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應該到中國找份工作」——專訪搞垮巴林銀行的「魔鬼交易員」尼克·利森 東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24003427.html

 

■「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塗,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後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有一次我在英國的一場演講中,主持人介紹我時發生口誤:『有請混蛋尼克·利森』。我並不介意,知道自己發生多大改變的只有自己。」

 

■「任何違背國家法規和金融規則的行為都應受到懲罰。在這方面,不應該對國有企業網開一面。」

□南方週末記者 張華  連線愛爾蘭 發自廣州  http://www.infzm.com/content/58475


「魔鬼交易員」尼克·利森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成為年輕人尼克·利森(NickLeeson,簡稱尼克)搞垮巴林銀行的導火索;十六年後,有人開始擔憂又一次大地震會不會讓新的尼克.利森浮出水面。

而尼克,曾經的「魔鬼交易員」、著名的「金融流氓」,「剽悍」的人生因為那樁轟動全球的醜聞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如果沒有1995年的日本大地 震,」尼克在電話那頭沉思了一下,然後對南方週末記者描繪了一個想像中的場面———「現在的我應該是投資銀行的高層,每天作出重大決策,儘量規避風險,並 且嚴格自律。」

今年44歲的尼克在有些禿頂,他曾是全球金融市場上的焦點人物之一———他28歲時一手搞垮了有230多年歷史的歐洲老牌商業投資銀行巴林銀行 (BaringsBank)。他因此臭名昭著,被稱為「金融流氓」,並鋃鐺入獄,先是在德國監獄服刑9個月(因為事件敗露後他曾逃往德國),然後轉到新加 坡監獄繼續服刑3年7個月。

儘管尼克出獄後完成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RogueTrader)一書被拍成電影《魔鬼交易員》後廣為人知,但他在監獄服刑過程中曾嘗試 自殺、身患癌症、與妻子離婚等連環畫式的個人遭遇,卻鮮有人知曉。而他出獄之後,用他一位朋友的話來說,「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甚至去攻讀了一個心理學 學位。

尼克曾在愛爾蘭一家足球俱樂部任CEO,今年1月辭任。他現在穿梭於世界各地,像「巴菲特午餐會」一樣,參加一些商務晚宴並發表演講,其主要談論的話題是金融風險管理。這些活動也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1年4月,他多次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的連線及郵件專訪,深入談及他被改變的人生。

 

「我不是麥道夫」

今年3月中旬,美國《華爾街日報》一位記者在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日本地震:新的尼克·利森正在潛伏?》。這位記者在文章中稱,「雖然歷史不可能再以同樣的方式上演,但是在災難當中,總會誕生一批瘋狂的金融賭徒。」

「任何巨大的市場波動中都有可能使一些非法交易員們浮出水面,」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尼克對上述文章的看法時,他這樣回答,「我當年隱瞞交易的第一 天,就非常害怕會在24小時內被逮捕,可我的貪婪使我上癮,我一邊繼續非法交易,一邊生怕敲門聲響起甚至幻覺中有人來敲門,奇怪的是你忍耐了幾週後放鬆了 警惕,逮捕令卻在接下來的一個關鍵日期或事件中姍姍來遲。」儘管時間過去了16年,但尼克回想起1995年的經歷時仍心有餘悸。

他是一個英國泥瓦匠的兒子,母親在他20歲時去世;他從沒讀過大學,但這並不影響他事業上的一帆風順,他22歲進入巴林銀行,25歲(1992年) 即被巴林銀行派往新加坡分支機構任總裁。「我感覺我站到了『人生階梯』的高處。」尼克說。新加坡國際貨幣期貨交易所(SIMEX)之前的交易是每天兩千多 筆,而在巴林銀行等幾家巨頭的到來之後,每天的成交量暴漲了近十倍。彼時的交易系統顯然無法和如今相比,死機是家常便飯。

彼時尼克手下一位女交易員有一天在交易中出了個小錯,他並沒有向巴林銀行總部匯報,而是私自新開了一個名為「88888」的非法賬戶用以掩蓋事實 ———亞洲文化中「8」是個非常吉利的數字,尼克顯然也受此影響。「我想我不是一個愛說謊的人,」尼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實際上查出來這個賬戶太容易 了,一個小學生都可以做到,但前提是———有人來查。」到1993年5月的時候,這一賬戶除為他填掉2500萬美元的損失外,還淨賺25萬英鎊。

按說此時尼克完全有理由關掉它了,但他沒有這樣做,由於彼時日本政府多次實施經濟刺激措施,甚至公開宣告日本經濟已經「走出谷底」,尼克於1994 年大量買進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和看漲期權,同時又在對日本債券和短期利率期貨市場進行價值約200億美元的空頭交易。可是,這個聰明絕頂的傢伙遇到了 無法預料的事件———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爆發7.3級大地震,尼克手中的金融衍生品的價值走勢與他之前的預計完全相反。2月27日,尼克 「88888」賬戶上累計損失超過8.6億英鎊,巴林銀行最終申請破產,後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賣給了荷蘭國際集團(ING)。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後,我並沒有像《華爾街日報》記者一樣想起來當年自己的經歷,」尼克說,「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塗,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後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可尼克對金融業的迷戀仍是深入骨髓。在他入獄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還幻想過,如果巴林銀行的「底子」厚一些的話,就算查出了他的非法賬戶和巨額虧損,也許還會給他一次機會,而不是申請破產。「我現在再也不做這樣的夢了,人不能沒有底線。」

尼克後來在讀心理學學位時的2001年,英國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IvanTyrrell)對他說,「說不定再過十年,巴林銀行的倒閉只會被看作 是歷史事件,而不是金融醜聞。」當時尼克駁斥了伊凡這一說法:「醜聞就是醜聞。但我必須改頭換面,哪怕教科書上給我的標籤可能永遠是『金融流氓』。」

尼克到現在仍持這一觀點。他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現在一些商務晚宴中會碰到巴林銀行的前職員,他會坦誠地說當年自己犯下大錯。「有一次我在英國的一場演講中,主持人介紹我時發生口誤:『有請混蛋尼克·利森』。我並不介意,知道自己發生多大改變的只有自己。」

不過,尼克並不樂意將他和3年前被查處的因操作「龐氏騙局」詐騙金額超過600億美元的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相提並論。「麥道夫的金融詐騙案是徹頭徹尾的欺詐行為。」他說。

  

監獄是個「好老師」

電影《魔鬼交易員》中有一個場景,「尼克」被捕前在法蘭克福機場,仍是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與手勢。「這個情節純屬虛構,」尼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怎麼可能有那麼堅強。當年那個非法賬戶剛開始虧損時,我就害怕地撕咬自己的指甲了,更別提我被正式逮捕後。我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脆弱,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讓我痛哭流涕:我在德國監獄的前6個月當中,幾乎每天都會哭,有時為家人哭,有時為自己哭,有時純粹為了哭而哭。」

事實上尼克在德國服刑時的條件還算不錯:牢房中除了床之外,還有電視機和收音機、報紙和圖書,甚至還有一台筆記本電腦,其它物品亦可向法院提出申 請,法院根據其緊要性程度決定是否准許提供。但是,由於歐美媒體彼時推測尼克的刑期有可能是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八十多年,他一度感到萬念俱灰,「我曾 想過付點錢給我熟識的兩個之前是黑手黨成員的意大利獄友,讓他們幫助我在浴室自殺。」當後來他被引渡到新加坡並最終被告知自己的總刑期為4年4個月時,他 內心的恐懼感才減弱。

儘管新加坡監獄的條件遠比德國監獄的條件艱苦得多,幫派鬥爭也很嚴重,但尼克幾乎沒有再哭過,除了他覺得刑期在可接受範圍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 覺得「在亞洲文化中,愛哭的男人很丟臉、沒面子」。不久後,自他來新加坡服刑不久後就越來越少聯繫的妻子,宣告他們之間6年的婚姻正式結束。更糟糕的是, 他隨即又被診斷出患上了直腸癌。

尼克說,不知道投資銀行中別的經理人是什麼樣的一個排序,在他的心目中,同事和客戶的位置,要次於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地位———儘管他和妻子間的感 情基礎並不牢固,他也曾出過軌。所以他一開始有些絕望,但想想中國古話「己所不欲,毋施於人」,以及獄友中有患艾滋病者,有患嚴重肺結核者,家庭不幸者更 是比比皆是的情景,他反倒「釋然」了一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三十而立」後的他正在蛻變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他堅持每天讀書和寫作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我讀過好幾本湯姆·克蘭西(美國軍事作家)的小說,」他說,「不管好看不好看,至少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 力,讓我以為自己身在別處。」尼克得知手術將在兩天後進行的1998年8月9日,正好是新加坡國慶日。這廂是新加坡舉國歡慶擺脫英國統治贏得獨立,那廂是 一個英國的著名金融罪犯在新加坡監獄醫院中等著癌症手術的進行。「很多時候,我自己通過閱讀以瞭解更多關於癌症的知識,之前在這方面我完全是個白痴,」尼 克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這就像投資一樣,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對事情的趨勢就越明白。」

最終的結果是經過化療後,尼克奇蹟般地起死回生。他打趣稱當年自己是新加坡監獄中「職位最高的『白領』」。1999年7月3日,他獲准出獄。一般來說,囚犯一大早就會急不可待地逃離大牢,而尼克一直到中午才離開,原因是他被要求銷毀他在獄中寫下的所有日記。

回到英國後的尼克感覺自己像個外星人。「我可能是知道英國『波霸喬丹』凱蒂·普萊斯(KatiePrice)是誰的最後一人,」他說,「我最開心的 一件事是出租車司機問我要去哪兒,除了監獄,去哪兒都行啊。」在解決了一下壓抑已久的性需求後,尼克說他必須重新開始新生活了,「一個人必須有自己明確的 目標」。

  

「或許我應該到中國找份工作」

尼克剛入獄和剛出獄時,英國媒體都曾掀起過混戰。英國媒體曾在新加坡媒體上刊登廣告,只為尋找知道更多關於這一「金融賭徒」故事的人。而尼克回國時 的航班上,同樣坐了不少媒體記者,以便能提早從他口中挖出一些「內幕」。尼克對此既悲憤又感激。悲憤在於,個別記者給他「製造了麻煩」,譬如有記者聲稱尼 克的一個秘密銀行賬戶裡還有數百萬英鎊的資金;感激則在於,他回到英國後的「第一桶金」是《每日郵報》為一篇獨家專訪支付給其的「6位數的酬金」(幾十萬 英鎊)。

尼克出獄後所寫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曾暢銷一時,版權被賣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尼克他這部分的總收入時,他仍然有些閃爍其詞,「總計是7位數吧(幾百萬英鎊),可扣除了我當年案件的訴訟費用等支出外,就所剩無幾了。」

「至於電影《魔鬼交易員》,我沒有從中獲得一分錢的報酬。」尼克接著說。而對於有媒體曾報導稱,尼克當年的頂頭上司———巴林銀行彼得·諾裡斯在銀 行破產後在倫敦開了一家電影院,且《魔鬼交易員》正是在他的電影院裡首映,尼克給予了否認,「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彼得先在一家葡萄酒莊幹過一陣,然後又運 營約翰·布朗出版公司一段時間,最近他好像要開辦一間私人銀行。」他說,「當年電影的私人放映會,我邀請了包括彼得在內的三十四個朋友一起參加,但據我所 知彼得很早就離場了。」

尼克後來到英國米德爾斯堡大學讀了一個心理學學位。他和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便是在這裡認識的,伊凡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幫助尼克重新發現自我, 並稱尼克傳奇經歷和蛻變是現代版的《一千零一夜》。尼克也是在大學認識自己現任太太奧娜的,他們婚後生有一子,加上奧娜和前夫的兩個孩子,尼克一家五口現 在生活在愛爾蘭。「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他說。他表示自己現在不關注個股,只是密切關注大宗商品如黃金和原油等投資品種。

2005年尼克開始擔任愛爾蘭一家名為戈爾韋聯(GalwayUnited)的足球俱樂部的總裁,直到2011年1月他卸任這一職務。他說他已經 「擁有了足夠多的東西」,希望能夠專注於自己真正感興趣併合適他的方向做事。他現在主要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參加一些商務宴會並發表演講,他沒有具體加盟哪一 家企業,不過他的活動均由英國一家名為NMPLive的頂級演講機構安排。

「中國不是有句諺語叫作『失敗是成功之母』嘛,」尼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是一種很嚴肅、真誠的心態參加每一次宴會的,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經歷為 例,和大家探討風險防禦和金融監管。金融醜聞不斷發生,我絕非故意拿搞垮巴林銀行這一事實作噱頭或炫耀,我只是希望人們重視我做錯的地方,無論是個人的失 誤還是從一個組織的角度反思巴林銀行的倒閉。」但他也遺憾地表示,他在所有的課本和報導中都會成為反面的例子。

不過,讓他感到高興的是,他的一個好友的兒子在課堂上聽到巴林銀行倒閉的細節、老師稱尼克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時,他竟然站起來反駁老師說:你說的未必完全正確,我認識他,沒你說的那麼壞。

如果讓尼克給年輕人一些忠告的話,他說他會說「不要不懂裝懂」。「在面對自己不能應付的局面時試著虛心地詢問別人的建議,那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我當年可以勇敢一些」。

當談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尼克稱從金融機構到監管部門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激動地談論愛爾蘭:「愛爾蘭的情況太糟糕了,某些槓桿融資 租賃的做法從一定程度上說是違法的、可恥的。」巧合的是,就在南方週末記者採訪尼克的4月18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調降愛爾蘭多家金融機構信用評級。

近年來,發生在中國的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同樣頻繁且規模巨大。值得關注的是,東方航空、中國遠洋等一些央企發生金融醜聞時,幾乎沒有人受到牽連,更 別說入獄,它們甚至還能繼續巨額的財政補貼。「任何違背國家法規和金融規則的行為都應受到懲罰。在這方面,不應該對國有企業網開一面。」尼克說。

不過並非沒有例外。2006年3月,因擅自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導致5.5億美元巨虧的中國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入獄,陳成為第一個因觸犯新 加坡法律而被捕的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總裁。「我知道陳久霖事件。新加坡的監管尚且不夠完善,全世界別的地方的監管能好到哪裡去呢?如果不是中航油新加坡公 司,而是中國國內公司,結局是不是又是另一種情形呢?」尼克把皮球踢了回來。

得知陳久霖出獄一年後,於2010年出任一家中國央企子公司(葛洲壩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後,尼克有些吃驚,他以半嚴肅半調侃的口吻說,「看來我應該去中國找份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90

2014-08-09 by cara《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讀後感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2v19t.html

  本週閱讀了《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一書,書很古老,1996年第一版,講的是轟動一時的英國老牌貴族商業銀行因交易員尼克·李森個人暗箱操作而破產倒閉的事情。

  80年代,亞洲經濟崛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相當迅速,巴林銀行順應形勢,在亞洲的金融業務也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在繁榮背後,巴林銀行在亞洲的管理卻隱藏著混亂無序的隱患。

  在這種情況下尼克李森被派到雅加達的巴林銀行分部。他憑藉自己的耐心、毅力、高超邏輯推理能力,在不到一年時間裡,成功地將巴林銀行的收支差從一億英磅降低到一千萬英磅。1992年,25歲的尼克李森憑藉出色的業績出任新加坡分行期貨公司的總經理。開始時,銀行主要是通過為客戶提供期貨交易服務賺取佣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在頻繁的數據交易中。其手下的一位新僱員金姆·王由於誤將客戶購進20份合同執行成了賣出20份合同,由此造成公司2萬英鎊的損失。事發後,尼克·李森為了保護自己的僱員不被解僱,擅自設置了一個秘密帳88888存放這一錯誤數據,並且表面上偽造了指令已經被正確執行的假象。好心的尼克李森在月末平帳前用自己的獎金填補了這一損失,而沒有按規定向上一級匯報。

  這一先例一開,也就奠定了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基礎。在之後的時間裡,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將自己或者僱員的失誤隱藏進88888這個秘密賬戶。但是憑藉其高超的期貨交易經驗和技巧,加之一點運氣,也曾一度扭轉該秘密賬戶的虧空甚至略有盈餘。他甚至由於出色的交易操作而成為期貨、期權市場人盡皆知的神話人物。

  但是,好景不長。之後一次不經意的失誤造成了幾百萬美元的虧損,自負的他像往常一樣將該錯誤放入88888賬戶,力求在之後的交易中憑藉一人之力彌補虧空。之後的2年內,尼克李森以其高超的帳務處理技巧,欺上瞞下,躲過了上級嚴密的內部審計程序,冒著巨大的交易風險以期搏取利潤彌補已經造成的損失,但卻是事與願違,交易越做越大,也越虧越大,最終竟然給巴林銀行造成了多達兩億英磅的巨大虧空!事態已經嚴重超出了他可以控制的範圍,於是尼克·李森扔下一堆爛帳攜妻逃跑,最後落網於德國法蘭克福機場。他在監獄中以自傳的形式詳細描述了這幾年的交易員生涯,之後出版為該書。

  讀後,我有以下幾點感觸

  1.首先,每一個工作者,不論是位高權重還是身處基層都應該認真仔細對待自己的工作,因為每一處細節都可能會決定一個企業的未來成敗。謹記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2.一個人犯錯誤是難免的,但重要的是看我們對待錯誤的態度。如果像尼克·李森一樣,出於一種虛榮或對個人能力的自信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隱瞞損失,虛報業績,其結果只會讓損失越來越大,最終不可控制。於我們,平時應當積累技巧預防失誤的發生,即便在失誤發生之後,也應當以最快的速度發現失誤、改正它來及時止損。

  3.在尼克·李森出現第一筆交易失誤之後的幾年內,賬戶漏洞越來越大,他憑藉職務之便偽造業績、編織一個又一個謊言來欺騙上下級、銀行、審計機關、客戶,然而卻幾乎沒有人在東窗事發之前提出明確的質疑。正是這種模糊的監管和不負責任的領導、審計行為滋生了尼克·李森的僥倖心理,為其之後的荒誕交易鋪就了深淵。我們知道,一個企業擴張階段特別容易出現管理鬆動的情況,但是放的權力越大越需要嚴格監管賦於權力的同時不能沒有制約。只有兩者平衡,才能杜絕此類事務發生。

 

  以上便是本人《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一書的讀後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78

巴林控4美國記者非法集會

1 : GS(14)@2016-02-18 00:36:50

■錫特拉周日有反政府示威,有人向警方裝甲車擲漆油瓶。路透社


巴林警方控告四名採訪阿拉伯之春五周年活動的美國記者參與非法集會。他們經審問、落案起訴後,獲釋等候調查。三男一女記者周日先後在首都麥納麥以南的什葉派社區錫特拉(Sitra)落網。警方首先拘捕一名攝影師,再在檢查站拘捕另外三人。內政部指他們分別在上周四、五以旅遊簽證入境,部份人任職國際傳媒而未申報,更涉嫌煼與非法集會,其中一人戴口罩蒙面,與錫特拉其他「暴民」一起襲警。他們獲釋後,隨即到機場等候飛機離開巴林。



阿拉伯之春5周年

被捕女記者是愛達荷州自由身記者戴爾(Anna Day),專門報道中東、北非、印度等地新聞,曾向《赫芬頓郵報》、《紐約時報》及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等投稿。美國保護記者協會(CPJ)指當地仍有至少六名記者因工繫獄。巴林規定,外國記者入境採訪前須先申請特別傳媒簽證,但消息指申請門檻高且諸多限制,因此自由身記者大多以旅客身份入境。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示威浪潮蔓延至巴林,在當地佔多數的什葉派發起大規模示威,要求遜尼派王室賦予他們更大政治權,惟政府在沙地阿拉伯和阿聯酋介入下,成功平息示威。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7/194940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0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