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網開檔 兩週籌33萬
1 :
GS(14)@2015-06-11 12:51:202015-05-28 NM
早就染紅的《南華早報》上週炒掉四名立場親泛民、反對「袋住先」的資深專欄作家,一班唔識中文的居港鬼佬,對《南早》由深紅變棗紅已經麻木,他們一直在問:「我唔睇《南早》,仲有乜可以揀?」香港永久居民Tom Grundy(葛倫迪)和Evan Fowler(方禮倫),當然也知道鬼界被迫洗腦問題嚴重,決定創辦香港首個獨立英文網媒Hong Kong Free Press(HKFP),兩週前籌款集資,至今已極速籌得三十三萬元,料六月正式開網。HKFP的出現引起國際關注,英國《衞報》形容它將是「真正獨立的聲音(Truly independent voice)」。鬼門關,打開喇!
三十二歲的 Tom Grundy是英國人,○五年來港教英文,他鍵盤戰士及社運人的身份,令他成為老外圈的明星,皆因他三年前,搞了個網站「HongWrong.com」,踢爆過小學常識書將菲律賓人等同家傭,涉種族歧視,又曾組織撐斯諾登大遊行。Tom聲言網站每月有三十萬人瀏覽,他的Twitter亦發布超過九千條訊息,講吓六四又講吓政改。Tom的戰友、和他一同創辦HKFP的Evan Fowler是中英混血兒,三十五歲,在香港出生成長,○六年起以自由身寫作及攝影,是鬼仔文青,兩年前受蔡東豪邀請,在主場新聞發表藝文評論,他這個半唐番寫的一篇《Cantonese: not a useless language》(廣東話唔係冇用嘅語言) 在網上有很大回響。去年一場佔領運動,Tom跟Evan在佔領區,以公民記者身份留守,其中Tom更是外媒在港的消息來源,先後為英國廣播公司(BBC)、《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等擔任特約記者。他在旺角被藍絲帶以水樽襲擊但未驚過:「去年我獲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佔領運動令我醒覺香港處於關鍵時刻,激發我為香港發聲。」經歷雨傘運動洗禮,兩人決定行出來搞HKFP。
《南早》壟斷論述權
在香港辦獨立英文網媒,難免令人聯想到大衞決戰歌利亞:《南華早報》是唯一具影響力的英文紙媒,競爭對手《英文虎報》改為免費報後,新聞壓縮成一、二百字的簡訊,欠缺深度報導。Tom及Evan感嘆:「香港英文媒體光譜遠不及中文媒體,《南早》壟斷論述權,但在時效及內容與中文新聞有差距,無法令香港英語群體接收及時、準確的本地資訊。」他們又指,本地英文媒體幾乎沒有突發新聞,《南早》近年也忽視偵查報導,「雨傘運動期間,英國Channel 4及澳洲FairFax分別揭露黑社會派錢反佔領、梁振英UGL涉延後利益事件,但這些猛料,竟然不是由香港英文媒體主動發掘,很失望。」Tom及Evan聲言,搞網媒並非要跟《南早》敵對,無意取代,「只是眼見本地英文獨立媒體尚未起步,希望建立一個更健康的生態,多一把獨立及進步聲音。」
沒向名人募捐
究竟HKFP搞乜東東?Tom說,六月開網初期,主打社會及突發新聞,亦會翻譯轉載本地中文媒體資訊。評論方面,現時有超過一百位外籍及本地作者承諾向他們供稿,多數來自學術界及商界,如《南早》前財經版專欄作家Tom Holland、城大法律學院助理教授Surya Deva,就連日前被《南早》炒魷的政治專欄作家Stephen Vines,都將為HKFP執筆。他指,將來會主力發展偵查報導,並將增加中國新聞的篇幅,「我們的對象不只是香港鬼佬,香港是中國土地上言論最自由的城市,我們會將中國真實一面呈現。」面向國際的定位,成為籌集資金的最大賣點。Tom和Evan深知,在香港要有真正的言論自由,就不能依賴個別財團。於是他們開拓「大眾籌款」(Crowd Funding)——通過網上集資平台「FringeBacker」,供網民認捐,由二百元到五萬元不等,短短兩日已籌得十五萬元,截至週一有三百九十九名網民答應捐助,錄得三十三萬元進賬,他倆事前都沒想過反應如此熱烈。「捐款大部分都是二百元或五百元的小額資助,外籍人士及中國人各佔一半。我們沒向名人募捐。」Tom更透露收到來自倫敦、溫哥華及三藩市的海外華人捐款,「你看看捐款者的留言,會感受到他們渴求新英語媒體。他們都覺得《南早》的網上新聞步伐太慢,需要多一點創新。」
公開收支賬目
頭炮集資成功,令兩人思考,日後如果有採訪題目需要資金會再以同類方式籌集經費。此外,他們希望日後能接廣告、贊助、甚至比特幣捐款。二人強調,HKFP是非牟利網媒,所有收入會投入採訪、記者人工等開支,公眾人士日後可查閱賬目。Tom估計,目前籌得的金額,慳慳哋可夠使五個月,預計每月開支只需五至六萬元,咁抵?因它們獲《立場新聞》答應借出觀塘工廈單位的一個百多呎角落,作為辦公室。與《立場》老友,Evan卻說,HKFP「不是英文版《立場》」,雙方只會就個別報導作新聞互換,不涉錢銀交易。除立場外,HKFP跟《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hk)、《信報》網上平台EJInsight及匯集全球三百多名博客的《Global Voices》等網媒,亦有類似的免費新聞互換機制。至於最大支出是人工,他們暫時僱用兩名記者,Tom和Evan在創網初期不會收錢:「我們或會再請兩名實習記者及兩名兼任編訪的職員。」
鬼仔愛香港
Tom與Evan兩個鬼仔搞網媒,因為好鍾意香港,程度遠遠超出一般鬼佬對菠蘿包及奶茶的讚嘆。Tom在英國中部的西密特蘭(West Midlands)出生,高中、大學則組織學運抗議加學費宿費。千禧年初就讀列斯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傳播學系,未畢業已經對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感興趣:「九七年電視播着香港回歸儀式,覺得香港雖回歸中國,但在自由度、發展、政治,與中國都大有不同。」○五年他來到香港官立小學當了幾年老師,之後在香港大學唸新聞碩士,曾經當眾向正演講的前英國首相貝理雅抗議,指摘他向伊拉克開戰。他現在無正職,靠之前任教師、公關工作時的積蓄過活。至於體內夾雜中英血液的Evan,廣東話識聽、中文睇得明,會話俾人聽自己是香港人:「小時候在家中看英國《Paddington Bear》卡通時,我在吃着艇仔粥加燒肉。」九七前夕往英國讀歷史,臨走前站在車水馬龍的彌敦道,幻想香港明天會更好:「我以前不熱衷政治,但近年香港已經事事政治化,再不參與,香港的核心價值只會進一步受蠶食。」兩個鬼仔,準備為香港,搞鋪勁。
美網媒得基金會泵水
在香港經營網媒被視為燒銀紙,即使有資金開辦,如何維持營運是一大難題,目前多個非建制派的網媒,包括:《立場新聞》、《852郵報》、《香港獨立媒體》等,都呼籲市民捐款,但反應未見像今次HKFP般熱烈。反觀非常重視新聞自由的美國,形形色色的網媒發展已成熟,它們得到多個基金會捐助。其中專做深度調查報導的ProPublica,二○○七年成立,專門踢爆政府部門及大型企業醜聞。一○年該網記者Sheri Fink與《紐約時報雜誌》合作,報導美國新奧爾良「卡特里娜風災」後,有醫院疑為病人非法安樂死,獲得被譽為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成為全美首個獲得此殊榮的網媒。ProPublica的財務公開,單在一三年就有超過一千三百萬美元收入,當中超過八成來自不同家族或私人公益信託基金,並同時接受公眾捐款、調查項目贊助、頁面廣告等,同年盈餘超過三百萬美元。
《鬼網》陳家樂 簡淑兒 靈探初體驗 2017/11/27
1 :
GS(14)@2017-12-04 03:38:53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 ... D%E9%AB%94%E9%A9%97
陳家樂與簡淑兒(Jessica)是個有趣組合,女的是無綫新紮小花,拍驚慄片《鬼網》初登大銀幕;男的是影壇小生,近期則「回巢」TVB與黎耀祥合演新劇《逆緣》。說家樂重返電視圈,皆因他早於08年拍過《四葉草3盛裝舞步愛作戰》。Jessica鬼馬地說:「細細個就睇你啦,當時我都未戒奶。」現場氣氛即時被炒熱。
《鬼網》由三個恐怖故事組成,帶出因果報應的關係,陳家樂與簡淑兒在短篇《冤有頭》到鬼屋直播探靈,卻惹來鬼影幢幢,甚至招惹殺身之禍。Jessica首次拍戲,便要親身體驗嚇破膽。「戲中那間鬼屋在馬來西亞,丟空了十多年,拍完聽導演講起,那間屋真的死過人,有人之前在房內吊頸自殺。如果拍攝前知道,應該沒有人夠膽入去。屋內有很多蝙蝠飛來飛去,感覺像是卡通片見過的那種鬼屋。」
最驚玩筆仙
家樂直言導演營造很多驚慄感覺,並非單靠後期CG加工。「現場放置很多煙機,加上鬼屋本身很陰森,感覺真是『好猛喎』。編劇一向有研究靈探,而我在戲中要玩筆仙,他講到似層層,我一邊演一邊驚。」Jessica更憶起一些恐怖經歷。「有一場戲,我匿在櫃入面,拍之前還識得講笑,大家互相你窒我、我窒你。點知一行入去,突然好驚、好想喊,出來之後整個人都呆了。不過在片場始終有人氣,返到酒店房好靜,令我更驚。」
影視雙發展
做演員講機遇,兩人在影視圈都有不錯的發展,家樂更再次拍電視劇。「遇到樂小姐、珍姐(樂易玲及曾勵珍),她們問我可有興趣拍劇,我當然立即答允。《逆緣》是個很特別的故事,我要扮演爺爺,做姜大衛、黎耀祥的長輩,幾得意。」Jessica亦表示:「11月尾會開新劇,我覺得拍劇要有好強的mindset(思緒),加上沒太多時間給你準備。這場戲要你喊,你便要立即喊出來,現場有幾十對眼望着你。而拍電影講求感覺,有時間去培養情緒喊出來,壓力上卻沒有這麼大。」
哥哥的呵護
「你經常在片場『蝦』我!」Jessica抱怨家樂這位大哥哥,她笑言第一次拍戲,當然把家樂視為「前輩級演員」,首次見面時有點驚。「可能之前睇得太多他的新聞(緋聞),都有好幾個女仔。當時我驚驚青青,後來他有主動跟我說話,原來他都不是耍大牌的。」全場嘩然,嚇得家樂急忙澄清:「你不要亂講,真是講多錯多,阿妹!」其實兩人合作愉快,Jessica十分感激在片場有這樣的一位哥哥。
撰文、編輯:陳禮恒
協力:何美澄
攝影:林良明
美術:招潤洪
陳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