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張一鳴首談創業艱辛:一個月見30多個投資人,業界並不看好頭條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29/160085.shtml

張一鳴首談創業艱辛:一個月見30多個投資人,業界並不看好頭條
i黑馬 i黑馬

張一鳴首談創業艱辛:一個月見30多個投資人,業界並不看好頭條

在創立的前一年半,其實整個業界並不看好今日頭條。

11月27日,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受邀參加央視《對話》節目,話題從對資訊的另類顛覆,到要不要站隊的問題,再到如何面對BAT的挑戰。在談到要不要站隊的問題時,張一鳴表示,中國互聯網現在這種格局也維持了比較長的時間了,如果能夠有新生的公司或平臺起來,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釋放。

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柳甄也參與了這次《對話》節目的錄制,這是她離開Uber履新今日頭條後的首次電視亮相。柳甄吐槽張一鳴不會說話,因為這位技術男太實在,不講情懷,“我現在加入公司大概三周多一點,發現公司跟一鳴當時描述的非常一致。”。

今日頭條技術總監、張一鳴的大學室友梁汝波在節目中爆料稱:張一鳴大學時就是一個“網紅”,靠修電腦,在校園BBS上認識並且追到了現在的太太。

今日頭條成立短短四年多時間,已經成長為估值超過120億美金的超級獨角獸。在節目中,張一鳴首次談到了當年創業的艱辛,稱一個月見30多個投資人,說話太多以致失聲,“在創立的前一年半,其實整個業界並不看好今日頭條。”

張一鳴在《對話》中首次公開回應了今年騰訊投資的傳聞。今年7月,有傳言稱騰訊要收購今日頭條,而張一鳴以一封內部公開信的形式直接澄清,“我創立今日頭條,不是想成為騰訊的員工。”

再次談到這個話題時,張一鳴表示,“這句話並不是說我們跟騰訊合作或者競爭有什麽問題,我更想表達的一個意思是說,我們希望能夠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很大價值、很大意義的平臺級公司,主要是想跟員工或者跟業界表達的是,頭條還是有自己的誌向的。”

在今天的互聯網創業圈,“燒錢”似乎是每家創業公司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不管是2008年之前的阿里巴巴,還是如今燒錢最猛的O2O行業,在市場上並不乏靠錢燒出來的大市場,誰燒的錢多,誰就有可能把競爭對手擠掉。

張一鳴對於“燒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你的系統整個效率比對手高很多的話,其實通過單純的燒錢,它能產生的競爭力是很小的。就比方說兩輛車,它的燃油燃燒到動力的轉化如果差了幾倍的話,那麽光靠燒油的話,其實是規模越大,它虧損越大。所以不論是燒錢還是不燒錢,應該在這個效率的前提之下。”

今日頭條年初大規模地做線下廣告投放,9月份又宣稱拿出10億元投資短視頻創作者,但是張一鳴在《對話》中稱,今日頭條的造血能力極強,這些都是在不燒錢的情況下進行的投入。

截至2016年10月底,激活用戶數已達6億,日活超過6600萬。今日頭條靠人工智能的推薦算法顛覆了傳統的資訊分發模式,但也因為缺少內容基因而一度不被看好。《對話》現場請來“秦朔朋友圈發起人”秦朔等多位媒體人,一起探討新媒體的內容品質問題。

秦朔對機器組織的信息提出質疑,“如果這樣的海量信息,將來大海里很多泡沫都此起彼伏的話,我覺得那種真實的海底里的情況反而失真了,這個問題是機器至少目前不能完全解決的。”

張一鳴則認為,“整個新媒體質量平均比傳統媒體要更低”的原因在於,渠道剛剛爆發的時候,它的吞吐量一下大了很多,內容也一下子比過去多了很多,良莠沒有分層。

“今日頭條在一些基礎問題上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內部有打擊標題黨,打擊虛假,我們有專門的程序技術運營人員,就是把不論是投訴的、舉報的把它標註出來,然後訓練這個模型樣本。”張一鳴表示,“標題黨、虛假這部分已經解決非常多了,是機器和人工一起來完成。但是更高質量、更好的來源標註,還需要時間,等新媒體良莠分層之後,會好很多。”

以下為部分文字實錄:

柳甄:張一鳴不太會說話

主持人:柳甄,你為什麽說張一鳴是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

柳甄:我跟一鳴接觸時間不長,我記得跟他有一次聊天,然後到中間我實在忍不住了,我說,一鳴,你太不會說話了(笑)。

主持人:對。一鳴,你當時跟人家柳甄要談未來的這種合作,說要不要到我們這兒來等等,你是怎麽跟她聊的?

張一鳴:我說的比較實在。

主持人:你的實在指的是什麽?

張一鳴:你問她。

柳甄:一般人都會說,比如說你來了之後比較講情懷啊,但是我覺得一鳴真的是一個一五一十的人。特別是我現在加入公司大概三周多一點,我的感受就是,別人問我說你有沒有特別驚訝的事情,我說沒有,因為跟一鳴說的真的是非常的一致,感覺到整個的公司的風格也非常像他。

TMD能打破BAT的格局嗎?

主持人:張一鳴先生的樣子,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人,馬化騰先生,也是這樣,很儒雅地坐在我的對面,戴著眼鏡,然後談起技術就會無限地熱衷,滔滔不絕。而且之前我確實看到,很多的文章當中也提到說如果要拿BAT這三個互聯網巨頭對比現在的年輕人里,可能他們覺得張一鳴還真的挺像的。

王瓊:我們當然希望一鳴有一天能夠成為像馬化騰這樣偉大的一個企業家,世界級的企業家,我覺得有這個潛力。

主持人:其實BAT已經是互聯網江湖當中固有的一個組合了,人們在今年的互聯網大會上又看到了一張照片,這個照片是新晉崛起的組合,叫TMD組合。大家可以看到包括了今日頭條、美團、滴滴,這三家所謂的TMD組合也被大家看作是未來最有崛起和顛覆力量的獨角獸公司。

柳甄:我覺得這個東西是可以打破BAT的格局,這個格局本來也是一個變化的格局,將來再出現另外一個格局,我覺得這都是非常好的,BAT格局本來就應該被打破。頭條的發展不限於任何的格局、地域,而且如果你看這三家公司在一起,如果從我的商業的模式來看,我覺得頭條一開始可能立足的就是一個沒有國界的這樣一個平臺式的發展,因為沒有很多的O2O,offline的這一塊,如果沒有格局就沒有一個想象的瓶頸,所以我確實覺得頭條可以是一個非常打開思路,將來的發展也是可以打開疆域的這樣一個公司。

主持人:這個其實是一個頭條內容了,如果要真正能上頭條,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要上這個頭條,它的困難多嗎?

王瓊:困難肯定是一年比一年多的,每一年我和一鳴都會梳理一下說今年最大的挑戰是什麽,我們看到挑戰一年一年的在變大。過去的話,BAT根本就不可能把頭條看成是一個競爭對手,我們也從來沒有真正地站在跟他們相同的舞臺上去競爭過,所以我覺得未來的挑戰會更大。

頭條尋人讓尋人啟事成為頭條

張一鳴:我舉一個特別小的一類信息,這類信息呢,過去被印刷在報紙的夾縫之間,就是它只能印刷在報紙的夾縫之間。

主持人:上不了頭條。

張一鳴:上不了頭條。我們找一個夾縫中的一個信息,這類信息叫做尋人啟示。往往尋人啟示是說,如果有人遺失了,走丟了,那麽跟報社聯系,報社在第二天把它刊登在報紙的夾縫,為什麽不能登在頭條呢,因為頭條有很多重要的消息,頭版頭條。

主持人:對。

張一鳴:這個也不是付費的廣告,所以只能放在這個夾縫中。但你想在一個夾縫中,在第二天出版,那他這找到人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主持人:對。

張一鳴:所以我們當時就有一個想法說能不能讓這個尋人的信息第一時間地在人走失的位置,可能的分布的範圍內的用戶給他推送這條信息,那麽你就很有機會找到人了。所以我們把個性化的精準推薦用在一小類的尋人啟示上,發現效果也是特別突出。就是我到今年為止已經找到,就完全通過我們的信息找到的這個人已經超過500位了。

主持人:當越來越成熟的機器分發逐漸代替人工編輯的時候,是不是我們從前熟悉的人工編輯,這些人或者方式就會永遠地退出歷史舞臺?

張一鳴:我覺得人在創造內容上的創意是不會的,是始終需要的,但是在挑選信息上我覺得非常大的程度上會讓位於人工智能,我覺得機器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個月見三十個投資人,說到失聲

張一鳴:在這個時代在中國,我覺得創業的難度確實比過去低了很多。我聽過劉永好先生他講說他創業的,賣鵪鶉蛋,貸不到款,貸八千塊錢,但是我不用貸款貸八千塊錢。王瓊,他代表SIG,很快地第一筆給了幾百萬美金的風險投資。所以我總體覺得已經是,在這個時代在中國已經是很幸運了。

主持人:對,時代不一樣了,我們創業的幸福感也不一樣了。回到你的創業最初,我想問問,當時所有的投資人都一致看好今日頭條這個模式嗎?

王瓊:好像沒那麽簡單。在頭條的前幾年不是這麽容易能夠讓大家都認可這個模式的。我們走過了很長的路,在我們進行第二輪投資的時候,B輪投資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一鳴在一段時間,見了很多的投資人,每次見完以後會給我發一個,跟我說,哎呀,今天發揮得不好,好像說的、問的都不能夠對上口型,他說可能是我發揮都不好。回去再想想看,怎麽才能跟他們講清楚我要做什麽。

張一鳴:我記得確實在創立的前一年半吧,其實整個業界沒有這麽看好。我記得我見有些投資人的時候,就很常見的問題就是說,四大門戶有多少人,你們有多少人。然後說他們現在有多少用戶,他們現在市值多少,有多少錢,就很多這樣的類比吧。或者說這個方向好像前幾年陸續有人探索,就個性化推薦,推薦引擎,他們都不成功呀,那現在為什麽就成功了呢?

因為過去有很多失敗的公司吧,這個方向上其實有很多失敗的公司。所以確實在,我記得在我們第二輪融資的時候不是這麽順利,那麽我印象中我應該一個月見了30多個投資人。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說話太多了,後來都失聲。

主持人:其實現在看起來你就不需要再為融資而發愁了,是吧,大把的人擠在門口,王瓊擋在前面說,你們到後面去,我們是最早看好這個項目的。而且你看短短的四年的時間,這麽海量的用戶,然後估值已經超過了120億美金這樣的一個獨角獸的形狀已經出現在了大眾的面前。

盡量不站隊,頭條想要自己長大

主持人:在這個競爭當中,無論如何BAT都是我們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都可能需要面臨一個選擇,我到底應該站在哪個隊列當中,這已經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選擇題了,今日頭條有面對過這方面的思考嗎?

張一鳴:思考就是盡量不站隊。

主持人:您說的好像盡量不站隊啊。

張一鳴:實事求是地說。

主持人:我特別欣賞一鳴的就是他很實在。如果站了隊的話,會對這個發展產生什麽影響?

張一鳴:因為巨頭之間是互相防範和進入對方的領域,如果你站隊的話,可能競爭會更激烈,這是很有可能的。我覺得主要是這一點,我們倒沒有說特別說絕對不能站隊,或者不可以站隊,我覺得如果有機會相對獨立的做大,可能更有意義。因為其實互聯網這種格局也比較長時間了,如果能夠有新生的公司起來,新興的平臺起來,我覺得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吧。

主持人:一鳴的表態是很溫和的,但是他的做法是很直接的。大家都看到了,在今年的7月份,本來有傳言說騰訊要入股今日頭條,張一鳴先生直接說,你別來了,我還是想自己幹啊。

張一鳴:當時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有同事來問我,說我加入頭條不是成為騰訊的員工,也許他是不是前員工我不知道,他說我不是來成為騰訊的員工的,所以我跟他回應說,其實我創立頭條也不是來成為騰訊員工。但這並不是說我們跟騰訊合作或者競爭有什麽問題,更想表達的一個意思是說,我們希望能夠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很大價值的平臺級公司,所以這個表述沒有針對性。

主持人:不是別人入股了多沒意思,而是不能自己長大變得多沒意思。

張一鳴:對,主要是想跟員工或者跟業界表達就是,頭條還是有自己的誌向的。

主持人:那你不會擔心你的這種態度或者是表達,會讓BAT當中的任何一家不太爽嗎?

張一鳴:我覺得他們都很聰明的吧,不會因此就生氣的吧。

張一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38

阿里CEO張勇首談投資原則:不做財務投資,圍繞新用戶、新體驗、新技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1/161358.shtml

阿里CEO張勇首談投資原則:不做財務投資,圍繞新用戶、新體驗、新技術
i黑馬 i黑馬

阿里CEO張勇首談投資原則:不做財務投資,圍繞新用戶、新體驗、新技術

“阿里的投資始終服務戰略目標,從來不做財務投資。”

i黑馬訊 2月21日消息 日前,阿里巴巴集團與百聯集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隨後接受媒體采訪時,首次明確了阿里巴巴戰略布局和投資原則,即圍繞新用戶、新體驗、新技術展開,不做財務投資,也不歡迎炒概念搭車。

對於阿里的戰略布局原則,張勇指出,阿里的投資始終服務戰略目標,從來不做財務投資。投資主要有三原則:第一,是否能夠獲得增量用戶;第二,能否提升用戶體驗,特別是服務體驗提升;第三,是否是變革性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張勇強調,阿里選擇的合作夥伴,絕不是那些在二級市場為了短期的市場收益,或者說搭上資本熱潮,或以炒概念為目的,阿里堅決不會跟這樣的合作夥伴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作。

2017年是阿里巴巴新零售戰略元年,有關阿里新零售布局的市場傳聞和概念也層出不窮,真偽莫辨。

張勇指出,只有真正符合上述原則的,才有可能成為合作夥伴,這也是阿里跟百聯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

附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和百聯集團董事長葉永明接受媒體群訪實錄全文如下:

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阿里巴巴集團和百聯集團戰略合作正式開啟,大家對於兩大集團合作推動比較關註,我們有請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先生和百聯集團董事長、總裁葉永明先生共同回答群訪,跟大家進一步深入交流。 

提問:想請教兩位,因這次不涉及股權方面的一些交易,今後有沒有其他想象空間?百聯旗下從超市到奧特萊斯到商超有很多的業態,阿里在新零售對接的過程當中有沒有一個差異化的方案?謝謝。

張勇:那我簡單說一下,第一,我覺得雙方合作,阿里無論是采用股權投資方式還是業務投資方式目的都是一個,都是為了實現並服務於阿里巴巴的長遠戰略目標,阿里從來不做財務投資者,這一點我們想得非常清楚的。

第二,我們跟百聯的合作非常重要的一點,雙方在整個業務共享層面、對未來大趨勢判斷層面,包括雙方彼此願意為此投入的決心,已經跟葉永明董事長達成了高度得一致,這才兩大集團合作最根本原因。第二個問題也說明了第一個問題,整個百聯涉及的業務範圍之廣,涉及到商業諸多領域,這些領域都面臨著面向未來再次重構機會,在這些機會上,我們雙方非常願意,也貫穿在雙方談合作得過程當中,我們在哪怕合作細節上也都有這樣的默契,如何能夠促進便利店脫胎換骨的創新,出現新型便利店、新型社區超市,百貨中心、百貨商場、購物中心,能不能產生新的體驗,我想針對不同的商業場景,你的第二個問題,一定會出現新的解決方案和新的體驗,但是最終還是要回到以消費者為中心多樣化體驗來真正滿足需求。

第三、關於針對阿里巴巴投資布局,我再詳細說下,整個資本市場最近自從阿里提出了新零售,這一領域就變得非常熱,我們也看到了這個情況。我也借這個機會表達一下阿里的觀點,阿里戰略投資一貫是圍繞著戰略服務的,今天也是為了新零售戰略,為“五新”的戰略服務的。具體來看投資機會,我們主要有幾個標準,第一個是能不能獲得新增量的用戶,或者進一步跟用戶的接觸和有增量用戶入口的機會。第二個能不能增加用戶的體驗特別是用戶的服務體驗。第三個就是關於整個變革性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以上是阿里衡量投資策略非常重要的考量的三個方面。但是在這三個原則之上,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選擇的合作夥伴絕對不只是在二級市場為了短期的市場收益,或者說叫搭上資本熱潮,或以炒概念為目的的合作夥伴,我們堅決不會跟這樣的合作夥伴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作。真正符合新零售、“五新”戰略的投資布局以及合作,這也是今天阿里很高興跟百聯走在一起進行探索的根本原因,雙方未來還有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空間等待我們去探索,對此我們充滿期待。

提問:第一個是問百聯方面的葉董,為什麽百聯和阿里會達成這樣一個戰略合作?您是怎麽理解新零售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百聯集團其實去年也推出了線上業務,這麽與阿里集團在這方面會又怎樣進一步的合作?另外一個問題是要問張總,新零售還存在哪些阻礙?就是阻礙其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謝謝。

葉永明:因為百聯是商業零售企業,我們從事的商業零售全業態的這樣一個商業零售企業。大家都知道消費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個變化我們統稱就是新消費時代的到來。新消費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要有新的這樣一個模式來順應這個新的消費時代,這也是我們和阿里合作非常主要的原因,因為阿里提出了新零售,我們想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同時是我們接下來在市場上的一個實踐,這是我們選擇阿里作為合作夥伴原因。

阿里是一個全球著名的科技企業,同時是一個模式創新、引領市場創新的這樣一個企業。同時阿里又是一個在移動經濟實體全球最大的移動經濟實體的企業,這也是我們百聯從自身戰略的需要、從商業零售發展的需要我們來選擇和阿里的這樣一個合作。

我們基於對新零售的理解,去年我們推出了“i百聯”線上應用,我們實現全渠道的零售,我們針對全業態、全客群、全時段提供線上線下的零售服務和體驗。正因為我們過去兩年有這樣一個平臺作為基礎,為我們實現新零售奠定了一個基礎,我們怎麽樣認為這是新零售呢?剛才我的發言里面其實我做了一個描述,就是我們以線上線下全渠道、全業態為基礎,同時我們把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一些科技融入到我們的商業實體零售當中,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打造商業產業的生態鏈,再加上我們要去實踐的、需要創建的就是我們的供應鏈體系。我們是這樣認為新零售模式,所以說我們和阿里巴巴戰略合作是基於新消費時代、新零售模式要打造我們商業的核心能力來滿足、來提升消費者的需求和體驗,這是我們合作的核心。

張勇:關於整個合作創新到底有沒有,我認為今天其實不存在障礙,我認為今天這個時代是最好創新的時代。第一,我想所有的中國消費者包括在座所有人,我剛才在會前私下聊天的時候我在說,現在從60年代都已經是互聯網人口了,50年代還有少部分不是,可能五年時間以後全部的人口都是互聯網人口,當然十年以後的互聯網跟今天的互聯網會發生很多改變,但是毫無疑問互聯網已經成為水電煤一樣的社會基礎設施,水、電、煤等基礎資源存在來服務整個商業。

第二個,今天我想無論電商作為空軍,還是傳統零售作為陸軍,大家都有這樣一種改革的願望強烈的驅動。今天傳統零售普遍日子不好過,不改肯定是死路一條,必須要進行變革,所以我想變革的願望和驅動大家都有,但是我想這里面最重要的考驗是幾個方面,第一個還是一種怎麽樣圍繞消費者為中心進行創新、能夠基於整體框架性的重構的能力和洞察。第二個我想絕對不只是表現上消費者接觸場景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剛才葉董講到的要支撐的新消費體驗以及消費內容,必須要進行整個產業鏈重構,整個產業鏈,我們稱為整個混合經濟體內的經濟元素重構,必須創新建設出很多新的能力,新型供應鏈的能力、物流能力、運營的能力、支付金融能力,最終才能讓消費者在雙方合作的所有全業態場景有體感切手感受到新體驗。

提問:我有兩個小問題,第一個想問張勇先生,因為我是代表杭州媒體問的我們來自杭州所以比較關心。之前我們阿里跟銀泰有非常緊密的戰略合作,當時也是拋出說我們要探索新零售的未來這個模式來的。我們今天包括我在發朋友圈說真的很多杭州商場包括銀泰的小夥伴來問,我們阿里跟百聯今天的合作跟之前跟銀泰的合作有哪些區別呢?

另一個問題是問百聯葉董,其實百聯在杭州也有一些子公司,就是跟杭州老百姓生活很緊密的世紀聯華超市百聯占了大頭,今天跟阿里合作了之後,那對杭州老百姓來說像世紀聯華可能會發生哪些改變?因為今天這次合作是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謝謝。

張勇:我先說一下第一個,其實阿里對於整個線上線下的布局在展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我們對銀泰的投資,在目前正在進行私有化,包括對蘇寧的投資,包括這次我們跟百聯的合作,其實今天整個阿里在線上經過十幾年實踐,我們也非常高興、非常驕傲、非常自豪能夠服務中國五億最活躍的消費者,他們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場景都能夠和我們有接觸。

比如上海南京路一年有兩億的遊客,但是我可以很自豪的說其實在阿里的移動經濟體上手機客戶端上我們每天有兩億人在訪問,覆蓋如此人群,其實要形成一種全新的融合體驗必須對線下整個的商業設施不僅進行改造還要有一個改造的密度,這個時候才能形成一種無空間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體驗。我想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和探索,其實我們未來銀泰毫無疑問是阿里集團在這上面非常重要的布局,包括阿里圍繞著百貨的改造當中都放到了銀泰這樣一個試點。我們跟百聯也是在著名的東方商廈,以及上海消費者熟悉的永安百貨、上海第一百貨等消費場地都能夠有一些不一樣的體驗,我想這是我們兩者是互相互補的而且是最終我們要形成一張大網這樣才能夠形成消費者線上線下的互動情況。

葉永明:時代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消費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消費者希望買到更加豐富的產品、更加優質的商品、更加廉價的商品、更好的服務和更好的體驗,這是商業的本質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不變化就是我們作為一個商業零售企業,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商業零售企業,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你用什麽樣的模式去適應它。我們現在和阿里的合作在新零售上的合作我們就會有更加廣泛的人群、更加豐富的產品,我們希望體驗的改善在購買的時候不用考慮是線上還是線下,線上的產品還是線下的產品,線上線下的場景完全是滿足體驗和購物標準的場景,我想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上海長三角,浙江聯華的這些線下流通網絡,包括我們以後投資發展的這些渠道和網絡全部是基於阿里合作的新零售的這樣一個模式來規劃的,希望將來能夠複制到百聯旗下在杭州的大賣場里面、聯華超市里面看到新的場景。

提問:我叫王長勝,我的問題就一句話,到底什麽是新零售?從去年開始就一直講新零售,大家也都解讀什麽是新零售,反正都是一個概念,用一堆概念來解釋這個概念,我看來看去還是不太懂,我也不知道應該寫這樣一個新零售,怎麽解釋給我的讀者,所以想請張總給我們闡述一下什麽是新零售。能夠深入淺出的說明白,能讓我的中學同學他們是非業內人士但是他們是消費者,能讓他們聽懂原來新零售是這麽回事,謝謝。

張勇:我想說的是世上本沒有路,世上的路是人走的。這個世界上本來不存在新零售,新零售是靠人創造出來的,今天我們正在走這條路的過程當中。今天我們給任何的像你說的深入淺出定性的描述都是不完整的,最終都是要靠實踐不斷的去探索,這也是為什麽我們要形成這樣一些合作夥伴關系,包括為什麽我們作為阿里來講要投資一些公司,只有這樣大家真正形成一個共同體,才能夠做真正本質上的改變和創新,才能發生化學反應,我想這個是我對你這個問題的回答。

葉永明:我再補充一下,因為我來自實體企業,我再給你補充一下。你這個問題非常好也是各位所關註的,傳統零售和新零售到底是什麽樣的一種關系?我可以說傳統零售經營的是渠道,主要經營的模式不是經營商品,經營的是一種聯營聯銷、招商、租賃是這種模式,顯然這只是中國,十五年以前歐洲、北美包括我們看到的梅西百貨等等全球都是這樣一種模式。在新的消費環境下購買方式發生變化他們更關註的是產品,更關註的可能是他的體驗。顯然,傳統的我剛才說的非主要經營商品這些零售企業非常想服務好我們的消費者,唯一能夠做的是把空間打造了,把你要的品牌給你引入進來。但是經營這些品牌的人是品牌商,不是實體商業的我們過去說的營業員,是品牌商,管理的是整個商場的運行。

如果說這樣一個模式的話,你說怎麽樣能夠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呢?這也許是問題,但是如果一個的零售商要去做新零售商的話,剛才我們說非常重要的除了你的終端模式如何適應消費者的需要,你的上遊產品不斷的滿足快速變化市場消費者的需要以外,你要實現這個,你必須要有產業鏈的生態。如果你沒有產業鏈生態、如果你沒有供應鏈、如果你沒有這個系統,我告訴你,是做不到的。

新零售盡管是加了一個字“新”,但是內涵正在發生變化。我也非常同意剛才張總說的,路是人走出來的,所以我們是願意作為實踐者、開拓者,成功就是變為一個超越者。

提問:我想接著剛才的問題問一下張總,關於阿里新零售戰略具體的投資方向和原則。

張勇:我剛才已經講了我們的投資方向,主要的投資原則我再簡單的說一下。用戶服務體驗,更多的用戶,第二是更好的服務體驗,第三是全新的技術,這是我們整個投資方向是圍繞這三點來展開的。我想在整個的新零售布局當中也會繼續按照這個來進行。

提問:第一個問題問張總,這次合作可能跟前面的蘇寧都不一樣,因為百聯是一家國企在上海所以還是有它的特殊性的,所以雙方合作的開放性我相信比以前的難度比較大,說會員打通、數據打通我相信還是有很大的難度,我想問有沒有一個預期。第二個問題我想問葉董,上海的國企改革我感覺有很多動向,有的國企開始走出去,我們百聯剛才也提到杭州這一塊未來是不是對於其他二三線城市也有擴充?通過跟阿里巴巴新的商業元素重構借助他的技術把它延伸到外地甚至到全球。

葉永明:我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從百聯的戰略發展來看,第一個百聯我們強勢業態我們加快發展,奧特萊斯是我們強勢的業態,我們五家中國投資的奧特萊斯有四家是排名前十的,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青浦奧特萊斯也是屬於百聯,去年我們加快了奧特萊斯的布局。我們去年投資了濟南、長沙、成都,我們還會加快強勢業態的發展。

第二,我們的重點就是增長潛力大的業態就是大投入。現在增長潛力大的比如說便利店這個模式是兩位數的增長,但是不是現在的便利店,我們是說新業態便利店,超商潛力也非常大社區型的超市、社區型的購物中心、鄰里中心,這些都是潛力大的市場,從百貨到超市只要增長潛力大就是我們投資合作出去的。

張勇:你第一個問題,我想雙方在拍拖談戀愛過程當中、約會過程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今天既然我跟葉總我們兩個坐到這里,包括我們合作也得到了上海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百聯集團全力推進的支持,我想我們很多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我想今天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最大的共同點是認同,我們有一個最重要的共識就是說必須要變革,只有變革才能獲得未來發展的機會,這是我們最大的共同點,這個共同點上有很多問題都是技術問題。

提問:第一個問題想請問一下葉總,還是想請您回述一下這次選擇阿里作為你新零售戰略合作夥伴這個決策的過程是怎麽樣的,因為之前百聯集團其實走的路徑是自己在主導,包括您也提出來互聯網是未來的主力,但是互聯網這個是不是要靠百聯自己去做,包括也有其他的合作夥伴走過來,所以說現在在選擇阿里作為新零售戰略合作夥伴您到底是怎麽樣決策,有沒有經過一些反複?這一次合作以後是不是意味著“i百聯”戰略相比以前有一些變化?想請問一下逍遙子的是,這次您說到是一個新零售的試驗地,但是百聯集團旗下業態很多,這次合作每一個業態會先切入進去嗎?還有商超這一塊其實大家都知道比如說河馬先生是阿里的一個布局,但是一直沒有搬到臺面上來說,所以說這一塊會不會跟百聯有一些互動?什麽時候會拿出來說?謝謝。

葉永明:阿里的阿里雲代表的大數據雲計算葉非常打動我的,就是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現在實體零售生意難做的,有一家跟我說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你說我是不是會作為我一個選擇的動因呢?第二個,我說阿里是科技創新、模式創新的企業,移動互聯網的這樣一個大的實體經濟,他的商品等等這些就是我們選擇這個的理由。第二個問題,“i百聯”今後是我們百聯發展新零售的一個重要組成。所以說百聯選擇這個時候我們和阿里進行合作是有一個這樣“i百聯”的基礎,沒有這樣一個線上線下全渠道的模式非常難去做。現在加了阿里我們發展會更加健康。

提問:現在百聯是需要阿里的資本還是阿里的技術還是阿里年輕的用戶?

葉永明:你說愛一個人,愛他什麽呢,愛他的錢還是什麽?其實就是愛他這個人。

張勇:你說愛什麽我們大家本能的反應就是愛這個味道,我覺得味道是第一位的,一拍即合的味道,這是大家可以體會到的我在說什麽。

我覺得雙方合作以及未來合作有很多演化的,其實我想阿里跟百聯走到一起,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我們對很多問題的共識和我們願意付出的承諾,我想這個是最重要的。比很多物質條件還要重要,比人、錢都重要,

我想對於百聯整個商業來說,確實里面是全業態的,我們也在圍繞著不同的業態進行思考,我們未來整個合作的展開也絕對不會是一個統一的大項目,而是會分子項目在不同業態的構架上面進行零售創新,能夠期待在不同業態現有基礎上創出新的零售業態,我想這是我們整個合作這麽合作非常重要的路徑圖。其實盒馬生鮮問題跟百聯的問題我認為是一樣的問題,所有的企業在面向未來探索的時候都需要一些試驗田,都需要做一些探索,更重要是為了能夠找到一些成功的規律,最終把它沈澱的思想、技術、模式複制到更廣泛的領域,能夠跟更多的合作夥伴產生新的火花,這個我想無論是百聯也好、盒馬生鮮也好,我們都是在各自的領域跨界做一些創新超前的大膽探索。最終,我想還是需要把這些成果更好的落在更廣泛的領域當中,能夠產生對社會進步、對消費者滿意方的需求更廣泛的作用。

阿里巴巴 張勇 百聯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39

博鰲| 周小川首談邊境稅:任何關稅安排應該是支持貿易的

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正式開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美國前貿易代表Mike Froman等出席了全體大會,大會主題為“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

本屆博鰲論壇“見證”了全球此起彼伏的民粹主義現象,逆全球化的聲音不斷。周小川此次表達了他對於自由貿易的支持,“我覺得任何關稅的安排應該是支持貿易的,而不是阻礙貿易。”周小川提及:“就像其他社會和經濟問題一樣,不管選擇歡迎與否,全球化已是既成事實,成為無法避免的挑戰,我們必須直面這一現實。”

針對Mike Froman提出正在醞釀的邊境調節稅(BAT)是增值稅(VAT)的觀點,朱民表示了截然不同的意見,他認為邊境調節稅本質不是增值稅,不應出現在政策的選擇之列(off the table)。

關稅應該支持貿易

當被問及美國的政策變化,Mike Froman表示:“很多雙邊和區域性的自貿協議正在談判,比如亞洲一體化的推進等等,達成更廣泛、開放的自由貿易協定仍有空間。”

但他也表示,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後,美國民眾中間有種憤怒,有時在歐洲也存在,全球化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是奏效的。

但在金立群看來,“似乎有人在全球經濟中受損,但我想強調的是全球化經濟中並沒有輸家,盡管受益程度可能不同。”亞投行本身就展現了當前全球的互聯互通性以及各界擁抱全球化的態度。

“亞投行有57個創始成員國和13個新加入的成員國,今年還有15個國家將會加入,大家共同的願景就是促進聯通性,鋪砌一條共同的道路,共享成果。”金立群稱。

周小川從中國的改革戰略選擇出發評析了目前的爭論。他講到了中國30多年前(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關於自由貿易戰略和進口替代戰略的激烈爭辯。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意見傾向於實施進口替代戰略,但在對國際經驗進行比較分析後,大家均認為進口替代戰略不會成功,因而實施自由貿易戰略,這些因素都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

周小川分析道,過去,由於運輸和通訊等貿易成本較高,各國存在由於自然條件所形成的貿易保護,但後來,通信技術和數字化迅速發展,運輸和通訊等貿易成本大幅下降,全球人員流動也大大增加。因此,全球化是已經在發生的一個現實,我們必須要直面這樣一個嶄新的現實。

周小川進而認為,有些國家擔心全球化會對本國就業產生影響,采取措施保護本國制造業。但從經濟學上來講,這違悖資源配置理論。“出臺政策鼓勵關鍵資源從一個部門轉移至另一部門,這種資源重新分配效率值得質疑,對其他部門而言也是一種間接歧視。對於已實現一般均衡的市場,服務業和高科技等領域具備比較優勢,如果將這些優勢部門的資源配置到制造業,這種選擇不能就說不好,但從數學優化模型上看是有問題的。”他說。

“我覺得任何關稅的安排應該是支持貿易的,而不是阻礙貿易。“周小川說:”關於美國新一屆政府正在醞釀的邊境調節稅,目前還不知道最終設計方案,其目的旨在鼓勵出口,並限制進口。但從中國改革開放多年的經驗來看,要鼓勵出口的話,應當允許出口制造商自由進口零部件和技術產品。如果限制進口,將難以在零部件、價格、科技和人才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反而對出口造成歧視,不利於增加出口。“

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經驗,周小川以影音設備行業為例稱,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影音電子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原因在於中國采取了較低的進口關稅,這令中國出口商在進口原材料和技術時有更多的選擇,這些出口部門有可能在之後逐漸實現了部分進口替代,但也是基於市場競爭基礎之上的。

邊境稅不是增值稅

朱民在全體討論中闡釋了全球化的聯通在金融市場的體現。他稱:“例如亞洲和美國股市,20年前只有15%的關聯性,美國和中國股市則完全是分割的,但是現在亞洲和美國股市已存在85%的關聯性了,這是難以想象的。”

而另外一個影響就在於溢出效應。“比如說一個主要發達經濟體,如果其GDP有1%的變化,那麽我們就會看到新興市場有0.44%的變化。如果新興市場的GDP有1%的變化,那麽你就會看到發達經濟體要受到0.2%的影響。”

針對眼下各界極度關註的美國政府討論推出的邊境調節稅(BAT),大會嘉賓給出了各自鮮明的看法。

邊境調節稅也被稱為特朗普“貿易戰”的一部分。分析師預計,在當前邊境調節稅的設想下,企業需要為進口品額外支付20%的企業稅率,而出口產品將有12%的稅收減免;研究測算顯示,這就等同於美元貶值15%。如果其他保持不變,美國貿易赤字將下滑2%,相當於4000億美元,也即美國貿易赤字將被完全消除。然而在WTO框架中,邊境稅調節屬於進口歧視。

對此,Mike Froman表示:“美國和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不同,沒有VAT(增值稅),這樣進口的時候就存在邊境稅的調節,邊境稅的調節跟VAT的性質差不多,當然美國還沒有做出最終的設計。”

朱民則提出了鮮明的反對意見。他稱:“邊境調節稅並不是用來代替VAT的。邊境稅實際上對於自由貿易而言是不利的,更可能對其他國家造成不良影響,因為美國如果有了邊境稅,我相信其他國家也會迅速做出一些反應,因此我認為這是全球化的的一個很大的風險,而且這不利於美國自身利益。” 他認為,邊境調節稅不應出現在政策的選擇之列。

對此,周小川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這是個很技術的問題,美國不能因為沒有增值稅就考慮征收邊境調節稅。因為美國有銷售稅,出口產品不納銷售稅,但進口產品在最終銷售時會征收銷售稅。邊境調節稅是對公司稅的一種調整,而公司稅主要針對公司利潤征稅,不同於增值稅或銷售稅等間接稅。這種以直接稅的方式征收間接稅的提法是很有爭議的。

在全球化面臨挑戰的時刻,全球範圍內的政策協調變得尤為重要,周小川表示,期待能在7月G20領導人漢堡峰會上就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形成更加清晰的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49

統計局首談“三新”經濟五大特征:互聯網上升為核心基礎設施

為了科學揭示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新特征、新變化、新規律,全面、準確、及時地反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下簡稱“三新”)在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方面的進展和成效,測度新動能,反映新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發展新常態,國家統計局順應形勢,主動作為,積極探索“三新”統計改革。“三新”經濟有何特征?如何界定“三新”統計的標準?“三新”統計進展如何?難點何在,面臨哪些新挑戰?如何進一步完善?本報記者就上述問題對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最近一年來,國家統計局全力推進“三新”統計,開展“三新”統計的背景是什麽?

鮮祖德: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引導經濟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是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三期疊加”環境下,我國經濟依然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新動能不斷增強,有力支撐起我國經濟發展新天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新”統計工作,中央領導同誌多次就健全“三新”統計,更好服務宏觀決策和經濟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國家統計局把全力推進“三新”統計,加快建立健全“三新”統計調查體系,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測度新動能、反映新發展,更好地服務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統計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

開展“三新”統計也是順應發展趨勢、回應社會關切的迫切需要。隨著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蓬勃興起,新技術進步及其帶來的產業、模式升級,創新不斷展現出旺盛的活力,新動能日益壯大。在宏觀決策、經濟管理、謀劃發展、制定規劃和相關產業政策等工作中,迫切需要“三新”統計數據。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開發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實現轉型升級等過程中,也離不開“三新”數據的支持。統計部門有責任、有義務積極回應各方關切,及時生產和發布翔實的“三新”統計數據,提供更新、更快、更細的統計服務,更好地滿足各方面對統計信息的需求。

開展“三新”統計還是推進統計改革創新的關鍵舉措。長期以來,統計部門不斷改革創新,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統計調查體系,為國家宏觀調控和管理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同時,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動態性、複雜性對傳統統計調查帶來的挑戰,最突出的就是“三新”統計面臨“進不來”“抓不住”“分不開”等問題,“三新”統計還存在“短板”。因此,加強和改進“三新”統計工作,全面真實揭示“三新”基本情況和發展變化,是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選擇。同時,由於“三新”發展與現代信息技術密切相關,“三新”統計調查體系的建設,也將倒逼我們加大對行政記錄、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力度,推動數據采集、處理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統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快實現統計現代化。

記者:“三新”經濟有什麽新特征?國家統計局如何界定“三新”統計的標準?

鮮祖德:現階段,“三新”經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互聯網成為核心基礎設施。互聯網已由最初的一種改善溝通的工具變成支撐整個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與水、電、公路一樣,成為行業發展和生活必備的核心基礎設施。

二是數據成為一種新的資源。大數據是人類自身產生的一種新資源,與支撐傳統經濟發展的土地、石油、煤、水等自然資源不同,這種人造資源越用越多、越用越便宜、越用越有價值。以知識、創新、ICT、IT、DT、人工智能為主要特征的“三新”更多是依靠這種新資源。以大數據開發為基礎的一大批產業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

三是跨界融合混營是大勢所趨。跨界融合突破了產業界限,混合經營將成為一種新常態。知識、信息、數據等無形資產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跨界創新融合越來越廣泛,產業界限變得更加模糊。

四是分享無處不在。分享經濟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實現經濟剩余資源的供需匹配,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分享經濟借助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專門從事分享的企業開始出現,且規模迅速擴大,從住宿(如AirBnB)到交通運輸(如滴滴打車),涵蓋多個領域,成為以協同消費、協作經濟、點對點經濟為特征的一種全新商業模式。

五是促進動能轉換。“三新”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傳統動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對經濟的拉動力減弱,需要新動能來適應產業革命的發展趨勢。“三新”發展往往伴隨著一系列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制度條件可以更好地帶動科技知識的創新,為新動能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關於“三新”的確切內涵,目前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演進中的概念。因此,“三新”的對象和範圍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研究制定印發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試行)》,該分類將國民經濟行業中具有“三新”模式特征的類別整合梳理,分層編碼,形成體現“三新”特征的統計分類標準。分類采用線分類法和分層次編碼方法,將“三新”有關活動劃分為大類、中類和小類三層。分類包括了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制造業、新型能源活動、節能環保活動、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新技術與雙創服務活動、現代生產性服務活動、新型生活性服務活動、現代綜合管理活動等方面的內容。

“三新”分類較為科學地界定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的範圍、對象和內容,為開展統計調查,進行數據采集、加工匯總、分類整理、研究分析奠定了分類標準基礎。

記者:圍繞“三新”統計,國家統計局已經開展了哪些工作?目前進展如何?

鮮祖德:國家統計局主要從6個方面紮實推進相關工作。

一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國家統計局一方面積極組織調研,了解各地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動能培育情況;另一方面組織專門力量,系統學習和研究國際上新動能新興產業統計的最新理論和方法。在深入了解當前“三新”發展態勢、基本特征、統計現狀和面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研究提出進一步加強改進“三新”統計工作的對策建議和統計上跟進監測“三新”經濟的思路措施,形成系列報告。

二是精心組織試點。國家統計局與北京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研究建立健全“三新”統計監測體系等問題。組織上海、浙江、貴州、重慶、四川和深圳等省(市)開展以“三新”統計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創新試點。各地先行先試,為國家建立健全“三新”統計指標體系和標準,改進完善“三新”統計調查和核算方法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是組織實施“三新”專項統計。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2016年4月,國家統計局印發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專項統計報表制度》。該統計調查制度從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產品、新服務、高技術產業及新技術、科技企業孵化器、四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城市商業綜合體和開發園區11個重點領域,全面反映“三新”企業規模、效益、結構狀況。該制度下發後,各級統計機構積極行動,按照《統計法》和“三新”專項統計報表制度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創新調查方法,精心采集基礎數據,保障了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和質量。

四是研究建立“三新”統計分類標準。國家統計局搜集整理了2000多個“三新”發展的案例,經專家評審,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印發試行。

五是探索開展“三新”增加值核算。國家統計局制定了“三新”經濟增加值核算辦法,並嘗試進行初步測算。

六是研究建立經濟發展新動能統計指標體系。按照可測算、可操作的要求,從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的基礎、潛力、動力、進展和成效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統計指標體系,包括知識能力、經濟活力、創新驅動、數字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成效6個方面42個指標。同時,為全面量化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的成效,綜合反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動態監測評價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態勢和進展情況,初步研究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的測算方法。

記者:國家統計局如何進一步完善“三新”統計,推進統計制度方法創新?

鮮祖德: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要求,充分把握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難得機遇,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以建立健全“三新”統計制度為契機和突破口,不斷推進統計制度方法創新,補齊“短板”,加快建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代統計調查體系,當前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統計制度方法。在已開展的“三新”統計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統計標準、充實調查內容、創新調查方法,完善“三新”統計調查和監測制度。深入研究如何在完善法人單位統計基礎上加強產業活動單位統計。尤其是要牽住互聯網經濟這個“牛鼻子”,建立健全互聯網平臺統計調查制度,通過收集和加工互聯網上的有關信息,準確快速反映“三新”的發展。

二是積極探索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三新”統計中的應用,創新工作方式,擴大數據來源,改革統計生產流程,適應新情況新變化。

三是進一步從理論與實踐上探索研究解決新動能測量這一世界性新課題,重點是研究加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測度的標準體系建設。包括研究加強數據標準建設,尤其是元數據標準建設;研究加強統計分類標準建設,結合國際“三新”發展前沿理念和“中國制造2025”規劃,以及“互聯網+”帶來的新變化,從統計分類標準角度對經濟發展新動能作出明確界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56

首談港獨 張德江:本土為名 分裂為實促勿縱容違法 議員斥向司法機構施壓

1 : GS(14)@2016-05-21 13:36:05

■張德江(右)昨晚出席歡迎晚宴時稱,梁振英班子施政漸見成效。何柏佳攝



【本報訊】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昨晚出席歡迎晚宴,他致辭時主動談及近年興起的本土及港獨思潮,認為本土思想沒有問題,但嚴厲批評有少數人打出港獨旗幟,「以本土之名,行分離之實」,又要港府及司法機構切實履行職責及執法,不能姑息縱容違法行為,社會對衝擊法治的行為亦要嚴厲譴責。有立會議員指張德江要求不能姑息衝擊法治行為,會令人聯想到中央不滿法庭輕判抗爭人士,要向法院施壓。記者:陳雪玲 林俊謙


特區政府昨晚於會展宴請張德江,廣邀香港政商界人士,出席晚宴包括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隨團來港北京官員、各司局級官員及各界代表,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等亦應邀到場。張德江在晚宴致辭中,談及是代表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向港人問好,對香港近年廣受關注議題,包括社會撕裂、本土、一國兩制以至法治等問題,其中對一國兩制及社會撕裂,張發言比較溫和,指香港回歸19年,難免出現新的情況及矛盾,有人表示憂心是完全可以理解,中央願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


馬道立

李卓人:中央不滿法庭輕判

對於在李波事件後,外界關注中央改變對一國兩制承諾,甚至將香港大陸化,張重申一國兩制是基本國策,是戰略決策而非權宜之計,「那些所謂中央要把香港內地化、甚或變一國兩制為一國一制的說法,完全沒有根據」,重申中央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有些關於香港內地化、變成一國一制的說法是沒有根據,「香港社會完全可以放心」。至於近年香港出現本土以至港獨思潮,張德江公開定調,認為本土、鄉土情懷,人皆有之,又以自己是東北人,也有對東北情懷,但香港有極少數人排斥一國,抗拒中央,「打出港獨旗幟,這不是本土問題,而是以本土之名,行分離之實」。張德江又指法治是香港核心價值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要求堅持法治,又提及沒有違法者可以用任何藉口逃避法律制裁,促政府及司法機關切實執法,不能姑息,「這個基石動搖了、底線退讓了,如何保持香港繁榮穩定?」今年年初一旺角騷亂後,就曾有左派人士批評法官輕判一些激進抗爭人士。工黨李卓人認為,張德江指明要政府同執行機關嚴明執法,絕不能姑息縱容違法行為,明顯是中央不滿法庭放過、輕判一些因為爭取民主而違法的行為,李指,張或想將內地那一套法庭按當權者意願來判罰的意願引入香港。



譚允芝:反映部份港人情緒

不過大律師公會主席譚允芝不認為張的言論是向法院施壓,認為他針對法治的言論是點到即止,反映部份港人意見和情緒,例如應該受罰的人卻予以釋放。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亦認為張德江並非施壓,談及法治的部份「好持平」,對香港有很大鼓勵。梁家傑認為張德江的言論反映未能勇敢面對問題,認為中央要分析為何會出現港獨及勇武抗爭,更引述張在酒會上談及香港出現公投、自決等討論,認為只是「世界潮流」,梁家傑直言梁振英對港獨出現是「應記一功」。



張德江評香港五大問題

談梁振英:‧梁振英領導的特區政府,正着力推動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所採取的政策措施正發揮作用,並逐步取得成效。談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是基本國策,是戰略決策而非權宜之計,不會改變。‧那些所謂中央要把香港內地化、甚或變為一國一制的說法,完全沒根據。談社會撕裂:‧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問題,社會有不同聲音,這很正常。‧在尊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原則下,願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談本土:‧鄉土情懷,人皆有之。‧有極少數人排斥一國,抗拒中央,打出港獨旗幟,這不是本土問題,而是以本土之名,行分離之實。談法治:‧法治是香港核心價值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可凌駕法律之上,也沒有違法者可憑藉任何理由逃避法律制裁。‧希望政府和司法機關切實履行維護法治的神聖職責,嚴明執法,公正司法,絕不能姑息、縱容違法行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9/196182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612

陷入低潮苦中作樂南果步首談渡邊謙出軌

1 : GS(14)@2017-07-07 02:42:32

日本男星渡邊謙月前被爆背第二任太太南果步,與只得36歲的圈外小三發展婚外情,昨日南果步在澀谷宣傳新劇《定年女子》,首度開腔談丈夫偷食,坦言丈夫出軌令她身心疲累,諷刺地她在劇中的角色也因丈夫偷食離婚,要獨力照顧女兒。屬圈中模範夫婦的渡邊謙與南果步,去年相繼宣佈患上癌症,互相扶持對抗癌魔,不過今年3月,57歲的渡邊謙卻被爆在美國密會情婦,遭公開了多張親密照。渡邊謙被指對小三感情認真,令南果步大受打擊,夫婦關係難以修補,渡邊謙亦已搬離兩人居住的豪宅。



■本屬模範夫婦的渡邊謙與南果步,現時已分居。

■渡邊謙月前被爆有個年輕小三。

■正為東出昌大陀B的渡邊杏,與父再度關係決裂。

「身心疲累的時期」

昨日記招上,南果步似乎已平復心情,不時展現笑容,她大讚劇本有趣,發言時亦語帶雙關流露對丈夫偷食的心情:「於這個身心疲累的時期,接到這個劇本,像天上帶來的緣份。年輕時候情緒低落,需要用很多時間撫平傷口,但人到50來歲就會變得堅強,低潮亦視為自己人生其中的一頁。」渡邊謙爆出偷食醜聞令其好男人形象盡漽,他日前落實有份參演2018年度大河劇《西鄉殿》,亦惹來外界猛烈批評。至於渡邊謙女兒渡邊杏,去年誕下孖女後,現再懷有身孕,她與丈夫東出昌大花費1,400萬港元購入豪宅準備組織五人家庭。不過今次杏懷孕撞正父親鬧出不倫醜聞,據指當年渡邊謙與首任太太即杏母親離婚後,父女關係一度欠佳,直至近年父女關係才算破冰,事件亦令杏近來已甚少與父親聯絡。撰文:程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705/200787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