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欲吞80亿农场资产神龙系掌门陈克恩乳业版图成形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326/248902.shtml


每经实习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曾在A股叱咤风云的证券业大佬、前“神龙系”掌门人陈克恩又回来了。尽管自2004年后,陈克恩就受到监管部 门处罚,规定其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上市公司和从事证券业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职务,但大佬一回归,就马上以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引起了市场的注目。
3月23日,联交所上市公司天然乳品发布公告,称将以约80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新西兰最大的家庭乳品企业克拉法农场,而截至今年2月12日公司停牌之前, 天然乳品的市值也仅在11亿港元左右,整个收购的杠杆率达7倍以上,让市场为之瞠目结舌。
就在2009年底,天然乳品还成功获得新鸿基金融集 团配发10亿股可换股债券,主要投资者包括福建首富陈发树、厦门首富柯希平等,加上陈克恩本身的福建背景,整个公司背后的福建富豪帮身影已经若隐若现。一 场精心策划的借壳上市或许即将划上完美的句号。
市值11亿乳企拟购80亿资产
3月23日,一则公告让天然乳品成为业内的焦点。公告中 天然乳品称:已签署协议,购买总价15亿新西兰元(合80亿港元)的新西兰资产,包括农场、牲畜、奶粉加工厂等。
然而,截至今年2月12日天 然乳品停牌之前,公司的市值仅约为11亿港元左右。以此计算,本次收购的总价将达到天然乳品市值的7倍以上。23日的公司公告称,收购将以部分现金和部分 可转债的方式支付,但没有透露更多的收购细节。
“这绝对是一个很高的杠杆率。”一位从事多年企业收购业务的律师如此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3月25日,记者曾多次致电天然乳品公司,试图咨询有关收购的具体细节,但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有关负责人 很忙,不方便接受采访。”而当记者追问是否在忙着收购事宜时,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不好说”。
“这或许是一个典型的借壳上市案例。”时富证券 研究部消费品行业研究员廉波告诉记者。据廉波分析,天然乳品以部分现金、部分可转债的方式进行支付,在未来卖方就可以选择将可转债兑换为股票,进而成为公 司的大股东,曲线借壳上市。“不过要操作成功还需要双方有很高的默契度。”廉波表示。
记者采访了其他几位证券人士,大都持有与廉波类似的看 法。
有外电报道,作为资产接收方科达门塔公司的合伙人斯提阿新表示,新西兰最大的家庭乳品企业克拉法农场已在10月被接管,有关资产出售谈判 仍在继续。
天然乳品能否最终成功鲸吞7倍于自己的企业?答案或许即将揭晓。
陈克恩谙熟资本运作
超高的杠杆率、娴熟的操作 手法,这家天然乳品到底有什么背景,背后的操纵者又是谁?种种迹象显示,前“神龙系”掌门人陈克恩和他背后以陈发树、柯希平等为代表的福建富豪,或是这次 收购的幕后操盘手。
陈克恩发家于食品制造行业,1995年与其兄弟陈克根共同创办“福建神龙企业集团”,几年后,福建神龙上市,陈克恩开始了 资本市场的生涯。据了解,在上市后陈克恩的“神龙系”先后控制了控制神龙发展(现已退市)、ST昌源(现名中福实业)两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并以此疯狂 骗贷。
2004年,相关监管部门对神龙发展违规事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证监会对陈克恩进行了勒令其在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上市公司和从事证券业 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处罚,至此“神龙系”淡出江湖。
天然乳品原名为中国金汇矿业(以下简称金汇矿业),是一家名不见经传以矿业为主业 的上市公司。2009年5月7日,金汇矿业宣布,JackKeenChen先生已经获委任为该公司的联席主席、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据其公告中介 绍,JackKeenChen“1990年出任福建省神龙乳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至2001年出任福建省福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7年至2002年出任香港神龙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毫无疑问,这位JackKeenChen就是昔日的大佬陈克恩。而在此之后,金汇矿 业就出人意料地实现了180度的大转身,开始进军乳业。
乳业借壳上市之路或将完成
2009年6月5日,依然名为金汇矿业的天然乳品向 新西兰的UBNZ信托有限公司(UTCL)收购其旗下UBNZ资产控股有限公司20%的股权及债务,代价约4.8亿港元。一家曾以矿业为主的公司由此进军 乳业,拉开了华丽转身的序幕。
2009年7月13日,金汇矿业又发布公告,拟将公司名称由“中国金汇矿业有限公司”更改为“天然乳品(新西 兰)控股有限公司”。
同年12月7日,金汇矿业公布,分别通过新鸿基投资按尽力基准配售9.51亿港元可换股债券,及向建银国际资产管理配售 本金额6440万港元可换股债券,另向建银授出选择权,以认购本金额最多4900万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同年12月8日,金汇矿业正式更名为天然乳品。
2009年12月11日,天然乳品宣布,以代价2600万港元收购饮料装罐生产线,并以初步特许权费3000万港元获授权“绿得”的中国生产制品独家权 利使用商标。
2010年1月初,天然乳品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称,成功配发10亿可转股债券,主要投资者包括陈发树、柯希平等。
值得 一提的是,在上述一系列的操作中,都与股权息息相关。如配发10亿可转股债券,其资金被用来收购UBNZ资产控股有限公司的股权;而“绿得”的中国生产制 品独家权利和使用商标,也都是以股权进行收购的。如此环环相扣的操作,让人叹为观止。
在经过前述资本运作之后,价值达80亿港元的新西兰奶业 资产或将成为成就天然乳品的最后一块“拼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业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天然乳品真能完成了本次80亿港元的收购,再加 上其海外的背景,将会在内地市场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但业内却有人士质疑:精于证券市场并有着深厚背景的陈克恩,会满足于做实业带来的快感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60

接班大計》鴻海年營收成長一五%都靠他們 邦聯成形 12戰將共扛帝國霸業(080-082)

2014-07-21  TWM
 
 

 

郭台銘一句「鴻海未來是邦聯制」,又將鴻海的接班問題搬上枱面。

然而,今年鴻海集團重新整軍,擘畫出「八大生活圈」的新藍圖,也讓旗下十二名戰將的成績,備受關注。

撰文‧賴筱凡

「我上有高堂、下有妻小,還需要錢,不能退休啦。」每回遇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出席的公開場合,最不能避免的就是接班問題,多達百萬名員工、營收上兆元的鴻海,誰能從郭台銘手上接下棒子,當然是大事。

儘管兩年前拋出「第七艦隊」的概念後,郭台銘就逐漸依照鴻海的子集團,分劃出一艘又一艘的小船;有些小船的規模夠大,就獨立出去上市,臻鼎、乙盛、榮創都是這樣的例子。

今年適逢鴻海四十週年,面對接班問題,郭台銘再提「邦聯制」,他更為了建立這個龐大的邦聯,將大筆時間花在訓練年輕主管,因為未來鴻海營收要挑戰十兆元目標,年營收成長率要達一五%,都端賴這些主管。

郭台銘原本就十分仰賴身邊的老將,出入重要場合都有鴻海集團總財務長黃秋蓮跟隨,戴正吳、盧松青、游象富等副總裁,都是超過二十年以上的資歷,也是跟著郭台銘征戰多年的大將。

數據、電信當紅

呂芳銘拚4G 吳惠鋒管「雲」近年鴻海集團事業版圖擴大與新佈局,逐漸劃出十二個子集團的架構,更招攬了不少大將進來。鴻海內部主管透露,雖然鴻海組織劃分十二個子集團,彼此的關係是暨合作又競爭,「有時去客戶那裡報價會遇到集團子公司的人,怎麼辦?當然大家各憑本事啊。」就拿這次在貴州工廠大為亮相的奈米碳管觸控技術來說,鴻海集團內部同樣做觸控面板生意的,就有群創和業成兩家,加上採用新技術的富納創源,等於三家公司都在逐鹿觸控面板市場。

「但說兄弟公司之間只有競爭也太過頭,有時集團內的公司接單太多做不來,就再包給另一家,也是常有的事。」鴻海內部主管直言,「說來說去,就是一起把市場拿下來。」像是鴻海近期在電信、大數據佈局動作頻頻,鴻海集團副總裁呂芳銘和吳惠鋒自然也成了媒體矚目焦點。「以後4G是影像的時代,信息眼球化、溝通無紙化,所以電信很重要,數據中心也很重要。」郭台銘時時把4G掛在嘴邊,直言這是鴻海不能錯過的機會。

會計師出身的呂芳銘,原本就掌管鴻海的網通事業群,從惠普到鴻海之後,一做就是十年,近年來鴻海合併網通大廠台揚,主導權都交由呂芳銘來負責;後來國碁出面標下4G頻譜、入主亞太電信,甚至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設備採購爭議,都是呂芳銘在奔走。因此,呂芳銘接手亞太電信董事長,自然不令人意外。

同樣也讓郭台銘時時刻刻耳提面命的,還有大數據、物聯網和雲端計算,則是由吳惠鋒負責。

出身老牌電腦公司迪吉多,吳惠鋒從兩年前被郭台銘點名負責鴻海「專利雲」後,一路擔起鴻海發展數據中心的大任;今年鴻海與惠普合作建立雲端伺服器,就是吳惠鋒談下來的生意,這次挑戰貴州的隧道型數據中心,連大客戶來看了都滿意,立下汗馬功勞。

今年郭台銘在股東會上喊出「十一屏、三網、二雲」,要搶攻八大生活圈,從工作、教育、娛樂、家庭、安全、健康、電子商務到環保,點出鴻海未來發展的新藍圖。

佈局八大生活圈

消費電子、教育事業大點將其中,原本就負責資訊系統整合事業群、主導鴻海桌上型電腦產品的簡宜彬,無疑就是工作生活圈的關鍵操盤手;健康則由永齡生技董事長吳良襄負責,管轄食品安全實驗室、康聯生醫健檢、台大癌醫中心等新事業。

除了原本就負責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戴正吳、主導連接器事業群的盧松青、肩負蘋果產品的徐牧基,教育生活圈則交給了鴻海集團內素有「四川王」、負責平板電腦產品的陳振國。

原本陳振國就負責管轄鴻海的四川廠區,曾是美國德州大學泛美分校理工學院院長,一手在鴻海集團內建立起負責培育創新、創意人才訓練的「IE學院」。陳振國還因此被郭台銘戲稱為「校長」,由他負責教育生活圈,再自然不過。

由於郭台銘相當重視鴻海的教育事業發展,「台灣的教育已經太落後,現在中國的教育都在講究無紙化。」原本負責生產平板電腦的陳振國,就在四川廠區裡,挑選了三座「巨蛋(指廠房)」發展教育事業。

陳振國甚至在其中一座「巨蛋」裡,利用最新進的大電視、電子白板、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搭配鴻海自行開發的教育軟體,打造最先進的學習環境,還將開放給四川的所有學校免費使用。最近時逢暑假,陳振國就打趣地說:「我們廠區現在在辦營隊,讓我們那些『富二代(指富士康員工的小孩)』來上課。」信息無紙化還有一大推手,那就是智慧型手機。原本鴻海集團旗下就有負責手機代工的富智康(原名富士康),一二年原本的富智康行政總裁程天縱辭職,轉由池育陽接手,○五年富智康購併奇美通訊,池育陽因而從奇美通訊加入鴻海。

他接手富智康後,成功帶領富智康由虧轉盈,走過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大客戶倒下的陣痛期,拿下小米機、黑莓機等訂單,功勞自然不在話下。

通路事業改革

傳統通路重整 積極搶進電商至於近年備受矚目的通路事業群,隨著鴻海投資的通路賽博數碼縮編,通路事業也進入重整期,原本的賽博數碼劃入陳振國管區後,預計將會改名並重整。倒是當紅發燒的電商事業,在原本鴻海電商公司飛虎樂購董事長杜家濱離職後,目前已經交由鴻海副總裁蔣浩良出掌,能否做出成績,值得觀察。

十二個邦聯都有大將掌管,個個無不積極任事,肩上都有交出好成績的壓力。隨著鴻海進入下一段成長期,營收能否挑戰十兆元目標,勢必將是郭台銘交棒前,外界檢視這十二位大將的最好指標。

未來,他們將挑起

10兆帝國重任

──鴻海各次集團負責人戰績與業務今年郭台銘將版圖重整為「11屏、3網、2雲」,也重新架構出「8大生活圈」的藍圖,將由集團內12位大將擔起重任。

機器人、蘋果產品

徐牧基

主要負責大客戶蘋果的產品線,並開發集團內需要用的工業機器人

PC、NB

簡宜彬

負責桌上型電腦、AIO電腦組裝產線,尤其桌上型電腦近期業績超出預期

電信、網通

呂芳銘

率領國碁標下4G頻譜,入主亞太電信,是鴻海集團4G先鋒

生技醫療

吳良襄

為永齡生技董事長,並負責食品實驗室、台大癌症醫療中心等事業

面板

段行建

成功合併奇美電,是鴻海發展「眼球計畫」的要角之一

總財務長

黃秋蓮

所有集團財務工作、投資規畫,都由她主掌

富智康、手機

池育陽

成功帶領富智康由虧轉盈,拿下小米機、黑莓機等訂單

平板電腦、電子書

陳振國

四川廠區負責人,管轄平板電腦與電子書產品,並兼任鴻海「IE學院」校長

連接器、零組件

盧松青

集團旗下的連接器與相關零組件事業,都由他負責

消費性電子

戴正吳

外號「日本通」,除了消費性電子外,還主掌大電視、電子白板等產品

數據中心、雲端計算

吳惠鋒

主導惠普合作案,並一手打造全球首座隧道型數據中心

電商通路

蔣浩良

接手飛虎樂購等電商通路事業,重新規畫相關計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42

【阿里聯姻優土】45億美元收入優土 阿里娛樂產業全鏈條成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315.html

【阿里聯姻優土】45億美元收入優土 阿里娛樂產業全鏈條成形

一財網 關健 2015-10-16 18:35:00

粗略地看,阿里巴巴在文化娛樂產業初步形成了一條從投資、制作、發行,到渠道、終端、用戶的全產業鏈條。而此次優酷土豆的加入,讓鏈條的中間環節更加強勢。

在進軍快樂與健康這兩大“未來十年目標”的過程中,阿里巴巴又有重磅手筆落地,優酷土豆與阿里強強聯合。

10月16日下午,阿里巴巴方面確認,已經向優酷土豆董事會發出要約,全面收購優酷土豆集團。按照每ADS(美國存托憑證)26.60美元計算,預計總金額將超45億美元。

如果優酷土豆加入阿里,能更好地整合阿里生態系統和資源,取得快速增長。阿里巴巴生態拼圖則會更加強大。可以預見,優酷的視頻與內容平臺與阿里電商、雲計算、營銷、數據、影業、家庭娛樂、音樂、體育等業務的優勢互補,將全面革新用戶的數字消費體驗。

馬雲此前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健康和快樂將是阿里未來十年追求的目標。伴隨著阿里影業的強勢入局,阿里娛樂版圖的外延不斷拓展,逐漸與產業下上遊的的公司共同打造一個娛樂生態圈,而這也勢必加劇與著力打造其泛娛樂生態的騰訊之間的競爭。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阿里方面了解到,此次收購完成後,阿里生態體系會更加完備,成為完整運營電商、視頻、廣告三大業內領先業務的科技企業,為生態系統註入強大活力和協同效應。優酷土豆目前活躍用戶超過5億,特別是在移動視頻端有顯著領先優勢,加入阿里大家庭後,將為阿里數字“快樂”戰略、虛擬商品消費戰略、多屏戰略增添核心支柱。

分析指出,在國內視頻和文化行業跨越式發展之際,阿里將優酷的海量用戶、領先的視頻和內容平臺納入生態系統,將實現阿里在數字內容分發上的多屏戰略,成為為數不多的擁有覆蓋PC、移動、客廳等全渠道的互聯網公司,並整合IP資源,形成規模效應。優酷土豆也能夠有效豐富阿里的大數據沈澱,與電商生態深度融合,為商家開發創新精準的視頻營銷模式,向消費者提供無縫的跨平臺體驗。

在文化和數字娛樂產業的布局上,阿里已經擁有一條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娛樂寶的誕生創新了影視劇投資模式;在上遊的內容生產上有主力軍阿里影業,同時也有華誼兄弟助力;今年4月份阿里雲與國內特效渲染行業市場占比超七成的深圳瑞雲科技合作,縮短了特效行業制作流程;優酷土豆是國內最大的視頻播放平臺;同華數的合作,可以獲得其播控牌照、內容資源等;下遊的操作系統和硬件領域,阿里有天貓魔盒、阿里TV助手等,阿里小智App等物聯網布局將客廳娛樂硬件互通互聯。

粗略地看,阿里巴巴在文化娛樂產業初步形成了一條從投資、制作、發行,到渠道、終端、用戶的全產業鏈條。而此次優酷土豆的加入,讓鏈條的中間環節更加強勢。借助阿里的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優勢,未來電影制作的方式將有望被改變,C2B用戶定制的想象空間將被放大。

2014年5月,阿里巴巴以12億美元入股優酷。截止2015年6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持有優酷土豆流通股的18.3%。兩家公司在基礎技術、大數據和視頻營銷領域展開一系列合作,優酷土豆與阿里對接後臺,打通大數據,與阿里雲在CDN領域展開合作,接入支付寶,依托阿里媽媽,開發了“邊看邊買”等一系列產品,共建營銷實驗室,幫助商家展開視頻營銷。

過去一年,優酷土豆和阿里都從現有的合作中收獲良多,阿里此次全面收購意在使雙方合作更加緊密,把阿里巴巴的電商、媒體、廣告、金融等數據驅動平臺與優酷土豆的視頻內容業務更好結合。同時在阿里提議下,優酷創始人古永鏘將繼續擔任優酷土豆集團董事會主席和CEO,領導業務發展。

相關稿件鏈接如下:

【阿里聯姻優土】BAT視頻“核戰”升級

【阿里聯姻優土】阿里巴巴超45億美金收購優酷土豆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92

聯發科接班成形 一動一靜雙管齊下 啟動雙營運長制 朱尚祖、陳冠州力求互補

2016-01-11  TWM

蔡明介交棒年輕世代的腳步加速!成立十八年的聯發科,破天荒導入共同營運長制度,由「征西將軍」朱尚祖,以及「太平宰相」陳冠州領軍,分別帶著過往在智慧機與電視晶片立下的戰功,率領聯發科征戰IC設計「世界盃」。

「我比較好動,Joe(聯發科共同營運長陳冠州)比較沉穩,所以一個負責比較固定(靜)的,一個負責比較動的。」剛上任的聯發科共同營運長朱尚祖,看著坐在他身旁的陳冠州,笑著說道。

二○一五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就任聯發科共同營運長的兩人,終於在一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聯發科年終最後一場記者會中,首度一同亮相。記者會中,同是五年級生的朱尚祖與陳冠州兩人,一人坐在總經理謝清江右手邊,一人坐在左手邊,實為謝清江左右手。而謝清江一句:「兩人都可能是未來總經理接班人。」更是楬櫫著聯發科這家年營收超過新台幣兩千億元、全球前四大的IC設計公司,正式啟動交棒年輕世代的布局。

一五年,無疑是聯發科轉型與人事更迭的一年。與蔡明介一同打拚十七年的創始元老卓志哲,從副董事長位置卸任退休後,原為總經理的謝清江,升任為聯發科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緊接著蔡明介又拔擢了朱尚祖與陳冠州為共同營運長。謝清江直言,一五年出現這麼大的組織變化,是因為,「聯發科已經和我○五年接(總經理)的時候差太多了。」聯發科目前已有一萬一千名員工,一六年將把立錡、奕力,以及龐大的晨星、曜鵬納入聯發科體系。艦隊正式成形後,內部管理組織的重組,甚至是權力分配,勢必都將重新洗牌。業內人士推敲,「這可能是蔡明介,選在此時布局接班梯隊的原因。」

聯發科師法張忠謀

布局接班 結構重整

選擇「共同營運長」模式的靈感,無疑是來自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熟悉聯發科的業界人士指出,聯發科一向把台積電的作法當作標竿,因此,兩年前,張忠謀將劉德音與魏哲家從共同營運長升為共同執行長,啟動了雙執行長的交棒模式後,也成了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思考接班的重要參考。

事實上,不只是共同營運長的模式,如同台積電翻版,就連朱尚祖、陳冠州兩人個性與職掌範圍,都與台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及魏哲家有幾分相似。

朱尚祖活潑、外向,掌管「廝殺劇烈」的手機事業部與全球銷售業務,近似於個性鮮明,執掌業務開發大權的魏哲家;陳冠州沉穩、內斂,負責家庭娛樂產品事業部與內部營運管理,與管理台積電先進製程研發的劉德音,有著相似的沉著性格。

一位熟悉聯發科這兩位共同營運長的半導體業界主管,用「征西將軍」與「太平宰相」,形容朱尚祖與陳冠州的角色。征西將軍在前線衝鋒陷陣,必須在戰場中殺出一條血路;至於太平宰相則負責成本控管、生產與供應鏈管理等後勤補給。

「征西將軍」朱尚祖,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所,讀書時,已展現善於交際的一面。曾是朱尚祖交大電子工程系同窗、中華優購執行長葉奇鑫笑說,「他(朱尚祖)雖然很喜歡研究電腦與程式,但卻不會很宅,個性也不急躁,凡事對他好像都很輕鬆。」身高有一百八十公分的朱尚祖,曾經是班上籃球隊的大前鋒,「他EQ很高,與人溝通不錯,人緣也好。」

朱尚祖揮軍中國

手機晶片 再度稱王

除了交際能力,朱尚祖大學時的喜好,也注定他後來二十多年的職涯都走在電子產業的道路上。葉奇鑫分享著當年與朱尚祖相處的往事:一九八七年,正值兩人大二時期,當時還是英特爾二八六 PC當道,大部分同學連PC都沒有,都是到計算機中心去用大電腦寫作業,但那個時候,「朱尚祖就是班上第一個買蘋果麥金塔電腦的人,而且還會自己買零件組裝音響,在交大宿舍中顯得很特別。

畢業後,朱尚祖先進入華邦電子擔任工程師,一九九九年到了聯發科後,從研發經理做起,而後觸角伸及業務與行銷。○五年,他已經掌管當時聯發科最賺錢的DVD部門,而考驗他是否夠格擔負重任的關鍵,則在於一○年無線通訊事業群總經理徐至強的去職。

當時,幫蔡明介打下中國手機「山寨霸主」的市場大將徐至強離開,也正值功能型手機轉至智慧型手機的陣痛期,聯發科內部一度陷入混亂,朱尚祖當時是多媒體事業部總經理,受到蔡明介與謝清江欽點,接下了無線通訊事業群中的智慧型手機部門。

在朱尚祖的帶隊衝刺下,僅兩年時間,讓聯發科走出營運與人才出走的低谷,兩年後,聯發科不僅在3G晶片時代,甩開展訊的追趕,跨入4G晶片時代後,中國出貨量甚至追上龍頭高通,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稱霸。「征西將軍」戰功彪炳,會躍升為共同營運長,並不令外界意外。

相較之下,同樣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所,正巧是低朱尚祖一屆的學弟陳冠州,則讓外界對他接下共同營運長位置感到意外。向來低調行事,少出現在鎂光燈前的陳冠州,畢業後先是任職於矽統科技,一九九七年進入聯發科,是元老級的員工之一。陳冠州早期負責DVD、藍光及電視晶片部門,是聯發科對抗陸系廠商,稱霸平板電腦微處理器市場的關鍵人物。

一五年初,陳冠州主導的家庭娛樂事業部,正式打入索尼(SONY)與谷歌(Google)的電視產品,拿下一線品牌高階產品訂單,對聯發科市場定位與品牌形象都是大加分。更不用說,為了跟上物聯網趨勢,陳冠州積極建構與蘋果智慧家庭科技接軌的技術,「一六年就能看到聯發科推出,用於蘋果Homekit平台的產品。

」陳冠州神采飛揚地談起產品與技術布局,其工程師性格顯而易見。

陳冠州低調沉著

成本控管 精打細算

除了家庭事業部外,陳冠州也負責內部供應鏈管理,這也是低調沉著的「太平宰相」陳冠州所擅長的。事實上,IC 設計不僅前線的合縱連橫及業務拓展重要,內部營運管理與降低成本一樣不能偏廢。

這包括在晶圓代工、封測等配合廠商的價格上,要爭取到最好條件,對於每個專案計畫的執行成功率,更要大幅提高。例如過去每十個計畫中,可能最後只有五個會真正量產出貨(tape out),若能夠提高到七至八個,以每個計畫都要執行九個月到一年來計算,對人員及費用等成本的降低,絕對會有很大幫助。

另一方面,陳冠州與謝清江的合作默契及時間也較為久遠,過去徐至強負責手機事業時,謝清江就是掌管手機之外的家庭事業部門,而陳冠州就是謝清江帶上來的一級主管。如今謝清江要逐步退居第二線,與他最有默契的陳冠州也順勢成為接班梯隊的一員。

蔡明介選在聯發科成長趨緩,急需抓住下一個成長浪潮之際,大動作布局接班梯隊。業內人士不諱言:「這是台灣多數企業都該面對的問題。」觀察半導體多年的資深分析師則認為:「蔡明介還在觀察這兩人,短期內謝清江應該還不會交棒。」未來聯發科會由誰接班?顯然也要觀察二人接下來兩年的表現,才能看出誰最適合。在手機晶片產業進入戰國群雄的激戰時代後,朱尚祖與陳冠州兩人,是否能彼此截長補短、合作無間,還是會重蹈黑莓機製造商RIM雙執行長制失靈的後塵,勢必是聯發科能否再創顛峰的關鍵。

撰文 / 林宏文、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58

【制造】行業深度:美國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成形,機器人龍頭KUKA如何分一杯羹(下)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639&summary=

【制造】行業深度:美國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成形,機器人龍頭KUKA如何分一杯羹(下)

推薦閱讀:【制造】行業深度:美國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成形,機器人龍頭KUKA如何分一杯羹(上)


的集團000333:智能制造迎春風


工業機器人龍頭KUKA將率先受益“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機會。。2016年四大家族的全球市占率約為45%,KUKA的全球市占率約為9.2%,而北美一直是KUKA的第一大市場。2016年,庫卡獲得北美地區收入10.6億歐元(在總收入中占比超35%),同比增長2%;獲得北美地區訂單13.7億歐元(在總訂單中占比超40%),同比增長38%。未來美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KUKA將成為“美國制造業回歸”的重大受益者,充分享受行業高成長。


2016年年KUKA全球市占率9.2%,北美訂單增速38%


2017年1月6日,美的集團完成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MECCA以現金全面要約收購KUKA集團,接受要約的股份81.04%,按每股115歐元,耗資3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80~290億元),加上已持有的13.51%股份,合計持股比例達到94.55%。


此次收購的意義在於(1)幫助美的獲得庫卡在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領域的綜合競爭優勢;(2)美的集團子公司安得物流將受益於庫卡集團子公司瑞仕格領先的物流設備和系統解決方案,在中國物流市場倉儲和物流自動化方面合作,推動市場智能大物流平臺建設;(3)完成雙方公司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整合升級工作,發揮全球渠道的協同效應,共同拓展B2B產業空間。


根據IFR公布的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和四大家族財報機器人業務的收入數據測算,2016年,四大家族機器人業務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有率約為45%,庫卡機器人業務全球市占率約為9.2%,相對2015年有所上升。被美的收購後,預期庫卡將受發揮母公司的渠道優勢,繼續提高全球市占率。




KUKA在2016年獲得34億歐元訂單(同比+20.6%);確認營業收入29億歐元(同比-0.6%);稅後凈利潤0.86億歐元(同比-0.1%);綜合毛利率25.4%,高於上年的23.5%;凈利率2.9%,與上年持平;全球市占率9.2%。收入增幅不及訂單增幅主要原因是由於部分訂單交貨周期較長,但保障了2017年業績高成長確定性。


庫卡2016年年報看點如下:


1、機器人訂單高增長:庫卡全年總訂單為34億歐元(同比+20.6%),全年機器人訂單10.9億歐元(同比+22%),其中4季度新訂單3億歐元(同比+50%)。機器人全年收入9.9億歐元(同比+9.2%),其中4季度確認收入3.24億歐元(同比+29.7%)。


2、系統集成訂單增勢良好:全年訂單16.4億歐元(同比+15.2%),全年收入13.9億歐元(同比-5.2%),毛利率17.4%,與上年持平。


3、瑞仕格物流自動化訂單高增長:全年訂單7.4億歐元(同比+34%),全年收入5.9億歐元(同比-4.4%),毛利率26.9%,顯著高於上年的15.7%。




4、北美和中國市場訂單高速增長,預示2017年業績高增速。


北美市場獲得13.7億歐元訂單(在總訂單中占比超40%),同比增長38%;確認收入10.6億歐元(在總收入中占比超35%),同比增長2%。隨著美國經濟走強和制造業回歸,庫卡將持續獲得訂單增長。



濰柴動力000338:收購北美物流自動化龍頭德馬泰克


濰柴動力是重卡裝備與集成領域的龍頭企業。


深耕重卡產業鏈多年,形成了動力總成(發動機+變速箱+車橋)、整車整機、液壓控制、汽車零部件等業務協同發展的格局。其中,發動機產品遠銷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於全球卡車、客車、工程機械、農業裝備、船舶等市場。隨著國家加強超限超載治理工作,重卡不合規車型將加速淘汰,2017年1-2月,重卡行業銷量17萬輛,同比增長136%,重卡市場複蘇向上已確定,公司業績預期向好,同時國企改革也值得關註。


外延並購加速戰略轉型,成就國內裝備制造龍頭公司。


公司於2012年以7.4億歐元收購凱傲(KION)25%股份,之後逐步增持將股權比例提升至43.26%,於2014年實現並表。凱傲是全球第二、歐洲最大的叉車制造和倉儲技術服務生產商,旗下擁有林德(Linde)、施蒂爾(STILL)、芬威克(Fenwick)、歐模施蒂爾(OMSTILL)、寶驪(Baoli)、沃爾塔斯(Voltas)六個品牌系列,近幾年業績保持穩定,2016年收入達到55.9億歐元,同比增長9.6%;凈利潤2.5億歐元,同比增長12%;整體毛利率29%,凈利率4.5%。



收購德馬泰克100%股權,領先布局物流自動化。


2016年凱傲以21億美元的債務融資收購全球領先的自動化物流自動化和供應鏈優化方案提供商盧森堡德馬泰克(Dematic)100%股權。德馬泰克是全球一流的自動化提供商和供應鏈優化廠商,主營業務為自動引導車輛、托盤式堆垛機、自動分揀設備、整合軟件平臺和自動化技術等,2013年起年均收入增長超12%,2015年收入18億美元,凈利潤1.66億美元;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收購完成後,濰柴動力將整合凱傲和德馬泰克在歐洲、北美的業務布局,在工業自動化和數字化領域形成多元協同。




立足客戶、堅持國際化發展。


加快推進資源整合和業務協同,做強做大出口貿易,提升海外子公司盈利能力。一方面,不斷加大公司產品的直接出口;另一方面,探索形成海外制造本土化模式,如收購(博杜安、凱傲)、獨立建廠(印度、泰國)、許可證制造(緬甸、埃塞俄比亞)、合資建廠(白俄羅斯)等模式。未來,將抓住“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國家戰略機遇,繼續提高一般貿易出口比例,加大網絡建設,特別是以非洲和亞太為重點,突破中資大客戶,搶奪市場份額。、




風險提示


1、美國制造業增速不達預期


2、美國制造業設備投資增速不達預期


3、美國特朗普政府振興制造業政策不達預期


4、中美關系發展遇阻


5、美國貿易保護政策超預期(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36

【制造】行業深度:美國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成形,機器人龍頭KUKA如何分一杯羹(上)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638&summary=

【制造】行業深度:美國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成形,機器人龍頭KUKA如何分一杯羹(上)

國“制造業回歸”旨在加強工業競爭優勢、優化經濟結構、全面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


“制造業回歸”是特朗普政府關鍵的政策目標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強大的制造業能保證國家的綜合競爭力立於不敗之地,而“制造業回歸”政策力圖重塑美國在就業結構、貿易結構、全球競爭格局上的優勢。


當前美國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制造業增加值對GDP的占比逐年下滑,2016年僅占比12%,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低於全行業增加值增速,制造業就業人口對全部就業人口占比降至僅8%,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增速低於很多新興的服務業從業人員,傳統制造業集中的地區發展落後於其他新興行業集中的地區。


而對外貿易結構上,由於國內制造業競爭力不足,商品貿易的高額逆差加劇了美國外債的壓力,也拖累了美國經濟在全球的綜合競爭力。從奧巴馬政府在2009年提出《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開始,“制造業回歸”成為歷屆美國執政者的重要政策目標。“制造業回歸”本質上是實現制造業升級,搶占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強化美國工業的全球競爭力。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靠“奪回被偷走的就業”、“振興鐵銹地帶”、“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勝選,在執政期間將通過增加基建投資、大幅度減稅等措施強化對產業資本的吸引力,全面促進制造業回歸振興、加強美國的工業競爭優勢。因此,“推動制造業回歸”將成為特朗普執政期間最重要的政策目標之一,預期美國制造業在未來四年時間內將迎來一波質、量雙升的高景氣發展周期。


而制造業產值的高增長將帶動相關生產設備投資增速進入高景氣周期,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等高端制造裝備將在產業升級和人口老齡化雙重驅動因素下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




調整就業結構


美國服務業發展迅速,制造業發展速度相對落後,因此制造業對GDP占比逐年下降,並且制造業就業人口數量逐年下降,傳統制造業城市經濟衰退。


從經濟規律來講,發達國家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服務業增加值對GDP占比會不斷提高,而制造業增加值對GDP占比會逐步走低。


雖然美國的制造業增加值每年仍獲得正增長,但服務業產值的增速快於制造業產值的增速。美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對GDP占比在2016年僅約12%,而中國為30%、德國為23%,美國的指標甚至低於歐盟平均水平(15.7%)和OECD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13.5%),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僅高於法國(11.2%)和英國(9.7%)。


因此,美國的制造業就業人數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長期底部徘徊,2016年僅占全部勞動力人口的8%。美國中部地區和大湖地區的一些傳統制造業中心嚴重衰落,形成了“鐵銹地帶”。



優化貿易結構


美國商品嚴重依賴進口,由此形成了巨額經常賬戶逆差和外債。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可以利用天然的鑄幣權優勢購買全球商品,並向全世界輸出貨幣。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在近20年來逐步走高,但隨之而來的龐大外債已攀升至占GDP的98%,形成了潛在的金融風險。



加強制造業競爭優勢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4年各國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球占比排序約為:中國(29%)>歐盟(25%)>美國(20%);而制造業增加值絕對量為:中國(3萬億)>歐盟(2.3萬億)>美國(2.1萬億)。


雖然美國的在人均制造業產值上仍然具有優勢,但制造業增加值總量低於中國和歐盟。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總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且制造業對GDP占比高達30%。中國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速度讓美國感到被追趕的危機。



實現“制造業回歸”的有利宏觀條件


美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制造業回歸”,具備以下有利的宏觀條件:


1.美國經濟進入景氣上行周期,內需旺盛。美國經濟經過多年財政和貨幣政策疊加的努力,終於實現多指標的景氣上行,並將失業率降至2008年經濟危機前的景氣低點(約3.3%)。



2.加息著周期都代表著GDP增速的景氣上行,而經常賬戶逆差顯著低於2008經濟危機前的水平,更為加息和美元走強提供了空間,有利於吸引產業資本回流美國。


隨著美國經濟複蘇,從2014年起美元逐步溫和走強,美聯儲也從2015年12月起進入了新一輪的加息通道(前一輪通道的最後一次加息是2006年6月),但經常賬戶逆差並沒有顯著上升。數據顯示,加息周期能緩解資本外流、甚至吸引制造業產業資本加速流入美國。



美國的貿易結構為商品貿易巨額逆差,服務貿易大額順差,這說明美國服務業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而美國的商品嚴重依賴進口,因此美國本土的制造業有巨大的回歸空間。自從奧巴馬政府2009年提出制造業戰略政策之後,美國的貿易逆差有所控制,至今仍維持在2010年左右的水平。2014年起美元逐步走強,而經常賬戶逆差保持穩定,就為美元進一步走強和美聯儲加息提供了空間,利於吸引資本回流美國。



工業機器人是美國“制造業回歸”戰略的靈魂


美國制造業工人工資在過去10年複合增速約為2.36%,2016年美國制造業工人每年雇傭成本是工業機器人的3倍以上,每小時雇傭成本是工業機器人的5倍以上,工業機器人能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尤其在資本密集、附加值高的汽車、3C等行業優勢更加顯著。而2016年美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約為190,在發達國家中僅處中流,加大工業機器人用量是促使美國制造業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


工業機器人能降低生產成本


美國勞動力在占制造業總成本的比例相對偏高,而通貨膨脹、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參與率(就業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下降等因素將加劇工資上漲。


對主要出口經濟體的制造業平均工資對比可發現,美國的制造業員工平均工資是中國的六倍,劣勢明顯。如果美國要在制造業上實現足夠與中國產品競爭的優勢就必須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攤薄制造成本、提升產品性能,否則將在制造業的國際競爭中落後中國,也就難以實現制造業回歸。




工業機器人成本僅為美國工人成本的的1/3~1/5


關鍵假設:


1.制造業工人工作強度延續歷史趨勢,每周工作約40小時;


2.機器人每周工作約84小時(=14小時*6天);


3.制造業工人的工資線性延續歷史趨勢,保持每年約2.36%的複合增速;


4.本體、配套設備、系統集成單價隨技術進步以每年-1.07%(過去13年歷史數據的複合變化率)的速率下降,且采用10年直線折舊計提每年成本;


5.電價隨經濟發展以每年增長0.01元;每年電費使用量=5kw*14小時*324天;


6.項目團隊管理費:隨人工成本每年上升2.63%+隨技術進步每年下降2%;



計算公式:


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成本=設備(本體+系統集成+配套設備)+電費+項目團隊管理費


主要結論:


通過模型測算得知,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年化平均雇傭成本在十幾年前已經超過工業機器人的平均使用成本,當前美國制造業工人每年的雇傭成本約為工業機器人的3倍,每小時雇傭成本約為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的5倍,隨著工人成本的逐步上漲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所以企業越來越傾向於用機器人替代低端人工、輔助高端人工。通過大量使用機器人,不僅可以節省企業的生產成本,還能在長期降低潛在通脹率。





工業機器人能提升生產效率


全球後工業化階段的國家效率提升速度都越來越慢,只有改善自動化生產裝備、提升工人的技術操作水平才能繼續促使生產效率繼續提高。




當前的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場景為焊接、機床上下料、物料搬運和碼垛、打磨、噴塗、裝配等,主要在具有重複性高、危險、精密等特性的崗位上替代和輔助人力。


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不斷發展,全球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過去20年複合增速超6.5%。經過東吳研究機械團隊的測算,估計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約27萬臺,同比增長6%,銷售金額約為120億美元,同比增長8%。



工業機器人密度越高生產效率就越高


機器人密度是每一萬名制造業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臺數,是衡量一國的自動化程度的重要指標,高機械化水平帶來的高勞動生產率將構築一國的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根據IFR統計,2015年全球平均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69,發達國家中的工業強國平均工業機器人密度超150,其中韓國機器人密度為531(全球最高),美國的機器人密度為176,中國機器人密度為49。



汽車和3C行業代表了現代高端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是人均產值最高的行業,也是工業機器人用量最大的行業。汽車和3C產業發達的國家,機器人密度也越高。


以美國為例,美國汽車行業的機器人密度(1213)遠超全國均值(176),汽車行業的人均產值(35萬美元)是美國制造業人均產值(15萬美元)的2倍,這說明工業機器人密度越大的行業人均產值越高,應用工業機器人能顯著提高生產效率。


汽車行業的自動化程度最高、競爭格局相對穩定,而且大部分汽車大廠的整車生產線標準和機器人選擇是全球統一且長期合作,小機器人廠家和系統集成廠家難有機會。汽車產業從方案設計、安裝調試到交鑰匙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以上,整車廠也采取項目周期分批付款。





3C行業近年來發展較快,且中國等新興市場的3C自動化升級需求強烈,且3C機器人應用場景多樣,大廠商不易批量複制成功經驗,小廠有機會在細分方向實現反超。3C行業機器人全球銷量增速近三年複合增速大於30%,有望逐步超過汽車行業成為第一大機器人和系統集成市場。另外,物流自動化行業也是高速發展的市場,尤其是與工業機器人大廠協同發展的物流自動化廠商將獲得高速發展的先機。


美國機器人銷量未來4年複合增速有望達20%


美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在過去5年(2011年~2016年)複合增速超6%。以工業機器人提升美國的制造業的自動化水平並提升美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是美國制造業回歸的必由之路。


模型的主要結論:


1.如果在2017年~2020年,美國成功實施“制造業回歸”大戰略,並使制造業增加值的4年複合增速達到7%(樂觀估計)、6%(中性估計)、5%(保守估計),則對應的美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4年複合增速有望達到20%(樂觀))、16%(中性))、12%(保守)),銷售額4年複合增速有望達19%(樂觀))、15%(中性))、10%(保守)),美國的工業機器人發展進入景氣周期。


2.如果美國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逐年被提升,並在在2020年(特朗普爭取連任的大選年)到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達到10%(樂觀估計))、8%(中性估計))、6%(保守估計)三種可能的峰值,則當年美國GDP的增速峰值有望達到4.3%(樂觀)、4.1%(中性)、3.8%(保守),制造業增加值對GDP的占比會回升到13.7%(2002年水平))、13.1%(2004年水平))、12.6%(2008年水平)),制造業工人雇傭量也將回到相應歷史水平;綜合考慮增量需求和更新需求,2020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峰值有望達到到31%(樂觀估計))、27%(中性估計))、24%(保守估計)),機器人銷售額有望達到25億、21億、18億美元,系統集成銷售額有望達到74億、64億、55億美元。



假設美國制造業增加值未來4年複合增速達7%、(樂觀)、6%(中性)、5%(保守),則機器人銷量複合增速有望達20%、16%、12%


關鍵假設1:


1.假設特朗普政府通過不斷實施減稅、完善基建、加強招商引資,成功推行了“制造業回歸”政策,制造業回歸將不斷加速。以下模型假設制造業增加值的目標增速在歷年之間將呈線性遞增,,並且由於特朗普將在連任競選前最大限度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模型假設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會在特朗普謀求連任競選的2020年達到增速峰值,,並對出此增速峰值提出“樂觀10%/中性8%/守保守6%”三個假設。因此美國GDP增速達到歷史高位、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歷史高位;


2.美國非制造業增加值的內生增速保持3.5%,並計算對應的GDP數據。


計算公式:GDP=制造業增加值+非制造業增加值






關鍵假設2:


1.假設美國制造業工人每年人均產值增速保持2.5%,則到2020年人均產值有望達20萬美元;


2.假設美國機器人密度每年以7%的速度上升(此速率為延續過去8年的平均水平),則2020年美國工業機器人密度有望達到250(即德國在2010年的水平);


3、假設工業機器機器人報廢/更新周期為10年,即10年前銷售的那批機器人將在本年按一定的更新比例報廢和更新。我們計算了過去11年更新比例的算數平均值約為0.8,並以此假設未來4年的更新比率0.8。但由於2009年是銷量的歷史低點,預計2019年廠家會用較為激進的策略促銷以確保銷售不過度下滑,所以在2019年設定較高的更新比率(1.2)。





計算公式:


當年制造業雇傭工人數=當年制造業增加值/當年制造業人均產值


機器人當年存量=當年制造業雇傭工人數*當年機器人密度=當年制造業增加值/當年人均產值*當年機器人密度=上年制造業增加值*(1+預測增速)/當年人均產值*當年機器人密度


機器人當年銷量=制造業對工業機器人的增量需求+報廢機器人的更新需求=(當年機器人需求量-上年機器人需求量)+10年前機器人銷量*當年的更新率




計算結果:


最後可算出假設制造業增加值在在2020年達到“觀樂觀10%/中性8%/保守6%”三種目標值增速峰值(即制造業增加值的4年複合增速為樂觀7%/中性6%/保守5%),數據預測如下:


1.對應的美國工業機器人4年銷量複合增速為20%(樂觀)、16%(中性)、12%(保守),銷售金額的複合增速為19%(樂觀)、15%(中性)、10%(保守)。


2.銷量增速高峰:受制造業擴產需求+高更新需求帶動可達到三個銷量增速高峰,分別是2017年(增速11%~19%),2020年(增速24%~31%);


3.預計2020年美國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額有望達25元億美元(樂觀)、21億美元(中性)、18億美元(保守)





核心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的測算:


對於國際大廠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占機器人成本的比例大約為:機械本體30%,減速器13%、伺服電機15%、伺服驅動11%、運動控制器3%。而企業使用工業機器人過程中,系統集成成本和機器人成本的比例約為3:1。


以此比例測算到2020年的對應美國市場核心機器人零部件市場規模:


1.系統集成銷售額有望達74億美元;


2.伺服電機銷售額有望達3.7億美元;


3.減速器銷售額有望達3.2億美元;


4.伺服驅動銷售額有望達2.8億美元。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制造】行業深度:美國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成形,機器人龍頭KUKA如何分一杯羹(下)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37

長三角一體化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成形

上汽大眾寧波基地,流水線上的機器人手臂正一刻不停地努力工作,伴隨著有條不紊的節奏,上汽大眾寧波基地每分鐘下線一輛車,每天有超過1000輛新車發往全國。

在2013年上汽大眾寧波基地投產以來,寧波的第一支柱產業是石化業,而隨著寧波基地的投產,帶動了零部件制造、檢測、培訓等產業鏈環節集聚,一座汽車城拔地而起。去年,汽車已躍升為寧波第一支柱產業。

上汽大眾寧波基地是上汽集團在長三角區域200家企業和生產基地中的一家,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龍頭,上汽集團多年來始終以長三角為基礎進行產業拓展,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上汽集團不僅成長為全國第一大汽車集團,業務覆蓋整車、零部件、服務貿易、金融等四大板塊,還在新能源、互聯網等前瞻技術以及汽車共享領域積極探索,開創領先優勢。

上汽集團30年來的發展離不開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協同效應。汽車產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關聯產業多、配套環節多、產業鏈長、技術及資本密集等典型特點要求紮根的區域不僅要具備匯聚全球資源的功能優勢,還必須兼具主動科技創新的先發優勢、打造引領潮流的品牌優勢及人才優勢。而在長三角的城市群中,上海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業發展水平優勢明顯,江蘇先進制造業密集,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安徽創新資源豐富,同時勞動力資源充沛——這種資源上的差異化和可協同性,是長三角深入推進產業一體化最紮實的基礎。

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協同效應除了吸引上汽集團這樣的老牌車企在此深耕之外,近兩年來,一些造車新勢力也紛紛布局長三角,形成以上海為總部、在蘇浙皖形成制造基地的聯動模式。

資源協同,新老造車力量落地深耕長三角

2018年3月,溫州市甌江口,威馬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投產,首批威馬旗下EX5量產車試裝下線。短短16個月,威馬智能化工廠就在海邊拔地而起,並具備量產的能力。

這樣的速度令人驚訝,在談到項目落地長三角的原因以及為何能如此快速推進時,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說:“汽車產業具有規模經濟、關聯產業多、配套環節多、產業鏈長、技術及資本密集等典型特點。長三角作為中國車界‘新矽谷’,長三角一體化將有助於推動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形成,威馬汽車可以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利用,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高效快速地發展”。

如今,威馬全球總部已落戶上海、智能工廠紮根浙江、核心供應鏈聚集江蘇、新零售網絡布局長三角。

威馬之外,另一家新創新能源汽車公司蔚來汽車同樣也選擇了在長三角落地發展。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認為,長三角將成為智能電動汽車的世界級創新中心。這得益於長三角地區完備的產業基礎、市場基礎,更積聚著智能電動汽車整個鏈條中的高端人才。長三角是唯一具備世界級人才基礎的區域。

在生產制造領域,在合肥,蔚來汽車與江淮進行深度合作,建造了全新的世界級全鋁車身工廠。在江蘇,圍繞電驅動系統的研發和制造,蔚來汽車布局了三個工廠,分別位於南京、常熟、昆山,其中位於南京的先進制造基地具備年產28萬套高性能EDS的產能。而在上海,蔚來也正在投建新的生產制造基地。

李斌認為,長三角之所以有望成為智能電動汽車全世界的創新中心,首先,得益於長三角的產業基礎,圍繞著智能電動汽車的全產業鏈,整個電動汽車的產業鏈非常完備,中國一年生產將近3000萬輛車,絕大部分的優秀零部件公司都在長三角,物流成本可以大幅節約。其次是市場,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購買力非常強,蔚來在長三角各個城市目前已收獲了較多的訂單。

綠色引領,長三角有望成全球電動車產業重鎮

對於長三角來說,市場和產業鏈只是其成為全球汽車重鎮的基礎,要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的創新中心,依賴的是良好的創新土壤,以及企業不斷創新升級,在技術和模式上尋求引領的動力。

作為一家老牌國企,上汽集團多年來一直堅持技術和模式創新。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祖似傑說:在上汽集團的規劃中,上汽希望在長三角構建一個以上海為龍頭的協同創新體系——在產業鏈前端,重點突破關鍵技術,為發展積累技術優勢,在後端,重點在移動出行、金融、汽車後服務等新業務上發力,為轉型創造市場空間,在中段,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集成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而從前到後,上汽還通過全力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的應用,使得集團形成“以數據驅動發展”的態勢。

在新能源領域,上汽立誌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車主流品牌。目標是“十三五”期間,到2020年,樹立上汽新能源汽車國內行業領先地位,在技術上打造全球行業標桿新能源車型,建立創新的新能源汽車用戶綜合解決方案。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專項投資超過200億元,投放30款以上的全新新能源車型,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目標超過60萬輛。

上汽新能源目標的達成,有賴於周邊配套資源的支持。早在2017年,上汽就與電池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寧德時代設立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和時代上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投資超百億元在江蘇溧陽建設動力電池和動力電池系統生產基地。寧德時代在電池技術的突破,產品的快速叠代,再加上規模化效應,將有效降低成本,形成優勢。上汽與寧德時代整合行業優勢,將開啟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新時代,並將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趕超國際競爭對手。

創新驅動,長三角助力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在4月開幕的北京車展上,由威馬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帶來的國內首款全車交互純電動SUV威馬EX5,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眼球。定位為國內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威馬希望基於全球人才、科技、研發、制造及產業鏈資源,致力於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完善、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

當世界進入萬物互聯的時代,汽車已經不僅僅是人們的出行工具,而是兼具交互和社交功能的智能移動終端。瞄準這一趨勢,早在2015年,上汽與杭州的阿里巴巴合資設立的斑馬科技,推出的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SUV榮威RX5,目前以榮威RX5為代表的互聯網車型累計銷量已突破60萬輛,成為互聯網汽車的標桿,並形成了互聯網汽車系列化的產品陣營,建立起覆蓋金融保險、維修保養、導航娛樂等的互聯網汽車生態圈,可打通支付環節,新增了無感支付、智慧停車、智慧加油等服務生態,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

在商業模式創新領域,基於上汽環球車享平臺,上汽集團正全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業務,目前EVCARD覆蓋江蘇、浙江、安徽17座城市,計劃於今年年內在上述三省投放量增至2萬輛。集團下屬安悅充電已在長三角地區累計建設超過1萬根公共充電樁。

在沈暉看來,此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三省一市積極謀劃制定5G的先試先用,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引領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為未來長三角地區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

威馬的智能化主張是全車交互智能化,威馬將通過LivingID,改變傳統“人適應車”的狀態,讓車去適應人。未來威馬旗下車型將100%聯網,通過“AI+硬件+軟件+服務”的結合,在使用任意一輛威馬汽車時,均可通過專屬LivingID,依據雲端大數據,自動調整為用戶習慣的車。

威馬認為,硬件的軟件化才是真正實現汽車智能化的關鍵,才能給用戶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

車輛之外,威馬還致力於制造領域的智能化,特有的C2M客制化生產方式,不僅可以結合用戶的創造需求,自由選配快速實現客制化生產,還能帶動上遊供應商、下遊銷售商,共同進行智能化改造,利用數據驅動,串聯起“需求—定義—研發—制造—推廣—渠道—運營—叠代”再回到需求的數據化產品閉環,一同為全產業鏈賦能。

通過合理布局產業體系,優化配置創新資源,靈活應對市場變化,長三角區域內的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由此形成智能汽車創新集群,長三角車企正積極參與高水平的全球競爭與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81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長三角一體化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成形

上汽大眾寧波基地,流水線上的機器人手臂正一刻不停地努力工作,伴隨著有條不紊的節奏,上汽大眾寧波基地每分鐘下線一輛車,每天有超過1000輛新車發往全國。

在2013年上汽大眾寧波基地投產以來,寧波的第一支柱產業是石化業,而隨著寧波基地的投產,帶動了零部件制造、檢測、培訓等產業鏈環節集聚,一座汽車城拔地而起。去年,汽車已躍升為寧波第一支柱產業。

上汽大眾寧波基地是上汽集團在長三角區域200家企業和生產基地中的一家,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龍頭,上汽集團多年來始終以長三角為基礎進行產業拓展,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上汽集團不僅成長為全國第一大汽車集團,業務覆蓋整車、零部件、服務貿易、金融等四大板塊,還在新能源、互聯網等前瞻技術以及汽車共享領域積極探索,開創領先優勢。

上汽集團30年來的發展離不開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協同效應。汽車產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關聯產業多、配套環節多、產業鏈長、技術及資本密集等典型特點要求紮根的區域不僅要具備匯聚全球資源的功能優勢,還必須兼具主動科技創新的先發優勢、打造引領潮流的品牌優勢及人才優勢。而在長三角的城市群中,上海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業發展水平優勢明顯,江蘇先進制造業密集,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安徽創新資源豐富,同時勞動力資源充沛——這種資源上的差異化和可協同性,是長三角深入推進產業一體化最紮實的基礎。

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協同效應除了吸引上汽集團這樣的老牌車企在此深耕之外,近兩年來,一些造車新勢力也紛紛布局長三角,形成以上海為總部、在蘇浙皖形成制造基地的聯動模式。

資源協同,新老造車力量落地深耕長三角

2018年3月,溫州市甌江口,威馬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投產,首批威馬旗下EX5量產車試裝下線。短短16個月,威馬智能化工廠就在海邊拔地而起,並具備量產的能力。

這樣的速度令人驚訝,在談到項目落地長三角的原因以及為何能如此快速推進時,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說:“汽車產業具有規模經濟、關聯產業多、配套環節多、產業鏈長、技術及資本密集等典型特點。長三角作為中國車界‘新矽谷’,長三角一體化將有助於推動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形成,威馬汽車可以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利用,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高效快速地發展”。

如今,威馬全球總部已落戶上海、智能工廠紮根浙江、核心供應鏈聚集江蘇、新零售網絡布局長三角。

威馬之外,另一家新創新能源汽車公司蔚來汽車同樣也選擇了在長三角落地發展。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認為,長三角將成為智能電動汽車的世界級創新中心。這得益於長三角地區完備的產業基礎、市場基礎,更積聚著智能電動汽車整個鏈條中的高端人才。長三角是唯一具備世界級人才基礎的區域。

在生產制造領域,在合肥,蔚來汽車與江淮進行深度合作,建造了全新的世界級全鋁車身工廠。在江蘇,圍繞電驅動系統的研發和制造,蔚來汽車布局了三個工廠,分別位於南京、常熟、昆山,其中位於南京的先進制造基地具備年產28萬套高性能EDS的產能。而在上海,蔚來也正在投建新的生產制造基地。

李斌認為,長三角之所以有望成為智能電動汽車全世界的創新中心,首先,得益於長三角的產業基礎,圍繞著智能電動汽車的全產業鏈,整個電動汽車的產業鏈非常完備,中國一年生產將近3000萬輛車,絕大部分的優秀零部件公司都在長三角,物流成本可以大幅節約。其次是市場,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購買力非常強,蔚來在長三角各個城市目前已收獲了較多的訂單。

綠色引領,長三角有望成全球電動車產業重鎮

對於長三角來說,市場和產業鏈只是其成為全球汽車重鎮的基礎,要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的創新中心,依賴的是良好的創新土壤,以及企業不斷創新升級,在技術和模式上尋求引領的動力。

作為一家老牌國企,上汽集團多年來一直堅持技術和模式創新。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祖似傑說:在上汽集團的規劃中,上汽希望在長三角構建一個以上海為龍頭的協同創新體系——在產業鏈前端,重點突破關鍵技術,為發展積累技術優勢,在後端,重點在移動出行、金融、汽車後服務等新業務上發力,為轉型創造市場空間,在中段,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集成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而從前到後,上汽還通過全力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的應用,使得集團形成“以數據驅動發展”的態勢。

在新能源領域,上汽立誌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車主流品牌。目標是“十三五”期間,到2020年,樹立上汽新能源汽車國內行業領先地位,在技術上打造全球行業標桿新能源車型,建立創新的新能源汽車用戶綜合解決方案。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專項投資超過200億元,投放30款以上的全新新能源車型,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目標超過60萬輛。

上汽新能源目標的達成,有賴於周邊配套資源的支持。早在2017年,上汽就與電池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寧德時代設立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和時代上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投資超百億元在江蘇溧陽建設動力電池和動力電池系統生產基地。寧德時代在電池技術的突破,產品的快速叠代,再加上規模化效應,將有效降低成本,形成優勢。上汽與寧德時代整合行業優勢,將開啟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新時代,並將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趕超國際競爭對手。

創新驅動,長三角助力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在4月開幕的北京車展上,由威馬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帶來的國內首款全車交互純電動SUV威馬EX5,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眼球。定位為國內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威馬希望基於全球人才、科技、研發、制造及產業鏈資源,致力於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完善、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

當世界進入萬物互聯的時代,汽車已經不僅僅是人們的出行工具,而是兼具交互和社交功能的智能移動終端。瞄準這一趨勢,早在2015年,上汽與杭州的阿里巴巴合資設立的斑馬科技,推出的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SUV榮威RX5,目前以榮威RX5為代表的互聯網車型累計銷量已突破60萬輛,成為互聯網汽車的標桿,並形成了互聯網汽車系列化的產品陣營,建立起覆蓋金融保險、維修保養、導航娛樂等的互聯網汽車生態圈,可打通支付環節,新增了無感支付、智慧停車、智慧加油等服務生態,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

在商業模式創新領域,基於上汽環球車享平臺,上汽集團正全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業務,目前EVCARD覆蓋江蘇、浙江、安徽17座城市,計劃於今年年內在上述三省投放量增至2萬輛。集團下屬安悅充電已在長三角地區累計建設超過1萬根公共充電樁。

在沈暉看來,此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三省一市積極謀劃制定5G的先試先用,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引領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為未來長三角地區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

威馬的智能化主張是全車交互智能化,威馬將通過LivingID,改變傳統“人適應車”的狀態,讓車去適應人。未來威馬旗下車型將100%聯網,通過“AI+硬件+軟件+服務”的結合,在使用任意一輛威馬汽車時,均可通過專屬LivingID,依據雲端大數據,自動調整為用戶習慣的車。

威馬認為,硬件的軟件化才是真正實現汽車智能化的關鍵,才能給用戶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

車輛之外,威馬還致力於制造領域的智能化,特有的C2M客制化生產方式,不僅可以結合用戶的創造需求,自由選配快速實現客制化生產,還能帶動上遊供應商、下遊銷售商,共同進行智能化改造,利用數據驅動,串聯起“需求—定義—研發—制造—推廣—渠道—運營—叠代”再回到需求的數據化產品閉環,一同為全產業鏈賦能。

通過合理布局產業體系,優化配置創新資源,靈活應對市場變化,長三角區域內的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由此形成智能汽車創新集群,長三角車企正積極參與高水平的全球競爭與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01

布少明:樓市週期濃縮 樓泡未成形

1 : GS(14)@2016-10-17 08:00:34

【明報專訊】10月股巿料「淡倉」主導,加上英鎊「閃崩」,兌美元經歷急挫後,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緊接大跌,股匯走勢波動,巿場Risk-On情緒升溫,大行發佈最新投資者信心指數下跌,意味本地投資者對巿場看法轉趨保守審慎,受惠港元與美元掛鉤,持有實物資產的保值抗風險力強,難怪重陽後樓巿氣氛續旺,發展商好戲連場,收票不停手,資金持續流入物業巿場。

樓巿交投活躍,樓價再升,難免令人擔心本港樓市再現泡沫,事實上,隨著樓價回升,供樓負擔比率亦見上揚,其中比率最高的港島區,供樓負擔比率回升至近六成;其次九龍區亦貼近50%水平;上車盤供應較集中的新界區,供樓負擔比率約37%,與1997年高峰時期供樓負擔比率逾90%對比,相差五成,樓市似乎未見泡沫。

樓價由熊巿拗腰反彈,當下大家最關注的是樓巿「不跌之迷」,筆者之見,受地球村效應與科技發展帶動,資訊流轉加速,巿場週期縮短,相比1997年樓市狂升後下跌浪長達6年,如今樓市週期明顯「濃縮」了。樓價再升,買樓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煩惱,對於儲蓄第一桶金買樓上車之苦,筆者絕對是「過來人」,在此分享小小經驗,無論什麼年代看樓價都貴,當年為圓上車夢決定由較低門檻的居屋入手,借九成按揭,首期約4萬元,購入柴灣山翠苑1個約40萬元的兩房戶,簡單裝修後便入住,以今日標準看,40萬元並非大數目,但對於當年的小伙子可是「天文數字」,供樓開支亦絕對不容易負擔,在此提醒年輕人,上車不宜急躁冒進,要量力而為,按部就班﹗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03&issue=201610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42

新管治班底漸成形退休將領料任國安顧問

1 : GS(14)@2016-11-20 23:51:49

特朗普管治班底逐漸成形,過渡團隊指已邀得國防情報局前局長弗林(Michael Flynn)出任國家安全顧問、參議員塞申斯(Jeff Sessions)任司法部長,以及眾議員蓬佩奧(Mike Pompeo)任中情局(CIA)局長。下月就滿58歲的弗林是退役陸軍中將,2012年起出任國防情報局長,兩年後以「與政府打擊極端主義路線上有分歧」為由呈辭,之後常批評奧巴馬政府的全球事務政策不夠強硬。但他對俄態度友善,去年出席當地官媒《今日俄羅斯》的晚宴與普京同桌,事後更承認獲酬。


塞申斯或掌司法部

另外,69歲、獲邀任司法部長的塞申斯,當了20年參議員,在移民問題上態度強硬,支持特朗普提倡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築圍牆;在1980年代在阿拉巴馬州當檢察官時,曾發表涉及種族主義言論。而53歲、獲邀任CIA局長的蓬佩奧現為眾院情報委員會委員,是全國槍械協會終身會員、反對關閉關塔那摩灣監獄。塞申斯和蓬佩奧的任命都須參議院確認。有人漏夜趕科場,任國家情報總監6年的克拉帕(James Clapper)就宣佈辭官歸故里,將與奧巴馬政府共同進退。他任內最大污點,是他2013年在國會聽證會上訛稱國家安全局(NSA)無刻意蒐集公眾資訊,但及後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就揭發華府大規模監控計劃。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9/198387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