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防災型都更 讓李鴻源下台更火紅

2014-07-21  TWM
 

媒體近日報導「李鴻源、柯文哲相約碰面,引發國民黨高層關切,竊聽電話疑雲」,讓李鴻源卸任內政部長後,人氣熱度不減,再度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連勝文等一下會來,柯文哲也很有誠意!」七月初的一個午後,記者與李鴻源約在台大研究室訪問時,李鴻源透露,在我們的訪問之後,接著是連勝文來拜訪,問他除了連勝文之外,還有哪些人,他笑笑說:「柯文哲、沈富雄也都已經來過。」

到底讓連勝文、柯文哲、沈富雄三位台北市長參選人趨之若鶩的「好料」是什麼?

直指土地房價問題發想自一份地震中心警報

李鴻源在國土規畫方面的專業,以及手上可執行的方案,都是讓這些參選人有興趣的題材。而李鴻源手上現成的兩大方案,「防災型都更」以及「公設保留地解編」,更是直指土地、房價問題的核心。

大約在一年前,李鴻源還在內政部部長任內時,他請位於台大的國家地震中心做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提到,如果台北發生六級地震,大台北地區會倒掉四千七百戶的房子。

他接到這個訊息後相當震驚,趕緊請營建署把全台灣若發生強震,最可能出現土壤液化(編按: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固態的土壤會變成液態,或變成粘稠的流質)的地方給找出來,結果營建署的資料顯示,台北盆地遇到強震會產生土壤液化的地區,現在上面住了約三百萬人口。

同心圓置換方式用九公頃地活化台北老宅

雖然在過去的歷史文獻記載上,台北從未出現過六級地震。但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台北只面臨四級地震,就已經倒掉一堆房子,在有前車之鑑的情況下,他趕緊找國防部協商做「防災型的都市更新」。

根據規畫,當初李鴻源在內政部長任內,台北市的第一個「防災型都更」,是打算蓋在台北一○一旁、佔地逾九公頃的陸軍保養場。「首先,我先去拜訪國防部,跟國防部說,這九公頃給我用,我蓋一批二、三十棟大樓,這些大樓蓋完,我再把旁邊的住戶搬進來。」李鴻源說。

由於這些房子都是國家來蓋,當時他的想法是,周邊的住戶換進來之後,除了把一部分的房子給國防部,剩下來的就是社會住宅。而這九公頃蓋完大樓之後,旁邊的住戶搬進來住,就可把原本的老舊房舍拆掉,接著興建低密度、更耐震的建築物,接著再把周邊居民換進來住,一圈一圈有如同心圓一般的置換下去。等於把這原始的九公頃土地,變成活化台北市老舊住宅的一招活棋。

李鴻源認為,這樣的防災型都更有三大好處。

適用全台老舊社區未來二十年公共建設做不完

首先,讓老舊的住宅消失,確保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其次,社會住宅的概念就在這裡面,不用再特別在去蓋社會住宅。再者,除了台北市以外,新北市、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全台有老舊社區的地方都可以做,未來二十年台灣的公共建設就做不完。

都更專業律師黃坤鍵表示,現在都更會窒礙難行,是因為政府把全部的問題都丟給建商跟住戶自己去處理。如果由政府來主導會比較有公信力。

「而且,如果內政部在台北一○一旁邊蓋大樓且一坪賣八十萬,那旁邊的一坪兩百萬做得起來嗎?基本上,如果台北市多幾個地方可以這樣做,針對房價,政府就有發言權。」李鴻源說。如果是沒有大塊軍用地的縣市,他也想好了釜底抽薪的解套方法,那就是他在內政部長任內的最後兩週提出的「公設保留地解編」辦法。

李鴻源回憶,當天他在做這個報告時,央行總裁彭淮南聽了,眼睛瞪大的說,「這個案子推出去,連我的問題也解決,」會後,彭淮南還特別跟李鴻源表示,這件事我幫你敲邊鼓,我們兩個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公設保留地起因於政府在四十多年前做了一個全國性的都市計畫,圈了很多學校、市場、機關等地方,當作預定地。這些預定地,都是屬於人民的土地,卻被政府圈了四十多年,沒辦法動,因此引起不少民怨。

基於現在少子化、軍事用地、機關用地越來越少,四十年前的計畫早已不符合現況。因此,李鴻源今年一月中旬在行政院院會中報告,提出全面檢討都市計畫,把不需要的公設保留地全面解編還地給民眾的計畫。

以新北市為例,新北市的公設保留地有六千三百公頃。民眾、新北市府可透過重劃,雙方各取得一半的土地,到時候,這些土地,新北市政府要拿來做防災型都更、做滯洪池、做公園等都可以。甚至出售一、兩百公頃就可以把新北市的負債都還掉。

只是沒想到,做完報告後不久,李鴻源就離開內政部了,留下沒有實現的想法。至於,李鴻源的夢幻計畫,能否獲得未來的台北市長的青睞,並實踐,就要看選情的變化了。

【延伸閱讀】新區換舊區,活化老宅一舉數得——防災型都市更新施行步驟

A區為民眾自有的老舊房舍 B區為政府主導興建的社會住宅

●第一期Step1:A區與B區跨區權利變換,同時公告招商Step2:第一階段興建B區住宅Step3:第二階段由第一期A區住戶進住已完工之B區住宅Step4:實施者興建騰空出的A區住宅

●第二期Step5:接著運用A區分回住宅做為第二期中繼住宅使用。

重複以上步驟,一步一步推動,逐漸取代不防震的老舊住宅。

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24

預知土石流、暴雨 日企辦到了 小工廠到電信商都做,防災商機逾2.2兆

2015-12-21  TCW

天災無法避免,卻可人為把傷害降到最低,無人機、App、大數據這些科技名詞,套用到防災上,連幾點會下雷雨,都能立馬告訴你。

日本列島近年來出現了各種天災,火山爆發、密集豪雨及隨之而來的洪水、土石流,還有暴風雪、龍捲風等,特別是近年來,還常發生因地殼變動或氣候異常所釀成的創紀錄災害。

為減少災害程度,有企業挺身而出,活用小型無人空拍機或最新的無線通訊技術,開創防災領域新事業。

新創公司派空拍機去火山口

今年初,鹿兒島縣的櫻島火山就觀測到山體膨脹,頻繁發生伴隨地震的火山爆發:到了八月,警戒級別一度提升到須準備避難的四級,讓周邊縣市等相關人士都提心吊膽。

當時為了觀測火山的活動狀況,無人空拍機發揮了極大作用。今年五月,距離櫻島火山口三公里遠的黑神地區觀測站,派出了一架空拍機,前往觀測濃煙滾滾的櫻島昭和火山口。在有關人員的注目下,空拍機上升王一千二百公尺的高空,朝著火山口奮勇前進。到了火山口上方,開始停懸,拍攝火山口內部的樣子。整個調查飛行時間約十五分鐘,空拍機最後安全回到觀測站。

日本氣象廳將櫻島山頂半徑兩公里內劃定為禁止出入區域,在人員無法進入的火山口附近,只能靠空拍機拍下詳細狀況。

執行這個觀測實驗的是以東北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使用的是埼玉縣富士見野市的新創企業enRoute研發製造的空拍機。該公司承接了西之島、箱根山、御嶽山等許多火山活動調查的案子,除了具備災害調查相關技術能力,空拍機飛航技巧也素有好評。所以越來越多政府單位和企業透過測量公司等找上該公司協助調查。

該公司社長伊豆智幸特別強調災害調查的飛航專業技術重要性:「我們累積了安全抵達天災位置的飛航所需資料,也持續改良電池與相機等設備選擇。」

除了火山爆發,近年來土石流也越來越多,二。二二年伊豆大島、二0一四年廣島土石流災害,都奪走了不少條寶貴人命。

NEC「算出」土石流爆發

全日本約有五十二萬處斜度三十度以上、長五公尺以上的土石流危險坡面,N E C開發了資料解析技術,能在意外發生前算出這種坡面的危險程度。今年六月開始在島根縣津和野町進行實驗,預計明年三月前進入實用階段。

該技術是在坡面中埋入水分計和振動慼測器,根據土石重量、水壓、黏著力、摩擦等數據,來判斷危險度。實驗時預測的誤差最短只有十分鐘,一旦進入實用階段,應該可以在土石流災害發生前幾小時,就知道危險即將發生。

N E C消防防災解決方案事業部主任阿部健太表示:「過去土石流很難事先預測。我們希望這種技術成功開發後,政府機關能積極導入。」

40人小廠做出火山避難所

另一方面,造成五十八位登山客死亡、五人失蹤的岐阜縣御嶽山火山爆發王今已一年,開發避難設施、保護登山客不受火山灰侵襲的腳步不曾停歇。大阪市的防災機器製造商藤原產業,打造出筒狀避難所,利用內部直徑一.四公尺、鋼鐵厚九毫米、內含隔熱材等的堅固外壁守護登山者安全。該公司的主力事業為開發、製造淨水廠設備,這是一個成熟市場,業績已穩定,於是選定防災設備做為新事業。二00三年它開發出鋼骨打造的海嘯避難設施「自救塔」,第一座安裝於三重縣志摩市,之後越來越獲得日本各地方政府機關重視,現在已安裝了四十二座。

藤原產業是中小型製造商,員工僅四十人,年營收十三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億五千萬元),社長藤原充弘說:「防災設備是需求很高的利基型市場,今後我們將活用中小企業的機動性,繼續生產大企業無法仿效的新口品。」

氣象公司用App算下雨時間

要防患末然,就必須提高預測精準度,提供氣象情報服務的氣象新聞公司(wcathernews)利用市民提供的龐大資訊,透過大數據分析,預測豪雨何時發生,盡早提供可能的災害狀況等資訊。

該公司透過旗下App的使用者,招募「大雷雨防衛隊」,請隊員們拍攝天空中的雲,並傳送形狀、顏色等資訊,weatherncws本部分析資訊,提供二小時內東京都港區會下雷雨」等精確預測。

今年七月,該公司再精進功能,除了分析手機拍攝的畫面,同時導入氣象衛星向日葵八號的觀測資料:截至今年九月底,共有十二萬名隊員傳送四十五萬筆報告,以平均值來看,全日本各地都能在大雷雨發生的五十分鐘前收到通知。

該公司的減災專案領導人宇野澤達表示:「隨著手機功能進化,我們可以收到使用者傳來更詳盡的氣象和災害狀況,我們也努力將此服務推廣到各地方,做為減少氣象災害的工具。」

也有企業利用現有的基礎建設來協助防災,例如電信商NTTDoCoMo就在無線基地台安裝環境、氣象慼測器,提供資料給地方政府或氣象相關公司等。目前六萬座基地台裡已有四千座完成安裝。

另外,還有企業嘗試改變行銷手法,銷售現有產品做為防災用途。今年六月電通公司祭出了「+有備無患專案」,除了做專用於防災的產品與服務,旗下的一般飲料、食品、日用品等,也強調其適合防災的功能,以促進銷量。

日本防災技術開始賣到海外

市調公司富士經濟預估,日本防災等危機管理相關事業,二0一六年的市場規模可望達到一兆九千二百億日圓,比起發生三一一大地震那年,成長率高達三一%。另外,電通總研則估計有助於防災的商口叩如食口叩、日用口品等,潛在市場規模上看六兆三千八百一十四億日圓,基本商機與潛在商機合計超過八兆三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二兆二千七百億元)。

再者,防災市場不只有日本國內,也可以進軍海外。高知市防災機器製造商Osasi注意到這一點,旗下的地滑防災機器等商品賣到烏茲別克、衣索比亞等全球超過十五國;二0一二年全球最大商用直升機製造商—法國空中巴士直升機公司,也在神戶市新增防災直升機的研發據點,同時培訓駕駛員,未來除了日本外,也計畫開發中國或東南亞市場所需產品、培訓當地駕駛員。

日本因為地形複雜、多天災,又被稱為災害列島,但換個角度看,也表示其孕育出的防災技術可適用於全世界。防災產業的商機,可望由日本延伸到海外。

(Nikkei BuSiness(C)2015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 lnc)

李貞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47

“千尋”高精度定位突破毫米級 可用於防災減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564.html

科技的發展正在影響著人們對定位的需求。從APP打車,到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從無人機噴灑農藥作業,到遞送包裹服務,都離不開精準的定位。

5月18日,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出資設立的定位導航網絡服務公司千尋位置網首次浮出水面,並推出三款針對不同用途的高精度產品,以及國內首款商用低速自動駕駛電動車。此外,千尋位置還宣布國家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正式投入運行,開始向全社會提供服務。

首次上市的三款產品分別是亞米級的定位產品“千尋跬步”、厘米級定位產品“千尋知寸”和毫米級定位產品“千尋見微”。

以APP打車為例,很多人在叫車的過程中都會發現定位不準的問題,特別在機場、火車站這種大型公共交通樞紐,往往在地圖上直線距離很近,但實際駕駛中能難迅速到達。千尋的第一款產品就可以為這種情況對癥下藥。“千尋跬步”這款產品的定位精度在亞米級,隨著北鬥地基增強一張網的建設,該產品已經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同時,它可以運用在手機、車載設備、智能穿戴等上面。

厘米級的產品“千尋知寸”的定位精度是針對自動駕駛、精細農業、無人機、駕考駕培領域,具有廣闊的工業應用前景。隨著北鬥地基增強網的建設,服務的覆蓋範圍將從現在的東南沿海擴大至大部分經濟活躍地區。

定位最精準的產品“千尋見微”的精度高達毫米級別。可以被應用於危房的監控、滑坡的監測、鐵塔的值守、橋梁的看護等防災、減災領域。

千尋位置網CEO陳金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精準定位在很多領域能大幅削減成本,該公司大部分收入也來源於精準定位。比如在危房監測應用中,原本高昂的人工監測成本將被全時精準位置監測所取代。”

目前中國市場上提供地圖導航服務的企業有很多,包括高德、百度等,但是從事高精度定位的公司並不多,四維圖新是國內比較大的一家,地圖前端市場占有率高達70%。四維圖新從2014年開始研發與高精度地圖相關的產品,不過目前精度也只能達到5米左右。

不過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智能汽車被認為將會改變整個汽車產業的生態系統。而在車聯網的發展中,精準的位置將越來越承擔起重要的基礎功能,無論在不遠將來的自動駕駛,還是現在的App叫車,基於位置的服務將是未來很巨大的一塊市場。

為此,千尋位置宣布已與北京智行者科技公司及鑼蔔科技開展合作,即將推出國內首款商用低速自動駕駛電動車。依靠其北鬥地基增強系統,千尋位置將為該款電動車提供駕駛中的高精度定位服務,為自動駕駛的實現保駕護航。電動車的整車設計和自動駕駛控制系統分別由鑼蔔科技和智行者科技負責,完成後產品將率先在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園區進行試運行,未來計劃將推向國內各個景點及園區。

阿里巴巴高德軟件副總裁周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基於高精度定位、環境感知和雲計算的自動駕駛技術是智能汽車最核心組成部分。定位導航功能在自動駕駛技術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千尋位置目前已完成全國近600個衛星導航參考站建設,今年底還將實現翻番。公司全部使用國產設備,核心技術、芯片、算法自主可控,同時支持北鬥、GPS和GLONASSO,本次上線的亞米級服務已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從站網覆蓋面積和支持用戶數量來看,已經是全球最大地基增強系統。

而利用計算、數據及算法能力,依托開放平臺支撐,千尋位置還將高精度定位能力通過在線服務的方式開放給公共服務領域的行業、企業及開發者,他們利用這種服務能力,就能連接、優化終端用戶的客戶體驗,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24

大多“一帶一路”國家保險深度不足1% 應加強保險在防災減災中作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288.html

“一帶一路”的構想覆蓋了亞、非、歐三大洲65個國家,然而許多“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卻是災害頻發的區域,因此關註災害防禦與救災合作,成為“一帶一路”戰略部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在近日舉辦的上海論壇2016子論壇——“一帶一路中的災害防禦與救災合作”論壇上,論壇承辦方之一複旦發展研究院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許閑表示,盡管“一帶一路”國家災害損失頻發,但大部分的“一帶一路”國家保險密度不足100美元、保險深度不足1%,處於保險業的起步發展階段。而實際上,保險對個人保障和政府的財務平滑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運用保險這一工具可以幫助社會主體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

“一帶一路”國家保險密度、深度普遍不高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總工程師楊思全表示,“一帶一路”沿線為災害頻發、易發、多發的區域,同時多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災害風險高、救災壓力大。

楊思全稱,“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主要主體是亞洲,而從1995年-2015年期間,全球前10名因氣象災害受災人口的國家中,亞洲國家占了7個。“歸納起來,‘一帶一路’區域主要災害類型,包括:地震、地質災害、火山、洪澇、幹旱、風災,這是‘一帶一路’突出的幾個‘廣布型’自然災害。從經濟損失來看,因為這個區域防災減災救災投入相對比較少,災害一旦發生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災害損失,對當地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據他介紹,目前,防災減災管理體制主要分為統一集中模式、區域合作模式、內外結合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在防災減災的過程中,還突出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基礎設施建設中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缺乏有效的技術和平臺支撐,人才隊伍結構不優、數量不足,全社會災害風險認知水平不高,社會力量發揮作用不足等問題。

許閑表示,部分“一帶一路”國家一旦產生災害,那產生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重相當高,以中國汶川地震為例,其損失約占當年中國GDP的2.5%。“如果能夠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就能更好地進行經濟社會的發展。”

而眾所周知,保險在補償災害損失方面是上佳工具。然而,據許閑介紹,大部分的“一帶一路”國家保險密度不足100美元、保險深度不足1%,處於保險業的起步發展階段。而實際上,保險不僅對個人保障和政府的財務平滑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運用保險這一工具可以幫助社會主體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

保險如何幫助防災減災?

那保險在“一帶一路”區域防災減災的風險管理方面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永誠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馮天佑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存在著許多風險,如經濟風險、政治風險、自然風險、運輸風險、信用風險、恐怖主義風險。

他以“一帶一路”區域內中巴經濟走廊的一個發電站建造項目舉例稱,保險公司在承保此項目之前必須幫助客戶分析對應的風險,不僅包括經濟、政治、自然災害的風險,而且還要考慮在發電站建造、設計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及標準化問題等,從每一個風險點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兩個維度來制作風險評估表,讓客戶理解他們面對的是怎樣的風險,並根據不同的風險采取減少風險或者遷移風險的應對政策。

“事後的賠償是一部分,但是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進行事先預防性的措施。當我們進行‘一帶一路’區域項目風險管理的時候,不僅僅要想到自然災害,還要想到其它的風險威脅,我們要確定最後通過我們的分析,使得企業有效地避免或者降低這些風險,最後達到危險控制、災害控制的效果。如果企業有很好管理的話,損失就會較小,而這個過程中保險公司可以予以企業很多的支持。” 馮天佑說。

另外,針對“一帶一路”總體的防災減災措施,楊思全建議加強科技對防災減災的支撐能力、推動區域合作的協同聯動機制、履行國際上關於防災減災的義務、充分發揮現有國際組織的作用、開展經驗和實踐的共享,以提升“一帶一路”區域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

許閑則呼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應該提供更多的災害數據,幫助研究的進行,為制定更實用的防災減災機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政府間的合作是未來“一帶一路”防災減災的趨勢,中國應該繼續和這些國家深化合作,並加強和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建立基金化解災害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37

中國成功發射雲海一號01星 用於防災和科學試驗等

12日7時1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雲海一號01星送入太空。

據新華社報道,雲海一號01星主要用於大氣海洋環境要素探測、空間環境探測、防災減災和科學試驗等領域。這次發射的雲海一號01星和配套的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制。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240次飛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