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換--也算是黑客與畫家的讀後感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7vf.html
轉換--也算是黑客與畫家的讀後感

最近的讀完的一本書是《黑客與畫家》讀完是有收穫的,最大的收穫是兩點

1.第八章的防止垃圾郵件的一個方法。這章談的是防止垃圾郵件,給我的啟發卻是信息過剩時代的過濾器。

垃圾郵件和垃圾信息本質上是一直的,幾乎我們周圍所有的人都在抱怨信息過剩每天看完郵件基本上半天就過去了還什麼事都沒幹。

解決方案或許和文章中提到的一樣算法+人工。

現在Gmail也是這樣幹的,他基於他自己的算法然後邀請用戶report spam足夠多的人report就自動加入算法和垃圾郵件鬥智斗勇。
這或許是信息過剩時代一個解決方案。他還提到一個命題「這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後果,如果你的過濾器效果越好,就越不能出現誤判,一旦誤判,後果就會變得很嚴重。」這就更有趣。如何解決文章也沒提出更好的方案只是提供這樣一個客觀事實。
2.轉換
"效率低下的軟件並不等於很爛的軟件。一種讓程序員做無用功的語言才真正稱得上很爛。浪費程序員的時間而不是浪費機器的時間才是真正的無效率隨著計算機速度越來越快,這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人的價格和機器價格的轉換,相比較而言過去是人工的價格便宜機器運算的價格貴,自然寫最優化的代碼最為經濟。而現在人工的價格高,但是機器運算的價格便宜自然寧願讓機器多干點。這就是相互之間的轉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6

黑客與畫家:硅谷創業之父Paul Graham文集

http://xueyuan.cyzone.cn/shuping-shuping2/229476.html

原作名: Hackers and Painters: Big Ideas from the Computer Age

作者: [美] Paul Graham

譯者: 阮一峰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年: 2011-4

頁數: 264

定價: 49.00元

本書是硅谷創業之父Paul Graham 的文集,主要介紹黑客即優秀程序員的愛好和動機,討論黑客成長、黑客對世界的貢獻以及編程語言和黑客工作方法等所有對計算機時代感興趣的人的一些話題。書 中的內容不但有助於瞭解計算機編程的本質、互聯網行業的規則,還會幫助讀者瞭解我們這個時代,迫使讀者獨立思考。

本書適合所有程序員和互聯網創業者,也適合一切對計算機行業感興趣的讀者。(譯者序

作者簡介

保羅•格雷厄姆,《黑客與畫家》一書的作者,硅谷創業之父。1964年,出生於匹茲堡郊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設計核反應堆的物理學家,母親在家照看他和他的妹妹。青少年時代,格雷厄姆就開始編程。但是,他還喜歡許多與計算機無關的東西,這在編程高手之中是很少見的。

保羅•格雷厄姆在康奈爾大學讀完本科,然後在哈佛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95年,他創辦了Viaweb,幫助個人用戶在網上開店,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互聯網應用程序。1998年夏天,Yahoo!公司收購了Viaweb,收購價約為5000萬美元。

此後,他架起了個人網站paulgraham.com,在上面撰寫了許許多多關於軟件和創業的 文章,以深刻的見解和清晰的表達而著稱,迅速引起了轟動。2005年,他身體力行,創建了風險投資公司Y Combinator,將自己的理論轉化為實踐,目前已經資助了80多家... (展開全部) 保羅•格雷厄姆,《黑客與畫家》一書的作者,硅谷創業之父。1964年,出生於匹茲堡郊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設計核反應堆的物理學家,母親在家照 看他和他的妹妹。青少年時代,格雷厄姆就開始編程。但是,他還喜歡許多與計算機無關的東西,這在編程高手之中是很少見的。

保羅•格雷厄姆在康奈爾大學讀完本科,然後在哈佛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95年,他創辦了Viaweb,幫助個人用戶在網上開店,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互聯網應用程序。1998年夏天,Yahoo!公司收購了Viaweb,收購價約為5000萬美元。

此後,他架起了個人網站paulgraham.com,在上面撰寫了許許多多關於軟件和創業的文章,以深刻的見解和清晰的表達而著稱,迅速引起了轟 動。2005年,他身體力行,創建了風險投資公司Y Combinator,將自己的理論轉化為實踐,目前已經資助了80多家創業公司。現在,他是公認的互聯網創業權威。

為什麼創業公司比大公司更有優勢

因為作者初衷並非寫給純技術人員閱讀,所以書中談論了包括如何學習、編程與藝術的關係、言論自由、創造財富、創業、品味和技術等眾多話題,他希望除了幫助對編程有興趣的人成為黑客以外,還能引起更多非技術讀者的思考。

到目前為止,從 Y Combinator 「畢業」的創業公司已有200多家,已經失敗的公司不到20%,而互聯網創業的平均失敗率是90%。《福布斯》雜誌據此將保羅·格雷厄姆視為「撼動硅谷的 人」。為什麼格雷厄姆的 Y Combinator 能如此高效地孵化出成功的創業公司?

他給創業公司的內部運作和管理提了很多建議。比如,大公司內部最好的內部網(intranet)其實就是互聯網(internet)。想一想吧,國 內很多企業開發自己的內部郵箱系統,不僅速度慢,容量小,體驗差,還要花不少錢和人力去開發和維護,而Gmail可以直接拿過來用。什麼事情可以外包,什 麼事情不能外包?格雷厄姆提供的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公司內部所有不直接感受競爭壓力的部門都應該外包出去,讓它們暴露在競爭壓力之下。

大的軟件公司可以雇到能幹的人,讓他們去幹輕鬆的事情,也可以雇到不能干的人,讓他們去幹艱苦的事情,但是無法雇到非常能幹的人,讓他們去幹非常艱 苦的事情。由於大公司會使得每個員工的貢獻平均化,導致員工即使再努力工作也很難準確估量自己的工作成績,這使得優秀員工更容易懈怠,從而拖慢整個公司的 效率。而這是創業公司的機會。

在面對大公司的正面競爭和挑戰的時候,創業公司應該如何制勝?格雷厄姆提出了「更上一層樓」法則:

假定你是一個身手敏捷的小男孩,身後有一條壯碩的大狗正在追你,你跑到樓梯口,這時應該上樓還是下樓?應該上樓。如果下樓的話,大狗可能跑得跟你一樣快。上樓的話,大狗的龐大身軀就將成為劣勢。不錯,跑上樓你會比較吃力,但是大狗會感到更加吃力。

在實際操作中,這就意味著我們故意選擇那些很困難的技術問題。假定軟件有兩個候選的新功能,它們創造的商業價值完全相同,那麼我們總是選擇比較困難 的那個功能。不是因為這個功能能帶來更多的收入,而是因為它比較難。我們很樂於迫使那些又大又慢的競爭對手跟著我們一起走進沼澤地。創業公司就像游擊隊一 樣,喜歡選擇不易生存的深山老林作為根據地,政府的正規軍無法追到那種地方。(師北宸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7

賣畫家50幅作品5年信託謎解

http://www.21cbh.com/2012/xintuo_121/574838.html

色彩明亮厚重的景色寫生,不注重細節但形象真實,更強調主觀情感表達再現——誕生於上個世紀40至60年代的美國灣區具象畫派,隨著美籍華裔畫家王健的回歸,更直接地展現在了公眾眼前。

對國內公眾而言,這樣明亮濃稠的風格還略顯陌生,為了推廣自己的作品,王健除了選擇常規的畫展,還瞄準了藝術品信託這一金融模式。

國內藝術品信託自2008年誕生起,雖然頭頂「藝術品」的光環,但實際上是持有人將藝術品受讓給信託公司從而獲得資金的一種融資方式。此後,投資型的藝術品信託開始佔據主流,也就是以基金的形式募集資金,再根據市場時機買入賣出藝術品獲得收益的一種投資產品。

不過,王健需要的不是投融資,而是一種只有他一個自然人作為委託人的信託。受託的資產是王健的財產,包含的50件藝術品分為37幅油畫、9幅素描和4件雕塑,均其創作,由信託公司受託管理。

從「以產品為導向」向「以管理為導向」的試水,預示著「受人之託,替人理財」的信託本源開始回歸。

9000萬估值的信託架構

這是國內金融機構首次設計的以藝術家命名的財產信託,雖然一拍即合,但做起來並不容易。

信託計劃的資產來自王健,他旅居海外20年,為美國西部地區「灣區具象畫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

國投信託創新部總經理李強回憶,認識王健非常偶然,源於中國美術館館長范安迪策展的「遠行的回歸-王健油畫作品展」。

國投信託注意到,王健曾在美國舉辦過60餘次個人畫展,由美國境內十幾家畫廊運作的作品已達上千幅。但在國內藝術市場,他還是一個讓人較為陌生的名字。

雙方通過多次接觸和溝通,最終達成在國內設立藝術家財產信託的意願。

這一信託計劃的構架是,首先由王健作為委託人將自己的50幅作品委託給國投信託管理,後者作為受託人,通過與專業機構合作辦畫展、在國內知名院校舉行講座演講、與私人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舉辦作品鑑賞會等活動,對王健的藝術品進行推廣運作,從而實現信託財產的穩定增值。

李強說,信託計劃初步確定的託管年限是5年,根據王健作品在美國十幾家畫廊的市場運作水平,這50幅作品估值約9000萬元。5年託管期滿後,根據運行情況再確定是否延期。

委託管理期間,作品的所有權、管理權屬於受託人,信託財產是從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自有財產中分離出來的一項獨立財產。到期後,通過管理運作和其他情況取得的信託財產,包括信託財產中的畫作和出售畫作所獲得的收益,都歸這項財產信託受益人。

作為受託人,國投信託收取管理費和超額收益。李強透露,年管理費幾十萬元,主要看以後推廣運作是否能成功提升藝術價值。畫作市場價格大幅上漲所獲得的收益,委託人可根據協議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即為超額收益。

投資者的參與方式不是購買信託產品,而是直接購買畫家作品。「這50幅作品在用於展覽、推廣,提升王健的知名度、藝術價值和其藝術品的市價。委託管理期間作品也可出售。比如,在私人銀行舉辦的作品鑑賞會上,有的客戶就會表示喜歡及買下的意願。」李強說。這是一款開放式信託,作品被買走後,信託公司可根據和藝術家的協議,補充其新作品。

一分鐘衍生閱讀

財產信託:委託人將自己的動產、不動產、知識產權及版權等非貨幣形式的財產、財產權,委託給信託公司按約定的條件和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

其次,信託運作過程中,國投信託作為管理人,除了主要負責制定藝術品的運作和推廣策略,並具體執行操作外,還需要引進專業第三方藝術機構。比如,他們和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US art藝術全產業運營機構等合作,為王健在炎黃藝術館舉辦了畫展。

此外,US art將王健的油畫印製成絲巾,製作印刷油畫撲克牌等衍生品,負責藝術衍生品的推廣運作。

李強透露,藝術機構並不收取固定費用,而是獲得藝術品升值的超額費用,也在信託外圍自行配置藝術家作

首單單一財產信託

「王健當代藝術信託」並非國內首隻針對藝術家設立的信託計劃,但是首隻針對單個藝術家作品設立的財產信託。

直接針對藝術家的信託模式,最著名的是美國的藝術家共同信託(Artist Pension Trust),「以物代幣」是這款中長期信託投資計劃的最顯著特徵。

藝術家共同信託由共同藝術公司(Mutual Art)創辦,已經建立紐約、洛杉磯、倫敦、柏林、北京等10個信託中心。北京中心2006年啟動,首批加入的藝術家有隋建國、葉永青、展望、林天苗、洪浩等22位。

其參考了社會保險的運作模式,參與者都是藝術家,為信託提供自己的作品。信託計劃期限長達20年,藝術家每年提供一件作品,作品所有權仍在藝術家手中,只把經營權交給共同信託,信託的專家團隊負責這些作品的銷售。

根據規定,作品10年後才推向市場,通過市場運作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作品售出後,藝術家本人獲銷售收入的40%,另40%劃歸共同信託的集體公積金賬戶,每位參與的藝術家可在集體公積金賬戶中獲得均等的投資收益,餘下20%是共同信託的管理費。

而王健的這款藝術品信託計劃採取的是財產信託模式。因此,其與「藝術家共同信託」不同的是,設立後信託財產即脫離委託人的控制,讓受託人管理,從而保證保值增值。

除試水藝術家財產信託外,國投信託還在探索私人信託。比如,一位藝術家族後代,正在對家族藝術品遺產進行分割。但是油畫等藝術品,往往是成系列的,若單獨拿掉一幅,藝術價值就會受損,因此正考慮由信託公司設立一個指定用途的財產信託。

「類似的私人信託是可行的。目前遺產稅還未開徵,有遠見的富裕人群已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一旦開徵,財產轉移的成本就很高了。」李強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91

中國畫家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拍出六.八億元 私募基金的盤算 催生亞洲藝術天價

2013-10-14  TWM
 
 

 

二○一三年十月五日,是亞洲當代藝術史上不能忽略的一天。

四十九歲的中國藝術家曾梵志二○○一年畫作《最後的晚餐》,在「蘇富比四十周年夜間拍賣」中,以一.八○四四億元港幣(約六.八二億元台幣)落槌成交。這幅畫價創下所有當代亞洲藝術品的天價紀錄,也讓曾梵志榮登亞洲最貴當代藝術家,與歐美戰後當代藝術家李斯特、赫斯一同站上千萬美元的世界,躋身當代藝術家高價俱樂部。

長三九五公分 寬二百公分

《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

《最後的晚餐》是歐洲尤倫斯公爵與夫人的私人收藏,一幅長達三九五公分、寬有二百公分的大作,為曾梵志在二○○一年所創作,是其《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以達文西的名畫《最後的晚餐》為創作靈感,將中國九○年代經濟起飛之後,把共產主義的共生概念拋棄,進入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完整地顯現出來。

這幅大作,在完成後的兩年被尤倫斯公爵及其夫人收藏,直到現在首次公開,這一回在蘇富比拍場上拍出天價,讓亞洲當代藝術終於邁入了新的紀元。

邁入新紀元的,不只是亞洲當代藝術或者曾梵志的身價,也包括了這一回創造熱鬧行情的蘇富比本身。就在蘇富比熱鬧慶祝亞洲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稍早傳出內部股東持股比率出現戲劇性的轉變,勒布(Daniel Loeb)旗下的對沖基金Third Point不斷增加股權,持股已達九.三%,正式成為蘇富比最大股東,並且進入董事會。

在香港四十周年夜拍正式舉行的前幾天,市場傳出Third Point有意要將蘇富比的現任主席兼行政總裁魯博維(William Ruprecht)撤換,並且計畫出售紐約總部;這些舉動,令人聯想到勒布也曾利用類似的方法,在去年五月替換了雅虎的行政總裁,從Google成功挖角梅耶爾,並替雅虎重新整頓內部,使得雅虎股價直升。

遵循雅虎模式

試圖整頓蘇富比

現在看來,勒布似乎正在遵循去年的雅虎模式,試圖重新整頓蘇富比近兩年虧損的窘況,也要讓股價走出新的格局;事實上,今年以來蘇富比的股價的確也在私募基金的強力加持之下,從去年七月的二十七.四七美元大漲到五十二美元,幾乎大漲一倍。

勒布擅長的方式為重新整頓後,將該公司的股價拉高,就馬上售出該公司股份讓獲利落袋。由此來看,這次在香港的蘇富比四十周年夜間拍賣獲得空前成功,顯然也會是在勒布精心布局的計畫模式之內。

或許是市場早已有所期待,這一回,在蘇富比夜間拍賣的會場內,各界都虎視眈眈地觀察著「有Third Point管理的蘇富比究竟會有什麼不同?」而最明顯的差異,其實從拍前一系列的形象廣告就能讓人印象深刻;本次拍賣,蘇富比大手筆地在各大媒體刊登廣告,除此之外,也在香港的公車以及電車上,登出大規模的形象廣告。

強打廣告是為了炒熱氣氛,但說到吸引買家進場的手法,則是反其道而行的「重質不重量」,關鍵在於蘇富比聰明的調整了目錄的發放,在發送的名單上力求精準,不像以往的廣泛發送;透過這樣的操作,先將品牌形象再度拉高,而後調整預估估價,讓市場感受到他們對這次拍賣的信心,將亞洲藝術價值提升。

果然,到了拍賣會場當天,這幅《最後的晚餐》由蘇富比亞洲行政總裁與偏戰後當代藝術專家廝殺許久,拍賣前後耗時長達十五分鐘,最後由來自英國倫敦的電話競投者以最高價買下。

整體而言,此次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夜拍一共成交五十五件,對比於六十一件的上拍件數,成交率超過九成,總成交額也超過新台幣四十三億元,這個數字,是亞洲歷年夜拍的最高。

回到私募基金的謀略,似乎,Third Point打定主意先從亞洲當代藝術市場開始,讓整體市場信心逐漸升高,意圖把餅做大。

「輸人不輸面」

佳士得必維持熱潮

這個算盤撥得頗為精準,畢竟在蘇富比夜拍大成功之後,將在十一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舉辦拍賣的對手佳士得,勢必也得「輸人不輸面」地努力維持熱潮,那麼,亞洲當代藝術價值蓄勢待發的氣氛便自然成形……。

這樣的場面,百分之百地遵循著勒布的盤算,因為要在短期內口袋滿滿的退場,必須要持續這股亞洲當代藝術樂觀潮流。而受惠者除了勒布之外,或許也包括了曾梵志在內的亞洲當代藝術家。

撰文‧何錦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73

股票與畫家 Rogeric

http://xueqiu.com/1503712532/26397358
本文想從畫家角度來闡述股票,但為了致敬《黑客與畫家》,所以把名字順序還是給反了一下。

眾所周知,畫家賣畫,為了生計(持續經營),畫一旦售出,便確定了畫家所得到的的報酬(一級市場融資),購得畫作的人或是因為喜歡畫作給他帶來的精神享受而長期保有(價值投資,享受企業長期持續帶給自己的回報),或是營造一個好故事,構架一個新的藝術派系,把這位畫家的畫作定義為本派系的開山著作,讓其以更高的價值在市場上流通起來(二級市場炒家)。

當畫家的畫被捧到很高價格的時候,畫家就會很開心,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畫作能被定到一個很高的價位出售(高市盈率融資)自己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再融資)。But隨著荷包越來越鼓(超募資金)畫家的生活也愈發奢靡,他甚至做起了歡場生意(多元化發展),卻一點沒有注意自己的本業早已荒廢。待到醒悟之時,發現自己的畫已賣不出個價格(股價下跌,公司業績下滑,信譽受損,再融資遇到困難)。苦苦掙紮了良久,依然難回巔峰。這時一位金主找到畫家,告訴畫家他手下有位不錯的畫師,風格奇異得緊,但苦於無法在如今充分競爭的市場上獲得名聲(IPO關閉),不如借畫家之名,發畫師之作,打造畫家急流勇退,顛覆自己風格的一記重擊如何?畫家想著那歡場經營失敗帶來的巨額債務,不得不同意,於是簽訂了協議(借殼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11

品火鳯(43):桃園畫家/情報戰爭(第11冊第91回)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8464

火鳳有一段頗為出人意表的情節,就是在戰地上有人繪畫。
陳某老師把張飛描述為畫家,不過這並不是首創,維基百科中,就有這樣的說明:

工書畫

民間流傳張飛善書畫、善畫仕女圖,例如
明《畫髓元詮》載:「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
清《歷代畫徵錄》載:「張飛,涿州人,善畫美人」
更有「三弟(張飛)畫美人,二哥(關羽)補竹」之說。
相關說法最早出自明朝人的筆記,並有一份查無原蹟的石刻拓文傳世。
由於明朝上離漢朝已遠,史料不見於唐宋,而明人偽作之風又盛,缺乏實證下史家對此說多持否定態度,但卻是漫畫家、小說家熱衷的題材。

不過,把張飛的樣子畫成戲劇面譜,的確是別具創意,不過張飛也有「落妝」的時候。

 

第十一冊,第九十一回 畫家樵夫刺客

桃園畫家01

桃園畫家02

 

表面上,是畫家畫山水,不過事實上,是行軍佈陣之圖。
在古代,地圖並不是隨便能夠獲得,傳說中國最古老的地圖是《禹貢九州圖》,樣子是這樣的:

禹貢圖

拿著這樣的地圖,怎樣行軍佈陣?所以登高然後繪圖,也是很合理的推論。
抗戰時據稱日軍手中有大比例地圖,其精確度甚至連村內水井都有,就有傳是日本人在戰前就派人到實地考察。
剛剛有一名日本人,因此而被抓:一日本人在華沿秦嶺向東非法測繪被抓

「有一名日本人,在中國雇了一輛車,從甘肅沿秦嶺一路測量過來,在寶雞某要地被抓。」陝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相關部門負責人日前說。
據華商報報道,陝西近年來已抓獲美、日等國非法測繪人員多名,民眾發現鬼鬼祟祟的測繪者可以報警。

不過另有考證,說這批大比例地圖,是日本人從軍閥孫傳芳手上盜回來的。
盜測中國地圖日軍無所不用

岡村寧次在其回憶錄中說,他少壯時代經常駐在中國,從事搜集軍事要地的兵要資料等情報工作,但得到軍用地圖卻很不容易。侵華日軍在武漢作戰時所用的華中中部地區五萬分之一比例地圖,大部分是他偷來的。
那還是岡村寧次為軍閥孫傳芳當顧問的時候,一次,岡村寧次去南昌前線,孫傳芳部的指揮官把華中中部地區五萬分之一比例地圖全部借給他,委托他制訂阻擋北伐軍的作戰指導方針和計劃。岡村寧次按其要求提出了計劃方案,但這套地圖卻未歸還,而是被他偷偷帶回到九江的司令部。

 

桃園畫家03

桃園畫家04

桃園畫家05

 

甚至有傳說,日本商業間碟為了偷設計圖,吞下之後服毒自殺運回國。
在互聯網的時代,有海量的資料,稱為「大數據」(Big Data),是在資料當中發掘價值,稱為「資料採礦」(Data Mining)。
即使去到其他的研究,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原始資料,但秘訣在於如何整理一個所以然來。

張飛為甚麼要將地圖交給夏候淵?目的正是「搞亂對方的腦袋」。
放假消息,假情報,也是一種戰爭的手段。
所以,除了分析情報之外,還要有分辨真偽的能力。

 

作者網誌:http://blog.tokuhon.org

417 total views, 9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16

當建築家遇上畫家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31.html
Fury是一套多年沒有出爐以坦克決戰為題的戰爭片,當中有若干經典場面如坦克步兵協同進攻和納稅德國虎一型坦克(Tiger I)以一敵四美國主力雪曼坦克(M4A3E8 Sherman),均令筆者回憶起年少時砌模型和玩戰棋的童年歲月。剛巧這天2014年10月31日中海油田服務(02883:HK)受近月油價大跌和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業績不理想令股價在這天由52週高位跌至低位15.40港元,收市反彈至16.18港元,成交急增至62,224,809股(三個月平均成交量11,346,80股)。
筆者拙文『The Blood of War』曾分析中海油田服務(02883:HK),其實由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中海油田服務(02883:HK)和布蘭特原油價自2004年開始走勢可見,三者波幅雖然大概一致,但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 和布蘭特原油價近年開始橫行,但中海油田服務(02883:HK)升勢大方向未止。究竟原因是中國求油若渴,而三大中國石油國企鉅人中國石油化工(00386:HK)、中國石油(00857:HK)和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均面臨油源枯竭之苦,因此開採油源的資本開支永遠有増無減。值得留意是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二零一四年中期業績公告」披露其桶油主要成本爲43.20美元/桶油當量,由於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的油田主要在中國沿海,除非油價跌穿並長期低於43.20美元/桶,否則三大中國石油國企鉅人勘探資本開支不減,中海油田服務(02883:HK)仍有生意做!
有人說1942年史太林格勒之役(The Battle of Stalingrad)是納粹德國轉捩點,但為什麼盟軍要遲到1944年6月6日才反攻諾曼第呢?其中一個原因是1944年5月盟軍戰略性轟炸成功令納粹德國位於洛伊納(Leuna)由法本公司(I.G. Farben)開發的煤轉油產能徹底摧毀,令其產量由每天92,000桶減少僅得5,000桶。其實德國早於一戰前已經了解石油作為Blood of War是現代戰爭最重要和關鍵的戰略性物資,因此早於一戰前已經成功開發煤轉油技術。一直以來二戰前的德國僅得羅馬尼亞油田是其最可靠的油源供給,所以在入侵捷克前夕希特拉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是藉法本公司拓展煤轉油產能。由1940年至1943年間,其產能由每天72,000桶増加至124,000桶,佔納粹德國57%的用油而當中德國空軍(Luftwaffe)超過九城用油均由煤轉油技術供應(那麼近年共匪藉中國神華(01088:HK)引進煤轉油技術又有何玄機呢?)。
畢竟當年煤轉油技術缺乏經濟效益,納粹德國其中一個辦法是利用大量集中營的猶太人做苦工開採煤礦以減少成本,其二是東征蘇聯以侵略其高加索油源(所以今天普京在烏克蘭大動干戈便是要保據其高加索和西西伯利亞油源)。可是史太林格勒之役潰敗後,希特拉起用亞伯特·史佩爾(Berthold Konrad Hermann Albert Speer)重整納粹德國戰備軍事工業體。僅兩年半內德軍技術不但有突破性進展開發出V系導彈、虎系坦克和全世界第一部噴射戰鬥機梅塞施密特Me 262「飛燕」(Messerschmitt Me 262 Schwalbe),軍工產量亦大增三倍(其中坦克増加六倍)。可是當紅軍佔領羅馬尼亞油田和洛伊納(Leuna)煤轉油產能摧毀後,這些無敵的先進武器只有閑置在工廠生銹矣!
當年盟軍攻入柏林,固然有好像Norman和Emma這些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但現實中柏林淪陷之日是一場美、俄、法、英姦淫擄掠的戰爭罪行。戰爭片美化戰爭是一件事,盟軍光榮的歷史沒有告訴你的是當年他們也是戰爭罪行的共犯,這是這樣一代沒有見過戰亂的港燦所難以想像,正如在『經濟學人』和其他西方傳媒不會完全誠實地報導美軍在中東的善行一樣。史佩爾可謂納粹德國的經營之神,但其真正興趣是把柏林建築成美侖美奐的大都會。但當這名當建築家遇上畫家希特拉,竟然令納粹德國末期竟出現了一個軍事工業體奇蹟,亦算是一段(不光彩)的傳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91

一堂1700萬的創業課?讓魯蛇翻身人氣畫家 馬克:人生不能重來 只能往前看

2015-06-22  TWM

30歲那年,李含仁從同儕眼中年輕氣盛的人生勝利組,一夕淪為負債累累的落魄藝術家;但他沒有逃避,反因嘗盡人情冷暖,而能創作出直闖讀者內心深處的角色。

挫折,也許讓他得到了更多。

撰文•鄭閔聲

﹁我曾經只要看見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就感到絕望,因為天亮以後,就會有更多人上門追債;也是在那時候,我第一次意識到,死亡或許也是一種解決方法。」平時總 以詼諧筆調,希望讓上班族在忙碌之餘仍能會心一笑的插畫家李含仁(馬克),說起話來,聲調就像在替一群孩童讀故事書般高亢明亮,幾乎讓人忘了他正訴說的, 是自己人生中最幽暗的一段往事。

當紅插畫家,卻捨不得搭計程車如果把職涯發展看作一場登山比賽,三十歲前的李含仁,絕對是領先群當中的一個。但一次讓他負債一千七百萬元的失敗創業,像是 突如其來的山崩,將他捲落谷底,甚至連重新起身都很勉強。但這場挫敗沒有擊倒他,反而使他更專注於創作,就像他筆下的馬克,雖然總是面對接二連三的荒謬鳥 事,卻從來不曾落荒而逃。

周日午後,大台北地區下起罕見的暴雨,讓市區低窪路段開始積水。身高將近一百九十公分的李含仁,仍舊騎著對他來說明顯小一號的摩托車赴約,身上的全罩式安全帽與藍色雨衣擋不住猛烈的雨勢,讓他走進門時,像剛被當頭澆了桶冷水般狼狽。

若非剛從臉書上讀過他十年前創業失敗,至今仍身背數百萬元債務的故事,實在很難相信一位每星期為五家媒體專欄供稿、臉書專頁擁有近五十萬追蹤者的當紅插畫家,在這惡劣天候下,竟然連搭計程車的錢都捨不得花。

盲目經營,不看、也不懂財務報表年輕時的李含仁,工作上一帆風順。從小即展現出繪畫天分的他,大學時代就為報紙及文學雜誌繪製插畫,並開始接觸廣告業;畢 業後正式入行,不到五年就升任外商廣告公司藝術指導。除了本業之外,他還利用餘暇為出版社製作兒童繪本,每月收入超過十萬元。

很快地,他存下人生第一桶金,讓年輕氣盛的李含仁自信心達到最高點,一股「沒有什麼事情我做不到」的豪氣,讓他在二十七歲時,與幾位學生時代結識的好友決定自行創業,希望從此擺脫上司、客戶拘束,自在揮灑創意。

李含仁與朋友共五人投資的手作禮品店﹁Face Name﹂開幕後,也確實獲得市場好評,全盛時期在連鎖書店、百貨公司一口氣開了五家實體店面,還有不少媒體主動報導,知名度水漲船高。

在各界好評下,這群缺乏商業經驗的創意人,更積極擴充據點、拓展營運項目,即使現金流出現缺口,他們依舊滿懷信心。而只要公司有資金周轉困境,通常是由收入最高的李含仁出面擔保借錢,甚至還開出超過個人財力的支票,暫時支應公司債務。

「搞藝術的人最討厭數字,我那時候根本不看、也看不懂財務報表。」李含仁回憶,當時根本沒意識到公司可能「破產」,甚至以為夥伴從事的「以票換票」、「擔保貸款」等高風險財務操作,都是經營企業常態;即使人生閱歷豐富的母親一再提出警告,他也嗤之以鼻。

夥伴人間蒸發,被迫承擔巨額債務被他視而不見的債務終於在二○○五年潰堤,隨著第一張一百五十萬元支票跳票後,接二連三的借款也紛紛跳票。

債權人向法院聲請凍結他名下財產、地下錢莊登門威脅恫嚇,情同手足的合作夥伴則如人間蒸發,留下他獨自承擔一千七百萬元的巨額債務……。

「我的信念、執著、財富、一切自以為驕傲的東西,突然全都沒了,那段時間我重度失眠,每天都要靠酒精和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睡,醒來時就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我 會遇上這種事?」李含仁回憶,那時有朋友叫他逃到中國去躲起來。「不是沒想過,但是,負債已經很委屈了,為什麼還要躲起來?更委屈!我又沒做錯事。」他決 定留下來面對債務,不想躲躲藏藏過日子。

他先抵押了父母的房子,清償地下錢莊四百多萬元欠款,其他親友、民間債權人則重談還款條件,如只還本金免除利息等。接下來,就是開始想辦法賺錢償債。亟需 東山再起的李含仁,這時遇上了過去在廣告界結識、正打算轉換跑道的李心童,兩人一拍即合,共同成立小型工作室,從協助企業客戶設計網頁做起。

與負債累累的李含仁合作,難道沒有任何疑慮?「創意人缺乏財務管理概念是很正常的,我認為憑他的能力與工作態度,這些債務絕對不是不能還掉的。」李心童對自己的眼光充滿信心。

展開新生活之後,李含仁每天固定工作十五小時,只為了用最快速度再度證明自己,工作室運作也因此很快上軌道,讓他開始有能力償債;每當還清一筆債務,拿回 欠條,李含仁都會謹慎地收在一個盒子裡,「我把還債當成對年少輕狂時犯下錯誤的告別,我真的很期待另一個開始。」已經四十歲的李含仁說起這段話時,彷彿又 找回了年輕時的熱血。

對年少輕狂錯誤的告別,這段動人的語句下,其實藏著深深的痛楚。「若能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人生就是不能重來的,硬要去回想,就像是拿刀捅自己的舊傷口一 樣難過,所以我盡量不想當年的事,只往前看。」龐大的債務也許沒奪走他的傲氣,但終究讓他重新檢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二○○八年首度問世、讓李含仁重新 獲得肯定的角色「馬克」,正是在反省過程中意外產生的靈感。

傷痕凝成教訓,以樂觀與讀者共勉「以前總覺得什麼事都難不倒我,直到一切歸零之後,才懂得謙遜,知道原來自己也可能會失敗,必須學習用正向的態度,坦然面 對生命的變化。」許多粉絲或許不知道,李含仁筆下的「馬克」,一個在不如意外在環境下,始終默默努力的小人物,正是作者的個人寫照,「既然畫馬克的目的是 要人正面樂觀,所以我也會告訴自己必須多正面樂觀一點點。」有了情感投射之後,李含仁乾脆把虛構角色當成自己的稱號,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固定用筆名發表作 品,因為他說的不僅是馬克,更是自己的故事。除此之外,他更大力說服李心童投入資源,積極經營這個漫畫角色。而這一次,李心童猶豫了。

「有段時間,我們是用網頁設計的收入來支援馬克。對我來說,放下穩定的業務,投進不確定的人物,確實是有點不安的。」但李心童終究是陪馬克賭了這一把。

這賭注沒讓兩人失望,這幾年,馬克因為扮演上班族鬱悶情緒的宣洩出口而大受好評,成為知名度最高的漫畫角色,也讓李含仁的債務金額穩定下降,一千七百萬元 的債務已還掉了七百萬元。但更重要的意義是,滿足了他表達自我的欲望,「其實我很幸運,一直在做我喜歡的事,但如果有人一直願意聽我說故事,我就更滿足 了。」他說。

「當拿出一大筆錢還給別人時,其實心裡還是難免覺得有點酸。」李含仁笑著承認,面對著現階段仍難以擺脫的債務,他難免還是有些鬱悶,而將自己與馬克相互投射,就是他恢復豁達的祕訣,「只要想到馬克就是教人要樂觀、不在乎,我自己怎麼還能鑽牛角尖呢?」他說。

他用人生最珍貴的十年,撫平年少輕狂所留下的傷痕;但若非嘗過逆境的苦澀,也不會有這麼多人願意傾聽他的故事。李含仁也許曾經是個失敗的創業者,但他用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能夠成為更具影響力的創作者。

馬克

本名:李含仁

出生:1975年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經歷:廣告公司藝術指導、個人品牌Face Name負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93

來自地獄的畫家

Zdzisław Beksiński是知名波蘭畫家、攝影師、雕刻家以及平面設計師,他的作品充滿了地獄般陰暗恐怖的光景,而他的人生也是一個悲劇的故事。

Beksiński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以纏繞著的繃帶所掩蓋的人,畫風猙獰恐怖,陰暗的氛圍透露了死亡般讓人窒息的感覺,地獄般的光景讓人毛骨悚然,殘缺的軀體恐怖奇幻。



他並沒有接受到純藝術教育,他曾學習過建築學專業和理工學。

在上世紀50年代,他曾就職於一家公交車製造公司,從事車身的設計工作。雖然貝克辛斯基的作品風格都是陰森晦澀的,但是他本人的性格很是讓人愉悅的,而且很有幽默感。他的童年在戰火中度過。年輕時因為一次事故,他的心臟停頓了15分鐘,當他的心臟恢復活動後,他變成了植物人。一年後,當他再次甦醒後,他的身體全部機能完全康復了,靈魂出竅後出院,開始作畫。他要將他遊歷天堂和地獄時的所見所聞畫出來。

他的作品陰暗恐怖,但他本人卻相當風趣並富有幽默感,同時有點內向。





90年代後期,是Beksiński的人生開始走向了悲劇,首先是1998年他的妻子去世,在第二年,他的兒子也自殺身亡。兒子Tomasz是知名電台廣播員、音樂評論與電影翻譯工作者,而發現他兒子屍體的正是 Beksinski本人。


經歷過兒子自殺、妻子逝世,他一直無法平復過來,作品特色更形抽象、夢幻中帶有現實的筆法,往往給人絕望、黑暗的觀感。

他通常會避免出席公開場合。在2005年,他在華沙的公寓被一位青年刺殺身亡。被發現時身上共有17處被刺的傷口,享年76歲。

看他的畫,像不像地球上一個大家熟悉的國家 ---- 地獄鬼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324

去過地獄的畫家(二)


Eugenia原本生活在希臘,是一家制鞋公司的普通職工,29歲她被檢查患了免疫系統疾病。醫生告訴她,說不定哪天,她就可能會死。不幸就這樣降臨在一個普通女人身上,Eugenia陷入了漫長的恐懼中,轉眼就消瘦如柴,面如死灰,她成為了一個等死的人。

周而復始,Eugenia捱過完一年又一年,她彷彿已經習慣這種等死的生活。她去醫院復診,得到的答案還是和當初一樣。6年過去了,9年也過去了……她變得人唔人鬼不鬼,同時她慶幸自己又多活了9年。



Eugenia閉著眼,意識極速旋轉,大腦里的畫面,如蒙太奇式不斷切換,她迫切的想找到方向。想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想,自己究竟要如何繼續以後的生活。她在黑暗裡,沈思冥想,腦子卻不斷閃出一幅一幅奇怪畫面。

她開始好奇: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只要一閉眼,就會看到那些奇怪畫面?難道那些畫面,是上帝給我的暗示?

Eugenia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醒來後她突然決定,要把自己閉眼所見的畫面展現出來。可Eugenia並不擅長繪畫,在深入比較各類藝術表現形式之後,Eugenia果斷研究起來拼貼畫。轉眼兩年過去了,Eugenia和以前簡直判若兩人。通過2年積累,Eugenia創作的拼貼畫已達1000多幅。當年她已經三十九歲,貼下畫下,竟然有兩年冇去醫院檢查。

2013年,她去了加州親戚朋友家探親,兩周後,親戚的一個美術館工作的朋友,來家裡做客。正好撞見在作畫的Eugenia。可三天後Eugenia接到的一個電話,讓她興奮死了。她被加州美術館邀請舉辦個人畫展。正是因為這次畫展,Eugenia在加州藝術界一舉成名。從一個畫界局外人,變成著名超現實主義拼貼畫藝術家,媒體報導下,作品賣光光。

Eugenia却不為所動,依然堅持每天兩幅的創作,又兩年過去,Eugenia從希臘移居加州,她似乎完全遺忘了她患病的事實。


一天,Eugenia閨蜜發燒一直不退,Eugenia去醫院看望朋友時,順便給自己多年的病患做了檢查,醫生告訴Eugenia,據推測,她的病情從2011年開始有恢復跡象,目前已經好了八九成了。相信不出一年,就會痊癒。


而如今的Eugenia,佛家叫「涅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