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樂網賣身記:戲劇性轉變只因騰訊

http://news.imeigu.com/a/1317405661772.html

「為了生存下去!」我樂網一位員工對於該公司被人人網收購發出這樣感嘆。

2011年上半年還想堅定地走融資發展路線的我樂網(56.COM),幾個月後決定以8000萬美元的低價被收購,而剛剛上市的人人網則不得不拿出自己市值十分之一的錢來購買我樂網——用陳一舟的話說,這也是他能出得起的最高價。

人人網和我樂網(56.com)這兩家公司命運的戲劇性轉變只因為一個公司——騰訊。

這起金額不算大的併購與去年8月康盛創想選擇被騰訊併購類似,只是併購雙方從一強一弱變成了兩者均弱。

一個弱弱聯合的組合能否對抗得了正在全面發力的騰訊帝國?

滄桑56

一位瞭解此次併購的核心人士透露,2011年上半年,我樂網的戰略還是通過融資獨立發展。但是到了下半年我樂網重新審視了大環境的改變,為了生存,我樂網迅速決定尋求被收購——整個戰略的轉變前後不過兩三個月。

我樂網的發展歷史著實曲折。我樂網於2005年成立,最開始以「56」為名。創始人周娟是網易舊臣,曾經運營過網易個人主頁、郵箱等千萬級用戶產品,離開網易後創辦我樂網。

開始,我樂網一帆風順,直到2008年,我樂網創始人周娟的計劃還是「獨立發展三年後上市」,在地域上也曾一度形成優酷在華北、土豆在華東、我樂網在華南的三足鼎立態勢。

後來,56網一度被關閉,恢復訪問後,市場格局大變,用戶流失嚴重。而優酷和土豆江山已穩,搜狐視頻憑藉打擊盜版上位,奇藝網憑藉百度流量迅速崛起。

但這些並非促使我樂網賤賣的主要原因。我樂網恢復訪問的那段時間前後,我樂網把自己定位為專門的UGC(用戶自己上傳內容的視頻網站),這也幫助該公司的用戶逐步回流。此時我樂網仍然沒有放棄獨立發展和上市的計劃。

如果不是騰訊視頻的開始發力,也許我樂網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走下去。一切都發生在2011年的5月下旬。騰訊對外宣佈了自己的視頻戰略,強大的騰訊把視頻整合後以獨立域名正式上線。

我樂網高層開始警覺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

當然,這裡不得不提的另外一個背景是2010年年底優酷上市,2011年8月份土豆網上市,接著中國概念股在美國遭遇全面阻擊。視頻領域的投資環境也已經時過境遷,上市或者融資似乎都不會再那麼順風順水。

人人網短板

最終,並不是那麼強大的人人網成了我樂網的最佳人選。因為人人網對於UGC的需求更為迫切。

人人網董事長兼CEO陳一舟要想做SNS,就必須讓用戶能上傳視頻,而此前人人網確實沒有這個功能。該知情者稱,美國最大的SNS網站Facebook正在尋求收購美國第二大視頻網站——SNS,沒有UGC服務是不可能的。

是的,人人網看起來要比奇藝更加需要我樂網——儘管人人網是「第一家以SNS概念上市的中國公司」,卻實在不能成為中國SNS第一網站。

i美股分析師胡龍飛也稱,人人網最大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另一家高舉SNS招牌的開心網,而是騰訊的Qzone。儘管人人網的新增用戶也不少,但如同招聘網站一樣,用戶都是在大量進大量出。

此外,人人網還面臨一個更大的威脅——微博。

除了騰訊之外,人人網也急需開拓自己新的收入增長點。

儘管人人網把自己定義為SNS,但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廣告和遊戲。

此外,人人網旗下的糯米網仍然在投入期。糯米顯然不能成為人人網短期內創收盈利的來源,現在仍在虧損。事實上,糯米網既不能盈利,也不能為人人網增加多少粘性——團購客戶很難忠誠,哪裡有便宜貨他們就去哪裡。

儘管陳一舟執著地認為這樣做更好,但他也不得不趕緊為人人網尋找新的廣告載體——視頻。

是的,目前中國互聯網廣告的大頭都集中在視頻上——這部分廣告是在切電視廣告的蛋糕。對於陳一舟來講,能夠分得一杯羹的重要前提就是自己有視頻的載體。

弱弱聯合

選定了對象,估值就成了雙方談判的核心。這是人人公司去年紐交所上市以來,首次重大戰略收購。整個過程不過兩個月左右。

此時的我樂網雖然仍處虧損,但是一份瑞銀的報告稱我樂網在明年全年的虧損額將控制在200萬美元之內。

知情人士透露,我樂網的收入中60%到70%是廣告,其他30%到40%的收入則來自遊戲和「我秀」中的增值收入——例如用戶可以花錢給在線唱歌的女孩贈送禮物。

事實上,對於我樂網來講,這已經是一份經營得不錯的資產,其流量大於酷6,虧損小於酷6,但估值僅比酷6的6000萬美元市值多2000萬美元。當然,這已經是陳一舟所有能拿得出的現金,他不願意用人人網的股票來收購我樂網。

因為在陳一舟看來,人人網現在的股價被嚴重低估,所以認為給「現金+股票」或直接給股票對人人網來講都不合適。我樂網歷史上的融資額為3000萬美元,8000萬美元的現金足以讓VC套現退出。

這筆交易的金額當然也影響著牽線搭橋的華興資本。華興資本從我樂網成立之初開始就在擔當該公司財務顧問,參與了幾次融資。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在人人網順利併購我樂網之後,按照行業慣例華興資本可以從中得到2%到10%的佣金,併購總金額越大華興得到的佣金比例越少。

一些人認為人人網收購我樂網之後,可以分享其帶寬。不過i美股分析師胡龍飛告訴本報,他從人人網處瞭解的情況是,收購我樂網之後,人人網還要替我樂網購買帶寬。

事實上,人人網收購我樂網之後,老問題又會擺在人人網面前:如果走正版長視頻模式,則不僅陷入了高企的版權和帶寬裡,並且又要面對優酷、土豆、搜 狐、奇藝的同質化競爭;如果我樂網堅持走UGC模式,又會面對版權和內容監控的風險。這至少會讓其增加不少內容監控人員成本。而廣告主如果能夠接受在人人 網用戶自己上傳的視頻內容上投放大量廣告,那麼優酷和土豆豈不是又要轉型回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2

改革焦點的戲劇性變遷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897

在近30年時間裡,收入分配問題一直與中國改革相伴相生。

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步,是從打破大鍋飯、鐵飯碗的「平均主義」收入分配製度入手的。從那時起,收入分配一直就是熱點問題,但不同時期焦點也不同。

1996年,國務院曾召開常務會議研究討論收入分配問題,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王春正在會上做了報告,宋曉梧參加了該次會議,他回憶,那次會議已經提到了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收入過高問題。

當時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面臨的主要矛盾,集中在轉軌時期的國民收入超分配和國有資產流失等。當時廣泛流傳的學者追問是,僅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中國如何就從平均主義盛行走到了貧富差距懸殊?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1993年曾借調到當時掛靠在國家計委的國務院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辦公室。他回憶說,當時國務院成立這個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有三項:限制國有企業中工資侵蝕利潤的現象;解決「國民收入超分配」問題;擬定新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方案》。

當時的背景是,1993年放開民營經濟之前,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國有企業。1980年代國有企業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實行「利改稅、撥改貸」之後,所有者缺位和預算軟約束的體制弊端暴露無遺,造成一方面國有企業普遍虧損,另一方面企業工資收入極高。1990年,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佔比高達53.4%,創下歷史的高點。

「當時很多官員都請客送禮想下海進企業,北京機關事業單位的當時都非常羨慕首鋼公司員工,」楊宜勇說,「他們對象都好找些。」

由於國有企業的利潤不斷下降,政府的財政收入成了無源之水,導致中央財政陷入嚴重危機,以至於兩次向地方「化緣」。直至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中央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才開始穩步上升。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與1990年代相比,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一方面初次分配中,政府財政收入在分稅制和土地財政模式下迅速擺脫羸弱窘境,以年均20%、超過GDP增速一倍的速度連續10年增長,公務員和政府官員重新成為「公眾眼中最幸福職業」。

另一方面,「工資侵蝕利潤」的局面已被人遺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同期企業盈餘佔比則提高了10個百分點。

最為神奇的「逆轉」,發生在1990年代一度難以為繼的國有企業身上。

1998年朱鎔基出任國務院總理後,國有企業進行下崗分流、抓大放小等戰略性調整,逐漸退至電網電力、石油化工、金融、電信、民航等行業。隨著中國經濟「黃金十年」的到來,國有企業在這些領域借助特許經營、准入壁壘、價格管制等行政性壟斷,迅速崛起。壟斷性暴利行業成為收入差距矛盾新的焦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11年,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從10.73萬億元增長到39.25萬億元,淨利潤從3262.3億元增長到1.94萬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7.6%、25.2%。

與這個過程同步的是,2001年之後,全國收入分配的基尼係數超過0.45這條國際「紅燈警戒線」。

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組織的全國居民收入調查發現基尼係數已介於0.48-0.49之間,接近兩極分化的臨界點0.5。城鄉收入差距則接近3.3倍。到現在,他估計情況跟2007年時差不多,約為0.48。

按照國際慣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過程中,收入分配狀況會隨經濟發展過程而呈一條倒U形的「庫茲涅茨曲線」,即在農業社會向工業文明轉變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收入差距會迅速擴大,爾後是短暫的穩定期,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會逐漸縮小。

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近30年間,收入分配差距之大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且其擴大趨勢還看不到止步的苗頭。

於是,對壟斷行業進行限制,和通過二次分配來調節收入差距,成為新的改革焦點。

2010年7月,在一次收入問題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經濟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輝清曾指出,「在經濟起飛階段,一些國家收入差距沒有擴大,最後這些國家成了發達國家。而另一些在此階段沒有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的國家,到頭來一直是發展中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15

烏克蘭局勢戲劇性逆轉 政府軍在激戰中受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34

未命名

周日(8月31日),烏克蘭政府軍在東部地區與分裂分子的激戰中受挫。烏政府與北約最近指俄羅斯軍隊與武器裝備加入親俄派陣營。歐洲領導人周六威脅稱,若不停止對分裂分子的支持,就對俄羅斯施加更多制裁。

據《華爾街日報》,周一(9月1日),烏克蘭政府將與親俄派及俄羅斯官員在白俄羅斯明斯克市舉行談判。烏總統波羅申科表示,他希望新一輪談判能在停火方面取得進展。俄羅斯塔斯社報道稱,親俄派二號領導人將加入這場談判,但他對談判有所突破並不抱有希望。

目前,尚不清楚烏克蘭政府是否做好準備接受繼續讓分裂分子控制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的協議。

此前,波羅申科誓言要打敗親俄派,除非他們自動投降。然而,隨著烏克蘭政府與北約組織所稱的超過1000名俄羅斯士兵加入分裂分子陣營,烏政府軍與親俄派的戰鬥局勢近期發生戲劇性逆轉。先前遭包圍並節節敗退的分裂分子似乎占據了上風。

烏克蘭安全官員稱,俄羅斯軍隊、坦克及防空系統相結合,削弱了政府軍的空軍優勢,幫助分裂分子重新開放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的補給線,並在戰略性港口城市Mariupol附近開辟了一條新的戰線。親俄派稱俄羅斯軍隊正加入他們的戰鬥,盡管他們正在休假。但俄羅斯方面對參與烏境內戰鬥予以否認。

據美國之聲報道,周日,分裂分子從海岸地區發射的炮彈擊中了一艘位於亞速海(Sea of Azov)的烏克蘭巡洋艦。目前尚無進一步消息。這是雙方自4月發生武裝沖突以來的首次海事沖突。親俄派與政府軍上周在亞速海附近開辟了新的戰線。

如此一來,波羅申科的談判立場似乎有所減弱。歐洲對波羅申科呼籲國際社會給予烏克蘭軍事援助持冷靜態度。

俄羅斯周日再度呼籲烏克蘭放下武器、開展談判。據《今日俄羅斯》報道,周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接受國家電視臺采訪時稱,

基輔必須立即著手實施“實質性的、有意義的談判。不是一種技術性的討論,而應當考慮烏東南部政治組織組建和國家地位問題,以保證生活在該地區人民的合法權利。”

他還補充稱,指望反叛分子冷靜地看著他們的家園被摧毀是一種幻覺。

普京還呼籲基輔考慮即將到來的秋季和冬季的供暖季。他稱,東南部地區被破壞的基礎設施需要維修,否則人們會凍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80

戲劇性轉變 俄羅斯終獲里約奧運會資格

全面禁令解除,俄羅斯運動員終於等來了重返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賽場的機會。

7月24日,在3個小時的會議之後,國際奧委會宣布,俄羅斯運動員能否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會將由夏季奧運項目的各個國際運動聯盟決定。由此,國際奧委會實際解除了對俄羅斯運動員的全面禁賽。

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表示:“我們已經設立了一系列非常嚴格的限制,每一個俄羅斯運動員都必須遵守——如果他或她希望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話。我想,通過這一做法,一方面我們平衡了整體責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保護了每個運動員個體的正當權利。”

世界反興奮劑機構不滿

當然,支持對俄羅斯予以禁賽處罰的人對於這一結果並不滿意。

英國體育部長特雷西·克魯奇表示:“之前關於俄羅斯運動員使用興奮劑的麥克拉倫報告中的證據太多了,毫無疑問指向更強硬制裁的需求,而不是在這麽晚的時候再將其留給國際聯盟。”當下,28個獨立體育項目聯盟只有12天時間對每一個俄羅斯參賽選手的反興奮劑記錄進行分析,還需要考慮不同項目的測試需求和規則。”

一些運動員對國際奧委會的決定提出了批評。前奧運遊泳運動員沙龍·戴維斯對英媒表示:“對於國際奧委會將制裁權下放我覺得很悲傷。因為他們經常這麽做——把權利下放給獨立管理機構,但我不認為管理機構會有時間真正操心這個事情。”

全面禁止俄羅斯參與本屆奧運會還要追溯到2014年。當年12月,德國一家媒體宣稱,99%的俄羅斯運動員存在使用興奮劑的行為。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隨後宣布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調查這一指控。2015年11月9日,WADA的獨立委員會表示,俄羅斯存在國家支持、系統性的興奮劑行為,應該被禁止參加國際比賽。2016年7月18日,WADA的麥克拉倫報告進一步指責俄羅斯國家層面的興奮劑計劃在4年時間內貫穿了“絕大多數”的夏季和冬季奧運會。世界反興奮劑機構主席克雷格·里迪據此表示,希望國際奧委會“禁止所有俄羅斯運動員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會”。對於國際奧委會放棄對俄羅斯施以全面制裁的決定,美國反興奮劑機構認為國際奧委會“缺乏決定性的領導力”。

俄田徑隊明令被禁賽

現在,俄羅斯運動員在運動會中需要依賴於國際體育聯盟夏季運動項目的決定。每一個機構都需要確認,俄羅斯奧委會中的哪些人可以符合國際奧委會的標準,並參加奧運會。

據俄媒報道,俄羅斯共派出387名選手參加2016里約奧運會。24日,國際網球聯盟迅速確認,俄羅斯斯的7名網球選手滿足了國際奧委會的要求,已經通過了“俄羅斯境外嚴苛的反興奮劑檢驗”。另外,國際田徑聯合會已經確認,俄羅斯的田徑運動員無法參加奧運會。國際田聯主席羅德·可表示,“基於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從過去8個月中了解的信息,國際田聯可以對任何國際體育聯盟提供建議。”

唯一有資格參加本屆奧運會的俄羅斯田徑運動員是達利亞·克里施娜,過去3年中她一直在美國生活和比賽。對剩下67名無法參賽的俄羅斯田徑運動員而言,“不在俄羅斯境內生活”成了參加2016里約奧運會的必要條件。而這67名選手中,包括俄羅斯奧運冠軍伊蓮娜·伊辛巴耶娃、世界冠軍謝爾蓋·舒本科夫和瑪利亞·庫奇娜等。

因此,除去被禁止參賽的田徑運動員後,俄羅斯奧運代表團目前還剩下320人的可能名額。但不能排除這一數字還會減少。目前,俄羅斯舉重運動員也可能被列入禁賽之列。

俄體育部部長依舊樂觀

不過,無論從現實還是理想角度,俄羅斯體育界對最終參賽依然態度樂觀。

“不允許所有俄羅斯運動員參加比賽是一個絕對的錯誤,國際奧委會自己也非常清楚。這將會成為世界級的體育醜聞,而國際奧委會自己也不希望看到。”伊辛巴耶娃表示。

俄羅斯體育部長維塔利·穆特科則相信,大多數的俄羅斯運動員最終能擠上末班車,參加里約奧運會。“我相信,大多數俄羅斯運動員可以滿足國際奧委會的標準。總體上,我們的隊伍是由經驗豐富的運動員組成的,他們在國際聯盟中都有著完整的檔案。”穆科特說道,“奧運會之前對俄羅斯運動員采取的標準是非常嚴苛的。但我可以告訴你們,俄羅斯的大部分運動員都遵循這些標準,因為80%的俄羅斯運動員都持續參加國際比賽,身經無數國際測試。”

盡管最終究竟有哪些俄羅斯運動員被關在里約奧運會的門外還不得而知,但穆科特表示:“我相信,我們的隊伍最終都可以參加奧運會,我們會為他們高興。這是一支有趣而且年輕的隊伍,有很好的潛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903

戲劇性的尋常事 潘燦良 龍文康 2017-02-17

1 : GS(14)@2017-02-19 14:51:13

https://www.am730.com.hk/news/%E ... 6%87%e5%ba%b7-66125
今年,香港回歸20年,也是第四屆特首選舉年。若家是社會的寫照,一個有老、中、青三代的家庭,長子曾經移民、回流、再成為特首選委之一,假如這家人在回歸前1996年、沙士(SARS)後2004年、最新特首選舉年,每年一次聚首同枱食飯,會是怎樣的境況?《第45屆香港藝術節》戲劇節目、舞台劇《香港家族》(下稱《家族》)三部曲,透過一家人聚散離合間的三餐飯,側寫港人面對幾個重大變遷的生活矛盾與思想衝擊。
文:許惠敏
圖:莊振邦、林俊源


《家族》將於下周五開始,分三部曲公演,潘燦良飾演的長子黃秋榮,是主線人物,首部曲是他在1996年移民加拿大前,跟家人吃餞別飯;二部曲是他在沙士後經濟低潮期的2004年,回流後與家人吃冬至飯;三部曲是他成為有投票權的特首選委,跟家人共享大閘蟹的一餐。演繹一個橫跨香港風雲色變20年的角色,讓潘燦良有機會重新咀嚼這些年的感受,「當要將我們生活的尋常事搬上舞台,便發現原來香港人在這廿年經歷了很戲劇性的事情。」此劇的編劇是龍文康,去年憑聯合編劇的電影《樹大招風》獲金馬獎,擅於從家庭折射香港的時代變遷,他表示,作為創作人,對近年發生的事必有反思,創作就是反覆自問的過程,「生活在這地,有所感觸,便透過創作表達。」談到三部曲的年代設定,他透露是兩年前的構想,由前年雨傘運動到去年立法會選舉,香港正值多事之秋,2017年更是充滿變數,將於3月公演的第三部曲,貼近特首選舉,自是話題所在,不過,他強調不是寫選戰,而是以家為題材,「想借助香港一個家庭的日常,如生老病死、衝突、誤會、婚外情、沒人承擔等,去思考如何看『家庭』。」他預想大概20年後,隨著一孩或無孩家庭的比例增加,家的觀念會逐漸改變,未必再有大時節回家吃飯這回事,「這三部曲故事,可以是一個紀錄。」目的是為了存留承傳下來的家庭觀念。
news-images
news-images

身份反思
《家族》的題材貼地,涉及回歸前後的20年,到底,潘燦良與龍文康如何度過回歸這歷史性時刻?兩人竟不約而同表示,迷迷糊糊便過了。回歸當天,潘燦良趁放假約朋友一起看儀式,感覺跟除夕倒數差不多,「除非被涉及或參與其中,否則很多香港人如我,只覺件事像大風一樣吹過,你會稍微被吹動一下,然後就過了!」龍文康甚表認同,撰寫這劇本,反讓他認真細想當時怎樣過,「為免落入寫歷史或說得太『白』(明白)的狀況,我會思考生活如何被一種氛圍影響。」縱然,對獨立事件的感受未必很深刻,累積起來,還是有一定影響力,潘燦良分析道:「我覺得香港人愈來愈認識自己,包括被改變身份、被重新教導如何做一個國民、再思考只是搵錢食飯過活,其實做過些甚麼?當開始發問,便是慢慢認識自己的過程。」相比以前對港英政府不聞不問,不穩定的環境,讓港人開始醒覺。龍文康承認,近年不時反思自己與香港的關係,「若談到在香港的身份,這真是自己成長的地方,會自問可有為這地方做些事嗎?不過,對我這類人,會參加遊行,卻不會也不夠膽走到最前線,或者會多點關心發生甚麼事,在網上找資料查探點解,多點認識事情的原委。」


從身份想到「家」
在90年代初的移民潮,「歌神」許冠傑以一曲《同舟共濟》高唱「香港是我家」,勉勵港人不要「移民外國做二等公民」,然而,當家愈變陌生,家事愈趨荒謬時,移民再次成為熱話,「你話香港是否family?當然係!」龍文康肯定自己的香港人身份,卻更喜歡做個地球人,「除了關心自己、家庭和這地,真的還有整個地球,如果可以拉闊點,每個人能朝這個方向,Family,其實可以很大。」他不諱言,「我雖沒有一種有事便移民的心態,但老實講,我又不至於要在facebook寫要守護香港,或者我已不是最年輕的一代,他們對社會發生的事情,是有很大衝擊。」潘燦良認為,即使他與年輕人也是土生土長香港人,對「香港是我家」的理解,存有世代差距,他的父母於戰亂時期來港定居,兒時會跟雙親回鄉,「我們這年代或早些年代的人,要返內地尋找最原本的根,不太認為這是寧死也要留低的地方,香港是我家,其實是很模稜兩可的事,最深層不是一種『家』的感覺,只是我們期望這裡成為我們的家。相對而言,父母在港出世的年輕人,對香港是我家會有較鞏固的感受。」


荒謬的一票
潘燦良形容角色黃秋榮集合香港人的典型心態,96年,他曾經往加拿大探望一個家庭,舉家移民的20人,其中有成員放棄在港穩定的文職工作,在彼邦轉做三行工人,「我當時很震撼,但這反映很多人對香港的懷疑,寧願尋求未知的出路,對一個男人、家庭裡的丈夫、爸爸,是很大的承擔和挑戰。」當年正處於男人黃金歲月的黃秋榮,正是其中的寫照,經過7年平淡的移民生活,回流帶來衝擊,「有句對白是『那邊係好悶,悶到無嘢變過,那邊才是50年不變!』寫得很好,從中可看到香港人面對種種轉變的錯落感,其實,97後有一定的變化,尤其02至04年,更發現一個從來未見過的香港,這很諷刺!」要探索角色移民和回流的心理,總有朋友的經驗可參考,至於做選委的投票心理,便要先分析一個人為甚麼要成為選委,潘燦良認為,無論是覺得能提高社會地位、懵懂不知緣由、或「黃絲」等,「這絕對不是自由的一票,可能要聽命北方,或是為反對某些人而投票,或希望在困局裡做能影響世界的事。」既然,投票者處於被動位置,全社會卻關注那1,200票,是極荒謬又有趣,「一些相對地自由投票的國家,真的是喜歡誰就投誰,算是自由的一票,但這1,200票,怎可說是自由?是在困局裡被操控的遊戲,最荒謬是很多人爭取成為其中一分子。」他形容,選委本身已充滿戲劇性,「他將會面對的心路歷程會是怎樣?如何面家人、良心、自己的利益來投這票,單是爭取位置去擁有這一票,已經是可以有無限想像,太有趣!」


演與編的堅持
畢業於演藝學院的潘燦良和龍文康,前者演,後者編,同樣是兼舞台、電影、電視三界發展,兩人都有份堅持與執著。潘燦良表示:「鏡頭前演出所帶來的新鮮感,仍很刺激,讓我很享受,舞台雖已很熟悉和習慣,但也不會覺悶。」領教過入屋的影響力,感受過電影的超越性,他更要認真對待每一角色,「絕不想去撈,我希望放進一定的藝術性,我的要求是適應不同的環境,同時有自己的input放入角色,是使命感或責任也好,做起來會更有樂趣。對舞台工作更有要求,也以同一態度參與其他媒介的演出,要對得住自己的事業和參演的作品。」龍文康17歲加入無綫做了3年編劇,才入讀演藝,至今一直從事劇本創作,「這是兒時夢想,很喜歡創作故事,香港很少人能將寫字變成職業,我有幸仍能繼續,只望能發揮上帝給我的,跟大家分享。」他笑言,願望很卑微,只要仍有故事想說,而創作仍能維生,都會繼續。不過,大前提是享受過程,寫自覺有意思的故事,「創作過程痛苦又寂寞,至少要取悅自己,反正也無法控制觀眾是否喜歡。」他形容舞台劇創作猶如回到學校,台前幕後有商有量,「電影劇本只是藍本,猶如地圖,除非你跟導演關係緊密,否則,很多事情不在控制之內。」至於電視劇本,由於具有一定影響力,他會考慮創作責任,「例如一場吵架戲,突然鬧句『臭八婆』,我會自問是否適合,這不是自我審查,因為接觸面太大!」說到底,最緊要是合作夥伴,能產生不同的創作火花。
news-images
生老病死,也是家庭的必經階段。
news-images
潘燦良演的角色,經歷移民、回流兼做埋選委,橫跨20年,甚考演技。
news-images
《香港家族》故事圍繞一家人三餐飯,同枱食飯,是各自修行或吵吵鬧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0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