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船单纠纷风起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21/150432.html


“是我们先告他们的。”10月20日,针对挪威船东Sea Metric(简称SMI)的巨额索赔,中国石油旗下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简称CPLEC)海装市场部长朱保国向本报记者强调。

朱保国表示,公司已经针对SMI的做法向其提出索赔2.9亿美元,同时向伦敦国际仲裁院提出了仲裁申请。

根据SMI在其公司网站公布的消息,SMI不仅撤销了在中国盘锦订造的2艘大型起重机船,而且还对承建方CPLEC和Essca公司提出了索赔,索赔金额高达2.8亿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底,全国撤销船舶订单累计达152艘、439万载重吨。在众多撤单的背后,船单合同的纠纷正在疯长。

天价索赔风波

“这件事情目前还没进展。”朱保国对本报记者透露。

朱 保国表示,今年3月就已停止造船计划了,但我们对两艘船已经分别完成了70%至80%的建造工作,但SMI到目前为止只付了2000万元,却向我们和 Essca公司提出索赔2.8亿美元,理由是起重船未能按期交付,这笔索赔款项是他们的运营费用。我们估算了我们的损失,则向他们提出2.9亿美元索赔。 ”

据了解,CPLEC拿到的其实是转手合同。2007年5月30日,ESSCA(香港)公司与SMI签订了HTV起重船建造合同,合同约定交船期是2009年5月30日。

2007年9月12日,ESSCA和CPLEC签订造船合同。此后,SMI要求将交船期调整为2009年8月31日,CPLEC和ESSCA根据其要求调整了船舶建造计划,并提交给SMI。

2008 年4月10日,SMI、总承包方ESSCA和CPLEC在施工现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但是仅仅8个月后,SMI方面就出现了资金问题,未按合同约定 付款。”朱保国说,这两艘船的总造价共10亿人民币左右。但是由于设备和采购是由船东负责,所以我们到目前只花了5000万元,而对方只付了2000万 元。

“实际上是船东的资金状况出了问题,现在他们反咬一口。”朱保国表示,至今设计并未完成,相关的分段无法报验,CPLEC在施工现场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修改;根据合同约定,由SMI负责供应的设备应于2008年8月开始提供,但是至今一件也未提供。

今 年3月31日,CPLEC不得不根据合同条款宣布停工。9月22日,CPLEC通知ESSCA无力继续HTV项目,决定取消合同,但两天后SMI书面传真 通知CPLEC,声称CPLEC延误工期、不符合欧洲一流船厂标准、质量无保证、分包合同未经其同意以及不合理解除合同等行为构成根本违约,SMI提出解 除合同,并要求返还全部预付款及2.63亿美元索赔。

9月26日,CPLEC和ESSCA向伦敦国际仲裁院提出了仲裁申请,并于9月29日通知SMI。

“双方都提出如此大额的索赔金比较罕见。我觉得合同本身可能会有些问题。”平安证券造船行业研究员叶国际对本报记者分析。

叶国际还表示,还不明白为什么是由CPLEC来进行这两艘起重机船的建造,他们是否拥有这方面的造船技术也值得怀疑。

有业内人士分析,香港这家公司在与SMI签订合同后,可能为了赚取更大差价,最后选择了CPLEC。

“交船难”乱象

与CPLEC一样,位于山东荣成的西霞口船业公司今年也遭遇了“交船难”。

10月20日,该公司营业科田姓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到目前为止,比利时seatrend ship-pingBR.BA海运公司驻西霞口船业公司代表及其中方雇员经常玩“失踪”,被拖延的报验项目已达30多个。

“船他们还是想要,只是想压船价,所以就玩这种手段。但是我们不会理睬他们的,因为如果按他们提出的价格,不光成本不够,我们还得赔钱。”田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2006年,西霞口船业公司与比利时这家海运公司签定了建造5艘6450吨级化学品运输船的合同,总价值5500余万美元。

2008年6月和11月,该系列船舶的1号、2号船顺利交付使用。然而,今年4月,船东以试航调试超期为由,让西霞口船业有限公司将3号船在原合同价格1106万美元的基础上,降价125万美元,4号船也在1030万美元的基础上降价100万美元。

据 田经理介绍,在降价补充协议上,特别强调了后续船舶的制造标准,即3号、4号、5号船的制造标准不得高于1号、2号船。但之后船东代表的检验却变得更加严 格,提出的条件也十分苛刻。以液化舱报验为例,同样的工人、同样的操作,以往最多检验3次、花费一个星期时间即可合格,现在则用了两个多月、10次报验才 勉强得到船东的认可。

更为奇怪的是,在9月7日西霞口船业公司的一份检验通知单上,检验内容一栏,对方以“船东没有足够手电检验”为由予以推迟。船东代表提出要回美国购买手电电池,其实这种电池在国内就能买到。

9 月14日,3号船“priority”进入试航阶段并一次性通过,但船东驻厂代表却提出了诸如舱室清洁、补漆等15项整改要求。西霞口船厂一一整改后,作 为中立的、权威的检测机构——法国船级社的验船师戴林恪对3号船验收合格、给予确认,也就是达到交付条件。然而船东代表迟迟不肯签字。

“这种纠纷出现在今年很正常,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船东缺钱;二是觉得船的造价高,要求降价。一般情况的船东还是比较讲信用的,但是有些小的船东喜欢玩手段。”叶国际分析。

据 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底,全国撤销船舶订单累计达152艘、439万载重吨,约占5月底手持船舶订单总量的2.3%,其中1—5月份全国共 撤销船舶订单55艘、232万载重吨。而在6月份,我国共取消船舶订单14艘,122万载重吨,比前几个月还有所增加。

“据我了解,目前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在上市的造船企业中,说明还没有造成大的负面影响,而随着经济的触底反弹,航运业也会复苏。”叶国际表示。

就在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公告,准许国内航运企业在补办新增运力核准手续后购买弃船(客船除外)投入国内营运。享受此项优惠措施的对象为2009年3月31日前开工建造的船舶,优惠措施期限为2010年12月31日。

据了解,三大造船国韩、中、日9月份新接订单分别为276万载重吨、316万载重吨和15万载重吨,中国领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90

億光入主泰谷 鑫晶鑽與兆晶合併 力抗中、韓大軍 LED廠購併風起

2011-8-8  TWM




台灣LED大老葉寅夫,即將入主上游磊晶廠泰谷,鴻海旗下小金雞鑫晶鑽和兆晶也宣布合併,一場購併海嘯似乎正慢慢醞釀,朝LED廠撲來。

撰文‧翁書婷

七月二十九日,泰谷臨時股東會,億光拿下四席董事,泰谷三席,正式宣告泰谷改朝換代 。雖然億光不如市場預期,大獲全勝拿下五席董事:不過,並未削減億光要奪下泰谷的野心和決心。

億 光董事長葉寅夫拿下泰谷,並不讓人意外,早在六月中,他就自信滿滿表示:「原則上,泰谷的員工會全部留任,至於晶電那邊會怎麼整合,還沒有定論。」投身業 界超過三十五年,創建千億元LED版圖的葉寅夫,雖然個性強悍如虎、作風鐵血,但之前的案子都是雙方你情我願,「很少看到葉寅夫如此心急,對方都還不想放 棄董事長大位時,就想一口吃下。」業者私下透露。

億光、泰谷從合作到翻臉的原因,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但「億光欲入主泰谷是LED台廠大整併 的跡象,到二○一二、一三年就會到達高峰,擁有技術、規模優勢的大廠會是贏家。」LED廠高層說,「而啟動整併引擎的,就是LED供過於求。」供過於求 LED寒冬來了翻開︽LEDinside︾調查報告,今年全球LED晶片可供給一千億顆,但需求只有八九○億顆,供過於求比率高達一二%,今年六月台灣 LED產業營收總額僅有九十二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一成,上游晶片廠衰退六%,下游封裝則更衰退一五%。

LED的供需狀況,直接反映在股價上。上游晶棒大廠越峰,從三月底的一五二元,腰斬到七月底的七十七元,中下游的磊晶封裝廠晶電、億光LED產業雙霸,也好不到哪裡,晶電從三月的破百元,跌到七月底的六十八元,億光也跌到六十四元,已是金融海嘯後的最低點。

更糟的,這不是單月狀況,葉寅夫臉一沉說道:「今年下半年全球LED景氣,沒有原先樂觀,最多就是持平。」這位LED大老直接宣告LED業的冬天到來。

事實上,LED市況的確不妙。LED背光重要應用的中國白牌手機、LED電視和筆電等終端產品,需求不振,現在又是聖誕節的備貨期,六月產值的衰退,間接意味今年的旺季根本旺不起來;而LED照明市場雖然開始起飛,還不足以彌補背光的需求缺口。

台 廠不僅面臨景氣低落的困境,近年中國、韓國業者快速崛起,也讓原先跑在前頭的台廠喘不過氣。中國地方政府端出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機台補貼牛 肉,業者裝設一台就補助一千萬元人民幣,讓中國磊晶廠迅速崛起,安裝數量直衝四百台大關,直到最近景氣不佳,才稍微慢下來。

而讓郭台銘、張忠謀緊張的韓國三星,在LED封裝和模組的產值已經超越原本領先的台灣,最近更切入LED照明,想要搶食全球高達百億美元的商機。

韓 廠進逼 台廠整併以對今年六月南韓政府更祭出作多政策,喊出全國LED照明普及率提升至六○%,二○二○年實現公共機構一○○%的目標,帶動內需市場。七月初三星 更與日企合作,共闢LED藍寶石晶片廠,只要廠一建完,產能開出,三星就和LED世界級大廠歐司朗、通用一樣,從上游的材料到下游的成品全包。

韓 國三星的步步進逼,讓台廠十分緊張。去年晶電董事長李秉傑就大喊:「台灣LED廠一定要再整併。」同為鴻海集團,位於台灣LED產業鏈上游的晶棒和基板廠 鑫晶鑽與兆晶,在七月初宣布合併,鑫晶鑽去年整年的平均毛利達四八%,兆晶去年平均毛利也有三二%,但今年第二季兩者營收都大減二成,兆晶更是大虧二.三 億元。︽LEDinside︾綠能事業處協理儲于超說,「台廠上游合併,主要是降低成本,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以便在景氣不佳時提高競爭力。」處於優勢的上 游廠商,也嗅到這不對的氣氛,趕在這時整合資源。而在高毛利的上游晶棒廠和基板廠競相合併的同時,身處中下游的,今年第二季毛利在二五%左右的封裝廠,如 億光也難置身事外。

葉寅夫當然也意識到這一點,積極尋找出海口,走上品牌之路。今年光電展,葉寅夫高興宣示:「億光進軍照明市場,立志成為 華人的第一品牌。」但在中國通路布局上,就遇到困難,讓他不得不承認,「照明品牌的效益,要反映在營收上,最快也是五年之後。」而擁有友達面板出海口的隆 達董事長蘇峰正也強調:「我們很難和品牌廠競爭,因此沒有做品牌的打算。」東貝發言人翁聰智也說,「東貝主要專供ODM代工模式,做品牌牽涉行銷、消費者 意識、品牌經營,因此不會做品牌。」台廠品牌之路緩不濟急,整併是另一種考量。不過,整併不代表會馬上發揮經濟效益。在泰谷臨時股東會前,葉寅夫強調: 「兩間公司整併,公司文化、技術不同,所以原公司的人會離開,容易跑到大陸去,使人才流失。」更何況億光、泰谷董事都未超過三分之二,因此在公司重大議案 表決,可能互相杯葛。看來,台灣LED廠利用購併,在這場中、韓、台競賽中勝出,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億光泰谷爭奪戰始末

兩 個月前,億光與泰谷上演一場董監事爭奪戰,泰谷董事長劉騰隆直指葉寅夫,大買泰谷股票,意圖併吞公司;葉寅夫則重炮反擊,直指劉騰隆先不顧道義,引進競爭 對手首爾半導體,又不顧股東權益,延遲董監改選。雙方各執一辭,有如羅生門,最後億光以召集權人身分,7月29日召開泰谷臨時股東會。

近三年台廠LED合併動作頻頻時間(合併基準日) 整併公司名稱 隸屬集團2011.7 鑫晶鑽、兆晶 鴻海2010.3 隆達、凱鼎 友達2009.12 洲磊、旭晶光 李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7

電信業風起反壟斷

http://www.eeo.com.cn/2011/1112/21561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於華鵬 沈建緣 張向東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這回是真的有些慌了。

11月10日,這兩家電信巨頭的相關負責人電話相關部委官員,詢問「我們要怎麼辦?」「事情被央視報導後,聯通和電信企業的人電話我們,表示股價下 跌嚴重,發改委還表示要罰款數億到數十億,國資委那邊也在問。」一位官員表示,「對此,我們的態度是,材料如實上報,包括企業自查的情況以及具體的情況進 展和公司受到的影響、股價下跌造成的影響等等。」

這位官員所說的事情是指此前一天由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條新聞:國家發改委已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展開價格反壟斷調查,如果事實成立,兩家公司將被處 以巨額罰款。這是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第一次針對中國國企的調查,也是發改委價格監督檢察與反壟斷局今年7月成立以來處理的第一 起反壟斷調查。

本報獲知,此次調查始於今年5月,緣於部分企業機構的舉報。

過去的6個月中,即便多次配合了發改委的調查,現在,這個「第一」或許還是讓兩大電信巨頭和他們的監管者感到意外。

11月11日,《人民郵電報》在頭版發表署名文章駁斥央視報導與事實嚴重不符,同日,《通信產業報》也發表了類似的文章。《人民郵電報》和《通信產業報》均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報紙。

按照職能分工,對電信與信息服務實行監管是工信部的職責之一。

意外之餘,更多電信業內人士注意到,按照發改委價格監督檢察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的說法,發改委這次對電信和聯通涉嫌價格壟斷案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兩 者在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場支配地位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等行為。事實上,調查所涉及的方向一直都是三網融合中廣電和電信博 弈的焦點。如果上述業務的壟斷事實認定,廣電的有線和中移動的鐵通都將是最大受益者。

壟斷誰說了算?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和海角,而是電信和聯通。這是網友此前對於聯通和電信難以互聯互通,互相設置門檻的反諷。

不過,現在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面前是一個共同的門檻——壟斷。

目前,國家反壟斷機構主要下設在商務部、發改委和工商總局三個部委。其中,涉及併購的案例歸商務部管轄,涉及價格的歸發改委負責,不涉及價格的歸屬工商總局。「當前國內對於壟斷的分類主要有壟斷協議、市場支配地位和經營者集中三種。」商務部一位官員告訴本報。

李青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在互聯網接入這個市場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合在一起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場份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正是利用這種市場 支配地位,兩家企業對於跟自己有競爭關係的競爭對手,給予高價,而對於沒有競爭關係的企業,則給出優惠一些的價格,這個在反壟斷法上叫做價格歧視。同時, 發改委界定兩家企業對與企業有競爭關係的競爭對手,在互聯網接入方面給予高價,而對於沒有競爭關係的企業,則給予優惠,這形成壟斷協議。

李青稱,如果調查事實認定,兩家公司將被處以上一年度營業額的1%-10%的罰款。

針對可能遭受罰款一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資產監管者國資委並未發表公開看法。不過,國資委在2008年第四次電信改革重組後曾針對電信企業是否 「壟斷」進行過相關界定。國資委認為,這些帶有自然壟斷或行政壟斷性質的行業不可能完全放開,即使在這些行業中,國有企業也不存在通過壟斷地位獲取利潤的 壟斷行為。電信行業的基礎運營業務就屬於自然壟斷,這些行業存在網絡性、規模經濟和存在大量沉澱成本等特點,壟斷性經營效率更高,而競爭往往是不穩定的和 破壞性的。

按照2003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所附的《電信業務分類目錄》,本次發改委調查涉及的電信業務位列基礎電信業務類別中。

與國資委一樣,負責監管電信運營商的工信部也未公開發表看法。相關官員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只是表示,他是通過看央視新聞知道此事。

都是斷網惹的禍?

據本報瞭解,對於聯通和電信的調查早在上半年就已經開始,發改委價格監督檢察與反壟斷局當時接到了部分企業機構對2010年下半年「斷網事件」的大量舉報。

一位業內人士對本報表示,「斷網事件」緣於中國電信當時下達的一份內部文件,要求公司內部各省公司對高帶寬和專線接入進行清理,除骨幹核心正常互聯互通點外,清理所有其他運營商和互聯單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

所謂穿透流量接入,就是其他運營商不通過電信和聯通交易購買互聯網接入的流量,而是通過向第三方購買。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中國電信和聯通的「歧視性」規定。按照工信部規定,網絡運營商的用戶只要上網產生網間流量,都要向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單向結算,即鐵通、長城寬帶、歌華有線等其他寬帶接入商在與電信、聯通的網絡發生互聯互通時,都需要向電信、聯通付費。

有數據顯示,中國電信對不同客戶的待遇差異巨大,以45M以上的互聯網專線接入為例,中國電信劃分了兩類用戶,一類是聯通、鐵通、移動3家基礎運營 商,以及教育網、長城寬帶兩家全國性單位,必須由中國電信集團直接受理業務,同時中信網絡和廣電機構所屬單位這兩家地域性單位,也必須由中國電信集團審批 後才可受理協議。除了上述用戶外的其他用戶屬於第二類,中國電信省級公司可直接受理業務,但也要進行價格管控,避免為第一類用戶提供轉接。

具體地,第一類用戶的結算價格為100萬元/G/月以上,第二類用戶的結算價格則只有25萬-42萬元/G/月。而中國聯通的分類結算也同樣差距明顯。

「這是工信部為補償在第四次電信業改革時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骨幹網投資而給予的優惠。」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由於這種價格差異,導致很多寬帶接入運 營商避過電信和聯通而直接和第二類用戶直接進行交易,二次倒手後的價格比直接從電信和聯通處購買的價格還要便宜,而這就是導致電信全面清理第三方「穿透流 量」並大面積斷網的原因。

至於南北網絡不能互聯互通,三網融合研究專家吳純勇稱,「電信的盤子較大,互聯互通後對聯通能更有利,所以電信對此熱情並不大。更重要的是,兩者互聯互通後二級運營商將直接受益,而這又會撼動兩者的壟斷,所以南北互聯互通一直沒有進展,而且演變到了互相斷網的局面。」

據工信部統計,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之間直連寬帶為261.5G,僅佔兩公司擁有國際出口寬帶1078G的24.3%,而且,兩公司2011年1至9 月骨幹網互聯時延為87.7至131.3毫秒,丟包率為0.2至1.9%,均不符合十年前原信息產業部《互聯網骨幹網兼互聯網服務暫行規定》時延不得高於 85毫秒、丟包率不超過1%的要求,也就是說,十年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不僅沒有實現充分互聯互通,而且十年前的標準都未達到。

聯通信息化部總經理柳博亮曾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今年年底前,中國聯通將籌劃推出新的服務模式。」並將在2012年上半年有所展現。據本報瞭 解,聯通有可能設立一個統轄移動和固話業務的網絡公司,負責所有網絡的建設和運維工作,同時進行機構改革,但該消息並未得到聯通官方證實。

第三方

黃亮是某地方廣電網絡公司的總經理,在他看來,聯通和電信在寬帶領域的體系性壟斷帶動整個產業鏈都處於壟斷狀態,「這種體系性壟斷不破除,所有用現 有寬帶體制機制經營和運營的寬帶業務的價格都不會降低下來,即使廣電、移動和其他想用市場價格機制的運營商們要降價也做不到,因為聯通和電信兩家企業牢牢 把控著互聯網的接入和網間結算,所有運營商都要掏錢買他們的寬帶出口。」

他舉了個例子,「像華南地區,無論是廣電還是電信,寬帶平均的價格都在45-50元之間,但對廣電而言,其中30-40元要作為互聯網接入的費用直 接繳給電信,如此一來,我們的利潤空間就只有10-20元,但這些錢還不是純利潤,還要包括寬帶網絡改造的成本、運營成本和維護成本,一扣除我們基本就沒 利潤了,所以很多企業一進入,都是虧損的。」

事實上,在本次反壟斷的調查事件中,業務關鍵詞主要有三個,分別為網間結算、寬帶接入和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這些涉嫌壟斷的業務,其實也是三網融合廣電和電信博弈的焦點。

廣電一直在三網融合雙向進入推進過程中釋放出強烈的介入慾望,並推出打造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的設想。

多位地方有線公司負責人和廣電系人士都對本報表示,其已開始陸續推出IDC建設方案,建立以廣電為主的互聯網數據中心,避開電信的網絡接口和網間結算。

與此同時,此次調查內容包括:主要調查聯通和電信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場支配地位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等行為。

而其他經營者,能具備和聯通、電信構成競爭的,不外乎廣電和中國移動。目前,廣電系正抓緊成立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該公司一旦建立,將無疑躋身四大電信運營商之列。根據三網融合雙向進入的要求,將可開展部分基礎電信業務和增值電信業務。

2008年併入中國移動的鐵通也在上述「其他經營者」之列,目前鐵通雖然具有全國範圍內的固網業務,但網間結算和互聯網接入也必須通過聯通和電信購買。

不僅如此,有分析人士還對本報表示,上述「斷網事件」發生的時間恰為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上報方案階段,「那時正是多方博弈和拉攏用戶的階段,大規模的斷網和丟包,將直接打擊對手的市場份額。」

一位不願具名的地方有線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表示,去年8月份的斷網後,其所轄寬帶用戶銳減三分之二以上,「此外,電信方經常會進行寬帶帶寬設限並延遲,最終導致用戶上網的速率變慢。」

「這些地方電信公司礙於電信總部KPI(關鍵績效指標)的對客戶數量的考核,才沒有出現斷網,而只是延遲和設限。」該負責人同時表示。

不僅如此,「據我所知,廣電目前還沒有一家拿到固定電話的經營執照。

根據CNNIC公佈的最新數據,我國有線固網用戶中寬帶普及率高達98.3%,但全國平均互聯網平均連接速度僅為100.9 KB/s,遠低於全球平均230.4 KB/s的連接速度。

「解決方案之一是必須真正引進非電信系的運營商,使這個非電信系的運營商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並產生鯰魚效應,也許這條鯰魚很小,但可以起到起碼的牽製 作用。」吳純勇表示,打破壟斷應將中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互聯網、中國科技網等通訊網絡運營商全部納入進去,才能起到真正的牽製作用,骨幹網絡 國際出口格局和市場才有望被打破,固網寬帶用戶才能在諸如資費、速率、服務等方面從中受益。

而黃亮也認為,要解決目前的壟斷,只有將出口統一,有一家國家級的機構或者公共部門來統一來管理這個互聯網端口,聯通和電信的壟斷優勢上收到國家控 制,就不會出現因互相對立而阻礙南北互聯互通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各運營商電信設施重複建設的問題,「把源頭卡住,第三大、第四大甚至艾普寬帶、長城寬帶 等更多的電信運營商進入市場,就會形成良性的競爭。競爭,真的還未開始。」

(本報記者康怡、張斌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7

樓市微調風起,重演鬆緊遊戲:「調控不變,但不會更緊縮」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744

5月樓市虛火上升,地方政府微調政策不斷,是否預示著,在宏觀經濟不景的背景下,樓市調控的鬆緊循環又將重演?

2012年5月過後,北京各區縣主管財稅的領導紛紛召集各大開發商開會。據北京一位地產界人士透露,各級政府開會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幫「缺錢」的政府一把,預先繳納一筆稅款。

慘淡財務狀況之下,類似的會在中國各個省市都在召開著。青島當地一位開發商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5月下旬,青島市主要領導將約20家開發商叫到市委辦公室開會,主題是討論,可以通過什麼雷霆手段,改變樓市過去一年成交低迷的狀況。

地方政府們對於樓市的殷切期望,似乎在5月收到了回報。全國各大城市的樓市成交全線飄紅。搜房網數據監控中心監測的全國58個大中城市數據顯示,六 成以上城市5月的住宅開盤量有明顯增長,其中有13個城市開盤量環比翻倍增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5月住宅開盤量較4月均有一定程度上漲,其 中北京住宅環比4月上漲83%。

似乎2009年春末令人驚悚的一幕重演。開發商的降價行動和地方政府的救市行為導演了又一輪樓市的V型反轉——尤其是中國決策層近來關於房地產調控表述的變化,被樂觀派視為樓市曙光的真正來臨。

2012年5月19日下午,溫家寶總理在武漢提到要宏觀經濟保增長的同時,說「要穩定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嚴格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政策和限購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給,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12年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下一階段經濟工作時亦提出,「穩定和嚴格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而在4月13日國務院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議上,相關表述為「鞏固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果。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決不讓調控出現反覆」。

這些表述的微妙變化,被外界解讀為樓市調控政策或出現鬆動,並引得地方政府與購房者一時間再度躁動不安。5月31日有報導稱,石家莊市近期擬出台5項樓市微調措施,其中「人均住房面積低於全省人均住房面積的市民將允許購買第三套住房」,被指觸及限購令紅線。

不僅僅是石家莊,為保持樓市回暖的可持續性,包括北京、上海、揚州、蕪湖、廣州、武漢在內的數十個城市都適當微調了當地的樓市政策,通過土地出讓、房源解禁、稅費優惠以及購房補貼等方式刺激樓市成交。

不過,眼見各地「微調」蠢蠢欲動,住建部在6月5日重申,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對於地方出台放鬆抑制不合理購房政策的,將及時予以制止或糾正。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與房地產產業處處長趙路興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亦指出,中央調控政策大方向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但也不會有新的緊縮政策 了,而凡是刺激剛需或者首套房的政策,只要沒有違背本輪樓市調控的核心,應該都會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微調空間——尤其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

樓市紅五月的背後

近日,北京許久未見的日光盤紛紛湧現,魯能7號院、華潤公元九里、龍湖時代天街等項目在開盤當天都被一搶而空,購房者中不乏投資客的身影。

在北京順義的魯能7號院,看上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正置身於前所未有的房地產調控中。順義是北京市郊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區,在2012年5月20日的一次開盤中,兩千多名購房者擠滿了售樓處,爭搶500套房源。

最終,該項目在開盤6個小時即售罄,開發商魯能地產收金6個億。這場瘋狂搶購的失利者們在售樓處久久不肯離去,惆悵溢於言表——因為他們聽說開發商的下次開盤要漲價了。

魯能7號院並不是僅有的一個出現轉機的開發項目。5月份,中國各地的房地產市場均現起色。北京海淀一個每套房子總價都達數千萬的豪宅社區西山壹號 院,過去幾個月裡售樓處看房客絡繹不絕,最近幾個週末售樓處更是人多為患,開發商不得不臨時搬來簡便椅子來接待。該樓盤單價也在呈上漲趨勢,「真的賣得不 錯,週末開盤我們應該能銷8個億。」該樓盤的開發商融創中國北京副總經理樓豔青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想買個二手房也不容易。從5月下旬開始,北京朝陽二手房交易大廳便人滿為患,每天辦理過戶手續量四五百個,將整個大廳擠得滿滿噹噹,比之前激增五 成。根據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數據,5月份北京市二手房成交量為12672套,同比漲幅為56.2%,成交量創2011年2月份調控以來的新高。

似乎一夜之間,買家重回樓市。根據中房信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5月,北京、南京、廣州、寧波等多地的商品住宅的成交量都已經超過了去年同期。在微調的30個城市中至少有20個城市的成交量已經超過了今年3月和4月份。

巨大而突然的成交量背後,是哪些消費者在支撐?在魯能7號院,手拿著一個路易威登手袋的一名中年女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看了一圈還是投資房地產更穩當些,她將籌碼押注於一些更為根本的動向,即中國政府或將逐漸放鬆宏觀調控。

在北京市房地產協會秘書長陳志看來,成交數據的上升,與眾多大型房企降價有關。據其對北京在售項目價格跟蹤監測顯示,2012年年以來北京共有110多個樓盤採取降價策略,佔全部在售商品住房項目的30%以上。

但另一方面,樓市「紅五月」的形成,亦得益於地方政府財政窮途下,一系列穩定房地產調控、通過落實利率優惠、降首付比例、減免稅費的政策微調。

國泰君安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土地市場的持續低迷、商品房市場的低迷帶來相關稅費的降低,使得2012年中國地方政府收入下降18%。對於本身財 政、債務壓力纏身的地方政府而言,這筆資金缺口龐大得難以填補——按照歷史上地方財政收入、支出等增速測算,國泰君安預計2012年地方政府財政缺口高達 4.8萬億元。

該報告指出,借助「紅五月」之勢,在地方政府已經基本換屆完畢、財政壓力持續增大的時期,他們具有強烈的驅動力對樓市政策進行修正。

政策微調將成常態?

正是這樣的一些局面考驗著中國政府的神經。隨著中國經濟最近兩個月呈現出持續下行的趨勢,中國總理溫家寶在5月底稱政府將「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言被外界視為又一次「大環境鬆動」的佐證。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早在4月中旬,住建部就開始了一系列政策儲備和研究工作,核心內容是針對居民首套住房的優惠政策。在部署2012年房地產調控主要工作時,部長姜偉新也要求,在遏制不合理購房需求的同時,要支持居民購房的合理需求。

隨即而來的5月,「政策微調」是樓市最引人關注的字眼。多地集中進入政策微調期。從調高公積金貸款、減免稅收等常規性小動作,到直接變相取消或改變限購政策,包括揚州、蕪湖、廣州、武漢等在內的四十多個城市政府都採取了不同的動作,來試探中央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底線。

這一次,不僅中央政府沒有迅速將所有試探政策打回去,甚至還有住建部官員為這些試探站台,表示他們的措施不是在刺激樓市。至今只先後有幾個城市的「微調」被叫停,這引起了更多城市的效仿和更大尺度的試探。

但顯然,中央政府並不想在房地產調控大方向上鬆口。溫家寶總理利用每一個機會重申,他仍希望房價回落至更容易承受的水平。最終,上述幾個急於從土地銷售獲得財政收入的城市,觸及中央政策紅線後,都被制止。

「觀察任何房地產政策的變化,都要放在宏觀經濟的形勢之下。5月份的經濟數據又要出來了,如果繼續維持下行趨勢,政策微調態勢仍會延續。」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與房地產產業處處長趙路興對南方週末記者聲稱。

對未來房地產市場,萬科總裁郁亮近日表示不能樂觀。他稱5月份最後兩個禮拜樓市成交量比較活躍,這是降價求量換來的。「從萬科的統計來看,北京、上 海、深圳、廣州在內,全國現在庫存的商品房還有1.14億平方米,按照5月份的銷售,大概夠這些城市賣上11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這樣來看的話,是不能樂 觀的。」

在未來半年,中國政府仍將面臨棘手的兩難局面,如果國內經濟增長出現持續滑坡,中國政府將會面臨巨大壓力。渣打銀行經濟學家在一份簡報中明確寫到, 目前並不預期會有降息或中央政府明確放鬆房地產政策,但如果經濟沒有起色,此類措施將在第三季度、十八大後出台——政治因素仍將決定房地產調控的主導方 向,而非市場。

與此同時,由於過去一年土地大幅流拍,中國樓市在度過2012年行業歷史庫存高峰後,在2013年中期庫存和新增供應將會大幅下降,「如果政策屆時才修正,很容易導致房價報復性反彈。」國泰君安那份報告中這麼寫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2

歐洲度過了糟糕的周末:分裂潮風起雲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75

在歐盟分裂潮沖擊下,歐洲剛剛度過了一個糟糕的周末。

英國

david-cameron-pic-getty-images-924849032-210150

首先是英國。執政的保守黨當中出現了第二個下議院議員倒戈,投奔聯合王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 UKIP)。

僅僅在議員Mark Reckless倒戈之前一個月,同樣作為國會議員的Doug Carswell宣布脫離保守黨,轉投UKIP。

英國將於明年春季舉行新一屆議會選舉,而保守黨最大的壓力正是來自於UKIP迅速擴大的政治影響力。

聯合王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 UKIP)成立於1993年。該黨高舉不列顛民族主義,反對超主權的政治聯盟,其最早、最著名的主張是“聯合王國退出歐盟”。

近年來,該黨迅速崛起,甚至在2014年5月22日的歐洲議會選舉中一鳴驚人,一躍成為聯合王國在歐洲議會的第一大黨!

法國

marinelepen

法國政局也蠢蠢欲動。9月28日,以人民運動聯盟為首的右翼反對黨獲得的議席達到188席,時隔三年後再度成為參議院多數派。其中,Marine Le Pen領導的極右翼政黨民族陣線黨(National Front)首次在參議院中贏得兩個席位。Marine Le Pen將此稱為“歷史性的勝利”。

法國參議院為議會上院,雖然不具有立法的決定權,但對國民議會(下院)以及政府施政具有監督和審議作用。另外,參議院議長還擁有在總統不能行使職權時代行總統職權的重任,為共和國第二號人物。

而當前,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的5年任期行將過半。右翼政黨陣營迅速擴大,不斷動搖著奧朗德的民眾支持度——僅為13%,創下其執政時的歷史最低點。下一屆總統大選將於2017年舉行。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介紹,民族陣線黨成立於1972年,以反猶太人、反移民、支持血統主義、呼籲恢複死刑著稱。

西班牙

s3

西班牙部分地區也正忙於鬧獨立。華爾街見聞周日提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主席Artur Mas簽署一項法令,決定加泰羅尼亞公投將於11月9日舉行。此時,距離里程碑式的蘇格蘭獨立公投結束還不到兩個月。

西班牙副首相Soraya Saenz當日表示,加泰羅尼亞的獨立公投是違憲的,西班牙政府將不會允許公投舉行。(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84

風起的邏輯:牛市里的三種風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6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2-8 10:50 編輯

風起的邏輯:牛市里的三種風
作者:民生宏觀管清友、張媛、朱振鑫、牟雲磊、李奇霖



摘要:

一場股市的超級颶風就這樣形成了:央行為防範金融風險,為改革創造時間和空間不得不貨幣寬松;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央行釋放的流動性無法依賴銀行投入到實體,金融實體流動性冷熱不均,為融資抵押和傘形信托資金來源提供源頭活水;企業資本開支意願下降推動無風險收益率下行,經濟下行導致剛性兌付被打破,沈積於房地產開工和地方基建的資金在券商兩融和傘形信托加杠桿的煽風點火下瘋狂湧入股市。

正文:


有風的日子,豬也能飛,但豬畢竟是豬,只要沒有風,豬就會摔死。大風吹的日子里,上證指數2500、2600、2700、2800、2900點都已被輕松突破,3000點是指日可待,市場成交額突破了創紀錄的萬億大關。當下的風口來自哪里?風究竟能吹多久無疑是投資者最關註的問題。

一、來自央行的風

當連續下調正回購利率和註入基礎貨幣後,實體融資成本高企的頑疾並沒有得到解決,央行直接祭出降息大招,開啟了大風吹的新模式。降息繼續壓低無風險收益率和信用溢價,提升了股市相對吸引力。此外,降息降低企業財務費用,直接改善企業盈利,中長期負債占比高的企業獲益明顯。

但降息以來,上證指數強勢上漲18%令央行貨幣政策面臨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如果繼續寬松,金融市場可能會產生泡沫,但就實體來說,房地產市場庫存高企、企業資本開支意願沒有恢複,經濟內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

那麽問題來了,來自央行的風會停止吹嗎?我們認為央行的風短期不會停止,因為在經濟下行和宏觀經濟穩定是央行最首要考慮的問題。

降息之後還有降息。存款利率上浮和一般性存款分流至高收益資產意味著本輪降息對銀行負債成本下降的作用有限。如果銀行負債成本不降,風險偏好收縮不改,銀行仍會通過貸款利率上浮將成本轉嫁至實體,貸款利率是否真的會降低還有待觀察。如果貸款利率不降,也就很難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和形成經濟增量拉動。



降息之後降準也只會是時間問題。首先,外匯占款收縮,基礎貨幣缺口壓力巨大,維系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必要性不足。其次,若存款準備金率不下調,一般性存款內生性增長會自動增加存款準備金的補繳規模,消耗約1.7萬億的銀行超額準備金。最後,若非存款類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剔除掉2.5萬億的保險同業存款,存款準備金將多補繳1.3萬億,需兩至三次下調準備金率對沖。

定向寬松也不會停止。在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趨勢性下行的背景下,為維系7%-7.5%左右的經濟增長,基建投資需達到25%的增速。在財政支出15萬億和政府基金性支出5萬億的中性假設下,廣義財政可為基建投資貢獻6-7萬億,但與25%的基建投資增速需要15萬億相比,仍存一定資金缺口。在中央財政受赤字率約束,地方政府開工被抑制的背景下,通過國開行再貸款或PSL等無需進入中央赤字的融資方式,依托中央信用穩增長實現溫和去產能仍有必要。



央行的貨幣寬松會遲到但不會缺席。在產能過剩嚴重,企業債務率高企,實體融資難的今天,通過提高直接融資占比,打開註冊制和國企整體上市的空間,對緩釋債務風險、促進國企改革和經濟轉型大有裨益。此外,股權融資要優於高利率的非標債務,對於企業而言,前者可以有錢就分紅沒錢就不分,而後者則有巨大的利息剛性支出,因此,央行應該是樂見股市穩步上漲的,但忌憚的是大規模加杠桿使市場處於癲狂狀態。預計在證監會逐步加大對兩融業務的監管之後,穩定慢牛的資本市場會使央行貨幣寬松重新歸來。



當然,盡管能被央行所掌控的基礎貨幣是貨幣供給的源泉,但最終貨幣供給的形成需要通過商業銀行的信用派生。如果銀行受到外部監管和內部約束的制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會受阻,金融實體會冷熱不均,來自金融體系的風也就因此形成了。

二、來自金融體系的風

從過去的經濟舊常態看,由於地方政府缺乏有效預算約束、房地產處於長景氣區間,相伴而生的是重工業產能野蠻擴張,在盈利和預算軟約束的制度驅使下,實體經濟永遠存在信貸饑渴,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也很容易作用於實體。間接融資主導和實體旺盛的融資需求會直接分流金融市場的資金,資本市場起舞主要走經濟總需求擴張的邏輯,依賴的是會飛的豬。



在新常態下,財稅改革和反腐糾偏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人口結構老齡化、婚齡人口見頂和過剩供給壓制房地產新開工,重工業產能由不足轉向過剩再轉向去產能,實體信貸饑渴被抑制。漫長的去產能和新經濟增長點的青黃不接,銀行更註重自身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沈積於金融體系內部,實體金融流動性可謂冰火兩重天,表現為:①非標轉標,表外融資規模大幅萎縮;②表內信貸結構以中長期貸款(用於預算軟約束部門債務展期和基建投資)和票據融資為主;③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寬松,債券市場收益率平坦化下移(股票市場行情啟動前)。





當券商面對越來越多的融資需求,可借貸資金不足,只能尋找去尋找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正巧碰到銀行由於表外嚴監管和風險偏好收縮,失去了對非標和同業創新的興趣,沈寂了大量的基礎貨幣和理財資金用不到實體,而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已降無可降。在此背景下,券商將已有的融資融券資產向銀行抵押融資,銀行也積極沈積的流動性和理財資金投入傘形信托投入股市,來自金融體系的風由此形成。



那麽,券商和信托面對的越來越多的二級市場融資需求是從哪兒來的呢?

三、來自實體經濟資產重配的風

過去幾年理財產品、信托等影子銀行的利率高企,很多信托理財產品收益率在7~8%,甚至達到了兩位數,由於剛性兌付的存在,也就成為了無風險利率,這成為了過去幾年壓制股市估值和推高債券市場收益率的重要因素。

但伴隨著無風險利率降低和剛性兌付打破,實體經濟開啟了資產重配。

過去推升無風險收益率主要動力來源於預算軟約束下過剩產能行業、地方融資平臺和開發商等資金黑洞不合理的旺盛信用需求。過去的高儲蓄率為實體高投資率挪騰空間,但在人口紅利衰減的背景下,儲蓄率的高點已過。投資率、銀行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和儲蓄率拐點導致銀行不得不借道高息理財產品來爭奪存款,負債端中資金來源不穩定的同業負債占比快速攀升,貨幣基金借力互聯網技術也乘虛而入,全社會無風險收益率快速攀升。



正如前文所述,2014年由於房地產投資進入下行周期,中央鐵腕反腐,43號文強調債務考核機制,“官不聊生”,地方政府出現消極怠工減少了無效投資,過剩產能僵屍類企業資本開支意願下降,實體的信用饑渴癥被徹底抑制。這時候實體投資率下降的速度快於儲蓄率,銀行資產規模快速擴張的壓力放緩,提供高息理財產品爭奪負債來源動力減弱,全社會無風險收益率下降。

此外,由於剛性兌付被打破,投資者對理財、信托產品要求的信用溢價開始上升。新一屆政府強調適應“新常態”,對經濟降速容忍度提高,政府僅做到擴大基建投資穩住經濟不過快下行,避免過去的“強刺激”。由於經濟總需求萎縮,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信用創造內生性收縮,產能供需的矛盾被進一步激化,工業產出和PPI跌幅擴大,非金融企業償債能力和尾部風險上升。比如礦產信托違約頻發,正是因為總需求萎縮,產能供需失衡導致煤炭價格持續下行,煤炭企業的現金流收縮嚴重,產品發行方為剛性兌付的能力降低所致。



伴隨著無風險利率降低和剛性兌付預期打破,投資者配置於信貸類理財信托的積極性在下降,債券市場收益率降無可降,如果考慮到藍籌股的低估值(潛在的高收益率資產),巨量套牢於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資金開始湧入股市。巨量資金疊加券商兩融和傘形信托加杠桿的煽風點火,A股的成交量輕松突破萬億大關也就不足為奇。







多個風口的合力共振造就了這樣一場超級颶風:央行為防範金融風險,為改革創造時間和空間不得不貨幣寬松;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央行釋放的流動性無法依賴銀行投入到實體,金融實體流動性冷熱不均,為融資抵押和傘形信托資金來源提供源頭活水;企業資本開支意願下降推動無風險收益率下行,經濟下行導致剛性兌付被打破,沈積於房地產開工和地方基建的資金在券商兩融和傘形信托加杠桿煽風點火下湧入股市。

四、風何時會停?

有風的日子,豬也能飛,但豬畢竟是豬,只要沒有風,豬就會粉身碎骨。以傘形信托為例,一般的傘形信托會針對不同的杠桿率設置不同單元凈值虧損的強制平倉線,這意味著當市場波動加劇,投資者將隨時面臨追加保證金和強行平倉的風險,而大量的拋壓容易形成踐踏效應,加速市場進一步下跌。因此,風究竟能吹多久無疑是投資者最關註的問題。

短期最大的風險當屬來自銀監會和證監會監管層面壓力。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狂熱掣肘了央行貨幣寬松的空間,在實體經濟下行和資產價格泡沫的恐慌中使貨幣政策陷入兩難之困;另一方面,市場非理性繁榮透支了未來的漲幅,可能導致註冊制和國企改革方案尚未出臺之前市場熱度就已消散,這是政府不希望看到的。為了給央行打開貨幣寬松空間,讓市場由不理性的瘋牛變為慢牛,短期內可能會看到銀監會和證監會對兩融和傘形信托業務的監管。

中期看,最大的風險來源於實體總需求再擴張和資產價格泡沫導致融資利率快速上升。

羸弱的實體經濟(更確切的說是舊增長模式的終結)是本輪颶風的暴風眼。因此,當宏觀經濟好轉的時候,股市反而可能出現風險。因為房地產和地方基建投資的反複會對央行貨幣政策構成緊約束。緊貨幣和實體信用饑渴消耗基礎貨幣推升無風險利率,屆時居民資產配置行為會再度逆流。此外,在產能過剩沈屙難愈、勞動力供給和財務費用的緊約束下,宏觀總需求的擴張不一定能改善企業微觀盈利。

當然,如果實體經濟下行過快時,投資者會對宏觀經濟持悲觀預期而變得謹慎。因此,新常態下,中央加杠桿托住經濟底部,使經濟增速平穩下移,並在托底的過程中深化改革,構成了資本市場最強的颶風。

隨著資本市場的狂熱延續,實現相同預期收益率需要的資金量與日俱增。投資者決定融資買入份額其原因是市場上漲的預期收益率高於融資買入的成本。當市場過快上漲耗盡預期收益率和推升融資買入的成本時,投資者會因此變得無利可圖甚至是負利潤,引發拋售潮。目前的市場上漲引發了銀行間債市收益率陡峭化上移就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歷史經驗看,哪天若瞧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被推到了4.5%,那麽離豬飛回豬圈之日則不久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42

迎來風起之時—— 中國鐵路改革系列(一)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25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1-2 12:08 編輯

迎來風起之時—— 中國鐵路改革系列(一)

作者:淩波微渡

【概要】

長期以來鐵路行業運輸效率低下、服務飽受詬病,運輸市場份額大幅縮水,唯有改革才是唯一出路。2013 年以來我們已經看到政策對運價放開、投融資改革和土地綜合開發的指導,下一步將是相關政策的實質推進,看好鐵路改革對整個行業帶來的利好。投資標的建議重點關註大秦鐵路(601006.SH)、廣深鐵路(0525.HK)。大秦鐵路提價敏感性最高、資產註入預期最強,滬股通稀缺標的;廣深鐵路(0525.HK)將是鐵路土地改革和鐵路客運提價的受益第一股。



過去兩年的變革



2013 年2 月20 日,提升鐵路貨物運輸價格,被刻意壓低的價格出現補漲,為鐵路改革埋下伏筆;


2013 年3 月10 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明確鐵道部兩會後撤銷,政府職能並入交通部,新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企業職能,正式拉開了中國鐵路資產價值重估的序幕;


2013 年6 月6 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宣布推出貨運組織改革方案,主要改變貨運受理方式,運輸組織方式,規劃貨運收費和大力發展鐵路門到門全程物流服務;


2013 年8 月19 日國務院發布33 號文,推動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首次提出鐵路定價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模式;


2014 年2 月15 日國家發改委再次提升鐵路貨運運價,特殊運價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2014 年7 月8 日國家發改委推出鐵路發展基金,募資規模在2000 億至3000 億,創新鐵路投融資體制;


2014 年8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文件,明確支持盤活現有鐵路用地,股利新建鐵路站場實施土地綜合開發,改革持續推進。



鐵路改革刻不容緩


鐵路運輸市場份額縮水嚴重。公益定位和全面管制使得鐵路運輸市場份額逐年下降;1980 年至目前,鐵路客運市場份額由60.6%下降至38.7%,鐵路貨運市場份額由47.5%下降至15.5%。近兩年來,鐵路營業里程快速擴張,但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增長率卻仍不見起色。本是最經濟環保的運輸方式卻沒有得到最好的利用,鐵路在貨運市場上份額的縮水使得社會整體的運輸成本不斷升高,運輸效率逐漸降低。



集中投資帶來的債務負擔過重,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盈利能力。鐵總未來三年將面臨分別約每年超過2000 億元的還本付息壓力,和三年共約近2 萬億的鐵路投資壓力,即使考慮到順利出世的鐵路發展基金2000 億、自身每年經營現金流2000 億元和15 年到期的過渡性補貼不足千億,鐵總的資金缺口依然巨大,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迫在眉睫。



運輸效率低下,服務意識欠缺。貨運上,鐵路行業貨運受理方式複雜,渠道窄,收費不規範,運輸編制亂;客運上,普通列車衛生臟亂差、乘務員服務意識低等一系列問題一直都飽受詬病。




徹底根治鐵路現存問題,改革才是唯一出路。鐵路改革呼聲已久,2013 年政企分開彰顯了政府決心,2013 年以來我們已經看到政策對運價放開、投融資改革和土地綜合開發的指導,下一步將是相關政策的實質推進。改革將主要包括:1)價格要素重估,提高被長期壓制的貨運和客運價格;2)土地綜合開發,盤活土地存量,充分利用土地增量。




價格要素 提價預期


鐵總內憂外患

2014年鐵路投資逼近歷史高點,鐵總資金缺口巨大。今年4 月底國務院會議後鐵路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從6,300 億元上調到8,000 億元以上(其中鐵總7,300 億元),2014 年的鐵路投資逼近了2010年8,427 億元的高點。鐵總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務持續經營,截止今年三季度末,鐵總累計發行鐵路債尚未到期部分8,760 億元,尚未到期的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共1,250 億元,另外鐵總還有約19,575 億的銀行借款,而發債成本逐上升,2012 年鐵總發行的鐵路債利率維持在4.5%-5%,2013 年-2014 年初,利率已經上漲到5.5%-6%,最近發行的鐵路10 年、20 年期債券品種的利率區間均在5.2%以上。



鐵總2014年前三季度還本付息的資金高達2,015.5 億元,同比上漲68.9%,占到同期鐵總用於建設投資資金4,045.7 億元的近一半。鐵總未來三年將面臨分別約每年>2,000 億元的還本付息壓力,和三年共約近2 萬億的鐵路投資壓力,我們測算鐵總每年的經營現金流約為2000 億元,這就意味著基本上全部的經營現金流都用來還本付息。經測算每年鐵總的資金缺口超過6,000 億元,即使考慮到順利出世的鐵路發展基金2,000億元,鐵總的資金缺口約為依然巨大。




貨運提價預期重燃

中國鐵路運價受到發改委的高度管制,並非由市場決定。並且有兩種運價:1)國家鐵路貨物統一運價(適用於國家鐵路);2)由發改委批準的鐵路貨物特殊運價,適用於部分國家鐵路和合資鐵路。


國家鐵路貨物統一運價由四部分組成:



發改委規定基價1 和基價2 在六種貨物種類間定價有所不同。從1997 年到2014 年,基價費率基本每年上調一次。



在鐵總還本付息壓力和鐵路投資壓力的雙重夾擊下,鐵總首先應確保鐵路可以盈利,對鐵路人工成本上漲和高鐵持續竣工帶來的折舊和財務費用上升進行補償。預計2015 年人工成本,財務費用和折舊將增加約500 億,2015年貨運價格再次提升1 分才可以基本彌補這份鐵路成本的上升。



鐵路貨運歷次提價(下圖)




客運提價初見端倪。1995 年10 月1 日,為了緩解鐵路客運價格偏低、企業嚴重虧損的問題,經國務院批準,旅客票價基價率從每人公里0.0386 元調整至每人公里0.0586 元。自1995 年至今,伴隨著物價上漲與國民收入的增長,鐵路客運基準票價卻十九年未變。只有在2008 年,針對動車組,國家發改委按照《價格法》允許實行新運價價格,其指定的硬座票價水平平均在0.3-0.35 元/人公里之間。



鐵路客運基礎票價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較低,以單位客公里運價作為比較,高鐵高於公路,動車與公路相當,普快列車約為公路的1/2,為民航的20%。由於社會輿論等壓力,客運調價政策阻力較大。但在鐵路客運基本不盈利(大批高鐵開通初期帶來巨虧),客運基礎票價十九年未動的嚴峻形勢下,我們預計明年客運基礎票價或可以上漲15%。2013 年鐵總客運收入為2086.5 億元,我們假設明年票價平均水平提升15%,則鐵總明年至少可以增加客運收入313 億元。



鐵路普快客車票價不及公路一半(下圖)



市場化定價是未來趨勢

歷史上我國對鐵路運輸價格實行嚴格管制,國務院在2013 年下發的33 文中提出“鐵路運價改革要堅持市場化取向,貨運價格將改為政府指導價”。2014 年4 月1 日,發改委批準了隸屬於神華集團的包神線和準池線的運價。包神線運價由0.15 元/噸公里上升到0.2 元/噸公里,公司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在+/-10%範圍內自主定價。準池線已於2014 年10月開始運營,發改委批準公司可以根據市場和客戶需求自主定價。



準池鐵路和包神鐵路的定價方式將是未來整體鐵路貨運市場的方向。運價市場化可以使得運力分配更為合理,運輸環節更趨公平,同時也更有利於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預計2015 年鐵路普貨運價再提價1 分-1 分5,達到與公路運價的合理比價關系。再之後預計鐵路價格將以政府指導價為限價,鐵路企業可以在限價範圍內自主定價。



同樣客運的長期市場化定價將是趨勢。由於鐵路客運關系民生,具有公益性質,提價政策阻力較大。但由於長期價格受到抑制,客運並不盈利,而中央財政補貼只是杯水車薪。伴隨著中央財政的政策性補貼(2013-2015 實行過渡性補貼,預計每年不到千億)到期,鐵路客運短期提價是看點,長期市場化定價是趨勢。



資源要素,落實土地改革


201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37 號文《關於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意見》,明確了四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支持盤活現有鐵路用地,推動土地綜合開發;二是鼓勵新建鐵路站場實施土地綜合開發;三是完善土地綜合開發的配套政策;四是加強土地綜合開發的監管和協調。它是繼2013 年8 月國務院發布33 號文後對鐵路土地改革的實質性推進。鐵路土地綜合開發的政策意見主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目前土地現有存量的問題,政府有可能將現有土地經營權授於鐵總,以供鐵總日後盤活利用,進行多元化發展;二是未來鐵路建設開發過程中土地增量的問題,未來新建的貨站/貨場和鐵路旁的土地可能會在建設規劃中交由鐵總進行綜合開發,以免除後續繁雜的手續。



土地綜合開發有望實現鐵路城鎮綜合體,並利於鐵總降低資金壓力。對現有的鐵路用地進行綜合開發,實際上是盤活了鐵路周邊的商業生態,鐵路交通樞紐地位更加明確,有望實現鐵路城鎮綜合體,商業開發價值巨大。在新建鐵路時分享沿線土地的增值收益或更能吸引資本流入,以降低鐵總建設和運營軌道的資金壓力。目前鐵總各個路局正在盤點可開發的土地,但鐵總並未擬定開發戰略,2015 年或有明顯進展。



香港鐵路土地經營模式比較成功,車站及周邊地塊的地上、地下空間都可以利用,通過物業開發和租賃獲得收益。港鐵在興建鐵路的同時,和地產商合作開發鐵路沿線、車站周邊及上蓋的物業,港鐵公司一般可分享一半利潤,其他收益來源還包括商場租金、廣告和物業管理等。港鐵公司2014 年上半年的EBITDA 中約有31.9%是車站商務貢獻,約有32.5%是由物業租賃和物業發展貢獻。



投資標的:大秦鐵路(601006.SH) 廣深鐵路(0525.HK)


鐵路改革整體進程和力度頻頻超出預期,政企分開、貨運組織改革逐步展開、投融資改革,鐵路發展基金穩步推進,內部整合,盤活土地,下一步或是經營體制的實質性改變,幹線公司直接上市或者資產註入上市公司。這一些改革措施都將著實提高鐵路公司的盈利能力。大秦鐵路提價敏感性最高、資產註入預期最強;廣深鐵路將是鐵路土地改革和鐵路客運提價的受益第一股。




大秦鐵路(601006.SH):提價敏感性最高,外延式增長可期,2015年業績加速


鐵路改革帶來的是資產重估和外延式增長,大秦鐵路在價格因素重估上最為敏感,且在建設成本、運距和規模優勢等競爭力方面均有優勢;外延式增長方面大秦鐵路的優先度和兌現能力最強。



效率最高的中國煤炭運輸大動脈。一條鐵路年運量4.5 億噸,獨立的250 列貨車整編成列,一列火車車頭車尾長達3 公里,不到3 分鐘一列機車呼嘯而過,所有的操作均由可視化的專業系統操控,全球最高的效率只能在大秦才可以看到。




鐵路改革中價格重估敏感性最高。大秦鐵路對於鐵路貨運價格提升彈性最大,在鐵總還本付息壓力和鐵路巨額投資壓力的雙重夾擊下,2015年價格依然還有上漲空間,2015年貨運價格每提升一分錢,將增厚大秦盈利約15%-20%。


2015 年貨運提價的業績敏感性分析


外延式擴展機會大秦優先度最高。目前鐵路資產均在鐵總手中,但在大秦線運能基本飽和的情況下,不排除在鐵路改革的推進中鐵總會允許公司做收購進一步擴張運能,奠定未來增長。大秦最有機會成為鐵路改革中最重要的融資平臺,外延式成長可以看高一線。


大秦是A 股稀缺的現金流強勁且高分紅的股票,受益於滬港通。


大秦現金流強勁,基本面穩健:1)在大宗商品萎靡形勢下運量能夠逆勢增長的唯一鐵路公司;2)運價的提升能夠完全抵消營改增的負面影響。大秦在A 股市場具有稀缺性,受益於滬港通。



2015 年業績增速有望達到20%以上:1)營改增的正面影響將體現在2015年一季度,因為四季度集中成本結算,但其中部分發票抵扣將發生在2015年一季度;2)提價一分錢有望增厚業績15-20%;3)朔黃鐵路今年受營改增影響出現業績下滑,明年有望恢複正常增長。



大秦鐵路目前估值2014 年10 倍市盈率,依然顯著低於國際可比公司14-15 倍的估值,而目前分紅收益率5.3%,具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建議“買入”。



廣深鐵路(0525.HK)受益客運提價和鐵路土地改革第一股


鐵路土地綜合開發的最大受益者。廣深鐵路IPO 時披露持有125宗土地,總面積達近1200 萬平米,扣除鐵路沿線安全區和固定的貨場貨站以及辦公區域,可能還剩有約30%的可供開發的面積。目前公司廣深沿線的22個貨站已經有19 個閑置,可以進行開發,且地處繁華地段。參考港鐵公司的鐵路土地開發模式,沿線地產開發、車站商務及物業發展等可能性如果能夠得到落實,將會成為廣深鐵路新的盈利增長點。



客運提價的最大受益者。客運基準價格每提升1%,公司的盈利能夠提升3.5%。如果客運基準價格2015 年提升15%,則廣深鐵路公司2015 年盈利提升53%,將是鐵路客運價格提升最大受益者。



收購貨運資產增強競爭力。公司2013年四季度收購了中鐵集裝箱大朗辦理站與集裝箱有關的貨運業務,2014年二季度購買廣鐵經開公司包括棠溪貨場、江高貨場、廣深物流中心、羊鐵物流中心和韶關物流中心的貨運相關資產;三季度增持了主要從事貨運倉儲的增城荔華公司17.7%的股份。在今年貨運量急劇下滑的嚴峻形勢下,公司亟需整合周邊貨運資產,優化貨運業務結構,為未來貨運增長鋪路。



預計2014/15年每股盈利為0.13/0.14 元,公司港股價格較A股價格折價32%,建議“買入”。(來自國信港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96

【前瞻】中美德工業4.0大決戰,風起雲動!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215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4 10:33 編輯

【前瞻】中美德工業4.0大決戰,風起雲動!
作者:水木然

當“工業4.0”上升成為德國的民族戰略、由總理默克爾親自代言,並把這一概念迅速風靡全球時,中國工信部正在狠狠推動“中國制造2025”,總理李克強也擔任起了“中國制造2025”的超級推銷員,五次出訪累計帶回了近1400億美元大單。

與此同時,美國的科技業正在一旁虎視眈眈,準備隨時一網打盡……

這是一場德國人挑起的“科技競賽”,歷史真是讓人敬畏,兩次世界大戰均發源於德國,均來自於生產力的進步!當然,誰都不敢居心叵測的稱第三次世界大戰要爆發,那是唯恐天下不亂。

但是,這“工業4.0”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最精彩的“大戰”,只因為以下三點:

1、它不會輕易動武

2、它需要一邊合作一邊競爭

3、它所有的成果都將服務於人類

這也是人類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大到世界格局,小到人們生活,都將被徹底顛覆!
先說大的,工業4.0將產生一個什麽樣的世界格局呢?按照目前發展形勢,如果說未來世界是一個“人體”,那麽美國是大腦,德國是心臟,中國就是四肢。這里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世界加速一體化,以後誰也離不開誰

第二層意思:未來的競爭不再是誰滅掉了誰,而是誰必須從屬於誰

為什麽這樣說呢?

這就需要先來弄懂“未來工廠”的流程。

在未來,比如當你需要一輛汽車,你只需要打開APP,輸入你的定制化要求,信息就會發送給工廠,工廠將你表達的產品種種特性轉化成數據,然後通過計算來安排物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機器的組裝。

最重要的是:這條流水線上每個元件都是按照你的意誌生產的,它有自己的身份信息,機器也會解讀這些信息,如果不符合馬上就調整,然後自動裝配。當然,這一過程中“人”是不參與其中的。

於是,可以這樣概括:工業1.0實現了“大規模生產”(蒸汽機的發明),工業2.0實現了“電氣化生產”(電力的廣泛應用),工業3.0實現了“自動化生產”(產品的標準化),而工業4.0實現了“定制化生產”,並且定制周期簡短,生產方便快捷。

在未來,你的香水是按照你的性格來調制的,你吃的藥是按照你的基因去配方的……這就滿足了當今人們對於多元化、個體化產品的追求!應該說這是一種世界潮流。

正是因為生產的定制化和多元化,“工業4.0”將產生海量數據,以德國安貝格工廠為例,其生產線上的在線監測節點超過1000個,每天采集數據逾5000萬個。

那麽,問題來了,“未來工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

第一:滿足這種定制化生產的機器設備很重要

第二:能夠使這種機器具備自我完善的系統更重要
  
第三:誰能監測並追蹤這些數據,然後歸納和分析,誰就掌握了世界脈搏。

看明白了嗎?工業4.0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以上三個問題。現在的問題是:誰都想搶占這條“未來產業鏈”的最高端。這些海量數據終究是歸屬於機器、軟件、或是終端用戶?這將是決定未來世界格局的關鍵問題。

德國工業4.0戰略

為什麽德國的工業4.0的焦點呢?不僅因為它是工業4.0的發源地,而且它可上可下,上可反抗占美國信息技術對本國制造業的入侵,下可壓制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競爭!

德國希望阻止信息技術對制造業的支配地位。一旦制造業各個環節都被雲計算接管,那麽美國就是最大的贏家。

德國電信副總裁萊昂貝格爾稱,假如汽車制造商不能掌握這些核心數據,那麽谷歌就會成為贏家,雲端平臺和雲包社區將使工廠淪為信息的附庸。

因此,為了避免被美國阻截性超車,德國正在全力以赴。


德國將工業4.0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中,工業4.0正式成為一項國家戰略,而且正計劃制訂推進工業4.0的相關法律,把工業4.0從一項產業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

德國工業4.0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來自黨派、政府、企業、協會、院所的廣泛認同,並取得一致共識。

這個共識就是:德國要用“信息物理系統”使生產設備獲得智能,使工廠成為一個實現自律分散型系統的“智能工廠”。那時,雲計算不過是制造業中的一個使用對象,不會成為掌控生產制造的中樞所在!

美國工業4.0的挑戰!

首先,美國是工業3.0時代的集大成者,工業3.0是信息技術革命,美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全球。而不僅是德國,乃至整和歐洲都喪失了全球信息通信產業發展的機遇。

比如在信息產業最活躍的互聯網領域,全球市值最大20個互聯網企業中沒有歐洲企業,歐洲的互聯網市場基本被美國企業壟斷,德國副部理兼經濟和能源部長加布里爾曾說,德國企業的數據由美國矽谷的四大科技把持,這正是他所擔心的。

工業3.0時期,全球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但歐洲企業節節敗退。

當前,美國的互聯網以及ICT巨頭與傳統制造業領導廠商攜手,GE、思科、IBM、AT&T英特爾等80多家企業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正重新定義制造業的未來,並在技術、標準、產業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前瞻性布局,工業互聯網與成為美國先進制造夥伴計劃的重要任務之一。

歐洲及德國對新興產業創新能力及對未來發展前景表現出了一種深深的憂慮。


中國工業4.0的機遇

2014年6月24日,德國機械協會(VDMA)主席在日本說,德國和日本攜手應用中國制造業的挑戰,德國《世界報》網站也報道稱“中國機械制造業嚴重威脅德國!

德國對付中國制造業的法寶,則是用柔性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碾壓中國的人力成本優勢。說到這里,我們得先好好剖析下自己,工業4.0時代中國的優勢是什麽?

有人認為中國的人才是優勢:中國科技人力和研發人員總數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並且每年還有大約700萬大學畢業生。而中國一名工程師每年的綜合成本 (3萬美元),僅為美國(30萬美元)的十分之一,猛一看這真是“物美價廉”!

但筆者認為,中國所謂的“人才”是用自己的尺子衡量的人才,這些所謂的人才在創新和主動方面,差太遠了。還有人為中國優勢是它有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這實在說不過去,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所有的需求都是大家共享的!

如果要論及中國在工業4.0方面的優勢,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根據美國《紐約時報》的調查:中國工業擁有世界最完整的供應鏈條。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小到螺絲釘等基礎零件,大至通訊、航天、高鐵,這樣就可以隨時就地取材,整裝待發。

第二:中國政府強大的組織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獨特優勢。

從《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到《“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編制中的《中國制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中國政府相關的規劃出臺的越來越緊密!

另外地方政府也已在發力,各地對於相關新興產業給予扶持,雖然我堅持認為這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圈錢和拉動GDP!

工業4.0,中國最缺的是什麽?是對科技的信仰、對創新的沖動!

絕大部分中國人的思想還停留在“小商小販”階段,在這個以錢多錢少來論英雄的年代。有錢的想辦法繼續撈錢,沒錢的整日疲於奔命,你要跟他談創新和科技,他肯定說你就是個傻X。

中國人目的很單純,活著就是為了賺錢,哪里火就去哪里,什麽熱門就幹什麽,時下最流行的“互聯網思維”,實際上就是用免費拉人氣、用刷單擠上位,用低價搶市場、用爆款搏利潤,還絲毫看不到工業4.0的影子。

有人說:工業4.0消滅淘寶只需要10年”,我看哪里需要十年,最多三年!工業4.0將重構消費關系和購物鏈,從而摧毀重建商業結構!

我不禁在反思:中國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未來戰爭

但是如果你懂歷史,就會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內在原因就是工業1.0大革命,那時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得到解放,開始大規模生產。但是本國的生產原料又不足,只能去其他國家掠奪原料,就產生了資本主義國家瓜分世界的狂潮,然後分贓不均導致了世界大戰!

而德國,既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慘敗者。顯然這次不會剛拿到工業4.0大門鑰匙,就以挑選者的姿態站立出來,但是誰都不敢小看德國的野心。

如果非要提到“未來戰爭”。

以後不再誰能打敗誰的問題,而是如果你沒有能力,你連發動戰爭的機會都沒有!

因為你就是一個從屬者而已。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只垂詢強者、踩踏弱者。如果你不信,就再去翻一翻中國的近代史。

當然,和平和發展才是主流,未來的法則是在協作中謀競爭,在給予中謀回報,這是一種更為微妙的鬥爭關系:德國已是中國在西方最親密的夥伴,在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下,中德合作行動綱已面向全球發布,雙方都對美國信息技術的兩面性抱有疑慮。

和美國矽谷的公開戒備態度不同,德國仍然看重中國的商業機會和中國政府的合作態度。但私下里,德國人仍然把專利群攥出水來……

更何況,微妙面臨不僅只有德國和美國,還有日本和印度等等……難道在這個發展的大好時機,他們就沒有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嗎?所以,“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是恒古不變的道理。


一個民族只有具備了憂患意識,懂得居安思危,才能長治久安!



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688

全球貨幣大戰風起雲湧 新西蘭放棄加息澳洲降息預期濃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18

新西蘭聯儲周四表示,由於油價下跌打壓了全球通脹,其在利率問題上轉為中立立場。

新西蘭聯儲主席Graeme Wheeler周四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預計將保持官方現金利率不變一段時間。之後的利率調整,上調或者下調,將取決於之後的經濟數據。

新西蘭聯儲目前將官方現金利率維持在3.5%。

Wheeler上月還暗示新西蘭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貨幣收縮,現在可能在2016年前維持利率不變。不過,他不願加入加拿大和丹麥等國的降息隊伍,因為新西蘭經濟今年預期將增長3%,而政策制定者擔憂,降息將重燃房價通脹。

西太平洋銀行首席新西蘭經濟學家Dominick Stephen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盡管新西蘭聯儲預計將維持官方現金利率不變,但其對加息或者降息的可能持開放態度。這是一個分水嶺的時刻。新西蘭聯儲自2013年7月以來一直偏向於收緊貨幣政策。

新西蘭聯儲的聲明過後,新西蘭元跌至3年新低。

QQ圖片20150129083101

而新西蘭的鄰國澳大利亞可能將於本周降息。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提到,本周三(1月28日),澳大利亞發行量最大報紙——《先驅太陽報》刊文暗示澳洲聯儲有望在下次會議上降息。

資深經濟新聞記者Terry McCrann在該報發表的文章中列出了澳聯儲對經濟前景展望的變化預測,並稱“聯儲將幾乎肯定”在下周二的會議上降息。

該報道指出,年內澳洲聯儲或將連續降息,降幅至少達到25個基點,次數至少為兩次,最多可達4次。

在Terry McCrann的文章發表後,澳元也應聲下跌。

QQ圖片2015012908311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77

【深度】環保行業:政策風起,投資落地,環保產業騰飛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376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5-2-10 15:01 編輯

【深度】環保行業:政策風起,投資落地,環保產業騰飛

作者:銀河證券 鄒序元 馮大軍


核心觀點:

十二五”收官之年,環保政策頻出。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環保政策頂層設計將出,細分產業政策落地,公用事業價格改革實質性推動。將陸續出臺的產業政策包括:“水計劃”、“環境稅”、“土壤修複計劃”、“碳稅”、“排汙權交易”等。“水、電、氣”等公用事業產品價格改革在推進中。排汙、汙水處理、汙泥處置、垃圾處理等環保收費改革也在進行中。


綠色GDP大考之年,環保投資落地。中央對各級政府的環保考核趨嚴,倒逼環保投資落地。隨著中央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機制正在發生轉變,大幅提升了對綠色GDP的考核力度。2015年是“十二五”環保指標大考之年,前期進度滯後的項目以及需要新上的環保項目有望大規模開工建設。從全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總額的歷史數據看,每個五年發展規劃的收官之年的投資增速最高,2005年增速為25%,2010年增速為47%。期待2015年的投資落地。


投融資模式創新之年,PPP、第三方環境服務、綜合環境服務商崛起。第三方治理模式將廣泛地運用於汙染治理領域,第三方環境服務商將快速發展。一方面,企業對於產生的汙染,從自主治理向委托第三方治理轉變;另一方面,企業向環保企業支付治理服務費,環保企業則承擔環境治理風險。在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綜合環境服務商可以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一站式的環境服務產品,即從前期的方案設計,到中期的設備采購、工程建設總包,以及後期的運營環節都可以提供解決方案,綜合環境服務商的競爭優勢將充分體現,有望成為未來做大做強的行業龍頭企業。


投資主線:(1)群雄逐鹿,看企業格局。“資源+資金”是核心競爭力,以資源拿項目,以資金推項目。重視國企的格局和競爭力。(2)誰執牛耳,看並購整合。從自來水,到汙水處理,到汙泥處置,到再生水;從市政水處理,到農村汙水處理,到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從水處理到固廢處理,從固廢到大氣治理。產業鏈整合無處不在。(3)銳意創新,看商業模式。互聯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智慧環保等商業模式不斷湧現。投資標的:首創股份、重慶水務、桑德環境、碧水源。



一、十二五收官之年,政策風起


(一)新《環境保護法》奠定基石

由於環保投入缺乏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環保投入的“錢從哪里來”是個大問題。我們的觀點是:只有建立了制度約束,環保投入資金有了明確來源,且有強制保障,環保需求的爆發才能真正到來,環保行情才能持續演繹。即將實施的新《環境保護法》是最重要的基本法。


明確政府的環保責任。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進一步明確了其環境保護領域基本法的地位,將改變原有環境保護法對其他單行法指導不力的局面。尤其是強調了各級政府履行改善環境質量的責任,進一步明確了政府作為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主體的地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和治理任務,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制定經濟政策應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對未完成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實行環評限批,分階段、有步驟地改善環境質量等。


強化企業治理汙染的責任。新法通過處以拘留、按日計罰、承擔侵權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等法律規定,進一步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公益訴訟,社會監督。此次環境保護法的修訂科學借鑒了國際通行的公民訴訟制度,建立起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放寬了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資格條件,強調發揮社會監督政府與企業的作用。


環境經濟政策,“為環境付費”。環境經濟政策是以保護環境為目標,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價格、信貸、保險等經濟手段,調整和影響生產經營者的行為,以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二)公用事業產品價格改革

“水、電、氣、熱”等公用事業產品隱含了環境成本。長期以來,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傳遞機制一直不順。為保障國計民生穩定,石油、天然氣、水、電力等資源價格中沒有充分包含環境成本。2014年公用事業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展開,“公用事業階梯價格機制”、“可再生能源價格機制”均在醞釀或實施中。公用事業產品價改不是簡單的提價,而是讓產品價格中體現環保成本,比如電價中所包含的脫硫、脫硝、除塵等煙氣治理成本;可再生能源基金為垃圾發電上網電價提供的補貼等。目前改革主要集中於電、水、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以及排汙、汙水處理、汙泥處置、垃圾處理等環保收費改革。改革步伐加快將對水處理、固廢處理行業產生積極影響。


在水價改革上,2013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要求建立完善城鎮居民階梯水價制度,促進水資源利用效率。北京開全國風氣之先,於2014年5月1日首先開始執行階梯水價政策。年底,湘潭、杭州、濟南等地通過階梯水價新方案,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間相機實施。包括福建、河南、新疆等全國各地,紛紛舉行階梯水價的聽證會。2015年,階梯水價將從少數試點城市向全國全面鋪開。階梯水價不僅將使供水價格有15-20%的增長,在需求剛性下帶動水務公司營收相應的提升,而且將更好運用價格機制,體現隱含在水產品中的環境成本,提升源利用效率。


價改同時在電、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以及排汙、垃圾處理、汙水處理等環保領域持續發酵。電價改革中納入脫硫、脫硝、除塵等煙氣治理成本,可再生能源基金委垃圾發電上網電價提供補貼。2014年11月,山東省發布了《深化價格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要完善和落實燃煤發電機組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電價政策。完善垃圾處理收費政策,改革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計費方式和征收辦法;要結合城鎮化發展,探索建立村鎮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成為公用事業與環保領域價改的縮影。



(三)環境稅與排汙權交易

我國工業汙染嚴重,而工業企業環保投入不足。立法明確資金來源,嚴格執法保障資金收集是工業環保發展的根本,我們期待環境保護“費改稅”。


我國現行的排汙收費制度的依據是《排汙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在排汙費征管上設計了類似於稅收征管的制度,但是由於排汙費不具備稅收特有的三性,即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使得實際征收過程中舉證責任倒置、征收率不足、協商收費等問題凸顯。排汙費對工業汙染的約束力強弱也已經在現實情況中反映。


“費改稅”是未來環保政策的突破口之一。環境稅是把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種經濟手段。部分發達國家征收的環境稅主要有二氧化硫稅、水汙染稅、噪聲稅、固體廢物稅和垃圾稅等5種。由於是針對某一類汙染物排放量來征收的,“誰汙染,誰付費”,原理上可以通過稅率調節刺激汙染企業減少排放,降低成本。


同時,在環境稅的基礎上設置排汙權交易,如碳稅與碳減排的關系。運用經濟杠桿來推動環保。


(四)環境基金

美國超級基金法,又稱《綜合環境反應補償與責任法》,是值得借鑒的案例。1970年以後,美國重工業經歷了從城市到郊區、由北向南、由東向西的轉移,許多企業在搬遷後留下了大量的“棕色地塊”(Brownfieldsite),包括工業用地、汽車加油站、廢棄的庫房、廢棄的可能含有鉛或石棉的居住建築物等,這些遺址在不同程度上被工業廢物所汙染,土壤和水體的有害物質含量較高,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


以1978年拉夫運河(TheLoveCana1)事件為契機,美國國會於1980年通過了《綜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CERCLA),是美國為解決危險物質泄漏的治理及其費用負擔而制定的法律。該法案因其中的環保超級基金而聞名,因此,通常又被稱為超級基金法。超級基金的意義在於明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資金來源。超級基金初始規模為16億美元,其中13.8億美元來自對生產石油和某些無機化學制品行業征收的專門稅;2.2億美元來自聯邦財政。1996年國會修改超級基金法時,將基金規模擴大到85億美元,包括對企業的附加稅、聯邦普通稅、基金利息、對費用承擔者追回的款項等。


我國也急需類似的“超級基金”來解決歷史問題。市政環保的投入力度在持續增加。(1)公用事業產品價格改革有助於拓寬公共環保投資的資金來源;(2)財政在節能環保領域的投入力度正在加大。(3)市政環保正在走向市場化,環境服務市場化、投融資模式創新有助於市政環保擴展融資渠道。


(五)投資融資模式(PPP,第三方服務)

財政投入市政環保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出資建設、運營公用設施,也可以是政府出資購買環境服務,由專業化企業建設、運營環保公用設施。環保部在《關於發展環保服務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促進環保服務業產業規模較快增長,實現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30%以上目標。同時,還將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夠提供高質量環保服務產品的大型企業集團。城鎮汙水、垃圾和脫硫、脫硝處理設施運行基本實現專業化、市場化。


環境服務市場化的核心是提高生產效率。在環保投入不變的情境下,環保運營效率提高,環境服務質量不降反升,而環保運營商經濟效益提升。


節能環保公司多發端於工程承包、運營公司,在過往廣泛運用BOT、BOO、TOT等操作模式進行環保工程建設、運營。包括PPP、第三方治理等投融資模式創新剛剛啟動,2015年將是環保行業重要的政策亮點。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為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高供給效率,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及長期合作關系。2002年,建設部推行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廣義PPP),但主要以BOT、BT模式運營。2014年12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新一輪《關於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規範並深化PPP模式將提上日程。


第三方治理模式更多運用於汙染治理領域。一方面,企業對於產生的汙染,從自主治理向委托第三方治理轉變;另一方面,企業向環保企業支付治理服務費,環保企業則承擔環境治理風險。《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指導意見》預計在12月下旬出臺。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表示,“為緩解第三方治理的融資難問題,發改委、財政部將設立500億國家環保基金,優先為第三方治理的排汙企業和環保企業提供優惠貸款。”第三方治理的推行,充分體現“汙染者付費、責任共擔、集中治理、全過程控制”的特點。排汙設施管理、排汙治理責任由環保公司專門承擔,可以降低植物成本,提升治汙效率,也進一步擴展了環保公司的投資運營服務,成為新增長點。




(六)細分行業新政策(水計劃、碳減排計劃、土壤修複)

在新環境法的基石上,在公用事業價格的背景下,各個細分產業政策是細化、落實頂層設計的關鍵。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水計劃”)、碳減排計劃、土壤修複等值的期待。


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俗稱“大氣十條”),帶動了大氣治理概念股的上行。2014年,《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俗稱“水計劃”)在強烈預期下一直未出臺,形成了本年的政策真空。2015年,新《環保法》將在1月1日實施,意味著環境行業進入依法治理的新階段。包括水計劃、碳減排計劃、土壤修複計劃等在內,環境保護的各細分行業政策有望密集出臺。政策落地的節奏和力度將充分刺激行業有效需求。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水計劃”)即將出臺。水計劃的出臺與落地,將撬動水務資產的重估、加速水務領域的投資。水計劃最大的政策亮點在於:開展水權交易與轉讓。建立水權交易市場,發揮價格杠桿優勢,優化水資源配置;實施水權制度,不允許水資源賣方將汙水銷售給水資源買方,鼓勵汙水處理;明確各地區、各行業的水權定額指標,配合用完後,充分挖掘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潛力。另外,基於城市市政汙水建設空間的飽和,水計劃將更充分挖掘既有汙水設備的提標改造,工業、小城鎮、農村的汙水處理市場潛力也將充分釋放。


《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指出,“2020年,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土壤汙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部分地區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今年8月5日,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土壤修複座談會,重點討論土壤修複的制度設計。過去十年城市化擴容,房地產開發熱下,舊市政垃圾填埋場與工廠遷移遺留汙染用地逐漸成為城鎮建設用地。隨著土壤環保立法加速,土壤修複市場大規模啟動尚待時日,但潛力無窮。



二、環保細分市場啟動

由於環保細分行業政策出臺時間、力度不同,細分行業有效需求啟動的時間存在差異。從投資周期角度觀察,各子行業所處於的發展階段不同。


1、水處理領域:城市再生水、工業汙水處理等細分市場處於快速發展期,工程、設備需求大;城市汙水處理處於成熟期,投資機會來自於水廠提標改造。農村汙水處理處於萌芽期。


2、大氣汙染治理領域:火電廠的煙氣脫硫、脫硝、除塵基本發展成熟,未來增量來自於環保標準的提高,以及運營環節的特許經營。增量市場來自於小鍋爐、鋼鐵、水泥的煙氣治理。隨著“十三五”大氣標準的提高,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治理將是重點。


3、固廢處理領域:餐廚垃圾處理、汙泥處置、危險廢棄物處理等細分行業處於發展初期,未來幾年將迎來建設高峰,設備工程需求快速增長。垃圾焚燒發電處於成長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階段,投資機會從工程建造向項目運營過渡。固廢資源化等循環經濟產業,例如廢舊家電回收、汽車拆解等將是未來發展重點。



(一)汙水處理:提標改造、再生水、農村水務


1、提標改造、再生水利用是亮點

截至2013年底,全國城市汙水處理率為89.21%。設市城市除西藏日喀則和海南三沙外,均建成投運了汙水處理廠,形成汙水處理能力1.24億立方米/日。建成雨水管網17.0萬千米、汙水管網19.1萬千米、雨汙合流管網10.3萬千米。建成汙泥無害化處置能力1042萬噸/日。建成汙水再生處理能力1752萬立方米/日。


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城鎮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指標將提高,汙水處理率36個重點城市100%,地級市85%,縣級市及縣城70%,建制鎮30%;汙泥無害化處置率設市城市70%,其中36個重點城市80%,縣城及建制鎮30%;再生水利用率15%;管網規模32.5萬公里,增長95.7%;汙水處理規模20805萬噸/日,增長36.6%;升級改造規模新增2611萬噸/日;汙泥處理規模新增518萬噸/年;再生水規模3885萬噸/日,增長221%。






在“十二五”期間,現有汙水處理設施將升級改造,對城鎮汙水處理廠,要求現有執行二級排放標準的汙水處理廠要提高到一級B標準,部分地區根據地方標準或流域水質要求,需提高至一級A或更嚴格的標準。我國將加大對水資源節約政策的實施力度,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已經列入“十二五”規劃中。


基於汙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需求,以及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的需求,我們對生活汙水處理領域的市場容量進行了測算。再生水水廠投資是亮點。


2、膜生物反應器(MBR)在再生水廠中的應用具有吸引力

對於再生水回用技術路線,有關專家認為,MBR(膜生物反應器)與BAF(曝氣生物濾池)是兩條相對比較適合的技術路線,但又有其不同的適用性。MBR是一種好技術,適合新建和中小規模的汙水廠,尤其適合在一座大型的汙水處理廠(如20萬噸/日)中建一小規模MBR工程(如5萬噸/日),出水水質很好,可以直接回用;同時,如果MBR工藝受到沖擊,汙水還可以流到15萬噸/日的工藝部分去處理。但MBR工藝有利也有弊,且投資大電耗高,要求運行精細,在大規模應用中容易有問題,不適合在全國推廣,尤其是不適合大規模在大中型汙水廠中推廣。相對來說,BAF(曝氣生物濾池)大、中、小型汙水廠都可行,接在二級處理後,不影響二級處理後的排水。如果BAF(曝氣生物濾池)工藝出問題,排出的是經過二級處理後的出水;而MBR如果出現問題,排出的則是沒處理過的原汙水,比如停電或膜出現問題等情況,只能溢流,對環境的損害遠比二級出水要大。


膜生物反應器(MBR)是未來城市汙水和工業汙水處理與回用領域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技術,是我國當前重點鼓勵發展的汙水處理設備。在生活汙水深度處理和再生水利用推廣過程中,MBR產業有望迎來高速發展。


通過不同汙水深度處理工藝的比較,MBR的優勢明顯:出水水質好,占地面積小,自動化程度高。劣勢在於初始投資成本高,造成單位運營成本比傳統方式高20%。




我國各地區水價未來將相繼上調,主要原因是隨著水務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將水務企業的盈利能力提升到合理水平的步伐日趨加快,同時國內通脹水平的回落,為了水價上調營造了可行的基礎。截止目前,全國31個省會城市居民的平均自來水價格為1.88元/噸,平均汙水處理價格為0.8元/噸。其中居民綜合水價最高的是天津市,為4.9元/噸,天津市人均水費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還不到1%,這個數值遠遠低於海外發達國家水平,我國各地區水價還有很大的上調空間。



3、鄉鎮農村將是汙水處理未來主要新增市場

隨著我國節能減排的不斷推進,工業廢水排放量連續出現下降,而同期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卻保持快速增長,特別是農村汙水排放量進入爆發性增長期。未來我國的水汙染問題的解決,將從過去城鎮汙水的點源處理,過渡到廣大農村汙水的面源處理。


截至2014年6月底,中國城鎮汙水處理廠數量變為3666座,汙水處理能力變為1.54億立方米/日。從2009年增加至2013年底,平均每年增加汙水處理廠418座,但是近年增速明顯放緩,2013年只增加了171座,2012年至增加了207座,2011年增加了303座。2009年汙水處理能力增幅較大,從2010年開始才是正常增長,從2010年至2013年,平均每年增加汙水處理能力966.67萬立方米/日。城鎮汙水處理市場已近乎飽和,市場機會只是汙水廠運營這一項,如何增加汙水廠收益,增加運營效應才成為城市汙水處理廠重點考慮的問題。


而對於廣大的農村市場來說,幾乎很少見到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率更是不到10%,和城鎮86%的汙水處理率明顯相差較大。2013年,全國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352.7萬噸,比上年減少2.9%。2013年,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125.8萬噸,比上年減少2.4%。其中畜禽養殖業排放1071.7萬噸,比上年減少2.5%,水產養殖業排放54.0萬噸,比上年減少1.5%。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占排放總量的47.85%,比上年增加0.25個百分點。近年農業源化學需氧物占比不斷提高。


(二)大氣汙染治理:VOCs治理、碳減排、煙氣零排放

1、VOCs治理

工業源是我國揮發性有機物的主要來源;從細分行業來看,機動車、印刷和包裝印刷、油品儲運和石油化工煉制是人為VOCs的主要來源。2009年起環保部汙控司組織中科院生態中心、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VOCs防治領域的專家對人為源排放情況進行估算,估算結果發現工業源排放量占整個人為源的比重最高達55.5%,是VOCs的主要來源。工業源中的重點工業行業包括石油煉制和儲運、化工、溶劑使用(包括表面塗裝)等。


我國VOCs政策法規相對滯後,排放標準尚不完善。《大氣汙染防治法》是我國大氣環境管理的根本依據,但並未對VOCs管理和控制提出明確要求,從而在最高法層面缺乏對企業VOCs排放控制的有力約束。在行業標準制定上,我國也明顯落後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標準數量總體偏少,我國現行標準中對室內空氣和室內建築用材的VOCs限制較多,其他工藝行業標準很少;2.監控的氣體種類偏少,VOCs種類超過300種,但我國僅對其中幾十種做出過限定;3.部分標準僅對VOCs采取總量控制,並沒有給出單項控制值,如《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儲油庫大氣汙染排放標準》等;4.同類氣體排放限值要求遠低於歐盟和美國。


目前,我國涉及VOCs的大氣汙染物國家排放標準僅有7項,其中除了像惡臭氣體、瀝青煙和苯可溶物類似指標外,多數只為幾種相關的個別VOCs設定排放限制。比如,1996年制定的《大氣汙染綜合排放標準》只對少數揮發性有機物進行濃度限值,同時由於頒布時間原因,濃度限值比較寬松和缺乏強制性,難以從根本上限制VOCs的排放總量。絕大多數涉及VOCs排放的行業還沒有適用的國家排放標準,特別是石油化工、有機化工、化學品制造、表面塗裝、包裝印刷等。雖然部分省市為滿足地方發展需要出臺較為嚴格的地方標準,但由於是針對特殊時期(北京奧運會期間、上海世博會期間等),缺乏政策的持續性與強制力度。總體來看,現有的法律體系與排放控制標準,因為頒布時點不再適應現階段發展需求;或者因為控制標準缺乏強制性與持續性,都不再適應現階段VOCs減排的迫切需求。目前其它行業和地方VOCs的排放控制標準正在制定當中。


自國務院在2012年頒布《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後,上海、江蘇、廣東、北京、天津等地逐步啟動重點行業VOCs治理與監測工作。環保部科技司也在3月份透露,正制定12個行業的VOCs排放標準,石油煉制、石油化工行業的VOCs排放標準將於今年內出臺,預計3年後VOCs排放標準體系將全部完成。此外,排放推薦性標準修訂為強制性標準將會大大提升VOCs行業治理的景氣度。比如日前,環保部和國家標準委下達2014年標準修訂計劃,決定將2012年3月1日實施的推薦性標準《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修訂為強制性標準。VOCs治理與監測,與其他環保細分行業類似,具有很強的強政策周期特征。短期政策密集出臺,將會直接引致行業爆發性增長。


由於長期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廢氣治理重點放在除塵、脫硫和脫硝工作上,VOCs治理工作進展緩慢。除了一些突出的、對人體直接造成很大傷害的汙染源外,大部分VOCs汙染源尚未進行治理。外加缺乏有效監測數據的支撐,上遊廠商治理缺乏約束,意願普遍不強。截止2011年,我國VOCs治理產值僅24~32億元,業內企業約160家,但大部分企業產值都在1000-5000萬元,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有18家,超過10000萬元的只有2-3家,還有一部分小型企業產值在1000萬元以下。


我國VOCs治理技術實力整體一般,技術引進推動升級換代。經過20多年發展,我國吸附(占38%)、催化氧化(22%)等VOCs治理技術應用已相對成熟,但大部分企業只有其中一項或幾項實用技術,缺少綜合性治理能力和自主研發實力。2011年以來,隨國外沸石轉輪吸附濃縮技術、蓄熱式燃燒技術、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和生物技術等新興技術引進推廣,換熱式燃燒技術等落後技術被不斷取代,部分國內企業開始積極探尋沸石轉輪吸附濃縮等技術的開發應用工作。


我國VOCs治理新標有望出臺,將為產業發展提供進一步支撐。據悉,涉及VOCs排放的行業多達100多個,目前國家只有12項行業標準(另有3項綜合性排放標準),未來將要針對每個行業制定一個標準,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的標準共14項,其中石油煉制、石油化工行業排放標準有望年內出臺,剩余12個標準有望2015年頒布實施,預計3年後VOCs排放標準體系將全部完成。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經驗看,排放標準制定為VOCs監測治理提供了參考依據,對行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我國VOCs監測技術體系也在不斷完善。2013年11月20日,環保部召開討論會,正式開展《城市大氣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監測技術指南》編制工作,未來GC-MS、GC-FID與PTR-MS等監測設備銷售有望迎來爆發。隨頂層設計逐步完善及國家監測體系建立,未來幾年VOCs治理行業將迎來黃金期。


2、碳減排

碳稅與碳排放交易機制作為減排的主要經濟手段,兩者的理論基礎不同,作用的方式不同,減排的效果不同,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不同。碳稅一方面提高化石燃料的成本,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清潔能源與價格相對低廉的化石燃料相比,更具成本競爭力,進而推動清潔能源的推廣。所以,碳稅和碳交易都能夠促進節能減排和能源結構向清潔能源傾斜,但都有相應的經濟和社會成本,以及存在成本分攤問題。因此,碳稅和碳交易的選擇或組合需要從四個方面,即環境成效、成本效益、分配效果(公平性)和體制上的可行性進行考量。


征收碳稅是國際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采取的一項重要的政策。歐洲是碳稅改革的主導力量,20世紀90年代歐洲就開始了碳稅改革,芬蘭於1990年最早實施碳稅政策,截至2012年,歐洲已有15個國家實施了碳稅。美國部分城市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相繼開征碳稅。目前亞洲還沒有國家實施碳稅,但日本和韓國對碳稅的研究也已經歷時20年。在碳稅的推行過程中,由於各國對於碳稅的認識並不統一,也沒有達成全球性的碳稅或碳交易計劃協議,碳稅制度一直都存在著爭議。特別是近幾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一些國家正設法推動制造業發展以提振經濟走出疲軟態勢,因而代價高昂的碳排放限制措施步履維艱。


碳稅和碳交易機制都是試圖通過市場經濟手段來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碳稅采取的是價格幹預,試圖通過相對價格的改變來引導經濟主體的行為,達到降低排放數量的目的。而碳交易則采取數量幹預,在規定排放配額的前提下,由市場交易來決定排放權的分配。在完美市場的假定下(信息充分且不存在交易成本),這兩種減排機制的最終效果應該區別不大。不過,現實世界中信息不對稱及交易成本的存在,兩種機制在成本和效果上的差異應該不可避免。


從減排成效來看,碳稅可能使企業在采取節能減排技術措施的同時,有可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將新增碳稅的成本轉嫁給下遊消費者,導致碳稅只能增加財政收入而不能對排放形成有效約束。因此,碳稅的效果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而在碳交易市場中,總排放配額是確定的,企業只能在市場上購入減排配額完成減排目標。與碳稅相比,碳交易的減排效果相對確定。從這一意義上說,同一力度的減排政策,碳交易的減排成效可能大些。當然碳交易的最大問題在於有效的碳交易市場需要時間培育,而培育過程中的減排成效比較差。


從減排成本來看,碳稅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因為合理的稅率確定,政府需要獲得每個行業(企業)排放的成本,以及排放對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成本),信息的不充分會導致稅率偏離合理水平,進而損害了碳稅的有效性。與碳稅相比,碳交易所需的信息相對簡單,主要是排放配額的分配需要確認企業減排成本,但是通過采用拍賣方法,在機制設計合理的情況下,企業減排成本應該可以在其報價中得到充分反映,無須政府再付出額外的信息成本。但是,碳交易體系有其他成本,包括需要構建交易平臺、清算結算制度以及相關的市場監管體系等基礎投入,此外,碳價格的不確定性會增加減排企業的額外管理成本。因此,碳交易的整體成本可能更大。


我國的碳稅政策正在醞釀之中。碳稅或將在“十三五”中期出臺,稅率初步設在每噸二氧化碳征收10元,此後再逐步提高。碳稅的征稅對象一開始主要針對煤炭、原油、天然氣,計稅依據為能源消耗量,而征稅環節放在消費環節。


目前我國在7個省市開展了碳交易試點,分別是:深圳、廣東、北京、天津、湖北、上海、重慶。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在國內7個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目的是在交易機制、交易規則和核算體系等方面進行技術和機制的創新探索,為最終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市場,找到既適合國情、又簡單適用的市場體系。


3、煙氣零排放

大氣汙染物排放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將再次開啟燃煤發電機組脫硫、脫硝、除塵改造的市場。根據《行動計劃》要求,燃煤發電機組必須安裝高效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2014年啟動800萬千瓦機組改造示範項目,2020年前力爭完成改造機組容量1.5億千瓦以上。為達到新的環保要求,除塵、脫硫、脫硝都需要成熟技術支持。除塵改造:可采用低(低)溫靜電除塵器、電袋除塵器、布袋除塵器、濕式靜電除塵裝置等。脫硫改造:可實施脫硫裝置增容改造,必要時采用單塔雙循環、雙塔雙循環等更高效率脫硫設施。脫硝改造:低氮燃燒+高效SCR脫硝等。




(三)固廢處理:汙泥處置、土壤修複

1、汙泥處置

我國在汙水處理事業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面臨著巨大的汙泥處置壓力,但同時顯示出市政汙泥處置市場前景廣闊。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國城鎮汙水處理量達到462億立方米,濕汙泥(含水率80%)產生量突破4600萬噸。以年汙水處理量運行負荷率75%計算,“十二五”期間汙泥(含水率80%)年產量將以每年246萬噸的速度遞增。根據中國水網和中國固廢網的聯合調研結果顯示,我國汙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汙泥,有80%以上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汙泥隨意堆放及所造成的汙染與再汙染問題已經凸顯,並且引起了全社會的關註。


市政汙泥傳統處置方式主要包括衛生填埋、海洋傾倒、幹化堆肥、幹燥焚燒等,雖然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解決了汙泥處置問題,但都存在著弊端。目前而言,我國市政汙泥處理領域,處理方式多樣,還沒有專業的行業領先者出現,國內企業主要以BOT和工程總包的形式為汙水處理廠提供配套服務,且實施案例主要位於沿海發達地區。


在汙泥處理處置領域,我國政府、專家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出臺或將要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指導政策,均對汙泥處理處置市場起到了很好的規範引導作用。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政府法規的落實以及技術的發展,市政汙泥處理領域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巨大。隨著國家對汙泥處理處置越來越重視,汙泥後處置是未來幾年水處理行業發展的關鍵設備,其中輸送、儲存、幹燥、除臭及減量化技術工藝是開發的重點。按照每噸市政汙泥處理費用為350元計算,年處理2000萬噸,整個市政汙泥處理產業每年將產生超過70億元的市場需求,未來汙泥處理投資需求規模有望超過500億元。



2、土壤修複

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汙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汙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汙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複合型汙染比重較小,無機汙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從汙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汙染重於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汙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範圍較大;鎘、汞、砷、鉛4種無機汙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根據美國土壤修複產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將土壤修複產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準備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平均土壤修複資金占GDP比重僅為0.056%;第二個階段是起步階段(1993年至2001年),此時修複資金占GDP比重為0.123%;第三個階段是躍進階段(2001年至2004年),修複資金占GDP比重高達0.70%;第四個階段是調整階段(2005年之後),比重下降至0.49%左右。


我國工業汙染場地與農村耕地汙染土壤修複市場容量巨大。首先從工業汙染場地來看,廣西、廣東、北京、甘肅、江蘇等省份由於是重型化工大廈,對土壤汙染已非常嚴重,近年來這些省份開展了汙染企業關停、搬遷整改工作,隨著這些企業的搬遷,遺留土地則需要進行土壤修複。自2006年以來,我國已逐漸認識到了土壤汙染的嚴重性,相關政府部門逐漸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力度進行土壤汙染治理與修複工作。2012年,由環保部牽頭制定的《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用於全國汙染土壤修複的中央財政資金將達300億元,且這大部分用於工業場地汙染的修複。300億元僅僅是政府出資的資金規模,加上開發商或汙染企業(如果未來幾年內我國確立了“誰汙染,誰治理”的政策)出資規模,我國工業場地汙染容量則更大。


我國土壤修複行業初始階段技術水平低下,行業規模低水平擴張。國內土壤修複企業雖多,但僅有少數真正具備項目實施的能力,行業發展尚處於較低的初級階段。很多企業積極開展土壤修複業務主要原因是被該行業初步發展階段的高收益及低成本所吸引。當前我國土壤修複多數采用轉移置換方式,涉及的技術水平很低,因此成本低廉,但隱含的問題是,置換下來的土壤並沒有真正經過修複,汙染只是被轉移而非清除。目前土壤修複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財政資金,在土壤汙染治理政策鼓勵以及明確的資金投入刺激下,土壤修複行業收益豐厚。除了毛利率高外,土壤修複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管理體系的不健全也形成這一行業短期內迅速擴張的原因,特別是企業在土壤修複效果和技術指標上受到較少的約束。


目前國內汙染場地修複一般由國土儲備局控制管理,即土壤修複項目的分配大權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往往是在環保部確認汙染地塊之後,由國土儲備局組織調查修複後進行拍賣。從政府如何將土壤汙染項目分配給修複企業實施修複工程的角度看,常見的商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招投標模式,另一種是“修複+開發”模式。兩種模式各有利弊。








(四)再生資源:廢舊家電回收、汽車拆解等

我國再生資源行業主要包括八大類: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以及報廢汽車、報廢船舶。2012年八大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16035萬噸,比2011年減少了426.8萬噸,降幅為2.6%。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同比下降48.5%,主要受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終止影響;增幅最大的廢塑料,同比增長18.5%。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回收。回收是將顧客所持有的產品通過有償或無償的方式返回銷售方。這里的銷售方可能是供應鏈上任何一個節點,如來自顧客的產品可能返回到上遊的供應商、制造商,也可能是下遊的配送商、零售商。

(2)檢驗與處理決策。該環節是對回收品的功能進行測試分析,並根據產品結構特點以及產品和各零部件的性能確定可行的處理方案,包括直接再銷售、再加工後銷售、分拆後零部件再利用和產品或零部件報廢處理等。然後,對各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確定最優處理方案。

(3)分拆。按產品結構的特點將產品分拆成零部件。

(4)再加工。對回收產品或分拆後的零部件進行加工,恢複其價值。

(5)報廢處理。對那些沒有經濟價值或嚴重危害環境的回收品或零部件,通過機械處理、地下掩埋或焚燒等方式進行銷毀。具體而言,逆向物流包括五種情況:(1)直接再售產品流:回收——檢驗——配送。(2)再加工產品流:回收——檢驗——再加工。(3)再加工零部件流:回收,檢驗——分拆——再加工。(4)報廢產品流:回收——檢驗——處理。(5)報廢零部件流:回收——檢驗、分拆——處理。


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已經逐漸進入良性發展期,其中最先受益的是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資源化行業。2009年國務院頒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首次明確國家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的補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納入預算管理。根據財政部、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於2012年5月21日聯合發布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電器電子生產者根據不同產品每件須繳納7元至13元的處理基金,處理基金專項用於納入《基金補貼企業名單》的規範處理企業,補貼標準為電視機85元/臺、電冰箱80元/臺、洗衣機35元/臺、房間空調器35元/臺、微型計算機85元/臺。


目前我國的廢舊家電回收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從業者五花八門,大多數都十分的不專業,只有少數的專營企業。一般說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事廢舊家電的收集和交易工作,從中獲取利益差額,另外一類是從事加工和處理廢舊家電,獲取翻新後的利潤差額,按照經營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回收型企業。這類企業一般都來開源於早期就已存在的物資系統且經營的時間都較長,擁有自己固定的業務範圍和獨特的物資經營渠道。他們針對於廢舊電子產品的處理主要是對此類產品的拆解,再處理業務。以彩電為例,將其回收之後進行分解,對於有用的顯像管,電子訊號接收器等進行回收和再利用,而對於其他沒有利用價值的板材等則轉賣給專業的廠家進行進一步的材料回收。這種模式通常有很廣泛的人力基礎(城市垃圾收集人員),活動易於開展,業務容易進行。

(2)新興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企業。作為近年來出現在中國的新興類回收處理企業,這類企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十分的重視科技和環保技術在回收過程之中的運用。主要的業務對象是工業生產中產生的邊角料,電器生產廠的殘次品,有時候也會小規模的回收電視,電冰箱,電腦等。一般業務開展的對象和貨源的渠道都相對的穩定。

(3)電子產品專業回收企業。當前我國已經湧現出一批專門從事電子電器類廢舊物回收的企業,一般說來他們的規模都不會很大,經營的內容都比較的單一,以專門的一種廢舊物的回收為主,這將會成為中國將來不可忽視的一只隊伍。目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像是江浙,上海一帶的偉城環保工業有限公司,佳融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是從國外引進先進的廢舊電子器材處理技術和大型的先進設備進行回收,發展前景很可觀。

(4)個體民營回收型企業。這種企業現在正面臨轉型的過程,由於其大多數是由個體戶或者家電維修商等組成,所以不管是在運營的規模上,貨源的渠道上,處理的技術上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上都是十分不利的,作為倡導綠色環保的現今社會,這種犧牲環境謀取個人利益的經營模式相信會在不久的將來逐漸被取代。








三、環保商業模式創新


(一)互聯網環保

信息時代的互聯網極大的沖擊著傳統產業,環保產業自然無法避免,只有踏上互聯網快車道,環保才能依托巨大的優勢推動行業的極大發展。環保行業與移動互聯網的聯姻發展,無疑相當於兩大產業巨頭在資金、信息、平臺等資源上實現了共享與互補,這對於促進兩大產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桑德環境目前在環衛領域的拓展就借助了互聯網技術。環衛領域和互聯網的結合,通過在環衛車上植入芯片,桑德可以精確記錄環衛車的運行軌跡和規律,對環衛車進行更優化管理。而通過在垃圾箱上植入芯片,桑德可以實時記錄垃圾箱內的垃圾數量和種類。哪個地方,什麽季節,會產生哪些垃圾,垃圾主要成分是什麽?這些都可以通過芯片被記錄下來,智慧垃圾桶還將與一套智慧軟件和分析後臺相匹配,將所有城市的環衛數據聯網,進行大數據分析,最終形成一套智慧環衛系統。


隨著這套系統覆蓋範圍擴大,公司將建立起一個超級互聯網環衛渠道。這個超級渠道將覆蓋垃圾收集、分類、運輸、歸納、處理,甚至可以包括社區終端廣告。利用這個渠道,桑德將在再生資源回收領域逐步確立霸主地位。


(二)家居環保

全屋凈水是現代水家裝的一個新潮名詞,是指通過對不同類型的水處理產品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從而達到對整棟房屋不同的用水需求提供不同品質的水源,即分質供水。


全屋凈水實際就是對整個房屋的用水進行分類,及根據水的用途進行處理。自來水進水、前置過濾或管道過濾(初步的過濾泥沙等大顆粒雜質)、中央凈水器(對整個房屋水的一次處理,去除余氯及汙染物),這一步後需要對水的用用途進行分析大致分成洗滌用水和飲用水:洗滌用水可以用軟水機對熱水器和洗衣房的用水進行過濾,去除水中鈣鎂離子;飲用水可以分廚房、客廳、臥室及酒吧臺等用水。


全屋凈水比起早年流行的小區直飲水系統和較為普遍的桶裝水,無論是從經濟方面還是應用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比起小區直飲水給人們提供了更為全面的分質供水效果,洗車、拖地、刷洗、煲湯、蒸飯、美容、沐浴等方面可以使用經過不同處理的水質。


目前國內自來水水質達標情況:僅50%的自來水合格,自來水就一直都是輿論關註的焦點,隨著原計劃實行的自來水新標準要推遲到2015年,自來水關系到人們正常生活。隨著現代化工業的迅速發展,水源汙染程度也迅速加劇,再加上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幹擾,如今的飲用水越來越令人擔憂。家用凈水器能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三)工業園區環保

11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推動環境汙染治理市場化,在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以及開發區(工業園區)汙染治理等領域,大力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

目前,關於環境汙染治理還主要遵循“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而政策對第三方治理的推進,將促使傳統的工業汙染治理模式做出改變,環境汙染治理開始由“誰汙染,誰治理”向“汙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的思路轉變,第三方治理模式備受市場期待。


四、環保企業的競爭力

資源與格局、投融資能力、並購能力、創新能力是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資源與格局

政策風起,投資落地,環保產業崛起。在環保項目釋放的背景下,有資源,著眼大格局的環保企業正在致力於成為“環境綜合服務商”。

環境綜合服務商業模式的優勢在於,投融資一體,權責清晰,定價清晰,盈利模式清晰。環境綜合服務商負責環保項目的融資、投資、運營(環衛、汙水處理、固廢處理、煙氣治理等細分環節)。而政府作為購買服務的一方,依據環境效果定期、定量付費。這種專業化服務的生產效率最高,也最符合商業規律。


(二)投融資能力

環保產業業態正在從設備供應商、BT模式向BOT、特許經營模式過渡。商業模式變遷中,環保產業中的“資金壁壘”不斷凸顯。換句話說,資金實力構成了優勢公司的“護城河”之一。在“資金護城河”下,證券市場的資金配置功能大有可為。我們有必要站在投行的角度看環保。從三季報情況看,與傳統產業相比,已上市的環保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仍然較低。在盈利有保障的前提下,增加信用杠桿是環保上市公司的優勢。


豐富的融資工具。定向可轉債、優先股、ABN、融資租賃等融資工具日趨豐富。環保運營類公司具有穩定的現金流,公司可運用的融資方式更加多元化。定向可轉債、優先股等金融工具具有“有限表決權”的特性,在並購活動中具有特殊作用。


(三)並購整合能力

並購擴張仍然是2015年環保行業的主題之一。產業鏈上下遊公司的“深度合作”是並購的基礎。且並購與公司的自我定位、發展戰略是契合的。如我們可以從公司發展戰略中看到未來發展軌跡:區域公司or全國公司的定位;綜合環保供應商or深耕細分行業的選擇。今年以來國內市場中的並購案例很多,值得我們細致研究。


並購塑造“大市值公司”。我們從國外著名環保上市公司(美國廢品管理公司WasteManagementInc、法國威立雅環保集團VeoliaEnvironnement)的發展軌跡中可以看到,並購是公司規模成長的必經之路,市值膨脹與規模擴張並舞。可以預見,我國環保上市公司的擴張之路剛剛起步。


(四)創新能力

環保產業投融資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層出不窮。環保企業需要具備持續的創新意識,才能夠在爭取項目,擴展市場空間,提升經濟效率方面有所突破,亦或是根本性的質變。我們拭目以待2015年的環保創新之年。互聯網、物聯網、資本創新、智慧環保將不斷沖擊市場的想象。


五、投資策略

“十二五”收官之年,環保政策頻出。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環保政策頂層設計將出,細分產業政策落地,公用事業價格改革實質性推動。將陸續出臺的產業政策包括:“水計劃”、“環境稅”、“土壤修複計劃”、“碳稅”、“排汙權交易”等。“水、電、氣”等公用事業產品價格改革在推進中。排汙、汙水處理、汙泥處置、垃圾處理等環保收費改革也在進行中。


綠色GDP大考之年,環保投資落地。中央對各級政府的環保考核趨嚴,倒逼環保投資落地。隨著中央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機制正在發生轉變,大幅提升了對綠色GDP的考核力度。各項環保指標、減排指標的完成情況在官員考核機制上有一票否決權,這極大提升了地方政府治理環境汙染的動力。2015年是“十二五”環保指標大考之年,前期進度滯後的項目以及需要新上的環保項目有望大規模開工建設,環保工程商、設備商及綜合服務商將迎來訂單的爆發性增長。從全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總額的歷史數據看,每個五年發展規劃的收官之年的投資增速最高,2005年增速為25%,2010年增速為47%。期待2015年的投資落地。


投融資模式創新之年,PPP、第三方環境服務、綜合環境服務商崛起。第三方治理模式將廣泛地運用於汙染治理領域,第三方環境服務商將快速發展。一方面,企業對於產生的汙染,從自主治理向委托第三方治理轉變;另一方面,企業向環保企業支付治理服務費,環保企業則承擔環境治理風險。受關註的《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指導意見》有望近期出臺。在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綜合環境服務商可以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一站式的環境服務產品,即從前期的方案設計,到中期的設備采購、工程建設總包,以及後期的運營環節都可以提供解決方案,綜合環境服務商的競爭優勢將充分體現,有望成為未來做大做強的行業龍頭企業。


投資主線:(1)群雄逐鹿,看企業格局。“資源+資金”是核心競爭力,以資源拿項目,以資金推項目。重視國企的格局和競爭力。(2)誰執牛耳,看並購整合。從自來水,到汙水處理,到汙泥處置,到再生水;從市政水處理,到農村汙水處理,到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從水處理到固廢處理,從固廢到大氣治理。產業鏈整合無處不在。(3)銳意創新,看商業模式。互聯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智慧環保等商業模式不斷湧現。


投資標的:首創股份、重慶水務、桑德環境、碧水源等。(來自i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