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聯“忍無可忍” 第三方支付將不得與銀行直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82

35291370877349

據經濟觀察網11月13日晚報道,中國銀聯(下稱“銀聯”)於11月12日發出《關於進一步明確違規整改相關要求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成員機構準確報備繞銀聯轉接交易遷移信息,並且明確要求截至12月24日,至少要完成遷移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的9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銀聯意圖規範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直連情況,將繞過銀聯的業務逐步遷移至銀聯平臺。

通知明確提出各階段第三方支付繞銀聯業務的遷移進度指標,要求11月30日至少要完成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50%的遷移工作,12月10日不低於65%,12月17日不低於8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銀聯要求,各機構須於11月13日16:00之前將繞銀聯轉接信息報備至秘書處,連接銀行信息細化至分支行,註明收單接口、日均交易量,將所有繞銀行轉接交易量平均至各階段遷移;同時補充報備存量商戶信息。

分析人士認為,銀聯面臨的直接威脅來自像支付寶等互聯網型支付企業。

支付寶是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麾下企業。支付寶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在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占據了近乎半壁江山,服務對象為數百萬依然沒有信用卡的中國用戶。根據iResearch估計,2013年中國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7.2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銀聯在該市場所占份額只有11.9%,而且面臨250多家獲得許可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競爭。

早在8月13日,銀聯已開始行動:召集52家與其達成協議關系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參與銀行卡收單業務運作與收單辦法解讀會議,表示跨法人交易發送方式不得繞過銀聯。

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援引第三方支付人士說,“銀聯想雁過拔毛收一道手續費。”從銀聯的財務數據來看,其目前主要收入來源仍是通道費用。

但事情並非那麽簡單。“一些第三方支付議價能力太強,和銀行多頭談判,銀行要麽選擇直連後手續費被壓低,要麽不能做類似支付寶付費,造成客戶流失。”一些銀行人士稱,大型第三方支付機構已有“壟斷”的趨勢。

銀聯業管委的一份文件估算,主要成員銀行的銀聯卡線上支付業務手續費年損失超過30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89

年內布局數百家數據直連醫院 平安再出手“互聯網醫療+保險”

平安在互聯網醫療與商業保險協同領域再有動作。日前,平安健康雲與平安養老險正式推出“醫院一賬通”平臺,依托該平臺,平安養老險再次升級理賠服務,同時納入了針對C端用戶以及B端醫療機構的金融屬性。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來,這一舉動更多是直面線上互聯網醫療與商業保險尚存在無法在短時間內縮短鴻溝的情況下,轉而主攻線下,構成商業保險突圍新路徑的舉措。

保險始終是平安集團的根本業務,近年平安集團依托互聯網將保險的外圍一再向外拓展,其中,平安好醫生和萬家診所即是其中的應用之意。如今平安科技下的平安健康雲再次布局線下醫療,打造“醫院一賬通”,通過線下醫院的數據直連,簡化就診程序以及平安養老險的理賠程序。

對於平安養老險而言,一方面可以將此前基於紙質傳輸設定理賠時間和保險費率的狀態升級為基於電子數據計算,從而大幅提升理賠效率,並在未來將進一步降低保險費率。另一方面,借醫改之勢進一步提升商業保險在用戶就醫過程中的比例。

此次平安健康雲將首個數據直連的線下醫院定為武漢中心醫院。“今年要達到四位數,與數千家醫院達成協議,達成數據直連的醫院將按照50%的速度進行。” 平安健康雲總經理倪劍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即便在互聯網醫療依然在蓬勃發展的今天,用戶看病的行為依然99.99%仍然在線下的醫療機構。

倪劍文進一步指出,根據目前商業保險公司理賠的規則來看,目前絕大多數商業險仍然限定保險範圍,限定於實體的醫療機構中。“互聯網醫療和商業保險之間存在一個對接上的鴻溝。”倪劍文表示,互聯網醫療更多依靠自費、線上醫療嘗鮮的客戶以及政府補貼維持。

“實現數據直連後,一方面節省了原來審核紙質資料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相比過去的單據,現在則獲得了全面的明細數據,未來將會對這些數據關系進行系統分析。”平安養老險總經理助理洪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上述利好讓未來商業保險的費率存在著降費的空間。

據悉,搭載數據直連通道後,平安養老險成為第一個實現和醫保數據同樣級別的“明細級”傳輸要求。基於此,平安養老險根據不同用戶真實、詳細的數據分析結果,在為就診用戶智能化推薦保險產品的同時也可以實現極速理賠到賬等升級服務。

據了解,“醫院一賬通”分別針對用戶、醫療機構及商業保險支付方的不同需求,提供O2O式的醫療產品服務。其中,在診前環節,提供線上分診導診、預約掛號、排隊叫號、診間支付等功能,簡化繁瑣的就醫流程;診中環節,通過手機實時接收檢查報告,並對接電子化處方,同時配備藥品說明、用藥提醒等解讀;診後,醫生可根據電子病歷跟蹤記錄用戶的不同診療過程。

此外,背靠平安這一綜合金融集團,納入金融屬性是“互聯網醫療+保險+線下醫院”模式的應有之意。

倪劍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金融服務將從兩個方面嵌入,一方面,是為用戶提供醫療消費金融,具體包括住院押金墊付、醫療費用分期、小額信用貸款、互助眾籌等。“並非所有醫療服務都是醫療主導所必須的,心臟手術患者可以選擇以個進口支架,也可以選擇國產支架或者搭橋,患者在考慮具體治療方式時會有經濟方面的考量。”倪劍文表示,通過保險產品和金融產品的提供能夠提升C端用戶在醫院里接受中高端服務的能力。

本報記者了解到,消費金融服務將由同為平安系的平安普惠進行評級、定價、放貸,用戶可申請最高不超過3萬元的“健康貸”。

另一方面,針對醫療機構提供全流程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例如一站式清結算、融資租賃等,緩解院方的資金流問題。“在醫保環境下,醫院的醫療服務以及藥品銷售通常情況下是年底結清,存在賬期,對此醫院通常墊資經營。”倪劍文指出,由此,在醫院場景下基於醫療行程進行放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27

殺死銀行直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1/162341.shtml

殺死銀行直連
洪言微語 洪言微語

殺死銀行直連

銀行直連的替代品,便是網聯。

本文由洪言微語(微信ID:hongyanweiyu)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薛洪言

3月31日,經過近一年的發酵,網聯上線了,因為是試運行,和一年前的聲勢相比,低調了很多。17天後(即4月17日),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也要落地了,備付金多機構存放的模式也要告一段落,且不再付利息。也許,過不了幾個月,清算業務牌照就可以開放申請了,屆時,沒有清算牌照的支付機構再從事清算業務,便是真正的違規了。

我們不妨把上面三件事稱之為支付行業2017年的三件大事,這三件事解決了一個問題,便是“殺死”銀行直連。

網聯是替代平臺,備付金集中存管是釜底抽薪,清算牌照則是準生證,三者合力,全方位無死角地幹掉了銀行直連模式,幹脆利落。

回顧在2016年,行業內同樣發生了一件漂亮的大事,便是“殺死大額支付”,同樣是三部曲,賬戶實名、三類賬戶、日累計支付限額和筆數,完美地把第三方支付限定於小額普惠領域,不再贅述。

替代品出世

要殺死銀行直連,便要先有替代品。銀行直連的替代品,便是網聯。

所謂銀行直連,是與銀聯為通道的“間聯”模式相對而言的,即支付機構通過在多家銀行開設備付金賬戶實現資金的跨行清算,繞開了銀聯。其初衷是為了省去“7:2:1”模式下的銀聯分成,節約支付成本。

後期,直連模式逐步成為支付機構間支付體驗競爭的壁壘和利器,開始了自我強化與循環,最後成了主流的支付模式。

金融屬於強監管的行業,而銀行直連恰恰處於監管之外。直連模式下,信息流、資金流都掌握在支付機構手中,在監管機構來看,便是信息不透明、標準不統一,容易滋生亂象。於是,殺死銀行直連,便成為了第三方支付監管整頓的重要一環。

第一步,自然是要造個替代品,便是網聯。

“網聯平臺”全稱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與銀聯的功能屬性相似,屬於專門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統一轉接清算服務的平臺,面世過程大概如下:

2016年4月份,市場上開始傳出網聯平臺的信息。

8月,據財新網獨家消息稱,央行已原則上通過了成立網聯平臺整體方案的框架,並計劃於2016年年底建成。

11月,市場又開始流傳網聯平臺的新方案,股權方案留出,且上線時間推遲到2017年3月底。

2017年3月底,網聯上線試運行。

作為行業基礎設施,網聯要做到中立,如何讓人相信真的中立?股權先要分散,所以,在股權結構上,網聯與銀聯類似,並沒有控股股東。

dfs

其次,便是要大夥參與。比如,網聯平臺的架構、技術路線、標準等均由所有參與方共同討論,以確保公開、透明。

最後,便是業務的遷移。2016年4月出臺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要求“(網聯)平臺建立後,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應全部遷移到平臺處理。”據悉,本次網聯上線後,給直連模式一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業務要逐步遷移至網聯平臺。

釜底抽薪

直連模式成立的基礎,便是支付機構備付金的分散存管。殺死銀行直連,推動備付金的集中存管無疑是釜底抽薪之舉。

何為備付金?2011年發布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界定如下:

本辦法所稱客戶備付金,是指客戶預存或留存在支付機構的貨幣資金,以及由支付機構為客戶代收或代付的貨幣資金。客戶備付金包括:(一)收款人或付款人委托支付機構保管的貨幣資金;(二)收款人委托支付機構收取、且支付機構實際收到但尚未付出的貨幣資金;(三)付款人委托支付機構支付、但支付機構尚未付出的貨幣資金;(四)預付卡中未使用的預付價值對應的貨幣資金。

顯然,不僅你在電商購物時未確認收貨之前的款項屬於備付金範疇,第三方支付賬戶的余額也是備付金,但你的寶寶理財已經不屬於備付金的範疇。盡管如此,客戶備付金仍然是一筆巨額資金,央行統計顯示,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全國267家支付機構吸收客戶備付金合計4606億元。2013年末,這一數據尚為1266億元。

對第三方支付而言,除了可以在唯一的一家備付金存管銀行開立存管賬戶外,還可以在不同的備付金合作銀行開立收付賬戶,並根據需要在存管銀行或合作銀行開立匯繳賬戶。雖然不同賬戶的跨行收付權限不同,但三類賬戶的疊加使用,已經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可在大部分跨行清算功能上繞開銀聯,形成了所謂的銀行直連模式。

因此,備付金是銀行直連模式的基礎,也是其七寸,分散存管可以成就銀行直連模式,集中存管也將從根本上破除銀行直連模式。

2017年1月13日,人民銀行發布《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機構應將客戶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且該賬戶資金暫不計付利息。

根據新規要求,備付金將從20%的集中存管逐步過渡至全部集中存管,這一過渡過程也將是第三方支付銀行直連模式的過渡。一旦集中存管全部落地,銀行直連模式也將走向終結,為網聯的上線和清算牌照的開放等掃清了障礙。

清算業務準生證

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下稱“《決定》”),2016年6月,央行發布《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為銀行卡清算市場的開放提供可操作性的細則。結合當時市場環境,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既是提高清算市場效率、降低清算成本的需要,也是清算市場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

2010年,曾爆發過銀聯和VISA之爭,VISA認為中國銀行卡清算渠道並不開放,美國政府將這一爭端訴諸了WTO。按照WTO的裁定,中國應該在2015年8月29日前開放人民幣轉接清算市場,也即開放其他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決定》和《辦法》的出臺某種意義上也是對WTO裁定的一種回應。

開放清算業務市場,意味著清算業務也要持牌經營了。如果之前的銀行直連還只是變相繞開了銀聯,罪有可贖,那麽之後的銀行直連變成了無照經營,便涉嫌違規了。

當然,你也可以講,限制的背後便是自由。清算牌照放開,大家都可以去申請,有了牌照,不就可以自由從事清算業務了嗎?

先來看看申請門檻。《決定》明確指出:“主要出資人申請前一年總資產不低於20億元人民幣或者凈資產不低於5億元人民幣,且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連續盈利3年以上,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辦法》做了進一步細化,比如機構設立的註冊資本金提出了10億元的要求,還對銀行卡清算機構的高管資質和行業經驗年限提出較高要求——要求50%以上董事和全部高管都具備專業知識,從業經驗需要5年等。

門檻很高,絕大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在門檻之外。

當然,既便達到了門檻要求,面對激烈的競爭,也未必有戲。因為清算市場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強者恒強,放眼國際市場也只有五家主要的玩家。新進入者再多,最後活下來的也只會是少數幾家。所以,與其一開始放開進入,事後清理整頓,倒不如遵循這個市場的特點,制定較高的準入門檻,只放大玩家進入,確保清算市場的健康和持續發展。

銀行直連死後

幾乎再無疑問,銀行直連模式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巨頭有一年的過渡期,要著手開始轉型,適應新規則。而對於大多數中小支付企業而言,倒是迎來了喘息的空間和繼續生存的機會。畢竟,草莽時代,更易出現巨頭,但更多的中小機構也很容易成為炮灰;規則一旦明朗,巨頭的發展固然受限,但更多的中小機構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生存空間。

網聯 銀行直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66

網聯平地起 取代“直連”非一朝一夕

3月31日,支付清算協會官網顯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下稱“網聯”)啟動試運行,首批接入部分銀行和支付機構。試運行期間,將驗證網聯平臺的系統功能、業務規則和風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試運行結束後,將按計劃、分批次安排其他銀行和支付機構陸續接入系統。

據悉,作為首批試運行接入機構,第三方支付兩大巨頭阿里系的支付寶及騰訊系的財付通均榜上有名,此外還有支付的後起之秀——京東系的網銀在線即現在的京東金融支付,且京東金融支付表示已經設置了對接網聯平臺的專項統一接口。同時接入的還有四家商業銀行。

網聯大幕正式拉起,取代銀行直連、收編清算業務已經成為共識,而這也是央行及支付清算協會的目標,但是取代銀行直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網聯的建立僅僅是第一步,可能需要2-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收網”巨頭

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主導的第三方支付市場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一方面迎來更多的競爭者和後進入者,另一方面也高速擴大了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市場占有率。

在過去幾年中,市場擴容、技術發展、政策寬松,天時地利人和讓第三方支付的角色從輔助生活轉變為生活的必須品。

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2016年全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累計發生網絡支付業務81639.02億筆,金額 99.2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9.53%和100.65%。僅第四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8527.59億筆,金額 31.0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3.74%和87.79%。

如何評判第三方支付的市場發展?以支付寶為例,近年支付寶除了精心經營線上電商的“雙十一”之外,更多將力量集中於線下的“雙十二”。一位支付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支付寶出重拳推“雙十二”,原因在於線上的流量已經達到了瓶頸期,擴展空間較小,轉而開拓線下,爭奪線下流量。

這樣的龐然大物,監管將如何“收編”管理?巨頭手上握有兩張可能會引起市場波動的牌,第一張是巨量的用戶流量;第二是圍繞在巨頭周圍的海量的金融機構。如何既能夠平穩用戶體驗又能破除以巨頭為中心的清算體系,網聯成為了最好的一把劍。

網聯的到來不可謂不迅速,2016年4月1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建設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清算平臺的議案”,由協會組織發起設立實體建設運營網聯平臺,協會將參與實體公司出資,股東總數不超過50家,投資金額不超過5000萬元。

同月出臺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推動清算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共同建設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絡支付清算平臺應向人民銀行申請清算業務牌照。平臺建立後,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應全部遷移到平臺處理。逐步取締支付機構與銀行直接連接處理業務的模式,確保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落地。到2017年1月17日,“網聯清算有限公司”名稱獲得工商局(預)核準,再到2017年4月1日網聯正式啟動試運行,剛好一年時間。

大小各異的支付機構在網聯時代究竟面臨何種市場局面,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清算轉接機構,大型支付機構和小型支付機構在網聯平臺上的業務體驗是沒有區別的,不過,網聯上線本身對不同平臺的影響不同。具體表現在,大型支付機構多已建立了完善的銀行直連體系,且支付成本較低,遷移至網聯平臺後,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之前的優勢便抹平了;而對於小型支付機構,銀行直連的沈沒成本低,遷移至網聯平臺後,節約了新增直連銀行的成本,且抹平了與巨頭的支付體驗差異,更多是利好。

清算牌照門檻高企

被稱為“銀聯第二”的網聯究竟要做什麽?

薛洪言表示,在業務模式上,網聯平臺的運作機制與銀聯相似,支付機構與銀行均接入網聯平臺,通過網聯平臺進行轉接清算,從而逐步取代市場中通行的銀行直連模式。在股權結構上,網聯平臺也與銀聯相似,吸收主要的從業機構為其股東,且股權高度分散,以便保持獨立性。

取代銀行直連成為網聯運行後最直接的影響,被稱為“殺死直連”,並且采取了三步走策略,分別是搭建網聯、備付金集中存管,以及發放清算業務牌照。與其說上述三步的最終目的是殺死直連,不如說搭建網聯、取代直連、備付金集中存款最終是將多個獨立的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中心的清算中心統一“收編”,而未來清算業務持牌經營,是否擁有牌照成為合規與否的邊界線。

《實施方案》指出:“推動清算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共同建設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絡支付清算平臺應向人民銀行申請清算業務牌照”。由此,包括網聯和銀聯在內,都是需要申請清算業務牌照的。

在牌照多方開花的年代,清算牌照究竟是一張怎樣的牌照?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下稱《決定》)明確了清算牌照的申請門檻,即“主要出資人申請前一年總資產不低於20億元人民幣或者凈資產不低於5億元人民幣,且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連續盈利3年以上,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

2016年6月,央行發布《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做了進一步細化,比如機構設立的註冊資本金提出了10億元的要求,還對銀行卡清算機構的高管資質數量和行業經驗年限提出較高要求,要求50%以上董事和全部高管都具備專業知識,從業經驗需要5年等。

門檻不可謂不高。薛洪言表示,作為初期專註於轉接清算平臺的網聯,不出意外未來將會申請到一張清算牌照。

本次網聯上線後,給直連模式一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業務要逐步遷移至網聯平臺。一位支付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網聯在改變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直連模式方面進展不會很快,預計需要2-3年。“在這一年的過渡期中,無論是支付巨頭,還是小型支付機構都需要適應新的遊戲規則,並且對現有的支付、清算系統做出全方位的改變。”上述支付人士說。

網聯時代的支付變局,收編清算是應有之意,在破除支付寡頭壟斷方面,以賬戶為基礎的信息流、資金流閉環有望得到新的融通,不同的支付機構之間或將迎來新的賬戶關系,讓曾經依靠市場壁壘建立的單一信息流和資金流在更大範圍內形成流轉、循環,新的市場壁壘將轉向客戶體驗、技術服務以及用戶使用金融服務的成本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84

網聯來了:第三方支付“直連”時代終結 線上支付市場迎來新格局

籌備半年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下稱“網聯”)啟動試運行。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接近網聯處人士獲悉,首批接入了4家商業銀行和3家市場占比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寶、財付通和京東金融旗下的網銀在線。待試運行結束後,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將按計劃分批接入。

據了解,網聯清算有限公司註冊資金20億元,股東共44家,其中有38家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其中,央行(包括下屬6家單位)共出資約7億元,占股比例超過30%而備受外界關註的支付寶和財付通分別持股約10%左右。

網聯的上線宣告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時代告一段落,但隨著銀行、網聯、銀聯、第三方支付組成的線上支付市場新格局的開啟,新的博弈仍在持續。

網聯上線影響幾何

某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告訴記者,“直連”時代,大的支付機構因為手握海量用戶和備付金,所以在與銀行的合作中往往掌握話語權。同時,它們也因為自建支付結算體系本身在系統搭建、對接技術、用戶體驗上的高門檻而占據行業優勢。

用結算速度舉個例子,現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可以做到一兩小時提現到賬,這個功能看似簡單,其實背後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來實現,甚至投入自有資金預付。所以對於大公司來說,原本做好體驗和速度的支付是有很強壁壘的事兒。

而且,前述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認為,盡管資金以前也是托管在銀行,但其實資金還是在自己體系內流轉,可以用這筆資金跟銀行爭取到更多合作,有比較強的話語權。但如果都接入網聯之後,這些優勢和能力都被拉平了,小公司的門檻反而降低了很多。

“不過,近年來,隨著支付行業的發展,支付業務的價值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了變化。”另一位支付業內人士認為,支付結算本身的費率就像公園的“門票”,價格高低、付費免費已經沒那麽重要了,它只是幫忙統計入園流量。

“反而後續支付交易鏈條上積累的大數據,以及這個鏈條與信貸、證券、理財等業務的縱橫勾連才更具想象空間。這就好比進入公園之後的收費項目和用戶行為,那有著更大的利潤空間和增長空間。”他說到。

盡管網聯的出現,一度讓銀聯被輿論解讀為最“失意”的一方。

但《我愛卡》主編董崢認為,網聯的成立對銀聯帶來的機遇大於挑戰。網聯的成立是監管部門整頓治理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所帶來的各種監管漏洞和備付金風險等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進一步規範網絡支付業務的發展。

“營造一個健康發展的網絡支付環境,這對包括銀聯在內的產業各方機構都是有利的。”董崢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盡管未來網聯與銀聯可能存在競爭,但也應該是良性的。不過目前網聯的具體業務尚未披露,尚待後續觀察。”

一位接近銀聯處人士告訴記者,事實上銀聯內部認為,如果網聯能進一步規範網上支付發展,對銀聯也有積極意義。這能使線上的支付鏈條里各方業務能各回各位,這樣也能引導支付機構把心思放去支付產品創新、客戶服務上,而不是在支付鏈條里通吃幾個環節。

事實上,除了結算清算的費率外,坐擁65億張銀聯卡的銀聯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從新市場分得一杯羹。比如,一旦清算市場開放,各方都進入市場化軌道之後,卡片的品牌權益理應當歸屬銀聯自身。

“不可能銀聯在砸成本發卡、拓網絡、做客戶服務,那頭有人可以無成本地轉接清算銀聯卡。”一位銀行人士指出了其中的玄機,通過品牌“權益”獲取收入在國際上也早有先例。

以萬事達為例,其2015年的業績報告顯示,凈收入是96億美元,交易處理費43億美元、國內品牌管理費是40億美元,跨境交易費是32億美元,其他收入是19億美元,另有39億美元獎勵抵扣。

從其各類收入占比來看,萬事達的交易處理費占總收入的32%、國內品牌管理費占30%,跨境交易費占24%,其他收入占15%。品牌“權益”帶來的收入已基本跟交易費率持平。

後網聯時代的博弈

雖然,在斷直連、促備付金統一監管方面,網聯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但在系統建設、機構接入推進、尤其是定價機制建設方面,市場還在觀察它是否具有足夠話語權和行動力。

新市場格局之下首先要面臨的就是各方的價格博弈,其背景在於,目前我國線上線下支付市場的費率實行“雙軌制”,線下市場的收費標準由發改委制定,而經過去年的“96費改”之後,線下刷卡費率標準、分成機制已很明確。

但線上支付市場一直沒有清晰的規則,“直連”階段基本都是由各家支付機構與銀行單獨協商,平均費率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五左右,大機構因為有沈澱資金做議價籌碼,往往可以獲得更低的費率和更優的條件。

但網聯的出現打破了第三方支付機構單獨議價的空間,並且隨著上交備付金比例(目前是20%左右)的提高,大的支付機構原本在銀行端的優勢地位將產生動搖。相對來說,小的支付機構受此影響較小。

盡管目前網聯已經公布了接入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大致步驟和安排,但關於接入後線上支付的各項收費情況卻並未明確。前述接近網聯人士表示,,由於網聯的定位是一個行政機構,而非商業機構,所以基本以保本微利為目標。

從這一口徑不難看出,網聯對於費率的標準已經定調,但要知道,整個線上支付環節除了接入網聯的清算、結算部分,還有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端的交易費用,這個標準又該如何定?誰來定?何時定?現在都尚未可知,充滿變數。

另外,網聯並不是唯一的線上支付清算、結算平臺。某支付業內人士認為,包括銀聯、VISA等同樣有資格參與該市場,原則上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自由選擇接入平臺,只要不“直連”銀行即可。那麽,市場化的機制自然會有市場化的定價。

相比目前曖昧不明的價格博弈,金融機構們更為看重的數據歸屬問題則清晰了不少。

賬戶信息和交易數據向來都被銀行視為“核心資產”。第三方支付機構從線上反撲線下,拿走的不僅僅是銀聯是清算、銀行或其它第三方支付的收單,還有銀行們為看重的交易信息,即“數據”。

如果我們拿出信用卡賬單,除個別叫板能力特別強的銀行外,絕大多數銀行的賬單上,用支付寶完成的交易,賬單都只記錄到支付寶,而沒有最後去向的商戶名。不止是賬單上沒有,事實上銀行們也兩眼一抹黑。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玩得是在自己賬戶體系內的“轉存”,因此只有他們看得見具體交易信息,知道誰愛在哪里 買東西、消費能力有多大、有什麽偏好,也就有了“肖像”功能。

往深里說一步,如果一個持卡人持有三張卡並全部綁在了同一個支付寶或微信賬戶上,他們就具有了“賬戶功能”,知道這三張卡同屬一個人,可以依據三張卡上的交易判斷這個人的現金流、消費習慣、信用程度等。

但是,這三張背後的ABC銀行,互相之間是“隔絕”的,看不到彼此的具體信息。賬戶信息向來都是銀行的核心資產,沒人願意在這事上當雷鋒。即便是清算了所有卡片的銀聯,事實上也只是個通道,並不知曉ABC卡屬於同一人。

盡管網聯的上線可以部分解決賬戶數據的透明度問題,但如果用戶是用存在支付賬戶里的資金消費,而非直接通過支付賬戶從銀行劃轉資金,銀行同樣不能掌握這筆交易的具體信息。

顯然,這也是央行力推成立網聯的重要用意。

模式繞開了央行的清算系統,使銀行、央行無法掌握具體交易信息,無法掌握準確的資金流向,給反洗錢、金融監管、貨幣政策調節、金融數據分析等央行的各項金融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在業內人士看來,原來的“直連”

而打斷“直連”,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賬戶信息和資金流向公開透明,央行線上支付市場的整頓工作再進一步。先摸清事實,再逐步規範,比如備付金管理的落地就必須建立在賬戶和數據清晰的基礎上。

顯然,網聯的試運行只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而圍繞支付市場上的各方博弈也遠未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85

網聯銀聯爭奪條碼支付市場,斷直連後可經受交易峰值考驗

在條碼支付業務正式斷“直連”之後,網聯清算有限公司(下稱“網聯”)和中國銀聯正在抓緊接入更多的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全線推進條碼業務,爭奪這一市場。

在4月24日的2018第二屆中國移動金融發展大會上,中國銀聯閃付事業部副總經理蔣海儉與網聯技術負責人強群力先後介紹了雲閃付金融創新和網聯的現狀與發展。

強群力表示,截至4月22日,網聯平臺已接入344家商業銀行和109家支付機構,並正在加緊推進剩余110余家商業銀行、6家支付機構的接入工作,可覆蓋超過95%以上的銀行賬戶、99%以上的支付賬戶,全面覆蓋直連模式下的銀行和機構渠道。

蔣海儉則介紹稱,截至2018年一季度,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已上線APP共174家,銀行類APP為134家,非銀行類APP為40家,支持商戶450萬。

去年12月,央行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明確指出,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必須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且實施時間為今年4月1日。這也被視為切斷條碼支付業務“直連”的“大限”。

就在條碼支付斷直連“大限”當日,銀聯宣布與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正式開展微信支付條碼支付業務合作。微信支付將其條碼支付業務接入銀聯,由銀聯提供轉接清算服務。

蔣海儉在前述論壇上還介紹稱,在二維碼支付業務之外,銀聯手機閃付產品業務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累計接入銀行138家、借記卡113家、貸記卡85家;線下非接POS終端數量持續增長,月活躍終端超1000萬臺;累計發卡4700余萬張,月均活卡700萬張。

而強群力表示,將全線快速推進條碼業務。他稱,在前期完成系統對接、聯調測試和生產驗證等系列準備工作基礎上,網聯順利與財付通簽署條碼業務合作協議,已可向市場機構全面提供開放和接入渠道;同時,網聯平臺也在穩步推進與支付寶的合作。

強群力還透露了網聯在條碼支付業務方面與其他機構的合作情況。他表示,網聯平臺積極推進收單側機構接入工作,合作機構覆蓋包括18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10余家市場規模較大的支付機構在內的市場主流機構,目前,渤海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聯動優勢、易寶支付、匯付數據、中信銀行、美團錢袋寶等機構已完成與網聯平臺上線投產,其余若幹銀行和支付機構正在進行開發、聯調工作。

此外,農信銀已支持農信機構接入網聯開展條碼業務,並於4月18日完成上線投產,由農信銀為全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接入網聯條碼系統的方式,實現統一合規的轉接清算處理,拓展農信系統條碼收單服務覆蓋範圍。

易觀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網聯和銀聯二者關系十分微妙,在同一個市場上肯定將直面競爭。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有兩家清算機構,也多了一個選擇,同時為監管機構梳理行業打下基礎,由此也將促使銀聯加速轉型。

對於斷直連後條碼業務後續發展,強群力表示,網聯平臺將加快推進條碼收單機構接入,並協助各家機構完成與微信-財付通、支付寶的系統測試聯調、對接和遷移工作,落實“斷直連”的監管要求。同時,網聯平臺將持續推進網聯條碼聯碼通用方案,增強賬戶側與收單側業務厚度。

在斷直連後,交易經由網聯或銀聯進行清算處理,能否經受“雙十一”以及“春節紅包”等高並發極值考驗,也是社會熱議的話題。

據強群力介紹,目前網聯平臺在平穩運行狀態下可處理12萬筆/秒交易峰值。而根據支付寶此前公布的官方數據,去年“雙十一”當日的支付峰值達到25.6萬筆/秒。

強群力指出,實際在“雙十一”當日所有交易中,僅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交易需要通過網聯平臺進行轉接清算,而通過支付賬戶余額、余額增值產品和消費金融產品等進行支付的交易,支付機構在支付環節均無需與銀行“交互”。除去支付寶內部閉環處理部分,按照銀行端和機構端系統處理能力推算,支付寶涉及銀行賬戶的交易峰值約在7萬筆/秒左右,財付通在春節紅包時也是類似峰值。

他表示,目前,網聯平臺在平穩運行狀態下可處理12萬筆/秒交易峰值,再加上6萬筆/秒的冗余處理能力,完全可以經受住“雙十一”以及“春節紅包”高並發極值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59

直連網絡Apple Watch料年內推出

1 : GS(14)@2017-08-06 18:40:17

《彭博》引述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公司計劃今年底前發佈可直接連接網絡的智能手錶(Apple Watch),以減少對iPhone依賴。現時Apple Watch需要與iPhone連接,方可串流音樂、看地圖、發訊息等,報道指新型Apple Watch配有LTE芯片,即可在不需要iPhone的情況下執行其他應用程式,如下載歌曲等。該消息人士指,為新款Apple Watch提供LTE數據器的將會是英特爾公司(Intel),而該公司亦是在去年為蘋果iPhone作數據器的供應商。不過,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蘋果正與美國、歐洲運營商談判,而美國其他運營商包括AT&T、Verizon、Sprint和T-Mobile都計劃出售這款產品,然而該消息人士指新Apple Watch未必能在今年內推出。蘋果公司就此事拒絕評論。報道提及,雖然Apple Watch佔蘋果公司整體收入不大,但首席執行官庫克於本周初曾表示,Apple Watch的銷售額在第3季增長50%以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06/201129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8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