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通脹與民怨 Uncle Ray

2011-2-22  AD




 

執筆時電視報道,有網民在網上呼籲於內地13個城市遊行集會,效法埃及等中東國家。86年,筆者在英國中部小城市,當時沒有互聯網,萬里之外,中港消息杳杳,BBC有關中國的新聞少之又少,只有依賴有空時跑到倫敦唐人街的中文書店,翻翻雜誌、報紙。

兩率縱調高仍難控通脹

還記得87、88年間,中共準備深化改革,即所謂硬闖「價格關」,說白了,有權力的官僚,春江水暖,囤積居奇,引發通脹。趙紫陽開放副食品,如肉類、穀米類價格,不再由政府控制,並非甚麼大不了的事。

20 多年過去,經濟問題依然存在。上星期,人民銀行再把存款準備金率提高50點子,到接近20%,掩耳盜鈴地把CPI物價比例改變,硬把CPI推到4.3%, 通脹看似從高位回落。再把同樣的手段,用在地產統計上,使內地房價升幅,只是比去年同期增加6.8%,房地產於是開始受控,人人有屋住,當然no problem。筆者不只一次提過,把存款準備金率、利率提得再高,都控制不了money supply及通脹。

有權的官員,一紙公文,內地銀行就乖乖放款。雷曼兄弟08年救了中國一次,溫家寶打開了潘朵拉的5萬萬億魔盒,想把盒蓋蓋上,談何容易。

有甚麼人民就有甚麼政府

03年香港的經驗是,要經濟環境很差,人民才會上街,內地暫時的經濟情況應未會引起類似埃及百萬人上街的盛況。

有甚麼人民就有甚麼政府,中共是中國人的共業。

uncle R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93

追民怨背後》亡羊補牢,地方應速設4道門檻 財政部開大門 掀史上最有感加稅風暴

2016-08-01  TCW

這一波房屋稅調漲,地方政府像是接力賽,加稅浪潮席捲全台,且不分自住戶或投資客都「通殺」。政府的目的,是為了打房價、救百姓,還是打百姓、救財政?

衝擊!30年中古屋恐遭殃財政三機制,讓縣市爭相加稅

過去三年,已有十縣市將房屋稅計算基礎的「標準單價」提高,其中雙北、高雄大幅調高○.八倍至一.六倍;今年在財政部限期調高標準單價五成的要求下,更有十二縣市要調漲。其中又以台南市首開先例,在調高標準單價外,還將二○○一年七月後興建的房屋,全部納入新房屋稅課徵對象,擴大衝擊面。此舉並獲得前年剛漲過房屋稅的台北市響應,考慮明年要將適用範圍擴大到屋齡三十年內的房屋。

一場被媒體形容為史上最有慼的加稅風暴,正式登場。不同於今年元旦上路的「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打擊對象是兩千萬元以上高價豪宅的短期投資客,使其交易成本增加,這一次,地方政府調漲不動產稅的對象,則是持有房屋的人們,不分投資或自住,透過公告地價和房屋標準單價的陸續調高,讓「養房子」的成本上升了。

究竟這場加稅風暴是怎 形成的?房屋稅的課徵權力在地方政府,過去三十年因地方首長、議會不想得罪選民,遲遲不讓公告地價和房屋標準單價隨市價而調整,如今又為何敢大開漲稅之門?

地政士公會榮譽理事長王進祥說:「全都是財政部惹的禍!」他有三大理由,首先,財政部中央統籌分配款設計,是地方政府自籌財源越多,才能分配越多。

地方政府財政主管透露,近年財政部都有要求地方政府調整房屋標準單價、公告地價,還列為財政努力的指標之一,表現奸壞直接影響來自中央的統籌分配款。

解方!四關鍵保障自住戶設價值、面積、戶數、持有期門檻

這樣的機制讓全台各縣市進入一場加稅比賽,也因此,就算台北市的自主財政狀況比其他縣市奸,一樣不能輕易放棄加稅的機會,以免中央給的錢變少。

其次,原本二?一四年房屋稅條例修正漠視問題發生,至今還沒有提出自用戶稅率調整的配套措施。台北市財政局副局長游適銘也把問題丟回中央,他說地方政府只能調整稅基,保障自住與弱勢族群,應由中央調整自用住戶的稅率來處理。換句話說,針對不炒房、不囤房的自用戶,中央政府應設法調降其稅率。

事實上,行政院長林全曾在兩年前受訪說,現行房屋稅跟地價稅的稅率在一%到三%,「那是很重的稅,銀行的存款利息也不過一%。」林全過去曾主張,想要用大幅提高持有稅(房屋稅和地價稅)來打壓房價,是有效手段,卻不是正當手段,時,還設有新訂的標準單價只適用新屋的防火牆。財政部一年多前決定廢除這條法令,也為中古屋加稅開了大門。

最後,房屋稅的制度設計,是財政部管稅率、地方政府管稅基(也就是標準單價)。主動取消前述防火牆的財政部,不可能不知道,一旦地方政府調整標準單價,就會演變成有房族幾乎全面加稅。

王進祥認為,財政部選擇躲在地方政府背後不作為,因為不想賣房子的自住者也被牽連,萬一負擔不起房子賦稅,還可能被迫賣屋。

如今,面對各地方政府的加稅潮,中央有何反應呢?財政部賦稅署長李慶華回應,民怨可能是地方溝通不良導致,目前沒有調整自用稅率規畫,建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給自用住宅適當折扣優惠。

王進祥認為,想要避免錯殺無辜自住戶,只要把價值、面積、戶數、持有期間這四大條件設好門檻,尤其加強保障只有一戶自住屋的民眾,提出一個更優惠的稅率,或是針對這類自用族群,提出房地持有稅合計可徵收的一個合理上限,就能降低民怨。

至於主張加稅打房的一派,在新內閣中以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為代表,他日前強調「(持有稅過去)三十年都沒有調整,現在只是讓課稅的稅基更合理。」

曾任宜蘭縣財政局長的金融研訓院顧問黃崇哲則認為,房屋稅應該要能反映公共服務的價值。而充實地方稅收的目的,也是避免讓財政困境變成下一代的負擔。

「充盈地方財政」、「追求居住正義」,立論雖都言之成理,但人民要問的是,政府想糾正自己過去三十年的不作為,需要一次下猛藥嗎?而追求公平正義,也是「寧可錯殺」嗎?想推動增加民眾負擔的政策,政府的做法,應該要更周全。

撰文者林洧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66

港台後生仔想獨立學者說化解民怨靠改善經濟

1 : GS(14)@2016-11-06 15:49:05

香港、台灣兩地青年「獨立」呼聲愈見高漲,在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維珍尼亞大學教授政治經濟的林夏如認為,大陸對港台的經濟政策無效,不能加強青年身份認同感之餘,更加深三地矛盾。這名在台灣長大、前高盛證券銀行家建言,蔡政府加強施政改善經濟,是舒緩青年民怨的唯一辦法。駐紐約記者:鄭柏齡無論是「太陽花」還是「雨傘」,「獨派」還是「本土派」,皆反映台港青年,對中國政府的不滿情緒愈來愈高;另一方面,中國大陸青年愛國情懷高漲,林夏如舉出一個在香港教書時遇到的有趣情況,「課堂內,中國學生往往是最認同西方民主自由價值的一批,但提到台灣時,他們便說『不成,她們是個別例子』」。林夏如在華爾街工作10多年,是科網巨企阿里巴巴最早一批投資者,「當了10多年銀行家,印象最深刻是,中國國企投資一處地方,不會為股東著想,往往另有所圖」,林夏如說,台灣學生「反服貿」,若單純從經濟角度分析,外人很難理解,「他們反的是中國企業,因為中國生意政治經濟不能分開」。2003年,香港遭沙士肆虐,中港兩地隨即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經濟很快振作起來,但為甚麼香港人對中國的身份認同感愈來愈低呢?」林夏如說,香港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小生意亦難以生存,「青年感到社會不公,源頭皆來自中國」,而中國人身份認同感則創出新低,情況有惡化趨勢。這名在中大教授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現時旅美的學者說,兩岸三地關係、在青年層面最緊張,是中國政府從未遇過的,亦對兩地政府管治帶來考驗,「對政府不信任、對大企業不信任」;即使獨立呼聲高漲,但林夏如相信中國不會武力統台,「代價太大,中國內部已有很多問題,台灣情況由『最重要』,褪變成『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另一方面,她亦不認為中國會推動民主化,拉近兩岸三地價值觀,「起碼短時間內不會有變」。林夏如指,無論台灣還是香港,舒緩青年民怨,做法只有一個,「政府改善施政及經濟,增加青年向上流動機會」。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06/198245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235

葉劉:上車盤計劃勢惹民怨

1 : GS(14)@2017-04-13 22:35:13

【本報訊】特首選舉未能入閘後,表明不再盲目「保皇」的新民黨葉劉淑儀,昨日就立法會二讀辯論預算案時,質疑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首次置業上車盤」計劃成效,指林鄭新政府不應只幫人買樓,更重要是幫居住條件惡劣的劏房居民先上樓,建議政府改建工廈安置劏房戶。


倡收工廈安置劏房戶

葉劉淑儀昨日立法會上發言時指,如林鄭硬推首次置業計劃,市民或會在樓價見頂、利息上升環境下,難以負擔新樓供款,結果新政府只會再製造一批怨憤的市民,認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應採取新思維,建議收回已改劃為住宅用途的工業大廈安置劏房戶,「全座(工廈)都由政府去劏」,再由非政府機構管理,以避免出現房東亂加租的情況。葉劉又引述消防消息,指工業大廈一般很安全,很難會「燒通頂」,只要工廈不作混合用途,即住宅和迷你倉等共存情況,「工廈其實好安全」。葉劉批評梁振英政府最後一份預算案思維無突破,仍停留在殖民地年代格局,「冇乜新願景,對未來經濟發展冇好前瞻性論述」,又對政府近月才提出研究棕地感失望,批評梁振英政府「真係非常滯後」,並引述專家意見指出,政府建屋9.4萬單位的目標,根據過去政府紀錄,最終通常只能做到七成,令未來香港房屋供應「仍然係嚴重不足」。■記者林俊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13/199885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349

見倫敦大火災民文認衰補鑊難息民怨

1 : GS(14)@2017-06-23 01:44:24

■災民代表、義工和社區領袖會晤文翠珊後離開首相府,表情嚴肅。美聯社



英國倫敦住宅大廈大火發生後三日,首相文翠珊前日終承認初時對災民的支援不足,又頒佈一系列措施補救,但似乎仍難以平息民怨。


郝爾彬:市政廳欠資源處理

文翠珊繼上周五探訪災民和提供財政援助後,前日邀請15名災民到首相府會面兩小時。文翠珊表示:「坦白說,在這次可怕災難後的數小時,對急需幫助和資訊的住戶的支援做得不夠好。」她又指已安排人員向災民提供更多援助,承諾每天都會聽取災民報告。格倫費爾大廈上周三的大火,警方相信已造成至少58死,官方暫時僅辨認出一名死者為23歲敍利亞裔男子阿爾哈亞利,大量失蹤者生死不明,災民流離失所,當局被批應對緩慢。文翠珊政府前日再頒佈向死難者家屬提供長遠心理輔導、安排阿爾哈亞利家人到英國等措施。工黨黨魁郝爾彬則指,雖然火災當日消防等應急服務處理很妥善,但市政廳卻有欠效率,因為它們欠缺資源處理重大事故。另外,財相夏文達昨日回應當局無視2013年一份火警檢討報告的指控,指當局明顯曾注意到報告中的建議,只是修訂法例前須等候公眾諮詢,又指出事大廈使用了被禁用的外牆物料。美聯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9/200609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435

市民藉司法制度挑戰政府 20年增一倍戴耀廷:倘無覆核民怨更深

1 : GS(14)@2017-07-02 14:17:54

■戴耀廷指司法覆核目的是讓公民有渠道監察政府。張志華攝



【香港20年】【本報訊】回歸20年,儘管歷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均指司法覆核是良好管治的根基,惟亦有不少人甚至前法官質疑司法覆核被濫用。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認為,司法覆核讓公眾有權挑戰政府,「如果淨係得獨立嘅司法權,但個司法權係冇牙嘅,咁都冇意思」,20年間藉此制度挑戰政府的數字更增加一倍。他指司法可制衡行政與立法機關,亦是宣洩社會壓力的出口,「如果你連呢條路都封埋嘅話,咁我仲可以做乜?我好不滿,咪放炸彈囉」。記者:楊家樂 白琳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2016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上指,司法覆核訴訟過程雖偶爾帶來不便,但整體而言維護公眾利益,理應得到肯定。前首席法官李國能亦於2008年一個法律會議上致辭稱,司法覆核是良好管治基石;本港司法覆核案件激增,則源於公職人員獲授酌情權範圍不斷擴大、市民對公共機關的期望也越來越高、較易獲得法律代表等因素。上世紀50至70年代法庭每年處理司法覆核案件平均不超過3宗,90年至回歸前的7年半內增至年均約20宗。1997年首度破百,其後除有數年因居港權問題令數量大增外,整體維持每年百多宗水平,前年才突破200宗。戴耀廷指出,按人口比例計算,本港司法覆核許可申請數字遠較英國低;加上終審法院2007年訂出甚高門檻,申請人須證明其論據屬合理地可爭辯且有實際勝訴機會,才獲受理,濫用機會甚低。


「若有普選可少好多覆核」

戴耀廷前年進行法治研究調查,隨機抽樣3,000多人,67.3%均表明若市民反對政府決定應透過司法覆核挑戰,比率較2005年同類研究的30.3%上升達37個百分點。縱然輿論批評司法覆核制度被濫用,但是戴耀廷認為此觀感似乎只由某些媒體刻意營造,與社會實際觀感有落差。當社會欠缺公民參與,爭拗難以解決,公眾就會選擇司法覆核,「遊戲規則本身唔公平,大家自然會覺得個結果一定唔公平,出嚟嘅政策同法律就多咗人質疑」,「若有普選,已經可以少咗好多覆核」。戴指司法覆核目的是讓公民有渠道監察政府,「如果冇司法覆核,又或者好似?家咁,想提出司法覆核嘅人都唔夠膽提,結果係點呢?咪積咗更多民怨,爆發起上嚟更加難以控制」。過往法庭在許可申請的階段,通常只會邀申請人單方面出席聆訊,即使失敗也「冇乜成本」,待正式受理後才展開雙方面聆訊;但現時趨勢是法庭在申請許可階段時,已邀請雙方出庭,訟費即時加碼,「(政府)一落場就晒冷,鋪鋪都晒冷,鋪鋪都搵個資深大狀,邊有得打?」資深大律師梁家傑認為回歸後行政、立法權「令人失望得好緊要」,因此「啲人成日話搵法官主持公道」,因三權之中,市民比較信任司法權,故回歸以來司法覆核的案件日益倍增。但此非健康現象,因司法覆核與其他案件一樣,勝出的只有一方,「但政治係尋求雙贏」,法律行公義、好憐憫,是希望制度之下每個人都是贏家,但「法庭只可以跟法律判案,最終只有一個贏家,其他都係輸家」。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02/200758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6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