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優策略是動態的----《自私的基因》讀後感(長文) 鄧元傑

http://xueqiu.com/1069456225/25514072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寫的《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版,盧允中等譯)讓我充分認識到博弈策略的動態性。或者說,根本沒有所謂的最優策略,競爭雙方(或多方)在不斷改變策略的過程中進化,誰跟不上形勢,誰就被淘汰。

  舉個例子。比如一隻動物(比如鹿)要到水邊喝水,水是不能不喝的,但水裡有可以吃掉它的危險動物(比如鱷魚)。此時這只動物該怎麼辦?

  一個策略是:儘量忍住不喝,到渴極了的時候再到水邊猛喝一通。但這樣一次可能喝很長時間的水,給了鱷魚可乘之機。所以可以考慮另一個策略:不斷頻繁、快速地奔向水邊,喝一口趕緊再跑回來,減少每次喝水的時間。這兩種策略到底哪種更好?

  不知道。因為這要看競爭對手(水裡的危險動物)採用什麼策略了。如果對手反應敏捷,或許一次喝一口是不錯的策略,但如果對手反應遲緩,容易發現,那麼一次喝足,或許也是不錯的策略。而水中的危險動物,也在根據喝水動物的策略調整自己的策略,否則早就被進化淘汰了。所以雙方的策略都是不斷調整的,要根據對方(甚至第三方、第四方)的情況,不斷改變自己的策略。

  實際上,單個個體很難改變策略,改變了也沒什麼大用,改變策略的是基因。或者說,在不斷吃與被吃、勝利與失敗的過程中,有某一方面特長的基因的個體生存下來的,它們繁衍出更多的後代,而沒有特長的基因的個體,後代越來越少,最後被淘汰。客觀地看,物種發生了進化。

  但是,物種進化的一個趨勢是恆定不變的,就是(動物的)反應越來越快,速度越來越快,頭腦越來越聰明,視覺、聽覺越來越發達,身體的適應性越來越強。因為物種是彼此促進的,你反應慢、跑得慢,在複雜的環境下不能很好地權衡,做出正確的抉擇,就會被吃掉,或者吃不到別的物種,於是就被淘汰。我見過很多聰明動物的例子,它們的反應讓我震驚。當然這已經超出本書之外了,不再展開。

  人,當然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大腦,所以才在各種生物中脫穎而出。

  各種策略的優勝劣汰、動態平衡、彼此相生相剋,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假如某個物種中的動物,只具有兩種性格之一:鷹派和鴿派。請注意它們表面上都一樣,但性格或者是鷹派,或者是鴿派。一旦同一物種相遇發生戰鬥(比如爭奪食物或配偶),鷹派一定要戰鬥到底,不是打死或打敗對方,就是被對方打死。鷹派是從來不會退卻的。而鴿派從來不打,所以當鴿派遇到鷹派,如果發生衝突,鴿派會立即退卻,讓鷹派獲得勝利,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很顯然,鴿派之間是不會有衝突的,鴿派碰到鷹派也不會有衝突,因為鴿派會立刻選擇逃避。而鷹派碰到鷹派,發生衝突後只能戰鬥,知道其中一個死掉,才能解決問題。

  那麼:種群中的鷹派佔多數,還是鴿派佔多數呢?

  進化策略顯示,兩者之間會維持一個穩定的平衡。

  比如,假設初始種群都是鴿派,此時變異出一隻鷹派(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這幾乎是必然的),鷹派成了街頭霸王,可以隨意欺負鴿派,佔有異性。假設鷹派和鴿派結合,後代一半是鷹派,一派是鴿派。可以想像它會佔有更多配偶,產生更多後代,由此導致鷹派越來越多。但是,當鷹派多到一定程度,就不會繼續增加了,因為它們以後相遇的概率會不斷提高,破釜沉舟的戰鬥必然導致鷹派之間相互消耗力量。而鴿派,當減少到一定比例,就又會重新開始擴大,因為鴿派不參加戰鬥,存活的時間長,理論上也可以產生更多後代。

  相反,假設群體中一開始全是鷹派,突然變異出一隻鴿派,結果也一樣。所以,從長期看,群體中的鷹派和鴿派,必然圍繞一個比例波動。

  看到這裡,假如你在這個群體中生存,你會採取什麼策略呢?

  很顯然,如果鷹派過多,你應該做鴿派;反之,做鷹派。總之,不要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

  寫到這裡,不知道你是不是想到股市投資了?呵呵,當大多數人買一隻股的時候,你要賣;反之則買,往往是最優策略。

  當然,物種在進化過程中,還可以產生出更狡猾的策略。比如一隻鴿派假裝鷹派,當它碰到對手時先嚇唬對方,如果對方是鴿派,就會退卻,這樣它就得逞了;如果對方是鷹派,憤而應戰,那它立刻夾著尾巴逃跑,也不會受傷。所以在鷹派、鴿派中,派生中假裝鷹派的鴿派,一開始也是很有利的。但問題是,當這種個體越來越多,假裝鷹派的鴿派相互遇到並發生衝突時,又會是什麼情況呢?顯然它們會相互威脅,但並不會真正投入戰鬥。它們的這種策略,讓真正的鷹派或鴿派看到,又會派生出什麼策略呢?

  所以,沒有固定不變的最優策略!這是我看這本書的最大感受。

  還有一個生存策略來源於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可能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也是博弈論的基本知識,說的是兩個人,他們如果彼此合作,都可以得到不錯的利益(比如每人100分),但如果其中一個人選擇合作,而另一個人背叛,則背叛的一方可以得到相當優厚的利益(比如250分),而合作的一方成了傻瓜,利益為負(比如負50分)。但如果兩個人互相背叛,則是雙輸,比如都是負10分。那麼請問:如果你是其中一人,是選擇合作還是選擇背叛?

  這是博弈論的基礎內容,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博弈是一次性的,應該選擇背叛;如果博弈是重複博弈,應該選擇合作。

  嗯,合作總體是不錯的,但背叛的誘惑太大了。如果基於囚徒困境設計出更加複雜的博弈策略,到底誰會取勝呢?比如有這麼幾個代表性策略:

  1、「傻瓜」策略:永遠合作,永遠與人為善。

  2、絕對惡意策略:永遠選擇背叛。

  3、「一報還一報」策略:(書上翻譯成「針鋒相對」)首先選擇合作,下一次採用對方上一次的策略。也就是說,如果上一次對方背叛了我,下一次我也背叛;上一次對方和我合作,下一次我也合作。所以,這種策略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對於惡意的背叛,選擇一報還一報。

  4、「二報還一報」策略:遭到兩次背叛,才選擇一次背叛。所以它是比「一報還一報」還要善意的策略。更善意的甚至有「三報還一報」等策略。很顯然,這個策略的目的是:「我要用我的真誠感動你,但如果你背叛我多次,我也會背叛一次,讓你知道我也是有血性的。」

  5、偶爾背叛策略:首先選擇合作,如果遇到了善意的策略(比如「n報還一報」),該策略也會一直合作,但會偶爾選擇背叛,比如十次合作中突然來一次背叛,從而獲得巨大利益。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最可怕,因為他平時看起來很忠厚老實,但關鍵時刻會欺騙,因為對他來說,這一次博弈是最後博弈,騙完就走人。但和他相處的朋友並不知道,於是就上了當。

  6、「欺負老實人」策略:初次選擇合作或背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斷博弈中看看對方是什麼策略。如果對方是「老實人」,比如「傻瓜」策略或「n報還一報」策略,我就選擇背叛;如果對方不好欺負,比如「一報還一報」,我就老老實實選擇合作;如果對方是絕對惡意策略,我也絕對惡意。

  7、「永不寬恕」策略:第一次選擇合作,但如果你騙我一次,我以後永遠背叛,永不寬恕。

  8、「加倍報復」策略:你騙我一次,我一定要騙你兩次,否則永遠沒完。

  當然,我們還可以設計出更多策略,但具有代表性的就以上幾種。很顯然,它們反映出我們的人性。

  它們博弈的結果,很多人都知道了:是「一報還一報」取勝,科學家們做過多次實驗,都是如此。

  事後想想,似乎很正常:因為「一報還一報」是善意的,對惡意也報以相等的懲罰。而且「一報還一報」並不記仇:如果你以後選擇合作,我還會和你繼續合作。這大概相當於「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呵呵。相比之下,「傻瓜」策略、「n報還一報」過於善良了,而「永不寬恕」和「加倍報復」策略則過於記仇了,所以在多次博弈中得分並不高。當然,多種惡意策略的得分是最低的。甚至,「永不寬恕」和「加倍報復」策略,在相當程度上也是惡意的,因為你不允許別人改過,或者懲罰措施過於激烈,導致衝突升級。

  但是別忙:難道「一報還一報」真的能永遠取勝嗎?

  並非如此。假如整個生態環境中全是善意策略,大家彼此合作,此時根本不能體現出「一報還一報」的優勢,它會和其他善意策略獲得一樣的分數。假如,假如----此時混進了一個惡意策略,這個惡意策略的分數會遠高於所有善意策略,因為它一直(或主要)靠欺騙,剝奪別人的利益。所以在善意群體中如果出現惡意策略(這幾乎是必然的,就像一群好人中總會混進壞人,或者他們的後代中必然有壞人一樣),惡意策略會繁殖得很快,相當於一小撮罪犯在一群忠厚老實者中獲得巨大利益。

  所以,當惡意策略不斷增加時,極為善意的策略,比如「傻瓜」策略、「n報還一報」策略都會被逐漸消滅(相當於忠厚老實人壞人幹掉)。此時,當事物發展到這一階段時,才能充分體現出「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優勢。也就是說,當惡意策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一報還一報」策略就會逐漸雄起,在群體中佔據優勢,

  假如 ---- 群體中的善意策略極少,幾乎都是極端惡意或接近極端惡意的策略,所以「一報還一報」和其他善意策略的數量極少,並且散佈在惡意策略中,那麼「一報還一報」的得分也不高。它必須突破一個「臨界點」,才會取得優勢地位。

  看到這裡,我感慨萬千。這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人類社會如果已經發展到人與人之間都是敵人的程度了,那你或者做個壞人,或者隱藏起來,找到極少數和你一樣的好人,彼此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在幾千年文明史中,確實有極少數時期,社會就是這個樣子。

  但幸運的是,這種情況畢竟是極少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善必將戰勝惡,所以秉承「一報還一報」策略,與人為善,懲罰惡,但又不記仇,應該是最好的策略。

  寫得有點多了,呵呵。

  總的感覺是:《自私的基因》讓我充分認識到博弈的動態性,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多次博弈)並沒有最好的策略,要根據對方的情況進行調整。我記得《孫子兵法》中說過:「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我在《自私的基因》中,總算為它找到理論依據了,呵呵。我們玩股票,如果環境變了,情況變了,當然要調整自己的策略。這沒什麼丟人的。我們要避免的是無謂的亂變,以及毫無意義的堅持。這一切都要加強分析能力。

  所以看了這本書,讓我對股市博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比如:

  1、價值投資者(我指的是關注市盈率、市淨率很低、也有成長性的股票的人)的策略,在熊轉牛初期往往不好,因為此時是前期超跌股大漲,而白馬股因為是白馬,跌得不夠深,反彈自然也不會多。

  2、天天追漲停和熱點的短線投資者(或投機者),玩得好確實掙錢,但如果沒有極高的敏銳性,最好還是不要玩。總之,這是一種難以做大的策略。

  3、股市和生物界還是不一樣。生物界一般講究合群(因為群居動物佔優勢),但在群體中選擇生存策略,往往要和別人不一樣。要根據大多數人的選擇,不斷調整自己的決策,所以這是個永無休止的動態過程。炒股最好別合群。所以一種炒股策略如果用的人多了,比如都是價值投資,都買銀行股,那麼銀行股可能就很難漲起來。

  4、所以,股市投資者最好學會多種策略,當然可以以一種策略為主。長期來看,只要是穩定的策略,一種策略也行(如價值投資)。什麼是「穩定」策略?以不變應萬變,在絕大多數環境中表現都不錯的策略。

  5、最好的策略,似乎是分析板塊潛力,中線持股。吃完這塊吃那塊,幾個月或頂多一兩年就換。當然這個要求比價值投資要高,因為除了要分析個股,還要不斷評估板塊潛力,評估整體大勢,所以也更難做到。所以,價值投資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穩定的策略。

  《自私的基因》總體是一本相當優秀的書,讓我對基因支配,有了比過去深得多的理解。其實過去我也看過類似的書和文章,但這本書的內容還是極為深入,讓我獲益很大。

  但看完全書,我還是不能同意「基因是完全自私的」觀點。作者說,生命個體(比如人)有時候會表現出合作、幫助他人的行為,貌似無私,其實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物質或精神上的)。所以無私是為了自私。既然是為了自私,本質上就是自私。

  對此我想了很久,還是不能同意。因為我認為,既然生物逐步進化成了社會化動物(比如人、猴子、猩猩、獅子、狼、鬣狗、斑馬、角馬、羚羊、大象、河馬、野牛、野豬、豚鼠、老鼠、螞蟻、蜜蜂、蝙蝠、各種群居的鳥和魚……),並且社會化動物逐漸佔據優勢(我不否認老虎、豹子目前在競爭中絲毫不落下風,但總體是社會化動物佔優),這肯定說明合作已經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那麼,有利於合作的基因,似乎也應該佔據更多位置才對。在生活中,一個極端自私的人肯定不受歡迎,他/她的基因估計也很難流傳下去。

  當然,我的爭辯是膚淺的,因為作者道金斯用了大量篇幅來論證他的觀點,作者認為:合作和群居也是為了讓基因流傳下去,因為群體的力量大,所以基因本質上還是自私的。但還是不能說服我,因為現在很多群居物種,離開群體的單個個體,實際上是很難生存的,甚至無法生存。此時為了生存,群居是必不可少的,是彼此需要的。如果回到分散狀態,各個單個個體都會被更強大的物種消滅掉。所以,群居既然促進了物種的繁衍和進化,最終變成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難道就不會讓基因變得稍微無私一點?

  從更高的層次來看,道金斯堅持一元論,不夠中庸,總讓我不是太信服。但我必須承認,他的論證很有力,這本書也是一本絕對不可多得的好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16

最優策略是動態的----《自私的基因》讀後感(長文) 鄧元傑

http://xueqiu.com/1069456225/25514072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寫的《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版,盧允中等譯)讓我充分認識到博弈策略的動態性。或者說,根本沒有所謂的最優策略,競爭雙方(或多方)在不斷改變策略的過程中進化,誰跟不上形勢,誰就被淘汰。

  舉個例子。比如一隻動物(比如鹿)要到水邊喝水,水是不能不喝的,但水裡有可以吃掉它的危險動物(比如鱷魚)。此時這只動物該怎麼辦?

  一個策略是:儘量忍住不喝,到渴極了的時候再到水邊猛喝一通。但這樣一次可能喝很長時間的水,給了鱷魚可乘之機。所以可以考慮另一個策略:不斷頻繁、快速地奔向水邊,喝一口趕緊再跑回來,減少每次喝水的時間。這兩種策略到底哪種更好?

  不知道。因為這要看競爭對手(水裡的危險動物)採用什麼策略了。如果對手反應敏捷,或許一次喝一口是不錯的策略,但如果對手反應遲緩,容易發現,那麼一次喝足,或許也是不錯的策略。而水中的危險動物,也在根據喝水動物的策略調整自己的策略,否則早就被進化淘汰了。所以雙方的策略都是不斷調整的,要根據對方(甚至第三方、第四方)的情況,不斷改變自己的策略。

  實際上,單個個體很難改變策略,改變了也沒什麼大用,改變策略的是基因。或者說,在不斷吃與被吃、勝利與失敗的過程中,有某一方面特長的基因的個體生存下來的,它們繁衍出更多的後代,而沒有特長的基因的個體,後代越來越少,最後被淘汰。客觀地看,物種發生了進化。

  但是,物種進化的一個趨勢是恆定不變的,就是(動物的)反應越來越快,速度越來越快,頭腦越來越聰明,視覺、聽覺越來越發達,身體的適應性越來越強。因為物種是彼此促進的,你反應慢、跑得慢,在複雜的環境下不能很好地權衡,做出正確的抉擇,就會被吃掉,或者吃不到別的物種,於是就被淘汰。我見過很多聰明動物的例子,它們的反應讓我震驚。當然這已經超出本書之外了,不再展開。

  人,當然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大腦,所以才在各種生物中脫穎而出。

  各種策略的優勝劣汰、動態平衡、彼此相生相剋,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假如某個物種中的動物,只具有兩種性格之一:鷹派和鴿派。請注意它們表面上都一樣,但性格或者是鷹派,或者是鴿派。一旦同一物種相遇發生戰鬥(比如爭奪食物或配偶),鷹派一定要戰鬥到底,不是打死或打敗對方,就是被對方打死。鷹派是從來不會退卻的。而鴿派從來不打,所以當鴿派遇到鷹派,如果發生衝突,鴿派會立即退卻,讓鷹派獲得勝利,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很顯然,鴿派之間是不會有衝突的,鴿派碰到鷹派也不會有衝突,因為鴿派會立刻選擇逃避。而鷹派碰到鷹派,發生衝突後只能戰鬥,知道其中一個死掉,才能解決問題。

  那麼:種群中的鷹派佔多數,還是鴿派佔多數呢?

  進化策略顯示,兩者之間會維持一個穩定的平衡。

  比如,假設初始種群都是鴿派,此時變異出一隻鷹派(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這幾乎是必然的),鷹派成了街頭霸王,可以隨意欺負鴿派,佔有異性。假設鷹派和鴿派結合,後代一半是鷹派,一派是鴿派。可以想像它會佔有更多配偶,產生更多後代,由此導致鷹派越來越多。但是,當鷹派多到一定程度,就不會繼續增加了,因為它們以後相遇的概率會不斷提高,破釜沉舟的戰鬥必然導致鷹派之間相互消耗力量。而鴿派,當減少到一定比例,就又會重新開始擴大,因為鴿派不參加戰鬥,存活的時間長,理論上也可以產生更多後代。

  相反,假設群體中一開始全是鷹派,突然變異出一隻鴿派,結果也一樣。所以,從長期看,群體中的鷹派和鴿派,必然圍繞一個比例波動。

  看到這裡,假如你在這個群體中生存,你會採取什麼策略呢?

  很顯然,如果鷹派過多,你應該做鴿派;反之,做鷹派。總之,不要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

  寫到這裡,不知道你是不是想到股市投資了?呵呵,當大多數人買一隻股的時候,你要賣;反之則買,往往是最優策略。

  當然,物種在進化過程中,還可以產生出更狡猾的策略。比如一隻鴿派假裝鷹派,當它碰到對手時先嚇唬對方,如果對方是鴿派,就會退卻,這樣它就得逞了;如果對方是鷹派,憤而應戰,那它立刻夾著尾巴逃跑,也不會受傷。所以在鷹派、鴿派中,派生中假裝鷹派的鴿派,一開始也是很有利的。但問題是,當這種個體越來越多,假裝鷹派的鴿派相互遇到並發生衝突時,又會是什麼情況呢?顯然它們會相互威脅,但並不會真正投入戰鬥。它們的這種策略,讓真正的鷹派或鴿派看到,又會派生出什麼策略呢?

  所以,沒有固定不變的最優策略!這是我看這本書的最大感受。

  還有一個生存策略來源於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可能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也是博弈論的基本知識,說的是兩個人,他們如果彼此合作,都可以得到不錯的利益(比如每人100分),但如果其中一個人選擇合作,而另一個人背叛,則背叛的一方可以得到相當優厚的利益(比如250分),而合作的一方成了傻瓜,利益為負(比如負50分)。但如果兩個人互相背叛,則是雙輸,比如都是負10分。那麼請問:如果你是其中一人,是選擇合作還是選擇背叛?

  這是博弈論的基礎內容,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博弈是一次性的,應該選擇背叛;如果博弈是重複博弈,應該選擇合作。

  嗯,合作總體是不錯的,但背叛的誘惑太大了。如果基於囚徒困境設計出更加複雜的博弈策略,到底誰會取勝呢?比如有這麼幾個代表性策略:

  1、「傻瓜」策略:永遠合作,永遠與人為善。

  2、絕對惡意策略:永遠選擇背叛。

  3、「一報還一報」策略:(書上翻譯成「針鋒相對」)首先選擇合作,下一次採用對方上一次的策略。也就是說,如果上一次對方背叛了我,下一次我也背叛;上一次對方和我合作,下一次我也合作。所以,這種策略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對於惡意的背叛,選擇一報還一報。

  4、「二報還一報」策略:遭到兩次背叛,才選擇一次背叛。所以它是比「一報還一報」還要善意的策略。更善意的甚至有「三報還一報」等策略。很顯然,這個策略的目的是:「我要用我的真誠感動你,但如果你背叛我多次,我也會背叛一次,讓你知道我也是有血性的。」

  5、偶爾背叛策略:首先選擇合作,如果遇到了善意的策略(比如「n報還一報」),該策略也會一直合作,但會偶爾選擇背叛,比如十次合作中突然來一次背叛,從而獲得巨大利益。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最可怕,因為他平時看起來很忠厚老實,但關鍵時刻會欺騙,因為對他來說,這一次博弈是最後博弈,騙完就走人。但和他相處的朋友並不知道,於是就上了當。

  6、「欺負老實人」策略:初次選擇合作或背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斷博弈中看看對方是什麼策略。如果對方是「老實人」,比如「傻瓜」策略或「n報還一報」策略,我就選擇背叛;如果對方不好欺負,比如「一報還一報」,我就老老實實選擇合作;如果對方是絕對惡意策略,我也絕對惡意。

  7、「永不寬恕」策略:第一次選擇合作,但如果你騙我一次,我以後永遠背叛,永不寬恕。

  8、「加倍報復」策略:你騙我一次,我一定要騙你兩次,否則永遠沒完。

  當然,我們還可以設計出更多策略,但具有代表性的就以上幾種。很顯然,它們反映出我們的人性。

  它們博弈的結果,很多人都知道了:是「一報還一報」取勝,科學家們做過多次實驗,都是如此。

  事後想想,似乎很正常:因為「一報還一報」是善意的,對惡意也報以相等的懲罰。而且「一報還一報」並不記仇:如果你以後選擇合作,我還會和你繼續合作。這大概相當於「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呵呵。相比之下,「傻瓜」策略、「n報還一報」過於善良了,而「永不寬恕」和「加倍報復」策略則過於記仇了,所以在多次博弈中得分並不高。當然,多種惡意策略的得分是最低的。甚至,「永不寬恕」和「加倍報復」策略,在相當程度上也是惡意的,因為你不允許別人改過,或者懲罰措施過於激烈,導致衝突升級。

  但是別忙:難道「一報還一報」真的能永遠取勝嗎?

  並非如此。假如整個生態環境中全是善意策略,大家彼此合作,此時根本不能體現出「一報還一報」的優勢,它會和其他善意策略獲得一樣的分數。假如,假如----此時混進了一個惡意策略,這個惡意策略的分數會遠高於所有善意策略,因為它一直(或主要)靠欺騙,剝奪別人的利益。所以在善意群體中如果出現惡意策略(這幾乎是必然的,就像一群好人中總會混進壞人,或者他們的後代中必然有壞人一樣),惡意策略會繁殖得很快,相當於一小撮罪犯在一群忠厚老實者中獲得巨大利益。

  所以,當惡意策略不斷增加時,極為善意的策略,比如「傻瓜」策略、「n報還一報」策略都會被逐漸消滅(相當於忠厚老實人壞人幹掉)。此時,當事物發展到這一階段時,才能充分體現出「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優勢。也就是說,當惡意策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一報還一報」策略就會逐漸雄起,在群體中佔據優勢,

  假如 ---- 群體中的善意策略極少,幾乎都是極端惡意或接近極端惡意的策略,所以「一報還一報」和其他善意策略的數量極少,並且散佈在惡意策略中,那麼「一報還一報」的得分也不高。它必須突破一個「臨界點」,才會取得優勢地位。

  看到這裡,我感慨萬千。這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人類社會如果已經發展到人與人之間都是敵人的程度了,那你或者做個壞人,或者隱藏起來,找到極少數和你一樣的好人,彼此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在幾千年文明史中,確實有極少數時期,社會就是這個樣子。

  但幸運的是,這種情況畢竟是極少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善必將戰勝惡,所以秉承「一報還一報」策略,與人為善,懲罰惡,但又不記仇,應該是最好的策略。

  寫得有點多了,呵呵。

  總的感覺是:《自私的基因》讓我充分認識到博弈的動態性,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多次博弈)並沒有最好的策略,要根據對方的情況進行調整。我記得《孫子兵法》中說過:「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我在《自私的基因》中,總算為它找到理論依據了,呵呵。我們玩股票,如果環境變了,情況變了,當然要調整自己的策略。這沒什麼丟人的。我們要避免的是無謂的亂變,以及毫無意義的堅持。這一切都要加強分析能力。

  所以看了這本書,讓我對股市博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比如:

  1、價值投資者(我指的是關注市盈率、市淨率很低、也有成長性的股票的人)的策略,在熊轉牛初期往往不好,因為此時是前期超跌股大漲,而白馬股因為是白馬,跌得不夠深,反彈自然也不會多。

  2、天天追漲停和熱點的短線投資者(或投機者),玩得好確實掙錢,但如果沒有極高的敏銳性,最好還是不要玩。總之,這是一種難以做大的策略。

  3、股市和生物界還是不一樣。生物界一般講究合群(因為群居動物佔優勢),但在群體中選擇生存策略,往往要和別人不一樣。要根據大多數人的選擇,不斷調整自己的決策,所以這是個永無休止的動態過程。炒股最好別合群。所以一種炒股策略如果用的人多了,比如都是價值投資,都買銀行股,那麼銀行股可能就很難漲起來。

  4、所以,股市投資者最好學會多種策略,當然可以以一種策略為主。長期來看,只要是穩定的策略,一種策略也行(如價值投資)。什麼是「穩定」策略?以不變應萬變,在絕大多數環境中表現都不錯的策略。

  5、最好的策略,似乎是分析板塊潛力,中線持股。吃完這塊吃那塊,幾個月或頂多一兩年就換。當然這個要求比價值投資要高,因為除了要分析個股,還要不斷評估板塊潛力,評估整體大勢,所以也更難做到。所以,價值投資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穩定的策略。

  《自私的基因》總體是一本相當優秀的書,讓我對基因支配,有了比過去深得多的理解。其實過去我也看過類似的書和文章,但這本書的內容還是極為深入,讓我獲益很大。

  但看完全書,我還是不能同意「基因是完全自私的」觀點。作者說,生命個體(比如人)有時候會表現出合作、幫助他人的行為,貌似無私,其實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物質或精神上的)。所以無私是為了自私。既然是為了自私,本質上就是自私。

  對此我想了很久,還是不能同意。因為我認為,既然生物逐步進化成了社會化動物(比如人、猴子、猩猩、獅子、狼、鬣狗、斑馬、角馬、羚羊、大象、河馬、野牛、野豬、豚鼠、老鼠、螞蟻、蜜蜂、蝙蝠、各種群居的鳥和魚……),並且社會化動物逐漸佔據優勢(我不否認老虎、豹子目前在競爭中絲毫不落下風,但總體是社會化動物佔優),這肯定說明合作已經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那麼,有利於合作的基因,似乎也應該佔據更多位置才對。在生活中,一個極端自私的人肯定不受歡迎,他/她的基因估計也很難流傳下去。

  當然,我的爭辯是膚淺的,因為作者道金斯用了大量篇幅來論證他的觀點,作者認為:合作和群居也是為了讓基因流傳下去,因為群體的力量大,所以基因本質上還是自私的。但還是不能說服我,因為現在很多群居物種,離開群體的單個個體,實際上是很難生存的,甚至無法生存。此時為了生存,群居是必不可少的,是彼此需要的。如果回到分散狀態,各個單個個體都會被更強大的物種消滅掉。所以,群居既然促進了物種的繁衍和進化,最終變成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難道就不會讓基因變得稍微無私一點?

  從更高的層次來看,道金斯堅持一元論,不夠中庸,總讓我不是太信服。但我必須承認,他的論證很有力,這本書也是一本絕對不可多得的好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