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浪微博在帝都北京舉辦了V影響力峰會,並邀請了微博最具影響力的大V齊聚首都,讓躲在平臺後面的人氣博主首次露出真容。其中包括@回憶專用小馬甲、@同道大叔、@我的前任是極品等人。
@我的前任是極品真人驚爆眼球 “馬建國”蒙面出場粉絲直呼激動
此次V影響力峰會聚集了微博上高人氣的各個大V,其中一直被網友猜測長相身高的@回憶專用小馬甲“馬建國”成了網友們追捧的對象。
“馬建國”成名是因為其所飼養的一只名叫“妞妞”的薩摩耶犬與一只名叫“端午”的蘇格蘭折耳貓。
端午與妞妞
他通過上傳兩只寵物日常生活的照片而吸引到了大量的粉絲。截至目前,其微博帳號的粉絲數量已超2100萬人。
@回憶專用小馬甲
對於此次“馬建國”真人亮相,網友們的反映各有不同:
另外一個引起網友們轟動的是@我的前任是極品,其是通過發布一些有關於前任搞笑的段子而一舉成為微博著名段子手,而她的微博帳號粉絲數量也超1100萬人。
盡管其粉絲人數落後於“馬建國”1000萬人,但這次V影響力峰會卻讓其吸足了眼光,原因無他,僅憑一張照片,她就秒殺了蒙面出鏡的“馬建國”。
@我的前任是極品
看到了她的真人照片,網友們紛紛評論,這真的是“極品”啊。
就連她自己都發微博“自嘲”:我本以為你們關註我是為了看我的段子,沒想到你們竟然全是為了看我的臉,我的心好痛!
當然,除了以上兩位,還有一些知名的微博博主也紛紛露臉,下面小編就帶大夥去看看他們都長什麽樣:
@同道大叔
@谷大白話
微博“頭部作者”收入超2億 粉絲打賞超過4400萬
這些微博大V們不僅收獲的眾多的粉絲,也同樣創造了不少的財富價值。
今年前11個月,微博上垂直領域專業作者已達到230萬,其中月均閱讀量超過10萬的“頭部作者”,在微博獲得收入超過2億。
截至11月,微博垂直領域作者達到230萬。月均閱讀量高於10萬的“頭部作者”有25.3萬,人均每天發布微博11條,每條微博的平均閱讀量達到9800次。
微博還給作者帶來持續的變現能力。今年前11個月“頭部作者”在微博獲得收入超過2億,收入來源也更加豐富,僅粉絲打賞就給作者帶來超過4400萬收入,付費閱讀推出不到半年,200多位作者也獲得2800萬收入。來自微博的廣告分成收入達到1.28億。
(一財網綜合新浪微博、京華時報、百度百科報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內容至上始終都是內容創業者們之所以會進入這個行業的“黃金法則”
本文系作者孟永輝對i黑馬投稿。
一個IP的開發已從單一方向朝著多元思維發展,這既是內容深度運營時代到來的標誌,同樣是頭部內容逐漸突顯作用的開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把控某個領域或某個IP的頭部內容已經成為能否實現內容運營成敗的關鍵。內容至上始終都是內容創業者們之所以會進入這個行業的“黃金法則”。正是由於這個法則的存在,他們才會敢於創業,並力求通過內容創新獲得資本的關註。
羅輯思維、博望誌、大象公會……這些內容創業者的代表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於內容至上這條“黃金法則”的堅定,更讓我們看到了內容在這個快速消費時代依然有著屬於自己生存的土壤。然而,隨著直播、短視頻、VR等內容新表現形式的出現,我們越來越感覺到所謂的“內容至上”已經不能足以支撐整個內容行業的發展,全新的表達方式需要對內容創業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技術、新思維、新模式,內容已不再是那個“內容”
傳統意義上的內容通常停留在以小說、影視劇、遊戲為代表的淺層內容層面,這些內容曾經在傳統互聯網時代創造了很多引爆人們眼球的成績,並在某個領域贏得市場的關註。不可否認,傳統意義上的內容成就了web端內容運營的茁壯成長,並誕生了一系列的內容生產公司的出現,起點的崛起、盛大的興盛、網易的發展都是傳統內容運營時代的產物。
在傳統的內容運營時代,內容創業者們更多地關註的是內容的生產和分發,並通過內容的生產和分發來實現自身的盈利和增長。因此,在傳統的內容運營時代,內容創業者們更多地關註的是內容的多而全,渠道分發的廣而泛。多而全的內容代表了可以獲得不同類型的用戶,廣而泛的渠道分發代表了可以獲得不同類型的變現渠道。抓住了內容和渠道這兩個方面就抓住了傳統內容的命脈,就能簡單生產內容,多渠道實現變現。
隨著內容運營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新技術、新思維、新模式的不斷出現,人們對於內容運營的思考逐漸深入,同時內容創業者的思維也開始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然而,內容至上這條指導創業者的“黃金法則”卻始終都沒有改變。
以微信、微博、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為代表的全新的傳播方式承擔起了傳統內容運營時代渠道分發的任務,人們開始更多地借助這些新媒體獲取內容。內容創業者們開始借助這些新媒體傳播內容,而單單只把自己看做是一個內容生產者。
以直播和VR為代表的新內容傳播方式同樣開始迫使內容創業者們不能簡單依靠以文字為代表的傳統內容方式,必須不斷豐富內容的類型才能滿足不同類型用戶對於內容的需求。
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內容傳播渠道,以新技術為代表的內容展現形式讓當前的內容運營逐漸深入。傳統的淺層內容以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只有不斷豐富內容類型,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當下的內容已完全超脫了傳統內容的概念,獲得極大地豐富和發展,現在的內容已不再是那個“內容”。
頭部內容愈加重要,內容創作者仍是關鍵
盡管內容的傳播方式和內容的展現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對於頭部內容的關註愈加明顯,但是內容創作者始終都是把握整個頭部內容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掌握了內容創作者,就等於掌握了頭部內容的生產,控制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新的內容形式需要更多內容創作者,掌握內容創作者就是掌握頭部內容。以直播、短視頻、VR為代表的新內容形式需要不同類型的內容創作者們來輸出足夠多的內容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內容需求。如何確保有足夠多的人進行這些形式內容的生產,如何確保這些內容生產者的內容質量成為頭部內容時代能否取勝的關鍵。
羅輯思維參與papi醬的投資,以網紅經紀公司為代表的直播內容輸出都是這一現象的重要標誌。然而,無論是直接投資還是間接運作,它們都在說明在頭部內容時代,只有控制了內容生產者,才是掌握了整個行業的關鍵。
內容生產更加精準,頭部內容與大數據聯系愈加緊密。傳統意義上的內容生產多數是一種“閉門造車”的狀態,並不會過多地考慮整個市場的反應。這種內容產出的方式不僅造成了創作者資源的浪費,還讓很多內容“不接地氣”,缺少生長的土壤。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內容運營越來越多地與大數據緊密聯系在一起。內容創業者在生產某個內容之前通常會查看同類型內容的數據情況,內容生產出來之後通常會根據內容的相關數據來判斷內容的市場前景,最後在根據數據情況對內容的整體情況進行總結。傳統的以主觀想象為代表的內容生產,開始逐漸被以大數據為代表的精準的內容生產所取代。這就要求內容創業者們只有不斷用大數據作為主導,不斷調整內容產出,才能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
直播、短視頻、VR等新的內容形式要求內容創作者必須是“多面手”。傳統的內容生產形式主要是以文字內容的生產為主,而且內容創作者只需要關註某個領域的內容生產即可,並不需要涉及過多的領域。隨著內容傳播形式的不斷豐富,內容生產者產出內容的形式同樣開始發生變化。當前的內容生產者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小而專”發展到現在的“大而全”,一個內容生產者不僅要懂得內容生產,還要懂得內容的推廣及運營,用戶的拓展及維護,自身的包裝及傳播,新的內容傳播形式要求內容生產者必須是一個“多面手”。
除此之外,內容生產者“多面手”的角色還應當更多地體現在與新技術、新模式的結合上。只有不斷地將內容創作與新生事物結合起來,內容生產者才能創造出更多類型的內容,這些內容對於新的用戶才有吸引力。
內容創作者在頭部內容時代的重要作用和中心角色註定了其必將成為內容創業成敗的關鍵。只有不斷解決內容創作者在生產內容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只有不斷提升內容創作者的整體素養,只有不斷強化內容創作者與新技術、大數據、新思維的融合,才能保證內容創作者不斷推出新的內容,才能在頭部內容時代繼續複現“內容至上”的黃金法則。
資金、技術、宣發,內容創作者的出路到底在哪?
盡管在內容創業者的頭腦當中,內容始終是他們應對市場多變的武器,同樣是獲得用戶的絕佳方式。但是,不可否認的,內容創作者同樣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內容創作者便不能生產出足夠多的內容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樣無法掌握頭部內容,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那麽,頭部內容時代,內容創作者的痛點和出路到底在哪呢?在我看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資金問題依然的困擾內容創作者的最大問題。
無論是在傳統的內容生產時代還是現代的內容創作時代,錢的問題始終都是困擾創作者群體的最大問題。這個問題的存在讓很多有才華與夢想的創作者失去了一展才華的機會,更讓市場失去了很多獲取優質內容的機會。如何解決創作者的資金問題成為決勝頭部內容時代的關鍵。
傳統概念中,內容創作者與金融機構之間始終無法建立起有效的溝通與鏈接,好的內容必須通過內容公司的中間“橋梁”作用才能獲得金融機構的青睞,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有才華與激情的創作者們往往由於無法找到好的“出口”而導致夢想破滅。這個問題的存在催生了新鼎明、藍海創意雲等資金支持型公司的存在,更導致了一些內容“爆款”的出現。
而在頭部內容時代,內容創作者們面臨的資金難題並沒有減輕多少,相反比傳統時代面臨的資金壓力還要強大。很多好的內容創作者在創意階段便會面臨著同行以及外部市場的雙重壓制,很多好的創意內容在原生階段就被扼殺在了搖籃里。解決頭部內容時代的資金難題主要應當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做好“資金孵化”,讓好內容有成長的機會。很多好的內容通常是在萌芽狀態被忽略的,如果想要不錯過每一個好的內容,就必須為好的內容提供一個適宜的生產環境,做好“資金孵化”,讓這些好的內容獲得一次展示的機會,便於被金融機構認識和發現;第二,做好“資金補給”,既要“扶上馬”,更要“送一程”。對於很多好的內容來講,持續不斷的資金供給等同於給內容創作者不斷輸送“營養”,這樣即使在創意階段無法充分展露頭角的內容在下一個階段依然有機會被人們發展,而對於已經有內容輸出的項目,同樣要持續不斷地給予資金支持,做好“送一程”的工作,真正獲得頭部內容的控制權。
新技術始終都是內容創作者的助推器和“另類創作源”。
隨著頭部內容時代的到來,新技術對於內容創作者的促進作用愈加明顯:新技術不僅能夠為創作者提供新的載體,同樣可以創新出新的內容形式。頭部內容時代,內容創作者只有主動擁抱新技術,才能有機會獲得新用戶,內容創作才能更接地氣。
首先,內容創作者要用新技術革新內容創作形式,不斷創造出新的內容。新技術始終都是內容創作者不斷突破自我,不斷獲得新用戶的機會所在。無論是李安的120幀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是張藝謀宣布開創VR電影創作,這些內容創作者們都在用新技術不斷革新著內容生產的形式,不斷用新的技術顛覆著人們對於傳統內容的認知;其次,新技術必須成為新的內容載體。內容創作者的每一次進步都與載體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借助新技術,內容創作者在新時代找到內容的全新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不僅讓用戶獲得了全新體驗,更讓內容有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某種程度上延長了作品的“生命”。
宣發依然能扼住內容創作者的咽喉。
傳統的內容生產時代,內容通過渠道進行變現讓渠道成為“現金流”的通道,而在頭部內容時代宣發對於內容創作者的作用表現得更加明顯。好的宣發代表著好的內容能夠被更多人所熟知和接受,頭部內容時代宣發渠道的多元化讓宣發承擔的角色更加豐富和多樣。
一方面,宣發在頭部內容時代承擔了更多角色。傳統意義上的宣發通常是指基於傳統媒體宣傳和推廣,主要是將作品更多地展示給用戶,並不會承擔盈利的角色。而隨著媒體的豐富和發展以及媒體盈利性功能的出現,宣發已經承擔了較多的“現金流”角色,人們在通過宣發獲得關註的同時,更多地想要通過宣發實現盈利;另一方面,宣發的內涵得到了極大擴充和豐富。傳統意義上的宣發單單承擔的是推廣的功能,而在頭部內容時代,宣發更多地與大數據結合在一起,這最終讓宣發不僅成為內容運營的重要出口,更加成為內容創作者再次創作的突破口。掌握了宣發不僅掌握了前段的內容盈利的角色,而且還成為下一個階段內容生產的“原生力量”。
頭部內容時代的來臨,更多的新技術、新思維、新思路將會更多地參與到內容生產的過程當中。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不僅獲得了新的內容表達方式,更找尋到了新的內容載體,傳統內容時代的內涵在頭部內容時代得到了延展與升華,創作者面臨的問題與痛點依然存在。
黎瑞剛從體制內到體制外,他和他的團隊已經滲透了大部分中國人的主要文娛生活。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 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1 我的投資邏輯
在我的投資邏輯中我比較看重三個領域:
第一是頭部內容
所謂頭部內容,是指那些優質爆款內容產品,擁有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力,往往能夠獲取「最大公約數」的受眾。
在過去這些年中間,我非常關註對於各種行業類型的頭部內容投資,希望能夠在一些不同的垂直子行業中間,投資一些優秀的團隊、頭部的內容 、最頂尖的內容項目。我認為它們是可以有最大的價值回報的。
2015年7月,華人文化就入股了目前備受追捧的內容團隊——侯鴻亮的正午陽光,它們陸續打造出了《瑯琊榜》、《偽裝者》、《歡樂頌》等現象級作品。
除了內容制作,體育也是另外一個我們的主投方向。體奧動力以80億人民幣買下中超5年的直播版權。
此外,還有數千萬人民幣投資體育運營和傳媒公司優勢傳媒,先後參與了體育管理和營銷公司盛力世家的A輪和C輪投資,金額均為1億美元,在體育的整體產業鏈上都完成了布局。
第二類是網生媒體
過去美國人看《赫芬頓郵報》《紐約時報》,現在大量人都轉移到新聞聚合類網站BuzzFeed上了。
網生媒體才是未來的希望,它沒有傳統媒體的負擔,它從頭一天就是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所產生的。
這個媒體基因就是互聯網基因,它的內容分成方式、媒體組織架構、包括內容分發等等項目,整個運營媒體、整套體系都是徹底互聯網的方式。
具有頂尖品牌影響力的傳統媒體,譬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還會存在,但是更多傳統媒體的勢能將轉移到網生媒體上。
第三是線下領域、非互聯網的
在線下,我們目前推出的微鯨電視主要希望通過平臺的方式進入個人生活和消費領域,而更廣闊的集體消費領域,會推出主題公園,用集體體驗的方式完成整個內容和IP價值的深挖。
你做了一部動畫片,在今天已不再是一部動畫片那麽簡單了。它還可以引導你去主題公園以及周邊產品消費。
在過去兩年間,我們和英國默林集團進軍主題樂園、投資以偶像團隊SNH48為代表的在小劇場、演唱會、戶外體育運動等等。
2 跑馬圈地,走在前面
我們內部討論經常講要控制節奏,要放慢。但是我們還是在很快地跑步。這個階段技術帶來的互聯網改變非常快。另一方面,在媒體娛樂行業中,世界跟中國的交流是最近剛剛開始碰撞。
還有一方面,包括監管體系法律體系,眼下都還不成熟。文化娛樂行業,某種情況下還是一個「亂世」。在這個「亂世」的時候,你不快去跑馬圈地,當江山已定的時候你就都錯過了。當然永遠有機會,但是江山已定的情況下,成本就會很高。這種時候,你要走在別人前面,甚至走在很多制度設計的前面,就要做一些超前的布局。
整個周邊的環境變化巨大,再加上資本環境這兩年非常動蕩,所以你的內心要冷靜,要自律,但是你的嗅覺必須高度靈敏,要像雷達一樣在信息流、資金流中快速地掃描,時刻保持一種隨時觸發的狀態。
3 版權問題無法避免
原創是媒體的一種方式,有相當一部分媒體,它的品牌價值是靠非常優秀的原創團隊基因所產生的,這是一類媒體。
還有一類媒體它會更多的做集成、做分發、搶第一落點,來獲得更多的用戶,這也是一種媒體形態。
我們投資了一個手機上的APP 叫「華爾街見聞」,它是一個網生性的媒體,沒有任何傳統媒體的任何基礎,完全是從互聯網而且是從移動互聯網上產生的、以財經新聞資訊見長的這麽一個發布平臺和內容產生機構,規模不大,但是很有創新性。
這個團隊原來是《21世紀經濟報道》的吳曉鵬在做,後來他去了紐約,在那邊掌握了很多人脈、很多渠道、很多資訊。我覺得至少在一些重大財經事件的及時性方面、搶資訊第一落點方面、包括一些權威的報道方面,他們在行業中間還是有領先優勢的。
「華爾街見聞」獲得融資之後會在版權正版化方面、跟上遊內容協作方面不斷調整。它跟財新曾經有過矛盾,後來也通過一定的方式獲得了解決。
我覺得今天很多互聯網媒體從頭一天開始說,都有版權問題。但是隨著它的發展,在版權無序的狀況中迅速擴大了用戶和渠道,之後會因為用戶基數的擴大、渠道的擴大獲得融資,獲得融資後進一步擴大渠道。
另一方面,在上遊版權合法化方面也是有很多新的做法、達成很多新的協議。這個在過去互聯網發展二、三十年過程中間,可以看出來基本是這種規律。真正互聯網原生性的原創性的媒體也就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互聯網從頭一天開始都是做集成式的,天生都有版權的問題。你說Google也好、哪怕今天的Facebook,作為分發平臺、尤其在以社區為特點的內容分享領域,版權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4 如何控制風險
第一,管理好現金流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現金流的管理是第一位的事情,這是生命線。
在我們目前做的投資中其實這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做內容行業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它的波動性。拿電影來說,你無法確定這部片子成功了,下部片子票房是不是依然會成功,依然會賺錢。
現在好萊塢的很多電影公司越來越傾向於做很多續集,一旦一個IP成功,不斷得做續集。續集的抗風險能力是最高的,它的安全系數是最高的。一個新片子上來能不能成功有不確定性,這是內容行業的一個基本規律。
第二,不賺快錢
我們在風險評估方面非常謹慎,直到現在出手的項目並不多,而且喜歡投資量比較大的項目。我希望一個基金不要投太多項目,自己能夠有精力管理到項目里面,更多地知道項目的動態。
我們也不賺快錢,很少看Pre-IPO的項目。
我是做運營出身的,希望投完項目後,對運營的參與更有發言權,希望每個項目更紮實。
在我們投資的很多公司中,有的不完全是純從財務角度來看的,財新就是其中一個。
作為一個投資來說,它可以說是我一個帶有戰略意義的投資,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可以承受,它業務發展不一定在財富上有突出的表現、甚至它有一定的虧損,這些我覺得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我希望他們的內容仍然是有高品質的,內容在用戶中間的影響力仍然是有的,團隊所堅持的一種理想、包括他們在行業中間的地位,我希望他們仍然能夠保持。
5 經驗之談
我現在還有很多東西要消化,行業在不斷加速變化,我所能做的就是多傾聽、多閱讀和多思考。
1)放棄優越感
投資團隊有時候會陷入一種慣性,會覺得我是你的投資人,有優越感,好像老板似的。
還會覺得自己的地位高:我是來調查你的公司,來了解你公司的狀態,這種自大是危險的。
我反複告誡投資團隊,放棄優越感,我們投資、運營的公司他們是第一線,真刀真槍,天天面對市場的挑戰,天天面對產品的考驗,歷練過來的,比我們更厲害。
2)不要被經驗捆綁
我時時擔心自己被經驗捆綁, 可能我在某個場合做一件事情,或者講了一句話。事後我覺得是有點問題的,但表面上並沒有反映出來,這種事情經常會有。
我後來的感覺就是,因為我被自己的經驗局限住,覺得別人講的沒什麽了不起,或者別人都不對,自己講得對,自己很快表態。
其實你自己內心並沒有完全認可自己說的,但是為了體現你的權威感,為了體現你非常老到,就說了。
3)不要總去打擾他們
做內容的都有一種非常獨特的表達,這種表達有時候甚至是不經意的,他給你寫的電子郵件,跟你微信上一來一回,就會讓你感覺是不一樣的。
他們在某個內容領域、產品方面有一種偏執——這恰恰是我認為最應該保護的東西。正午陽光的侯鴻亮,他們做每一個內容產品都不願重複自己,拍完《瑯琊榜》,一堆人拿著同類型的IP找他們拍,出價也很高,他不拍了,轉去拍《歡樂頌》。
《一條》的徐滬生,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個詩人,他的生活狀態就是閱讀,對審美的很多體驗和認知非常深刻,這也恰是他能把中產階級生活做到別人無法做到的美學層面的原因。
有時會收到徐滬生的微信說頭又炸掉了 ,很多投資人天天去煩他,跟他談估值。但是我不會,我覺得應該尊重內容創業者,他們需要保持自己的世界。
這是內容創作者基本的一些東西,投資自人應該去保護,而不是總是去打擾。
8月3日,有家長在自媒體公眾號中披露,女兒在“趣動旅程”主辦的夏令營里發生了“很不好的事情”,引發了公眾對夏令營產業的關註。
近年來,研學旅遊爆發式增長,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
頭部效應薄弱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夏令營最早起源於美國,國內夏令營是在1949年後才出現。即中國少先隊建隊之初,第一批少先隊員到蘇聯去參加黑海夏令營,這是最早出現的中國夏令營。當時的夏令營是由國家出資的公益性活動,是免費參加的。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一般只有少數的優秀學生才能參加,具有獎勵性質。
而如今,為了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動,中國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不斷加大投入。有調查顯示,教育支出在中國家庭中處於最優先考慮級別。企業也悄然將其視為掘金的金礦。
公開數據顯示,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青睞去國外參加遊學、營地類旅遊,2018年預計規模達到100萬人次,花費超過300億元。但相比日本等國每年90%以上學生參加研學修學旅行,我國遊學市場發展程度還比較低。
“根據市場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年中,每年到美國遊學的中國學生超過10萬人次,遊學團每年有20%~30%的增長率是很正常的。”在美國從事旅遊業已10年的SCOTT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旺盛的市場需求給予了行業企業快速發展的機遇,上述趣動旅程即是在發展紅利中快速成長起來的企業。不過提及夏令營遊學,新東方沃凱德和世紀明德則是行業中不容忽視的兩家巨頭。
其中,成立於2006年的世紀明德,是國內最早涉足研學的企業之一。該公司在2017年營收已達到5.19億元,同比增長41.06%。具體來看,世紀明德2017年國內研學業務實現收入4億元,同比增長76.99%,國際遊學業務實現收入7234萬元,同比增長13.93%,教師培訓業務實現收入3395萬元,同比增長6.54%。
“夏令營的模式很多,其中許多機構可以說是輕資產甚至是沒有資產的,主要依托內容的吸引力,其中很多概念也是由國外引進的美式或歐式的內容,客戶群體基本直接針對家長,課程價格相對較高,規模小,一個活動七至十天不等,日均價格1000元左右。如果是海外則會更高。”北京一營地機構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指出,海外形式研學主要賺的是信息不對稱,像是中介一樣把在國內招募的兒童輸出到海外的機構。“教育部之前出臺過一些文件,明確過研學旅行的組織形式、各方資質等等,不過畢竟新事物理論和實踐是有距離的,國內目前並沒有像歐美、日本等國的成熟模式。監管方面,主要以當地的教育部門為主,旅遊交通等部門也會參與。”他向記者補充道。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遊學研學行業屬於教育服務產品,過去,遊學研學組織方以學校為主,但承辦方卻來自多個行業,主要分為留學機構、培訓機構、專業遊學機構、旅行社以及一些體制內的非營利機構組織。這些機構橫跨多個行業,市場參與者眾多,使得當前遊學領域競爭格局較分散,優勢領導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僅占1%~2%。
2017年新增5000家機構
2016年12月,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個部委聯合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通過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規範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健全經費籌措機制、建立安全責任體系等任務來支持遊學行業的發展。
2017年10月,教育部推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必修課。遊學研學被納入學生日常教學範疇,使得行業發展前景進一步明朗,夏令營也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2016、2017年是這一行業變化最快的兩年。一方面是政府態度的轉變,教育部下發了相關文件,各省積極響應發布有關文件;另一方面是市場容量也更大了,行業每年以50%的速度迅猛增長。另外,研學市場的主體也有所變化,原本只是一些教育機構和旅行社,但2017年新增了超過5000家研學機構,教育類、旅遊類、文化傳媒類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一市場。”來自父母邦的一位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她還進一步指出,研學的利潤介於旅遊和教育培訓之間,一般在10%左右。但一些行業里不規範的機構,利潤率就會更高。機構若采用營地模式則利潤相比較其他研學項目更高,營地模式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折舊等成本的情況下,毛利率一般在50%。不過營地前期投入巨大,通常也只有規模以上企業會自建。
“夏令營這個市場變化很大,需求一直在增長。以前家長會更多幫孩子安排各種補習班,現在讓孩子參加各種類型的夏令營,希望孩子可以鍛煉自身的獨立自主能力、交友能力以及學校里學不到的一些知識。”在上海從事青少年遊學項目多年的陳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夏令營從業人員門檻設置主動權主要在機構,所謂老師或是教練,更多是在安全方面的配置。”
這與在“80後”記憶中只有“三好學生”才能參加的夏令營性質相去千里,如今的遊學團雖然價格是成人團的2~3倍,一些機構不但是“遊而不學”,甚至淪為旅遊購物團。
此外,夏令營還有各種主題,比如外語主題、藝術主題、名校遊覽、體育運動等。這些主題都有不菲的價格。比如通常僅需5000元~6000多元的新加坡旅遊,一經包裝成“遊學團”,則報價立即猛升到人均2萬元,是成人普通旅遊價格的3倍多。
孩子參加遊學團通常是“遊而不學”,有些團隊都僅安排三分之一的時間交流學習,三分之二左右時間都是在純旅遊消費行程中,還會涉及去奧特萊斯購物,部分學生還會為家人代購LV、PRADA、HugoBoss、Burberry等奢侈品。
從市場趨勢而言,如今夏令營越來越細分,參與者越來越低齡化。
第一財經記者從攜程遊學平臺了解到,對8到12歲親子家庭的抽樣調研發現,80%有意願今年暑期參加親子遊學活動。網上暑期國內、海外遊學產品供不應求,預計今年遊學報名人數將比去年翻倍。有些明年暑期的產品也開始報名了。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