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木難成舟,金融服務小微要靠“幾家擡”

6月14日,第十屆陸家嘴論壇在上海開幕。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論壇上表示,金融業在著力破除無效供給的同時,應支持培育新動能,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他提到,2017年銀行業新增減費讓利440億元,今年一系列新的降成本措施正在陸續出臺。信貸增速繼續明顯超過貨幣供應量和GDP增速,小微企業貸款持續實現“三個不低於”目標。目前,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17.3%,申貸獲得率95.1%,但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還需做出新的努力。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論壇上透露,央行正在會同協調有關部門,基於“幾家擡”的思路,出臺改善中小企業服務、增加對小微企業貸款的政策。

服務小微靠合力

關於“幾家擡”的解決方案,易綱具體介紹稱,央行將從準備金、再貸款和再貼現方面,支持小微企業服務;監管當局要建立差別化的監管,要充分考慮到小微企業的風險溢價;商業銀行應當從內部轉移定價機制(FTP)等方面為小微企業提供綜合服務機制;財政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等。全社會各個方面共同為小微企業服務,就能夠達到“增加貸款、降低成本”的目的。

他進一步表示,年初的定向降準調動了約4000億元資金,未來將大幅增加對小微企業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可以獲得較低資金成本的再貸款和再貼現支持。

“美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8年,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2年,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年,註冊3年以後小微企業還正常經營的概率差不多在1/3。也就是說,小微企業貸款是有風險的。今年3月末,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率是2.75%,比大中型企業高1.7個百分點。因此,如何既服務小微企業,又覆蓋風險,使得金融機構可以持續地為小微企業服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易綱表示,要促進小微企業財務可持續,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內在動力,“幾家擡”是一個思路。

易綱同時明確,小微企業也要積極提高自身素質,要提高質量,聚焦主業,規範經營,註重誠信,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主動對接銀行的信貸審批標準。政策聚焦點和發力點主要在單戶授信在500萬元以下的貸款。

此外,易綱指出,由於民間融資成本更高於正規金融成本,正規金融要成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主要來源,民間融資是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補充。具體而言,金融機構給小微企業平均的貸款利率大約是6%,網絡借貸的利率大約是13%,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的貸款利率在15%~20%左右。

“我們要堅持正規金融主力軍的同時,還要充分肯定民間融資的重要性。並且,正規金融服務多提供一些,就會使得小微企業融資的加權平均成本下降一些。”易綱強調。

普惠金融要講可持續

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提到,仍有不少企業和群體沒有得到金融服務,2000多萬小微企業、5000多萬個體工商戶在銀行有貸款的大概只占18%。普惠金融領域客戶服務的成本較高、服務效率有待提升。另外,普惠金融客戶都是小而分散的,成本、違約概率也高,金融機構商業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李均鋒表示,下一步將從五個方面繼續推進普惠金融。第一,要從供給側解決精準發力問題,解決金融服務空白區。第二,要精準發力,采取辦法降低普惠金融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效率,使普惠金融領域客戶享受到可承擔價格合理的普惠金融服務。

第三,要從機構側發力,繼續打造多層次的普惠金融機構供給市場。第四,要從普惠金融供給機制上發力。要求商業銀行對普惠金融業務建立單獨核算,資源配置、信貸人員、考核機制上要有專門政策。李均鋒同時提出,應進一步打造發展普惠金融的合力。

“郭樹清主席也提到,發展普惠金融需要金融機構的動力、監管部門的壓力以及貨幣政策這幾方面形成合力,金融機構做普惠金融才可以實現可持續並保證回報。”李均鋒還表示,應建立普惠金融領域監管透明度和市場約束機制。部分互聯網金融打著普惠金融旗號,實際上是在賺快錢甚至是非法集資,監管部門對這些機構要進行打擊。

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認為,普惠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一直以來更受關註,但是在他看來,更重要的應該是要更加關註可持續性。從需求來說,企業獲得金融服務的價格需能持續促進企業發展。從金融服務的供應端來說,金融機構畢竟是市場化的商業機構,必須兼顧盈利性才有持續動力。而兩個可持續性的問題存在矛盾,價格過高接受服務需求方沒有獲得持續的發展,價格過低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可能就沒有持續的動力。

“決定價格的關鍵變量是成本,通過科技金融的運用,我們可以比較好地減低運營成本。”在金煜看來,商業銀行應當利用科技金融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通過技術更好地突破業務發展的邊界,進而解決普惠金融可持續問題。

李均鋒也提出,普惠金融供給方一定要更好地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讓金融機構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渠道上提高覆蓋面與覆蓋效率。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董事長繆建民表示,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動搖傳統保險公司經營的基礎,這對保險商業模式和技術運用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保險業轉變風險管理,比如運用車聯網和生命科學科學技術進行事先管理;另一方面,要求保險業延伸風險管理範疇,新技術下,過去成本不能覆蓋的小微風險也可以納入保險範圍了。

科技在為金融賦能的同時,也帶來了多重風險。金煜提到,在科技不斷創新發展以及不斷運用到金融行業過程當中,必須要高度關註隨之而來的信息科技風險、監管合規風險、社會風險外移等,只有平衡好風險、創新、合規等,才能使科技或者科技金融持續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