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連六年虧損 行銷與員工旅費卻增加向民眾拔毛之前 台電應先想辦法節流

2012-4-2  TWM



 

這一波電價調漲 的過程中,台電除了透過調漲電價「開源」外,更應當制定出更多「節流」政策與民「共體時艱」,漲價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最終還是必須禁得起社會的檢驗。

撰 文‧張瀞文

新內閣二月上任後,攸關民生經濟的油電價傳出要開始恢復正常調漲機制。根據經濟部初步規畫,電價今年將分兩次調漲,時間預計在五 二○前後及十月份,估計首波漲幅將達到二成以上。

根據經濟部的說法,近四年國際燃煤和天然氣等發電燃料價格持續上漲,而這四年台電並沒有調 漲電價,在不能充分反映成本前提下,台電虧損越來越大,因此經濟部研擬分二階段調漲電價,填補台電龐大的虧損。

換句話說,台電的生產成本持 續增加而電價維持不變,是造成這幾年持續虧損的主因之一。

一般民間企業,如果公司已虧損或是即將面臨虧損,首先一定要做的就是「節流」措 施。

看看龍頭企業

訂定節流措施因應不景氣

比如處理不賺錢甚至龐雜的轉投資、精簡 人力、降低出差費、減少行銷、廣告、甚至公關費等等,以二○○八年金融海嘯來看,當時國內外企業都做了不少節流措施,其中跨國企業如Google、花旗、 DHL,都盡量減少主管出差次數,或是調降飛機艙等。

國內企業如科技業的台積電、傳產業的台塑、金融業的國泰金等也都力行節約,不僅減少主 管出國,業務人員高峰會也都改在國內,機票錢都省了下來。當時最有名的就是國內塑化龍頭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親自以身作則,他及公司主管中短程出差一律改搭 經濟艙。而IC設計龍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甚至帶頭宣布,包括自己在內的公司所有主管全面減薪一成。

反觀台電,從○六年開始虧損以來,今年 邁入第七個年頭,虧損金額卻是越來越大,但台電的營運虧損卻不影響台電員工的績效獎金及考績獎金。

我們從二○一一、一二年台電送交立法院審 查的預算報告發現,台電內部在「節流」方面,其實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反觀台電

以浮濫預算應對 連年虧損

其中在二○一一年台電營業預算評估報告書當中,立法院預算中心就洋洋灑灑列出一大串台電有待改進的地方,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台電 在過去幾年連續虧損後,公關費、員工旅費以及行銷費用都不見減少。

從最讓外界詬病的人事費用來看,一一年台電編列了三二三億五○八一萬元的 「用人費用」,而這些用人費用包括正式員工薪資、超時工作、津貼、獎金、退休、卹賞金、資遣費、福利費等八項,除了「福利費」外,全數歸為「固定費用」。

預 算中心在評估報告中就明確點出,台電將「加班、獎金、津貼、資遣費」等不固定的費用全數列為「固定費用」這樣的作法,將難以顯現人員調度、管理失當或無效 率等問題,不利台電的成本控管。

其次,一一年台電已面臨連續第六年虧損,不過當年還是編列了三○六六萬元的公共關係費,這一點也遭預算中心 糾正。

因為依照行政院有關預算編列規定,公關費應不超過最近三年度平均數,如果年度預算為虧損者,更應檢討酌予降低,但是過去幾年來,台電 公關費用不僅沒有因為連年虧損而降低,反而與虧損金額一樣「與日遽增」。

另外,在服務費用部分,預算中心認為,台電是獨占的國營事業,廣告 行銷需求應當較低,不過過去幾年行銷費用卻居高不下,甚至年年成長,不曾因為營運虧損而降低。

另外,在台電送立法院的二○一二年預算報告書 當中,則有一筆一.六九億元的兼任司機加給預算遭到預算中心糾正。

根據預算中心評估報告顯示,這項司機加給是從一九八九年開始適用,到現在 已達二十三年。由於當時擁有駕照者少,才會讓工作人員兼公務車駕駛領兼任加給。

不過現在有駕照者已經很普遍,且兼任駕駛多是前往辦理本職業 務所需,加上台電公務車才二千多輛,平均每月支領加給的人卻多達四千多人,且年支付總額達一.五億元,預算中心認為有浮濫之嫌,應當重新檢討。

針 對預算中心指出台電多項缺失,台電表示,經營績效持續成長並無浪費缺失情事,其中關於司機加給問題,台電表示,車輛設置為穩定供電所需,司機兼任節省十倍 費用,公司經營績效持續成長,虧損實乃非戰之罪。

顯然在這一波醞釀漲價過程中,政府及台電除了透過漲價開源外,更應當制定出更多節流政策來 與民「共體時艱」,因為「虧損過巨」,並不代表「漲價有理」,電價上漲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必須禁得起專業與社會檢驗。台電只想從民眾身上「拔毛」彌補虧 損,民眾真的很難心服口服!

台電的九大浪費!

——立法院預算中心針對台電近兩年度預算編列提出的質疑1. 調派人力支援經濟部等機關不減反增,徒增公司用人成本2. 依規定提撥職工福利金,員工用電優惠另由營業收入抵減,涉有雙重福利之嫌3. 公益支出用於弱勢團體的補助比率偏低,且部分補助活動性質與公司業務無關4. 各項用人費用除「福利費」外,全數歸為固定費用,不利人事成本控減5. 公共關係費較最近3年平均數超出536萬餘元,有違預算編製規定6. 持續虧損,「行銷費用」卻較上年度增加7. 持續虧損,國內外員工旅費卻較上年度成長8. 連年大幅分攤能源研究發展基金支出,最終仍由全民電費負擔,顯欠妥當9. 編列兼任司機加給1.69億餘元為數頗巨,合理性有待商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8

旅費用盡 台妹流落街頭擺地攤當眾洗頭 行為怪異被送院

1 : GS(14)@2014-09-11 09:55:19

■因用盡現金,Yvonne為籌機票錢回台,要變賣隨身物品。劉柏麟攝



【本報訊】聲稱非常喜歡香港的一名27歲台灣女美容師,大半個月前拿着3,000多港元隻身來港浪蕩,惟近日盤川用盡無錢回台,過去數日流落街頭,靠擺賣美容食品籌錢,並當街洗頭兼在公廁洗澡,有人見她行為古怪報警求助,警方調查後勸服她送院檢驗,現正聯絡台灣經濟文化事務處提供協助。記者:劉柏麟



女事主吳依芳(Yvonne),在台北北投居住,父母離異後各有家室。消息指吳女在台灣某大學修畢工商管理後,曾任職收銀員及美容師,原有一固定男友,惟四年前分手,近日又受感情問題困擾,吳女透露自己十分喜歡香港,一直想移民來港。上月25日,她帶着3,000港元來港,並先後在facebook上載在港的生活照,更改「狀態」稱「現居香港」。


聯絡經濟文化事務處協助

吳女表示其購買的來回機票原訂於上月31日返台,但在港期間認識了不少新朋友,並獲殷勤照顧替她繳付房租及請她吃飯,她謂因不好意思決定留港在街頭擺賣,希望賺錢還給友人。她又稱,過去數天她投靠的友人不便讓她借宿,自己盤川用盡,無奈露宿街頭,其間她在街邊擺賣在港購買的保健、美容食品及酒等籌集旅費,又提供修甲、化妝及洗髮等服務賺錢,連日來曾露宿旺角及尖沙嘴,屢次被警員驅趕。至前日,她報稱新相識了一名送貨工人,並在其住所借宿,至昨晨由對方送往葵涌。昨晨9時許,吳女在葵涌道路邊擺賣期間,有途人報案稱她阻街及行為怪異,警方到場勸喻後,她又轉至附近新葵興廣場擺賣,其間在對開花槽一度用兩樽蒸餾水當眾洗頭,途人紛紛投以奇異目光。記者問她有何打算,她稱證件只有一個月期限:「籌夠機票錢就會回台灣,否則到澳門和深圳找朋友,這是最後一步!」至下午1時許,吳女又移師到港鐵葵興站外擺賣,其間與一名小巴司機爭執,自行報案,但她見警員未到又走往鄰近公廁洗澡。當她洗澡現身後,警員上前調查,但她拒絕透露在台的聯絡方法,幾經力勸她終不情願地登上警車返署,警方認為吳女語無倫次,列作「發現懷疑精神有問題人士」案件處理。其後警員見吳女臉容憔悴,為安全起見將她送院檢驗,現正聯絡台灣經濟文化事務處提供協助。


■任職美容師的Yvonne愛上載自拍照。互聯網

■流落街頭要用樽裝水洗頭。

■警方召救護員送她到醫院檢驗。徐雲庭攝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911/188625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510

獲689捐款寸心行動 營運兩年「休眠」首年旅費行政費佔開支八成

1 : GS(14)@2017-02-02 02:30:35

■梁振英曾承諾將政府所派的6,000元捐給由劉迺強(右圖)任董事的「寸心行動基金」。



【本報訊】特首梁振英早前稱當年無領取政府派發的6,000元,卻迅速被踢爆曾承諾將款項捐給慈善機構「寸心行動基金」,聲言幫助內地學童。《蘋果》調查發現,這個左派背景的慈善機構運作模式特殊,首年資助內地學童的開支少於兩成,四成開支用作資助本地學生送款往內地,兩年後因無法籌得送款所涉的旅費而暫停運作至今,令人質疑善款是否用得其所。記者:陳建平梁振英早前間接向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炮,批評全民派錢理念,強調自己2011年並無領取6,000元,但瞬即被傳媒揭發當年他曾承諾會將該6,000元捐給寸心行動。當時他呼籲全港中小學生,捐出部份利是錢協助有需要的內地人。



■寸心行動曾安排香港學生親自送款給內地兒童,最終因費用太高而停止。寸心行動網站圖片

5董事為左派人物

查冊顯示,寸心行動成立於2011年2月,獲稅務局確認為慈善團體毋須交稅,5名董事以左派人物為主,包括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港區人大代表楊耀忠、港大前副校長李焯芬等。根據官網介紹,寸心行動主要資助內地兒童讀書以及協助綠化沙漠地帶,更會贊助香港兒童親身到內地送款,以教育他們珍惜資源。當年《文匯報》報道,機構的善款不會扣除行政費用,全數捐贈有需要地區。不過,記者翻查機構年報,發現寸心首年度的善款收入是30.4萬元,支出為20.7萬元,其中最大筆開支是交通費,高達8.6萬元,佔總支出約41.5%,其次才是資助內地學童的開支3.7萬元,佔比17.9%;法律會計費和印刷費也分別佔比近10%及7%。換言之,寸心行動每花100元,只有17.9元直接交到貧童手上,另外有41.5元花在港童及職員的機票車費上,餘下40.6元主要為行政及宣傳費等。第二年度的財務報表也有類似情況,最大筆開支是旅費7.7萬元,佔總支出約45.8%,其次才是對抗沙漠化的開支約7萬元,佔總支出約41.3%。直至第3年度(2013至14年度),寸心行動突然「休眠」,全年只有800元善款收入,而且再無任何慈善活動開支;2014至15年度雖重獲1.3萬元善款,但仍然無自行舉辦活動,只有一筆「慈善捐款」支出11.3萬元,致令該年度出現11.2萬元虧損,淨流動負債為11.5萬元。記者日前曾致電寸心行動,職員稱現時機構已無運作。寸心行動以電郵回覆指,首兩個年度分別帶領13位及17位師生家長前往甘肅送款,機票費用分別是7.3萬及7.7萬元,強調款項來自董事籌款而非公眾捐款。寸心又指,後來發現送款行程所費不菲,所以2013年度起暫停所有項目,2014年度的「慈善捐款」則是直接捐予30名內地學童。



資不抵債「好奇怪」

有會計師表示,以往較少見到慈善機構資不抵債,而且寸心在收入銳減下仍捐11萬元予內地,認為其財務狀況「好奇怪」。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則認為,既然寸心獲稅局豁免交稅,理應活躍地參與公益活動;若現時機構已進入冷凍期,稅局應基於公眾利益研究是否取消其免稅資格。本報曾多次致電楊耀忠及李焯芬查詢,但沒有獲回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01/199142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85

亞洲街頭「籌旅費」西人窮遊方式惹爭議

1 : GS(14)@2017-04-14 11:12:48

現時穿梭世界各地的背包客越來越多,當中包括不少窮遊者,部份人會在當地街頭「眾籌」旅費,變相行乞。由於近年有相當多西方背包客以這種方式在東南亞等較貧窮的國家行乞,惹當地人不滿,質疑此舉會影響真正有需要的人。這種街頭眾籌旅費,在亞洲國家如越南、新加坡、泰國等越來越普遍,方式包括賣藝、擺地攤或是直接掛牌乞討,在香港也不時見到。但有關行為其實在不少地方似乎都為法不容,例如在新加坡,旅客必須持有工作簽證才能在街頭賣藝賺錢。而在網上也有人專門開設網站,為旅遊者搞眾籌,其中一部分是義務工作如人道救援等,可是為數更多的,純粹是自己想去旅行。新加坡女子沙馬赫(Maisarah Abu Samah)近日拍下窮遊者在街頭以音樂或照片「籌募旅費」情況,炮轟說:「通常是在巿中心碰見路邊小販或街頭賣藝者,而不是像現在這個中產社區的巴士站附近……我們實在覺得要求別人給你旅費很奇怪……這樣做(行乞)的人應是有需要的人:他們行乞是為了買食物,供養孩子上學或還債等等,而不是去做一些屬於奢華的事。」馬來西亞女子路易莎(Louisa)也質疑,西方旅客之所以成功在亞洲街頭籌旅費,是殖民歷史遺留的優越感使然,她說:「這些乞討的遊客要不是是白人,他們所受的待遇一定截然不同--看看我們如何對待非白人的移民就是證明。」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14/199901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37

【專題籽】記者扮背包客籌旅費 中環齋企兩粒鐘籌幾錢?

1 : GS(14)@2017-06-25 09:32:27

記者扮台灣背包客喺中環鬧市企了兩粒鐘籌旅費,差不多每隔五至十分鐘便有人放低錢。



【專題籽:胚芽故事】近年街頭多了一種外國「遊客」,喺鬧市地下或站或坐,旁邊一定有塊紙皮,呼籲大家慷慨解囊,支持佢哋環遊世界。呢個情況在東南亞越趨常見,網上群情洶湧,不少網民索性將呢班backpacker叫做begpacker。為咗了解大家點睇呢種旅行方式,我哋派出記者Tina扮台灣來的背包客,在中環午飯時間做吓社會實驗。



我哋揀咗人來人往的天橋進行測試,一開始已有兩個人放低廿蚊紙,仲有位先生主動提醒Tina,香港法例不准行乞,叫佢要久不久走動一下。兩小時內,我哋轉了一次位置,基本上每五至十分鐘便會有人主動畀錢,由居港台灣人、泰國僧侶、外傭姐姐、西裝友到婆婆都有,最大額是100元,其餘由10元至50元不等,粗略估計兩小時籌到近三、四百蚊,相等於不少基層市民一日薪金。


有人伸出援手 有人「不能接受」

每次有人放低錢,我哋就立即表明身份畀番錢對方,問佢哋點解會伸出援手,多數離不開這些原因:「年輕人有夢想是一件好事,能夠有這樣的勇氣踏出去,應該支持一下。」、「上次在街上見過begpacker,沒有理會之後有點內疚。人在旅途可能會遇上意料之外的事,需要金錢周轉,能夠幫的便幫吧。」、「她揹着這個大背包,很辛苦吧,那麼有誠意不妨幫她一把。」、「我覺得亞洲人較愛面子,做這件事需要好大勇氣,反而外國人這樣做很隨便,感覺好像不用特別去付出。」、「我覺得無問題,因為我在外國住了很多年,倫敦、巴黎常常都有青年人這樣做。」不過也有相反的聲音,另一位路人表示絕對不會助長這個風氣,「其實我走過這條路無數次,見過很多外國人都這樣做,有些會賣藝的還好一點,但只站着甚麼也不做,我就完全不能接受了。」事後記者Tina亦憶述,有路人走過時投以蔑視眼神說:「不是吧,要我給你錢去環遊世界?」同日記者分別在中環和尖沙嘴遇上兩組begpacker,分別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他們英語水平不高,基本溝通都成問題,單人匹馬的Anton從俄羅斯直接來港,第一次用這種方式籌旅費,反應一般,前一天籌到140元左右,僅夠食宿,他的終極目標是去印度,但就沒說要籌夠多少錢才動身。另一個烏克蘭的背包客Valerie,坐在尖沙嘴星光行外的空地上,自顧自彈他的小結他,他說來港之前遊遍中國,在蒙古籌旅費的反應不錯,相比之下在香港不太成功,他說目標是籌到8,000元,那才夠路費回家,否則只要有二、三千元,他就出發去馬來西亞,然後再作打算。



有路人表示有勇氣走出去已經不易,所以覺得應該支持記者的「夢想」。

好心人無分國籍、年齡、階層,來自泰國的僧侶雖然看不懂中文,但主動上前幫忙。

也有居港台灣人因為記者在紙牌上自稱來自台灣而出手相助。


這位小姐表示記者在大熱天揹大背囊籌款,誠意十足,值得支持一下。

來自俄羅斯的Anton,用英語單字表示這是他的begpack首站。

來自俄羅斯的Dmitry(左)和烏克蘭的Valerie(右),一人織手繩,一人自顧自玩結他,記者交談近五分鐘都無路人獻身支持。

記者:陶思敏攝影:潘志恆編輯:馮秀珍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4/200663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01

【專題籽】澳洲賣藝賺旅費 背包客玩搖搖三粒鐘得六蚊 

1 : GS(14)@2017-06-25 09:32:27

Yoyo wing靠一手驚人的花式搖搖,在澳洲工作假期頭半年都不用打工。



【專題籽:胚芽故事】外國背包客在街頭籌旅費引起爭議,不少網民嗤之以鼻,「要去旅行就靠自己勞力!」等聲音此起彼落。其實窮遊也有很多方式,除了最常見的工作假期或打工換宿,也漸漸有人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在旅途上以賣藝表演的方式來賺取路費。

花式搖搖賣藝 澳洲玩半年

34歲的Yoyo wing人如其名,十幾歲開始研習花式搖搖,五年前去澳洲工作假期,頭半年都沒有「工作」,只在街頭表演花式搖搖,用這個方式巡迴了差不多整個澳洲。「最初決定用搖搖來賣藝純粹為了自high,同埋想試吓將自己的興趣變成職業。」雖然賣藝旅程持續了接近半年,但他說收入並沒有想像中的理想,大部份時間連最低工資也不夠,只夠他省吃儉用。「最差的一次,在街上企了足足三小時只得一蚊澳幣(即六蚊港元),轉個頭看見有流浪漢在巴士站問人乞錢,不用三分鐘已有人給他20蚊澳幣,那一刻覺得自己連乞兒都不如。」話雖如此,他還是繼續堅持,因為他覺得賣藝是另一種方式去認識一個地方。「其實澳洲人對賣藝的看法也不是那麼開放,特別是在大城市,很多人都覺得賣藝和行乞無異,正眼也不看你。」試過被人偷錢,甚至吐痰,他說在鄉郊地方如阿德萊德,人們的衣着雖然簡樸,但比起悉尼和墨爾本卻熱情得多,有位老伯常請他喝咖啡,熟落了後還招呼他到家中看電影吃飯。但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合賣藝,前兩年他到泰國旅行,在拜縣的夜市心血來潮決定賣藝,結果不消三個小時便決定放棄,「當時完全沒有人理會我,後來才發現街頭有小朋友在籌錢上學,街尾有少數民族籌錢建構他們的村莊,他們的需要比起我更大,我覺得發展中國家不太適合旅行賣藝」。


中國邊走邊唱 同城管捉迷藏

大多去旅行賣藝的人,都是前往賣藝風氣盛行的歐洲國家,27歲的陳銘卻是異數,四年前開始到中國賣藝,而且一去就去了14次。他買了一支昂貴的結他,逼自己在半年內速成這種樂器,然後以自彈自唱的方式在旅途上賣藝。在中國賣藝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大城市,城管和賣藝者就像貓和老鼠一樣,一天到晚都要捉迷藏邊走邊唱,「最深刻有次在西藏賣藝,第一次被城管趕走,第二次再趕,換了地方後還是遇上第三次,他用電單車把我的東西統統掃走。」惟獨是古城例外,「可能因為文化氣息較濃厚,在雲南和鳳凰等古城都可以隨意賣藝,而且反應和氣氛都很好。」他說最好避開景點區賣藝,因為遊客只會把你當成景點之一,拍個照便離去,「最差一次是在廈門鼓浪嶼,站了一整天才得一蚊,是一個聽我唱了很久的青年人放下的,至今我仍保留着這個硬幣。」



陳銘四年前到中國旅行賣藝,自此就成了癮,一去再去,至今已有14次,走遍中國大陸。

為了賣藝,陳銘買了一支結他逼自己學,方便賣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銘認為賣藝不純為賺取路費,而是和當地人交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陶思敏攝影:潘志恆編輯:馮秀珍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4/200663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03

【90後織女】遊東南亞教藍曬賺旅費 替被遺忘的工藝轉型

1 : GS(14)@2017-11-05 16:41:05

Karen將童年時的菲林照,做成藍曬作品。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與黎嘉玲(Karen)在鬧市見面,她穿上一襲粉紅色馬來西亞娘惹上衣,配一條綠色印尼蠟染紗籠,都是旅行收集回來的傳統服裝。她是一個編織師與藍曬工藝師,在倫敦藝術大學修讀紡織畢業。今年二月,為探索東南亞的文化與工藝,她出發往馬來西亞,開展三個月的藝遊之旅。


Karen在倫敦選修織布,培養了對布藝的興趣。「小時候喜歡靚衫,讀紡織後才知道布也有很多款,那時才發現製作過程很珍貴。」當時接觸到歐洲的現代織女,原來她們很多紡織技巧都是從東南亞而來,令她萌生往東南亞探索藝術的念頭,並開班教藍曬幫補旅費。藍曬在1842年由英國人發明,是一種傳統顯影工藝。在未有菲林以前,人們在紙上塗畫感光液,經晾曬和沖洗便會呈藍色。放上物件隔絕陽光,便可用作大量複製記錄,例如一棵植物的紋理圖。去年她籌辦一個主題為「褪色的回憶」的作品展,想用童年的照片結合自己擅長的織布。「我想將攝影結合織布,而不用很大成本,在網路就無意找到藍曬,最後成功將菲林印在自己織的布上。」


藍曬介乎攝影與手工藝之間,不需昂貴器材或專業黑房。

Karen喜歡取材自然,留下花與葉的細緻紋理。



從此她就迷上藍曬,「藍曬與曬相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需要專業黑房或昂貴器材,介乎攝影與手工藝之間。」然而因攝影技術的進步,藍曬早被人遺忘。「我想學一些快將消失的工藝,學習如何將這工藝轉型。」於是,她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從零開始約場地和宣傳,在馬六甲、登嘉樓、檳城、印尼泗水開展藍曬工作坊。「我不在街頭表演,而做藍曬工作坊,我覺得也是賣藝的一種。」翻開她的藍曬作品,有的結合傳統布藝、有的融入皮影戲工藝、有的取材花草,清晰細緻的線條,展現手工的溫度。「藍曬對我來說,最大意義不在於記錄回憶,而是建立橋樑,讓我與任何人交流。一起創作,我可以在語言不通下,與任何年紀、任何國籍的人成為朋友。藝術本來就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不是有天份才做到。如果沒有藍曬,這段旅程也許不會這樣有趣。」


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專修紡織,從此愛上布藝。

每塊布有不同圖騰,代表不同宗教與家庭故事。

Karen在旅行途中收集民族服,她身穿馬來西亞娘惹服和印尼紗籠。



她視這次旅程為學習,「畢業後很迷惘,試過走入時裝界,又試過其他工作,仍覺不滿意。這時候我參加了一個『藝術大使』計劃,到敦煌考察,過後發現自己對藝術的認識太少。我最想做的,其實是學新事物。」與其再讀書,她覺得倒不如自己賺旅費,邊旅行邊試不同工種。「我想用自己的方法,繼續嘗試做『藝術大使』,為工藝代言。」村莊、小鎮成了她最好的課堂,「我有機會去拜訪織布大師,又見識了皮影戲和蠟染。馬來西亞是我探索藝術的踏腳石,我希望三十歲前可以到中南美認識當地工藝。」一星期前,她再次踏上東南亞,開展藍曬之旅下半集。「我給自己的時限是到明年中,希望到時能比現在多不同的工作機會。現時開班的確不足夠為生,但我知道只有繼續做,才會有更多工作機會。」


藍曬像一座橋樑,讓她與任何人都可真誠交流。

她從吉隆坡開始辦藍曬班,邊賺旅費,同時推廣工藝。



記者:洪慧冰攝影:許先煜、伍慶泉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1/202005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