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芯国际多名高管出走 王宁国新政临考


芯国际(00981.HK)的人事调整仍未结束,多位高管正持续离开。

这与前不久中芯国际总裁兼CEO王宁国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的局面有明显反差。当时,随着新的经营团队到位,以及借助一项精兵简政计划,中芯 国际士气得以提升。

中芯国际内部人士透露,新的高管到位、新政推出后,公司局势确实一度稳定下来。不过,近来高管却频频出走。“季明华、谢宁都要走了”。季明华是中芯 国际资深副总裁,一直主管研发,2007年一度担任首席技术官(CTO)职务;谢宁则长期担任中芯市场行销及业务中心负责人。

记者进一步获悉,部分中芯人士已经加盟对手公司。比如谢宁,就在电话中对本报坦陈,他将担任华力微电子“顾问”。记者询问得知,他的职位有望是董事 长助理及营销方面的职务。华力微电子即华虹集团与宏力半导体的合资企业,也是中国目前完全国有性质的12英寸工厂。

几天前,记者已经获悉,中芯国际副总裁、北京12英寸厂总经理刘越女士即将离开公司,加盟手机电视芯片巨头泰景科技。

不止高管层动荡。中芯基层员工对公司的抱怨也在增多。中芯为何再度出现这一局面?

应该说,中芯已走出败诉后的危局。王宁国上任后烧起的团队重建、稳定客户关系等几把火,确实为公司整体运营带来了信心。而之后公布的一项名为“机构 精简计划”的措施,意在推动公司组织结构变革,也让许多员工看到了希望。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王宁国曾表示,这一措施,主要采取“自上而下”方式,调整上层管理队伍与基层队伍,融合技术、生产、市场等资源,提高运营效率。 此前,他刚来中芯时,曾经有55个人直接向他汇报,让他感到公司沟通效率存在问题。

这一措施在公司运营层面已经得到初步落实。但中芯整体局面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大改观。

一位常年跟踪中芯的业内人士表示,王宁国性格温和,但作为职业经理人需要更“果断”一些。

中芯恢复信心的措施确实有点慢。比如,员工抱怨的薪水问题,至今仍在发酵。2008年它曾减薪,2009年局面好转后,薪水恢复速度却不够积极。记 者获悉,由于一季度支付离职高管资遣费,加上新的中高层入职带来的成本,中芯将暂时取消年中结构性调薪,具体情况将视本年度下半年盈利表现而定。

而对手台积电等公司却接连出台多项待遇提升措施。这可能与目前中芯资金短缺有关。前不久,董事长江上舟曾说,大股东大唐控股或将增持,且正与新战略 投资方接触,似乎想化解这一难题。但截至目前未见明朗。

“贫富差距”正继续拉大。台积电、Globalfoundries等已大大提升2010年开支。台积电公关人士前天发给本报的邮件显示,它已核准新 增16亿美元以上扩充多座工厂。中芯2009年年报却显示,今年它将继续严控资本开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9

高官投奔股海做高管7成辭官歸國企 李華華

2010-7-6  AD





 

古書話嘅「有人 辭官歸故里」,時移世易,今時今日,呢句嘢已經out到爆,華華認為……改做「有人辭官歸國企」應該比較適合!點解?

內地《投資者報》對全 國上市嘅A股做咗一個統計,其中768間公司,都請咗前高官坐鎮,總人數多達1599人,佔咗A股全部高管總數嘅5%。

響數字上嚟睇,高官 唔做幫中央打工,辭官下海,其實7成都係去咗國企,國企可謂最大嘅前高官「收容所」,咁樣……其實都係一樣幫阿爺打工唧!

呢班下海高官咁多 國企垂青,來頭梗係唔細啦!其中,275位係科長或以下級別,其他1324位都係處長級或以上,當中11位仲要係副部級或以上,有啲高管香港人都好熟識o 架,好似光大證券董事長唐雙寧(前中國銀監會副主席)、交行(3328)監事鄭力(國家審計署副署長)同埋中石油(857)主席蔣潔敏(前青海省副省長) 等等。

華發袁小波663萬年薪最勁

人工方面嘛,你可能估唔到,香港普通中層打工仔,人工都高過佢哋!佢哋當中,907位仁兄 都係上市公司出糧,平均年薪26.2萬人仔(下同),都叫做高過A股高管平均年薪24.8萬銀嘅。至於最貴個位係邊個?咪華發股份袁小波囉!佢之前做過珠 海市勞動局長同政府副秘書長,舊年出糧663萬蚊,聽落好似好高人工,但如果同我哋香江班退役高官比一比,閒閒哋都收千幾二千萬港紙,真係一半都唔夠o 架。同志們!仍須努力呀!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28

富士康高管:苹果补贴代工费纯属“美丽误会”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716/1127698.shtml


每经记者 李伟铭 严翠 发自深圳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苹果补贴富士康2%代工费纯属子虚乌有!”近日,一位富士康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透 露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继富士康发生“12连跳”之后,其代工的最大客户美国苹果电脑公司(以下简称苹果)也受到 “牵连”。随后,众多媒体纷纷报道称:为提高富士康生产线工人工资,苹果将补贴富士康2%代工费,用以提高工人待遇。
然而,记者近日向富士康 询问苹果的补贴是否到位时,上述富士康高层人士表示,“所谓苹果宣布提高补贴2%,这纯粹是众多媒体一厢情愿的猜测,很善良也很天真。”
苹果 宣布提高补贴2%,这个消息难道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富士康“被补贴”2%
“直到今天,富士康也没有得到苹果任何增加的补贴。” 上述富士康高管表示,虽然苹果、戴尔和惠普都宣布将调查富士康的工作条件,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也表示,富士康的状况“非常令人不安”,但苹果从未说 过、也不可能将富士康的代工费提高2%。
既然是个“误会”,为什么当事方富士康和苹果都不出面澄清此事?
“那段时间,富士康接二 连三发生跳楼事件,已经备受媒体诟病,哪里还有资格、信心或者心思站出来澄清一个莫名其妙的消息?”上述人士说。另外,苹果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户,也是最强 势的客户,富士康根本得罪不起。
对苹果的高度依赖,让利润微薄的富士康面对“被补贴”传闻,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公开财务数据显 示,2009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的毛利润为4.3%,纯利润低至1.9%;相比之下,苹果利润率达到27%,惠普为9.6%。
业内人士 评论称,苹果的高利润,既与其产品本身的高品质有关,也与向代工企业付出极低的代工费不无关系。
“补贴”消息出炉始末
苹果将提高代工 费的消息究竟从何而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历史报道发现,早在5月28日,就有香港媒体报道称,苹果公司调查小组在调查后认为富士康工资低是导致事 件频发的主要诱因,为帮助其最大的合作代工厂商早日走出舆论困境、恢复正常生产,苹果公司拟对公司在富士康代工的相关产品进行直接补贴,用于提高富士康内 地工厂的工人待遇。
上述消息还“精确”透露,第一个受补贴的产品将是苹果iPad,目前苹果支付给富士康的iPad代工费大约占总售价的 2.3%,补贴后预计能达到3%,相关事项已提交苹果公司董事会。
5月26日,有外媒报道称,苹果公司当天表示:“富士康最近发生的事件令我 们感到悲痛和不安”、“我们正在与富士康的高级管理层取得直接联系,苹果的一个团队正在独立评估他们为解决这些悲剧而采取的措施……”
随后, 苹果将“补贴”工人工资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国内数百家媒体纷纷转载或者引述 “苹果补贴富士康2%”的消息。
然而,消息已经传出近两个月,富 士康高管表示并没有看到所谓苹果对富士康的补贴,苹果公司也始终没有对是否真正补贴作出回应。
7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苹果中国 的公关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苹果中国公关只能对产品问题作出回应,其他均不负责。”
传言与苹果无关?
有业内人士猜测,在富士 康事件甚嚣尘上的阶段,对外界盛传的“补贴”沉默不语,或许另有原因。
在6月2日富士康宣布一线员工工资从900调至1200元后,乔布斯在 美国一次数字大会上回应富士康事件称 “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6月3日,苹果公司还通过电子邮件发布了乔布斯对于富士康事件的回应:“每一起自杀事件都是一出悲剧,但目前富士康的自杀率还是 低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平均水平。”
香港渣打银行一位分析师也认为,在苹果面前,富士康一直非常弱势。一位富士康前高管曾对媒体表示,真正能决定 工人基本工资的,既不是当地政府,也不是代工企业,而是苹果这样的幕后大老板,“苹果除了影响代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通过强势话语权,渗透到企业内部 管理,包括高层人事任命。”
该高层举例称,2009年8月,郭台铭亲自点名的接班人之一蒋浩良突然脱离鸿海一线业务转为特别助理,就与苹果有 关。
“所谓借增加代工补贴以提高代工厂工人工资,压根就是没影儿的事,苹果既然从未说过这样的话,干嘛需要澄清?”富士康一高层人士表示,这 其实与苹果无关,只能算媒体“自作多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53

真功夫高管:我们不需要调整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6/wOMDAwMDE4NzEwOA.html


7月15日,针对“排骨门”事件,真功夫财务总监兼副总裁洪人刚和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张帆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21 世纪》:你如何看待真功夫原料排骨存在的各种问题?

洪人刚:大部分报道仅仅是引述了真功夫品检环节的过程文件,恰恰反映了真功夫严格控制采 购、加工与出品等流程,及时记录所发现的问题并立即采取跨部门解决的行动。

张帆:每份真功夫的报告都明确地表明了拒收、报废等处理措施。但 是,目前的报道没有提到任何我们对这些原料采取的处理措施。

《21世纪》:你们的采购、检验程序是怎么样的?

洪人刚:首先选 用行业内有较高资质的供应商;其次,我们有自己的企业标准,该标准参考国家相关行业标准,部分内容甚至高于国标。所有原料进货实施抽检验货,出具质量报 告,针对检验过程中的不合格品予以扩大抽样及当场退货;生产加工环节,一旦发觉原料品质问题,首先按公司品保流程,截住不合格原料,同时追溯供应商责任, 予以追究相关赔偿。后勤成品出货给餐厅前,还有一道成品检验程序。

《21世纪》:在目前情况下,真功夫对供应商的管理模式有无变化?

洪 人刚:我们认为目前不需要调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89

新华都高管曝料:唐骏10亿转会费尚未到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6/4MMDAwMDE4NzI4Mw.html


一位新华都内部核心高管7月16日向媒体透露称,曾经让唐骏有打工皇帝之称的,新华都转会费——10亿原始股,唐骏至今还未拿到手。

唐 骏曾于2008年跳槽新华都,其转会费为价值10亿元的原始股,一度被美誉为“打工皇帝”。

不过与上述高管说法相反的是,唐骏在2009年 9月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却表示10亿元的原始股随时可以兑现。

他说,“(股权)现在已经在我的名下了,是可以兑现的,但我没有去兑现,其中 的一部分已经上市了,而且在时间上也没有什么期限。”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唐骏“造假门”事件爆发后,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曾“已经生气 得摔茶杯”,之后又一度传出唐骏即将离职的消息。

7月14日,新华都员工在贴吧爆料:“新华都独立董事袁新文透露,唐骏因身体原因即将离 职,将于近期对外宣布,唐骏的工作将由陈志勇接管。而唐骏离职后的去处,据知情人称,很可能是近期业绩大幅下滑的金山软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94

碧桂园“换帅”地产高管离职潮余震未了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9526.html

宏观调控进入“深水区”,地产企业的换帅风潮亦愈演愈烈,在金地集团(600383.SH)“三驾马车”已去其二之后不足一个月,华南另一知名地产公司碧桂园(02007.HK)也于昨天晚间宣布总裁易人。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下称“中建五局”)总经理莫斌已空降碧桂园,就任总裁一职,原总裁崔健波任留任执行董事。

“外来兵”空降家族企业

关于莫斌将过档到碧桂园的消息,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在中建集团内部小范围流传,日前,该消息得到部分证实。

据悉,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日前亲自带领莫斌到工地视察工程进度,并向员工介绍其为“新来的莫总裁”,而此次视察的一行人当中,并没有崔健波的身影。

昨日早些时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拨通崔健波手机,对方拒绝对此事透露任何信息,仅称“你到时候看公告吧”。

该集团披露的资料显示,崔健波,45岁,2006年12月被任命为碧桂园总裁兼执行董事。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主修会计学专业,为中国注册会计师。 主要负责集团的日常运营管理及行政管理。2003年加入碧桂园任职总裁,之前1995年~2000年期间在顺德市地方税务局任副局长,2000 年~2003年任北滘镇镇长。

碧桂园上市时,崔健波未持有碧桂园股票,但之后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碧桂园股票,已经成为该集团持股量较大的个人股东之一。

由于缺乏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崔健波一直未直接参与项目的管理,主要负责集团行政等日常运营工作。

此番空降的莫斌,此前并不为房地产业界所熟知,但与崔健波相比,却有着丰富的房地产工程方面的经验,原为中建五局总经理,还与碧桂园有过项目合作。

资料显示,中建五局是央企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二级子公司,并被纳入中国建筑(601668.SH)上市公司的资产范畴,年生产能力200亿元以上,2010年的工程量将达500亿,位居中国建筑总承包商50强。

作为建筑行业的知名企业,中建五局与和记黄埔、碧桂园等房地产企业曾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查证的是,今年以来,莫斌作为中建五局的总经理,与碧桂园的接触颇为密切。

3月29日,碧桂园·城市花园项目北地块碧桂园希尔顿酒店隆重举行奠基仪式。时任中建五局总经理的莫斌应邀出席了奠基仪式,并与碧桂园集团主席杨国强进行交谈,还视察了在建项目碧桂园南地块。

5月24日,碧桂园与中建五局的“碧桂园·城市花园项目工程总承包签约仪式”在碧桂园总部隆重举行。碧桂园董事局及项目高层领导和中建五局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出席了签约仪式。

莫斌当时代表中建五局发言称,这次是中建五局与碧桂园的首次合作,也希望是长期战略合作的开始。只是,他与碧桂园的合作,很快就演变为了更为亲密的“关系”,直接过档到碧桂园出任总裁一职。

地产高管震动

知名房企的高管变动,是宏观调控以来房地产行业最为密集爆发的事件之一。

几天之前的7月19日,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原董事长楼江跃的辞职申请已经获董事会批准,辞职的原因为个人原因。

此轮房企高管动荡的一个高潮,则是金地集团高管“地震”:6月28日,金地集团原董事、高级副总裁兼上海公司总经理赵汉忠申请辞职;7月5日,金地总裁张华纲也宣布去辞。至此,金地仅剩董事长凌克独撑大局。

自4月以来,龙湖地产首席财务官林钜昌及SOHO中国的财务总裁王少剑亦先后辞职。此外,万科、华润、绿城、保利、合生创展今年以来均有高管离职。

4月28日,绿城中国(03900.HK)的首席财务官林战辞职;刚于林战辞任同一天任职绿城中国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的郑碧玉亦于日前提出辞职。直 至本月20日,绿城中国才发布公告称,委任冯征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8月1日起生效。至此,绿城中国的首席财务官一职已空缺长达3个月 之久。

最近房地产企业频繁发生人事变动,虽然原因各有不同,却都处于宏观调控的同一“时代背景”之下。房地产营销策划专家谢逸枫认为,2010年,房地产高管们频繁跳槽、被换、离职或履新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由楼市调控带来的业绩负增长压力。





力挺陈晓 国美五高管集体“站队”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3/1400996.shtml

 每经记者 郎振 发自北京
“前所未有的团结!”对于目前的团队,国美电器5位高管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昨日(8月12日),国美电器副总裁孙一丁、李俊涛、牟贵先、何阳青及财务总监方巍等5名高管集体亮相,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专访,就黄光裕与国美董事会之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
“大家对国美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战略转型持非常认可的态度,这就是国美的未来。”一位副总裁表示。加上此前已表态的国美总裁王俊洲等人,国美高管团队几乎全部出场表态,并站到陈晓这边。
孙一丁表示,经营团队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企业发展,“我们只做正确的事情,如果看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就没有必要了。”牟贵先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同在昨日,一位“黄系”核心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两点:“首先,目前双方的矛盾是股东对企业前途命运的看法,这是股东层面的问 题,应该交给股东大会来表决,和管理层关联不大。其次,大股东对国美电器的前途和未来是非常看重的,重组董事会以后,也会与现在的管理层进行积极合作。”
对于8月下旬即将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孙一丁表示,相信包括机构在内的所有投资者,都会对现在国美的发展战略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为何战略转型?高管:资金缺口太大
据黄系知情人士透露,2008年以前,黄光裕操盘国美电器时,苏宁大概只占国美市场份额的60%。如今,国美旗下拥有国美、永乐、大中三大品牌的业务体系,却和苏宁只打了平手,上市公司的业绩甚至不如苏宁,这是黄光裕不能接受的。
对此说法,5名高管有话想说。
“黄总当年因经济犯罪原因被羁押之后,我们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孙一丁说,“那时候是心乱如麻、束手无策。”
方巍说,黄光裕出事后,当时主要的合作银行都采取了审慎态度,甚至一度停止了合作。“我们上市公司部分的整体授信额度,从60亿下降到10亿。那时还要面临2014CB赎回的压力,共计52亿港元。我们进行了测算,加上2014CB,整个资金缺口达30亿元以上。”
“这就是当时考虑战略转型的原因”,孙一丁表示。
据了解,2008年底开始,国美电器改变以往一直延续行业发展初期的以门店扩张为主的发展策略。因为这一策略虽然成就了国美的规模,但也沉淀下了一些亏 损且恢复无望的门店,这些门店占用了公司大量资金和资源。国美电器2008年财报显示,当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7800万元,利润率只有0.78%,降至 历史最低。
“关闭了一些亏损且恢复无望的门店后,对当时的资金压力起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作用”,孙一丁说。
高管们称,201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国美门店数量同比下降,销售额却大幅攀升,平均单店销售业绩也大幅增长。这表明关闭亏损门店策略是正确的,但大股东居然指责决策失误,很难理解。
不过,目前国美也在改变战略,开始一定幅度的扩张。孙一丁解释说,上市公司部分将至少开设80家门店,非上市部分至少要开设40家。“我们的前提是,在单店能力得到保证之下,重新开始谨慎的扩张思路。如果没有单店质量的提升,是不可能保护公司利润的。”
为何引进贝恩?高管:仅它符合条件
贝恩资本的进入,是黄光裕和国美董事会争端的一个重要因素。方巍昨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初引进贝恩资本,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的结果,其中也包括黄光裕的利益,而且“大股东股权没有摊薄”。
据悉,当时贝恩同意认购国美发行的18亿港元可转股债券,同时获得国美董事会3个非执行董事席位。同时,国美还向老股东发行新股。两项举措共筹得32亿港元,初步化解了现金流危机。
方巍认为,6月22日国美股票复牌是一个标志性时刻,“如果没有融资成功,公司的经营还是极度困难的。同时,这次融资也充分保护了大股东利益。”
牟贵先透露,当时一共有十多家资本和国美有过接触,其后谈判范围降至3家,但是,能接受大股东股权比例如此之高且不被摊薄的,只有贝恩一家。
为何大幅关店?高管:因6个月不盈利
黄光裕不仅对国美电器引入贝恩资本不满,也对门店锐减感到失望。
据了解,当年黄光裕操盘国美时,曾定下一条铁规:一定保持对苏宁电器1/3的领先,一旦苏宁规模达到国美90%,对国美将非常危险。
“现在的情况是,国美旗下拥有国美、永乐、大中三大品牌的业务体系,却在近两年面临许多关键性指标被苏宁不断超越的尴尬,这是黄光裕不能容忍的。”一位接近黄光裕的人士透露。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上市年报中发现,从2007年至2010年一季度,苏宁的全国门店数量从632家增至962家,国美却从726家增至859家后 又减至726家。净利润方面,2007年和2009年,国美分别为11.68亿元、14.26亿元,苏宁则分别为14.65亿元、28.89亿元,超过了 国美。
孙一丁介绍,国美关店的原则是6个月内是否盈利。“每个新开的门店,我们给6个月时间,如果不盈利,就关掉,然后重新选择更好的区域和地点。”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孙一丁认为,如果店面增长速度高于单店质量,那就意味着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这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和发展战略,对未来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黄系”反驳:贝恩资本进入另有原因
对于5名高管就贝恩资本进入国美的解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向“黄系”核心人士求证时,却得到了相反的说法。
该人士称,当时国美融资时,有多家资本表示出兴趣,“但是这些信息反馈到主导这件事情的高层那里之后,给我们的回答是时间不够,根本就没有进行谈判。”
“最后只剩下了华平、KKR和贝恩”,该人士说,真正进入实质性谈判的,只有贝恩一家,“说其他几家资本的条件苛刻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进入到合同条款的谈判之中,所以,另外几家和贝恩之间就根本无从比较。”
另外,针对国美关店的做法,该人士也提出了不同看法,“6个月的时间点没错,这是国美以前、现在和将来始终都要坚持的策略,但不能将这一标准简单化。关掉平均线以下的门店,单店效益确实会提高,但同时也丧失了市场占有率。”
“国美20多年一直强调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规模为优先发展的策略,当然同时也要把精细化管理、把单店的经营效益发挥出来,这是一个长短结合的战略目标”,该人士指出,门店的开与关,肯定要同时进行,调整是应该的,但绝对数要有上升。


国美控制权变数丛生 高管出面拉票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0476.html

美电器(00493.HK)多名高管昨日联合接受媒体采访,表态支持公司董事会。这是国美电器大股东与董事会矛盾公开数日后,该公司管理层首次公开表明态度。

8月4日,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家族通过控股的Shinning Crown,提出举行临时股东大会动议,并要求撤销陈晓的国美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职务。按照相关条例,国美电器有不超过21天的时间正式考虑对要求信函的回复。

此后以陈晓为代表的国美董事会与黄光裕家族展开了频繁的媒体公关和机构投资者沟通,意在争夺各方支持。

不过,就目前来看,这场控制权争夺战最终结果如何仍存多种可能。

陈晓绑定贝恩

昨日出现在媒体面前的是国美副总裁李俊涛、孙一丁、牟贵先、何阳青以及首席财务官方巍。其中,孙一丁身份微妙。

在8月4日国美电器收到的函件里,黄光裕要求撤销孙一丁的执行董事职务,但可以保持行政副总裁的头衔。

面对媒体,孙一丁表示,在座的管理层都在国美很多年,“对国美、对黄(光裕)总都是有感情的,尊重他对国美作出的贡献,但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所有管理层都坚定支持董事会,我们对大股东现在的想法、做法也很不理解,很遗憾。”孙一丁说。

昨日的见面会上,对于当初国美为何引入贝恩资本,几位国美高管做出了更多解释,亦最终证实了陈晓以个人名义为国美作出数亿元担保。

孙一丁表示,2008年11月黄光裕出事之后,国美管理层毫无准备,银行开始对国美收缩信贷,供货商也降低供货额度。

“单纯从供应商角度出发,已经没有办法帮助国美摆脱困境,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牟贵先说。方巍表示,当时国美的资金缺口达到30亿元以上。

孙一丁说,6月22日方案公布之后,国美的资金困境终于得到缓解。

国美方面同时证实,陈晓确实以个人名义为国美电器做了数亿元的贷款担保,如果按照大股东的要求将其解职,担保就会解除。

国美2009年年报披露,黄光裕与陈晓总共担保达到8.8亿元,其中陈晓个人部分不详。

根据国美与贝恩的可转债条款,只要银行出现1亿元不良贷款就属于违约事件,贝恩即可获得1.5倍,即24亿元的赔偿。

国美人士表示,陈晓在内部多个场合表示过“与贝恩不熟”,但上述做法相当于陈晓与贝恩被捆绑到了同一辆战车之上,只能共进退。

业绩下滑真假?

外界分析,黄光裕家族与陈晓矛盾的公开,其导火索在于陈晓在任期间引入了贝恩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稀释黄光裕股权,这让黄光裕感到了失去对国美控制权的威胁。

黄光裕之妹黄燕虹对媒体表示,陈晓为了自己的私欲,改变了国美电器的发展方向,企业发展明显滞后,如果不改变,将很快被竞争对手超越。

黄氏家族代理人也指出,在过去一年来,陈晓以牺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大量地关闭平均线以下门店的方法,通过“做业绩”来粉饰国美报表,达到在国美内部和市场上扩大个人影响的目的。

2009年,国美总共关闭了189家门店,负责这项业务的孙一丁表示,如果只有店面数量的增长,没有单店效益的提高,最终只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因此国美在2009年对亏损的门店和无法通过调整得到改善的门店进行了关闭。

按照孙一丁的说法,在完成贝恩融资之后的首个季度即2009年第三季度,国美的销售额开始实现正增长,单店效益从2008年第四季度的1115万元达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1441万元,增长29%。

说到激动之处,国美副总裁李俊涛甚至公开抨击竞争对手,“苏宁说它是第一,那是扯淡,国美在市场份额上是绝对的第一,因为国美还有很多没上市的门店,还有大中电器等。”

高管拉票

尽管国美管理层昨日不愿意谈论目前与机构投资者的接触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即将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机构投资者的投票将决定究竟谁将胜出,而各种可能都将存在。

截至昨日,港交所的资料显示,黄光裕仍持有国美电器35.55%的股份,贝恩资本若将可转债转换为股份后,持有国美10.81%的股份。同时,摩根大通持股9.01%,摩根士丹利持有6.6%股权,富达基金持有4.37%的股权。

贝恩资本支持管理层已毋庸置疑,其他三家大机构投资者持有国美约19.98%的股份。若贝恩资本将可转债换为股份,黄光裕持股量将会摊薄至 29.8%。国美管理层共持有1.8%的股份,如三大机构均与贝恩及管理层为同一战线,32.59%的持股量与黄光裕旗鼓相当,在临时大股东会上否决黄光 裕动案更有胜算。

然而以富达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们可能已无心恋战了。

港交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已经有多家机构投资者减持国美股票,也有机构进行了增持。其中,8月6日富达基金在二级市场减持1.792亿股,持股比例由5.57%降至4.37%。摩根士丹利则在同日增持国美电器8.1万股,持股比例由6.45%略升至6.6%。

国美管理层显然希望以此向投资者拉票。“如果公司没有未来,我们这些人留下也没有必要。”孙一丁说。



5000万购楼涉嫌欺诈 中青基业高管被廉署调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3/2MMDAwMDE5NTY2Mg.html

中青基业(01182.HK)停牌已三日,至今仍无复牌的迹象。

有消息指其主席成之德及其妻子荣智丰被香港廉政公署带走调查,罪名是涉嫌行贿、受贿及使用虚假文件。

9月2日,中青基业的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对于公司有关人员与廉政公署接触一事,暂时不作评论,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公司将会发出公告。

而廉政公署发言人在回应记者查询时仅表示,在调查一宗贪污案时拘捕了5名人士,怀疑他们在处理物业交易时涉嫌行贿受贿,并涉嫌使用虚假文件。目前被捕的人士已获得保释外出,调查继续进行。

此次涉案的中青基业主席夫妇,可谓系出名门,荣智丰是中信泰富(00267.HK)前主席荣智健的堂妹。目前成之德与荣智丰是中青基业的第二大股东,共同持有约25.21%的股权。

不过中青基业连年亏损,一位香港证券业分析师更对本报记者直言,中青基业的业务运作有点让人看不懂,其截至3月底的年度收入仅为1.17亿港元,年度亏损约7860万港元。

事发内部地产交易

廉政公署根据此前收到的举报,在8月29日展开名为“孔雀石”的行动,共拘捕了5名人士,除了成之德与荣智丰,还包括两名曾在中青基业负责财务和公司秘书事宜的前雇员,以及一名任职于其它公司的财务顾问。

廉政公署指出,被捕人士除涉嫌行贿受贿,还涉嫌使用虚假文件,在物业交易中诈骗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以及股东。

根 据港交所的资料,在2007年10月中青基业斥资5350 万港元,购买了位于香港湾仔的银基中心17楼,作为集团在香港的主要办公地点。按照当时发出的公告,中青基业指出有关物业是向一家名为Beauford Limited的公司购入的,该公司是独立于中青基业以及关连人士的第三方,而交易价格是参照市价。

上述地产交易表面看似平常,不过,廉政公署接到的举报显示,上述名为Beauford Limited的公司,有可能是上述有关人士在外成立的,并购入物业再以较高价格卖给上市公司中青基业,相关人士则从中获利。

翻 看中青基业历史,其背景亦非常特殊,前身是从事服装贸易的基业集团,2006年马来西亚的赌业大亨傅宝联与成之德,收购了该公司并转型为经营网吧与电子游 戏业务。2007年3月,基业集团与内地合作伙伴成立了合营公司中青基业文化,并于2007年5月改名为“中青基业集团有限公司”。

5年亏损疑云

存在疑团的不仅是廉署正在调查中的案件,还有中青基业连年亏损的业绩。

按照中青基业网页的介绍,该集团在百慕大注册,主要业务是在内地“通过迅速扩张的网吧和娱乐中心网络来经营网上竞技游戏,包括热门扑克游戏斗地主和德州扑克以及亚洲传统游戏—麻将”。另外,中青基业通过其内地战略合作伙伴,可以利用在内地的超过20000家网吧。

根据中青基业在8月1日公布的业绩报告,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收入仅为1.17亿港元,年度亏损约7860万港元。这一业绩已经比前一年度的亏损1.96亿港元大幅提升,从2006年度开始,最近5年的业绩都显示亏损。

而本年度的亏损下降主要来自金盒(亚洲)有限公司的利润贡献,以及集团数字娱乐业务进一步发展。成之德在主席报告中指出,在1.17亿港元的收益中,2.2%来自数字娱乐业务,97.8%来自金盒。

蹊跷的是金盒公司是中青基业在08/09年度才收购的,主要从事的是设计、研发、制造以及销售包装产品及钟表贸易,在本年度的营业额为1.15亿港元。

然而,中青基业在其它部分的开支却不少:比如在本年度,其行政管理开支约1.3亿港元;包括董事酬金在内的员工成本为6700万港元,其中成之德在本年度拿到的董事薪酬为151万港元,在上一年度拿到的董事薪酬达346万港元。

但前述香港证券业分析师表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当中,涉及网络游戏的不少,不过强调是通过扩张网吧和娱乐中心来经营网络游戏的就很少。



联发科高管震荡 “山寨机之父”青黄不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9/wOMDAwMDIwNTEwOA.html

“我今天提辞呈了,以后有空多联系。”11月5日晚间,部分台湾地区媒体记者收到了这样一则短信。发送者是全球销量最大的手机芯片公司联发科的CFO喻铭铎。

11月8日上午,联发科中国有限公司对本报记者证实,喻铭铎确已递交辞呈,并称是因为个人原因。

此前的10月18日,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门总经理徐至强已淡出一线工作,转任顾问。短短时间内,两名高管接连变动,联发科遂成业界焦点。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11月1日,联发科发布了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以来最为黯淡的一份季报——营收和净利润出现双下滑,其中净利润同比下滑达41.3%。

“在未来一段时间联发科的市场份额和毛利率还将面临进一步下滑的压力。”半导体行业分析人士王艳辉认为,在此背景下的高层震荡是联发科遭遇困境的一个内在缩影。

CFO去职

“喻总的离职,让大家感到很突然。”多位联发科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不久前的北京通信展,喻铭铎还亲临联发科展台,并接受媒体采访。但上周五,喻铭铎突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向部分媒体记者披露递交辞呈,令业界颇感意外。

自2001年以来,喻铭铎除掌管联发科财务会计、投资者关系外,还身兼新闻发言人,负责媒介公关、品牌形象建设等事务。

“作为上游芯片公司,联发科在面对媒体方面向来低调。”一位联发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但随着近年来山寨机市场的崛起,联发科被业界描画为“山寨机幕后推手”,另外其市场推广诟病颇多。

“尤其在3G时代,面对运营商定制市场,‘山寨化’的品牌形象对联发科极为不利。”上述联发科内部人士曾告诉记者,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联发科方面,喻铭铎做了大量工作。

为数不少的业界人士认为,喻铭铎选择在联发科处于市场低谷时请辞,对联发科的市场拓展会带来消极影响。

相比之下,徐至强的“换岗”则与联发科手机芯片一线业务相关。2009年,联发科的大陆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0%,在全球销量首度超过高通,成为出货量最大的通信芯片厂商,这其中主管手机业务的徐至强功不可没。

伴随今年上半年,联发科在市场的斗转直下,徐至强逐渐“淡出”。今年8月开始,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重回一线,主管手机芯片市场工作——而这正是徐至强具体负责的业务。10月18日,徐至强正式调任顾问。

联发科“艰难时刻”

尽管联发科官方表示,近期出现的高层变动,属于正常的人事调整。但在为数不少的业内人士看来,这与联发科近期业绩惨淡不无关系。

11月1日,联发科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期内营收281.81亿新台币,较上季度下滑5.9%,同比下滑18%。

“营收的下滑是必然,这与联发科面临的竞争压力有关。”深圳手机厂商华禹通信总经理赵志新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开始,展讯和Mstar凭借价格优势,抢食了不少联发科的市场份额。

而联发科寄望极高的新品MT6253,在市场推出之初的性能不稳定,也让竞争对手“乘虚而入”。

“越来越多的联发科铁杆客户,转投展讯和Mstar平台。”赵志新透露,因市场供不应求,展讯6600L芯片一度出现缺货。

来自iSupply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联发科的市场份额滑落到71%,展讯份额则攀升至22%。

“事实上低端手机芯片业绩下滑,还不是联发科面临压力的全部。”iSupply高级分析师顾文军认为,未来的3G市场将是对联发科又一考验。

在 3G布局上,联发科在CDMA2000至今没有产品,而WCDMA芯片出货量极少。而其与联芯科技合作的TD芯片,是联发科在3G手机市场最大的收入来 源。但此前不久,联芯科技单独研发的TD芯片已经量产上市。联芯科技总裁孙玉望公开表示,其自主研发芯片的性能要优于与联发科的合作——这被外界认为是双 方分手在即的信号。

“联发科正处在一个从2G到3G过渡阶段。目前2G产品面临展讯等对手的压力,3G缺少成熟的独立产品线。”顾文军看来,联发科正处在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降价34%未奏效

在第三季度财报说明会上,联发科总经理谢清江表示,在公司既有业务中,手机芯片业务依旧是大头,占比约70%至75%——其中绝大部分是2G手机芯片产品。

如何提升作为核心业务的低端芯片业务的业绩,是联发科能否扭转颓势的关键。在此背景下,联发科率先挑起了价格战。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今年国庆节刚过,联发科主力产品MT6253从原来4.4美金突然下调至3.6美金,11月初,再度调价,最终降至目前2.9美金。

“我今天提辞呈了,以后有空多联系。”11月5日晚间,部分台湾地区媒体记者收到了这样一则短信。发送者是全球销量最大的手机芯片公司联发科的CFO喻铭铎。

11月8日上午,联发科中国有限公司对本报记者证实,喻铭铎确已递交辞呈,并称是因为个人原因。

此前的10月18日,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门总经理徐至强已淡出一线工作,转任顾问。短短时间内,两名高管接连变动,联发科遂成业界焦点。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11月1日,联发科发布了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以来最为黯淡的一份季报——营收和净利润出现双下滑,其中净利润同比下滑达41.3%。

“在未来一段时间联发科的市场份额和毛利率还将面临进一步下滑的压力。”半导体行业分析人士王艳辉认为,在此背景下的高层震荡是联发科遭遇困境的一个内在缩影。

CFO去职

“喻总的离职,让大家感到很突然。”多位联发科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不久前的北京通信展,喻铭铎还亲临联发科展台,并接受媒体采访。但上周五,喻铭铎突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向部分媒体记者披露递交辞呈,令业界颇感意外。

自2001年以来,喻铭铎除掌管联发科财务会计、投资者关系外,还身兼新闻发言人,负责媒介公关、品牌形象建设等事务。

“作为上游芯片公司,联发科在面对媒体方面向来低调。”一位联发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但随着近年来山寨机市场的崛起,联发科被业界描画为“山寨机幕后推手”,另外其市场推广诟病颇多。

“尤其在3G时代,面对运营商定制市场,‘山寨化’的品牌形象对联发科极为不利。”上述联发科内部人士曾告诉记者,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联发科方面,喻铭铎做了大量工作。

为数不少的业界人士认为,喻铭铎选择在联发科处于市场低谷时请辞,对联发科的市场拓展会带来消极影响。

相比之下,徐至强的“换岗”则与联发科手机芯片一线业务相关。2009年,联发科的大陆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0%,在全球销量首度超过高通,成为出货量最大的通信芯片厂商,这其中主管手机业务的徐至强功不可没。

伴随今年上半年,联发科在市场的斗转直下,徐至强逐渐“淡出”。今年8月开始,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重回一线,主管手机芯片市场工作——而这正是徐至强具体负责的业务。10月18日,徐至强正式调任顾问。

联发科“艰难时刻”

尽管联发科官方表示,近期出现的高层变动,属于正常的人事调整。但在为数不少的业内人士看来,这与联发科近期业绩惨淡不无关系。

11月1日,联发科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期内营收281.81亿新台币,较上季度下滑5.9%,同比下滑18%。

“营收的下滑是必然,这与联发科面临的竞争压力有关。”深圳手机厂商华禹通信总经理赵志新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开始,展讯和Mstar凭借价格优势,抢食了不少联发科的市场份额。

而联发科寄望极高的新品MT6253,在市场推出之初的性能不稳定,也让竞争对手“乘虚而入”。

“越来越多的联发科铁杆客户,转投展讯和Mstar平台。”赵志新透露,因市场供不应求,展讯6600L芯片一度出现缺货。

来自iSupply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联发科的市场份额滑落到71%,展讯份额则攀升至22%。

“事实上低端手机芯片业绩下滑,还不是联发科面临压力的全部。”iSupply高级分析师顾文军认为,未来的3G市场将是对联发科又一考验。

在 3G布局上,联发科在CDMA2000至今没有产品,而WCDMA芯片出货量极少。而其与联芯科技合作的TD芯片,是联发科在3G手机市场最大的收入来 源。但此前不久,联芯科技单独研发的TD芯片已经量产上市。联芯科技总裁孙玉望公开表示,其自主研发芯片的性能要优于与联发科的合作——这被外界认为是双 方分手在即的信号。

“联发科正处在一个从2G到3G过渡阶段。目前2G产品面临展讯等对手的压力,3G缺少成熟的独立产品线。”顾文军看来,联发科正处在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降价34%未奏效

在第三季度财报说明会上,联发科总经理谢清江表示,在公司既有业务中,手机芯片业务依旧是大头,占比约70%至75%——其中绝大部分是2G手机芯片产品。

如何提升作为核心业务的低端芯片业务的业绩,是联发科能否扭转颓势的关键。在此背景下,联发科率先挑起了价格战。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今年国庆节刚过,联发科主力产品MT6253从原来4.4美金突然下调至3.6美金,11月初,再度调价,最终降至目前2.9美金。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