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不知道的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nxl.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1

我真的不知道 蔡東豪

2008-10-09  NExtMagazine


寫 了這專欄幾個月,我以為捕捉到寫週刊專欄的節奏,開始建立起自信,但原來我是太天真。寫報紙專欄很有快感,午夜交稿,幾小時後便看到成品。我相信我屬於 「聽話作者」,在星期六交稿,讓編輯有足夠時間做後期工作,新一期週刊在星期三出版。可是對於財經專欄作者來說,中間的五日時間像是無窮無盡的永恒。

週 刊專欄的讀者群已讀過報紙,他們當然希望從週刊得到不同資訊,這期望加上「五日永恒」是我這幾個月嘗試去掌握的節奏。當我稍有把握之時,金融海嘯把我打至 失魂落魄。這是我第一次執起筆,滿腦子主意在沸騰,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後來我甚至向編輯求教,問他作為一個讀者想看甚麼?他的答案也是不知道。可能這正 是問題所在︰我們都不知道現在發生什麼事?

我真的不知道,美國政府救市方案是龍還是蛇,究竟應否去救。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否對所有人更公平? 要救的話,救誰?怎救?誰來決定救誰和怎救?全球銀行系統陷於停頓邊緣,銀行不管事情是否有問題,心態都是寧穩莫搏,跟交易對手之互信跌至冰點,對客戶的 信心也不好得太多,這是信心崩潰危機,假如政府不出手救市,後果難以想像。

我真的不知道,救市產生的道德風險禍害有幾深。 企業和個人對因風險判斷的失誤,而蒙受損失,政府就出手相救,那麼企業和個人日後還會克制冒險行為嗎?假如冒險的得失結果是,得屬於自己,失則由政府負 責,企業和個人必定愈賭愈勇,愈賭愈大。讓企業和個人自行承擔後果,由市場自行調節機制慢慢解決問題,不是更公平,更治標治本的方法嗎?可是,世界不是這 般簡單,任由市場自行調節的風險可能更大。現實是市場真的失衡,參與者信心盡失,政府是唯一可以爭取到公眾信任的單位,別無他選。政府面對着兩難苦況︰不 救的話,金融系統以至整體經濟將遭受重創;救的話,必定遭受道德風險的衝擊。在兩難中,若先救市穩定民心,確保制度活着,然後再談道德風險,這似是較穩妥 的做法。

我真的不知道,美國政府救市對美國將來的國際地位損害有多大。二戰後,美國政府用了逾六十年,或是身體力行作榜樣,或是出手干預, 向全球輸出自由和市場經濟模式,救市就等如「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救市行動將成為國際笑柄。對美國人來說更慘痛的,莫過於連他們都不大相信救市的必要 性。明知故犯者輸錢後,要由無辜者分擔,這不是美國精神。當制度陷於破產邊緣,或者不是去談論精神的時候。

我真的不知道, 金融海嘯的最基本成因是什麼。專家和學者近日爭相發表分析,有說成因是次按,有說是金融體系借貸過多,有說是金融衍生工具失控。我上星期剛巧在美國,在公 路上看到一間車行的戶外廣告︰「No Income. No Credit. OK」。寥寥幾字可能道出了這次金融海嘯的最基本成因︰我們集體低估了投資的潛在風險。

我真的不知道,投資者對分散投資會否完全失去信心。 不少人跟我訴苦「買乜輸乜」。最需要分散投資發揮作用的時候,它偏偏失靈。金融海嘯來到,大家才發現全球的金融市場是緊緊連結一起,本土和海外的股票、債 券、商品、地產竟可以全線下跌。從金融海嘯體會到把雞蛋放在一個籃或多個籃中原來分別不大。我不懂得解釋這怪象,只能安慰大家︰請繼續相信分散投資,因為 分散投資在大部分時間能夠起正面作用。今次的金融海嘯屬百年一遇,即是我們下半生應該不會再遇上——我知道你的經紀也是這樣告訴你。

原來有 這麼多事情是我不知道的,究竟有什麼我是知道的;直接一點,跌了這麼多,這是否入市良機?我認為是。若果現在不入市,三五年後回顧今天,我們會後悔沒有出 擊。我的看法是要集中買一些自己擁有很強很強信念的東西;這東西可能是中移動的股票,也可能是你家樓下的鋪位,因為我們估不到股市和樓市會否再跌。買入你 擁有信念的股份,即使再跌你也不為所動,俗語說「震唔散」,這就是信念的重要性。

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但並非不能翻身的災難,華爾街可能從此徹底改變,不死是金融業的應變和創新能力。假如今次海嘯後,金融業重新衡量投資風險,這場海嘯也就不完全是一件壞事——我知道我好像在說風涼兼廢話。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

中鋼七十九萬名股東最想知道的答案 鄒若齊能讓中鋼不再當選舉祭品?

2010-07-5今周刊





到中鋼不到五個月的鄒若齊,升官的速度猶如坐電梯般的快速,從總經理一下子晉升成為董事長。他究竟有何能耐,讓前董事長張家祝力排眾議,破格錄用他擔任總 經理外,又立即在四個多月後交棒?在在引人好奇。

撰文‧吳美慧

在六月二十三日舉行股東會的中鋼,當日最令人錯愕的爆點,是董事長張家祝在股東會後立即宣布辭職,職位改由總經理鄒若齊接任,總經理遺缺則由現任中龍鋼鐵 董事長歐朝華擔任,並將在近期內宣布中龍鋼鐵董事長由總經理邢坤貴晉升。

這項令人錯愕的人事安排,早在今年二月鄒若齊回任中鋼總經理前就開始布局,積極運作則是最近兩個月的事。為了讓鄒若齊能順利接班,從公文的撰寫,到與主管 機關經濟部、行政院的溝通,張家祝都親自操作,不假外人之手,可說保密到家,就是要確定董事長這個棒子,能親自交到鄒若齊手上。中鋼七十九萬名股東都想知 道,為何中鋼非鄒若齊當家不可?

打破董事長空降慣例

過去,中鋼的總經理或董事長都由內部晉升,十年前政黨輪替後打破傳統,董事長一職改為空降,林文淵、郭炎土、江耀宗等都在這種情況下,出任中鋼董事長。政 黨再度輪替後,國民黨循例把曾在交通部擔任次長的張家祝,空降到中鋼。

董事長由「空降」部隊擔任,外行人領導內行,中鋼內部已經習以為常。

張家祝到中鋼後再度打破總經理由內部晉升的傳統,在前總經理陳源成退休後,力排眾議破格找回曾在中鋼服務二十年的鄒若齊當總經理。

這麼一來,原本排隊等著要當總經理的人失望透了,如副總級的杜金陵、陳玉松、高東昇等人,這些列名在「準」總經理名單中的人,或許曾經積極表態或是運作的 心血白費了。而工會的積極抗議出乎張家祝的預期,也種下他提前交棒的遠因。歷經這場震撼教育,張家祝清楚未來接班人選的運作要更謹慎,稍有閃失將會為自己 引來無謂的麻煩。

根據張家祝的規畫,他希望鄒若齊熟悉總經理的工作後,在明年的股東會時正式交棒給他。

而觸動張家祝提前交接,除了他希望挪出位置讓資深的員工,在退休前還有晉升的空間外。側面了解,五都選舉地方與中央積極角力,甚至傳出,有人以中鋼董事長 職位作為交換條件。所以四、五月分間曾出現張家祝位子不保的說法,並傳言他可能會出任華航等國營事業單位董事長。這些訊息讓張家祝陷入長考,認為既然當了 中鋼的董事長,就要為公司未來的發展著想。

一路從公部門走來及學者出身的張家祝,這段時間他觀察到,過去中鋼董事長更換速度過於頻繁,延緩公司發展,在全球鋼鐵業快速變化中,若沒有熟悉鋼鐵產業的 人來當操盤手,中鋼營運上如競爭力、上下游關係等問題,很快就會浮現。他決定從自己做起,趁自己還有能力時,讓中鋼找回自己,回到過去中鋼人經營中鋼的模 式,不再成為選舉下的犧牲品。

他看到過去擁有良好企業文化的中鋼,因為政黨輪替和主管更替過於頻繁,造成人心浮動,一些同事把晉升當作第一要務,忽略了工作的本質。暌違八年重回中鋼的 鄒若齊,會有更深切的感受。所以,找回失去的中鋼精神,成了張家祝和鄒若齊兩人間的默契。

最明顯的例子,過去中鋼主管為避嫌,堅守不讓子女進入集團內工作的不成文默契,自從林文淵引薦朋友的子女到關係企業中貿國際任職後,中鋼高階主管有樣學 樣,陸續把子女送到集團企業內工作。表面上,這些子女都經過考試,不論這些高官的子女是否優秀,對注重輩分的中鋼來說,這種行為已經在管理上形成障礙。需 要強而有力的人把關,公司才不致淪為「家族企業」。

建構鐵三角經營團隊

此外,員工收受客戶好處或是回扣的傳言不斷,對公司形象造成負面印象,這是張家祝或鄒若齊難以接受的事。基本上,張和鄒兩人在道德與自我要求上的頻率接 近,所以從邀請鄒若齊回任的四個多月以來,張家祝直說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為中鋼找到好的接班人。他私下曾說「中鋼絕對需要鄒若齊」,他是可以導正中 鋼企業文化,開拓中鋼發展方向與視野的唯一人選。

一般預料,鄒在中鋼、台灣應用材料以及華新集團任職的資歷、一介不取的良好操守,以及肯承擔與付出,應是他勝出的三大關鍵因素。

除了董事長快速接班外,總經理也不循由執行副總升任模式,改徵調中龍董事長歐朝華擔任。希望在鄒若齊擅長業務,歐朝華專長於生產,搭配執行副總鍾樂民長於 財務,在三足鼎立局面下,建構出中鋼新的鐵三角經營團隊。

從中鋼董監事改選及選擇的獨立董事名單中,看出張家祝交棒給鄒的理由。獨立董事中的李伸一曾任監察委員,對道德要求很高;張祖恩曾任環保署署長,希望借重 他的經驗來發展節能環保事業;中山大學教授梁定澎在決策支援與管理上有獨到的見解,他們都將是「重整」中鋼的最佳顧問團。

思考敏捷的鄒若齊,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已為中鋼訂下「立足台灣、放眼亞洲」目標,及「三年走出去、五年有收成」的規畫藍圖。接下來,中鋼將往特殊鋼、合金 鋼或是鈦鋼等領域邁進,並將全力衝刺節能環保區塊,鎖定讓集團奮起的契機產業。

鄒若齊

出生: 1952年

現職: 中鋼董事長

學歷: 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材料科學博士經歷: 華新特殊鋼總經理

中鋼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45

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滚雪球》札记 范卫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lls8.html

作者:范卫锋

 

    1、巴菲特还住在家乡奥马哈的那套老房子里,这成为其节俭人生观的招牌动作。不过,原来他有5套房子,但只在其中两套居住。

 

    2、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传奇广为人知,鲜为人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前总经理唐纳德•基奥一家,在50多年前就是巴菲特家的街坊邻居。巴菲特当年初出茅庐搞投资,去过基奥家几次,屡次降低“投资门槛”拉委托资金,但最后仍然被拒绝。

 

   3、我一直认为,巴菲特对于媒体的情有独钟,如他对《华盛顿邮报》的著名战例,不光是出于投资价值的估算,他对于政治一向热衷。《滚雪球》印证了我的想 法。他的父亲上大学时就主修新闻,后来是在爷爷的坚持下,才“放弃了高脑力、低收入的新闻行业”,转而销售保险,开始了家族的金融生涯。巴菲特家族与传媒 世家就此擦肩而过。

 

   4、众所周知,巴菲特是史上最坚决的抄底爱好者。现在看来,这是有遗传的,不管是基因还是文化遗传。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中,巴菲特父亲打工的银行倒 闭了,比失业更惨的是,他的钱也存在这家银行里,而两个孩子(包括1930年8月30日出生的沃伦•巴菲特)正嗷嗷待哺。

 

    这个时候,父亲作了一项绝不逊色于儿子的勇敢决策:他开了一家股票经纪行——在全世界没有人想买股票的时候(此时距离市场的底部还有七八年!)。随后,尽 管美国天灾人祸不断,罗斯福的当选又让他深恶痛绝,但父亲的股票经纪公司日渐走上轨道,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在大萧条中奇迹般地日益改善。范卫锋相信,这一段 成功地“过早抄底”的家庭经历,根深蒂固地、从童年时期建立了巴菲特在绝境中的乐观主义信仰。

 

   5、人们一直竭力从巴菲特的童年中,找出日后成为股神的线索。但在我看来,这种努力基本告于失败,仅有一些的案例也过于牵强附会。比如,巴菲特从小喜欢收 集瓶盖,当然包括他后来投资的可口可乐公司的瓶盖,可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他放弃了收集过瓶盖的其他公司(包括百事可乐等N家汽水公司)呢?

 

   6、现在我周围的朋友之所以热衷股票,往往是因为打工不如意,生意更不好做。但巴菲特在专业投资之前的青少年时期,已经是个成功的个体户。童年时期的送报 卖口香糖之类,可以不算。14岁时,他已经靠课余小经营,赚到1000美元(1944年),15岁时,他投资了父亲的建材公司,还用自己赚的1200美 元,买了40英亩的农场。(5年后,他以两倍的价格卖掉了这个农场)17岁时,身家5000美元(相当于现在5万多美元)

 

   7、大多数股民炒股十几年仍未见过中金公司的CEO,但巴菲特10岁时就和父亲拜访过西德尼•温伯格——华尔街历史名人,当时高盛的掌舵者。西德尼在巴菲 特出门时拥抱了他,问“你最喜欢哪只股票,沃伦?”巴菲特一辈子都记得这句话。在这次拥抱68年之后(2008年),他在金融危机中出手投资/援助高盛。 如同可口可乐的瓶盖、少年时送《华盛顿邮报》,巴菲特与投资对象的关系,常常能够追溯到几十年之前。

 

   8、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其政治风格和儿子在投资圈内一样:孤狼主义。不在政治/投资的人际圈中过份拉帮结派,以政治/投资理念(而非人际关系)决定投票/股票的选择。

 

  9、巴菲特属于典型的蔫坏小孩。不善运动——乒乓球除外;不善泡妞——连姐姐都不乐意带他玩,因为嫌他太土;不善交际——在读了戴尔•卡内基的书之后有所 改善,时常去百货商店偷东西,专门去抛空老师喜爱的AT&T股票。这种青春期的挫败曾造就无数伟人/恶人,而巴菲特把全部的青春期动力用于一个领 域:赚钱。

 

    10、PIMCO(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公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旗帜人物比尔•格罗斯,当年上学时精研赌术,据说是靠赌博赚钱读完大学。巴菲特与众多投 资大师一样,年轻时对赛马颇有心得,并和朋友写出自己的马经《稳健之选》。他利用父亲的国会议员“特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父亲帮他从国会图书馆,把几 百本赛马预测的书全部借出来。事实上,巴菲特的投资道路和一般人类似,都曾琢磨旁门左道,热衷奇门遁甲,只不过他在30岁以前已经走完这条歧路,而很多人 在这个年龄刚开始入市。

 

   11、打算效仿巴菲特在大学里做生意、赌马的学生务必注意,尽管巴菲特不爱埋头苦读,但成绩不坏。他的同学回忆,“在会计课上,导师还没有把200个学生的考卷发完,他就已经站起来交卷了——尽管他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打鼓和唱歌上”。这一点和比尔•盖茨类似。

 

       12、巴菲特曾经泡妞无数,但屡战屡败,他惟一一个成功追求的女孩,就是他后来的妻子:苏珊。从传记来看,与其说巴菲特追到了苏珊,不如说他用巴菲特式的耐心“耗”到了苏珊。 

 

       在社交场合,他的话题永远是股票和政治——在大萧条过后不久的年代里,股票可不是一个好话题。作为国会众议员(论级别,相当于咱的中央委员)儿子的身份, 并没有给他的情场生涯帮什么忙。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确颇有古罗马之风。例如,巴菲特父亲在华盛顿当“大官”期间,他在老家的公司被合伙人霸占了,这种事, 不太可能发生在中国、日本或者任何一个亚洲国家吧?

 

       13、巴菲特的父亲是共和党议员,不幸遇到了罗斯福上台后连续20年的***党统治。(在有史以来美国经济最重大的底部),他们深信***党将把美国经济 拉入深渊,美元终将变成废纸,于是买农场、买金项链、甚至买食品储存……听起来似曾相识?没错,2008年到09年,类似的论调同样充塞坊间。

 

       14、巴菲特亦曾痴迷于技术分析,加尔菲德•德鲁关于零股交易法的书,他读了三遍,还研读爱德华兹和麦基的书。直到发现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才相信自己找到了“真理”。

 

    范卫锋当年最早接触股票时,苦心攻读最力的是丁圣元翻译的那两本巨著,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还有一本是史蒂夫•尼森的《日本蜡烛图分析》。 技术分析这东西,给你研究市场心理的一些工具,在天气预报上,属于“看云识天气”;在医术上,充其量是“望闻”,还算不上是“问切”。

 

15、巴菲特第一次去参加股东会的公司,叫马歇尔•韦尔斯公司。它是当时北美很有名望的最大的五金批发企业,这家公司如果将利润分红,每股可分62美元, 而当时它股价只有200美元。买了它,相当于买一只利率高达31%的债券。大萧条过后,美国股市这样的股票不少,格雷厄姆的公司当时也投资了该股票。人是 经验的动物,见过大萧条之后股票当垃圾的岁月,难怪格雷厄姆在50年代以后,几乎找不到他认为能买的股票了。

 

    16、凡是对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GEICO——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巴菲特在拜访GEICO后不到48小时,抛售了自己投资组合中75%的股票,重仓买了GEICO(300股)。这是很违背格雷厄姆的分散投资理念的。

 

    当时GEICO是8倍的市盈率,其他保险公司的市盈率比它高。很多保险业分析师认为巴菲特疯了:GEICO只是一家市场份额不到1%的小公司。价值投资的 教条主义者们要注意了,全世界价值投资的掌门人,第一次的经典战役,是投资一家规模很小、管理优秀的成长型股票。格雷厄姆经常提醒他,这公司的股票太高 了。的确,牛市是属于年轻人的,大萧条之后的牛市尤其如此。

 

    17、巴菲特视之如父亲和教宗的格雷厄姆,对于金钱远不如巴菲特热衷。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完全是两种人。巴菲特走的是平民路线的反精英文化,而格雷厄姆是人 中龙凤的精英主义,他用法语阅读雨果、用德语阅读歌德、用希腊语看荷马、用拉丁文看维吉尔,喜欢写剧本,创作十四行诗是他的乐趣,在几个笔记本上写满了他 的发明设想。除了不停变换的红颜知己以外,他对于凡间俗人俗事毫无兴趣。做他的学生、客户是一件幸福的事,做他的短暂情人也不错,但做他的太太就未免痛 苦。

 

    范卫锋觉得,格雷厄姆之所以在50年代中期关闭了他的基金公司,一方面是觉得市场已经超越了1929年的高点,有点恐高症,或者说,他已经看不懂眼前的市 场,激流勇退;另一方面,艺术和美女的乐趣,对他来说远远大于赚钱。对这位在大萧条及其余波中度过主要投资生涯的投资学术宗师,也许人生大于投资。

 

18、在名与利之间,格雷厄姆显然更重视前者。他居然把自己打算投资的目标股票,直接写入教材、在课堂讲授,不怕别人免费跟风(这对于基金管理者是极为不利的),甚至还有点以此为乐。而他的徒弟巴菲特则对其投资绝对保密,连客户也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管中窥豹。

 

    19、在格雷厄姆公司20年经营期里,它的年收益率比市场高出2.5%。熟悉基金史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20、巴菲特的岳父,和他家算是世交。他惟一的这次泡妞成功,多多少少沾了共和党家族的光。巴菲特父亲惟一一次失败的国会议员再竞选活动,就是其岳父当年一手策划的。

 

    21、从《滚雪球》的细节来看,很难说巴菲特的妻子苏珊,是否曾经“爱”过巴菲特。这取决于大家对于爱情的定义。

 

    22、巴菲特从不借钱炒股?这是个历史的谣传。21岁时,他父亲协助他从奥马哈国家银行贷了5千美元,这相当于他当时净资产的1/4。

 

    23、巴菲特一边做投资,一边在奥马哈大学教夜校,讲股票。这既是巴菲特家族传教士传统的延续,也是他推销自己的阵地。当年中共起家,也是大办夜校。在课堂上,人们要比晚餐闲聊时更容易被你“教育”。

 

    24、范卫锋感觉,巴菲特父亲在政治上颇有清流之风,有点“拗相公”的脾气。1952年,他拒绝支持党内明星艾森豪威尔,因此与共和党闹翻,牺牲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巴菲特日后的投资风格,俨如其父的政治风格。

 

    25、范卫锋觉得,如果说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马克思,巴菲特无疑是列宁的角色。没有列宁,马克思也就是欧洲N多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永远无法得到现实的检验;但好处在于,也因此无法被“证伪”。

 

    巴菲特做格雷厄姆手下时,做过一桩套利交易。但他比套利走得更远,自己下注于股票的单向未来走势,而不是锁定利润,这一单生意看出他们俩位一生的区别。尽管巴菲特后来早已自成一派,但他始终不“改旗易帜”,坚持高举格雷厄姆理论的红旗,这是他的人生智慧。

 

    26、格雷厄姆颇有堂•吉诃德式的骑士风范,他不会去拜访公司管理层,因为他认为这意味着努力去获取内幕消息,即使合法,也胜之不武。他只用公开消息和其 他投资者竞争。没错,内幕消息,时下基金界美其名曰“调研”,这是在法律边缘游走的艺术,正是价值投资界的马克思不耻的手法。

 

    27、格雷厄姆激流勇退之后,巴菲特谢绝了接班的机会,自立门户。1955年底,25岁的巴菲特杀回奥马哈小镇。当时,他有17.4万美元,每年的生活费 是1.2万美元。自从他怀揣9800美元上哥伦比亚大学以来,截至1955年,每年的资金增长率都超过61%。1956年5月1日,巴菲特联合公司成 立,20世纪最大的雪球正式开滚。

 

    28、巴菲特的第一批“客户”,主要是亲戚、发小、世交、挚友。在那个年代,离开纽约和波士顿搞金融、堂堂研究生去做个体户、有了钱不买房喜欢租房住,都 是凡人所不为的。1956年时,证券业并不显赫。苏珊对人介绍丈夫是“证券分析师”时,别人有时候以为是检查防盗报警器的。证券的英文security 也有“安全保卫”的意思。

 

29、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帮助,绝不仅限于思想与精神。他退隐江湖后,介绍了很多重要的客户给巴菲特。全国价值投资精神领袖的推荐和传人地位,对于创业期 的巴菲特意义不言而喻。格雷厄姆激流勇退,将品牌和客户资源传给弟子,这是师父的智慧;巴菲特青出于蓝,却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只争实利不求虚名,这是徒 弟的智慧,都不简单。

 

  30、巴菲特的私募基金开张第一年,跑赢市场4个百分点。他干过一桩漂亮的投资,购买总部在奥马哈的一家保险公司的股票,这公司当时没上市,属于一级半市 场。1919年各地农民买入成本是100美元,50年代时,有一个家族开始以每股30元吃进,而当时该公司每股盈利是29美元(1倍的市盈率)。巴菲特发 现大有油水,派人开车去全国找农民收购,一路把价格拉到了100美元——3倍的市盈率。

 

  31、巴菲特也曾做过庄,在邮市。他曾做庄4美分的蓝鹰邮票,一共收集了60多万张,控盘了,共花了2.5万美元。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笔大数目,结果 一败涂地。范卫锋认识一些人,只知“物为稀为贵”,殊不知,除了极少数孤品珍品之外,长期而言,惟有能够带来未来现金流的“物”,才能“贵”。

 

  32、如果没有芒格的出现,巴菲特不会有今天。芒格家世比巴菲特显赫。据说,在奥马哈,芒格家族的人总是在客厅受到款待,而巴菲特家族总是在后门递送货物 (开杂货店的)。芒格早年不幸,第一次婚姻在8年后宣告失败,儿子8岁时患白血病,他看着儿子一天天衰弱死去。他和巴菲特属于一见如故,相较于各自的妻 子,显然他们俩之间相知更深。巴菲特与芒格的友谊,我们一般只能在武侠小说中见到。

 

  33、中国人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巴菲特的投资之路,能不能在中国复制?有一件事,巴菲特从起步阶段就一直做,那就是收购股票——进入董事会——改组公司——赢利。讫今为止,不知道在中国有多少流通股东、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成功干过这些?

 

  34、巴菲特筹集资金的分水岭,是1960年。在此以前,是他找别人投资;此后,是别人找他投资。1960年起,他的资金门槛提高到8000美元。接受别 人的委托资金变成帮忙,雪球开始真正向下滚起来了。1959年,跑赢市场6个百分点;1960年,跑赢29个百分点,资产价值达到190万美元。

 

   35、在1960年的客户资源大跃进后,1961年巴菲特的回报率是46%,跑赢道琼斯指数24个百分点。仅仅6年,他管理资产规模达720万美元,超过了他老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个人身家正式超过100万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了。

 

   36、范卫锋也曾想过一个问题,查理•芒格作为智慧上与巴菲特比肩的搭档,为何比巴菲特“穷”这么多?现在看来,答案可能与他们早年的道路有关。1963 年,芒格也已经在做投资,然而和巴菲特比,他有几大劣势:一、当时他才筹到了30万美元,与当时的巴菲特比,起点太低;二,他很早就有了一大堆孩子,另 外,早年离过婚除过权,死过白血病的儿子,这些对于本钱都是大伤元气的。巴菲特说,“没有任何累赘地早点起步是很大的优势”,1955年从格雷厄姆那里打 工归来时,巴菲特身上已经有17万多美元,而芒格的本钱一直都很缺。年轻时候的本钱太重要了,范卫锋每每见身边的年轻人,沉溺于虚荣消费,就为其感到可 惜。三、芒格当时还在做着他的律师事务所生意,而巴菲特不在任何其他事情上浪费时间。专注是有代价的,它意味着放弃很多机会,但不专注的机会成本更大。也 许正因为这些劣势,为了奋起直追,芒格比巴菲特更愿意借钱投资,也进而承受着更大的风险。

 

    37、在认识芒格以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原教旨主义者,更关注的是雪茄烟蒂,是一家公司的关闭清算价值。芒格提醒了他,应该更注意公司的存活发展价值,思考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东西:品牌、管理、未来。熟知巴菲特的人知道,这些后来成为他投资思想的核心。

 

    38、范卫锋感觉,以巴菲特的智商,一开始他不可能不知道定性分析的重要,关键是他的信仰。格雷厄姆深受大萧条的影响,信奉梭伦的名言,“除非结束,否则 没有任何人的生活可以被认为幸福的生活”;父亲霍华德,始终在为美元一文不值的那一天做着准备(后来在遗产分配时,他都为此给子女留好了后路)。

 

    39、30岁以后,巴菲特有几个变化。范卫锋相信,它们的发生互为因果,绝非时间的巧合。比如,和芒格结交、从坚定的共和党世家转为***党人、投资风格 的变化、接受费雪的成长股理念。这说明,这段时间,他的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信仰,而不是那些报表分析、图形分析、数据分析的“术”,造就了以后的巴菲 特,也让你我千万投资者走上不同的道路。

 

  40、巴菲特的学习力非一般人可比,芒格夸他是“学习机器”。范卫锋见过很多投资人聪明绝顶,可惜没有胸襟去海纳百川,终究成就有限。巴菲特从一个叫赫布•沃尔夫的人那里吸取了智慧,说此人“如果有人在新泽西的哈肯萨克洗个澡,他能告诉你这对美国自来水厂收入的影响。”

 

   沃尔夫告诉巴菲特,“沃伦,如果你在一个黄金堆里找一根黄金做的针,那么找这根针就不是更好的选择。”今时今日,仍然有大把聪明绝顶的投资者,在做这种蠢事。随便打开几份研究报告,就能看到一堆拿来着放大镜找“黄金针”的家伙。

 

  42、1963~1964年,巴菲特有一个至今广为流传的投资案例,是他投资史上的里程碑。美国运通被一个商品交易商所骗,骗子用海水冒充豆油得逞。事发 后,美国运通股价腰斩,正好赶上肯尼迪遇刺市场大跌,别人撒丫子跑,巴菲特思考数月,押下重注。好公司、坏运气、低价格、长期持有,一招鲜,吃遍天。

 

  43、在美国运通投资案期间,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在癌症中去世。一败涂地的政客,往往被此病纠缠。巴菲特让父亲把他从遗嘱中删除,将遗产让给其他亲人(巴 氏爱财,让之有道)。不过,在父亲生前,巴菲特始终没有告诉父亲——自己已经决心“叛变”成为一个***党人。巴菲特和索罗斯为何都是坚定的***党人, 而不是传统的“富人党”共和党,这值得我等投资者深思。

 

  44、尽管丧父之痛令巴菲特深受打击,头发凋零,但他仍然和妻子苏珊吵了一架——怪她在霍华德的棺材上花了太多的钱。若不是他的“阿堵物”富甲天下,范卫锋倒真觉得他颇有几份魏晋风度,略具庄子陶潜的深刻。

 

  45、巴菲特的公司举世皆知,叫伯克希尔•哈撒韦,现价9万美元/股,几个月前还是15万美元/股。对这公司的投资,是格雷厄姆“雪茄烟蒂”理念的代表作,却是一次著名的失败。

 

  46、伯•哈公司历史悠久,100多年前成立,后来的几代掌门人都雄心勃勃,殚精竭虑,可惜“海潮比游泳选手更重要”,一度辉煌之后,转而江河日下。巴菲 特进入之后,奇迹并没有出现。那种管理层痛定思痛,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奇迹,常常只在报告文学、小说影视中才有。伯•哈的纺织主业始终没有振兴,至于它今天 的业务,那是巴菲特另辟天地的产物,和原来的伯•哈并无关系。巴菲特后来坦承,“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可能我的情况会更好”。

 

  范卫锋有时候想,清兵入关后的南明政权,就是典型的政治雪茄烟蒂。郑成功、张煌言、李定国、黄宗羲……那个时代的无数精英都想拿起来抽一抽,全都身死国 亡。当时的满清政权,政治市盈率极度“泡沫”,撞上狗屎运入了山海关,想用几十万满人统治几千万汉人,但泡沫一旦接轨现金流,就有希望做实,努尔哈赤皇太 极的成长股,终于变成了康乾的蓝筹股。

 

  47、在上世纪60年代,民权、反战风起云涌,欧洲日本美国全在闹西方版的“***”。美国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尽管苏珊的救世情结极浓,巴 菲特却不为所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思赚钱术。尽管已经投身***党,他不会自己去做社会活动,甚至不想捐钱。如果没有最近的“裸捐”壮举,我想巴菲 特身后的名声很不乐观。

 

  他当时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核战争——极可能也是出于投资理由。他把《反战宣言》中的“记住你的人性,而忘记其他”放在案头。范卫锋相信,对人类的信仰,是成功投资的真正基础。

 

48、1966年2月9日,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点。在那个年代,一千点的道指,相当于现在很多人心目中的一万点的上证指数。这一年,巴菲特发现手头有4000多万美元现金,找不到足够多的可投资的烟蒂。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钱比机会多。

 

  这时,他开始出售两年前投资在美国运通的股票,股价已经翻倍——不过,按很多人印象中的牛市标准来说,两年翻倍顶多算是差强人意。和60年代沸腾岁月中的明星人物相比,巴菲特已经颇有“未老先衰”的形象,这种牛市中的尴尬后来屡屡上演。

 

  49、巴菲特的父亲给子女留下的遗产是农场,那是为大崩溃预留的避难所。巴菲特却将它卖了买股票。范卫锋想,有人肯定要问,巴菲特已经很有钱,增加那点股票意义何在?不过,也可以反问:既然他已经如此有钱,保留农场意义何在?

 

  50、用三流的价钱买二流的公司、用四流的价钱买三流的公司,这就是60年代初巴菲特玩的游戏。当时他在格雷厄姆的“烟蒂”论、菲利普•费雪和查理•芒格 的“大生意”之间举棋不定。“这有些像新教改革期间的情况,第一天我听从马丁•路德的,第二天我听教皇的。格雷厄姆当然是教皇。”

 

  51、巴菲特入主伯•哈以后,曾分过一次红,每股派10美分,结果后悔莫及——每一颗子弹都很珍贵。从此,他不再“犯这样的错误”。8个月后,他发行交换利率为7.5%的公司债,股东们可以用股票来换。通过这种方式,清洗掉希望得到现金的股东,只留下忠实同盟。

 

  52、巴菲特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后陷入沼泽,解套的方法是寻找一匹宝马把自己拉出来,这匹马是奥马哈的一家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国民赔偿公司以昂 贵的价格为不寻常的人保险——马戏团的表演者、驯狮园、明星身体某些部分,大概像我们偶尔听过的贝克汉姆的脚、某女明星的美臀之类。没有糟糕的风险,只有 糟糕的费率,这是该公司掌门人的信条。

 

  53、范卫锋觉得,巴菲特号称“奥马哈圣人”,绝不只是因为他居住于此。他的早期客户大多来自奥马哈,而其早期的成功投资案例,也有不少来自奥马哈。投资本土市场、本土市场,的确可以提高命中概率,而投资就是寻找高概率赌局的游戏。

 

  有人入市不久,就大搞投资组合,自选股好几页,还跑到国外去隔山买牛,长期胜算很难保证,因为远离自己能力圈的投资是危险的,“窝里横”是大有哲学根据 的。即使是能力圈不断增长的学习机器巴菲特,也是逐步、谨慎地走向全国、走向全球。你的能力圈在哪里?如何扩大能力圈?这是投资者的重要问题。

 

  55、1967年,巴菲特给合伙人写了一封信,将其投资业绩的目标,从以前的每年超过市场10个百分点,下降为超过市场5个点(或只挣9%的回报),并且 劝告投资者:你们如果有更好的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确实有投资者撤出了——但巴菲特年底揭盅,那年收益跑赢了市场36个百分点。

 

  《滚雪球》的作者施洛德•艾丽斯认为,巴菲特是在借此测试客户对他的信任,范卫锋倒是觉得未必,这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巴菲特应该是真的认为市场 已高,泡沫膨胀,烟蒂的屁股越来越短了。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巴菲特继1966年跑赢市场36个点之后,1967年再次跑赢市场17个点。但他心里明白: 这些超额利润是泡沫所赐,是其他的“大傻瓜”送来的钱。若非如此推理,接下来他的关门清盘之举,就变得不可思议。

 

  56、众所周知,巴菲特不投资科技股。众所不知的是,IT界两大黑马,英特尔与微软,都与巴菲特颇有渊源。60年代时,盖茨还是个小孩,此处先讲英特尔。

 

  当年巴菲特结交了一位好友,鲍伯•诺伊斯----英特尔INTEL的创始人。当时诺伊斯在仙童公司工作。熟悉硅谷史的人知道,仙童是硅谷的天才孵化 器,AMD和英特尔等都是仙童人马出去创立的。尽管巴菲特很欣赏诺伊斯,但他并没有投资身边诞生的这家伟大企业——英特尔。安全边际,对于巴菲特来讲,绝 不只是说说而已。孙悟空用金箍棒给唐僧划个圈,离开这个圈就有危险;严守安全边际和能力圈、不受外界诱惑的巴菲特如果去取经,一定比唐僧省心。

 

  57、1968年1月,巴菲特召集格雷厄姆的信徒们开了一个会。当时的情形和90年代后期颇为类似,沸腾的市场让格雷厄姆信徒们感到孤独。范卫锋想,也许是当时巴菲特修为还未达化境,还需要和同志们聚在精神领袖的大旗之下,抱团取暖。

 

  58、巴菲特曾经数次想甩掉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包袱,但一直未遂。也许因为曾有过甩包袱引发的社会事件,让他十年怕草绳;也许是天性使然,他对于裁员、 重整这种事,做起来始终不如那些秃鹫投资者、并购大鳄们,始终有心理障碍。范卫锋猜想,“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家企业10年,那就连10分钟也不要拥有它”这 句巴氏名言里,也许两成出于对甩包袱难度的认识。

 

  59、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巴菲特居然曾想把这个包袱甩给芒格,这实在是价值投资史的大幽默。经过三天的商谈,芒格没有上当。巴菲特烦恼已久、急着甩掉的累赘,查理•芒格怎么会接下来呢?

 

  60、尚未搭档做“连体双胞胎”的巴菲特和芒格,当年做过多次一致行动人,其中一家是蓝带印花公司。这公司是印制商场赠券印花的,商场先给它钱,它再印出 印花,最后再让消费者用赠券换奖品。因此,总是存在一批提前收到、尚未支付的资金,这正是巴菲特青眼有加的东西:浮存金。

 

  巴菲特头一次尝到浮存金的甜头,是他和老师对GEICO的投资。后来他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对银行的投资,将浮存金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用别人的钱、未 来的钱做安全的投资,是巴氏秘技。范卫锋看过不少投资人物的历史传记,不少人的投资收益率都高于巴菲特,但他们在财富榜上的排名离巴菲特很远,原因之一正 在于此。

 

  61、巴菲特虽然没有走他父亲的从政道路,但对于新闻业情有独钟----新闻也是“大政治”。说实在话,他在新闻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卓越。1969年,巴 菲特拿下《奥马哈太阳报》时,他自己估计的年均回报率是8%,远低于他对其他项目的预期收益门槛,换句话说,他在传媒业的投资是有机会成本的。陈升在《关 于男人》中唱道,“没有玩具的孩子最落寞,而没有梦的男人是什么”。能够让巴菲特这样的财迷忍受“低”收益率的,只有梦想。

 

  62、范卫锋发现,巴菲特曾经得过一次普利策新闻奖——至少在本质上得过。当年他40来岁解散合伙公司后,弄到了一条新闻线索,先告诉自己投资的《华盛顿 月刊》,结果人家嗤之以鼻。他只得转向旗下影响较小的地方报《奥马哈太阳报》。当时有一家叫儿童城的慈善组织,巴菲特的父亲曾帮助过该机构,该机构声名大 噪以后,和我们听过的许多故事一样,捐款水漫金山,却只对受捐对象进行“滴灌”。

 

  于斯役中,巴菲特亲自披挂上阵,指挥一批记者在奥马哈城四处调查搜证。后来,从他的独特能力圈中找到了突破口,拿到了税收申报单这一铁证,颇有点像8年前《财经》杂志的《银广夏陷阱》中的海关单据。1973年,《奥马哈太阳报》因为该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

 

63、60年代的沸腾牛市,让格雷厄姆的嫡传弟子巴菲特感到困惑。1969年底,39岁的巴菲特宣布将退休,并关闭合伙公司。客户纷纷郁闷,其妻苏珊大喜,以为可以琴瑟相和享受人生。她不知道,雪球在奔腾而下的途中,是无暇停下欣赏沿途风景的。

 

  64、当年格雷厄姆引退时,把客户介绍给弟子。巴菲特此次“退休”,也把客户推荐给两位老友:桑迪•戈特斯曼、比尔•鲁安。比尔•鲁安可能不太有名,但红 杉基金的名字应该听过,他是红杉的创始人。巴菲特和高科技业那些大佬,其实渊源很深,比如盖茨、诺伊斯、比尔•鲁安、安迪•格罗夫……

 

  时下俗人,将高科技业风险投资排除在“价值投资”之外,范卫锋觉得很荒谬。巴菲特不投高科技,是因为他知道这在其能力圈之外,觉得押注的赢面太小而已。说红杉、KPCB他们不是价值投资,如同川菜师傅认为杭菜师傅做的不是中国菜。

 

  65、60年代,巴菲特和芒格在零售业投资上损失折将。芒格对零售业有句断语,“零售业是非常棘手的生意,实际上,每一家连锁店最终都会陷入麻烦并很难调 整。此20年里占优势的零售商,不一定在彼20年里同样有优势”。范卫锋觉得,这句话和巴菲特那句“不要买带轮子的股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如果听 众只盯着下一季季报,或者只关注下一根日K线,这些道理是听不懂的。

 

  巴菲特从中悟出另一些教训。“时间是极好的生意的朋友,是普通生意的敌人。也许你认为这个原理很明显,不过我必须也艰难的方式学会。”“以合理的价格买一个好公司,要远远好于以一个好的价格买合理的公司。好的骑师骑在好马身上,而不是骑在劣马身上才能发挥出色。”

 

67、1969年秋,即将“退休”的巴菲特在《福布斯》杂志露脸,文章标题叫《奥马哈如何击败华尔街》。如果1957给他1万美元,12年后价值26万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

 

  68、然而,巴菲特个人的财富增长,比客户快得多得多。他不光从投资本身中赚钱,更重要的是向客户收费、用收费再投资。仅从1966年开始的三年内,他的身家涨了4倍,达到2650万美元。

 

69、范卫锋发觉,巴菲特1969年这次“退休”,其实和投资的关系并不大,他并没有清仓反而在增持伯克希尔等股票。菲特舞剑,意在沛公。巴菲特12年前 出道时,嘴上没毛,人微言轻,合伙公司的人物、权力架构中,应该有不少无奈的权宜妥协之举。1969年时,他羽翼已丰,从者如云,可以按自己的游戏规则来 玩了。所以,范卫锋觉得,巴菲特1969年的“退居二线”,实则是“以退为进”,可称为巴菲特版的“延安整风”,估计顺便改变了一些公司行业的配置,伯克 希尔的中央***根据地地位,从此确立。

 

  有的客户拿了现金走人,有人留下来继续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等股票。这次“退休”让动摇分子离去,留下的是打算走二万五千里的铁杆粉丝。截至1970年 底,通过继续增持,巴菲特夫妇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从原来的18%猛增到36%。芒格曾说,巴菲特是“贪得无厌的收购者”,像洛克菲勒一样,在缔造商业帝国 之初,大刀阔斧地扫清了任何挡路者。

 

  70、巴菲特确实在1969年宣布解散公司“退休”,但是,并不是卖掉所有股票清仓离场,顶多是进行了一些具体调整。范卫锋注意到,这一点至今被很多媒体书籍、评论人士以讹传讹,他们常常把这次“退休”说成是巴菲特清仓离场。

 

  关闭公司时,合伙公司所持有的是一大堆银行、纺织公司、报纸、保险公司的股票,现在巴菲特切开馅饼,让合伙人选择要现金还是要里头的股票。

 

71、1971年,巴菲特另一猎物喜诗糖果进入视野。喜诗成立于1921年,当时50岁,“喜诗品质”在加州很有点名头——巴太太苏珊也是它的拥趸。喜诗 开价卖3000万美元,但其资产仅值500万美元。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标准,完全不能入其法眼。经历过大萧条的格雷厄姆,不相信品牌这些“虚”的,更关注 公司清算时有啥家当。

 

   不过,巴菲特和芒格此时已隐然自立门户,范卫锋称它为格雷厄姆教派的“巴氏修正主义”。“巴氏修正主义”认为,投资喜诗,相当于买了利率9%的债券(以当 时的收益情况算),而且这个利息还可能不断增加。范卫锋认为,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核心之一,就是把股票当成利息可能不断增长的债券。

 

  72、与妻子苏珊相反,巴菲特很不喜欢买房子,认为买房纯属浪费金钱。的确,几十年来,听过很多股票投资者进福布斯富豪榜、很多盖房的开发商也进了榜,可是,你听过几个买房子的进入福布斯榜?

 

  73、“水门事件”,正是《华盛顿邮报》的杰作。该报纸与执政的共和党政府斗得天翻地覆,亲尼克松势力对它施压,华邮股价跌了一半多。华邮的董事长正好这 时去世,巴菲特立即抓住机会,全部吃近他名下的5万股,并不断增持。为了让华邮的女主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与巴菲特的老师没啥亲属关系)放心,巴菲特告诉 她:华邮的股权结构设计,保证了他不可能夺到控制权。同时,他还和凯瑟琳协议,保证没有她的同意,不再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范卫锋相信,巴菲特后来的投 资成功,还和他的“与人为善”投资风格有关,老头估计没读过《道德经》,却隐然深得其真髓。

 

  74、巴菲特模仿的偶像,不仅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格雷厄姆,还有他不常提及的人物:格登•华莱士。华莱士的作为,如今看来并不稀奇:构建“俄罗斯套娃”式的公司帝国,层层相互持股,掌舵者站在股权迷宫的枢纽处,操纵全局。

 

  巴菲特在70年代初“退休”之后,重组公司的股权架构,构建了华莱士式的架构。伯克希尔•哈撒韦、多元零售公司、蓝带印花公司、国民赔偿公司,成为一张复 杂的蛛网。因为动静有点大,还带来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场调查。公司治理结构?在巴菲特这里,这个词的意思和教科书上的不太一样。

 

  75、华莱士式的帝国,当年德隆也搞过,为何失败了?范卫锋认为,德隆之败,并非败在所谓的股价操纵。德隆与巴菲特的关键区别,至少有两点:

 

  一,德隆没有找到巴菲特式的保险业现金流,保险公司从投保者手上融到钱,偿还期往往在N年之后,德隆的融资期限太短、成本过高;二,德隆投的那些项目,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和巴菲特的差距很大,还对付不了融资的成本,水平和运气都不太行。

 

  76、尽管作风低调,但巴菲特其实是公关大师。在六、七十年代,上《福布斯》杂志、在超级畅销书《超级货币》里以大侠形象出现、进入《华盛顿邮报》董事会,都令他光芒绽放。生意大到一定程度,光有钱还是不够的,作为国会众议员的儿子,巴菲特深知此理。

 

  77、与许多书籍误传他“成功逃顶”不同,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巴菲特并未幸免。《滚雪球》一书并没有列出明确的损失数字,但从书中描述判 断,他的账面身家损失在三分之一以上,而芒格的不损失不小于50%。他胜在有保险业的现金流,可以不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更重要的可以越跌越买,化危为 机。套五年,巴菲特套得起,可是阁下呢?你旗下有保险公司吗?

 

78、范卫锋认为,虽然巴菲特创业在50年代,起飞在60年代,飞黄腾达在八、九十年代,但是,决定他一生成就的却是70年代。

 

  用中共党史来比喻的话,师从格雷厄姆是留洋生们去西方“取经”的阶段,创业是建党打旗子,60年代崭露头角是搞暴动、建***根据地,70年代他退休后重 整伯克希尔•哈撒韦体系,以保险业的强大现金流,以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烟蒂”价格,购买菲利普•费雪的股票,正是放弃中央***根据地、长征去陕北以 后,七八年苦心经营,尽管表面上不显山露水,却悄悄地奠定夺取天下的实力和布局,三战而天下定。

 

  1974年底,巴菲特接受《福布斯》采访,作出了一个著名判断:像一个性欲旺盛的男人,闯进了女儿国。范卫锋以前读过的另外版本,是“一个腰缠万贯的乡下小伙子,头一次来到城里的豪华夜总会。”可能后者更为形象。

 

  巴菲特认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以本杰明•格雷厄姆所青睐的“烟蒂”股票价格,购买菲利普•费雪的股票。”《福布斯》没有刊出巴菲特这句话,觉得 这种过于深奥的东西读者弄不懂。然而,这句话却是巴菲特荣登首富的关键所在。范卫锋忠告读者,你可以忘记我这几十篇《你所不知道的巴菲特〈滚雪球〉札记》 中的所有其他内容,忘记一切有关价值投资理论的繁琐细节,只要记住这句话,已经足够。

 

  79、1970年之后的5年,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者们的无聊岁月,股价令他们失望,但巴菲特仍然痴迷地收藏它的股票。他让母亲将股票廉价卖给姐妹们 ——并非因为不孝——因为这是难得的逃避遗产税的机会。“这是我母亲一直想做的,直到那时才是最好的时机。那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一招了,再也不会 发生了,那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80、《华盛顿邮报》的女主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在70年代是巴菲特的社交引路人。巴菲特既不会说法语,也不会跳舞,甚至不知道龙虾怎么吃。然而,巴菲特 与众之同之处,正在于虽然他不会说法语,也不会跳舞,甚至不知道龙虾怎么吃,仍然乐于做凯瑟琳的“社交跟屁虫”,他关注的始终是比法语、跳舞、龙虾更实质 的东西。

 

  81、巴菲特的财富基因,并没有遗传到下一代。他们很年轻时,就开始抛售老爸视如珍宝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用于改善生活品质,或者尝试自己的浪漫梦 想。70年代,“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的女儿苏茜,卖掉大半股票买了公寓和保时捷——年轻人的奢侈消费是他父亲的大忌;好动的儿子霍伊套现部分股票,搞了 巴菲特挖掘公司,开着挖土机帮别人挖下室。毫无疑问,这三个子女全都受母亲苏珊的影响更深。

 

   范卫锋觉得,巴菲特从未认真地想过子承父业(他曾经试着培养彼得,但那时已经太晚,彼得痴迷于音乐,对接班兴味索然),他对三个子女的教育并不成功,学习 巴菲特,这点别学。相比之下,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的教育,比他成功得多。当然,这是从一个投资者的身份去想。也许在其他人看来,做一个有钱的快乐凡 人,比一生为了做大数字而奋斗的巴菲特,要有趣得多。

 

  从家族的角度来说,巴菲特是个成功的儿子,但却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失败的丈夫。史书上会有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但不会有“巴菲特家族”。那个经典的幽默对话,是他的失败教育的注解:“你是谁?”“我是你的儿子,爸爸。”

 

   82、对巴菲特的人生价值观最不认同的,当然是她的妻子苏珊。她对把巴菲特从钱眼里挖出来已经绝望,开始寻求自己的浪漫梦想。她和网球教练(男性)到处游 逛,更要命的是,当年差点与她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被父亲强行阻止,让巴菲特趁虚而入的那位恋人米尔顿,也和她恢复联系,人们经常能够在公共场合看到 他们出入。毫无疑问,几年之后的分居伏笔已经埋下。可是,巴菲特仍然忙着滚雪球,对于身边的风景、亲人的失望,无心、无暇顾及。

 

83、巴菲特和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交集,首推GEICO公司。(参见范卫锋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滚雪球》札记之五)就是这家传奇的GEICO,从70年代初的60多元/股,跌到1976年的2元/股。这种雪崩式跌幅,与美国如今的金融股有一拼。

 

  巴菲特早就青睐GEICO,但一直在等待“安全边际”,1976年,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有部电影《兵临城下》,里头那个苏联狙击手瓦西里,他的决窍不仅是枪法好,还有善于等待。“我像块石头似的,一动也不动”,如《孙子兵法》里讲的“不动如山”。

 

   84、一个老话题: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是什么关系?长期投资,到底应该有多长?GEICO最坚定的拥趸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当过GEICO董事会主席, 似乎是一路套下来,在2美元时仍然继续持有,前CEO洛里默•戴维森(此人对于巴菲特早期投资启蒙有贡献)也是一股没卖。GEICO创始人的儿子小里奥• 古德温,最后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他的儿子则死于用药过量,被疑是自杀。长期投资做成这个结局,恐怕应该好好反思。

 

  85、大众传媒和流行书籍,往往用剪辑过的数据误导人。那些耳熟能详的长期投资辉煌案例,往往是拿股票顶峰时的涨幅在说事。沙特王子阿尔瓦立德,91年开 始投资花旗,站在2007年往回看,是英雄;前几天花旗跌破2元(有兴趣的读者,参见范卫锋中东巴菲特与正版巴菲特,孰胜?),王子快从英雄变回狗熊矣。 AIG周五股价更是跌到0.54元,去年还在六、七十元,昔日的道指成分股沦落如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87、1976年的GEICO寻求再融资,四处碰壁,寻找再保险受人冷眼,监管层给它发出病危通知书,它的处境比现在的AIG危险很多,AIG差不多已经 到了“大到倒不起”的程度,而GEICO挟持的“人质”还没有多到这个份上。这时,巴菲特来了,巴菲特的趁火打劫与雪中送炭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而这成为 他时时复制的盈利模式。

 

  88、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古特弗伦德的帮助下,GEICO抓住了救命稻草。古特弗伦德的大名,相信读过华尔街史的人都不会陌生,特别是那本《说谎者的扑克 牌》让他“名”扬四海。当然,这次GEICO保卫战的成功,首先有一个基本的前提:1976年后,没有重现30年代的大萧条,苦撑几年就开始了美国20年 的黄金时代,否则,巴菲特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30

高誘惑、高壓、高淘汰率 你不知道的荷官職場黑暗面

2010-11-22 TWM




日前一名在新加坡聖淘沙賭場的台籍女荷官,被控偷竊賭場籌碼。原本是人人稱羨的發牌員工作,為何會陷入犯罪深淵,是賭場環境太複雜?還是面對誘惑把持不 住?表面風光的荷官,背面又有何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撰文‧林宸誼

剛開幕的新加坡聖淘沙名勝世界賭場,傳出一名台籍邱姓女荷官因偷籌碼而遭到逮捕,前途看好的職場生涯毀於一旦。隨著澳門、新加坡的新賭場陸續開幕,以及台 灣曾有意開放博弈事業,讓賭場發牌員這個神祕又多金的行業,成為台灣年輕人嚮往的職業,這個每天在錢堆裡打滾的行業,背地裡又有何不為人知的辛酸及黑暗 面?

發牌員在台灣有多熱?依據博弈管理學會去年針對全台大專院校所做的大規模調查發現,受訪的三十萬名大一到研究所學生中,有高達十二萬人願意從事收入不錯的 「荷官」工作,也就是說,每三位大學生中,就有一位嚮往多金的賭場工作,比率高得驚人。

高誘惑 深陷賭海欠債

發牌員︵港澳稱荷官︶,是賭場最初階的工作,起薪比一般大學畢業上班族高,若加上賭客的小費,每月薪水高出一般人二、三倍不是問題。其中小費往往占發牌員 收入的七成,在美國的小賭場,荷官一個月小費收入大約是一千美元,大型賭場小費收入可達二千五百美元。

荷官一夜致富的傳奇時有所聞,其中又以一九九○年代轟動整個拉斯維加斯的小費事件最為著名。當時在﹁凱撒皇宮﹂有位賭客贏大錢,隔天他離開賭場之前,遞給 服務過他的牌員,每個人一把車鑰匙,仔細一看,竟然是保時捷跑車的鑰匙。高薪加上幸運財的誘惑,荷官成為許多人的夢想,但是表面風光,背後卻有不為人知的 祕密。

曾在拉斯維加斯賭場當了二十年荷官的郭艾玲指出,﹁這是個容易受誘惑的行業。﹂看到賭客贏大錢,有些剛入行的年輕荷官禁不住誘惑,就跳下去賭,後果都非常 悲慘。

郭艾玲就遇過一名年輕同事,利用下班時間跑去別家賭場賭博;越賭越上癮,還向銀行借錢,﹁荷官收入穩定,銀行大都願意借錢。﹂她說,只是沒想到越輸越多。 直到有一天,賭場發現這名荷官已經連續一星期沒上班,趕緊報警找人,最後在住家找到他時,早已經燒炭自殺。警方調查,這名欠賭債的荷官,因為還不起三百萬 美元賭債,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走上絕路。

﹁這給剛入行的年經人很大的警惕。﹂郭艾玲說,剛入行的三個月是最危險的時刻,過了半年,看過形形色色的賭客,看清賭博﹁十賭九輸﹂的道理,大部分還是可 以抵擋誘惑。

﹁想靠賭博發財,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曾在拉斯維加斯﹁幻象金殿﹂︵The Mirage︶,擔任過行銷人員,現任南亞技術學院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講師楊筠芃指出,很多修博弈課程的學生,在第一堂課都會被她﹁潑冷水﹂。現實中的 賭場人生,根本沒有像電影演的賭神或老千那麼神奇。

高壓 面對各式賭客

荷官工作表面上可以拿高薪,但心理壓力也不小,面對形形色色的賭客,必須要有過人的忍耐功夫。曾在菲律賓賭場任職的稻江管理學院旅運管理系講師黃雍利指 出,以前曾有位女性民意代表到菲律賓賭場玩百家樂,連輸了五把,頻頻要求更換發牌員,於是換黃雍利上陣。

沒想到第六把還是輸了,這位民代氣憤地把紙牌與籌碼往他身上丟;不以為意的黃雍利繼續發牌,玩到第七把,這名民代仍舊輸了,她竟順手把手中的水杯往黃雍利 臉上砸來,「還好我機警閃避,只在眼皮上留下一道疤痕!」黃雍利心有餘悸地說。

而且賭場管理嚴格,為求賭博過程順暢,荷官心算也要又快、又準,並能立即算出該賠多少、該抽多少,所有臨場表現,中央控制台都會監視,三個月內如果連錯五 次,就會被炒魷魚。還要時時注意是否面帶笑容,一天八小時下來﹁簡直是累壞了。﹂他感嘆地說。

高淘汰率 成長空間受限回顧去年博弈條款通過,各路人馬搶食博弈商機。不僅是大專院校,連澳門、菲律賓與美國拉斯維加斯等賭場,紛紛來台開辦荷官培訓中心。不過去年 九月澎湖博弈公投未過關,荷官培訓中心紛紛停擺,連各校推廣中心也跟著停課。目前只有台科大、海洋技術學院、修平技術學院、稻江管理學院、高雄餐飲學院、 南亞技術學院、台灣觀光學院,將課程納入餐飲或是休閒事業系的選修課程中。

台灣目前還沒有開放設賭場,台灣人想要當荷官只有出國一途。黃雍利分析,荷官只要認真肯拚,半年內升到﹁監場﹂絕對不是問題,再過半年就可升到﹁區域經理 ﹂,如果想要升到﹁值班經理﹂,就得要再花三到四年時間。黃雍利坦言,﹁值班經理﹂想進一步升到﹁賭場經理﹂甚至﹁總經理﹂,恐怕就會遇到瓶頸。﹁這種難 度大概在一百人裡面,只有兩個人才會成功。﹂黃雍利說,有心從事﹁荷官﹂的年輕人,一定要做好生涯規畫。

表面高薪、亮麗的荷官行業,背面是高壓、高誘惑及高淘汰率的行業,如果無法吃苦、抗拒誘惑,反而可能淪為賭海波臣。有意從事這行業的年輕人,一定要三思。

台灣已取得博弈課程訓練證書人數

學校科系 人數

台灣科大推廣中心 72

海洋技術學院推廣組 20

稻江管理學院 20

高雄餐飲學院 48

東南科技大學 124

資料來源:各大專院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6

德隆专家的三知道和四种思维(转)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10197935184/'

德隆大师的三个知道被称为债坛的圣经,刚才看到有个帖子写得比较全面,所以就收藏了。

-------------------------------以下为转贴---------------------------------------------

 

投资获利的第一要素是:防止自己情绪失控,等待对手情绪失控。

 情绪为什么会失控呢?因为你“不知道”。不知道后面涨多少,不知道跌多少,不知道这笔投资 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情绪怎么才能不失控呢?最好是“三知道”。知道能涨多少,知道会跌多少,知道投资的期限有多长。但实际上不用也不可能做到“三知道”, 知道一个或两个就完全可以了。

先看债券:
1.投资期限:知道。只要你的资金使用期限与之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是短期资金投资长期债券恐怕就要情绪失控了。
2.涨多少:知道。只要够你的希望收益率就行。
3。跌多少:不知道。受基准利率影响,但只会浮亏。此外得公司不破产才行。

再看转债:
1.时间:知道。不一定是到期,和条款设计有关,不详细说了。
2。跌多少:知道。纯债券,但只是浮亏,而且是最坏结果。
3。涨多少:知道。最少也是连本带息,而且是最少涨幅。

分离债正股
1.时间:知道。权证到期,一翻俩瞪眼。
2.跌多少:不知道。
3。涨多少:不好说。不能保证一定上行权价。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分离债正股比一般股票要好,其实不是真的好,而是你知道了“一个半”,情绪上比较稳定。买正股赌的就是股票在最后行权时超过“行权价”,一旦权证到期,无论盈亏都要平仓,投资过程结束了。
我们以前搞过的正股+沽权
1.时间:知道。权证到期。
2。跌多少:知道。溢价幅度。
3。涨多少:不知道。蒙着多少算多少。

看看指数基金
1.时间:知道大概。反正有牛有熊,熬三五年一般能出头。
2.涨多少:知道大概。XXX市盈率就高估了,大盘的市盈率相对稳定一些。
3。跌多少:知道大概。XXX市盈率就低估了,而且也不会退市什么的。
投指数基金比股票情绪要好控制的多。


      最后说股票,你会发现属于“三不知”品种,纯粹就考蒙。
1.时间:不知道。
2.涨多少:不知道。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是人们企图安慰自己发明的东西吧。
3。跌多少:不知道。而且相当恐怖,农不好来个预亏,St,退市什么的,估计把你搞疯了为止。
大家别走技术分析这条路,死胡同。技术分析在逻辑上有问题,逆势交易肯定是死路一条,顺势交易好点,但长期看也无法战胜指数。
基本分析在原理上是对的,但所需要的假设条件很多,成本也很高,所以自身并不能保证足够的成功率。而且我认为股票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基本面,这里不详细谈了,而且还要判断牛市啊,熊市啊什么的。说实在的,要是能知道是牛还是熊,随便谁来操作都行吧。
在整个的投资过程中,情绪控制是最重要的,大约要占到90%,资金管理占9%,大家都认为最重要的分析,我觉得充其量占1%

 


如何分辨“疯子的行为模式”“正常人的行为模式

 

正常人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人干的事”呗, 疯子的行为模式就是“疯子干的事呗” ,这两种行为其实非常好理解,但是一放到证券市场中就容易犯迷糊 。


首先你要保持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模式,对投资品种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这个分析个大概 其就行,不算太难。其次要对市场中其他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进行预估,这个就是心理分析了。我就是把对手看成疯子看待,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是正确的。这个市场 中的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很奇怪的,当然了,债谈里的人除外喽。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疯子大部分时间的表现还是正常的,你什么时候见过疯子举着菜刀 永远不停的在砍、砍、砍?具体到证券上的表现就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范围里波动,小部分时间突然向上或向下大幅跳跃。但是:运动的幅度和持 续的时间都是不可测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跳跃一定会发生我喜欢操作转债等衍生品种,因为这类东西可以做到一定的量化,你可以明显的看出是不是有人在抽 风。

 

如果你是“正常的思维”,你把对手也当成“正常人”,在价格波动比较理性的时候操作起来会比较顺手。一旦对手开始发神经,价格开始大幅跳跃,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头脑一热,心理就容易失控。其实只要咬牙抗过去,价格很快就会回到理性波动范围。

“正常人的思维”思考“正常人的行为模式”,赚小钱容易,只要你抗的住。
“正常人的思维”思考“疯子的行为模式”,有可能赚大钱,你得死等机会。
“疯子的思维”思考“疯子的行为模式”,大赚大赔。除非干几票赶紧收手,否则早晚被提出局。
“疯子的思维”思考“正常人的行为模式”,这个就惨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5

股票菜鳥要知道的20件事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159

作為一個開始學習股市投資的人,知道以下這些事情或許會讓你少走些彎路。
 





幾乎所有關於資本投資的事,都呈現出一種狀態,你知道它,不能令你的投資獲得很高的利潤,但是你不瞭解它,那就會倒霉。一個努力學習投資的人,只不過是通過學習,讓自己倒霉的概率逐漸地減少—大概就是靠這樣的積累才會比其他投資者稍微傑出一點。
下邊我們提到的20件事大概都屬於這種範疇。

01
投資就是一場心理遊戲
假如投資只是基於一堆數據之上的分析的話,那未免也太簡單了。在信息變化時猶豫,在股價大漲時貪婪,在市場低迷時恐懼,這基本構成了投資收益下降的三 大元兇。群體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市場一旦受到強烈的刺激,如利空或利多,投資者的關注點便立即集中起來,並且情緒也相當激動,形成一個互相影響的「心理群 體」。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跟著群體走,而失去了獨立判斷能力。

02
制定計劃
並不是所有的錢都可以拿來做投資之用的,賭注越大,非理性的心理作用也就越大,投資收益反而越小。從財富規劃的角度來說,拿出月收入的30%用於投資 是比較合理的—當然這因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高低而定,不過建議不要超過50%。同時,設置一個止損點吧,用制度來規制自己可能產生的非理性決策。

03
通貨膨脹對股市是有傷害的
我們都知道,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使手上的錢戰勝物價上漲的幅度。然而,在惡性通貨膨脹時期,這一願望似乎變得更加艱巨了。有人曾經根據利率和股價的關係 向《財富》雜誌提問:股票市場的資本回報率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上升嗎?他的邏輯在於通貨膨脹導致了銀根緊縮,從而放大了資本市場的資金量,導致股價上漲,資 本回報率上升。然而,這個提問忽視了通脹對於企業經營的影響。巴菲特在回覆這個問題時說,處於通脹期的企業並不能有效地把通脹壓力通過提高售價對沖掉,銷 售額和利潤都降低了。在這一時期,投資者更願意把錢放到更加穩定的債券和存款上,股市會持續低迷。巴菲特給這一時期的股票投資提出以下建議,投資對有形資 產依賴小的公司,尤其要避免重資產企業。

04
交易成本比你想像中的高
買股票時,除了股價的漲跌影響著你的收益,那約千分之三的交易費用其實也會把你的資本收益消耗不少。如果你的交易頻次為50次/年,也就是說交易金額是本金的50倍,那麼你的交易成本將佔到本金的15%。

05
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
當投資大師羅傑斯被問到是否會投資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網絡公司時,老人家斬釘截鐵地回答:我一家也沒有買。他的理由有兩條,一是這些公司的股價高得離 譜,二是「我對網絡技術產業不瞭解,這不是我的投資方向」。經濟學領域有規模效應,投資者同樣需要。投資的分析和決策,說白了都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礎之上 的,一個人只有當他聚焦在某幾個領域中的時候,他的信息才會是最全最真的,這樣的分析才是靠譜的。

06
「題材股」都是不靠譜的
很多股民熱衷於聽從大眾媒體或者同好者群體認可的重大題材,而樂此不疲地奔波於前後的各種題材之間。然而,這種跟隨群體的做法正是犯了投資的大忌,如 果某個具有重大投資價值的信息已經在電視、網絡、報紙上鋪天蓋地出現,甚至被眾多的股民所追捧,那它的「價值」也就隨著股價的一路飆高而急速下滑。

07
雞蛋不是放在越多的籃子裡就越好
「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最為人熟知的投資名言,不過,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雞蛋應該放在儘量多的籃子裡。一個理性的價值投資者會選擇那些數量 有限的、最有價值的企業,因為過大的持股數隻會使得投資者的資本和精力分散。美國的特裡斯·歐典及很多學者都做過研究了,頻繁交易的收益率遠低於集中投 資。

08
還存在被低估的股票嗎?
安全邊際指的是價格和企業內在價值之間的差額。理論上來說,一個股票的安全邊際越高,那麼它的投資風險越低,投資回報也越高。這條看似違背「風險與收 益成反比定律」的論斷實際上又暗含著兩個意思。如果你能比別人掌握更多的信息—也就是你的比較優勢—找到這樣一隻股票也並非不可能,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建 議你選擇熟悉領域的原因,這樣你才能獲得一些更加內行的消息。而它的另一個意思則是說,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實在少之又少。因為信用體系使得流動性氾濫,股 票基本都是溢價的,除非遇到股市的崩盤,一堆便宜貨等著被撿。不過有條好消息是,羅傑斯在和記者聊天的時候說漏了嘴:A股以外的股票交易價格總是比A股 低,比如B股、H股。

09
關注股票價格與公司價值的差值
資本市場上的優秀公司有一籮筐,當你經過嚴謹的計算和分析後,猛然發現一家周身閃耀光芒的明星公司。這時,你不要太過興奮,因為這家公司的股價可能已經被抬得很高了。投資是一項看重成本和收益的行為,而不僅僅是像大學的財務課上做的公司分析那樣。

10
堅決杜絕舉債投資
你不是股神,更不是神。妄想用別人的錢來掙錢,只會讓你在市場貪婪時更貪婪,在市場恐懼時更加恐懼,並且帶來利息和投資失利的雙重損失。大量具體案例可以參見TVB的劇集以及1997年金融危機的真實故事。


11
考察市盈率的一個標準
市盈率的含義是每獲得1元收益所要投入的本錢,也就是說市盈率越高,投資成本也越高,投資價值相對越低。但是資本市場也是一個存在供求關係的市場,高 的市盈率往往又意味著高的市場需求—任何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儘早地買到搶手貨。關於市盈率的評判標準大概還真沒什麼定論。不過,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他的 《證券分析》中給出了他所認為採用市盈率法則投資的兩個條件:計算市盈率選擇的平均每股收益選擇5年以上的數據;市盈率的安全極限值是16。

12
中國還是很有前途的
雖然說投資和宏觀經濟沒有什麼太大關係,但是在一個興旺的市場中進行投資,總比在一個蕭條的市場裡要好。一家叫做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的金融機構做了這麼一項統計,它把全球各國股市的市盈率除以該國GDP的增長率,得出了各國股市的PEG(Price Earning Growth Ratio)比率。數據顯示,中國的該項指標是全球22個國家中最低的,也就是說中國的股價很便宜—看看現在滬深股市那可憐的點數吧,你也知道機會就在你 眼前了。

13
賣股票的時機
一個價值投資者的最大問題可能是什麼時候拋售看中的股票?如果你真的認為這家公司優秀,那就永遠不要賣掉它,傳給你的孫子。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當你認為它的收益已達到你的預期時,就果斷賣掉它用來享受吧,這不正是以投資來戰勝CPI的重要體現嗎?

14
做個業餘的投資者
千萬別把你的本職工作當成了投資,一切統計資料都表明,普通的業餘投資者的戰績和急功近利的基金經理們相比沒有顯著差異。如果你按照價值投資的步驟, 選擇一隻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後就長期持有,而不是隔三差五地買進賣出的話,那麼你8小時之後的業餘時間完全夠應付了。如果成天泡在K線圖前,難免會手癢。



15
沒空的你也可以做個被動投資者
有組數據顯示,世界上80%的投資者屬於主動型投資者,他們試圖憑藉自己過人的「聰明才智」,找出市場上那些因為失靈而導致的低估企業。而剩下的那些 則是被動的,他們的收益就是市場整體的收益。然而結果卻是,有四分之三的主動型投資者無法戰勝被動型投資者—也有四分之一戰勝了,他們叫沃倫·巴菲特、彼 得·林奇、吉姆·羅傑斯,當然也有一些效仿他們的普通投資者。所以,如果你沒空,不妨選擇些指數基金,做個被動投資者吧。

16
找點一手資料
技術分析那一派估計不是現在年輕人的范兒,他們也懶得去研究那些東西。所以,券商分析師的研究報告和財經新聞報導成了新的寵兒。不過別忘了,投資的一 條原則是:大家好不是真的好。如果是任何人都能獲取的券商報告,那其對選擇股票的參考價值也就可見一斑了。而財經新聞就更不靠譜了,新聞追求眼球的本質決 定了它歷史縱深感的缺失,比如前段時間炒得火熱的「糖高宗」、「蒜你狠」,儼然一副價格高得不可踰越的樣子。但翻翻歷史數據就知道,現在的糖價比歷史最高 位還低那麼50%。

17
不要追逐熱門
所有人追逐的熱門肯定不是最佳的投資選擇,因為競爭太激烈,你沒有比較優勢。不過這些熱門也提供了一些線索,比如為熱門行業提供設備服務的企業倒會有賺到更高利潤的可能。

18
固定資產基本等於吃錢機器
一家公司固定資產的多少並不決定著它的盈利能力以及你這筆投資回報的多少,相反這倒意味著公司每年會有大量的折舊和耗損,同時正如前面所說的,在惡性通貨膨脹時期,這類的公司具有更差的抵禦能力,很有可能經營難以為繼,到那時你手中的股票就會成為一張白紙。

19
公司借錢不一定是壞事
不借錢的公司基本不是好公司,因為在商業的江湖中,這意味著慢慢被吞食。而公司舉債發展的邏輯則在於相信因此能實現高於債務利息的利潤。一般來說40%至60%的負債率是可接受的,其中金融業會更高。

20
不斷學習
投資不是易懂的學問,以上只是我們給初級投資者的領路式介紹,更加深刻的道理還是得從實踐和書本上學習。相比於經驗豐富的老一代,初級投資者所擁有的比較優勢絲毫都不遜色,那就是—時間。
聯繫編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08

兩名日本核電廠員工的最後遺言和贖罪告白 你不知道的恐怖核電真相

2011-8-8  TWM




平井憲夫,一位東京電力公司員工,在核電廠工作二十年得癌。死前他勇敢站出來,把工作所知的核電真相公諸於世。他生前的最後吶喊,在十五年前就預告了核電廠今日的災難。

小倉志郎,曾參與福島核電廠機械部門設計,他多次以筆名發表文章,提醒日本人核安的重要。

在福島核災後,身為核電廠第一線員工的他,也成為日本媒體最倚重的專家之一。

節錄自《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的平井「最後遺言」和小倉「贖罪告白」,揭露世人不知道的核電真相。

東電技士平井憲夫生前最後吶喊:核電廠一旦運轉就是萬年不死怪獸

整理‧辛曉昀

我遭受了一百次以上的體內輻射汙染,最後得了癌症。我曾經畏懼即將到來的死亡,但母親鼓勵我,沒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因此決定在死前站出來,把知道的真相全部公諸於世。

核 電廠裡,鐵絲掉進原子爐、工具掉進配管裡卡住的人為疏失可說層出不窮。為什麼會這樣?日本核電廠設計優良,但都僅止於設計階段的理論,接下來的施工、建廠 才是大問題,就像是一級建築師來設計自己的家,卻碰上技術不良的工人,害家裡蓋好後,這裡漏水,那裡不符尺寸,這就是日本核電廠的現狀。而早期的工地,總 是會叫老師傅來做「班長」,經驗老到且注重聲譽,但現在他們已幾近凋零。

此外,核電廠因有輻射的危險,很難現場培育人才,現場昏暗悶熱,又必須穿戴防護衣罩,作業員無法直接語言溝通。而且技術越好的師傅,代表進入高汙染區的頻率越高,他們很快就超過法定的放射能暴露劑量,無法再進去核電廠作業,所以菜鳥人才越來越多。

電 廠不做虧本生意 金錢比人命重要核能機組每運轉一年,就必須停機做定期保養。因為原子爐會產生高氣壓,配管中則有攝氏三百度的蒸汽及熱水,這些會使配管的管壁或汽門嚴重磨 耗,因此必須定期更換,但這些作業卻使工人飽受輻射汙染。他們在高度心理壓力下工作,絕對無法維持好的作業品質。

有一次核電機組裡有一根螺 絲鬆了,排出的輻射量相當驚人,為了鎖緊這根螺絲,我們準備了三十個人,離螺絲七公尺遠的地方一字排開,聽到「預備,跑!」的號令就輪番衝上去鎖,一到那 裡要數三下,輻射測量機的警鈴就會響起。由於時間太過緊迫,這個才三轉的螺絲,就花費了一六○次的人力,四百萬日圓的費用!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不把核電廠暫停起來修理?因為核電廠只要停一天,就會帶來上億日圓的損失,電力公司才不會做這種虧本的事,在企業眼中,金錢比人命重要。

在 引進核電以前,根本就沒有討論過廢爐、拆除及廢棄物處理的具體方案。以厚金屬打造的核電廠,一經運轉就會遭放射能汙染並日漸磨損,政府原本打算讓核電廠運 轉十年就關閉,但在一九八一年福島核電廠一號機運轉滿十年之際,電力公司才第一次體會到,原來核電機組的廢爐、拆除有多困難。

拆掉這充滿輻 射能的原子爐,不但要花上比建造時多出數倍的金錢,也無法避免大量的輻射曝曬,原子爐下方的高汙染區,每人一天只能待數十秒,這該怎麼進行作業?如果停機 放著不管,核電機組內充滿大量的水蒸汽及冷卻水,會使機件生鏽,接著使金屬產生破洞,排放出放射能。核電廠只要插入核燃料棒運轉一次,整座核電廠就會變成 一個大型放射性物體,廢爐、拆爐談何容易?

今天製造的核廢料 將禍延世世代代子孫核電廠運轉後,每天都會不斷生產放射性廢棄物,其中有所謂的「低階」核廢料,卻是待在核廢桶旁五小時就有生命危險的劇毒物質。現在日本 把這些低階核廢料,全部拿去青森縣的六所村核燃基地存放,預計在那裡埋三百萬桶,管理三百年。但是誰能預料三百年後,這些核廢桶會變怎樣?這些廢棄物的管 理業者還存在嗎?

另一種「高階」核廢料,也就是用過的核燃料棒,必須與玻璃一起固化,並封閉在堅固的金屬容器裡,人類只要站在容器旁兩分鐘就會死亡。

這些散發高熱的核廢料必須持續冷卻三十至五十年,等溫度降低後再把它埋入幾百公尺深的地底,存放一萬年以上。管理核廢料也需要電力與石油,到時能源的總使用量必定超出核電所產生的能量,而且負責管理的不是我們,而是往後世世代代的子孫。

蘇 聯車諾比事故已經是過去的事情。「想要維持都市生活機能,保障能源穩定,雖然有點危險,但我們需要核電廠。」尤其住在大城市的人,更容易接受這種想法。我 想請求各位,每天一早起來,仔仔細細地端詳自己的孩子或孫子的臉龐,再想想國家積極發展核電的政策到底有沒有問題。特別是位於地震帶的日本,不只核電廠事 故,還必須提防大地震帶來的影響,再這樣下去,遲早會發生無可彌補的悲劇。

平井憲夫

日本設施配管一級技士,曾任職於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核一與核二、中部電力公司的濱岡核電、日本原電敦賀核電、東海核電等,負責監督定期檢查時的配管工程,1996年12月因癌症逝世,得年58歲。平井創立的「核電被曝勞動中心」,也在他逝世後,因後繼無人而解散。

福 島核電廠工程師小倉志郎警告核電危險性:把核彈放自己家裡引爆鈕卻在他人手上芬蘭在地下四百公尺挖核廢料儲存庫,盼能將此至少密封十萬年。北歐國家因為地 盤非常穩定,還可以期待不會發生地層變動而暴露出來,雖然誰也無法保證、見證那麼久以後的事,但地震大國的日本,怎麼找也找不到這種地方可以儲存。

現在各核電廠都暫時將高輻射的核廢料,儲放在核島區原子爐上方的核燃料冷卻池裡,原本是三十組一束,插在類似傘架的長方形容器裡,但後來變成六十組一束,現在又變成九十組一束。目前各核電廠的冷卻池都大爆滿,用過的燃料棒沒地方放,無法換新棒,只好增加冷卻池的儲存密度。

過 去有一位神戶大學的地震學教授石橋克彥,曾在二○○五年國會作證指出,如果原子爐發生爆炸,波及用畢燃料冷卻池,會引發鋯的火災,釋放出更大量的輻射線, 非常嚴重,但核電專家至今沒有人挺身說明過。我不清楚這些核電專家到底是知情但故意不說,企圖讓世人的注意力避開最危險的部分;或是有些核電專家本身不在 乎這個問題,只在乎原子爐本身。不過所有電力公司針對市民的宣傳冊子,的確都故意不提到核島廠房裡還有如此危險的冷卻池。

丟個保齡球就能炸 掉冷卻池 輻射外洩核電現場讓我覺得,這不是人類能搞的玩意,太多事無法被控制。核電作業本身會遭輻射汙染、傷害的問題,只要維修機器,就得先記得許多注意事項,且 非常嚴格,一點肌膚都不能露出。穿上防護衣後,戴面罩、有空隙接縫的部分要貼膠布密封起來,手上戴四重手套,先是薄棉,然後加上二重橡膠,最後是厚厚的工 作手套,腳上則穿上雨靴。

這樣的裝扮根本不能做什麼精密的作業,而且因為有被曝問題,每個人只要被曝五分鐘,就會達到一日容許劑量的限度, 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卻需要好多人全副武裝在附近排隊,等著輪番上陣,維修品質大打折扣,這開始讓我起了疑心。接著,蘇聯車諾比事故發生了,才猛然體悟核電 可能給人類帶來莫大的災難,而自己半生所設計、運轉、維修過來的核電廠,原來是這麼危險的結構。

其後,影響我最深的,是兩位醫師的譯作《致死的虛構:國家主導的低劑量輻射線的隱蔽》,該書將美國距離原子爐一六○公里範圍地區,和沒有原子爐地區作比較,發現有原子爐地區罹患乳癌的比率非常高,從核電廠發出低劑量的放射線其實是會致人於死的!

我在二○○七年寫了《在核電廠林立的國土上無法打自衛戰爭》一文,是源於當時有股聲音要修改憲法並增設軍隊,就想到冷卻池是在廠房的最上層,上面竟是毫無強化的屋頂,根本連小顆炸彈都無法防衛,等於是在自己的脖子上掛炸彈。

丟 個保齡球都能炸冷卻池的說法並不誇張,只要有點高度、有足夠貫穿屋頂的力量就行。冷卻池被炸後,核電廠內人員將會嚴重被曝,此外大量的輻射線外洩到大氣, 也可能因為水蒸汽爆炸而引發整個核電廠爆炸等等,非常恐怖。只要有核電設施、有燃料冷卻池的國家,等於告訴敵人快來進攻這裡就好,根本沒有什麼國防可言。

台 灣燃料棒密度高 發生事故機率也高台灣核電三十幾年來,上萬組用過的燃料棒都儲放在四個原子爐上方的冷卻池裡,每個池有二、三千組,這樣的數量非常驚人,在世界上也很少 見。核廢料之間的儲存距離非常重要,單單是燃料棒吊上吊下更換時不小心掉落的風險,或作業人員不小心將重物掉到池裡,都有可能會造成破損而產生核反應,池 裡的燃料棒密度越高,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高。

三一一的福島核災證明「只要有多套備用系統就一定安全」的思考根本不管用,就像這次安全電源 喪失,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生爐心熔毀氫爆,相繼出現無法挽救的慘狀。事後官方還直稱很健全,不清楚他們是故意淡化,還是本身都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政府的 表現讓人無法信賴,只覺得他們是明知故犯的幫凶。

現在福島全境輻射汙染,根本比以前我們在核電廠全副武裝才能進去的區域還嚴重。所以我豁出 去以真名現身,是有感於自己終身致力的核電,居然成為加害民眾的機器,還造成永遠不能居住的土地。我的著作就是為了破除某些人對於核安的幻想,也希望能廢 核,算是以核電為業的我的一種贖罪。

小倉志郎

東芝核電前設計維修工程師,在東芝的原子爐設計部門工作長達35年,曾經參與福島第一核電廠一號與二號機的機械部門設計,並與美商GE公司協力工作。

《核電員工最後遺言》

由平井憲夫、劉黎兒、菊地洋一、小倉志郎及彭保羅等核能專家與受害者撰文集結而成的書籍,告訴讀者政府不敢說、電力公司隱瞞的核電祕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9

八A總裁的「不可侵犯性」 張忠謀最知道


2011-9-12  TWM




政府控制匯率,韓國做得比台灣 好!」九月二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以此評論台幣匯率政策,立即引來央行「糾正」,在四日發布的新聞稿中,央行列舉五大理由反駁張忠謀;其中第一個重要糾 正,是「政府不能控制匯率。」只是,對於這個糾正,張忠謀恐怕會感到一頭霧水。

不過就在五月中旬,央行才引用了張忠謀的文章,藉以宣導央行 管控匯率的正當性。五月十七日,央行發布新聞稿「對︽今周刊︾七五一期封面故事之評論」,文中強調:「企業界不乏對本行匯率政策支持與肯定之聲音。」首先 即舉例,「張忠謀先生在︽經濟日報︾為文指出,……央行在此情況下對台幣匯率及時採行有效管控,實屬必要的防禦措施。」從五月十七日的新聞稿看來,張忠謀 當時已認為「央行對台幣匯率『有效管控』。」而這樣的評論,央行不僅認同,甚至視為「企業界的肯定」。

同樣是「張忠謀評匯率管控」,贊許央 行管控有成時,央行樂得開心笑納,批評「匯率管控努力不夠」時,央行卻說「不能控制匯率」。面對正反評論所作出的自我矛盾兩極反應,令人莞爾之餘,也加深 了「匯率政策一言堂」的負面形象。

(楊紹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1

台泥辜成允 如何擦亮辜家大宅門 我要讓別人知道我是個 !

2011-9-29  TWM





六年多前,原本應該在鎂光燈下出 場的小王子,卻在父兄相繼離世後,無助中接下重任,外有強人覬覦、內有權臣惡鬥;辜成允,這位台灣百年家族的繼承者,只得背起家族的十字架,一路前行。

他在辦公室的牆上貼起大大的中國地圖,想像自己如成吉思汗般攻城掠地於大漠之間;如今,台泥坐穩中國第六大水泥廠,把台灣的同業遠遠拋在腦後。

回首來時路,他說:「一切磨難,都成了最好的養分……。」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卓翰

攝影‧攝影組、台泥提供

我已準備好,您放心的走吧!這裡有我。」這是六年前,父親辜振甫過世時,台泥董事長辜成允在一份沒有對外公開的追悼文中,親筆寫下給父親的話。

只是,當時的辜成允是否真的準備好了,沒人曉得,但前台泥董事長、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在二○○五年一月過世時,卻是這個台灣百年家族最危急的時刻。

台泥辜家曾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自日治時代發跡以來,財力富可敵國,但最近二十年來,一來因轉投資事業虧損累累,二來長子辜啟允在世時過度揮霍,早已埋下 家族盛極而衰的轉折;而後,辜啟允、辜振甫相繼過世,王國終於瀕臨崩解。

父兄過世

他別無選擇 承擔重振家族的使命台泥過去在民營化的過程中,由辜家、新光吳家、高雄陳田錨家族等好幾個大家族共同持有,辜振甫在世時大家相安無事,但辜老走了,其他股 東就有不同的意見。加上當時台泥因為轉投資太多,從電信、媒體、地產無所不包,績效不佳,帳上負債比逼近五成。財務不佳,自然也成了其他股東討伐的最好理 由。

「當時我算了算,不會有人支持我的。」就在辜家企業王國岌岌可危之際,辜成允別無選擇,在敵人虎視眈眈、家族殷殷期盼下,承擔起重振百年家族的重責大任。 那一年,辜成允剛滿五十歲,寫下「這裡有我」一段話時,內心的壓力外人難以想像。

六年半多過去,二千五百個日子之後,辜成允接受本刊專訪,他難得敞開心胸,對外暢談一路走來的所有磨難。「我要讓別人知道我是個『咖』!」捲起襯衫長袖, 辜成允目光堅毅地說。

矗立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如城堡般的台泥大樓中,辜成允位於十四樓的辦公室裡,一張大大的中國地圖就貼在牆上,上頭細細載明台泥在中國市場的攻城掠地,每購併 或興建一座水泥廠,辜成允就在上面註記,如今整個華南地區,早已插滿台泥的旗幟。今年以來,台泥更是快馬加鞭,戰線向北方快速拓展,如成吉思汗般馳騁沙 場,「一月一併」,七月買下貴州凱里瑞安廠、八月併賽德水泥、九月購併重慶科華控股,今年已經購併了四家中國水泥廠。

從谷底翻升

甩富二代包袱 他埋頭一路往前衝如今,台泥已是中國第六大水泥廠,也是前十大水泥廠中,唯一的一家外資企業。至今年年底前,台泥將順利達到中國年產量五千萬噸的目標,這 個數字,是台泥在台灣經營五十年的五倍。如果從○三年台泥首度登陸算起,八年的辛苦經營,眼前這張旗幟不斷增加的中國地圖,就是辜成允最好的成績單。

股價會說話。如果撇開八月以來的股災影響不看,台泥股價從○五年辜振甫過世時的二十元起漲,今年七月曾來到五十元的波段次高點,漲幅一五○%,市值更從○ 五年的六百多億元一路成長到逼近一五○○億元,市場直接給了辜成允最好的肯定。

然而,從谷底翻升,到征戰中國,辜成允獨自承擔的辛苦,不足為外人道。有別於外界對「富二代」的既定印象,背負著家族沉重使命的辜成允,只能埋頭一路衝。 只要在台灣的日子,他每天早上準時八點上班,晚上十點半下班,只要是台泥的員工都知道,「十四樓」到了半夜還燈火通明是常有的事。

因為自己每天上班時間超過十五小時,為了不讓司機、祕書超時工作,辜成允只好各請兩班,輪流上班,才足以應付他長期又超時的工作時間。周末時為了不耽誤司 機休息,他常常一個人開車進公司繼續加班,這樣的日子,一晃眼已經超過六年,未來呢?「當然繼續下去。」辜成允毫不猶豫地說。

中國征戰苦

先觀察後了解 他自信無人能比目前平均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中國,外界總以為,中國市場只要靠著「辜振甫」三個字,台泥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對此,辜成允臉上掠過一絲尷尬 的笑容,說對,好像抹殺了自己所有的努力;說不對,好像父親的庇蔭不夠。因此,他乾脆開門見山,直接談起打入中國市場的艱苦。

從踏上中國開始,所有水泥同業的相關聚會,無論大小,再遠他都趕去,再不重要他都出席,原因無他,「這個市場我想來、我願意學,我願意花所有心力來融入市 場,來了解這個市場的遊戲規則,態度很重要。」辜成允語氣略帶激動地說:「所以今天,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為什麼中國水泥市場只剩我們一家外資,因為在這 段過程中,沒有人真正認清中國水泥市場的規模、速度和必要性,除了我!」台灣另一家征戰中國水泥市場的高階主管說,「很多毫不起眼的場合,我都遇到辜成 允,除了意外,老實說,我很佩服。」但中國市場又何止是親跑就足以征服?初來乍到,水泥業又是最最本地的產業,辜成允深知自己需要太多當地同業幫忙,因此 擬定戰略,第一步就是不與任何人為敵,先觀察、先了解,謀定而後動。

這一觀察,就是整整七年。期間雖然陸續有小規模的購併與蓋廠,但辜成允深知,要在中國市場長期發展,成為真正自己口中的「咖」,一定要有最好的團隊,才能 深耕本地市場。

為此,辜成允布局七年,終於搶下關鍵戰役,「昌興一戰,花了我整整七年的時間,但絕對值得。」辜成允首度向外界說明台泥在中國的致勝關鍵。

收購昌興

產能大幅提升 成為廣東第一大廠前年底,台泥轉投資在香港掛牌的台泥國際,宣布以四十億港幣收購中國昌興礦業的水泥部門,這一場購併,台泥的年產能將大幅增加一六○○萬 噸,光是這個案子,就超越台泥過去五十年來在台灣的總產能,也成為廣東第一大水泥廠。

但這只是當時報紙上登的內容,外界看不到辜成允口袋裡真正的盤算,以及為了這一役所付出的代價。故事要從○三年登陸的第一天說起。

一開始,辜成允就很務實地面對自己的戰略位置:以台泥的規模,縱使連三級跳,至今中國年產量不過五千萬噸,這個數字只是中國水泥業龍頭一哥「海螺水泥」的 一半不到,加上對中國政府政策的深入了解,辜成允算盤一撥,「登陸第一件事,就是不要與海螺競爭,而且還要做海螺的最佳盟友。」去年初,辜成允訪問海螺水 泥,海螺董事長兼總經理郭文參親自接待,當時,辜成允就以「兄弟公司」形容海螺與台泥之間的密切關係。

台泥的第一步對了,於是,跟在海螺身邊,辜成允很快相中了海螺外圍的外銷與新興部門,台泥近距離耐心看守,等著海螺決定將其切割出售的一天。

這一天終於來了,○七年海螺董事會決定出售這個部門,但遺憾地是,海螺相中的買方不是當時還不太成氣候的台泥,而是將其賣給了昌興礦業。辜成允不死心,決 定繼續守在昌興身邊,這一等又是二年。

一月一併

重金養人才 不與人為敵戰略成功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九年,昌興礦業在市場上找尋買主,想要切割水泥部門,辜成允知道這次絕不能再錯過,一舉以四十億港幣的高價買 下,七年的時間等待,終於買下這個重要的部門,不只產能大躍進,「更重要的是,從此台泥在中國的團隊,幾乎都來自昌興這批年輕、了解中國水泥市場,又沒有 傳統老中國水泥市場包袱的精英部隊。」例如這批團隊中,有一組過去海螺採礦的人才,在採用海螺一條龍的採礦模式後,一噸石灰石的採礦成本立刻就下降三分之 一。」昌興一役,為台泥的中國布局,打下漂亮的基礎。如今台泥在浙江杭州有一個營運總部,除了一位從台灣去的財務長外,全數是昌興的團隊,辜成允自己每月 至少飛一次杭州,台泥在這裡砸重金培養人才,也從杭州看中國,九年之後台泥在中國展開一連串的快速購併,包括今年以來被外界稱為「一月一併」,市場策略都 是從杭州這個總部出發。

如果要追本溯源,這個購併案的成功,要歸功於一開始辜成允「不與人為敵」的戰略成功,但細究這個策略的背後,其實很有其父辜振甫的影子。辜振甫在世時,一 直以其優雅、與人為善的行事高度著稱,當年才會被欽定為兩岸會談的不二人選。

辜成允顯然承襲乃父風格,「台泥帶著誠信而來,例如購併出價,我們絕不反悔食言。」這在由本土企業壟斷的中國水泥業中,簡直是異數,但日子久了,大家也發 現,台泥是可以談生意的對象,業務也才慢慢鋪展開來。

擠進前段班

擴廠和購併 分進合擊策略奏效第一階段的規模有了,「接下來,就是要如何擠進前段班。」說這話時的辜成允,忍不住握緊了拳頭。

為此,台泥不只砸錢購併,還要同時間蓋六座廠,資本支出不斷增加,但短期立刻直接影響每年的財報數字。

「擴廠和購併,一定是兩者並行,因為不自己蓋廠、自己跳下去做,不會懂得這個市場的『眉角』;但光是自己蓋廠,速度肯定來不及,如果不購併,不可能跟得上 前段班的速度。」辜成允細數不同戰略下背後的思考。瑞士信貸資深分析師葉昌明就十分支持台泥分進合擊的作法,「正確的戰略,比爸爸是誰重要多了。」辜成允 估計,中國的水泥市場還有十年好光景,但不待十年,未來三年就將是決定「誰是前段班」的關鍵時刻,台泥的購併引擎已經點燃,未來在中國只會一路挺進。

「我們希望二○一六年底前可以到一億噸的產能目標,」辜成允斬釘截鐵地說。事實上,檢視過去辜成允開出的「支票」,全部提早兌現,無論是「二○○八的二千 萬噸」或「二○一○的五千萬噸」全數達陣,這一次,擠進前段班的關鍵一役,辜成允能否再次演出精采戰役?

在這位小公子的眼神裡,已經不若六年前接班時的惶恐,當年那段「我準備好了,這裡有我。」的話語,如今聽來,堅定而令人安心。

一路走來,挑戰沒有少過,辜成允一路背著家族的十字架前進。如今,有了第一份成績單,辜成允回首過往,然而,他只是一再強調:「所有的磨難,如今都成了最 好的養分……。」辜成允:愛,就是讓孩子完全自由選擇辜振甫的修養是出了名的好,連同在對兒女的教育上亦然。辜成允在給父親的追悼文中寫下,辜振甫一輩子 「以嚴正不容侵犯的態度說話」只有三次:一次是辜成允小學放學回家,問爸爸為什麼有同學對辜家頗有微詞;一次是辜成允赴美讀書前的行前叮嚀;另一次則是辜 振甫最後在病榻前,交代辜成允要「好好照顧媽媽」。

辜成允說,這三次嚴格說來,也都不算生氣,基本上「爸爸一輩子沒有對我發過脾氣」。

「但我的脾氣就沒這麼好。」辜成允說,兒女從小就被立下規矩,做三件事一定會被打:第一是不誠實一定打;第二是認為可以用家裡的錢或勢來解決事情,以為自 己與別人不同,也一定打;第三則是出賣朋友也會被打。

辜成允有一對子女,女兒辜萱慧學設計,兒子辜公愷學的是資訊,都在台灣完成完整的大學教育。頭上頂著「辜」字,辜成允當然理解姓辜帶來的所有便與不便,他 說:「我給孩子最多的愛就是,我讓他們自己完全自由選擇。」這位永遠背著家族十字架的台灣百年家族繼承者,顯然內心依然希望子女能卸下重擔,走出一片自在 的天空吧。

辜成允

出生:1954年

現職:台泥企業集團董事長

經歷:台泥總經理

學歷: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家庭:妻子侯天儀,育有1子1女

台泥(1101)

成立時間:1946年

負責人:辜成允

資本額:369億元

近三年營收、獲利: 單位:新台幣億元年 2011(2Q) 2010 2009 2008 營收 572 1062 868 785 獲利 69 134 117 65 辜成允布局中國9年,

創造在台6倍成績

1997 台泥國際(香港水泥集團)成立2000 和平水泥廠啟用,但網通泡沫牽連,台泥股價創下歷史新低7.1元2001 辜啟允去世,留下百億元負債,股價只有10元2002 中信集團與和信分家,辜成允決定切割和信事業2003 進軍中國,台泥第一件投資案英德廠動工2005 辜振甫去世,台泥蕫監改選,辜成允結合外資,守住過半董事會席次2008 台泥購併嘉新水泥(中國),啟動中國購併之路2009 購併中國昌興水泥部門,提前完成產能目標2011 中國題材發酵,股價三個月從30元漲到45元,大漲50%

台泥在中國的

產能布局 單位:公噸

四川 廣安長興:200萬重慶 台泥重慶一期:200萬貴州 貴州安順廠:200萬

賽德水泥:600萬

雲南 安寧廠:80萬

寶山廠:50萬

廣西 貴港廠:900萬

柳州廠:140萬

遼寧 台泥遼寧廠:200萬

江蘇 句容廠:450萬

安徽 朱家橋廠:70萬

福建 福建廠:225萬

廣東 台泥廣東廠:900萬

英德龍山廠:600萬

廣州南方廠:30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