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制造看智能裝備,智能裝備看機器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18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28 11:49 編輯

中國制造看智能裝備,智能裝備看機器人
作者:朱俊春


《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直指未來十年的投資機會,是一個大主題。

這個大主題的投資路線圖如下:

1、九大戰略任務和重點中尋找投資機會。1)其中兩化深度融合,核心關註智能裝備和產品、制造過程智能化: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2)其中重點領域的突破發展,核心關註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看集成電路和工業軟件;高端裝備重點關註高檔數控機床(機床和增材制造)、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航天航空及海工裝備等。

2、行動綱領列出2020年和2025年制造業主要指標,字面上的理解指向3D打印、高檔數控機床等。

3、綱領還列出五個工程專欄,最核心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中提到的一批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重點關註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高檔數控機床、海工裝備等。

可見,中國制造2025的投資機會最直接來自於智能裝備,智能裝備看什麽?看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另外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等也很重要。

本文重點解析機器人板塊,隨後對高檔數控機床(3D打印)進行投資機會的探討,進而再把工業軟件、自動化生產線等智能工廠的概念包裝進來。然後我們再對其他高端裝備包括航空航天、海工裝備等進行逐一掃描。

作為開篇,我們還是需要回顧中國制造2025這個行動綱領出爐的始末,這的確誕生在當前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而新一屆領導人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在和德國等國家的交流中受到了啟發,從而確立了中國制造奔向強國的路線圖。

在《中國制造2025》中,關於機器人的論述部分包括對機器人本身的制造,關鍵零部件和積系統集成設計制造。

其中機器人本身的應用包括:1)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行業的重點運用;2)服務機器人在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的重點運用。

其中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包括: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與驅動器等。


制造強國的想法怎麽來的?

胡溫時代先經歷了加入WTO後的快速規模化擴張之路,後經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不僅意味著過去數十年經濟粗獷性發展模式的終結,也意味著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將和全球各大經濟體處於更加激烈的產業鏈分工競爭中。

中國國內已經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成功躋身全球制造大國,但是離強國還差很遠。09年推出四萬億是為了拯救當時岌岌可危的經濟,10年研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直到12年推出相關十二五規劃,則是在傳統經濟的延續基礎上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經濟轉型。

12年底新一屆黨領導班子上馬,13年初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2014年3月習主席訪德,提到學習德國工業4.0戰略;10月,李總理訪德發布《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宣布中德工業4.0戰略合作。

中國目前所處的時代,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歷史性交匯的時代。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

“工業4.0”——德國的國家戰略

源於2011 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德國提出這一概念的目的是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德國制造業水平。2013年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將“工業4.0”寫入《高技術戰略2020》,作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成功上升到國家戰略水平。

德國人為什麽提出“工業4.0”?

金融危機之後,實質是全球各經濟體均面臨著同樣的時代背景,作為傳統工業強國的德國,在信息化和工業化日漸融合的趨勢下,也頗有危機感。這個時候工業4.0成為德國再塑工業強國的國家戰略。

一直以來德國專註創新工業科技產品的科研和開發,擁有強大的設備和車間制造工業,在信息技術領域、嵌入式系統和自動化工程方面技術儲備充分。德國制造業是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之一,處於領軍地位遙遙領先。通過工業4.0戰略的實施,將使德國成為信息物理系統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在保持國內制造業發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競爭力。

那為什麽是4.0,不是3.0、5.0呢?這個要從影響人類社會的工業革命說起。

工業革命1.0:機械制造時代,18 世紀末期到19 世紀中期

這次工業革命的結果就是通過水力和蒸汽機實現工廠機械化,用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經濟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以工業、機械制造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工業革命2.0: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 19實際後半期到20 世紀初

這是在勞動分工基礎上,采用電力驅動形成生產線生產的階段。通過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的成功分離,開創了產品批量生產的新模式。

工業革命3.0:電子信息化時代,20世紀70年代延續至今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在前一次基礎上,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實現制造過程的自動化控制,提高生產效率以及良品率。

工業革命4.0:互聯、集成時代

工業4.0的核心是互聯,把設備、生產線、供應商、產品、客戶連接在一起,既能像工業3.0 的流水線一樣大批量生產,也可以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生產,為消費者單獨設計生產個性化商品。工業4.0的另一個內容是集成,將傳感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形成一個智能網絡,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以及服務與服務之間能夠互聯,實現的高度集成。

德國工業4.0三大主題

德國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三大主題分別是:

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需求方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中國的國家戰略有何不同?最主要區別是兩個國家的制造業基礎起點不同。

長期以來,我們的制造業依賴廉價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的低水平制造,很多企業還在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粗放式經營,國內技術、生產、管理、營銷、產品質量、品牌等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有一個說法是我們的制造業可能很多還還停留在2.0時代。

另外一個明顯不同是我國的國內市場遠比德國廣闊。

一個足以產生數家大企業的市場往往構成我國相關產業的獨特優勢,這在制造業這個領域同樣不例外。也正是這個優勢,中德這兩個工業基礎明顯不在一個層級的國家才能走到一塊兒。

相比制造業,我國在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並不明顯。而現在是兩化深入融合的時代趨勢,中國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相對優勢實現傳統制造業的彎道超車。

我國經濟轉型應從這些優勢出發,將信息化與工業化進程緊密結合,把兩化深度融合作為主線,同時將“互聯網+”融合滲透到制造業,以核心技術為突破口,驅動大規模市場創新,才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路線,才是中國特色的制造業升級轉型道路。

全球機器人市場格局

機器人的大致大類

從基本用途劃分,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其中,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軸機械手,是能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根據用途不同大致可以分為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噴漆機器人、處理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等。

服務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制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主要包括助殘機器人、家庭作業機器人、住宅安全機器人、娛樂休閑機器人、清潔機器人、醫用服務機器人等。

特種機器人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機器人,包括排爆機器人、偵查機器人、戰場機器人、掃雷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和水下機器人等。

工業機器人:增速快,主要來自於亞洲

從2008年第四季度起,全球金融風暴導致工業機器人的銷量急劇下滑。201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逐漸由2009年的谷底恢複,2011年全年銷售達16.6萬臺。201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略有回落,主要原因是電氣電子工業領域的銷量有所下滑。201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突破17.8萬臺,漲幅12%。

據IFR預測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漲幅高達27%,隨著全球制造業產能自動化水平提升,未來機器人市場保持高增長。另外,從地區結構上來看,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主要動力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和韓國。2014年全年亞洲大約有14萬臺工業機器人銷量,並且是刷新目前為止最高銷量記錄。

服務機器人:個人/家用機器人人增速快,專業機器人增速慢

服務機器人定位為服務於人類的非生產性機器人,主要有個人/家用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兩大類。服務機器人應用領域廣泛,包括家務、養老/親子、教育娛樂、殘障輔助、醫療手術、農業、國防應用和物流服務等。

根據IFR數據,2013年全年個人/家用機器人銷量高達400萬臺,比2012年增長28%,預計2014-2017年間個人/家用機器人銷量可達3100萬臺。

全球專業機器人2012年銷量20200臺,到2013年銷量達21000臺,上漲4%,但銷售額卻下降了1.9%。專業機器人中銷售占比較大的防禦機器人,2013年銷售9500臺,占總的服務機器人銷量高達45%。




從地域上看,日歐美三分天下

四大機器人企業巨頭,日本占其二

自上世紀80年代將機器人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以來,日本一直將機器人作為優先發展方向,其所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優勢,為該產業的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如今世界四大機器人企業巨頭中,日本獨占其二,發那克(FANUC)和安川電機(YASKAWA)在世界機器人市場的地位難以撼動。

FANUC是日本一家專門研究數控系統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數控系統生產廠家,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2014年10月30日東京國際機床展在東京召開,FANUC展示頂尖的產品技術實力。

YASKAWA公司主要生產焊接、點焊、噴塗、組裝等各種工業機器人,並已從工業機器人向服務機器人擴展。同時,積極擴張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市場。2014年8月開始銷售新款並聯機器人“MOTOMAN-MPP3H”,該款機器人更方便使用、更衛生,可用於食品、藥品及化妝品等小件物品的搬運、排列及裝箱等。

四大機器人企業巨頭,德國、瑞士各一家

歐洲工業基礎雄厚,德國KUKA、瑞士ABB在世界機器人四大企業中各占一席。為鞏固領先地位,歐盟不僅在“第七個框架計劃”和“地平線2020”項目中投入巨資用於機器人技術研發,還於2014年6月推出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SPARC”。

KUKA公司在2014年11月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發布第一款7軸輕型靈敏機器人LBR iiwa,該機器人具有突破性構造的7軸手臂,極高的靈敏度、靈活度、精確度和安全性,能夠與不同的機械系統組裝到一起,特別適用於柔性、靈活度和精準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如電子、醫藥、精密儀器等工業。

ABB擁有廣泛的產品線,包括全系列電力變壓器和配電變壓器,高、中、低壓開關櫃產品,交流和直流輸配電系統,電力自動化系統,各種測量設備和傳感器,機器人軟硬件和仿真系統,高效節能的電機和傳動系統,電力質量、轉換和同步系統,保護電力系統安全的熔斷和開關設備。2014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ABB公司推出本土研發團隊參與設計的一款雙臂機器人YuMi,該種機器人具有視覺和觸覺,配備力傳感技術,在人機互動中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

美國:工業機器人鼻祖,近年開始發力

作為科技強國,美國雖有造出世界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的榮耀,但由於當時對機器人前景看淡而沒能持續發展,終被日歐趕超。但是在2011年6月推出的“先進制造夥伴計劃”中,明確指出要通過發展機器人重振制造業。依靠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底蘊,近些年美國開始在機器人產業領域發力,百特、Adept等企業已有資本向傳統四大機器人企業發起挑戰。

中國要想在全球機器人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還需勤加修煉創新內功,堅持技術驅動。作為一種跨學科先進技術,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的突破,包括能源、材料、信息、生命科學及先進制造技術的支撐。

1)新型能源將有助於解決機器人的動力問題;2)新材料的使用有助於提升機器人的性能;3)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對機器人的控制系統至關重要;4)生命科學的發展有望使仿生學更多地運用到機器人產業,從而推動機器人“從機器到人”的轉變;5)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則可解決結構複雜機器人的制造問題,有助於推動機器人的批量化生產和普及。

國內機器人的需求來自產業升級、機器換人等

1)國內多領域自動化依賴程度日益增加。伴隨著中國企業互相競爭提高生產率,對工廠自動化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加,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內生需求刺激下,機器人進入更多領域。以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產業升級,對裝備化和智能化要求日益提高,是引入智能機器人的先發產業。另外,許多傳統產業都是機器人未來將大力拓展的市場,如家電、軌道交通、船舶等領域。

2)勞動力成本提高,機器換人潛力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一個原因是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由於年輕工人的態度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轉向其他行業,避免進入制造業,勞動力供給結構性短缺導致勞動力成本提高。另一個原因是政策驅動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人均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升,相反機械產品因技術進步而成本下降,人力成本和機器人價格一升一降提高後者經濟性。

3)收入水平提高,惡劣作業環境下的現實需求。人均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自2000年以來漲幅高達329.2%,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服務機器人未來有望成為新的消費點。同時很多惡劣作業環境、簡單重複的大量使用勞動力的地方也需要機器人代替人類。

4)老幼人口占比不斷加大,服務機器人作用凸顯。目前我國人口結構正步入老齡化階段,據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老年撫養比高達13.1%,比2010年上漲3.2個百分點。幼兒撫養比雖然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但也維持在20%以上。老幼人口數量居高不下,由此產生的服務機器人需求潛力很大。



政策暖風助力機器人騰飛

中央政策不斷跟進,機器人產業黃金期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王黎明4月28日稱,“中國制造2025”總體方案已經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將會很快發布。預計在即將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將是重點推動領域。“中國制造2025”可以看作是中國版的工業4.0,而機器人自動化正是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工具。

而5月1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標誌著機器人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正式放在了整個中國制造強國夢的路線圖中。

此前,國務院及國家部委曾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機器人產業化應用。

早在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指出將服務機器人作為未來優先發展的戰略高技術,並提出“以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為重點,研究設計方法、制造工藝、智能控制和應用系統集成等共性基礎技術”。

2012年4月,科技部發布《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規劃》明確“十二五”服務機器人重點專項將安排公共安全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平臺、醫療康複機器人和模塊化核心部件等4個方面任務。

同年7月,國務院發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領域要重點發展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的核心關鍵技術。科技部也於同年發布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要突破重點技術方向的重要基礎理論和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仿人、四足高端仿生平臺系統集成,引領服務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等多項目標。

2013年底,工信部出臺《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今年3月,工信部又印發了《關於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的通知》,並下發了《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通知》提出2015年啟動超過3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範項目,推動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初步建立,智能制造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初步成形。



地方政府大力投資,“機器換人”大勢所趨

機器人技術和產業鏈逐漸成型不斷發展,需求潛能日趨爆發顯現,加之國家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未來智能裝備替換勞動力投入的“機器換人”熱潮有望席卷全國,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目前在浙江、廣東等制造業發達地區已出臺“機器換人”相關措施,未來“機器換人”戰略是大勢所趨,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工業企業轉型的必然選擇。

浙江:浙江省政府早在2012年底就做出“全面推進機器換人”的決策部署,全省 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爭取在2017年內全面完成“機器換人”的現代化技術改造,每年投入不少於3000億元。2013年5月,浙江省正式提出“555”推進計劃,計劃在未來5年,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廣東:廣東省作為制造業大省,自2014年7月省內首份“機器代人”計劃在順德發布以來,東莞、佛山也相繼出臺了“機器換人”鼓勵措施。2015年4月,廣東省政府下發《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公布新目標顯示,2015年至2017年這三年期間,廣東省將累計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並挑選龍頭企業開展“智能工廠培育建設試點”,準備3年內投入9430億元用於工業技術改造。這些企業將集中在汽車和摩托車制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民爆、建材等行業。

產業園數量不斷突破:目前各地政府積極布局機器人產業園,工業機器人園區已經發展到40個以上,相當於平均每個省有超過一家工業機器人產業園。




國內機器人產業現狀

我國機器人起步晚占比小。國內機器人起步較晚,尤其在服務機器人領域,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才初步進入產業化階段。根據IFR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球最大市場,全年銷售5.6萬臺工業機器人,僅有大約1.6萬臺是國內廠商提供,國產占比28.6%,較往年有所增加但國產占比仍然在較低水平。

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整個機器人產業鏈條主要分為上中下三個層面:

上遊是關鍵零部件,包括減速機、控制器、電機伺服系統等;

中遊是機器人本體,即機器人設備制造廠;

下遊則是系統集成商,根據下遊客戶的具體需要將單元產品進行組裝。

目前國產機器人最突出問題就是無法掌握核心零部件技術,國內機器人產業相關的公司主要是做系統集成,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我國機器人擁有量小,增速快。中國的機器人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根據IFR最新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的制造業工廠中每1萬個工人對30個機器人,德國的比例是中國的9.4倍,日本則是中國的10.8倍,世界平均水平也是中國的兩倍多,可見國內機器人勞動力比率相當低。

但同時國內機器人數量實現爆發式增長,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統計,2013年我國新增機器人達到3.7萬臺,同比增長41%,2014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大約5.6萬臺,較2013年增長了51%。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預測,2017年之前中國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將成為世界第一。





我國機器人應用的重點行業

工業機器人在汽車、家電行業發展快,服務機器人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值得期待。

汽車是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領域。從全球範圍看,汽車工業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根據IFR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3年間,汽車行業每年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從大約2萬臺快速擴充到7萬臺,2013年全年汽車行業占機器人安裝總量的39%,比2012年增長4%,遠遠高於其他下遊行業。同樣在我國,汽車制造也快速實現自動化生產,包括鋼板的搬運、裝配,甚至打磨、噴塗大都由機器人完成,汽車工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

國內家電行業自動化升級已出發。海爾至今已有沈陽冰箱、鄭州空調、青島熱水器、佛山洗衣機四個互聯工廠,互聯工廠的特點是與銷售系統對接,用戶定制需求直接傳遞到工廠,實現定制化生產。廣東格蘭仕去年3月宣布斥資30億進行自動化工廠升級,實現產品從組件、總裝到入倉、倉儲、出庫的全程自動化。美的空調30周年媒體開放日消息,美的集團2012-2014年自動化累計投入10億元,未來五年還將投入50億元,自動化將在整個集團大規模地推開。

機器人+醫藥=未來人類的救世主。醫藥機器人主要用於傷病員的手術、救援、轉運和康複,是醫療衛生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內容。醫藥機器人具有使病患手術傷口減小、術後恢複快等優點。當前醫用機器人普及率還很低,並且安裝的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我國部分企業正積極布局醫藥機器人領域,隨著老年化社會的到來,醫護人員相對匱乏,醫用機器人作為新興醫護手段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如何投資機器人主題?

從資本市場來看,機器人指數成分股已突破50只,未來還將有更多企業涉足機器人概念。從實體經濟來看,國內機器人企業數突破500家,還有很多企業正在籌劃以工業機器人技術作為主要手段和途徑,由“中國制造”向“智造”轉型,機器人產業端欣欣向榮。

基於對國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積極看好,未來機器人概念股投資機會充分,我們可結合機器人應用的主要行業和機器人產業鏈的不同位置進行主題投資。

1)全產業鏈布局的上市公司,看好機器人、新時達、巨輪股份。2)重點在上遊布局核心部件生產的企業,重點關註匯川技術、上海機電。3)加大機器人本體研發、重點拓展下遊應用的公司,建議關註博實股份、亞威股份、科遠股份。4)集中於系統集成的國內企業,看好慈星股份。





機器人板塊投資回顧

資本市場機器人指數歷史表現回顧

機器人指數(884126.WI)成分股2013年2月26日發布時僅30只,到現在發展到51只成分股:其中機械設備行業33只成分股,占比65%;電器設備行業8只,占比16%;其余成分股分布在電子、計算機、通信、房地產、汽車、醫藥和有色金屬行業。

國內投資機器人股票的熱潮,應當屬於最近三年,13年之前並沒有發布機器人指數,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資本市場對機器人板塊的挖掘,或者上市公司涉足/轉型機器人業務的大量活動發生在最近三年。

基本面推動股價上漲是機器人板塊投資的核心邏輯,這個基本面包括了宏觀基本面、行業基本面,包括以機器人為原有業務的公司的向上發展,也包括原有業務靠近機器人或有所科研儲備的公司的產品/技術突破,還包括直接收購或者合資成立機器人公司的案例。

股價方面我們從2010年說起,彼時機器人板塊龍頭機器人(300024)剛上市。這六年中機器人板塊指數收益分別為98.2%、-33.6%、7.5%、46.4%、45.6%、159%。近2011年下跌,其中2015年(截止5月27日)顯然是大年。
[url=]B[/url]
機器人(300024)在六年中的收益分別為76%、-32.3%、52%、81%、78.4%和163.6%。其中2012年行業指數雖然平淡但是公司股價仍然大幅上漲52%。作為龍頭品種,五年多以來機器人明顯跑贏行業指數。

機器人和匯川技術、上海機電的不同之處

可能機器人(300024)屬於僅有的業務比較純正的機器人標的,它在行業發展中攢足了先發優勢,除了工業機器人,也包括在自動化裝配生產線、新能源汽車充換電領域多有布局和斬獲,從而在2012年整體並不理想的股市中逆市走紅。後來公司的特種機器人在軍工領域開始有所斬獲,包括數字化印刷車間的訂單,以及眾多的產品線,從而贏得了公司未來持續高增長的可能。

與機器人這個公司不同,2013年一戰成名的上海機電和匯川技術,都是基於傳統業務的外延,這個在機器人板塊中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兩家公司傳統業務都與電梯行業有關,除此以外可能還有印包機械、變頻器、電控器等等。這些業務與機器人有距離但也有不小的關聯性,從而拓展機器人相關業務變得順理成章。

正因為是傳統業務加新興業務,公司股價的催化劑除了受機器人概念的影響:比如上海機電13年和日本納博合作涉足精密減速機業務,而這個是我國機器人產業中尚待突破的關鍵零部件;還受到傳統業務景氣度變化的影響。

以電梯業務為例,受益於12年以來的房地產銷售回暖,上海機電和匯川技術的傳統業務在13年均有所回暖,從而增加了股價的彈性;同樣是因為市場擔憂地產行業的不景氣,14年這兩只13年的大牛股進入漫長的調整期。15年以來,負面因素基本消化,積極因素發酵,或剝離不良業務或新產品開始放量,都成為股價重新上漲的催化劑。

小市值公司依靠不斷並購做強做大

還有些公司自身體量有限,在最近兩年多不斷並購外延,從而支撐起不斷上漲的股價(相比較匯川、上海機電,體量小,新業務也處在更為早期的階段)。這些公司往往也是從其他設備商轉型過來,比如新時達原主業電梯系統供應商(控制系統、變頻器),13年末並購機器人公司,14年末又通過收購進入汽車工業機器人領域。比如博實股份,從石化工業的稱重包裝設備出發,原業務拓展至食品、飼料行業,又依靠大股東研發優勢,進軍工業機器人領域,而最近的股價大幅上漲和另一起並購有關系,進入醫療機器人領域。

再比如,亞威股份原為板材成型機床制造商,在11、12年景氣度低,後與外資合資成立機器人公司以實現線性機器人的生產本土化,並購三維激光公司進入激光產業鏈。科遠股份原為火電行業熱工自動化廠商(電產分散控制系統),開發出清洗機器人並且打算搭建智能工業雲平臺。

就未來機器人投資的看法,主要包括,1)抓住龍頭公司,多業務發展,有效平衡業績風險。2)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共振的公司。3)仍然有並購預期的相對小市值公司。


(來自長城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