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地建屋,建了亦不一定夠人住──未來住宅供應的第二座大山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7%84%A1%E5%9C%B0%E5%BB%BA%E5%B1%8B%EF%BC%8C%E5%BB%BA%E4%BA%86%E4%BA%A6%E4%B8%8D%E4%B8%80%E5%AE%9A%E5%A4%A0%E4%BA%BA%E4%BD%8F%E2%94%80%E2%94%80%E6%9C%AA%E4%BE%86%E4%BD%8F%E5%AE%85%E4%BE%9B%E6%87%89/

打開香港地圖,已發展面積雖然只佔一少部份,但餘下的土地要不是山嶺島嶼等難以開發,就是原居民手上的村地。莫講原居民需要土地興建丁屋,即使非原居民批租土地興建的寮屋,政府收地亦非易事,比如石崗菜園村,以及屯門紫田村,土地擁有權是政府,但居於其上的居民亦以持份者的身份,要求不遷不拆,或覓地搬村。土地就放在那裏,只是畫餅充飢,否則薄扶林村、衙前圍村、茶果嶺村、九華徑村等市區「城中村」也不會保留至今。

郊野公園用地更是想都不用想,政府徵用5公頃 郊野公園用地擴建將軍澳堆填區也阻力重重;即使是附近的私人土地,亦面對各方團體的阻撓。這些土地是歷史遺下來的問題,因為開闢郊野公園之時,一些村落仍有聚落及由原居民擁有土地,不能包括在郊野公園範圍,即使村落已荒廢,但地權仍在,居民可將土地售出,但是想改變用途亦被重重圍困,大浪西灣及沙羅洞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政府在施政報告之前,已放風透過填海增加土地,在東涌逸東邨對出的東涌灣填海,甚至不惜將東涌線延伸到該處設立東涌西站,但已有幾個環境團體提出反對。維港兩岸已因保護海港條例不能填海,餘下可能填海的只有大嶼山北、將軍澳、吐露港三處,即使能成事,遠水也不能救近火。

 

20101016

 

筆者認為,真正的問題並非有否足夠土地供未來發展,而是究竟有無此等需要。如果在發展上有需要更多土地,政府自然會移山填海,開路闢地,但事實上近十多年來,香港城市發展步伐放緩,人口增長緩慢,產業外流,住宅單位數量超過戶口數目達二十多萬,發展的壓力是否真的這樣大呢?比如有人建議每年至少要興建三萬多個單位,以現時每戶人口平均三人計,每年新增人口需要十萬,統計數字已否定了此等增幅。而每戶人口已接近三人,又是否有如此多分支家庭呢?

有認為政府手上可供發展的土地比私人發展商持有的更多,籌碼有限不能左右大市。此現象其實十分合理:政府除興建交通、基建及社區設施以及公營房屋外,實無需要囤積土地;政府開發土地成本由庫房支付,就應盡快推出市場以便創造更多社會價值。而非像某些人所認為,是政府抗衡發展商以至市場的「彈藥」。但即使發展商希望增加供應,將生地轉成熟地,每每也曠持日久,由農地轉為屋地,往往是以十年計,所以想增加住宅供應,實乃談何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26

房署津貼千萬誘調遷 公屋寬敞戶 1人住380呎

1 : GS(14)@2010-10-12 22:48:45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b-303041?category=m



資助置業成熱話,誰不想政府用公帑「給你一個家」?但在公屋地難覓之時,公屋「寬敞戶」卻在過去3年升近3成,達4.6萬戶,其中550個超級寬敞戶更1人住兩房公屋,獨享約380呎居住面積,不少是父母雙亡的中年單身者。

有學者指當局可能要處理數十年才能解決寬敞戶問題。房署未來兩年不擬鐵腕解決,只斥逾千萬津貼他們遷走。

4.6萬寬敞戶 3年升3成

本港現約有70萬公屋戶,近7%屬寬敞戶。據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文件,即使扣減7,800個已調遷的寬敞戶(包括1,800嚴重寬敞戶),寬敞戶仍由07年的35,500戶,升至今年的45,900戶,當中14,200戶是沒有長者或殘障成員的。

房委會擬在未來兩年斥1,020萬元津貼3,000個人均面積逾34平方米的寬敞戶優先調遷,而人均面積逾35平方米(約377呎)的達550戶,大部分屬一人佔用兩房單位。

獨享寬敞戶確未必願搬走,有位於東區公共屋邨的區議員透露,邨內也有單身中年人士因家人離世後,獨佔300至400呎單位,不願離開。「一個人住幾百呎,當然好舒服,怎想離開?現在香港有屋住已經很好,還要這麼大,但他們都擔心被政府查出後要搬!」

街工社區幹事朱江瑋亦說:「有時會收到寬敞戶求助,但都找不到理由幫他們,只可盡量應其要求覓搬遷單位,或爭少少就到60歲,便向房署求情,說搬遷需時,隨時要一年半載,夠資格就不用搬。」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不少公屋戶都是兩、三代同住的大家庭,朱江瑋指部分大家庭,近年變成一人住戶。「曾有一家7口住葵盛邨約600呎單位,但父母先後過身,兄姊婚後搬走,只得30多歲的弟弟獨居,即使他後來娶妻,但2人住都是寬敞戶,最終都要搬走。」

對於房署把嚴重寬敞戶由35平方米減至34平方米,朱江瑋坦言,現有13萬人輪候公屋,而市區公屋單位有限,尤缺大單位,確需騰空大單位,但要求調遷時要顧及居民工作及醫療需要,另指建公屋才治本。

學者:需數十年才解決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認為,90年代中公屋編配較寬鬆,且隨着子女長大取消戶籍,未來寬敞戶增長必會加快。房署在過去3年只處理77%嚴重寬敞戶,即約1,800戶,他直指調遷進度確緩慢:「真是蚊瞓!可能要處理幾十年才解決。」

他直言這是停建居屋的惡果,令有能力的富戶及寬敞戶失去出路,減低公屋流轉,如今只可增加寬敞戶調遷誘因。

撰文:冼韻姬、何詩韻、伍瑋瑋
2 : 龍生(798)@2010-11-04 00:11:54

唔好搬啦
至少住的多數是香港人
要是依香港人的生育模式
住大公屋的, 9乘會係大陸人
3 : GS(14)@2010-11-04 21:38:21

住公屋好,起碼儲到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97

無地建屋,建了亦不一定夠人住未來住宅供應的第二座大山

1 : GS(14)@2010-10-17 10:45:52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6289

好幾個星期前筆者指出了未來住宅供應的第一座大山──土地使用價值的爭逐,簡而言之,在現時交通方便基建齊備的土地上,如要興建住宅,必定要付出相當高的地租(economic rent),反映在市場上就是地價及樓價均因爭逐而水漲船高。這是針對現有土地而言,可是能否大量開發新土地以便興建更多住宅呢?
打開香港地圖,已發展面積雖然只佔一少部份,但餘下的土地要不是山嶺島嶼等難以開發,就是原居民手上的村地。莫講原居民需要土地興建丁屋,即使非原居民批租土地興建的寮屋,政府收地亦非易事,比如石崗菜園村,以及屯門紫田村,土地擁有權是政府,但居於其上的居民亦以持份者的身份,要求不遷不拆,或覓地搬村。土地就放在那裏,只是畫餅充飢,否則薄扶林村、衙前圍村、茶果嶺村、九華徑村等市區「城中村」也不會保留至今。
郊野公園用地更是想都不用想,政府徵用5公頃 郊野公園用地擴建將軍澳堆填區也阻力重重;即使是附近的私人土地,亦面對各方團體的阻撓。這些土地是歷史遺下來的問題,因為開闢郊野公園之時,一些村落仍有聚落及由原居民擁有土地,不能包括在郊野公園範圍,即使村落已荒廢,但地權仍在,居民可將土地售出,但是想改變用途亦被重重圍困,大浪西灣及沙羅洞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政府在施政報告之前,已放風透過填海增加土地,在東涌逸東邨對出的東涌灣填海,甚至不惜將東涌線延伸到該處設立東涌西站,但已有幾個環境團體提出反對。維港兩岸已因保護海港條例不能填海,餘下可能填海的只有大嶼山北、將軍澳、吐露港三處,即使能成事,遠水也不能救近火。

筆者認為,真正的問題並非有否足夠土地供未來發展,而是究竟有無此等需要。如果在發展上有需要更多土地,政府自然會移山填海,開路闢地,但事實上近十多年來,香港城市發展步伐放緩,人口增長緩慢,產業外流,住宅單位數量超過戶口數目達二十多萬,發展的壓力是否真的這樣大呢?比如有人建議每年至少要興建三萬多個單位,以現時每戶人口平均三人計,每年新增人口需要十萬,統計數字已否定了此等增幅。而每戶人口已接近三人,又是否有如此多分支家庭呢?
有認為政府手上可供發展的土地比私人發展商持有的更多,籌碼有限不能左右大市。此現象其實十分合理:政府除興建交通、基建及社區設施以及公營房屋外,實無需要囤積土地;政府開發土地成本由庫房支付,就應盡快推出市場以便創造更多社會價值。而非像某些人所認為,是政府抗衡發展商以至市場的「彈藥」。但即使發展商希望增加供應,將生地轉成熟地,每每也曠持日久,由農地轉為屋地,往往是以十年計,所以想增加住宅供應,實乃談何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140

港樓細絕東亞 3豬空間1人住 人均150呎 20年無改善

1 : GS(14)@2014-12-03 12:32:3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1h.htm



28歲的交易員Francis在中環工作,月入5萬元。但他認為現時樓價太高,不值得買,而公司附近的住宅租金也很貴,故寧繼續與父母胞妹同住,每月儲蓄一半人工作為首期。Francis一家四口住在一個500呎單位,他獨自睡一張碌架,每日早晚都要搬梯上落。(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香港地小人多,居住空間一直是尖銳的社會問題。《明報》將一連三期探討香港住屋環境的怪現象,尤其突出與其他大城市的對照,冀從比對中找出香港困境,望施政當局能對症下藥。第一期會討論香港的住屋擠迫現象,何以20年無進步?同時期的上海,又何以能從「豬欄」變「廣廈」?


公屋輪候冊申請再創新高,到今年9月底,有26.3萬個家庭輪候公屋;居屋價格也升至六七百萬,接連誕生港島、九龍居屋王;發展商新推一手樓則密密出現「房奇則」……放眼全亞洲,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在各大城市中墊底,若以養殖場中每隻公豬坐擁50平方呎獨立空間計算,港人人均居住面積150呎,只相當於3隻豬。1990年代,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積也僅有96呎,今日已大增至360呎,只有香港維持不變。

港人難安居,學者認為除本港自然條件所限外,亦因政府早前「不作為」,現屆政府雖大力推行房屋政策,但預計對居住面積的改善也極為有限。

英明農場東主尹偉明在元朗經營豬場多年,3萬餘方呎的豬場內養了2800多頭豬,場內最重要的當屬「種豬」,每隻種豬都有獨立的豬欄,「領地」大約50呎。豬場內安裝了負壓抽氣系統,以控制豬場的溫度,夏天最熱時都不超過攝氏30℃,同時亦可保持空氣流通,「家養豬好講究環境,環境好豬先至少病痛」。

上海人睡房平均大過港人單位

香港地,豬的待遇不太差,人的居住環境卻十年不變地差。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趙麗霞根據各地統計數字推算,1990年香港人均住房面積138呎,上海城鎮人均建築面積僅96呎,但20餘年後,上海大幅增加至360呎,香港卻只增加了21呎至159呎,被大幅度拋離。根據上海統計局2013年統計,不計算客廳、廚廁及走廊等面積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83呎,換言之,上海人僅睡房的面積便大過港人整個單位的面積。

趙麗霞表示,上海人均居住面積之所以大幅提升,是因為90年代上海剛開始經濟起飛,且正值中國住房政策改革,改革後公司不再提供宿舍予員工,住房補貼以工資形式發到員工手上,市民要自行在市場上購買住房,「商品房」的產生亦吸引了大量投資,加上內地政府注重民生,所以現時上海大部分普通家庭可住約1000呎的單位,反觀香港房屋市場因發展較早,在90年代時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市場,故變化的幅度也較小。

港三成人住公屋 上海東京首爾4%至5%

除上述因素外,公營房屋人口比例也大大影響整個社會人均居住面積。趙麗霞指出,香港約三成人住公屋,相比之下,上海、東京及首爾均只有4%至5%的人住公營房屋,而公屋屬於補貼性住屋,面積有限,故拉低了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水平。另外,港人普遍羨慕新加坡人有政府組屋,是因新加坡政府60年代建國時便將房屋作為一個主要的管治工具,通過為國民提供高質素居住環境來穩定社會,另外也因為政府強勢,政府買地收地都很容易。日本政府推動中產自置居所、韓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調整樓價等,也有助解決東京及首爾居民的住屋問題。

學者:增加供應正確方向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表示,本港80年代起建設大量新市鎮,公屋供應也持續增加,加上居屋政策,市民的住屋環境得到改善,但2002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政府「由一個極端發展到另一個極端」——無限期停建停售居屋,公屋供應量也大幅下跌,之後自由行興起,大量舊樓出租單位被業主收回做「月子公寓」及廉價賓館,令不少中下階層人士要轉租房,居住環境也因而不斷惡化。

運輸及房屋局上月公布,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一手供應量約7.4萬伙,鍾劍華認為增加供應是解決住屋的正確方向,但7.4萬供應實際上也是一種倒退,因他估計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發展商看見過去幾年住屋市場的變化趨勢,減少單位面積來增加供應量,這些中小型單位甚至迷你單位,對改善居住面積效果成疑,他笑言梁振英也因此不敢再講盼市民「愈住愈好」。

(深度報道 - 樓市怪象)
2 : GS(14)@2014-12-03 12:34:0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2.htm



月入5萬交易員 蝸居天水圍父母家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樓價急升,令住屋擠迫問題更為嚴重,尤其年青一代上樓吃力,被迫要延長與父母家人同住的日子。有在中環證券行任職交易員的金融精英,月薪達5萬,可算高薪一族,但仍難抵香港高企樓價及租金,寧願與胞妹窩居父母的500平方呎之家。雖然得享獨立睡房,但亦只能睡在碌架上,早晚要搬梯上落。大量青年無法「外闖」,要與父母同住,亦是香港人均居住面積難以大幅改善的因素之一。


睡碌架 晚晚搬梯

私樓價格過去5年一路升,置業問題同樣困擾專業人士。28歲的吳海麟(Francis)在中環任職交易員,月入可達4萬至5萬元,但他選擇繼續與父母及23歲胞妹同住,一家四口住在天水圍一個建築面積約500平方呎的單位,以人均計算,每人分享不足130平方呎,「雖然屋企空間唔算太闊落,但好彩我都有自己一間房,可以做自己鍾意」。

他的睡房剛好夠擺下一張碌架,下層是書及衣櫃,睡覺時,需將靠在旁邊的木梯取來掛在沿才能爬上去,Francis指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合理利用有限空間,並笑言「如果我間房要擺一張再加書話,可能我轉身都有困難」。由於他與胞妹睡房之間只得簡單間隔,故隔音效果不太好,Francis在房內偶爾也會聽到胞妹在「隔壁」談電話的聲音。

每月儲一半人工 待樓價跌置業

在天水圍住了13年,Francis指這裏勝在空氣新鮮,但出去一次要花兩三個小時在交通上,「尤其夜晚12點以後,無論你幾都要轉幾次巴士先返到屋企」。被問及繼續與父母同住的原因,Francis直言,在公司附近租樓「都幾貴下」,且不少是質素參差的舊樓,所以他不想花太多金錢租屋,「買樓話,自己資金未必算多,加上家樓價實在太貴」,於是選擇繼續觀望。Francis期望未來幾年會迎來一個樓價調整期,他現時每月儲起一半人工,希望可在樓價下跌時圓置業夢。

四口住320呎公屋 爸爸梳化

對於基層來說,私樓買不起,輪候公屋便成為一家大細安居唯一選擇。任職洗衣廠的溫先生14年前便登記輪候單人公屋,7年前將加入家人的名字一起排,終於在2010年獲派了一間實用320平方呎的公屋。單位本是一房間隔,兩夫婦在客廳「間」出一間睡房予12歲大仔,而今年初才出世的細仔仍需與母親同睡,溫先生唯有將睡房讓予兩母子,自己在客廳「梳化」,一睡10個月。溫家四口人,平均每人居住面積約80平方呎。

未獲派公屋時,他們一家三口在元朗住唐樓套房,「度100呎都冇,淨係擺到一張,每個月要2600蚊租」。溫太兼職幫補家用,家庭月入可達2萬元,但扣除日用、兒子教育開支後所剩無幾。溫太說,搬入公屋時,僅裝修費就令他們辛苦儲得的幾萬元積蓄「一鋪清袋」,遑論買私樓。溫先生在一旁說,私樓太貴,要買「難過上太空」。

61歲的陳太由12歲起便在工廠做女工「穿膠花」,見證了香港經濟起飛年代,靠雙手養起家人兼置業。1975年,22歲的她與做裝修的丈夫斥資6.8萬元,買下西營盤一個400呎的私樓,帶兩名子女入住,現時子女已成家遷走,兩公婆仍居於此,陳太指「1970年代,只要你肯,大把畀你做,儲多錢就可以買樓,唔似家百物騰貴,買層樓至少100萬(首期),後生仔要靠自己真係好艱難」。
3 : GS(14)@2014-12-03 12:34:2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3.htm



新加坡 千呎「組屋」現金3萬入場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Ethan與Gerri兩夫婦及4歲的兒子住在新加坡西部郊區的Taman Jurong,相當於香港元朗位置。36歲的Ethan是高級房屋測量師,Gerri (圖左一)34歲,是高級客戶經理,家庭月入1萬坡幣(約6萬港元)。他們在7年前結婚及向新加坡房屋發展局買入這個約1219呎(115平方米)的組屋單位,總價為23.3萬坡幣,當時他們支付了5000坡幣,另外在中央公積金帳戶中扣掉了5萬坡幣作為首期,另外需還30年按揭,每月從中央公積金中扣除749坡幣。


他們住的是「5房組屋」,包括3個睡房、1個較大的客廳及1個較大的飯廳。雖然住的地方遠離新加坡市中心區,但Gerri指自己離工作的地方只需不到半小時車程,兒子也進了附近的託兒所,每日接送他也十分方便。
4 : GS(14)@2014-12-03 12:35:2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4.htm



上海 全家收入 一半供樓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何勇與徐穎的家位於上海市中心虹口區,這個約1100呎(105.6平方米)的住宅位於一處大型居民區,建於2001年,樓齡13年。兩夫婦現年分別34和31歲,在銀行和外資企業工作,2010年結婚,在父母資助下買樓,兩年前誕下女兒昕昕。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的,就是離父母近。」徐穎說,這裏離她父母家很近,彼此可以照顧,這是她的最大考慮,但代價是每日上班搭地鐵要超過1小時,轉3條地鐵線才到,而且住處離地鐵站約有1公里,每天要提早出門上班。

何勇說,買樓之前一段樓價曾經大跌,「我們也不算抄到最底」,樓價為225萬(人民幣,下同),算上各種費用,總數240萬,首期100萬,按揭20年。現時月供8000多元,與每月工資相若,因為二人工資差不多,這就相當於將其中一人的收入供樓,另一人收入用於日常開支,何勇笑說,這樣算是「夠用」。
5 : GS(14)@2014-12-03 12:35:5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6.htm



「成家不能立室」 青年絕望增社會危險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說,自己年輕時也住過房、天台屋,政府應該處理的的是現在年輕人的「絕望感」,這一代人認為自己無法在合理時間內自行解決住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鍾劍華以前住的房有百餘呎,尚算「住得落人」,但近年因為監管不力,需求又大,導致業主「愈愈盡」。現時有不少細至幾十呎的房單位,據他所知,有一家三口擠住40呎房,「可以細過個豬欄」。

鍾現時在理大執教房屋政策一堂,每班二三十個學生之中,總有三四個學生申請輪候公屋,學生中瀰漫悲觀情緒,無人覺得能透過自己能力、在合理時間內滿足自己長遠住屋需要,有人至30多歲還與父母一起住,結了婚仍各自回家住,「成家不立室」,「這種無助感是很強的,我同政府官員都是這樣說,你要擔心的不是他們排隊輪公屋,因為現有的制度下他們絕大部分是輪不到的,要憂慮的是這種絕望的感覺」。

「如果個個都有層樓,社會會穩定些。」鍾劍華直言,如果個個是「游牧民族」,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裏」、「社會沒預我一份」時,「做任何事都沒有機會成本,那麼社會很危險」。

指梁難追回短缺供應

回顧過去,2002年自由行開始之後,低檔次的租住單位被業主收回改建成「月子公寓」、廉價賓館,曾蔭權從做政務司長開始直至特首任內的10年,破壞了香港房屋政策幾十年來因應時勢轉變的良性循環,鍾劍華坦言,現時梁振英即使要重新起動,也很困難。

「(梁)增加供應是正確方向,現在看來也初見成效。」但鍾劍華提醒,一是要追回過去短缺的供應很困難,二是現時樓市的客觀環境有變,10多年前沒有這麼多海外資金來買樓。他認為,本來應該發展新市鎮和填海,但政府推出的政策寸步難行,是因為政治制度令政府沒有認受性,因此沒能力去做短期內不受歡迎的事,「成日都話人(反對者)民粹,但正正因為你不民主,才會有民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61

租較平 全港約兩萬人住工廈

1 : GS(14)@2015-03-04 17:39:54





【供不應求】二十多名荃灣工廈劏房戶面臨逼遷,其實現時港府並無關於工廈劏房居民的正式統計,社區組織協會曾於二○一二年推算全港約有一萬個工廈劏房戶,約有兩萬人入住,有地區人士指區內劏房問題嚴重,八十呎左右的劏房租金四千,一百五十呎升至近七千元,都十分搶手。在劏房供不應求下,租金較平的工廈劏房應運而生,去年一月本報曾揭發民建聯荃灣區議員陳金霖名下公司持有區內馬角街新豐工業大廈連天台單位搭建劏房。



區議員被揭出租劏房


去年一月本報記者佯裝租客睇樓,前去新豐工業大廈連天台單位,發現上址有劏房出租,當時陳金霖自稱擁有兩組天台劏房業權,其中一組待租的六百呎大房月租四千元,已租出的細房則以一千八百元租予藝術家,另一組劏房屋已租予體育會,全部設有電燈及冷氣設備。陳一度向記者稱大房適合藝術活動,稱「一兩次過夜唔係大問題」。當記者說到房間太大後,陳轉為游說可劏一半以月租三千元租出,又承認涉事房間屬僭建物,需在租約訂明政府拆遷後必須遷走的條款。不過其後記者表明身份向他查詢,他終承認天台有僭建物出租,但拒透露金額。■記者莫家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04/190628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210

【動畫】買起歐小鎮只准阿拉伯人住 富豪一屋多妻

1 : GS(14)@2016-10-29 13:20:27

歐洲南部巴爾幹半島國家波斯尼亞一個城鎮,被中東投資者「買起」興建一個豪宅社區,只准阿拉伯人居住,大宅內住的多數是中東富商的多名妻子,當地人除非是富豪屋主的僕人才可進入社區,儼如被富豪「割地」,引起民眾抗議。這個城鎮是位於首都薩拉熱窩(Sarajevo)以西8公里的塔辛(Tarcin)附近,鎮內160幢房屋全部由科威特投資者擁有,樓盤廣告亦只在科威特出現,每一間大宅約售15萬歐元(127萬港元)。報道指,這些闊太們多數與孩子全年都住在這裡,但她們的丈夫則只會間中來探望家人。村內保安嚴密,建有大閘及高牆,當地人除非擔任清潔工或傭工等才能出入。一位在鎮內工作的當地人說:「屋主不想與當地人一起,他們有自己的傳統,包括衣着、習慣及祈禱等,不希望其他人盯着他們。」報道指小鎮計劃擴建一倍範圍,引起當地人不滿,傳媒向地方官員投訴,認為讓外國勢力買起國內部份地方,又限制當地人出入是不合法。有憤怒民眾展開示威活動,在傳單上印上穿着罩袍的女性,寫道:「滾開!」有當地人指:「我們都是穆斯林,但我們會在家及清真寺祈禱,我們是一個世俗國家。他們跟我們不同。」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9/19816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77

3百人住近2千印尼監獄200囚犯大逃獄

1 : GS(14)@2017-05-07 15:26:23

印尼發生囚犯集體越獄事件,約200名囚犯周五成功從廖內省(Riau)柏干峇魯(Pekanbaru)的席朗邦庫克監獄(Sialang Bungkuk Prison)逃脫,有人拍下囚犯衝閘過程,場面比電影震撼。當地電視台報導,該批囚犯周五在監獄內的清真寺禱告後,推倒清真寺側邊鐵閘逃走,數以百計軍警之後封鎖附近道路,並大舉搜查住宅區和農場,捉捕逃犯。電視台的片段顯示,數十名囚犯從監獄一湧而出,部份被抵達現場的警員逮個正著。警方發言人指,約80人已被捉回,至今相信已有171人被捉回或自首,不過暫時仍未知道多少人成功越獄。這座監獄關押大約1800人,是可容納人數的數倍。中央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07/200136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67

【專題籽】「結婚都要三個人住」 閨蜜會呷醋會隨傳隨到

1 : GS(14)@2017-05-27 08:55:28

每年二人都會悉心為對方籌備生日派對,讓對方當一整天公主。



【專題籽:九十後話】「原來朋友仔感情再天真,亦是我永遠也會愛惜的人。」歌詞老套,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吳穎愉(WingYu)和林百欣(Regina)初中認識,做了好朋友11年,「如果佢係男仔,我諗我哋結咗婚好耐。」



相約在大清早,WingYu比約定時間遲了大半小時,Regina沒生氣,反而笑笑口稱並不出奇,11年來,已習慣了對方是遲到大王。好朋友除了可以包容缺點,原來最高深的境界是,習慣你的一切缺點,再理所當然地縱容你的任性。問到點相識,竟然釀起羅生門,一人一個版本。WingYu話純粹是中一開學時,一起食過午餐,就自然地做了朋友。Regina就指,一次放學同車,WingYu突然上前哭着問她可否做朋友,「我懷疑冇人同佢做朋友,然後我好cool咁講咗聲好,?家就知同佢做朋友有幾大鑊。」點識都好,知己難求,搵到就好。WingYu是典型水瓶座,事事以感性行先,絕對是用水造的女人。Regina說:「經典!細個有次吳穎愉打電話嚟,話唔見咗$8,喊咗幾個鐘。哈哈,我叫佢?啲小事唔好煩我。」而Regina就是義字行頭,名副其實「夠雷氣」,WingYu畀人蝦也好,做錯事也好,事前會講道理分析,但最後還是站在對方那邊,WingYu:「?種支持比所有嘢嚟得重要。」


失戀大過天 好姊妹寸步不離

中學畢業後,兩人升上不同的大學,讀截然不同的科目,但感情無疏遠。認識多年,沒有驚天動地的經歷,但有細水長流的見證。同步成長,雙方處事和思想都越來越成熟。唯一沒變的是,兩人都是大醋埕,愛呷對方男友醋。性格一凹一凸都好少鬧交,但為了呷醋就成日都嘈。誰較重色輕友?WingYu指Regina,Regina又反指WingYu,這問題應該問不出答案,打和啦。記者分開二人,再「靜靜雞」問了一條千古難題:「男朋友同好朋友跌落水救邊個?」Regina口硬,話只可救一個的話,寧願兩個都不救。不過另一邊廂的WingYu,果然感性行先,她認真想了想,「咁我一定救林百欣,男朋友可以搵第二個,但好朋友就只得一個。」少女心事,戀愛一定大過天。Regina與拍拖年半的男朋友分手,失戀要生要死,食不下嚥。合乎意料地,已遠走的男友不會回頭,但身邊的好姊妹則半步不敢離開。WingYu說:「佢嗰時話要自殺,我嚇到鼻哥窿都冇肉,日日放工放學就上佢屋企,睇佢死得未。」每日都買一大堆零食、寶礦力、粥上Regina屋企,擔心她不進食會日漸消瘦,又擔心她會傷害自己,於是一有時間就約她到處散心,去去離島和澳門。分手陰霾半年左右就被WingYu擊退,Regina:「男朋友冇咗,份工冇咗,但我知一定會有佢。」對方難過,獨有的權利是,另一位一定隨傳隨到。閒時又會買一些小食,偷偷放在對方家門,然後待對方發現,給予一個小驚喜。每當對方生日,肯定會安排一場大龍鳳,WingYu最長試過用半年去籌備Regina的生日會,訂餐廳、買禮物、裝飾佈置,年年如是,風雨不改。連她們都異口同聲:「如果佢係男仔,我諗我哋結咗婚好耐。」講起結婚,WingYu笑笑口講起小時候的約定,「以前我哋講過,邊個結婚先就要留多一間房畀對方,總之三個人要一齊住,永遠唔可以分開。」而且伴娘一定要是對方,日後有了小孩,亦會是小孩的契媽。這種約定,比起甚麼矯揉的山盟海誓,來得直接,來得動聽。



Regina(右)分手極傷心,更要生要死,WingYu帶她去澳門散心。

初中時期兩人的樣子都很青澀。

記者:劉芷晞攝影:周芝瑩、鄧鴻欣(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7/200346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38

民社相寓總幹事謝名軒:逾30萬人住劏房 港應借鏡星洲

1 : GS(14)@2018-03-01 10:05:2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819&issue=20180301
【明報專訊】香港樓價高企之餘,一般巿民的居住空間也不理想,民社相寓總幹事謝名軒接受訪問時估計,本港現有逾30萬人居住在俗稱「劏房」的分間房間,人均居住面積只有50多方呎。他認為,香港政府有責任提升港人的住屋質素,建議政府仿效新加坡,大建公營房屋,大幅增加住宅供應,惠及普羅市民。至於本港住宅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他認為港府可在2020年約滿後收回粉嶺高球場的用地發展住宅,解決基層住屋的燃眉之急。

政府統計處今年初出版《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顯示,全港約有2.71萬個屋宇單位有分間樓宇單位,涉及分間樓宇單位總數估計有9.27萬個(表1),即每個屋宇單位平均被分間成3.4個分間樓宇單位。分間樓宇單位合共有約9.18萬個住戶共20.97萬人居住,即每個「劏房」平均住2.3人。上述單位中,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則為5.3平方米,低於全港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15平方米。

根據統計處的定義,分間樓宇單位即個別屋宇單位分間成兩個或以上的「屋內互通」單位,一般用作出租,所有私人商住單位、村屋或臨時屋宇單位內分間樓宇單位都包括在內,此定義與坊間一般理解的劏房接近(見另稿)。

計及工廈劏房 多政府數據逾五成

民社相寓是一家去年10月開始營運、以社會企業模式運作的物業管理機構,至本月初承接213間分間房間,其中大部分以市價出租,小部分屬「社會房間」,以優惠租金出租予需要幫助的家庭。作為民社相寓的總幹事,謝名軒掌握居住在分間房間市民的真實苦况,認為真正住在分間房間的港人,比統計處上述數據(20.97萬人)至少多50%,即超過30萬人,他解釋說:「統計處的數據往往很保守,沒有將工廈分間房間統計在內,而有關規模是很大的。我們曾參觀過位於荃灣及葵涌區的工廈,業主將數千方呎的一層單位,重新裝修分隔為60間,每間低於100呎、設有獨立廚廁的分間房間,以3000元至4000元出租(視乎有否窗戶而定),很受年輕人歡迎。當然,業主這樣做是違規及不合法的,視乎屋宇署是否執法。」

謝名軒續稱,本港住宅供不應求的問題,不止在傳統單位,亦在分間房間上出現,才會令工廈劏房盛行,「市區的分間房間供應有限,而不少會計師、專業人士或外資公司僱員均希望住在市區方便上班,形成熾熱需求,令區內租金高企;基層市民負擔不起便到深水埗及土瓜灣租分間房間,再退一步便是到荃灣及葵涌區租工廈,更壞的情况是在新界租住由雞欄及豬欄改建的臨時房屋」。

星組屋人性化 二三房為主

由於租金不斷向上,而居住環境卻每况愈下,在本港數以十萬戶租樓暫住的無殼蝸牛難免心抱怨氣,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根源。謝名軒批評港府的房屋政策失誤,應該向新加坡好好學習,「新加坡的面積比香港小,人口密度比香港更高,但獅城的居住環境遠勝香港,當地市民的開心程度亦很高;箇中原因是新加坡政府的房屋政策做得很好,大部分居民住在由政府資助的組屋。我曾到新加坡實地考察,當地的組屋外貌與本港私人屋苑不遑多讓,設計很人性化,以兩房及三房單位為主,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積達200多方呎,遠較香港理想。住所是最重要的,我相信本港市民都希望能夠在辛勤工作後可以回到屬於自己的理想居所,而我的新加坡朋友對政府組屋計劃十分滿意,它令當地年輕人畢業後到社會工作一段時間便可擁有安樂窩,跟着可以更加投入工作」。

應收回粉嶺高球場建屋

根據本港運房局去年12月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未來10年住宅供應目標為46萬個,惟尚欠4.3萬伙土地供應,上述數據令市場出現供應短缺的預期,過去兩個多月樓價升幅加快,並且屢創新高。港府昨日公布財政預算案,在遏抑樓價方面並無大動作,例如沒有根據香港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程騰歡建議推出相等於現有差餉20倍的「超差餉」,亦沒有因應中國內地買家近月佔成交比例增加而調高買家印花稅(BSD)稅率。

市場普遍認為,增加住宅土地供應是壓抑樓價最有效的方法。謝名軒認為,港府把租約將於2020年屆滿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改規劃作住宅用途是當務之急,「統計處的數據顯示,本港目前有近21萬居民住在分間房間,而平均居住面積只有50多呎;粉嶺高球場只有2600多名會員,但他們卻佔用了約170公頃的用地,每名會員佔用了7000多方呎。打高球並非必需品,會員往往一兩星期才去消閒一次,在此情况下一個高球會會員便佔用7000多呎用地,同時卻要近21萬港人屈就在50多呎的住所,這樣公平及合理嗎?」

須先增土地供應再談改善質素

謝名軒總結說,港府須先增加土地供應,跟着才可仿效新加坡政府大建組屋,而過程中料面對不少阻力,惟由於事關數以十萬計本港家庭福祉,籲港府在此方面多做工夫,「由於過去10年樓價大漲小回,已攀升至脫離居民購買力的水平,結果令港人愈來愈遲婚(編按:本港男士及女士首次結婚時的年齡的中位數,分別從2007年的31.2歲及28.3歲,上升至2016年的31.4歲及29.4歲)。在香港最重要是住屋問題,因為有瓦遮頭是最基本的,食多食少只是個人的選擇,衣服能夠保暖便可以了;我相信假如有人餐餐食龍肉,但上班後回到家中居住得不舒適,他也不會開心」。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03-01 10:05:39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896&issue=20180301
【明報專訊】統計署將個別屋宇單位分間成兩個或以上的「屋內互通」單位稱為「分間樓宇單位」或「分間房間」,亦即是俗稱的「劏房」,謝名軒認為,前者的名稱更合適。

套房經審批具清晰規劃

謝名軒解釋,劏房的源起,是數十年前本港不少居民住在天井(即建築物側面或中間被3至4面牆圍住的空間,原先主要作通風及採光用途,因為狀似井形,頂部是天空,故名為天井),其不論在設計間隔及防火設施上均沒有特別考慮;但目前本港大部分的套房,都是由業主委託註冊人士及註冊結構工程師設計及監工,再經屋宇署審批,具備獨立廚廁及防火措施,「它們不是胡亂搭建,而是規劃清晰的套房,部分甚至媲美服務式住宅,因此叫『分間房間』較『劏房』更適合,這樣對入住者的心理也會比較舒服」。

[名人樓市論壇]

上一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1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