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藥飲片GMP 幾多困惑惹人愁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3p7.html

 

從中藥飲片GMP的困境中,我們可以發現困難主要來自於飲片生產生產品種多、批生產量小、批號多,導致成本高企,小企業無法承受。但反過來想,這也正好說明中藥飲片規模化生產的必要性。只有大企業,才能真正為市場提供令人放心的飲片。

    康美藥業作為國內最大的飲片生產商,市場份額也不過2%,未來發展空間無可限量。

 

    中藥飲片生產不同於化學藥和中成藥的生產,有其獨特性,GMP如何開展,成為業界普遍關注的話題。日前,中藥飲片企業代表和管理者就新版GMP的實施進行探討,提出了飲片傳統炮製加工生產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飲片與成藥管理應有異

  中藥飲片是中藥產業三大支柱產業中最薄弱的環節。對於原本管理最薄弱的飲片企業來說,怎樣管理才更符合中國特色的飲片生產實際情況,值得管理者去多探索、多研究。

  目前,中藥飲片生產有一個不同於化學藥、中成藥製劑生產的特點,就是藥品企業一般只生產幾個品種、幾十個品種,而飲片企業一般要生產三四百至五六百個 品種,生產品種多、批生產量小、批號多,同時,大多數企業質檢儀器設備少。因而讓企業困惑的是,對上市品種持續穩定性考察,要在有效期內每年按照全項檢驗 內容對每個品種檢驗一次,幾百個品種做持續穩定性考察,這對飲片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很難完成。生產品種和批號過多,也讓質量回顧分析陷入艱 難。

  上海康橋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王豔春認為,飲片企業的產品涉及生產管理、質量管理、銷售流通三個方面,可能按照生產管理、質量管理、銷售流通三方面的關鍵 控制點,進行風險評估,提出控制措施,會比較適合飲片生產的實際。她提出,飲片相對於化學藥、中成藥,外觀變化是一個比較靈敏的指標,很大程度也能夠反映 質量的變化,如果穩定性考察的內容可以相對簡單些,產品質量回顧分析按照大類遴選一些常用品種進行回顧分析,或許更符合飲片的自身特色。

  極不平衡的檢驗投入產出比

  藥品生產實行全過程管理,新版GMP要求飲片生產從原料開始就進行控制,對成品做到批批全檢,這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卻反映,檢驗問題是他們執行新版GMP面臨的最大難題——

  一是檢測工作量極大增加,企業感到很難完成。

  天津市中藥飲片廠有限公司質量部曹麗娟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購買到合格的原料,每個品種按照GMP的質量管理要求最少要檢測3次。現在按照2010版藥 典檢測項目規定,需測含量的飲片品種(包括液相、氣相、標準曲線等)是409個,新增了347個品種;需測浸出物的品種305個,新增了298個品種。

  由於飲片生產品種多、批量小、批號多,檢測的工作量相當巨大。企業普遍感到完全按照2010版藥典規定的項目全檢十分困難,不論從檢驗的時間、檢驗的 費用上都是很難做到的。「一個藥廠如能做幾百種藥的檢驗,無疑是一個藥檢所了,難度太大,這是一個普遍問題。」有專家指出。

  二是企業普遍感到,質檢儀器設備要求高,儀器投入成本太大,難以承受。

  廣州致信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質量部黃昌傑表示,2010年版藥典規定的幾種檢測如含量測定(液相、氣相)、蛋白質電泳、液質聯用、農藥殘留、重金屬檢測 等,需要企業大量購進相關檢測儀器,其中要求做含量測定的中藥飲片要用到液相或者氣相的就達314個品種,其中氣相品種15個。

  「液質含量測定、DNA檢測、黃曲黴素測定,因檢測品種少,儀器使用率低且設備價格昂貴,飲片生產企業難以配備。同時,飲片生產企業目前也不具備相關的檢驗技術和檢驗人員。」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云表示。

  據記者瞭解,企業要滿足2010版藥典的要求,不僅要配備液相、氣相檢測儀器,還要有原子吸收、薄層掃瞄儀、質譜儀等等,這樣的儀器每台至少都要幾十 萬元,而這樣大量的檢測量往往不是一台儀器就能解決的。如果嚴格按照中藥飲片GMP的要求進行質量管理,按照2010版藥典質量要求進行檢測,對於大多缺 乏現代化檢測儀器的飲片企業來說,面臨的是檢驗成本增加、投入與產出極不平衡的現實。

  飲片標準制定不甚合理

  2010版藥典規定,如藥典無飲片標準項的,此類飲片應與藥材標準相同。企業代表反映,經過浸、潤、切、乾燥後,伴隨著有效成分的流失,浸出物及含量會降低,因此,藥材標準並不適宜飲片。

  上海康橋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統計了2009年及2010年生何首烏和制何首烏中何首烏苷含量測定結果,結果顯示,生何首烏飲片的何首烏苷平均損失率為30.5%,制何首烏飲片的何首烏苷平均損失率為68.3%。

  另一個現實問題是,按照藥典的質量標準,一些藥材品種在市場上始終找不到合格品,無法進貨。如天麻浸出物限度規定為不得少於10%,迄今上海多家飲片企業所做天麻均達不到限度,但相應批次的天麻素含量及其他項目均符合規定。

  曹麗娟說,有的品種按照中藥材項下檢測不合格,但經過加工炮製後是可以合格的。比如鱉甲,原料可能達不到要求的浸出物不少於5%,但砂燙醋淬後浸出物 就達到合格了,如按標準就不能進貨。浙江中醫藥大學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反映,藥材首烏藤多批檢測結果含量只能達到標準規定的1/10。還有的品種出現原藥材 檢驗含量合格,在加工成飲片後檢驗出現不合格的情況。

  「標準制定不能遷就市場,但也不能背離市場,否則將無藥可用。」企業認為,這直接影響了GMP的實施。

  實施GMP需多方努力

  如何推進飲片GMP實施,也是管理者關注的。無論企業界、還是管理部門,對中藥飲片GMP有共識,也有差異。

  對於飲片檢驗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監司生產處郭清伍處長與企業的看法不同,中藥飲片必須檢驗,為的是把好基本藥物生產質量關。「不檢驗導致假劣飲片滿天飛,市場混亂,政府無法監管。只有企業把好關,政府才敢於去監管市場。否則,市場永遠是亂的。」

  對於生產的品種太多,根本沒法按要求逐批檢驗的問題,郭清伍認為「就是一個量和品種的問題。」只有每個企業儘量生產的品種少,量大了,實行產品配送, 才能解決現在批量少、批數多的問題。這個想法企業並不是沒想到,北京飲片企業就曾試圖嘗試,就是每家企業分別生產幾十個品種,合力保證生產供應。但終因利 益問題,分工生產沒能實現。

  理想與現實有時也是矛盾的。目前的矛盾是,飲片企業生產品種多的現狀與醫療機構普遍要求企業全品種供應不無關係,企業若想供應醫院用藥,就至少需要生產400個中藥飲片品種,否則將無法被醫療機構選用。

  看來,要解決飲片生產的問題,不光是飲片企業自己的事。這還需要政府的協調、企業、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

  在研討中,郭清伍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就剩下30家飲片廠,供應問題我都不擔心。如果一個企業控制1~2個品種的資源,就可以控制市場,保證市場供應平穩。」可以得看出,政府的規範就是要飲片企業重新洗牌,從而推進中藥飲片的規範化、規模化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25

要取得GMP標章 只需三萬元

2013-11-04  TCW
 
 

 

你知道嗎?多數民眾都相信食品安全有GMP(食品良好作業規範)及CAS (台灣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兩大認證標章把關。你可能不知道,國內有很多檢測單位也扮演著幫食品公司「把關」的角色,對於廠商不利的檢測報告或委託,往往不得其門而入,看不到真相。

以下,本刊就親自帶著消費者走一遭,看看國內食品認證和檢測為什麼不容易讓類似大統長基(簡稱大統)、富味鄉生產食品的添加物問題早一點曝光。

私下找機構做檢測……不是說無法檢測,就是說驗不出來

食品業者、檢驗機構、賣檢測試劑的,如同三角形般看似獨立,卻又緊密相扣。

怎麼說?毒澱粉事件後,我們想了解某些食物中,是否有某些添加物,詢問國內檢測機構,他們幾乎口徑一致的回答:無法檢測。

其中一家檢測機構問我們,你想要檢測什麼產品?也很坦白的說:你想要檢測的項目,不會有答案的,沒有一家檢測機構驗得出來。還有一家機構話說得很白,由於他們接了很多食品業者的檢測,請我們直接說明想要檢測的產品,「會不會有我們客戶檢測過的產品,想要先有心理準備。」也就是說,他可能擔心會影響他長期的客戶,而不會接受不明意圖的委託,所以一般小老百姓如果想知道自己吃下了什麼?有沒有危害?可能會不得其門而入。

我們不死心的到處詢問,最後找到國內一位大學的教授願意幫忙,結果只花了一天的時間就檢測出來,更驚人的答案是,殘留量比想像中還高出數倍。

不禁要問,這些號稱公正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竟不如大學教授?一張張經過認證標章蓋出來檢驗合格證書,還能信?

找公司買試劑自己測……就被問為何買?誰買?更拒絕自取

不僅檢測單位驗不出答案,連要購買檢測用的試劑,也是困難重重。

這位大學教授當時很忙,熱心的告訴我們試劑的名稱、品號,要我們自己去買試劑,教我們檢測。心想,這容易,馬上跟賣試劑的全球知名大公司聯絡。電話打過去,他們很有效率的轉給負責的業務員,當聽到我要購買的項目後,立即問:為什麼要買?我回答他,教授要我幫忙買的。是哪個學校?哪一位老師?不斷確認我們的身分,隱約的感覺到,在我回答問題的同時,電話的那一端,正快速的透過鍵盤,查詢我提供的資料是否正確。

這還沒結束,當時急著要用檢測試劑,告知對方要自行取貨。對方又很謹慎的回覆:不行喔,我們沒辦法讓你來取貨,會直接送到學校,然後跟系上請款。

一個簡單的檢測試劑,從廠商手中賣出到檢驗員手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流程都監控追蹤著,形同一個封閉系統,小老百姓想要自己找答案,自保,很難。

兩張買來的認證貼紙……有利減稅、貸款卻不保證食品安全

小老百姓無法自保,相信政府的認證就高枕無憂?剛好相反,一連串食品安全事件,看似優良廠商的品牌,一樣也失守了。

在大統、富味鄉黑心油、山水米假米事件未爆發前,你應該是對GMP及CAS兩大認證標章深信不疑。你認為只要食品上貼了這兩張貼紙,就表示有「政府掛保證」,「買就對了」,「穩妥當、可以放心」,但這樣的想法可能是個美麗的錯誤,而且一錯就是二十六年。

在GMP第一條成立目的,清楚寫道「是為了促進食品工業發展,保障消費者及業者共同利益」,當中完全沒提「保證食品安全」這一項。

制度設計上,GMP把輔導業者發展與監督食品安全兩個互相衝突的因素放在同一天平上,「GMP的角色及定位不清楚,是造成今天認證頻出包,風波不斷的關鍵因素。」台大園藝系教授、目前也擔任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許輔說。

目前該標章主要負責人是GMP發展協會執行顧問周能傳,其去年八月才從工業局副局長退休,整個GMP標章制度從無到有,當年就是在他手中打造完成;除了他,現任協會副秘書長李國貞也是從工業局退休,「GMP發展協會幾乎可說是工業局退休官員的大本營。」一位曾擔任GMP審核業務的退休官員說。

為讓食品GMP認證順利推動,成立至今工業局每年會捐助GMP發展協會一筆經費(去年一千七百多萬元),食品業者可選擇自願成為GMP發展協會會員(初次入會須繳三萬元)。

會員送認證的產品,只要通過現場評核小組及認證執行單位核可,就可順利取得GMP標章(每一品項每年須繳交三萬元年費),一位曾參與GMP稽核的退休官員表示,「只要書面資料備齊,環境保持乾淨,業者通常就可拿到認證。」

另外,GMP推行方案修正規定上,寫著「業者只要拿到GMP,產品在檢驗機關、福利單位或其他機構,對食品GMP認證的產品可以給予減免檢驗(查)手續、項目或費用,甚至有稅務上的減免。」

你可能以為有這些好處,GMP就很好用了,但GMP更好用的功能還在後頭。

「曾經有家原本規模很小的公司,就在取到GMP認證隔天,業者馬上就拿著證書到銀行貸款,銀行二話不說,馬上貸給業者三億元。」一位曾擔任GMP委員的退休官員這樣回憶。

顯然GMP認證證書,除有稅務上減免,還成了業者向銀行大舉借款的「保證書」,但不管是哪一種保證,都沒有「食品安全」保證這一項。也就是說,這些認證保障了業者的利益,卻犧牲了消費者的利益。

GMP外,另一個知名標章即CAS, 最近頻出包的山水米生產公司泉順,即有十一項CAS標章。

CAS與GMP有何不同?其實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申請CAS標章的產品,都是「國產」,而GMP則是原料「進口」,像大統、富味鄉都屬於GMP系統,非CAS系統;CAS是台灣國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最高品質的代表標章。

但,不管是國產或進口,塑化劑、黑心油事件讓國人對GMP失去信心,假米事件,讓CAS標章蒙塵,最近更被立委要求,全面檢驗六千多項CAS認證產品。

CAS協會董事長由業者輪流當,但,不管事,主業務由執行長沈永銘負責,CAS成立後,沈即由衛生署(衛福部)轉任執行長迄今;因沈永銘衛福部的淵源,CAS接下不少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案,包括輸入膠囊錠狀食品查驗登記、食品添加物查驗登記,也因有衛福部業務,CAS曾聘請衛福部退休人員,擔任顧問。

兩大標章主事者出自衛福部人事交叉任職恐有球員兼裁判之嫌

台灣這兩大標章,雖然性質不同,但背後主要的查核單位,都是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簡稱食研所),而食研所所長陳樹功、副所長陳陸宏,兩位均出身衛福部。

衛福部,是台灣兩大重要標章的最大掌控者。GMP證書由食研所核發,食研所所長、副所長,出身衛福部;CAS執行長也出身衛福部。衛福部雖不是這兩大標章的直接老闆,卻具有標章審核生殺大權。

也就是說,在人事交叉任職的情況下,食研所要徹查各項證書的公信力,無疑是向過去的老長官或是老同事宣戰,也成為很怪異的交叉關係。衛福部擔任食品安全把關的角色,而國內重要認證又都來自衛福部退休人員,是業務上下游關係,還是利益關係,已經混淆不清。

如果真的要拿到這些認證,並非難事,大統的例子做了最好的說明。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俊旭醫師在部落格中表明「這些年來,我在替食品公司研發食品和營養品的時候,我完全沒有考慮申請『健康食品』或『CAS』等字號,為什麼呢?我個人認為,那些認證不值得信賴,因為我見到許多大廠藉由合法掩蓋非法。」

大統、富味鄉事件,傷害到的不僅是消費者的健康,連政府公信力都賠上了,這次事件爆發後坊間也傳出類似「國家金牌獎」居然花四萬元就可買到,「一○○%純釀造」的醬油標章,只要入會就可頒發之類的傳言,對這些認證機構形成很大的傷害,如果流言一傳再傳,未來食品上面的標示,還有多少是值得我們相信的?

【延伸閱讀】標章不可靠,從食用油、米、蛋到粽子全都淪陷!—— 台灣主要認證標章與出包事件

GMP食品良好作業規範(經濟部工業局)用途:驗證食品生產過程衛生安全塑化劑事件:經認證的高基多蜂膠膠囊、統一寶健等九項產品全數含塑化劑,遭工業局撤銷認證黑心油事件:大統經認證的十七項產品、富味鄉經認證的四項產品,遭工業局撤銷認證

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農委會)用途:驗證國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產出過程安全衛生米:山水米旗下十一件包裝米產品的CAS認證全被撤銷蛋:台北頂好超市安和店等CAS洗選蛋含不得檢出的殺菌劑和抗生素粽子:查獲禹昌冷凍食品販賣CAS認證的粽子過期一年,改標再賣

HACCP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衛福部)用途:驗證食品生產過程衛生安全黑心油事件:大統系列產品也獲得認證,但此標章主要是驗證食品生產過程的衛生安全,無法確保添加的東西是否有問題

GAP吉園圃台灣安全蔬果標章(農委會農糧署)用途:驗證蔬果生產過程安全蔬果驗出農藥:新北市衛生局抽檢了十五件市售的蔬果,有五件被驗出農藥殘留超量,其中貼有該標章的白苦瓜,被驗出農藥陶斯松

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87

藥品GMP認證大限到

2014-01-13  NCW  
 

 

一場事關數千家藥企生死的行業洗牌啓幕◎ 本刊記者 李妍 文liyan.blog.caixin.com 年關難過。離春節還有一個月,成都一家藥企已經全面停工。

除了幾十位倉儲和貨運人員仍然在崗外,其餘300多位生產人員已經提前放年假。

“我們準備了足夠多的庫存,足以緩衝一年左右。 ”董事長張鑫對財新記者表示,接下來一年, “我們計劃一邊消化庫存,一邊申請認證,同時也接洽一下收購方。 ”2013年的最後一天,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總局)關上了新版 GMP 認證的閘門,約有40% 的無菌藥品生產企業沒有通過認證。食藥總局公佈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 》 , “自2014年1月1日起,未通過新修訂藥品 GMP 認證的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生產企業或生產車間一律停止生產。 ”未通過認證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

如紫光古漢(000590.SZ)的子公司衡陽制藥、ST 生化(000403.SZ)的血製品子公司廣東雙林、天壇生物(600161.SH)的疫苗生產基地、沃森生物(300142.SZ)的大安制藥、華神集團(000790)全資子公司華神生物等。

新 版 GMP 認 證 是《 藥 品 生 產 質量管理規範》 (Good Manufactur Practice)的英文縮寫,是國際通行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基本準則。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75年就正式公佈了最早的 GMP 標準,此後各國各地區也紛紛出台標準。

1998年中國參照國際標準首推GMP 認證,並在2004年要求所有藥品不通過認證就不得生產。這道門檻,陸續逼退1300多家藥企。中國2010年又新修訂了 GMP 標準。新版本以歐盟GMP 認證為基礎, WHO2003版為底線,硬件上更強調生產過程的無菌、淨化要求,軟件上要求企業建立一套完善、成熟的管理系統,對生產過程動態監測。

新標準的制定目標明確。食藥總局發文表示要一石三鳥:從源頭上確保藥品質量安全 ;淘汰落後生產力,推動醫藥產業做大做強 ;推動中國藥品企業與國際接軌,加快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據“十二五”規劃,新版 GMP 認 證設置了兩個期限,2014年1月1日前,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應通過認證,2016年1月1日前,其他制藥企業應通過認證,不達標者一律停產。

產能過剩

還在觀望的企業絕非少數。 “其實我們傾家蕩產,也可以通過認證,但這樣成本和風險都太高。 ”張鑫估計, “沒通過認證的企業至少有10%左右還在觀望。 ”2004年,中國首批 GMP 認證改造大限將至時,審批政策先緊後松,大量不合格企業和產品在最後關頭被放水過關,前期巨資改造的企業大喊不公,但木已成舟。雖然原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2007年落馬時,曾有部分企業被曝涉嫌違規通過認證,但僥倖者仍衆多。

從2011年新版 GMP 認證公佈時,“就以觀望態度為主,前期通審的很少。 ”張鑫表示 : “當時有很多傳言,一是降低認證標準,比如部分權限下放到省級。

一個是國家會給企業一些幫助,比如退稅和補貼。畢竟認證企業數量很少。 ”不過,食藥總局反複強調,新版GMP 認證將“堅持高標準、嚴要求” ,同時要求各地對應停產企業的原輔料、包裝材料等嚴密監控,確保停產。

“現在食藥總局的態度很明確,甚至是很強硬的。 ”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法學會中國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宋華琳對財新記者說。

轉機發生在2013年6月。食藥總局公佈,通過新版 GMP 認證的藥品生產企業達到329家(其中核發434張證書) ,占無菌藥品生產企業總數的24.9%。

“其實總局很緊張,如果通過認證 的企業太少,那我們就很被動,要保障市場正常的供應量,就必須放寬標準。 ”一位食藥總局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直到 2013年6月, “已通過新版 GMP 認 證的企業總數和產品總數都達到保證供應的標準,我們就占據主動了。 ”監管者的底氣來自國內市場產能的飽和。根據食藥總局公佈的最新數據,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796家無菌藥企全部或部分車間通過新版GMP認證,占全國1319家無菌藥企的60.3%。

雖然仍有四成無菌藥企未通過認 證。 “但通過認證的都是大型企業,他們的市場份額在80% 以上,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 北大縱橫高級醫藥合伙人史立臣對財新記者說。

這些藥企的品種已覆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2012版)的全部品種, 《國家醫保藥品目錄》 (2013年)中無菌藥品覆蓋率也達98.7%,總體產能已達2012年無菌藥品市場實際需求的160% 以上。除了無菌藥品,食藥總局數據還顯示,全國共有3839家非無菌藥品生產企業。到2013年10月,通過新版 GMP 認證的企業(不含醫用氧、中藥飲片及體外診斷試劑) 778家(其中核發 969張 證書) ,僅占此類企業總數的20.3%。

藥價博弈

據財新記者瞭解,還有大批停產的企業正在努力衝刺認證,達標後方可恢複生產。目前,雖然市場並無短缺之憂,但史立臣認為,認證成本高昂還是給企業帶來了沉重負擔。

根據1998年版 GMP 認證的相關資 料,由四大醫藥協會組成的中國醫藥企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發現,近4000家藥企認證成本超過1500億元。

新版 GMP 認證對藥企生產環境的要求更高。張鑫表示,僅一條 BNP 凍 幹製劑生產線的 GMP 改造就需投入3000多萬元。 “也就是說,更新一條生產線的成本就在千萬元級別,還不包括配套設備、軟件、人力的成本。 ”新版 GMP 認證在淨化、無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導致抗生素企業的更新成本最高,抗生素合成步驟複雜,全部是密閉生產線,僅一條頭孢生產線 的投資就超過2億元。 ”史立臣表示。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許玲妮表示,無菌藥品的生產過程中,過濾及滅菌是無菌保障的重要環節,這不僅需要改造硬件,還要提升軟件,軟件成為制約中小藥企認證的關鍵因素。

“大多數企業不惜花重金購買先進儀器設備,更新廠房設施,但在軟件和人員上是最弱的,因為相關人才比較欠缺,而且大多集中在外企和大型藥企。 ”史立臣表示,在生產過程中,軟件編程,人員記錄、台賬和審核是最薄弱的環節。

史立臣估算,即使企業生產獨家品種,具有單獨定價權,也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回收成本” 。如果生產低價產品,“需要五年以上才能回收成本” 。

資本壓力成為醫藥行業的雙刃劍。

“至少20%的藥企會退出市場” ,許玲妮對財新記者表示, “GMP 認證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產能過剩的壓力,同時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行業整體水平。 ”但史立臣認為, “這也會導致企業在新藥研發上缺乏資金和準備,成本與價格倒掛也會有藥品質量安全隱患。 ”張鑫指出 : “通過認證的企業壓力更大,因為改造成本分攤下去,產品價格至少上浮10% 左右,地方招標壓價又很厲害,利潤空間太小,甚至會發生價格和成本倒掛。 ”未通過新版 GMP 認證的企業已經感受到了壓力。第一個完成新版基本藥物目錄招標的省份青海,在藥品採購前特地發文強調新版 GMP 的“一票否決” , “未遞交新版 GMP 證書者,將取消中標資格,停止採購。 ”除青海外,上海、山東、浙江等地也陸續出台相關政策,對未通過新版GMP 認證的企業採取“一票否決”或拉大分值的處理辦法。

絕大多數未通過 GMP 認證的中小型藥企只能選擇退市。 “失去幾個重要省的招標,就意味著失去了大半個中國市場。 ”張鑫表示,食藥總局下達了生產禁令,省級招標又堵住了銷售渠道。

“不通過認證就是死路一條” 。

通過新版 GMP 認證也並非一勞永逸。 “認證確實是一個門檻,但往往過門就松,後續的管控監督更為重要。 ”史立臣表示,GMP 認證是一個系統全面的生產過程全監控標準,監管部門是否有足夠的人力和能力以確保長期監管,有待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