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438.html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財網 薛皎 2015-05-15 13:16:00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目前國內學界和業界對於我國經濟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存在三大誤區——有質量的增長意味著放慢經濟增速、把投資等同於產能過剩以及認為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5月14日,林毅夫在參加由複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論壇時說道。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誤區一:有質量的增長=放慢經濟增速

但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出現很多問題,例如環境壓力增大,霧霾問題突出。林毅夫指出,目前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認識,大家認為霧霾這麽嚴重,都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太快,因為過去增長不講求質量,用高速度犧牲了增長的質量,所以現在要有質量的增長,把增長速度降下來。

對於這一說法,林毅夫認為,環境壓力的增加跟經濟的發展確實相關,但是跟增長速度本身可能並不直接相關。

舉例而言,一個最好的對比是中國與印度。1979年,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按當時計價為182美元,印度是227美元,比中國高出25%。而2014年時,根據IMF提供的數據,中國的人均GDP是7572美元,印度是1628美元,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

“過去這36年,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速為9.7%,印度每年的增長是5.7%,明顯比我們慢,但並沒有看到他們經濟發展的質量比我們好。從各種指標來看,印度的霧霾比中國還嚴重,所以說中國的霧霾與高經濟增速並無必然聯系。”林毅夫說道。

通常,一個國家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即低收入階段、中等收入階段以及高收入階段。林毅夫認為,正是由於我國目前處於第二階段,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導致了環境壓力的增加。

當國家處於中等收入階段時,例如德國、英國、美國等都曾經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因為制造業階段生產特性是能源使用密度高,而且排放的密度高,只有盡快進入高收入階段,產業結構變成以服務業為主,才能更好的改善環境。

“不可能說我只要每天都有APEC藍,其他都不要。如果降低目前經濟增長速度,結果只會使我們在制造業階段停留的時間更長。我們應該在可以發展的前提之下,盡量快速的發展。”林毅夫說道。

誤區二:投資=產能過剩

“很多人把我國目前的產能過程歸結為發展模式錯誤,指出我們過去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導致產能過剩,所以現在要轉變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我認為這個轉變要適時而為。我並不反對消費的重要性,但是以消費拉動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林毅夫說道:“如果收入水平沒有持續提高卻一味鼓勵消費,只會減少儲蓄增加借貸,發達國家之所以出現金融危機,就是因為消費過度造成的。“

因此,林毅夫認為,要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增長,而只有通過投資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才能使勞動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進而增加收入、刺激消費。但他同時強調,只有有效的投資,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如果繼續投資於過剩產業,毫無疑問會導致產能過剩。“如果是投資於產業升級、完善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方面,這樣的投資怎麽會過剩呢?“

誤區三:政府不應該做投資因為投資回報率低

目前部分學者提出一個觀點,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政府不應該用積極的財政對策,應該讓市場自己調節。並且指出,2008年以後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一般都比產業投資回報率低,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

對於這一觀點,林毅夫認為存在明顯的問題。基礎設施投資與一般的產業投資在投資回報周期、折舊率方面都不同;此外,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很多是外部性、社會性的收益,這不是產業投資中可以直接得到的收益。“民營經濟可能因為基礎設施回報率低,不願投資,如果這時候政府也不投資,只會讓基礎設施建設出現瓶頸,影響經濟發展。”

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其實是政府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好時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4年10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經濟下行的時候,政府可以用財政來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短期內可以啟動需求,創造穩定就業;長期來看,可以給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發現國內學界還有不少人認為政府的投資回報低,所以不應該政府來做。我認為這是誤區。我們仍然有很好的經濟增長潛力和投資的機會。”林毅夫說道。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25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438.html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財網 薛皎 2015-05-15 13:16:00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目前國內學界和業界對於我國經濟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存在三大誤區——有質量的增長意味著放慢經濟增速、把投資等同於產能過剩以及認為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5月14日,林毅夫在參加由複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論壇時說道。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誤區一:有質量的增長=放慢經濟增速

但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出現很多問題,例如環境壓力增大,霧霾問題突出。林毅夫指出,目前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認識,大家認為霧霾這麽嚴重,都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太快,因為過去增長不講求質量,用高速度犧牲了增長的質量,所以現在要有質量的增長,把增長速度降下來。

對於這一說法,林毅夫認為,環境壓力的增加跟經濟的發展確實相關,但是跟增長速度本身可能並不直接相關。

舉例而言,一個最好的對比是中國與印度。1979年,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按當時計價為182美元,印度是227美元,比中國高出25%。而2014年時,根據IMF提供的數據,中國的人均GDP是7572美元,印度是1628美元,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

“過去這36年,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速為9.7%,印度每年的增長是5.7%,明顯比我們慢,但並沒有看到他們經濟發展的質量比我們好。從各種指標來看,印度的霧霾比中國還嚴重,所以說中國的霧霾與高經濟增速並無必然聯系。”林毅夫說道。

通常,一個國家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即低收入階段、中等收入階段以及高收入階段。林毅夫認為,正是由於我國目前處於第二階段,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導致了環境壓力的增加。

當國家處於中等收入階段時,例如德國、英國、美國等都曾經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因為制造業階段生產特性是能源使用密度高,而且排放的密度高,只有盡快進入高收入階段,產業結構變成以服務業為主,才能更好的改善環境。

“不可能說我只要每天都有APEC藍,其他都不要。如果降低目前經濟增長速度,結果只會使我們在制造業階段停留的時間更長。我們應該在可以發展的前提之下,盡量快速的發展。”林毅夫說道。

誤區二:投資=產能過剩

“很多人把我國目前的產能過程歸結為發展模式錯誤,指出我們過去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導致產能過剩,所以現在要轉變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我認為這個轉變要適時而為。我並不反對消費的重要性,但是以消費拉動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林毅夫說道:“如果收入水平沒有持續提高卻一味鼓勵消費,只會減少儲蓄增加借貸,發達國家之所以出現金融危機,就是因為消費過度造成的。“

因此,林毅夫認為,要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增長,而只有通過投資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才能使勞動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進而增加收入、刺激消費。但他同時強調,只有有效的投資,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如果繼續投資於過剩產業,毫無疑問會導致產能過剩。“如果是投資於產業升級、完善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方面,這樣的投資怎麽會過剩呢?“

誤區三:政府不應該做投資因為投資回報率低

目前部分學者提出一個觀點,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政府不應該用積極的財政對策,應該讓市場自己調節。並且指出,2008年以後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一般都比產業投資回報率低,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

對於這一觀點,林毅夫認為存在明顯的問題。基礎設施投資與一般的產業投資在投資回報周期、折舊率方面都不同;此外,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很多是外部性、社會性的收益,這不是產業投資中可以直接得到的收益。“民營經濟可能因為基礎設施回報率低,不願投資,如果這時候政府也不投資,只會讓基礎設施建設出現瓶頸,影響經濟發展。”

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其實是政府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好時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4年10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經濟下行的時候,政府可以用財政來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短期內可以啟動需求,創造穩定就業;長期來看,可以給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發現國內學界還有不少人認為政府的投資回報低,所以不應該政府來做。我認為這是誤區。我們仍然有很好的經濟增長潛力和投資的機會。”林毅夫說道。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28

大有可為的智能汽車市場路漫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01/152225.shtml

 620x0_1_2015032309172105300

 

 

文/日前,起緣於《碟中諜5》中阿湯哥的智能潛水服的《智能服裝:引爆2016智能穿戴新發展》猶如一磅重彈,激起了智能服裝產業熱論的千層浪。當然,《碟中諜5》中酷炫的智能科技遠不只潛水服一樣,還有那通過掌紋壓車窗解鎖的智能汽車,同樣博得觀眾的驚嘆聲聲。基於此,我們今天就來扯扯關於智能汽車的那點兒事。

行業巨頭逐鹿智能汽車

在說道智能汽車產業發展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科普掃個盲。其實,所謂智能汽車,就是在普通車輛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先進的傳感器(雷達、攝像)、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通過車載傳感系統和信息終端實現與人、車、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換,使車輛具備智能的環境感知能力,能夠自動分析車輛行駛的安全及危險狀態,並讓車輛按照人的意願到達目的地,最終實現替代人來操作駕駛的目的。

其實,人們對於智能汽車的暢想由來已久,並在20世紀正式踏上了探索之路。20世紀70年代,美歐等發達國家率先開始進行智能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與開發;隨後,我們國內也於80年代開始涉足無人駕駛汽車的理論佐證和技術研發。

在前期的摸爬滾打過程中,智能汽車的概念得到了不斷的充實和完善,引得越來越多的汽車、科技等行業企業試水智能汽車。日前,《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正在打造自主品牌的電動汽車,並已將原定於生產汽車的600人團隊擴張至1800人左右,計劃於2019年將首輛電動汽車推向市場。另國內企業也是紛紛摩拳擦掌,運籌帷幄。東風汽車與華為合作,在汽車電子、智能汽車、IT/ICT信息化建設等領域展開跨界合作;北汽集團與樂視攜手,以樂視汽車生產廠商的身份在智能汽車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上汽集團與阿里合作,同時開發無人駕駛功能;一汽集團則於今年4月發布了智能汽車“摯途”戰略;江淮汽車計劃於2020年進入3.0時代;海馬汽車也於今年3月正式發布了移動互聯人車生態系統;長城汽車則表示將投50.33億元用於發展智能汽車項目。

伴隨著大腕大款而來的各汽車、科技、互聯網企業搶灘智能汽車市場,無疑將對行業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並將引領整個智能汽車及相關產業朝著做強做大的方向邁進。

智能汽車產業空間何在?

“碟5的黑科技中,對那個手掌按壓玻璃直接開銷的智能汽車比較感興趣,不知道對於創業屌絲來說,還有沒有可以切入的空間?”繼智能服裝的討論之後,網友再度提出如是疑問。對此,我可以給予的回複是,“智能汽車的市場空間巨大,行業發展大有可為”。這個推斷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的考慮:

一、國家政策支持加速智能汽車產業發展

據有關部門預測,2015年全球85個主要國家的汽車銷量將在同比增長3.8%的基礎上,首次突破9000萬輛。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銷量有望增長8.9%達2570萬輛,保持上升勢頭。這為智能汽車及相關技術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肥沃的土壤。

而在龐大的市場機會面前,國務院於上半年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所提出的利用三十年時間將我國從制造大國發展成為制造強國,更是一劑強心針。因為基於此要求,工信部已經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掌握智能輔助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初步建立智能網絡汽車自主研發體系及生產配套體系,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建立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及產業群,基本完成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國家有要求,行業便有需求。那麽,相關的利好政策自然也就少不了了。這個時候,不管是老牌公司,還是新創企業,但凡能借得政策東風之勢,必有企業發展之機,

二、智能汽車產業發展繁衍商機重重。

伴隨著智能汽車產業的推進和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汽車的周邊輔助產業發展頗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之勢。目前,已經有許多成熟的輔助駕駛系統被廣泛地應用於汽車之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動感應雨水及雨量來控制開關和頻率;自動前照燈,在光線不足時會自動打開;智能空調,通過檢測人皮膚的溫度來控制空調風量和溫度;智能懸架,也稱主動懸架,自動根據路面情況來控制懸架行程,減少顛簸;防打瞌睡系統,用監測駕駛員的眨眼情況,來確定是否很疲勞,必要時停車報警……這諸多的衍生產品線,無不蘊藏著商機無限。

於此同時,汽車行業的智能化、節能化和車聯網發展趨勢,還推動了汽車電子萬億級市場不斷擴大。根據德勤測算,2016 年全球汽車電子規模將達到2,348億美元, 2012-2016年複合增長率為9.8%。2014 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總規模同比增長 13.8%,達 579.2 億美元。而在接下來的2016 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預計將繼續保持以兩位數增長,有望達到740萬以上。在消費電子增長勢頭轉弱的情況下,汽車電子市場將有望成為電子行業新的增長點。

智能汽車領域的市場機會不僅存在於橫向的輔助產業設備中,同樣也滋生於車聯網的縱向產業鏈相關環節。如上遊的元器件和芯片生產企業,中遊的汽車廠商、設備廠商和軟件平臺開發商,以及下遊的系統集成商、通信服務商、平臺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等。據《2015年車聯網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車聯網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62.8億美元,到2020年,全球車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1311.3億美元,即2015-2020年間全球聯網汽車產品的銷售將增長近4倍

智能汽車發展的前路漫漫

智能汽車產業前景可觀,但是,其發展也面臨著基建設施、安全保障、法律和道德規範等各方面情況發展不完善帶來的制約和禁錮。

首先,智能汽車要真正像人們所預想的那般“智能”地運行,需要有相應的智能交通設施建設為基礎。例如由於無人駕駛汽車靠傳感器感知路面障礙,或者通過4G/DSRC與道路設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側、彎道等布置引導電纜、磁氣標誌列、雷達反射性標識、傳感器、通信設施等。如若這些都不能得到實現,那麽智能汽車的發展可謂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途停留於紙面,空談。

其次,智能汽車所依賴的智能信息系統的安全尚令人擔憂。據媒體報道,在一次網絡安全大賽中,一名14歲的黑客利用從RadioShack購買的價值15美元(約合人民幣96元)的電子元器件組裝了一臺設備,便能遠程開啟汽車車門、發動引擎,通過車載音響系統播放其手機上的音樂。

近年來,更有多起智能汽車被黑客入侵事件讓智能汽車網絡安全成為公眾關註的焦點。今年3月,烏雲平臺曝光了比亞迪智能汽車的一個漏洞,通過該漏洞,黑客可以編寫程序獲取任意車主的信息如姓名、車牌號、車架號、身份證號、第二聯系人姓名、手機號和控制密碼;甚至還可以在沒有鑰匙的情況下,利用電腦於兩分鐘之內完成遠程開鎖、鳴笛、閃燈、開啟天窗等行為。

無獨有偶,國外大牌汽車廠商也是頻頻被曝安全漏洞。今年1月,德國的一份報告顯示,寶馬汽車公司的“互聯駕駛”系統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利用這一漏洞可在幾分鐘內無線開啟汽車的車門;7月初,路虎攬勝因車載系統的漏洞可能導致車門被遠程開啟。

這一系列的安全事件,無不讓人對智能汽車的安全心存芥蒂,也讓整個行業認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興威脅。正如全球科技與管理公司Battelle首席科學家阿努賈·孫納克(Anuja Sonalker)所言,“汽車廠商會意識到,攻擊汽車的門檻比我們想象的要低得多啊,而且並非只有工程師才能夠攻擊汽車。”

除安全之外,由智能汽車引發的法律和道德問題也令人堪憂。可以說,目前,全球的法律系統還是跟不上技術的發展步伐的。比如,當無人駕駛的智能汽車發生事故時,責任如何鑒定?是駕駛員的責任,還是應該由汽車廠商、軟件提供商負責?再者,無人駕駛技術在設計程序中便是將保護車輛和車內人員作為第一要務,這在現實操作中很可能將涉及到交通道德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根(微信公眾平臺:陳述根本),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694

馴服內心率性而為的魔鬼

2016-03-21  TCW

我的內心總有一匹隨時可能脫韁的野馬,經常想放馬奔馳!

這匹脫韁的野馬就是「恣意率性,為所欲為」的念頭,任何事我都跟著感覺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生快意,莫過於率性而為所欲為。

當我想吃的時候,我就能縱情大嚼,滿足口腹;當我想看想聽時,我就能盡情飽覽聲色之美;當我想玩時,我也能放手玩樂,直到痛快淋漓為止。

這是生活上的率性而為。

工作上我也期待率性而為!

我希望我能當家做主,主導所有工作的進行,我對每件事都有意見,只要我的想法能被執行,我就會有成就感,因為這代表著我能為所欲為。

工作上的為所欲為,代表我有充分的發揮空間,我的專業被認同,我的能力被尊重,我能做所有我想做的事。

率性而為有一個絕對正確的名詞,叫作自由。生活上的率性而為,代表我擁有生活上的自由,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望,去過我想過的生活,這是最快樂寫意的情境。

工作上的率性而為,代表我對工作有絕對的自主權,我不用看任何人臉色,所有的決定我可以一言而決,我擁有最大的成就感,我做決定,我做主!

可是率性而為,也是全世界最可怕的事,其中隱藏著不可預知的風險。

人為什麼會率性而為,通常是來自於自信,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對自己掌控環境的把握,認為自己不論怎麼做,都可以擺得平,因此就毫無顧忌,為所欲為。

而我們一旦率性而為,經常就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所執行工作的難度,更可能錯估外在環境的複雜度,而使我們陷入不可測的風險。

率性而為雖然是我們心中的期待與想望,但我們並不能一切就率性而為,率性而為必須被有效管理,我們必須馴服心中期待率性而為的魔鬼。

要馴服率性而為的魔鬼,有兩大良方,一是內心自我的自覺,另一是來自外在世界的規範。

自我的自覺來自畏懼與害

怕,畏懼率性而為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率性而吃,可能喪失健康;率性逸樂,可能使生活沉淪;率性放手作為,可能導致深陷不可測的風險,而徹底摧毀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外界的規範則是對人類社會規則的尊重,道德、倫常,社會上大家共同遵守的常情常理,法律的禁制,這些都是外在的規範,率性而為也要在外界規範的許可之內。

孔子所言:七十而從心所

欲,不踰矩。不踰矩就是外界的規範,孔子追逐一生,才能從心所欲,而仍有不踰矩的但書。

人生期待快意而行,率性而為,但永遠要保持畏懼害怕之心,也要遵守規範,才能持盈保泰,安穩一生!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自慢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撰文者何飛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59

安永企業家獎在杭啟動:誰是應勢而為的商業翹楚?

5月22日,安永在杭州宣布,安永企業家獎2017中國項目正式啟動,並從即日起開始接受各界提名。本次啟動儀式以“應勢而為,合作共贏”為主題。

作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國際商業獎項之一,安永企業家獎被譽為“商界奧斯卡”。該獎項評選於1986年在美國首次舉辦,至今已擴展至逾60個國家和地區及145個城市。其旨在表彰那些以非凡的遠見、超群的領導才能和卓越的成就來激勵他人的傑出企業家們。安永企業家獎於2006年在中國首次舉辦,今年則是首次在杭州舉辦。瑞士信貸今年再次擔任安永企業家獎2017中國項目的白金贊助商。

安永中國主席兼大中華首席合夥人吳港平表示,近年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發展動力不足。而中國經濟增長依然處於世界前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融入全球價值鏈,擴大對外投資,整合全球資源。放眼未來,既要以國際化的眼光洞察市場,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又要以協同合作的意識長遠布局,優化資源配置,營造共贏環境,中國企業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安永華中地區主管合夥人畢舜傑表示:“當今全球化浪潮湧動,世界政治、經濟局勢動蕩,商業領袖們正在重新思考,如何在波動、不確定的環境下運營一家公司。在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時,企業家們應當將目標嵌入更廣泛的業務領域,把握當前商業環境提供的機遇,努力獲得多方支持,實現發展並獲得成功。這也是安永企業家獎的內在精神體現之一。”

安永企業家獎中國項目聯合主席黎誌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2017年以來,A股市場IPO趨嚴的同時審核速度加快,不僅有利於A股市場健康發展、方便投資者更好地選擇投資標的,也有助於加強行業內競爭,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給予優秀的企業更多的資金支持。

瑞信大中華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主管洪長福對第一財經介紹,瑞信“企業家銀行”的定位,與安永企業家獎有著很強的契合之處。在這些年的經營和發展中,瑞信立足於投行和私人銀行的綜合服務平臺,為大量中國企業提供了融資服務。與此同時,瑞信也切身感受到了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企業家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2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