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尋訪賢成礦業定增項目 一次難忘的盡調經歷與反思

http://xueqiu.com/k?q=%E5%AF%BB%E8%AE%BF%E8%B4%A4%E6%88%90%E7%9F%BF%E4%B8%9A%E5%AE%9A%E5%A2%9E%E9%A1%B9%E7%9B%AE
查看原图上圖攝於2011年5月,青海錫鐵山。

2012年6月26日,停牌將近一個月的賢成礦業所披露的三則臨時公告,讓依然沉浸在「10轉7」爆炒浪潮中的參與各方眼前一黑——

15億募投資金成了「唐僧肉」

廣西梧州萬秀區人民法院於2012年4月23日根據有關原告申請,以公司關聯企業逾期不歸還借款本息及公司控股子公司青海創新礦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新礦業」)為其借款提供擔保為由,在公司及創新礦業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凍結了創新礦業募集資金專管賬戶中合計共2.4億元的募集資金。

同時,廣西梧州萬秀區人民法院、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和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等三家法院於近期通過中登公司上海分公司凍結了公司控股股東西寧市國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寧國新公司」)所持有的公司絕大部分股權。

然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創新礦業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凍結了創新礦業募集資金專管賬戶中合計共2.4億元的募集資金;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賢成礦業甚至還發現有人以公司名義,執行了對創新礦業募投項目施工方三門峽化工機械有限公司、格爾木海刻麒機械工程有限公司帳戶在農發行格爾木支行開戶和共同管理,通過上述兩家公司帳戶向「賢成礦業」提供的帳戶分別轉付給賢成礦業大股東,佔用了上述兩公司工程款伍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被莫名其妙地凍結了募投資金2.4億元的賢成礦業控股子公司創新礦業,原來不過是賢成礦業2011年剛剛通過定增募資15個多億再增資的方式攬入懷中的新玩物——「循環經濟項目」。

在上述事項正式浮出水面之後,賢成礦業危機迅速被引爆,曠日持久的發酵以後依然看不到最終的結論。而通過已經披露的核查情況來看,圍繞整個危機的風暴眼恰恰就是2011年剛剛通過定增募資實現控股的創新礦業——創新礦業正在實施一場聲勢浩大的「循環經濟項目」,總投資19.26億元!

根據保薦機構西南證券核查結果,截至2012年8月31日,創新礦業累計支出募集資金11.33億元,結餘募集資金僅剩下3.73億元。其中,2012年度僅僅向三門峽化工機械有限公司和格爾木海刻麒機械工程有限公司就分別支付了4億元、2.2億元。但對於上述巨額工程款的使用是否合理,保薦機構西南證券的調查卻吃了個一鼻子灰……

面對15個多億元的增發募投項目所出現的資金黑洞,賢成礦業近半年來的這一切危機都只是偶然出現的嗎?其實,早在2011年5月11日披露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的時候就埋下了罪惡的種子,看似偶然的背後實則是一場精心佈局的陷阱。

緊隨其後的2011年6月8日,我和我的同事郭新志發表了歷時十天十夜在茫茫戈壁灘上潛伏的調查結果——《募集15 億涉礦 ST 賢成漲停背後藏風險黑洞》,分別就「原料運輸兩頭受堵 賢成擬注資產盈利堪憂」、「與中農集團不歡而散」和「管理混亂」等系列嚴重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相關稿件可百度《募資15億涉礦 ST賢成漲停背後藏風險黑洞》、《原料運輸兩頭受堵 ST賢成擬注資產盈利堪憂》和《管理混亂 中農集團退出增資》等)。

遺憾的是,賢成礦業在當地政府等力量的作用下,迅速成立聯合調查小組追查我們的暗訪行蹤和追究相關受訪官員責任,並通過一則編號為「2011-017」的澄清公告輕鬆否認了相關事實,最終讓2011年15億多元的募投資金被巧立名目地揮霍、佔用甚至變相套出,真正用於募投項目工程的少得可憐,而多少不明真相的市場參與者則用血汗錢來埋單。

我們如何做創新礦業的盡調?

回到創新礦業這一案例的調查過程中來看,我覺得其中的艱辛、困苦甚至危險,都很難用文字來描述,但我很樂意跟大家分享其中因曲折而精彩的十天十夜。太難得的一次經歷,所以恍如昨日。

接到出差通知以後,下載了賢成礦業的非公開發行預案就奔赴機場,在沒有深入事件本身的情況下就趕到了西寧。連夜在酒店啃預案,再結合預案中提到的一些情況展開網絡調查,漸次清晰的一個輪廓是——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不超過15.5億元對創新礦業進行增資,扣除發行費用後的淨額15.04億元用於循環經濟項目。而創新礦業則是深藏在柴達木盆地茫茫戈壁灘某個地圖上都不曾標註的點上從事硫酸生產的化工廠;「循環經濟」則是當時已經席捲全國的一場風暴。

一家年產12萬噸硫酸的化工廠,要再投入19個多億元利用尾礦資源建設年產100 萬噸復合肥等項目?如果是在內地規劃的話,我或許首先想到的是能否通過化工行業的相關審批;但是這個深藏在戈壁灘腹地的規劃,我反覆琢磨著有些天方夜譚啊?

於是,我們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和好奇從西寧直奔德令哈,青海海西州首府所在地,率先以調研青海省循環經濟發展狀況的名義側面打探創新礦業的情況。在跟海西州委宣傳部門接洽過程中更為全面地瞭解到當地情況、拿到一些循環經濟方面的資料以後,我們則迅速轉移陣地、直搗老巢——悄無聲息地從背後伏擊創新礦業,以洽談工程業務的名義展開全方位的暗訪。

其中,通過州委宣傳部門獲知,當地循環經濟項目以大柴旦行署的五彩礦業和創新礦業兩家最為典型。不過,前者仍然處於廠房等基建狀態,而創新礦業則已經開始實施聲勢浩大的募投項目;

而在海西州還意外收穫了一則重要信息——當地法院正要開庭審理創新礦業原實際控制人陳高琪旗下格爾木金鑫鉀肥有限公司被追訴幾年前拖欠的高達數千萬元的工程款;

隨後,通過創新礦業行政辦公區的摸排獲知,當時該公司主要高管全部外出,很少留守在戈壁灘上正在熱火朝天地實施募投項目的廠區;

當然,我們還走訪工地窩棚裡剛剛下班的湖南工友,幹了幾個月的他們當時工資也分文未取,還有大量堆積如山的磷酸一銨未能實現外運……要知道,根據披露的情況看,創新礦業的磷銨生產能力也不過10萬噸/年。如果這都無法實現外運的話,那正在建設中的年產百萬噸復合肥也將面臨堆積在戈壁灘上風吹日曬?募投項目的問題算是逐漸撕開了一道口子。


查看原图
上圖攝於創新礦業磷銨車間附近。2011年5月,青海錫鐵山。

萬事開頭難。發現募投項目存在問題之後,我們分別以調研循環經濟發展狀況的名義找到創新礦業所在鎮政府的一位官員、大柴旦行署發改委督辦創新礦業的一位官員,通過跟他們的正面座談則獲取了更多的「難言之隱」——由於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創新礦業這場聲勢浩大的「循環經濟」故事根本就無法兌現!

這當中,不乏人才困境、資金困境、運輸難題,甚至連一牆之隔的某大型礦企堆積如山的尾礦廢渣都不願意提供給創新礦業——而這恰恰就是創新礦業在非公開發行預案裡反覆鼓吹的「豐富的資源及資源組合優勢」。如果連鉛鋅礦尾礦渣都拿不到,那龐大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就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幌子!

逐漸深入核心以後,我們試圖設下一個陷阱——讓大柴旦發改局方面帶我們去實地參觀拜訪一下做得更好的循環經濟樣本,比如五彩礦業。但該官員表示,五彩礦業還在建設過程中,創新礦業相對更能夠看到一些雛形——他果然掉進我們佈局的陷阱。於是,一番寒暄客套之後,我們坐著他的豪華座駕再闖創新礦業,由發改局方面預約創新礦業的高管層展開座談!

我們正是吃定了此前潛入創新礦業時高管並不在場,當我們再次以正面形象進行接觸的時候,策略自然也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再次設下一局——考慮到從省、州到行署所瞭解的情況,我們更希望聽聽創新礦業目前的基本處境和所存在的困難。

當然,他們毫不意外地全部跳入陷阱,將整個情況一五一十地進行了交代。比如,隔壁的尾礦渣寧可低價賣給外地,也不願意高價賣給他們——連最熟悉的鄰居都不願招惹他們呢!再比如,運輸方面,目前青藏高原對外聯繫的唯一鐵路通道,規劃的貨物年通過能力也就5000萬噸,而僅僅柴達木地區的運輸需求量都遠遠不止這個數目,創新礦業連年產10萬噸的磷銨都運不出去,動輒上百萬噸的項目又何以實現外銷?

除此之外,我們還深入格爾木、大浪灘等地調查過創新礦業原實際控制人陳高琪旗下的格爾木金鑫鉀肥有限公司等其他關聯方企業的經營情況,各方面彙集起來的情況都是管理混亂、資金緊張,甚至拆了東牆補西牆。

比如,在距離格爾木市區七八百公里外的一處接近羅布泊的鹽湖,陳高琪旗下的一家鉀肥企業鹽田施工工地大量規劃錯誤而導致爛尾,而海西州法院的官司也顯示其旗下企業與施工方存在巨額討債官司。


我想,基於創新礦業高達15個多億元的募投項目,難道這一切都不應該被發現嗎?而在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中,我們能夠看到的都是各種樂觀的情景假設。

但這也很好理解,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各方的利益訴求必然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平衡點,只有借助各種樂觀預期和假設報喜不報憂,才能實現通過二級市場再融資這條特殊通道撈取巨額募投資金。

可怕的是,如果不是賢成礦業關聯方被訴至法院進而被迫凍結股權、凍結募集資金,那這一樁以套取巨額募投資金的案件還會繼續悄然進行下去!

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IPO惡意圈錢套現等現象的時候,殊不知早已有罪惡的黑手伸向了並不被廣泛關注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假如募投項目都只不過是資本玩家的一個圈錢道具,那為什麼像賢成礦業這樣的美麗謊言一再得逞而不是被專業的保薦機構所揭穿?

我們常常聽到投行的朋友抱怨在盡調過程中遭遇各種灰頭土臉各種尷尬不堪,包括賢成礦業持續督導的保薦機構西南證券在核實募投項目資金使用的相關情況時也被報以「不予回應」的囧況。

那麼,為什麼我們調查記者就更能夠接近事實真相呢?我想,問題的癥結在於,專業的保薦機構往往都是正面接洽,而我們則採取側面出擊、或者背後伏擊,甚至反覆迂迴等策略。我們應該在專業方面儘量學習保薦機構的工作實務,而專業機構是否也能夠在方式、策略上做一些變通?

(聲明:我本人絲毫沒有對專業機構持懷疑或不敬的態度,只是單純地就盡調這個事情本身展開一次深入的探討和交流。關於賢成礦業當時的調查報導有《募資15億涉礦 ST賢成漲停背後藏風險黑洞》、《原料運輸兩頭受堵 ST賢成擬注資產盈利堪憂》和《管理混亂 中農集團退出增資》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141

尋訪“長征”一詞誕生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948

草坪上有3塊被稱為“結盟石”的石頭,81年了,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子。81年前,劉伯承與果基約達等人就是在這幾塊石頭上談話彜海湖泊。(陳之琰/圖)

“《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不僅使一個偉大的詞語誕生,更是當時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集中體現。”在冕寧大大小小的紅色紀念館中,講解員總會一次次地背誦這份在當時給彜人帶來不小震動的布告。

已在西昌城內定居的阿木還是常常會回到他出生的那個西河村——那個西蜀涼山彜族自治州北部冕寧縣的腹地,那個坐落在安寧河畔的小小村落。

這些日子午睡後醒來,阿木會經常擦擦客廳里外婆的遺照:極具彜族特色的黑色纏頭帕之下,是一張滿臉褶皺的笑顏。阿木從小由外婆帶大,久而久之,老人家口中常常說起的當地故事,便成了故鄉對這個彜族青年最大的牽絆。

“冕寧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阿木撫了撫相片,“但是,在那麽多小孩最愛聽的戰爭故事里,外婆最喜歡講的,還是紅軍的故事。你知道嗎?這里可是‘萬里長征’的誕生地哦!”

(農健/圖)

紅軍布告提“長征”

“眾所周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分別自江西瑞金地區出發,由此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但其實,直到1935年5月紅軍進入四川大涼山之前,都還沒有‘長征’一詞。”在冕寧縣紅軍長征紀念館內的一張布告複制圖前,解說員的一席話引起了參觀者們的註意。

從20世紀30年代起(直到80年代),在國民黨的語匯中,一直將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誣稱為“西竄”。

1934年,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軍事失敗而被迫轉移,最初的目標是和紅二、六軍團會合。

一直到1935年夏,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才出現“西征”一詞。與此同時,陳雲到達莫斯科,寫了介紹紅軍長征的文章,用的也是“西征”的說法,並通過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在巴黎創辦的刊物,傳到了中國。當紅軍入川之後,“長征”一詞才正式提出。

“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征’一詞,正是出現在1935年5月21日的冕寧城。此後,紅軍於1935年12月到達陜北,毛澤東在報告中首先對‘長征’一詞作全面的政治解釋,說‘長征是宣傳隊,是宣言書,是播種機,是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從此,‘長征’一詞進入史冊。”解說員一邊說,一邊念起了那張開啟“長征”一詞歷史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在里頭,朱德這樣寫道——“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

然而,雖然到1935年5月紅軍入川時,長征已從“事實”形成為“概念”,但西行之初就存在的危機並未消減半分。

當時,國民黨在西昌成立了“防共委員會”,各縣成立了分會,展開大規模反共宣傳。大街小巷貼滿反共標語、宣傳畫,城門口還貼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署名的懸賞緝拿毛澤東、朱德等12名紅軍領導人的大幅鉛印布告。到處加緊修築的碉堡和瘋狂搜索地下共產黨員的特務,將整個川西渲染成一片白色恐怖地區。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軍委繼續北進的計劃也遭遇阻隔。那時候,紅軍要想渡過大渡河有兩條路可選,一條是當時的大路——從瀘沽東面翻越小相嶺,經越西縣城到大樹堡,由此渡過大渡河,便可直逼雅安,威脅成都;另一條小路是崎嶇難走的羊腸山路——從瀘沽北面到冕寧縣城,然後通過拖烏彜族聚居區到達大渡河邊的安順場。

冕寧地處川西南交通要道,為古“南方絲綢之路”的一段,是甘、青、川通滇乃至東南亞的咽喉要地。漢代武帝年間,司馬相如“橋孫水,以通邛筰”;唐代,冕寧是吐蕃、南詔地方政權與唐廷逐鹿的戰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明朝藍玉移師討伐月魯帖木兒都途經此地。尤其是太平天國時期,身經百戰的驍將翼王石達開率兵西進就覆滅於此。

由於布防阻截紅軍的國民黨軍隊已洞悉紅軍從大路渡河的計劃,並計劃使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1935年5月21日18時,中央軍委向全軍發出“萬萬火急”的電令,在瀘沽改道分兵:以主力第1、第5軍團、軍委縱隊、第3軍團改經冕寧、大橋、拖烏、筲箕灣、安順場渡口北進;以第5團按原計劃大路北進,吸引、迷惑並鉗制大道正面之敵。

盡管避開敵軍鋒芒,但想要順利達到安順場渡河,困難才剛剛開始。人們當年普遍把經彜族區的小路視為畏途,軍隊,尤其是漢人軍隊要通過這一地區是很不容易的。

在陳雲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中,他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安寧河兩旁均系高山峻嶺,東為大涼山,西為雅礱江流域之高山。這兩旁高山都住彜家,漢人只居於沿安寧河之大道上,且每家築有碉樓,因彜漢民族沖突甚烈,彜家時常下山攻擊漢人村落……由冕寧西北五十里之大橋而至安順場,須經過彜民所居之高山,歷時兩日半,這是紅軍當時之一大困難也。

彜海結盟紀念地成了熱鬧的紅色景點。(陳之琰/圖)

“一切彜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彜族和漢族沒啥大區別啦!”阿木所居住的西河村二組是90%的村民為彜族的少數民族村落。行走其中,除了房屋上繪制的彜族圖案和村中心那個會在每年火把節熱鬧起來的大會堂,其他格局則和全國各地的“新農村”鮮有差別。

2013年,由村委會牽頭對整個村落進行改造,請來了清華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專家規劃設計出“彜家新寨”。168戶村民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政府補貼的基礎上自籌資金,住進了大小不同的新彜寨。

“我們這個大家族里大多數人都去城里工作,留在村里的大伯就和鄰居幾戶一起種起了黃金梨,搞水果產業嘛!”從阿木家的客廳向前院望去,能看到陽光下,停著的兩輛寶馬轎車,屋內家具、電器一應俱全,“現在我們的日子,已經和外婆故事里的那些很不一樣了。”

彼時,為了解決“紅軍當時之一大困難”——彜漢矛盾,才有了誕生“長征”一詞的那份布告——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彜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彜人太毒;

苛捐雜稅重重,又複妄加殺戮。

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

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彜人風俗。

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

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

凡我彜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

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

設立彜人政府,彜族管理彜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

“《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不僅使一個偉大的詞語誕生,更是當時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集中體現。”在冕寧大大小小的紅色紀念館中,講解員總會一次次地背誦這份在當時給彜人帶來不小震動的布告。

從清朝統治到紅軍到達川西之前,這里的少數民族家族都被要求遵循一種名為“坐質換班”的制度。清代同治年間,貴州提督周達武用兵涼山後,要求當時投誠的黑彜家支要派一頭人到縣府當人質,並且每年一換。一旦該家支周邊地區其他民族遭到擄掠,則懲罰“坐質者”。這種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手段一直延續到紅軍入川之時。

正因如此,當紅軍“設立彜人政府,彜族管理彜族”的政策出現在當時的彜人面前,難免仍有懷疑。

“先遣隊於(1935年)5月21日占領了冕寧……守敵已經逃跑,監獄里關了不少彜族首領。”在聶榮臻的回憶中,雖然紅軍到達之後釋放了他們,但由於長期的民族隔閡,這些彜族頭人對“紅軍是個什麽樣的隊伍,執行的是什麽樣的政策,全不了解,所以並沒有真心對我們”。

這種情況的轉變則發生在1935年5月22日,彜海之畔。

最近,由於正逢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G5京昆高速雅西段彜海出口旁羊坪山的高山湖泊成了最熱門的照相地。除了周邊來避暑的百姓,全國各地的學習團來了,來這里舉行入團、入黨儀式的年輕人來了,不遠處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官兵們也來了。懷著不同心情的參觀者們都會聚集在一個用鐵柵欄圍住的草坪邊,那里正是劉伯承與彜族果基家支首果基約達(即小葉丹)舉行結盟儀式的地方。

“這還是當年的石頭?”“沒錯!當年劉伯承坐在右邊,果基約達坐在中間。”草坪上有3塊被稱為“結盟石”的石頭,81年了,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彜族人民口耳相傳,81年前,劉伯承與果基約達等人就是在這幾塊石頭上談話的。

當年,為了順利通過彜區,紅軍一方面通過布告宣傳,另一方面,以劉伯承、聶榮臻帶領的先遣1團也找來彜族向導,緩步挺進彜族聚居區。

1935年5月22日淩晨,紅軍先遣1團翻過峨瓦山進入果基家支彜區。屢次受到彜族武裝埋伏的紅軍堅持“沒有命令不能向少數民族武裝開槍”,並用漢語和彜語不斷向彜民喊話:“紅軍與國民黨‘官軍’不同,希望彜民同紅軍聯合起來!”“打倒漢官!打倒壓迫人民的劉文輝!”

家住羊坪子的果基約達通曉漢語,紅軍途經的喇嘛房、白沙溝等村堡是其叔伯兄弟的領地。他意識到紅軍與以往的漢族官兵行事不同,便前去與紅軍談判。

“今天在後面打你們的不是我,是羅洪家。”在彜海邊,果基約達鞠躬向劉伯承行禮。劉伯承則坐在大石頭上,向他重申紅軍北上的宗旨和共產黨的民族平等政策。

雙方經過談判後講和不打,果基約達提出要與劉伯承結為兄弟,劉伯承也欣然同意。隨即,果基約達叫人找來一只雞,沒有酒,劉伯承便從彜海中舀來水,以水代酒,殺雞滴血於碗中,將血酒分為兩碗——

“我劉伯承同果基約達今天在海子邊結義為兄弟,如有反複,天誅地滅!”

“我果基約達同劉司令員結為弟兄,願同生共死,如有反悔,和這只雞一樣死!”

當晚,紅軍送給果基約達一面書有“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的紅旗和部分槍支。此後,果基約達派彜族青年為紅軍帶路,使得紅軍一路順利通過彜區,趕到安順場渡口。

涼山大變樣

這幾年,安寧河流過冕寧縣中央的地方,逐步建起了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廣場和植物環繞的臨河走廊。每天傍晚,在巨大紅色領袖雕塑的註視下,當地的人們總會和著彜族的音樂,翩翩起舞。

一位冕寧當地的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與這幾年涼山最為人熟知的“最悲傷作文”、艾滋孤兒等同步發生的一些事少有人提及:國家在2010年~2013年間,僅在涼山10個扶貧項目中就投入了83.65億元人民幣,當地在2007~2012年這5年來累計投入276.5億元改善民生。具體到冕寧縣,圍繞著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產業化發展,先後共投入產業化項目資金1470萬元,誕生了“瀘寧雞”、油橄欖、葡萄、有機優質桃等一批特色產業。

在阿木家生活的西河村,彜族的百姓自己探索,發展起了“綠色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梅花鹿、野豬特種養殖基地,甚至還通過互聯網銷往各地。而西河村的嘗試也正在慢慢向全縣推廣。

“前幾年,這樣整齊、幹凈的房子我們都不敢想象。改造前,很多少數民族村民和自己養的牲畜混居,更別提什麽發展致富了。”西河村村主任說,“自從我們自費到周邊漢族聚居的新農村去學習經驗,去嘗試改變,才有了今天的西河村。”

紅色廣場一頭的紀念館中,每當有參觀者走過“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旗幟的複制品,穿著彜族傳統服飾的解說員就會說起“彜海結盟”之後的故事——

紅軍通過後,這支少數民族支隊在果基約達的帶領下,聯合其他家族,與國民黨軍隊鬥爭了五年多。1941年,果基約達被當地軍閥鄧秀廷殺害。被捕前,他對妻子和弟弟說:“紅軍一定會回來的,劉伯承我信得過,他絕不會騙我,萬一我死了,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旗幟,將來交給他。”

於是,果基約達的妻子將這面隊旗縫在自己穿的彜族百褶裙內,終日穿在身上,到1950年,這面旗幟才重新回到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的手中。

如今,果基約達的後人已經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孫子沈建國從深山里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轉業到地方,成了涼山州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普通公務員。輪到值班的日子,他就會掛上工作牌,端坐在州政務中心的窗口接待辦事的老百姓。

有同事曾對沈建國說:“你有小葉丹孫子的身份,應該上個臺階啊!”可沈建國覺得:“在什麽崗位不重要,我應該像顆螺絲釘一樣去發揮作用。”他就像在涼山生活的很多彜民一樣,在81年沒有終止的結盟誓言之中,經歷著涼山的發展變化。

阿木的外婆於2014年去世,那時他們全家已經住進了改造後的新房。“外婆最後的那幾年好像就是在等待新家造好的一刻。苦了一輩子,但離開的時候,她是幸福、快樂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95

尋訪南宋王朝流亡之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282

(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 ——尋訪南宋王朝流亡之路》)

對於南宋滅亡,黃仁宇曾經這樣寫道:“這劃時代的1279年給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傷心的一頁。”南宋王朝傾覆之際,十萬軍民崖山投海,千百年來,未有王朝更叠能如斯慘痛,文弱宋朝以最後血性一筆寫入汗青。從1279年往前倒推,1276年2月,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後令人捧著玉璽出降,宋恭宗至元上都覲見忽必烈,此後的四年,南宋遊走無定,如同斷線的風箏,飄蕩在歷史的天際……

1276-1279年南宋流亡政權遷徙路線圖。(金磊磊、梁淑怡/圖)

臨安出降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正月,時值中國傳統的春節,臨安城皇宮中卻是冷冷清清,人人面色凝重。正月初四的朝會,謝太後發現大殿里的文武百官比平日稀疏了許多,一問才知道,同簽書樞密院事黃鏞、參知政事陳文龍等官吏已攜家帶口逃離臨安。兩個月前,起居舍人曾唯、禮部侍郎陳景行、權禮部尚書王應麟紛紛棄官出逃,連左丞相留夢炎也跑了。《錢塘遺事》將百官棄官潛逃,稱為“群臣宵遁”。

城外,元朝左丞相伯顏率領的大軍已抵無錫,恐怕要不了幾日,就到臨安了。謝太後是宋理宗皇後,她還依稀記得,理宗端平三年(1236),南宋與蒙古攜手滅金才兩載,這蒙古人就撕下了面具,還一度渡過長江,驚慌失措的理宗又是割地,又是給歲幣,這才換來了幾年安穩日子。宋理宗晚年一直生活在蒙古人的夢魘中,直至病逝,兒子度宗哆哆嗦嗦當了十年皇帝。自去年二月宰相賈似道在丁家洲潰敗以來,每隔幾天就有城池失守的消息傳來,小孫子趙㬎方才繼位,這宋朝的江山怕是要斷送在他手里了。

中國歷史上,丁家洲之戰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戰役,卻至今鮮為人知。在安徽省銅陵縣火車站,我打車去丁家洲,幾個司機都說縣里沒這個地方,導航也搜不到,後來才知道地名已不在了,舊址在西聯鄉汀洲村一帶。春日的汀洲村,農民在田里播種大豆,金黃色的油菜花鋪滿長江兩岸,一只只鐵駁船在江面駛過,馬達聲響徹原野。眼前的汀洲村草長鶯飛,長江在村子北邊緩緩流過,早已尋不著一絲一毫戰爭的痕跡了。

丁家洲為儀鳳嶺余脈,雄峙江心,是長江下遊的重要隘口,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權臣賈似道在謝太後催促下,領13萬宋軍於丁家洲設防,令其婿孫虎臣領7萬宋軍列於長江兩岸,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以戰艦2500艘橫亙江中。賈似道是有名的“蟋蟀丞相”,平生酷愛鬥蛐蛐,理宗、度宗朝權傾天下,排除異己,曾私自與元人簽訂合議條約,與秦檜、丁大全一同被編入《宋史•奸臣傳》。

元軍在長江兩岸用巨炮轟擊宋朝船隊,趁亂以數千小船發起沖鋒,通州副都統姜才身先士卒拼死抵抗。孫虎臣聽說姜才有一美妾,貌若天仙,趁姜才在江中激戰,偷偷摸進船艙欲行不軌,被士兵發現後棄陣逃跑,夏貴聽說孫虎臣跑了,趕緊鳴金收兵。結果十三萬宋軍死傷慘重,連江水都被染成紅色,飄蕩的屍體幾乎堵塞江面。孫虎臣面見嶽父賈似道,裝模作樣地痛哭道:“吾兵無一人用命也。”一旁的夏貴居然笑道:“吾嘗血戰當之矣(我可是還抵抗了一陣子的)。”

丁家洲一役,宋朝將領兵敗後的輕描淡寫,著實令人汗顏,它也用盡了宋朝最後的力氣,長江水道從此門戶洞開,沿江諸州潰不成軍,建康都統徐旺榮、鎮江都統制石祖勇、江陰軍通判李世修、知平江府潛說友等相繼投降,孫虎臣、夏貴也很快走上了投誠之路。

宋墓墓門口往往有武士形象,成為我們了解宋朝軍事的一個窗口。圖為四川瀘縣南宋武士石刻,瀘縣博物館藏。(冉玉傑/圖)

本文作者在考察瀘縣宋墓。(蕭易供圖/圖)

又一塊宋代武士像被征集回瀘縣博物館。(蕭易/圖)

偌大的江南,或降或遁,唯有常州軍民苦戰不屈,以身殉宋。常州三月城破,五月光複,九月元軍再次來襲,叛臣王良臣充當攻城先鋒。王良臣久攻不下,居然喪心病狂地殺死數百平民,用屍體煎膏取油,以炮射灑在城垣外的牌杈木上,再點火箭引燃。臨安援軍至,立功心切的王良臣到宋朝軍營詐降,被丟入滾燙的油鍋中活活烹殺。十一月,常州城破,舉城被屠,只有七人“伏於橋坎獲免”。歷史中的宋朝給人的印象孱弱無比,宋朝百姓卻絕不軟弱。

元宵節這天,臨安城中稀疏亮起了些燈火,城外大兵壓境,百姓自然沒心思過節。南宋著名詞人汪元量這樣描寫宋朝在臨安城的最後一個元宵:“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錢塘依舊,潮生潮落。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昭君淚流,手撚琵琶弦索。離愁聊寄,畫樓哀角。”往日“萬點燈火”,如今“畫樓哀角”,只有錢塘如故。

過了元宵,派去元軍大營議和的使臣也回來了。使臣面見伯顏,表示宋朝願意俯首稱臣,歲貢銀二十五萬兩,帛二十五萬匹,一如當年與金朝舊事,被伯顏一口拒絕;使臣又苦苦哀求,說宋朝願為侄孫,伯顏依舊不允。時任樞密使的文天祥出使和談,也被扣押在元軍大營。

十八日,元軍離臨安城只有十五里。臨安城中人心惶惶,謝太後無奈,讓使者帶著歷朝皇帝用過的玉璽,連同降表一起送到元軍大營,令人打開了臨安城的大門。南宋一個多世紀的國祚,永遠留在了那扇木門背後。

北上元都

二月初四,六歲的宋恭宗邁著稚嫩的步伐,領著大臣到祥曦殿北向拜表稱臣,文武百官相率走出皇宮,來到城外的元朝軍營請降。八天後,元將阿塔海帶來忽必烈的詔書,聽起來,這位蒙古皇帝的語氣頗為溫和,甚至帶了幾份關切,謝太後、宋恭宗的心才算落地——就算亡國,自己的命運也不會像當年的宋徽宗、宋欽宗那般淒慘了。

第二天,在蒙古騎兵監視下,宋恭宗與生母全太後,連同後妃、宗室、百官、太學生數千人走出臨安城,象征著皇家權威的鹵簿、冠服連同金銀珍寶被運上一輛輛大車,一同運往元大都。汪元量以宮廷琴師身份隨行,途中寫下諸多詩作,比如這首《北征》:北師有嚴程,挽我投燕京。挾此萬卷書,明發萬里行。出門隔山嶽,未知死與生。三宮錦帆張,粉陣吹鸞笙。遺氓拜路傍,號哭皆失聲。吳山何青青,吳水何泠泠。山水豈有極,天地終無情。回首叫重華,倉梧雲正橫。一路上,南宋遺民看到北上的王室,在路邊哀號痛哭,被元軍呵斥離開,青山綠水漸漸留在身後,越往北走,越覺得冰涼刺骨。

長江以北,揚州城還掌握在宋朝手中,守將李庭芝本是一名舉人,目睹山河破碎,毅然投筆從戎,待到戰事稍稍安定,他又考中進士,可謂文武雙全。此番元軍來襲,李庭芝臨危受命主持兩淮制置司,屯兵揚州。丁家洲一役後,姜才收拾殘部,也來到揚州。此時揚州城已被圍得水泄不通,《宋史•李庭芝傳》記載,城中糧盡,路邊有人餓死。

臨安城破後,謝太後即遣使招降李庭芝,此次全太後、宋恭宗一行路過瓜洲,又派遣使者招降,李庭芝一言不發,令士兵向城下射箭以明心跡。姜才率部出城,欲奪回宋恭宗,被元軍擊退。

過了揚州,北上的隊伍就再無阻礙了,三月二十四日,宋恭宗一行抵達元大都,短暫停留後,又馬不停蹄地至上都(其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草原)。忽必烈設“詐馬宴”慶祝宋人來朝,宋朝官吏被允許穿著昔日官服出席,這或許是他們最後一次再穿前朝服飾了,換上元朝的衣服,就是元人了。

從汪元量的詩歌來看,宋朝君臣的命運起初還算不錯。“皇帝初開第一筵,天顏問勞思綿綿。大元皇後同茶飯,宴罷歸來月滿天。”“僧道恩榮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國公。”宋朝君臣的溫順令忽必烈頗為滿意,他將宋恭宗封為瀛國公。 八月,因病滯留臨安的謝太後一行也抵達上都,受封壽春郡夫人。

趙宋王朝還是不乏堅貞之人。安康朱夫人、安定陳才人與各自侍女不堪亡國之痛,焚香沐浴後以抹胸自縊。忽必烈聞之大怒,令人將四人頭顱斬下,懸掛在全太後寓所以示懲戒。再以後,那些隨行的宗室、官吏、外戚便消失在史書中。

六陵蒙難

元軍占領臨安後,繁華的都城迎來浩劫,皇宮傾頹,太廟沈寂,南宋諸帝的皇陵更是命運多舛。2017年4月,我來到紹興市富盛鎮攢宮山,早春的攢宮山茶園蔥蔥郁郁,連空氣中都飄著龍井的香味,山間滿是采茶工人,我問宋六陵在哪,一個小夥子指了指茶園中心的幾株松柏:“有松柏的地方,地下就是皇陵,不過地上啥也看不到了。”

宋六陵埋藏著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紹陵,以及眾多王後嬪妃的陵墓,整個陵區古墓超過百座,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皇陵。當年,南宋帝王把這里視為臨時的安息之所,期望著有朝一日魂歸河南鞏縣的祖陵,故將此山命名為“攢宮山”,就像臨安被視為臨時都城一樣。

宋六陵全貌。(鄭葉良/圖)

我走到松柏林下,71歲的薛成慶大爺正在番茄地里澆水,他是鄰近的牌口村人,打小就在宋六陵邊長大。他扯了把青草擦手,領我去看理宗陵。1982年紹興師範專科學校搬回紹興縣城後,山上的建築也就破敗了,一人高的荒草爬滿圍墻。穿過圓拱門,院子里的灰磚早已青苔斑斑,兩面灰黛色的圍墻中間夾了棵梧桐樹,樹上掛了個木牌,上書:“經考古學家遙感測定,此處為南宋皇帝宋理宗陵墓所在地。2006年7月曾挖掘出宋理宗墓碑,後由紹興縣文管所收藏”。我的腳下,就是宋理宗的永穆陵了。

當地茶農引領攝影師尋找宋陵。(鄭葉良/圖)

宋六陵遺址公園門口的眾多標牌,反映著這里的歷史變遷。(鄭葉良/圖)

宋六陵如今雖名為遺址公園,但依舊是茶場。(鄭葉良/圖)

從理宗陵再向北,便是宋徽宗陵,當地人喚作“小庵里”。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兵擄掠到五國城死去,紹興和議後,骸骨被送回南宋,也歸葬宋六陵。一片荒草中,幾棵松柏拔地而起,地上散落著破碎的瓦片,我撿起一塊,薛成慶說,陵上的物件不要拿,動了是要怪罪的。元人陶宗儀的《輟耕錄》有載:“以其帝後遺物,庋置佛堂中,奉事之,自此家道浸豐。凡得金錢之家,非病即死”。不知薛成慶的話,是否跟此書記載有關。

眼前的宋六陵空空蕩蕩,滿目瘡痍,上世紀60年代的墾荒、基建固然有影響,其實早在臨安淪落後便遭遇了覆頂之災。元至元十四年(1277),蕃僧楊髡(又名楊璉真迦)被任命為元朝江南釋教都總統,掌管佛教事務,一手導演了駭人聽聞的南宋帝陵盜掘事件。在南宋遺老周密的《癸辛雜識》、陶宗儀的《輟耕錄》中,都有楊髡發陵的詳細記載。

楊髡一行來到攢宮山,宋朝守陵官羅銑據理力爭,怎奈對方人多勢眾,羅銑在一旁號啕大哭。楊髡首先盜取寧宗、楊後、理宗、度宗四陵,挖掘地宮,收羅寶物。四陵中,又以永穆陵珍寶最多,楊髡諸人啟開棺槨時,一股白氣沖天,棺中的理宗栩栩如生。理宗死後曾在身體里灌註水銀,故屍體不腐,暴徒將屍體倒懸在樹上讓水銀流出,又砍下頭顱,取走口中的夜明珠。西域有風俗,見帝王骷髏可厭勝致富,楊髡將理宗頭顱鑲銀塗漆,當成酒器,稱“骷髏碗”。

幾個月後,楊髡等人再次來到宋六陵,將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等陵盡數盜掘。兩次盜掘,楊髡在理宗陵得“伏虎枕”“穿雲琴”“金貓睛”,度宗陵得“玉色藤絲盤”“魚影瓊扇柄”,徽宗陵得“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銹管”,高宗陵得“真珠戲馬鞍”,光宗陵得“交加白齒梳”“香骨案”。《元史》記載,楊髡在宋六陵總共挖掘了一百零一座陵墓,堪稱宋元時期中國第一盜墓賊。一時間,江南盜墓之風洶洶,大墓幾乎被盜掘殆盡。

關於楊髡盜掘六陵的時間,有1278、1285等說法,陶宗儀記載為1278年,周密則認為此事發生在1285年8月與11月。杭州師範大學祝煒平教授則傾向於1278年:其一,楊髡一行到宋六陵,守陵官還在,說明宋朝新亡不久;其二,《元史》有載,至元十二年(1285)正月,宋寧宗永茂陵已毀,此事發生在周密記載之前。

楊髡還在臨安城皇宮修建鎮南塔,將從宋六陵挖掘出的皇帝、後妃屍骨,與牛馬枯骨混合後,埋在塔下,並在大內垂拱殿、芙蓉殿、和寧門、延和殿、福寧殿設立報國、興元、般若、仙林、尊勝五座寺廟,以破皇城風水,讓宋人永世不得翻身。也許是老天爺都覺得他的做法太過分,一個雨夜,響雷擊中塔剎。元朝末年,張士誠義軍占據杭州,令士兵損毀鎮南塔——這座曾壓在宋朝人心頭的亡國之塔。

宋六陵被盜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元上都,謝太後是宋理宗之妻,也是宋度宗生母,夫君、兒子的墓葬同時被盜,於謝太後而言可謂人世大悲,但寄人籬下的她唯有隱忍。宋理宗怕了一輩子蒙古人,到頭來還是沒能避免被戮屍的命運;宋徽宗、宋欽宗在五國城受盡淩辱,本已魂歸故里,此番卻又葬於孤墳。

宋人講究風水堪輿,皇陵被盜,龍脈受損,這就動搖了根基,宋朝遺民也如無根的浮萍一般飄蕩。元人在宋六陵的暴行激起宋人的憤慨,廣西、廣東、浙江、江西、四川,不甘亡國的宋朝遺民紛紛舉起抗元的大旗。

二王南遷

就在臨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駙馬都尉楊鎮、國舅楊亮節護送下潛出城外,逃往婺州(今浙江金華),後又至溫州,為趙宋王朝保留了一絲血脈。此後,張世傑、陸秀夫也陸續率殘部到溫州江心寺會合。謝太後曾號召天下兵馬赴臨安勤王,響應者寥寥,唯有張世傑慷慨赴會,舉朝震驚。張世傑是南宋末年主戰派的代表人物,都統卞彪降元後充當說客,張世傑大怒,令人將他舌頭割下,拖至巾子山磔殺。

一個王朝,兩次浮沈,皆系於江心寺。江心寺在溫州江心嶼上,此嶼東西長,南北窄,地處甌江中心,素有“甌江蓬萊”美譽,島上有座文天祥祠,是永嘉知縣劉遜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主持修建。

溫州江心嶼,有“甌江蓬萊”之稱,島上東西兩塔始建於宋朝。(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初春的清晨,退了休的王慶山提著半米長的毛筆來到文天祥祠,打來一桶清水,蘸濕毛筆,在祠前的空地練起毛筆字。老王練行書,今天寫的是文天祥的《北歸宿中川寺》,他一邊寫一邊吟:“萬里風霜鬢已絲,飄零回首壯心悲,羅浮山下雪來未,揚子江心月照誰?只謂虎頭非貴相,不圖羝乳有歸期,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興第二碑。”

老王的行書大氣、狂放,等到把詩寫完,已累得滿頭大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似乎也在他筆下變得鮮活起來:文天祥從元朝軍營逃脫後,即到江心寺覲見幼主,看到宋高宗昔日禦座,一想到百余年後宋朝再遭此劫難,失聲痛哭。歷史是如此相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術兵犯臨安,宋高宗一溜煙逃到江心寺,焦急地等待金人退兵的消息。

文天祥、陸秀夫決定效仿宋高宗故事,擁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圖謀再度中興。幾天後,趙昰一行從江心寺輾轉來到福州,於五月一日稱帝,史稱宋端宗,改元景炎,加封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文天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

此時天下還有幾分在宋人手里,浙江的福州、溫州、臺州、處州(今浙江麗水市),廣東的廣州、南雄州,長江以北的揚州、真州(今江蘇儀征市)、通州(今江蘇南通市)尚在堅守,四川雖大部已落入元軍之手,但釣魚城、淩霄城等山城依舊堅持抗元。宋朝約有軍隊二十萬上下,如果指揮得當,勝負也未可知,但宋朝君臣寄希望於蒙軍能像當年追趕宋高宗的金兵一樣,因不堪忍受南方濕熱的天氣退兵,給宋朝一個喘息,甚至中興的機會,因而步步退讓,但他們顯然低估了元人。

宋端宗下詔令李庭芝、姜才來福州勤王,李庭芝令淮東制置副使朱煥守城,自己與姜才率領七千宋軍南下,誰知前腳剛剛出城,朱煥後腳便開城投降。李庭芝被圍泰州,元軍將揚州城中宋軍的妻子、兒女驅趕到泰州城下,一時間,城下哀號之聲不絕於耳。見此情形,宋軍無心再戰,丟下兵器投降。姜才身染重病臥床,與李庭芝一起被送到揚州殺害。

我是揚州人,小時候,爺爺常帶著我,到雙忠祠巷吃早茶,雙忠祠巷口這家茶館,幹絲切得又細又薄,很對老揚州的胃口。吃了早茶,穿過長長的青磚小巷,一路上,爺爺總愛講揚州的歷史,他說,雙忠祠供奉著咱揚州人的英雄呢,大半個國家都降了,揚州人骨頭硬,就是不肯屈服。只可惜,雙忠祠和雙忠祠巷都被拆了,李庭芝與姜才的故事,也就被漸漸淡忘。

揚州淪陷後,真州、通州相繼失守,宋朝失去了長江以北的最後據點,圖謀北上再無指望,令李庭芝棄守門戶,無疑是一著錯棋。在元軍壓迫下,流亡宋朝一步步往南逃亡,福州、泉州、潮州、惠州……由於害怕城池失守,宋朝君臣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士兵遠離故土,漸生異心;家眷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景炎二年(1277年)12月,宋端宗逃至秀山,聽說廣州失守,慌亂之中退到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海上忽起颶風,宋朝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宋端宗落水,年逾七十的老臣江萬載奮力躍入海中救起端宗,自己被巨浪卷走,超過四成的宋朝士兵在這次颶風中喪命。颶風剛過,元將劉深又率兵來攻,張世傑迎戰不敵,一直逃到七星洋,此役宋軍損失船只兩百多艘,連宋端宗的舅舅都被俘虜了。

景炎三年(1278年)4月15日,十歲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島(今廣東湛江硇洲島)上病死,雖然貴為天子,他短暫的生命顛沛流離,小小的身軀承載著千萬宋人的複國重擔。宋端宗死後,七歲的趙昺又被擁立為帝,史稱帝昺,改元祥興。帝昺生母楊太妃垂簾聽政,與群臣交談猶自稱“奴”,官員上朝連官服都湊不齊。初夏的颶風越來越烈,宋朝如同一艘失控的巨輪,一步步偏離航道,在海上劇烈顛簸著。

明朝弘治《崖山集》中描繪的永福陵(宋端宗之墓)。如今新會博物館正憑著這張圖尋找永福陵。不說這張畫作基本不具備地圖性質,就說幾百年來滄海桑田,物非人非,找尋工作註定不容易,新會博物館副館長林文斌這樣說:“我們這一代找不到,下一代再下一代繼續找。”(林文斌供圖/圖)

崖山海戰

張世傑見碙洲並非固守之地,遂領兵重返廣東沿海,屯兵崖山。崖山在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五十多公里,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如兩扇石門鎖住江面,故稱崖門,珠江支流之一的潭江自西向東流至新會,註入銀洲湖,再沿銀洲水道經崖門入海,崖門內有一港灣,可以停泊船隊,其外是汪洋大海。

一個雨天,我登上崖山之巔的望崖樓,滄海桑田,當年南宋屯兵的水域因泥沙淤積,早已成陸地,潭江之水依舊浩浩蕩蕩,烏雲遮天蔽日,黑壓壓地籠罩著遠處的湯瓶山。宋軍來到崖山後,即伐木建造行宮三十間,正殿名慈元殿,是楊太後與帝昺的居所,殿外有房屋三千間,為百官、有司的住所,二十余萬將士與家眷也有了安身之所,《宋史》稱為“行朝草市”。一時間,偏僻的崖山恍若繁華的城市,然而,這終究僅僅是宋朝的回光返照而已。

從崖山新修建的望崖樓俯瞰崖山古戰場。(蕭易/圖)

宋軍組織工匠造戰船、制兵器,附近百姓也送來一船船糧草、錢財。1995年冬天,新會信用社修建樓房,挖土機帶出來的泥土夾雜著大量銅錢。幾天後,文物部門趕到現場,清理銅錢6萬余枚,估計流失銅錢超過二十噸,逾百萬枚。銅錢上自秦半兩,下迄南宋鹹淳元寶,幾乎包括了南宋以前的各個朝代,又以宋錢最多,占95%以上。

銅錢掩埋在十個窖藏大坑中,夾雜著稻谷、稻草、雞毛,偶爾還有破損的青銅器與宋代瓷碗出土,新會區人民政府方誌辦副主任趙茂松認為,這批銅錢可能是南宋末年勤王的百姓運送到崖山的,將士將它們匆匆掩埋在沙灘上,期望日後東山再起,後來卻再也沒有知情者活著回來取走這批龐大的寶藏。

新會振興三路出土的錢幣展。(林文斌供圖/圖)

流亡的宋朝依舊心存幻想,使者又一次來到元上都請降。忽必烈聽說帝昺逃到了崖山,即委任江東宣慰使張弘範擔任蒙、漢軍都元帥,李恒為副將,率領兩萬兵馬從揚州兵分兩路南下,約定在崖山會師。造化弄人,張弘範是元朝悍將張柔之子,張世傑曾是張柔部下,後因犯法改投宋朝,兩人說起來還是河北老鄉。

聽聞張弘範將兵來攻,張世傑出人意料地焚毀“行朝草市”,用大鐵索把千艘戰船綁在一起,將帝昺的禦舟圍在中心,並在四周修建水寨、樓棚,宛如城堞。有謀士勸他分兵占據出海口,倘若戰敗還能往海上逃亡,但出身北方的張世傑似乎已厭倦了海上漂泊的生活,以“頻年航海,何時已乎?今須與決勝負”為由拒絕了謀士建議,將宋朝的國運家底全部壓在崖山這個彈丸之地。

好容易在崖山有塊立錐之地,卻眼睜睜地看著大火將最後的家園燒成灰燼,宋朝君臣無不潸然淚下。張世傑本不習水戰,當年的焦山之戰中,即以鐵索將戰船鎖於江中,結果被元將阿術火攻,宋軍死傷數萬人。

1279年正月,宋朝君臣在海上度過了最後一個春節,幾天後,文天祥兵敗被俘的消息傳到崖山。自江心島一別後,文天祥四處漂泊,籠絡舊部,號召各地百姓舉起抗元大旗,卻因寡不敵眾節節敗退,1278年底率部向海豐縣撤退途中,在縣城北面的五坡嶺與部將杜滸、劉子俊一同被俘。

正月十三日,張弘範率領五百余艘戰船陸續抵達崖山,幾天後,李恒的一百二十艘戰船也前來會合,一南一北對宋軍形成夾擊之勢,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蓄勢待發。張弘範軍約兩萬上下,大小船只六百余艘;反觀南宋,將士二十萬,戰船千余艘。從軍事實力來看,宋朝似乎占有絕對優勢,但戰爭的走勢卻令人意外。

張弘範故伎重施,點燃滿載茅草的烏蜑船,順風沖向宋朝軍營。張世傑顯然汲取了焦山之戰的教訓,令人在戰船表面塗抹濕泥,懸以水桶,元軍火船無功而返。

強攻無果,張弘範派兵占據出海口,並截斷宋朝糧草、淡水補給線,十多天後,饑渴難耐的宋軍飲用海水,紛紛嘔吐腹瀉,戰鬥力大受影響。失去了出海口後,張世傑的二十萬大軍被牢牢困在崖門之中,崖山與湯瓶山如同兩扇沈重的大門,關上了宋朝君臣的求生之路。

二月六日清晨,元軍發起總攻。張弘範將兩萬精兵分成四路,李恒領一軍,利用潮汐原理,乘早潮從北向南順流前進,突入宋朝船陣;午時午潮上漲,張弘範又從南向北進攻。宋軍腹背受敵,士兵皆疲憊不堪,就在筋疲力盡之時,張弘範以樂聲為號,令預先埋伏的兩支船隊疾速行駛,宋軍起初以為元軍正在宴樂,等到元朝戰船出現在眼前,頓時方寸大亂,頃刻間便被元軍攻破七艘大船,張世傑布下的鐵桶陣被撕開了缺口。

其他兩支船隊也殺了個回馬槍,如狼似虎的元軍跳上宋軍戰船,這場混戰從黎明一直持續到黃昏,炮擊聲、刀劍聲、弓箭聲、喊殺聲、哀號聲不絕於耳。張世傑抽調精兵,想護送帝昺的禦舟逃離,但禦舟倉皇之中無法解開。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拔出寶劍逼妻子跳海,穿上宋朝官服,登上禦舟,背著小皇帝縱身一躍跳入海中。臨死前,陸秀夫對帝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太皇後辱已甚,陛下不可以再辱。”帝昺生前養了只白鷴,看到主人跳水,哀鳴良久,連著鳥籠一同墜水。

年僅10歲的趙昰和8歲的趙昺是宋朝最後兩位少帝,他們短暫的生命顛沛流離,小小的身軀承載著複國重擔,可悲可嘆。圖為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霞路村耿光堂內懸掛著的少帝遺像。(楊嘉敏/圖)

初夏的那個陰雨天,我在崖門南海艦隊某部營區的江邊,看到田漢1964年題字的新奇石:“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但此石已非彼石,原來刻字的石頭已經在上個世紀50年代疏通航道時被炸毀。舊奇石是張弘範滅宋後大書的“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的十二個字,《元史•張弘範列傳》記載“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後來有人在十二字前加了“宋”字,成為“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的確,張弘範是漢人,但他不是宋朝叛將,他和父親張柔都是金國人。

田漢1964年題字的新奇石:“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現位於崖門南海艦隊某部營區內。(趙學東/圖)

看到帝昺投海,宋朝百官、宗室、後宮、宮女、士兵、太監紛紛投水自盡。七日後,江面漂浮的屍體有十萬余具,十萬宋人用生命為逝去的宋朝殉葬,千百年來,未有王朝更叠能如斯慘痛。《宋史•瀛國公》記載,1278年6月,崖山天空中突然閃過一顆巨大的流星,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後,墜入海中,又有千余小星隨之墜海,其聲如雷,這個奇異的天象,似乎早已暗示了崖山海戰的悲慘結局。直至今天,當地老百姓仍然會說,到了雷鳴電閃、風雨交加的夜晚,水底深處會傳來戰鼓齊鳴、將士吶喊之聲。

亂軍之中,張世傑殺開一條血路,搶走十六艘戰艦,護衛楊太後突出重圍。楊太後聽說帝昺已死,悲痛欲絕:“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言畢,縱身入海。崖山百姓就地取材,以牡蠣貝殼為她修築墳墓,稱“楊太後陵”或“國母墳”,墳塋靜靜立在今古井鎮延安村田野中。

用牡蠣貝殼修築的楊太後陵。(蕭易/圖)

崖山國母殿內楊太後真容。(楊嘉敏/圖)

張世傑在海上飄蕩了三個多月,五月船隊在平章港(今海陵島)遭遇颶風,張世傑仰天長嘆:“若天不欲我複存趙氏祀者,則大風覆吾舟。”也許是天亡宋朝,話音剛落,大風愈烈,張世傑溺水身亡。自領兵勤王以來,張世傑敗多勝少,崖山海戰中更是犯下無法挽回的軍事失策,歷來為史學家詬病,但此時的宋朝早已大廈將傾,又豈是一兩個張世傑能夠挽回?從某種程度而言,早在1276年,元人的兵戈就割破了宋朝的喉嚨,從那以後,它一直茍延殘喘,直至滅亡。

許多人有這樣的疑問,此役宋人兵力十倍於元人,戰船數目也遠多於對手,為何會一敗塗地?其實,宋朝在崖山海戰前的一系列舉動,早已為這場失敗埋下了伏筆:自臨安出降後,士兵鮮有勝績,士氣早已十分低落;二十萬大軍中不少是民兵、家眷、百姓,作戰部隊所剩不多——面對處於冉冉上升期的元朝,又豈有不敗的道理呢?

僥幸逃脫的宋朝臣子隱姓埋名,新會區古井鎮霞路村還流傳著南宋版本的“趙氏孤兒”傳奇。崖山海戰前,宋室宗親趙必樘自知難免一死,將兩個兒子趙良鈐、趙良驄交給瓊州知府林獲撫養,改名林大孥、林二孥,以躲避元人耳目,明洪武初年(1368年),二孥良驄之子友通恢複趙姓,趙姓在霞路村繁衍生息,自稱宋朝王室後裔,附近的百姓稱其為“皇族村”。今天的霞路村90%以上都是趙姓,全村有三十多個趙姓祠堂,初夏的午後,趙姓後人坐在祠堂里納涼,孩童在院落里嬉戲,它讓我相信,古老的宋朝從未離去,它以一種隱蔽的方式在民間代代相傳。

新會霞路村耿光堂。(趙學東/圖)

中國史學界對於南宋亡國的時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些學者將臨安出降視為南宋亡國的標誌,另一些則認為崖山海戰才徹底為宋朝畫上句號。祥興二年二月初六,流亡宋朝走到了盡頭,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寫道:“這不僅是一個令很多孤臣孽子痛哭流涕的日子,這劃時代的1279年也給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傷心的一頁。”南宋的臨安已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商品經濟發達,宋人生活精致,中國歷史步入“近代的拂曉”,幾乎具備了西方“近代化”的所有標準,堪稱世界近代化的“早春”,而這樣一個“城郭之美,物品之豐,人煙之盛,商賈之富,娛樂之盛”的宋朝,卻在元人的鐵騎下灰飛煙滅,令人扼腕。

崖山海戰的影響是巨大的,史家有“華夏陸沈”“崖山之後,已無中國”的感嘆。這個說法自然有其局限,崖山海戰卻無疑是中國歷史的重大拐點,那個繁華璀璨、婉約精致、文明程度至高的宋朝,被疆域空前、等級森嚴的元朝取代,中國這艘大船沒有沿著“近代拂曉”的方向航行下去,而是轉向了另一個彼岸。十三世紀的蒙古鐵騎幾乎席卷了整個歐亞大陸,在接連剿滅西夏、大理、金朝後,給予宋朝最後一擊,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分裂格局,完成大一統,開創了一個“輿圖之廣,歷古所無”的帝國。

在多次拒絕元朝招降後,至元十九年(1282)寒冬,文天祥被押赴大都柴市,慷慨赴義,後人在他的衣帶里找到一首遺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的事跡激勵著不堪亡國的宋人,在遙遠的四川,淩霄城將士以一介孤城抗擊元人,直到1288年才以城殉國。

第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賞給19歲的瀛國公趙㬎許多錢財,讓他去吐蕃學習佛法,法號“合尊”,趙㬎潛心研究佛學,成為吐蕃著名的佛學大師。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漂泊在外的趙㬎寫了一首五言絕句,不知怎麽傳到了元英宗耳中,下令將趙㬎賜死。這首絕命詩只有二十個字: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趙㬎和他的宋朝,再也沒有歸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