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化籽】唔使去La La Land 本土Jazz夢裡人

1 : GS(14)@2017-03-03 00:54:58

原來爵士樂不只在外國流行,以Jazz為夢想的,香港大有人在。



【文化籽:周末藝遊】電影《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談夢想也談爵士樂,叫好叫座又獲獎無數,雖然當中談及爵士樂的情節卻未必和事實相符,但總會令你對Jazz有多一點了解,更能體會一班追夢者的可愛之處。這次我們走訪了多位爵士樂手和香港的Jazz live house,一邊談La La Land,一邊了解香港Jazz scene。原來想聽爵士樂唔使去外國,唔使去LA,留在香港一樣能找到一班Jazz夢裡人。



戲中多次提到「Jazz is dying」,對於爵士已死這個論調,兩位大師級爵士樂手都大力反對。包以正(Eugene)是本地最知名的爵士樂結他手,早在八十年代已獲美國華納(WEA)賞識簽約出碟;羅尚正(Ted)七十年代畢業於柏克萊音樂學院,屬首批到美國讀音樂的音樂人,九十年代回流後活躍於本地音樂界多年,合作歌手包括葉蒨文、林憶蓮、陳奕迅、側田等。傾談間,Eugene第一句已說:「一種藝術點會死呢?」


Jazz精神在於即興演奏

結他手Teriver認為在紐約當樂手競爭很大,在香港多機會教班賺錢,相比下已算不錯。

爵士琴手Rod於三年前開始當上全職樂手。

除了即興,隊友間的無言交流也是Jazz精神。


Jazz精神在於即興演奏

採訪當日兩位爵士大師正於中環蘭桂坊的Orange Peel演出,Jazz當然未死,不過Ted想指出的是不只未死,而且還在不斷發展,更有趣的是就連香港也多了人才。「現在比以前更好,多了年輕一代,我的學生也已會演出甚至當全職樂手,可能是多了internet、YouTube,多了人接觸。」回顧Jazz在香港的歷史,Eugene認為黃金年代是八十年代後期至千禧年初,當年蘭桂坊還有只做Jazz live的「真Jazz Bar」Jazz Club,有機會和很多外國知名樂手同台演出。「嗰時好正,不過即使當時都沒有太多本地新秀樂手,這幾年多了很多。」兩人認為Jazz界不斷有新技術,自己都還在學習當中,也樂於和後輩一起演出一起jam,只是Jazz造詣與個人歷練大有關連。「年輕時懂甚麼就會展示出來,但聽眾不懂樂理的話未必覺得好聽,現在會多點希望帶聽眾進入和了解Jazz的世界。」兩人相信假以時日香港會有更多國際級爵士大師。電影入面黑人樂手John Legend隊band又跳舞又玩iPad電子琴,故意做得很商業很不Jazz,那到底甚麼是Jazz?看過《La La Land》的Eugene也看過Damien Chazelle之前執導的《Whiplash》,他覺得導演對爵士樂有點誤解,「Jazz精神在於即興演奏,電子樂器或者玩acoustic都沒關係,不會規範於樂器上或甚麼類型的音樂,更重要是加上同其他樂手的化學作用。」Jazz會有獨奏solo,但他說《Whiplash》最後又長又激的drum solo並不Jazz:「爵士樂不是要突出自己,一個樂手在彈獨奏,其他人伴奏是盡量讓獨奏的人做到最好,例如我用結他彈奏,Ted在鋼琴的反應會啟發到我有其他想法,大家一邊演奏一邊發展下法。當然有夾過,但即興發生時有很多未知數,這是Jazz最有趣之處。」Ted也覺得Jazz最好玩的地方是自由,「同一首歌就算彈了幾千次,也未試過一樣。」Eugene和Ted不是說電影不好看,只是以樂手角度來看,並沒和Jazz有多大關係,觀眾看完也了解不到爵士樂自由與分享、個人與團隊並存的美妙之處。



爵士樂不受樂器所限,小號、結他、鋼琴、電子彈、低音大提琴、色士風等等,不同組合也可演奏。

上一代爵士樂手Ted(左)和Eugene都認為Jazz仍然很有活力,對香港的年輕Jazz樂手也甚為欣賞。


香港樂手搵到食嗎?

戲中男主角Ryan Gosling為了生計,要彈Jingle Bell又要穿上紅皮褸夾band,那到底全職Jazz樂手搵唔搵到食?兩位前輩都是大師級,稍嫌離地,找來二人口中所說比較新晉的樂手回答。結他手張駿豪(Teriver)大學時遠赴美國主修Jazz,曾居紐約五年,當年已有紐約唱片公司簽約推出個人大碟;另一位爵士琴手徐樂心(Rod)背景則大相逕庭,20歲學琴,本來任職印刷公司電腦部管理層,但三年前公司合約完結,打算放長假,卻見有人找自己學琴,毅然以30多歲高齡試做全職樂手。一位外流學院派,一位半途出家,兩人都指樂手要做外快幫補興趣是世界共通的行規,反而香港的境況已算不錯。Teriver覺得紐約的Jazz樂手生活得更困難,「最好的樂手都會在紐約,競爭很大,玩Jazz酬金又不是特別多,很多樂手會有其他工作,全世界都是這樣,反而香港有更多機會,教班的收入比外國來說算是不錯。」除了當結他老師之外,主流音樂界也需要Jazz樂手。「一隻碟總有一、兩首歌有些主流以外的元素,也幫過衛蘭、陳柏宇、AGA等歌手編曲,或者不會是主打歌,但流行歌也會找我們工作。」



《La La Land》電影中,Ryan Gosling(右)明顯認為John Legend的音樂太商業,不夠Jazz。

爵士樂不一定傳統,電影有提及的Miles Davis當年也加入了很多不同音樂元素,如今也被視為一代宗師。

Jazz的節奏律動可以很激烈,例如電影多次提及的Charlie Parker,其色士風演奏速度驚人。


半途出家 心態最重要

比起Teriver,較草根的Rod坦言初做樂手時是赤字經營,「由做電腦轉行做樂手,真的甚麼也不懂,想不到做過甚麼改善生活,就是多教幾班,慢慢又多了演出機會,收入開始穩定。」雖然講不出甚麼轉行心得,但Rod覺得做樂手心態最重要,「有學生跟我說想做全職樂手,我會告訴他這個想法已經錯了,是全職失業,然後有空就做音樂。」他遇過不少外國樂手,演出時有高超技藝,但日間只是個超市售貨員。要講收入的話,當樂手比以前差了一大截,但他沒有後悔,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覺得人浮於事,反而音樂、Jazz、彈琴這些大多數人覺得不實際的,才讓他覺得是可以掌握的。「之前公司會要求考很多試,但考到的文憑、學到的知識可能三年後都沒用了,有次有個前輩跟我講,某塊電腦晶片有多厲害,無晶片時人手要點做點做,不學新技術就會被取代。想深一層,很多工作、知職都不是自己掌握得到,過時會變無用,現在比以前收入差了,但開心了,多了時間練琴,覺得自己有進步最開心。」很明顯玩爵士樂不容易,也難怪電影創作總愛把藝術人追夢描畫得萬分艱難,不過這次採訪卻讓記者深深感到一班樂手對Jazz的感恩大大多於對環境的抱怨,感覺是「玩Jazz咁開心,辛苦啲都抵。」那不是自命清高的「自high」,透過演奏更能分享這種樂趣給聽眾。以記者的個人體驗,爵士樂樂理也許難懂,但要欣賞也毋須門檻,那幾晚欣賞到的精采演出,除了音樂,樂手間心領神會的眼神和笑意交流也是動人,子非魚,也可了解到這班樂手為何情迷爵士之音。



記者:司徒港燊攝影:伍慶泉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1/19942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