垂直領域的融合潛力。

在此次UP大會上,騰訊移動遊戲發布了20款全新遊戲,包括4款功能遊戲以及16款精品遊戲。

除了自研和代理遊戲,騰訊也在向成為平臺發力。騰訊遊戲副總裁劉銘稱,目前已有63款遊戲登陸WeGame平臺、 11款創新作品在極光計劃支持下得以發布,共8家海外創新遊戲廠商獲得了來自T-GIF基金的投資。

動漫改遊戲是騰訊動漫IP孵化的優勢之一。目前,騰訊動漫與火線合作部和啊哈娛樂打造的《槍娘》,光子工作室群的《超神靈主》,零境網絡的《軍機令》,創夢文娛的《零一之道》、《我是大神仙》等作品都已有長線的IP規劃。

“關註到現在年輕人非常喜歡電競,移動電競行業在蓬勃發展,中國電競目前規模超已達到3.5億。基於用戶對電競的喜愛,今年會聯手超競集團和壹動漫一起創作漫畫作品。”鄒正宇稱。

電競:首次作為獨立單元亮相

騰訊電競成立於2016年12月9日,是騰訊互娛最為年輕的業務。2018年,電競首次作為一個獨立單元亮相騰訊互娛年度發布會上,程武稱騰訊電競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競平臺。

騰訊電競目前有11個電競賽事,全年總觀賽量突破220億人次,電競用戶數突破2.5億。據統計2017年整個電競用戶達到3.5億,其中71%有觀看過騰訊電競賽事的經歷。

這和騰訊兩款熱門遊戲《王者榮耀》、《英雄聯盟》有關。用戶基數決定了電競賽事規模,賽事的舉辦又刺激用戶增長。另一方面騰訊也在大力扶持俱樂部。江蘇地區一家俱樂部投資人告訴記者,騰訊給了俱樂部可觀的扶持,是同類遊戲公司的近乎10倍。

關於電競行業市場規模巨大的報告舉不勝舉。騰訊電競開始作為獨立單元亮相於騰訊互娛年度最重要的發布會,也顯示了騰訊對電競行業的看好,但這個年輕的產業尚存在一定問題。

騰訊互動娛樂自研市場部、綜合市場部總經理侯渺指出,首先賽事本身需要在專業化水平方面獲得提升;其次電競賽事缺乏相應的人才培養體系,承辦電競賽事時經常遇到巨大人才缺口;第三是行業規則規範比較大的缺失;第四是在中國電競發展基礎是很不均衡的。

侯渺稱,在未來的兩到三年里,騰也訊會做好規劃。首先電競會越來越向傳統企業靠攏,學習傳統體育的思路,成為最具潛力的新興體育項目;騰訊電競也會在商業模式有更多探索,包括助力人才培養等等,建立更加完整的電競生態圈等;2018年騰訊電競也會推動行業規則完善;在城市化布局方向,騰訊電競將發起“電競運動城市發展計劃”,拿出專項的資金與資源,匹配地方政府的需求,助力打造城市數字文化的電競名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