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光谷時不時會有一些這樣的標語:嘿,武漢,我們來晚了!

本文是i黑馬【回鄉記】系列第三篇,i黑馬美女記者回到老家武漢,記錄了這個城市近些年的一些發展變化。曾經的中部之心,為何在經濟排行榜中失去風采,在城市大拆大建的現狀和“敢為人先”的口號之下,她又能否真正迎頭趕上?

i黑馬 吳丹 2月14日報道

曾經的“大江大湖大武漢”,仿佛隨著城里越填越少的湖,漸漸失去了江湖地位,陷入焦慮,在它下定後起直追的決心之後,這個中部之心能否迎來往昔風采?

“休閑之城”

武漢是休閑之都,這點和成都類似,但又沒那麽悠閑,反而有一絲痞氣。在這里,和“吃穿玩樂”有關的事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川菜、湘菜、粵菜等,在武漢皆有正宗菜館,且很受本地人歡迎。只要是好吃的,武漢人沒有排斥的,只不過他們會稍微改良下,川菜太辣,去掉一些花椒,改為“湖北人能適應的麻辣”,湘菜太爆,去掉一些重口味,改為“湖北人能適應的重口”。

或許是地處中部,擅於博采眾長,武漢三鎮遊玩之地匯聚了全國美食。或許正因為“太愛學習”,湖北菜在全國卻不甚有特色。

2011年,萬達選擇了武漢,把“漢街”這項全國文化產業投資額最大的項目修在了沙湖之上。武漢市民一向愛熱鬧,5D電影,漢秀,全家人都是集體前往觀看,正如這個城市每增添一個玩樂的地方一樣,市民都是以最大的積極性告知親友,相約前往。蠟像館、歡樂谷、園博園,成了市民放假和周末最大的娛樂。武漢人一向不吝於在娛樂上花錢,正如他們從不吝於頻繁下館子嘗鮮,晚上逐家吃燒烤、大排檔一樣。

156285376134914915

武漢美食油燜大蝦/視覺中國供圖

夏天的武漢,油燜大蝦是一大盛景。男人們光著膀子(上身不穿衣,作者註)大口喝啤酒,女人們戴著一次性手套,將大蝦身體分開,靈巧地啃食著美味,一如他們靈巧地啃食著鴨脖,直到一盆蝦吃得精光。放眼望去,一條幾百米的路竟沒有做別種生意的,全是大蝦。武漢人夏天招待外地朋友也常常是一句:來吃油燜大蝦喝啤酒!這樣的風景年複一年,在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皆有。

如果說上海最有名的論壇是寬帶山(“上海女和江西男”新聞中的“yp”一詞最早出自此論壇,意指外地人),杭州是19樓,那PC時代武漢最有名的則是某某生活論壇了(此名已打碼,以避PR之嫌),前兩年鼎盛期其首頁Banner幾乎掛滿了房地產廣告,武漢年輕人也每天在上面詢問漢口哪里新開了一家海鮮館,武昌哪里有高端但性價比又高的攝影公司,哪里新開一家生活廣場……全是消費之事。

武漢人喜歡聽笑話典故,所以田克兢那帶著黃陂口音、講麻將的段子能紅遍三鎮;愛聽逸聞瑣事,的哥阿星的俏皮話最得他們歡心;愛管“閑事”,好為普通人的不幸遭遇鳴個不平,經視直播和幫女郎是響亮的電視招牌……早幾年,如果你傍晚七點穿梭於武漢各地的內里街巷,電視中傳來的聲音多半是來自以上幾個節目的主持人。

這是一座生活氣濃郁的城市。

和所有建設中的大城市一樣,這些年,武漢能夠看到的最大變化就是一直在修路。最嚴重的時候,武昌中心街道口簡直“是一座停車場”,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多年,在司機的罵罵咧咧聲中,路繼續堵著,乘客繼續焦慮著,人們越來越不耐煩。中國很多地方都因為修路而堵得一片混亂,但武漢因為人口眾多,達到1000萬,這樣的堵車狀況便得到了放大。一位武漢朋友的QQ簽名常年寫的就是“堵城武漢”。

所有的人都期盼著,那規劃到了2028年的地鐵網狀圖能早日像北京、上海一樣得以實現。

過年期間,武漢和全國所有大城市一樣,也空了城。來城市打工的居民都回了老家,仙桃、黃岡、恩施、荊州……多數來自湖北。過年期間,幾個火車站也有不少人舉著寫有地名的牌子積極招徠乘客,還是那些字,仙桃,黃岡,恩施,荊州……他們接的是從更遠的地方回來的人。武漢是中轉站。

青春留下,奮鬥遠走

武漢人註重消費生活,在這個城市努力打拼的通常是外地人,他們更為生活所迫,打拼起來更努力賣命,這些年返鄉聽到很多的話便是,某某街道炸油條的外地一家人已經在武漢買了第二套房了,接下來便是武漢人自己搖頭嘆氣:本地人不行,吃不了那個苦,錢都讓外地人賺跑了。

“外地人”分好幾種。有擺個早點攤炸面窩油條的,也有浙江外婆家賣烤魚的連鎖店,有前些年臺灣香港來的“群光廣場”、“新世界百貨”等,也有近些年更時尚,設計更現代的各種生活廣場,在消費潮流上武漢從來都是緊跟一線城市,未曾落下。沃爾瑪,家樂福一年比一年開得多,搶占本地“中百倉儲”的老大地位。

727091093972853110

武漢長江大橋/作者供圖

武昌司門口曾是繁華之地,但從長江大橋上往下看,大面積的房屋看起來則較為破敗,如果你向一位本地人打聽,他會說那是老武漢的特色,“熱幹面”典故發源之所,但如果你向外地人打聽,他可能會告訴你,那里住的都是“吃低保的本地人”,守著一片地,等拆遷。

小米的雷軍,微信的張小龍都是在武漢讀的大學,或許來自野史,據說他們的一些過往是這樣的:廣埠屯一帶(武漢中關村,需要大力砍價之地)都認識雷軍,能講出他不少段子,說他當年在武漢創業時曾在那一帶積極活動。雷軍演講時帶有一些仙桃口音,但盡管如此,說著“風口、參與感”的他怎麽看都不像江湖味重、讓外人難以揣摩的湖北人。張小龍則被調侃為華科悶騷理工男,和許多人一樣,據說他的大學生涯也頗為憂悶,愛思考人生。華科男多女少,妹子不易約,或許華科時代就培養了他做社交產品的基礎氣質。

這兩位優秀的互聯網人都在武漢度過了他們的青春,度過了充滿迷茫和闖勁的日子,但等到他們真正想大展拳腳的時候,卻又都選擇了離開,一個北上北京,一個南下深圳。武漢名校眾多,做出這種決定的畢業生不計其數,他們只是其中有名的兩位。

“武漢,曾是我青春的一站,在那里留下了我四年的光陰,吃過熱幹面,在長江大橋上走過三個來回。離開的時候有不舍,但最終我還是走了……”不少知識青年在知乎這麽說。

這些年輕人把青春留在了武漢,奮鬥卻選擇了遠方。

這里缺少創業氛圍,缺少互聯網基因,人民對生活消費的興趣遠遠超過什麽“科技創新”,本地人做事“江湖氣”太重,思維沒那麽開放,不願和“外部勢力”結交,這些可能都是他們選擇離開的原因,也是不太容易從零開始創業的原因。

比起一個創新的手機或者軟件公司,一種創新的烤鴨吃法或許更受到這里市民的關註與贊許,提到武漢的知名企業,外地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一家做鴨脖的,和一家賣零食的。這或許是漢口古老商業精神的延續,“老通城的豆皮脆香又軟綿,”“四季美的湯包貨真價實”,古樸的商業法則至今在這座城市得到延續與彰顯,多年來未曾變更,盡管這些經典漢派品牌早已沒落了……

這些年來,武漢曾經的“江湖地位”備受挑戰,GDP也被一些非省會城市趕上,在經濟排行榜中失去風采。現在的武漢在經濟發展上仍然是焦慮的,本地居民生活在和北上廣比肩的物質生活中,但基礎設施趕不上,總體發展較弱,生活消費高,工資卻難以同步增長。

現在的武漢,正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灰頭土臉地獨自向前追趕。

明日江城模樣如何?

前不久,一篇“創業在武漢”的文章列出了武漢的一些互聯網創業企業,這是新氣象。幾大項目類別分別是同城物流、4S店、戀愛APP(華科學生創業項目)、青年公寓等。或許因為創業環境和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武漢近些年也一直想迎頭趕上,讓這些年輕的創業者選擇武漢,不離開。該文得出的結論是“比起北上廣動輒數億融資的新聞,武漢融完A輪的公司都屈指可數”。

可見,互聯網、科技創業現象目前在武漢還是一些小苗。

不過,近些年武漢也在改變,創業和創新發生了不少變化。

創業氛圍漸濃之地光谷的地位就在日漸凸顯,被稱為武漢的明日之星。這個沒有舊文化束縛,雲集了大量科技企業之地,也聚集了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他們為光谷帶來新鮮活潑的色彩。雷軍2013年就在這兒開了個創業咖啡館。光谷時不時會有一些這樣的標語:嘿,武漢,我們來晚了!預示這里成為很多新鮮事物進來的第一站。

近些年,武漢的城市口號是“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敢為人先”一直被奉為武漢獨有的精神,其中代表便是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第一槍。“追求卓越”也是對往昔“大江大湖大武漢”的回歸映照。

曾經輝煌如大上海,如何在新時代繼續往日榮光?雷軍們的咖啡之風刮過幾次之後,武漢會不會出現一些有意思的互聯網公司?

其實,有沒有知名的互聯網公司不重要,江城武漢能不能在延續歷史的商業精神之下,眼觀四面八方,多學習各地商業變化中的優勢長處,主動打破中部地區的既有安全感,在這一輪發展浪潮中一路向前狂奔,才是更為重要的事。

這樣的創業方向或許和消費生活有關。畢竟,不斷滿足當地市場真正的需求才是商業的本質,中產階級的消費升級也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