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股攻略》新藥及醫材 構成產業雙主流 新掛牌族群領軍 引爆生技想像空間

2012-03-12  TWM




生技新藥股持續發光,並且由第二季將掛牌的高價股東生華、智擎領軍衝關;此外傳統生技高價族群的醫材相關類股,也因金可預計回台掛牌掀起熱潮,未來新藥研 發及醫材類股將成生技黃金十年的投資雙主流。

撰文‧林宏文

儘管日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韓國生技製藥業已經全面超前台灣,不過,在全球生技新藥發展機會眾多,台灣新藥研發公司與韓國正面衝突機會不大,已成為台 股爆發力最強的板塊;此外,由於台灣還有一群持續穩定獲利的醫療器材族群,也為保守穩健的投資人提供長線投資生技股的另一種選擇。

近來生技產業中的製藥族群再漲一大波,有如為「台灣生技黃金十年」點燃衝鋒引信,而帶動這波漲勢的個股,除了先前新掛牌的健亞、基亞等公司外,還有即將於 第二、三季掛牌的智擎、東生華、國光生技,以及股價又創新高的原料藥廠台灣神隆等公司。

產業聯盟領軍

擴大台灣新藥產業空間

二月下旬,國內包括健亞、東洋、中化、永信、南光及信東等六大藥廠共同宣布,自行研發的「降血糖新藥DBPR108」,已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 (FDA)核准進入臨床一期。

這個以健亞生技為首、橫跨台灣本土六家藥廠組成的產業聯盟,是在兩年前組成,並由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趙宇生率團開發。

此外,由於這個藥物是僅次於美國默克藥廠和瑞士諾華的全球第三例,對台灣新藥產業具有里程碑意義,也顯示全球待開發的新藥空間還很大,不像過去電子業局限 在同質性的競爭之中。

除了領軍此項跨藥廠的產業聯盟外,健亞還因為耗時七年多的官司勝訴,日商武田製藥將付給健亞五千萬元,也讓健亞成為此波製藥類股大漲中題材較多的個股。

競爭力撐場

東生華、智擎、國光生技夯其實,在此波製藥類股中再次突破新高的,反而都是高價族群,包括東洋集團投資的東生華及智擎,由於兩家公司分別預計在第二、三季 掛牌上櫃,且均屬優質新藥開發公司,因此股價分別創下一二九元及一○三元的半年新高,也讓母集團東洋的股價漲至一三三元,創七個月以來的新高,讓最早投入 台灣新藥研發的董事長林榮錦笑得合不攏嘴。

東生華是在前年九月從東洋母公司切割出來,在分工上,東洋著重於癌症藥品開發,東生華則專精於慢性病藥品開發,以心臟血管、腸胃疾病及自體免疫藥品開發為 主,並以組合劑型、長效劑型的特點,為慢性病患節省開銷。東生華去年前三季營收四.九七億元,毛利率高達七○.八%,稅後淨利一.三五億元,EPS(每股 稅後純益)四.八四元,獲利不僅創公司歷來新高,在國內新藥開發公司中也是佼佼者。

至於另一家極具競爭力的新藥開發公司智擎,旗下的PEP02是以治療胰臟癌為主要研發項目,由於二期臨床結果已證明比現有的藥效果還要好,因此也簽下目前 國內對外授權金額最高的二.二億美元,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藥個股之一。

目前智擎的授權金額已陸續入帳,去年五月,智擎已先認列了第一筆簽約金一千萬美元,月營收達二.八五億元;今年二月智擎宣布進入臨床三期,並已收到第一個 臨床病人,再度取得里程碑款五百萬美元,預計二月也將有一.五億元的營收入帳。這種因新藥開發而創造出來的實質收入,讓智擎的股價再創新高,突破一百元關 卡。

此外,規畫於三、四月間掛牌上市的國光生技,也是備受關注的個股。由於國光生技是國內少見的疫苗大廠,而且今年營運將有大進展,包括流感疫苗完成歐洲臨床 實驗,將擴大出貨抗原原液給合作廠商國際大藥廠嬌生子公司Crucell,加上H5N1疫苗將進行人體臨床實驗等,公司預估今年可以拚轉虧為盈,也讓日前 股價突破五十元整數關卡。

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說,國光生技雖然尚未獲利,但生技股的評價本來就不能只看獲利,還要看公司擁有多少無法取代的價值。目前國光生技可以把疫苗賣到歐 洲,這在亞洲國家中根本找不到第二家,他並強調,國光生技已經建立的競爭力,五年內根本找不到其他競爭者。

專利藥到期

原料藥廠神隆營運添利多

另外,國內生技醫療類股中市值最大的台灣神隆,近來也再創新高價六十一元,神隆以開發癌症用針劑原料藥為主,去年自結營收達三十九.四八億元,稅前每股盈 利一.八二元,繳出連續六年獲利的成績。

法人預估,由於全世界的專利藥將從今年起陸續到期,對原料藥廠將是營運利多,除了神隆總經理馬海怡已預估,台灣神隆今年獲利將可望超越去年外,包括台耀、 中化生、永日、旭富等國內原料藥大廠,自今年起也可望逐漸享受專利過期學名藥的市場商機,各公司營收年增率兩成沒問題。

浩理生技管理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李世仁說,近來生技股大漲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資金寬鬆沒有去路,加上最近生技類股又有很多正面消息,剛好給短期熱錢炒作的 空間。而且最重要的是,傳統電子股的產業成長性已有疑慮,生技產業成長性相對清楚明確,資金當然就移轉過來。

誠信創投生技事業群總經理沈志隆說,台灣新藥公司近來有很多好消息,包括與大廠合作簽約、進入臨床三期、建廠投資等等,其實是因為過去幾年承擔了很多未知 的風險,包括經營策略改變、團隊更動,甚至研發產品汰換、臨床實驗受阻等等,也因為經歷過這麼多淘汰後,目前能夠上興櫃或上市櫃的公司,本質都已相當不 錯。

不過,李世仁與沈志隆也強調,新藥開發的風險仍然很高,後續仍有很多臨床實驗及市場變數等風險,投資者必須要充分理解與掌握,兩位給投資人的建議都是, 「一定要慎選基本面確實且具備成長性的公司,而這部分就非常需要仰賴專業的投資人與客觀詳實的分析報告了。」

金可回台掛牌

激發生技股比價效應

除了新藥開發的領域外,在醫療器材部分,過去向來是生技族群中的主流類股,包括精華光學、太醫、五鼎到泰博,近來股價也有表現,除了各家公司業績的帶動之 外,另一個原因是,四月也將有一家列為生技醫材股的重量級公司金可國際回台掛牌。

金可國際旗下百分之百掌控的海昌隱形眼鏡公司,目前在大陸市占率達三五%,是行業中的龍頭。根據法人預估,金可去年稅後純益超過七.六億元,EPS上看 九.九元,將為國內生技醫材族群增添一檔重量級個股。

金可的掛牌,也激發生技股王、隱形眼鏡大廠精華光學股價創近期新高三八九元。精華光學去年營收比重以日本地區占四一%為最大,其日本第二大客戶預期第二季 將取得彩色片產品認證,將挹注營收成長動能。法人預估,精華今年營收約可成長二成以上,獲利可望再創新高,也讓生技股跟著同聲慶賀。

主流躥出頭——股價創新高的7檔生技股

股票

代號 公司

名稱 董事長 總經理 主要股東 2011年前三季稅後EPS(元) 近期

最高價

(元)

4105 東 洋 林榮錦 林榮錦 大灣科技及林榮錦 2.68 133.0 8432 東生華 林榮錦 陳俊良 東洋 4.84 129.0 4162 智 擎 林榮錦 葉常菁 東洋 N/A* 103.0 4726 永 昕 林榮錦 溫國蘭 東洋 -0.79* 35.0 4142 國 光 詹啟賢 詹啟賢 國發基金耀華玻璃 -1.83 50.8 1789 神 隆 鄭高輝 馬海怡 統一 1.05 61.0 1565 精 華 陳明賢 周育然 陳、周兩家族 16.18 389.0 註:(*)僅有上半年資料或無資料 資料來源:股市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03

帶領台灣醫材打世界杯的推手 李祖德:抱怨不會成功 只有改變自己(048-052)

2014-11-17  TWM
 
 

 

將於十二月下旬上櫃的環瑞醫,董事長李祖德四年前買下瑞士醫療品牌Swissray,在品牌經營困難的台灣,開創產業新道路。

談起成功之道,他說:「人不能改變世界,只能改變自己。」這樣的態度,讓他像變色龍,在不同的領域,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撰文‧鄭心媚、林宏文 攝影‧吳東岳才在會議室坐定,還沒等得及記者開口提問,環瑞醫董事長李祖德就遞上了一份隔天要到創投公會演講的簡報,大談對台灣產業發展的看法。他憂心二十年來仍纏繞在製造思考的產業概念:缺乏品牌、整合的能力,導致大量流失的競爭力;他想著還擁有許多資金的台灣,該如何將錢放在對的地方,讓產業永續發展。

李祖德殷殷地叮嚀,這也是他在四年前,決定購併經營困難求售的瑞士X光器材品牌Swissray的原因。建立品牌是台灣產業升級的唯一道路,而困頓的環境,捷徑就是買下成熟的品牌。

以封閉的醫療產業來說,不只通路打開不易、也有很高的市場門檻,光是要進入新的市場,就得花好幾年取得各國認證,更不用說每個產品推出前更長的研發時間,所以一般要建立品牌,至少得花五十年。

李祖德的盤算是:世界第一流的歐美醫院,都是Swissray的客戶,它是全球唯一一家專注於高端X光器材的醫療品牌。更重要的是產品的技術規格與能力,都在建置檔案完整的瑞士精神下被保留了下來,「什麼都記得清清楚楚,不只買到品牌,我還買到別人怎麼也學不來的研發技術進程。」他的策略果然奏效,入主Swissray四年來,在資本市場上不斷創下驚人紀錄。去年成立的瑞環醫控股納入Swissray,經過重組後,在沒公開發行狀況下,去年八月增資不到一周,就募了十三.五億元;更在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上了興櫃,是資本市場裡備受捧場的標的。

跟隨在李祖德身邊多年的特助蔡揚威私下就感歎:「業界對董事長的信賴讓人吃驚,我們沒料到每次增資都這麼快。」從環瑞醫成立之初就參與投資的益鼎創投總經理邱德成說,「李醫師(指李祖德)有膽有識,是台灣少見醫界大老擁有國際創投經驗的人。沒有他,Swissray根本不可能賣給台灣。」邱德成說,他投資台灣產業二十多年,能夠把品牌做成的少之又少,環瑞醫已把台灣醫療設備產業拉到世界舞台,具有相當重要的策略意義。

六度跨界

都拚出漂亮成績

環瑞醫能夠有這樣的成績,靠的除了Swissray的品牌魅力外,更是李祖德個人投入六個不同產業,都能交出漂亮成果的人生歷練。

牙醫系畢業後幾年,一九八二年,他就創立了台灣第一家連鎖式牙科診所,將美國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制度,套用在牙醫診所上,找來台北醫學院(現為台北醫學大學)的學生、朋友當合夥人,設計出「相互保險醫療群」的執業模式。短短幾年,就在台北市南港、內湖一帶,發展出區域型的診所體系。

一九九二年,他轉而投入政治,受邀擔任趙少康角逐台北縣立法委員的競選總幹事,創下至今仍無人打破的二十三萬五千票的立委當選票數佳績。接著在沒有讀過財務、經營管理的情況下,竟讓漢鼎亞太創投董事長徐大麟大膽起用,在中國從高科技的半導體、生物科技,到民生消費的食品、咖啡、百貨、地產開發等,投資了高達三億美元,成為中國最大創投投資業者之一。

接著入主台北醫學院,從連年虧損、兩度被教育部勒令解散董事會、重整,到擁有萬芳、雙和兩家公辦民營醫院,拓展北醫財源,也讓北醫自己的附屬醫院,從看診人數的每個月八百人,暴增到一萬六千人。「增加了二十倍啊!」對自己人生至今交出的每張成績單,李祖德不時流露出得意的神色,甚至出書大談自己六度投入不同產業的人生轉折,回顧一路的成功。問他接下來是不是還會有下一次的轉身?李祖德笑笑說:「人生哪能計畫啊?我都是走到哪裡,算到哪裡。」他從來不做生涯規畫,「這樣反而會限制自己的發展。」李祖德攤手笑說,要能有所成,重點在於「態度」,而不是「怎麼做」。他點滴回想,能有現在的自己,來自於父親人生裡的失敗給他的省悟:「日治時代,我爸是從日本留學回來、前途大好的刑警;但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一切的努力就都化為烏有,什麼都沒用了。父親終其一生,只能窩在小學校裡教書,養活我們一大家子。」自我調整 「抱怨不會成功」再怎麼遠大的志向、勤勉努力,都抵擋不了時代沖刷,李祖德說:「從小我就清楚知道,什麼都不能改變,只能改變自己。」一直以來,他抱持不停調整自己的想法,也因為始終想著該怎麼改變自己,而不是期待別人為了自己改變,李祖德從來不抱怨:「成功的人沒有時間抱怨。」這樣的處世態度,讓他像一隻變色龍,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國度,都有好成績。

北醫行政副院長朱子斌就說:「李祖德是有轉型變革領導特質的人,最適合開創產業,所以當事業穩定下來,他就交出去,他很清楚知道,自己不適合守成。」在漢鼎亞太創投八年任職期間,李祖德參與中國十多個投資案,並且有多次赴海外收購企業的經驗,而且項目五花八門,逼得他不得不一一歷練,並磨出一種超強的敏銳度與資源整合能力。此外,因為投資案難免踩到地雷,引發多次國際訴訟,李祖德還出面解決了連國際仲裁法庭都無法解套的投資失利案件。

這些跨國歷練,全都運用在Swissray的收購談判中。例如在與Swissray談判前,台灣團隊就已掌握了對方的技術、競爭力及經營情況,甚至還了解對方資產遭凍結、三周後就要面對開庭,有很急迫的財務壓力。此外,李祖德也邀請前駐WTO(世界貿易組織)大使林義夫跨刀相助,也讓對方感受到台灣的誠意,讓談判更為順利。

﹁談判有如拴螺絲,要給對方壓力,但又不能拴到斷掉,等到不能再緊了,就要收手。﹂李祖德說,他在協商時間三十小時一到,即使最後一刻還無法取得共識,他仍然決定轉身離開直奔機場,最後是Swissray委任的法務趕到機場,在登機前請台灣團隊當場簽約。

李祖德後來應邀到復旦與台大EMBA的聯合課程中,談到國際談判的實務經驗,就舉了Swissray的經驗,﹁談判到了最後,掉頭就走與跪下來求他們,結果是一樣的,那我會選擇掉頭就走。﹂這席談話,引來中國學生的滿堂喝采。

人性管理 留住研發人才買下Swissray時,這家瑞士公司一下子變成台灣公司,首先面臨到的就是原本合作夥伴離開,李祖德說:「本來韓國三星是零件提供以及研發合作廠商,我們一接手,他們不但不賣東西給Swissray了,連人都進不了三星的大門。」挑戰不只如此,內部員工對台灣老闆一開始有諸多疑惑,甚至瑞士的勞工法令,對台灣老闆來說都是很大門檻。「除了暑假休一個半月、耶誕節假期從十二月初就開始外,瑞士還有個特別的每月一天情緒假!」李祖德嘆:「比起台灣,工作效率真的不高!」李祖德只能改變自己,為了顧慮瑞士員工的心情,買了Swissray也不敢講,兩年後,才經由經濟部公布,低調承認。「敲鑼打鼓,騎馬進京,人家心裡會不好受嘛!」就連想承接瑞士原有技術,也先發展新項目,讓瑞士員工投入,「他們手中有新東西,有了安全感,舊的東西才願意放。」李祖德強調:「管理都得源於人性。」如此低調經營,四年下來,Swissray最重要的研發與品管人員一個都沒走,為這個「瑞士皮,台灣骨」的醫療品牌,穩住基礎。

問他最大的挫折是什麼?李祖德想了半天,搖手笑說:「真的沒有想過!就是不斷地跑,今天挑戰昨天的我,其他周邊的東西,都不會在乎。」對李祖德來說,「跑得不夠快,才會聽到挫折的聲音。」

李祖德

出生: 1950年

現職:環瑞醫董事長

經歷:漢鼎創投中國總經理、台灣神隆公司董事、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董事長、連鎖牙醫診所創辦人學歷: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

環瑞醫

成立:2013年

負責人:李祖德

資本額:13.5億元

主要業務:X光診斷影像設備研發

台灣、瑞士混血

環瑞醫的世界級挑戰

即將於12月掛牌上櫃的環瑞醫控股公司,是國內很少數擁有國際品牌知名度的醫療設備廠,如今在台灣資金百分之百購併後,仍以瑞士血統為品牌行銷主軸,但在台灣參與研發下,將帶動台灣電子業切入醫療設備產業的契機。

其實,目前世界知名的醫療設備品牌都是百年老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俗稱的GPS(GE奇異、Philips飛利浦、Siemens西門子)三大廠,以及日本的東芝、日立等;即使近來三星積極轉型發展醫療產業,但成效仍然很有限,只能在低階或利基產品競爭。

因此,早已是全球知名X光設備廠、品牌名稱就以瑞士為名的Swissray,更顯其難以取代的價值。在瑞士創辦家族遇到金融海嘯出現財務吃緊之際,台灣團隊打敗中國及新加坡等對手並成功收購,也讓台灣長久以來缺乏品牌支持的醫療產業出現發展契機。

經過四年的改造,目前環瑞醫擁有150餘位員工,包括瑞士50人、美國60人及台灣40餘人,其中生產線仍留在瑞士,行銷以美國為重心,但研發則由瑞士與台灣分頭進行。將研發搬到台灣,也提供台灣像電源供應器、馬達、驅動器、電腦與顯示器等電子零組件廠,例如台達電、研華、友達等公司,有機會打入過去難以進入的世界級醫材供應鏈(見圖)。

李祖德說,過去Swissray是X光機的勞斯萊斯,未來環瑞醫將以這個高端品牌為基礎,再往下發展出更多副品牌,如今已先後購併美國上市公司Norland的骨密度檢測事業部,又取得加拿大商Novadaq的授權代理,加上原來的X光機,已具備三大產品線。同時環瑞醫也和工研院、行政院核能所合作開發全球首部「嬰幼兒用影像醫材」,不僅要將品牌效益極大化,也要帶動台灣的醫材產業和韓國一拚高下。

不過,品牌投入效益確實需要等待,環瑞醫近幾年虧損金額都不小,去年虧損3.7億元,EPS是負3.97元,今年預估也要虧損近四億元。幸好近年來新產品上線,營收已大幅成長,10月公布營收6651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8成以上,前10月合併營收4.92億元,也較去年增加83%以上。預料環瑞醫在政府政策、新產品開發、產品認證、區域布局及國際參展等多管齊下後,明年正式進入市場擴展期及高度成長期。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89

醫材界創業天王 讓亞培、嬌生捧十倍價搶買

2015-01-12  TCW

 

零元營收的公司,股價竟然高達一百九十元?

這是台股新兵益安生醫的股價,產品還沒開發完成,就能吸引投資人高價買進,看上的是背後的創辦人——總經理張有德。

一%,這是美國創業天堂矽谷的成功機率,一百家新創公司裡,可能只有一家能夠存活。卻有這麼一個人,不僅兩度在矽谷創業成功,還能把仍在虧損的新設公司,以超過一億美元的高價賣給國際大廠,投資報酬率至少十五倍。

張有德兩度創業、出售公司,不僅攢進新台幣至少六十億元,也替他贏得了國際地位。一個台灣人不熟悉的名字,卻是國際心血管醫材界響噹噹的名號;讓心臟支架手術後的止血時間,從四十五分鐘縮短為三分鐘的技術,他,就是幕後功臣之一。

台北冬日午後,張有德拿著原子筆模擬著,醫生只要按下一個按鈕,在病患體內、猶如筆端大小的金屬爪鉤「喀嚓」一聲張開,就把兩公釐大小的出血口牢牢抓住,不僅立刻止血,也減少細菌感染的機率。在過去,開刀後不能馬上止血,就會失血過多,並因傷口打開,增加術後感染的風險。這就是他第一次創業時,被亞培(Abbott)高價買下的技術。

他的夢想:從小立志當醫生捨熱門行業,投入醫材業學各式功夫

許多人誤以為張有德是醫學背景出身,其實不然,他是清華大學第一屆材料工程學系畢業生。一九七六年畢業時,一半的同學去了需要冶金技術的中鋼,剩下的則投入當時方興未艾的半導體、太陽能與陶瓷等產業。

唯獨張有德,他捨棄了熱門,選擇了一條清幽的小路;因為從小懷抱著「當醫生、考醫科」的憧憬,他傾聽自己心中的聲音,獨自走上醫療器材這條不同的路。

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是全球第一個人工心臟與人工關節的產地,也是張有德後來專研心血管領域的主因,當時這仍屬冷門學科,醫材公司求才若渴,讓他在猶他大學攻讀博士班時,就被醫材公司網羅工作。

從事醫療器材開發,首先要有「不怕血」的人格特質,尤其是換膝蓋骨、大腿骨這些骨折最容易發生的地方,「哇!那好像是在做木工、水泥工,非常血腥,有時候甚至很殘忍,」張有德說,但他總是能夠睜大眼睛,平心靜氣的觀察學習,心裡只專注著醫生如何移動、如何操作器材,有哪些限制等。

再者,醫學領域幾乎都是拉丁文,字首字根繁複又冗長,但張有德天生對這些術語特別容易接受,一下子就能記住。

那之後,張有德在一家又一家的醫材公司中不斷歷練,他跟在醫生旁邊看開刀,搞清楚人體心血管結構;他在展會中從介紹產品到成為公司最大業務代表,學到了銷售的技巧;他負責與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談判,挽救了一家原本可能因療效誇大而被停業的公司。彷彿從少林寺到武當、峨嵋,天下武功,盡收眼底。

首次創業:幫亞培優化技術讓術後止血時間,45分鐘縮短至3分鐘

積累了十餘年,能力從單點延伸到整個面,一九九九年張有德在一群矽谷投資家的支持下,開始了他令人欣羨的創業經歷。

對許多創業家來說,「找題目」是一件最困難的事情,什麼樣的產品才能帶動需求?怎麼樣的技術才能差異化?尤其是張有德創業之時,正值矽谷頂峰時期,不缺錢,就缺好點子。為了找點子,張有德一擲就是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二百萬元),整整一年時間裡,放任團隊到處找題目嘗試;一年後,答案出爐,就是心臟支架手術後的止血技術。

為什麼是這個技術?張有德分析,當時止血技術由兩家國際大廠供應,分別是用縫線止血的亞培,以及把出血口塞住、類似補胎技術的嬌生(J&J),這兩種技術讓支架術後的止血時間,從必須在手術台上躺四十五分鐘、縮短為三分鐘,在恢復室裡保持靜止、用沙袋壓住出血口的時間,也從十二個小時減為兩小時。

然而,這兩種技術雖各有約五成市占率,卻仍有缺點,例如亞培的縫線技術,過程中仍會持續出血、使用不方便,同時也提高了感染機率;張有德看準了這點,認為只要能夠改良,就是機會。

在他創業之前,亞培的主管其實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但尚未完成優化產品前,張有德就補上了這個缺口,「我們發明一個像是訂書機一樣的東西,『喀嚓』一聲就可以止血,」張有德回憶,「當我們做了二十多個人體實驗,負責執行的歐洲醫生(對效果)很驚訝,就告訴大廠『You have to buy this company!』(你們一定要買這家公司),大廠一看,也立刻說『我們要買這家公司』!」

這家大廠就是亞培公司,後來它用一億美元以上的代價(包含現金、股票等)買下,以短短不到三年、投入六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九千二百萬元)來計算,張有德的投資報酬率至少十五倍。

成功補上亞培的技術缺口,張有德一轉念,那另一個技術是否也能補上?

二度創業:幫嬌生改良技術研發僅兩年就被購併,投報率逾20倍

於是他成立了另一家公司,針對嬌生「填充補胎概念」的技術做改進,同樣是進行了約二十個人體實驗,參與實驗的醫生就向嬌生大力推薦,嬌生眼見成果不錯,立刻決定以一億以上美元購併;算起來張有德的投資時間只有兩年多,更因為對心血管結構已經有所了解,這次的投資金額更少,報酬率超過二十倍。

兩度成功出售公司,張有德也奠定了在美國醫材界的地位。國家實驗研究院兼任資深顧問楊啟航回憶,有一次他和前經濟部長何美玥為了台灣生技業,到矽谷向創立三十三家生技公司的美國「發明之父」福格地(Thomas Fogarty)請益時,對方在葡萄酒莊裡坐下來,第一句話就是:「你們已經有張有德了,還需要我做什麼?」

「若醫療器材有大聯盟的話,他(指張有德)就是大聯盟的明星啦!」楊啟航說。

三度創業:自創最前端技術還沒做出產品,就有國際大廠談購併

二○一一年台灣政府為了發展生技產業,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朱敬一,特別從美國請回來「兩位會念經的大和尚」,一位是羅氏大藥廠前資深副總裁蘇懷仁(二○一四年辭世),主持生技整合育成中心,另一位,就是負責操盤生技創投基金(TMF)的張有德。

籌募這個基金的過程,張有德認識了晟德大藥廠董事長林榮錦,林榮錦問他有什麼創業的想法,張有德回答說:「我要做最前端、最困難的,最虧錢的(醫療器材)!」沒想到林榮錦竟然哈哈大笑說:「嗯,這我有甲意(台語,指喜歡)!」就這樣決定合資成立益安。

張有德先前的兩次創業,瞄準的是心臟支架手術後的止血技術,這次在益安,則要挑戰難度更高的心臟瓣膜手術後止血;前者的傷口僅約兩公釐,後者的傷口,卻是在鼠蹊部的動脈上開了約直徑一公分的洞,不僅面積較大,而且若沒能即時止血,病患不到十分鐘就會失血過多死亡。

這次,張有德計畫用「自動縫紉機」的概念來「關」這個洞,解決方法是,醫生必須先用肉眼確定傷口位置,再用兩個裝置以半手動方式縫合;益安的產品則要做到全自動定位,醫生可以直覺式操作,只要按一個按鈕,針線一穿一拉就自動縫合。

目前益安剛完成動物實驗、正要進入人體實驗,已經有國際大廠來洽談購併與授權了,最快二○一五年下半會有眉目;這也讓這家還沒有營收、獲利的興櫃小公司,竟然有高達一百九十元的股價。

別人創業,失敗率高達九九%,為什麼張有德能接連兩次成功讓大廠捧逾十倍價格投資,甚至挑戰第三回?答案就是準確抓住市場空缺。想「抓」,是有學問的。「要先『談心』,才能『談錢』。」張有德分析。意思是,台灣製造業一向自己悶著頭在實驗室裡開發,等東西出來,再去和客戶談;但他在產品方向還沒眉目前,就先找好預設的國際大廠買家,從對方需求精準下手。

「我常常說,project(產品開發案)還沒開始就在(和大廠)談了,你不可能說,自己低著頭做,做完說『ㄟ你要不要買』,」張有德說,「而是應該很早就問說,你們缺什麼東西?去fit(填補)它的需求。」

一身專業好本領,猶如一支鋒利的箭,握著箭的創業家有許多,但能夠像張有德這樣精準鎖定靶心的人不多,而這,正是他的成功之道。

【延伸閱讀】4大轉折,奠定張有德醫材天王地位

■ 轉折1 選擇冷門路1976年: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系畢業,赴美研讀醫療器材相關博士班,該屆從事醫療器材開發的畢業生不到5%

■ 轉折2 各領域練功1984年:取得博士學位前,在CVIS、Boston Scientific等公司擔任研發副總裁與執行長,歷練業務、營運、售後服務等整體面

■ 轉折3 被大廠看中1999年1次創業時成立Integrated Vascular Systems ,之後以1億美元以上代價出售給亞培(不到3年報酬率15倍)2003年第2次創業成立Ensure Medical,之後以1億美元以上代價出售給嬌生(2年多報酬率逾20倍)

■ 轉折4 回台灣挑戰2011年:決定回饋台灣,主導行政院首支核准的生技創投基金(TMF)2012年:獲晟德董事長林榮錦支持,回台創立益安生醫

資料來源:益安生醫整理:王毓雯

【延伸閱讀】致勝關鍵》張有德這三招,培養市場嗅覺

張有德的創業經驗,看似很專業,其實在他尋找市場的過程,卻和各行各業的原則相通,就看你找到靶心之後如何射中目標。

張有德分享,所謂的「創業題目」,其實就是市場上還沒被滿足的需求,而他尋找市場缺口的法則有三招:

第一招,從客戶的抱怨聲中找到商機,客戶的抱怨聲越大聲,表示商機越大。尋找商機過程中必須有個集中關注的領域,例如張有德選擇的是心血管系統,然後長期並且大量閱讀報告、文獻、聽演講等,「越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其實就是(醫生)越常抱怨的地方,這些都是強烈的暗示,」他說。

正是因為器材使用不順手、障礙多,醫生才會抱怨,才是張有德創業的機會;這一招的關鍵是,自己要有綜合歸納的能力,才能從這些零碎的資訊中找到方向。

第二招,和客戶當朋友,找出最真實的需求。張有德利用旁敲側擊與發表意見的醫生溝通,確認問題是否真的存在、如何改善。為了要取得醫生最真實的意見,張有德總是抱著「交朋友」的想法,一次一次喝咖啡、閒聊,建立了交情之後,才能聽到真話。

第三招,親自在客戶的工作場所中發掘問題。爭取在醫生身旁觀摩開刀的機會,實際看原本的器材出了什麼問題,實際上是否能夠解決、怎麼解決,這就是張有德經常能命中靶心的關鍵因素。

最後,則是要看競爭者的能耐與多寡,關鍵有兩個:一,是不是還有競爭者沒想到、做不出來的空缺;二,就算競爭者很多,「我的產品是不是能一出來,就能一槍斃命!」張有德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634

生技狂潮後 十檔逢回找買點 勿盲目追價 布局不妨從醫美、醫材下手

2015-12-21  TCW

沉寂許久的生技股,近期因大選題材又大放異彩。但在這一波行情後,價位普遍已高,趕不及上車的投資人,不妨耐心等待股價略微降溫,並參考個股實際獲利及法人買賣超再做布局。

從二○一四年七月底發生基亞事件之後,生技股沉潛一年多時間,近期在多檔指標股領軍下,重現前幾年的狂飆盛況,尤其是新藥股的兩大指標:浩鼎(四一七四)與中裕(四一四七),更是吸引了市場目光。

探究生技股飆漲的原因,可分為長期與短期因素,從長線來看,生技股在台灣擁有天時(全球老化趨勢)、地利(政策積極推動)與人和(優秀人才匯集)等優勢,是目前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

至於短期因素,首先是基亞事件,讓市場對生技股過於戒慎恐懼,導致許多好股票被拖累,股價跌太深,醞釀這一回強彈的空間。其次,總統大選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目前呼聲最高的候選人,與生技業頗有淵源,提出的生技政策白皮書,內容也頗受好評,生技股的大漲,顯然也有資金趕在選前表態的意味。

大選利多已反映

回歸基本面 觀察法人動向這些因素加持下,造就生技股大行情;不過,以上幾個因素到現在都已反映,所以不建議再盲目追價,寧可等降溫後再找合適買點,或布局業績成長、法人買超的公司。

從目前生技股分類來看,大致可分為醫藥、醫材與醫美三大類。其中醫藥股,尤其是新藥股的專業門檻最高,且多數公司沒有獲利;加上新藥研發與藥證取得進度,一般投資人不易判斷、也無從查證,風險其實很高。因此,想要投資生技股,不妨從可以估算獲利的醫材、醫美股著手,並參考法人的動向。

根據以上的標準,《今周刊》挑選出十檔生技股,其中東洋(四一○五)是國內龍頭集團,歷年來除了本業之外,還透過轉投資子公司挹注獲利。

其中,已在櫃買市場掛牌的有智擎(四一六二)與東生華(八四三二)。

東洋在擺脫大股東不合的紛擾之後,今年在本業、業外都有不錯表現。本業上,今年七月與嬌生(J&J)合作,代工製造其治療乳癌與卵巢的新一代抗癌針劑。由於新一代針劑副作用低,產能供不應求,代工費用一路調高,因此帶動第三季EPS達○.九七元,累計前三季EPS為二.一一元,稅後純益年增率高達一.七三倍,本業獲利明顯提升。

至於轉投資,東洋持股一九%的智擎,今年正式取得藥證並成功授權,可以挹注東洋獲利。東洋在本業、轉投資皆大幅成長,加上又是生技的重要權值股之一,法人預估,明年東洋獲利可望挑戰七元,是值得投資人長線持有的績優股。

醫材股方面,生產血壓計、體溫計、電毯等器材的大廠百略(四一○三),九、十月營收都突破八億元大關,十一月雖然回落,但第四季仍有機會突破二十億元,挑戰單季新高。

百略〉產品歐美青睞

血壓偵測計 能防治中風

血壓計、體溫計其實都是成熟化的醫療器材,若只有單純測量功能,毛利其實有限。不過,百略去年推出擁有心房顫動偵測與自動量測血壓功能的心房顫動血壓計,病患心跳出現異狀,量測時會即時顯示,有防治中風的效果,推出後受到歐美青睞。去年鋪貨已有四十萬台,今年繼續成長,加上毛利率高達五○%,對提升整體毛利率很有貢獻。

另外,每年秋、冬季都是血壓計與電毯的銷售旺季,百略血壓計全球市占率約一六%,僅次於日商OMRON;電毯則在推出新一代免用電池的產品後,出貨量也增加,都是帶動營收成長的功臣。

百略今年前三季EPS為四.二七元,法人預估全年EPS可挑戰六元。目前本益比不高,季線附近是不錯的買點。

今年國內的保健食品業受到中國需求增溫激勵,相關個股業績成長幅度都相當驚人,其中大江(八四三六)由於保健機能飲料開始量產,業績也有增溫態勢。

大江〉受惠中國需求

保健食品 訂單旺到明年

大江早在兩年前就在上海成立機能食品生產廠,並陸續取得中國與美國相關認證,以TCI品牌深耕中國市場。目前主要產品有酵素、美肌、護關節、提高免疫力等飲品與錠劑,訂單排到明年上半年,公司已著手增購機台,提高產能,以因應未來更大的需求。另外,大江也與中國知名藥廠雲南白藥合作,明年將進軍減重產品。

大江今年營收呈現逐季成長態勢,十一月營收更突破二億元大關,預計第四季營收可望創下單季新高,法人預估全年獲利應在四.五元左右,且明年成長性更值得期待。股價從八月底六十元附近起漲,近期已達一倍,可等百元以下再布局。

撰文 / 唐祖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