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年砸千億,馬雲的達摩院到底要研究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11/165526.shtml

三年砸千億,馬雲的達摩院到底要研究啥?
黑智 黑智

三年砸千億,馬雲的達摩院到底要研究啥?

文科生馬雲帶著阿里走向了“技術派”道路。三年千億投入“達摩院”,而且,要讓它比阿里活得長。

首發 | 黑智(ID:VR-2014)

文 | 楊潔

今天,阿里做了一件成立18年來都沒做的事:成立了研究室。

而且馬雲一投入,就是大手筆:三年內,阿里在技術研發上投入超過1000億人民幣,最新成立的這家阿里的全球研究院“達摩院”作為承載阿里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初期招攬100名全球頂級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量子計算、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幾乎你想得到的高尖端技術都在達摩院的研究領域內。

但是它的名字,卻不叫“研發中心”,不叫“研究室”,不叫“實驗室”。天下武功出少林,阿里出手,就是一個“達摩院”。

因此,以後你要再說互聯網公司里,“文科生”馬雲率領的阿里不懂技術,小心馬雲爸爸調集“十八羅漢”,用整套“韋陀掌”和“拈花指”招呼你。

馬雲還說,他對達摩院下了三個原則,首先第一個就是,要比阿里活得長。“有一天即使阿里巴巴不在了,達摩院還要繼續存在,今天阿里巴巴已經活了18年,我們還有84年要走,達摩院至少得活85年。”

這是阿里的野望,或許和廣大中小企業並沒什麽關系。但是從中馬雲也告訴了我們一些其他的事情:為什麽等了18年,阿里認為這是個組建研究室/實驗室的機會?一家互聯網公司,到底需要研究室/實驗室去做什麽?

而即使是一家中小企業,也不得不思考下馬雲和阿里所描述的場景:這是一個無法脫離技術發展經濟的時代嗎?而未來,又屬於誰?

微信圖片_20171011171245

互聯網公司需要研究室麽?

首先來說說,阿里為什麽現在才組建達摩院?

昨天晚上,一張馬雲和多位科學家的合影在科技圈兒刷了屏。大多數吃瓜群眾不熟悉他們的成就,但是記住一點就夠了:他們都是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大牛,全球頂級科學家。“文科生”馬雲邀請他們來到阿里,引發了不少猜測。但今天,謎底揭曉,他們是為阿里的“達摩院”出謀劃策的。

微信圖片_20171011110803

在達摩院公布的首批公布的學術咨詢委員會十人中,有三位中國兩院院士、五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包括世界人工智能泰鬥Michael I. Jordan、分布式計算大家李凱、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人George M. Church等。作為最高學術咨詢機構,學術委員會對研究方向、重點發展領域、重大任務和目標等學術問題提供咨詢建議。

微信圖片_20171011110848

成立研究室/實驗室,在互聯網公司中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了。不提百度和騰訊、今日頭條這樣的大型公司,就算是在中小公司里,現在成立一個實驗室或科研中心,設立個首席科學家,貌似也成了一種時髦。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驅動浪潮,已經席卷了全球。

但這是不是每個公司都必須要做的事情?等了18年才組建達摩院的馬雲的回答大概會是:沒錢搞什麽實驗室。

在這個AI時代來臨之前,那些大公司尤其是跨國巨頭,也都有自己的研究室/實驗室。比如微軟、Intel、IBM,或者貝爾實驗室。阿里成立七八年後,也有人有過類似的想法。但馬雲說,阿里成立前十年,不管誰,就別和他提這件事。“公司在還沒有立足之前就考慮研發是大災難”,原因就在於,這是件實在燒錢的活兒,“阿里巴巴那時候的利潤很低,這點錢說不定搞一次就沒了”。

馬雲不是工程師,但他是基於商業思維在考慮。而他提到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成立實驗室,要為什麽去“研”?

在他看來,微軟也好、貝爾也好、IBM也好,這些工業時代實驗室為主的模式,在當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現在,時代已經改變,它們立足的經濟模式已經被顛覆,因此,它們也“不是未來”。“我發現絕大部分的公司是研而不發,就是Research for fun(黑智註:為快樂研究),不可能走久;Research for profit(黑智註:為利潤研究),更不可能走久。那時候我去一家國外大公司,工程師跟我講這個產品怎麽賺錢,而不是告訴我將解決客戶什麽問題,我就覺得,這個問題出大了。”

這並不意味著中小公司可以放棄技術。尤其是對於電商和互聯網企業而言,如果沒有數據和雲計算等的支撐,或許一個“雙十一”,我們都不可能擁有。但關鍵是,你因為什麽去做技術。馬雲對此的表述是:“BAT里面,騰訊也好、百度也好,都是工程師出身。他們的判斷基於這件事情技術能不能完成;我的判斷是基於,這件事情不完成明天會不會死人。如果這件事情我們不這麽做下去,明天一定會倒黴,明天我們公司就跨不過去,那麽哪怕做不到,也得想辦法做到。”正因為這樣,阿里巴巴九年前全面進入雲計算。

也正因為如此,阿里在滿十八歲後,決心組建達摩院。現在,阿里有了做這件事的足夠資本和底氣:資金、人才儲備,以及數據。

以及,知道研究院要做什麽。

現在,賺錢已經不再是阿里操心的問題了。BAT這個量級的公司,所要思考的都是,未來是什麽,而它們將如何在未來立足。

馬雲的定位是,解決問題。“21世紀的公司,只有解決社會問題才能活下來。”而對於大企業而言,就在於它能解決多大的社會問題,“解決的社會問題越大,責任就越大,利益也就來得更多”。而一家研究院,為快樂研究太遠,為利潤研究太近,馬雲為它制定了一個非常長的表述,是“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黑智註:為解決問題研究並帶來利潤和快樂)”。

很難做到。所以,只有研究的是基於市場的技術和產品,才能存續的時間更久。

未來屬於利用互聯網公司最好的公司

第二個問題是,阿里為什麽要做這件事。

中小企業研發技術難。但是,這已經不是一個脫離科技能夠賺錢的時代了。

阿里在去年雲棲大會里面提出五個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而在這一年內,我們看到了大型商超和零售線下門店的關店潮、與之相映成趣的電商平臺的線下開店熱,以及各種無人零售解決方案的出現、傳統餐飲零售與線上的結合與轉型……整個新零售行業都在發生著迅速且巨大的變革。即使是個十八線縣城的零售點用戶也可以在線下訂和支付,大型電商和物流企業的物流體系已經覆蓋到鄉村,而這一切,都將被納入它們的大數據體系和分析系統。

而這也許只是個開始。

在馬雲看來,將來的中小企業都是跨國企業,將來沒有中國制造、美國制造,只有Made in Internet。物聯網、計算能力、AI,都在倒逼著各個行業,從基礎上進行變革。未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數,或許不是電力,或者通了多少道路,而是要看算力、看數據是否打通、看互聯網的覆蓋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的創新的現代服務業,將是經濟的支柱。

微信圖片_20171011171437

已經有先行的巨頭在嘗試,比如貝索斯打造的亞馬遜帝國。亞馬遜的Amazon Prime會員體系在美國擁有數千萬客戶,在英國達到數百萬;AWS與雲計算平臺為亞馬遜提供了每年120億美元的收益;今年6月,亞馬遜以137億美元收購了連鎖超市Whole Foods以及其旗下400多個零售網點。Alexa語音助手通過面向第三方開發者和品牌開放,已經接入包括家庭、汽車、醫療等場景,並服務亞馬遜的音樂、電影、硬件、電商等。

而將亞馬遜的業務和阿里對比,不難看到兩個龐然大物的相通之處。它們都不僅僅想做一家電商平臺,而是在聚攏了線下流量、又在流量紅利快要吃完的今天,想要全面成為一家為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服務提供商。

馬雲在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說:“我們(阿里、Facebook、亞馬遜等)才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制造業。我們背後有強大的制造能力、設計能力,把服務當成產品的能力,它不是網絡上走來走去的一些Program。現代服務業本身就是真正的制造業。”

聯想到Amazon Go和阿里淘寶節上推出的淘咖啡,它們的重心,也並不是“炫技”或是想要在開店時節省掉幾個店員的工資支出,而是在於為線上線下的零售商們展示,如何在線下展示產品、硬件、服務,而通過線下,又是如何獲取用戶的數據和體驗的。所謂新零售的核心,不過是把線上、線下、物流結合在一起,去掉中間環節,提升配置資源的效率。

所以馬雲說,阿里巴巴不指望靠達摩院賺錢,但是它自己要去掙錢。他希望,達摩院能夠解決1億人口的就業機會,創造1000萬企業的盈利發展空間。

機器不會取代人類,但是機器智能的發展,帶來的行業的變革,卻能讓很多以前的崗位消失,同時創造出新的崗位。或許AI創業的一波泡沫會在這個冬天破裂,但技術為服務體驗帶來的提高,以及商業效率的提升,一旦被人體驗到,就不會倒退回去。

傳統實業並不是就比互聯網差了。事實上,在國內賺錢的公司中,不乏實體經濟的身影。而對於國內千千萬萬實體企業和中小企業而言,或許它們要思考的,也是如何去面對下一代“服務”型公司提供的業務和產品了。

因為馬雲還說,未來並不屬於互聯網公司。未來是屬於,那些利用互聯網公司最出色的公司。

1507629933252

阿里巴巴 達摩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9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