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金融業迎接新紀元 開放人民幣業務的 三大美景與兩大挑戰

2012-11-19  TWM
 
 

 

人民幣終於要來了!數千億元人民幣的商機在台灣蓄勢待發,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十八大會議時,首度鬆口表示人民幣清算行「快公布了!」這歷史性的一刻,究竟會給台灣帶來多大的變化?

而台灣,又能緊緊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洪流嗎?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蔡曜蓮「在內地募資要六%以上,但以後在台灣募資(人民幣)可能只要三%,一來一往我就賺了三%利差。」就在人民幣業務即將於台灣大開放前夕的一場人民幣說明會上,一位電子業財務主管直截了當表示。

一席話,說出了數十萬台商心中,長久以來最迫切的需求。

盼了多年,終於,開放人民幣業務就只剩最後一哩路,這是台灣金融業的新紀元!過去,兩岸貨幣不能直接通匯的緊箍咒終於鬆開,一個超過人民幣數千億元的商機將在台灣蓄勢待發。

根據台灣海關統計資料顯示,兩岸從去年七月至今年七月的商品貿易總值已達一千二百億美元,其中若保守估計有一半的金額以人民幣計價,就有三七三八億元的人民幣自然回存,以這樣的速度要趕上香港,其實並不困難。

一位金控高層分析:「台灣會比香港更具有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條件。」為何台灣會比香港更具有優勢?金控高層解釋,台灣是中國主要貿易國中有較大貿易順差(台灣賣貨給中國,向中國收取現金)的國家,資金是自然累積;但香港對中國仍是貿易逆差,香港的人民幣資金能大幅累積,主要是對人民幣升值的期待與政策鼓勵,與台灣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清算機制建立後,台灣也會自然地成為世界人民幣匯集中心。

當然,不是一簽清算行後就能立刻擁有好光景,必須一步一步累積而成。但這每年三千多億元的人民幣資金流,將對台灣各行各業掀起鋪天蓋地的變化,不但台商能省下過去匯款或避險造成的損失,節省匯款等待的時間,而金融產業更是人民幣清算後受惠最大的行業。

美景一

人民幣商品遍地開花

一場美好的遠景,彷彿就已在觸手可及之處。香港從二○○四年開始發展人民幣業務,初期中國外匯管制仍嚴格,僅允許個人持有存款,雖然○七年開放點心債,但因為人民幣在海外流通量少,導致人民幣業務發展遲滯不前。

直到一一年八月,中國在全國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香港離岸人民幣存量開始快速累積,所有與人民幣相關的業務,才有了突飛猛進的成長。

澳盛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在中國開放跨境貿易結算後,香港的人民幣結算金額大幅增加,由一○年的人民幣三六九二億元,至一一年底快速增加至人民幣一.九兆元,香港頓時成為中國境外擁有最多人民幣資金的地區。到今年八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高達五五二三億元,占香港總存款量八.六%,平均每個港人在銀行擁有七.七萬元人民幣。

當香港的人民幣資金規模累積越來越多後,一切相關理財商品也遍地開花,舉凡人民幣計價的基金、保單、黃金或債券等不斷推出;當中又以點心債發行最為大宗,一一年香港的點心債發行量突破人民幣一二○○億元,累積至今已超過人民幣二千億元。

在兩岸正式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可以預估各項人民幣業務也能在台灣以試水溫的方式慢慢開展。至於個人人民幣存款,在香港仍有每日結匯不得超過人民幣兩萬元的限制,預估台灣也可能有相同作法。

除了個人理財商品的開放外,另一影響最大的族群,就是數十萬往來兩岸的台商。

美景二

免匯兌、手續費損失

過去,在兩岸貨幣無法﹁直航﹂的情況下,台商要匯款到中國,必須先拿到中國主管機關的審批後才准放行,而這筆錢更要遠渡重洋後,才能入境中國。

首先,台商必須在台灣將台幣換成美元,再將美元匯款到中國,也因為是美元匯款,所以必須透過在台的美系銀行轉回國外總行,再由總行匯至中國當地,到了當地後再換成人民幣。

經過台幣換美元、美元換人民幣的手續,中間匯差及手續費不知被吃掉多少,而經手的關卡越多,自然被扣的錢也越多。

以去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出口八三九億美元為例,如果手續費以○.○一%計算,台灣一年貢獻給美系銀行的﹁過路費﹂就高達八三九萬美元,換算成台幣約是二.五億元;也就是說,過去這些錢都被美系銀行吃走了,未來在貨幣直航後,都能省下,為企業創造更多收益。

「現在接大陸團收的都是美元預付款,我們只能在台灣轉成台幣,未來我可以請大陸付我人民幣,我再拿去銀行存,賺比較高的利息,需要的資金借比較低利的台幣,或許可以賺一%的利差!」一位旅遊業者認真地說。

而這還只是小企業的人民幣商機,對一些兩岸、歐美都設有公司的集團來說,人民幣開放所省下的時間與賺到的利差,更無法計算。例如,一家台灣母公司要付貨款給大陸子公司時,就能先拿著開好的支票,到銀行做貿易融資,把借出的錢匯到對岸。

美景三

金融業搶進人民幣大餅

此外,任何金融服務皆仰賴銀行完成,銀行也是這波人民幣商機中,受惠最深的金融機構,而投信募集的人民幣計價基金、證券的寶島債、保險的人民幣計價保單,都能雨露均霑。

若以香港人民幣存款占總額八.六%為例,台灣目前總存款台幣三十一.八兆元,約有台幣二.七兆元會轉成人民幣存款,約五四○億元人民幣。

目前台灣存放款利差僅有一.四一%,若人民幣在台存放款利差比台幣高○.五%,為一.九一%,五四○億元人民幣的一成轉做放款,將可為銀行帶來人民幣一.○三億元的營收,相當於台幣五億元。

兩岸經貿程度日益加深,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匯兌手續費、人民幣計價商品幫財富管理業務再注入活水等利多,將可幫銀行帶來豐富的收入。

除了銀行業,投信業也積極地搶食人民幣商機。

從去年開始,宏利投信看到人民幣即將在台開放的商機,便積極地先以美元計價的方式,募集投資香港發行的點心債基金,這代表台灣人已經可以透過基金,參與點心債的市場,至今已募集三檔,總規模超過台幣五十二億元,近一年來均有二.五%以上的報酬。

宏利投信投資策略部協理鄭安佑表示,一旦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好,延伸產品線盡快推出人民幣計價基金,且也有過去績效可供投資人參考。

挑戰一

新加坡模式PK香港模式

但,這一切真能如此美好嗎?畢竟依照台灣的法令,這三大美好遠景必須要架構在有清算行、建立清算機制之上,而原本該在十一月一日前上路的清算機制,卻因為中國十八大會議而延宕了。

雖然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日前首度在十八大時,對遴選人民幣清算行做出公開回應,但僅表示「快公布了」,仍沒給一個最後期限;再加上去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香港承諾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不變,種種的變數讓台灣懸著一顆心等待,也擔憂台灣真能拿到和香港一樣的條件?

以香港模式為例,香港是以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進行清算,所有的銀行都在中銀香港開設清算戶,由中銀香港負責人民幣的拋補與拆借,且中銀香港在中國的對口單位是深圳人行。

但全世界僅有香港及澳門兩地設有清算行,其他國家皆是與人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以代理行模式進行清算,例如韓國、新加坡、英國等,這些國家當中又以新加坡的人民幣業務發展最為積極。

一○年和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後的新加坡,便積極地想把人民幣業務留在國內發展,去年三月,中國工商銀行到新加坡成立海外人民幣中心後,舉凡人民幣計價債券、個人存款、金融商品等,新加坡無一缺席。

只是,工行仍不是新加坡的清算行。楊宇霆表示,新加坡的銀行多半透過在香港的子行拿人民幣回去給總行,或者新加坡當地銀行與工行簽署代理協議,透過工行發展人民幣業務。

新加坡的人民幣業務是透過國內政府推波助瀾才能欣欣向榮,如果再給新加坡清算行,屆時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將不輸香港。

清算行與代理行模式究竟有何差異?一位銀行主管表示,代理也是清算的一種,在貨幣清算上沒有差,機制有差別的是因為中國仍是外匯管制國家,企業在貿易項下才能匯款出入,只有建立清算機制,才能接受個人在非貿易項下持有人民幣。

挑戰二

主管機關配套措施的建置

依據兩岸貿易的緊密度,擁有對中國貿易順差的天然優勢,台灣相當有機會發展成離岸人民幣中心,「問題不在代理或清算,而在我們的心態與法規。」一位金控高層指出。

雖然兩岸貨幣清算開放在即,但台灣仍有許多法規綁住自己。例如《兩岸金融業務往來管理辦法》第十四條,必須要經過修正後,台資銀行的DBU(外匯指定銀行)才能和中國的銀行開設人民幣同存戶,這在人民幣的清算及匯出匯入上是必要的。

另外,目前國內銀行幾乎都有在香港開設分行,但國內法令仍不准銀行做客戶的跨國轉介紹。過去也曾有某銀行因為轉介客戶到香港開戶被罰上千萬的罰款,根據的就是《銀行法》第二十二條及第一二九條第一款,此舉只是把商機拱手讓給別人,等於讓國內金融機構綁著一隻手在外面打仗,應要盡速修正。

另外,如果開放之後,市場需求孔急,人民幣如潮水般湧入,滿手人民幣的銀行業者,除了正常的人民幣放款之外,其他資金去化管道的建立,也需要政府積極擬定配套措施。

以香港為例,香港的人民幣市場就是在人民幣的貿易結算、點心債市場陸續建立之後,已經開放許久的市場,才在近年來突然大爆發;台灣如果要快速追上香港的腳步,配套措施的完整度,絕對是勝負關鍵。

在人民幣全面開放之後,政府是否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來因應各種衍生出的問題,幫助台商及金融業走向國際金融舞台,才是政府該積極思考之道。人民幣帶來的龐大商機與便利性,值得外界期待。

重演香港經驗?—— 開放六年後,人民幣存款餘額爆炸性成長

人民幣存款餘額

單位:人民幣億元

2004.2

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開放個人存款、匯款、信用卡的業務。年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超過120億元人民幣。

2007.7

中國允許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債券,也就是「點心債」。

2009.7

中國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促進貿易與投資的便利性,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香港為試點之一。

2011.8

中國允許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起步金額為200億元人民幣。

2011.8

跨境結算範圍擴及全國,企業採用人民幣結算業務比率大增。

2011.11

香港人民幣存款最高曾攀升到6273億人民幣,再微幅減少。

2012.10

再核准500億元人民幣RQFII額度,用以發行A股ETF。

台灣要走哪一條路?

香港清算行模式

企業→香港任何一家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新加坡代理行模式

路徑一

企業→中國工商銀行海外人民幣中心(新加坡境內)→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路徑二

企業→星展銀行新加坡總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路徑三

企業→星展銀行新加坡總行→星展銀行香港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註:新加坡銀行以星展銀行為例,中國銀行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

台灣未來模式(代理、清算並行)

代理

企業→永豐銀行→中國銀行台北分行→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清算

企業→永豐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註:台灣的銀行以永豐銀行為例,中國銀行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67

新紀元投資新方向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22.html
不如且讓筆者分享一個近日在網上流傳已久的投資哲學:「⋯五年前為了包二奶,買了一套40萬房子給二奶住。每個月給二奶3000零用錢。今年跟二奶分手了,把房子賣了。賣得120萬算下來白玩了二奶6年多,最後還賺了60萬。感謝人民幣。感謝地產商。原來包二奶也是一種投資。後來被老婆知道了,老婆一個巴掌甩過來,為甚麼你只包一個。⋯」
對於香港人乃至歐美其他國家的人來說,中國內地以「以無法(無天)為有(辦)法」的精神似乎甚為可怕,但畢竟是體現西方亞當斯古典經濟學的智慧,而沒有任何犬儒!⋯當然道德不道德,這個留給其他人判斷!筆者2012年11月30日拙文《南橘北枳論中國信託業》指出由於「⋯但由於中國政府對經濟體系監管重重,加上國策傾斜而近年中國股市長期低迷,令傳統銀行和保險業的用款受重重限制並只能投放入國家政策指導的範圍內。令中國經濟體系其他部份,特別是民企和若干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項目,籌不到錢。加上一次又一次提升存款準備金,令這些經濟孤兒仔資金斷流。⋯」因此除了信託公司外,一些專門針對民間用款的「微貸」便應運而生。
「微貸」(Microfinance)本來是指近年在落後地區興起給予貧窮和邊緣人仕的信貸模式,至於在強國「微貸」其實是另類大耳窿,在獨特的國情下亦有其中國特色。首先「微貸」正如一般大耳窿財仔以高達兩至三分(即20%至30%)年息借錢,同時亦會以民間信用「合作」名義以近兩分息吸收存款。更絕的是「微貸」應用了eBay拍賣方式,直接以競投形式進行C2C「微貸」 - 即是民間人士可以透過如「微貸網」把人民幣直接借給用家。以其中一段微貸網的貼,一名五行欠水之人以一部尼桑天籟汽車抵押3個月籌人民幣八萬坱,開價年息為21%,以人民幣長遠看漲而香港人民幣存款一般僅得三釐計,「微貸」這科新紀元誕生投資新方向似乎甚為「吸引」。
當年綜援陳健康尚可包二奶,但據筆者瞭解今天在深圳以每月三千坱包二奶已成絕唱。據損友告知,現時行規乃先付十多萬坱回鄉費作見面禮,然後每月台費還要近一萬坱兼包食住。不過二奶亦明白自己奪得負心郞正室之身份是不切實際,因此一般會議定能足夠在鄉下買樓之約滿酬金,正是乾淨利落。筆者有一廠佬朋友仲絕,他在國內每一間廠都有駐廠二奶,二奶支薪可不是白住吃喝,還要兼任睇廠和應酬工廠。這名長袖善之有錢仕認為二奶基於感情和金錢利益,對自己的生意看得比一般伙記上心。加上買給她們住的金屋年年升值,正是以戰養戰。加上二、三、四、⋯、N奶之間亦經常爭竉,令這名廠佬不愁其中任何一名二奶起尾注。
原來搵錢和風流快活也可以互有Synergies的,這名廠佬御女之術真的令筆者拜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28

廣告製作新紀元 黎智英


2013-10-10  NM  
 

 

Ivy Wong從壹傳媒離職創業後我們仍有見面。她是電子傳媒廣告精英,跟她交談知多些現在廣告行情於我有用。現在是手機展現的時代,媒體新陳代謝的關頭,舊媒體正在式微、撤退、新媒體抬頭的時候。傳媒在變革,內容跟著革新,這包括了廣告內容的革新。媒體出現新模式的內容,廣告轉型至新形式的廣告是自然不過的事,例如不可能內容是互動而看廣告的人仍舊是被動的,也不可能手機是流動而它的廣告與靜態的電視廣告是一模一樣的。

報紙電視年代的廣告模式顯然不適合新媒體的應用模式,廣告媒體及其形式跟著轉變,理所當然。我們傳媒人,在嘗試創造新形式內容適應手機媒體的同時,亦要留意廣告轉型情況,加以利用賺錢,否則哪來銀兩創造內容轉型?所以跟浸淫在時代沸騰中的廣告人交流,這時候頗為重要。這是媒體及其內容革命性的革新開始,這是瞎子摸象的時候,無人知道這個以手機為主軸的傳媒世界到底會是怎樣的。盤古初開風雲際會蛻變中,手機傳媒出現讓人們不能回頭看,只許向前望,前面卻是一片荒蕪,也就只好從頭開始,從無到有了。擺脫舊日積習的傳媒觀念,在這混沌的土壤中不斷嘗試耕耘,最後我們便創造出嶄新的傳媒世界。但是現在我們只能是瞎子摸象,這是我現時必須要有的謙卑。那天與Ivy在陸羽飲早茶,她說起一兩分鐘的品牌紀錄片documentary,例如Max Mara上海旗艦店開幕時拍攝明星名流活動和時裝表演的錄影,將之剪輯成一兩分鐘的短片放在手機平台讓人選擇看,看的人都對Max Mara的品牌有興趣,它的廣告效益多高!對比起傳統的電視廣告落雨收柴式,不知有幾多人看,看的人又不知有幾多個對Max Mara有興趣,準確和有效程度何止多百倍!這種商品紀錄片宣傳價值之高,使我頓時覺得它可以是手機平台的金礦。但怎樣才能做到人們想看卻非常考功夫。看這品牌紀錄片的想法是否是有米粥,我馬上找畢明作大腦震盪。畢明是老友林振強走後我找來替代的市場推廣創作的盲公竹,可惜最近她為了發展新事業也離開了。幸好我們經常見面,保留著互相刺激震盪大腦的機會。我想知道的問題是,如果讓人有興趣看這品牌紀錄片,該怎樣做?這是個創作的問題。Max Mara有靚人靚衫,還會有人看,不可能一家麥當勞上海旗艦店開幕的情景一樣會有人想看。麥當勞是大眾食物,不同Max Mara是小眾品牌,要多百倍人有興趣看它的短片才有用,這就好難做得到。麥當勞沒有靚人靚衫,做一條它製造過程的短片可能會更吸引,更多人看。但要將這短片做到有吸引,靠的完全是創意,因為唯有創作的竅妙才能將單調的製作過程變得有趣,這些竅妙畢明是專家,因而找她請教。她言之有理,證據確鑿,但她講了些什麼現在記不起來了,總之分手時我被她說服了;這不是內容平台的人該做的事,這是屬於廣告創作公司的工作。不過傳統的廣告公司做得到嗎?我有保留。

這是新的廣告形式,除了可以是互動更要製作簡化、快捷和成本低。現在很多製作人仍然以電視製作模式來製作手機內容,是大錯特錯的。現在拿個相機攝影,用個app剪輯,便可簡易地製成一條高質的短片,何須電視製作的一團人去做?以前做條廣告短片動輒幾拾萬元,現在一個僆仔拿個手機花一千幾百製造出來的短片已經似模似樣。若然手機內容是快餐(電影是宴會而電視是餐食),它的製作便是快餐形式的製作。現在現場拍攝的同時導演可以在別處指導及剪輯,一個導演可同時兼顧幾場攝影,快而準,省工省時,要做到多高級都可以。手機內容製作的原則就是快平準。傳統廣告人製作手機廣告侷限於電視廣告製作的經驗和觀念,很難擺脫積習的成見用新鮮的眼光和思維去製作3D、互動,而且可以是連續不斷的手機廣告。3D是真人實景與動畫製作的配合,互動是廣告與消費者透過選擇的連接,而且這連接不僅是一次的邂逅,而是[!85FE]續不斷互動的交流。有不少廣告人仍在想法子將舊式廣告置放到新媒體上,這是多餘的。舊的內容根本不適合新的媒體,而且怎樣利用facebook、twitter等social network作宣傳有這麼重要嗎?這些是方程式的標準,遲早市場會跑出最好的方法,不需用太多的創作能力便懂得,不會是賺錢的重點,重點還是在創作。創造出一條人們愛看的廣告片,在手機世界go viral,你便bingo,不斷bingo便是手機廣告的新遊戲。人們之間的sharing是今後最大發行量的網絡。每人看了都bingo都傳給朋友,這推薦的發行量和信譽有多大!從中心發放的媒體觀念要被突破,有意思的內容都會是朋友之間的分享,都是inner circle傳遞的資訊才信得過,才有話題。 YouTube等以中心主軸發放媒體變成了外在傳送媒體,朋友之間發放的才是內在的網絡和有意思的資訊。這內在網絡的資訊對advertiser才有value;有什麼資訊比朋友間過濾過的更好,更可信呢?手機廣告是go viral模式,廣告要在低成本的不斷創作中hit中bingo,做十個廣告有一個hit中千百萬人觀看的go viral,就發達了,何須百發百中?它的價值不再是人們看過幾遍,而是人們朋友之間分享了幾多趟。有形象潔癖的大品牌怕失敗有損形象,不敢嘗試這些新媒體廣告,肯嘗試的是中小型的品牌,那裡才是手機傳媒百花齊放之地方。以前廣告公司管理及創作的官僚架構已經過時,廣告製作、創作架構和概念必須重新開始。手機的廣告世界是個人創作抬頭的時代,它是個人的,個性強烈的,而又是靈活的、快捷的、天馬行空及out-of-the-box的。一切從零開始,這的確是個嶄新的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45

一財點睛丨國家政策力挺 開啟人工智能產業新紀元

科技部部長萬鋼3月11日在人大記者會上提到,人工智能是長期關註的事情,已經在做專項規劃。企業例如BAT和華為在做研究,人工智能下一步會在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信息技術、人機協同、開放智能上花力氣,推動在經濟、民生和國家安全上的應用。

2017年中國將開啟人工智能的新紀元,政府工作報告也將人工智能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充分體現政府對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視。政府高層對人工智能的支持表態是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有力度的聲音,包括“國家人工智能專項規劃”、“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在內的一系列後續產業支持政策有望在2017年內陸續出臺,加速產業發展。

國外科技巨頭紛紛爭奪人工智能領軍人物。深度學習鼻祖、多倫多大學Hinton教授去了谷歌;蒙特利爾大學的Bengio教授擔任了微軟的特聘顧問;百度在牽頭籌建實驗室並開放基礎資源將有效提升我國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究突破與應用落地,並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將整體蛋糕做大。

據艾瑞咨詢預計,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190億元,年複合增速約19.7%;同期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91億元,年複合增速超50%。未來中國政府對行業的扶持力度有望加大,屆時對中國龐大內需市場或將實行保護政策,國內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存在發展良機。

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爆發,龍頭企業將在行業發展中受益。A股市場相關上市公司中科大智能(300222.SZ)、科大訊飛(002230.SZ)、川大智勝(002253.SZ)以及漢王科技(002362.SZ)等值得關註。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31

新紀元廣場25樓全層 意向呎價3萬

1 : GS(14)@2017-05-04 09:12:19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74&issue=20170504
【明報專訊】中環美利道商業地王將於下周五截標,截標前區內再有業主伺機以破頂價放售鄰近的商廈單位。由澳科控股(2300)執行董事吳世杰或有關人士新近放售上環新紀元廣場(低座)25樓全層,全層面積約15,451方呎,將連同兩個車位一併出售,意向價約4.65億元,呎價約3萬元,若成功售出,呎價將創該廈新高紀錄。

吳世杰8年前1.63億購入

吳世杰於2009年以逾1.63億元購入上址,若成功售出,將帳面獲利逾3.02億元或1.9倍。第一太平戴維斯投資及銷售部資深董事溫武忠表示,近日不少商廈如金鐘美銀中心及上環中遠大廈,均錄得新高價成交,反映中區寫字樓市場氣氛熾熱。

新蒲崗舖2800萬易手 30年升18倍

商舖方面,市場消息表示,新蒲崗康強街21號地舖剛以2800萬元連租約轉手,面積約850方呎,呎價約32,941元。現時商舖由一食肆承租,月租4.6萬元,租金回報約2厘。

原業主於1987年以147萬元購入,持貨30年帳面大賺2653萬元,舖位升值18倍。

另美聯旺舖營業董事張殷焌表示,筲箕灣東大街42至52號地下L號舖連閣樓現正放售,舖位面積約1,600方呎,當中入則閣樓佔約800平方呎,叫價3,380萬元,呎價21,125元。目前舖位由素食餐廳承租,月租6.4萬元,租約期至2019年2月,租金回報約2.3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2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