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期貨外盤開放萌芽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24/100308986.html

  期貨業創新之旅再上新程。

 

  繼期貨投資諮詢業務推出後,期貨公司外盤經紀業務開放成為業內討論的焦點。近日,監管層頻頻放風,表示加快開放期貨公司外盤經紀業務事宜。市場亦傳言,或將有3家-4家期貨公司成為期貨外盤業務開啟的首批試點公司。

  所謂外盤經紀,是指期貨公司可以代理客戶投資國際期貨市場。

  9月16日,中期公司董事長姜新在出席「2011中國國際期貨峰會」時表示,中國將取消執行了17年的禁令,允許國內經紀公司重新進入國際期貨市場。

  他透露,證監會已批准中期公司、中糧期貨和永安期貨參與試點籌備工作。「證監會今年可能會頒佈試點計劃的相關準則。」

  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確認,證監會已將期貨外盤開放事宜列入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不過,考慮到規則未明、外匯管制嚴格、部委協調工作未啟動等諸多障礙,期貨公司外盤經紀業務開放仍需時日。

  美國洲際交易所集團(ICE)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傑夫表示,這次證監會開放中國期貨公司的境外代理業務,具有里程碑意義,給了中國的期貨經紀公司在國際平台上打拚的機會,因為要成為國際清算所的結算會員,需要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

試點開門

  9月14日,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證監會期貨部於9月初邀請中糧期貨、中期公司、永安期貨三家期貨公司召開座談會,重點討論啟動期貨公司外盤經紀業務事宜。

  「證監會希望這三家公司共同參與,起草外盤經紀業務規則。」前述人士表示,未來是否以此三家為試點,尚無定論。不過,從期貨業分類監管評級的角度看,此三家屬於目前期貨公司最高級別AA級,入圍試點的可能性較大。

  今年2月,證監會曾就《期貨公司期貨投資諮詢業務試行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當時,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期貨投資諮詢業務推出後,證監會將進一步深入研究期貨公司外盤經紀等期貨創新業務。

  本月起,期貨投資諮詢業務已正式亮相。與投資諮詢業務並稱為期貨業「三大轉型領域」的境外期貨經紀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成為市場焦點。

  姜新告訴記者,期貨公司重返國際市場,有利於中國進一步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幫助中國企業對沖全球商品市場大幅波動風險,並獲取更多定價權。

  他透露,中期公司等目前正著手於向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外匯投資額度。未來,中期公司將從包括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倫敦金屬交易所等全球主要商品期貨交易所以及美國主要金融集團中挑選戰略合作夥伴。

  不過,國內期貨公司很難成為境外期貨交易所和結算公司的會員,成為一家期貨交易所的會員成本接近1000萬美金。而按中期公司近兩年每年僅1000多萬元人民幣的利潤分析,馬上申請直接成為會員並不現實。

  「應該是作為二級代理,尋找境外的一級代理商為合作夥伴。」中期公司有關人士說。

  「外盤開放的好處在於可為國企提供更多套保工具,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品種。另外,外盤交易有槓桿高、交易活躍、保證金和手續費比較優惠等優勢。」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北京一位期貨公司高管表示,開放外盤業務,相當於提供一個代理窗口,允許國內期貨公司成為境外交易所會員,或自己找境外交易所的一級代理會員,承擔二級代理業務。「也就是說,國內的企業或個人,可以通過有試點資格的期貨公司,參與境外交易所的全球期貨交易。」他表示。

  如果此次外盤開放得行,意味著期貨公司游離國際市場17年後,有望重操境外期貨代理業務。

  1990年,中國期貨市場建立。當時,大部分國內期貨經紀公司均可以從事境外期貨交易。後因風險大、交易複雜等一系列緣故,1994年,國務院 叫停期貨公司境外期貨代理業務。此後,雖經多次整治,國內期貨市場邁入健康發展軌道,但監管層始終沒有重新放開境外期貨交易業務。

  2007年頒佈的《期貨監管條例》明確表示,期貨公司除申請經營境內期貨經紀業務外,還可以申請經營境外期貨經紀、期貨投資諮詢以及國務院期貨 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期貨業務。該項規定,為符合條件的內地期貨公司代理內地投資者參與外盤期貨業務掃除了法律障礙,但實際操作中的外盤開放,卻一直未 得進展。

  2007年後,證監會相繼放行中期公司、南華期貨、金瑞期貨、格林期貨、永安期貨和廣發期貨等六家在香港有分支機構並拿到特許牌照的國內期貨公 司,在港從事境外期貨交易。此舉被視為境內期貨公司外盤開放第一步。通過這六家期貨公司的香港分公司,內地的投資者可以轉道香港,進行外盤投資。

  目前,業界對外盤開放的具體操作方案有諸多猜測。一種流傳較廣的版本是,境外期貨經紀業務將以人民幣來進行交易,即套保企業以人民幣在試點期貨公司開戶,然後由試點期貨公司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相應外匯額度內,將人民幣兌換成相應外匯幣種參與境外交易所的期貨交易。

  「這將促使一些試點期貨公司轉化為大宗商品交易的大投行,對期貨公司利潤率有較大提升。」北京一位期貨分析師表示。

  中國期貨業協會最新統計資料表明,1月-7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57.6億手,同比下降29.62%。「隨著成交量的下降,期貨行業利潤下滑明顯。這種背景下,擁有香港子公司的期貨公司,相對來說財務狀況優於單純從事內盤經紀業務的公司。」胡俞越說。

無路套保

  此前,根據中國證監會推出的《國企期貨業務管理辦法》,允許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等31家國企在境外開展外盤的套期保值業務。

  「31家之後,現在再沒有新的企業獲批。」胡俞越表示,那些沒有獲得境外套期保值牌照的企業雖有龐大的業務量,卻無法試水套保。

  國資委相關人士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 今年國資委下發了對中央企業衍生品交易臨時監管機制的通知,對於以前年度參與衍生品交易但沒有資格證的央企,給予事後追認,總共有7、8家央企獲得追認,包括用油的航空公司和一些原材料波動比較大的企業。

  合法渠道不暢的現實,使得多數企業鋌而走險,或通過香港等渠道操作外盤,更有甚者,超越了套保的底線。

  「當年中航油新加坡巨虧事件,已超越套期保值,實際做的是石油衍生品期權,風險自然較大。」胡俞越表示,中航油巨虧之後,國企參與境外期貨一度 偃旗息鼓。但企業自身仍有套保的需求,也有投機的衝動,如果沒有正規合法的套保規則、參與途徑,企業很難掌控國際市場波動的風險。

  國企之外,地下炒外盤的主體多數來自民企。

  「外盤套保的市場需求很大,我們接觸較多的民企,它們更沒有渠道,只能各行其是,比如地下炒金、炒白銀,或中轉其他途徑進行各種交易,風險非常大。」永安期貨上海地區總經理沈銘霞表示,如果有合適的外盤投資渠道,對於市場整體參與者的安全性、規範性都有較大幫助。

  一位地方國企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雖然他們擁有在境外市場進行期貨套保的資格,一直在境外從事套期保值交易,但如果企業要推新的套期保值品種或者需要擴大額度,都需要進行審批。

  「我們拿到的是銅套保資格,近幾年公司開始鉛鋅生產,有大量原料需要境外採購,境外保值,但這些新品種始終申請不下來。」前述企業負責人表示,像他們這樣困於品種、額度審批問題的同行非常多。

  一些企業通過境外子公司,通過現貨貿易,現貨採購,借此完成套保,但無形中企業成本,及財務風險都有所增加。

  「未來如能放行外盤期貨套保交易,對我們將是很大的突破,希望盡快實行。」上述企業負責人說。

障礙重重

  9月16日舉行的中國國際期貨峰會上,諸多企業對於參與境外期貨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提及參與意向,又表現出謹慎的態度。

  旭陽集團曹江浩曾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參與過外盤交易。他表示,之所以選擇境外市場,一是歐美目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定價中心;二是歐美市場多數品種的價格連續性、市場流動性要優於國內市場。

  不過,他認為,企業參與境外交易,將會面對更為複雜的市場環境,企業、經紀公司及監管層必須做好學習、培訓、內控制度等充分的準備工作。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介紹,根據以往經驗,期貨外盤試點需遵從以下流程:監管層召集各路參與者草擬規則;規則出爐後,徵求業內意見;各方意見收集完畢,出台修改意見。然後相關部門再出解釋意見,最後頒佈細則。

  細則出台後,符合條件的期貨公司根據細則要求遞交申請,獲得監管層核准後方可開展境外期貨交易的試點。

  「這些流程下來,一兩年的時間可能都不夠。」北京一位高管表示。胡俞越亦認為,年內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民間外匯量比較大,但在參與境外期貨交易時,外匯如何使用仍是個問題 。」胡俞越說。

  高偉紳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楊鐵成表示,此前外管局曾配合國資委,聯名下發過文件,對央企境外衍生品交易給予一定外匯額度,同時備案。

  但中期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作為第一家在香港設立子公司的期貨公司,中期香港可以代理全球投資者參與全球期貨市場交易。但因外匯政策等多方面原因,中期香港並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北京一位央企負責人表示,「根據以前的規則,我們一般遵從國資委同意、證監會審批,之後到外管局備案,批出額度,即可從事套保交易的程序。」該人士稱,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企業每年去證監會申報次年原材料產量及外匯量時,均無人理會。

  「證監會說,你們這是企業行為,應該找主管部門。我們只管國內證券市場,境外保值我們不管。」按照以前的程序,外匯局只有接到證監會的批文,才能給企業下批額度。證監會甩手不理,令企業無所適從。

  「現在大方向確定了,但後面具體事還不知怎麼做。按我們估計,2015年也做不成。」該央企負責人表示,外盤開放日程取決於人民幣項目開放進程。

  前路障礙重重,不過,境外國際商品期貨集團卻仍然樂觀。

  CME集團總裁傅品德·基爾(Phupinder Gill)表示,如果中國取消外匯管制,實現人民幣的自由流動,屆時或將在中國設立清算交易所,滿足國內交易需求。

  此前的8月底,新加坡交易所的商品期貨部總監王成專程來北京,向投資者推介新加坡交易所新產品LME-SGX迷你有色金屬產品。境外商品期貨交易所對中國投資者的熱情可見一斑。

  胡俞越認為,不能因企業套保的一時失利而關閉開放之門,「我們的企業總是要走向國際市場。因而不能因噎廢食,保護雖必要,開放亦必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92

周顯﹕牛市萌芽於壞消息充斥時

1 : GS(14)@2016-07-26 07:45:25

【明報專訊】今次港股的上升,被稱為「技術性牛市」,有關它究竟是不是牛市,又或者這是不是技術性,先不予置評,我相信之所以被這樣評價的原因,是因為現在根本沒有任何的好消息,全世界除美國外的所有經濟還非常冷淡,但股市已經上升,所以只能歸因為世界性的低息環境,因沒有實質經濟的支持,所以這就是技術性了。

不過,如果按照傳統智慧,所有的牛市初期大升,都是壞消息充斥,但不知怎麼原因,居然就這樣升了起來,所以升了也沒有人信,更加沒有人敢買,大部分的股民眼看着銀紙在眼前飛來飛去,也不敢伸手去拿。真正在這個時期贏錢的,只有那些在熊市中堅守不退,也輸得最慘的人,正因為完全沒有離過場,自然也可以享受到第一口甜美的果實……不過都補唔番之前的傷勢,皆因本錢已經不見了大半,贏盡也有個譜。

也是根據傳統智慧,在牛市的第二階段,好消息才慢慢出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市况已經變好了,我仲唔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