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去库存化”后 鸿星尔克扩张提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1/wMMDAwMDE4MDAwMA.html


“今后两年,将是鸿星尔克的一个快速发展期,我们的门店数将由现在的4000家拓展到6000家,销售额也将从现在的20多亿 元增加到50亿元。”5月29日,鸿星尔克副总裁吴荣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的运动品牌,经历了2009年“去库存 化”的阵痛后,鸿星尔克正在重新梳理自己的销售网络,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拓展。

鸿星尔克创业十年。营业额从最初的1000多万成长到2005 年的6亿元,到2008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28亿元。但2009年,该公司销售额只有19.99亿元,同比下降了30.8%;今年一季度继续同比下滑 13.5%。

鸿星尔克在财报中表示,业绩下滑源于国内市场需求减弱,此外经销商的库存过剩导致鸿星尔克不得不降低经销商拿货的价格,以便经 销商消化库存。

吴荣照也解释说,2008年鸿星尔克的出货预计过高,直接导致整个2009年公司都处在一个“去库存化”的过程中。

“举 个例子:我们2008年卖给某个经销商1万双球鞋,而实际上这个经销商只卖掉8000双球鞋,那么就会剩余2000双球鞋;而到了2009年,这个经销商 可能会卖出10000双鞋子,但实际上他们只需进8000双的货,因为以前还有2000双的库存。”吴荣照说。

但吴认为,统计销量的最真实 的数据应该是看消费者的购买量,不应该只是单纯统计公司的出货量,所以实际上鸿星尔克2009年的销售并没有如此大的下滑。

网点增速过慢也 被认为是鸿星尔克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根据鸿星尔克的公开资料,2009年底该公司零售网点大约4003家,比上一年仅增加了179家;今年,其开店速度 也没有明显提升,一季度仅开新店27家,不足2009全年新店的1/6。远远慢于其他国内主要体育用品品牌的网点展开速度。

对此,吴荣照表 示,公司去年对已有零售网点进行了改良,在服务和装修等方面都进行了提升,并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将一些不满意的网点进行了关闭。“从数量看网点增加较慢, 但单店的质量得到提升。”

目前,国内体育服饰市场竞争激烈,耐克、阿迪达斯占领了一线城市,正在向二三线市场推进;李宁、安踏不甘居其 后,还有匹克、特步等众多本土品牌紧随其后低价厮杀。

吴荣照认为,做好固有优势的二三线市场是鸿星尔克的当务之急。鸿星尔克接下来还是重点 在二三线城市拓展,二三线城市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公司新增的2000多家网点也多布局在二三线城市。

针对二、三线城市,鸿星尔克正在寻 找吞食目标: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二三线品牌,以及虽然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业绩不佳,中国市场成绩与国际地位不够匹配的品牌。“我们在积极寻找这样的收购 机会。”吴说。

但他也透露,鸿星尔克还需要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设立大型旗舰店,以拓展和提升品牌形象。“我们在一线市场里没有明显的 优势,但必须要看到在一线城市里宣传,效果更明显。”吴荣照说。

扩张不仅是在国内,吴荣照希望延伸到海外。目前,鸿星尔克的海外市场约占总 体销售额的10%,这个比例在国内体育品牌中排名前列,其主要海外市场集中在中东、南美和东南亚以及欧洲,尤其在中东,鸿星尔克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能排进 前五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1

中国面板业提速投产 上游配套商争相卡位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1/xMMDAwMDIxMzgxMA.html

随着三星、LGD、友达三条“鲶鱼”的进入,中国高世代液晶面板已经持续近一年时间的“二人转”节奏被打破。

在华星光电主动提速宣告主体厂房提前封顶后,另一家国内面板巨头京东方也终于筹齐了北京亦庄8代线所需要的所有280亿元资金。

继今年10月通过定向增发成功募集89亿元资金后,京东方11月30日对外宣布,京东方显示与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成的贷款银团签署了等值约105亿人民币的《第8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银团贷款合同》。

据悉,这次参与的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长安街支行、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亦庄支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寿寺支行,而贷款额度为人民币51.75亿元以及8亿美元,贷款期限为9年。

与此同时,刚刚拿到批文的三家外资面板巨头中,三星和友达的表现最为积极。三星电子中国公司有关人士表示,“如果2011年1月开工,我们预计实现量产的最早时间是2012年6月,而并非此前预测的2012年底。”

而友达全资收购龙飞光电100%股权的谈判已经基本敲定,而龙飞光电停滞一年多的主体厂房建设也即将重启,显然对于国内的两大面板巨头来说,虽然发改委的审批延后给予其先发优势,但是良品率的爬坡期的考验的确让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被迫提速

“虽然我们希望外资面板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从竞争角度来看,我们希望他们进入的越晚越好。”华星光电有关人士12月29日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然 而终于获得批文的外资面板巨头却很快进入了状态。按照三星电子的原计划,2010年初开始动工,2011年第三季度就可以实现苏州7.5代线的量产,然而 在今年初获得韩国政府有条件放行后,中国发改委的审批却整整耗掉8个月的时间,这打乱了三星电子3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在11月中旬获得审批通过后,三星电子就立马开始着手成立独资公司,并且将量产计划提前至2012年6月,如果按照正常建设期18个月和爬坡期6个月来计算,三星电子在苏州的7.5代线量产将比正常速度提前了6个月。

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表示,“三星显然希望通过提速来找回因为审批浪费掉的时间,除了厂房建设需要加快外,按照三星电子在高世代线的成熟的量产技术,其爬坡期有望缩短至3个月,而京东方、华星光电则至少需要5个月。”

而12月才获得台湾方面正式放行的友达虽然在收购龙飞光电问题上还有一些政策细节需要与大陆及台湾的有关部分协商,但是龙飞光电此前已经完成了7.5代线的环评和土地平整,将很快进入主体厂房建设阶段。

而 且台湾方面的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台湾“经济部”经济事务主管官员施颜祥12月28日曾表示,今年初订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的办法时,是以新设工厂作为开放 条件,并未开放参股并购,是因为大陆当时没有可参股的面板厂。如今情况有变化,如果企业有需要,可适当处理,目前正在评估这一决策。

显然这为友达参股龙飞光电开了口子,也为奇美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提供了机会,而LGD与创维、广州凯得的合资公司也即将成立,虽然其速度较慢,但是2012年底实现量产依然是其主要的目标。

值 得注意的是,在“5选2”中暂时被淘汰的南京中电熊猫夏普甚至提出了投资360亿元建设月产能8万片的10代线的计划并且正在进行环评。对此,有业内人士 表示:“夏普在日本的10代线去年10月才投产,现在来中国投资10代线完全不可能,环评谁都可以提交材料,即便通过了也难以落实。”

在外资面板巨头提速的情况下,今年9月已经实现主体厂房封顶的北京京东方8代线也完成了最后的融资,在定向增发融资89亿元后,这次又与多家银行签署了105亿元贷款合同。

不过之前华星光电通过TCL集团A股定向增发以及银团贷款已经解决了所需的245亿元资金,这次京东方将用8代线项目范围内所有土地使用权、以及厂房等房屋(包括相应的土地使用权)、现有以及将有的机器设备抵押给贷款银团。

显然本土两大面板巨头都在提速,这背后也与液晶面板行业11月以来的回暖有关,按照友达执行副总彭双浪近日表示,面板产业的整体景气明年将会比今年更好。今年11月份台湾大尺寸面板销售量达到创纪录6140万片,而且液晶面板价格趋于稳定。

面板上游的淘金热潮

虽然液晶面板巨头在大陆的投资竞争已经拉开,而且对于本土两大面板巨头来说,技术和量产经验是其最为缺乏,接下来的设备采购和安装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良品率的爬坡将是一大考验,但是这些面板巨头的上游争夺战已经进入中局。

谢勤益表示,“按照目前获批的5条线的投产进度,2012年下半年都将进入量产阶段,而对于上游的玻璃基板等配件生产商来说,中国市场是其最后的一次扩张机会,也是改变各自市场份额的机会。”

京东方公关总监张宇表示,“到目前已经有包括康宁、冠捷等上下游配套企业签署了入驻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的协议,京东方的上游配套产业即将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康宁第一次计划将包括前端熔炉在内的所有玻璃基板生产线搬移到中国,而且在苏州三星7.5代线中凭借与三星多年的合资关系其也必然占据玻璃基板供应商的地位。

而其竞争对手旭硝子也不甘示弱,除了今年5月与昆山市方面签署了投资意向外,其与华星光电签署的合作意向也将落实,在目前已经敲定玻璃基板生产商的三条线中,旭硝子已经占据了两条。

除了玻璃基板领域的竞争外,在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上游材料领域台湾、韩国和日本的企业也加入竞争,友达旗下的彩色滤光片厂台湾凸版国际彩光(CFI)抢得头彩,将投资1.67亿美元跟随友达赴大陆昆山设厂。

而台湾媒体的报道显示,友达集团相关组件厂包括明基材料、均豪、辅祥、威力盟等业者,均可望因为友达前往大陆设立7.5代厂而受惠,同样受惠的还有LG集团的配套企业。

据悉,广州LGD项目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工,但是由于LGD在广州规划了三期投资计划,除了首期规划的8.5代厂将在2012年完工外,第2期也预计在2015~2016年展开,至于第3期则将于2020年完成。

为了与这三条高世代线配套,LG Display将与LG化学、LG Innotek、LG International等集团子公司以及喜星电子等韩国合作企业一同前进广州。

显 然在配套产业领域韩国和台湾的面板企业依靠多年的合作关系也占据了上风,华星光电等国内厂商的谈判则相对要慢一些,除了与日东签署偏光片供应协议外,彩色 滤光片华星光电也除部分自制外,已经与DNP签署了合作协议,至于化学气体方面,则有空气化工、法液空、林德集团等支应,光阻方面则包括住友化学、东洋油 墨、JSR等。

华星光电CEO贺成明表示:“关键是我们的生产线要投产,如果有了产量相应的上游企业配套会更加积极,包括旭硝子的玻璃基板项目2012年有望动工。”

谢勤益表示,“对于大陆面板企业来说,由于上游配套严重滞后,所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需要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等模式快速解决上游短板,这也是中国高世代线面临的最大难题,不过中国市场的高世代线建设热潮也吸引了这些上游企业来淘金,这也为中国企业弥补短板创造了机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6

普洛斯利潤、規模雙提速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aiji/201102/t3443557.htm

  通過物流地產基金模式,普洛斯在傳統物業自持下兩倍的財務槓桿基礎上,又獲得了5倍的股權資金槓桿,從而使公司資本的總槓桿率達到10倍。更重 要的是,將開發部門90%以上的資產置入基金,使得普洛斯提前兌現了物業銷售收入和開發利潤,將投資回收期從10年以上縮短到2-3年。同時,快速回籠的 資金被用於新項目開發,項目成熟後再置入基金,從而形成物業開發、物業管理與基金管理部門間的閉合循環,這種資產和現金的加速循環推動了普洛斯以自我開發 為主的內生規模擴張,並實現了輕資產、高周轉運營,實際控制資產年均增幅達到22%。
儘管物流地產在中國還屬新事物,但隨著中國物流行業的的 飛速發展,傳統倉儲模式也將面臨突破和創新,物流地產基金作為新型的金融模式,可成為物流地產發展鏈條中的重要一環。而且,物流地產基金這類核心型基金在 需要輕重資產分離的地產子行業(如城市綜合體)中,能夠有效解決長期持有物業過程中的資金佔用難題,未來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最大物流地產企業普洛斯(Prologis)1991年成立,目前旗下實際控制資產達350億美元,擁有15只物流地產基金,直接持有1222處物業、通過旗下基金間接控制1369處物業,總建築面積達到4600萬平方米。普洛斯是如何做大的?


 以基金模式實現輕資產擴張

  普洛斯以不足20億美元的資本金投入撬動了200億美元的基金資產,使實際控制資產規模達到350億美元,同時表內資產的年均增速僅為14%,顯著低於實際控制資產的增長,從而實現了輕資產的擴張。

  作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地產企業,普洛斯構築了兩項核心競爭力,一是遍佈全球的規模化物流網絡吸引了 DHL(敦豪)、聯邦快遞等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二是其定製開發和供應鏈整合服務吸引了許多大型企業集團,並由此開拓了新市場。2002年普洛斯應最大 客戶DHL的要求,為其在日本定製開發物流園區,並由此進入了亞洲市場;2005年又為聯合利華定製開發在中國的物流園區,由此拓展了中國區業務,目前公 司約一半項目是定製開發的。定製開發要求物流地產企業集投資、開發、運營於一體,而規模化的物流網絡則要求公司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實現快速擴張,這兩項競 爭力都要求龐大的金融資源支持,因此,與中國的地產企業一樣,普洛斯也多次面臨資金鏈問題。1999年,其啟動基金管理模式。
1999年,普 洛斯成立了第一隻私募基金—Prologis European Fund(普洛斯歐洲基金),從19位機構投資人處募集了10億歐元,主要用於收購普洛斯手中的成熟物業。收購後,普洛斯不再直接控股這些物業,但通過與 基金公司簽定管理協議,仍負責物業的長期運營並收取適當管理費用,同時作為基金的發起人和一般合夥人,獲取業績提成。
2000年,普洛斯又發 起了3只私募基金,到2008年時,旗下基金總數達17只,目前仍保有15只基金,其中美國本土基金12只(總投資規模102億美元,普洛斯投入資本10 億美元),歐洲基金2只(總投資規模97億美元,普洛斯投入資本8.5億美元),亞洲基金1只(總投資規模1.5億美元,普洛斯投入0.2億美元)。這 15只基金的總投資規模超過200億美元,而普洛斯自身投入資金僅為18.7億美元,平均佔有20-30%權益,其餘資金來自42位機構投資人,再加上 50%的負債率槓桿,普洛斯以不足20億美元的資本金投入撬動了200億美元的基金資產,使實際控制資產規模達到350億美元,是其1998年奉行基金管 理模式前的10倍。
在實際控制資產快速增長的同時,普洛斯表內資產的年均增速僅為14%,顯著低於實際控制資產的增長,從而實現了輕資產的擴 張。根據測算,如果完全採用傳統的物業自持模式,要想達到350億美元的管理資產規模,普洛斯的負債率將從當前的50%上升到75%,周轉率將下降1/3 至0.16倍水平。
在基金模式的推動下,普洛斯的規模迅速做大,1998年其管理的成熟物業及在建物業總數為1145處,而2004年時達到 1994處,增長了74%,可出租面積則從1.13億平方英呎增長到2.98億平方英呎,增長了164%,管理資產規模從36億美元增長到156億美元, 增長了3.35倍,年均增長率28%。2004年,普洛斯進一步提出未來5年每年要使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增加20-25億美元的目標,到2009年底,儘管 經歷金融海嘯的衝擊,公司管理物業數量仍從1998年的1145處增長到2509處,可出租面積從1.13億平方英呎增長到4.8億平方英呎,實際控制資 產的投資規模從36億美元增長到320億美元(另有約30億美元的土地儲備),年均增長22%(圖1、圖2、圖3)。


圍繞基金重整業務架構

  基金管理部門的加入,使得普洛斯的物業開發、物業管理和基金管理構成了一個物業與資金的閉合循環。

  上述數字只是體現了普洛斯實施基金模式之後的擴張成果,而其能夠實現輕資產擴張的秘密,在於圍繞基金模式重組了業務架構。
為了配合基金模式,普洛斯對業務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核心部門除了原來的物業開發部門和物業管理部門外,新增了基金管理部門,在新模式下,物業開發、物業管理和基金管理構成了一個物業與資金的閉合循環(圖4)。


其中,物業開發部門在機場、港口等交通樞紐處持有一定量的土地儲備,然後以「定製開發+標準 化開發」兩種模式逐步完成工業園區的建設;項目封頂後,開發部門將其移交給管理部門(此時出租率通常已達60%水平),物業管理部門通過進一步的招租和服 務完善使出租率達到90%以上、租金回報率達到7%以上的穩定運營狀態;此後,再由基金管理部門負責將達到穩定運營狀態的成熟物業置入旗下物流地產基金。
由於公司在旗下基金中的持股比例一般不到50%,所以置入過程相當於完成一次銷售,使其物流地產部門提前兌現了開發收入和開發利潤,並回籠了大部分資 金,普洛斯又將這些資金用於開發新項目。資產置入基金後,物業管理部門繼續負責項目的日常運營管理,並收取一定服務費,而基金管理部門除負責發起基金(募 集資金)外,還協同物業管理部門提供物業管理、投資管理(資產的收購和剝離),資本管理(負債率控制)以及收益分配的服務,相應獲取日常的基金管理費收益 和業績提成收益—由此實現基金模式的閉合循環。而在基金到期後(一般期限為7-14年),將通過資產的上市,或發起更大規模的新基金來吸收合併舊基金,以 推動基金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撬動10倍資金槓桿

  通過基金模式撬動3-5倍的股權資金槓桿,再通過50%的負債率撬動兩倍的債務槓桿,普洛斯將總的資本槓桿率放大到6-10倍。

  1999年引入基金模式後,普洛斯的實際控制資產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但表內資產的增長幅度並不 大,年均增速為14%,這就大大提高了表內資本的使用效率—1998年,普洛斯以22.6億美元的淨資產,控制投資規模35.8億美元的物業資產,資金槓 桿效率僅為1.6倍;但2009年時,普洛斯以80億美元的淨資產,控制了投資規模達320億美元的物業資產(另有近30億美元的土地儲備),資金槓桿效 率達到4倍,而負債率卻僅從48%微升到53%,槓桿的提升完全依靠基金模式的貢獻(圖5)。


普洛斯在每隻基金中的持有份額在10-50%之間,平均持有份額在20-30%水平,即,普 洛斯首先通過基金模式撬動了一個3-5倍的股權資金槓桿(圖6)。同時,普洛斯旗下基金的負債率一般維持在50%水平,即在3-5倍股權槓桿的基礎上再加 上一個2倍的債務槓桿,槓桿率放大到6-10倍(圖7)。實際中,考慮物業置入時的升值溢價和投入資本的分步到位,基金模式的槓桿率維持在10倍左右— 2009年,公司實際控制資產總額350億美元,其中基金模式下管理資產199億美元,而普洛斯在基金中的投入資本總額僅為18.8億美元,僅相當於基金 規模的9.4%,相當於實際控制資產總額的5.4%。


綜上,在輕資產戰略下,普洛斯50%以上的實際控制資產通過基金方式持有,由於基金模式下的 資金槓桿率最高可達10倍水平,所以,普洛斯在基金中的投入資本額僅相當於基金控制資產總額的10%,實際控制資產總額的5%,從而使公司整體的槓桿率從 1.6倍提升到4倍水平。


 收益來源多樣化 回報率提升

  推行基金模式後,普洛斯5年平均的總資產回報率在5-6%水平,淨資產回報率則上升到7-10%水平,較之前的4%均有大幅提升。

  推行基金模式前,租金收益是普洛斯最主要的收益來源,佔到總收入的80%,開發部門的銷售收入和代開發服務費貢獻總收入的20%;利潤方面,淨租金收益貢獻了淨經營利潤(NOI)的95%,而開發部門僅貢獻淨經營利潤的5%。
推行基金模式後,不僅開發部門的銷售收益擴大,還增加了基金收益。
由於旗下基金提供日常的物業管理服務,並負責旗下基金的資產收購、轉讓、融資和收益分配等投融資活動,因此,普洛斯每年可提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用,並在 業績達到目標收益門檻後,又獲取20%左右的超額收益提成—過去4年普洛斯每年都可獲得1億美元以上的管理費和業績提成收益,過去5年平均管理費和業績提 成收益為1.22億美元,平均份額收益為4200萬美元,基金業務合計每年直接貢獻1.6億美元收益,佔了公司淨經營利潤的12-13%(圖8)。


目前,普洛斯開發業務的收入貢獻平均已佔到總收入的70%,物業管理部門的收入貢獻下降到 25%,基金管理收入佔比為5%(圖9);利潤方面,開發業務平均貢獻了淨經營利潤的35%,物業管理部門的淨租金收益平均貢獻了50%的利潤,基金管理 部門則貢獻了12-13%的利潤(圖10)。其中,物業管理部門的回報率相對穩定,平均投資回報率(=淨經營利潤/總資產)在6-7%水平,基金管理模式 下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在10.5%水平,開發部門的投資回報率波動較大,最高時達17%以上,低谷中僅有5%,平均來說,開發部門的利潤率在15%,投資回 報率在12%左右。


由於開發部門和基金管理部門的投資回報率更高,所以,基金模式下公司的總體回報率有所提升: 在推行基金管理模式前,5年平均的總資產回報率(=息稅前利潤/平均總資產)和淨資產回報率(=淨利潤/股東權益)均在4%左右;而推行基金模式後,金融 海嘯前,5年平均的總資產回報率在5-6%水平,淨資產回報率則上升到7-10%水平(圖11)。剔除金融海嘯的影響,輕重資產分離的基金模式確實在長期 中提高了回報率。

  提前兌現開發收益與回籠資金

  基金收益並非基金模式的最主要意義,關鍵是在這一模式下,公司提前兌現了開發部門的收益,加速了資金的回籠。

  推行基金管理模式前,普洛斯開發部門的新建物業主要由物業管理部門自持,不斷攀升的物業規模佔壓了大 量資金,融資壓力持續上升—傳統模式下,物流地產企業的周轉速度僅為0.1倍,靠租金收回投資至少需要10年時間;而物流地產開發部門每年僅能兌現少數代 其他公司開發項目的銷售收入,每年銷售面積約20萬平方米,銷售金額僅為8000萬美元。
但推行基金管理模式後,普洛斯開發部門的新建物業主 要轉給旗下基金,從而使開發部門的資產周轉速度提升到0.7倍,再加上物業管理部門的1年培育期(新落成物業先從開發部門轉入物業管理部門,培育1年左 右,待出租率達到90%以上、租金回報率達到7%以上後,再置入旗下基金),投資回收期從10年以上縮短到2-3年。快速回籠的資金被用於新項目開發,成 熟後再置入基金,資產和現金的加速循環推動了以自我開發為主的內生規模擴張。
1999-2009年,普洛斯旗下基金每年都從開發部門和物業管 理部門收購數十處物業, 2007年高峰時,一年就收購了300多處物業,收購資產規模從最初的2.3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50多億美元,過去5年平均每年收購20多億美元資 產,已累積回籠100多億美元資金。開發部門每年的物業銷售面積也從20萬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高峰時的200多萬平方米,銷售收入從8000萬美元上 升到高峰時的50多億美元,過去5年年均銷售收入27億美元,即使在2009和2010年的行業低谷中,公司仍有13-15億美元的物業銷售收入。平均來 說,開發部門的銷售收入貢獻了公司總收入的70%,貢獻了淨經營利潤的35%(圖12)。


銷售回籠的資金推動了新項目的規模化開發。在推行基金模式前,普洛斯開發部門每年新啟動的項 目不到50萬平方米,投資規模不到5億美元;但到2007年高峰時,1年內新啟動的項目已接近200個,面積達到470萬平方米,預計投資規模達到38億 美元。儘管2008-2009年,普洛斯壓縮了新項目啟動,但過去5年,其每年仍有上百個項目可供置入基金,從而保持基金模式的滾動壯大。
除 了內生增長,基金管理資產中約有20-30%是購自第三方,有些基金則完全是以對外收購為目標成立的。如2004年時,普洛斯通過發起私募基金、借助外部 資本,實現了對Keystone Property(一家公開上市的REITs)總成本達17億美元的收購。具體操作上,普洛斯與Eaton Vance Management合作發起了5只基金,即北美基金6號-10號,合計投入2.8億美元資金,在每隻基金中持有20%份額,而Eaton則投入11.2 億美元,剩下的3億美元由普洛斯物業管理部門單獨出資。以17億美元代價完成私有化後,Keystone被清算分拆,普洛斯物業管理部門獲得其中9處物業 (20萬平方米)作為自持部分,其餘物業資產被分別置入5只基金。
2006年普洛斯又收購了Catellus(也是一家公開上市的 REITs),收購總價高達53億美元,公司以13億美元的現金、23億美元的股票和17億美元的承債支付。作為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 案,Catellus為公司帶來了205處工業物業(360萬平方米)、29處零售物業(10萬平方米)和2500英畝土地儲備(規劃建築面積370萬平 方米),使公司自持物業數量增長了30%,土地儲備增長了45%,並為公司帶來了75名新員工,增強了在廢棄機場和軍事基地改造方面的能力。收購當年,普 洛斯就向旗下基金置入了總值14億美元的94處物業,2007年進一步置入了總值53億美元的339處物業,化解了收購所形成的資金壓力。


 輕資產、高周轉運營

  基金模式下,普洛斯開發部門資金周轉大大加快,促使其投資回收期從10年縮短到2-3年。

  普洛斯通過將半數物業置入基金,提高了資金的槓桿效率,與傳統物業自持模式下兩倍的財務槓桿相比,普洛斯又增加了一個5倍的股權資金槓桿,從而 使基金模式的總槓桿率達到10倍,使公司整體的槓桿率由1.6倍提升至4倍水平,在完全基金模式下可進一步提升至6倍。借助基金槓桿,從 1998-2009年,公司實際控制資產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其中70%的增長來自於基金模式的貢獻。
基金模式不僅放大了資金槓桿,還加 速了開發部門的資金周轉。在傳統物業自持模式下,開發部門只能通過租金的逐步提升來收回投資,投資回收期通常都在10年以上;但在基金模式下,開發部門 90%以上的資產置入基金,從而提前兌現了物業銷售收入和開發利潤,投資回收期相應縮短到2-3年。
更值得關注的是,基金模式不僅能夠提高擴張速度和周轉速度,還貢獻了基金管理費和業績提成收益,過去5年,普洛斯基金管理部門的投資回報率平均在10.5%水平,開發部門為12%,均高於物業管理部門6-7%的投資回報率。
普洛斯基金模式的核心就是物業開發、物業管理與基金管理部門間的閉合循環,由此創造了10倍的基金槓桿,並提前兌現了開發收益,實現了輕資產、高周轉運營。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風險控制之道:資產平衡

  沒有一種模式是完美的,物流地產基金這類核心型基金模式儘管存在種種優勢,但也存在潛在的風險。
普洛斯基金模式在金融海嘯中也遭遇 衝擊。主要原因就是,物業管理部門在危機中的招租過程受阻,開發物業達到穩定經營狀態的時間延長,同時,新基金募集陷入困境,資產置入通道被堵塞—— 2009年公司的物業銷售收入只有15億美元,顯著低於此前兩年45-50億美元的水平。而開發物業的大量沉澱減緩了資金周轉速度,從而導致了現金流危 機。
普洛斯在2007年的高峰期新啟動了191個項目(470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額38億美元,截至2007年底,合計有249個項目 (530萬平方米)、總值36億美元的物業等待置入基金,另有177處物流項目和3處零售物業(450萬平方米)在建,預計要完成上述在建項目還需再投資 39億美元,加上開發部門已投入的57億美元,在基金儲備通道里的物業合計已達130億美元。但2008-2009年,金融海嘯衝擊了整個地產行業,不僅 新落成物業的招租不利,新地產基金的募集也遭遇困境,資產置入通道面臨瓶頸,數十億美元的資產無法完成周轉,只能由物業管理部門代持,從而使普洛斯的整體 周轉率下降至0.15倍。在資產負擔加重的同時,債權融資又遭遇流動性危機,許多債務難以續借,致使公司出現資金缺口。2009年,普洛斯被迫折價20% 轉讓了中國區業務,並出售了在兩隻日本基金中的份額。

  維持各類資產的比例均衡
  如何能夠有效控制低谷中資產置入通道被堵塞時的現金流風險?核心原則就是控制基金模式下處於不同開發和運營階段的物業比例,或者說維持各部門資產的均衡比例。
隨著基金模式的成熟,普洛斯物業管理部門的資產佔比從90%下降到67%的水平(其中17%為待置入基金部門的資產),而基金管理部門的資產(持有的基 金份額)佔總資產的比例達到10%,開發部門作為基金部門的「供應商」,其資產規模上升到總資產的23%,加上待置入基金的資產,圍繞基金模式的資產約佔 到總資產的50%。如果普洛斯進一步將旗下自持的成熟物業全部置入基金,使物業管理部門僅充當為基金培育成熟物業的職能,則該部門的資產佔比會從當前的 67%進一步下降到34%,物業開發部門的資產佔比會從當前的23%上升至46%,基金管理部門在維持當前20-30%平均份額不變的情況下資產佔比為 20%(表1)。


普洛斯若能一直保持這一比例,那麼,金融危機中的資金缺口就不會很大。但不幸的是,寬鬆的流 動性使歐美地產企業在危機到來前普遍陷入了激進擴張的漩渦中。2007年時,普洛斯大舉擴張,開發部門在建資產額已達到基金部門投資資產規模的30%,加 上後續投入的近40億美元,開發部門實際的資產規模將達到基金投資規模的50%。此外,物業管理部門的待成熟物業規模也達到基金部門投資資產規模的20% 左右,結果,處於置入通道中的物業規模累積達到基金投資規模的70%,這不僅要求物業管理部門加速招租培育進程,基金管理部門也需要加快新基金的募集進 程。但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基金通道突然受阻,每年的可置入資產規模僅相當於基金規模的10%不到,此時資金缺口的出現就是必然的結果。
由此可見,比例均衡對於核心型基金模式的構建至關重要(圖1)。如果開發環節的規模過小,旗下基金可能陷入「無糧可吃」的風險;反之,如果開發環節過度膨 脹,或物業管理部門由於培育中物業遲遲不能達到置入標準而積壓大量資產,都會降低整體周轉速度,並導致行業低谷中現金流危機。

  保持勻速增長、控制周轉率上限
  資產結構的比例均衡不 僅是延續低谷中資金鏈的需要,也是日常經營中提高資金周轉速度和資本使用效率的需要。由於物業的開發、培育和基金的募集、置入都有特定的時間週期和資產的 周轉速度(比如物業管理部門的新落成物業,即使在繁榮期也需要12個月的時間才能達到穩定經營狀態),因此,片面放大一個環節的擴張速度,不僅不能加速整 體的資金周轉,還會導致資產在置入通道中的積壓和整體周轉速度的減慢。
實際中,普洛斯物業管理部門的周轉率一直穩定在0.09-0.12倍水 平;基金管理部門受業績提成和基金份額收益影響,有一定波動性,但過去10年平均的周轉速度為0.11倍;開發部門受項目進度和經濟週期影響,收入和存量 資產的波動較大,最高時年周轉率可達1.2倍,最低時僅為0.5倍,但平均值相對穩定在0.70-0.75倍水平(圖2)。


以此計算,在基金模式推行前,公司整體的周轉速度僅為0.16倍;推行基金模式後,資產周轉 率提升至0.24倍;而如果普洛斯進一步將旗下自持的成熟物業全部置入基金,在完全的基金模式下,公司整體周轉率將可進一步上升到0.38倍,與傳統模式 相比,周轉速度提高了1.4倍,這已是物流地產企業所能達到的最快周轉速度了(表2)。要保持這一高周轉優勢,任何一個環節的急功近利都會導致整體周轉速 度的下降,甚至是現金流的危機。

  發起的基金不是孤立的決策,
而是各部門的平衡
  普洛斯的成長與危機顯示,地產基金 的發起,尤其是核心型基金,不是孤立的決策,它要求企業在總部層面制定基於公司整體的發展戰略,並為各部門(包括開發部門、物業管理部門和基金管理部門) 劃定協調的成長路徑和擴張速度的比例約束,此外,當一個部門的擴張遭遇瓶頸時也需要同時調整其他部門的成長戰略。
具體的資產配置比例取決於現 實中地產企業各部門的資產周轉速度,並無一成不變的標準,尤其是在城市綜合體的開發中,物業的類型眾多,住宅開發與出租型物業之間的比例均衡,各類出租型 物業之間的比例均衡,以及出租物業的開發管理部門與基金部門之間的比例均衡都很重要。但無論模式多麼複雜,謹慎維持各部門資產的比例均衡是核心,特別是開 發部門的資產擴張速度必須與基金部門的擴張能力相配合,否則,一旦招租不利或基金置入通道被堵塞,企業將面臨大量開發項目資產積壓的困境。

 

  背 景

  資金壓力推動普洛斯創新


資金壓力推動普洛斯創新
  早期,普洛斯和一般商業地產公司一樣,以長期持有物流地產為主 要盈利模式,但1997年開始全球化擴張後,資產負擔日益增大,頻繁收購導致其現金流的壓力和股權的稀釋。以1999年收購上市公司Meridian為 例,總收購價達15.4億美元,在承債基礎上,每1.1股Meridian股票換1股普洛斯股票外加2.2美元現金,每1股Meridian可轉換優先股 兌換1股普洛斯的可轉換優先股,並獲得8.75%的年息—為此,普洛斯在1998年增發了75%的優先股本,1999年又增發了30%的普通股本,並支付 了6760萬美元現金,負債率也從1997年的35%上升到48%,有息負債(銀行貸款+債券票據)與總資產之比從28%上升到42%。
規模化擴張中的頻繁收購使普洛斯面臨前所未有的資金壓力,股東也對稀釋股權進行融資感到不安,於是公司承諾將節制使用公開市場融資,轉向私募基金市場。
除了普洛斯,全球第二大物流地產企業AMB也從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開始拓展物流地產基金模式,目前旗下有8只物流地產基金,通過基金持有80億美元物業資產。
在歐美發達國家,物流地產基金已成為物流地產行業發展的主流模式,而它與一般私募地產基金的最大區別在於,持有的是穩定運營中的成熟物業而不是開發階段 的物業,即,物流地產企業將高周轉的物業開發業務保留在資產負債表內,而將低周轉但收益相對穩定的物業持有部分分離出來,置入專門的物流地產基金。資產的 分離一方面滿足了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的長期收益率要求,另一方面則提高了物流地產公司的資金周轉速度,推動了規模化進程。此外,地產企業還可以通過基金業 績提成來分享自己開發的優質物業的長期收益。

 

  核心型地產基金:
分離輕重資產的最佳載體

  核心型地產基金為出租型物業與開發型物業的資產分離和資金回籠提供了一個雙贏通道,既可滿足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不動產投資的龐大需求,又能解決城市綜合體中出租型物業的資金沉澱問題。

  物流地產基金模式不僅適用於物流地產企業,也適用於其他所有需要把輕重資產分離的行業企業。以城市綜合體中的出租型物業為例,這部分物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開發資金從何而來,而是長期持有過程中的資金佔用。物流地產基金模式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普洛斯模式可解決輕重資產分離困境
  城市綜合體,英文簡稱HOPSCA,即酒店(Hotel)、 寫字樓(Office)、公園(Park)、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會議中心(Convention)、公寓(Appartment)的首字母縮寫,簡單的說就是一個集合了娛樂、休閒、工作於一體的城中城。
近年來,城市綜合體地產模式作為一個城市以最短時間完成現代化佈局的捷徑,在國內獲得快速推廣,相關規劃通常能夠得到地方政府的高額補貼,是地產企業降 低土地成本的重要手段。但問題是,在項目完工、住宅部分銷售完成後,剩下的出租型物業(如寫字樓、購物中心以等)或經營型物業(酒店、會議中心等)該如何 處置?
以往,大多數的出租物業被賣掉,有時甚至是散售給個人投資者,開發商迅速回籠了資金,但卻失去了對物業管理的控制權,長期中,租戶品質失去 保障,綜合體自身規劃的完整性也失去意義。但面對城市綜合體中出租物業投資回報率低、周轉速度慢、長期資金佔用的問題,地產企業該如何解決?
國際上,通常採用輕重資產分離的模式,即地產開發與地產持有分離。在歐美市場,隨著REITs的發展,租售並舉型公司逐漸消失,物業持有型地產企業與物業 開發型地產企業各自實現專業化發展;在新加坡等地,租售並舉型地產公司雖然存在,但已轉換了形式,通常集團公司會將成熟物業分拆為REITs上市對接公募 資本,同時發起私募基金對接物業開發工作。
但在中國,REITs還未推出,上市地產公司大多是開發型企業,與之相對,持有型物業缺乏專業的資 本渠道和「最終持有人」,地產企業只能在自己持有還是賣給第三方之間做出選擇—賣出的決策可能會影響長期的物業管理品質和綜合體規劃的完整性,但持有的決 策卻可能導致低谷中資金鏈斷裂的危機,地產企業迫切需要第三條道路。

  私募地產基金可以成為長期持有人
  2010年,地產基金成為地產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調控背景 下它被各家地產開發企業當作低谷中解決股權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但實際上,地產基金本身不僅是融資工具,更為地產企業的模式轉換和模式創新提供了空間。從 這個角度看,與住宅開發基金相比,商業地產基金作為一種新模式具有更深遠的影響,它很可能是解決城市綜合體中資產分離困境的重要渠道。
以往, 我們總習慣性地認為私募地產基金是具有相對高風險的開發型基金,REITs才是成熟物業的持有人,但國外物流地產基金的發展模式給了我們一種新的啟示,那 就是上市的不一定是成熟物業,與私募基金對接的也不一定是開發型物業,適當的機制設計下,私募基金也可以成為出租型物業的長期持有人,甚至是資產的「最終 持有人」。
分析結果顯示,普洛斯基金模式同樣適用於城市綜合體中的輕重資產分離,即,地產企業保留城市綜合體中以銷售為目的的物業所有權,而 將出租型物業剝離出來,置入對應基金—以地產企業平均在基金中保留20%權益計算,地產企業將能夠及時回籠部分資金。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資金的循環 使用,意味著未來地產企業將從基金通道回籠更多資金。

  保險資金或成核心型基金的主要投資人
  其實以普洛斯為代表的物流地產基金運作模式並不特殊,在成 熟市場,私募地產基金並不單指開發型地產基金,它包括核心型、增值型和機會型幾類。其中,核心型基金以持有穩定經營資產為主,收益和風險都較低;增值型基 金通過對成熟物業的重新定位和再開發來創造增值收益,風險和回報居中;機會型基金通過參與項目開發或持有新興市場物業來獲取高回報,同時也承擔相應的高風 險。國內定義的地產基金大多是機會型基金,而物流地產基金則屬於核心型基金,其持有物業的出租率通常能保持在90%以上,並能提供7%以上的租金回報率, 相應的,投資人要求的回報率也不是很高。
總體看,核心型基金與REITs持有的資產類似,不同之處在於REITs面向公眾投資人,而核心型基 金只面向少數機構投資人,是保險公司、養老基金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相比於REITs,私募基金的運作策略更加靈活,地產企業可以同時發起多 只基金,滿足不同投資人的要求,如可與特定金融投資人成立一對一的基金,根據金融投資人要求為其定製投資策略,此類基金的規模通常只有1-2億美元,也可 以發起設立一對多的大型地產基金,此類基金規模可以達到30-50億美元;第三,私募基金對管理人的激勵更加優厚,在達到門檻收益率後,一般合夥人可以就 超額收益部分分享20-25%的業績提成;最後,由於私募基金面對的投資人較少(即使是一對多基金,通常也只有十幾家機構投資人),溝通成本低,更容易得 到投資人的理解。當然,在國外,REITs享有法定的稅收優惠,為此,核心型基金的發起人通常會將以一對多基金中的投資主體設計成一個非上市的 REITs,機構投資人按投資比例成為這家非上市REITs的股東,從而享受稅收優惠。
具體到內地的地產基金,新近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和股權 基金管理辦法的出台將為地產市場注入至少3000億元長期資金。從國外經驗看,保險公司直接投資於不動產的比例較小,僅為總資產額的1%,因此,在保監會 規定的5%的不動產投資份額中,大部分將來自於基金形式的投資。此外,由於保險資金的特點,對收益率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對安全性的要求較高,因此,它顯然 更加青睞核心型基金,而非機會型基金。
但是,鑑於當前內地出租型物業的回報率普遍較低,要達到機構投資人要求的回報率,在將物業資產置入基金 時必然要求適度的折價。但即使如此,基金的發起人(地產企業)也並不吃虧,因為折價的部分還可以通過長期的業績提成來彌補。此外,如果投資人要求的折價較 多,開發企業也可通過對賭條款的設定為自己留出未來的收益空間,即,開發企業承諾在當前以較低價格將出租型物業置入基金,但與基金投資人約定未來如果租金 收益或物業市值提升到目標水平,就自動增加資產轉讓方在基金中的持股份額,以實現資產的公平定價。
至於資金期限的問題,誠然,私募基金大多有 一個固定的到期期限,但這並不意味著私募基金就不能夠支持長期資產的持有,在成熟市場,運作成功的地產企業通常會在基金到期結束前發起更大規模的地產基 金,用以吸收合併老基金,從而實現基金資產的滾動延續;如果基金結束前市場恰巧處於低谷環境中,基金通常會設置2-4年的延期條款,以爭取更有利的退出環 境。
總體而言,核心型地產基金為出租型物業與開發型物業的資產分離和資金回籠提供了一個雙贏的通道,既滿足了保險公司不動產投資的龐大需求,又解決了城市綜合體中出租型物業的資金沉澱問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機會型基金,核心型基金的結構更加複雜,它涉及到出租型物業的開發、培育、基金募集、資產置入和持續管理等多個環節,其中任何 一個環節的萎縮或過度膨脹都會導致整個基金模式的崩潰,並給地產企業帶來更大的現金流危機。因此,圍繞基金模式如何重構業務架構、搭建資產通道就顯得格外 重要了,而普洛斯的基金模式給了我們有益的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37

水電提速困局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1-04-24/110700987.html

  按照中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的承諾,到2020年,中國的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需佔到15%左右。要實現這一承諾,其中水電需貢獻1.3萬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而2010年全國水電發電量為6863億千瓦時,「十二五」時期水電提速成為必然。

  但「十一五」時期制約水電開發的矛盾並未得到緩解。為拉動GDP和財政收入增長,掌握水電電源點分配權的地方政府有意放任企業的無序開發行為,使「未批先建」亂相叢生。

  發電集團難掩投資衝動,竭力拚搶電源點,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一旦出現水庫移民穩定和生態環保問題,地方政府和業主則往往失措,一方面坐等中央政府補貼,另一方面借移民和生態問題,水電企業就此要求上調上網電價。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曾撰文表示,從戰略層面講,水電開發要提速,就必須改革,其關鍵就是讓電價通過市場交易產生,而不是由 政府審批定價。政府按照發電方式及成本等來確定電價,往往致使火電價高,清潔的水電反倒低廉。另外,新建成電廠不論低價和高價上網,均與銷售電價水平無 關,這與目前終端電價主要通過「煤電聯動」與電煤價格掛鉤相關,結果造成新增加的水電發電量執行了低電價,全社會卻並沒有享受到水電低價的實惠。

  突破最初的政策限制之後,水電產業又落入到一個更難突破的利益困局之中。在市場化的水電開發體系,與發改委主導的水電電價定價機制之間,在不斷高企的水電開發成本與電網寡頭壟斷之間,水電開發體系愈加扭曲。

  關乎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然懸起:要實現2020年的國家能源調整承諾,水電承擔著最大的份額,決定著戰略的成敗,改革的情勢已不容擱延。

  4月的北京正值春暖花開時節。

  8日,一場關乎水電開發未來走向的協調會正在國家能源局召開,出席人士包括了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新能源司人士、五大發電集團相關負責人、水電專家和水電大省發改委的主要官員,中國水電行業的主要決策者和參與者悉數到場。

  會場之內唇槍舌劍——地方政府和水電投資企業打起了「嘴仗」。

  2010年底,國家三部委聯合出台「各地停止執行自行出台的水能(水電)資源有償開發使用政策」。地方政府明言反對——此舉收縮了地方政府權限,打擊了西南各省開發水電的積極性,會導致地方扶持力度減弱。

  水電開發企業針鋒相對——地方政府手握水資源開發分配大權,為實現地方利益最大化,放任企業惡性競爭,權力尋租空間日益加大,讓投資企業無所適從。

  爭議聲中,正在復甦的水電開發進程何去何從?

  2010年以來,中央政府逐漸釋放出「優先發展水電」的信號,受阻四年之久的水電開發迎來轉機。但僵局甫破,亂局又顯,地方政府與投資企業間利益關係錯綜複雜,水電開發亂象叢生,不僅無序發展、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環保、移民也多有隱憂。

  「水電開發現在是一片混亂。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水電發展將面臨很大障礙。」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對《財經》記者說。

  而根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關發展規劃,隨著水電開發任務越來越緊迫,業已存在的亂局有愈加迷亂之勢,若得不到妥善解決,水電開發將如「籠中困獸」。

  《財經》記者瞭解到,上述國家能源局會議結束時,作為中央決策部門代表的劉琦強調要加強「討論研究」,並部署相關處室會後調研形成報告,但對於地方政府與投資企業之間的爭議並未明確表態。

  會議結束後第四天,媒體盛傳劉琦將接任中石油掌門。但誰將接掌劉琦在國家能源局的工作,尚無權威渠道予以定論。

  外界擔心的是,若國家能源局所擔負的化解地方與水電開發企業矛盾的協調工作被擱置,水電亂局的破解將更加遙遙無期。對於水電長期發展而言,更核心的問題還在於,現行的水電電價形成機制,使得水電上網電價長期低於火電,不利於水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至今,水電上網電價仍依照成本核算,下游電價被控制導致電力需求波動無法傳導,水電開發亦無法按照市場化原則有效操作。地方政府與水電企業累積的矛盾又在環保、移民等敏感領域彰顯。如此反覆,水電開發已走入一個越來越難化解的惡性循環之中。

  「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投資不差錢,我們的問題卻是體制不順。」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對《財經》記者分析,如果電力體制不進一步改革,不真正建立起電力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水電大發展就是一個難解之局。

  開發破繭

  大型水電建設週期一般十年左右,要解減排之憂,2012年是個關鍵節點

  「火電做規模,水電做實力,風電作秀。」一位電力央企高層私下裡對《財經》記者說,言語間難掩對水電開發的投資衝動。

  過去四年,這一沖動一直被決策部門壓制。

  2007年,國務院會商五個特大型(百萬千瓦以上)水電項目。第一個上報的是一家民企,為渲染項目獲批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報告人毫無隱瞞地介紹了工程進展情況,但其未批先建的違規行為引起決策高層震怒,其餘待報的四個項目同時被壓下。

  第二年上述項目預備再過會時,汶川地震發生,「三峽水庫、紫坪鋪水庫造成地震」等傳言甚囂塵上,決策高層備受困擾,項目審批再度擱淺。這一決策傾向傳導至國家和地方發改委,百萬千瓦以下的大型和中小型水電項目亦獲批寥寥,水電開發一片蕭然。

  直至2009年,百萬千瓦以上級別的水電項目仍無一獲准。2010年,減排壓力日漸增大,更環保的水電重歸決策者視線。畢竟,水電是目前技術成熟度最高、上網電價最便宜、長期收益最穩定、減排見效最快的清潔能源,是中國不得不做的一個最優選擇。

  企業訴求亦如是。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目前五大發電集團的贏利均倚仗水電。

  2010年,五大發電集團平均利潤總額達44.3億元,但因煤炭價格持續攀升導致火電領域大面積虧損。與此同時,國家考核電力企業的可再生能源指標主要是發電量,水電因其利用小時數(設備滿負荷運轉)較高,故成為各發電集團調整結構的首選。

  政府也在不同場合不斷釋放出「優先發展水電」的積極信號。

  2010年,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多次表示,爭取到「十二五」期末,水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達到6.5%左右。照 此推算,到2015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在2009年1.97億千瓦的基礎上增至2.84億千瓦,年均新增裝機容量1450萬千瓦。

  同樣在2010年,陸續有十個特大型水電項目獲准開工,分別位於四川的大渡河、雅礱江和云南的金沙江、瀾滄江,裝機容量從200萬千瓦至1200萬千瓦不等,單個項目的投資額在120億元以上,最高達568億元。

  「中國水電迎來了一個比較好的時期,正逐步從陰影中走出來。」二灘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二灘公司)總經理陳云華對《財經》記者說。

  國泰君安研究報告亦認為,「十二五」規劃中,水電項目開工目標由1.13億千瓦上調至1.63億千瓦,提升高達44%,如果兌現,將大幅高於市場預期。

  按照政府此前承諾,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將佔一次能源消費的15%。這意味著,到202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提升至3.3億到 3.8億千瓦,較「十二五」時期再增長30%以上。屆時,水電將佔全國非化石能源三分之二以上,每年將提供1.3萬億千瓦時發電量。

  目前,水電裝機總容量僅超過2億千瓦,在建項目總裝機容量約為7000萬千瓦,年發電量保持在六七千億千瓦時。要實現上述目標,水電總裝機容量須在現有基礎上翻番。

  王駿告訴《財經》記者,總量上看,水電建設項目雖不少,但相較減排目標,還遠遠不夠,實現預期承諾很有問題。

  他表示,鑑於水電減排的遞進過程,要達到減排額定數量,起碼比預期滯後兩年,所以2016年開工的大型水電站對2020年的發電量已無貢獻。如 果2012年前水電項目不能抓緊開工,屆時能否完成建設就存在很大疑問。「未來十年,要在目前的發電量上翻一番,可目前的電量已經是過去61年的總和。」

  「這兩年是關鍵,如果水電開發中的各種矛盾沒有理順,優先發展水電將淪為空談。」張博庭對《財經》記者說。

  地方算盤

  為拉動GDP和財政收入增長,地方政府放任企業的無序開發,「未批先建」亂相叢生,令開發企業無所適從

  四川省一位州府領導曾私下「教育」某水電開發企業高層:「你只要開個車過去,把它動起來,哪怕是修一個廁所,我都可以寫進政府匯報材料,這就說明落實了工作,可以向上面交代。你老講什麼勘探、設計,講科學,講技術,沒用。」

  這位地方政府負責人說,一旦項目工程被寫進政府報告,其他企業便無法再搶走,而項目預算投資也可被計入地方當年投資總額,「企業和政府雙贏」。

  地方政府之所以「膽大妄為」,源於其手握水資源分配大權。

  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之際,國務院頒發5號文件,以平衡各發電集團水火資產、水能利用效益最大化為目的,對全國大江大河進行了粗放式劃分,提出「一條江以一家公司為開發主體」,鼓勵梯級開發。

  此前,主要干流上均已建立相應的水電流域公司,比照這些公司在電改之後的歸屬,國務院將主要河流分別劃給各發電集團,其中瀾滄江歸華能、大渡河 歸國電、烏江流域歸華電、紅水河歸大唐、黃河上游歸中電投、金沙江歸三峽公司、雅礱江歸二灘公司(國家發改委曾單獨發文將雅礱江唯一授權給二灘公司)。

  但文件並未對流域上具體電源點的劃分做出更細緻安排。在實際操作中,電源點分配權落至各省發改委。

  一座特大型水電站的建設週期一般需八年至十年,而一屆政府的任期最長也不過十年,領導們不願看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景象。再加上出於拉動 GDP和稅收增長的政績考慮,省政府力推水電站「全面、同步」開發,這顯然不是一家投資主體可以包攬,為其他企業蜂擁而入、爭相開發提供了條件。

  目前,水電投資成本約為每千瓦6000元至8000元,一座百萬千瓦以上水電站投資至少在100億元以上。假如一年內同時開工數個項目,一個地區僅水電投資就可能突破1000億元。

  同時,水電站在建設期與運行期分別要繳納營業稅和增值稅,稅率各地不一。在四川,水電建設期需繳納建安營業稅(3.2%)、印花稅、個人所得 稅、房屋租賃稅、耕地佔用稅(今年已提高至24元/平方米)等,一座裝機容量260萬千瓦的水電站所需繳納的建設稅費超過20億元。

  建成後,按30年經營期計算,增值稅(17%)、教育附加費、地方附加費等各類上繳稅費總計高達407.6億元,該水電站年均須繳稅費14億元。

  《財經》記者瞭解到,由於分稅制安排,水電站大部分稅費將會繳至項目註冊地,這對地處偏遠又無大型工業的部分州、市、縣而言,是一筆巨額財富。

  於是,在省發改委「利益至上」分配電源點、鼓勵同步開發之後,省以下各級政府亦紛紛為水電建設的全面開花大開方便之門。

  按照正常程序,水電建設在獲得核准前只可進行前期規劃設計和「三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平整土地)、「五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通氣、通訊,平整土地)等工作,待獲得核准後才可進行主體施工。

  但地方各級政府一般都會默許甚至慫恿企業邊施工、邊申請核准。「地方讓你幹,沒有核准,你也可以干。地方不想讓你幹,你核准了,也不讓你幹。」一位從事水電開發的大型電力央企地方分公司總經理對《財經》記者表示。

  這正是目前輿論關注的水電建設大面積「違規開工」的深層次原因,也直接導致「十一五」後期水電核准的停頓。

  可是,一旦地方政府的訴求得不到滿足,麻煩也就不請自來。

  2010年9月至12月,國電大渡河公司(下稱大渡河公司)旗下大崗山電站便遭遇了來自地方政府的麻煩。同屬大渡河公司的瀑布溝電站恰處涼山州 和雅安市的界河上,為爭搶稅源,兩地均要求瀑布溝電站在當地註冊。雅安市以被淹沒土地面積大、牽扯移民數量多為由努力爭取,但大渡河公司遲遲沒有作出決 定。

  由於瀑布溝電站已投產發電無法干涉,雅安市就對位於當地的大崗山電站的林地、土地、安全、稅收等一系列項目進行傾查,隨後以「未核准」為由叫停電站建設。據大崗山電站負責人介紹,停工三個月,電站直接損失約五六千萬元。推遲三個月發電,間接損失高達數億元。

  經此一役,瀑布溝電站終在雅安市註冊。註冊後,雅安市又提出其他訴求,經四川省政府和國電集團領導親自協調、滿足其要求後,工程以原貌復工。

  一位業內專家對《財經》記者直言,個別地方政府甚至會不配合移民安置工作或默許移民鬧事,促使投資企業滿足地方利益訴求。知情人士稱,有的鬧事移民就是當地縣級領導的親戚或朋友。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善於拿移民說事兒,實質卻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需求,並不是真正為移民考慮。

  前述負責人指出,水電工程建設的最大制約來自地方政府,「如果它能給你提供好環境,建設就能順利開展。反之,企業寸步難行。」

  電源點爭奪

  倚仗水電贏利的五大發電集團,難掩新項目投資衝動。但竭力拚搶電源點後,留下的卻是資源利用效率低下難題

  「大傢俬下曾有個約定,你不到我這裡來,我不到你那裡去。」大渡河公司內部人士對《財經》記者說,但各大發電集團對水電資源的飢渴不言自明。

  摸清地方政府對水電項目的急切心理後,企業的「君子約定」自然被打破。五大發電集團爭相將觸角延伸至「他人地盤」,「搶點就是王道」,積極遊說地方政府跑馬圈水。

  一位不願具名的水電開發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企業爭搶電源點時往往承諾「馬上開發」,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齊頭並進建設所帶來的投資與GDP拉動,顯然比有序的梯級開發更有吸引力。

  2003年1月12日,大渡河公司高層與四川省政府簽訂大渡河開發戰略協議,自認為該流域所有電源點均已落袋,可安心推進滾動開發計劃。

  豈料僅過半年,大唐高層入蜀遊說,稱「將支持四川經濟發展,希望省政府能劃分站點」,並承諾「馬上開發」,長河壩電站和黃金坪電站即被其收入囊中;再過半年,華電高層又以相似理由說服四川省領導,獲得瀘定電站開發權;緊接著,中旭集團爭得龍頭石電站開發權。

  目前,大渡河上共有國電、大唐、華電、華能、中旭集團等五家投資主體,其中的硬梁包電站和老鷹岩電站,因華能與國電爭執不下,四川省政府難作取捨,於2009年決定以交叉控股方式交給兩家共同開發。

  大渡河公司內部人士感嘆,「和政府簽協議,也有效,也無效。」業內人士形容:「誰下手快,誰搶到的站點就多。」

  如今,黃河上游北幹流、金沙江、瀾滄江上中游、大渡河、珠江水系幹流等主要水域的電源點已瓜分完畢,部分已開工或投產發電,部分正在開展項目前期規劃。

  但這仍無法滿足電力巨頭的龐大胃口。《財經》記者瞭解到,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等已在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展開新一輪爭奪,並在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區積極洽購中小水電項目,且將觸角伸至緬甸、泰國、越南、老撾等周邊水電資源豐富的國家。

  同一個流域,多個投資主體競相開發的現象引發業內人士憂慮。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郭軍對《財經》記者表示,若以一家公司為開發主體,可實現對全流域的水能調度,發揮水資源最大效能。

  從挪威、美國等水電開發優勢國經驗看,均為單一主體對一個流域進行整體開發,此舉既可統籌考慮電力接入系統和外送規劃,改善電網特性,亦可有效解決梯級補償問題,促進龍頭梯級電站建設,實現梯級電站的聯合優化調度。

  一旦不同投資主體搶灘、腰斬江河後,由於不同季節不同時段的電價各異,各家為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就會強行按自身要求發電,全流域水能的利用效果將大打折扣,資源利用效率會變得低下。

  「我們也制定了梯級、滾動開發戰略,預備先難後易。」大渡河公司人士說,「無奈其他集團利用時間差,將優勢資源搶了去。」

  該公司大崗山電站就面臨與龍頭石電站的水頭(任意斷面處單位重量水的能效果,影響發電量)矛盾,後者多佔三米,卻因裝機容量過小無法達到最佳發電效果,而大崗山電站只能望水興嘆。

  陳云華指出,一條江由一個有能力和經驗的實體進行整體開發,不僅有利於統籌水能資源開發,節省開發建設成本,促進電站優化運行,更有利於流域環境的綜合規劃,保護流域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一位水電工程建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為搶電源點,有些企業甚至迫不及待提前動工,在規劃和設計上存在天然缺陷,這常常導致後期投入成本增加20億元甚至40億元。

  水電研究專家呼籲,水資源開發權應交由國家統管或有序分級管理,不能任由地方政府權力肆意放大,否則水電無序開發必將影響其可持續發展。

  核准制悖論

  審批制改為核准制後,不但未減少行政手續,反而讓項目獲批難度大大增加,這又給地方政府製造了機會

  水電開發項目審批制度的變革亦給地方政府製造了機會。2004年,國家投資體制改革變項目審批為核准,但從近幾年的情況看,這非但未減少行政手續,反而讓項目獲批難度大大增加,無形中惡化了水電行業的開發亂局。

  2005年至2009年,全國水電實際開工量僅為2000多萬千瓦,遠低於原定7000萬千瓦的規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項目核準時程序複雜,困難重重。

  水電建設項目實行審批時的主要程序包括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審批和開工審批三個階段。在預可研報告完成後,上報項目建議書,待批准後即可開展可 研設計;之後,上報可研報告,批准後即能開展「三通一平」工作,其相應工作完成後上報開工申請;經有關部門批准後,主體工程即可正式開工。

  從事工程建設的內部人士說,實際操作中,一旦項目建議書獲批就可現場動工。

  以加快流程為目的的制度變革,結果卻讓水電開發企業不知所措。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反映,項目由審批制改為核准制後,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程序, 但近幾年社會對水電建設負面聲音不斷增多,國家層面要求的文件也越來越多,設計深度、設計面、設計前期工作相應大幅增加,業主負擔不斷加重。

  一般而言,裝機容量2.5萬千瓦以下的水電開發項目由當地市(州)發改委核准,25萬千瓦以下由省發改委核准,25萬千瓦至100萬千瓦的交由 國家發改委核准,100萬千瓦以上則由國家發改委報國務院審批核准。特殊項目如跨省界電站、開發涉及國際關係河流電站等,雖裝機容量小於25萬千瓦,仍須 國家發改委核准。

  《財經》記者獲得的一份水電站核准文件目錄單顯示,一座大型水電站的審查共分規劃、預可研、可研核准三個階段,需準備的審查和核准文件多達55 個,需過會的審批機關亦有25個之多,涵蓋國家發改委、省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國家環保部、省環保局、水利部、國家或省地震局、國家安監 局、省政府、市(州)或縣政府、移民辦、鐵道部、鐵路局等十餘個行政部門。如電站具有特殊性,還需增加一些相應的審批機構及中間流程。

  上報流程頗為繁複,一座大型水電站在完成最後核准前需經歷17道遞進式關卡,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需取得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文。只要一個環節遇阻,整個工作就會戛然而止。

  大渡河公司副總經理付興友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國家對基本建設的進一步規範和民生工程建設,審批機構、部門和需要獲得的批文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水電建設期時間長短,依據相關主管部門的審批程序快慢而定。水電建設速度能否加快,取決於國家行政程序的優化。」付興友說。

  二灘公司總經理陳云華表示,水電站建設週期性明顯,建設黃金期就是枯水期,「有時錯過一天就錯過了一年」,一旦工程擱淺則損失巨大。

  「最理想的狀態是把準備工作做完即獲得核准,中間沒有時間差。」前述工程建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付興友表示,「十二五」期間,要想加快水電開發步伐,就應轉變核准方式,完善水電核准並量化有關指標。不妨對核准項目規定一些強制性條款,清楚界定水電正式開工和施工準備期建築項目,即採用目前火電建設具備條件就發給「路條」的辦法。

  他認為,對於將水資源最大限度優化利用,促進環保、拓展旅遊,且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水電項目,應先批特批。

  《財經》記者瞭解到,審批變核准還導致企業可下達封庫令的時間普遍拖延了至少兩年。

  正是在這延時的兩年之中,移民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期間,獲得消息的庫區外百姓會紛紛湧入庫區搶建,令移民成本不斷提高。搶建者多得到州、縣領導的報信,他們常常卡好時點建房栽樹,獲得的補償遠遠高於原住民。

  不願具名的移民工程負責人表示,假如前期規劃設計時移民數隻有100人,往往封庫令下達時,移民數就已增至1000人甚至幾千人。「按原來測算,我們有能力按最高標準給予補償,但人數激增後,企業也要考慮開發成本,容易發生群體性事件。」

  該負責人表示,「其實企業也願意和老百姓直接對話,願意按標準上限支付。」但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移民只能由地方政府搬遷和安置,企業除支付移民費用外,不得直接參與移民談判。這亦為地方政府創造了更大的輾轉騰挪的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7

人保集團IPO提速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1725&time=2011-05-21&cl=115&page=all

社保百億入股、壽險狂飆突進、出售華聞資產,人保集團的引資、重組、上市計劃正在暗暗加速
財新《新世紀》 記者 陳慧穎

 

  醞釀了近兩年的時間,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下稱人保集團)的引資、上市工作開始提速。

人保寿险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疑来自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的重视。CFP
人保壽險這種突飛猛進的發展,無疑來自人保集團董事長吳焰的重視。CFP


  5月13日,在廣州舉行的中國財險媒體開放日,人保集團的董事長吳焰在回答財新《新世紀》記者提問時表示,人保集團的引資工作將在一兩個月內見分曉,引入的戰略股東為國內機構,引資規模在100億元左右。

  財新《新世紀》記者從有關部門獲得的消息顯示,人保集團與全國社保基金的初步引資意向剛剛達成不久。如果進展順利,社保基金將投資100億元,成為人保集團股份公司的發起人之一。但入股價格、比例都尚未確定。

  2009年人保集團改制獲得國務院批准,同時獲准擇機在兩地上市。按照改制、掛牌、引資、上市的套路,人保集團於2009年10月掛牌後,即進入推進集團全面盈利與引入戰投的工作。不過在選擇戰投的環節上,人保集團猶豫不決,用去近一年半的時間。

  接近交易的人士表示,「改制、引資、上市,是要從根本上建立人保集團資本金補充機制。人保集團旗下產壽險業務近期快速發展,急需補充資本金。全國社保基金擁有持續穩定的資金,是最適合做保險公司股東的機構之一。」

  人保集團目前已經啟動了A+H的上市工作,監事長周樹瑞透露,人保集團的上市還在等待國務院的批准。相關券商人士透露,人保IPO是近期突然提速。「原來都認為是明年才會上的項目,目前的計劃是在年底之前掛牌。」

篩選戰投

  目前,人保集團仍只有財政部一家股東。根據《公司法》規定,股份公司成立必須有兩家發起人。因此人保集團掛牌之後,隨即開始尋找戰投。

  最初,財政部屬意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匯金公司)來投資人保集團。中國人保集團董事會共11名董事,由吳焰擔任董事長。財政部擁有4個股權董事席位,目前委託匯金公司代為管理。

  匯金公司是財政部旗下中國投資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得到國務院授權,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行使出資人權利和履行出資人義務的國有獨資公司,在保險 業已持有中國再保險集團和新華人壽兩家保險公司的股份。如由匯金注資中國人保,匯金在董事會無疑將佔優勢。以匯金此前「積極的股東主義」作風,對管理層的 衝擊可想而知。

  從後續的進展看,財政部的提議未得到人保集團的積極響應。業內不免紛紛猜測,人保集團究竟想引入哪種戰投?

  銀行入股保險公司,是近年來的潮流。在過去的兩年中,與人保集團門當戶對的大型國有銀行已經紛紛出手,收購保險公司,而且每每偏向規模較小的保險公司,以方便確定主導權。

  「工農中建交都已經出手,我當時就猜想,人保集團引入銀行股東的可能性不大了。」一位保險業資深人士說。

  另一種思路,是引入一家大型國企,依託股東優勢,發展保險業務。這種股東結構,在財險公司也尤為常見。不過,也有質疑聲。「人保集團佔財產險市場50%,完全沒有必要以出售股權的代價換取業務發展。」上述人士說。

  社保基金的出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社保成立以來,投資過眾多金融機構,多以財務投資者的身份進入,對公司管理層不構成任何威脅。

  「社保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入,為金融機構的增資提供了保證。」接近交易的人士表示,「至於業務上的戰略投資者,可以在上市前、上市中,或者上市後的任何一個時點引進。」

壽險突進

  人保集團的股份公司於2009年10月成立之時,註冊資本為306億元,旗下擁有人保財險、人保資產、人保壽險等十餘家專業子公司,經營範圍涵蓋財產保險、人壽保險、健康保險、資產管理、保險經紀、信託、基金等多個領域。

  從人保集團公佈的2010年經營狀況來看,2010年實現總收入2647億元,同比增長37%。但人保集團未公佈整體的盈利狀況,只稱集團整體利潤創下新高。其中,人保財險實現淨利潤52.12億元、壽險業務淨利潤為7.37億元、人保健康實現利潤0.69億元。

  在各個業務板塊當中,人保財險(02328.HK)的估值最清楚明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大股東人保集團持股比例為69%,對應的市值約為876億港元。財險業務是人保集團的主業,但要以此為依託進行集團的IPO,恐有「二次上市」的嫌疑,不足以讓投資人信服。

  在人保集團的其他業務中,以人保壽險最為突出。人保壽險2010年實現保費收入845.14億元,同比增長58.9%,高於行業平均增速約28個百分點。2010年末,人保壽險資產規模達1864.5億元。一些分析師估算,人保壽險的總體作價可以達到300億元以上。

  人保壽險這種突飛猛進的發展,無疑來自吳焰的重視。2007年初,吳焰從中國人壽調任至中國人保。因業務性質不同,財險公司的資產規模積累緩慢,甚至無法參與一些大規模的投資活動。因此,吳焰提出了「鞏固財險業務、壽險超常規發展」的目標。

  為此,人保集團將29家省級分公司按照壽險公司的要求進行改造,注入人保壽險,又以此為條件,與壽險公司的外部合作方達成協議,外方股本佔比由49%退至20%,並由人保財險注資人保壽險,建立了產壽險之間的股權紐帶。

  依託集團資源形成的全國佈局以及產險公司多年沉澱下來的銷售渠道,人保壽險將資本金用到極致,保費規模連續數年以全行業最快的速度增長,而今已 經坐穩壽險業前六名。這種超常規發展,也正是業界對其質疑最多的部分。「未來人保壽險應需在提升業務質量和盈利能力方面進行二次創業。」一位分析師說。

「華聞系」去留

  隨著人保IPO的提速,解決「華聞系」資產處置問題已進入倒計時。有消息稱,中國人保將於6月掛牌轉讓「華聞系」相關資產。

  「華聞系」泛指廣聯(南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華聞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新華聞投資有限公司及其旗下企業。2007年,中國人保旗下人保 投資對廣聯投資的持股達51%;2008年,人保投資又拿下華聞控股55%的股權;上海新華聞正是由廣聯投資與華聞控股各投資50%設立,並持兩家上市公 司股權——新黃浦13.48%和華聞傳媒19.65%。而新黃浦又持有多家期貨、券商、信託等金融公司股份,其中的核心資產即中泰信託及中泰信託所持有的 大成基金48%股權。

  經由對「華聞系」資產的收購,人保集團的金融牌照收集日趨完善,人保金融控股的前景呼之慾出。但時隔不久,人保集團發現對「華聞系」的整合其實 舉步維艱。「動用人保壽險資金償還債務屬明顯違規行為,必須糾正;加之收購時未獲得監管部門批准,最後人保集團不得不醞釀售出『華聞系』資產。」《21世 紀經濟報導》引述一位接近人保集團知情人士如是說。

  據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華聞系」資產的處置工作正在進行當中,此前人保集團與眾多買家多有溝通,但交易始終未能落實。不 過「華聞系」的去留並不影響人保集團的引資工作。「賣與不賣,『華聞系』的價值就那麼多,不過是在集團賬面上體現為不同的資產形式而已。」

  在一些投資者看來,凸顯主業,強調人保財險和壽險兩大業務條線的發展前景才是人保估值故事的主線。但也有資本市場人士類比中國平安,希望人保集團能講一個「金融控股」的故事。

  一家投資銀行的保險業分析師說:「人保集團上市時一定要講清楚不同的業務、牌照之間是如何協同、如何配合集團整體戰略發展,孰先孰後、孰輕孰重。把這些問題梳理清楚了,對人保集團日後的發展也大有好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85

擴張提速渴求資金 海南航空再融資80億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13/5NMzA5XzM1MDI5NQ.html

剛剛在2個月前獲批發行50億元公司債的海南航空(600221.SH),再次馬不停蹄地選擇了更低成本的融資方式,通過定向增發募集資金80億元,以滿足其加速擴張所需的巨大資金需求。

再融資80億元

昨天,海南航空發佈《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預案中提出,公司計劃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進行此次發行,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關聯企業將不參與此次發行。非公開發行的數量不超過12.47億股,發行價不低於6.42元/股。

公司指出,此次增發募資總額不超過80億元,其中扣除發行費用後用於償還銀行貸款的金額約60億元,剩餘募集資金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19日,海南航空剛剛收到證監會批覆,核准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面值不超過50億元的公司債券。在加息週期中仍頻繁籌資,也足見其對資金的渴求。

作 為海航集團旗下的航空類上市公司,海南航空最近幾年的運力擴張速度一直比較快,持續的擴張也使其負債率達到81%,與三大國有航空相比,高於中國國航 (601111.SH)和南方航空(600029.SH)。而在細分的負債結構中,海南航空的流動負債佔總負債比例也達到51.7%,高於三大國有航空。

進 入2011年,儘管面臨國家整體緊縮政策和加息週期,海南航空的擴張步伐仍未放緩。公司董事會在披露2011年經營目標時就曾預計,2011年資金需求約 為280億元,而資金的用途主要是為了保障運力增長。公司未來兩年的運力增速,也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和國有三大航空的飛機引進速度。

而此次 定向增發如果成功實施,不僅可以使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降至71.36%,還有利於降低公司的財務費用。根據興業證券的分析師曾旭的測算,若以2011年7月 7日調整後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6.56%測算,本次非公開發行A股募集資金(假設為80億元)全部用於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後,公司每年可節 約利息費用約5.25億元。

以低成本擴張成主策略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瞭解,除了通過定向增發融資,海航集團還在推動海南航空的大股東大新華航空的上市工作。

早 在2004年,為實現將旗下的主要航空資產海南航空、新華航空、長安航空和山西航空進行統一運營,變更多法人為單一法人,海航集團發起成立了大新華控股公 司(大新華航空的前身),這也是海航集團在海南航空之外搭建的新的融資平台,最終目標為公開IPO,在香港紅籌上市。不過由於金融危機的爆發上市工作暫 停。

安信證券分析師吳莉指出,考慮到今年行業高景氣,大新華赴港上市計劃重啟預期強烈。2010年大新華航空約80%的利潤來自於海南航空,由於其他航空資產規模較小,未來大新華航空的業績仍將主要來自海南航空的表現。

在 海南航空此次定向增發之前,大新華航空已直接持有海南航空41.60%的股權,並通過全資子公司American Aviation LDC間接持有2.62%股權,為公司的控股股東。本次增發完成後,大新華航空將持有公司33.96%的股權,仍為公司單一最大股東。此外,大新華航空的 資產還包括云南祥鵬控股股權、香港航空和香港快運部分股權等,並有望注入更多海航集團的航空資產。

事實上,海南航空的擴張策略,也是整個海航集團的一個縮影。海航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就對記者透露,通過各種平台進行全方位融資從而儘可能進行低成本的收購以快速擴張,是海航集團給予各板塊的共同任務。

根據海航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健在今年的一次內部講話,今年整個集團的資產估計5000億~8000億元,收入3000億~4000億元。而截至2010年年底,海航集團資產總規模約3400億元,年營業收入92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2

京東提速上市成懸疑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75475.html

國第二大網上零售商京東商城(360buy.com)即將啟動美國上市?其上市計劃料成為美國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互聯網首次公開發行(IPO)?

京東官方並未明確否認此傳言,但接近京東的消息人士表示,傳言將「試探性接觸」誇大為「啟動上市準備」,分析人士也認為京東目前暫無上市融資需求。

據湯森路透旗下《國際金融評論》(IFR)稱,京東商城將於下周在北京為其美國IPO挑選承銷商,擬籌資40億~50億美元,初步計劃於明年上半年上市。

今年二季度,京東商城曾披露,規劃於2012年下半年開始盈利,於2013年初IPO,融資額至少20億美元。

若上述IFR消息屬實,則京東不僅提前了IPO計劃,且IPO規模也大得不可思議,將遠遠超過迄今美國最大互聯網IPO,2004年谷歌的16.7億美元。

對比競爭對手,噹噹網美國上市融資金額為2.72億美元,不久前上市的土豆網則僅融到1.74億美元。

劉強東:下周我在塔克拉瑪干

京東商城官方對於「提前啟動IPO」的說法不予置評。於是外界試圖捕捉其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微博的一些表現,來驗證上述消息。

劉強東在新浪微博上較為活躍,且經常公佈京東營收數字。8月22日他在微博上突然表示「接下來很長時間將不再談論任何有關京東的話題」,被解讀為暗示京東IPO提速。

但昨日劉強東在其微博轉發上述消息,並評論說:「下周我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某個我都不知道的地方!」表示屆時自己不在北京。

這一隱晦的「否認」卻無法徹底排除IPO提速的可能性,令京東商城IPO規劃變得撲朔迷離。昨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撥打劉強東的電話,對方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數位去年底今年初離開京東商城的前高管則對本報表示,據他們瞭解,這一信息並不很靠譜。

一位接近京東的人士稱,據其瞭解,京東方面只是與有關證券業人士進行了試探性接觸,主要目的在於瞭解目前的資本市場狀況,而非將啟IPO進程,「傳聞誇大了不少。」

電子商務人士龔文祥告訴本報記者,上週他與京東的一家美國投資方進行了交流,對方表示京東謀求上市沒那麼快。

但也有分析認為,京東可能迫於風投退出等壓力而加快IPO的籌劃。

互聯網投資公司易觀資本分析師劉冠吾認為,已有7年歷史的京東商城宣佈啟動IPO在情理之中,背後的股權投資機構也有退出的需求,在2011年四季 度還將有一些規模較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啟動IPO進程。近期京東棄用支付寶,選擇銀聯作為支付合作夥伴,並在新浪微博上線,這種嘗試提升了投資者對京東商城 的想像空間。

規模還是利潤?

京東手頭並不缺錢。

2007年8月,京東獲得今日資本投資,首批融資了千萬美元;2009年1月,第二輪融資額為2100萬美元。今年4月,京東又獲得了俄羅斯數字天 空技術(DST)、老虎基金等共6家基金和個人投資共計15億美元,這是中國互聯網市場迄今為止單筆金額最大的融資。其中DST以5億美元獲5%股份,意 味著京東估值達100億美元。

曾經手京東第二輪融資的一位投資界人士向本報表示,京東正值持續高投入做物流基礎建設階段,如無特殊原因提前IPO將會使得投資折舊「傷害」淨利表現,並不是好的選擇。

派代網分析師李成東也認為,眼下是京東與蘇寧易購等後起競爭者較量的關鍵時刻,提前上市承受盈利壓力顯然不好。

但高速成長的京東卻面臨著不小的盈利壓力。今年5月,劉強東在其微博上公佈該公司2011年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報告顯示,銷售額同比增長206%,其中日用百貨增長522%(不含平台商家部分);毛利率同比增長19%,但是淨利潤仍為負數。

外界對於京東燒錢換高增長的做法一直有疑問。劉強東則認為,「沒有盈利不代表沒有盈利能力」,並表示京東商城將在2012年下半年實現盈利。

據悉,京東第三輪巨額融資幾乎全部被投入到物流和技術研發方面。劉強東此前透露,今年開始,京東商城三年內將投資物流100億。自2009年以來他們自購土地已經達1400畝,今年則計劃同時開工建設7個一級物流中心和25個二級物流中心。

「在高增長情況下,京東將會持續擴張規模;而增速明顯放緩之時,就是京東IPO之日。」一位新近從京東離開的前高管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43

京東提速上市成懸疑:劉強東微博隱晦否認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9/2MMDcyXzM2Mzk2MA.html

中國第二大網上零售商京東商城(360buy.com)即將啟動美國上市?其上市計劃料成為美國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互聯網首次公開發行(IPO)?

京東官方並未明確否認此傳言,但接近京東的消息人士表示,傳言將「試探性接觸」誇大為「啟動上市準備」,分析人士也認為京東目前暫無上市融資需求。

據湯森路透旗下《國際金融評論》(IFR)稱,京東商城將於下周在北京為其美國IPO挑選承銷商,擬籌資40億~50億美元,初步計劃於明年上半年上市。

今年二季度,京東商城曾披露,規劃於2012年下半年開始盈利,於2013年初IPO,融資額至少20億美元。

若上述IFR消息屬實,則京東不僅提前了IPO計劃,且IPO規模也大得不可思議,將遠遠超過迄今美國最大互聯網IPO,2004年谷歌的16.7億美元。

對比競爭對手,噹噹網美國上市融資金額為2.72億美元,不久前上市的土豆網則僅融到1.74億美元。

劉強東:下周我在塔克拉瑪干

京東商城官方對於「提前啟動IPO」的說法不予置評。於是外界試圖捕捉其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微博的一些表現,來驗證上述消息。

劉強東在新浪微博上較為活躍,且經常公佈京東營收數字。8月22日他在微博上突然表示「接下來很長時間將不再談論任何有關京東的話題」,被解讀為暗示京東IPO提速。

但昨日劉強東在其微博轉發上述消息,並評論說:「下周我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某個我都不知道的地方!」表示屆時自己不在北京。

這一隱晦的「否認」卻無法徹底排除IPO提速的可能性,令京東商城IPO規劃變得撲朔迷離。昨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撥打劉強東的電話,對方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數位去年底今年初離開京東商城的前高管則對本報表示,據他們瞭解,這一信息並不很靠譜。

一位接近京東的人士稱,據其瞭解,京東方面只是與有關證券業人士進行了試探性接觸,主要目的在於瞭解目前的資本市場狀況,而非將啟IPO進程,「傳聞誇大了不少。」

電子商務人士龔文祥告訴本報記者,上週他與京東的一家美國投資方進行了交流,對方表示京東謀求上市沒那麼快。

但也有分析認為,京東可能迫於風投退出等壓力而加快IPO的籌劃。

互 聯網投資公司易觀資本分析師劉冠吾認為,已有7年歷史的京東商城宣佈啟動IPO在情理之中,背後的股權投資機構也有退出的需求,在2011年四季度還將有 一些規模較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啟動IPO進程。近期京東棄用支付寶,選擇銀聯作為支付合作夥伴,並在新浪微博上線,這種嘗試提升了投資者對京東商城的想像空 間。

規模還是利潤?

京東手頭並不缺錢

2007年8月,京東獲得今日 資本投資,首批融資了千萬美元;2009年1月,第二輪融資額為2100萬美元。今年4月,京東又獲得了俄羅斯數字天空技術(DST)、老虎基金等共6家 基金和個人投資共計15億美元,這是中國互聯網市場迄今為止單筆金額最大的融資。其中DST以5億美元獲5%股份,意味著京東估值達100億美元。

曾經手京東第二輪融資的一位投資界人士向本報表示,京東正值持續高投入做物流基礎建設階段,如無特殊原因提前IPO將會使得投資折舊「傷害」淨利表現,並不是好的選擇。

派代網分析師李成東也認為,眼下是京東與蘇寧易購等後起競爭者較量的關鍵時刻,提前上市承受盈利壓力顯然不好。

但高速成長的京東卻面臨著不小的盈利壓力。今年5月,劉強東在其微博上公佈該公司2011年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報告顯示,銷售額同比增長206%,其中日用百貨增長522%(不含平台商家部分);毛利率同比增長19%,但是淨利潤仍為負數。

外界對於京東燒錢換高增長的做法一直有疑問。劉強東則認為,「沒有盈利不代表沒有盈利能力」,並表示京東商城將在2012年下半年實現盈利。

據悉,京東第三輪巨額融資幾乎全部被投入到物流和技術研發方面。劉強東此前透露,今年開始,京東商城三年內將投資物流100億。自2009年以來他們自購土地已經達1400畝,今年則計劃同時開工建設7個一級物流中心和25個二級物流中心。

「在高增長情況下,京東將會持續擴張規模;而增速明顯放緩之時,就是京東IPO之日。」一位新近從京東離開的前高管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5

PPR全球收購提速 GUCCI品牌在華加快開店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119536.html

2004年在大中華區的4家奢侈品店發展到目前的98家直營店,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集團PPR完成在中國市場的圈地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

現在,這一速度可能被再度刷新。

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零售集團PPR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弗朗索瓦·皮諾特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透露,將在中國加速擴展其業務和營業額,特別是在新的城市開設新的門店。

「在一線城市,我們也從原來的業務領域擴展到男裝、童裝等一些新的領域。」他說。

來自PPR的消息顯示,目前其在中國境內的98家店中,主要的利潤增長來源於三個品牌:古馳 (Gucci)、寶緹嘉 (Bottega Veneta)和巴黎世家。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PPR最大的海外市場,並將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貢獻更大的利潤。

作為全球排名第三的奢侈品集團,PPR集團創立於1963年,旗下擁有古馳 (Gucci)、寶緹嘉 (Bottega Veneta)、聖羅蘭、巴黎世家等9個品牌以及體育運動品牌彪馬(PUMA)。

2004年開始,PPR開始加強針對中國市場的業務,將超過60%的投資方向傾斜於中國市場。截至2011年6月30日,PPR集團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已經佔據集團奢侈品業務總體營業收入的20%。

「2005年以前,那時市場發展的空間還不是那麼理想,所以我們當時的發展還比較謹慎。」 皮諾特告訴記者,「但是最近5年來,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讓我們擴展。」。

皮諾特透露,已經確定將來幾年內加快在中國的開店速度,「比如GUCCI在將來的三五年還要不斷開新店和特色店。」他說。

與此同時,PPR也加緊了在全球的佈局速度, PPR方面確認,正在與意大利頂級男裝品牌Brioni談收購——如果此項收購順暢,PPR將得以彌補其男裝品牌的缺口。

據路透社報導,PPR報出的收購價格預計在3.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0.6億元)左右。

數據顯示,2004年,奢侈品與零售所貢獻的收入分別佔PPR集團總收入的18%與82%,到了2010年,這組數字變成了57%和22%。2011年上半年,PPR的奢侈品牌銷售額比2010年同期增長了23%。

「我們在收購這方面的策略原則,就是要對現在的業務組合進行互補,考慮到它的價格、定位以及風格方面的互補性質。」皮諾特談到。

他透露,由於目前PPR在女性成衣方面已經有4個品牌,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新的收購計劃,但是在飾品、男裝領域,無論是規模、價格差異方面的產品還有很大增長餘地,現在有可能進行收購的領域,一個是表,另外一個就是珠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5

稅收「營改增」提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8/100391549_all.html

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延續回落的趨勢,年初始於上海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可能在其他省份加速推開。繼上海後,試點省市年內有望擴大至十個,已提出試點申請的還有北京、天津、重慶、江蘇、浙江、安徽、深圳等省市。

  去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國稅總局出台《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全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下稱「營改增」)正式啟動。北京市於當年12月末正式向財政部、國稅總局提出申請,在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改增」試點改革。

  正在申請試點的省市中,北京市最為積極。北京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GDP的比重超過75%,居全國首位。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積極準備、抓緊推進「營改增」試點,將是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天津北方網3月報導,從天津市財政局獲悉,為進一步貫徹國務院關於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先行先試要求,積極推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天津市正在努力爭取國務院批准「營改增」試點。天津市國稅局副局長雒明山稱,天津何時啟動這項改革,要由國家統一確定。

  財政部、國稅總局4月19日召開「營改增」試點準備工作座談會,上海、北京、江蘇等十個省市財稅部門參加會議。財政部稅政司、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講解了試點工作總體思路、政策體系和試點情況,上海市、北京市分別介紹了試點運行情況和準備工作經驗,申請省市提出了意見建議。

  4月28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副部長王軍和國稅總局副局長解學智等,赴上海調研「營改增」試點一季度運行情況。北京市市長郭金龍也於4月下旬帶財稅部門官員赴上海,考察調研上海「營改增」試點的情況。

方向已定

  北京市稅務部門一位官員對財新記者表示,北京申請試點時間初步定在今年7月1日,一些具體政策也將參照上海市試點方案的相關規定。

  據悉,北京當初上報的試點啟動時間未獲財政部、國稅總局批准。一位參與改革討論的專家對財新記者說,「『營改增』改革很複雜。和上海不同,北京等其他省市國稅、地稅是分開的,試點方案還需解決兩個部門間的協調難題。」因此,正在申請試點的省市,中央政府何時批准開始試點,取決於當地的準備情況。

  為做好試點前期,北京市財稅部門成立了「營改增」試點改革工作小組,開展了幾輪測算,並對典型企業進行了調查。今年2月,北京市5萬多戶企業被抽中,參與「營改增」調研,營業稅九大徵稅行業全部被列為調查對象。超出上海試點的行業,建築業、金融保險業、餐飲娛樂等行業也在北京市的調查範圍內。

  從事廣告公關業務的汪氏整合營銷傳播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今年2月收到北京市地稅、國稅部門發來的「營改增」各種調查表中,要求填報營業稅應稅項目收入、銷售貨物和提供增值稅勞務應稅收入、營業成本、營業利潤、已繳納營業稅額、城建稅以及附加等,這些項目都做了調查。

  對「營改增」試點涉及的行業,財政部、國稅總局制定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規定,試點地區先在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開展試點,逐步推廣至其他行業。

  顯然,在改革前期準備階段,北京市就將徵收營業稅的九大行業全部納入調查範圍,預先為未來更大力度和範圍的改革做準備。北京市財稅部門官員稱,北京市正在做「營改增」前期測算和培訓等相關準備,一旦試點方案獲批,將隨即啟動這項改革。但是,北京市「營改增」試點的具體時間、步驟、內容、參加範圍以及相關政策,應以財政部、國稅總局批覆的相關文件為準。

  「其他試點省市的方案,主要內容預計和上海試點方案一致。」多位財稅專家對財新記者表示,「營改增」改革方案由財政部、國稅總局聯合制定,經國務院同意後印發。改革的一項基本原則是「統籌設計、分步實施」,申請試點省市制定本地方案,應該和中央財稅部門的方案保持一致。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說,「營改增」是區域、行業試點,出現同一行業在不同地區做法不同、用不同稅率的可能性不大,「這不符合增值稅的基本原理」。普華永道中國間接稅主管合夥人胡根榮對財新記者表示,因為增值稅是層層抵扣的鏈條式結構,試點已造成行業間及區域間差別,為避免帶來不必要的混亂,北京在大方向上應不會變化,比如行業的稅率可能與上海一致。

  按財政部、國稅總局發佈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營改增」先在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試點;稅率在現行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租賃有形動產等適用17%稅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適用11%稅率,其他部分現代服務業適用6%稅率。

  財政部、國稅總局官員在調研聽取上海市政府對試點情況的匯報後稱,上海市試點的平穩運行,說明試點方案設計合理,配套政策安排得當。但是,會「及時解決試點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在總結上海市試點經驗、完善試點方案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鄭建新日前表示,「營改增」試點,增值稅稅率檔次由此前的兩檔調整為四檔,是一種必要的過渡性安排。「今後將根據改革的需要,適時簡並稅率檔次。」

不同涼熱

  上海「營改增」試點啟動後,不同行業的稅負變化情況,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5月14日,上海市財政局發佈「一季度推進實施營業稅改革試點運行情況」,介紹了上海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稅負變化情況。

  上海市財政局稱,與原實行營業稅稅制相比,實施「營改增」改革後,今年一季度上海市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整體減輕稅收負擔超過20億元,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相應減少稅收收入、增加財政支出。其中,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明顯下降,降幅為40%左右;大部分一般納稅人的稅負略有下降;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稅負因進項稅額抵扣範圍增加而普遍下降。

  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市共有12.9萬戶企業經審核確認後納入了「營改增」改革試點範圍。其中一般納稅人為4.1萬戶,佔31.8%;小規模納稅人為8.8萬戶,佔68.2%。上海市財政局稱,小規模納稅人中絕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原先徵收營業稅是5%的稅率,「營改增」後實行3%的增值稅徵收率,稅負明顯下降。今年一季度,小規模納稅人稅負降幅為40%左右,成為「營改增」改革試點的最大受益者。

  根據增值稅法律法規,小規模納稅人的標準,主要是指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年應徵增值稅銷售額在50萬元以下的納稅人。

  國稅總局局長肖捷4月公開撰文稱,「營改增」降低了大部分納稅人稅收負擔。上海試點的一般納稅人中,85%的研發技術和有形動產租賃服務、75%的信息技術和鑑證諮詢服務、70%的文化創意服務業納稅人稅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肖捷也表示,注意到參與試點的部分交通運輸業企業在改革試點初期出現了稅負增加的問題。

  中央財稅部門和上海市政府強調,「營改增」帶來整體稅負下降。但是,對企業而言,對本單位稅負的實際上升感受最直接。上海豐潤物流有限公司員工溫彥對財新記者表示,他們公司以公路運輸為主,也有倉儲業務,「營改增」後,由徵收3%的營業稅變為徵收11%的增值稅。公路運輸較大的支出是油費和車輛保養費用,因公司車隊已成型,進項抵扣很少,導致稅負上升了4個百分點左右。「我們這種經營規模較小的物流公司,稅負上升很難承受,只能提高運價。」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3月發佈報告稱,「營改增」導致上海交通運輸行業稅負平均上升了1倍左右。主要原因是貨物運輸業務增值稅稅率偏高,可抵扣進項稅額偏少。改征增值稅後,交通運輸企業可抵扣的項目主要為購置運輸工具、修理費所含的進項稅。由於運輸工具購置成本高、使用年限長,多數相對成熟的大中型企業,未來幾年或更長時間不可能有大額資產購置,因此實際可抵扣的固定資產進項稅很少。此外,人力成本、路橋費、房屋租金、保險費等主要成本均不在抵扣範圍,也是稅負增加的重要原因。北京井川物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公路運輸,其董事長孫景川對財新記者表示,2月參與了北京市「營改增」調研,如果按照上海試點方案,稅負增加是毋庸置疑的。

  「自己有車隊的公司,沒有多少進項可以抵扣。過路過橋費不能作為進項抵扣,意味著稅率從3%上升至11%。」孫景川介紹說,在上海從事交通運輸業的同行,試點後有些去外地開發票。北京試點後,自己的公司可能會選擇開山東分公司的發票。

  汪氏整合營銷傳播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稱,作為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必須是一般納稅人開具的增值稅發票,但如果選擇一般納稅人作為供應商,成本可能會增加,勢必導致業務毛利潤降低,這就需要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權衡。比如做活動項目,供應商一般涉及場地提供、搭建、設備租賃、演藝公司等,這些供應商是否全部改征增值稅,直接影響抵扣鏈條的完整。「營改增」後,企業在成本費用支出環節,要按能取得什麼類型的發票慎重選擇供貨商。

  上海市工商聯在調研總結上海試點後發布報告認為,因行業分工程度、資產比重、進項抵扣多少等因素,「營改增」對試點行業、具體企業稅負減輕的效果有待評估。

  上海市工商聯報告稱,已根據產業鏈進行業務分包的企業,「營改增」後稅負大幅下降;未進行業務分包、或在產業鏈末端無法再業務分包的企業,稅收成本大幅增加,交通運輸企業的情況尤其突出。物流運輸、貨運代理、航空運輸等交通運輸細分行業企業,由於交通運輸業外包業務不多、成本可抵扣部分較少,因此由徵收3%、5%營業稅改為11%的增值稅後,企業稅負不降反增。部分業務未納入「營改增」試點,導致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如諮詢業企業部分業務繳納增值稅,部分業務仍繳營業稅,造成企業計算稅負比較繁瑣。

  「營改增」後,企業的稅負增減,主要取決於可抵扣部分的比重。以交通運輸業企業為例,有很大部分成本無法抵扣,包括勞動力和場地租賃成本、存量資產的進項稅、外地發票、路橋費、國際航空運費。交通運輸業、諮詢業企業的勞動力和房租成本佔總成本比例較高,這部分無法抵扣,給企業經營造成較大壓力;目前服務業「營改增」僅在上海試點,外省市無法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有跨省市業務的企業進項稅不能抵扣;試點前企業購置資產的進項稅不能抵扣;路橋費約佔運輸企業成本的16%,無法獲得增值稅發票抵扣;國際航空運費佔國際貨代公司成本的40%-50%,若無法抵扣,經測算對企業盈利影響佔收入的2%-3%。

  上海一家進出口公司財務人員告訴財新記者,上海「營改增」後,外資背景的貨物出口代理商在原報價基礎上加收6%,導致出口企業成本費用上升。

亟待推廣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表示,「營改增」既然方向確定,就應盡快推向全國,局部試點的政策「窪地效應」明顯,上海試點行業的抵扣鏈條更完善,可能會吸引企業遷移,這就是政府干擾了企業決策。

  對「營改增」試點中出現的問題,上海市財政局稱,將積極向財政部、國稅總局等有關部門提出建議,比如將和交通運輸業、六個現代服務業相關聯的行業及業務也納入試點範圍,進一步打通和延伸增值稅抵扣鏈條,實現充分抵扣,從根本上解決重複徵稅問題,確保實現國家明確的「改革試點行業總體稅負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目標要求。

  財政部、國稅總局官員此前也表示,要適時將一些示範和帶動效應較強的地區納入試點,選擇部分與生產流通聯繫緊密的行業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試點,消除地域性試點的侷限,使增值稅的鏈條機制完整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