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大敗無可怨 左丁山


2009-02-13  AppleDaily


 

男 拔萃校長張灼祥對記者快人快語,講明自己會延遲退休,原因似乎只有一個,就係以一百三十五元買咗滙控,買咗幾多,無謂逼佢講咯,尊重私隱啦,但滙控近日作 價係五十九元左右,每股已蝕咗七十六元,約五十六巴仙,好傷喎。另外,葉劉淑儀議員又話揸住不少「美國銀行」與「美林證券」,因為佢親愛的已故丈夫教落, 買美股要買美銀與美林,如果呢兩間公司唔掂,美國都會好唔掂。葉生講得好鬼啱,想唔到嘅係美林唔掂,美銀被迫買入美林,變成兩個都唔掂,相信葉劉持有呢兩 隻股票,損失嚴重。

新加坡李太何晶又係投資專家,主理淡馬錫七年,去年淡馬錫資產總值損失31%,唔見幾百億港元,於是雖然佢貴為李顯龍總理夫人,一樣要退位讓賢,辭去CEO一職,由澳洲人,前Rio Tinto行政總裁Goodyear接任。

挪 威方面,因石油蘊藏豐富,誠恐有枯竭之日,老早成立一個石油基金,每年由石油收益撥款過去,至今已滾存逾三千億美元,交由一隊專家投資,主管人學歷幾得 意,在奧斯陸讀經濟,到美國讀MBA,去日本神戶大學讀財務,去德國讀哲學,返挪威做大學教授,可講知識豐富,國際視野十足,非一般人可比。後來挪威石油 基金覺得投資要有「綠色」、「道德倫理」嘅規範,於是搵咗呢位先生做投資顧問,後來佢成為阿頭o忝。咁嘅背景,投資好叻嘞啩,醒過我哋張校長、葉劉議員 吖,點知唔係,去年居然重手買入雷曼股票,輸到吔吔聲,基金全年損失18%,香港所有雷曼苦主加埋嘅損失,可能唔夠呢位哲學教授咁多。

 

哈 佛大學叻唔叻呢?巴閉到極,係全球最富有大學,上一個十年度嘅投資回報(複利增長)係13%,稱譽全球,哈佛大學每年嘅總經費有35%來自基金投資收益, 但○八年就遇上滑鐵盧,哈佛基金由三百七十億美元跌至二百九十億美元,跌咗八十億美元或21.6%。教授L從美國電郵通知左丁山,哈佛基金將裁掉四分之一 嘅職員!從香港著名中學嘅校長到世界上最聰明醒目之人,皆於○八年投資失利,輸到直晒,怪政府呀,怪上帝呀,上街示威呀?搵民建聯伸寃呀?無謂嘞,成年人 投資風險自負,怨天怨地鬧政府,不但無補於事,仲會傷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4

成績單無可挑剔的挑剔股王 周永明

2010-12-13  TWM




宏達電有一位曾是奧運桌球國手的員工,周永明特愛找他較量;他遇強愈興奮,正如面對強敵如林的智慧型手機市場時,率領的宏達電總能超越極限,表現更為優異。

重登股王寶座,並不是容易的事,它象徵一家傑出公司能夠忘掉昔日光榮,向自己的極限挑戰;觀諸台股歷史上,也不過出現三次,今年,唯一主角是宏達電。

破釜沉舟 搶回股王寶座宏達電今年營收上看二千七百億元,足足較去年成長八六%。對於這樣的成績,一向被員工認為很難取悅的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在接受本刊專訪時,難得說出「我很滿意」的結論。

然這個結論,卻是周永明已準備好破釜沉舟心態換來的。

時間回到去年九月,在為期三天的宏達電全球業務會議上,一向積極求表現的宏達電主管們,幾乎每個人都低著頭,「報告聲音小到不行,聽得出來有氣無力。」周 永明回憶。因為,去年宏達電竟出現公司成立以來首度的營收衰退;儘管只比前一年衰退五.三%,然面對法人相繼調降公司評等,加上媒體一面倒看衰,「所有人 都沒信心,更沒士氣了。」周永明口中「說話變小聲」的宏達電主管,在第一天的會議上,只定出二○一○年要成長一○%至一五%的目標,如此保守,讓周永明相 當不滿,「我當時預期一○年智慧型手機市場至少會有三成的成長,我們卻只訂出成長一○ %至一五%目標,不就連市場平均水準都達不到嗎?」當下,周永明要求散會,明天重新來過。

隔天,周永明不等其他人發言,先喊了一句「Go big , or go home」,他斬釘截鐵的說,與其經營一個低於市場成長,甚至不成長的品牌,倒不如宏達電現在就打道回府,看要換人接替它、重回代工行列,或者就關門大吉 算了。「我是很認真說Go big , or go home這句話的。」周永明回憶當時。一陣靜默後,開始有人提出更積極的目標,但周永明仍是眉頭緊鎖。

挑剔 要做就做最難的

聽完新一輪報告後,周永明提出他的想法,「如果一○年宏達電要成長一○○%,大家的策略會是什麼?」這是原先的七倍,甚至十倍的目標,「我們的員工就是這 麼可愛,給了超高難度任務,大家反而活了過來。」周永明說,他要部下突破原有的條件框架進行思考,宏達電要有爆發性的策略,於是第三天,各種計畫慢慢的被 提出來討論。

「其實,成長一五%宏達電也是可以存活,事實上還活得很好,去年我們也還是賺了二百多億元;只是這樣不夠有企圖心,對我來說不夠exciting(興奮)。」周永明說道。

這就是周永明,挑剔,幾乎與他畫上等號,就如同他在宏達電內部的名言,「我們今年絕對不再做去年的產品,要做新的,要自己突破自己,不要等別人來突破 你。」一位和周永明共事多年的宏達電中階主管就說,「我最佩服他每一次的決定都是選最難的做,真的很難,我們常想,這做得出來嗎?但想歸想,大家都知道如 果你沒做到好,休想說服他。」無論是哪一款手機,周永明都會要求工業設計部門至少得做出五十種顏色給他挑,「許多顏色,若不擺在一塊,根本分不出差別。」 這位中階主管指出,而且周永明不只將顏色定義得很細膩,他還會閉上眼睛,要求工程師放在手中細細體驗觸感。他甚至要求工程師將手機模型拿到耳朵旁聽十分鐘 模擬,工程師回他,「兩分鐘就夠了吧!」結果遭周永明一頓排頭,「電話常常講十分鐘以上,如果手機貼在臉上十分鐘後感覺不舒服呢?」「你要讓他滿意高興很 難,」一位宏達電員工說,「在宏達電,最難的客戶不是Orange,不是T-Mobile(兩家公司為宏達電的系統商客戶),是Peter(指周永 明)。」因為他挑剔,加上有話直說的個性,且不笑時總皺起眉頭,感覺凶又酷,也讓員工很怕他。曾在一場討論會議上,一位機構工程師拿兩支手機給周永明看, 因為太怕他罵人,雙手直發抖,甚至抖到螢幕畫面看不清楚,讓周永明不得不抬起頭對他說,「你不要這麼害怕好不好。」會如此挑剔,並設下高難度挑戰,因為周 永明再清楚不過,面對智慧型手機市場強敵如林,包括蘋果、RIM、三星等,都是規模比宏達電更大、國際知名度更高的公司;一旦落後了,在這場「大衛與巨人 們」的戰爭中,可能就再也沒有追上的機會了,周永明知道在宏達電衰退之際,他更需要突破。

致力突破 因為強敵環伺遇上強的對手,只會讓周永明更興奮,生活上的他也是如此。周永明愛打桌球,今年宏達電新加入一位曾是加拿大奧運國手的同仁,每逢周二、四晚 上,他一定會找這位同事切磋球技,「老是找比你差的對手,永遠不會進步;找厲害的,就算老是輸,但很快能躋身一流。」周永明拿著韓國世界球王柳承敏剛送他 的親筆簽名桌球拍這麼說。

雖然,如此一來,周永明常被幹部私下抱怨龜毛,而且授權不夠,因此產生水土不服。如原來擔任惠普個人系統事業部門中國總經理的莊正松,轉任宏達電業務副總 之後,卻在今年低調離開;最大原因就在莊正松苦於發揮空間不大,所以即使與周永明是政大企家班同學,兩人過去私交甚篤,最後還是分道揚鑣。

挑剔,周永明十年如一日,即使已高居執行長一位,若要說周永明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可能是服裝上的改變;昔日的西裝造形早已不再,如今周永明的註冊商標就是 他的牛仔褲。訪問當天,他一如慣例以牛仔褲造形出現。特別的是,這天他不穿襪子踩了雙loafer鞋,用現在年輕人的術語來說,周永明很「潮」。

輝煌 還沒有真正到來

周永明說,因為要做品牌,就不允許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看起來很醜、很笨,而且,「現在宏達電已經是國際品牌,我很多機會在國際曝光,如果還是很 serious(嚴肅)、很宅,很難說服大家宏達電是很消費性的品牌。」「造形雖變了,」周永明說,但不變的是,他見到同事穿著太拘謹,仍會盯著要他們改 變,不改其挑剔的個性。

被員工形容很難取悅的周永明,難得為今年的宏達電下出「我很滿意」的結論。而包括麥格理、巴克萊、高盛,與野村等四大外資券商,也已全將宏達電目標價調升到千元之上。

對此,周永明回說,「大家還是低估了宏達電。」他的論點是,「和其他國際上對手比較,我們的品牌、人才都毫不遜色,我們的價值應該還要更高才是。」挑剔的他,在二○一○年成績輝煌,宏達電V形反轉,一一年他還要繼續挑戰巔峰!

(黃智銘)

強調「全方位體驗」

——宏達電西雅圖設計中心宏達電決定轉型品牌後,就在西雅圖成立設計中心;它位於先鋒廣場歷史保護區,是一棟相當有歷史感的紅磚建築。宏達電以「體驗設計」模式,在這裡打造屬於宏達電專用的介面、音樂,是周永明強調全方位體驗的有力輔助工具。

當設計師在白板上畫滿使用者流程,規畫好最新的使用介面後,設計師接下來就需要與軟體工程師合作,把構想變成可以在手機運作的軟體程式。

這一排白色的獨立工作室,讓設計師想不受干擾進行思考或是趕進度時,就能進到裡面進行「閉關」。

設計師在苦思終日之後,偶爾也需要一點調劑,設計中心設有休憩區,也有Xbox 360等遊戲機讓設計師轉換心情。

在Benjamin Bethurum操刀下,宏達電調配出獨家鈴聲,只要鈴聲響起,就知道是hTC手機。

使用者體驗設計處長班佛(Drew Bamford),因相信行動科技會改變未來世界而加入宏達電,負責使用介面(UI)的設計工作。宏達電備受好評的Touch Flo、sense等介面,就是班佛率領的團隊在此開發出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48

奶粉「洋溢價」無可避免

http://www.eeo.com.cn/2011/0709/205888.shtml

經濟觀察報 評論員 鄒衛國 嬰幼兒奶粉領域,跨國品牌的市場份額隨著價格一起在上漲。在過去的12個月中,幾 乎是每兩個月左右,這些品牌的嬰幼兒奶粉就會出現一波比較顯著的漲價。但是,漲價並不妨礙他們市場份額的提升,這些奶粉甚至在某些區域出現短暫的供求失 衡。在今年春節前後,內地對這些奶粉的需求,甚至造成了香港的奶荒,一時奶粉一罐難求。

現在,作為這種供求關係的某種體現,又一波漲價潮來臨,跨國品牌的毛利進一步上升。內地的廠商也在試圖利用這種現象。他們將國外奶粉重新包裝,然後在國內以外資形象推廣,成為這個行業的一種商業模式。

可以說,嬰幼兒奶粉正出現一個超額利潤區間,即使是同樣的奶粉,產自國外的產品能夠賣出更好的價格。我們姑且將這種現象,叫做奶粉的「洋溢價」。 「洋溢價」的形成,固然與本土主流品牌的醜聞相關。2008年的乳業三聚氰胺事件成為一個拐點,本土品牌已經沒有辦法得到公眾的多數信任。

任何品牌都難以避免醜聞,但一個行業在醜聞發生了三年之後,仍然無法獲得諒解,那就值得深思了。

從本質上說,跨國品牌並沒有更高的道德水準。在諸種價值的排序中,將股東的需求置於公眾健康的考慮之上,乃是普遍現象。

譬如,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但很多準媽媽、新媽媽和她們的家人往往就會遭遇配方奶粉廠家的強力推銷。你甚至會疑惑,是不是他們的奶粉比母乳的營養還要好。包括跨國品牌廠家在內,這些推銷甚至會違規發生在醫院裡面。

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說明,所有的公司,都是將利潤置於嬰兒健康的考慮之上的。不過,國內的公司更甚,將廉價的有毒奶粉添加進入配方食品,在2008年的時候,曾經普遍發生。

既然都只是類似的道德水平,為何會遭遇不同的對待?如果要說他們之間的差別的話,那關鍵的只能是產地以及與產地相關的食品安全體系。

可以說,對本土奶粉的不信任,本質是對奶粉是否符合國家標準的不信任。一個產品能夠出廠,就說明食品安全體系是認可其符合國家標準的。符合國家標準 的奶粉,一定是合格奶粉,但一個被認證合格的奶粉是否安全?問題就出在這裡:為數不少的人認為,國家認可的「合格」,並非一定「合格」抑或安全。「洋奶 粉」溢價現象,本質是中國的媽媽們在用腳對中國的食品安全體系投反對票。

對於本土奶粉,中國媽媽們信心的喪失,並非一個突然發生的事件。在我們看來,這與中國處理相關事件的手法密切相關。

重大安全事件發生之後,政府主導的行業整頓行動往往會展開。此過程中,經常可以發現公眾健康的考量並未被置於首要位置;有些時候,所謂的「就業、稅 收」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詞;在處理結果上,可以看到部門利益擴張的濃重痕跡:安全事件每發生一次,政府對相關領域的干預就更深一步,但問題並未解決。

事實上,發生安全事件的企業,嚴重違背的是法律。一般而言,相關事件的核心就是利益受損的消費者與廠商之間的官司。但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中, 予以主導的卻是行政體系。此過程中,可以說司法系統不作為或作為不充分,亦可以認為,行政過於強勢:在乳業三聚氰胺事件上,我們看到了很多通過法律途徑尋 求解決方案的訴求被壓制的案例。

違背法律,但行政化處理。行政主導的處理方式下,弱化了社會對法律的尊重。此過程中,各種利益相互穿連、纏繞,加重了法律追究與行政處理的不平衡, 最終理想的解決方案難以獲得。在奶粉安全問題上,這成為本土奶粉的社會信任瓦解的重要原因。而一旦社會信任瓦解,公眾只能從外部獲得解決方案:地球是平 的,「洋溢價」由此不可避免的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6

瑞房集資:忍無可忍?再忍一忍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m8xf.html

今年沒哪家內房股像瑞房的投資者那麼鬱悶,自嘆倒霉。跟一隻豬在摔跤!盈警也發得太輕微了,想不到核心盈利跌成那樣慘不忍睹,相對於深控這些賺得多到不好意思的內房股,瑞房算是個少賺得不好意思的極端內房股。號稱內地時尚地產教科書的瑞房,犧牲自我和小股東,造就她周邊地塊及所在城市的欣欣向榮,實現老闆的「宏圖偉業」好偉大,好悲劇。

 

忍無可忍,再忍一忍吧。也許逆轉就在不遠前。雖然我也有千言萬語想詛咒她,但我還是選擇參與供股。她最大的風險不是已經共知的壞消失,差業績,而是人民幣貶值風險!她還在賭人民幣會升值,賭內地仍然要依靠磚頭!---我也繼續賭。但會賣出部分正股用於供股,今天的收市價,已經比我的綜合成本價比價低8%,對於其他投資者,不算慘不忍睹。

 

投資有風險,謹慎獨立思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07

銀聯“忍無可忍” 第三方支付將不得與銀行直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82

35291370877349

據經濟觀察網11月13日晚報道,中國銀聯(下稱“銀聯”)於11月12日發出《關於進一步明確違規整改相關要求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成員機構準確報備繞銀聯轉接交易遷移信息,並且明確要求截至12月24日,至少要完成遷移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的9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銀聯意圖規範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直連情況,將繞過銀聯的業務逐步遷移至銀聯平臺。

通知明確提出各階段第三方支付繞銀聯業務的遷移進度指標,要求11月30日至少要完成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50%的遷移工作,12月10日不低於65%,12月17日不低於8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銀聯要求,各機構須於11月13日16:00之前將繞銀聯轉接信息報備至秘書處,連接銀行信息細化至分支行,註明收單接口、日均交易量,將所有繞銀行轉接交易量平均至各階段遷移;同時補充報備存量商戶信息。

分析人士認為,銀聯面臨的直接威脅來自像支付寶等互聯網型支付企業。

支付寶是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麾下企業。支付寶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在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占據了近乎半壁江山,服務對象為數百萬依然沒有信用卡的中國用戶。根據iResearch估計,2013年中國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7.2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銀聯在該市場所占份額只有11.9%,而且面臨250多家獲得許可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競爭。

早在8月13日,銀聯已開始行動:召集52家與其達成協議關系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參與銀行卡收單業務運作與收單辦法解讀會議,表示跨法人交易發送方式不得繞過銀聯。

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援引第三方支付人士說,“銀聯想雁過拔毛收一道手續費。”從銀聯的財務數據來看,其目前主要收入來源仍是通道費用。

但事情並非那麽簡單。“一些第三方支付議價能力太強,和銀行多頭談判,銀行要麽選擇直連後手續費被壓低,要麽不能做類似支付寶付費,造成客戶流失。”一些銀行人士稱,大型第三方支付機構已有“壟斷”的趨勢。

銀聯業管委的一份文件估算,主要成員銀行的銀聯卡線上支付業務手續費年損失超過30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89

守無可守,只能攻擊



2015-09-28  TCW

我們的公司是一個獨立團隊的集合體,內部劃分為許多單一的小團隊,而小團隊又都是經營圖書出版,營運上的重疊、競爭在所難免,因此要在內部進行經驗交流分享,經常會遭遇主管的抗拒。

可是內部的經驗交流分享,明明又有極大的效益,於是我不顧相關主管的反對,舉辦了內部的經驗交流檢討會,每個月把所有的團隊集合起來開會,每個團隊都要把這個月所出版的書,以案例檢討的方式,和所有人一起分享。

第一次的分享會,有一個單位隱藏了許多具體的營運數字,經過我的再三過問,他們仍然不願公開,並表示這是他們的營運機密,希望我准許他們保留。

事後這位主管私下找我溝通,和我說明了不願公開數字的原由,他們告訴我,集團內有其他的團隊也開始經營與他們類似的產品,曾經有其他的團隊在同一個時間, 也推出了與他們類似的商品,讓他們措手不及,因此他們懷疑是不是內部訊息外洩,因此他們對內部訊息及know-how公開,有極大的疑慮,他們害怕因此會 引來更多的競爭對手。

我首先問他們,在內部的經驗分享會中,他們有沒有學到新東西?對營運有沒有幫助,他們回答是正面的,認為有幫助。

我接著再問:如果每一個人在分享時都遮遮掩掩,不肯據實以告,那能得到交流分享的意義嗎?答案當然是不能的。

所以我要求,絕對不可以有任何的保留,要對內部全數公開。

我看他們仍有疑慮,我知道他們仍然無法突破敵我意識的迷障,怕教會了兄弟姊妹,而引來更多的對手。

我說了我過去做出版的經驗,我常常找到新的出版暢銷類型,心想一定要保守秘密,不要張揚,可以奸好吃獨食,可是事與願違,往往半年之後,其他出版社的類似 競品就大量上市了,我查了又查,是否內部走漏了訊息?可是結果都是否定的。我們雖嘗試保密,可是競爭對手也十分敏慼,他們也眼睜睜的看著市場,很快就察覺 有新的暢銷類型出現,並且立即跟進。

我的結論是:市場訊息十分通透,想吃獨食是不可能的,對手會快速學習跟進,因為任何被動的防禦是無效的,企業經營的邏輯是「守無可守,只能不斷攻擊」。

我要求所有的團隊,只能不斷的向前看,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向前進步,不斷的攻擊,任何被動的防禦都只是枉然。

尤其對內部,我們更應該無私的分享,讓所有的人都能進步,向上提升,不要敝帚自珍,故步自封。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 hofeipeng

何飛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22

浙江樓市為何跑贏全國:跌無可跌之後的觸底反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4418.html

浙江樓市為何跑贏全國:跌無可跌之後的觸底反彈

一財網 林小昭 2015-10-08 18:13:00

在快速回暖的同時,未來浙江樓市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土地市場方面,上半年杭州主城區土地市場無論是出讓面積還是出讓金都相比去年有明顯下滑,主要還是庫存壓力大所致,而且也缺乏一些位置較好的地塊。

2015年上半年,全國各大城市都有複蘇的跡象,但複蘇的強弱程度是有差別的。而浙江省四個城市的強複蘇態勢頗受關註。

浙江板塊跑贏大盤

數據顯示,在2014年全國去庫存壓力較大的時期,浙江四個城市房價增幅都較小。其中杭州的增幅最小,為-1.8%,在70個城市中排名第70位,即倒數第一。而到了2015年6月,杭州房價呈現“逆襲”態勢,在70個城市中排名第5位,僅次於四個一線城市。

易居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報告《全國樓市地區典型案例:浙江樓市的淪陷與重生》,對浙江樓市進行了聚焦。報告對比2014年6月份和2015年6月份的房價變化認定,浙江樓市在經歷一個大的反彈和調整,而且目前漲幅已跑贏全國大勢。如果全國市場目前正處於“弱複蘇”的態勢,那麽浙江板塊的複蘇完全可以貼上“強複蘇”的標簽。

庫存去化周期較好地衡量了城市住宅的供求關系,並對房價走勢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如果將杭州、寧波和溫州和全國35個城市的存銷比進行對比,可以發現,2011年5月~2014年11月,除了個別月份外,浙江3市的存銷比高於全國35個城市的水平,說明去化壓力相對偏大。

而從2014年12月~2015年6月。浙江3市的存銷比和全國35個城市的水平相差不多,到了6月份則略低於全國水平。這和浙江相關城市積極去庫存的導向有關系。

而之所以跑贏全國,一方面跟全國樓市發展的基本面有關。2014年以來,除了一線城市外,各地紛紛取消了持續了4年的限購舉措。此外,配合國家層面的降準降息、2015年“3·30”新政等進行地方版本的細化以及地方購房契稅補貼等舉措下,今年樓市複蘇態勢十分明顯。

區域特色

在全國基本面之外,浙江樓市的走勢也跟浙江當地的經濟環境、自身發展特點等有很大關系。對東南沿海浙江、江蘇、福建和廣東四個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進行GDP增速對比發現,從2008年至2014年浙江的GDP同比增幅一直低於其他三個省份。

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浙江經濟影響較大。受外貿經濟、制造業、民營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浙江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進而使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受拖累。2009至2010年浙江房價暴漲,脫離了經濟基本面,所以含有較大泡沫成分,2011年經濟繼續惡化之後,房價終於大跌。

不過,近年來浙江在轉型升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稅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幾年浙江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來推動“浙江智造”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成績比較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杭州集聚了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電子商務網站,同時,在電子支付、雲計算、快遞、網絡營銷、信息技術、運營服務等領域湧現眾多專業的電子商務服務商。預計到2015年,杭州電子商務服務業收入將達到1000億元,創造60萬個網上就業崗位。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經過幾年深度調整之後,今年浙江經濟出現複蘇跡象,形勢好於相似的兄弟省份。從經濟環境來看,浙江宏觀經濟低迷的壓力在不斷釋放,這能夠為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經濟環境。

從住房消費的角度考慮,居民家庭的財富水平和投資理念也是兩個頗有影響力的因素。從2015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來看,浙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640元,在全國排名第三,僅次於上海和北京。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005元,僅次於上海。

更為重要的是,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為1.9倍,在前10強省市中,為倒數第二位,說明浙江的城鄉差距比較小。概括來看,對於浙江的財富模式可總結為三點:較為富裕、城鄉差距小、藏富於民。此類財富模式,將間接影響住房交易背後的支付能力。

未來:或將繼續回暖

嚴躍進說,從周期性因素的角度看,目前浙江樓市周期處於止跌反彈的窗口期,部分城市房價已經跌無可跌,一些城市房價增幅居於全國前列。這些信號綜合起來表明,後續浙江房地產市場依然會跑贏全國市場。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本報稱,去年浙江板塊率先下跌,跌幅比較大,今年在市場回暖過程中,這些地方也率先回暖。這也是市場全面築底回升的一個強烈信號。

張大偉說,杭州一直都是二線城市中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個城市,市場需求一直比較大。之前由於價格過高、供應量過大,房價出現了下跌,在經過充分的價格調整之後,其成交量也迅速擴大,上半年杭州成交量同比增幅近150%,創近5年來新高,價格也迎來明顯的反彈。

不過,在快速回暖的同時,未來浙江樓市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土地市場方面,上半年杭州主城區土地市場無論是出讓面積還是出讓金都相比去年有明顯下滑,主要還是庫存壓力大所致,而且也缺乏一些位置較好的地塊。

在城鎮化方面,2006年,浙江城鎮人口為2814萬,占總人口的56.5%。到了2014年,城鎮人口為3573萬,占總人口的64.9%,城鎮化率位居全國前列。也就是說,目前浙江的城鎮化率再大幅提升的空間已不是很大。

浙江居民住房擁有率比較高,且居住面積也比較大。比如說從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的指標看,2014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1.5平方米,該指標遠遠高於全國水平。正是如此,需要警惕當地居民購房需求不大的風險。

嚴躍進說,在住房需求層面,需要密切關註浙江外來人口的購房需求。比如在杭州蕭山、紹興柯橋等地,外來人口比較多,在限購放開後,此類群體的購房需求就會積極釋放。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906

技術無可取代 特斯拉非台灣不可 台廠贏家》它們,不怕出口連14黑 反而積極擴廠

2016-04-18  TWM

特斯拉代表頻頻拜訪台灣供應鏈,中國電動車廠商也有意利用台灣和特斯拉競爭, 韓國則想盡辦法,要把台灣擠出名單,現在是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刻。

四月十八日,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公司將派出一組代表團來到台灣,密訪台灣供應鏈廠商,對Model 3的製造流程定案。這個行程,背後代表的,是一股令台廠目眩神迷的龐大商機。不單單如此,中國樂視、小米分別投資的電動車品牌,也低調前進台灣 ,尋找與供應鏈合作的機會。在在都點出,台灣供應鏈在電動車領域的地位。

特斯拉的新車在四月初熱銷的成績一出,台灣供應鏈立刻「火」了,因為這意味特斯拉手上握的,是一張每年會不斷長大的訂單。

當年,特斯拉第一代Roadster跑車,只賣了二千四百多輛,第二代的Model S賣出十一萬九千輛,第三代的Model X至二○一五年底賣出二萬五千輛;但這一次,Model 3竟在發表七天之內,就拿到三十二萬五千張訂單,是前一代的十倍以上!而特斯拉的目標是二○二○年時,一年要賣出五十萬輛電動車,如果達陣,勢將帶動更驚人的供應鏈商機!

場景回到台灣,至今年三月,台灣出口連十四黑,追平金融海嘯紀錄;但是,特斯拉獨家供應商們的煩惱卻是,如何擴廠,才來得及趕上特斯拉的需求。

獨家供應商正夯!

和大、貿聯、富田都在找地蓋廠像和大,是特斯拉電動車減速齒輪箱的獨家供應商。董事長沈國榮表示,明年中,大埔美新廠即將啟用兩條智能化生產線,加上原有的六條生產線,全用來供應特斯拉的需求。

「這個月,我還要去美國尋找設廠的土地。」沈國榮說,準備到加州洛杉磯或費利蒙找地設廠,預計一八年上線。

過去幾年,和大幾乎每一年都在找土地,○三年之前,和大總部設在大里,後來搬到中科,現在又要在台灣和美國同時擴產。

沈國榮估計,和大去年產能可創造五十二億元營收,今年上看六十億元,明年產能將擴增至九十億元水準。

貿聯今年也要擴廠,貿聯是特斯拉電池管理系統線束的獨家供應商,特斯拉電動車上數千顆電池,都靠貿聯的線材串聯,這次特斯拉Model 3設計,就是採用貿聯的產品。

貿聯董事長梁華哲接受本刊採訪時不願意透露擴廠原因,但只表示,「我們在北美要設新製造基地,中國也要擴線。」特斯拉馬達零組件供應商富田,也計畫投資新廠。富田總經理張金鋒表示,富田急著尋找兩萬坪土地,把分散在不同廠區的生產線統合起來。張金鋒急的是,明年必須擴廠完成,如果再找不到土地,多年累積的電動車技術,也無用武之地。

連替特斯拉做鍛造輪圈的巧新,原本只有兩百台CNC(工具機)設備,也決定投資再買進一百台CNC擴產。

一個又一個企業積極找地擴廠,顯示台灣的電動車供應鏈對未來商機的預期,熱度不斷升溫。為了爭取預期會爆發的訂單,都使出渾身解數。

國際汽車電子大廠、德意奇汽車工程集團亞洲區總裁王勇祥指出,「不管是豐田做油電混合車,還是特斯拉做電動車,都是先把大家的進入門檻降低,讓量起來。」當特斯拉帶動電動車產業規模,電動車就有機會進入價格下滑、銷售量上升的成長期。

對特斯拉而言,降低成本以利降價,是迫不及待的事情;對特斯拉的供應鏈而言,隨著銷量放大,爭取訂單也進入白熱化競爭,連一向保守的日本廠商,也積極搶進。最明顯的例子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透露,松下(Panasonic)和特斯拉合資成立Gigafactory生產電池,松下不但拿出關鍵技術,投資金額更高達十五到二十億美元。

韓國遠遠落後!

台廠讓車跑更遠、更輕量化韓國廠商更是虎視眈眈想取代台廠,打進特斯拉供應鏈。十年前,韓國就曾派出部長級官員拜訪,希望特斯拉能在韓國投資,但未竟全功。但現在,韓國不斷加強攻勢,浦項鋼鐵直接到美國轉投資馬達廠,只為就近供應特斯拉馬達零組件,直接威脅到富田維持多年獨家供應商的地位;富田總經理張金鋒表示,目前為止,對手尚未拿到特斯拉訂單。

浦項鋼鐵的積極程度,甚至直接前進阿根廷偏僻小鎮設廠,以掌握一年足以供應六萬輛電動車所需的鋰礦產能,想從源頭切入電動車產業。

台廠供應鏈成績斐然,去年有台灣廠商拿到新的特斯拉訂單,業界傳出,台達電在打進特斯拉供應鏈之後,去年又接到特斯拉電動車電源供應器和電源轉換器的訂單。路上奔馳的特斯拉電動車,靠台達電的技術,充一次電可以跑更長的距離。

本刊向台達電求證,「我們不能揭露客戶訊息。」台達電發言人周志宏說。但今年初,台達電才得到通用汽車的年度供應商創新獎,台達電的產品讓通用汽車充電器能源效率提高到九六.五%,重量還減少兩成;而且,即使在攝氏七十五度的高溫,都能全速運作。台達電在電動車傳動系統布局,已逐漸看到成果。

生產胎壓感測器為主的生產商為升,也可望成為下一個打進特斯拉的台灣供應商。業界傳出,特斯拉曾直接找上為升,生產車用按鈕和感測器,目前仍在認證階段。

為升發言人紀雅鈴證實,特斯拉曾和為升接觸,但只表示,「為升目前還不是特斯拉的供應商。」和特斯拉的合作細節,全用「不清楚」帶過。

廠商表示,今年六月,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與半導體協會,將組團拜訪特斯拉,計畫和馬斯克會面,爭取更多合作機會。

生產技術有口碑!

不只特斯拉 連中國都來談合作台灣的優勢在哪?關鍵在於,特斯拉設計汽車的思惟,和一般汽車廠不同。其他人是先設計,再製造;特斯拉卻要求,完成設計時,製造商也同時依據設計,提出可量產的計畫。

這項工作叫同步工程,確保當總部的工程師設計完成時,設計也隨時可投入量產,而且成本不會超支。一位供應商觀察,「特斯拉是用矽谷的速度造車」,做其他汽車廠生意,當品質進入軌道後,可能好幾個月都不會寄一封email來;但特斯拉即使已公布的車型,設計細節都會不斷修改,「直到找到最好的方案」。有的時候,特斯拉甚至一天改兩次設計,台灣的供應商不僅技術品質有口碑,更擁有足夠的生產彈性與技術能力,能跟上特斯拉的速度。

這種能耐與成績,使得台灣特斯拉供應鏈,也成為中國電動車產業爭取合作的對象。多名特斯拉供應鏈公司董事長證實,樂視網投資的法拉第未來電動車、有小米創辦人雷軍與紅杉資本加持的蔚來汽車,都登台拜訪台灣供應商。和大董事長沈國榮也表示,只要法拉第未來和蔚來汽車開始量產,「我們就是他們的供應商。」樂視網和英國豪華汽車生產商Aston Martin合作的電動車,車上搭載的車用娛樂主機,硬體也是找台灣的峰鼎電子設計製造。

業界更傳出,蔚來汽車在台灣挖角特斯拉前亞洲總經理魯希連加入研發團隊,他是當年特斯拉在台灣從無到有,建立供應鏈的關鍵人物。

對此,魯希連否認,只表示,「希望擴大台灣電動車產業影響力。」單打獨鬥是隱憂!

一個一個零件做 難有產業優勢各方都爭取與台灣電動車供應鏈合作,現在台灣特斯拉供應鏈商機蓬勃,但王勇祥卻對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出提醒,「台灣其實還是以單一零件出發,缺乏技術整合,也弱化了對整車廠的影響力,因此難以形成一個產業面,這是我擔心的。」今年三月,中國網路媒體報導指出,特斯拉今年曾拜訪蘇州市政府,可能在蘇州設立特斯拉組裝廠。一旦成真,特斯拉也將配合中國對自製率的要求,培養在地供應商。屆時,這股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是否會成為未來搶食台廠訂單的惡獸,值得注意。

電動車將進入高速成長期,價格會愈來愈便宜,規模將倍數成長,如何擴大台灣在電動車產業的影響力,現在正是關鍵時刻。

撰文 / 林宏達、何佩珊、林麗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82

【非銀】中金並購中投:曾經無可匹敵的貴族,如何一步一步沒落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002&summary=

【非銀】中金並購中投:曾經無可匹敵的貴族,如何一步一步沒落

金的故事還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1987年9月,國內第一家券商——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正式成立。此後,伴隨著滬深交易所的建立,投資銀行業務也逐漸興起。

“中國的投資銀行業,不能算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基本上是政府做的,是行政的產物。”中信證券(600030)原董事長王東明日後回憶道。

王東明舉例稱,在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後,三家全國性證券公司——華夏證券、國泰證券、南方證券成立。當時,這三家證券公司均由銀行設立,分別是工商銀行(601398)組建華夏證券,建設銀行(601939)組建國泰證券,農業銀行(601288)組建南方證券。

“實際上,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在國外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我國把它合成了一種概念。”王東明表示。

當時,中國一些大型企業希望去海外上市,但國內還沒有一家投資銀行可以擔當此任。由此,一些金融領域的專家、官員希望建立中國真正的國際化的投資銀行,成立合資投資銀行這一方案成為不錯的選擇。

1993年,時任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林重庚向高層遞交了一份報告,闡述在中國成立一家中外合資投資機構的迫切性。

不久,這些呼籲得到了高層的反饋,要求中國建設銀行負責向央行提交相關的可行性報告。隨後,人民銀行出臺了對應的政策《中外合資投資銀行類機構管理辦法》。

當時,恰逢摩根斯坦利急於打入中國市場。幾經接洽,建行與摩根斯坦利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

1994年10月25日,中金公司五位股東代表: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岐山,時任摩根士丹利總裁約翰.麥克,時任中國經濟技術投資和擔保公司總裁蔣樂民,時任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副總裁鄭國枰,時任名力集團董事總經理查懋聲齊聚釣魚臺,舉行了簽字儀式。

“真是意想不到的順利。”林重庚事後回憶。

雖然中國證監會有規定,合資投行外方不能超過33%,但中金公司成了一個特例:摩根士丹利占股比例達到了34.3%,整個外方比例超過50%。

1995年6月25日,中金公司掛牌成立,王岐山出任中金公司第一任董事長,林重庚任第一任CEO,楊彬、湯世生和方風雷任副總裁。

當年8月11日,中金公司召開了第一次董事會,確定了中金公司發展目標:“發展成為一個提供全方位服務的世界級投資銀行。”

然而,圍繞中金的實際管理權,前兩大股東建設銀行和摩根士丹利之間的關系起伏並不是秘密。

“摩根斯坦利希望中金成為它在中國投行業務的載體,是自己的子公司,而非一個獨立運作的本土投行,但這在中方看來是不可能的。”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盡管從組織架構、薪酬體系、業務流程等方面,中金基本都是學習大摩的體系。”

中金公司的前5位總裁均由摩根士丹利委任:林重庚、楊彬、AustinKoenen、ElaineLaRoche,和PeterClark,平均任期不足兩年。事實上,副總裁方風雷成為了中金的實際管理人。

而有趣的是,方風雷起初被外方誤以為是“不修邊幅的司機”,但方風雷卻成為了公司業務的關鍵推動者。“中金的海歸銀行家們在驚愕和沮喪之中甘唯方風雷是從。他們當中很多人曾一度看不起方風雷,認為他就是一個對金融交易和資本市場一竅不通的鄉巴佬。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明白,其實他是精通中國商業作風的大師……”《華爾街日報》前中國社長麥健陸在《十億消費者》一書里寫到。

盡管方風雷最終在2000年離開中金,摩根斯坦利還是選擇了“投降”,逐漸退出了中金公司的管理層,成為了純粹的財務投資人,並在2010年11月,將34.3%中金公司股權轉讓給TPG和KKR兩家私募股權基金公司,以及新加坡大東方(600327)保險有限公司和中金公司現有股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最終選擇了退出。

2002年10月,中金公司總裁朱雲來(現在已經離任)正式上任,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金公司主導權開始完全由中方掌握的標誌。

中金公司曾經的輝煌

至少有整整15年時間,中金作為國內頂級投行的地位無可撼動。

作為國內首家中外合資投行,中金的起點頗高。1995年7月31日,中金公司成立,發起人為前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摩根士丹利國際公司、中投保(當時稱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公司),GIC(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和名力(當時稱名力集團),分別持有42.5%,35%,7.5%,7.5%及7.5%的股權。

盡管兩大股東摩根士丹利和中國建行一直為了控制權合作一直都不是很愉快,但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們還是教會了中國人投行規則,一位在中金工作多年的投行人士對記者回憶,中金最初開始出去談業務時,都是摩根士丹利的人坐在前面主導,而中國人坐在後面學習。

摩根士丹利帶來的最大貢獻,不僅僅是為中金建立了完整的投行體系,中金公司從組織架構到薪酬體系,甚至企業文化,都有著摩根士丹利的影子,而且為中金甚至是中國資本市場培養了一批骨幹金融人才。這也讓中金變成了中國最專業的國際投行。

另一方面,王岐山、周小川、王雪冰以及後來加入的朱雲來,公司的投資銀行家多為知名金融界海歸人士,大多專業睿智、人脈深厚。這些無疑都為中金的藍血氣質增加了濃重的色彩。

在上海機構投資者圈里,不在中金公司開戶會被視為異類,中金每份調研報告幾乎都能影響股市。這種影響力不僅僅限於內地,在匯集了全球頂尖金融公司的香港中環,除開外界熟知的吳敬璉和許小年,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哈繼銘、瑞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德意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等十來家金融機構首席,都具有中金血統。這讓中環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半條街的首席都有中金血統。

曾經,中金er拜訪各類客戶,根本無需什麽禮品,一份沈甸甸的印刷版紅酒色研究報告,就是最體面的隨手禮。中金首席經濟學家一旦發言,再喧囂的市場,也會靜下來聽一聽。同時,中金也向市場輸送大批研究人才。舉個例子,目前香港、大陸的大多數券商中國區經濟學家餐敘,基本就是中金研究部前員工們的飯局。

中國電信的海外上市成為中金公司第一單主承銷業務。1997年10月,中國電信香港(現中國移動)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42.2億美元。

此後,中金公司一發不可收拾,相繼完成的海外IPO項目還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聯通(600050)、中國人保、中國人壽(601628)等。

從成立開始,中金公司就可以說“流淌著高貴的血液”,並且以“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體制改革、戰略重組和海外融資等提供多種服務”為使命。“這就有利於中金公司拿到這些大項目,所以,那時同行都很羨慕它。”一位國內投行高管表示。

在中金公司成立後的前十多年,它在中國投行界一枝獨秀,無可匹敵。它的“唯一性”表現在,如果有海外上市,中金公司就要參與其中。甚至業內開玩笑說中金的員工是帶著袖釘上床睡覺,連夢話都只講英語。

中金業務部門已經工作了8年的齊先生對這點並不否認,他說,中金對自己的定位一向比較高端,“經紀業務也只重視高端、qfii、超大戶和大客戶的經紀業務。”到現在(2015年),中金在全國只有20個網點,也跟高端定位有關系,畢竟“太高端用不了太多網點”。

1999年,中金公司獲得A股承銷資格,隨後的2000年,中金公司以一單融資額78.5億元人民幣的寶鋼IPO,高調進入國內A股市場,並雄踞國內A股承銷第一的位置長達3年。

隨後,中金在中石化、招商銀行(600036)、中國聯通的A股IPO上,保持著爭奪大盤股IPO拿單的不敗紀錄。

然而,中信證券等競爭對手實力的不斷增強,還是給了中金不小的壓力。

2003年,在融資額高達百億的長江電力(600900)IPO項目中,中金公司敗於中信證券,這被認為是一個轉折點。

貴族如何沒落?

3年前,如果有人拿平安、國信等券商與中金相提並論,會讓很多人感到可笑。

而現在,且莫說平安、國信等你幾乎可以拿任何一家稍具規模的國內投行與中金比較。中金很難再現過去的輝煌,因為中金自身的管理問題難以解決,且宏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用‘沒落的貴族’形容現在的中金最合適”。

2010年開始,中金公司的業績開始轉向。發起股東建行、摩根士丹利相繼退出,建行將股權無償轉讓給匯金,從內部來看,中金的股權結構幾被重組。

而外部環境也瞬息萬變,由於創業板的推出,上市主體逐漸由中金擅長打交道的大型國企,轉變成規模相小的民企,再加上國內大量券商興起,轉型困難的中金公司業績開始逐步下滑。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中金公司僅實現凈利潤1.39億,較2010年大跌84.7%。2014年營收大增至61.55億元,凈利潤增至11.18億元,但仍大幅落後於同業。

種種數據均表明,近年來,中金公司的實力和地位大不如前。2015年,營收排名中金第20位;凈利潤排名,中金公司排名42位;經濟業務市場占有率排名,派49位,甚至較2014年下降了9位,市場份額也由0.655%降至0.483%,下降幅度高達-26.25%,是排名前50位的證券公司中市場份額縮減的最為嚴重的。

2004年,盡管中金公司先後承銷了招商銀行的65億可轉債項目和中國聯通45億元的配股項目,以135.13億元的承銷金額居所有券商之首,但當年最大的武鋼90億增發項目還是被中信證券拿走。在海外,2004年平安保險香港上市的主承銷商名單里,中銀國際也取代了中金公司一貫的位置。

然而,中金仍然保持著貴族般的高傲氣質,“仍然在走純投行戰略。”一位接近中金的人士表示。

《經濟觀察報》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在A股和中資企業海外IPO中,中金公司總承銷金額分別達6460億元和924億美元,占比為36%和40%,排名第一;並在前十大A股IPO和前十大中資公司海外IPO中分別主承銷了九家。

然而,隨著2010年創業板的推出,中金在新興一級市場的弱勢開始顯現,在中國IPO市場迎來融資高峰——在2011年新發277家的背景下,中金IPO業務反而大幅縮水。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中金的股票主承銷金額不但被中信證券甩開一大截,而且第一次被國信證券(002736)、平安證券超過。2012年,中金公司在證券公司承銷與保薦業務凈收入中位數以上排名中繼續下滑至第9位。

“一些本土券商紮根民企,在創業板推出後賺地盆滿缽滿,比如平安證券。中信證券也從2006年開始就設立了企業發展融資部,幾年內發掘了中小項目,中金在這方面步伐遲緩,現在也已經過了中小企業IPO的最好時機。”接近中金的人士表示。

“中金的傳統優勢——投行業務已經不在,如果僅從數字、排名上來看,中金可以說已經不再是一流券商。”前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隨著大國企上市資源的逐漸枯竭,中金的利潤來源也大量減少,這種影響在2010年7月農行上市之後被凸顯出來。

從農行上市到現在的兩年時間里,中金只完成了8單IPO,分別是光大銀行(601818)、陜鼓動力(601369)、中國西電(601179)、鳳凰傳媒(601928)、新華保險(601336)、東方財富(300059)、廣汽集團(601238)、吉艾科技(300309)。其中僅有東方財富和吉艾科技是創業板項目。而2012年上半年,中金僅承銷了兩個IPO項目,承銷金額8.7億元,排名行業第16位,承銷收入1.06億元,市場份額為2.84%,行業中位列第10位。對於一般的券商(投行)來說,這樣的業績差強人意,但是對於中金來說,就是不折不扣的災難。

中金公司曾公開表示,過度依賴大項目有較大經營風險,中金的投行業務重點發展方向將是國際化戰略和成長型客戶戰略並重。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看不到IPO業務有起色。中金在過去兩年中沒有抓住中小企業集中上市的機遇,是因為項目儲備不足,中金一貫以大項目為主,缺乏做小項目的經驗,同時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問題是,大項目的枯竭在意料之中,幾乎每個業內人士都能看到,中金不可能對此不察。明知大項目越來越少,又不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中金在想什麽?

一位熟悉中金的外資投行負責人認為,深層次的原因是中金骨子里的貴族血統或者傲慢在作祟:中金向來盯著大項目,從中嘗到了甜頭,很多小項目根本都入不了中金的法眼。因此,在大項目越來越少的時候,中金對於是否下力氣開拓小項目猶豫不決。中金曾試圖進行改變,但中金真要放下身段去市場上和中小券商PK,也不是一件易事。

中金公司沒落的過程,同行在做什麽?

中金對資本市場的遊離,給了其他券商機會。

昔日同屬資深老牌券商陣營的中信、銀河、廣發、光大、國泰君安等券商紛紛完成上市掛牌,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國信、安信、華泰則通過各種途徑完成了與資本市場的嫁接,就連西部、東興、中原等地方性中小券商都已經踏足資本市場。

競爭對手借助資本完成跑馬圈地,蠶食他們曾經的業務,同行業的激烈競爭導致占主要收入的傭金費降低,以及國內券商大環境的變化,都讓這個曾經最頂級的投行光環不在,還被外界冠上了”沒落貴族”的頭銜。

如果不是中金海外投行業務依然存在較大優勢,中金早已跌出了第一券商梯隊。

在眾多央企登陸資本市場後,國內大型企業上市資源逐漸減少,中金公司開創的“大單模式”,反而成為近年來羈絆其發展的因素之一。

中金有幾年利潤特別低,這跟其投行業務特別是大型國企央企占比高,IPO時關時開,大型國企上市進入尾聲期都有關系。而公司人工成本高,做中小企業利潤低,這對於做慣了大項目的中金來說,根本看不上。前幾年都不太重視,直到今年才開始重視中小企業。

業內公認中金的裹足不前是從2010年創業板推出後開始的。

中小券商開始積極爭搶新的陣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指導思想都是“決不能出風險”的中金公司,處於對風險的擔憂,對很多中小項目都必須建立質量評估體系,覺得項目成熟後才進行推進,這註定了他們在創業板業務中的裹足不前。逐步失去了自己的地位。2010年,即使有中國西電、農業銀行兩個大項目,中金IPO承銷僅僅5家,市場份額為4.13%。

另一位離開中金的前員工告訴記者,有段時間,中金指導思想就是“不出事”,而正是偏保守的決策,註定了中金公司後面的慘淡經營。而中金以前大項目拿得太過於順風順水,中小項目和一些看起來“蠅頭小利”的布局,公司一直都處於不重視地位。

而他們在其他的創新項目如融資融券方面也落後於同行業,在2012-2014年IPO暫停的那段日子,其他券商憑借創新服務填補了因為無法承銷IPO的損失時,中金卻一無所獲。

中金收購中投證券,其實是對等合並。

中金雖認為自己將全盤主導交易,但中投的資產負債表和營收規模卻不在其下,交易實質實為對等合並。

在經紀業務上,中金公司自2003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各設了一家證券營業部之後,有六年沒有拓展零售經紀業務,直到2009年才陸續增設營業部。

然而時至2013年,中金公司總共也只有17家證券營業部,這相比2013年投行業務收入超過該公司的券商還有很大差距:

中信證券共有204家證券營業部、

國泰君安共有195家證券營業部、

中信建投共有175家證券營業部、

國信證券共有84家證券營業部。

有分析指出,中金公司在經紀業務上沒有拓寬道路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轉型的意誌不堅定,以致於錯失了發展良機。

“2007年,建銀投資有意將它下面的兩家券商合並,讓中金公司吸收中投證券,但據說當時中金公司對此比較猶豫,最終交易沒有促成。中投證券的證券營業部數量多,這本來可以彌補中金公司在這方面的短板。”一位業界人士如是說。

證券營業部的稀缺直接導致中金公司的經紀業務發展受限。2013年,當國信證券和國泰君安的經紀業務收入都維持36億元以上、超過它們投行業務收入的4倍之時,中金公司的經紀業務收入只達投行業務收入的1.08倍,這明顯反映出中金公司在經紀業務上的弱勢。

合並之後,能否重返一哥地位?比較難。。。

目前券商按總資產量排名來算,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中信證券(總資產4252.26億元)、海通證券(600837)、廣發證券(000776)、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申萬宏源(000166)、招商證券(600999)、國信證券和東方證券(600958)。


按照凈資產排名來看,中金公司和中投證券截至今年上半年的凈資產分別為162.57億元和143.75億元,合並後凈資產將超300億元,直追東方證券,但依舊無緣排名前十。(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75

忍無可忍不再忍 特朗普終向黨內自由黨團“開火”

特朗普最近可謂煩心事不斷,除了和媒體繼續鬥嘴的“固定項目”外,前不久其任期內首項重大立法便遭遇挫折更是讓其滿腹委屈,於是特朗普終於開始將矛頭指向了他眼中的“罪魁禍首”——黨內保守派自由黨團(Freedom Caucus)。

前任總統奧巴馬七年前推出了《平價醫改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國會共和黨人為廢除“奧巴馬醫改”也努力了七年。撤銷並取代奧巴馬醫改一直是特朗普競選活動中的最重要部分,在宣誓就職後不滿24小時他便“急不可耐”地簽署行政命令叫停了“奧巴馬醫改”。然而眾議院共和黨人提出的《美國醫療法案(American Health Care Act)》居然在共和黨人數占優,且僅需簡單多數就可通過的情況下遭遇滑鐵盧。如果說民主黨集體反對並投反對票可以理解,那問題的關鍵就出在了黨內保守勢力自由黨團身上。

為了拉攏這些共和黨內保守派,特朗普甚至將原先遞交國會表決的時間延後一天,但依然沒有獲得足夠的支持。相較於強行表決被否決,特朗普最終選擇撤回表決這一相對體面的方式。當天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眾議院議長保羅瑞恩在新聞發布會上落寞的表情和特朗普繼續“嘴硬”並揚言奧巴馬醫改將“爆炸”。在特朗普眼里,他們曾非常、非常接近批準醫改法案,僅缺少10-15票的支持,這一次他有了被自己人“背叛”的感覺。

特朗普在1987年曾出版過一本書,名為《談判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他一直認為自己在商界的談判技巧將同樣讓自己在政界獲得成功,不曾想自己人卻給他帶來了如此大的挫折。與此前對自由黨團的態度相比,周四特朗普的表態明顯帶有了攻擊性,他在推特中寫道,“如果自由黨團不盡快與共和黨主流打成一片,他們將損害整個共和黨的執政計劃。為了2018年中期選舉,我們必須擊敗他們,擊敗民主黨。”

雖然特朗普決定暫時擱置新醫改方案表決,並把目標放在了稅改上。但在白宮與國會內保守勢力間的分歧與不信任尚未緩解的情況下,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諾言能順利實現嗎?

眾議院議長保羅瑞恩周四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采訪時對現狀表達了擔憂,瑞恩表示共和黨正在把特朗普推向另一面,為了實現諾言將不得不向民主黨妥協,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