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公級品牌抗老 三招抓回年輕客

2013-06-03  TCW
 
 

 

九十三歲的台灣啤酒,和走過五十七個年頭的乖乖,這兩個老品牌是如何改頭換面,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去年四月,台灣菸酒公司(以下簡稱台酒)推出水果啤酒,截至去年十二月,一共賣出四千六百八十萬瓶,銷售金額達十億一千五百萬元,占台灣啤酒市場的三%。過去,熱賣數十年的經典台啤深受四十歲以上男性喜愛,但水果啤酒,成功開拓原先不喝酒的族群,其中有近五成消費者是十八歲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女性又占總銷量的一半,喝啤酒不再只是男人味的表現。

過去深受兒童喜愛的零食品牌乖乖,也面臨老化危機,「以前我們是『陪你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可是現在人家長大,就不理你了。」乖乖行銷處總監蔡幼輝感嘆。

根據市調網站東方快線調查,消費者心目中的休閒零食「最理想品牌」,乖乖從二○○八年的第二名一路下滑,到了二○一一年更只剩第六名,只有五十到六十四歲消費者對乖乖喜好度較高。但去年,乖乖透過重新包裝,銷售量增加兩成,重回消費者理想品牌第三名。

兩間加起來一百五十歲的老企業,是掌握哪些秘訣,才能重獲新生? 第一,讓「新人」擔大綱。

抗老第一招:七年級生,主導研發團隊

為了專心耕耘啤酒事業,兩年前,台酒將原先負責所有酒類開發的酒研究所一分為二,單獨成立啤酒研發中心,「懂蒸餾酒的不可能懂啤酒,以前我們管範圍太廣,很少注意到這一塊,專業度不足,」台酒董事長徐安旋表示,過去多由各地啤酒廠自行研發新產品,但技術人員擅長製作、品管,卻不了解市場需求。

現在,啤酒研發中心直接隸屬於總部的啤酒事業部,十位成員中,有七位都是新進員工,年齡介於二十七歲到三十五歲間,比起台酒資深員工平均六十歲,這群來自於食品相關產業的生力軍,顯得格外年輕。

對此,啤酒事業部與研發中心每年都會討論三到五個新專案,比過去只靠經典、金牌啤酒打天下,台酒年輕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二○一一年推出主打女性市場的「果微醺」,當年銷售量也達一千五百萬瓶,而當紅的水果啤酒更是總部提出構想,再與烏日啤酒廠合作、共同開發。

抗老第二招:長銷品Out,新品才是王道

下一步,快速翻新產品。

年輕人愛嘗鮮,蔡幼輝說,以前主打乖乖系列產品,和孔雀餅乾、捲心餅就長銷幾十年,但現在,一年平均得祭出三到五項新品。

如,台酒除了一九九八年找伍佰為經典台啤代言,成立八十多年並沒有其他新品量產、上市,直到二○○八年,才靠金牌啤酒再起,接著五年來推出五款新產品,今年也預計與德國百年酒廠合作,針對二十五歲到三十歲左右的都會男女,打造一款高單價小麥啤酒,希望為老品牌增添時尚形象。

抗老第三招:Kuso自己,和年輕人對話

第三個重點,則是有「態度」的行銷。

對大部分企業來說,談到品牌年輕化,不外乎找代言人、架粉絲團,或拍微電影,但奧美創意總監蔡明丁卻說,這些方式都過時了,不具有獨特性,「重點是你的品牌態度是什麼?想跟年輕人說什麼話?」而這一點,乖乖做到了。

乖乖推出造句包,刻意將包裝上方留白,不管你是想跟情人表白,還是關心家人,都可以寫在乖乖上頭,表達心意,「有些人會覺得吃乖乖長不大,但我們就是要讓它不只是零食,還可以很有想法。」蔡幼輝表示。「經典賽對日本那場,就有人寫中華隊加油,小日本『乖乖』投降。」蔡幼輝笑說。

「不只是玩廣告,而是玩自己,比起其他品牌,它連臉都讓你畫了,展現很特別的態度。」蔡明丁說,一改過去知名企業高高在上的態度,乖乖想放下身段,和年輕人玩在一塊,製造共同話題。

但,年輕化的過程並不一定順遂,這兩個老品牌也有失敗經驗。

當老品牌想年輕化的同時,也得保有產品原本特色,再結合新元素,而非急著全部推翻過去。如,乖乖在推出造句包前,就曾設計一款「塗鴉包」,把包裝上的乖乖人偶變空白,但是,「想創新卻忘了乖乖人偶其實是我們的品牌象徵,想到乖乖就會想到他,全部改掉反而效果不好。」蔡幼輝分析。

此外,台酒在二○○九年推出的M!ne啤酒,也遇到類似問題。當初,台酒一心想向年輕族群靠攏,與海尼根一較高下,企圖降低苦味,吸引平時不喝酒的消費者,連包裝都把「台灣啤酒」四個字縮小。結果,M!ne與台酒的品牌連結度太低,辨識度不高,要靠新潮吸睛,又不如歐美、日本啤酒多變化,反而進退失據。徐安旋也承認,M!ne預期的消費族群,其實對於進口品牌忠誠度高,具有濃厚台灣味的台酒,自然不容易勝出。

老品牌想變年輕化,除了上述三大秘訣外,「別把過去完全推翻」的態度,更值得所有人玩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39

讀書札記170410不當行為(廿三)大家都係幫阿公做嘢啫!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4/1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410%e4%b8%8d%e7%95%b6%e8%a1%8c%e7%82%ba%ef%bc%88%e5%bb%bf%e4%b8%89%ef%bc%89%e5%a4%a7%e5%ae%b6%e9%83%bd%e4%bf%82%e5%b9%ab%e9%98%bf%e5%85%ac%e5%81%9a%e5%98%a2/

讀書札記170410
不當行為(廿三)大家都係幫阿公做嘢啫!
朝日執筆

上回講到 山繆臣Paul Samuelson的三頁紙論文《公共支出純理論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警告:是「純理論」!),為「公共財Public Goods」(其文中稱為「集合財Collective Goods」,後來的經濟學家對「集合財」和「公共財」再作了細分,在此不贅。)作出了定義。 山氏指出「公共財」就是一種具備以下性質,能帶來效用的「財貨Goods」:
Def.「每個人都能夠隨意使用,並且在其使用之時,並不會對他人之使用造成減損。另一方面,想排除任何人對該財貨的使用,也是極其困難的。」***

與之相對的是「私有財Private Goods」,就是具有「互斥性Rivalry」和「排他性Excludability」的「財貨」。只能由個別人擁有和使用,而且使用時會對該財貨造成「消耗」,從而減低以至剝奪其他人對該財貨的使用。舉例說,一粒糖就是「私有財」。你買了一粒糖,就只有你才能吃。你吃了那粒糖,覺得很快樂(獲得效用),其他人就不能再吃那粒糖了。

山氏對「公共財」舉出的例子是「放煙花」。然而,教科書中更經典的例子是「導航燈塔」。一座燈塔建在港灣的岬角之上,往來的船隻都可以利用它發出的光芒作為導航。燈塔的光當然不被「睇蝕」,故此在茫茫大海中,一艘船使用燈塔時,並不會阻礙到其他船隻使用該燈塔。而且,由於燈塔就建在最「當眼」的位置,因此無論要對使用者收費,抑或要阻止任何一艘在該海域中的船隻使用燈塔,也非常困難。
我們都同意燈塔非常重要。建築費雖然也不便宜,但往來船隻那麼多,只要每艘船願意夾一千幾百,就已經夠錢了。不過,少一份人夾錢,對整個「建燈塔基金」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燈塔還是一樣可以建得成。更重要的是,沒有夾錢的那個船主,在燈塔建好後,依然可以(免費)獲得使用燈塔帶來的效益。這就是所謂的「搭便車問題」。

山氏在結論中指出,儘管很多「公共財」的「預期效益」明顯是遠遠高於成本,但(榜標「效益為王」的)市場經濟對「公共財」的供應卻是嚴重不足。這是因為既然不花錢也能享用,當然就欠缺為之付費的動機了。
經濟學家由此推論出,除非政府主動介入提供「公共財」,再透過稅收讓每個國民分擔成本—搵枝鎗隊住班船主,一人課「兩棟水」出嚟—否則「公共財問題」根本不可能解決。

現在我們回看那個經典的「非合作賽局」—「囚徒困境」。 雖然數學家 納殊在「理性假設」之下,推出了那個「大家都要坐六碌」的悲劇宿命—「納殊平衡」,但令人有點尷尬的事實是,當這個經典的「囚徒賽局」在實驗室中重現時,竟然有40%至50%的「囚徒」,選擇「合作」不爆料。
導致這種「不符理性預期」的結果,當然也有不同的可能性。可能參加者當真是「義薄雲天」,寧可人負我,莫使我負人;也可能實驗中的「誘因」不夠真實或不夠重大;甚至可能是他們根本還沒有搞清楚「遊戲規則」—畢竟也不是太多人有足夠豐富的「被捕經驗」。

不過,在實驗室以外的現實世界,我們也不難發現各種差點把人曬盲的「人性光輝」。至少,本地大多數人,即使在沒有人的時候,也不會隨地亂拋垃圾。各位可能過於習以為常,以致沒有留意,其實「清潔的社區環境」也是一種「公共財」,而「放棄拋垃圾的便利」則是一種「成本」。原則上,你不付出這個「放棄便利」的「成本」,把手上的一小件垃圾丟在地上,並不會對整個「清潔的社區環境」構成多大的影響。就正如你不付出那一千幾百,燈塔一樣建得成,你一樣可以照使用。不過,你還是選擇了「合作」!我們現在的社區也尚算整潔,證明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合作」。這樣,正如「囚徒困境」中選擇了「合作」的兩個囚犯一樣,避免了出現最差的情況(汙穢的環境/齊齊坐「六碌」),代價就是每人付出若幹的「成本」(放棄便利/每人「一碌」)。
更明顯的是,社會(竟然)存在著眾多的「慈善團體」,這就足以證明「公共財」,完全可以在政府不介入的情況下產生。須知「慈善活動」作為一種「公共財」,其產生的「效用」就只是令社會更美好、更和諧,但仍是不斷有人願意為此「付出成本」(捐錢)—雖然他們從不直接受惠於那些團體。

關於「公共財生成之謎」,也有一個被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玩了很多次的遊戲。這個遊戲一般被稱為「公共財賽局Public Goods Game」,以下是其中一個比較經典的版本。
情境23a1:十名互不相識的受測者來到實驗室中,每人獲發五張$10紙幣,即共五十元。他們都清楚整個遊戲的機制,但各人之間不能溝通。每個人可以自由決定把其中多少錢,投放進「公共財」。 當所有參加者完成秘密而匿名的捐贈後,「公共財」的錢會被加倍,然後平均分給所有人。
最「理性自利」的做法,應該「鬥零都唔捐」。假如你捐了$10,結算時會加倍變成$20,但平分十份後你只能得回$2。也就是說,你每捐$10,就會白白虧了$8!其他的九隻「鐵公雞」,卻是「坐著賺」了$2,也就袋中總共會有$12。也許他們也會心存感謝,只是不知道那個匿名的「善人/羊牯」到底是誰。儘管這些「理性人」一定知道,如果所有人都把所有錢貢獻出來,他們每個人都會得到雙倍,也就是$100的回報。然而,按照山氏的「純理論」和納殊的「非合作」邏輯,這遊戲中的所有參加者都應該會「一毛不拔」!

實驗結果顯然人們普遍處於「自私」和「無私」的中間點,實驗對象的平均捐款額大約就是手上金額的一半。不過,非常有趣(或合理)的是,若這個實驗的參加者都是經濟系或企管系的研究生,他們的平均捐款率就只有20%。相信「世界是理性」的人,果然就會比較「理性」!

有「理性派」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合作傾向」,可能只是因為實驗對象缺乏學習機會,故不(像經濟學家那樣)了解「理性的好處」。
情境23a2:同一組實驗對象玩完一局後,被要求「原班人馬」再玩一局,然後又再玩……當然,他們並不知道還有沒有下一局。最初一兩局的「捐款率」大約為50%。到了第七八局,「捐款率」開始逐步下降,最後一直降到零!
他們終於知道「天理天道」了!理性萬歲!

不過,1999年實驗經濟學家James Andreoni,在他的經濟學實驗室中又有新發現。
情境23a3:同一組實驗對象一直玩。到了大概第十局,「捐款率」出現明顯跌勢。這時,他們被明確告知,還得與同一組人繼續玩十局。
如果誠如「理性派」所指,他們已「學懂了理性的好處」,「捐款率」應該會繼續下跌,但事實卻是,在新的一局中,捐款率重新回升至最初水平,即50%左右!由此看來,重複的遊戲給大部分實驗者的教訓,是「世上存在自私鬼」,還有「可以選擇做自私鬼」,但卻沒有讓他們變成「徹頭徹尾的自私鬼」。

以研究人類合作和社交演化而知名的「神經經濟學Neuro Economics」專家Ernst Fehr對上述的課題作進一步研究,指出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有條件合作者」—只要知道有足夠多的人會「合作」的話,他也會願意「合作」。一開始大多數人都願意「合作」捐錢,但時間一長,「自私鬼」逐漸露出「狐貍尾巴」,於是原來的「有條件合作者」也開始「搭便車」了。惡性循環之下,「合作率」(「捐款率」)自然越來越低。

不過,各位還記得上一集的「最後通牒賽局」和「懲罰者賽局」嗎?只要知道「來日方長」,也就是有機會對「行事不公平」的「自私鬼」進行某種形式的「懲罰」(縱然也只是一種「一拍兩散」)時,那些「有條件合作者」又願意重新「交心」,伸出「合作」之手了—就畀多次機會你班X街啦!

朝日想起讀中小學時,因為要交「宗教科」的「剪報功課」而必須買《公教報》。《公教報》的銷售方式,也許正好可以作為對本文的總結。
情境23b:每周新出的《公教報》,就幾十份地疊放在教堂門外大大的、沈甸甸的實木報紙架上。架前鑲著一個大約一米高的大錢箱,旁邊有標示:「每份五元,請放入箱中,不設找贖。」入銀口很小,手不能伸進入。實木箱連架也很重,想移動也很困難。

《公教報》本身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除非有特殊「癖好」或「需要」,否則也大概不會有人對它有興趣。因此,報紙和錢箱不必有人看守。事實上,大多數人也確實是會乖乖付款的。不過,如果錢箱的設計是「大開大合」,只要所有經過的人之中,有一個「動歪念」—這似乎也是必然的事了,損失的就是全部收入了!現在這個「有入無出」的設計,即使魔鬼「在當中作工」,十個人之中有一個人不投錢—例如某個要交「宗教科」作業的窮學生,損失也不過是總收入的十份之一而己。
作為一個「正常人」,固然也要防備某些用心特別險惡的人,但我們倒不必像經濟學家(或「理性經濟人」)一樣,總是想著周圍每個人都無時無刻地,一心佔你的便宜(或者搭你的便車)。

23集關鍵字:
公共財Public Goods
導航燈塔
公共財賽局Public Goods Game
有條件合作者
理性的好處
「《公教報》的錢箱」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13

秋生諷刺阿公

1 : GS(14)@2016-02-08 03:25:26

杜汶澤早前轉往馬來西亞發展拍戲,即將上映的新戲《選老坐》,有「借黑諷今」的意味,藉黑社會選新坐館,揶揄現今香港政治生態的不公,完全是一套港片。在昨晚推出的《選》片花絮講到黑社會扮民主,以一人一票選坐館,不過說穿都是假民主,事實上哪位坐館對阿公有利就能當選的小圈子選舉,演這位給阿公看的黑社會,就是黃秋生。秋生代表內地、由他欽點的坐館就似是689梁振英。阿澤在《選》片的製作花絮表示:「呢個係不公平制度,古仔係講點樣推翻呢個制度。」戲入面仲有三位話事人李隆基、夏韶聲同大L張孝武,大L講的很點到題:「戲入面都好多嘢出神入化,同而家社會係好似。」撰文:李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206/194816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500

【動畫‧帶阿公去旅行】帶老人出遊無難度 最緊要着鮮色衫

1 : GS(14)@2016-09-11 05:53:16

許多人怕帶老人家出遊,怕照顧長者麻煩、怕代溝大、怕興趣不同,但原來老友記有時候比你更爛玩,願意接受新事物。



我們都怕帶着矛盾去旅行,旅程快樂與否,一半來自是否揀對旅伴。有人怕跟家人出遊,帶阿爺阿嫲更是灑手搖頭,平日陪飲茶行公園算很盡孝心,出國嗎?照顧老人家麻煩、代溝大、興趣不同,都是令人卻步原因。是次有機會帶阿公出遊,計劃六日五夜大阪京都行程,坐摩天輪、去女僕cafe、穿浴衣、嘗茶道,讓阿公試盡年輕與古老日本文化,誰說帶老人去旅行只能有一種玩法?他們分分鐘比你玩得更盡興。



「在我們年輕年代,想出國坐坐飛機是個夢想,讀書時知道世界很大,每處的人情風俗、環境面貌各方面,未親眼看過是不知道的。例如這次去日本,雖然未去過,但從書中知道日本民族的聰明和先進,因此很期待。」今年78歲的阿公,往年也有跟團去開旅行,聽到將跟孫女出遊,表面嚴肅的他立即面露歡容:「我好爛玩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出外見識一下也好。」帶老人家去旅行,平日了無生氣、古板沉悶的他們,都活潑起來,比你更貪玩攪鬼,平日你看慣看熟的世界,對他們來說也新奇有趣,左一句「我們以前?」、右一句「你小時候?」,看着他們快樂如初見世界的神情,他們的「想當年」不再不堪入耳;旅行是個機會,讓我們從他們充滿歷練的眼睛,重新看一遍世界。



旅行是個機會,讓兩代人有機會相處,看到彼此不同一面。

了解長者興趣喜好,再按他們活動能力和體能安排行程最緊要,若想不到去哪裏,街市、農場和賭場也是不錯選擇。


長者出遊錦囊 執行李篇


1.長者最好帶備鮮色衣物,人群中容易辨認,不易走失。2.長者難免多病痛,隨身攜帶病歷,上面列明長者基本資料、常服藥物、敏感藥物、家族遺傳病歷、主診醫生聯絡方法等,最好有中英對照,跟長者一人袋一份副本袋在身,就萬無一失。3.除了長期服用的藥物,感冒藥、止痛藥、止瀉藥、止暈丸都必不可少,而且記得跟身,避免連同寄艙行李失蹤。記者:王秋婷攝影:潘志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11/197669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647

【動畫● 帶阿公去旅行】作者教路帶長者出遊tips 趁健康先飛長線

1 : GS(14)@2016-09-13 00:21:06

曾於「主場新聞」博客專欄分享與父母同行遊記文章的黃威,十幾年前決心帶年過七十的兩老去旅行。



很多人覺得跟家中長者旅行是麻煩事,曾於「主場新聞」博客專欄分享與父母同行遊記文章的黃威,卻因為父母親分別中風和眼疾而行動不便,決心帶年過七十的兩老,走勻世界五十幾個國家,一了他們退休遊世界的心願。更把多年來帶父母去旅行的錦囊集結成書,出版《80歲環遊世界--與長者外遊必讀實用指南》,為不少想帶長者出遊但卻步的人解窘。想試吓帶老友記去旅行者,不妨聽聽他提供的出遊小貼士。

1.應怎樣選擇目的地?


黃威:「短程機的話日本是很好的選擇,因為旅遊設施配套都較完善。老人家活動力一年比一年差,能應付的話盡量先去歐洲、美洲等地方。因為他們坐不到長途機,有時我會把機程縮短,例如想去歐洲的話,我們會先去中東,找個地方玩一兩晚,留宿一晚後再由中東飛歐洲,這樣就可以斬斷長機程。」


2.除了大景點之外,還有甚麼適合老人家去的地方?


黃威:「了解長者興趣喜好,再按他們活動能力和體能安排行程最緊要。若想不到去哪裏,街市、農場和賭場也是不錯選擇。首先,街市是一般人日常生活會去地方,長者去到有共鳴,看看新奇事物。第二是農場,以我自己經驗,老人家較喜歡花草樹木和小動物自然景觀,不慌不忙夠悠閒。第三是賭場,我爸爸愛到賭場看人賭錢或自己玩兩手,也能消磨一個晚上。」


3.帶長者出遊,食宿上有甚麼需要注意?


黃威:「飲食方面,最好每隔三四天便到唐人街吃一次中餐,對於老人家而言,白飯例湯這飲食習慣很重要。另外,必須要住好一點的酒店,跟長者出遊,很多時候需要酒店各式各樣的服務,高級酒店有聰明又貼心的禮賓部,可幫你計劃行程、訂餐廳,省下很多功夫。」鳴謝場地提供:Torimen記者:王秋婷攝影:潘志恆


黃威把多年來帶父母去旅行的錦囊集結成書,出版《80歲環遊世界--與長者外遊必讀實用指南》,為人提供出遊心得。

黃威與父母走過五十多個國家,彌補了許多舊日失去了的親子相處時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12/19767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8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