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78到08年的三十年间的12次机遇,你抓住了几次?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tlb.html作者:西瓜大队长

随便写写的,送给同龄的70年代,80年代的人。

之所以想写这个东西,是因为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各个社会阶层的变迁动荡很大,在这种动荡的变迁语境下,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继承,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抓住了这些机遇,一夜暴富,有些人含辛茹苦,至今尚不得温饱。抚今追昔,希望对未来能有所警示。

————————————————————

我是个70年代的人,从事了大约5年左右的私人股权投资,从最初的风投做起,最后转到PE行业。我们最关心的就是下一次浪潮或者机遇在哪里,适合谁,不适合谁,适合哪个行业,不适合哪个行业,我在平时闲聊的基础上拓展下,汇总如下,大家多多指正:

1、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投机倒把、个体户,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的人,掀起袖子走上个体经济的道路——代表人物 傻子瓜子。(这个机遇当时可是冒政治风险的,估计抓住的人不多,这一次机遇转型的人生活最为艰辛,虽然后来大多无果而终,但在那个时代,确是敢为天下先,率先走上了以财富确立幸福的道路)——现在我们还有这样的机会么?

2、85年开始到80年代末:乡镇经济,乡镇企业家,依托村或者集体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会团体内(村内)的声望或者职务(村长,支部书记),集资办起了村里加工厂,其中以苏南模式最为典型——代表人物:华西村。

3、90年代初:股票认购证——你当时通宵排队了?你收购了多少?代表人物——德隆唐家兄弟,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来的。

4、90年开始到90年代中期:价格双轨制——你当时有权利么?你有关系么?你有额度么?代表人物——我不想说。

5、90年代中期:期货。尽管很雏形,尽管“很黄很暴利”,但不可否认,当初炒期货,不知聚集了多少豪强,也不知聚集了多少血泪,以致于当时的期货大 鳄住酒店,甚至连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他住那个房间,不少黑社会顺道生意大发。代表人物——我的老板,硕果仅存的几个经历317事件后的大鳄,第1桶金就是 7亿人民币纯利,当时他才29岁。

6、90年代后期:国退民进。庞大的国有资本变卖,郎闲平一句“民营资本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道出了当时的实质。俄罗斯休克疗法在一夜间做的事 情,我们从97年开始用3年做完,不知道多少个人利用种种渠道,抓住了这样的廉价买卖的机会,为自己奠定了后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代表人物——太多了,您知 道的肯定不比我少。

7、90年代末期:股票以519为开端,大幅度的上涨,你参加了么?

9、90年代末期到2002年:网络时代的到来。你投资个网络公司么?你开设了这样的企业么?你拿着这样的融资计划书找过风投了么?

8、90年代末期到2007年。楼市上涨。你买房了么,你投资了几套?炒房团你参加了么?

9、2000年开始到2005年。世贸的加入给外贸出口加工业带来的机遇,你是否在这个行业?你是否做货代?你是做纺织品出口?

10、2003年到2007年。你有没有参与投资非流通股?想不到随后几年开始全流通了吧?

11、2004年到2008年。你开矿了么?你是不是矿老板?随便什么矿,后面几年的商品大牛市在等你。

12、2007年。股票大牛市。不要告诉我你没参加,或者你是2008年春天才进股市的。

————————————————————————

30年间,12次机遇(或者更多的我不知道,或者有些可能大家以为不算),多少人的财富起起落落,社会阶层的演进更替一层接着一层。
什么是聪明的人,富翁是如何发家的,看看这些机遇,再想想自己。。。。。

暂且不论社会道德,暂且不讨论资本原罪——我不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主义者,我知道很多人都想让自己过的好点,让自己的父母家人过的好点,我也知道他们都 不是坏人或者冷血的人,这种追求财富的愿望很单纯很朴素很简单——我只是回顾下过去,想看看将来还有什么机会,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不含金钥匙出生的草根 大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

David Webb: 中策可換股票據的認購者(最後2人)、張立:木人巷、脫苦海:機遇


(1)

有一位好心的讀者(匿名)終於找到中策可換股債券的最後兩位人氏的資料,但是資料尚未確定,故此希望大家能確認資料真偽,如當時人的關係人認為有錯,請告之。

首23人名單: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647

24.Zhang , Bryant Yu Tao,即張浴濤,其為財經界人氏。


美國特許分析師(CFA),從事了10年的投融資及收購兼並財務顧問工作。曾在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羅富齊父子公司進行國企上市、中資企業並購注資的財務 顧問工作;後加入Sim Vet公司,主要從事香港上市公司之間的並購、國企在香港私募、買殻上市以及香港上市公司收購國內資產的財務顧問等工作


http://www.21cnsun.com/cncfo/viewnews.asp?id=742

深圳匯金泰富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浴濤先生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學士,CFA(特許金融分析師),美國北卡維克森林大學MBA。先後在Leman Brothers,Bear Sterns等國際投資銀行任職。從1998年起,在香港主要從事基金管理、投資銀行業務,曾主持和參與了多個國際項目的並購及IPO業務。熟悉境外資本 市場業務與相關法律,是資深投融資專家及財務專家,現任公司副董事長。

http://www.huijinfund.com/aboutus/team.asp


25. 至於Wong, Daisy Fung kwan,即黃鳳群,原來她之前可能因違規離開證券業,不過好像英文名稱不太對。


證監會資料:

英文: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e/EN/sfcOpenDocServlet?docno=01PR159

中文: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e/TC/sfcOpenDocServlet?docno=01PR159

地產代理人資料 (p.11)

http://www.gld.gov.hk/egazette/pdf/20091337/s42009133754p1.pdf



(2)

又今日看到脫苦海的新文章,內中提及,講起機遇,提及張立「木人巷」一文,頗有深意,供大家分享。


看到這文章,又想起自己的發展歷程,又想起小弟的未來可如? 是否借此機會向外博一下呢?


有時人的思想真的奇怪,像小弟,既不想被人知道,又知道自己有一些影響力,總想有些新的機遇來臨呢,不過我總是擔心。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9372


木人巷


 


上位,如打木人巷,通常有四個階段。


 


當你還是新人的時候,如果被認為有潛力,就會受到打擊,不讓你出頭,在萌芽階段埋沒之,消失於無影無蹤。此為第一階段。


 


如果你有能力突圍,開始嶄露頭角,這時會面臨圍剿。這是最困難的時候。此為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當超越中層,爬上梯子向高處,中層會拖你的腿。


 


第四階段,當爬到城頭、穩坐高位,下面的人包括對手會為你鼓掌,人人慧眼識英雄。


 


這是一個循環。如繼續向上爬,又要從頭開始四個階段。因為高處還有更高。


 


娛樂圈、政治圈、保險業、傳銷業……這些競爭激烈的行業,上述模式反覆出現。朋友是製衣業的精英,他起步時對原有勢力構成威脅,受到全行圍攻,敗走南洋,再回馬槍,當站穩腳跟,各有地盤,大家讚他,傳媒捧為傳奇人物。幾乎每一行的後起而成功者都有類似經歷,因為這是人性使然。


 


擴而大之,國家如是。


 


從一八四○年以還,中國經歷被瓜分階段。人人爭割的肥豬肉,用白銀換鴉片的蠢國度。


 


中共立國後,封鎖、制裁、禁運近三十年。現時已爬上梯子,許多扯腿的手已無能為力了,二○○八年奧運前後較量是轉折點,再過十年,再看西方媒體在北京奧運開幕式把注意力放在小妹妹「假唱」,而忽視大時代的來臨,將會是笑料。


 


大勢已現,想壓制中國的力量,面對有深厚文化的傳統人潮,已呈頹勢,《紐約時報》十五日的文章說,「與公開敦促中國奉行西方模式的前幾任不同,奧巴馬先生此行更多是向北京作出保證,而非說教」。情勢已變。奧巴馬也變。


張立

(3)

又脫苦海在文中嘗言


一如現時某些人認為別人成功只因為早出生成為X世代,或Baby Boomer,或第二三代。所謂「江山自有才人出」,已經完全否定了年齡上的絕對優勢。


在上位者讓出機會,當然不想被一個人獨佔,自然找來多個競爭者,考 考他們的實力、誠意。老細送書給伙記,或叫伙記進修,或者只是無心快語,並不一定有即時機會,但伙記一開始就當係無心快語,則就算有機會亦變成無機會。

....


然則錯過機會的人,就不要自嘆際遇──機會是不會跪下來,要求閣下欣然接受。至於機會在手而不好好把握,則是一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究竟小弟的機會在哪呢,我也不知道。有網友找過我,想給我機會,但是我有種不安全感,在網上認識總不能當真,是不是我又浪費了很好的機會呢?


我真的不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3

機遇不常有 遇到須把握 黃國英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362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5/7)

世界盃進入後段,阿根廷戰敗出局,最傷心的會是廸亞高·米列圖。年紀不輕,三十開外,難得狀態大勇,希望在國家險中建功立業。可是教練棄而不用,屈居後備,轉眼已夢想成空。 球員生涯短暫,機會可一不可再。數年前巴西出局,人們都估計朗拿甸奴今屆會捲土重來,可是最後連國家隊也未能入選。今屆飲恨的美斯、C朗,下回有否一雪前恥的機會,也是未知之數。

很多人認為投資是持續一生的搏奕,而誤解了投資機遇,並 不會無限期開放。不少投資者擔心的,只是未來一千點的去向,但一位精明的戰友,卻擔心中國的好景,終有盡時。未來五至十年,中國的人口結構將會逐漸轉變, 人口紅利見頂回落,現時經濟的高速增長,未必能夠持續。

昨天在一個講座中也談到,19881997年,是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工資上漲、資產升值,如能好好把握, 是創富的良機。當內地出現加薪潮、投訴房價飛升,自已回心一想,才發覺內地可能已步上香港昔日之路。如果還是猶疑不決,不肯放手一搏,一屆又一屆,到了內 地像香港97之後,工資、資產有波幅無升幅才出手,就為時已晚。

看阿根廷被德國擊敗一役,另一體會是變陣要快。阿軍處於 下風之際,教練馬勒當拿還是遲遲沒有換入攻擊型球員,到賽事七十分鐘才出手,戎機已失。投資也是如此,很多人堅拒改變,始終鍾情於過氣股皇,例子會是匯豐(0005)、思捷(0330)。但是公司增長不再,只因歷史悠久、一度輝煌吸引投資者,如押下重注,時 光飛逝,數載之後發現貨不對辦,到時才變陣,或已太遲。

 


(本人客戶持有匯豐(0005)相關衍生工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53

管理特稿:科技小创新=商业大机遇?


http://www.p5w.net/newfortune/zhuanlan/201007/t3081166.htm


 对于新奇物件爱好者来说,新科技产品的魅力在于技术本身;而对于企业家来说,则是围绕新奇物件发展业务的可能。   尽管科技进步的步伐正在加快,但新技术总是要与真正的社会驱动力结合才能发生效用。例如,苹果iPad的成败虽然尚未有定论,但勇于尝鲜者早已 迅速抢购了这一掌上设备,而众多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士也卖力地为其大唱赞歌。理由?“必须亲自尝试下才能发掘其本质”。
当然也有专家对此不屑 一顾,认为iPad只是大一号的iPhone,或是精简了功能的笔记本电脑。所以,iPad的下场注定要像苹果公司众多其他失败的作品一样,比如 Newton和Lisa。
科技类创业家的阵营同样泾渭分明。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出现之前,许多电脑技术专家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并获得了 巨额财富,但另有一些人却未能如此幸运。
套用好莱坞编剧威廉·高曼(William Goldman)在《银幕春秋》(Adventures in the Screen Trade)中关于好莱坞的著名结论,创业是一件“没有人知道结果”的事。如同好莱坞电影一样,在上市之前,没有人真正知道一项新的科技产品是否会成功。 但在今天的科技创业环境下,马克·尼德曼(Mark Needham)有一个比大多数人都更好的主意。尼德曼早期在Psion公司从事用户定制应用程序和硬件开发工作,在Psion用户中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基 础,直到该公司在2002年突然退出市场。
形势要求尼德曼立即以另一种突破性产品整肃市场。他研究了许多设备,比如Palm Pilot掌上电脑、Card Scan的商务卡读卡器等。最后,尼德曼意识到,尽管网络泡沫破裂使技术市场急剧降温,但科技消费品将蓬勃发展。
但是,如果说尼德曼为了找到下一个畅销产品都需大费周折的话,那么对零售商来说,如何选择新产品的问题显然更大。尼德曼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够 辨识出那些能够真正取得成功的产品,比如TomTom卫星导航系统。于是他创立了Widget UK,与零售商独家合作,帮助后者挑选出可能的畅销产品,确保交易能让供应商和零售商双赢,并且为自己的公司带来合理的利润。
眼 下,Widget提供的各种新奇小玩意,包括思科的Flip Video,已经变得像其他家电一样容易使用,因此尼德曼正在考虑将经销网络伸向传统超市。
从事实体业务的零售商如今面临着互联网销售的激烈竞争,但正如亚马逊实际上扩大了传统图书市场的规模一样,网上供应商并未压制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增长。
明确知道想要购买款型和价位的买家通常会选择在网上购买。但是实体店铺拥有更多的物理空间,可以用来解释为何特定的产品价格更高、高价产品 能带来哪些具体好处。此外,实体店铺更能满足许多人的基本需要:在购买前亲自操作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97

美股新中国公司:机遇还是泡沫?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29078.html

者按:

中国公司闪亮接连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之后,机遇和泡沫的争论没有停止过。华尔街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追崇重现1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了吗?这真的是互联网泡沫2.0?又或者泡沫的并不是产业,只是那些个在投资者压力之下焦躁不安的企业而已?

 

争议优酷泡沫 亏损公司为何给出60倍市盈率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对于优酷在美国上市的暴涨给出了四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投资银行用五岁小孩都能懂的语言包装了这个公司——中国的Youtube。

不过优酷CEO古永锵却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学习模仿美日韩互联网模式,而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从用户角度来看优酷是独一无二的模式。”

之所以说优酷是中国的Youtube,显然是指优酷通过播放视频来获取广告,而且优酷与Youtube在美国的地位和情况基本相仿,优酷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视频网站,从未实现单季度盈利,时常遭遇版权纠纷。

当然,最大的区别在于,优酷终于实现了独立上市,但是Youtube却已被谷歌收购。

价值

在经历了两天上涨之后,优酷连跌三天。昨日,优酷收于29.72美元/股,总市值为19.71亿美元,已经低于搜狐市值26.44亿美元。而在优酷12月8日上市首日收于33.44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61%,市值高达35亿美元,超越搜狐。

优酷在Youtube+Hulu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付费观看和自制影视剧等新盈利模式,并尝试开拓无线视频领域。这也是古永锵的信心所在,同样是Youtube和Hulu都没有开拓过的新盈利模式。

对于视频领域的成长,德勤全球科技、传媒及电信业务部预测,2010年,全球电视广告预计价值1800亿美元,而全球网络广告预计为6300亿美 元,同时使用网络广告和电视广告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实现的品牌正面认知高47%。互联网分析师许单单认为,目前传统领域广告向新媒体转移的趋势很明显,包 括央视也在限制广告的数量和时间,“所以传统广告主会倾向于向视频网站进行投放。”

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告诉记者,作为视频业界的第一名,优酷理应享受更高的估值,尤其中国的视频行业应该享受更高的估值。“因为当用户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观看视频的时候,电视所享有的大量广告,也将随着观众的转移,而转向视频互联网领域。”

至于现在视频网站的竞争格局,洪波认为也已基本确定,几乎所有的视频大公司都有上市公司背景或者已经实现上市,“无论是资本门槛,还是政府发放的牌照门槛,都会让后来者很难在视频这一巨大市场做大,优酷、土豆等大公司会有先发优势。”

泡沫?

不过,一个从未实现盈利、单季度亏损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的公司,上市后却能够获得相当于优酷2011年预期收入60倍市盈率的高估值,虽然未来前景颇为光明,但其中是否存在泡沫呢?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率先在新浪微博中发难:“昨天和几位从硅谷来的风险投资者聊到最近中国的IPO热。都感觉华尔街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追崇在重现1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大把烧钱、概念炒作、没有清晰盈利模式,我把它叫互联网泡沫2.0。”

对于张亚勤的警示,《商业价值》杂志总经理万宁认为投资者的信用是消费不得的:“到头来损害的是中国那些真正用心创业的朋友,等到市场时机合适、商业模式创新、团队也很优秀,但却无法获得投资者足够的资金支持时,心会痛的。”

在专业美股网站i美股组织的一次小型访谈中,不同的专业人士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凯威莱德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大诚认为优酷股价已处于不合理区间:“我个人觉得中国概念股目前过热,不过优酷公允估值究竟多少合理,还需要6个月到1年时间来检验。”

博然思维北京合伙人Philip Lisio则给出了优酷高价格的理由:“优酷涨那么高,目前很难判断它是否到正确的价值区间,因为它具有想象力。”

知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则承认了泡沫的存在,但他对泡沫现象并不悲观,“泡沫或许有些,但是不会持久。”

刚刚获得了5000万美元融资的拉手网创始人吴波对于当前的泡沫就很满意。“这实际上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是天大的好事!迅速融资,将你认为有泡沫的资产置换成没有泡沫的资产。这一点,任何一个经历过2000年的创业者都应该学会了。但关键是别换错了!

分众传媒财务副总裁徐舸表达了乐观的看法,他认为短期内并不能判断中国概念股是否存在泡沫:“如果就单个公司的股价而言优酷IPO回报率确实比较高,但中国概念股整体股价并不离谱。”

至于目前优酷的状态,徐舸认为有些类似当年新浪、搜狐、网易等三大门户刚上市时期。优酷拥有如此大的流量,其未来广告也都来自电视广告,中国广告市 场规模有1000多亿元,且每年有15%~20%的增长,因此优酷未来还有很大增长空间。“虽然没有盈利,但有流量就有一切。”

张亚勤则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泡沫现象做了一个结语:“互联网整个产业绝对不是泡沫,只是有太多的泡沫企业。过度包装炒概念过几天就露馅了而且还堵了后面人的路。”

做过投资人、现任UC首席执行官的俞永福对此次大量公司以奔跑和包装的方式上市则有所担心,他向记者做出了比较悲观的预测:“此轮有些企业的上市对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很大,如果最终出现问题,付出的将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信誉。预计明年4月份之后,美国这轮上市市场窗口会关闭至少一年以上。”

斯凯网络:傍着“山寨”找饭吃

“只要你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币就会自动找上你。”当斯凯网络登陆纳市后,著名IT业评论人士、海辉软件市场总监冀勇庆调侃道。

冀勇庆想说的是,斯凯网络草根化市场定位的成功。这个似乎一夜之间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明星,在他看来,就是一个典型的隐形冠军。

发展

斯凯网络创立于2005年,创始人宋涛原是东方通信增值业务部门经理,拿手的活计自然与移动互联网服务有关。他一开始就将斯凯定位于手机应用平台,做的是类苹果APP Store模式,就是汇聚手机应用软件商开发的软件供手机用户下载使用。

最早触网的手机多为高端智能机,斯凯反其道而行之,主要定位于草根用户,一下迎合了2004年以来山寨机狂潮。截至2007年,斯凯用户近1000 万,营收破1000万元,当年获得红杉中国350万美元注资。不过,山寨机应用网络流量不大,斯凯的日子并不好过,宋涛说,有几个月公司发不出工资,一直 困顿不堪。

斯凯继续深耕山寨市场,它逐渐将战略重点转向手机游戏平台,去年末推出冒泡网游戏业务,黏住大批用户。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其用户已达4.789亿,累计下载36亿次,半年营收3.367亿元。

这是它12月9日登陆纳市的轮廓。在业内人士眼中,它被称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股,理由正在于庞大的用户群体。冀勇庆说它要感谢联发科,甚至认为斯 凯与联发科生存策略类似,即通过给手机设计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手机预装冒泡平台与应用,没什么门槛。当流量产生时,斯凯可以与移动运营商、SP、 CP、手机企业分成。

困惑

招股说明书显示,斯凯确实依托山寨生存。上半年其ARPU值大约7.5元,看上去一点也不高。但是,如果能达到一般分成比例即25%:75%的话,斯凯ARPU值可达30元。

但至少目前这不太可能。绝大部分山寨用户流量为5元,普通用户包月一般也在20元以下。如果斯凯继续混迹山寨或普通功能性手机平台,它可能只会扮演赚不到大钱的英雄。

这恰恰就是它要面临的一个坎。目前,山寨手机及一般功能手机市占率虽仍高达74%以上,但价格低于1500元甚至1000元的智能机市场正在膨胀。 本土手机企业、摩托罗拉、HTC甚至都在大推低端智能机种,低端智能软件方案势必会冲击斯凯非智能机软件平台——尽管它已推出基于塞班平台的软件。

混迹山寨也要遭遇政策与监管。相关部门一直在净化市场,今年上半年有过清查行动;山寨市场混乱的SP乱收费引来整顿。招股说明书显示,斯凯今年1月 至9月,其SP计费受到冲击。宋涛的回应很现实,公司暂不会在智能手机市场大干,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并不很成熟,用户需求并没达到一定程度,至少3年才会达 到相对成熟,斯凯不会冒进,会先拓展海外市场。

但最可怕的恐怕在于直接竞争。市场早有雪鲤鱼、沃勤等对手,可怕的腾讯也已进来,明年有望推出手机中间件。业内人士认为,腾讯不可能放过它盯上的每块蛋糕,它肯定还会捆绑自己的手机QQ、手机Qzone、手机浏览器等应用,斯凯用户群面临流失风险。

宋涛表示,斯凯确实面临挑战。不过,融资到位后,它将强化手机网游、社区与品牌建设,2011年会发布12款手机网游产品。这个面相白净的人不大可能让腾讯舒服,他也在搞冒泡社区,其中有SNS、K币支付、冒泡浏览器等功能,就差一个“手机QQ”了。

看上去,斯凯仍能在现有市场获得自由,不过,它毕竟已是一家上市公司,在背后红杉资本等投资方压力下,它需要拿数字说话。至少目前红杉不会满意。招 股说明书显示,由于可转化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公司三年连续出现账面亏损,分别损失415.6万元、1.3466亿元、2.9016亿人民币。红杉已注 资3年多,按照一般3到4年的退出周期,明后两年或将抛别斯凯,届时如果它的数字仍不亮丽,或将遭遇波折了。

软通动力:部分融资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软通动力让纳市又多了中国内地软件概念的谈资,尽管在它之前,早有文思信息、东南融通和海辉软件等先行者。

2001年成立的软通动力主业一点都不“时髦”。主要包括IT服务、咨询与解决方案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中国内地有众多定位于这三类业务的软件企业,其中第一类业务即IT服务一般都是核心,而后两者则大多是装点门面的手段。

软通看上去也没有脱去这一痕迹。招股说明书显示,过去多年,其IT服务一直贡献着其大部分营收。2007年占比超过75%,2009年虽有明显下 降,但仍高达64.1%,今年前9个月再度提升,大约为67.2%。不过,剩余比例中,咨询与解决方案开始显示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营收仅890万美 元,今年前9个月高达3980万美元,占比近30%。

它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传统IT、电信业,银行、能源、物流和公共事业、保险与企业金融等领域,为它们提供在安检安防系统、卫星通讯GPS系统、石油天然气软件SIS技术等。中海油、中移动、网通等本地垄断性大客户,惠普、IBM及微软等美国IT巨头都是它的大客户。

来自上述美国IT巨头的订单占比最大。软通主要承担惠普、微软、IBM的软件分包项目,当然也有本地许多客户。2007年至2009年,这类业务为软通贡献了40%以上营收。而电信业务占据了大约25%至33%。不过,它早年发家的仓储物流软件已下降为10%左右。

软通的客户区域覆盖比较均衡,但不如文思信息,后者大中华区、美国市场相对接近。而软通大中华区占据近60%。不过,它比科莱特与东南融通要均衡,其中科莱特的客户近90%在大中华区,而东南融通则是100%。

但是,客户覆盖区域均衡往往也意味着重点客户的分散。软通前五大客户为IBM、微软和华为等。与东南融通全部是本地垄断性企业客户不同,这类二次分包业务充满风险。比如,2007年IBM是其最大客户,2008年成了微软,2009年,华为与微软则贡献较多。

这种对比影响着毛利率。东南融通优势非常明显,金融领域的毛利率超过60%,而软通3年来一直没有超过34.2%,还低于文思信息。净利率方面,软通动力更是倒数第一。东南融通高达40%,其他三家约在10%至15%。而软通动力刚刚扭亏,净利率依然低于10%。

而这还是不考虑印度对手的局面。印度外包企业如Infosys、Wipro、Cognizant都是市值超300亿美元的巨头。

软通显然资本压力沉重。过去5年,它曾多次融资,先后从永威、盈富泰克、富达亚洲、三井创投获得近2亿美元资金。但由于它接连完成多次并购,人员、分支膨胀过快,至今债务沉重。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半个多月前,软通刚完成了一次融资。而此次IPO募资融资1.3亿美元,扣除各种费用,实际融资8787万美元,而招股说明书显 示,它将拿出3680万美元(占近42%)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剩余的5100万美元用于公司日常运营,如购买设备和技术研发等,显然,软通IPO带有偿还 短期债务的意图。

版权作祟,还是商业利益之争

长久以来的版权斗争中,视频的版权争斗是激烈的,视频网站中的几个一线公司,互相指责对方侵犯版权,当然也包括它们被版权所有者起诉侵犯版权,大大小小的口水仗乃至司法官司,“络绎不绝”。

视频制作投入的成本是不菲的,它能产生的效益(比如电影、电视剧)也是相当惊人的,在利益的驱动下,版权所有者急红了眼,誓要讨一个说法,动力足 够。加之大多数视频制作的组织,不是电影公司就是电视制片公司,也有相当的实力去和盗版者计较。故而,“动力+实力”便形成了今天视频网站的范式:版权是 一个必须要打起精神重视的问题。

但中国文字领域不是。长久以来,互联网上对文字的侵权随处可见,即便是大型门户,也会利用一些所谓“网友发布”的手法,来行盗版之实。

一般而言,一篇文字稿所产生的商业价值相对没那么大,很多印刷媒体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和大型网站理论一二。故而,中国文字领域著作权,基本上在数字世界就是一句空话,除了一些极端的个案外,我们很难看到就文字著作权而引起的口水仗。

不过,时代终于演进到现在有人要就文字的著作权来计较一下了。这次争论的核心点是盛大。盛大指控百度文库有大量的著作权属于盛大所有的文字(其实也 就是网络小说),看上去这是一次网络公司的争斗,但实则围绕的都是“数字出版”,对于盛大而言,谋求的都是“锦书”这款电子阅读器的利益,更进一步的,可 以说是围绕“盛大转型”的战略关键点。

盛大起家于网络游戏,但其实一直没有放弃过自身的转型。在过去,它曾经布局过电视机顶盒,试图过控股新浪,但都以不了了之而告终。这次依靠旗下七家网络文学站点,借助手持终端阅读器Kindle模式的火爆,盛大第三次发起以“锦书”为核心的转型。现在看来,干得还不错。

当它发现百度文库存在着威胁到它“收费阅读”模式之后,引起的强烈反弹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有趣的是,新浪一个名为“爱问”的应用,里面同样有着大量的涉嫌作品,盛大却并没有找上新浪。笔者认为,一方面,锦书的负责人侯小强(盛大文学首席执行官)出身新浪,到底是老东家。另外一方面,基于高流量而产生的破坏力,百度远远比新浪更惊人。

而电子阅读器这样东西,本身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也是相当纠结的玩意儿。毕竟电子书比纸质书卖得便宜。假设传统出版业牺牲平均单价是否能从更多的销 量上换回来总收入还是能增加,这对于出版社而言其实依然是个需要再调研的问题。而中信出版社跳出来说盛大侵犯了它的权益不足为奇,畅销书也是有足够的利益 产生动力让它和盛大较真。

于是乎,前脚我们看到盛大在那里拼命控诉百度的“不道德”,后脚就看到中信指责它自己也在那里侵权。商业上,你来我往,是真的关心著作权本身吗?

还不如说,很多时候都是利益罢了。利益到了足够的份上,自然商业组织们就会出来言之凿凿地捍卫著作权了。(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新媒体、互联网观察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5

[转载]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机遇大于风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p9hf.html

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机遇大于风险
2011年01月27日01:3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李珊珊 万丽

 

 

  1 我国小微金融业务发展潜力巨大

  1、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较大,小企业贷款占比偏低

  从美国的小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小企业在美国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美国有2750万家小企业,其中雇员低于500人的占比99.9%。小企业创造的GDP占比维持在50%左右较为稳定的水平。

  我国也有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据统计达到4000多万家,占企业总 数的99%以上。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带给小企业更多发展机遇。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强烈,但一直没有成为银行业务的重点。从融资需求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8 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类似于小微企业的概念)每年仅显性的融资需求就在8000亿元以上,但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只获得不到1000亿元的资金支持。也就是 说,小微企业每年显性的融资缺口就高达7000亿元。我国银行业进入门槛高,间接融资占比高,而且各家银行近几年刚开始重视小企业业务,相对大企业和住房 贷款业务,小企业领域竞争激烈程度低一些,率先大举进入者具有先发优势。

  2009年6月,美国小企业贷款总额2.3万亿美元(Call reports,June2009),占同期美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3强,而中国银行业截至10年3季度末,小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仅有 15.4%。由于美国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种类丰富,银行业竞争激烈,即使是在小企业银行业务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富国银行,2007年,小企业贷款余额 111亿美元,也只占全部贷款的2.91%(因2008年兼并Wachovia Bank,2009年末小企业贷款128亿美元,占比下降到1.48%)。

  2、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政策支持不足,但已在不断改善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缺乏政府足够的支持。美国政府对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一套完备的担保计划,美国联邦小企业署(SBA)为小微企业提供完备的融资保证,小额贷款方案,灾难重建贷款方案等支持;美国社区再投资法(CRA)则旨在防止小微企业遭受授信歧视。

  由于我国小微企业缺乏完备的征信体系。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业务缺少可资参考的信用记录,从而增加风险定价难度和初期数据积累成本。

  不过政府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小企业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2009年9月,国务院提出《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一行三会联合发文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着力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困难问 题,提出实施小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推动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以及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

  近年来,小企业贷款占比不断提高。2009年我国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8万亿 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2.2%,比08年提高1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增速比整体贷款高0.61个百分点。银监会提出2010年小企业信贷投放做到两个 “不低于”: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到10年3季度末,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7.7%,远高于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

  综合来说,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潜力巨大,在这块金融蓝海启动初期,我们认为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机遇大于风险。

 

  2 明确公司战略定位确保小微贷款可持续增长

  1、10年商贷通贷款增速超预期

  截至到10年12月19日,民生商贷通余额1564亿,比年初增加了1114亿,完成年初计划的150%。客户数已超过12

  万人。商贷通贷款的迅猛增长主要有三个原因:1)公司将

  小微金融纳入董事会战略层面,总行层面的重视和资源倾斜,组织架构改革后支行全力做零售;2)采用“规划先行、批量营销、标准作业”的策略;3)贷款担保方式的创新和区域分布的拓展扩大了客户范围。

  根据目前的规划,到2012年末,“商贷通”余额将达到 4000亿元以上,客户数量将达到40万-50万户。

  2、小微金融银行已纳入董事会战略层面

  公司总行从人力分配、信贷额度、风险容忍度,激励制度等各个层面对商贷通业务给予很大的支持,这是商贷通贷款中长期可持续增长的保证。组织架构改革,支行全力做零售,给商贷通业务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信贷资源上,2010年前3季度,68.7%的额度分配给了小微企业贷款;2010年年初至今,新增贷款的70%-80%用于小微企业贷款。

  人力分配上,2010年商贷通业务新增600人,全系统新增 2500人左右,占全系统的24%,明年计划增加600-800 人,用工形式上会有新的尝试,拟增加一些非全职人员,工资分配上也有新的举措。

  3、商贷通业务基础:规划先行、批量营销、标准作业

  民生所采取“规划先行、批量营销、标准作业”策略,在迅速扩大小微企业业务客户基础的同时,成本得以降低,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

  规划先行

  规划先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集群业务规划,主要聚焦于分行所属区域内的商户资源集中地;二是支行周边商户业务规划,主要依托于支行网点营销服务能力。

  批量营销

  “批量营销”就是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对商业区、各类商贸集中地、批发市场制定一整套标准化的产品组合和明确的贷款条件,并将在商户最集中的地方进行统一营销,达到批量营销的目的。

  客户批量开发:注重区分商圈经济特点和商户融资需求,细分产品种类,明确各类产品的适用对象、准入标准和授信条件,对商户进行系统性开发。

  产品批量营销:将商户融资业务产品与配套金融服务通过嵌入的方式,渗透到目标业态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批量化的营销开发策略。

  标准作业

  流程标准化能够显著降低成本。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基于自主研发的 IT平台上的“小微业务作业系统”已开发完毕,同时正在制定“商贷通”小微企业2.0提升版的操作手册。民生银行信贷工厂对小微客户评级采取打分制,根据 不同等级的违约率和损失率,将小微分成Ⅰ、Ⅱ、Ⅲ级,分级进行定价。

 

  3 小微贷款定价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1、商贷通贷款定价水平迅速提升

  贷款担保方式的创新显著提升了小微贷款的定价能力。09年商贷通贷款利率平均 上浮9%,到10年11月,当年新增贷款上浮比例已高达30%,按照目前基准利率,贷款平均利率约7.23%,高出整体贷款利率略超过1.5个百分点。截 至12月19日前1周的新增贷款平均利率上浮高达44.4%(平均利率8.03%)。定价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担保方式的创新,和在两年实践中,对市场和 客户认识的加深,服务方式方法和作业流程的改善。

  2、“关系型贷款”方能提升银行风险定价能力

  根据美国学者伯林和麦斯特(Berlin and Mester)的研究,商业银行的借贷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al lending)和“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交易型贷款所依据的是企业的“硬信息”,比如财务报表、抵押品的质量和数量、信用得分等;多为一次性或短期交易行为,信用需求不会反复 发生。而关系型贷款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称为“软信息”,即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广泛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比如财务和经营状况、企业 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等信息。

  大企业通常经营期限长,能够提供完整、透明、真实的财务信息,融资渠道更多, 而且银行在大企业贷款上竞争激烈。由于信息的对称性,银行难以获得更高收益率。抵押贷款也是因为信息的对称性,银行难以获得较高定价。而关系型贷款可以进 行较高定价,溢价是对信息获取成本的补偿。

  银行从交易型贷款中所得的收益主要体现为规模经济收益,只有规模相对较大的银 行才能充分体现。小银行在关系贷款上更具优势,而大银行应主营交易性贷款。然而,银行规模不是最重要的区分标准,银行的组织结构更为重要。分散的组织结构 更适合处理软信息,集中的层级较多的组织结构更适合处理硬信息。

  民生银行从规模上说,在中国属于中型银行,并不在小银行之列,但通过事业部改革,减少层级设置,将支行业务集中于零售领域,就变成了适合开展关系型贷款的组织结构。

  3、创新担保方式大大拓宽客户范围,并将继续提升定价水平

  截至10年9月末,商贷通贷款的抵押类占比由最初的98.34%下降63%,保证类占比则由0.60%提高至33%,信用类占比仍较低,尽管资产质量很好,但占比不到4%。未来抵押贷款占比将继续下降,从中长期看,可能降到40%。

  保证类贷款占比的上升得益于商贷通在担保方式上的创新,通过商铺经营权质押、 应收账款质押、联保、互保、保证(如市场开发商保证,产业链核心企业法人保证)等11种担保方式,公司成功地开发了一批联保、互保等类型的担保类贷款。联 保类产品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区域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内缺少足值有效抵(质)押物的小企业。

  根据Bannock咨询公司基于部分东欧国家金融机构信贷模型研究得到的结果,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评估阶段,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并非抵押品,而是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现金流)和道德品质,尽管抵押品也是重要衡量标准,但重要性远逊于前两者。

  4、从国际经验看,民生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也应有提升空间

  从部分发达国家经验看,小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高出大企业贷款利率1.5-2个百 分点。1993年以来,澳大利亚小企业贷款平均利率相对大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溢价1.51个百分点,2005年以来,平均溢价幅度在1.66个百分点。在美 国,10万美元以下的微型企业贷款利率较最低风险贷款利率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由于发展中国家小企业贷款供应更紧张,小企业享受的政府支持较少,对银行来 说,小企业的信息更加不对称,应相对大企业贷款有更高风险溢价。

 

  4 通过客户选择、分散地域、科学定价等方式控制风险

  1、锁定大消费类和“一圈两链”产业集群降低行业风险

  中国的小微企业大量分布在制造业、流通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随着中国经 济开始向消费转型,消费类行业存在巨大的机会。民生银行首先将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重点发展行业定位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区域优势明显、受经济波动和通胀 影响较小、经营周期相对稳定、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日常认知度高的行业”,可称之为大消费类行业,将近70%的资源投向了服务业和流通业。在华东地区,制 造业投放了一定量的贷款,但在其他区域对该行业较谨慎。在此前提下,紧紧围绕“商业圈”、“产业链”及“供应链”(一圈两链)集群进行批量的、系统性开发 和授信,再扩展到支行周边的散户。

  客户选择上民生看重四个方面:渠道、产品、客户经营实力和借款人经验及品行。小微企业主体锁定在个人,利用个人的无限责任锁定企业的有限责任。

  2、批量开发客户,根据产业链所处位置和商业业态选择重点客户群

  商贷通批量开发客户,根据大数定律,可以降低单个客户带来的风险。民生根据各个集群客户的特点相应建立了小微业务信贷管理系统,开发了多套量化管理模型,帮助审批人员进行贷款审批和定价,协助贷后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控、续授信和催收,为小微客户全面、多样化金融服务。

  根据产业链商户分布,将商户分为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厂商)、品牌代理商或经销商,并重点发展处于流通领域、成本能够迅速转嫁、有稳定分销渠道的代理商和经销商集群,以及大型、知名、垄断企业上游供应商集群。

  根据流通领域商业业态的不同特征,将商户分为交易市场商户、超市等卖场商户、商业街门店商户及电子商务门店商户等四大类,积极鼓励前三类业态的商户集群发展,并有针对性的给出授信方案。

  3、通过分散地域降低集中度风险

  商贷通贷款地域分布由华东拓展到华北和华南地区。09年在华东地区首先拓展,华东10家分行占比75%,现在华东地区仍是最重要区域,但占比已下降到52%,北方以北京为代表,南方深圳广州为代表,北方和南方占比年初分别为10%和15%,目前分别上升到24%。

  4、按目前定价,粗略估计不良率控制在2%左右可覆盖风险

  目前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很强烈。今年4季度以来,小企业经营面临两方面 的挑战:价格波动和资金链紧张,可能有些行业的少数小企业会出现经营困难,但商贷通的整体资产质量仍然非常优良。目前不到100笔不良,不良率0.1%左 右,其中80%以上都有抵押,但由于样本量不够大,时间较短,还无法明确行业和区域的风险分布特点,仍在做持续观察和数据处理,对于一些敏感性行业,公司 会做适当调整。根据不完全统计,制造业中客户生存更艰难一些。

  按照今年以来新增商贷通贷款平均大约30%的利率上浮幅度,贷款平均利率约 7.23%,不良率0.1%左右,目前整体贷款平均利率接近1年期基准利率(目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6%),整体不良率0.75%。简单估算,不考 虑费用率等其他因素,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在2.4%的情况下,净收益率与整体贷款基本一致。初步估计,按照目前的定价,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在2%左右的水 平,收益可以覆盖风险,而实际上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5 小微贷款衍生业务有较大发展空间

  1、存款派生比率明显提升

  商贷通存款派生率是今年的一个新目标,目前对公对私派生存款已达到600亿 元,派生率40%左右,比去年至少提高20个百分点。预计未来该比例会逐步提升。派生比率提升主要通过分支网点的加速建设,分支行零售业务职能的加强,和 通过客户服务链条的拓展,服务品种的创新吸引更多客户存款。预计未来两三年内每年新增100家支行。公司的目标是3-5年实现商贷通资金自给自足。

  2、交叉销售有巨大潜能

  从美国2003年小企业金融的调查结果来看,商业银行在小企业的结算清算、贷款等业务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接近一半的小企业都选择商业银行来满足金融管理服务需求。商业银行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具有综合服务优势,在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客户稳定性。

  商贷通贷款的迅速发展,使得民生零售客户基础迅速扩张,交叉销售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截至6月末,“商贷通”客户总数达到7万余户,其中贵宾客户占比达到20%以上。

  截至2009年中期,民生商贷通客户派生金融资产 51.55亿元,户均29.9万元;截至10年6月末, “商贷通”客户派生个人金融资产超过190亿元。其中户均金融资产居全系统第一的南京分行,6月末小微企业客户金融资产达到29.94亿元,户均金融资产 82.28万元,小微企业客户金融资产占分行客户金融资产总额的19.19%。不过商贷通派生金融资产虽然整体上增速上较快,但从目前派生比率上仍偏低, 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未来交叉销售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可能成为商贷通业务新的增长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90

國產機床的歷史機遇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806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60

3W咖啡:加入創業公司的風險和機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223.html

【導讀】加入創業公司,有風險也有機遇,這裡沒有健全的福利待遇,公司的章程或許也是混亂的,但是這裡有夢想,有大公司沒法給你的機會和空間,你要怎麼選?

3W咖啡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天使投資人王嘯參加3W咖啡活動,做了題為「加入創業公司的風險和機遇」的主題演講,他認為創業公司估值看5點,行業趨勢,剛需,業務趨勢,創始人大氣有胸懷,有天使或早期投資;進入創業公司需要做技術儲備、管理能力、產品積累或行業學習等準備;學習能力強,喜歡挑戰自己,意志堅定的人適合創業;進入創業公司需要適應快節奏的變化,不斷學習,堅持,善於從團隊中吸收經驗。如下為演講精彩觀點摘錄:

 

我判斷投資早期項目有一個小的模型:第一,符合行業的趨勢,有創新,有效率優勢;第二,這個團隊能勝任這個項目;第三,以前的經驗在現有項目上用得上。

這有些像我2000年加入百度。1999年聖誕節前後,我還在北京郵電大學讀研究生,看到百度在清華BBS發佈招聘帖子,說硅谷留學回國者準備做互聯網的公司,招程序員,做什麼不知道。當時,我們身邊的同學90%多都會去電信體系,如中國移動,華為等運營商和設備廠商。但我不太願意去這樣的體系,熬三五年才是科長。思路雖清晰,但非常漫長。我一直有創業的想法,我想加入新興行業、小的公司去學習公司組建、長大的過程。

我認為互聯網這個新興的行業充滿機會,增速會很快;再者,百度的初創團隊比較好,硅谷留學歸來,瞭解硅谷文化,有成熟經驗,這是我嚮往的;我自己有編程的經驗,能夠做一個合格的程序員。基於這三點,我放棄了戶口,放棄了大公司福利和保障,加入到百度。

現在很多大企業的中高層加入早期公司面臨的風險非常大,也會有福利,管理方面的顧慮,只要認準了就可以義無反顧的加入到合適自己的初創公司去。

加入創業公司最大的好處,就是學到很多前所未有的知識和經驗。一旦踏入靠譜的創業公司,你的道路就變得更開闊。你擁有跟隨產品或業務做大做強,轉型向管理或者技能提升,構建自己的合作夥伴,學習行業或者一些基礎技能的機會。

 

創業公司如何估值?

創業公司的價值,很難衡量,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有規律可循。

第一點,行業趨勢是否吻合。我在百度的最後一年多負責百度無線業務,戰略規劃了四個方向,最後一個是手機上的智能通訊工具,基本上是微信的原形,但百度沒有做。行業趨勢的預判是加入創業公司的必修課,能讓成功幾率更大。

第二點,看是不是剛性需求。像搖搖招車,的確解決了大城市打車難的問題。

第三點,業務趨勢是否已經顯現。判斷一個小公司有沒有機會,不在於公司規模多大,而是在於抓到多大的高性能的點,做到極致。就像百度早期把搜索做到極致。

第四點,創始人團隊是否大氣,有胸懷。大氣與否也不僅僅在於錢財,而是在於他是否給你機會;有胸懷是一個創始團隊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第五點,是否有天使投資或早期投資。創業公司得到融資是一個必備的功能,生存的週期越長,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但是,不能花很多錢,不停的在融資,而業務卻垮掉了。

 

何時是加入初創公司的最佳時機?

作為第一批員工加入,在大公司做到中高層用合夥人身份加入,自己創業,是三種不同的加入方法。需要根據你的能力,工作年限,資源、行業的判斷和理解來選擇。

我非常不讚成還沒畢業就出來創業,即便方向認可,做事不錯,但是帶團隊,溝通融資會非常費勁,建議至少在一個公司干兩三年再創業。

在相對傳統的公司或者說干到比較高的職位之後加入到A輪或者B輪的創業公司做合夥人或高管比較合適。百度原副總裁朱紅波,從用友一線的銷售到銷售副總裁,再被百度挖去,幫助百度業務收入建立了代理商的體系。他是在成型的公司裡塑造了各方面的管理經驗和職業技能以及人脈,都做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去轉型跳到已經有一些規模的公司去做高官。如果他直接創業難度還是非常高的。

自己創業組建團隊也是一種選擇。我認為學習能力強,喜歡挑戰自己,意志堅定的人更適合創業。在不同的趨勢上,創業者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最大特質是能夠敏感地判斷出行業機會;要有一定領導能力,把團隊管理好。

加入初創公司是雙向選擇,要做好幾個準備。技術儲備,管理能力,產品積累或者行業深入的學習。進入創業公司後,要適應快節奏的變化,不斷學習,堅持,善於從團隊中吸收經驗,才能在創業公司中站穩腳並贏得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81

《大數據時代的歷史機遇》 引子 趙國棟

http://xueqiu.com/2594854241/23869927
大數據總統奧巴馬

2012年8月份,美國總統大選正如火如荼。出人意料的是,奧巴馬總統的數據團隊要求他去一家叫Reddit的新聞網站去回答問題。對許多人來講,Reddit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總統的高級助手們也不例外。但是來自數據團隊的回答卻非常簡單:「因為我們需要動員的一些人,經常在Reddit上。」

這僅僅是選戰過程中一件毫不起眼的數據決策案例。事實上,奧巴馬的數據團隊非常神秘,低調,但其觸角又無處不在,幾乎左右了整個大選,他們被內部人士戲稱為「核編碼」。他們創建了單一的巨大系統,可以從民調專家、籌款人、選戰一線員工、消費者數據庫、以及「搖擺州」民主黨主要選民檔案的社會化媒體聯繫人與手機聯繫人那裡得到的所有數據都聚合到一塊。這個組合起來的巨大數據庫令奧巴馬的數據團隊工作極富成效,令人驚嘆[1]。在這個組合的數據庫中,每個選民甚至被精確的劃分為1000多個特點,通過建模和算法分析,系統能為每個選民找出一個最能說服他的理由;每晚進行6.6萬次模擬選舉,在個體水平上,計算出奧巴馬在任何一個搖擺州的勝率。事實上不僅如此:

他們建立模型能夠預測誰會在線捐款;

他們用來網上籌款的郵件,也充分利用了數據收集和分析。

他們借助模型幫助奧巴馬籌集到創紀錄的10億美元;

他們幫助優化電視精準投放廣告的模式;

他們創造出了搖擺州選民的精細模型;

他們計算出第一夫人發的拉票郵件在春天最受歡迎;

他們利用數據來詳細分析關鍵州的選民。深入分析各個族群的選民在任何時刻的趨勢。在總統候選人的第一次辯論之後,他們分析出哪些選民倒戈,哪些沒有;

他們利用熟人效應,開發Facebook APP拉票;

他們為競選團隊購買廣告提供決策參考;

他們通過一些複雜的模型來精準定位不同選民,他們購買了一些冷門節目的廣告時段,而沒有採用在本地新聞時段購買廣告的傳統做法。廣告效率相比2008年提高了14%;

他們導致經驗主義的競選專家的作用極具下降,能夠分析大數據的量化分析專家和程序員的地位卻大幅提升。

他們讓政客們,尤其是對手知道政治領域的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

一瓶茅台酒的旅程

消費者最頭疼的恐怕還不是茅台酒的價格,而是能否買到貨真價實的茅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茅檯曆來的防假手段,除了推高茅台酒瓶的回收價格以外,似乎並沒有真正讓消費者放心。

為每一瓶茅台建立「檔案」,消費者可以輕鬆方便的查詢到任何一瓶茅台酒的檔案材料,是防假的終極解決之道。每一瓶酒都有一個獨立的「身份證號」,銘刻到酒瓶上,在信息系統中,記錄下從灌裝到出廠、運輸、批發、零售所有環節的信息。人們只要把「身份證號」傳輸到網站一查,真偽立辯。這個辦法看起來容易,但是真正實施,我們立刻會被淹沒在大量的數據之中。

不僅僅是茅台,中國目前所有食品面臨「安全、衛生」的大難題。如果能把茅台酒的做法推而廣之,無疑是全民之福。但是這些海量的數據記錄,對傳統的信息處理技術,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茅台的故事,其實可以演繹出管理理念的變化。這是管理日益精細化的具體體現。原來「茅台們」的管理都是按照生產批次,通常認為同一個生產批次的產品,是沒有差別的。現在的管理理念則不同,要求對每一件單品實行差別化管理。

城市治理中,也在發生同樣的事情。小到每一個下水道井蓋都被仔細編號,追蹤。這當然另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產業界首先需要應對的則是大數據的挑戰。



大數據,事關國計民生、產業興衰、公司存亡,不可不察。

信息科技經過60餘年的發展,數據(信息)已經滲透到國家治理、國民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經濟活動中很大一部分都與數據的創造、傳輸、和使用有關。2012年3月份,奧巴馬公佈了美國「大數據發展計劃[1]」,標誌大數據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上升為國家意志。國家競爭力將部分體現為一國擁有數據的規模、活性以及解釋、運用數據的能力;國家數字主權[2]體現對數據的佔有和控制。數字主權將是繼邊防、海防、空防之後,另一個大國博弈的空間[3]。沒有數據安全,也就沒有國家安全。

華為、中興開拓美國市場受挫,就是非常明顯和清晰的信號。美國政府對自家數據安全的重視程度,已經到了不能讓任何外國信息基礎設施產品供應商染指的地步。華為此前一直希望通過競標和併購等方式進入北美市場,多年來未能如願。2008年,華為與貝恩資本聯合競購3COM公司,卻因美國政府阻撓未能成行;2011年,華為被迫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建議,撤銷收購3Leaf公司特殊資產的申請;同樣是在2011年,美國商務部阻止華為參與國家應急網絡項目招標。

再看看美國國防部立項的幾個大數據項目[4]:「多尺度異常檢測(ADAMS)項目解決大規模數據集的異常檢測和特徵識別的問題。網絡內部威脅(CINDER)計劃,旨在開發新的方法來檢測軍事計算機網絡與網絡間諜活動,提高對網絡威脅檢測的精準度、和速度。Insight計劃主要解決目前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的不足,進行網絡威脅的自動識別和非常規的戰爭行為。……(不一一列舉,參見附錄)」其他部門包括國土安全部、能源部、衛生和人類服務部、國家航天總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安全局、美國地質調查局紛紛推出大數據項目。奧巴馬指出:「通過提高我們從大型複雜的數據集中提取知識和觀點的能力,加快科學與工程前進步伐,改變教學研究,加強國家安全。」

產業層面,大數據技術雖然發源於信息科技,但其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信息行業。數據已經存在於全球經濟中的每一個部門,就如固定資產和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一樣,如果沒有它許多現代經濟活動就不會發生。我們觀察到一些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利用新技術,大規模地收集數據,預判客戶行為,然後在不同的行業縱橫捭闔。他們劍鋒所指,現代服務業無不受其鋒芒所迫,或隨波逐流,或奮起反擊。但缺少數據資產、缺少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這類公司無疑處在被顛覆的邊緣。另一方面,也看到傳統行業的公司,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積累當時被視作「廢料」的數據,現在回頭審視這些數字化的資產,居然一躍成為人類的寶庫。憑藉獨一無二的「數據資產[5]」,公司進入相關行業,易如反掌。

我們回頭審視產業的起起伏伏,就會發現決定產業興衰的根本性因素,已經不是一城一地的爭奪。土地、人力、技術、資本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甚至需要追隨「數據資產」重新進行優化配置。封建時代,往往是裂土封王,權貴都是大地主;工業革命後,製造業鉅子,成為偶像;資本市場,受到追捧的是擁有大量錢財的投資家;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數據資產」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擁有大量數據資產的人,已經成為美國總統的座上賓[6]。

產業的分分合合,一直是資本市場非常喜歡的故事。不管是分拆也好,整合也罷,資本市場都有錢賺。以往產業的整合基本圍繞產業鏈展開。要麼向上游擴展,要麼向下游兼併。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看到的商業圖景是圍繞「數據資產」拉開產業併購的大幕。谷歌所有的收購或者推出的新產品,都是為了增加數據資產的「維度」和「活性」[7]。所有觀察公司發展,產業未來的機構或者個人,如果忽略「數據資產」,或者對「數據資產」認知膚淺,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大數據將是決定產業未來的戰略性資產。未來產業間的整合收購,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圍繞「數據資產」展開爭奪。

企業家、投資人、諮詢顧問、分析師,必須要從戰略層面思考大數據對產業、對公司的影響。2012年初,我們曾經和恆安國際的董事會一道交流大數據對製造業的影響。會上許連捷總裁[8]說:「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收集數據,研究消費者行為,推出新的產品、改善供應鏈,降低庫存,一句話就是把大數據融入到經營中去。也許有可能把庫存降到近乎『零』的水平。」所以,我們談大數據,首先是思維方式的問題,要建立全面、系統的大數據意識,其次才是落實到公司戰略。大數據對公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涉及組織、文化、流程、技術等。本書有一章來專門詳細論述大數據對公司組織結構的影響,在此不贅言。

具體到中國信息產業,發展速度一直落後於國外的巨頭,長期處在產業鏈的末端,賺取刀片一樣的利潤。積累到最後發覺只形成了簡單可替代的「中國製造」而非具備革命性創新性的「中國智造」。國家拿出大筆資金扶持上游環節的拓荒者,比如CPU、操作系統、辦公軟件,但是相關領域國內外的差距過於遙遠,也缺少大規模的商用市場,花了國家的錢,卻鮮有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的先例。但是在新興的大數據處理領域,中外公司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中國作為數據的巨大產生國,有著更廣闊的應用空間。比如中國移動、工商銀行、淘寶,已經具備世界級的產業應用環境。有業內人士表示,單純考慮狹義的大數據處理技術(如Hadoop、MapReduce、模式識別、機器學習等),中外差距僅有5年左右。如果考慮數字資產規模以及利用的技術,中外差距更多體現為意識上的差距。美國在數據開放、跨部門共享方面做出了表率。而我國對大數據的價值和應用,政府、學術界、產業界和資本市場尚待達成一致的認知。各部門、各地方普遍存在「數據割據」和「數據孤島」的現象。缺乏大數據意識,是阻礙我國大數據技術在各行業落地的關鍵因素。

大數據時代,有兩點非常有利於中國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第一,大數據技術以開源為主,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絕對技術壟斷。即便是IBM、甲骨文等行業巨擘,也同樣是集成了開源技術,和本公司原有產品更好地結合而已。開源技術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開放的,中國公司同樣可以分享開源的蛋糕。但是需要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開明的思想,正確的對待開源社區。第二,中國人口和經濟規模,決定中國的數據資產規模,冠於全球。客觀上為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演練場。第二點亟待政府、學術界、產業界、資本市場四方通力合作,在確保國家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開放數據資產,促進數據關聯應用,釋放大數據的大價值。

目前政府和產業界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產,但是苦於缺乏行之有效的與工程實踐匹配的算法和人才,來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形象地說,好多行業是守著「金山要飯吃」。而學術界,尤其是應用數學領域,在統計學習、圖像處理、網絡科學領域鑽研頗深,但缺乏大量的實際的數據來驗證和訓練算法。雖有屠龍術,無處展身手。兩方長期處於脫節的狀態。如果應用數學界和產業界緊密協作,將是中國公司的極大利好,會大大促進公司的發展。2012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召開了首屆「數據科學與信息產業研討會」。學術界和企業界的一百多位領軍人物和活躍分子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討數據科學的含義和發展計劃,以及企業界的需求。這次會議為促進學術界和信息產業的聯合,開了一個好頭。

數據資產並不是大公司才有的專利。在第七章中詳細討論一種「泛互聯網化範式」,終端+平台+應用,最後形成數據資產。許許多多富有活力的公司,均符合這一範式。這也是創業型公司開啟大數據之路的總結和探索。

自從我們在中國資本市場第一個發出「大數據時代即將到來」聲音後,大數據已經成為年度熱詞。綜合政府、學術界、產業界的最新動向,我們預計,如果把2012年看成大數據普及之年,那麼2013年,將成為大數據應用之年。相關產業規劃、行業政策將紛紛出台。金融、電信、政府、電商、醫療、平安城市等相關應用將加速推進。2014到2016年將是大數據效益之年,若干中國大數據公司相關業務形成爆發性增長,部分相關公司海內外融資或IPO上市。

本書內容將圍繞大數據對產業走勢、融合、變遷的影響、在產業中的具體應用(商業模式)、以及數據科學的興起三大主題展開。本章包括大數據產生的歷史背景、激動人心的典型特徵、系統全面的認知框架等等內容,最後會簡略談談推廣大數據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1] 《大數據研究與發展計劃原文》地址:http://www.whitehouse.gov/blog/2012/03/29/big-data-big-deal,中文譯稿參見本書附錄四

[2] 通過搜索引擎,並未發現其他文獻強調「數字主權」。之所以採用「數字主權」,而非「數據主權」,主要因為構成信息科技的基礎是「0」、「1」兩個二進制的數字。所有的數據在本質上都是「0」、「1」的排列組合。

[3] 參見國金證券大數據系列報告第三篇《以數據資產為核心的商業模式》,p1

[4] 原文參見: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big_data_fact_sheet_final_1.pdf

[5] 數據成為資產,見於國金證券大數據系列研究報告《大數據時代的三大發展趨勢及投資方向》

[6] 美國總統奧巴馬2011年2月17日與多名科技界領袖共進晚餐。總統左側是蘋果公司創始人斯蒂夫·喬布斯,右側是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卡克伯格。

[7]維度、活性等概念在數據資產章節詳細說明,是數據資產評估模型的一部分。

[8] 許連捷現任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泉州市工商聯主席,第十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1] 英文原文參見CNN網站http://edition.cnn.com/2012/11/07/tech/web/obama-campaign-tech-team,下面這段文字見於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e3027d0101i44z.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30

《大數據時代的歷史機遇》1.5 大數據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趙國棟

http://xueqiu.com/2594854241/23965263
大數據概念剛剛提出,有人擊節讚歎,認為「數據人」的春天到了,也有人質疑為炒作,認為不過是業界和資本市場又一次發神經而已;但更多的人是茫然的,並不知道這個概念對自己的業務意味著什麼。本節主要澄清一些概念和誤讀,探討大數據落地存在的障礙。

重新審視「自主版權」

大數據時代,產業重心發生了遷移。信息產業的重心由基礎軟件嚮應用軟件過渡,信息技術本身的重要性向數據資產的重要性過渡。而應用軟件領域,恰恰是中國軟件企業的強項。利用好開源的基礎軟件,實現在應用軟件領域的突破,帶動基礎軟件領域的進步,是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方向。

「智慧出,有大偽」。多少人假「自主版權」之名,卻從未超越開源軟件的功能?信息產業的創新,是亦步亦趨麼?微軟有操作系統,我們就必須搞「自主版權」的操作系統?多年的撥款,支持「創新」,為我國信息產業技術提升帶來哪些進步呢?幸而我們有一個華為,看看華為老闆任正非怎麼說。

2012 年7 月份,任正非與華為實驗室的幹部和專家座談。有人問:「當前在終端OS領域,Android、iOS、Windows Phone 8 三足鼎立,形成了各自的生態圈,留給其他終端OS 的機會窗已經很小,請問公司對終端操作系統有何期望和要求?」

「如果說這三個操作系統都給華為一個平等權利,那我們的操作系統是不需要的。為什麼不可以用別人的優勢呢?微軟的總裁、思科的CEO 和我聊天的時候,他們都說害怕華為站起來,舉起世界的旗幟反壟斷。我給他們說我才不反壟斷,我左手打著微軟的傘,右手打著CISCO 的傘,你們賣高價,我只要賣低一點,也能賺大把的錢。我為什麼一定要把傘拿掉,讓太陽曬在我腦袋上,腦袋上流著汗,把地上的小草都滋潤起來,小草用低價格和我競爭,打得我頭破血流。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於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 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 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同樣的,我們在做高端芯片的時候,我並沒有反對你們買美國的高端芯片。我認為你們要儘可能的用他們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們不賣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我們不能有狹隘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害死我們。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賺錢,是要拿下上甘嶺。拿不下上甘嶺,拿下華爾街也行。我們不要狹隘,我們做操作系統,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在國家「信息安全」的背景下,我們的確是要搞操作系統,萬一別人不給我們用了呢?不能被人卡脖子。這是國家或者和華為一樣體量的公司,不得不在安全層面思考的一個問題。但是過分強調「自主版權」的操作系統是否是任正非口中「狹隘的自豪感」呢?

國家的數據安全,應該建立在「自主可控」的軟件、硬件之上,並非一定是「自主版權」的軟件、硬件。自主可控與自主版權僅僅兩字之差,但導致的產業方向,截然不同。

華為過去沒有自己操作系統,也沒有自己的芯片,但是硬是在廣闊的「應用市場」,打開一片天地。利用「應用」帶來的市場地位、積累的研發實力,開始向產業鏈上游擴張。這是一條實實在在的路。華為的成功和戰略選擇,帶給信息產業寶貴的經驗,就是紮紮實實做好應用,切切實實積累技術。華為並不是在平地起高樓,充分利用了「開源軟件」,是華為在基礎軟件領域,快速趕上的原因之一。在開源的Hadoop(大數據主流技術)社區重要貢獻公司名單,排名第七。是貢獻最大的中國公司。

過分的強調「自主版權」,使一些「頭腦靈活」的公司嗅到「商機」。去開源軟件社區,下載幾個軟件,改改界面,換一個標識,就成了「自主版權」軟件,拿來騙取國家的科技補貼。這樣的公司就是國家的蛀蟲,產業中的敗類。第一,欺騙國家,第二,違背開源社區的精神。這些公司的出發點從不是著眼於實際的應用中,他們只是騙取國家的創新扶持的撥款。他們的技術從開源社區「偷竊」而來,從無超越開源軟件的可能。

相反,哪些埋頭解決客戶的實際業務問題,利用開源軟件彌補自身基礎軟件的短板,在實際應用中,不斷的修改、完善、昇華開源軟件的公司,才是中國的信息產業的希望,他們才有可能借助應用為王的時代,實現反超。

充分利用開源軟件,尊重開源社區分享、合作的精神,發展「自主可控」的基礎軟件、基礎硬件產品,才是一條正路。事實上,中國絕大多數的軟件公司,都在利用開源軟件。最值得學習和推崇的是華為公司。第一,他們大張旗鼓的在用,尊重開源精神。第二,他們不斷地反哺開源社區,促進開源軟件的發展。反哺開源軟件,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如果公司不能超越開源軟件,是談不上反哺開源的。除華為之外的第二類是偷偷的用,模糊版權問題,談不上反哺開源社區。第三類則最為惡劣,明明是拿的人家開源軟件,非要說自主版權,這種行徑與偷盜無異。幸好中國有一些有志於技術的年輕人,自發地成立開源技術小組。我衷心的祝福他們在開源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使用開源軟件方面做出了表率。淘寶網光棍節一天的銷售額達到191 億,這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套以開源軟件為基礎構建、開發的後台信息系統可以說承受了最大的壓力。。京東商城也是如此,2012 年初,京東開始「去貴族化」(拋棄昂貴的商業軟件)的努力,以開源軟件為主,重新構建了其信息系統。我們在和其CTO 交流的時候,他感到非常欣慰,因為這次光棍節的購物,京東的信息系統沒有出現任何性能問題。海外的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無一例外都選擇了開源軟件為主,構建信息系統。而且大數據技術,本就是開源軟件唱主角。既然如此複雜的業務,如此巨大的交易量,都可以使用開源軟件,我們為什麼要花大把大把的金錢,給那些提供昂貴產品的公司呢?京東商城恰好又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京東的CTO,是從大名鼎鼎的甲骨文(Oracle)公司挖來的,但也正是他主導了京東「去甲骨文」的歷程。

開源軟件,是送給中國信息產業界的一份大禮,我們要大大方方的接受他,改造他,支持他。這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校正公司對待開源軟件的態度,引導公司加強開源軟件研發、改進,支持開源事業,則是信息產業政策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課題。開源軟件既然是送給我國信息產業的一份大禮,那麼如何收下,如何用好,就是需要政府和產業界共同面對的大命題了。

缺少大數據思維和意識,沒有緊迫感

曾經有人問,發展大數據要採用哪些技術,有什麼產品?事實上:大數據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其次才是判斷產業發展趨勢和選擇公司戰略,最後才談得上技術實現的問題。有四種典型的片面認識阻礙企業家完整的認知大數據:第一,認定是炒作;第二,片面理解;第三,視野狹隘;第四,唯技術論。這些都是缺少大數據意識的表現。儘管還有其他各種客觀原因,但是企業家的思想認識,是阻礙大數據獲得深入應用的最重要因素。
第一,認定無非是另一次炒作。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誤讀。其流毒在於阻礙了人們去耐心認真的研究大數據的由來和機理。IT 業和資本的確有炒作的傳統。對千年蟲連篇累牘的報導和宣傳,除了讓IBM 等大賺一筆外,結果發現問題並沒有事前描述的那麼聳人聽聞。物聯網也曾經是資本市場的寵兒,但現在卻已風光不在。如果因此就把大數據歸於炒作一途,肯定會與機會失之交臂。大數據與以往的技術概念有顯著的不同,最大的差異是大數據已經遠遠超越技術的概念,是互聯網、智能終端、社交網絡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以往,信息技術總是在圍繞提升企業運營效率打轉,而大數據促使商業智能真正走向企業的決策中樞。

第二,片面的理解。有人一聽說大數據,就說十多年前我們就有多少多少數據。以前都說海量數據如何如何。的確,海量的數據是大數據的特徵之一,但海量數據並不等同於大數據。大數據更強調數據的多樣性、及時性。網絡日誌、文檔、視頻、圖片等都是大數據關心和處理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大數據技術總是要求儘可能快的發現有決策價值的信息。快的度量單位是不能超過1 秒。廠商在介紹大數據概念時,往往介紹三個「V」特徵:Volume 體量大,至少要到PB 級別(1PB 等於1024 個TB,大約相當於地球觀測系統五年的數據);Velocity,實時要求高;第三個Variety,強調數據的多樣性。還有廠商增加一個V,Value,意思是說大數據有價值。這些都是對的,但不免過於片面。

第三,狹隘的視野。僅僅埋頭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難以領略大數據全部魅力的。它首先是超越行業的,一定會促使新的行業誕生,也一定會令一些行業消亡。幾乎所有行業的競爭格局都將被大數據所顛覆。其次它是超越技術的,無論是開源的Hadoop,還是各廠商力推的新產品,都不足以反映大數據的全貌。作為投資人,或者公司的決策者,如果不能確立這是行業競爭的戰略要地思維,則不足以妄談大數據。

以企業在線服務市場為例,這個看起來很朝陽的產業,並沒有在中國取得引人矚目的成長。國內最大的幾家公司,營業收入大約在1 億元左右。前段時間和業內人士辯論能否免費為企業提供在線服務。大多數業界人士認為企業市場與個人市場不同,企業客戶擔心免費服務的質量,不收錢人家反而不敢用云云。事實上,我看到已經有公司免費為企業提供在線的企業管理服務,其盈利模式變成為他的在線客戶提供金融貸款業務。在線業務加小額貸款服務已經成為極具顛覆性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如果進展順利,傳統的在線服務商,將面臨行業性的滅頂之災。這種新模式,其核心競爭力體現在擁有大量的、真實的客戶運營數據。借助對這些數據的收集分析,預測客戶的運營風險,最大限度的降低借貸違約風險。阿里巴巴公司剛剛提出的平台、數據、金融的戰略,則是大數據前景的最佳詮釋。

廣告產業將重新洗牌。大家都知道廣告預算至少有一半被浪費掉,可悲的是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借助大數據,廣告將變得及時和精準,而且能夠評估量化每個渠道的廣告效果,看起來具有非常誘人的前景:廣告主大大節約資金,消費者得以避免垃圾廣告的騷擾。理論上,如果大數據技術得到充分運用,那麼我們每個人將不會收到垃圾信息。在日常消費中,衝動型的購買決策越來越普遍。商家必須在消費者最感興趣的時候,及時觸發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離開大數據的支持,這種精準的營銷則難以實現。

製造業將重新定義核心競爭能力。在製造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其核心競爭力是不同的。在發展初期,產品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夠做到人有我優。這個階段的關鍵資源是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產品同質化後,對於渠道的掌握和控制成為生命線,關鍵資源是優質經銷商隊伍。當渠道成熟到一定的階段,誰能掌控終端,誰將佔據競爭優勢,關鍵資源終端營銷團隊。考察製造業關鍵資源的遷移,我們發現它逐漸向最終用戶端遷移。換句話說,誰能掌握最終用戶,誰就能笑傲江湖。這方面例子還有很多,各行各業都不在少數。對此本章不在贅言,後續章節均有詳細描述。

第四,唯技術論。大數據是一種思考方式,和有沒有數據、數據量的大小、使用什麼技術,不存在嚴格的正相關。沒有最新的技術,也可以通過數據資產來獲利;即便擁有最先進的技術,缺少數據思維,沒有數據資產,往往也徒勞無功。不能單純的認為只有哪些圍繞hadoop(泛指大數據技術)開發的新興公司,才是大數據公司。也不能認為沒有技術的就不是大數據公司。相反,在大數據領域,那些擁有稀缺性數據資產的公司,往往可以指點江山,獨領風騷。大數據既不等於數據挖掘也不等於統計分析,更不等於人工智能。但是這些技術和算法都需要大數據的支持。使用同樣的算法,如果利用全部的數據集,而非小樣本量,甚至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這就是大數據的魅力。他可以在宏觀尺度上把握潮流,也可以在微觀顆粒上預測未來。

數據治理缺位

數據割據、數據孤島和數據質量,是典型的三大數據治理問題。

因為制度、地方主義、部門主義等人為因素造成數據分散的現象,我稱之為「數據割據」;因為技術差距、歷史遺留問題等形成的數據分散的現象,稱之為「數據孤島」。數據割據現象更多存在於國家各部門、各地方之間;大型企業內部也會存在數據割據現象。譬如氣象部門詳盡的天氣觀測數據,是研究大氣規律、做天氣預報的第一手資料。但是這些數據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氣象局那裡睡大覺。理論上講,科學院的大氣物理研究所是可以拿到這些觀測數據的,否則,大氣所的科學家們怎麼支持氣象局的工作啊?根據「有關部門的有關規定」,大氣所的確也能夠接觸到這些數據。但實際操作中,要拿到些有用的數據,不拖個半年是不行的,而且就算到手了,也是雞零狗碎的,沒什麼用途。這就是典型的「數據割據」現象。

有家公司專門為淘寶網上的商家提供在線的服務。這些服務需要淘寶開放數據接口。早期,如果不使用淘寶提供的服務器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但現在這項服務有50%的時間是無法連通的。我們自然無權指責淘寶的經營策略,但這種因先發優勢進而形成數據割據的局面,的確令人擔憂。

美國政府在消除數據割據方面可謂用心良苦。除了系統性的提出國家層面的數據戰略外,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鑑。具體方法參見本書第三部分的詳細介紹。

我國政府面臨更加嚴峻的數據割據困境。數據保護主義不過是部門保護主義在信息領域的延伸而已,必須出台國家級別的頂層設計,由上而下地破除阻礙數據分享的藩籬,並建立數據共享,成果分享的利益分配機制,才有望從根本改善數據割據的問題。

數據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數據資產的價值。數據質量主要包括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一致性。數據質量的解決非一日之功,需要技術、制度、文化等等方方面面的努力。如果把數據認認真真的當成資產對待,數據質量,就是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數據資產的界定與安全

隨著數量越來越多的數據被數字化,在跨越組織邊界而流動著,一系列政策問題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包括但不限於隱私、安全、知識產權和責任。顯然,隨著海量數據的價值愈加明顯,隱私是個重要等級(尤其是對消費者來說)不斷提高的問題。個人數據(例如健康和財務記錄)經常能夠提供最重要的人類福利,例如,幫助精準確定適當的醫療或者最恰當的金融產品。然而,消費者也將這些類別的數據視為最敏感的個人隱私。顯然,個人和其生活所在的社會將不得不努力在數據隱私和數據的功用之間權衡取捨。

另一個密切相關的擔憂是數據安全,例如,如何保護競爭方面的敏感數據或應保持隱私的其他數據。最近的例子表明,數據被盜不僅暴露消費者個人信息和企業保密信息,甚至還會暴露國家安全秘密。鑑於嚴重的數據被盜事件有增無減,通過技術和政策工具解決數據安全問題將成為關鍵。

海量數據日益提升的經濟意義也昭示了一系列法律問題,尤其是當其與如下事實聯繫起來時:即數據與許多其他資產具有根本性的差異。數據可以與其他數據結合起來完美而輕鬆地複製,同樣一份數據可以由多個人同時使用。這些是數據與實體資產相比的獨有特徵。有關數據所附帶的知識產權的問題不容迴避:何人「擁有」某份數據,某一數據集附帶著何種權利?數據的「公平使用」的定義是什麼?此外,還有與責任相關的問題:當一份不準確的數據導致負面結果時誰應負責?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的潛力,此類法律問題需要澄清,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澄清。

缺乏大數據人才

就算政府和企業界認識到大數據可以釋放經濟的下一波增長潛力,認識到數據資產是關乎企業未來的命脈。但是如果想要成功運用大數據技術,達成企業戰略目標,最大的制約因素往往是大數據人才的匱乏。這一點已然成為推廣利用大數據技術的阿喀琉斯之踵不過許多高校近期的舉動令人欣慰。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航等高校都在設立數據科學的專門研究機構和相關專業,未來,也許數據科學家將成為令人尊重的職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