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谁的五粮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163167_2.html


因涉嫌“三宗罪”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之后,五粮液“帝国”身上潜伏的关联利益交易链正逐渐浮出水面。

一系列整改方案已经出台,尤其是五粮液集团和五粮液股份之间的托管关系将彻底解除,到底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这是五粮液系留给外界最为纠结的印象。

五粮液董事长兼五粮液集团总裁唐桥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五粮液股份是集团托管的儿子,现在变成了兄弟。至于下一步是平行,还是变成父子二合一,“我们希望最好市里2010年能定下来。”

然而,五粮液旗下诸多品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由集团布局,早被经销商买断。“即使剪断了集团和五粮液之间的托管关系,但由于集团和五粮液千丝万缕的人事关系,利润不见得全部装入上市公司。”有业内人士称。

五粮春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被称为五粮液“第一子品牌”的五粮春,在五粮液自有品牌中,除五粮液外,其品牌知名度最高、销售收入最大,利税最高。早在2007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中,五粮春品牌价值就近50亿元。

去年“12·18”五粮液经销商大会上,五粮液股份副总经理刘中国说:“中价位品牌如五粮春、五粮醇、老作坊等稳中有升”。去年三季报显示,五粮液中档酒表现突出,五粮春、五粮醇等销售增幅均超过20%。

“系出名门,丽质天成”,这是五粮春的广告语,但鲜为人知的是,广告语背后,暗示着其两大经销商的不同寻常:五粮液集团董事长王国春之弟王国学参与经营,有特殊家庭背景的谢军多年任宜宾市五粮春销售有限公司经理。

本报记者长达一月的系列调查发现,借助于经营五粮春的原始积累,谢军一步步打造了复杂的“智溢系”。

谁的五粮春?

疑惑发生在2008年央视的“5·12”抗震救灾晚会上,白酒行业龙头企业五粮液捐款2800万元。其中包括五粮液集团1000万元现金,500万元食品及物资,五粮春和其他子品牌捐款1300万元等。

然而,代表五粮春捐款的企业却是宜宾市智溢酒业有限公司。

到底是谁的五粮春?

事实上,五粮春分为两块:生产和销售。

生产方面,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王国春创立了五粮春品牌。宜宾五粮春酒业公司当年注册资本50万元,由五粮液集团和五粮液集团进出口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分别持股90%和10%。五粮春酒业主要从事白酒的生产。

销售上,五粮春主要由经销商宜宾市五粮春销售公司来运作完成,注册地在宜宾市南岸开发区长江大道。按照王国春的想法,五粮春的商标无偿提供给五粮液股份用,销售则由经销商买断。

谢军正是借助宜宾市五粮春销售公司这个平台,搭上了五粮液这列销售良好的顺风车。

谢军生于1964年,早年在雅安念中学。1985年-1986年他在成都发动机公司工作,后就读四川电大后,在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四川办事处任科长。 1993年至1997年,谢军任重庆丝绸进出口公司成都分公司经理。从1997年开始,到1999年,谢军成为了宜宾市五粮春销售公司经理。

有说法称,谢军在丝绸分公司负责期间,1996年该公司成立了五粮液专卖店,由此介入酒水销售。但记者从成都市工商局获悉,该分公司因两年未年检,执照已于2005年被吊销。作为“黑户”,该分公司不得在其他地方投资,因此尚未查到相关信息。

五粮液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王国春的胞弟王国学也在参与五粮春的销售。

五粮春“系出名门”在此语义双关。

源起炒股

其实,关于五粮春的疑惑在2007年就浮出水面了。这源于谢军的一次报案,也带出了他和五粮春的诸多内幕。

2007年9月29日,时任智溢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下称智溢塑胶)董事长谢军向成都市武侯区经侦大队报案,认为原亚洲证券存在协议造假和合同诈骗。成都市检察院随后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将向晓卫和庞铃逮批捕。

涉案人原亚洲证券成都南一环路营业部客户经理向晓卫已于去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处罚金50万元,其罪名是合同欺骗,被欺骗方为亚洲证券和智溢塑胶。另一涉案人庞铃系亚洲证券成都南一环路营业部总经理,去年底因判无罪被释放。

炒股案虽已了结,但当年这笔炒股资金的来源却揭示着五粮春和智溢塑胶的关系非同寻常。

早在2002年,五粮液控股的五粮液投资公司(其中,五粮液集团参股5%)和智溢塑胶共同出资炒股,并以智溢塑胶名义开户。

由于亚洲证券后来破产清算,这笔8000万元的炒股资金中,有5500万元被认定为委托理财资金,不属于要保护的个人债权和客户保证金,导致无法追回。因未披露投资损失,五粮液还陷入了证监会的“调查门”。

成都中院此案的发言人钱小军表示,一份证据文件显示,2001年3月5日,五粮液集团曾出具一份名为《关于借给投资公司流通资金的精神》的文件,五粮液投资公司向五粮液集团借得流动资金1.5亿。

2001年4月9日,五粮液投资公司向五粮液集团财务部打报告说,因公司业务需要,特委托五粮液集团进出口公司代办8000万元,用于转借给五粮春公司,用于该公司新产品市场开发,该款由五粮液投资公司负责追回。该报告落款签名为当时五粮液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冯光兴。

然而,这笔钱并没有落到五粮春公司。一份工商银行成都分行的转账单证明,该笔款直接由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户头划到了智溢塑胶户头,后进入亚洲证券炒股。

这是五粮春和智溢塑胶、谢军之间的特殊关系。

谢军的智溢系

其时,和别人共享五粮春销售的谢军,其目标是打造庞大的“智溢系”。其诸多投资,巨额资本都借助于宜宾市五粮春销售公司转账进行。这些公司名目繁多,但却无形迹可循。

另立门户的一条途径仍然是利润丰厚的酒水销售。从1997年开始,身为宜宾市五粮春销售公司经理的谢军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在宜宾市智溢酒业有限公司任职,直到2004年也未卸任。

在去年的五粮液经销商大会获悉,智溢酒业作为大经销商,销售额排在第14位。

智溢酒业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200万元。但奇怪的是,该公司由三个自然人出资成立,并没有谢军的名字。

工商资料上登记的住所宜宾市南岸开发区办公楼十楼,但保安告诉记者原来是租的办公室,早已撤走,现是临港开发投资集团的办公场所。

在智溢酒业之外, 1999年,谢军和其早先任职的重庆丝绸分公司的余力共同成立了智溢塑胶,注册资本200万元,谢军持股70%。记者查阅资料获悉,140万元的真金白银谢军通过丝绸分公司代收代转到了塑胶公司的账上。这些钱款到底是通过丝绸制品销售还是酒水销售而来?不得而知。

智溢塑胶的经营范围本是塑胶制品及各种管材、金属材料,但实际上却伙同了五粮液炒股。

经营两年后,谢军将智溢塑胶转手给了时年57岁的吴开蓉女士。

此时,另一家投资更大的公司已具雏形。2001年,谢军出资1800万元,以持股91%的比例成立了成都智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此时,谢军仍为宜宾市五粮春销售公司的经理。

1800万元的巨款从何而来?资料显示,其中,800万元仍然通过丝绸分公司转账到智溢投资,另外1000万元因资金巨大,谢军委托宜宾市五粮春销售公司转账而成。

智溢投资主要从事机电设备、建材、日用百货的批发和零售,经营范围后来改为国内商务信息咨询,经营期限50年。智溢投资成了谢军的一个投资平台,在四川珙县,就有它的子公司。

有着丝绸情结的谢军没忘了从事老本行。2001年3月,他投资180万元,和另一自然人一起共同出资200万元成立了成都智溢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至于资金,则由智溢塑胶划入,工商资料称,“这是该公司原向谢军等人的借款。”但不知何故,半年后,谢军又将其股份转给了吴开蓉。

随着业务越做越大,智溢系也从成都发展到了四川。2004年,谢军出资400万元,持股40%,和他人成立了四川智溢实业有限公司。

此时,借助五粮春销售平台,谢军成功从酒水转入塑胶领域,再进入各种投资,智溢系已逐步集团化。

不过谢军苦心经营的“智溢帝国”并没有如愿壮大。除转手的两家企业外,2009年12月底,记者驱车前往四川智溢实业所在的成都高新区桂溪工业园,根本找不到该公司。

桂溪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工业园成立于2003年,但因被成都市征用土地,很多生产型企业都搬走了,现园区已拆完。据他所知,四川智溢实业就没搬进来过,很多企业只是挂靠性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15

給Leona的五本書 蔡東豪

2010-02-20  NM





工 作忙加上不大應酬,認識新朋友的空間愈來愈窄,特別是年青一代,他們怎看這世界,對我來說很陌生。黃雅麗(Leona)是最近一年認識的年輕傳媒人,能夠 跟她交朋友主要還是靠文字,她的網誌「這雙手雖然小」(http://wongleona.blogspot.com),我認為是香港最優秀網誌之一。最 近Leona傳了一篇文章給我,標題是《Five Books That Defined The Decade》,她邀請我介紹五本書。得到她的同意,我把答案作為本欄內容。首先,我把「The Decade」改為「My Decade」,強調這五本書影響我的十年。這五本書是:

一、《On Writing》,Stephen King,2000年。我能夠遇上寫作,《信報》林山木先生和駱友梅女士是我的恩人。過去十年我得到的或多或少跟寫作有關,林先生和林太給我機會,並沿途 鼓勵,送給我一份終生禮物。能夠愛上寫作,Stephen King這本書對我的影響相當大。假如有人佩服我有這麼多寫作靈感,我視為侮辱,因為寫作是一種紀律,夾雜着的不是靈感,而是汗水。Stephen King早已穩坐文壇崇高位置,但他視寫作為工作,每天上午寫不出二千字,是不會離開書房。這本書結尾的這一段話,我鑲起放在書枱正中位置,日日望住: 「Writing isn't about making money, getting famous, getting dates, getting laid, or making friends. In the end, it's about enriching the lives of those who will read your work, and enriching your own life, as well. It's about getting up, getting well and getting over.」

二、 《Dot.con》,John Cassidy,2002年。盈科數碼動力宣布收購香港電訊那一刻你在何處?我記得,因為我真心相信過科網革命。科網革命原來是科網泡沬,我迷惑過,怨恨 過,有過被騙的感覺,最後發覺罪魁禍首是自己。懷恨在心的時候讀這本書,我找到許多答案,並且尋回自己,看清楚一個泡沫年代的事。書中最深刻的章節是關於 前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作者認為格老在九十年代的寬鬆銀根政策,及他對新經濟的全面擁抱,為科網泡沫提供了巨大動力。我曾有衝動寫一本香港版本 《Dot.con》,但想到……

三、《香港政經》《Uneasy Partners : Th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Profit》,顧汝德(Leo Goodstadt),2005年。「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在香港是連小學生也懂說的八字真言。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分析香港政治和商界之間的愛恨 交纏關係,指出香港在殖民地政府統治下,早有官商勾結的情況。殖民地政府統治的手段,是先籠絡當地精英;在香港,這些精英來自商界。《香港政經》幫助香港 人了解一個悠久歷史的問題,拆解港英政府跟英資財團到華商的勾結關係。官商勾結是香港歷史上的傳統,香港人感到最難接受的,是當政府不再由英國人操控,他 們還要接受政府偏袒商界的做法。

 

四、《四代香港人》,呂大樂,2007年。第一次讀這本不足70頁的書,一口氣讀完,讀後 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終於在書背找到答案:「概括力」。「呂老」(《四代香港人》作者介紹中,指作者的特長之一是「自嘲」,我建議呂大樂索性改以「呂老」 為筆名) 以最簡淺的文字,精闢地概括出香港四代人的精神面貌。讀完最初的領會,是我所屬的第二代辜負了第一代人的寬容,沒有把第一代人努力製造出的開放成長環境傳 給下一代。這本書是「呂老」對上一代人的致敬,及對自己的自省(或自責)。近日這本書被政府和傳媒「騎劫」,成為解讀「八十後」不滿情緒的分析框架。面對 「八十後」圍攻,「呂老」不必太上心,你怎麼看我就怎麼樣,然後笑着問:你要買幾多本?

五、《Born to Run》,Christopher McDougall,2009年。最直接的形容這本書,是好好睇,我不想加進其他形容詞。對愛好長跑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包羅萬象:有歷史、有人物;有 運動科學、有真實故事;有血有淚、有講有笑。這本書情節豐富得似小說,主角其實全部是性格十足的真實人物。讀過這本書,我是一個更好的長跑者,但更希望我 是一個更好的人。這本書激勵我寫另一個專欄「毅行出哲 學」(http://trailwalkerasphilosophy.blogspot.com)。

Leona,五本書,here you go。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07

补偿“失去的五年”:中国水电加速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4/2MMDAwMDIxMDY2M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96

大戶私房看盤與操作訣竅 VIP 室淬煉的五項投資心法

2010-12-20  TWM




券商中的每一位VIP都有獨到的見解與操作模式,才能在歷經金融海嘯洗禮,還穩坐在VIP室中。

他們有怎樣的看盤與操作訣竅,以及精準的判斷,才能夠在股市中所向披靡。

撰文‧吳美慧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是採訪VIP大戶後,得到的心得。即使他們已經累積到令人稱羨的財富,但只要坐在操盤室就嚴肅以待。歸納起來,勤做功課、研究基本面與打探情報,加上精準的第六感,是他們成為股市常勝軍的不二法門。

VIP大戶心法一

收 集資料搭配盤面調整操作策略開盤前,VIP一定要把財經相關報紙快速看一遍,掌握各公司最新的狀況。通常,當天有新聞揭露的公司,股價比較容易有機會表 現。但如果有訊息見報股價卻不漲,代表先前有人知道消息先行買進,現在趁著消息出貨;VIP說,此時絕對不能追高,甚至還要趁勢減碼。

VIP認為,解讀訊息很重要,而且要長期觀察媒體報導取向。但若報導大型股,一般來說,除非有重大利多,否則股本太大,且過於經常被報導,喪失新鮮感,反而容易變成賣壓。有些消息則需要「反向操作」,報導利多時,一定要賣出,如果貿然搶進,有可能會住進套房。

另外,盤中盡可能的要收看新聞與財經節目,隨時掌握最新消息,以及節目對行情、個股的介紹,這些報導都會影響到主力與公司的布局。

VIP大戶心法二

公司心態出現變化 可以正面解讀而一些幾乎很少募資或借款的公司,突然有新的行動,代表公司營運出現變化。

譬如,日前華通宣布向銀行聯貸六十億元。聯貸對很多公司乃稀鬆平常;但對幾乎不辦聯貸的華通來說,就是新鮮事。代表經營者的心態從保守轉趨活潑,對公司營運來說,至少是好事,想像空間也增加,股價自然會有表現機會。

另外,公司實施庫藏股買回自家股票,也可被視為是公司心態偏多的指標。像這類股票,因為公司設定低檔會承接,投資人買股的失誤率,相對也會比較低。

不過,VIP大戶也提醒,如果一家公司年年募資或是辦現金,就要小心了。若沒有適時擴充產能,或是擴大業務,代表這家公司的營運情況不理想,才會不斷地利用增資來充門面。

VIP大戶心法三

開盤後成交量放大個股可以留意能夠一開盤股價就衝出去的個股,代表背後有很強的買盤在推升。這些買盤為什麼敢投入大筆資金?往往背後都有玄機。

VIP說,成交量通常很少的公司,如果成交量突然放大,就需要加以追蹤。不過,若這些公司股本不夠大,不要貿然追高,否則可能買得到、賣不掉。

另外,還要觀察第二天成交量能否繼續滾動?或是只有曇花一現。倘若只有漲一天,代表後續資金進來速度不如預期。

VIP大戶心法四

基本面勝於技術面

以大型股來說,通常第一根成交量衝出去的個股,短線還會拉回震盪;在確定基本面往好的方向發展時,拉回就是可以布局的好機會。

VIP說,線形是可以創造的,因此基本面是選股最重要的面向,投資人務必選擇未來營運和業績有成長性的個股。譬如,陸客自由行即將開放,與陸客相關行業的公司,業績有機會上來。

明年是題材多多的一年,從ECFA(兩岸經濟協議)到陸客自由行等,都會影響兩岸,所以跟兩岸有關的題材就可以觀察。又例如,最近歐盟控告國內面板廠傾銷,未來一定會影響到國內面板廠的獲利。

這類訊息,都是屬於基本面上的變化,一旦有類似這種會對基本面產生重大影響的訊息,都要高度關注。

VIP大戶心法五

確定自己最習慣的操作策略每位VIP大戶,都有不同的操作習性。但共通點就是「專精」,鎖定二十到三十檔股票,才能夠專心照顧,掌握股價與訊息變化。像是有些VIP把範圍縮小到只買新掛牌的電子股;有的甚至只鎖定五檔個股,專注才能提高勝率。

每個人的偏好不同,像是市場大戶張松允,就擅長操作剛掛牌的高價電子股;詹成美在指數高檔時,則會布局進可攻、退可守的權值股,把投資風險降到最低。有明確的操作策略才能制勝,這就是VIP大戶得以屹立不搖的關鍵。

cVIP大戶操盤必備4資料1.近期股價創新高個股一覽表2.近期成交量放大個股一覽表

3.台指期貨交投情況表

4. 營收、獲利最新狀況表,以及比上個月、前一季,或是去年同期有大幅度成長的公司VIP大戶的8個必勝習慣1.早睡早起,培養固定作息2.開盤前把財經相關 報紙快速看一遍3.開盤前先看期貨盤,了解今天台股盤面可能的情況,並擬定操作策略4.開盤後的15分鐘最關鍵,此時的量價決定今天盤勢發展5.收盤前的 30分鐘,當沖與作價者會把成交量拱大,並可尋找明天投資標的6.用自己熟悉的操作模式7.盤中看電視新聞或交換訊息方式,了解市場脈動8.沒有行情就不 要硬做,免得住套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50

A股市场ROE分析(杜邦分析的五因素分解)(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cedr.html

  随着2008年股票市场的暴跌,一些被标榜为巴菲特信徒的价值投资者遭遇重大损失,而一些李佛摩尔派投资者则成功逃顶。投资者理念受到重大洗礼,近期又有不少非价值类的股票涨幅较大,这更令很多投资者迷茫。当下我遇到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是不是价值投资已死?

 

 

  价值投资贵在坚持

 

  方法上说,价值投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信奉价值的投资者,即使在安全边际内买入股票,仍然需要承受股价可能继续 下跌的风险。价值投资者买入股票的核心理由一般是:该股票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时存在安全边际。因此,价值投资通常面临的问题就是:买股票可能太早或者略 早,即使股票价格跌到安全边际,但实际情况经常是这只股票也可能仍然会有一段表现很差的时间。这会严重伤害价值投资者的自信。

 

  很多情况下,信奉价值投资的投资者熬不过这段日子而亏损出局。当然价值投资者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卖的也太早,但这并不妨碍价值投资者长期获利。因此,从这点可以看出,在6000点买入股票的投资者一定没有遵循安全边际的原则,也很难被称为价值投资者。

 

  当然,趋势和动量投资也不是完美无瑕的……

 

  价值投资者的问题在于买,趋势或者动量投资者的问题在于卖。趋势或者动量型投资者并不担心找不到好股票,实际上找到这样的股票并不难,他们一般会在公司业绩出现一段高增长后买入,或者股价创新高后买入。这意味着动量开始或者趋势形成。

 

  关键问题是,当一个趋势形成后(比如创新高后),敢不敢买。另外,对于趋势或者动量投资者,真正困难的是如何确定趋势或者动量何时完结。要知道股票价格可能在基本面趋势扭转前就大跌了,另外股票价格下跌多少才形成新的趋势也很难判断。

 

  与价值投资者面临的心理煎熬不一样,趋势或者动量投资者面对不一样的心理问 题:在趋势形成后,这类型股票可能受到市场广泛关注,投资者、媒体和分析师都会不断过度吹捧这样的股票,趋势或者动量投资者可能会深深爱上这类股票,而忽 视了可能的趋势或者动量变化导致的巨大损失。无论如何,如果不考虑统计时间的局限性,在美国,自从有投资类型统计研究以来,很多趋势或者动量型投资者的组 合表现要低于投资基准的原因主要在于此。

 

  价值投资者从来不担心卖的问题,因为他们对安全边际和泡沫估值有很深入的理 解。因此说很多“价值投资者”不能“逃顶”是站不住脚的。不能“逃顶”一定是名为“价值投资”实为“趋势投资”,并且已经爱上原趋势的投资者。同样,如果 股票存在安全边际,却对价值投资理念出现怀疑,也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

 

  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和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工具是安全投资的重要工具,并不会过时。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沸腾的岁月没有坚持,而在寒冬时却对此提出疑问。

 

 

  关于ROE的一课

 

 

  价值投资者的另外一个重要分析工具是ROE(股东投入回报率)分析。ROE是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一直以来极为重视的指标,ROE不仅用来分析具体公司,对股票市场分析也很有帮助。比 如1977年,巴菲特认为截至1955年的战后头十年,道指的成分公司平均年净资产回报率为;在其后十年中,为;在第三个十年里,为。“如果普通利率为 4%左右,而追加的权益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12%,投资人的情绪肯定会十分亢奋”。这代表股票的相对吸引力。但是“随着通胀率的上升,净资产回报并没有随 之提高”。如果最终通胀上升导致长期利率上升使得净资产回报没有吸引力,那么这对股票市场就是一个灾难。

 

  令人意外的是,在国内,很多以巴菲特为榜样的价值投资者很少谈论ROE或者进行ROE分析,以及分析企业或者市场提高ROE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ROE、提高方法,以及未来变动趋势。算是补上国内股市价值投资分析的一课吧。

 

 

  价值投资者,比如巴菲特应用的是ROE的结构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有助于判断未来ROE的走势,而且对于提高或者降低ROE的因素可以详细深入分析。巴菲特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以下5种方法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减少纳税,使用更便宜的财务杠杆,增加经营利润,提高资产周转率,提高财务杠杆比率。五种方法对应了ROE杜邦分析的五因素分解法,即税负、利息负担、经营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从历史上看,自1992年开 始,上市公司ROE一直呈下降趋势,2002年达到最低点为。从2003年开始,上市公司ROE出现了快速回升的过程,2007年全部上市公司ROE为 17%,较2006年上升2个百分点。而除金融外上市公司的ROE水平在2008年三季度下滑至13%,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站在企业层面,股东投入回报率是一个可以跨国比较的指标。美 国标普500上市公司整体ROE最高峰在2007年上半年出现,为%;由于金融危机,当前ROE已经下降为不到9%。而日本上市公司整体为股东创造回报一 直很低,在2002年一度出现日经225上市公司整体接近亏损,不过当前金融危机对日本企业影响不大,ROE下滑不大,目前为8%左右。相对而言,中国上市公司,包括金融企业,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伤害,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能力不比其他国家上市公司差。

 

  分项来分析,关于实际税负,经过三次大规模税制改革,目前上市公司整体税负在25%的水平,考虑到这在全球可比范围内并不高,我们认为未来税负水平变化对中国上市公司ROE提高非常有限。

 

  关于利息负担,从历史上看,上市公司利息负担的变化都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08年前三季度除金融外的整体负担为14%,属于较高水平,这与07年开始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关。考虑到目前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我们认为未来实际利息负担有望回到07年11%的水平

 

  关于权益乘数,除金融外,上市公司一直稳定在2.4左右,比美国标普500公司的2.9低,存在进一步增加杠杆的空间,但考虑到权益乘数提高的双刃剑以及实际操作性,这个指标未来可能会继续稳定。

 

  关于经营利润率,除金融外,目前为9%,自1992年以来持续下降,考虑到目前中国传统依靠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变,未来上市公司整体经营利润率仍然会持续下滑。要改变这个局面只能依靠创新和重组,但美国标普过去10年平均经营利润率在10~12%之间,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利润率的难度可想而知。从行业来看,仍然有部分行业的经营利润率近年来有增长趋势。例如煤炭医药生物,近年来经营利润率有一定升幅,尤其在08年经济出现调整时,仍然延续了升势。机械设备、食品饮料和商贸零售则是近年来经营利润率逐年提高,然而08年以来有所下降。

 

 

  关于资产周转率,07年全部上市公司资产周转率为,剔除金融后达到,该指标与美国类似。从宏观上讲,对比1994年经济过热以及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均出现下降走势,因此09年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也必然下行。从微观上讲,过去5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在26%左右,且增速非常平稳,但持续性值得疑问。1995~2000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在12%左右,但波动很大,而1995~2007年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增速较为稳定——这是造成2000年之前资产周转率持续下降,之后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我们担心如果发现不了新的需求,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回归到12%左右的话,资产周转率可能有最多20%的下降。

 

 

  当讨论到周转率的概念时,投资 者通常会关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固定资产周转率。未来经济不景气,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增速提高,这对今后ROE的增长不利。对于存货来说,企业 在08年上半年错误的高价囤积原材料造成原材料库存上升,以及08年下半年需求萎缩后造成的企业产成品库存上升,企业库存剧增,消化库存仍需要时间。

 

 

  总结以上影响ROE结构的五因素特征,我们对未来1~2年上市公司的ROE变动做出预测。从 上可知,上市公司的实际所得税负担将会稳定,权益乘数也基本呈稳定状态;其次是经营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都会继续下降。唯一乐观的是伴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 企业利息负担会有所下降。因此我们在预计除金融外上市公司今后ROE走势时,假设企业所得税负保持在25%的水平,权益乘数也继续维持2.4倍水平,变动 的是利息负担和资产周转率。

 

  上市公司ROE水平对经营利润率最为敏感, 基础假定09年经营利润率下降到8.5%,资产周转率为,非金融上市公司整体ROE为11.8%;悲观假设09年经营利润率下降到8%,资产周转率为 0.8,非金融上市公司整体ROE为10.2%。我国上市金融股ROE水平要高于非金融股,上市公司整体ROE悲观假设也在11%以上。

 

  总体而言,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贷款利率和长期国债利率与风险溢价,上市公司ROE仍然优于贷款利率,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从选股方面,A股市场未来两年具有局部的可投资性。

 

 

  今天你投机吗?

 

 

  这个选股的局部性体现在何处呢?通过ROE分析,假定过去几年的企业资本成本在8%,目 前有1420只A股上市公司,其中有10年财务数据的有904只,过去三年ROE超过其资本成本的为185只,过去5年超过其资本成本的有121只,过去 10年超过其资本成本的仅有74只。少于10年财务数据的股票有516只,过去三年ROE超过其资本成本的为229只,过去5年超过其资本成本的为86 只。

 

  老股票中,有5年“好”记录的股票占比仅为13.3%;新股票中,有5年“好”记录的股票占比仅为16.7%,全部占比则为14.5%。也就是剩下的大约85%的股票为股东长期创造价值的能力很弱——比2:8定律还略低。

 

  我将这85%的股票列为投机性股票。这些公司唯一的机会就是投机,这通常在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发生,通常炒作三个概念:憧憬虚幻的未来业绩、并购重组、新XX主题。对于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回避这种投机行为,挣自己研究能力范围内的Money。

 

 

  不过,迷人的是,尽管长期来 看,依据有价值的股票编制的指数远远跑赢投机性股票编制的指数,但是每年的大牛股经常是从投机性股票中脱颖而出的;另外,在某些时间段上,短期投机性股票 指数能够跑赢“价值”股票指数。但从概率上讲,在众多投机性股票中选中黑马的概率仍然过低,并且这需要非常高的研究能力、判断能力和获取超额信息的能力。

 

  另外一个迷人的发现是,即使全流通已经从2006年开始,但是投机性股票的整 体估值水平并没有迅速回归到它的海外同类的水平上。我们能够想到的解释是:首先,很多投机股股东有地方政府背景(比如很多上海本地股),一旦很差或许通过 政府之手使其乌鸡变凤凰,这算是一个很值钱的隐性期权——海外同类则没有这个好待遇;其次,国内证券市场是自上而下诞生的,很多股票市场参与者缺少正常的 投资理念教育,短期投机资金过多,这些投机性股票最后蜕变为喊着发掘某新题材口号,但实为赌博的“筹码”;第三,控制新股上市使得股票的供给仍呈有限性, 与阶段性相对过剩的资金不能匹配。

 

  因此,只要自认为聪明到可以战胜概率,且认为自己不是接最后一棒的傻瓜,并且知道自己在做投机且擅长投机,当下参与或制造投机也未尝不可。

                                 本文作者为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王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15

成功公司的五種核心條件 franky.fan's blog

http://www.tractusassetmgmt.com/blog/frankyfan/%E6%88%90%E5%8A%9F%E5%85%AC%E5%8F%B8%E7%9A%84%E4%BA%94%E7%A8%AE%E6%A0%B8%E5%BF%83%E6%A2%9D%E4%BB%B6

不少公司都能夠獲利,但往往經過行業的周期,獲利便大不如前,真正稱得上有競爭力的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有以下五種核心條件。

 

1遠見

一個有競爭性的遠見,把資源運用在最有效的點,處處為未來的形勢部署,同時願意忘記包袱,盡快優化資源。這樣的決策層,是公司成功很重要的條件。

 

2文化

文化,是很虛的形容。各種公司會因其發展的理念而產生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又會繼而影響其目標及定位。文化,就是人與人相處的模式,也是公司內部的共識。一個開放,公平,互相尊重及包容,學習型,具競爭性及優越感的文化,是很有意思的。

 

3人才

所謂公司,其實只是代表著一個群體,而群體的組成,便是人。團結一致,人盡其才,各人有學習及上升的機會,盡量滅少官僚,決策迅速。人才的容納,甚至不止與公司內部,而是與公司以外的所有協力者,都有一個有效率的合作共羸模式。

 

4執行力

執 行力,可以說是文化及人才的實在表現,是一個結果,同時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改善及維持的目標。一個組織,如果官僚漸生,或產生不透明化,不公平化,或者定位 決策模糊,溝通不足,執行力就會降低。執行力,就是公司內部信念的化影。執行力高的公司,往往能後發先至,以小勝強。這也是小公司必須維持及好好利用的條 件。

 

5模式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可以出現在不同的行業中。其實好的模式往往是利己利人,能夠簡化經濟活動,提高消費體驗或個人價值。好的模式往往有排他性,強者恒強。

 

成功的公司的存在不在乎行業是否在成長,不在乎競爭對手如何,不在乎市場變化及科技變遷,更不在乎成本上漲。成功的公司往往有行內最高的薪金,是最受歡迎的僱主。

 

成功的公司,之所以成功,往往就是源於他們追求領先,追求優化,追求全面共羸的信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9

西方股票投資思想的五次重大突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186wh.html

 從證券史、思想史的角度開展證券投資理論分析研究,結合西方經濟發展史、貨幣金融史、證券市場發展史,研究證券投資理論的起源、爭論、重要人物和投資思想的歷史演變,筆者提出了股票投資思想史五次重大突破的觀點。

  第一次突破:查爾思.道(1882年)

  在1790年美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建立的一百年內,一般投資者都認為股票市場是操縱、賭博的場所。道氏從1882年開始,不斷地在《華爾街日報》發表 文章,闡述自己與大眾完全不同投資思想。道氏理論把操縱者逐出了股票市場的中央,把理性的投機者(而不是操縱者)放在股票市場的中心,站在股票市場理性投 機者(而不是操縱者)的立場上,強調眾多投機者對股票價格的決定性影響。他敏銳地提出「股票交易所的交易規模和交易趨勢代表了華爾街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 全部理解,並適用於經過折算的未來」,華爾街任何微小的消息都會在股票價格的運動中反映出來,並告訴你整個市場對這一消息的理解。

  在討論市場操縱與股市晴雨表的關係時,道氏理論提出了一個在當時完全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即使操縱行為包括並非一種而是幾種股票,市場仍會做出同樣的 回答,操縱行為(對於大勢)仍是無能為力。他打破了「股價是操縱出來的」的迷信教條,區分了「投機」與「操縱」。他認為:投機並不是操縱行為,這些投機者 沒有創造任何虛假的市場或市場活動的假象以吸引觀眾賭博,他們根據自己對價值的分析和市場運動而選擇股票,總是根據自己的意圖滿懷信心地買進股票,投機是 一種事業,它既不猜測,也不賭博,而是工作。在當時人們仍普遍認為股票市場是賭博場所的條件下,道氏肯定了「理性的投機』,強調投機者在股票價格決定、商 業預測和資本分配的決定性影響,抨擊了當時「股市賭場論」、「股市完全操縱論」的迷信教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提出的「股市是商業晴雨表」、「股票大 勢無法操縱」和「市場價格包含一切因素」等觀點無疑是振聾發聵的,代表了人們對股票投資認識的第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第二次重大突破:埃德家 .史密斯(1924年)

  雖然道的理論說明投資股票並不是賭博,但大眾仍普遍認為購買股票風險極大的投機遊戲。1924年,史密斯提出了「股票是長期投資的最好工具」的驚人結 論和「股票價值決定於其未來收益」的重要思想。「我們發現普通股股票有一種活躍的力量,它始終趨向於增加投資本金的價值,除非我們不幸在股票達到頂點時投 資,我們投入股票的平均市場價值長期低於投入本金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即使遇到這種極端不幸的情況,它的改善也只是個時間問題。」史密斯在分析普通股作為 投資工具具有優勢的原因時指出:普通股的價值具有與日俱增的變化趨勢,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普通股的收益率(指市盈率的倒數)高於股息支付額,這種留存收益 的再投資會產生複利效應,長期而言,必然穩定地增加股票價值。

  他糾正了當時一般投資者由於股票的波動性,而對股票投資安全性形成的誤解,首次指出了當投資時間足夠的長時,股票實際上也是很好的投資工具,債券作為 一種投資工具的安全性被嚴重高估了,普通股在特定條件下實際上比債券更安全。史密斯第一次強調公司未來利潤增長的潛力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建議人們把注意力 集中到股票每股收益變化的趨勢上面,未來的機會比過去既成事實更重要,好的普通股是那些收益呈上升趨勢的普通股,投資的要點是本金增值而不是股息收益,公 司現在的贏利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將來的盈利能力。當時,人們一般認為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增長進行投資,實際是一種投機,史密斯的股票價值觀點與大眾格格不 入。但史密斯的觀點很快為股票市場接受,並被稱為普通股投資的「新紀元」理論,成為推動1925一1929 年美國股票市場大牛市的基礎理論。史密斯的投資理論提出了股票是最好長期投資工具和股票價值決定於它的成長性的兩項洞見,是股票投資思想史第二次偉大的飛躍。

  第三次突破:格雷厄姆和威廉姆斯(20世紀30年代)。

  格雷厄姆提出的新古典價值投資理論和約翰·威廉姆斯提出的投資價值理論代表了當時西方證券投資理論。大蕭條時期美國股票市場被重創,美國道瓊斯工業指 數1929年的最高上升超過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紐約證券交易所裡大量股票的價格跌破其清算價值,人們對股票 充滿了恐懼。格雷厄姆首次提出股票「內在價值」的概念,他認為股票價值與股票價格是兩分的,強調「內在價值是指一種有事實,比如資產、收益、股息、明確的 前景作為根據的價值,它有別於受到人為操縱和心理因素干擾的市場價格。」格雷厄姆鼓勵投資者像企業所有者一樣思考,鄙視投機者的非理性衝動,嚴格地把只關 注股票價格波動的投機者和注重股票代表的資產價值、收益憑證、治理權利的投資者進行了區分,還原了股票代表了被分割的股東權利的本來面目,他洞察到「他們 (投資者)不是從同伴手中賺錢,而是通過企業的經營賺錢」。這一思想在當時的重要意義是通過追索股票的本質含義,引導投資者通過思考股票投資與實業投資必 然聯繫來消除投資者對股票的恐懼(投資者的價值實現並不需要投機者的接納,實業投資者乃至資產本身一樣可以為股票價值的實現著提供流動性)。格雷厄姆首次 把具有實業投資思考邏輯的價值投資者放到了投資舞台的正中央。格雷厄姆認為股票代表的基本資產價值獨立於投機者的衝動,他提出的強調股票資產價值的「股票 整體性價值」的概念,是J.P.摩根式的控制投資思想的復活,折射出的是實業資本與金融股票之間的套利和轉換關係。借助這些思想,格雷厄姆徹底推翻了「購 買股票就是投機」的陳腐觀念,重新區別了投資和投機。

  格雷厄姆定義投資:就是指根據詳盡的分析,能確保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就是投機。股票投資和投機的實際區別在於他們對股價 運動的態度,投機者主要是為了獲得資本利得,投資者的興趣在於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股票,市場波動只是為投資者提供了廉價買進的機會。西方股票投資界是在 格雷厄姆之後,才形成了嚴密的、定量分析的證券分析範式,在此之前股票投資多是依賴模糊的直覺。他提出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思想被實踐證明是價值投資方法的真正核心,是成功投資的關鍵。在美國股票市場剛剛經歷嚴酷的下跌,投資者對股票市場幾乎絕望的市場環境 下,格雷厄姆帶領投資者重會古典,他不僅把樂觀和進取精神帶進華爾街,也帶來了相對嚴謹的投資理論體系。格雷厄姆開闢了基於內在價值的投資、基於企業所有 者的投資、控制性投資的革命性思想,他的證券分析和評估方法建立了華爾街關於股票價值評估的「概率信念」,是西方股票投資思想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

  約翰·威廉姆斯是投資價值理論的奠基人之一,1938年,發表《投資價值理論》一書,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公司價值等於公司證券持有者未來年份得到的分紅 和利息的現值的投資價值理論,威廉姆斯的理論構成了成長投資理論的基石。威廉姆斯的投資價值理論提出了企業價值的範式,即企業的整體價值等於發行在外的股 票的投資價值加上發行在外的債券的投資價值,股票的投資價值等於持續經營期股利的折現值,債券的投資價值等於利息與到期本金的折現價值。這一範式第一次精 確定義了企業價值的計算方法,完全符合規範的經濟學理論,揭示了投資價值的本質含義,指出了股票價值與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的關係。他的企業價值守恆定理, 洞察了公司基本價值與企業資本結構的關係,對後來的財務學者有重大啟發,他的企業價值與市場價值分離的觀點和主張長期投資的傑出觀點,對後來的投資理論家 和投資實務界,特別是成長投資理論影響重大。威廉姆斯的投資價值理論和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論是西方投資思想史上又一次重大的飛躍,標誌者基本分析理論走向成熟。

  第四次突破:哈里 .馬克威茨等(20世紀50年代——20世紀60年代)

  在哈里.馬克威茨之前,雖然人們認識到分散投資對股票投資的重要,但這種認識是粗淺和常識性的,人們對股票投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別股票而不是資產組 合,集中在收益而不是風險。馬克威茨的理論大大提升了投資者的視野:如果我們假定投資者符合經濟人的定義,那麼他追求的將是效用的最大化,而不僅是收益的 最大化;如果他根據基本分析(不管是威廉姆斯式的,還是格雷厄姆式的)形成了對股票未來收益和不確定的「概率信念」,能夠選擇的不是幾隻股票,而是所有的 風險資產,投資者會如何投資呢?答案就在馬克威茨資產組合理論裡。1950年代也是美國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的時期,馬克威茨的理論適合這些由股票市場交易 價格決定其投資績效的人,馬克威茨式的組合管理的目標是為投資者建立一個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的資產組合,而不是選出幾隻看來收益率會很高的股票,理性的投資 者將改變只選擇一隻或幾隻股票的投資方法,而選擇「管理組合」建立一個風險調整後收益最大化的分散組合,以實現自己效用的最大化。格雷厄姆式的證券分析給 出了特定的單個股票的信息,而資產組合分析起點是單個證券的信息,終點是資產組合的整體結論,有關單個證券的各種信息可以看作是組合分析的原材料。關於股 票的信息來源一是它過去的表現,另一個是證券分析人員對證券未來表現的信念。面對股票不確定性,史密斯選擇長期持有,通過時間來管理風險,格雷厄姆選擇安 全邊際取得保護,而馬克威茨選擇了橫斷面的組合管理。馬克威茨組合理論突出了投資過程中的風險因素,並通過均值方差的分析方法選擇資產組合,管理投資風險 和收益,這一理論成為現代理論金融的起點,改變了西方股票投資理論的發展方向。但馬克威茨的理論的出發點是單個投資者,因此仍然是一種局部均衡的分析,投 資者要估算成千上萬個不同股票的預期收益率、方差和斜方差(如果每時每刻股票市場都有新的信息,這些估算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建立一個有效率的組合邊界, 並估計個別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函數。當市場價格、新的信息和資產的收益風險屬性變動時(這幾乎是必然的),這種精確的數學計算所需的前提條件便蕩然無存,也 難於在實踐中使用。

  1960年代,威廉·夏普、林特納等提出的CAPM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利用夏普(1958)分離定理的基本結論,不僅簡化了馬克威茨最優組合的計算, 提出了資本市場均衡狀態下所有投資者最優的風險資產組合就是市場組合、任何不使用市場組合與無風險借入與貸出的組合都將位於資本市場線下方的基本結論,而 且對資產風險值、風險與預期收益率的關係給出了精確定義,建立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這個模型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命題:首先它提出了一種對潛在投資項目估計其 收益的基本方法,簡明扼要地定義了風險及收益與風險的關係,這個模型能告訴我們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率」。第二,這一模型提出了對各種資產做出合理估價的方 法。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被認為是現代金融學的奠基石,利用這一模型所有金融資產都可以得到均衡定價,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主要被看作是風險的價格,而不再由儲 蓄供求和貨幣供求所左右,金融理論實現了從傳統的貨幣和銀行理論向以CAPM為核心的現代金融理論的轉變。1990年馬克威茨和威廉廈普一起獲得諾貝爾經 濟學獎,這些理論與法瑪等提出的有效市場理論等構成了現代理論金融投資理論的核心。在各類機構投資者迅速發展壯大的背景下,注重均衡分析的現代金融投資理 論,站在金融資產配置者的角度,提出了組合管理、資產選擇和資產配置的投資方法,豐富了投資者對風險、收益、金融市場效率的認識,代表了股票投資思想的第 四次重大理論突破。從此,金融資產配置型的投資者被至於股票市場的顯要位置。

  第五次突破:喬治·索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

  喬治·索羅斯以其對金融市場的實際觀察提出了著名的反身性投資理論,強調「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認知缺陷是與生俱來,金融市場總是錯的。索羅斯眼中金融市 場的參與者不僅在錯誤的基礎上操作,而且其偏斜本身也對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過度反應、趨勢共振和盛衰循環成了金融市場的常態,這些理論指出了金融市場與 一般商品市場的本質不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行為金融學與索羅斯的理論遙相呼應,進一步從理論上指出了投資者行為的本質特徵和金融市場的行為特 點,1985年,泰勒發表了《股票市場過度反應了嗎?》一文,指出了金融市場過度反應的基本特徵。芝加哥大學的泰勒和耶魯大學的凡希勒等人研究了股票價格 的異常波動、市場泡沫、股市中的「羊群行為,』(berdkbavlor)、投機價格和流行心態的關係等。其後Terrance odean (1998)對於處置效應的研究,JayR R.RItter「(1999)對於IPO的異常現象的研究,卡恩曼等人(1998)對期望理論、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切換機制的研究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002年,Deniel Kalmeman 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事件顯示著行為金融學已經成為金融理論科學的重要支柱,基於行為金融的投資理論成為投資理論的主流。行為金融的投資理論與理論 金融的投資理論有很大的不同,行為金融認為投資過程本身是一個心理認知過程,行為理論成為行為金融投資理論的核心,投資研究轉回到了對人的研究方面,「理 性人」還俗為「行為人」,表明了投資者對自身行為特點認識的突破.行為金融的研究不僅深化了人們對投資者行為特徵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金融市場基本 規律的認識,暴露了傳統的「二分的投資理論」的缺陷,也使人們重新認識到投資者心理對投資的重大影響。與此同時,以耶魯大學教授馬丁J·懷特曼為代表的現 代價值投資者另闢奚徑,他們發現在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實業投資與證券投資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借助股票市場進行敵意收購、兼併重 組、資本退出(IPO)進行跨市場套利的情況已非常普遍,企業的重組、分割、整合、下市、再融資等己成為家常便飯,企業價值不再被狹義地理解為持續經營現 金流折現的靜態價值,企業資產進行資源轉化的動態價值也成為企業估值的重要部分,上市公司日益成為資產配置、資源重組、資本退出和再融資活動等資源轉換載 體。

  他發現了股票在不同分割市場的價值差異,敏銳地指出傳統華爾街的股票定價本質上是一種opMI定價,OPMI作為證券市場參與者的外部消極小額投資 者,是一些搭便車者,對所持股票的公司無法單獨控制或影響,他們獲得的信息與公眾得到的信息並無不同。在現代股票市場中,控制投資者、IPO發行人、敵意 收購著、槓桿收購者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現代價值投資者應更加進取,他們應採取私人企業分析的方法,從實業資本和控制人的角度進行價值投資,重視股票所代表 的資產價值,強調公司資源的可轉換性,善於在不同的金融市場間套利。在現代價值投資看來,作為均衡分析的一部分,企業既被看作是一個持續經營者,又被看作 是一個資源轉換者,股票投資者完全可以將公司的資產和負債配置或重新配置到新的領域,如併購,控制權變動,巨額再融資,首次公開發行(IPO),槓桿收購 (LBO)等。現代價值投資理論重新定義了風險,他們認為在公司資本沒有受到永久性損害的任何情況下,價值投資將一種證券價格的一次下跌視為一種暫時的現 象,而在其他方法中,一次價格的下跌被視為價值的損失。現代價值投資所用的工具實際是實業界投資的分析工具(是為那些善於利用證券市場的實業投資者設計 的),這些工具不僅為部分金融業的交易商所利用,而且大多數私人企業也用這些工具進行企業分析和融資。在華爾街,價值投資似乎只是那些企圖通過投資、進而 控制公司的投資人所使用的一種非主流方法。而在主街(Mainstreet),大多數公司為個人獨立擁有,價值投資的分析方法似乎成為主流方法。現代價值 投資思想打破了實業投資與證券投資、股票市場與商品市場、資產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界限,投資者可以利用不同市場的流動性套利,實現資源的更有效的配置, 這種思想為現代投資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代表了投資理論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

  股票早期被認為是「操縱工具」,之後被認為是「投機工具」,在1920和1930年代,基本分析流派的崛起,股票才被認為是「投資工具」。埃德家·史 密斯從長期投資的角度,指出股票的風險被誇大了。格雷厄姆從股票代表的資產價值的角度,鼓勵投資者從實業資本那裡獲得流動性,以此消除投資者對股票的恐 懼。現代理論金融,則從股票的適當組合可以管理風險的角度,消除投資者對股票的恐懼。現代價值投資理論試圖從根本上消除股票投資與實業投資的界限,資本資 產被賦予了更高的流動性,金融投資者與實業投資者成了股票市場上的相互博弈的雙方。西方股票投資理論對投資者行為的認識,交織者「理性人」、「行為人」、 「投機者」、「投資者」、「瘋狂的市場先生」、orMI等的爭論,現代價值理論提出,股票價格實際上是各類投資者對市場影響的總和。投資者的投資目標也經 歷了從追求「絕對回報」,到追求「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再到追求市場效率和資產配置效率逐步轉變。可以說,一部西方股票投資思想的歷史,就是一部消除投資 者對股票投資恐懼的思想解放史,一部從操縱投機為主到長期投資為主的演變史,一部實業投資者與金融投資者投資思想的融合史,一部投資者對自身行為的自省 史,一部投資者對風險收益關係的認識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8

與哈佛商學院學子分享 華碩成為國際品牌的祕訣 施崇棠傳授年輕人 創業前該做的五件事

2011-11-05  TWM




一場施崇棠在哈佛商學院的演講, 分享華碩如何從小公司成為全球NB第五大品牌,他又如何從小工程師到品牌領導人。施崇棠用六十歲的人生智慧,與年輕人分享創業前該做的五件事。

整理‧辛曉昀

華碩從主機板起家,打著「堅若磐石」口號的的筆記型電腦,到二○○七年掀起小筆電熱潮的Eee PC,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總是用產品力向市場證明,華碩堅持「精采創新、完美品質」的核心競爭力。

即使在蘋果iPad寡占平板電腦市場的情勢下,今年四月華碩推出的平板電腦「變形金剛」異軍突起,被《華盛頓郵報》推崇勝過第一代iPad,更被視為科技 業的「台灣之光」。

隨著華碩品牌名揚國際,市值逼近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施崇棠也成為全球科技業風雲人物,去年三月,他受邀前往美國哈佛商學院演講,與青年學子分享華碩如何 從小公司變成國際品牌,並建議年輕人創業前要做到的五件事。

施崇棠給準備創業的年輕人的第一個建議是 Sharpen the sword(精益求精),「我的建議是,選對目標,不要朝三暮四。」施崇棠認為,找尋你的範疇領域、技術能力,和能夠盡其發揮所能的地方去精益求精。把大 學時期的電磁學念二十幾遍,就是要從基礎的東西,來決定這一切。

施崇棠出生於彰化的公務員家庭,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再進入交大管理科學研究所進修。二十七歲進入宏碁帶領研發部門,當時,以施崇棠為首的工程師團隊興起 創業念頭,「我們都對電腦技術瘋狂,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敵的那種人。」華碩成立初期,施崇棠和另四位同樣是工程師出身的創辦者──童子賢、徐世昌、謝偉琦和 廖敏雄,就選定以主機板為業務,並製造出最快速、最可信賴的主機板,才讓華碩得以在○六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主機板廠商,榮登股王。

在專精的領域發揮才能外,施崇棠認為跟對潮流(Ride the right wave)是第二個重要議題。華碩開始營運的資本額並不多,大約只有三十萬美元,其中施崇棠出了六○%的資金,至今他仍是華碩的最大股東。「即使我們沒有 強大的財務作為後盾,但是至少我們能有開闊的視野。」施崇棠和他的團隊在一九九○年即預見主機板模組將會引領潮流,且個人電腦都會使用標準化的主機板,勢 必能打造一個大市場。「我們就是有那個膽量,認為進攻主機板市場將會有一番作為。這對宏碁這樣的大公司而言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卻很 重要。開拓你的視野並且抓住重要的機會。」有技術,看準市場抓住機會後,施崇棠認為年輕人下一步,應該要選擇對的工作夥伴(Choose the right partners),「別只看員工的工作能力,你必須去一一分析他們與生俱來的個性,他們將會成為你終生的工作夥伴,他們的個性與專業能力一樣重要。」施 崇棠相信,一個人的素質影響公司最後的體質,好的素質會帶領公司走向新的里程碑。但急需用人的時候,往往找到的人並不是那麼的適當。「華碩在招聘的時候, 首先看人,而不是看事情,因為人才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對的。」所以,越早找到最優秀的團隊(Recruit the best team leaders at the very beginning),是施崇棠給年輕人的第四個建議。施崇棠為了找到最優秀的人才,逐一打電話給台大的學生,說服他們到華碩上班,像華碩執行長沈振來、 和碩執行長程建中都是畢業於台大電機系。施崇棠認為:「這對華碩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最後,施崇棠給年輕人的忠告是執行正確策略,正視殘酷的現實 (Drive the right strategy and confront the brutal facts)。施崇棠屬於以策略為導向的規畫者,仔細研究市場、勘查差距,並想出華碩的解決之道。施崇棠是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正視事實是典型的佛教經商 之道,他想了解所有事情,不論好壞。藉由直接面對問題,華碩能快速做出反應,在必要的時候改變路線。華碩善於嘗試,即使遇到挫折也能繼續前進。

「那時只是夢想開創一家小而美的公司,沒想到現在搞到幾千億元的規模。」 當時施崇棠毅然決然地離開工作十五年的宏碁,轉戰有經營危機的華碩,但認為「困難就是機會」的他,至今仍是堅持創業要走困難的路,唯有遇到困難,才能磨練 真功夫。

紐約獨家專訪施崇棠語錄精選● 揣摩高手傑作 不要不好意思如果我們只是在蘋果的基礎上去做,這樣沒有design thinking(設計思惟)觀念,沒有從根做起。華碩一定要有自己的路,你要破、要理。我沒有exclude(排斥),像上次王雪紅(宏達電董事長)去 買那個東西(蘋果產品),不要不好意思,好好地、大膽地用,這才是揣摩高手傑作。

●太會考試 拿不到諾貝爾獎為什麼丁肇中(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院士)到台大物理系去演講,說他們都拿不到諾貝爾物理獎?就是你太會考試是沒用的,因為你們並沒有了 解,公式不是關鍵,而是第一步為什麼想到這個點子,那一步還是要靠右腦。

●連天才都要苦練 不須與別人比!

小時候很多人都被制約,認為自己數理不行、藝術不行,這其實傷害很大。你何必跟別人比,現在最糟糕的是,你可以進步的,卻沒有進步。莫札特在第七號鋼琴奏 鳴曲創作出來之前,也不算大師,連天才都要一萬個小時練習,十幾年才能變大師。

●消費者無法告訴你真正的創新!

現在我們遇到的問題是,把消費者的話當令箭,這是錯的。為什麼賈伯斯會說,他根本就不理focus group(市調訪談),他講的其實也對。消費者只不過iterate(重複),他沒有辦法幫你integrate(整合),當你要做那種真正的創新,有 時候消費者並沒有辦法告訴你。

(整理.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0

未來5年CIO的五個關鍵技術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400.html

ITValue根據市場研究資料的整合,對中國未來5年的IT市場進行了預測。伴隨經濟的發展,中國IT市場將會持續兩位數的增長,尤其在新興的科 技領域,包括業務的自動化、智能化,企業的信息化服務,互聯網領域的業務新模式應用都會成為未來IT市場發展的帶動力。而對於CIO來說,大數據、移動 化、云計算、電子商務、綠色IT將成為未來5年迫切需要的五個關鍵技術。

 

關鍵技術之一:大數據

吳以四︱文

在上一個五年,商業智能得到了大範圍的部署,其對於商業運營和決策的價值也得到了企業決策層的認可。然而,在現有的系統平台下,大部分企業的商業智能平台似乎都遇到了瓶頸——商業智能確實可以幫助企業很好地瞭解現狀,但是在洞察商業未來方面卻頗為乏力。

造成這一瓶頸的重要原因就是傳統的商業智能系統中用以分析的數據,大都是企業自身信息系統中產生的運營數據,這些數據大都是標準化、結構化的。事實上,這些數據只佔到了企業所能獲取的數據中很小的一部分——不到 15%!

通常情況下,企業的數據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其中 85%的數據屬於廣泛存在於社交網絡、物聯網、電子商務等之中的非結構化數據。這些非結構化數據的產生往往伴隨著社交網絡、移動計算和傳感器等新的渠道和技術的不斷湧現和應用。

企業的用以分析的數據越全面,分析的結果就越接近於真實。於是,大數據分析被越來越多的 CIO提上日程,他們希望利用大數據相關的技術和系統從這些新的數據中獲取新的洞察力,並將其與已知業務的各個細節相融合。

過去三年裡產生的數據量比以往四萬年的數據量還要多,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已經毋庸置疑。我們即將面臨一場變革,新興大數據將成為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而常規技術已經難以應對 PB(1024TB)級的大規模數據量。這一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是成功的企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只有那些能夠運用這些新數據形態的企業,方能打 造可持續的重要競爭優勢。

IBM發佈的「全球CIO調查之CIO重要啟示」也指出,已經有 83%的 CIO擁有涵蓋商業智能和分析的遠期計劃,並且 CIO們開始更多地關注數據,而非應用。

在未來五年,大數據將逐漸成為越來越多CIO工作中的一部分。一方面,商業智能的普及,讓企業對數據的重要性已經有了充分認識;另一方面,社交媒 體、電子商務、物聯網等新應用的興起,打破了企業原有價值鏈的圍牆,僅對原有價值鏈各個環節的數據進行分析,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他們需要借助大數據戰略打 破數據邊界,瞭解更為全面的運營及運營環境的全景圖。

既然大數據關乎企業智商,那麼,駕馭大數據的能力也自然成為了企業的核心能力,這種能力將幫助企業尋找最優的模式支持商業決策,並確保做出的商業決策最接近於最優。

或許,領軍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最大的顯著差別在於新數據類型的引入,那些沒有引入新的分析技術和新的數據類型的企業不太可能成為其行業的領軍者。

關鍵技術之二:移動化

秦麗︱文

來自ITValue的調查數據顯示,未來將有 73%的企業CIO看好移動化應用(包括移動互聯網和在線服務的應用)。這一比例遠高於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云計算 /SaaS解決方案(55%)、消費 IT與企業IT的融合(55%)。由此可見,企業正在進入移動化時代,智能終端將逐漸取代PC成為個人應用和信息收集的終端,企業變革也由此開始。

消費類電子產品也正在迅速成為一種商務工具。越來越多的企業高管在使用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他們需要IT部門提供更多的支持。與此同時,隨著 Iphone/iPad和androidphone/tablet的熱門,企業裡越來越多的員工會帶著自己的智能移動終端上班,並希望接入公司的網絡。 Zogby International最近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使用蘋果iPad的首要理由就是他們可以在路途中工作。而來自Gartner的研究報 告則表明,目前已經有43%的企業員工在使用無線網絡,而且該數字預計到2014年將上升到58%。

CIO們也已經認識到,需要將移動平台作為拓展公司業務的新渠道。「移動辦公的確能提升企業的運行效率。」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CTO廖亞濱說道。移動化的趨勢代表著智能終端將會逐步替代PC成為個人計算中心,同時,IT系統的應用終端也將逐漸從 PC過渡到智能終端上。

儘管企業CIO們對移動化深信不疑,但這並不意味著企業級移動部署和應用將會一帆風順。福州總醫院從2002年開始推行移動應用,一開始主要是醫生 查房,後來逐步擴展到移動護理、物資條形碼管理,正在開發全流程的藥品管理和固定資產管理等應用。「移動應用對優化流程、提高效率和質量都非常有意義,但 做好不容易。」福州總醫院計算機應用與管理科主任、高工陳金雄說道。

來自ITValue的調查顯示,50%的CIO在企業級移動終端和服務部署方面的主要困惑在於成本和管理兩個方面。即參與調查的CIO中,有25%的人認為「移動終端不斷增多,資費昂貴、成本壓力大」,另有 25%的困惑在於「多終端管理接入和管理問題」。

在實現移動化的過程中,企業將面臨額外的壓力,這也觸動了企業向云基礎設施的投資,CIO也必須為此而做好準備。事實上,IT部門扮演著兩個角色: 一是確保這些移動終端的部署不會引發安全問題;二是充分釋放移動終端的部署為業務帶來的創新能量。前者體現的是CIO作為「業務賦能者」的傳統角色,後者 則充分體現了CIO逐漸成為企業「創新賦能者」的新角色。

關鍵技術之三:云計算

韓洋︱文

「云計算」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詞。在2011年初Gartner預測的2011年10大技術趨勢中,云計算技術位列三甲。在2011年8月 ITValue以近百位中國優秀企業的CIO作為樣本調查,對未來10年的技術趨勢進行預測,其中有55%的CIO看好云計算/SaaS解決方案。

儘管云計算曾被廣泛詬病為「IT廠商『舊瓶裝新酒』的集體概念炒作」,但云計算的發展的確風生水起。在國家政策和投資的共同拉動下,中國的云計算產 業園區和數據中心遍地開花,僅發改委設立的云計算專項基金在2011年就已經投入約8億元人民幣,用於支持北京、上海等大型云計算示範城市的示範項目。重 慶市政府也在打造「云端重慶」,在城市的方方面面應用云服務的同時,發展「在岸云」和「離岸云」服務,把重慶規劃為國際數據交換樞紐和基地。

在2011年初,美國聯邦政府也發佈了《聯邦云計算戰略》,宣佈將2012年的800億美元的聯邦IT預算的25%放在云計算領域,用於把政府的 IT應用方式轉移至云計算的方式。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中,全球只有3%的CIO將企業的 IT系統主要應用在云端。在中國,將IT系統放入云端的企業也漸漸多起來。而隨著IT消費化和以客戶為中心時代的到來,以及云計算標準的健全和云計算整個 生態環境的完善,未來云計算將無處不在,將會有更多的企業將 IT系統放入云端。

關鍵技術四:電子商務

周應︱文

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未來5年,電子商務已成為企業和CIO不可忽視的一種關鍵技術,它不僅幫助各行各業的企業變革渠道,還催生了不少創新的商業模式。

2011年,傳統企業進入電子商務的步伐明顯加快,甚至連房地產這種大宗商品都開始進行網上銷售,電子商務成為傳統企業開始新一輪競爭的龐大戰場。 有CIO提出,「傳統企業的未來在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的未來在傳統企業」的觀點。但與2010年的積極態度相比,2011年涉及電商的企業開始處於觀望學 習狀態,李寧公司電子商務部總經理離職,美特斯邦威停止電商業務等事件的發生,以及其他一些企業在電子商務渠道做大後對傳統渠道產生很大衝擊的情況的發 生,都使得中國企業在2011年對電子商務的發展採取更謹慎務實的態度。

從電子商務這種商業技術和業務模式本身的發展來講,2011年電子商務也已進入系統化運營的階段,無論是垂直電商還是傳統企業電子商務,都需要更多 專業化的人才來運營,解決因這種特殊技術帶來的新商業模式和物流供應鏈管理問題。尤其淘寶商城在「雙11」促銷活動時一天銷售額達33.6億元,同時也帶 動淘寶網的銷售過50億元,但也引發了淘寶物流體系供應不足的問題,有些商家甚至動用了像聯邦快遞等高成本快遞商來應急,這些現象都值得電商運營者思考。

未來5年,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仍然繼續,CIO需要在這股浪潮和變革趨勢中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IT總監能做電子商務總監嗎?」這也成為2011 年ITValue社區中CIO們熱烈討論的話題,這是電子商務時代很多CIO面臨的轉型困惑。有CIO說IT與電子商務,「一個來自於金星,一個來自於火 星」,也有CIO將兩者的管理融合都做得風生水起。也有人認為CIO在電商領域的發展因階段而異,比如在春秋航空,最終便由CIO來發展電子商務,而當電 子商務的業務量到了一定規模後,則被交付給專門的電商部門和電子商務人才來經營。春秋航空IT總監鄭連剛認為,CIO做電子商務,要看企業的市場發展階 段、個人能力和興趣而定。

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普及,電子商務的神秘光環將逐漸褪去,還以商業的本色。有CIO認為,電子商務對於CIO來說,永遠是一個轉型機會,這個機會對 於一些高標準、高數據化的行業的CIO更加有利,比如內容、軟件、遊戲、音樂等。並且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會促使CIO補上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最缺乏的一環, 就是與最終用戶的關係,這正是CIO進行轉型的關鍵一環,瞭解用戶的需求和體驗。

關鍵技術五:綠色模式

丁婭琳︱文

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在2005年統計出來全美發電量有12%用在數據中心。再看英國統計,英國家庭裡面 50%的用電量用在跟 IT相關的產品,這50%裡面甚至有一半以上電腦開著不運行。

全世界企業IT數據中心消耗的電量到底佔全公司電量百分之多少?綜合統計來看是20%左右,這還僅僅只是CIO們直接掌控的設備。如果更廣泛的看待CIO的責任,綠色IT和綠色模式已經日益成為CIO肩負的責任之一。

CIO能夠實現的綠色模式已經越來越多元,信手拈來就有無紙化、遠程視頻會議、綠色數據中心、虛擬化等等。2007年Gartner研究出三個綠色 IT的標準:第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第二是減少能耗以及不斷的優化技術;第三個是採取和促進綠色政策,尤其是政府有越來越多綠色的政 策出台。

在很多優秀的企業中,綠色IT已經應用的很廣泛了,綠色已經深入到企業的實際運營中。加拿大最大的信貸銀行Vancity就是實現綠色IT的一個典 範企業。他們早已不用紙來發傳真了,大家用電腦網絡來相互發送信息,並且減少了20%的紙質資料打印。除此之外Vancity還實現服務器的虛擬化,實現 減少94%的電消耗。因為服務器的虛擬化讓 Vancity的耗電量減少57萬千瓦時,每年能夠節省超過3600萬美元。而且Vancity的數據中心使用綠色技術使得數據中心能源消耗節省了 10%。Vancity還推出了一些綠色的創意,譬如電子垃圾每個月都會處理。每年有很多退役的技術設備,他們還會對退役的一些設備進行回收,再修復。在 Vancity有很多小小的垃圾回收箱,這些箱子放在員工易接觸的地方,這樣鼓勵員工更好的回收。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也在過去3年中把全集團的打印機的數量從1100台減少到770台,每年能夠節省25萬千瓦時的電量。而且,香港鐵路有限公司還採取了措施開始減少晚間的電腦使用。更為重要一點就是員工對於環保的意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保護我們的地球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每個人的使命。作為CIO肩負的責任就更多了。綠色不僅僅應該貫穿在綠色數據中心、綠色大樓 等硬件設施裡,更重要的是對系統的管理和系統的運行中實現綠色的理念,能夠實現綠色的硬件、軟件一體化全生命週期管理,智能分析提高設備的利用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6

硅谷創業教父Paul Graham:我的五個大膽創業想法

http://xueyuan.cyzone.cn/qibu-dianzi/224294.html

Y Combinator是現在美國最火的技術創業孵化器公司,已經培養出Dropbox、Heroku、Airbnb、Bump、Justin.tv、 Reddit、Disqus、Posterous等明星公司,其創始人Paul Graham也被媒體稱為硅谷創業教父、撼動硅谷的人。本文節選自他的最新博客文章,文中他提出了若干大膽的創業想法,本文擇取與IT相關的五點,讓我們 一起來看看創業教父是怎樣的藝高人膽大。

我在Y Combinator工作時注意到最驚奇的事情是,那些最具野心的創業公司的想法是多麼地嚇人;在此篇文章裡我將舉例說明這種現象。這些想法或許能夠成就億萬富翁,卻也足夠令人望而卻步。

但請勿擔心,恐懼不意味著軟弱,而可以說是理智的表現。創業公司擁有的最大想法往往令人畏懼,它們不僅意味著繁重的工作,還在威脅著你的自我認同, 讓你對能否有足夠的抱負堅持到底產生懷疑。《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中有這樣一幕:書呆子英雄邂逅了極有魅力、飽經風塵的女人。她對他說:「你看,即使你 得到了我,也罩不住我。」對我們來說,這些想法也是這樣。

這是你理解創業公司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你曾期待偉大的創業想法是具有吸引力的,然而它們往往與你不合。這會導致一堆後果:對於試圖思考創業創意的人,偉大的想法遮蔽起來,被他們的潛意識過濾掉了,即使是最有野心的人,對於這些想法也是敬而遠之為上。

一、新的搜索引擎

最棒的創意反而被視為不可能。我不知道再造一個搜索引擎是否是最棒的想法,但它或許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最近我發現看似堅不可摧的Google們,防禦要塞上也出現了裂痕。

微軟決定幹搜索這個行當時,我就知道它已經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對微軟而言,這不是它既定的動作,這麼做是因為它們懼怕Google,而Google在做搜索。這意味著兩點:一、Google在為微軟設定日程表;二、微軟的日程表裡有它不擅長的東西。

這麼說這並不是必然再需要一個搜索引擎。只不過,最近我有點懷念以前Google的時候,彼時的Google還沒那麼社交化,總能快速而簡潔地帶給 我正確答案。現在呢,搜索結果似乎盲目地迷信科學(受到科學神教的啟發?),正確與否需要自己判斷。並且頁面不再給人清新、極簡的感覺。Google搜索 的結果曾經像Unix工具的輸出,現在如果我不小心把鼠標點錯了地方,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要在搜索上佔有一席之地,需要打造一個所有黑客們都會使用的搜索引擎,它的用戶將囊括一千位頂尖的黑客,儘管規模不大,卻也不必擔心有人會取代其有利的位置,就像曾經的Google。十年來,我第一次有了更換搜索引擎的念頭。

既然能幹這事兒的人會在這一千名黑客當中,那方法就很直接了:隨自己喜好開發一個搜索引擎,甚至帶有極度的黑客風格,比如,使之擅長代碼搜索。或許你會將搜索查詢設定為圖靈完備的,事實上,只要讓這一千名黑客成為你的用戶,任何做法都是好的。

如果你要做的事情會長期約束你,別擔心,因為假如你不搞定那幫最初的核心用戶,這事兒也是干不長的。如果能做出一件東西,你和朋友們都打心眼兒裡覺 得比Google還好,那你的IPO之路已經走了1/10了,就像曾經的Facebook,把所有的哈佛畢業生發展成用戶,儘管他們未必意識到這一點。

二、取代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最初的用途並非我們現在這樣,如今它不再是種消息傳送協議,而成為了一種todo-list,我的收件箱也就成為了一個清單,通過電子郵件,待辦事項進入這個清單中。不過這個清單真是糟透了。

我願意嘗試任何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但我懷疑僅對收件箱做改變是不夠的,電子郵件必須被新的協議所取代,它可以是todo-list協議,而非原來的那種,儘管如下的做法可能顯得有些退步:

Todo-list協議相比於電子郵件,應該給收信人更多權力。更多地限制那些向我的收件箱裡添加事項的人,如果有人要添加東西,需要告知我該做什 麼。除了讀信,他們是否還要求我做其他事情,而這事有多重要?(顯然還需要有措施防止把一切事情都說的很重要),以及什麼時候完成?

以上只是改造電子郵件的創意之一,這些想法就像要搬走巨石的力士。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協議不可能被改變;另一方面,大家長期忍受一成不變的糟糕的電子郵件似乎也不太可能了,如果電子郵件終將被取代,現在是時候了。

假若方法得當,或許能夠避免「改變舊協議」和「採用新協議」哪者為先的問題,因為最具影響力的那些人會率先採用新的協議,他們同樣受夠了電子郵件。

不管你要幹什麼,都要快。Gmail已經慢得讓人抓狂,如果你做出產品不比Gmail好,但是很快,這就足夠你從它那裡奪走用戶。

Gmail變慢的原因是Google沒法承受太多對它的投入。不過有人願意為此付錢,一個月50美元都不是問題,因為按照我花在電子郵件上的時間 (想起來都嚇人一跳),合理的收費至少要1000美元吧,考慮到每天都要費時去讀寫電子郵件,收費50美元已經讓生活變得美好的廉價方式了。(譯者註:無 疑作者在諷刺Gmail之類的電子郵件效率之低,即使收費版也很慢)。

三、互聯網影視

好萊塢對互聯網的接受很遲緩,這是一個錯誤。我認為在內容的提供機制方面,是互聯網勝出了,而非有線電視。

不少原因是由於有線電視極其糟糕的用戶體驗。我們家已經等不及Apple TV了,出於上一台電視的厭惡,幾個月前我們用一台固定在牆上的iMac取而代之,雖然用無線鼠標控制它還有點兒不便,但比起之前不得不看的噩夢般的電視UI,已經好很多了。

現在大家看電影和電視的時候,部分注意力會被毫不相關的東西分散,比如社交網絡。更多的注意力則被和影視娛樂有點兒關係的事物吸引,如遊戲。然而對 傳統的影視娛樂,大家總還是需要的,雖然是坐在那裡被動地看著上映的內容。那麼通過互聯網怎麼傳播影視呢?你提供的內容肯定要比Youtube上的視頻片 段更長,所以大家坐下來看節目時,應當獲得一種心理預期,或者知道這是一系列自己熟悉角色的一部分,或者對於稍長電影,他們將提前瞭解劇情提要。

內容交付和付費有兩種途徑,要麼是像Netflix或者蘋果提供娛樂應用商店,通過此來獲得觀眾;要麼是因為不具備此種能力,或者技術乏力,則會為視頻製作商提供點播式的支付或者流媒體服務,此種方式還將催生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

四、下一個喬布斯

我最近和一位對蘋果非常瞭解的人聊天,我問他說,蘋果的現任掌門人能否像喬布斯一樣,領導公司不斷創造新東西。他回答得很簡單:「不會。」我早就有點兒擔心會是這樣的答案,於是我繼續問他做何解釋,但沒有答案。

是的,不會再有新的偉大產品從蘋果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了,蘋果的收入或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增長。但如微軟的表現告訴我們,在技術行業,收入是一個滯後的指標

所以問題來了,如果蘋果未來做不出下一代iPad,有誰可以呢?現有的玩家裡沒一個能做到,這些公司沒有一個是由有產品遠見的人經營的。按照經驗, 不可能僱傭到這種人,只能等著他自己上門,並且不解僱他。(譯者註:潛台詞是這很難)。所以能夠創造下一波硬件浪潮的很有可能是一家創業公司。

一家創業公司想要做得像蘋果那麼大,聽上去這種野心近於荒謬了。但是這種抱負,相比起昨日之蘋果成為今日之蘋果,並不過分,而且蘋果做到了。並且面 臨這個問題的創業公司比起當年的蘋果還有一個優勢:有了蘋果這個範例,喬布斯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可能的。這將在對其未來的後繼者有所幫助,直接地,像 Roger Bannister那樣證明,雖然可以比前人做得出色地多;間接地,像Augustus給人留下地深刻印象:憑藉一己之力可以創造未來。

現在我們都能感受到喬布斯走後留下的「領袖」真空,如果一家新公司能夠勇敢地引領未來的硬件發展,用戶會願意跟隨。這家公司的CEO,這「又一位喬布斯」(或許達不到喬布斯的高度,也不必達到),只需要比三星、惠普或者諾基亞做得更好,而這看上去相當可行。

五、尋回摩爾定律

過去10年讓我們回想起摩爾定律的真正含義。大概直到2002年,把摩爾定律曲解為時鐘頻率每18個月翻一番還沒什麼大錯,事實上,摩爾定律是指電路密度每18個月翻番。過去區分這一點會顯得太呆板,然而現在不同了,英特爾不 再能提供更快的CPU,它只能提供更多的。由此產生的新摩爾定律指向了數量增長而非速度提高,這就沒那麼好了。摩爾定律曾經意味著,如果軟件不夠快,所需 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硬件不可阻擋的發展會解決軟件的問題。可現在如果軟件不夠快,就必須重寫它們了,並且並行著做更多事情,這要比之前等待硬件升級花更 多工夫。

如果一個創業公司能夠幫我們尋回老的摩爾定律,該有多棒啊。通過編寫軟件,讓大量CPU在開發人員看來就像一個快速的CPU一樣。實現這個願望有幾 種方法。其中最具野心的是使之自動化:寫一個編譯器,能夠讓代碼並行運行,然而這樣智能的編譯器近於不可能實現。但真的一點可能性都沒有嗎?今天在電腦內 存裡運行的軟件就沒有一個能成為這樣的編譯器嗎?如果你有這個想法,就應該試著證明它,因為會得到很有趣的結果。如果如此智能的編譯器並不是沒有可能,而 只是實現非常困難,那試著編寫這樣的軟件是值得的,雖然成功的幾率不高,但其預期價值會很高。

對其預期價值高的判斷理由是Web服務。如果你能寫出一款軟件,提供給程序員像以前摩爾定律那樣的便利,那你就能將其轉化成一種Web服務,這也意味著實際上你用了所有的用戶。可以想像,如果存在一家處理器製造商能夠繼續提高時鐘頻率而不是電路密度,英特爾的 生意將會被搶光。同樣的,Web服務意味著沒人能夠看到他們的處理器,寫一個智能編譯器如同找回了摩爾定律,至少在服務器市場,你和那個處理器製造商沒有 區別。其中最沒有野心的解決方法是從另一面入手,為程序員提供更多樂高積木式的並行化程序塊,提供他們類似Hadoop和MapReduce之類的框架, 然而程序員還是需要做很多優化工作。

此外還有一條有趣的中間路線可以走,你可以開發一種半自動武器—即裡面既有機器也有人的參與。一方面做一個類似於絕頂聰明編譯器的東西來看好用戶, 同時找人用高度發達的優化工具來找出用戶程序的瓶頸,然後把它給消除掉。做這些事情的人可以是你的員工,或者你也可以建立一個優化市場。此外還有相當不錯 的折衷方法,可以建立一個半自動工具。這將提供給用戶相當智能的編譯器(但人工將參與其中),用非常發達的優化工具找出並消除用戶程序中的瓶頸。你可以把 這工作交給自己的員工,或者建立一個為優化而存在的眾包市場。這個市場對於逐步創造一個相當智能的編譯器或許是可行的。參與者會積極投入提供優化工具,集 合每個人的力量,我們已經得到了一個相當智能的編譯器,並且不只屬於某一個人。

上面的話聽上去很瘋狂。但我喜歡這個離經叛道的想法。關注優化的想法與近幾十年來軟件開發的一般趨勢相悖。想要寫一個足夠智能的編譯器無疑被認為是 個錯誤。即使不是錯誤,這種軟件也被認為應該由開源項目去開發,而不是公司。此外,這事兒要是真成了,將會剝奪某些程序員的幸福感,他們就是以開發多令人 瞠目般複雜的多線程應用為樂的。但到目前為止,我挑剔的眼光還沒有找出反對這個想法的理由。

這些就是我所說的創業想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