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演說1310A 身份經濟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05/%E6%BC%94%E8%AA%AA1310a%E3%80%8C%E8%BA%AB%E4%BB%BD%E7%B6%93%E6%BF%9F%E5%AD%B8%E3%80%8D/

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雨騎驢入劍門。

演說1310A 身份經濟學

講者:掌門

 

《身份經濟學Identity Economics:How our identities shape our Work, Wages, and Well-being?》(2010)  作者George Akerlof (2001諾獎得主) & Rachel Kranton

 

〈引言〉傳統經濟學 與 當代經濟學

傳統微觀經濟學以「消費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和 「效用函數utility function」描述 行為人 的動機。***

舉例: 經濟學假設 行為人 對橙的喜好是 “充份形成的”,即已考慮所有相關資訊;和 “內部一致的” ,即無矛盾的。 如此,他的「消費者偏好」得以確立。

這般,他對橙的喜好可以「效用函數」表達出來:

U(1橙)= n效用單位, U(2橙)= m …..餘此類推。

再將之換算為貨幣單位,便能夠推導出他的消費行為模式。

這種 “動機分析”將人對商品(或勞務)的欲求視為完全是 “物質化” 的***,視野相當狹窄。 事實上人類行為經已深刻地社會化,對商品欲求的形成除了物質動機之外,還有社會關係的動機。****

舉例:送花 與 送等值的現金或購物券 有何不同?….. 你識唔識死字點寫?

 

大宗師 貝克Gary Becker率先突破,開發「歧視經濟學」, 將「歧視」這種 “針對社會關係的動機” 引入經濟分析的視野之內。 搶灘成功後,他再擴而充之,普及於「利他」、「生育策略」、「上癮」….. 等等傳統經濟學不加考量的議題,大幅拓展了經濟學的版圖。

他的方法論是重塑效用函數,引進 “非物質動機”。****

舉例「利他動機」:假設有母親M與兒子S二人,他們對橙的傳統消費函數為:

M(1橙)= x效用單位;S(1橙)= y。

再假設母親具有另一類型的效用函數—–「利他效用函數」:

M’(S消費1橙)= k S(1橙) =ky, k > 0為參數。

那麼,只要 ky > x,合理地便會發生 “母親讓橙” 的情況。

他的成就被視為「經濟學革命」,引領了當代學風。

 

〈身份〉Akerlof承傳了 Becker的流風餘緒,研究「身份」這種社會現象。

有趣案例1:孩童與旋轉木馬

涉世未深的孩童有沒有「身份」觀念呢?

學者Goffman細心觀察孩童在遊樂場玩旋轉木馬時的行為模式, 三四歲孩童要父母隨侍身旁才敢玩; 五六歲的要父母站在外圍較遠處,一邊玩一邊向他們笑著揮手; 十二三歲的孩童就算怎麼愛玩,音樂未終就沮喪地 “下台”….. 咁大個仔仲玩旋轉木馬?

結論:孩童是有身份觀念的。

 

可悲案例2:種姓制度的遺毒

學者Hoff & Pandey進行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研究印度種姓制度對現代國民的負面心理影響。***

兩組祖先種姓成份比例相同的群組,當著觀眾面前,進行解開謎宮難題的純智力問答遊戲,遊戲附有豐厚獎品。 兩組人員獲得完全相同的對待條件,除了一項:一組人員答題前先被大聲讀出姓名;另一組則沒有這樣做。 實驗結果:被讀出姓名那組人員中,高種姓後裔的解答成績沒有受到影響;而低種姓後裔的成績則低跌了23%!

在印度,一個人的姓氏就是所屬種姓的標記! 只要當眾大聲讀出一個人的姓氏,祖先屬於低種姓的人就手足無措…..

結論:種姓制度遺害深遠!

 

Def.「身份」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由三項要素所構成: 社會類型、 行為規範 和 身份效用。*** 三者環環相扣,密不可分。

 

A社會類型:按照生活上的重大差異,社會將成員劃分為不同的階層或組別。***

不同組別間的互動狀況 (按:不同組別既相生,又相尅。),與及同組別成員間的互動狀況 (按:同種之間競爭反倒是主流。), 形塑了不同組別之間生活習風上的明顯差異,產生了對立的「社會類型」。****

例子3:無以尚之的社會類型就是「性別gender」!

社會將這兩組人類成員從職業、行為到思想層面都嚴厲區隔開。***

例子4:中國的士大夫與農民,歐洲和日本的封建武士與平民,都是歷史上極為重要的社會類型。

 

B行為規範:對立的社會類型生活上的慣性, 經過長時間積澱,精緻化和意識形態化,最終各自形成風格鮮明的,高度統一的形象習風,是為「行為規範」。****

就人類學所知,任何民族文化都「男女有別」,概無例外。社會創製了風格迥異的 服飾、身體語言、群體活動、價值觀念….. 種種等等, 把兩組人徹頭徹尾分隔開來。 一個人如何呈現其「性別」,就成為一種行為規範

例子5:中國士大夫身穿長袍,文質彬彬,滿口仁義道德,詩詞文章。

日本武士雙刀不離身,剛毅端莊,沉默寡言,動輒(儀式化) 殺身成仁。

歐陸貴族跨馬持矛,輕生重義,風流倜儻,禮下(貴族)婦女。 這些都是行為規範。

 

C〈身份效用〉

一個人的行藏舉止符合他所屬「社會類型」的「行為規範」,***** 他因此獲得同儕(相同社會類型的人)認同,異己者(對立社會類型的人) 接納尊重,他獲得「身份效用」。 這裡「效用utility」一詞純粹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用法。

例子6:Mrs. Hopkins vs Princewaterhouse Coopers (1989)

霍普金斯女士1978年起任職普華永道,一路業績卓著,更曾為公司取得25m美元有史以來最大宗合約。 1982年她資歷已足,被提名為事務所合伙人。 她志在必得,怎知名落孫山。 內部文件顯示一眾高級合伙人都高度評價她的業務能力,無奈全公司同儕卻一致認為她過於 “男性化”…..

霍女士衝冠一怒,依據《民權法Civil Rights Act》第七條下的 “性別歧視條款” 控訴普華永道公司,案件於1989年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 該院裁定霍女士得直,判詞才是重點: 金融界既要求女從業員以男性風格工作;又要求她們以女性風格生活,雙重標準不公平,判定屬於歧視!***

從這個例子可以觀察得到:首次,就算霍女士那般十足利害的人物,也雖禁丟失「女性」身份的打擊。其次,打壓她的正是「男性」集團。

後者尤其值得深思:她不是已經“投誠”男性集團了麼?男人們為甚麼…..

 

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丟失身份。

Th. 一個人的行藏舉止違反他所屬「社會類型」的「行為規範」,同陣營的人便會厭惡他,不願意和他相處共事;對家陣營的人也會害怕他,不懂得怎樣和他相處共事。他損失了「身份效用」***,後果堪虞。

頑固例子7:當今之世,除性別外,軍人可能是最「自重身份」的社群。*** 軍人形象剛直偉岸,自豪感極重,同袍意識極深,就算對敵國的同業亦敬重有加。相對的是,他們內心其實很瞧不起平民。

究其因由,軍人自入軍校軍營便與世隔絕,接受全天候的專業技能和生活紀律鍛鍊,被灌輸極頑強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重榮譽,輕生死。 學成,他們意志堅定,體格壯碩,臨危不亂,能殺人!

相對平民,軍人數量很少。他們緊靠在一起,*** 在殺機四伏的戰場協同存活,必須絕對信任,去到 “性命相託” 的地步!反過來看就很清楚,他們是絕對不容忍帶有 “信任污點” 的伙伴的!***「失去軍人身份」的人根本沒法在軍隊中生存下去。

同理,在古時日本,武士丟失身份必須切腹,以死明志,以期重獲社群接納。 中國的士大夫和歐洲的基督教教士對「身份認同」的高標準與此相似。 士大夫失節,教士破戒,招致「身敗名裂」之時,也是要生要死的!

 

〈身份的運作機制〉

「身份認同」是以怎樣的機制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的呢?

Akerlof提出「內部人和外部人原理」用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身份運作。

Th. 在一個緊密團體之中, 同質的人群為了凝聚圍內和劃清界外,訂出行為標準, “順我者入圍in, 逆我者出局out” 。****

入圍者是為「內部人」;出局者便成為「外部人」。  內部人分享資訊資源,相互翼護,共同抗衡外部人。

舉例:嚴肅者,一國之內有政黨,一黨之內有派系。 輕鬆者,球隊和演藝人的粉絲團,莫不如是。

那麽「外部人」們怎麽辦?很明顯,他們只得組成自身的「內部人」團體***,以抗衡對家施加的壓力。於是

Th. 「內部人」把「外部人」轉化為另一群組。****

群組之間長期對立抗衡,便形成了風格鮮明,甚且是針鋒相對的行為規範。***

這種「入圍–出局in or out」「內部人–外部人」現象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有,那就是 “埋堆” 。

悲劇例子8: 研究案例顯示,因於族裔壓力,美國貧民區高中的男性黑人學生結黨之風甚盛,他們醉心街舞饒舌歌,與校方作對為其學業….. 非裔學生中如有品學優者,便會遭到杯葛, 因喪失了“黑人身份”而難以在社區立足。 黑人中很多學業原本不差的只得自暴自棄,真可謂“苟存性命於亂世”。

 

Th. 「內部人–外部人」機制做成了「身份效用/損失」。****

此點未為傳統經濟學所覺識,Akerlof為此開拓「身份經濟學」這一學門。

他的理論可以一條簡單公式表達出來:

行為人 對商品的效用 = 傳統的物質性效用 + 身份效用/損失

舉例:法官當街吃魚疍的效用 = 吃魚疍的效用 – 身份損失絕對值。

此數如為負值則法官合理地不可當街吃魚疍;此負值如大到離譜,則合理地連法官也可不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