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果殼探索】近親不如遠鄰:最關鍵的人脈是不熟的朋友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978

「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的人或許是你最信賴的。不過在要用到「關係」的時候,他們卻不是最關鍵的。與此同時,社會學家還會告訴你——別跟熟人合夥。

俗話說「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人脈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歡,有時候總要依賴各種關係才能把事辦成,求人未必可恥,孤獨未必光榮,「關 係」,是個正常的現象。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價值人脈的關鍵是尋求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但社會學家們卻恰恰不這麼認 為。

著名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在70年代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並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 發表[1]。Granovetter找到282人,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的訪問。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拿到工作的不到一 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的工作——當宅男們還糾結於簡歷怎麼寫才好時,一半以上的工作機會已經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先拿走了。

靠關係不新鮮,但靠什麼關係卻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 繫」,而是「弱聯繫」。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也就是每週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 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週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 見面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繫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 裡。

Granovetter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 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只有「弱聯繫」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Granovetter把這個理論推廣成一篇叫做《弱聯繫的強度》的論文 [2],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社會學論文,大概超過了兩萬次。這個研究的數據如此簡陋,思想如此簡單,然而其影響是深遠的。現在「弱聯繫」這 個概念已經進入勵志領域,2010年有人寫了本書叫做《超級人脈》[3],其中大談弱聯繫的用處。

「弱聯繫」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據弱聯繫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很 有關係。如果你只跟親朋好友交往,或者認識的人都是與自己背景類似的人,那麼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麼人都認識的人機會多。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 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這樣來說,豈不是從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結構,就能判斷這個人的經濟地位如何了麼?

2010年三個美國研究人員,做了一件有點驚人的事情來驗證這個思想[4]。他們把2005年八月整個英國的幾乎所有電話通訊記錄拿過來,涵蓋 90%的手機和超過99%的固定電話。這些電話記錄構成了可見的社交網絡。研究者很難知道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英國政府有全國每個小區的經濟狀況數據 ——你可以查到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這樣他們把電話通訊記錄跟其所在的三萬多個小區居民的經濟排名對比。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交往的 「多樣性」越明顯。但是這個結果如果細看的話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社交網絡多樣性越強,經濟排名就越高。

在統計上我們使用「相關係數」來表示兩個東西之間的相關性,它的值在-1和1之間,越接近1,就表示這兩個東西越容易一起變大和變小,負值則表示二 者變化的方向相反。這個研究發現,小區的經濟排名與其社交網絡的「社會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73和0.58。這意味著越是富人越 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而且階層多樣性要比地區多樣性更重要。正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我們設想富人的聯繫人數也應該較 高,因為他們認識的人比窮人多——這也是對的,但聯繫人數目和經濟排名的相關係數只有0.44,並不太重要。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打電話時間長短,跟經濟排 名的相關係數是-0.33,也就是說富人雖然愛跟各種人聯繫,但真正通話時間比窮人短。

這種數據分析的問題在於它只能告訴我們社交網絡跟經濟地位之間有這麼個關係,但不能告訴我們到底是誰導致誰。是因為你富,才有不同的人願意跟你接 觸,還是因為你願意跟不同類型的人接觸,才導致你富?Granovetter的理論還有另一個問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弱聯繫,強聯繫 只是少數。如果讓所有認識的人每人給我們一條工作信息,最後有用的這條信息當然有更大的可能性來自弱聯繫!Granovetter在他1973 年的論文裡承認了這個問題,但他也提出了一個解釋:生活中強聯繫和弱聯繫跟我們交流的次數相差極大。我們跟強聯繫之間交流的信息,要遠遠多於弱聯繫。這種 交流到底多多少,他沒有辦法量化計算,但是來自弱聯繫的信息總量可能並不比強聯繫多。這樣看來還是弱聯繫重要,因為它傳遞的有價值信息比例更大。後來類似 的質疑不斷有人提出,但Granovetter的理論還是經受了考驗。

所以弱聯繫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親朋好友很願意跟我們交流,但是話說多了就沒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跟不太熟悉的對象進行的。這個猜想怎麼證實呢?

誰給你的信息重要?

也許我們可以從網絡中不少蛛絲馬跡。在有了網絡後,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分析我們是通過什麼聯繫得到新知識的。比如你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經常閱讀和轉發 來自網友的各種推薦,那麼是親密好友的推薦更有用,還是弱聯繫的推薦更有用呢?Facebook的數據團隊2012年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項非常巧妙的研究 [5]。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聯繫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聯繫的關係,否則就是弱聯繫。

讓我們來看看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 朋友(不管是強聯繫還是弱聯繫)先發了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可以想像,前一種方式發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後一種大, 社交網絡的作用就是讓網友向我們提供信息啊。Facebook的這個研究通過隨機試驗的辦法來跟蹤特定的一組網頁地址,結果發現別人分享這個地址給我們, 我們看到以後再轉發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們自己看到這個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 feed),大5倍以上。這兩種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網友分享的放大效應。

我們的轉發行為是相當親疏有別的,人們更樂意轉發「強聯繫」分享的信息。統計發現如果強聯繫發給我們一條信息,我們轉發它的概率大約是弱聯繫發過來 信息的2倍左右。這是理所當然,強聯繫之間本來就有類似的興趣。有人據此甚至擔心,社交媒體加劇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局面,我們會不會因為總跟志趣 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變成一個個孤島呢?

不用擔心。這個研究最巧妙的一點是:它不但比較了我們願意轉發強聯繫還是弱聯繫,還比較了兩種不同聯繫的放大效應。強聯繫的放大效應是6,而弱聯繫 的放大效應是9。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網址,你看到一個弱聯繫分享給你你再轉發的幾率,是你自己發現這個網址再分享的幾率的9倍。再說白了,就是強聯繫告訴你 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來也有可能發現;而弱聯繫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沒告訴你你恐怕就發現不了。這個性質和當年Granovetter說的何其相似!

然後再考慮到人們接收到來自兩種聯繫的信息總量,把它們用相應的分享幾率加權平均之後,發現來自弱聯繫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聯繫。也就是說,雖然人們重視強聯繫,人們的大部分知識還是來自弱聯繫。

現在「弱聯繫」理論已經被推廣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僅僅想學點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聯繫」,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聯繫」,比如我下面要說的這個有意思的現象。

別跟熟人合夥

已經有統計表明,從弱聯繫那裡獲得想法,乃至於與弱聯繫合夥創業,有利於提高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社會學家Martin Ruef問卷調查了766個在美國西部某個大學(其實是斯坦福大學)獲得MBA學位且至少嘗試過自己創業的「企業家」,試圖從中發現弱聯繫和創新的關係 [6]。Ruef統計了這些MBA們所創辦公司的人員構成和信息來源,並且使用各種辦法評估這些公司的創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產品或者新的銷售手 段,是否打入國際市場,有多少專利等等。

是從哪來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創業的?Ruef發現,這個創業想法來自與家人和朋友這些強聯繫討論的,只佔38%。而來自與客戶和供貨商這類商業夥伴這些弱聯繫討論的,則高達52%。另有人則是受媒體或專家啟發。可見好想法來自弱聯繫這個定律從創業之初就管用。

看來經常出去參加飯局的確比在家呆著強。但是那些連飯局都不參加的創業者有可能更強。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公司開起來以後的信息來源。調查表明,如果你 在創業過程中的信息網絡主要由弱聯繫構成,你的創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強聯繫的公司的1.36倍。而如果你乾脆不靠熟人,直接從媒體和不認識的專家那裡獲得信 息,你的創新能力則是強聯繫公司的1.5倍。而從社交網絡來看,跟前面英國數據的結果一致,你的社交網絡越多樣化,你的創新能力就越強。那些擁有極度多樣 化社交網絡的企業家,他們既有強聯繫也有弱聯繫,還接受從未打過交道的人的意見,其創新能力是那些只有單一社交網絡的人的3倍。

雖是如此,大部分創業團隊仍然由家人和朋友構成。強聯繫團隊和弱聯繫團隊的數目對比差不多是5:3。而Ruef使用一個創新評估模型發現,弱聯繫團 隊的創新能力差不多是強聯繫團隊的1.18倍。更進一步,如果這個團隊成員在此之前從來不認識,那麼這個團隊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更高一點。

但是人們很難拒絕強聯繫的誘惑。比如在我們心目中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的人應該是比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應該是比較冷酷無情的人,對吧?但是就算是這幫人也會犯追求強聯繫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使他們付出了相當顯著的代價。

這是一項非常新的研究。2012年六月,哈佛大學商學院的Gompers,Mukharlyamov,和Yuhai Xuan發了一篇名為《友誼的代價》的論文[7]。這篇論文考察了3510個風險投資者,以及他們在1975—2003年間11895個投資項目。有些人 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畢業;但更多的人選擇與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經的同學、同事,或者僅僅因為二人是一個種族。這個研 究發現,按能力搭檔可以增加投資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檔,則會極其顯著地減少投資成功的可能性。

這些人願意跟什麼樣的人搭檔呢?能力是一個參考因素:如果兩個人都是從名校畢業,他們發生合作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5%。但更大的參考因素是關 係:如果兩個人是同一個大學的校友,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20.5%。而關係親還不如種族親!如果這兩個人是同一個種族的,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 22.8%。

那麼不同類型的搭檔關係,對投資成敗有什麼影響呢?兩個風險投資者中如果有一個是名校畢業的,其投資的這個公司將來能上市的可能性會提高 9%。如果他的搭檔也是名校畢業,則提高11%。所以按能力選搭檔,哪怕你把能力簡單地用學歷代表,都的確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選一個以前跟你在同一 個公司幹過的同事搭檔的話,會讓風投成功的可能性降低18%。如果選校友,降低22%。如果選「族人」,降低25%。

看來風險投資的最佳合作夥伴,應該是一個從來沒跟你進過同一個大學,從來沒跟你在同一個公司工作過,而且跟你不是一個種族的高學歷者。

所有人都喜歡強聯繫,哪怕是風險投資者和斯坦福MBA都是如此。我們願意跟他們在一起混,我們願意給他們打電話,我們願意轉發他們的微博。但是熟歸 熟,工作歸工作。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瞭解什麼信息的時候,「弱聯繫」才是最佳選擇。現在社會學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證據說明,對工作來 說,同鄉會和校友錄不是擴展人脈的好地方。

參考資料:

[1] 後來這個論文被擴展成一本書:Geting a Job.

[2] 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 (1973).

[3] 作者 Richard Koch 和 Greg Lockwood。

[4] Network D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5]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6] The Secret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7] The Cost of Friendshi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66

七分熟的人脈力

2013-03-15  TCW 
 

 

在二○○九年,《商業周刊》用「一百四十字的威力」介紹推特(Twitter)旋風;二○一二年,我們用「臉書解密」,看臉書(Facebook);今年,我們要用「七分熟的人脈力」,告訴你一群小螞蟻,如何震撼臉書與Google。

這不僅是全球趨勢,在台灣,已經有千萬人與它產生關聯。從宏達電到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等台灣企業,都將被它影響。

它,正偷走臉書最大資產三年內,在台影響力超越社群霸主

時間回到台灣時間四月五日凌晨,臉書執行長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宣布:臉書發布了「Home」超級應用程式(App),以及與宏達電聯名的手機「HTC First」,這是臉書的創舉,揭示「行動第一」(Mobile First)的重要性。

臉書確實需要趕快布局。路透(Reuters)指出,「臉書在行動市場將面臨來自亞洲的強烈競爭,因為這裡的軟體推出速度正處於史上最顛峰。」《華爾街日報》指出,此類通訊軟體正搶走了臉書最大資產:人脈網絡。 而在所有亞洲廠商中,最積極的對手就是Line。

一個擁有十億使用者,相當於全球第三大國的臉書,為何要去擔心看來只是一個資本額十七億九千萬日圓(約合新台幣五億三千七百萬元)的小程式廠商?事實上,在全球超過十一億支手機戰場上,不僅是臉書,連微軟(Microsoft)掌控的Skype,即便取代了MSN,掌握社群與通訊的能耐,還不如一群我們想不到的小程式業者。

即便,你不使用它,你手上的電信股股票,也將受到他們的影響。知名電信諮詢顧問公司Ovum預估,這些免費通訊軟體的普及,將讓二○一二年全球電信運營商簡訊營收損失將近二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九百零六億元),且缺口越來越大,二○一六年將增加到五百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六千億元)。

什麼是免費通訊軟體?它們是怎樣的面孔?為什麼,社群網路的大哥臉書、二哥Google+都要嚴陣以待?

二○○九年開始,包含手機上的即時通訊軟體(Instant Messaging)如WhatsApp、Line、微信(WeChat)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只要安裝上它,對手機用戶而言,連上網、傳簡訊、講電話,都是免費的。

這就像是病毒效應般,全球在三年內,迅速籠罩在即時通訊軟體效應內。在亞洲,又以由南韓第一大網路公司NHN的日本子公司所開發的Line成長最迅速。二○一三年一月十八日,NHN宣布,Line全球用戶突破一億大關。一億,這個重要里程碑,Line花了十九個月達成,臉書花了五十四個月,推特花了四十九個月。

在歐美最強的WhatsApp,更已經擁有五億用戶,中國現在當紅的WeChat現身才兩年,就有三億使用人口。

在台灣,你身邊的人應該早已陷入Line的熱潮。根據Line官方數據,台灣有一千二百萬個用戶(含手機與桌上電腦版本)。當你朋友都使用Line時,你自然也會想要安裝它,與朋友對話。

三月二十三日,市場研究公司創市際公布一份與美國行動流量監控公司Arbitron合作的調查報告,指出Line是台灣智慧型手機用戶最常使用的App,八○%的使用者每週都會使用Line一次,臉書次之,每週到達率(指打開點擊該軟體)約七二%。

沒錯!Line在手機上的影響力,在台灣,已經超越過臉書。

當我們的記憶還停留在,臉書為了上市籌資到一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成為二○一二年最大IPO案,也是網路企業史上最大規模的上市公司。這個橫行全球的大帝國,竟然被一家市場主攻本土的韓國公司所撼動。

它,重新定義手機社交網朋友圈更私密,不再無限擴張

但,這不僅是我們要專文討論Line跟WhatsApp等軟體的原因。如果更深層的去探究它們成功的原因,你會看到,一個新的獲利邏輯正在出現。

客觀因素是不可忽略的,這些軟體的成功,跟智慧型手機興起有關。根據市場研究公司顧能(Gartner)三月的預測,全球行動裝置出貨量將於二○一七年逼近三十億台、較二○一二年成長三四%。此外,因為無線網路技術的成熟,「隨時隨地」跟人聯繫的需求被凸顯。這些軟體又取代了電信廠商原本提供的付費簡訊服務。

按理來說,臉書程式也幾乎安裝在多數人的手機上,但是,大家打開它的頻率卻少很多,原因無他,就因為Line與WhatsApp等程式,所發揮的「七分熟」魅力。

如果,你使用過MSN就知道,用到最後,五、六百個的通訊名單中,大概只有五分之一是你叫得出名字來的。而臉書,更因為無限的連結,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都可以變成你的朋友,導致最後大約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是你會聯繫的朋友。每次一打開臉書頁面,你發現雜訊越來越多。不知道自己的某句發言,是否因為朋友的不小心連結,而被老闆看到,也不知道,朋友貼給你的連結,到底是真實的,還是陷阱?

「六度分隔」理論,最常被拿來說明臉書的魅力。在網路上,只要透過六人聯繫,便可以找到任何你所想要找尋的人。這種在社會學上被稱為「弱連結」的關係網,讓人看到網路上拓展人脈的力量。

從陌生人,到半生不熟的朋友,你都可以透過臉書找到,你可以對美國天后歌手碧昂絲(Beyonce Giselle Knowles)的每一個動態按讚。即便你有五、六百位臉友,但,然後呢?

二○○九年臉書在全球掀起社群熱潮,經過三年,人們,似乎回過頭來,開始渴望真實與即時的互動。根據德國一份名為「行動網絡:推動社會數字化的動力」的調查報告指出,約六○%的德國受訪者認為,行動網絡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流於表面。

Line這次能發威,就因為它主打的是:七分熟的力量。

《華爾街日報》形容Line:「它正試圖重新定義智慧型手機上的社交網絡。」如果說,臉書主打的是開放式的關係,那麼,Line等通訊軟體,則是強調半開放半封閉的精神。

比起臉書上,可能不熟,或是半生不熟的關係,Line上的交友圈熟度會更高。你的朋友名單,幾乎都是從自己手機通訊錄轉過來的,陌生人要加入你,難度較高。換句話說,你的朋友圈不會無限擴張,聊天內容變得很私密,只有對話的兩人或是進入聊天室的人才能看到。

Line有點像是手機上的MSN,但前者更強調是熟朋友。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教授翟本瑞表示,溝通是人的本能,但是介面設計卻影響了溝通結果。他舉例,MSN需要輸入的是e-mail帳號,但e-mail帳號似乎不是太私密,所以,你可能會加入一些半生不熟的人當朋友,卻不會保持密切聯繫。儘管都是一對一的談話,MSN的朋友熟度仍偏生了點,這也是Line與MSN的最大差異。

它,含金量遠超過臉書百分百廣告開閱率,目標客群更精準

Line與臉書也存在類似差異。社會趨勢觀察家詹偉雄觀察,臉書社群是一群「想像的共同體」,就像早年沒有網路的年代,你閱讀《聯合報》、《中國時報》,想像有一群人跟你一樣,在某個地方看同樣的報紙,大家會產生力量。但是,這群人雖然是自己選擇過的,卻不一定產生互動,而Line上的朋友,多是「真實世界的共同體」,從父子、情人、朋友等,絕大多數都有實體世界互動的基礎。

這個大趨勢的改變,讓臉書被迫變化。二○一一年底發布了獨立的Facebook Messenger,一款行動專屬的即時通訊軟體,讓使用者用手機號碼註冊,而非e-mail帳號。臉書的產品管理總監彼得.鄧(Peter Deng)坦承,他在兩年前對即時通訊軟體並沒有太多的關注,但是目前他已經把七五%的精力花在這款新產品上面,因為這是臉書目前最重要的事。

但更多的廠商決定直接用購併方式來追趕。三星(Samsung)傳出與後起之秀MessageMe正在眉來眼去、日本雅虎則收購了韓國市占率最大的通訊軟體Kaoka日本子公司一半股份。

關鍵因素是,這些商人發現,這些主打「七分熟」的產品,含金量遠超過過去所有平台。「臉書粉絲團發的訊息,開閱率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好一點的到三分之一,Line卻可以做到百分之百!」Line台灣辦事處副總經理陶韻智說。因為靠手機通訊錄把朋友拉進來的Line,隱密性高,用戶習慣跟熟人互動,擴散的人際網絡都是「強連結」,大家更信任這些人分享的訊息!

數字會說話,根據NHN在今年二月發表的消息,NHN Japan因為Line的表現,已經轉虧為盈,二○一二年的營收達到三百一十八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九十五億四千萬元),相較於二○一一年成長七○%。

在歐美市占第一的WhatsApp也因此擁有五億用戶的高人氣,它讓使用者只要付出約新台幣三十元的年費,就可以享有不被廣告干擾的服務,同時也和電信商保持合作,據傳它的年營收約一億美元。儘管財務狀況外人無從得知,但WhatsApp已經吸引了臉書和Google求親,已可見其魅力。

當臉書花了將近十年時間,還在接受投資人挑戰,如何賺到錢之際,Line這些小軟體們已經悄悄收成。

台灣樂天就是Line的客戶,使用Line官方帳號。台灣樂天行銷群部長陳婷婷表示,樂天的註冊會員有一百八十萬,這是樂天在台灣經營五年的成績,但樂天使用Line官方帳號不到半年,粉絲數卻有二百六十萬人。據了解,台灣樂天一年付給Line的服務費約新台幣八百萬元至一千萬元。

專營行動廣告的時間軸科技公司執行長葉建漢表示,即時通訊軟體的商機會越來越多,廣告主現在看到的是,Line上似乎有著比臉書更精準的目標客群。

所有人都開始思考,如何在Line這類軟體上淘金。短期內,我們看到的是,它將影響電信廠商的生意,因為消費者不再使用他們所提供的服務了,而是選擇使用這些軟體輕鬆的與人溝通,或將其轉換成企業行銷的新利器。

它,正變身重要道路打算成為每個人打開手機第一站

但長期看來,它若繼續發威,進而達到內部目標,成為每個人打開手機的第一站。如此一來,將會撼動整個產業。

當消費者習慣打開手機後,先開的是Line,並透過Line上網搜尋一切事物,那麼Google的影響力就降低。如果用Line去跟朋友聯繫,那麼臉書將無用武之地。如果是聽Line的建議就近去附近商店消費,那麼最重要的資訊通路,等於就掌握在他們手上。

類似Line等行動通訊軟體,市占率還在成長中,並且各區域都有不同的霸主,還未有人能一統江湖。儘管從微軟、Google,以及臉書現在都急起直追,但除非用資本力量走購併之路,否則,短時間內,Line等還是會繼續在即時軟體通訊領域中翻雲覆雨。因為,他們吸引的數億使用者,已成為其最佳的競爭門檻。

當然,這些廠商不是沒有疑慮,是否因為後續獲利成長而向市場妥協。「Google和臉書不都是暴露使用者的隱私,來換取更高的市占或商機嗎?」長期關注網路趨勢的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王盈勛指出。

但是管結局如何,這股七分熟的威力,確實正在席捲世界,並已經走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

【延伸閱讀】Line讓臉書繃緊神經!

574天,吸引1億名用戶的時間比臉書快2倍。230國,全球下載使用的國家與地區數,比臉書多出103個。(註:該數字出自Line官網)4,500萬人,1/3日本人都在用,是臉書在日本用戶的3倍。

資料來源:Line官方網站、新聞資料

【延伸閱讀】抓住7分熟朋友,Line異軍突起──通訊軟體演變趨勢

Line人際熟度:7用戶成長趨勢:成長成立:2011年現在用戶數:1億以貼圖及遊戲著稱,全球用戶數破億所花費時間為臉書的1/3

WhatsApp人際熟度:7用戶成長趨勢:成長成立:2009年現在用戶數:5億不支援免費通話,為全球第1個行動通訊軟體

WeChat人際熟度:5~7用戶成長趨勢:成長成立:2011年現在用戶數:3億支援類似對講機功能的語音簡訊功能,全球用戶幾乎來自中國

Google+人際熟度:5用戶成長趨勢:趨緩成立:2011年高峰用戶數:5億創社交圈功能保護個人隱私,擠下Twitter成為第2大社群網站

Twitter人際熟度:3用戶成長趨勢:趨緩成立:2006年高峰用戶數:5億140字發文限制,結合社群網站與微博

臉書人際熟度:3用戶成長趨勢:趨緩成立:2004年高峰用戶數:超越10億全球會員數最多的社群網站

Skype人際熟度:3用戶成長趨勢:衰退成立:2003年高峰用戶數:3億開啟網路電話撥打固網電話風潮

雅虎Messenger人際熟度:5用戶成長趨勢:衰退成立:1998年高峰用戶數:9千萬結合雅虎信箱,2006年與MSN互通

微軟MSN人際熟度:5用戶成長趨勢:4/8已終止服務成立年代:1995年高峰用戶數:3億來訊聲蔚為經典,稱霸電腦即時通訊10年

騰訊QQ人際熟度:3用戶成長趨勢:趨緩成立:1999年高峰用戶數:近8億中國最大通訊軟體

ICQ人際熟度:1用戶成長趨勢:衰退成立:1996年高峰用戶數:1億第1個風行全球的即時通訊軟體

資料來源:Global Web Index、維基百科、騰訊網、iResearch艾瑞諮詢、各軟體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3大行動通訊軟體,各擁地盤——WhatsApp、WeChat、Line用戶數

Line不到2年稱霸東北亞用戶數1億人

WeChat2年內獨占中國鼇頭用戶數3億人

WhatsApp2年內成為歐美最強用戶數5億人

資料來源:各網站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44

以人才為本 不熟的不投資 雷軍躋身中國四大網路巨頭

2015-01-19  NCW
 
 

 

說到雷軍,你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小米,但其實在小米創辦人的身分之外,雷軍也是一位天使投資人。過去七年多來,他的投資宛如是圍繞著雷軍這顆太陽的新星系,並被視為有能力挑戰中國三大網路巨頭的新興勢力。

撰文‧何佩珊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在北京崑崙酒店裡,五個大男人飲酒歡唱,在為雷軍慶祝四十五歲生日。那晚陪在雷軍身邊的四個人,分別是國際行動App大廠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中國第一大影音即時互動公司YY︵歡聚時代︶執行長李學凌、時尚購物網站凡客誠品執行長陳年,和中國第一大手機瀏覽器UCWeb︵優視科技︶創辦人俞永福。他們都不是來自小米,各個卻大有來頭,而這個場景也可以說是雷軍這七年多來,無形中打造出的「雷軍系」縮影。

多數人認識雷軍,是因為他創辦的小米,但雷軍同時也是一名天使投資人︵指提供創業資金的富裕個人投資者︶,七年多來,他投資過的公司不下數十家,當中包括在美國掛牌上市,以「清理大師︵Clean Master,提升手機空間使用效率的App︶」橫掃全球市場的軟體公司獵豹移動。雷軍記得,兩年前傅盛告訴他Clean Master這個App的時候,獵豹只有三、四個年輕人在負責這個項目,當時一天的活躍用戶數只有兩萬人,是很小的應用。但到了一三年九月,Clean Master活躍用戶數已經突破一千萬戶,接著獵豹在全球進行大規模推廣,現在一個月已經有三.四億活躍用戶,市值達到二十五億美元︵約八○○億元新台幣︶。

不只有小米

中國網路第四大勢力,雷軍系悄然誕生此外,在中國開創新網路影音即時互動商業模式的YY、專攻網路下載技術的迅雷,如今也都已經是美國上市公司,還有中國軟體大廠金山軟件則是在香港上市。

單單是這四家公司,估計已經為雷軍帶來超過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三二○億元)的身價。

若拉高視角來看,不論是行動網路、社群網路或是電子商務,中國的網路世界裡,每個角落都不乏有雷軍的身影,小米可以說只是雷軍偌大投資版圖中的其中一員。而外界則是給了這樣一個組合「雷軍系」的封號,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與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這三個中國網路巨頭分庭抗禮的第四大新興勢力。

雷軍系的起源,要從○七年雷軍離開金山軟件那年說起。雷軍在中國被稱為科技界的勞模︵勞工模範︶,是業界出了名的工作狂,英華達執行副總經理張雪玲更稱他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學習控」。不難想像,離開金山之後的他,勢必閒不下來,因此開展了他所謂的業餘愛好||「天使投資」。

對於這個業餘愛好,他是這麼說的:「投資收益是我考慮得最少的一個因素,更多的原因是分享創業者創業過程的快樂。」長久以來,對於無法和所有聰明能幹的人一起工作,經常讓雷軍感到「痛苦」。終於他找到了排解痛苦的方法,就是天使投資。

○八年在部落格上,雷軍寫道:「我可以投點錢,讓這些能幹的人來做這些有趣的想法,讓他們把這些新奇的想法一點點變成現實。每天和這些牛人︵在中國用來形容有能力的人︶交流,時時感受他們創業的熱情和智慧的火花,時時看到業務一步一步新的進展,這是多麼享受的一件事情呀,如沐春風!」

投資最重人才

「中國創業市場上,缺執行力,不缺主意」在雷軍的投資故事裡,不論是創辦手機瀏覽器優視科技的俞永福、創辦時尚購物網站凡客誠品的陳年,還是生產小米活塞耳機的加一聯創創辦人謝冠宏,雷軍都對他們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你要創業,無論你做什麼我都投!」就連謝冠宏當年開玩笑說要去做卡拉OK,雷軍仍是回答:「投,我都投。」雷軍的想法很簡單,「我不在乎你在做的項目是什麼,我認為中國創業市場缺的是執行力,不是主意。」以投資傅盛為例,看好傅盛過去在中國資安大廠奇虎360的戰績自然是一原因,但真正打動雷軍的,是傅盛敢以人民幣二十萬元︵約新台幣一百萬元︶創業的決心和毅力。

直到現在,雷軍一舉一動仍流露出對人才的愛惜。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在小米成立之初,雷軍一通一通電話地打,一個人一個人約出來談,將八○%的時間都用於找人,甚至願意花十個小時來說服人才加盟。

雷軍也曾對張雪玲這麼說:「請你幫他(英華達負責小米手機業務的人)升職,並讓他繼續負責小米的項目。」即使是代工夥伴的一名員工,他也一樣放在心上。

其實在雷軍以人才為本的投資準則背後,還有另一個關鍵要素,就是「不熟的不投。」如陳年就是他的老同事,俞永福還在聯想投資工作時,已是雷軍的多年好友,還有生產小米行動電源的紫米科技創辦人張峰,則是當年第一個願意接下小米手機代工訂單的人。

一直到近兩年,雷軍投資的公司才開始出現一些年輕的新面孔,如以資訊產品開箱評測創出名堂的自媒體ZEALER創辦人王自如,今年才二十七歲。

從雷軍的投資邏輯來看,雷軍系的成形其實不是經過長期縝密規畫,雷軍除了對自己創辦的小米涉入較深,其他公司多是採取高度授權。

以獵豹為例,雖然雷軍是董事長,但傅盛說:「他(指雷軍)沒對我下過目標,完全放手讓我做。」倒是有些決策是傅盛主動去找雷軍,「他會給建議,但不會說這件事有問題你不能做。」傅盛認為,雷軍的管理策略很清楚,「找到最核心的那個人,然後給他所有的支持。」

迎接生態鏈競爭

﹁雷軍的朋友圈﹂產生相互拉抬效果這也是為什麼雷軍對於雷軍系的稱號有些不以為然,他更喜歡的說法是「雷軍的朋友圈」。

但不論如何,雷軍七年多來的投資,就像是在網路這片土地撒滿種子,如今漸漸發展出可以共生共利的生態系。也因為彼此有著相近的DNA與信仰,在人才和資源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拉抬效果。

如雷軍一四年初整合了早期投資的行動網路應用平台運營商瓦力網路,和電子書與串流影音應用開發商多看科技等,變身為小米互娛,強化了小米內容服務戰力。同時多看科技創辦人王川也已經在一二年加入小米,成為第八位聯合創辦人,主導小米電視的發展。

為了迎接雷軍口中的生態鏈競爭,未來雷軍系勢必將持續壯大,成為雷軍開疆闢土的堅強後盾。

持續壯大的雷軍系勢力

—— 雷軍7年投資,遍布全網路產業

雷 軍

小米

華米科技

負責人:黃汪

業務:小米手環

估值:3億美元

Misfit

負責人:Sonny Vu

業務:智慧手環

估值:1.5億美元

智米科技

負責人:蘇峻

業務:空氣清淨機

估值:未公布

iHealth

負責人:劉毅

業務:智慧血壓計

估值:未公布

西米互動

負責人:孫斌一

業務:電視遊戲

估值:未公布

加一聯創

負責人:謝冠宏

業務:小米活塞耳機

估值:1.5億美元

紫米科技

負責人:張峰

業務:小米行動電源

估值:未公布

迅雷

負責人:鄒勝龍

業務:網路下載技術

市值:5.5億美元

金山軟件

負責人:張宏江

業務:辦公軟體、雲端服務

市值:189億港幣

YY(歡聚時代)

負責人:李學凌

業務:即時互動影音平台

市值:約38億美元

獵豹移動

負責人:傅盛

業務:行動工具類APP

市值:約24億美元

凡客誠品

負責人:陳年

業務:時尚購物網站

估值:未公開

拉卡拉

負責人:孫陶然

業務:行動支付

估值:未公開

UCWeb(優視科技)

負責人:俞永福

業務:行動瀏覽器

市值:2014年阿里巴巴100%收購

愛空間

負責人:陳煒

業務:裝修服務

估值:未公開

You+青年公寓

負責人:劉洋

業務:青年租屋服務

估值:未公開

大街網

負責人:王秀娟

業務:社交網路平台

估值:未公開

積木盒子

負責人:董駿

業務:網路金融借貸平台

估值:未公開

ZEALER

負責人:王自如

業務:資訊產品開箱評測網站

估值:未公開

資料來源:各公司 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4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