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朱利安·罗伯逊:价值投资的悲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le2h.html

朱利安路罗伯逊:价值投资的悲歌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是身为“教父级”的人物,以精选“传统价值型”股票而著称,偶尔也介入债券与外汇市场一试身手。他的所谓“价值型”股票是指盈利前景良好、被市场低估价值的传统型工业股票。罗伯逊曾经取得极其辉煌的业绩,但却是因为“价值投资”而败北的第一人。

    罗伯逊的老虎公司创建于1980年,当时他凭自己的200万美元和别人投资的600万美元起家,在对冲基金业创造了很少人能与之匹敌的骄人业绩。20年来 老虎公司的年平均盈利高达25%,换句话说,当时投资10万美元,后来变成800万美元。到1998年的夏天,老虎基金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 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而罗伯逊自己也赚到了约15亿美元。

    但是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老虎公司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 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罗伯逊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卖空日元,但日元却在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急升到 115日元,罗伯逊损失惨重。在有统计的单日最大损失中,老虎基金一次亏损了20亿美元。到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机上累计亏 损近50亿美元。1999年,罗伯逊又重仓美国航空集团和废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两个商业巨头的股价却持续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创。从1998年 12月开始,近20亿美元的短期资金从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总共有50亿美元的资金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资者的撤资使基金经理无法 专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到2000年3月,罗伯逊在老虎基金从230亿美元的巅峰跌落到65亿美元的不得已的情况下,宣布将结束旗下 六只对冲基金的全部业务。老虎基金倒闭后对65亿美元的资产进行清盘,其中80%归还投资者,朱利安·罗伯逊个人留下15亿美元继续投资。       

    业内人士对于老虎基金的失败一般归结于投资者的不断巨额赎回 造成的,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因为罗伯逊的性格固执的经营理念和独断专行的管理作风有关,因为罗伯逊太坚信自己的“价值型”投资战略,以致犯错误的时间太 长了,最终招致失败。罗伯逊一直以投资“价值型”股票见长,最不擅长的领域就是高科技股。即使在高科技股炙手可热的日子里,老虎基金也只拥有少量的微软、 英特尔和三星电子之类的股票。不过,狂热的科技股泡沫最终导致老虎基金无法赚钱。不仅老虎基金如此,当时股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价值投资者也都遭遇重创, 而且严重的是这股投机热潮似乎根本没有结束的任何迹象。这是价值投资者一段最为艰难的时光。即使是沃伦·巴菲特的公司股票也在1999年也几乎下跌了 32%。不过巴菲特还是继续关注并买入能够真正给投资者带来真实利润的公司。

    罗伯逊自己的解释是已经没有能力找到可以实施价值投资策略的地方,因此再也不能提供给他的投资者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并且,随着投资者不断大量的赎回—— 19个月内赎回77亿美元以上,相当于超过基金资产的1/3, 最后迫使罗伯逊关闭整个基金。罗伯逊曾预言:科技股崩盘将是美国股市最惨烈的一页,后来事实也果然如同他所预言的那样。虽然“价值型”股票终究会受到投资 者的青睐,只是还没等到这个时候,罗伯逊自己先“惨烈”了。当罗伯逊收拾行李回家,没事可做的时候,市场狂热大潮的根基已经开始动摇了。仅仅在几周以后, 科技股暴跌,投资者伤亡累累——真可谓是价值投资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幕。

    而与此同时,另一著名的基金经理比尔·米勒,却因为采取与罗伯逊相反的策略而得以幸存。 20世纪90年代前期,米勒很少持有科技股,只是到了后期才大幅超配科技股。1993年,当科技股遭遇大量抛盘时, 米勒以极佳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包括戴尔、诺基亚以及Sun公司。1996年年底,当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在线即将破产时,米勒又买入了美国在线。米勒认为,正是因为他通过超配科技股,使得他们避免了许多价值型投资者在90年代遭遇的尴尬境地。从这一点上看,罗伯逊确实“落伍”了。当然,落伍的并非只有罗伯逊一人,大名鼎鼎的沃伦·巴菲特也明显落伍了。当时的一个刊物封面上甚至登出“沃伦你怎么了?”的字样 ,皆因他顽固坚持己见:拒绝投资科技股。但是为什么巴菲特拒绝投资科技股却依然风采如旧,而罗伯逊却何以失败告终了呢?

    丹尼尔·斯特奇曼在他的《从800万到200亿》中写道,当罗伯逊坚信价值哲学时,他的投资者却放弃了希望。罗伯逊知道价值投资策略最终会得到报酬,但是 他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得到,尤其是他的投资者,在他一次又一次交易和亏损之后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于是结果就像罗伯逊写给投资者的信那样,只好下定决心清算 投资组合,将余下资金还给投资者。更多的人认为,在那一段岁月里,价值型股票的市场表现与成长型股票相比非常差劲,因此价值投资不再流行。财经记者彼得· 色瑞斯认为,罗伯逊可能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但是他的投资方式暂时行不通。而另一位研究者盖瑞·外斯则直接指出问题的实质,“一分钱压倒英雄汉——是 现金而不是市场打败了朱利安·罗伯逊”。

    罗伯逊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继续大力赞扬“价值股”的投资价值,将一些投资者远离“价值型”股票的行为斥之为非理性。但他依然自称并不后悔,说没有必要冒 险拿投资者的钱放到看不懂的高科技股中去。遗憾的是,虽然“价值型”股票后来又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罗伯逊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守到这一天。据说罗伯逊在后来 的一次晚会上差点掉了眼泪,这位1.83米的汉子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这足以让人扼腕长叹。这真是价值投资的悲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83

中環在線:老虎羅伯遜估fb朱仔成蓋茨第二 李華華

2010-11-09  AD




 

「地上最強」係咪至巴閉?未必,因為未拍得住「世紀至勁」、「環球最強」咁o架勢!咁邊位有咁大個頭戴得起咁大頂帽?就係「面書」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傳 奇基金經理、老虎基金創辦人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近排接受傳媒訪問嗰陣話,推舉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為美國本世紀最偉大嘅美國人;同時,佢認為「朱仔」後生可畏,睇好佢可以成為第二個阿Bill,順手頂埋佢個美國「世紀至勁」嘅稱號o忝!

講完人,羅伯遜仲順手金榜題名講埋啲企業,佢認為稱得上「環球最強」嘅,係賣iPad、iPhone4賺到笑嘅蘋果公司(Apple),因為蘋果定位好,而以一間「環球最強」嘅企業嚟講,20倍左右嘅市盈率唔係貴……即係畀埋貼士叫大家快啲入番幾個蘋果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7

品味人生》半路出家的品酒家 撼動全球葡萄酒產業 羅伯.派克 讓美國品味主宰葡萄酒市場

2011-7-18  TWM




從2011年2月開始,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把評鑑加州葡萄酒的重責交給接班人Antonio Galloni,曾經撼動全球數十億美元葡萄酒產業的他,真的要慢慢退出這個他一手創造的王國嗎?

以後是否會有第二位羅伯.派克?且讓我們來看看他崛起的故事!

撰 文.孫維敏、楊卓翰、張 治  攝影.吳東岳、陳俊銘、林煒凱圖片提供:大同亞瑟頓、酒堡、張 治點進許多的葡萄酒網站,你都可以發現在酒款品項下方有著 WA、RP或是PP這類的英文標記,比如RP:九十五分至九十七分,下方可能再加上一些描述酒款特色的評語,比方「單寧細膩」、「酒體醇厚之類」的描述。

到底這個PP、RP或是WA的意義為何?

派克影響力無人能敵

這 些代號都是代表出版︽葡萄酒代言人︾(The Wine Advocate)美國酒評家羅伯.派克(Robert Parker)的酒評分數(Parker’s Point),派克有「葡萄酒教父」、「葡萄酒帝王」稱號,他的酒評分數可以決定紅酒的價格,而他的刊物在葡萄酒界的影響力,自然不在話下。

不過,同時也有許多網站標榜著「派克評分下的遺珠之憾」,強調未經派克評分卻是優質好酒。不過不管你是贊同或是否定派克,幾乎沒有人可以略過派克在葡萄酒界的影響力。

難怪一篇《紐約客》(New Yorker)的諷刺漫畫中,派克穿著耶穌的袍子坐在山頂上,驕傲地拿著紅酒杯;山底下,酒莊老闆、酒商、投資人紛紛想爬到他身邊。對白寫著:「神啊!請告訴我這瓶酒幾分?」究竟一名半路出家的品酒家,如何撼動全球數十億美元的葡萄酒產業?

在二十歲之前,派克沒喝過什麼紅酒。直到上了馬里蘭州的大學後,他到巴黎找正在讀法文系的女友,才第一次品嘗到真正的紅酒,他第一口就迷上了。在那趟旅遊中,他和女友挑選最便宜的餐廳,把省下來的錢全部拿來喝酒。

回國之後,派克對紅酒的熱情不減,決定開始培養知識。他也和大學同學一起組成品酒會,從一瓶一美元的葡萄酒開始試起,並開始記下自己的品酒筆記。

他 在畢業後進入巴爾的摩農業銀行(Farm Credit Bank of Baltimore)工作,不過,當派克在銀行做著無聊的工作時,全球的紅酒市場正經歷劇變。一九七六年,發生有名的巴黎品酒會判決。美國加州的酒商找了 法國的知名品酒師,對加州及法國的紅酒舉行盲飲測試(Blind Tasting)。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結果美國紅酒大勝,引起了全球葡萄酒市場的大洗牌。︽時代雜誌︾(TIME)封面寫著「不可思議!加州擊敗法國!」 一二五年來,全球頂級五大酒莊的名單幾乎維持不動,而這個神話卻被美國加州的小酒莊打破。突然間,美國便宜的紅酒變得有吸引力。無名酒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 冒出,美國對酒的需求也瘋狂成長。

小酒莊封王開創新局面

派克看到了這個機會,決定放手一搏。七八年,在家人的財務協助下,派克的《葡萄酒代言人》雙月刊創刊號問世,強調所有酒都是自己付款,獨立挑戰權威意圖一覽無遺。

不 同於市面上文辭優雅的紅酒刊物,派克的雙月刊用字極簡,反映了他直截了當的美國人個性。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他形容一瓶酒「已經發臭,喝下去會危害健 康」,有力的敘述優劣立判。最關鍵的,派克用了一百分制來評鑑葡萄酒。這個計分系統,把酒的所有層次和特性,化為一個單一分數:比如六十五分到七十四分為 普通、八十分到八十九分為非常好,九十六分到一百分為非凡。

這套指標性的分數系統正是消費者最需要的。一般人只要有一個客觀的評鑑告訴他們,這瓶酒是好是壞?該不該買?而派克的分數正中下懷。雖然有人認為用一個分數來代表一瓶酒會扼殺了它豐富的特性,但是派克獨行俠般的正義形象、容易理解的分數系統,還是抓住了廣大消費者的心。

無視歷史光環只重口感

葡萄酒專家楊子葆和林裕森觀察此一現象,認為美國是葡萄酒的新興市場,這是很龐大的商機,消費者在短時間內想要買到理想的酒款,當然需要指標性的意見,派克的崛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

派 克用淺白方式、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詮釋和評價葡萄酒,是他成功之處。與英國酒評家Hugh Johnson比起來,Johnson偏重在葡萄酒酒廠的悠遠歷史,但是派克只著重在葡萄酒的口感本身,他拿掉歷史光環,直接品嘗酒的口感,不重視是否有 名牌酒廠加持。林裕森強調,或許這就像是美式與英式的風格和偏好,英國強調精英口味和歷史光環,而美國則重視自我感受。

很快地刊物收入就和成本打平,派克開始每年到法國「直擊」酒莊,妻子則充當翻譯。

改變派克品酒生涯的大轉折,就從八二年的一趟法國波爾多之旅開始。當時市場上紛紛看壞八二年波爾多紅酒,而派克是唯一的正面評價,零售商抓緊這個機會,把派克的分數拿來大做宣傳;波爾多酒莊也大發其利,推出的預售酒一批比一批高價。

一夕之間,派克從沒沒無聞的獨立評酒師,被零售商化身成為主流的酒品先知。從此之後,派克的分數成了眾人追逐的焦點。

《葡萄酒代言人》的訂戶從一開始的二百人,在八六年暴增到一萬八千人,年收入達一百萬美元。生活無虞的派克決定從銀行退休,專心品酒。

他的「退休生活」每天要品嘗二十五款以上的紅酒,一周工作時間超過九十小時,一年要喝掉一萬瓶紅酒。為了保持味覺,他一天要喝五公升的水。派克還為自己的鼻子保險,金額高達一百萬美元,這更為派克增添了他味覺的權威。

「派克化」的紅酒市場

九○年代,蘇富比葡萄酒拍賣目錄開始使用派克評分,他的名聲如日中天,但爭議也隨之而來。派克公開承認,自己喜愛口感濃郁、果香味濃、酒體飽滿、橡木味強烈的紅酒,而這個獨立性並不隨著成名而有所動搖。

許多被評低分的酒莊,認為他的評分太過武斷,怨言越來越多,開始拒絕讓派克品酒。更有甚者,法國知名酒莊白馬堡的主人,還假裝邀他來酒莊品酒,卻關上大門,一邊放出狗來咬他,一邊對著他大罵。

一名宣稱自己已經「破解了葡萄酒公式」的釀酒師,針對派克的高分紅酒做出他的化學解析,並且研發出一套公式,成了「派克化」(Parkerization)最好的例證。

他指出,只要照著做,就能釀出最高分的酒。而號稱「紅酒整形師」的釀酒顧問,同時也是派克好友的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收取高昂的顧問費,指導全球超過一百家酒莊如何釀出「好酒」。

就像紀錄片「葡萄酒的世界」(Mondovino)中所言,經過羅蘭「指點」的酒莊,派克分數就能奇蹟似地大幅躍升。

其中,羅蘭喜歡使用的技術,包含延遲採收時間、發酵前葡萄籽長時間低溫浸皮、攪桶、微氣泡注入等新技術,就算是天氣欠佳的年分,也可以利用技巧彌補,釀出香豔濃郁的酒。

退居幕後 接班人現身

因此英文中有句話說,「That’s Parker’s wine.」就是形容一品嘗就知道是派克會給高分的酒,因為這些「派克化」的紅酒利潤豐厚,使得全世界的酒,不論來自何地,嘗起來全都一樣。

同時,因為派克喜歡丹寧強、果香濃郁和酒體飽滿的酒,這些是波爾多葡萄酒的特色,但是大同亞瑟頓董事長林淑明認為,像是勃艮地(Bourgogne)細緻優雅的風格卻被忽略低估,是十分不公平的事情。

但也有人支持派克,林裕森認為,雖然派克讓葡萄酒味覺越來越單一化,卻是在葡萄酒產業全球化與商業競爭下,不得不然的趨勢。

派 克在二○○三年起,把義大利區的品酒工作交給接班人湯瑪斯(Danial Thomases)負責,讓他來打分數,引起市場譁然。一一年二月,派克更把加州地區的評鑑重責交給另一位接班人加洛尼(Antonio Galloni),退出品評加州紅酒。葡萄酒教父漸漸退出品酒界的意圖,已經相當明顯。今天,《葡萄酒代言人》的訂戶超過五萬人,但大家已經開始討論, 「沒有派克的葡萄酒產業會怎麼樣?」雖然有某些歐美酒評家或是葡萄酒評酒網站,比如Jancis Robinson、Steven Tamzer或是http://www.burghound.com,也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但這些酒評家通常都只針對單一地區,不像派克是全面性的品 評各地區的葡萄酒,未來還有可能有第二位派克嗎?

雖然沒有人能預測,沒有派克的葡萄酒世界會是怎樣?不過直到今日,每瓶紅酒廣告旁仍然掛著派克分數;那分數,仍是紅酒愛好者選購時不可或缺的指標。可以肯定的是,三分之一世紀以來,他所塑造的帝國不會那麼快結束。你可以不相信羅伯.派克,但不能不相信派克分數。

派克大事年表

1976

發生有名的巴黎判決,美國加州酒商找了法國品酒師,對加州及法國的紅酒舉行盲飲測試,美國酒大勝。

1978

派克的《葡萄酒代言人》創刊號問世。

1982

市場上紛紛看壞1982年波爾多紅酒,派克成為唯一正面評價。事後證明派克的看法被市場接受。

1994

一家法國勃艮地的酒莊,因不滿派克在他的書中對其產品的評論,對派克提出誹謗告訴。

1999

法國總統席哈克頒贈榮譽勳章給派克。

2011

派克把加州地區葡萄酒的評鑑重責交給加洛尼(Antonio Galloni)。

葡萄酒專家也不能忽略的「派克分數」

前駐法代表

楊子葆

   派克的品酒著重在酒款本身,不過卻忽略了和料理的搭配性,尤其對於法國人來說,釀酒是為了生活,酒款與料理搭配也很重要。但是不可諱言,派克給高分的酒 款味道過於濃郁,有時候要找到適合搭配的料理並不簡單。並且在這個葡萄酒世界中,口感醇厚是美,但是單薄細緻也是一種美!同時派克的分數也代表了美國主義 的風潮,你不可能忽略他。

大同亞瑟頓董事長

林淑明

  林淑明每年都要赴法國試 酒,一天可以試到100款酒。雖然每試一瓶酒,她都在品味後立刻吐掉,酒精停留在口腔中的時間不會超過10秒,然後迅速記下自己的心得。但每天行程結束 後,她的嘴脣破裂,感覺疲累不堪。「品酒真的不是輕鬆的事情!」  派克的試飲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每年初春的「桶邊試飲」,各酒廠會將去年秋末採收的葡萄 釀製在橡木桶內初成雛形的酒,取出讓人試飲,派克會給範圍性的分數,比如,98到100或是90到91;第二種則是「樣本試飲」,經兩年橡木桶醇化之後, 酒商將裝瓶之後的酒款樣本寄到紐約給他,這時給的評分會較精準,有時葡萄酒的品質會出現變化,派克就會更正自己的分數;第三種是「老酒品評」,許多美國紅 酒大收藏家會邀請派克參加品酒,他會做成單一型錄分享給大家。派克《Bordeaux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wines produced from 1961~1997》一書,就是他這麼多年來品嘗後感想的結晶。

延伸閱讀:與派克沾邊 就成發燒物  愛酒人士將派克分數視為聖典般對待,他獲得全球業界的矚目並挽救無數酒廠於倒閉危機之中,一直頗受爭議的他,其實是喝著碳酸飲料長大的美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與背景才能造成他的崛起?

   本書作者Elin McCoy是資深的葡萄酒作家,她在1981年便認識派克,親眼目睹他的成名過程,可說是葡萄酒界的insider(局內人)。她在本書中詳細描述派克的 人格特質,並揭露了葡萄酒世界的祕密,告訴讀者如何釀造優質醇酒和葡萄酒評鑑、銷售及販售的種種內幕,極具話題性。

  而許多葡萄酒世界的關鍵事件,比如1976年巴黎品酒會的全部過程,也都在本書中透過作者的妙筆生花娓娓道來。

  雖然派克一直爭議不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其實已經造就現代葡萄酒產業的新面貌。當葡萄酒已經成為生活風尚的一部分,一旦你只關注於嘴巴感受的品質,唯一可以信賴的就是自己的味蕾。

《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

:全球品味的制定者

作者:艾倫‧麥考伊(Elin McCoy)

譯者:程芸

出版:財信出版(2011年6月再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3

百多年前的社會改革——羅伯特·歐文的故事之一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9/100449418.html
美國有個歷史傳奇:1826年7月4日,美國獨立50週年紀念日,「建國之父」中的兩個重要人物,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斐遜一起離世。他們為美 國的奴隸制尚未最後解決而憂心,卻沒想到,歐洲工業革命浪潮很快將衝擊美國,帶來新危機;他們也不知道,在德國,一個叫做卡爾·馬克思的八歲男孩,將領世 紀學術新潮流,掀起紅色革命浪潮。

  在他們之間,還有幾個年富力強的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插在美國先賢和馬克思這兩段不同思想之間,聯繫著兩片大陸。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就是其中的代表者。

  羅伯特·歐文是英國人,出生在美國革命五年前的1771年。父親是個小業主,母親娘家也挺富裕,算個小康人家。歐文卻很早就開始學徒生涯(這在 當時很普遍),後來升到工廠經理,又和別人合夥開廠。他不僅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自己還是個資本家。他喜歡讀書,也趕上了啟蒙時代後的新思想爆炸。

  英國是個有歷史負擔的國家,英國革命的政治爭執,九九歸一,都會歸到宗教,甚至起頭就是宗教派別之爭,只不過後來吵成了宗教化的政治而已。

  可是到了一百年後的美國革命、法國革命,世界已經面目全非,宗教隱退,世俗政治挺進。其實宗教紛爭並非神在打架,而是人借神名在打架。後來,宗 教紛爭退回教會,宗教熱情也不再堂而皇之化為世俗世界的政治燃料,這都和啟蒙時代有關,而啟蒙時代一直可以追溯到英國17世紀的洛克時期。

  啟蒙時代對知識人的影響,是強調理性;它促成社會的根本轉折,是推出政教分離。政治是政治,宗教是宗教,二者脫離了關係。教會回到原位,為信眾們修心養性,和社會政治拉開距離。

  面對巨變,後世歷史學家更多注意到制度層面的改變,卻很少注意個人變化:他們的思維和說話方式,正悄悄地改變,變得脫胎換骨。他們開始不再用宗 教語言討論社會問題。社會政治議題可以和信仰無關,政治家吵架不再引用《聖經》,不再用宗教來指導政治。人們開始習慣理性地進行邏輯推論、用世俗話語,不 再習慣將政治人物當作聖人崇拜。

  因此,對所謂政治領袖的超常服從,會立即被西方世界看作是政治神聖化的返祖現象。他們會條件反射一樣認為是出了問題。這種判斷,既源於他們經歷過特別殘酷的政教合一的古代經驗,又因為他們經歷了後面啟蒙時代的反省對比。負面歷史經驗成了西方文化的一針免疫劑。

  如此漫長的政教合一的負面經驗,一旦「分離」,自然就有一大批知識人覺得如夢方醒,大徹大悟,從把一切問題歸於宗教信仰,不由自主走到徹底否定宗教的另一極端。

  歐文就是。他的成長時期,浸泡在啟蒙後的「新社會」。他特別強調理性,強烈反對宗教,認為一切宗教都是人欺騙自己的幻覺。歐文認為,宗教不是把人變笨變傻變得弱不禁風,就是變痴變狂變得不可理喻,再不,就是變成個偽君子。那個時代認為「上帝死了」的,可不止一個兩個。

  當「美國」還只是英國殖民地、掙紮在新移民墾荒時代,英國早已發生工業革命,經濟起飛,可巨變下的社會狀況觸目驚心:工人自然就被集中起來。千 年農業社會好不容易形成的規範,突然不管用了,而新時代的規範還沒來得及誕生。貧困也不是農業社會的那種貧困,艱難也不是農民熟悉的那種艱難。業主們身不 由己就進入了惡性競爭和追逐利潤的雙重怪圈,拚命壓低成本。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在英國,一開始資方為壓低成本,把工資壓了又壓,英國的保爾頓織工,1795年平均週薪是33先令;20年後的1815年,週薪減為14先令;到1829年至1834年間,竟然每星期淨收入只剩下4先令多一點。物價指數不可能是下降的吧。

  工廠主還不發錢,只發工廠貨幣,只能在工廠商店換東西,出廠門就沒人認賬,商品價格還定得比外面高。英國紡織廠大量招收婦女兒童,超過工人總數三分之一,圖的就是廉價、不容易鬧事。

  18世紀末,歐文在格拉斯哥的新拉納克工廠,認識了工廠主大衛·戴爾,愛上了他的女兒卡羅蘭,1799年結婚。第二年,他就成了岳父工廠的半個 老闆和經理。新拉納克工廠經營很成功,前後有兩千工人在那裡工作——讓我驚訝的是,這兩千工人不但四分之一是小孩,而且被戴爾領來廠裡幹活時,居然才五六 歲。據說戴爾先生對這些小孩很好,我相信是真的,他是歷史上的著名慈善家。

  可這就更說明了兩百年前英國底層狀況的可悲:就算是善心好人,也沒覺得領五六歲小孩來工廠幹活有什麼問題。當然,這也是童農觀念的轉換版,所謂 不當童工也要當童農,農村孩子也是從小就幫家裡放牛放羊了,幹了還沒現金進賬。但工廠是工廠,和在家裡幫父母幹農活兒有本質的不同。你必須釘在一個崗位上 不挪窩,工時還特長。

  這也和當時社會底層的極度貧困有關,看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那小孩只不過要求添口飯,大家就被他雷得石破天驚。戴爾工廠這些孩子,就都來自極貧苦的家庭以及本地或愛丁堡的孤兒院。讓他們有口飽飯吃,就是天大的慈善了。

  歐文看到,當時的工廠對成人都是地獄,凡是日子還過得去、還能留一份自尊的農家,都不肯來幹這種毫無自由、工時又長的工作。所以,他看到的成年工人大多是問題人群,酗酒賭博、偷盜犯罪,是工人群體經常發生的事情。

  工業飛速發展,底層社會迅速擴大,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大,古已有之的平等議題,很快就走向了工人砸機器洩憤、知識分子聲討自由經濟的地步。有很多 人想到,與其讓「看不見的手」在那裡操縱,競爭無度,還不如好好規劃,計劃經濟,讓「看得見的手」管一管。管生產也管分配。這種想法一點不高深莫測,很直 觀很自然。所以,此後雖然計劃經濟屢戰屢敗,還一定會屢敗屢戰。因為每次失敗大家總是想:錯的一定不是不該多管,而是沒管好或是管得還不夠。

  歐文顯然是個好人,他接下工廠,寧可少賺錢,想搞成個實驗基地。他開的工廠商店價廉物美,可他的改革措施對一個資本家來說,是在反利潤,合夥人難以接受。歐文最後只得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購股票,其中就有著名的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老頭兒在歐文工廠投了一大筆錢。

  歐文還在作哲學思考,結論是:個人不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應誇獎或者責備「個人」做對或做錯什麼,因為人的「性情」不是神賦天賦或遺傳,而是被社會環境影響造就,有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歐文是個「環境決定論」者。

  這想法實際上很有啟蒙時代特色。可宣佈「上帝死了」不要緊,上帝死了以後「道」的一部分怎麼辦?原來由基督教認定人有「原罪」,又由上帝引領來 作靈魂救贖,如今一切宗教渠道,都被「理性」宣佈無效了,那麼,原來由上帝在照管的個人道德,還有集合個人道德的社會道德怎麼辦?歐文的結論是:理性教 育。

  後人研究歐文,研究哪些理論是原創,哪些古已有之,可不管結論是什麼,有一點大家都特別買賬,就是歐文更有實踐。他要自己動手,開創新教育和建 立更好的社會環境。所謂「好」,對歐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平等手段,達到個人和社會道德完美。那就是生產、分配製度都公平的社會主義,以及財產公有的 共產主義,推論下去,人自然就會產生一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道德,因為如果按需分配,貪婪、爭奪、嫉妒、怨恨等等就都會消失,沒必要了!於是,世間惟有 愛。

  歐文一開始就是拿自己的錢實驗,不斷改善工廠環境和工人生活。這改革還是從他丈人戴爾開始的,戴爾的改革收效甚微,最後,他把新拉納克工廠和週遭地產,以6萬英鎊賣給了歐文和他的合夥人。

  歐文之所以能改革成功,是他捨得放棄更多的利潤,給改革投錢。他禁止招收十歲以下的童工。實驗除了在工廠進行,還有新拉納克的工人村。歐文建學 校,供工人孩子讀書。幼兒教育就是歐文的發明。我想,一個重要起因就是當時的「低幼童工制」,他的工廠是十歲起招,別的工廠都是五六歲就招,要想讓孩子受 點教育,也只有開發幼兒教育了。不然小孩斷奶沒幾年,就得進廠幹活了。

  新拉納克成了改革樣板,人們紛紛前來參觀,後來的俄國皇帝尼古拉也來看過。200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終於將新拉納克遺址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蘇格蘭五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歐文深受英國傳統影響,認定必須以立法來推廣改革。英國在1802年就有了第一個工廠法《學徒法》。1812年,他把自己的實踐寫出來,呼籲進一步立法。

  在他的努力下,1819年,英國國會立法限制童工最低年齡,規定受僱孩童必須年滿九歲;規定工人勞動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考慮到當時五六歲童 工的普遍現象,工人最長一天可能幹16小時,這算是很大進步了。可立法還需要執法,由於缺乏執法機制,英國當時「上有立法,下有對策」。童工處境無太大改 善。

  工廠實驗給了歐文極大鼓舞,他進一步推而廣之,提出歐文版的未來社會藍圖。那是理想化的公社聯合體,現在被大家稱為「烏托邦」。1820年,歐文在一篇報告中提出,應該達到的目標是:消滅私有制,財產共有。

  於是,1825年,馬克思七歲那年,英國人羅伯特·歐文不遠萬里,去到美國,建了個烏托邦共產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28

美國白宮最倚重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 非理性市場中 最理性的聲音


2012-10-29  TWM  
 

 

憑著鑽研歷史、開拓閱讀視野,羅伯特‧席勒培養出和市場與眾不同的獨到觀點。

如今面臨QE3與美國大選的衝擊,這位曾二次準確預言股市、房市泡沫的經濟先知,將為你揭開二○一三年全球經濟真相。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莊 芳 研究員‧楊政諭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的耶魯大學校區內,有一條被十九世紀英國文豪狄更斯稱為美國最美麗的街道Hillhouse Avenue,即使入秋,仍有整片綠蔭圍繞,一幢又一幢超過百年歷史的古典建築則是佇立兩旁。

耶魯大學經濟系所的位置就在這裡,而其中一棟三層樓的低調白色建築,正是耶魯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辦公室的所在之處。

建築物的外觀稍有斑駁痕跡,進門前得穿過小小拱廊,室內老舊的木製樓梯則被往來腳步踩得喀吱喀吱作響。「這棟屋子是一八八四年建造,近一三○年歷史,但還不算最久的。」處在四周皆古蹟的環境,席勒相當熟悉且自在。

一邊走著,席勒一邊介紹身旁各個「古董」的典故,倒不是因為他在這裡任教已有三十年的時間,而是因為席勒本身就對歷史有著相當程度的狂熱。「我很喜歡歷史,當下的事情往往無法掌握,但歷史卻可讓你從過去的軌跡,找到未來可能發展的途徑。」

蒐集資料

準確預測網通泡沫與次貸危機他能不斷在經濟研究上獲得印證,正是仰賴歷史。一九九○年代,他與同事共同創立的凱斯席勒房價指數(S&P/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就是因為發現,股市指數可追溯至一世紀以前,房價卻毫無歷史數據可言。所以起初,只有翻遍舊分類廣告,找出部分毫無紀錄的城市房價,才得以建立起資料庫。現在這個指數已經成為國際媒體、金融機構,最為廣泛採用的房市景氣指標。

憑著大量蒐集歷史資料與數據的功力,席勒還準確預測了網通泡沫以及次貸危機。代表作《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甚至將時間拉回至一八八一年,追蹤過去股市本益比與報酬之間的關係,加入人們從眾心理對股市造成的影響,直指當時的股市高漲已形成投機泡沫。

二○○○年三月推出此書之時,各界批評聲浪立刻湧現,有人毫不留情地嘲笑、謾罵,沒想到,當月即發生網通股泡沫化,股市一路走跌,再也沒人笑得出來,這本書則躍升︽紐約時報︾暢銷書。○五年,他再次運用歷史數據預測房市泡沫,並指出不只房價會崩跌,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衰退,隨後即發生眾所皆知的次貸風暴。

歷史成為他尋找未來方向的重要根據,而不斷追查真相的那股動力,則是受其超乎常人的理性頭腦影響。

他的理性思考,是童年養成背景的無限延伸。

「我的父親很久以前說過,千萬不要沉迷於體育節目,看別人運動沒什麼意思,只是浪費時間。」席勒聽了以後覺得很有道理,看別人運動不如自己起身運動來得有益,所以他從來不看體育頻道。後來,甚至連其他電視節目也漸漸不看了,「我不懂,看別人的故事到底意義在哪裡?過好自己人生不是比較重要嗎?」

實地觀察

找到成為經濟學家的人生志向求學時期,曾經和同儕一起到場觀看足球比賽,他對場上的賽事一點興趣也沒有,反倒是拚命觀察場邊的群眾。「觀眾們的反應實在太有趣了,只是一場比賽,卻可以牽動每個人心情起伏,這種『非理性』的怪象太有趣了,讓我看得目不轉睛。」席勒並非從小立定志向要成為經濟學家,直到十八歲,他都尚未決定大學主修的科目。「我實在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段時間,我幾乎什麼課程都想聽,總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就是不想失去任何學習的機會。」他說,無論如何都要避免成為畫地自限的人,在開放的社會,應有無限的選擇空間。

感到徬徨的席勒,為了不輕易做出決定、不隨便找答案,在那段時間,徒步走遍附近大學校園,每一步都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我在想自己是否要當醫生?就繞到醫學院大樓,上上下下、來來回回地走遍各個角落。」最後,竟然走到雙腳疼痛不已,必須到醫院求診。醫生告訴他,「你實在走太多路了!」不過,席勒卻沒專心聽,因為他一直忙著觀察醫生們在診間的事務。

當時席勒難以抉擇未來方向,卻很確定不要與父親一樣,成為企業家。席勒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後來自創公司,專為工廠建造工業爐,可惜生意不太理想。「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事情,但並非所有的價值都合理。」他認為父親有時太過為人著想,「或許並不適合創業、擔任企業領導者。」席勒說,父親對他人生影響頗多,曾告誡他:不要相信名人或權威所說的話,而要相信自己的研究。他聽從了建議,也徹徹底底將父親的忠告烙印在自己的腦袋裡,「有多徹底呢?到後來,我連父親的話也不完全相信了。」說到這裡,席勒起身翻了翻書架,找到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知名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著作《自私的美德》,「我父親非常崇拜她,甚至,我們全家都是她的粉絲,但我就是不認同她的理念,所以也常和父親對她的理念有所爭辯。」

大量閱讀

奠定行為財務學的卓然地位除了經濟、歷史、哲學的書籍在席勒的辦公室裡隨處可見,他的書櫃上,還有許多關於心理學、行為學的研究,廣泛的閱讀與吸收,開啟了他對行為財務學的研究領域,成為早期推動此概念的學者之一。

席勒的妻子吉妮(Ginny)是位心理醫生,她受訪時說:「他熱愛閱讀,對任何事都感興趣。我讀研究所時,他就和我一起研究心理學。」因此,他的觀點往往異於一般經濟學家,常探討人類情緒與心理對市場造成的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就曾表示,席勒比同期經濟學家做了更多研究,證明金融市場非理性的一面。

目前就讀耶魯大學經濟系四年級的學生凱文形容,席勒的授課內容和其他老師很不一樣,「除了引用很多歷史資料,有時聽他講授經濟學,又像是在上心理學或人類行為學的課,滿有趣的。」「我從小就愛閱讀,整天就跑圖書館。」席勒說,讀小學時,母親因為腳傷而借了一本保健腳部的書籍回家,卻丟在一旁沒認真看,「我將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然後再教媽媽怎麼治療。」席勒幾乎「無書不讀」,一般人覺得無聊的書,他都來者不拒。之所以接觸到經濟學,還是在高中時,隨手翻了哥哥放在桌上的︽經濟學理論︾一書,「經濟影響人類生活的力量之大,讓我充滿好奇。」

極度理性

推出可對房價走勢避險的期貨在知識領域上勇敢、無止境地闖蕩,並不表示他在生活中同樣喜好探險。席勒形容自己是個極為「謹慎」的人,這充分呼應了他的「極度理性」頭腦。

他從不喝酒、也不喝咖啡,因為不願對酒精、咖啡因產生依賴;在冬日盛行的滑雪運動,他覺得太過危險、無法控制而極少參與。「連開車的時候,我腦子裡浮現的全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潛在風險。」正因人類行為難以預期,在他眼裡,每位行人、駕駛者皆暴露在風險之下。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所以在人行道與街道上,他選擇盡量放慢腳步與車速。

從說話語調沉穩、言談字字斟酌,都可感覺得出他謹言慎行的態度。現在他與友人共同成立的MacroMarkets金融科技公司,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房價指數期貨合約,讓人得以針對房價走勢高低避險。

「其實我並不喜歡對市場進行預測。」席勒說,當他在多數人中,持有不同意見觀點,都要做好被質疑、挑戰的心理準備。

其實早在兩次對於股市、房市泡沫提出警告之前,一九八○年代初期,席勒就曾大膽發表論文說明「市場效率」理論是經濟思想中最大的錯誤,引發當時相信股市投資人行為理性、市場總是正確無誤的經濟學家們猛烈抨擊。「所以我不是被笑兩次而已,應該是三次,」席勒挖苦自己說。「最後事實證明,人們並沒有他們想像中聰明。」席勒坦言,發表的言論一開始沒人相信,的確相當挫折,「可我經過徹底研究,才說出認為對的事情。」尤其他面對的全是經濟學家、華爾街的金融專業人士,必須提出詳盡的研究與舉證。「我知道要打敗他們很難,但就算是聰明人,也不可能永遠都是對的。」輕忽不同的聲音,這就是人性,「而我所有的研究,就是為了超脫人性。」席勒頗有自信地說。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出生:1946年

現職: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宏觀市場金融科技公司(MacroMarkets LLC)創辦人經歷:美國經濟協會副主席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密西根大學文學學士

席勒重要紀事

1946 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出生1972 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展開教學生涯1976 與當時研究心理學的吉妮結婚1982進入耶魯大學任教,開始積極寫作、發表研究論文1991 與友人共同創辦Case Shiller Weiss公司,正式發表Case Shiller房價指數,成為觀察房市的指標1998 憑藉︽宏觀市場︾(Macro Markets,1993)一書,獲得第一屆薩繆森(Paul Samuelson)傑出學術作品獎2000 出版《非理性繁榮》一書,預言股市投機泡沫。隨後網通泡沫破滅、當年那斯達克指數重挫五成2006預言房市泡沫已形成,未來不僅房價大幅下跌,還將引發衰退。○七年美國爆發次貸風暴2011被彭博選為全球金融界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S&P/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是席勒及其同事凱斯在1980年代末期一起研發完成,資料時間追溯至1987年。目前由標準普爾每月發布,指數涵蓋全美20主要城市房價,廣泛受到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引用,是公認最權威的美國房市指標。

博士之家極度理性的感性生活席勒喜愛探索各種領域知識,自然期望孩子也像他一樣博學多聞。在兒子10歲左右,他就拿通貨膨脹、CPI物價指數的線圖給他們看,並解釋給他們聽,雖然不太可能完全理解,「但我希望他們能試著懂得一些基本概念,或是產生興趣也好。」如今,他的兩個兒子各為30歲與27歲,都已獲得博士學位,將分別擔任經濟學與哲學教授。

已經無須為孩子操心的席勒夫婦,於2009年在距離紐哈芬市10英里外的一座小島上,買了一棟度假別墅。每個周末,夫妻倆就一同搭船來到這裡,坐在岸邊聆聽海浪起伏的聲音,分享彼此所見所聞。

「遠離塵囂是這房子的美麗之處,」吉妮說,席勒不喜歡開車,這樣的度假方式最為恰當,「雖然他還是經常窩在屋子裡閱讀、寫作。」吉妮忍不住小小抱怨一下,但其實她相當了解先生的喜好:這幢房子建於1840年,年代久遠,甚至沒有傳統電力供應。

「這大概算是我人生中的一趟冒險吧!」席勒笑說,偶爾回歸19世紀的生活感覺很新鮮。只是極度理性的他,在乘船上岸的短短途中,仍會忍不住思考掉入海中的可能性。對他而言,就連嘗試感性地過生活,都有風險必須承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7

《我收到的最好的投資建議》:羅伯特·奧斯坦 afa68

http://xueqiu.com/5504830612/23712696
奧斯坦聯合公司(Olstein & Associates)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和投資總監

能讓你鴻運當頭的 1 1 條頂級投資竅門:

1.試圖通過預測股票市場的動向而盈利的企圖,從長期來看不會成功

你應該通過合理配置沒有風險、 收益固定的有價證券和債券的投資組合, 來規避投資市場的 風險, 而不是根據諸如企業規模的大小、 成長性以及股票價值等人為投資指標多元化配置自 己的投資組合。

2.精確的經濟發展預測基本沒什麼用處

利率和未來的現金流狀況(與盈利報告相對應)只有當你評估一隻股票的價值時,才是值得 考慮的重要經濟變量。

3.當前的消息面對你投資理財的幫助很小。

市場關注的是未來,只有當投資者發現或者辨識出股票的短期表現與長期價值之間的背離 時,他們才能盈利。

4.當你選擇一隻股票時,需要考慮的三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價格、價格,還是價格。

以錯誤的價格買入一家優秀公司的股票,與買入一家績差公司的股票並無二致

5.犯錯誤最少的投資經理人,通常都是長期表現最為出色的人。

因此,在買入股票時,你在考慮股票上漲潛力之前,應該首先考慮它的下跌風險

6.規避投資風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以將來產生超額現金流的 股票價值來衡量股票的現價),買入那些能生超額現金流(在滿足資本支出和流動資金需求 的前提下,企業的呢金流入水平超過現金流出水平)的公司的股票

產生超額現金流的公司具有提高分紅派息額的能力, 它們能回購 『司股票, 能購併其他公司。 而其他公司則欠缺這種能力, 當這類公司出現運營問題的時候, 它們會被迫採用有害於公司 長期利益的短期策略,而且還會成為優秀公司的理想購併對象。

7.堅持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最重要的品德就是耐心

市場處於錯覺或者瀰散著消極情緒時, 會打壓股票的價格, 而股價的回歸則可能需要相當長 的時間。然而, 當錯覺得到修正的時候,會讓市場低迷時進場的投資者得到豐厚的投資回 報。

8. 「永遠正確」的渴望是「長期正確」的大敵

要等到所有的指標都明確無誤的時候才買入一隻價值受到低估的股票, 通常都會買到價值已 經被高估的股票。在價值投資過程中,恰當的價格就是恰當的進場時機。

9.設定人為的屏障會削弱投資表現

股票價值的尋求不應該有任何限制。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無論是業績週期性變化的公 司、成長型公司,還是技術類公司,都存在價值發現的機會。

10.價值投資者應該制訂嚴明的賣出紀律,賣出結論的取得應該基於對超額現金流的評估, 而不是依據股票的價格走勢或者公眾的心理趨向。

不要因為考慮賣出股票所涉及的稅收而對股價期望過高, 否則, 你永遠也賺不到可供納稅的 錢。

11.即使是最優秀的資金經理人也會經受投資成果不盡人意的時期

你應該將自己的資金交由那些擁有嚴明交易紀律的經理人去管理, 不要根據他們的短期投資 表現或者與他人相比的相對表現來選擇資金管理人。長期(三年到五年甚至更長時間)表現 才是檢驗他們投資成功與否的終極標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31

老虎基金掌門人羅伯遜致投資者信-轉貼-felix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marj.html
致:各位股東
    由: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H. Robertson, Jr.)
    日期:2000年3月30日
  
   這封信交代閣下與老虎基金管理公司之間的關係,懇請細心閱讀此信內容。
  
    1980 年5 月,Thrope Makenzie 和我以880 萬美元的資本成立了老虎基金。18年後,當年的880萬美元已增長至210億美元,增幅超過259000%。這期間基金持有人在撇除所有費用後所獲得的年回報率高達31.7%。沒有人有更佳成績。
  
    自1998年8月後,老虎基金表現較差。基金持有人亦作出積極響應——贖回基金。這是可以理解的。這期間贖回金額達77億美元。價值投資的智能受到挑戰。持有人的贖回不單侵蝕我們的收益,還令我們承受極大的壓力。而我們卻看不到這一切行將結束的跡象。我所提到「看不到行將結束」究竟是什麼意思?「結束」的是什麼?「結束」其實是指價值股熊市的結束;是投資者明白,無論股市短期表現如何,15至20%的投資回報已是不俗。「結束」因此可作如下解釋:投資者開始放棄投機性的短期投資,轉往更有保障而過往回報不俗的被遺棄股份。
  
   現時很多人談新經濟( 互聯網、科技及電訊)。互聯網誠然改變了世界,生物科技發展亦令人驚嘆,科技及電訊也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機會。炒家們宣揚:「避開舊經濟、投資新經濟、勿理會價錢。」這便是過去18個月市場所見投資心態。
  
  我曾在過去很多場合說過,老虎基金以往多年的成功,要訣是我們堅持的投資策略:買入最好的股份及沽空最差的股份。在理性的環境,這策略十分奏效。可是在不理性的市場,盈利及合理股價不受重視,寧炒當頭起及網絡股成為主導。這樣的邏輯,我們認為不值一哂。
  
   投資者為求高回報,追捧科技、互聯網及電訊股份。這股狂熱不斷升溫,連基金經理也被迫入局,齊齊製造一個注定要倒塌的P o n z i金字塔。可悲的是,在現時環境下,欲求短期表現,就只有買入這類股份。這過程會自我延續至金字塔塌下為止。我絕對相信,這股狂熱遲早會成過去。以往我們也曾經歷過。我仍很有信心價值投資是最好的,雖則市場現不賣帳。這次也非價值投資首次遇到挫折。很多成功的價值投資,在1970至1975年及1980/81年間成績差勁,但最終獲利甚豐。
  
  我們很難估計這改變何時出現,我沒有任何心得。我清楚的是:我們絕不會冒險把大家的金錢投資在我完全不瞭解的市場。故此,在經過仔細思量之後,我決定向我們的投資者發回所有資金——即是結束老虎基金。我們已套現了大部分投資,將依照附件所述方法退回資產。我比任何人更希望早些採取這項行動。無論如何,過去20年是相當愉快及充實的。最近的逆境不能抹去我們過往彪炳戰績。老虎基金成立至今,足有85倍的增長(已扣除一切費用),這相等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三倍多,也是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環球指數的5.5倍。這20年中最令人回味的是與一群獨特的同事,以及投資者緊密合作的機會。
  
   不論是順境或逆境,亦不論是勝是負,我每次說話,都是我及老虎基金全體員工的真心話,容我們在此衷心向各位致謝。
     
   附釋:老虎基金在2000 年3 月3 0 日結束,當時納斯達克指數是4457.89 點。納指在2000 年3月10日創出5048.62歷史新高。美國曾有財經刊物選出20世紀10大傑出投資家。居首位是股神巴菲特,羅伯遜位居第九。其餘包括麥哲倫基金前經理彼得·林奇、鄧普頓基金創始人約翰·鄧普頓、價值投資倡議者本傑明·格雷厄姆、量子基金的喬治·索羅斯、指數基金名牌Vanguard的創始人約翰·保格爾(John Bogle) 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P o n z i 金字塔,就是Ponzi Scheme 龐氏騙局
  
   請注意這一小段,這是十分有趣的歷史文字:
  "我們卻看不到這一切行將結束的跡象 ......
   「結束」可作如下解釋:投資者開始放棄投機性的短期投資,轉往更有保障而過往回報不俗的被遺棄股份。"
  
  有意思的是,其實2000年3月10日,也就是發出本信的前20天,一切已經結束了,納斯達克指數於該日創出了5048.62的歷史高點後,已開始悄然進入了一波比一波低的大跌勢中,但遺憾的是,包括朱利安·羅伯遜在內的絕大多數人均沒有看清什麼時候gameov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68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美股太貴 投資歐洲正當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91

927493-131015-robert-shiller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本周稱,美國股市估值過高, 他正考慮清空美國股票,增加在歐洲的投資。席勒曾預言美國科技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2013年憑借“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席勒稱,他提出的周期調整市盈率(cyclical adjusted P/E ratio)公式顯示,美國股市目前的整體估值已經和歷史頂峰2007年相當。歐洲股市估值只有美國的一半。

“我打算賣掉所有的美國股票,歐洲現在要便宜的多。” 席勒在接受CNBC采訪的時候表示。席勒稱,美國利率過低導致股市估值過高。

席勒稱,巴克萊的研究數據顯示,世界股市估值最低的國家是希臘。 周期調整市盈率僅為3.7%。而美國則達到27.6。希臘、俄羅斯、葡萄牙、匈牙利是全球股市估值最低的四個國家。

不過,席勒表示對投資希臘和俄羅斯並無太多信心。但他稱西班牙和意大利估值也很低,他已買入兩國的股指期貨。

歐洲股市今年以來表現強勁。由歐盟十二個國50只藍籌組成的STOXX Europe 50指數今年以來已上漲11.2%。西班牙股指IBEX 上漲5%,意大利FTSE指數則上漲12%。相比之下,美國標普500指數上漲不到2%。

stoxx

上圖為STOXX50指數截至2015年2月20日一年的走勢

2014年11月,席勒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美國股市估值過高,不過他仍持有美股。在最新一次接受CNBC采訪時,席勒表示,他的資產組合中,有50%的錢在股票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現在主要的資產價格都過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19

迪士尼總裁兼CEO羅伯特•艾格:“二孩新政”利好旅遊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5086.html

迪士尼總裁兼CEO羅伯特•艾格:“二孩新政”利好旅遊業

一財網 樂琰 攝影記者 任玉明 2015-10-30 15:19:00

10月29日,全面開放“二孩新政”消息傳出,對此,羅伯特·艾格認為這是十分利好的,因為迪士尼樂園的主要客源就是家庭客,孩子是主體,如果有更多的孩子,那麽對於迪士尼樂園而言絕對是獲得了更多的直接客源。

華特迪士尼首席執行官兼總裁羅伯特·艾格10月30日出席“南加州大學2015年全球會議”時,在現場揭秘了即將在2016年春季開業的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四大本土化法寶,同時其也表示了對“二孩新政”的看好,因為此舉可以利好旅遊業,讓更多的孩子來主題公園遊玩。

“中國人口眾多,就決定了這必然是一個非常具有潛力的市場,我們非常看好中國市場。2016年春天,上海迪士尼樂園就要開業,這是一個原汁原味的迪士尼,但卻蘊含中國風格。我們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是語言,很多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其在制作產品的過程中都是用英語寫方案,然後在翻譯成中文,但是在進行上海迪士尼樂園建設設計和故事策劃過程中,我們都是先用中文撰寫,根據中文再翻譯成英語,這樣就能很好地保留中國文化色彩。”羅伯特·艾格表示。

羅伯特·艾格

第二點則是“中國式”的娛樂。

羅伯特·艾格透露,在上海迪士尼樂園內,將有大量體現中國式娛樂的項目,比如演藝節目的導演都是中國人,舞臺劇《人猿泰山》會運用大量中國雜技藝術等。

第三則是建築,在上海迪士尼樂園內會出現很多融合了中國特色的建築,但又不失迪士尼本身的文化。

“第四點相信很多人都很關註,那就是餐飲,我們會在上海迪士尼內設置很多中國口味、亞洲風格的餐廳,包子等傳統中式點心都會在樂園內出現,而我們在嘗試的過程中也會創造很多中國口味的迪士尼菜式,比如被做成米奇頭型的米飯等。此外我們也會在一些服務方面做到盡可能地符合中國消費者習慣。比如我們在歐美很少看到老人帶著第三代孩子遊樂園,但是在中國就有很多家庭出遊是老人帶著第三代孩子出遊的,因此我們在做一些遊樂設施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這一點。”羅伯特·艾格指出。

此外,羅伯特·艾格認為中國在未來十年內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因此迪士尼未來會力拓中國電影市場。目前迪士尼通過一系列並購已經形成“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和“星球大戰”四大系列,今後的電影與消費品也會圍繞著四大主題展開。

值得註意的是,就在10月29日,全面開放“二孩新政”消息傳出,對此,羅伯特·艾格認為這是十分利好的,因為迪士尼樂園的主要客源就是家庭客,孩子是主體,如果有更多的孩子,那麽對於迪士尼樂園而言絕對是獲得了更多的直接客源。

“目前有數字稱,全球有26%的人口是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這個人群是迪士尼樂園的主要遊客群,如果未來有更多的孩子出生,那麽必然利好旅遊業。”羅伯特·艾格說。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50

「富爺爺」教你財富翻倍思考術 羅伯特:平凡人想的是薪水 有錢人看的是利潤

2015-11-09  TWM

有錢人怎麼看世界?有「富爺爺」之稱的羅伯特.艾倫說:杯子不只是杯子、地毯不只是地毯,每個小東西的背後,都創造了一位有錢老闆。這個世界隨時隨地都有擠出利潤的機會,就看你有沒有決心抓住它。

據說,因為他的想法影響了被稱為「富爸爸」的羅伯特.清崎,於是人們給了他「富爺爺」的稱號。他是羅伯特.艾倫〈Robert G. Allen〉,一九八○年出版第一本傳授投資房產致富之道的書《零首付》〈Nothing Down〉,至今已創下了一二五萬本的銷售佳績,後續,他的每一本書都是暢銷保證。

不只如此,他也透過財富開發課程,成為當今全球最著名的財富教練之一。今年十月,羅伯特受邀來到台灣發表演講,主辦單位封他為「美國頂尖百萬富翁製造機」,即使最高票價達新台幣三九八○○元,依據官方說法,門票仍被搶購一空。

他到底有什麼能耐,讓人願意乖乖掏出皮夾買他製造財富的祕訣?「說穿了,其實道理就是你的想法,一個只是追求財務安全感的腦袋,和一個希望追求致富的腦 袋,思考邏輯完全不同。」指著自己的腦袋,羅伯特開始敘述自己追求財富的過程,而這段故事,也可說是「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的經典教案。

四處碰壁時,有錢人會這樣想……你應該被激怒,並氣到立刻採取反擊行動!

「我在一九七四年畢業,那是美國經濟最糟的時候!」羅伯特話說從頭。他坦言,自己一開始也是只想追求財務安定,「計畫是,大學畢業後找個安定的工作,在大公司裡慢慢往上爬。」而讓他決定轉換方向的原因,和現在許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一樣,他遇到了經濟環境最惡劣的時期。

「我把履歷寄給三十家大公司, 卻一連收到三十封拒絕信,一周後我完全喪失了信心……。」從小在不到兩千人的小鎮中成長,對職涯的想像就是找到一份規律的工作,羅伯特在念完楊百翰大學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商學院後,一心以為大企業的入場券已經到手,卻沒想到後續的求職之路處處碰壁。

一般而言,面臨這種情況的年輕人可能灰心喪志,但羅伯特卻生氣地發誓告訴自己:「我以後一定賺得比你們都多!」他甚至加強口吻地補充:「我當年告訴自己, 總有一天,我的財富會超過這三十位老闆的總和。」當時,小鎮中只有唯一一位身價超過百萬美元的富人,他立刻登門拜訪,並在這位長輩的指導下,接觸了一位 「急欲脫手」的房地產賣家,看準對方的急售心態,「我說,我只能先給你一千美元的頭期款,對方竟也答應了。」買下的投資標的,一周後才發現,「原來早有另 一位買家也看上這棟房子,只是他運氣不好,正好在出差一周的期間內被我這個小夥子搶走了。」當這位財力雄厚的買家登門聯絡,羅伯特成功地以四倍價格轉手賣 出。

他對這人生第一桶金的解讀,其一,當然含有運氣的成分,但更重要的,「若不是被求職拒絕信激怒,我不會有強烈的致富企圖,而只要你有足夠的企圖,總能遇到讓你致富的機會。」沒有資源時,有錢人會這樣想……到處都有機會,只要你下定決心找出它們!

「一周翻四倍,我立刻發現我喜歡房地產!」自此之後,他潛心研究房地產,並在三十二歲出了他第一本書《零首付》。

那時候的他為了廣告效果,在各大報紙刊載廣告,誇下海口自己可以不帶任何證件與信用卡,在任何一個城市裡,用三天時間、一百美元買到房地產。廣告打出來,書籍果然熱銷,但聳動的標題卻也引來《洛杉磯時報》的挑戰。

「他們說,必須驗證這則廣告的真實性!」某日上午清晨六點,羅伯特與記者在洛杉磯機場約見,「對方說,走吧!一起飛到舊金山。」到了舊金山,記者取走了羅 伯特的皮夾,給了他五張面額二十美元的鈔票,然後,貼身採訪七十二小時,準備戳破他用一百美元買到房子的不實廣告。

「我的策略很簡單,找到急著要賣房子的人。」他先買了一份登滿當地房地產求售廣告的報紙,然後把鈔票換成銅板,在當地最貴的飯店裡,一通一通撥打公用電 話,「您好,我正在這裡出差,想要順便看看有沒有買房的機會,但我沒有準備頭期款……。」一個早上,沒結果,「中午在漢堡王用餐之後繼續打,一樣沒人理 我。」晚上,他和記者以每人十七美元的價格在最廉價的小旅館住宿,並且繼續打電話。

「我記得是當天晚上十點,我找到了這樣的賣家,他不缺錢,手上持有這棟房子的租金收益早就讓他回本,現在不管賣多少都不在乎。」羅伯特回憶,當電話那頭表 達願意進一步細聊時,「我感覺自己聽到的不是談話,而是一段美妙的音樂。」隔天早上十點,羅伯特與對方碰面並敲定細節,他成功地達成自己的承諾。「不管是 在哪裡,一定都會有人急著要賣房子;相對的,也有一定有人急著要買房子,找到他們很困難,但要賺錢,你就必須找出這些人。」今年六十七歲的他,談到過去的 傳奇事蹟仍然相當自豪地分享心得,他大動作舉起左手,堅定地看著手錶告訴記者,「此時此刻……,對,就是現在,就在這個城市裡,必然也存在許多急著賣出房 地產的賣家。」誇張的動作還沒完,他接著環顧四周,揮舞雙手隨意指向會客室內的杯子、桌子、地毯、掛燈,「你認真想一想,每一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其實後面 都有一位老闆。

我是說,這房間裡所有物品的背後都創造了一位有錢人。如果把這個杯子再改良一下,或許又能成就一位有錢人。」還替人打工?有錢人會這樣想……即使是小職員,也要用創業家的腦袋工作!

在羅伯特終於恢復平靜之後,他說出了有錢人眼裡的世界:「一般人想的是如何掙得一份好薪水;有錢人看的是利潤,所有東西的背後,都有創造利潤的空間。」羅 伯特坦言,過去自己曾經瞧不起一般上班族,「上班族可能覺得我是瘋子,其實我也覺得上班族很瘋狂,竟然願意為了財務的安全感而犧牲了自由與時間,為了安全 而成為奴隸。」羅伯特表示,隨著自我成長,他也體會到過去的想法太過極端,「這個社會其實是一首協奏曲,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角色。」但即使如此,對於現 在仍為財務奮鬥的上班族,他也提出了建議,一種同樣基於「有錢人思考」的建議。

「即使你只是小小的職員,但在你的小小領域裡,還是可以把自己當成老闆。」他解釋,在一個組織裡,你要應對各種人的需求,「這代表你得培養說服力。」而所謂說服力,除了口語表達之外,也在於你的專業能力。

用你的專業,看出這個工作還能透過什麼樣的改造為公司擠出更多利潤,然後透過組織管理的運作和說服力去推動改變,這個過程,其實某種程度也類似於一個創業者的創業過程了。

最終,羅伯特說出了他對財富的真正定義:「財富不是現金、不是金流,也不是財產,你可以把這些都拿走;但你要有腦袋、有決心,還要有欲望,財富就一直在那兒等著你。」

小檔案

出生:1948年

現職:暢銷書作家

學歷: 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商學院著作: 《零首付》、《創造財富》、《多元收入》、《一分鐘億萬富翁》等

撰文 / 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