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中央心硬手軟 因念

2010-03-11  AD





 

數這個星期大事,非兩會莫屬,中國政界一年中最大的盛事,就是國家短期、以至中長期發展的「指南針」。對投資者來說,分析指南針,也就是看「錢途」往哪走!

看 中外報道,記者提問大部份圍繞國家財金政策,包括去年一籃子經濟刺激計劃完成了甚麼?甚麼時候從市場退出?答案當然只會是標準的官方說明。新聞發言人李肇 星笑着回覆提問:「我喜歡和朋友們一起討論複雜問題,但金融危機不是中國人弄出來的,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一道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們將繼續為此努力, 並且繼續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合作。」這不就是答了等於沒答的示範動作嗎?

兩會上的資料陳述,如今年放貸指標7.5萬億元人民幣,GDP增長目標維持8%等,從工作報告和政策闡釋過程中,中央都是透過這些數值,間接向全國甚至全世界表達國策的方向。這種好像重複又重複的宏觀調控說明,往往是被動的跟着經濟步伐走。

記 得08年上旬,中央堅持緊縮宏觀政策時,經濟下滑已在很多社會的實情上表現出來。偏偏要等到6月,由國家領導人到華東華南等地考察,才拍板調整,讓後來的 「補救」難度加大。多加銀両不就完了嗎?但錯誤判斷事情,是沒有一個國家領導希望帶進歷史的。已有國內報道,股市會等政府這次「心硬手軟」,來一次「儲勢 以待」,看官有否注意A股從去年11月以來,4個月的橫走嗎?假如A股發力,港股的前途應也不會差到哪裏!

因念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36

負債1.2兆元瀕破產 台電公帑挺馬餐會不手軟

2011-2-10  TNM




台電累積負

債到去年底已超過一兆二千億元,負債比達七五%以上,依照《公司法》規定,已瀕臨破產邊緣,在財務黑洞持續擴大下,董事長陳貴明還任由台電工會出身的國民 黨中常委姚江臨,假員工餐廳席開五十桌,邀宴總統馬英九和閣揆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將年終餐會變成挺馬大會;事後更傳出陳貴明指示所屬公眾服務處 買單,台電工會憤而要求裁撤該單位。

台電累積虧損預計到今年度將突破一千二百三十億元,為了支應基本支出和近五年來持續擴大的營運虧損,台電幾乎年年都在舉債度日,截至二○一○年止,累積負 債已高達一兆二千多億元,即將達到資本總額的一半。依照《公司法》規定,虧損如超過資本額一半,就會面臨破產,但因台電是國營事業,鉅額債務利息若非由國 庫撥補,就是要調升電費因應,最終都要全民買單。

席開五十桌 挺馬

但台電董事長陳貴明及相關營運高層,非但無能解決財務黑洞持續擴大的問題,反而還以公帑大拍國民黨中常委的馬屁。

知情人士指出,一月十二日晚間台電員工餐廳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原來是台電勞工董事、國民黨中常委姚江臨,邀集台電工會成員和立委年終聚餐,現場席開五十桌,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台北市長郝龍斌,以及台電董座、總經理等全到場。

馬英九更給足面子,不顧接下來總統府開會行程,在場逐桌敬酒,感謝勞工界在五都選舉的相挺,彷彿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已開打。

只是,這場由姚江臨出面舉辦的年終聚餐,事後卻傳出董事長陳貴明指示由公眾服務處買單,引起台電工會強烈不滿,認為台電虧損已創新高,公司高層卻還到處買單、亂花錢,憤而在一月二十二日召開董事諮詢會議決議,將在二月舉行的董事會公開提案,要求裁撤公服處。

一月十二日這場餐會,名義上是由台電工會第一分會,與甫在去年十月成立的兩岸勞動關係發展協會聯名舉辦,但這二個團體都由姚江臨擔任負責人,參加的人員也 多以為是台電工會的尾牙宴。姚在會前廣發邀請卡,會中更趁勢高呼,要現場工會代表發起成立「二○一二馬英九競選連任後援會」,儼然成了挺馬大會。

工會表不滿 砲轟

台電高層拍國民黨馬屁的行為,已惹惱了工會。台電工會理事長胡國康對此大表不滿,他說,姚江臨以國民黨中常委名義舉辦餐會是他個人的行為,和台電工會一點 關係也沒有,不能說他「既借了台電餐廳的場地,還借用了台電名義,甚至讓各界產生誤導,接下來又要台電公司買單,這讓工會不能接受。」工會也將要求勞工董 事在二月的董事會上表明態度,要求台電公司不得為這場餐會買單。

尤其讓胡國康不能接受的是,姚江臨假台電工會名義表達政治立場已不只一次。他說,去年九月,姚江臨在三峽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舉行餐會,找了他所屬的台電工會第一分會及北部一些工會成員與會,台電董事長陳貴明和總經理李漢申也到場。

會中姚江臨竟然當著行政院長吳敦義的面,假台電工會之名表示,工會支持國民黨提名的五都候選人;不過,工會理事會當時根本還沒決議五都選舉要支持誰,姚江臨竟然獨斷獨行。當時工會一度考慮要在常務理事會上決議,把姚江臨的勞工董事職務召回,不讓他再做董事了。

虧損逾千億 舉債

根據本刊掌握台電近六年來的財務報表顯示,台電從陳貴明擔任董事長開始,就呈現連年虧損的狀態,二○○五年由黃營杉擔任董事長時,台電當年度稅後純益還有 二十一億餘元,但二○○六年陳貴明接手後就開始虧損,由虧損二億多元上衝到二○○七年虧損二百三十一億元,二○○八年更飆升到虧損七百五十二億元,直到二 ○一○年累計虧損仍有七百五十億元,若加上今年度預計虧損四百七十九億餘元,總計虧損將突破千億元大關,高達一千二百三十億餘元。

台電虧損即將超過資本總額三千三百億元的一半,依照《公司法》規定,虧損超過資本額一半時,若公司股東不願意增資,公司就會面臨破產。

壹週刊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知情人士批評,台電若非國營事業,早就是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台電為獨占事業,陳貴明不但沒辦法增加盈餘為國庫帶來進帳,反倒成為龐大負擔,理應負起責任下台。

隨著虧損持續增加,為了支應資本支出和營運虧損,台電只好不斷增加借貸,到去年底負債已達一兆二千多億元,占資產總額一兆六千億元的七五%,預計今年負債 比還會提升到八○%左右,光是今年編列的固定建設改良資金,都只拿得出五%資金支應,另外超過一千三百多億元需要外借,但借貸所產生的鉅額利息,最後都將 由全民買單。

假研習之名 旅遊

儘管營運績效難看,台電仍發給員工四十多億元績效獎金;此外,陳貴明為安撫工會幹部,希望他們別再走上街頭抗爭,竟讓他們假藉研習名義,公假到大陸雲南進行八天豪華之旅。

本刊調查,這趟在去年十一月底舉行的雲南之旅,總計有近百位工會幹部參加。雖說是幹部研習活動,但行程表內沒有任何一項安排和電力有關,也沒有參加任何相 關會議,反而安排住五星級豪華酒店,吃昆明、九鄉、石林、麗江、大理等地的高檔風味餐,喝道地竹筒酒。在美酒佳餚之外,還能欣賞雲南和麗江印象大型歌舞 秀。

知情人士說,雲南八天幹部研習活動,下機第一站就是參觀唐代興建的圓通寺,之後再到翠湖公園欣賞聞名的九龍池風光,累了就下榻號稱五星級的頤華國際酒店。 隔天看的不是電力工程,而是被大陸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九鄉奇洞九十九,瀏覽雲貴高原上規模最大的溶洞群,及大觀樓內展示有天下第一長聯之稱、由清乾隆 年間寒士孫髯翁所作的一百八十字長聯等。

離開昆明前往麗江、大理「研習」的那幾天,工會幹部住的是五星官房酒店別墅、風花雪月酒店,吃的是特有的犛牛火鍋、東河紅鱒魚餐和白族風味餐,還參觀了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麗江古城,看到被當地少數民族納西族視為神話理想的玉龍第三國-玉龍雪山雲杉坪風光。

年旅費三億 誇張

台電工會以幹部研習為名,讓全台各分會都能分配到名額出國旅遊,但因只限工會幹部、代表及理事,引發部分工會會員不滿,他們批評說,人人都有繳會費,為何 無法享受公假出國的待遇。算一算,光這趟公假出國、「假研習、真旅遊」活動,台電就要支應超過百萬元人事費,「根本是陳貴明為保官位,收買工會幹部的一種 手段。」

台電每年都編有鉅額旅費,光是近三年,平均每年都要花掉將近三億元,其中又以出國實習進修及考察為名花掉的旅費最多,平均每年都用掉約三千萬元,這些錢還 不含出國開會和洽公的旅費。在台電虧損及負債持續擴大的情況下,每一筆錢都應該花在刀口上,像陳貴明這種為了拉攏工會幹部,幫餐會買單及讓他們出國旅遊還 能照領薪水的行為,實在不可取。

工會提議 要裁公服處

知情人士指出,台電公眾服務處是正式編制的單位,可供各團體申請「睦鄰基金」,而成為台電與立委及民間團體公關的重要窗口,如今,台電工會在董事諮詢會議上做出裁撤公服處的決議,擺明了是要給公司和公服處難堪。

為此,公服處長蕭金益急著找工會理事長胡國康溝通,但工會仍不為所動,認為公服處竟把睦鄰基金拿去幫高階官員服務立委和特定人士,任由立委予取予求,無法發揮應有功能,就應該裁撤。

台電內部曾傳出,有中部選出的國民黨立委1年邀請數十團鄉親北上,活動費用及餐會全由台電買單,1年金額高達200萬元。

回應.

公服處:確有認養10桌

台電公服處長蕭金益坦言,確有支付姚江臨1月12日舉辦尾牙的部分款項,因餐會有請立委和記者,這部分要公服處認養,「講起來也有點道理。」所以公服處付了10桌的錢。

姚江臨強調,他是以個人名義和第一分會辦尾牙,邀請十幾位立委、助理和北市、新北市議員,等於為台電做宣傳,所以請公服處幫忙出錢,就出了5萬元而已;至於去年9月大板根活動是第一分會的小組長會議,吳敦義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到場只講勞工業務未談選舉。

台電發言人杜悅元表示,工會幹部到雲南,公司只給公假,旅費則是出國成員自己付的,公司沒有補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12

衝突管理策略:博通CEO裁員不手軟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1601046940/

 無線芯片的製造商博通(Broadcom)執行長麥奎格(Scott McGregor),承認他的天生個性是無法避免衝突的。但經過多年勵煉,他學會盡力克制,避免沒必要的磨擦以加強團隊合作。但遇到該裁員的時候,他絕不手軟。

     現年55歲的麥奎格偶爾給人友善的感覺,其實個性直率的他常因為言詞尖銳而讓人不快並引起沒必要的紛爭。

     身在高度智能集中的科技產業裡,加上本身不接受任何失敗辯解的菁英主義者,他明白本性難移,所以只能努力自我克制。他深信聰明頂尖人才只會想跟同樣優秀的人共事。

   
 他跟已故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一樣,無法忍受能力不好的人。他認為A級的人會顧用A級或B+級的人,B級的人會顧用C級的人,而C級的人只會顧用笨蛋。需求菁英是極需要腦力激盪的科技界裡求生存的叢林法則。

     從事IC設計的博通極需聰明人才。其生產是外包給亞洲公司,而其9,000名員工裡,近6,800人從事研發工作,以相當四分之一營收的金額投注於這個部門。

     已領導博通6年的麥奎格,過去在科技界有豐富資歷。早在1970年代人工智能研發起步時,他同時在史丹佛大學完成心理學士和計算機碩士等課程。並到全錄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工作。

     這裡被他稱為「真正迷人的地方」,因為許多個人計算機背後的技術都在這裡研發出來。像賈伯斯當年拜訪過這裡後,讓他發現圖形接口和鼠標的潛力,並以之開發麥金塔計算機。

     後來麥奎格跳槽到微軟,為其研發能與蘋果抗衡的視窗操作系統,並在這裡初嘗當管理職滋味。

     後來微軟改變路線,與IBM簽署共同研發協議後,讓他「純科技」的追求變調,不滿微軟為迎合企業需求而在科技上妥協,並因此離開微軟。

     他後來到飛利浦的芯片部門,為公司整頓這個持續虧損的部門。

     他當上管理職後一再告誡自己必須有管理技能,要學會壓抑其爭強好勝的本性以免造成負面效應。他後來發現自己必須有懂得合作的經理人,因為他並非這樣的人,也很難學會此道。

     他回想過去,曾經在其負責但資源有限的計劃裡,旗下分組經理向他尋求協助,但他以對方必須在有限預算下做好其份內工作為由而拒絕協助。他現在承認當年是心高氣傲和「我能做得更好」等情結在作祟。他認為在管理上玩零和遊戲一點都不明智。

     現在身為博通執行長的他,認為過去管理方式不能讓公司持久運行,因此他依循博通的分散組織架構,給個別經理人在其負責的損益表上有明確責任。這跟許多科技龍頭創辦人在管理上一把抓的作風不同。

     麥奎格的作風能放能收。當經理人做錯事時,他會立即出面仲裁。他表示,只要屬下沒把事情做好,又沒有解決計劃時,他會砍人不手軟。他認為這是必須、並且是絕對關鍵的手段,他強調公司不是給庸碌之人安身立命的慈善組織。

     博通在9月宣佈以37億美元併購網絡設備芯片商NetLogic Microsystems,麥奎格還把這套做法用在新併購公司身上。

     他認為《推動轉型的手》(Five frogs on a log)這本有關企業併購與管理的書很有用,像其副標強調學得快、做得快、適應快的組織變動指南等深得其心。

     雖他的工作需要腦筋不停運轉,但其嗜好卻相當消耗腦力。其兩大興趣是烹飪和園藝,聽起來很休閒,但一點都不簡單。因他愛種植罕有品種蘭花、肉食性植物和附生植物;至於烹飪則鍾情於具創意分子料理。他表示自己在這些嗜好中得到精神上的解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76

陳發樹:新華都系產融失衡一手軟一手硬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210/t20121019_365661.htm

  20年時間,陳發樹創建了一個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新華都系,並且締造了一個從草根到福建首富的傳奇。
  如今的新華都系,正沿著「產業」及「資本」兩條脈絡橫向展開。相對於產業板塊的略顯平淡,陳發樹的資本經營顯得更加濃墨重彩。在入股紫金礦業之時,既享低價優惠,又享改制漏洞,實現土雞變鳳凰的飛躍;入股紫金礦業之後,又通過轉增創富,避稅增收,財富呈幾何級增長;待所持紫金礦業市值膨脹之後,再減持轉投青島啤酒、云南白藥,以期優化資產配置,做大資產規模。
  在陳發樹對新華都系的規劃中,產融結合、協調發展是其終極目標,但其在產融結合方面並未實現有效的互動與協同。實際上,陳發樹通過資本運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卻被其用來運作新的投機性項目,而對於發展資金特別渴求的新華都股份,陳發樹則顯得相對吝嗇,除了非公開發行投入2億元現金外,再無更多。
  雖然陳發樹的資本運營和產業經營各有一套,各成體系,但產融失衡這一問題若長久得不到解決,「新華都系」將有可能像福建省的簡稱「閩」一樣,永遠闖不出這道門。


  福建首富陳發樹萬萬沒有想到,在龍年的上半年會遇到如此多的事情,歷經2009年的「慈善門」後,他再一次走進公眾視野。
  2012年1月17日,中國煙草總公司就陳發樹受讓云南紅塔集團所持云南白藥12.32%股權一事下達批覆意見,不同意云南紅塔集團向陳發樹轉讓股權;而後國家煙草專賣局又以回函的形式駁回陳發樹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這讓陳發樹跟蹤兩年有餘,投入巨大精力和資源的項目面臨夭折的命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2年6月青島啤酒董事長金志國離職,而此前不久陳發樹卻又恰恰減持了相當數量的青島啤酒股份,一時之間,內幕交易的質疑聲風起云湧,迫使其不得不發表聲明:個人的投資行為均符合法律法規,無任何違法違規操作,並指出,其減持股份是基於個人投資理財方面的考慮。
  陳發樹是新華都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都集團)董事長,新華都集團雖然業務龐雜,商業版圖異常複雜,但大體脈絡由兩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獨特的使命和目的。一部分以福建新華都購物廣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都股份)為核心的產業經營板塊,涵蓋了機械工程、酒店、房地產等諸多領域,這一部分是陳發樹的立命之本,陳發樹對其的控制不容有任何閃失。但這一塊給陳發樹的財富貢獻很小,比如僅靠其在新華都股份的投入,其個人財富僅僅只有16億元左右。
  對陳發樹財富增長貢獻最大的是其另一板塊—財務投資運作板塊,其中突出的代表是紫金礦業和青島啤酒,正是這一板塊的存在讓陳發樹一舉成名,並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僅在紫金礦業,陳發樹及其控制的新華都集團就已獲得數百億元的財富,這也使得陳發樹在2012年全球福布斯榜單中排名323名,進入500強。同時也可以發現,在陳發樹的創富過程中,仍有著我國民營企業家獨有的「灰色」地帶,這也許是我國民營企業家的宿命。時過境遷,現在的陳發樹面臨的則是如何更為有效地將產業經營和資本運營融合和協同起來,如何盡快讓自己的財技得到提升和成熟。
  新華都系:產業與資本的拼圖
  1986年,做了3年木材生意的陳發樹在福建廈門擁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此時陳發樹年僅25歲。1987年,陳發樹將僅購得1年的住房抵押出去,用抵押借來的錢買了一部三輪摩托車,和兩個弟弟一起幫一家小店拉貨,開始「業務轉型」。後來,小店老闆因賭博輸錢急需一筆資金償還債務。陳發樹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果斷把這家店盤了下來,正式涉足百貨零售業,並將自己的百貨店命名為「華都」。這便是日後陳發樹「新華都系」最早的雛形。
  與大多數故事情節一樣,就在事業發展順風順水的時候,陳發樹與其兄弟陳晉江在「華都」的經營方針上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分歧,兄弟最終決定分家。由於「華都」已在福建省,尤其是廈門有了一定的名氣,其商標權的歸屬就成了兄弟分家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兄弟兩人最後決定抓鬮確立歸屬。作為弟弟的陳晉江運氣比較好,作為哥哥的陳發樹則只能將自己分得的門店重新命名,這個名字就是現今資本市場大鱷的頭銜「新華都」。
  分家後,沒有了之前兄弟之間的爭吵和妥協,陳發樹的新華都集團發展似乎更為順利,一路高歌猛進,經營的區域也走出廈門,輻射到福州、漳州、泉州、三明、莆田、龍岩、潮州、思明等地。2004年,新華都集團將旗下零售資產整合設立福建新華都購物廣場有限公司,過了3年,又將福建新華都購物廣場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新華都股份,新華都集團零售業務平台正式成立。
  在主推零售業務的同時,陳發樹也發力投資其他領域。從1997年開始,相繼投資了房地產、酒店、工程等領域,逐步形成了一個以新華都股份為核心的產業架構,陳發樹的產業經營取得階段性成果。
  如果此時的陳發樹僅僅滿足於新華都股份及其投資的其他產業板塊,那麼至多只能算是一個在福建省小有名氣的民營企業家,而使其土雞變鳳凰,脫離江湖草莽地位的,則源於其對紫金礦業的「無奈入股」。
  1997年,陳發樹花費6000多萬元採購了一批挖掘裝運設備,準備做倒手貿易。但遭遇買方破產,為此,陳發樹不得不將積壓的設備成立「新華都工程」,自己做起了土石方業務。也正是在此過程中,陳發樹結識了時任紫金礦業公司總經理的陳景河,並自此成為紫金礦業長期的業務合作夥伴。
  其時的紫金礦業並不像現在這樣紅火。受行業週期的影響,當時整個礦業,包括黃金、有色金屬、煤炭等都處於行業低谷,甚至一度被視為「夕陽產業」。當時紫金礦業掌門人陳景河一度為了企業的生存而焦頭爛額,四處奔走。為擺脫危機,2000年紫金礦業向社會資本敞開大門引入投資者,進行股份制改造。但紫金礦業惡化的財務狀況,70%左右的資產負債率,低迷的金價,即使董事長陳景河帶隊到香港、深圳等地引資,最終也無功而返。在此背景下,最終由福建省政府出面,給新華都、恆興實業等省內知名民營企業「打招呼」,要求其入股紫金礦業。
  面對這樣的情況,陳發樹只能接受,權當賭一把。2000年8月,新華都集團作為紫金礦業的7家發起人之一,投資入股了紫金礦業。此時的陳發樹根本沒有想到,與紫金礦業的結緣會給他的人生、財富和名望帶來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也為其締造自己的商業版圖鋪平了道路。
  2008年陳發樹花費10億天價引入了「打工皇帝」唐駿,在後者的幫助下,陳發樹初嘗了資本運營的味道,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自2009年年初開始,陳發樹開始逐步減持紫金礦業股份,並利用減持套現的資金,相繼收購了青島啤酒和云南白藥的少數股份,同時還將套現的部分資金作為運營資金注入新華都股份。之後,新華都集團強勢收購港澳資訊及千尋網絡、聯游網絡、弘揚科技、勝龍團隊四家IT公司(後部分轉讓)。通過這些操作,一個產融初合的「新華都系」由此形成(圖1)。其產業板塊及資本板塊形成了初步的互動關係,產業板塊為資本運作創造條件,資本板塊為產業版圖的拓展進行金融輸血。


 
  資本運營:以增值為目的資產大挪騰
  縱觀陳發樹在資本運營上的進退,有一大顯著特點,就是不謀求成為最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如此操作的目的,是為了後續資本運作上的方便。因為一旦成為上市公司最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其進退將受到很大的掣肘,比如實際控制人變更引起的要約、增減持股份比例限制等。這些因素都不利於陳發樹實現投資、參股上市公司的最終目的—進退有序、財富增值。
  為確保自己實現這一目的,不處於被動地位,從前期的目標選擇到入股時機等運作,陳發樹一般會謀求取得二、三股東的地位,這樣就能確保自己向上市公司董事會派駐自己的董事,從而使自己對上市公司重大事宜能有一定的話語權,甚至影響上市公司董事會和股東會的決策。
  此外,陳發樹在資本運營上似乎更喜歡以自然人的身份直接持股,無論是紫金礦業還是青島啤酒,亦或是云南白藥。這其實會給下一步的資本運作帶來一定不便,比如會增加稅收方面的成本等。

  財技一:既享低價優惠,又享改制漏洞,土雞變鳳凰。
  陳發樹資本運營的第一役便是入股紫金礦業。2000年8月,閩西興杭實業有限公司(後更名為閩西興杭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閩西國投」)作為主發起人,聯合新華都集團等其他7 家發起人,發起設立紫金礦業(圖2)。


  陳發樹在參股紫金礦業時,金價還處於十分低迷的狀態,此時陳發樹的入股雖有無奈的因素,但也享受了金價低迷帶來的好處。而命運女神似乎對陳發樹特別眷顧,在陳發樹2000年投資入股紫金礦業時,金價處於300美元/盎司的低位,此後金價一路攀升到2011年底的1800美元/盎司。2000-2003年,紫金礦業銷售收入從2.96億元逐年攀升到5億元,並在2002年一度錄得近6億元收入,淨利潤也從4831萬元上升到1.52億元,企業基本擺脫困境,陳發樹的財富因此也隨著增值。
  陳發樹在享受金價低迷帶來的低成本投資的好處之外,在紫金礦業的改制上,也狠狠賺了一筆。依據紫金礦業的改制設立方案,所有股東均以1999年10月30日評估基準日的資產、負債數據為基礎,閩西國投以其持有的紫金礦業股權,金山貿易以其持有的紫金礦業股權外加部分現金,其他股東以純現金方式發起設立紫金礦業股份公司,折股比例統一為1.505:1,其中陳發樹的「新華都」系出資3849.33萬元獲得26.92%股權,每股投資成本為1.505元(表1)。方案看似公允,實則存在很大的漏洞。


  根據紫金礦業的招股說明書,閩西國投在折股時,是以1999年底紫金礦業1.03億元為基礎折算的,即閩西國投以其擁有的原紫金礦業權益8926.39 萬元(1.03億×86.8%),扣除1999年度2063.2萬應分配利潤後的餘額6862.80 萬元進行出資。
  但紫金礦業正式完成股份制公司設立的日子是在2000年8月份。而在2000年,紫金礦業實現淨利潤4831萬元,同比例分攤到每月,意味著2000年1-8月份紫金礦業實現淨利潤3221萬元。閩西國投以1999年底的6862.8萬元為出資額,則意味著放棄了其應享有的2000年1-8月份的約2800萬收益。雖然此後紫金礦業宣稱,2000年1月1日至8月31日,紫金礦業實現的淨利潤由公司老股東全額分回,但如果將2000年1-8月份的利潤折算成股份,陳發樹同樣的出資額意味著「新華都系」在紫金礦業的股比將由26.92%下降到14.6%,其所持股份比例就要大幅縮水。
  按照中國國有企業改制設立股份公司的相關規定,對於評估基準日至公司設立完成日之間的期間損益,應由原股東享有。閩西國投為何不對2000年1-8月份的收益提出獨享或轉股的要求呢?筆者推測此中最大的原因在於當時紫金礦業改制的大背景。當時整個改制工作受阻,若再糾纏於這些細節問題,無疑將對整個改制大局產生不利影響。雖然後來紫金礦業做出將2001年1-8月份的利潤由老股東獨享,算是對閩西國投的一種補償,但此時木已成舟,陳發樹通過利用改制漏洞,在原始股的積累上狠狠賺了一筆,這也為其後續的運作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財技二:轉增創富,避稅增收,財富呈幾何級增長。
  2003年12月,紫金礦業上市時進行拆股,每1股拆成10股,每股面值0.1元,發行價為3.3元/股,陳發樹控制的「新華都系」持有2.56億股,市值8.44億元,與其3849.33萬元投資成本相比,收益20餘倍。但這與陳發樹後來持有紫金礦業的權益價值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紫金礦業上市後,每年都進行了現金分紅、送轉股(表2),經過歷次的轉增,陳發樹的新華都系在紫金礦業的靜態持股總數理論上應該達到32.66億股,按最近A股價格4元/股計算,這部分股權市值將近132億元(即使只考慮新華都集團現持有的24.32億股份,其市值也達到近100億元)。陳發樹通過不到4000萬元的投入,經過11年多的時間,其收益翻了數百倍之多,呈幾何級數增長,而且這個收益還沒有考慮陳發樹從紫金礦業累計分得的數億元現金紅利。


  嘗到轉增創富甜頭的陳發樹,似乎一發不可收拾。2010年,紫金礦業提出2010年每10股派1元的分紅預案。但在2010年度股東大會召開前夕,作為紫金礦業第二大股東,新華都集團臨時提議在2010年度每10股派1元現金分配方案的基礎上,增加每10股轉增5股的分配方案。新華都集團對此的解釋是,紫金礦業自2003年在香港上市以來,每年均保持了較高的分紅派息率。2010年度,公司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100.5億元,資本公積金餘額達93.77億元。雖然理解公司的發展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但股東投資也應得到相應的回報。
  但這種解釋很牽強,轉增多少,與公司發展需要投入多少資金沒有任何關係,因為轉增形成的資本仍然留在公司,並未流出。轉增唯一的好處就是增厚股東股本,增加股東持股數,很顯然,陳發樹的新華都集團提出議案修改的建議,就是為其後續的資本騰挪創造更大的空間。這也凸顯了陳發樹通過二、三股東地位影響上市公司決策的特點和財技。
  2007年2月5日,陳發樹還操作了一件令人覺得頗為蹊蹺的事情,他以0.1元/股的面值分別接手了新華都工程持有的2.71億股、新華都管理持有的8756萬股紫金礦業股份,陳發樹本人因此直接了持有紫金礦業3.59億股股份。0.1元/股的價格與當時紫金礦業5元/股左右的市價相比,這樣的交易價格明顯有失公允。
  按照我國稅法的規定,新華都工程和新華都管理如果按市價轉讓紫金礦業股權,應按當時33%的稅率就其所得納稅。從另一方面來講,若按市價進行交易,陳發樹需要支付數十億元的現金,融資成本會比較大。更為嚴重的是,若新華都工程和新華都管理將股權轉讓收益再分配給陳發樹時,陳發樹還要繳納相應的個人所得稅。簡單按33%企業所得稅率和20%的個人所得稅率計算,陳發樹按股票面值進行交易,可為其節約46%左右的稅收成本。由此可見,陳發樹按0.1元/股的面值受讓紫金礦業股份,很大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融資成本和稅務成本,最大限度地為自己創富。

  財技三:減持再轉投,優化資產配置,做大資產規模
  經過2007年的股權量化,陳發樹直接持有的紫金礦業股份數直線攀升到3.59億股份,新華都集團則持有13.83億股份,新華都系合計持有17.42億股。又經當年轉增,增加到21.78億股,其中陳發樹持有4.49億股,新華都集團持有17.29億股。但在2009年,這一數目發生了重大變化。
  2009年4-7月,陳發樹累計減持紫金礦業股份4.19億股左右,初步估算取得了40億元左右的套現收益(表3)。減持後,陳發樹僅持有紫金礦業約2105萬股份。至於減持所得是否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問題,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政策,自2010年1月1日起,個人減持上市公司限售股需就減持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但陳發樹的減持行為發生在2009年,因此不存在就減持所得納稅的問題。


  減持紫金礦業股份的情況同樣發生在新華都集團上。經過歷次轉增,靜態計算,到目前為止,新華都集團應持有紫金礦業25.93億股份。但根據紫金礦業截至2012年3月底的股東結構,新華都集團僅持有24.32億股,股份差額為1.62億股。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陳發樹減持紫金礦業的目的恰恰是為了拓展其商業版圖(表4),因為其收購青島啤酒和云南白藥的時點與減持紫金礦業的時點高度吻合。


  陳發樹通過減持,獲得了巨額資金,在再投資時,實現了資產的優化配置。
  首先在投資目標的選擇上,有其獨到之處。陳發樹選擇的投資對象,每年都保持了較高的分紅(表5)。由此,在享受股權增值帶來賬面財富增長的同時,其每年獲得的現金分紅收入也是不菲的。以青島啤酒為例,陳發樹持有9164萬股股份,從2009-2011年,陳發樹累計從青島啤酒分得紅利約5.4億元(稅前)。


  其次,在投資時機的把握上,也凸顯逆週期操作的特點。2009年正是全球金融危機向縱深蔓延的一年,對未來的經濟走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就在此時,陳發樹收購了青島啤酒和云南白藥的股權,而後續青島啤酒和云南白藥的股價走勢充分證明了陳發樹賭對了(圖4)。
  正是這種資本運作的挪騰,使得陳發樹實現了資產優化配置的目的。陳發樹若未減持紫金礦業股份,到目前為止,其個人持有紫金礦業的股份數應是67290.3萬股,按當前4元/股的價格計算,價值約27億元。但通過減持及收購新目標,陳發樹在青島啤酒上就已錄得約15億港元現金收益(2012年6月18日以每股作價47港元至48.55港元減持了其持有的3200萬股青啤H股,陳發樹需就這部分收益繳納個人所得稅),且其仍持有的5964萬股青島啤酒。這部分繼續持有的股權,若按減持價格計算,價值約為28億元。顯而易見,陳發樹通過減持並進入新的項目實現了非常好的投資收益。
  云南白藥的股權增值情況也大抵如此。在陳發樹與云南紅塔集團達成收購協議後,云南白藥經過了2009年度每10股轉增3股派1.8元(稅後),以及2010年每10股派0.9元(稅後),6581.93萬股增加到8555.81萬股,按當前56元/股價格計算,股權價值約48億元,增值率超過100%。這也是陳發樹堅持起訴云南紅塔集團的根本原因所在。

  財技四:入股云南白藥,竹籃打水一場空?
  成功的原因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原因則各不相同,陳發樹入股云南白藥,雖然在投資對象、投資時機的把握上非常精準,但卻面臨著極有可能折戟沉沙的命運,其背後折射的中國市場契約精神的退化值得深思。
  按照我國煙葉企業剝離非主業資產的統一部署,云南紅塔集團通過云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云南中煙)向中國煙草總公司(以下簡稱中煙總公司)提出了轉讓其所持云南白藥12.32%股權的請示。2009年1月4日,中煙總公司原則同意了轉讓行為,據此,云南紅塔集團將該等股權進行掛牌公開轉讓。
  在得知這一消息後,陳發樹立即與云南紅塔集團進行了接觸,並於2009年9月雙方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協議約定,陳發樹以22億元的價格受讓云南紅塔集團所持云南白藥全部股權。陳發樹在協議簽署後的5個工作日內即將全部轉讓款一次性支付給云南紅塔集團,而云南紅塔集團也在12月份向中煙總公司呈報了審批股權轉讓的請示。根據2007年公佈的《國有股東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暫行辦法》,省級或省級以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收到國有股東擬協議轉讓上市公司股份的書面報告後,應在10個工作日內出具意見。陳發樹因此樂觀地認為,最晚在2010年1月份自己就能將云南白藥這頭現金奶牛納入自己的商業版圖。
  但事與願違,中煙總公司的批覆遲遲未見,而云南白藥卻異常紅火,2009年每10股分紅3元;2010年每10股轉增3股,每10股分紅2元。一方面自己的22億元巨款趴在云南紅塔集團賬上不得動彈,另一方面,又無法享有云南白藥如此高額的分紅,陳發樹心急如焚,終於忍耐不住在2011年4月向云南紅塔集團發出了《辦理股權過戶登記催促函》,敦促云南紅塔集團盡快辦理股權轉讓手續。
  令陳發樹最為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2011年5月,陳發樹收到云南紅塔集團的回函,聲稱此次股權轉讓行為存在被上級審批機關否決的可能。福建首富顯然不可能就此罷休,2011年12月,陳發樹一紙訴狀將云南紅塔集團告上了云南省高院。2012年1月17日,中煙總公司下達了不同意云南紅塔集團轉讓所持云南白藥股份的批覆。2012年4月,陳發樹向國家煙草專賣局提交了行政復議申請,請求國家煙草專賣局對中煙總公司拖延兩年多時間,「在沒有任何事實和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僅以大而化之的口號式理由(為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做出不同意轉讓股份的批覆」的行為進行裁決。不出所料,國家煙草專賣局駁回了陳發樹的申請。緊接在5月份,陳發樹將國家煙草專賣局訴至北京一中院,但北京一中院以不屬於行政訴訟範圍為由拒絕受理這一案件。
  2012年8月23日,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首次公開庭審陳發樹訴紅塔集團案。控辯雙方的焦點轉向了中煙總公司是否具有審批權、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等問題。在中煙總公司是否具備審批權上,筆者認為雖然按照煙草行業國資管理規定,財政部具有最終審批權,但中煙總公司作為云南紅塔集團的大股東,是有權利在股東會上否決這一交易,因此也就無需繼續向財政部報批。至於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筆者認為只要在當時的時點,履行了國資轉讓評估的完整手續,則不能以該資產後續的價值表現來加以認定。歸根結底,這一案件的關鍵還是在於中煙總公司為何在2年多的時間內遲遲不予批覆。
  事情至此,陳發樹若想繼續履行與云南紅塔集團的股權轉讓協議,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一方面云南白藥的價格已今非昔比,陳發樹若要承接該等股份,付出的代價將不可能是22億元;另一方面,云南白藥是優質資產,云南紅塔集團是否還願意進行轉讓也是未知之數。協議不能履行,對陳發樹而言,損失無疑是巨大的,其一,喪失了享受云南白藥股權增值、收益分配的利益;其二,喪失了22億元受讓款的機會成本,最主要的體現就是紫金礦業資本公積轉增一事上,若陳發樹在2009年不受讓云南白藥的股權,就無需減持所持紫金礦業的股份,那麼在2010年紫金礦業股權轉增的時候,無疑將會獲得巨大的利益;其三,喪失了獲取其他投資收益的機會,若不進行云南白藥股權受讓,陳發樹完全有能力去運作其他的收購項目並獲得收益。
  陳發樹在云南白藥收購案上受阻有極大可能折戟沉沙,留給社會公眾的思考頗多。在整個事件中,社會公眾看到的是國有資本的強勢、民營資本的無奈,看到的是國有資本對契約精神的公然漠視。從社會契約的角度來看,政府部門頒佈的各種規章制度本質上是其與社會大眾簽署的契約,政府部門及相關方,只要涉及,都應按照雙方商定的規矩辦事。但在此次陳發樹訴云南紅塔集團案中,作為上級主管部門的中煙總公司對股權轉讓事項久拖不決,在其下屬公司的再三催促下,方於2年後出具具體意見。中煙總公司的這種行為,不管是基於何種理由和動機,已顯然違背了國有股權轉讓的有關規定,是對社會契約精神的一種漠視,而這種漠視也必將對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造成連鎖不良影響。在當下中國政府極力發展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中煙總公司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
  反過來推論,如果在陳發樹與云南紅塔集團簽署協議後的2年多時間內,云南白藥的股價出現大幅下跌,此時陳發樹是不是能以個人資產流失為由來否決這一交易呢?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國資主管部門又將以何理由來應對,又會採取何種行動呢?陳發樹作為福建首富,其維權的道路尚且如此艱難,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又將是怎樣的局面?陳發樹訴紅塔集團一案,無論其結果如何,必將會給現今的中國社會留下諸多的思考、教訓和總結,對於中國商業文明、契約精神的培養也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陳發樹訴云南紅塔集團案同時也提醒我們,在進行收購項目的時候,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做好風險控制工作。陳發樹在此次股權轉讓項目中,一次性將22億元受讓款支付到位,而云南紅塔集團對應的條件則是股權轉讓還需要取得上級主管單位的審批同意,這也就意味著陳發樹承擔的風險和云南紅塔集團承擔的風險是不對等的。其時的陳發樹採取的最優對策應是分期付款,將股權轉讓款的支付進度與審批進度有機地銜接起來,盡最大可能實現風險對等。此外,提前做好決策層的溝通工作、設立違約責任賠償等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產業經營:以激勵為導向的經營之道
  如果說紫金礦業、青島啤酒等上市公司是陳發樹商業帝國的一根支柱,主要起著兵工廠、後勤補給部隊的角色外,陳發樹商業帝國的另一根支柱就是其起家的根據地—新華都股份。這對陳發樹而言,是立命之本,其控制與運作的手法截然不同。陳發樹對產業經營的主導思想是「控制+激勵」,即在不失去控制權的前提下,儘可能對高管和骨幹予以激勵,從而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
方法一:家族高度持股,嚴把核心企業的控制權。
  2008年新華都股份啟動A股上市。上市前,新華都股份總股本為8008萬股,新華都集團持股58.69%,新華都投資持股 11.73%,其餘29.58%股權被29位自然人控制。發行2680萬A股後,新華都集團、新華都投資的股比分別下降到43.97%、8.79%。表面上看似乎新華都系的控制權有所回落,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新華都股份29名持股自然人中,陳發樹的家人合計持有新華都股份13.35%股權,與陳發樹自己控制的70.42%股權合併考慮,陳發樹家族總共持有新華都股份83.77%股權。在A股發行後,陳發樹家族仍將持有約63%的股份,股權高度集中。而新華都股份上市前的其他自然人股東,絕大多數都是新華都集團及其下屬公司、新華都股份的高管團隊(圖5)。毫無疑問,陳發樹對這些人所持的股權同樣也保持了相當的控制權和影響力。


  陳發樹對新華都股份控制權的重視還體現在新華都股份的非公開發行上。2011年,新華都股份進行了非公開發行。為保持自己對新華都股份的絕對控制權,陳發樹果斷參與了此次非公開發行,除了新華都集團認購之外,自己也直接認購了部分股權,認購的合計股份約為此次非公開發行的50%。陳發樹通過參加認購,將持有新華都股份52.48%股權;但若不參加,其在新華都股份的持股比例將下降到47.38%。

  方法二:散財聚人,駕馭有道。
  在嚴把企業的控制權後,陳發樹可以放心地採取各種激勵措施,包括股權激勵措施來對高管團隊進行獎勵,散財聚人。
  新華都股份增資,高管團隊折價入股。2005年7月,新華都股份(當時為福建新華都購物廣場有限公司)決定增資擴股,將註冊資本由5000萬元增加到 8008萬元,其中包括吸收新華都集團高管團隊的1300萬元增資。新華都集團高管團隊按1元/股的價格折成1300萬股新華都股份。
  但在上述增資前,新華都股份淨資產值為5457.06 萬元,對應每股淨資產為 1.09 元。考慮到對管理層的激勵作用,陳發樹決定此次增資的價格參照公司每股淨資產值做略微折讓,按每股1元的價格入股。這也就是說,由於折股比例的原因,高管團隊多獲得了新華都股份約107萬股份。這部分股份價值若按其上市發行價12元/股計算,價值約1300萬元。
  多次轉增送股,增厚高管團隊財富。如果說2005年的折價入股只是陳發樹對高管團隊略表心意,新華都股份上市後每年進行的分紅和轉增,則極大增厚了高管團隊的財富。上市前,新華都高管團隊持股約1300萬股,入股成本為1300萬元。上市後,經過歷次的轉股,靜態計算,不考慮減持,新華都高管團隊持有的股份應為5850萬股。按當前7.9元/股的價格計算,價值約4.62億元,刨去現金分紅就已經增值35倍。
  而通過對比其他上市類百貨公司,新華都股份的每股資本公積和每股淨資產基本處於中下游水平,這也可以看出陳發樹對高管團隊的激勵程度(表6)。


  股權激勵,給高管戴上緊箍咒。駕馭之道講究的是「胡蘿蔔加大棒」。陳發樹在不斷給高管胡蘿蔔的同時,也不忘給新華都股份的高管和骨幹戴上緊箍咒。2010年新華都股份發佈「股權激勵計劃」,根據該計劃,從2011年-2013年分三期對177名新華都股份骨幹人員實施股權激勵(表7),當時股票期權計劃數量為777.15 萬股,佔當時公司股本總額1.6億股的4.85%,行權價格16.53元/股。


  從表7可以看出,實質上從2011年開始,股權激勵所要求的每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較上一年是逐步下降的,淨利潤增長率基本持平。
  從新華都股份發展歷史來看,從2008-2010年,其營業收入年均增長率在38%左右,其中2009年較2008年增長約36%;2010年較2009年增長約41%,基本與行權條件相吻合。在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指標的設定上,對新華股高管也問題不大,2008年新華都股份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20.79%,2009年這一指標下降為11.93%,2010年則上升為14.63%。但淨利潤增長率指標則不容樂觀,2008年與2010年淨利潤基本持平,2009年淨利潤還下滑700餘萬元。因此,淨利潤的增長指標對新華都高管而言存在一定的壓力。
  儘管如此,2011年新華都股份仍實現銷售收入56.87億元,較2009年度增長82.89%;實現淨利潤為1.38億元,較2009年度增長113.27%;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22.91%,圓滿實現第一期行權條件(表8)。


  從環比分析,2011年新華都股份銷售收入較2010年增長30.3%,增長13.22億元;淨利潤增長7359萬元,較2010年翻了一番,若不考慮當年本年度計提的2427萬股權激勵費,淨利潤增長將接近1個億。也就是說,2011年的主營業務利潤率為24.3%,較2009年的14.8%上升了10個百分點。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新華都股份能取得如此靚麗的業績增長,從而幫助新華都股份管理層達到行權條件?

  方法三:內生增長、關聯交易推動業績增長
  新華都股份自上市以來一直保持了比較好的穩健經營態勢,其長期負債為零,短期借款為零,基本採取了百貨超市行業佔用供應商貨款的「類金融」運作模式進行門店擴張。在資產管理上,應收賬款每年的餘額保持在1000萬左右的水平,其他應收款、預付款主要是商場租金、投資款等項目,風險因素不是很大。但新華都股份存貨餘額非常高,約佔整個流動資產的40-50%,顯示其在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
  因此,新華都股份2011年經營成果大幅超越2010年,是既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
  前幾年的高速擴張奠定了較好基礎。自2008年新華都股份上市以來,收購、新設了一大批門店,其2011年的門店數量較2008年的48家翻了一番多,達到104家,門店面積也幾乎按此比例同步上升。但因新店太多,配送中心建立滯後,新店要產生效益需要一段時間。進入2011年後,隨著新設門店的日漸成熟,其前期投資效益也逐漸體現出來,這主要體現為2011年主營業務毛利率的升高和期間費率的降低(圖6),這一增一減,對於2011年數56億元的銷售收入而言,可以增加8000餘萬的利潤。


  可以預計的是,隨著前期投資門店的日益成熟,物流配送體系的逐漸完善,新華都股份及其管理團隊將會越來越享受由此帶來的好處。
  非經常性收益導致2011年利潤大增。2010年新華都股份發生資產減值1994萬元,主要的原因確認了約1723萬的莆田新華都萬家惠購物廣場的商譽減值,而在2011年,新華都股份並未進行商譽減值的計提,而且還獲得相關政府獎勵資金1200萬,也是一增一減,就使2011年利潤較2010年多出將近3000餘萬,約佔7359萬元淨利潤增長額的一半。
  莆田新華都萬家惠購物廣場是2009年6月新華都股份出資4983.54萬元收購福建萬家惠商貿有限公司所持70%股權而進入新華都股份的。新華都股份根據出資金額與70%賬面淨資產值的差額確認了2727.96萬元商譽。但事實證明,此次收購行為並不成功,2010年該公司虧損3294萬元,成為新華都股份的虧損大戶;2011年該公司淨資產為-1379萬元,繼續虧損2169萬元,仍是新華都股份的虧損大戶。但令人生疑的是,既然新華都股份能在2010年計提1723萬元商譽減值,為何不能在2011年繼續計提剩餘的部分或者全部商譽?筆者推測可能是為了配合股權激勵計劃而採取的一項行動。
  新華都股份最早提出股權激勵計劃的時間是在2009年6月,當時設定的條件是將2011-2013年的盈利指標與2008年掛鉤。因此,為確保股權激勵期間利潤指標不受歷史負擔的影響,新華都股份就在2010年洗了個大澡,計提了1723萬減值,但到了行權有效期,如果繼續計提剩餘1000餘萬的商譽,將不利於管理層兌現自己的期權。
  大股東關聯交易解決發展資金問題。百貨、零售行業都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依靠佔用供貨商的貨款進行「類金融」模式操作,支撐自己的門店擴張。這種「類金融」模式與龐氏騙局有些類似,即佔用貨款—擴充門店—佔用更多的貨款—償還上一批貨款—擴充門店,如此循環。新華都股份也不能免俗,比如截至到2011年底,新華都股份的長期負債和銀行債務都是零,但其應付賬款、預收賬款餘額分別是6.10億元和9.07億元,合計15.17億元,佔其16.59億元負債總額的91%以上。
  在享受這種模式帶來好處的同時,新華都股份的負債規模繼續攀升,其資產負債率從2008年的51.88%快速攀升到2010年底68.24%,賬面現金餘額也只有3.44億元,但同期應付賬款、預收賬款餘額合計達11億元。這樣的資產財務狀況,將會動搖供應商對新華都股份的信心,將會令其「類金融」操作模式無法繼續運轉下去,需要盡快改善。於是,就有了2011年的非公開發行。
  通過此次非公開發行,新華都股份募集了4個多億的現金,在極大改善財務狀況的同時,還可以錄得一筆相當不錯的銀行存款利息收入。而在這次非公開發行中,陳發樹及新華都集團也認購了一半的股份。陳發樹認購的目的有三,一是幫助自己的核心企業實現穩健經營;二是樹立二級市場投資者、新華都股份供應商的信心;三是繼續保持自己對新華都股份的絕對控制權。

  總結:失衡的產融結合
  陳發樹的創富雙動力模式值得充分借鑑和學習。一方面參股質優上市公司,通過「轉增—減持—再投資」的資本運作模式獲得財富放大效應;另一方面穩健經營實體產業,通過「控制+激勵」的駕馭之道牢固掌握立命之本,留住經營骨幹。陳發樹若沒有在紫金礦業和青島啤酒上的投資,僅靠其在新華都股份的投入,其個人財富也僅僅只有16億元左右(持有新華都股份的市值),而若沒有新華都股份,陳發樹的資本運作也將會令其承擔更多的壓力和負擔。陳發樹的運作使得二者相得益彰,而這其中令陳發樹最為得意的產融結合之作就是新華都股份的非公開發行。
  在2011年新華都股份的非公開發行中,新華都股份增發了3642.6517萬股,籌得資金4.56億元,非公開發行所增發的股份佔增發後新華都股份總股本的10.2%。但在新華都股份IPO時,發行了10688萬股,佔首發後總股本的25.07%,但僅融得3.22億元現金。兩者比較,新華都非公開發行發行的股份更少,讓渡的股比更少,但融得的資金更多。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新華都股份通過前2次資本公積金轉增的方式增加股本(表9)。從陳發樹善於利用轉增創富的風格來看,這或許會成為陳發樹實現產融結合的一種模式,即新華都股份轉增股份,繼而進行非公開發行,陳發樹則利用其減持參股上市公司股權所得認購增發股權,在不斷做厚新華都股份的權益的同時,仍能輕鬆保持自己對新華都股份的絕對控制,新華都股份則可利用增量資金進一步發展壯大。


  梳理陳發樹創富的整個路徑,除新華都股份這個產融結合的例子之外,陳發樹在產融結合領域並沒有其他值得稱道的成功案例,這也就意味著陳發樹還未將產業經營和資本運營更為有效地融合起來,沒有形成有效的互動與協同。從現有情況來看,其產融結合的結構基本是失衡的。

  失衡之一:資本運營沒有給產業經營帶來更多的扶持。
  陳發樹的產業板塊發展到現在,已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其核心企業新華都股份就面臨諸多發展壓力。
  新華都股份自2008年上市後,一路高歌猛進,門店擴張迅速,由此帶來企業資產負債率的迅速攀升,雖然2011年的非公開發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務問題,但制約新華都股份發展的關鍵問題並未得到實質性解決,主要有:
  與同行業差距逐漸拉大。新華都股份設立時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超越同省的永輝超市,成為中國最有競爭力的跨區域經營連鎖企業之一。但通過與永輝超市銷售收入增長情況對比可以發現,新華都百貨與永輝超市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逐年拉大(圖6)。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元的,既有發展戰略方面的原因,又有自身業務結構方面的原因。在發展戰略而言,新華都股份主要集中發力二三線城市,顯然,二三線城市的購買力與一線城市相比有著天然的差距。
  業務結構單一,百貨業發展滯後。新華都股份有超市和百貨兩大業務,到2011年底,超市業務實現收入47.1億元,百貨業實現收入9.76億元,分別佔總收入的82.8%和17.2%。在毛利率水平上,超市業務的毛利率為20.80%;百貨業的毛利率為18.07%。百貨業如何發展,如何盡快提升百貨業的盈利能力,使其成為新華都股份效益增長的雙引擎之一,成為新華都股份急需解決的問題。
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受阻,跨區域經營成效不顯著。新華都股份一直謀求在跨區域經營上獲得突破,並把開設新的門店作為公司發展戰略的首選目標,但新開門店經營成本較高,成效不明顯,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的滯後。2008年新華都IPO上市時,就提出對泉州、福州、龍岩三個配送中心進行改造,項目總投資5050萬元。但在2010年,則將方案變更為改造福州配送中心,新建泉州配送中心和三明沙縣配送中心,項目總投資增加1.355億元。到了2011年,由於資金緊張,新華都股份僅在三明沙縣配送中心投入3252萬元建設資金,而泉州和福州配送中心並未進入實施階段,並且決定停止實施福州配送中心的建設。配送體系建設的滯後,使得新華都股份跨區域經營面臨諸多障礙,其業務收入長期依賴於閩南、閩東地區,福建省外的銷售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毋庸置疑,陳發樹更大力度的支持,對解決新華都股份現有的這些問題將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但實際上,陳發樹通過資本運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卻被其用來運作新的投機性項目,比如陳發樹將其運作紫金礦業的大部分收益用於其青島啤酒、云南白藥等參股性、財務性投資,這種投資性質本質上來說具有一定的投機性,其收益如何受太多因素制約,云南白藥投資失敗就是很好的例證。而對於發展資金特別渴求的新華都股份,陳發樹則顯得相對吝嗇,除了非公開發行投入2億元現金外,陳發樹對新華都股份的現金支持甚少。新華都股份自上市以來,一直沒有重大的、戰略性的收購項目出現,這與缺少大股東支持有著相當的關係。
  大股東對公司支持力度不夠,顯然引起了市場眾多投資者的擔憂和猜疑,而這些猜疑和擔憂反過來又會影響上市公司的業績。不難想像,如果陳發樹能拿出一部分資本運作收益,這對新華都股份而言,其開疆拓土的能力將會極大地增強,這又將會引起多少資本市場對新華都股份的期待呢?

失衡之二:產業經營的資本籌劃力度不夠。
  陳發樹旗下的產業,除了新華都股份上市之外,其他資產仍處於非上市狀態,這裡面雖然有政策因素,比如證監會不鼓勵旅遊企業上市等,但對一個資本運作高手而言,這些都不是不能跨越的天塹,而且從股東價值最大化而言,將旗下不同產業分別上市是創富、增富的有效手段和方式,一旦上市,其想像的空間將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陳發樹現有的產業板塊股權架構相當複雜(圖1),這不僅增加了產業板塊管理難度,也是其資本運營力度有所欠缺的表現。以陳發樹自己所持新華都股份的分佈情況來看,就涉及到4個主體:新華都諮詢、新華都投資、新華都集團及自己本身持有,這是其一。其二,產業板塊中,各公司的定位不甚明確。從陳發樹的商業版圖分析,涉及投資職能的公司至少有4家,新華都集團、新華都諮詢、新華都管理和新華都投資,含糊的定位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集團化運作和管理成本的上升。
  反觀李嘉誠的產業板塊整合之道可以發現,越簡單的架構越有利於管理和運作。以1997年李嘉誠對旗下資產股權整合為例,李嘉誠通過一系列的運作,將遠較新華都系簡單的管理架構進行調整,最終形成了股權架構清晰的「金字塔」結構,而這種架構,為李嘉誠後續的資本運作和產業經營提供了無盡的便利(圖7)。


  因此,雖然陳發樹的資本運營和產業經營各有一套,各成體系,但產融失衡這一問題若長久得不到解決,陳發樹的「新華都系」將有可能像福建省的簡稱「閩」一樣,永遠闖不出這道門。陳發樹推崇長期投資的巴菲特,天才、慈善家比爾蓋茨等人或許並不是其所能效仿的榜樣,更善於結合資本運營和產業經營,在政商兩界遊刃有餘的李嘉誠也許才是值得其學習的模板。
作者任職於中國銅業有限公司投資管理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87

猛追巨大 搶占公路車霸主 冠名贊助不手軟 三年砸7.5億 美利達的反攻大計

2015-08-31  TWM

電影《破風》票房賣座,首席贊助商美利達同享掌聲;事實上,美利達三年來每年投入二.五億元,贊助一級職業車隊「藍波–美利達」,冠名贊助讓美利達在公路車界聲名鵲起,也提升了營運含金量。

撰文.鄧 寧

由彭于晏領銜主演的運動電影《破風》,自八月七日上映至今三周,全台票房突破六千萬元、中國更越過一億人民幣門檻,等於兩岸超過兩百萬人透過《破風》,認識Merida這個品牌,對首席贊助商美利達來說,這筆兩千五百萬元的投資算盤怎麼撥都划算。

贊助《破風》,其實是美利達爭搶公路車市場有成的普羅代表作。

在此之前,美利達冠名贊助歐洲一級職業公路車隊「Lampre Merida」(藍波–美利達)已經兩年,今年堂堂邁入冠名贊助第三年,去年底更簽下台灣自行車好手馮俊凱,將他送進藍波–美利達車隊,成為台灣第一位進入一級車隊的車手,境遇宛如彭于晏飾演的仇銘翻版。

「冠名贊助的費用,比設備贊助高出許多,包含自行車與現金,我們每年得花兩億五千萬元,才夠資格在職業選手的車衣上露出『Merida』名號。」美利達副總經理鄭文祥說。

換言之,最近這三年,美利達透過冠名贊助投入運動行銷的費用,至少超過七.五億元。

相較之下,自行車業龍頭巨大,雖從一九九二年起就開始贊助歐洲一級車隊,但僅扮演設備贊助商角色,直到去年一月才與日本大廠禧瑪諾攜手冠名贊助包含三支隊伍的「Team Giant–Shimano」(捷安特–禧瑪諾車隊),車衣正面這才有「Giant」露出。

由於世界三大自由車賽事「環法賽」、「環義賽」與「環西賽」都屬於公路車比賽,在電視轉播賽況時,評論員會不停地報出車隊名稱,對打響知名度有高度助益。

贊助職業車隊 比巨大快狠準《單車誌》總編輯陳柏如即指出,巨大耕耘公路車市場已二十餘年,其公路車雖在車迷中享有高度評價,但也遲至去年才拉高高度到冠名贊助。美利達則是「快、狠、準」,一切入職業公路車賽事就冠名贊助。

大手筆的冠名贊助,加上藍波–美利達車隊在主要賽事中皆取得單站冠軍的好成績,帶動了歐洲當地買氣。

美利達協理王隆進進一步表示,一○年時「Merida」自有品牌公路車僅占歐洲營收的一成,但今年已成長到三成,且公路車售價是登山車的兩倍,若是碳纖車款,價差更達三倍之多。

在加重發展公路車之前,美利達被譽為「登山車之王」,○二年起便成立國際職業登山車隊MMBT(Multivan Merida Biking Team),借助賽事曝光與選手反饋,幫助其在登山車的知名度節節爬升。

另一方面,登山車也帶動美利達的中國內銷市場高度成長,一三年中國銷售數量突破一百萬輛,占了集團四成以上銷量,也明顯帶動獲利提升,讓美利達這一年的EPS正式超越十元關卡。

可以說,登山車款幫助美利達打下了穩健基礎,讓集團有充足銀彈,得以投身一級職業車隊的高度競爭市場。以營收規模而論,十年前,巨大已有二六五億元、美利達僅八十億元,而去年,巨大約六百億元水準,美利達則增至二七二億元,相當於十年前的巨大。

美利達思考未來成長的下一步,搶食公路車市場,必然是關鍵策略。

《破風》紀念車款 賣到缺貨雖然歐美市場表現不錯,但在現實世界裡,自行車業經營正遭遇來自中國的強大逆風。

一四年受到中國景氣下滑,以及官方政策打擊奢侈品影響,整體中國的自行車總市場衰退一六%,銷量足足少掉四百萬輛,而美利達則是小幅下滑八%至一百萬輛,「我們在中國高階市場的占有率仍維持在三三%左右,其他新興國家的成長,多少能彌補中國的緊縮。」王隆進強調。

確實,美利達來自中國的營收占了三成,但今年上半年集團合併營收達一三二億元,年成長六.四%,仍再創歷史新高,可見中國買氣下滑雖然影響銷量,但是美利達改善產品組合、提高產品售價的努力有成效。

「美利達在中國公路車發展較慢,我們希望占比能從○到五%、五到一○%這樣一路擴張。」王隆進說,如今隨著藍波–美利達車隊和《破風》電影帶動兩岸業績, 先前推出的《破風》紀念車種,首批一萬五千輛已賣到缺貨,美利達品牌的公路車確實聲勢大振,「長期目標,則是讓公路車在總體的營收占比從一成提高到三 成。」鄭文祥雄心萬丈地說。

套用劇中主角仇銘的名句「風在前,無懼」,在自行車市衰退的這股逆風中,美利達在運動行銷手腕上,反而更大膽,借助《破風》同時在台、中、港、韓上映的聲浪,美利達應也能成功衝線。

美利達

成立時間:1972年

董事長:曾崧柱

資本額:29.9億元

主要業務:自行車製造、銷售2015年上半年營收、獲利、EPS:132.34億元、12.89億元、4.31元

更正

本刊974期「冷凍食品大佬桂冠 跨物流當老大」一文,第82頁圖表「2014年熱銷產品」誤植「桂冠蛋餃」市占率60%,正確應為「桂冠魚餃」市占率60%,特此更正。 編輯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96

養豬也能數錢數到手軟 溫氏股份月賺10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837.html

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18日~4月24日全國肉類價格繼續小幅上漲,其中豬肉價格比前一周上漲1%。

豬肉價格還在歷史高位盤旋不落,20元/公斤的毛豬價格,養豬一頭利潤超過1000元,溫氏股份(300498.SZ)作為中國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2016年第一季度數錢數到手軟。

溫氏股份第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約13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3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4%。

一個季度實現31億元的利潤,已經接近2015年該公司60億元凈利潤的一半,平均每個月凈賺10億元,在國內A股上市公司中,十分少見。

溫氏股份的凈利潤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該公司商品肉豬出欄量穩定增長;商品肉豬銷售價格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如虎添翼的是,溫氏股份飼料原料采購價格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飼料成本降低。

溫氏股份大賺,肉類下遊的公司卻度日如年。

今年第一季度,得利斯(002330.SZ)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74萬元,同比下降37%。

得利斯的主營產品是冷卻肉及冷凍肉和低溫肉制品,業務集中在下遊,在生豬價格暴漲的情況下,能夠對沖的手段有限,不管是殺豬賣肉,還是低溫肉制品,競爭對手既有全國性的品牌雙匯、雨潤、金鑼,也有區域性的強勢品牌,比如同樣位於山東的龍大肉食(002726.SZ),提價轉嫁生豬價格大漲沖擊這樣的手段,不管是得利斯,還是雙匯、雨潤,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得利斯雖然保持住了營業收入的規模,凈利潤下滑難以避免。

與得利斯相比,有養豬業務的龍大肉食2016年第一季度的業績表現不錯。龍大肉食2016年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12億元,同比增加約3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26萬元,同比增加約68%。

龍大肉食與得利斯同在山東,龍大肉食早幾年布局了養豬業務,如今受到的沖擊要小於得利斯。

龍大肉食全資子公司煙臺龍大養殖有限公司(下稱“龍大養殖”)從事生豬養殖業務,龍大養殖2016年3月份銷售生豬2.1萬頭,實現銷售收入0.44億元。

2015年度,龍大養殖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凈利潤5593.24萬元。再早一年,龍大肉食的養殖業務收入只有20余萬元。

至少目前看來,打通了產業鏈的龍大肉食表現得中規中矩,筆者認為主動權能大一點,業績沒有溫氏那麽好,但也沒有出現大的震蕩。

雙匯發展(000895.SZ)還未公布其一季報,但是有兄弟公司萬洲國際(00288.HK)提供進口豬肉的支持,成本上受到的沖擊要比同業能好點。從大局上來說,雙匯也是打通了產業鏈,在國內有上遊的養殖業務,年出欄生豬30萬頭左右,在美國生豬養殖的規模超過千萬頭。

雨潤食品(01068.HK)最新的銷售情況也未公布,雨潤在養殖環節也沒什麽作為,說起來雨潤食品在上遊成本暴漲時,也只能被動挨打。

在筆者看來,現在殺豬不養豬真的是虧大了。

養豬的暴利拉動了養殖業的補欄積極性。農業部4月27日公布的數據,全國500個農村集貿市場仔豬平均價格在4月20日是47.83元/公斤,比2015年同期暴漲100.9%。

豬價高燒不退,養殖業已經心生忐忑。一則朋友圈順口溜稱:多年辛苦有回報,終於發財鼓腰包。好景不常有,奢望莫太高。大顯身手幹一票,情況不好馬上跑。保護既得成果,抓住機會再撈。平衡豬價作貢獻,為黨分憂投機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73

統計局回應地方數據造假:根據法律法規處理 毫不手軟

“個別地方、個別數據存在的造假問題,只要一經發現,就會堅決制止,還因為我們有統計法、有統計法的實施條例,要根據法律法規加以處理,毫不手軟。”

近日,遼寧承認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導致經濟數據被註入水分。對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2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做了如上表述。

全國的統計數據真實可靠

今年的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遼寧省所轄市、縣財政普遍存在數據造假行為,且呈現持續時間長,涉及面廣、手段多樣等特點。虛增金額和比例從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趨勢。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巡視報告發現,2014年以來,遼寧省14個地市中曾被公開通報存在經濟數據作假的就有8個,其中不僅包括財政數據造假,還有招商引資弄虛作假。

不止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北等省份都被中央巡視組點出過數據造假,對此,寧吉喆表示,對於數據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一貫明確,要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準確、全面、及時,這是統計工作者和政府工作者的天職。

“我們是這麽做的,應該說全國的統計數據是真實可靠的。” 寧吉喆說。

財稅數據是GDP評估審核的重點

GDP作為綜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主要指標,備受各界關註。各級統計局對GDP數據的評估審核就是對國民經濟運行總體狀況進行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

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GDP等主要數據評估審核辦法》和《關於我國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的改革》等文件,現價GDP數據的評估審核包括:各行業增加值、產業結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國地稅收入占GDP的比重。其中,財稅收入占GDP的比重是GDP評估審核的重點。

對於一個省份來說,國稅地稅收入占GDP的比重的評估包括兩方面:一是從縱向比較下轄各地該比重的變化狀況,不同時期內該比重不應有太大的波動,如果波動太大,需查明原因。二是將各地該比重進行橫向對比,在通常情況下,該比重各地間應在一個比較接近的範圍,比重偏低的地區可能存在GDP高估現象,比重偏高的地區可能存在GDP低估現象。

四川省統計局制定的《GDP數據質量評估審核辦法》就指出,由於GDP核算采用分級核算原則,受資料來源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各級之間的數據存在差異是正常的,但差異太大,肯定是有問題的。

為此,四川省要求,各市州GDP匯總數與全省數、各市州所屬縣市區GDP匯總數與本地數的差異若超過±3%,匯總增長速度與本地增長速度差異若超過±0.3個百分點的,需要查明原因,並對數據進行調整。

數據造假嚴重的可給予開除處分

寧吉喆表示,國家統計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證統計數據的真實可靠,同時用法律來制止和防範統計數據造假現象,國家及各地統計局也設有專門的統計法執法的職能。

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明確規定,地方、部門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領導人員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的,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地方、部門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領導人員,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嚴重失實的統計數據,應當發現而未發現或者發現後不予糾正,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或者記過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

“最近,按照中央深改組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文件的要求,各級統計部門還要加強統計執法、監督、檢查,堅決防範和制止個別地方、少數人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行為和現象。” 寧吉喆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298

劉士余:交易所要敢於亮劍,對擾亂市場的行為絕不手軟

15日從深交所官網獲悉,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日前在深交所2017年會員大會上致辭。

劉士余指出,交易所是資本市場重要的監管主體。交易所必須依法主動行使全方位的監管職能,包括對公司上市、退市和並購重組的實質性監管,這不是交易所職能的越位,而是交易所依法履職的到位。再比如對中介機構的監管,不僅對上市公司,對會員,而且對會計師事務所等從事證券業務的其他中介機構,交易所都必須有規可約、有矩可束。總之,入場者都要受交易所監管,沒有例外。

劉士余還表示,交易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於亮劍,捍衛法定監管權威,運用自身規則的靈活性,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堅決打擊、絕不手軟。上市公司在交易所上市,投資者在交易所交易,會員是交易所的會員,信息也通過交易所披露。交易所對維護市場秩序責無旁貸,交易所的會員對維護市場穩定也責無旁貸。交易所市場是大家吃飯的鍋,鍋壞了,大家都吃不飽,也吃不好。

以下為劉士余發言全文:

各位會員代表,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深圳證券交易所會員大會。這是時隔二十年後,深交所再次召開會員大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代表中國證監會,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借此機會,我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證券交易所的國家屬性

從全球看,各國交易所都是國家利益、國民利益的載體。證券交易所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平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居民財富、經濟發展和社會信用信心信任,關系到一個國家經濟體系的安全運行。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證券交易所的建設和發展。滬深交易所是我們國家的法定特設機構,目前有1億多投資者參與交易,這就直接關乎上億個家庭、數億人口的財富與利益。辦好交易所,依法保護好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是貫徹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

根據《證券法》第102條、第105條,證券交易所實行會員制。今天,在座的各位會員代表是投資銀行家、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也都是金融機構的領導。大家必須有家國情懷和時代擔當,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政治,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大局。當今,沒有不講政治的金融,也沒有不重視金融的政治。交易所和證券經營機構都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成為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先鋒力量,成為身體力行新發展理念的關鍵力量,成為市場各方及投資者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保持穩健運行,這種態勢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今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今年重大活動和敏感節點多。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任務異常繁重,同時也面臨複雜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我們各方面必須通力協同,切實維護好資本市場穩健運行。

二、交易所是資本市場重要的監管主體

交易所的功能定位,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時俱進的,目前已經遠不是簡單的證券發行與交易場所的原始定位了。我到證監會任職後,在學習和研究《證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方面花的時間最多,其中包括認真地梳理《證券法》對交易所的有關條文。我終於悟出來,證券交易所不僅是法定的證券交易場所,而且是個法定的監管機構。《證券法》第三章第二節整節規定了證券上市、退市的監管,給了交易所最終決定權。《證券法》第五章名字就是“證券交易所”,共20條,明確規定了交易所的組織及監督職能。比如,第114條、115條規定了證券交易實時監控權,異常交易限制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督權和臨時停市、停牌的決定權。這方面的內涵其實是海量的,交易所一線監管的主要職責在這里都有依據。第121條規定了紀律處分權,交易所有充足的法律授權,對違反交易規則的在證券交易所從事交易的人員,情節嚴重的,采取撤銷其資格,禁止其入場進行交易的監管措施。《證券法》第118條規定,證券交易所依照證券法律、行政法規制定上市規則、交易規則、會員管理規則和其他有關規則,並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準。我理解,這一條實質上是賦予了交易所通過制定規則對市場進行“全方位”監管的權力。

我認為,法律對交易所的授權,既符合國際上資本市場發展與監管通行的制度安排,更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交易所一線監管的信任和重托。交易所具有實時全景式透視市場的法定職責,又具有貼近市場各類主體的天然優勢,把一線監管的職責扛起來、扛得住,體現了市場運行和監管的內在邏輯。與行政監管和一般的自律監管不同的是,法律賦予交易所的監管職能具有廣泛性、多樣性和有效性,可以更好地實現市場運行的目標和方向。交易所必須依法主動行使全方位的監管職能,包括對公司上市、退市和並購重組的實質性監管,這不是交易所職能的越位,而是交易所依法履職的到位。再比如對中介機構的監管,不僅對上市公司,對會員,而且對會計師事務所等從事證券業務的其他中介機構,交易所都必須有規可約、有矩可束。總之,入場者都要受交易所監管,沒有例外。

一線監管是《證券法》賦予交易所的法定職責,監管是交易所的法定主業。交易所既有法定機構的權威性,又有自律監管的靈活性。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於亮劍,捍衛法定監管權威,運用自身規則的靈活性,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堅決打擊、絕不手軟。上市公司在交易所上市,投資者在交易所交易,會員是交易所的會員,信息也通過交易所披露。交易所對維護市場秩序責無旁貸,交易所的會員對維護市場穩定也責無旁貸。交易所市場是大家吃飯的鍋,鍋壞了,大家都吃不飽,也吃不好。全體會員要積極響應和落實一線監管要求,共同維護好市場秩序。

三、交易所和會員要服務好國家發展戰略大局

資本市場要圍繞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謀篇布局。交易所要發揮好樞紐作用,匯聚會員和市場力量,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支持企業改革發展,支持科技創新,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穩步推進雙向開放,通過交易設施互通、產品互掛、技術合作和參股合資等多種方式,深化與全球主要交易場所的聯系,逐步形成交易所的全球布局。

投行作為交易所的會員,要回歸本源、專註主業,真正講誠信,做天使。從事證券業務的註冊會計師與會計師事務所,要做資本市場的“看門人”,不要讓劣質企業混進來。交易所、投行及註冊會計師事務所等要共同努力,支持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整合資源、做優做強。要縮短服務鏈條,降低融資成本。讓資本市場紅利惠及廣大投資者,惠及各類企業。

深交所這次會員大會將選舉產生新一屆理事會、監事會,新班子要有新理念、新作為。證監會將大力支持交易所搞好改革發展,依法履行一線監管職責,維護市場穩健運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建設資本市場美好明天,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最後,預祝深交所會員大會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553

深圳證監局: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對違規行為絕不手軟

深圳證監局近日舉辦資管行業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專題培訓會議,會議強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防控金融風險的重要環節,構築了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的第一道防護線,將從源頭上減少因適當性管理不當而引發的投訴,及時發現風險隱患和針對性地開展風險管理。

會議指出,監管部門將適時組織開展專項檢查或抽查,對符合立案條件的堅決立案稽查,嚴格依法處罰,絕不手軟,確保《辦法》落實好、執行好。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進一步推動《辦法》貫徹落實,近日深圳證監局指導深圳市投資基金同業公會舉辦“深圳資管行業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專題培訓會議”,解讀並部署《辦法》實施的各項準備工作。深圳證監局有關負責同誌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證監會投保局有關同誌講解了《辦法》的起草背景、定位和思路、主要內容和落實要求,深圳證監局有關同誌講解了因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不當而被采取行政監管措施或行政處罰的典型案例,並對落實《辦法》作出了具體工作安排,2家行業機構作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經驗分享。深圳相關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子公司、基金銷售機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證券投資咨詢機構近500人現場參加了會議。

會議要求各經營機構進一步統一思想,加深對《辦法》重要意義的認識。《辦法》作為我國市場首部專門規範證券期貨市場適當性管理的部門規章,完善了適當性管理的制度體系,統一了適當性管理的基本標準,突出強調了經營機構所要承擔的投資者分類、產品或服務分級、適當性匹配的義務和責任。會議強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防控金融風險的重要環節,構築了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的第一道防護線,將從源頭上減少因適當性管理不當而引發的投訴,及時發現風險隱患和針對性地開展風險管理。此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符合行業和機構的長遠利益,牢固樹立“投資者利益至上”的展業理念,將有利於提升投資者信任,贏得同行尊重,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誠信共贏的行業風氣。

會議強調,要從公司自治、行業自律、行政監管多個方面推動《辦法》的貫徹落實。

一是經營機構切實承擔應有的義務和責任,主動對照並修訂完善相關制度、風控、流程等環節和規則,做好人員和技術系統準備,加強對投資者信息的了解、分類和追蹤,設計科學合理的客戶與產品的分級匹配管理系統,將風險管理的理念引入適當性管理。

二是做好行業自律。深圳市投資基金同業公會將做好培訓、收集問題建議、經驗交流等支持服務工作,倡導誠信自律的行業風氣。

三是依法全面從嚴監管。《辦法》突出了對經營機構和相關責任人員違規行為的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監管部門將適時組織開展專項檢查或抽查,對符合立案條件的堅決立案稽查,嚴格依法處罰,絕不手軟,確保《辦法》落實好、執行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41

“網約工”權益保護令人憂:社保福利無人管 抽成罰款不手軟

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保潔阿姨……今天,你我的生活都離不開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服務。不過,作為一種新的就業形態,這些業界俗稱的“網約工”,在工作中卻面臨著勞動合同不簽、社會保險不繳、勞動保障不到位等“三不”現象,影響著行業健康發展和優質服務的提供。

增長迅猛 涉及就業人口上千萬

40歲的穆秀芬阿姨,3年前到上海工作。通過58同城平臺,從事上門保潔服務。

“我們的工作都是平臺派單,每小時收費40元,交給平臺3元錢,每月結一次。”穆阿姨說,自己和平臺之間非直接的雇傭關系,而是一種“合作”關系。“公司不給我繳社保醫保,節假日也不發獎金補貼。但如果工作過程中受傷了,公司說可以報銷一定的醫藥費。”

美團外賣送餐員馮師傅的工作情況與穆阿姨類似。馮師傅人在上海工作,卻與浙江海寧一家名叫正東服務外包的公司簽約。不過,這家公司並不給馮師傅繳納“五險一金”。“剛開始幹這一行,外賣平臺還有自己的直營團隊,後來都陸續轉到外包公司去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滲透,包括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保潔阿姨在內的“網約工”,如今已成為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如滴滴出行宣稱,從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為全國去產能行業的職工提供了393萬個工作機會。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共享經濟的服務提供者人數約為7000萬人。

身份模糊 權益保護面臨“三不”現象

從傳統的“公司+員工”到如今的“平臺+個人”,“互聯網+”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這些線下服務的提供者,和平臺之間到底是什麽關系?身份的模糊,為勞動權益保護帶來了挑戰。

——有相當數量的勞動者並未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記者采訪了解到,“網約工”與公司之間簽的合同可謂五花八門,有的叫中介協議,有的叫商務合作協議。

“平臺和個人到底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是實務界和理論界爭論的熱點。”上海捷華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虞峰律師說,如果是勞動關系,除工資薪酬外,公司還要繳納“五險一金”,在責任事故、工傷事故的賠償方面也有嚴格界定。

——勞動關系較少建立,帶來社會保險繳納的缺失。記者查閱了一些招聘網站,發現在針對送餐員的招聘信息中,多數不提社保,提到保險的也是為員工辦理綜合意外險、第三方責任險等商業險種。

一些就業者自身繳納社保的意願也不強。來自溫州的網約車司機劉虎說,準備在上海拼搏幾年後回老家結婚生子。“反正以後養老也不在上海,就沒有主動繳納養老保險。”

——勞動保障不到位,“以罰代管”現象普遍。一方面,平臺從“網約工”身上獲取了不菲的抽成。不少滴滴司機表示,在美團打車進入市場前,滴滴對司機的抽成比例是20%。“碰到拼車的單子,平臺抽得更多,有時能達到50%。”劉虎說。

另一方面,平臺為追求服務質量,會通過催單、扣款等方式對勞動者進行管理。送餐員馮師傅對平臺最不滿的就是各種罰款規定:服務超時,罰;客戶投訴,罰;工牌不端正,罰……“送一單外賣才賺8元錢,但超時罰款能達到100元到500元不等。”

“這種管理方式相當於把企業的經營風險轉嫁到勞動者身上。更有甚者,在服務過程中發生安全責任事故時,本應由用人單位承擔的賠償責任也往往落到勞動者身上,而企業則得以置身事外。”來自上海市總工會的調研報告指出。

政策引導 鼓勵業態創新也要加強用工規範

“既沒有底薪,又沒有社保醫保,我感覺自己不會長久做下去。”在采訪中,多名“網約工”表示,對所從事職業的歸宿感和安全感比較弱。

業內人士表示,針對“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近年來政府一直實行“包容審慎”的監管。在鼓勵創新的同時,還應出臺相應的政策與保障制度,引導企業規範用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可以因群體施策,實行分類認定管理。”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姜海濤建議,對於依靠腦力勞動和特殊技能獲得較高收入、更願意以自由職業身份存在的人群和行業,可以參照民事合作關系予以認定;而對於主要依靠體力勞動獲取報酬、職業風險較高、平等協商能力較弱的,政府應加強正面引導,杜絕企業借民事合作之名行規避勞動關系法律適用之實。

值得註意的是,一些地方已開始探索在“網約工”集中的行業引入工會,保障勞動者權益。上海市總工會主席莫負春表示,上海正在探索開展區域性、行業性工會“兩次覆蓋”,針對快遞物流員、網約送餐員、家政服務員等六大新型就業群體,以推行聯合工會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

此外,還有專家建議擴大商業保險的覆蓋面。“比如,對於容易產生交通事故、帶來社會‘負外部性’的行業如外賣送餐,可以由平臺出面與保險公司協商,為送餐員統一購買人身意外險、第三者責任險,以較低的保費實現較好的勞動保障。”虞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