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首認熱錢湧港股
1 :
GS(14)@2014-08-13 16:45:46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813/news/ec_eca1.htm

【明報專訊】港元匯價自7月起持續走強,金管局在個多月內24度出手,合共向市場注入753.59億元。一直堅持熱錢流入是因為企業派息及併購的金管局,昨日首次承認部分熱錢或流入股市,滬港通是其中一個因素,亦與國際投資者看好新興市場有關,而近日盛傳有關的俄羅斯資金,相信只佔很小部分。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昨日指出,近日熱錢湧入可分兩個階段。首階段為7月初至月中,估計當時熱錢流入與實體經濟活動有關,例如企業派息及兩宗大型併購。第二階段則是7月下旬至8月初,他相信此階段的熱錢流入,部分與股市有關。「投資者對港股產生興趣,可以是因為滬港通,亦有可能是內地經濟基調好轉,促使基金經理改變資產配置。」
大戶重新部署 看好新興市場
港元匯價自7月1日起貼近7.75強方兌換保證,金管局當日注資162億元,掀起睽違近兩年的注資潮,直至上周五建行(0939)派發相當於相當於721億元人民幣的H股股息後,港匯始回落,現時徘徊在7.751附近水平。
至於近日有報道指,俄羅斯資金湧入本港造成熱錢。陳德霖指出,金管局沒有跟縱資金的來源,但相信即使有,金額亦不大,因為翻查資料,報道提及的俄羅斯企業並沒持有大額現金。
陳德霖強調,雖然現時市較平靜,但會密初留意美國退市帶來的風險。財政司長曾俊華日前指出本港可能面對完美風暴,陳德霖昨日指,完美風暴的最大影響因素是美國利息正常化的軌跡。「如果美國在停止買債後急促加息,利率與香港出現較大差距,便會引發利息套戥的交易,導致大量資金從港元流向美元。港元一旦回落,貸款及按揭息率定必上升。」
港銀內地貸款 43%非港銀承擔
對於市場關注的內地貸款情,陳德霖指出,截至今年3月,內地相關貸款總額雖然達到2.87萬億元,但當中43%貸款來源自外資行或中資行在香港的分行,它們的信貸風險是由母行承擔,意味只有57%的風險是由本地銀行承擔。不過,金管局最近仍推出兩項措施加強防範其風險。首先要求即使是母行轉介的客戶,香港分行亦要自行做信貸評估,不能單靠母行的分析。另外,香港分行一向沒有存款基礎,多靠母行的短期貸款以支持它們對客戶的長期貸款,因此會出現年期錯配,故當局要求香港分行尋找較長期及穩定的資金來源。
明報記者 廖毅然
2 :
GS(14)@2014-08-13 16:48:15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813/news/ec_eca2.htm
稱佔中未改變外資看法
2014年8月13日
【明報專訊】近日財金官員輪流唱淡香港經濟,財政司長曾俊華日前更指出,經濟風險加上本地政局不穩下,可能在港引發一場「完美金融風暴」。不過,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昨日卻提到,未有象顯示佔領中環行動改變外國基金經理對港股的看法,認為行動未有影響投資者對中港投資市場的興趣。
金管局滿意演習結果
陳德霖強調,雖然目前未有影響投資者觀感,但不希望看到香港金融體系受到衝擊,作為監管機構,金管局已做好準備應對佔中,早在6月已與多家銀行進行演習,演習結果令人滿意,各方溝通順暢。陳德霖指出,有信心確保銀行在受到衝擊時,核心功能亦不受影響。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則在另一場合指出,政府關注目前的政治形勢會否令市場產生炒作空間。他又表示,環球沒有一個較大經濟體表現理想,各國經濟增長都較預期差,新加坡早前已下調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美國聯儲局官員日前亦稱對經濟復蘇進度感失望。至於香港,下半年出口難言樂觀,租金、人工等成本又持續上升,各項數據都不太好,他預料香港經濟難維持以往的增長。
陳家強又稱,美國只會在經濟向好時才加息,然而香港經濟正處於向下周期,因此明年美國一旦加息,會對本港經濟構成一定壓力。
3 :
GS(14)@2014-08-13 16:48:38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813/news/ec_eca3.htm
陳家強:港股估值未算過高
2014年8月13日
【明報專訊】港股7月起憑藉滬港通節節上升,似乎有違政府避免在「通車」前勁炒的原意,不過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昨日說,自4月公布消息以來,港股上月才有反應,認為港股相對環球其他股市,估值未算過高。
滬港通非升市唯一動力
資料顯示,恒指由7月至昨日累升1499點或6.5%;陳家強認同,7月多番流入香港的資金,當中有部分進入股市。
他續稱,政府一直在評估滬港通對股市的影響,從成交看港股未有過熱,市場對滬港通反應正面,但並非上月恒指上升唯一動力。
此外,港股及A股上半年相對被看淡,現時全球基金經理重新配置部分資金在中港股市亦屬正常。
上海交易所代表近日與陳家強會面,他未有披露雙方見面詳情,僅稱滬港通正式開通日子仍未有定案。本港證券界代表亦在昨日與上交所及港交所(0388)代表見面,有份與會的香港證券學會會長李細燕稱,上交所透露會於滬港通推出前釐清部分細節,包括稅項及交易規則等。陳家強則表示,會在滬港通開車前,盡量在稅項方面有清晰方案。
另外,他亦留意到2700億元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配額接近用罄,政府將跟進。被問到滬港通的出現是否會影響RQFII業務發展,陳家強認為兩套系統客路不同,可以並存。
郭思治:恒指欠上衝動力
另外,港股昨日先跌後回升。雖然早盤曾回落近百點,並於10天線(約24,590點)好淡角力,但收市前見支持並由跌轉升,最後靠穩升43點至24,689點的接近全日高位水平,連續兩日做好,10天線企穩,不過成交金額只有664.2億元,沽空率為11.2%。耀才證券市務總監郭思治指出,成交仍淡靜,技術上仍欠缺一股欲往上再衝的動力,後市未有明確方向前,任何做好或做淡的決定均不宜過勇。盈富基金(2800)昨天成交達32億元,冠絕港股,沽空金額亦高達14.7億元。
人行首認兩月注7700億短錢
1 :
GS(14)@2014-11-07 17:15:5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107/news/eb_eba1.htm
【明報專訊】「空穴來風,未必無因」10月份盛傳內地人民銀行,設立中期借貸便利(MLF),昨日人行在第3季貨幣政策報告內,首次證實相關措施。在9月及10月向不同級別的銀行,「泵水」7695億元(人民幣‧下同),有分析員認為此舉可助提高市場流動性,但能否有助實體經濟則要視乎銀行有否將資金貸出。
上月底內地曾流傳一份中金固定投資部門的假報告,令中港股市一度亢奮,雖然其後中金否認曾發表有關報告,然而人行昨日的報告則明確表示,9月份開始設立MLF,目的是為了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並鼓勵銀行貸款給三農、小微企業等。今次MLF放貸期限為3個月,而利率則為3.5厘,9月及10月分別貸出5000億元及2695億元。至於,向來為市場提高流動性的常備借貸便利(SLF),則未有在第3季開展,而SLF餘額仍維持為零。
放貸期3個月 利率3.5厘
巴克萊中國銀行業研究主管顏湄之指出,人行向市場投放MLF已非新聞,但10月的2695億元則是新鮮出爐,此前市場估計介乎2000億到3000億元之間。她又表示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準)是屬長期措施,假如降低0.5%,約釋放6000億元,效果與短期措施MLF相近。不過,由於降準不涉償還及利率問題,「故此,人行採用MLF手段,意味放棄長期措施,而選擇短期內提高流動性,相信短期內不會降準。」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則認為,人行所設的MLF,兩個月的額度接近1個月的新增貸款,措施形同降準。「內地資金錯配問題很嚴重,故今次要看銀行獲這筆資金後,是否借給農民及小微企業,否則難助經濟增長。」他指出,過去1年所放出的貸款,主要在貨幣市場內炒賣,未能投入到實體經濟內,而措施對銀行則屬中性,因有SLF及MLF補充流動性。
9月份新增貸款8572億
不過,根據人行報告顯示,9月份新增貸款為8572億元,按月增加22%或1547億元。然而,額度按年只增加8.9%或702億元,今年相較去年同期未見明顯增長(見圖)。至於,第3季社會融資規模為2.31萬億元,按年減少1.51萬億元,而首3季則為12.84萬億元,減少1.12萬億元。首3季下跌主因調整經濟結構及加強監管,令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及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較去年同期減少1.78萬億元。
明報記者 岑豪、顧冷冰
2 :
GS(14)@2014-11-07 17:16:16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107/news/eb_eba2.htm
【明報專訊】內地上月盛傳人行開設MLF,取代以傳統SLF繼續向市場注資,惟人行直至昨日才首次確認。
有分析員指,人行棄SLF取MLF,主要由於後者貸款期較長,更有利推動銀行加大放貸力度,在刺激經濟效果上較為理想。
與SLF為銀行放貸票據
所謂SLF(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即「常備借貸便利」,與人行今次採用的「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同同樣屬於央行向銀行體系放貸的一種票據,兩者最大分別在於貸款期不同,SLF貸款期一般介乎1至3個月,而MLF則至少為3個月,而且可循環續期,其中人行過去兩個月發行的MLF,貸款期即為3個月。
內銀放貸傾向審慎
有外資行分析員指,人行棄SLF取MLF,最主要原因是貸款期較為合理,因現時內銀放貸傾向審慎,人行需考慮以短期票據形式「放水」,銀行體系未必願意將資金貸出,因此採用MLF「放水」,力度會較SLF更大,同時亦需考慮以過長貸款期貸出資金,並不符合銀行近年控制壞帳方針。
匯控首認考慮遷冊撤英
1 :
GS(14)@2015-04-21 12:39:0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421/news/eb_eba1.htm
【明報專訊】英國近年不斷加徵銀行稅,令匯控(0005)及渣打(2888)的負擔日重,因此兩大銀行把總部撤離英國的傳聞甚囂塵上。外電昨日再報道,匯控有可能遷冊回港,渣打則可能遷至新加坡。匯控主席范智廉則在香港的股東會上首度作回應,暗示有可能把總部搬離倫敦,但要待監管改革明確下來才會考慮。
上月英國再提高銀行稅三分之一,是2010年首次增稅以來第8次調高稅率,匯控去年單是銀行稅便支付了7.5億英鎊(約87億港元)。路透社昨日報道,由於稅務繁重,不少投資者要求匯控遷出英國以減低成本,由於投資者及賣方分析員都有相關要求,匯控高層早在數年前已開始討論此問題,如果落實,最有機會是重返香港。
最有機會重返香港
昨日匯控在股東會上,有小股東亦向管理層要求遷冊回港。范智廉表示,現時英國監管當局正在進行改革,另一方面英國國會在下月進行大選,未來監管制度仍然存在變數。他稱,待監管的最終架構及改革的框架明確下來,集團會考慮哪裏是總部的最佳地點。
除了遷冊問題,股東最關注的是管理層的去留。有小股東直言,匯控連年積弱,股價跑輸同業,近日又爆出瑞士私人銀行分部協助客戶逃稅的醜聞,但管理層仍然領取花紅,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理應引咎辭職。范智廉沒有正面回應,只表示自己於集團以及董事會已經工作20年,會繼續努力簡化集團架構及更妥善管理業務。
對於集團未來的目標,行政總裁歐智華重申,第一是保持業務增長及派息持續增長,第二要致力令內部監控系統更符合監管機構的要求。第三,過去5年集團一直在重組架構,未來亦會繼續簡化集團架構,肯定會進一步出售更多業務。
歐智華認持續增派息有壓力
歐智華又表示,英國銀行稅確實令持續增加派息的目標有壓力,把英國的商業銀行分隔出來,再在伯明翰設立「隔離業務」的總部,成本可能高達20億英鎊(約231億港元)。
但他稱,會致力達到股東權益回報率(ROE)大於10%的目標,業務仍然有擴展的機會,例如亞洲地區對高息企業債的需求旺盛,內地零售銀行業務亦有增長空間。
明報記者 廖毅然
2 :
GS(14)@2015-04-21 12:39:5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421/news/eb_eba2.htm
股價跑輸 股東怨氣重
2015年4月21日
【明報專訊】今年以來港股升勢冠絕全球主要市場,但作為恒指比重最大的成分股,匯控(0005)今年至今的股價卻累跌近5%,令昨日有數百人出席的股東會怨氣甚重。
有股東投訴,匯控作為母公司,股價卻跑輸子公司恒生銀行(0011),要求管理層解釋。行政總裁歐智華則表示,恒生有良好的管理團隊,與內地有很好的聯繫,但它只是一家本地銀行,不應拿它與匯控作比較。相反,匯控的股價相對渣打(2888)及花旗等國際銀行,都是跑贏的。
早前匯控爆出醜聞,瑞士的私人銀行分部被指協助客戶逃稅,主席范智廉昨日再度表示歉意,並承諾會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聲譽。有小股東則笑說,明白集團的苦,因為該業務違規時,集團還未將之收購,但小股東亦指出,集團在收購前應深入了解對方的業務,「正如娶老婆前,都要先知道對方是否處子之身。」如此比喻,讓一向嚴肅的范智廉和歐智華都忍俊不禁。
質疑買瑞士私銀「無驗處」
股東會進入尾聲,有小股東質問為何集團不向股東送贈紀念鈔,自己全家總動員出動,亦無功而還。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則表示,讓公眾認購是最公開的方法,結果是電腦抽籤的,絕對公平公正。
彭博首認考慮參選
1 :
GS(14)@2016-02-10 14:17:27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戰如火如荼,紐約前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圖)接受訪問時,首次公開承認考慮以獨立身份加入戰團選總統。英國《金融時報》前日刊出73歲彭博的專訪。他批評兩黨總統參選人辯論「極度乏味」,是對選民的「侮辱」。被問到會否參選,他坦言「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他正關注各參選人的言論立場及初選階段的投票結果,將在3月初之前最後決定是否參選。彭博是億萬富豪,曾是民主黨人,之後改投共和黨於2001年當選紐約市長,帶領紐約市走過911襲擊陰霾,2009年以獨立人士身份第二度連任。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0/19485520
美首認 還錢與伊朗放人質有關國務院:31億欠款是籌碼共和黨:根本是贖金
1 :
GS(14)@2016-08-20 11:39:42■今年初《華盛頓郵報》記者芮塞恩(中)等美國人質獲釋,華府承認與支付伊朗4億美元有關。路透社
不認不認還須認,美國之前矢口否認伊朗今年釋放美國人質,跟華府同日向德黑蘭提供4億美元(31.2億港元)現金有關,但國務院前日終於改口,首次承認兩者有關,但強調筆錢是欠款不是贖金,是雙方談判放人的關鍵時,美方「手上最有力」的籌碼。共和黨直斥那根本就是贖金,批評奧巴馬政府此舉只會壯大伊朗的膽子,令美國人更加危險。
■美國當時要確認人質抵達瑞士日內瓦後,才讓伊朗軍機帶錢離開。
今年1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根據伊朗核問題協議,德黑蘭釋放3名美國人質,華府則同意分期賠償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美國拒絕履行售武合約、欠伊朗的交易額加利息共17億美元(132.6億港元)。華府指今次涉事的4億美元正是首期。伊朗革命衞隊早就指這筆錢是贖金,但白宮一直堅持兩件事是分開談判多年的成果。直至本月4日,奧巴馬仍嘴硬:「我們不會付贖金,過去不會,將來也不會。」
扣住載現鈔軍機等放人
可是《華爾街日報》詳細披露,原來在1月17日前,美國扣住了瑞士日內瓦一架伊朗軍機,上面載着美方提供、總值4億美元的瑞士法郎和歐元等多國現鈔,直至確認美國人質離開伊朗後才放行。國務院發言人柯比前日回應報道時小心翼翼,避免用上贖金的字眼,但就承認當時扣住筆錢,「是擔心伊朗可能在放人上反口」,強調美方只是「把握時機,幾乎同時解決了多個問題」。奧巴馬政府玩語言偽術,共和黨當然不收貨,該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炮轟奧巴馬瞪大眼講大話,「他一直否認筆錢是用來交換囚犯,事實卻是如此;他說過我們不會付贖金,但他付了。」參議員薩瑟批評華府混淆視聽,他說:「叫起來像鴨的,始終還是一隻鴨;支付現金讓人質獲釋,不是贖金是啥啊?事實擺在眼前,美國總統欠國民一個交代。」參議員科頓批評白宮「打破長久以來不付贖金的政策,無異是在美國人頭上標明了銀碼,慫恿伊朗繼續非法扣押美國人」。外界也質疑伊朗獲得4億美元後,或會用來支持真主黨、哈馬斯和巴勒斯坦聖戰組織等好戰分子,共和黨打算下月在國會召開聽證會。
卡特624億換人質遭愚弄
多年來,美伊兩國的恩恩怨怨錯節盤根,嚴格來說奧巴馬並非第一位美國總統用錢去換取人質獲釋。當年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後,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高美尼曾用人質要脅美國,要求交還巴列維王室在美國被凍結的巨額資產,1981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決意在卸任前爭取人質回國,於是退還了近80億美元(624億港元)給德黑蘭,據悉當時動用了5個國家的14間銀行同時轉賬。不過,卡特之後卻慘遭伊朗愚弄,德黑蘭一直拖延到美國新總統列根宣誓就職後才放人,也許今次奧巴馬是吸取了卡特的教訓,才堅持不放人不給錢。美聯社/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20/19743515
發推文轟政治迫害 暗示不滿副司法部長特朗普首認:因炒科米受查
1 :
GS(14)@2017-06-18 11:17:55美國總統特朗普(圖)首次承認,因為開除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James Comey)一事而遭到調查,在沒點名批評下,顯出對司法部副部長羅森斯坦(Rod Rosenstein)相當不滿。民主黨資深參議員指特朗普顯然自以為凌駕法律,「日益關注」羅森斯坦及特別檢查官米勒(Robert Mueller)會步科米後塵。
特朗普對於有關他團隊「通俄門」風波越鬧越大,不時在Twitter發炮,前日清早更火氣十足:「我因炒了FBI局長而受查,查我的人正是叫我炒人者!政治迫害。」語氣顯得對羅森斯坦極不滿。
■特朗普前天指「我因炒了FBI局長而受查,查我的人正是叫我炒人者!政治迫害。」
看通俄門報道大吼大叫
羅森斯坦是因上司塞申斯避嫌跟通俄門調查劃清界線,而接手負責該案,但他的角色亦越趨複雜。科米上月被炒後,白宮試圖將事件合理化,披露特朗普是根據羅森斯坦批評科米的備忘錄而作出決定;惟特朗普後來暗示早有此打算,更披露原因跟不滿調查通俄門的科米、拒絕放過「短命」國安顧問弗林有關。特朗普今次推文被視為確認自己受查,但他的法律團隊否認,指有關推文是回應日前傳媒的報道──上周有報章披露,羅森斯坦委任的特別檢察官米勒正調查特朗普炒科米之舉是否構成妨礙司法公正。而在特朗普推文前,羅森斯坦發出罕見聲明,警惕公眾勿盡信消息來源不明的報道,強調「司法部一向不確認或否定這類消息」。多名總統顧問和親信都說,特朗普對於通俄門調查越來越憤怒,甚至看到報道有關消息時會向電視機大吼大叫;他們指特朗普深信自己遭到陰謀迫害,敵人的目的是削弱他的認受性甚至把他攆下台;他亦認為羅森斯坦和米勒都對他存有偏見。他前日亦推文說:「經過7個月調查和多個聽證會,都無法證明我『串通俄羅斯』。」
議員斥自以為凌駕法律
參院司法委員會資深民主黨議員范斯坦指,特朗普言論反映他自認為「不受法律約束,不同意這點的人就會被炒」。在通俄調查範圍日益擴大下,羅森斯坦或可拋開燙手山芋。美國廣播公司引述消息指他近日私下對司法部三把手、助理部長布蘭德(Rachel Brand)表示,若他因科米事件而要作供,就可能要避嫌,退出處理通俄門調查;屆時就要由上月始上任的布蘭德接手。特朗普前日亦不忘罵眼中釘。「造假的傳媒最恨我用社交網這強大工具,因為我可繞過(傳媒)接觸逾1億人。」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8/20059885
海航首認流動性問題 有信心解決
1 :
GS(14)@2018-01-22 04:53:48【明報專訊】海航曾多次高調澄清無流動資金困難,但據《路透》報道,海航董事局主席陳峰在海口總部受訪時首度承認,海航存在流動性問題,因集團大量併購,又指挑戰愈發嚴峻,期望海航一下子「完全掌控形勢」是不切實際,整合其收購的業務「需要時間」及「正在一步一步來」。
陳峰稱,「中國向海外進軍,外匯政策的變化、外國政府對中國的懷疑,令一些人不安」均為海航帶來挑戰。而中國經濟由快速增長轉向溫和增長亦對海航獲取新融資構成衝擊,但仍樂觀認為能夠解決現金短缺問題,今年繼續獲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支持。
陳峰:受美加息及中國去槓桿影響
陳峰解釋,海航的流動性問題是受到美國聯儲局加息及中國去槓桿影響,導致很多中國企業在年底面臨流動性短缺,但他表示自己無參與任何交易決策,對於融資計劃不予置評。
海航高層罕有承認集團面臨融資困難,而近來已有內地銀行公開表達對海航逾期未償還債務的擔憂,包括一些飛機租賃款項等,而集團在香港4幅啟德地皮所承做的過橋貸款,部分亦延期還貸。
面對多方質疑,海航首席執行官譚向東在去年11月表示,集團正洽售一些地產和其他資產,以改善流動性並遵守國家政策。陳峰亦表示,海航經過數年的「超常發展」後,目前專注於業務整合,在國內外資源之間創造協同效應,及改進管理,又稱業務規模變得非常龐大,需要提高效率。
傳向員工售投資產品
然而,負面消息仍撲面而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流動性緊張下,海航已向旗下員工埋手,推介新投資產品,承諾最低年化收益率為9.5%,收益率可高達39%,新產品融資規模達3億元(人民幣·下同),產品收益率將以海航旗下CWT(0521,前稱海航實業)的股票價值為基礎,產品起投金額為10萬元,在6、12或18個月後可贖回。
報道指出,海航過去亦曾藉其他投資方案向員工籌資,當中「聚寶匯」曾傳出旗下投資產品兌付被延遲的情况,惟聚寶匯董事長夏驁毖其後否認傳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597&issue=2018011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