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monet邱永漢4大倍升股之意見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3616#p1307258

大廢柴:


不過江西銅己經16元,太貴了,中國稀土才1元多。"
"亨泰現在差不多4毫子,是其他股票的十分之一,4毫子的股票跟4蚊的股票,當然是4毫子!如果今年底前升至1元即升了1倍,若升到2元就4倍。大約明年6月,它的景像將會不一樣。"


greatsoup:


他好像不知道市值 = 股份數目x股價,個記者又照單全收,真好。如果用市值來說,是更加震撼,但是他的腦子就是想不到這一點。

606真是正路,又是發盈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9017_C.pdf

但855,我今日看完<<財經>,發覺這些水企根本人事成本太高,根本不賺錢。

197,這麼好賺,又這樣多現金,為何大股東為何要集資?在15仙供股時不包銷?


769 在 2003年7月19日的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521


「稀土概念」令人眼花繚亂

現在所能知道的是,為使蔣泉龍的企業順利上市,從保薦人—會計師—律師—承銷商,各個環節都有在各自領域名頭極大的中介機構,簡直就是一個豪華兵團。

這些幕後資本玩家成功打造了一個令香港投資者陌生而新鮮的「稀土概念」,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後,蔣泉龍的宜興新威(後更名「中國稀土」)得以在香港主板上市,叩開了中國民企赴香港上市的大門。

行家不信蔣泉龍是「魔手」

有媒體稱蔣泉龍為「資本魔手」。而據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蔣除非是超級資本天才,否則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能力。

蔣的「資本魔手」的高超之處在於:作為一家當年並非特別顯眼的稀土企業,可以有如此眾多的資本高人相助上市,並一舉找準誘人的股市概念,從而成為被熱捧的 對象;中國稀土原屬戴帽鄉鎮企業,但經過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轉換而順利蛻變成一家大股東在BVI註冊成立的公司,同時,蔣和家人仍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業內人士認為,如此複雜的資本運作,不可能是蔣的資本魔手,而是蔣背後的「魔手」。中國稀土是否會為這隻魔手曾經留下的痕跡付出沉重代價呢?這或許正是中國稀土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522


 


  中国稀土原名宜兴新威稀土控股有限公司,是位于江苏省陶瓷名镇宜兴市乡间的一家私营企业,创办者兼大股东是有一口浓重江苏口音的蒋泉龙和钱元英夫妇。


 


  尽管江苏省并没有丝毫稀土矿源,但却拥有很 多家大大小小的稀土厂。在全国位列行业前十 名的就有三家:江阴加华(全称为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溧阳方正(全称为江苏溧阳罗地亚方正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宜兴新威。简而言之,稀土行业 指的就是通过分离技术提取稀土矿中的15种元素或元素的化合物,这是一个小行业。(参见辅文《稀土ABC》)全国全行业全部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全年 的销售收入全国加起来约30亿元,大部分供应出口。中国较大的稀土企业总共100多家,但销售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不过10家左右。宜兴新威大约排名第八、九 位。


  然而宜兴新威很早就意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要 性,这使得它很快变得与众不同。早在1998年,宜兴新威就由法国里昂证券担任上市策划人,开始向香港主板进发。按照民企登陆香港的惯常作法,上市公司的 注册地变成开曼群岛,一家名为YY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成为其大股东——经过上市和在香港被称为“抽水”的两次后续融资后,它对上市公司持股仍高达62%。YY Holdings Limited为蒋氏家族信托人,全权受益人是另一家为钱元英及其子女全资持有的公司。曾经作过教师的钱元英国籍已转换成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实际代表蒋 氏家族——蒋泉龙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变化。

...


 

 


  然而上市也同样也使“透明度”问题受得了前 所未有的关注,事实证明,这很快就终结了中 国稀土的光彩。其实只要凭借基本的稀土行业知识和对中国稀土业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中国稀土上市以来的业绩严重注水(参见辅文《注水的稀土》)。知情人更透 露,中国稀土的内部财务人员曾一度对被掩盖的事实忐忑不安:宜兴新威为使股票上市,重新包装了公司三年来的财务报告,并将销售收入放大三倍。从那时起到现 在,仅从其主业稀土类产品看,销售收入累计虚增超过10亿元,可以推算利润掺水的累计额已达1亿元~3亿元,占其净资产9亿元的相当大的比重。这还是在假 设其耐火类产品的销售完全真实的前提下(参见附表一《中国稀土销售的稀土究竟是多少》)。


  这个事实是颠覆性的。因为如果按照香港联交所规定的最低上市条件——拟上市公司需有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的业绩,其前两年总共利润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预计市值不得少于1亿港元——中国稀土当年能否达到上市要求都令人质疑。

...


 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就此罢手。一位接近香港证监 会的人士称,在目前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更多倚靠的是市场力量: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一般先通过核数师、媒体的工作,向公众传递信息;失去投资者信任后,公司的股价自然下跌,银 行、供货商由此产生警惕;公司内部矛盾爆发,或许就有内部人向监管部门提供证据,最后据此将之绳之于法。因此对于类似中国稀土的情况,证监部门最先倚重的 是核数师。

...


 


  对于稀土这个“稀有行业”,核数师有太多的 理由审慎,“这些稀土粉末甚至看上去和 一般面粉没什么差别”。香港一位会计专家称,四大望而却步的理由不外如下:一个是首先得了解稀土业的知识。对产量进行匡算,看看生产线、生产流程、原材料 采购和产出是否匹配,这需要可靠的专业判断;二是对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确认。与其主要客户、出口配额、银行资金往来等进行不同科目不同程序的确认,务必取得 第三方的证明,即来自海关、主要客户、银行等的确认函。三是倘若确定有假后,还要仔细检查资产类科目的真实性,看看虚增的资产藏在哪个科目下,对固定资产 的原始文件、存货的盘点和估价、应收款的真实性都要一一求证。


  然而对内地的问题企业作调查,风险和难度很 大。审计程序中的征询函到了中国到处都 可遇到“完美的安排”:收到征询函的客户常被当事人操控,或干脆由几个皮包公司配合。甚至国内银行在接到确认函时常要求核数师和当事企业一起来,然后随便 盖个章,至于有无担保等重大事项、资金往来等经常不予准确地核实。因此,会计师未必有能力查清企业的真相。一旦今后企业“东窗事发”,“四大”赖以生存的 声誉就会受到重创。如此不如“走为上策”。

...


 


  记者在江苏宜兴中国稀土的工厂所在地大浦镇实地采访中,见到了中国稀土董事会主席、副主席蒋泉龙夫妇。中国稀土的惊人业绩在他们看来主要归功于民营体制。这确乎也是当初吸引香港投资者的一大“卖点”。


 


  似乎是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蒋泉龙主动 称:“我认为公司上市难免有点水分,比如80% 是真的,20%可能有水分,上市后要将这20%的水分甩干,这是正常现象。”这是与市场对民营企业最乐观最善意的解脱不谋而合:企业上市时做假,但在投资 取得效益时隐瞒利润,用以弥补以往的黑洞。


 


  果真如此吗?根据《财经》了解,中国稀土账目中的水分绝不止20%,而且这样的财务黑洞一旦形成,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就会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从中国稀土的历年年报来看,上市以后中国稀 土从来就没有“甩干水分“的迹象,其营业额 从1999年的4.48亿港元,到2000年5.58亿港元,再到2001年的6.18亿港元,基本上每年增加1亿元。其中稀土类产品的销售占比接近 70%。而事实却是中国稀土实际的稀土类产品销售额至今仍仅在1.5亿元左右。(参见表一)


 


  虽然实际的销售量并无突飞猛进,但中国稀土 的投资规模却在迅速膨胀之中:2001 年6月,中国稀土募集资金投向的两条生产线扩建工程竣工,这是一条6500吨的氯化稀土分离线和一条3500吨的离子矿分离生产线。这使得中国稀土的生产 能力扩大了近三倍。2002年中国稀土又新增一条500吨的荧光粉(以稀土为原料的加工产品)生产线。


  截至2002年6月30日的数据,中国稀土的固定资产高达4亿多港元,另有应收款近1亿港元,存货1.9亿港元,银行存款3亿多港元。可以推测,中国稀土虚增的资产,就藏在这些科目和数字里。

  不无讽刺的是,与“甩干水分说”恰恰相反, 这可能与市场上最为悲观的一种推断更为吻 合:企业在最初虚报业绩后,一般都要扩大投资来掩盖黑洞,通过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虚增大量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类项目来做平账务。进而必然在未来 某时归罪于市场环境、金融危机、“9·11事件”影响甚至SARS危机,为投资失败找到借口,令当初的黑洞“合法化”。

-----------------------------------------------


這家公司經常以投資來掩蓋,幾乎年年有新業務或收購,投資額億億聲,這家公司近來又在現金充裕時集資?
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 ... C%E5%B0%8B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479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6695_C.pdf
生意做14億,營運所用現金應不多於4億,有7億幾現金,加上抵押存款有1億幾,即有8億多現金,較去年增加1億多,應可應付經營需要。

但去年竟然短期貸款增加之餘,又有長期貸款,有這麼多的現金,又要去借款,那它的現金情況是否真實?

最奇怪的是,營業額下降,應收款及存貨竟然上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669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681_C.pdf

今年又要上新項目,投資2億多,但公司有7億多可用現金,應可應付需要,但後來又批股集資1.95億,有這麼多錢,投資又是它可以應付的,為何要集資,來攤薄自己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