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高校電競市場,王思聰進一步加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203.html

據電競圈未經官方證實的消息,王思聰有意再次出手投資繼續延伸他那日益龐大的電競王國。而新的投資目標,則是在高校電競市場和海外電競市場已做出名堂的上海藍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遊文化)。

這一消息尚未得到當事雙方的確認,但藍遊文化策略總監馬旋偉向記者承認,公司確曾有過和王思聰投資平臺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的接觸,但以未得公司許可為由,拒絕與記者交談與投資相關的話題。

據藍遊文化官網公開資料顯示,藍遊文化是一家成立於2014年10月的電競企業。旗下擁有《創聯賽-全球電競嘉年華》和《BlueTV》兩大品牌。行業人士稱,王思聰對藍遊文化可能的投資,主要是對全球化戰略及電競嘉年華形式感興趣。

創聯賽是主要投資標的

過往媒體報道信息還顯示,藍遊文化曾在2015年10月的A輪融資中獲得了盤古創富領投的1100萬美金的投資。但相關報道並未給出藍遊文化的估值數據以及盤古投資的具體占比。馬旋偉也拒絕回答記者有關公司估值的問題。

打造全球首個高校泛娛樂文化交流平臺或許是創聯賽的一大賣點。目前在電競市場,廣為人知的職業賽事包括《英雄聯盟》全球冠軍賽、DOTA2國際邀請賽等,賽事主辦權都被遊戲開發商和運營商牢牢把控。創聯賽與這些賽事不同,主辦方藍遊文化並不從事任何一款電競遊戲的研發及發行,其賽事內容也不僅僅只圍繞一個項目。

事實上,在目前正在進行的創聯賽第三賽季的比賽中,參與者被分為英雄聯盟、DOTA2、FIFA online3、爐石傳說四個項目,均為當前最火熱的電競賽事。尤其在不同的賽季里,創聯賽完全可以根據電競遊戲的流行程度,自行調整參賽項目設置。有消息稱,當前火爆的守望先鋒遊戲,就很有可能被納入到下一季創聯賽的競技內容中來。

這一做法也使得賽事品牌可以擺脫受單一遊戲流行度的影響,獲得更長的生命周期。類似的教訓並不鮮見,曾經一度非常火爆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CS當前便已幾乎消失,那些圍繞其開展的一系列賽事也全都宣告終結。

此外,植根於高校人群,定位於草根賽事的做法也讓創聯賽不同於那些職業高手之間PK的單一品牌賽事。盡管在短期關註度上無法與這些明星賽事項目,但其參與度更高,延續性更強的特點也開始為人所關註。

馬旋偉表示,創聯賽目前已經舉辦到了第三賽季,今年第三賽季新增了韓國、北美、澳洲、東歐四個海外賽區,升級為“全球電競嘉年華”,初步統計的參賽人數就已經達到5萬多人次。外加全球每站嘉年華的參與人數,這樣一個參賽規模,也註定是職業比賽無法企及的。

“電子競技發展非常快,無論從廠商支持力度或市場需求而言,在細分市場,大學生群體是關註電競市場最活躍的人群。”在馬旋偉看來,相較於社會人士,大學生群體擁有更為充裕的時間進行電競娛樂,用戶粘度和活躍度都更高,與此同時很多快消品公司也瞄準了高校學生群體的消費潛力,成為高校電競比賽的贊助商。

王思聰的電競缺環是什麽

自2011年,王思聰發微博表示,要“強勢進入,整合電商”之後,一系列的投資消息不斷爆出,整個電競圈上下遊產業鏈王思聰基本都有涉及。但高校電競賽事卻是例外。

回顧王思聰的電競投資版圖,從收購快要解散的CCM戰隊,更名組建IG電競俱樂部,到後續啟動熊貓TV電競直播平臺,創辦香蕉計劃承辦2016年LPL 比賽,再到前不久其牽線與SMG旗下的紀錄片制作公司雲集將來創辦香蕉雲集新媒體有限公司,並親任董事長,打造電競視頻內容,打通電競產業鏈是必然趨勢。

但不難看出其所投資的公司大多聚焦於職業賽事,利用這些賽事資源進行向下的輻射。職業賽事所衍生出的俱樂部、直播平臺、社區運營等產業鏈已趨於完善,盈利模式也相對明晰。

在今年的LPL春季賽事中,雪碧斥資近1500萬成為比賽贊助商,並投入市場10億瓶帶有英雄聯盟主體包裝的雪碧飲料。在賽前發布會上可口可樂公司大中華區整合營銷市場總監匡非表示,和《英雄聯盟》合作目的在於提升年輕人對雪碧的品牌好感度。“雖然你可能不玩《英雄聯盟》,但是你周圍的朋友在玩。”

但同時,職業賽事卻也成為諸多參與者激烈競爭的紅海。即便是王思聰,也得為投入所能得到的回報再三思量。 而高校獨立品牌電競賽事,卻是才剛剛開始。

“以前電競是個非常小眾的領域。現在整個電競圈紅的不行,已經有公司開始在走細分領域。目前我們和藍遊文化新啟動的遊戲大篷車全國巡遊項目,高校也是非常重要的點。”另一家電競原創內容供應平臺IMBA TV的聯合創始人海濤對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53

投資高校電競市場,王思聰進一步加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203.html

據電競圈未經官方證實的消息,王思聰有意再次出手投資繼續延伸他那日益龐大的電競王國。而新的投資目標,則是在高校電競市場和海外電競市場已做出名堂的上海藍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遊文化)。

這一消息尚未得到當事雙方的確認,但藍遊文化策略總監馬旋偉向記者承認,公司確曾有過和王思聰投資平臺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的接觸,但以未得公司許可為由,拒絕與記者交談與投資相關的話題。

據藍遊文化官網公開資料顯示,藍遊文化是一家成立於2014年10月的電競企業。旗下擁有《創聯賽-全球電競嘉年華》和《BlueTV》兩大品牌。行業人士稱,王思聰對藍遊文化可能的投資,主要是對全球化戰略及電競嘉年華形式感興趣。

創聯賽是主要投資標的

過往媒體報道信息還顯示,藍遊文化曾在2015年10月的A輪融資中獲得了盤古創富領投的1100萬美金的投資。但相關報道並未給出藍遊文化的估值數據以及盤古投資的具體占比。馬旋偉也拒絕回答記者有關公司估值的問題。

打造全球首個高校泛娛樂文化交流平臺或許是創聯賽的一大賣點。目前在電競市場,廣為人知的職業賽事包括《英雄聯盟》全球冠軍賽、DOTA2國際邀請賽等,賽事主辦權都被遊戲開發商和運營商牢牢把控。創聯賽與這些賽事不同,主辦方藍遊文化並不從事任何一款電競遊戲的研發及發行,其賽事內容也不僅僅只圍繞一個項目。

事實上,在目前正在進行的創聯賽第三賽季的比賽中,參與者被分為英雄聯盟、DOTA2、FIFA online3、爐石傳說四個項目,均為當前最火熱的電競賽事。尤其在不同的賽季里,創聯賽完全可以根據電競遊戲的流行程度,自行調整參賽項目設置。有消息稱,當前火爆的守望先鋒遊戲,就很有可能被納入到下一季創聯賽的競技內容中來。

這一做法也使得賽事品牌可以擺脫受單一遊戲流行度的影響,獲得更長的生命周期。類似的教訓並不鮮見,曾經一度非常火爆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CS當前便已幾乎消失,那些圍繞其開展的一系列賽事也全都宣告終結。

此外,植根於高校人群,定位於草根賽事的做法也讓創聯賽不同於那些職業高手之間PK的單一品牌賽事。盡管在短期關註度上無法與這些明星賽事項目,但其參與度更高,延續性更強的特點也開始為人所關註。

馬旋偉表示,創聯賽目前已經舉辦到了第三賽季,今年第三賽季新增了韓國、北美、澳洲、東歐四個海外賽區,升級為“全球電競嘉年華”,初步統計的參賽人數就已經達到5萬多人次。外加全球每站嘉年華的參與人數,這樣一個參賽規模,也註定是職業比賽無法企及的。

“電子競技發展非常快,無論從廠商支持力度或市場需求而言,在細分市場,大學生群體是關註電競市場最活躍的人群。”在馬旋偉看來,相較於社會人士,大學生群體擁有更為充裕的時間進行電競娛樂,用戶粘度和活躍度都更高,與此同時很多快消品公司也瞄準了高校學生群體的消費潛力,成為高校電競比賽的贊助商。

王思聰的電競缺環是什麽

自2011年,王思聰發微博表示,要“強勢進入,整合電商”之後,一系列的投資消息不斷爆出,整個電競圈上下遊產業鏈王思聰基本都有涉及。但高校電競賽事卻是例外。

回顧王思聰的電競投資版圖,從收購快要解散的CCM戰隊,更名組建IG電競俱樂部,到後續啟動熊貓TV電競直播平臺,創辦香蕉計劃承辦2016年LPL 比賽,再到前不久其牽線與SMG旗下的紀錄片制作公司雲集將來創辦香蕉雲集新媒體有限公司,並親任董事長,打造電競視頻內容,打通電競產業鏈是必然趨勢。

但不難看出其所投資的公司大多聚焦於職業賽事,利用這些賽事資源進行向下的輻射。職業賽事所衍生出的俱樂部、直播平臺、社區運營等產業鏈已趨於完善,盈利模式也相對明晰。

在今年的LPL春季賽事中,雪碧斥資近1500萬成為比賽贊助商,並投入市場10億瓶帶有英雄聯盟主體包裝的雪碧飲料。在賽前發布會上可口可樂公司大中華區整合營銷市場總監匡非表示,和《英雄聯盟》合作目的在於提升年輕人對雪碧的品牌好感度。“雖然你可能不玩《英雄聯盟》,但是你周圍的朋友在玩。”

但同時,職業賽事卻也成為諸多參與者激烈競爭的紅海。即便是王思聰,也得為投入所能得到的回報再三思量。 而高校獨立品牌電競賽事,卻是才剛剛開始。

“以前電競是個非常小眾的領域。現在整個電競圈紅的不行,已經有公司開始在走細分領域。目前我們和藍遊文化新啟動的遊戲大篷車全國巡遊項目,高校也是非常重要的點。”另一家電競原創內容供應平臺IMBA TV的聯合創始人海濤對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54

王思聰再出手 3000萬投資藍遊文化布局高校電競

此前關於王思聰有意再次出手投資電競公司的消息得到證實。昨日,上海藍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藍遊文化)宣布與王思聰名下的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普思)達成A+輪融資協議。根據協議的約定,普思向藍遊文化投資近3000萬元,投後估值超5億元。

泛娛樂資源整合

藍遊文化是一家成立於2014年10月的電競企業。旗下擁有“創聯賽-全球電競嘉年華”和“BlueTV”兩大品牌。對於此次融資,藍遊文化COO顧琦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之所以選擇普思資本原因在於,“藍遊文化已經與普思資本所投資的電競公司有過合作,而通過融資可以更好地利用其泛娛樂資源,加深對泛娛樂資源的開發,不僅局限於電競領域。”

據悉,此次所融得的資金將主要用於藍遊文化旗下主營業務“創聯賽—全球電競嘉年華”全球化布局的進一步拓展,以及其他業務的日常運營支出。對於這項定位於“涵蓋四大洲的全球高校文化交流平臺”的高校電競賽事品牌全面升級的具體內容,藍遊文化表示將於7月17日創聯賽第三賽季的總決賽舉辦的同時,舉辦發布會對外披露。

回顧王思聰的電競投資版圖,從更名組建IG電競俱樂部,到啟動熊貓TV電競直播平臺,創辦香蕉計劃承辦2016年LPL比賽,再到前不久其牽線與SMG旗下的紀錄片制作公司雲集將來創辦香蕉雲集新媒體有限公司,並親任董事長,整個電競圈上下遊產業鏈王思聰基本都有涉及。但高校電競賽事卻是例外,打造電競視頻內容,打通電競產業鏈是必然趨勢。

普思資本方面也表示,“電競行業覆蓋了相當廣泛的具有支付能力的人群,且在國外也有成熟的方向和對標的模式,因此一直是普思重點關註的投資領域。藍遊文化旗下的‘創聯賽—全球電競嘉年華’是電競領域的一個創新發展方向,除直接投資之外,未來也會整合其余電競泛娛樂資源,與藍遊文化共同發展。”

品牌升級提升競爭壁壘

“創聯賽—全球電競嘉年華”作為藍遊文化旗下的重要資產,也是全球首個以高校大學生為主的電競文化交流平臺。在起步積累階段,創聯賽就不同於其他知名電競賽事,不依賴於單一一款流行電競遊戲,而是在同一屆賽事里設置了數個電競項目,並會根據電競遊戲的流行程度變化,進行競技內容的更叠。這一模式也使得賽事品牌本身擺脫了受單一電競遊戲生命周期的束縛,可以得到更長期的發展及影響力。

為了提升公司業務的競爭壁壘,擴大影響力,藍遊文化在第三賽季已經將創聯賽升級為包含韓國、獨聯體、大洋洲、北美州的全球化電競嘉年華。並吸引到Gameshow、Azubu TV、ECCA、Utral Media、NewEra等海外機構的合作,並將延續合作至後續賽季。

截至6月底,目前正在進行的“創聯賽—全球電競嘉年華”的第三賽季參與人數已超5萬人次。“創聯賽-全球電競嘉年華”也從單純的電競比賽延伸至音樂、二次元、遊戲體驗、VR等泛娛樂元素都有註入。

同時,據悉“創聯賽—全球電競嘉年華”子項目—原職業選手選秀平臺,也將升級為面向社會為電競企業招賢納士的新型招聘平臺——創新秀。據悉此次升級是基於對高校人群需求的了解和借力渠道優勢,打造定位於電競行業的“職來職往”。

在競爭異常激烈的電競圈,顧琦蕓也表示一系列的舉措都是為了提升公司的競爭壁壘。而在全球化打造和泛娛樂元素的註入過程中,藍遊文化的盈利模式也越發清晰。一方面針對高校電競市場,“快消品以及想要進行品牌培育的企業,會對創聯賽贊助非常感興趣,此外海量用戶的沈澱,門票本身會有可觀的收入,而相應的線上變現模式也會出現。” 顧琦蕓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48

“一帶一路”小語種人才短缺 高校培養急需頂層設

2014年,吳塔拉隨隊來到“一帶一路”北線的重要支點蒙古國做地質勘探的翻譯工作。轉眼,吳塔拉已經在蒙古國工作兩年多了。他向第一財經1℃記者表示,近年來,來蒙古投資基建和礦業的中國民營企業和國企越來越多,工作機會也隨之增加,而這些走出國門的企業最想找的是懂當地法律的專業翻譯,但此方面人才不接。

“一帶一路” 2016年進入“重點發力”階段,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至5月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作同額增幅明顯,與“一帶一路”相關的60多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1652份,新簽合同額391.1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8%,同比增長55.9%。

中企在“一帶一路”願景和機會下的投資布局背後,需要細致考量與比較風險和回報。風險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如何引進熟悉投資所在國風土人情尤其法律和習慣的語言型人才。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孫曉萌教授對1℃表示,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外語能力建設和相應語言人才的儲備,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懂對象國語言,缺乏對象國國別和區域研究的人才,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的在外投資,所需要承擔的風險絕非是可以預估的。從歷史上看,類似緬甸水電站遭遇困境等事件背後國家利益的受損,一定程度上與語言不通,或對對象國的國情、文化和社會的不了解相關。

上述背景之下,多位受訪人士呼籲,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之下,應該盡早出臺國家語言戰略,從國家宏觀層面給予通盤規劃和布局,建立關鍵性語種人才的培養、使用、保護機制。

9個“一帶一路”建交國語言國內尚無本科專業

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0年-2013年外語專業招生的20個“絲路”小語種中,11個語種每個語種的在讀學生不足100人。其中波斯語、土耳其語和斯瓦希里語3個重要語種,學生在50-100人之間。而希臘語、希伯來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尼泊爾語、普什圖語、僧伽羅語和菲律賓語等8個語種均不足 50人。

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發力,上述數字正在發生巨大變動。

基於“一帶一路”倡議的開放性,其沿線所覆蓋的國家範圍尚無明確劃分。若以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中東歐、中亞、獨聯體、中國以北區域的國家來看,明確劃入“一帶一路”範疇的國家有64個。

按照這64個國家計算,目前單就北京外國語大學而言,已經開設了其中54個國家官方語言的相關專業。

北外教務處副處長蘇瑩瑩向1℃記者表示:剩下的十個國家中,不丹是中國的鄰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跟中國建交的國家。若將不丹排除在外,仍有9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在國內高校本科專業設置中尚屬空白,北外計劃將在2017年年底之前全部覆蓋。

根據教育部規劃,到2017年,我國高校開設的外語非通用語種專業數量將達到94種,實現對已建交國家官方語言的全覆蓋。

全球有6000多種語言,如果將聯合國所使用的6種官方語言(即漢、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語)定義為通用語種,那麽非通用語種,也就是常說的“小語種”,其數量所占比例不言自明。

“世界上的國家,在經濟總量上有大小,但是從政治和文化意義上看,每個國家都是這個世界中同等重要的一員。伴隨國家的發展,我們利益的觸角已經延展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處處面臨著語言和溝通的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賈文鍵教授向1℃記者表示,當我國船員被索馬里海盜劫持,需要懂索馬里語的外事人員去交涉,此時就沒法用GDP來衡量索馬里語這一專業的價值。

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如果把英語、俄語、阿拉伯語計算在內,目前上外已經開設了13個“一帶一路”所覆蓋國家的語種專業。其中,非通語種有10個,在校生一共不到150人。像希臘語、越南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印地語專業這五個專業每四年才招一屆,每屆只招12人。

記者試圖與教育部聯系獲得全國高校“一帶一路”非通用語種專業布點和在校生數量的最新數據,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是“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的理事單位之一。該研究院研究員陳曉晨曾深入“一帶一路”多國調研考察。他在接受1℃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體而言,需求在劇增,但是供應保持了周期性,導致供求之間出現了結構性供不應求的現象。目前來看,教育部對於小語種的人才培養有統籌和規劃,‘985高校’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對招生規模進行調整,但這種調整需要一定時間,難以根據就業形勢和人才需求做出同步反應;同時,‘一帶一路’小語種的供給和需求的波動性都很大,客觀上加劇了準確把握供需總量的難度。”

陳曉晨分析,從需求端看,伴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不斷深入推進,政府間合作不斷加深,同時經貿領域合作的日益密切亦增加了對相關人才的需求。

從供給端看,高校教育本身具有周期性,一般而言4年為一個完整周期,對於某些特定語種(比如阿拉伯語)而言,甚至需要學習7年之久;同時,語言學習具有“時效性”,換言之,小語種畢業生一旦放棄了從事相關行業,幾年不用後就很難重拾起來,這導致小語種人才成為一種“流量”,而非存量。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供給的短缺。

結構性短缺:高端專業性人才最缺

什麽是非通語種人才?如何培養高級翻譯人才?僅僅掌握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已遠遠不夠,“複語型、複合型“人才培養路徑已經成為高校的自覺。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是國家語言文字研究智庫之一。該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騎教授向1℃記者表示,人才的短缺是結構性問題,不是絕對人數的問題:“市場所需的是關鍵性高端人才。如何定義高端?就是能夠借助‘一帶一路’小語種的背景文化知識,從事國際專業領域的分析、管理甚至是決策的綜合性人才。換言之,既精通語言、對對象國國別有一定研究,同時具備國際經貿、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的積累,這種國際性外語人才是現在最缺乏的。”

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上外把“多語種+”戰略上升為學校戰略。多語種是指單語人才向複語人才轉變。比如,專業為波斯語的學生,學習波斯語和英語之外,還鼓勵其再學習一門相近的語種如土耳其語,從而培養小語種的複語人才。同時,多語種+某一專業、方向、領域等,培養學生從單一語種技能走向複合型外語人才,以此重新定義外語人才。

北外同樣在探索學生“多語種+多技能”機制。比如2015年,北外亞非學院開始嘗試“朝鮮語+國際商務”的方向。

2015年7月,教育部、外交部、財政部等五部委印發《2015-2017年留學工作行動計劃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加快培養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2015-2017年,由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一大批非通用外語相關專業出國進修、學習,為國家外交發展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倡導之下,不少高校應聲開設相關國家官方語言的本科專業。但要開設一門新專業,特別是開設一門在國內高校本科教育種從未有過的首開專業絕非易事。

國內高校要開設一門新的本科專業,若是全國首開,教育部要專門組織專家進行論證,這類專業叫審批專業;如果是國內已經有的專業,即備案專業,程序相對簡化。

蘇瑩瑩告訴1攝氏度記者:“從程序上看,新設一門審批專業,首先需要學院提出申請,擬開設某一新專業,此申請提出前需該學院學術分委員會充分論證,學校批準後正式啟動申報;其次,啟動申報後各學院針對擬開設專業組織專家論證,其中一半必須是校外專家;論證通過後,由校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校學位委員會全體會議、校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先後審議材料,均審議通過後在校內公示一周,再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申請。最後由教育部組織專家論證,論證通過後在教育部網站上公示一個月。隔年的4月公布各高校申報新增本科專業的審批結果。”

上述論證包括開設必要性、可行性、對象國周邊環境、潛在風險、師資儲備、培養方案、模式創新、配套保障等多方面內容。

在孫曉萌看來,總體而言,“一帶一路”是未來若幹年國家長期堅持的倡議,確實需要更多高等教育從業者和高校的共同參與。有這樣的積極性無論如何都是值得鼓勵的。另一方面,全國高校的專業布點的確需要宏觀布局,一哄而上可能導致人才培養的質量下降,需要加強準入門檻審核和學校資質審核。

沈騎則建議,當前,國家開展對小語種人才培養現狀的調查和評估迫在眉睫,其中“一帶一路”相關語種更加迫切,了解全國高校的師資力量、專業布點、學生數量等情況,便於進行宏觀統籌和安排。“從全國看,目前專業布點比較零散、不合理。整體上語種數量偏少,不均衡。國內有的高校在開設新專業時的決策過程並沒有充分論證。”

非通人才建設的野心與困境

對於高校非通人才培養而言,開設新專業,首當其沖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師資。開設一門首開專業,往往需要先培養師資。因為缺乏充足的國內師資,北外甚至將希臘語的整個班級20多人包括一位帶隊老師送到了希臘。即便最終培養出了“一帶一路”國家官方語言專業的畢業生,也並不意味著這部分人均能從事於相關專業。

“首先,不能把畢業生就業時專業不對口簡單地定義為培養失敗。但是從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既然是緊缺人才,學以致用應是追求的目標,如果非通用語人才在學成後流失,這在一定程度上說,的確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賈文鍵向1℃記者表示。

一位來自全國排名靠前的高校俄語系2012屆畢業生告訴1℃記者:“在2012年畢業時,俄語系一共12人,只有3人選擇了直接工作,9個人選擇讀研。這9個人中,畢業後3人繼續讀博,剩余6人均從事了研究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

這位畢業生說:“即便是男生,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如果選擇了以所學專業為中心的工作,很可能被外派至其他國家。很多外派地區的條件會比較艱苦,職業路徑變窄,再想回國找其他工作也比較困難,因此班里同學都不太接受外派工種。”

這一問題高校不無思考。

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外語專業管理者表示:“目前高校的招生政策的確不允許有性別選擇。但實際情況是,當下世界上有些國家比較動亂,或者對象國對女性有限制,此時學校希望多招男生,少招或者不招女生,但政策並不允許。這是目前學校在培養小語種人才時遇到的瓶頸問題。這方面是否能給學校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呢?”

沈騎認為,國內高校小語種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問題非常尖銳。地方和學校需要對這一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同時基於學校實際情況,考慮到國家的戰略需求和現實需求,根據需求建立招生動態調整機制。此外,省、市、部委也應該開展“一帶一路”小語種外語人才專項建設工程,探討非通人才的定位、需求等問題。“這個問題盡管學校自己也在做,但是經費、渠道拓展都是難以克服的問題。”他稱。

在全球戰略布局和利益拓展過程中,世界發達國家都把關鍵語言人才的培養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比如美國在“9.11”事件之後把語言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來考慮。2006 年 1 月 5 日正式發布了“國家安全語言啟動計劃”(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致力於培養國家最亟需的“關鍵性語言”的人才。

歐盟、俄羅斯等國同樣註重通過外語政策提高國家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競爭力。

孫曉萌一直在呼籲:對於一些關鍵語言的專業布點,學校可以動用力量去布局。但是從更宏觀和長遠的角度看,“一帶一路”亟需有效的語言人才培養、使用和儲備機制,這需要國家進行通盤思考和頂層設計,以規避未來“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和阻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20

“一帶一路”小語種人才短缺 高校培養急需頂層設計

2014年,吳塔拉隨隊來到“一帶一路”北線的重要支點蒙古國做地質勘探的翻譯工作。轉眼,吳塔拉已經在蒙古國工作兩年多了。他向第一財經1℃記者表示,近年來,來蒙古投資基建和礦業的中國民營企業和國企越來越多,工作機會也隨之增加,而這些走出國門的企業最想找的是懂當地法律的專業翻譯,但此方面人才不接。

“一帶一路” 2016年進入“重點發力”階段,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至5月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作同額增幅明顯,與“一帶一路”相關的60多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1652份,新簽合同額391.1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8%,同比增長55.9%。

中企在“一帶一路”願景和機會下的投資布局背後,需要細致考量與比較風險和回報。風險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如何引進熟悉投資所在國風土人情尤其法律和習慣的語言型人才。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孫曉萌教授對1℃表示,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外語能力建設和相應語言人才的儲備,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懂對象國語言,缺乏對象國國別和區域研究的人才,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的在外投資,所需要承擔的風險絕非是可以預估的。從歷史上看,類似緬甸水電站遭遇困境等事件背後國家利益的受損,一定程度上與語言不通,或對對象國的國情、文化和社會的不了解相關。

上述背景之下,多位受訪人士呼籲,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之下,應該盡早出臺國家語言戰略,從國家宏觀層面給予通盤規劃和布局,建立關鍵性語種人才的培養、使用、保護機制。

9個“一帶一路”建交國語言國內尚無本科專業

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0年-2013年外語專業招生的20個“絲路”小語種中,11個語種每個語種的在讀學生不足100人。其中波斯語、土耳其語和斯瓦希里語3個重要語種,學生在50-100人之間。而希臘語、希伯來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尼泊爾語、普什圖語、僧伽羅語和菲律賓語等8個語種均不足 50人。

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發力,上述數字正在發生巨大變動。

基於“一帶一路”倡議的開放性,其沿線所覆蓋的國家範圍尚無明確劃分。若以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中東歐、中亞、獨聯體、中國以北區域的國家來看,明確劃入“一帶一路”範疇的國家有64個。

按照這64個國家計算,目前單就北京外國語大學而言,已經開設了其中54個國家官方語言的相關專業。

北外教務處副處長蘇瑩瑩向1℃記者表示:剩下的十個國家中,不丹是中國的鄰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跟中國建交的國家。若將不丹排除在外,仍有9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在國內高校本科專業設置中尚屬空白,北外計劃將在2017年年底之前全部覆蓋。

根據教育部規劃,到2017年,我國高校開設的外語非通用語種專業數量將達到94種,實現對已建交國家官方語言的全覆蓋。

全球有6000多種語言,如果將聯合國所使用的6種官方語言(即漢、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語)定義為通用語種,那麽非通用語種,也就是常說的“小語種”,其數量所占比例不言自明。

“世界上的國家,在經濟總量上有大小,但是從政治和文化意義上看,每個國家都是這個世界中同等重要的一員。伴隨國家的發展,我們利益的觸角已經延展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處處面臨著語言和溝通的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賈文鍵教授向1℃記者表示,當我國船員被索馬里海盜劫持,需要懂索馬里語的外事人員去交涉,此時就沒法用GDP來衡量索馬里語這一專業的價值。

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如果把英語、俄語、阿拉伯語計算在內,目前上外已經開設了13個“一帶一路”所覆蓋國家的語種專業。其中,非通語種有10個,在校生一共不到150人。像希臘語、越南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印地語專業這五個專業每四年才招一屆,每屆只招12人。

記者試圖與教育部聯系獲得全國高校“一帶一路”非通用語種專業布點和在校生數量的最新數據,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是“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的理事單位之一。該研究院研究員陳曉晨曾深入“一帶一路”多國調研考察。他在接受1℃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體而言,需求在劇增,但是供應保持了周期性,導致供求之間出現了結構性供不應求的現象。目前來看,教育部對於小語種的人才培養有統籌和規劃,‘985高校’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對招生規模進行調整,但這種調整需要一定時間,難以根據就業形勢和人才需求做出同步反應;同時,‘一帶一路’小語種的供給和需求的波動性都很大,客觀上加劇了準確把握供需總量的難度。”

陳曉晨分析,從需求端看,伴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不斷深入推進,政府間合作不斷加深,同時經貿領域合作的日益密切亦增加了對相關人才的需求。

從供給端看,高校教育本身具有周期性,一般而言4年為一個完整周期,對於某些特定語種(比如阿拉伯語)而言,甚至需要學習7年之久;同時,語言學習具有“時效性”,換言之,小語種畢業生一旦放棄了從事相關行業,幾年不用後就很難重拾起來,這導致小語種人才成為一種“流量”,而非存量。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供給的短缺。

結構性短缺:高端專業性人才最缺

什麽是非通語種人才?如何培養高級翻譯人才?僅僅掌握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已遠遠不夠,“複語型、複合型“人才培養路徑已經成為高校的自覺。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是國家語言文字研究智庫之一。該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騎教授向1℃記者表示,人才的短缺是結構性問題,不是絕對人數的問題:“市場所需的是關鍵性高端人才。如何定義高端?就是能夠借助‘一帶一路’小語種的背景文化知識,從事國際專業領域的分析、管理甚至是決策的綜合性人才。換言之,既精通語言、對對象國國別有一定研究,同時具備國際經貿、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的積累,這種國際性外語人才是現在最缺乏的。”

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上外把“多語種+”戰略上升為學校戰略。多語種是指單語人才向複語人才轉變。比如,專業為波斯語的學生,學習波斯語和英語之外,還鼓勵其再學習一門相近的語種如土耳其語,從而培養小語種的複語人才。同時,多語種+某一專業、方向、領域等,培養學生從單一語種技能走向複合型外語人才,以此重新定義外語人才。

北外同樣在探索學生“多語種+多技能”機制。比如2015年,北外亞非學院開始嘗試“朝鮮語+國際商務”的方向。

2015年7月,教育部、外交部、財政部等五部委印發《2015-2017年留學工作行動計劃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加快培養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2015-2017年,由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一大批非通用外語相關專業出國進修、學習,為國家外交發展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倡導之下,不少高校應聲開設相關國家官方語言的本科專業。但要開設一門新專業,特別是開設一門在國內高校本科教育種從未有過的首開專業絕非易事。

國內高校要開設一門新的本科專業,若是全國首開,教育部要專門組織專家進行論證,這類專業叫審批專業;如果是國內已經有的專業,即備案專業,程序相對簡化。

蘇瑩瑩告訴1攝氏度記者:“從程序上看,新設一門審批專業,首先需要學院提出申請,擬開設某一新專業,此申請提出前需該學院學術分委員會充分論證,學校批準後正式啟動申報;其次,啟動申報後各學院針對擬開設專業組織專家論證,其中一半必須是校外專家;論證通過後,由校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校學位委員會全體會議、校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先後審議材料,均審議通過後在校內公示一周,再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申請。最後由教育部組織專家論證,論證通過後在教育部網站上公示一個月。隔年的4月公布各高校申報新增本科專業的審批結果。”

上述論證包括開設必要性、可行性、對象國周邊環境、潛在風險、師資儲備、培養方案、模式創新、配套保障等多方面內容。

在孫曉萌看來,總體而言,“一帶一路”是未來若幹年國家長期堅持的倡議,確實需要更多高等教育從業者和高校的共同參與。有這樣的積極性無論如何都是值得鼓勵的。另一方面,全國高校的專業布點的確需要宏觀布局,一哄而上可能導致人才培養的質量下降,需要加強準入門檻審核和學校資質審核。

沈騎則建議,當前,國家開展對小語種人才培養現狀的調查和評估迫在眉睫,其中“一帶一路”相關語種更加迫切,了解全國高校的師資力量、專業布點、學生數量等情況,便於進行宏觀統籌和安排。“從全國看,目前專業布點比較零散、不合理。整體上語種數量偏少,不均衡。國內有的高校在開設新專業時的決策過程並沒有充分論證。”

非通人才建設的野心與困境

對於高校非通人才培養而言,開設新專業,首當其沖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師資。開設一門首開專業,往往需要先培養師資。因為缺乏充足的國內師資,北外甚至將希臘語的整個班級20多人包括一位帶隊老師送到了希臘。即便最終培養出了“一帶一路”國家官方語言專業的畢業生,也並不意味著這部分人均能從事於相關專業。

“首先,不能把畢業生就業時專業不對口簡單地定義為培養失敗。但是從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既然是緊缺人才,學以致用應是追求的目標,如果非通用語人才在學成後流失,這在一定程度上說,的確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賈文鍵向1℃記者表示。

一位來自全國排名靠前的高校俄語系2012屆畢業生告訴1℃記者:“在2012年畢業時,俄語系一共12人,只有3人選擇了直接工作,9個人選擇讀研。這9個人中,畢業後3人繼續讀博,剩余6人均從事了研究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

這位畢業生說:“即便是男生,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如果選擇了以所學專業為中心的工作,很可能被外派至其他國家。很多外派地區的條件會比較艱苦,職業路徑變窄,再想回國找其他工作也比較困難,因此班里同學都不太接受外派工種。”

這一問題高校不無思考。

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外語專業管理者表示:“目前高校的招生政策的確不允許有性別選擇。但實際情況是,當下世界上有些國家比較動亂,或者對象國對女性有限制,此時學校希望多招男生,少招或者不招女生,但政策並不允許。這是目前學校在培養小語種人才時遇到的瓶頸問題。這方面是否能給學校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呢?”

沈騎認為,國內高校小語種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問題非常尖銳。地方和學校需要對這一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同時基於學校實際情況,考慮到國家的戰略需求和現實需求,根據需求建立招生動態調整機制。此外,省、市、部委也應該開展“一帶一路”小語種外語人才專項建設工程,探討非通人才的定位、需求等問題。“這個問題盡管學校自己也在做,但是經費、渠道拓展都是難以克服的問題。”他稱。

在全球戰略布局和利益拓展過程中,世界發達國家都把關鍵語言人才的培養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比如美國在“9.11”事件之後把語言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來考慮。2006 年 1 月 5 日正式發布了“國家安全語言啟動計劃”(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致力於培養國家最亟需的“關鍵性語言”的人才。

歐盟、俄羅斯等國同樣註重通過外語政策提高國家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競爭力。

孫曉萌一直在呼籲:對於一些關鍵語言的專業布點,學校可以動用力量去布局。但是從更宏觀和長遠的角度看,“一帶一路”亟需有效的語言人才培養、使用和儲備機制,這需要國家進行通盤思考和頂層設計,以規避未來“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和阻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60

高校評價體系變革在即爭議“雙一流”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323

教育部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將“985工程”“211工程”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視覺中國/圖)

“2016年全國兩會上,教育界別對雙一流爭議很大,地方院校特別擔心被淘汰,他們認為不是公平競爭。”

“地方院校和中西部高校能否入選一流大學的基礎是是否具有一流學科,而是否具有一流學科取決於大學自身的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培養。一些高校不是因為雙一流才發展不起來,而是自身學科建設實力不足。”

2016年6月23日,教育部等部委聯合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其中包括兩個985工程文件和4個211工程文件,立即被外界解讀為985、211兩大工程將被廢除。

6月28日,教育部回應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將“985工程”“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雙一流”建設一經披露,立刻引發截然不同的兩種論調。支持者認為,雙一流會改變高等教育的遊戲規則,“一些不知名的大學可能憑借一兩個優勢學科迅速崛起,一些原本的985、211高校可能被排除在雙一流之外。”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光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河南省高考考生人數常年位居全國前列,但全省沒有985大學,211大學也僅有一所,“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不管以前有什麽分歧,但在這件事兒上,大家的意見空前一致:這次我們河南高等教育的機會可能真的要來了。”

質疑者的擔憂和支持者的喜悅來得同樣激烈。一位不願具名的全國政協委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6年全國政協會議上,教育界別對雙一流的爭議很大,“一些地方院校擔心雙一流會造成新一輪的不公平競爭”。

“時機剛好成熟了”

“雙一流”之所以引發巨大關註度,主要是國家對兩個985工程文件和4個211工程文件“宣布失效”四個字。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教育部網站公告公示信息發現,對規範性文件的處理,教育部有廢止和宣布失效兩種提法。例如2011年2月24日,教育部曾廢止和宣布失效386份規範性文件。

至於廢止與宣布失效的區別,國務院法制辦協調司曾專門做過解釋,廢止就是已經被明確代替的,與上位法是相互抵觸的,必須予以廢止,帶有明令的性質,“而出現適用期已過、調整對象已經消失等情況的規範性文件應該宣布失效。”教育部網站在宣布文件失效時也曾同時說明,已失效的規範性文件不再作為行政管理的依據。

針對外界關於“將要廢除985和211”的質疑,教育部在回應時透露了“雙一流”建設將在年內啟動,“目前,教育部等正研究制定實施辦法和配套政策,擬於今年啟動新一輪建設。”

事實上,有關“雙一流”建設的想法早就在教育界流傳。一位中部省份教育廳副廳級退休幹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學術界關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提法很早就出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內出現過一次高校校長、書記集體表態潮,“有些排名在國內前十的校長和書記,表態要用十五到二十年,或者最多三十年時間,把自己的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表態潮最盛時,一度有一家西北省會城市的民辦高校校長計劃用一二十年把學校建成中國的哈佛大學。”

“當時我就寫文章說他們過於樂觀,那個民辦高校校長的表態甚至很可笑。”上述退休教育幹部認為,從歐美教育強國的著名大學發展史來看,世界一流大學有其自身建設和發展的規律和周期,不是在有限的二三十年時間里就能建成。

不過,“雙一流”建設的想法一直在決策層醞釀之中。到了十三五規劃咨詢意見階段,教育界就已經得知,在國家教育現代化戰略規劃中,雙一流建設將取代已經存續三十多年的985、211工程。

從官方文件中,雙一流取代985、211也有跡可尋。媒體梳理教育部工作要點發現,從2007年至2013年,教育部每年都會在工作要點中提及985和211工程,但在過去兩年工作要點中,已經找不到相關描述。

直到一年前,中央關於要建設“雙一流”的構想正式提出。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設計分2020、2030和本世紀中葉三個時間節點,最終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上述教育廳退休幹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改革開放後,國家對高等教育領域的幹預措施歷經三次變化,從最初的重點大學建設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出985、211兩大工程,再到2015年8月提出雙一流建設,“我們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發展基礎,到《方案》設計的本世紀中葉實現雙一流的目標,周期是足夠的。現在提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時機剛好成熟了。”

飽受詬病的985和211

多年來,對985和211兩大工程的質疑聲一直不絕於耳。

“985工程”始於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宣布:“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次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211工程”則是於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後正式啟動,它的主旨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

截至2011年3月底,全國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所有的985高校都是211學校。

“985、211工程啟動的歷史背景是全國高校都面臨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國家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這兩大工程吸引地方財政投入大學建設,爭取建設一批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的一流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但是無論從哪個排行榜看,中國能入選的大學就那麽幾所,我們並沒有實現兩大工程的規劃目標。”

兩大工程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其中摻雜了太多非學術因素。985和211工程高校形成一定規模後,既不再增加,也不再淘汰,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系統。同時其身份的固化,弱化了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和學校的績效意識。

“211工程尤其明顯,從最初的幾十所到現在的一百多所,評了五次,實際上從剛開始評的時候很多大學就發現問題了,也公開提出過不公平、鐵飯碗的問題,但它就這麽評出來一百多所。”儲朝暉說。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11的問題在於,評選時需要照顧地區平衡,每個省份至少要評出一所211大學,造成211大學質量參差不齊,“一些落後地區的211大學和老牌強省的211大學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他說,受非學術因素影響,985工程最後幾個批次入選的學校和第一批此入選的學校綜合水平相差也很大。

對於高校來說,一旦入選985或者211,學校相當於有了名正言順的“身份”,在科研經費、招生就業、師資建設等方面獲得的政策支持,是非985和211學校根本無法比擬的。

在兩個工程實施前,原本相差無幾的兩個高校,如果一個入選,另一個落選,經過若幹年發展,兩者差距會愈發明顯。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曾潤喜舉例說,“比如湖南師範大學和湘潭大學,二者之前實力相當,均只有一個國家重點學科。1996年,湖南師範大學入選211工程,湘潭大學沒有入選。經過若幹年建設,湖南師範大學在2007年國家重點學科評選中,新入選5個,而湘潭大學只新入選了2個。”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211高校及省部共建高校獲得的財政科研經費,約為每個學校4億元,而其他本科高校平均的科研經費僅為一年3000萬元。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2005年,他所在的學校經第三批次評選入選211工程,“當年光科研經費就多了將近兩千萬,整個學校沸騰了,覺得進入了另一個俱樂部,跟別的學校不一樣了。”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光宇直言,“高校一經入選985或者211,經費、科研、人才各方面的特權就滾滾而來。但是,大樹底下寸草不生,而且大樹也沒有長好,因為沒有競爭,沒有淘汰。慢慢地,985和211成了終身等級制。”

樂觀的期望

“雙一流”建設對985、211的反思在於,盲目追求規模不如集中力量建設優勢學科,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先要有世界一流學科。不過,《方案》只設定了發展目標,而實現目標所必須的發展規劃細則、學校與學科評價體系等關鍵因素目前均未出臺。

“教育部門一直在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人才的指標體系,目前仍在討論之中。”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教育部兩大官方智庫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不同的場合對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評價體系發表了不少研究成果,“這兩家的指標研究成果出入並不大,而且與民間的研究成果也很相近。此外,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也一直在做世界大學的排名。“

“一流大學更多的是社會認同,從專業的角度看目前沒有評價體系,相比之下,一流學科的可評價性更強一些。”儲朝暉說。

一流大學是以一流學科為依托的,“在世界排名前5%才能算一流學科,你有了若幹個一流學科的支撐,才能說是一流的大學。”周洪宇認為,至於一流大學,則需要世界上幾大排行榜都認可,包括美國《新聞周刊大學》排名、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英國QS排名等。

根據國外的學科評價體系,國內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事實上已經具備了一流學科的潛力,比如中國科技大學在量子通訊領域就是國際領先水平,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對引力波的研究也處在世界第一方陣。

“最勵誌的是寂寂無名的河北科技大學,因為有一個優秀的研究者(指韓春雨,他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發表了一項“諾貝爾獎級別”的實驗成果),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先進成果也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周洪宇說。

照此邏輯,在雙一流的遊戲規則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憑借一兩個優勢學科迅速崛起,一些原來的985大學可能被排除在雙一流之外。周洪宇對此很有信心,“即便不看國際排名,只看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對學科的排名,華中師範大學的政治學、文學、心理學等優勢學科比很多985高校的相同學科排名都高。”

民辦教育界同樣對雙一流持樂觀態度,他們期望雙一流打破只評學校不評學科的評價壁壘。2016年全國兩會,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回應代表建議時表示,雙一流應該包括民辦大學和職業高校,這讓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光宇大受鼓舞:“民辦院校一些應用性極強的學科也有希望進入雙一流,比如我們的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我自認為不比公立大學辦的差。”

“從國際範圍看,不談歐美那些著名的民辦大學,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民辦大學也有世界一流的學科。”李光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得益於校企合作的優勢,韓國現代集團創辦的蔚山大學的海洋、船舶相關專業學科,都已經建設成世界一流水平。

“雙一流”是否符合教育規律?

教育界也有人對雙一流不那麽看好,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就是其中之一。

何兵每次到清華大學講課時,都會講同樣一些話: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規劃像一座大山,山頂是985,下面是211、一本、二本、三本,孩子剛要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你就擺一座山在這,孩子們就要往上爬,孩子和家長都被綁架了。

“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路應該是把這座山削平了,把985、211和一本二本三本都取消,應該是扶弱,而不是再助強。”每次何兵講到這里時,臺下的大學生都掌聲如潮,“因為所有人都對這件事深惡痛絕。”

然而,無論是985、211還是雙一流,在何兵看來,結果都會把高校分為國家重點扶持和非重點扶持兩種身份,仍然沒有改變“助強”的本質,“從某種程度講,雙一流更看重學科是一種進步,但它是否符合教育規律完全是另一碼事,它不是在松綁。”

何兵覺得,國家和地方已經不再適合給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太多的扶持政策,而應該把教育資金投入中西部地區的高校,“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每個省都有幾所優質大學,而不是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之間高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像河南這樣每年高考考生人數都是全國第一,但本省沒有985大學,211也只有一所。”

一些中西部高校同樣有這樣的擔憂。一位不願具名的全國政協委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6年全國兩會上,我所在的教育界別一組對雙一流爭議很大,地方院校特別擔心被淘汰,他們認為不是公平競爭。”

安徽大學原黨委書記黃德寬也在今年兩會上公開表示,“雙一流怎麽建,地方高校和中西部高校都特別關註。(我們)既希望能抓住機遇,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又因為處於劣勢地位,怕進一步拉大差距。我們感到很糾結,壓力很大。”

周洪宇並不認可這種擔憂。他覺得,“地方院校和中西部高校能否入選一流大學的基礎是是否具有一流學科,而是否具有一流學科取決於大學自身的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培養。一些高校不是因為雙一流才發展不起來,而是自身學科建設實力不足。”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院研究員曾潤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雙一流實際上是新一輪的高等教育工程,但高等教育不是搞一個工程就可以進步的,高等教育發展所遵循的是它自身發展的規律。

“如果雙一流不是給高等教育院校更多辦學自主權,尊重大學根據高等教育規律和自身發展情況靈活、自主制定學科規劃,那等待它的結局將會是再次被廢除,掃進歷史的故紙堆。”曾潤喜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47

電競火爆的背後 泛娛樂+電子競技如何布局高校市場?

在南京新莊國際展覽中心場館內,由上海藍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創聯賽S3賽季總決賽正在舉行。電競賽區內,大屏幕上實時播放現場FIFA Online3比賽的同步畫面,兩位高校賽手正在進行總決賽的激烈角逐。電競比賽之外,場館內還開設了COSPLAY比賽表演、樂隊表演、SLAMBALL極限籃球運動、PC對戰互動區、街機區、VR體驗區、真人CS區等等。

隨處可見的cos玩家,搖滾音樂前high爆的人群,都讓這場電競比賽更具嘉年華的味道。這正是藍遊文化董事長兼CEO王玥想要營造的氛圍,“從S4賽季開始,這樣的嘉年華將在全球範圍內各大高校落地舉辦,不僅僅局限於全球總決賽。”王玥表示。

與以往不同,今年的創聯賽新增了美國、澳洲、韓國和CIS地區四大海外賽區,並吸引到Gameshow、Azubu TV、ECCA、Utral Media、NewEra等海外機構的合作。借助藍遊文化布局海外電競市場,這也是王思聰3000萬元投資藍遊文化背後的“野心”。

走入高校、泛娛樂、全球化恰巧代表了當下電競賽事的發展趨勢。

2015年,中國電子競技行業整體市場規模達269.1億元,較2014年增長了19%,而電競賽事和衍生收入增幅超過100%,中國電競選手共獲得1408萬美元獎金收入位居世界第一。

而高校市場更是電競愛好者的聚集區域,“高校電競其實是近年來升溫的投資界新寵‘電競’的細分領域,也是目前投融圈內為數不多的行業藍海。”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博士向第一財經表示。

2015年遊戲行業未來峰會上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國內共有910所高校設有電子競技社團,跨校之間的各類高校電競賽事超過40個。專攻高校電競的“創聯賽”今年報名參賽人數也突破5萬,兩天決賽期間進場參與人數約15510人。“無論是贊助商支持力度或市場需求而言,在細分市場,大學生群體對電子競技的參與度、活躍度和忠實度都更高。”藍遊文化COO顧琦蕓向告訴記者。

電競賽事舉辦投入巨大,成本包括獎金池、場地租賃、轉播設備、人員配備以及落地執行費用、推廣費用等。以創聯賽為例,獎金池就高達200萬元。以泛娛樂化手段運營電競賽事,在增加電競普及度與用戶粘度的同時,也有利於電競賽事擺脫贊助商單一盈利模式。

顧琦蕓坦言創聯賽轉型的背後確實存在單純電競賽事盈利較難的考慮,“做泛娛樂會有更大的市場。”以韓國電子競技產業為例,除去贊助商贊助外,更多依靠轉播、廣告以及電子競技視頻等衍生產品盈利,其中比賽的關註度格外重要。

電競的主流人群集中於18-24歲年輕一代,他們不僅習慣網上娛樂方式,且深受ACG文化的影響,其對於電競的需求並不僅僅停留於遊戲本身,而對於電競專業知識、行業資訊、幕後八卦、賽事解析有著更廣泛的需求。“加電競的泛娛樂,結合年輕人喜歡的方向一定是主流。”顧琦蕓說道。

自2014年亞馬遜以9.7億元收購遊戲視頻直播服務提供商Twitch,電競直播飛速發展,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電競直播平臺的受眾達4800萬人。當電競直播平臺競爭日趨白熱化,優質的原創內容和線下賽事既是平臺資源供給站同時也是線下互動出口。

這也是創聯賽之外,藍遊文化打造電競泛娛樂網絡電視臺BuleTV的重要原因。包含編導組、攝像組、主播組、後期組的內容制作團隊,將制作多檔原創直播娛樂節目,並通過精剪輯,制作成短片,上傳至各大視訊網站,供用戶點播。據悉熊貓TV已斥資千萬購入BlueTV的二十多檔節目直播版權,屆時將在全網獨家直播。

在比賽“深加工”方面,藍遊文化定制了一套類似NCAA的電競人才選秀機制,對比賽奪冠的學生進行培養,未來有望成為職業俱樂部的一員。同時通過“創新秀”電競職場選秀節目,來挖掘培養裁判、解說、節目制作、教練、戰隊及賽事管理專業人員等。

“通過對電競人才的精細化管理,培育的對象涵蓋產業的臺前幕後,讓各個環節得以均衡發展,行業將因此長期受益,無疑是一種更為有效的解決行業燒錢現狀的途徑。”王昕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11

人社部: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建立實名庫 實行精準幫扶

在22日召開的2016年二季度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新聞發布會上,對於765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人社部發言人表示,將通過建立實名庫,對那些還沒有找到工作的高校畢業生,進行摸底登記,進行有針對性幫扶。

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人社部多次表示目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是就業問題,尤其是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始終是社會關註的話題,目前2016屆高校畢業生已經陸續畢業了,人社部會有什麽措施促進他們在畢業離校後的就業?

人社部發言人表示,就業問題確實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問題,在當前經濟形勢比較複雜的情況下,社會各界也非常關心就業形勢到底怎麽樣。 

今年是765萬高校畢業生,是歷史新高,壓力比較大。從積極方面來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這麽多應該是一件好事,這對我們國家人力資源的支撐、對經濟的轉型升級非常有好處,但畢竟數量比較大,對就業有一定壓力。

現在已經進入7月份,高校畢業生開始集中進入市場,一些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繼續找工作,這時候我們以統籌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為抓手,采取綜合措施,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夠同去年水平相當。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將采取這樣一些措施:

一是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行精準幫扶。通過建立實名庫,對那些還沒有找到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我們進行摸底登記,進行有針對性幫扶。

二是對高校畢業生創業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開辟綠色通道、降低門檻、提供相應小額貸款支持、創業培訓指導等等,促進高校畢業生創業工作,以創業帶動就業。

三是近期將下發一個關於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文件,提出專門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讓更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去發揮作用,同時也充實基層的人力資源隊伍。

四是密切關註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活動。今年9—11月份我們還會開展多項專門服務,比如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服務月,還有一些大中城市聯合招聘活動等等。我相信通過這些政策措施和管理服務手段,能夠保證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56

人社部部長:高校畢業生年均達770萬人 青年就業任務艱巨

8月2日,據人社部網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發表文章表示,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平穩。今後一個時期,國際經濟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勞動力總量和結構也在發生顯著變化。我國就業領域將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面臨多種矛盾相互交織的新挑戰,形勢依然複雜,任務更加艱巨,確保就業局勢穩定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

以下為全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就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並就做好各類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他強調,就業是永恒的課題,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任何時候都要抓好;要精準發力,確保完成就業目標。這些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期就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要靠發展。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全力以赴確保就業局勢穩定,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

一、當前就業形勢總體平穩

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貢獻。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失業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十二五”期間,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431萬人,超額完成4500萬人的目標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維持在4.1%左右的較低水平,低於5%的控制目標。5年間,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789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892萬人,均高於“十一五”時期水平;共幫扶31.31萬戶零就業家庭每戶至少一人就業,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就業結構更加合理,就業形式更加多元。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在2011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三次產業就業比重從2010年的36.7∶28.7∶34.6優化為2015年的28.3∶29.3∶42.4;城鎮就業人員比重從2010年的45.6%上升到2015年的56.1%,5年增加了10.5個百分點。就業渠道更加多元,形式日益靈活,尤其是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帶動了網絡就業創業,新業態、新模式就業不斷擴大。

就業質量進一步提升,勞動者權益得到有效維護。職工工資水平逐步提高,2010-2015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分別增長10.8%和13.8%。2015年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比2010年提高1382元,年均增長12.7%。職業培訓體系日益完善,5年中累計有9700萬人次接受政府補貼職業培訓,比“十一五”時期增加2300萬人次。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更加完善,企業勞動用工行為進一步規範,社會保險覆蓋更多人群,勞動者就業穩定性得到增強,就業質量逐步提高。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就業開局相對平穩。1-5月份,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77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的57.7%,一季度末登記失業率為4.04%,處於較低水平。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和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基本穩定。市場供求保持動態平衡,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持續在1以上。

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平穩,主要得益於四個方面。

首先,得益於中央的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堅持把實現就業更加充分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根本保證。其次,得益於經濟發展拉動就業能力的不斷增強。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特別是新產業、新業態、新就業方式的出現,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更多人就業。第三,得益於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持續加大簡政放權和行政審批改革力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拓展了就業新空間。日均新註冊企業超過1萬戶,正在成為帶動就業增長的新動力。第四,得益於積極就業政策效應的發揮和就業工作的大力推進。各地區、各部門千方百計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多渠道鼓勵自主創業,幫助企業吸納就業、穩定現有崗位。

二、新時期就業面臨新挑戰

今後一個時期,國際經濟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勞動力總量和結構也在發生顯著變化。我國就業領域將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面臨多種矛盾相互交織的新挑戰,形勢依然複雜,任務更加艱巨。

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總量矛盾依然存在。從供給看,“十三五”期末,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仍將保持在9億人左右。“十三五”時期年均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在1500萬人以上,加上近千萬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需在城鎮就業的勞動力年均約2500萬人,與“十二五”時期基本持平。同時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十三五”時期每年還會有近300萬的農業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從需求看,受國際國內各種因素影響,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加之技術進步和“機器換人”,生產方式變革和勞動生產率提高,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勞動力需求相對減少。供給不減,需求下降,我國勞動力總量壓力依然很大。

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一段時期內,人崗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仍將成為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一方面,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高層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問題會更加突出。而企業效益下滑也使工資增長、福利提升受到影響,在勞動者預期不變的情況下,一線普通工人和服務員特別是苦、臟、累、險崗位的吸引力進一步下降,招工難問題仍將持續。另一方面,一些低技能勞動者和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特別是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大,勢必造成一大批職工轉崗就業,其中不少人年齡偏大,技能和經驗趨同,轉業轉崗能力差,就業難問題將更加突出,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或將增多。

青年就業任務艱巨。青年就業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我國也不例外。“十三五”時期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持續增加,年均達到770萬人左右。目前市場上適合的崗位還不充足,企業招聘意願有所下降,加之高校畢業生教育結構、就業觀念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同時,新生代農民工比重大幅增加,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質總體不高,但對就業崗位有更高的要求,對融入城市有更強的訴求,一旦經濟下滑出現大規模失業,他們很難回到農村。

結構調整中的職工安置任務繁重。“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攻堅期。目前,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工作已全面推進,如果再考慮到其他過剩產能行業的經營困難企業及“僵屍企業”出清,職工安置任務更加繁重。特別是在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基地等去產能重點地區,受產業結構單一、再就業門路狹窄等因素制約,失業人員再就業面臨更大困難。同時,一些長期生產經營困難企業,降薪甚至欠薪、欠保等問題多發,由此引發的勞動關系矛盾可能也會增多。

同時應該看到,做好新時期就業工作也面臨不少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為就業總體穩定提供了堅實基礎;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量和增速雙降,勞動力市場供求緊張局面相對緩解,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結構性失業提供了一定緩沖;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服務體系基本確立,組織協調機制不斷健全,這些都為做好就業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穩定和擴大就業

就業是永恒的課題,更是世界性難題。我們要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力維護就業局勢的穩定,為經濟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穩增長、調結構中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強化重大規劃對促進就業的引導作用,完善促進就業的宏觀政策。發揮中央投資計劃穩增長、保就業的杠桿效應,加大對重大項目和重點民生工程支持力度,增加就業崗位。切實加強對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發揮創業擔保貸款作用,支持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帶動就業。完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揮創新創業促就業的倍增效應,以創新創業拓展就業新空間。把促進創新創業與發展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更好結合起來,發展就業新形態,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效應。

實現產業轉型與就業提升協同發展。首先,堅持創新驅動。結合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在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中拓寬就業空間。其次,紮實做好化解過剩產能中職工安置工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引導地方和企業分類施策,穩妥有序地多渠道分流安置職工。鼓勵企業內部挖潛,采取靈活工時、培訓轉崗等方式消化安置,支持有技術、有能力的職工走出企業就業創業。對確實難以通過市場就業的困難人員,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給予安置。對暫時失業人員要發揮社會保障穩定器的作用,保障基本生活。加強對崗位流失嚴重地區和企業的重點監控,強化對困難地區的工作指導和資金支持,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再次,推動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對外勞務合作風險保障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拓寬境外就業門路。

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高校畢業生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入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結合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觀念,更多地到中小城市、城鄉基層就業創業。統籌做好農村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和殘疾人等群體就業工作。建立健全新常態下農民工穩定崗位、轉崗培訓的政策措施,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以市民化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實施勞務協作對接、“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等行動,促進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脫貧。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托底幫扶,健全就業援助長效機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職業培訓是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根本舉措。重點實施對貧困家庭子女、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等群體的免費職業培訓行動,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幫助廣大勞動者更好適應市場變化和就業創業條件變化。切實運用好政府培訓補貼政策,更好適應產業升級和企業崗位需要。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打造“互聯網+就業服務”平臺,推進就業服務均等化、服務供給多元化、服務全程信息化,千方百計做好就業服務,滿足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多層次的服務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318

湖北探索知識產權轉化新路徑:支持高校建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

湖北省素來是科教資源大省,但從2015年統計數據來看,湖北省高校發明專利授權前三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和武漢大學發明專利授權之和僅為1593件,不及浙江大學一所高校1865件的專利授權量。

對此尷尬現狀,湖北省近期發布的《關於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將系統推進高校知識產權工作,切實將湖北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

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局長張彥林表示,高校是知識產權創造的重要生力軍,擁有巨大的知識產權創造潛力。但目前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夠規範、知識產權意識薄弱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嚴重影響了高校知識產權的創造及運用。因此,《意見》明確提出了要深入實施高校院所知識產權推進工程,加強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設。鼓勵湖北高校將知識產權內容列入教學培養計劃,鼓勵有條件高校設立知識產權專業或學院。支持高校院所與企業協同創新、集成攻關,引導高校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化等。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意見》還在推進高校知識產權轉化上進行了探索。比如提出要鼓勵高校通過許可專利的方式支持單位員工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高校建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公司),推動高校與企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協同推進高價值專利培育,形成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等。

據了解,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發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2010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產值占美國GDP的35%,占歐盟總的經濟活動貢獻率39%。

在中國,經過多年的創新創造,專利數量實際上已有了相當的積累,因此如何實現專利價值的回歸,最終實現創新的價值正成為當前專利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張彥林認為,盤活數量龐大的專利儲備已經勢在必行,但要充分認識和實現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價值,則必須建立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因此,《意見》提出要設立湖北省專利運營基金,建立長江知識產權運營中心,依托長江知識產權運營中心這個平臺,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創新知識產權運營商業模式,並“建立以知識產權為重要內容的創新驅動發展評價體系”,將知識產權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