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法律電商從業者們:是反省自己的時候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76

在筆者看來,如今再從行業的角度試圖拉開自己與競爭對手的距離一家舉步維艱已不再是良策。法律電商各大模式各有各的長處,本質的一些事情尚未發生改變,外表包裝下的糖果炸彈的效果已經不再那麼明顯。在這樣的現狀下,法律電商經歷了初期的發展之後,已經達到了一個共榮共生的階段,從業者們也應該從公司、從產品、從個人開始自我反省,互相學習互相進步,以求法律電商大市場的發展空間不斷擴大。下面小謙將從筆者關注法律半年有餘所瞭解的一些案例,來給大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留下一個參考,並對整個法律電商行業的發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市場大不用再多說 你能覆蓋的市場有多大?

筆者最初關注法律電商領域的時候,也有引用過國家相關機構或者權威數據統計公司發佈的報告內容。在當時法律電商才剛剛進入大眾視野之時,引用這些權威的數據證明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能夠得到認可的很有必要,但如今法律電商已經經歷了初期的發展,在業內有一定的知名程度。誰不知道偌大一個中國,身處法治社會當中不會有法律方面的需求?人口基數直接決定了我國法律市場的龐大的規模,人人都能想得清楚的東西,在法律電商如今發展放緩的階段還有什麼必要?

因此,小謙認為法律電商從業們目前首要的自我反省任務,就是看看你為什麼還要不停的聲稱中國法律市場多麼龐大。法律市場很大,但這並非和法律電商的發展情況有和自己的聯繫,你需要說明的是你們法律電商目前能夠覆蓋的用戶佔據了整個法律行業市場的多少,這樣的數據是不是可以證明你們的模式要更加接地氣,受歡迎一點?


為什麼你覺得律師很傲嬌?

經常看的很多法律電商都標榜自己已經和幾千幾萬名律師達成了合作關係,但那些只是將律師的信息收錄了就算是簽約合作了的法律電商們,你這些律師在平台的活程度如何?他們是法律業界是處於哪個階段?他們是如何看待與你們平台的合作關係?

經常聽說法律電商業內的人說那些有名的律師很傲嬌,難談合作。的確也是啊,人家有證有名聲,工作多是人家主動找他,又不是他去求著案件打官司,你作為一個並不能在實際上的利益給他帶來多大好處的平台,他憑什麼要有事沒事就來作為律師一方來支持你呢?

法律電商一方面在喊著要「讓人人都打得起官司」,另一方面還只是在不停的拿出虛擬包裝後的資源來討用戶歡喜,本質上應該要不斷平衡平台發展中律師和用戶的發展關係的時候,卻並未有一個對律師而言比較客觀的合作標準,這讓處於法律電商後方的律師團的力量也變得有些空虛起來。

那些剛剛入行或者找單子不容易的律師,多一個渠道是一個渠道,被你們收錄他們的信息很自然,並且初期的時候也願意來關注關注,甚至在你和他們簽約之後安排他們沒事的時候給用戶普及一些法律知識,解答一些法律理論問題,在分享的過程當中律師也還是可以學到不少的。目前這樣的一個體系,綠狗網、法律貓、法鬥士、大狀網、華律網、匯法網、110網幾乎都有在做,但這只是滿足了律師團隊的一部分,宏觀上法律電商們的此舉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而這一完善的空間所需要的靈感,可能就來源於那些傲嬌的律師。法律電商本身是可以作為一種樹立律師個人品牌的媒體平台的,媒體所賴有的影響力幾乎是他們生存的根本。當一家法律電商平台自身擁有一定影響力之後,他們不僅可以為律師個人打造品牌,還能夠收錄律師的行業發展情況,對用戶參考該位律師提供更好的標準,這樣一種在網絡上難以刪除的記錄是一把雙刃劍,越是那些有名不愁單子的律師,他們崛起的過程中已經深知名氣和資源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如果法律電商平台能夠更多地給予他們個人品牌樹立的幫助,他們也將認為法律電商平台對於他們更有價值,也不會被表面的那些與錢直接打交道的單子所迷惑,從而誤判法律電商。說到此刻,不少法律電商從業人士一定會指著筆者鼻子罵:你這傢伙,平台品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為什麼你們法律電商的平台品牌做不起來?

品牌難做,人人都知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大多數法律電商行業真心是沒有在品牌上做出太多的嘗試,太大的努力,甚至一直被互聯網人看做是未來甚至當今主潮流的移動互聯網,他們也僅僅只是報以觀望的態度,或者只是加入卻不運營,這樣的舉動難道就是你們所說的品牌難做的理由嗎?

從《如何打造中國法律電商領域的legalzoom?》一文開始,小謙關注法律電商行業也有一段時間了,也採訪過易法通、法鬥士,並且和多位法律電商從業人士交流過法律電商的發展以及當前發展的一些困難。在這個期間,小謙也曾長期保持對法律電商業內發生的重大動態的關注,但發現已經傳得神乎其神的移動營銷,竟然被大多數法律電商們冷落。

當筆者在微信上搜索公眾賬號「法律電商」之時,只能搜索到兩個賬號,「法律電商」這一賬號竟然是沒有推送一條信息,至於後面的力格法律電商和「服務於中小企業的法律電商」,看到最近的一篇文章的推送日期之後,筆者真心懷疑我是不是已經穿越了。

誠然,法律電商只是一個代名詞,很多人做的法律電商的事情卻不叫法律電商。於是筆者在搜索「法律」的時候,還是發現了不少賬號,但卻似乎無法找到有特色的。縱觀筆者也聽說過的那些法律電商們,法律貓、法鬥士、大狀網、華律網、匯法網、110網、易法通、綠狗網,這麼多的法律電商當中竟然只有易法通、法律貓、110法律網、法鬥士、綠狗網開通了認證的微信公眾賬號。

至於長期能夠堅持更新,這五大微信公眾號中竟然只有一家。出於行業發展的角度,我真心希望法律電商們可以好好運營下微信,並結合移動營銷的其他渠道,更好的提高自己平台的品牌曝光,從而通過更好的提高法律電商平台的品牌影響力,更有利的搞定那些如今我們覺得傲嬌的律師,維護好平台中用戶和律師的平衡,制定出更加公平的合作標準。


我並非來砸場子 淺談我對法律電商品牌發展的建議

其實我對於法律電商行業的意見遠遠不止以上幾點,但我本意並非來唱衰法律電商發展,來砸場子,所以此次小吐槽到此為止。作為一個看好法律電商行業發展的人,我想結合以上我對法律電商的一些吐槽來談談我對法律電商品牌發展的一些建議。(主要是理念上的)


1、攜手共贏 先聯手做大行業影響力再發展

要說模式,目前來說法律貓這樣的淘寶式中介模式,好處是資金壓力相對小,可能是當前最有生存能力的模式,而法鬥士的垂直搜索模式,更是能夠結合用戶在搜索引擎以及去哪兒那樣的垂直搜索引擎的使用習慣的過程當中,更好的檢索到法律方面的線上信息,而綠狗、易法通他們目前賴以為生的主要業務可能還是模仿國外放出上市訊息,最終卻並未上市的legalzoom。

這三大模式,是如今新興的法律電商行業當中主要的模式,各有好處。但你要直接分出誰更好,真心困難。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律電商內鬥也是非常嚴重,整個法律電商行業都沒真正興起起來,內鬥自損精力和資源嗎?不要再說自己的模式與其他競爭對手的模式相比,如何如何好。沒有一個大的市場,再好的模式也是夢中蝴蝶,極易消失。

目前主流的法律電商平台,都是在燒著投資人的錢,你們拿著投資人的錢在內鬥,你當你背後的投資方是BAT那些巨頭,錢多沒地方丟啊。所以與其內鬥,不如合作共榮,先共同努力學習讓法律電商行業受到更多人的認可,而這一個,有意義的行業分享會是可以有的。


2、法律電商一定得嚴肅嗎?先嬉皮一點吧!

上述筆者在微信公眾當中搜索法律電商行業相關賬號的經歷,曾經和法律電商行業的從業人士有過交流,面對法律貓那種以賣萌的方式普法做微信,他甚至還想要譴責一番。

他覺得法律行業是一個氛圍嚴謹的行業,法律貓那種切熱點賣萌簡直就是在丟法律電商的臉,顯得自己不專業,法律電商要凸顯出自己的專業性。他說他們曾經也在微信上做過嘗試,但因為轉發閱讀效果不太好,他們人手也還不夠,就暫停了。

對此,我當時是覺得之所以法律電商們並不熱心的微信上和其他行業一樣過多的運營,就是因為覺得法律電商一定要做專業,凸顯專業的一些因素當中,嚴肅的品牌形象非常重要。

我不知道其他的法律電商從業人士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我覺得法律電商的專業性壓根就是扯淡。幫我們用戶打官司的是法律電商嗎?不是!法律電商作為一種中介,一個平台,要注重平衡。

這一平衡,我理解為帶著法律界的那些基礎知識,用接地氣得方式親近的傳遞給用戶。沒人喜歡那種板著臉皮的人,目前的法律電商是把律師界那嚴肅的氛圍都搬過來了,還要接一接地氣,弱化一些嚴肅的效應,讓用戶可以更好的知道你們平台是做什麼的,能給他帶來什麼幫助啊。

我曾經建議過法律電商從業人士要緊密地結合社會熱點,借勢營銷努力打造事件營銷,這樣的一種目標對於大多數並沒有專業的營銷團隊的法律電商而言,很困難。當時我提出這一意見的初衷,就是希望法律電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更好的走入用戶的心中,法律需求不是剛需,有些人一個月要用上數次,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用不著,但如果你能夠用最省錢的方式高效率的讓消費者們都知道用法律電商可以找到高質量的律師為其打官司,價格還要比線下律所更便宜,這就能夠擴大整個法律電商的覆蓋領域啊。

所以,我希望那些覺得法律電商應該要非常嚴肅的從業人士,你可以不用微信為其品牌助力,你也可以不學你競爭對手嬉皮點微信風格,你更可以完全忽略移動營銷對你法律電商發展的幫助,但你一定不可以太過嚴肅,你一定要弱化你嚴肅的屬性,通過嬉皮、搞笑等個性化形象的塑造,接地氣得走入人心。


3、法律電商的媒體曝光少不了

在線上做法律行業的事情,法律服務都價格的確是低了,如果你們可以保證法律服務的質量不會太多降低,但是你的用戶他們知道你的法律服務性價比要比線下高嗎?

產品是重要,抓住機會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一個人人都有可能是你潛在用戶的情況下,通過媒體等傳播優質渠道,讓你的產品你的服務你所能夠帶來的附加價值被更多人知道非常重要。但顯然,在現在的很多明明可以借勢的社會事件當中,不少法律電商縱然做出了法律公益事業,但著力點還未把握好,也沒有運用下借勢營銷對法律電商的幫助。

小米微博微信的社會化媒體營銷團隊有數百人,這在很多人分析小米成長過程的時候,看做是小米能夠打出這麼大聲勢的重要決策。但如今大部分的法律電商還沒有相對全面的營銷團隊,這或許受到很大的資金方面影響,可這個方面的確還是應該行動起來的。

法律電商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如果眾多從業者們可以在內部、外部都做出更多的分享和交流的話,攜手共進之下,或許大家活得也要更為容易些!經過了2013年的起步期,不少拿到了風頭的法律電商們並未給大家證明,證明他們拿到錢和沒拿到錢有什麼區別。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說阻礙大多數法律電商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已經並非資金問題,而在於整個法律電商行業內在的一些問題呢?筆者認為這幾個問題值得深思,也不禁想要感嘆法律電商從業者們,也許已經到了反省自己的時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