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9-8/zNMDAwMDE5NjQzNA.html
近乎凯美瑞的长宽高,与雅阁相仿的内饰,类似宝马的动感曲线,一颗源自菲亚特轿跑的心脏——这就是9月3日,广汽集团(02238.HK)第一款B级乘用车——传祺下线的出生照片。
在下线仪式上,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难掩激情,直称这是广汽多来年的第一个“亲生仔”。9月6日,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接受本报专访时则透露,未来传祺主要定位于中高级市场,而2012年推出的A级及后续C级车很有可能会另外采用其他全新品牌名称。
宽泛定位寻求空间
从 1985年广州标致创立算起,位列“四小”的广汽集团在造车领域的经验已有25载,两年前冲破千亿销售额,并多年位居大型汽车企业利润率榜首,但这基本来 自于下属两家日系合资企业的贡献,自主品牌领域建树几乎是零。创建自主品牌是广汽集团“十一五”期间的战略重中之重。2008年7月,广汽集团独资设立广 汽乘用车,将其定为自主品牌战略实施载体。仅仅两年后,整合全球资源、自主设计的第一辆传祺便开始服务于11月的广州亚运会,随后将于12月底正式上市销 售。
这款诞生于菲亚特集团旗下阿尔法罗密欧166平台的B级车型,发动机的技术来源亦是菲亚特,不过广汽研究院院长黄向东强调,自主研发的 1.8-2.0升汽油发动机已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了500多项自主创新,“在目前自主品牌汽车中,我们是顶级的,可以媲美进口的先进发动机。”由于要 抢在今年年底前供应亚组委500辆传祺,时间紧迫,公司当初曾买下上千台欧洲进口发动机以备急需,现在看来已经不再需要。
黄向东笑称,传祺“开起来像宝马,坐起来像奔驰,但价格肯定不是宝马奔驰。”“性价比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吴松接受本报专访时进一步解释称,传祺市场定位就是品质与合资相当,拥有欧洲汽车的操控性,又同时与日系汽车制造精益流程相结合,而且价格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不 过由于此次仅是下线,广汽乘用车并未公布传祺的价格,业界估计可能在13-18万之间。这大大低于目前合资品牌中高级轿车的价格,甚至也低于上汽首款中高 级轿车荣威750的价格,荣威750技术源自英国罗孚,最初上市时,价格在17-25万之间。黄向东隐晦的表示,“与其他自主品牌中高级车不同的是,我们 引入的阿尔法罗密欧166技术是目前欧洲最热门的轿跑。”
从整车造型风格来看,传祺确实更趋向于轿跑。公司称,传祺采用与阿尔法罗密欧166相同的前双A字臂,后多连杆式前后悬挂,具有很强的运动基因。
目前中高级车市场上有超过15个合资品牌产品及少数几家自主品牌产品。但主打商务车市场的雅阁、凯美瑞等车型月销量一般都在万辆之上,长期占据着中高级市场销量第一集团的位置;而主打运动休闲风格的锐志、睿翼等车型的月销量较低,一般维持在3000-4000辆左右。
不过,黄向东认为,“传祺的竞争对手是宽泛的”,面对的是中高级车市场内的所有车型。
吴松表示,中高级汽车市场应该动态来看,现在的中高级汽车分界越来越不明显,“有往上走,瞄准高级市场,也有往下走的,瞄准中级市场。”“我们定位比较宽泛,预计主要会是注重家庭的事业成功人士、社会精英、政府采购,年龄相对也会比较宽泛。”
吴松特别指出,“中高级及中级这块市场最大,现在最重要的是市场对自主品牌观念的转变。”
三 年前,荣威750仍是以追赶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中高级商务车市场,但现在广汽选择了不尽相同的道路。“原因在于成长环境及进入时机不一样。首先广汽进入轿 车领域正处在一直汽车由精英消费到大众消费的时代;二是老百姓对于自主品牌的接受度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是广汽车的技术及资源优势与上汽不一样。”
吴松认为,传祺以宽泛定位寻求空间是一个合理的策略。
第一步适度牺牲利润
因 上汽集团荣威冲击市场三年后略有小成在先,面对国内第二家从中高端市场切入的自主品牌汽车集团,资本市场的期待似乎略多于质疑。广汽集团刚刚在H股整体上 市,股价上周一上市当日为9港元,在上周五传祺下线时收盘价涨至10.46港元。“大的投资机构在广汽上市前非常关注传祺,曾多次前来考察。”吴松认为, “只要做到批量生产、高品质的坚持、成本的降低、营销创新,相信第一款传祺即可做到盈利。”
关于第一款车具体的盈利时间表,吴松表示,第一 步还是让市场如何接受,“利润上会有所牺牲,但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好资源,减少一切浪费。”吴松透露,为了支持广汽乘用车的自主品牌,首款车全部研发资金 将由广汽集团投入,乘用车公司不用分担,“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决定。”而第二款SUV车,乘用车公司将部分承担投入。2011年,传祺年销售目标是达到3万 辆,这并不包括明年底上市的SUV。吴松预计2015年会达到40万产能及30万销量。
吴松称,保障品质前提下的成本控制是成功关键。在零部件配套方面,主要分为三步骤:首先是从600家供应商中挑选出最适合的195家;然 后是开展供应商的“至精活动”,就是将工厂的先进管理经验推广到供应商,也将最好的供应商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同时主机厂也学习、改善、提高;第三步是传 祺下线后,激发供应商的热情,让他们为了发展主动改善。
目前公司供应商中欧美占了30%,日韩占22%,国内及港台地区的供应商占40%。 全球前十位的供应商有八家。“这样高品质的供应商名单在国内自主品牌里面是前所未有的。”吴松承认,外资供应商降低成本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而传祺上市 后,在渠道方面开展的创新模式也将有利于降低成本。
目前,公司的计划是希望第一款车能传达出世界级品质车的形象,“当然后续我们还会对传祺的品牌形象进一步的丰富。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详细的计划。”
吴 松进一步透露,未来传祺主要是定位于中高级市场,接下来还会上市基于这一品牌的混合动力,而明年上市的中高级SUV将会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沿用传祺这一品 牌,另一个则是采用全新的品牌,而这一品牌名称已经注册。最终采用哪个方案一切以有利于最快进入市场为准则。2012年的A级车及后续C级车,公司则很有 可能会另外采用全新品牌。
而另有内部消息称,传祺平台将只会用于广汽中高端产品的打造,而中级和小型车将依靠广汽自主研发的平台。“最重要的是,打造传祺的三年是完全自主的过程,培养了一批自主队伍,”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下线仪式上称,“我们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并且充满信心。”
本月24日-29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上合組織)7000多名軍人將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聯合反恐演習“和平使命-2014”。(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目前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的空軍戰鬥群已進駐中國空軍某機場。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今天表示,中國空軍派出殲-10、殲-11、殲轟-7、空警-200等7型23架飛機和數輛傘兵戰車參加三個實兵行動演練。
據俄新社報道,作為軍演的部分行動,俄羅斯將在里海北岸城市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地區測試S300與S400防空導彈系統。
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郵報》的報道提到,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UTAS)政治與國際關系學系主任Matthew Sussex評論上合組織此次軍演:
反恐任務動用主戰坦克是很少見的。這次軍演聲稱,要設法聯合演練各成員軍隊的協作,以滿足任何可能發生的不測之需。這種不測換句話說就是戰爭。
此次軍演總導演、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王寧本月18日接受新華社采訪時稱,這是首次全程在中國舉行的聯合軍演,參演五國分別派出了副總長或軍區指揮員組成聯合導演部,並首次由中方擔任總導演。
王寧介紹,參演7000多兵力之中主要包括陸軍、空軍和特戰、空降、電子對抗等部(分)隊,共動用各型裝備440多臺套,是上合組織歷次聯演中動用兵力裝備最多、運用新型作戰力量最多的一次。
上述《雅加達郵報》報道回顧了今年5月中俄海軍首次在靠近中日爭議的釣魚島附近海域舉行聯合軍演,稱中國已經將更充分地做好戰鬥準備置於優先地位,俄羅斯則是啟動了冷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軍隊整頓。
以下為參加此次軍演的中國殲-11戰機資料圖。圖片來自《解放軍報》。
以下為同樣參加軍演的中國殲轟-7戰機資料圖。圖片來自《解放軍報》。
以下今年5月中俄海軍軍演的圖片來自新華社。
以下俄羅斯S-400“Triumph”防空導彈系統圖片來自俄新社。
2014年最令人吃驚的事,大概要數中國股市以近53%的漲幅成為全球最佳投資。同時,讓我們也來看看那些失意者。英國知名理財雜誌《MoneyWeek》盤點了2014年12大最差投資。比特幣高居榜首,原油、銅、盧布、阿根廷比索悉數入圍。
1、比特幣
曾風光一時的比特幣成為2014年最大的輸家,1比特幣從一月的高點1000美元暴跌了超過52%。
2、原油
國際原油自今年六月以來步入斷崖式下跌,歐佩克、美國、俄羅斯三大產油區大打價格戰,布倫特原油年度下跌45%。
3、英國公司Quindell
英國IT外包公司Quindell因為一份做空報告,多名高官涉及問題股權交易而股價大跌,從682便士暴跌至34便士。
4、俄羅斯盧布
受西方制裁和油價暴跌影響,盧布兌美元從33開始下挫,一度暴跌至80。在俄羅斯央行的奮力幹預下,盧布勉強回到50水平。
5、樂購公司(Tesco)
2014年Tesco的股價幾乎腰斬,原因除了有其他超市的激烈競爭,本身的會計醜聞也是股價大跌的主要原因。
6、希臘股市
希臘股市今年跌至了近17個月新低,這主要是受到該國國內政治動蕩和人們對於其退出歐盟擔憂的影響。
7、銅
基礎金屬的價格去年遭遇暴跌,銅顯然是最糟糕的,全年下挫超過15%。
8、阿根廷比索
受違約風暴影響,阿根廷比索在禿鷲基金的窮追猛打下貶值了20%。由於貨幣的持續貶值,阿根廷經濟正面臨2001和2002年第一次違約以來的最壞局面。
9、Twitter
投資者對於公司現金流的擔憂和Facebook的強力競爭,讓Twitter的股價年內重挫了42%。
10、玩具巨頭美泰(Mattel)
2014年,以生產芭比娃娃而著名的全球最大玩具公司美泰在被迪斯尼拋棄之後,股價大跌了36%。迪斯尼最終選擇了孩之寶。
11、俄羅斯企業債
受歐盟和美國制裁影響,俄羅斯大量美元外流,該國企業債收益率也隨之水漲船高。
12、化妝品公司雅芳
由於管理不當、銷售不暢和訴訟不斷,這家美容化妝品公司巨頭的股票價格從去年年初的17.5美元一路跌至9.5美元附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年最令人吃驚的事,大概要數中國股市以近53%的漲幅成為全球最佳投資。同時,讓我們也來看看那些失意者。英國知名理財雜誌《MoneyWeek》盤點了2014年12大最差投資。比特幣高居榜首,原油、銅、盧布、阿根廷比索悉數入圍。
1、比特幣
曾風光一時的比特幣成為2014年最大的輸家,1比特幣從一月的高點1000美元暴跌了超過52%。
2、原油
國際原油自今年六月以來步入斷崖式下跌,歐佩克、美國、俄羅斯三大產油區大打價格戰,布倫特原油年度下跌45%。
3、英國公司Quindell
英國IT外包公司Quindell因為一份做空報告,多名高官涉及問題股權交易而股價大跌,從682便士暴跌至34便士。
4、俄羅斯盧布
受西方制裁和油價暴跌影響,盧布兌美元從33開始下挫,一度暴跌至80。在俄羅斯央行[微博]的奮力幹預下,盧布勉強回到50水平。
5、樂購公司(Tesco)
2014年Tesco的股價幾乎腰斬,原因除了有其他超市的激烈競爭,本身的會計醜聞也是股價大跌的主要原因。
6、希臘股市
希臘股市今年跌至了近17個月新低,這主要是受到該國國內政治動蕩和人們對於其退出歐盟擔憂的影響。
7、銅
基礎金屬的價格去年遭遇暴跌,銅顯然是最糟糕的,全年下挫超過15%。
8、阿根廷比索
受違約風暴影響,阿根廷比索在禿鷲基金的窮追猛打下貶值了20%。由於貨幣的持續貶值,阿根廷經濟正面臨2001和2002年第一次違約以來的最壞局面。
9、Twitter
投資者對於公司現金流的擔憂和Facebook的強力競爭,讓Twitter的股價年內重挫了42%。
10、玩具巨頭美泰(Mattel)
2014年,以生產芭比娃娃而著名的全球最大玩具公司美泰在被迪斯尼拋棄之後,股價大跌了36%。迪斯尼最終選擇了孩之寶。
11、俄羅斯企業債
受歐盟和美國制裁影響,俄羅斯大量美元外流,該國企業債收益率也隨之水漲船高。
12、化妝品公司雅芳
由於管理不當、銷售不暢和訴訟不斷,這家美容化妝品公司巨頭的股票價格從去年年初的17.5美元一路跌至9.5美元附近。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mnews/20150103/213821216278.shtml
2015年1月21日至24日,瑞士達沃斯將舉行年度冬季世界經濟論壇,李克強將成為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以來首位出席該論壇冬季年會的中國總理。彭博由知情人士處獲悉,中國計劃派出李克強帶領的代表團出席,其規格為五年來最高。
中國總理並不是達沃斯論壇的常客。上一位出席達沃斯論壇的中國總理是溫家寶,在他之前是1992年出席的李鵬。此次達沃斯論壇年會上,中國的經濟轉型和對外開放度都是國外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據彭博報道,過去三年均出席達沃斯論壇的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柏強表示,今年中國代表團成員的甄選引人矚目,更多商界人士和政府官員希望加入。
經濟轉型
溫家寶出席達沃斯論壇時,中國還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08年11月,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十大刺激經濟措施,估計需投資人民幣4萬億元。
如今,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處經濟轉型期,2013年GDP增長7.7%,創14年新低,2014年官方目標只有7.5%左右。去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概念,以此指代中國由兩位數高速增長轉變為個位數增長的經濟發展現狀。華爾街見聞近日援引彭博消息稱,去年底以來,國務院已批準總投資額逾10萬億元的七大基礎設施項目。
彭博報道援引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韓孟的預測稱,世界經濟論壇是個好平臺,中國最高領導人可以借此展示中國對本國“新常態”經濟有信心,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增長更均衡,根本無需為此擔心。
對外開放
去年歐洲與美國的商會都曾批評中國政府反壟斷的行動。美國商會去年9月稱,中國反壟斷部門針對30家外企的反壟斷調查有不公平之處,而且執法有“選擇性和主觀性”。當月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李克強否認中國的措施有選擇性,稱外企只占中國反壟斷調查涉及企業的10%。
彭博報道預計,本月達沃斯論壇期間,李克強也會著力驅散海外商界對中國反壟斷的懼怕情緒。該報道援引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評論稱,去年外企與國外投資者疑慮增多,擔心中國對外開放的問題。李克強可能在這次論壇期間努力打消這種擔憂,顯示中國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和擴大開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由左至右: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克里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和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
美國報媒Variety獲悉,繼《華爾街之狼》後,好萊塢又要將一部演繹華爾街風雲的作品《大空頭》(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搬上銀幕,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克里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和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等多位好萊塢明星都可能出演。
《大空頭》2010年面世,連續28周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該書描寫了本世紀初房產與信貸泡沫的形成過程,刻畫了多位制造泡沫災難的關鍵人物。這樣的泡沫最終釀成了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進而成為全球金融危機。該書的作者是美國財經記者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其成名作《說謊者的撲克牌》(Liar's Poker)被公認為描寫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文化的經典。
美國知名娛樂報紙Variety的網站報道稱,派拉蒙與布拉德·皮特旗下公司Plan B將根據《大空頭》編寫劇本,亞當·麥凱(Adam McKay)將兼任導演和編劇。雖然還不知何時開拍,但《大空頭》改編的電影可能請來多位好萊塢一線影星助陣,類似《毒品網絡》(Traffic)和《黑金殺機》(The Counselor)這樣的全明星陣容。
彭博援引亞馬遜旗下電影票房相關數據網站BoxOffice.com的首席分析師Phil Contrino評論稱:
“不論是商業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這部電影的期待都很高。《華爾街之狼》已證明,拍這類影片可大賺一筆。”
電影票房研究機構Box Office Mojo數據顯示,2013年年底首映以來,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主演、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導演的《華爾街之狼》全球票房高達3.92億美元。這部影片改編自華爾街傳奇股票經紀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的自傳。
彭博報道稱,亞當·麥凱的發言人已確認他將撰寫《大空頭》的劇本及執導該片。派拉蒙的發言人對上述影星出演的消息不予置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領銜主演”缺席,中國經濟“票房”堪憂:市場如何走?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 管清友 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員朱振鑫(微信zhenxincass)、李奇霖(微信qilin0078) 中國經濟正在失去熟悉的速度,但市場仍在享受久違的激情。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7%,不僅顯著低於去年7.4%的增速,而且1.3%的環比增速也創出有數據以來新低。與此同時,股票市場卻繼續逆勢飄紅,上證15.9%,創業板58.7%。經濟失速和股市激情為什麽並行不悖?未來市場的激情能否繼續?我們依然保持樂觀:經濟沒速度,不妨礙市場有激情。 【目錄】 一、“領銜主演”缺席,中國經濟“票房”堪憂 1、房地產:短期政策擋不住下落的刀 2、基建:收入和債務約束之下的困獸之鬥 3、制造業:房地產不見底,制造業難反彈 4、出口:內憂外患之下難當重任 二、再造新“主演”:從“供給收縮”到“需求再擴張” 1、中央思路大轉折:摒棄緊縮 2、地方政府動起來:第四次投資熱潮 3、錢從哪里來?後43號文時代的融資保衛戰 三、不完全是速度的問題,也有儀表盤的問題 1、7%是否造假?工業和經濟的相關性下降 2、經濟增長的內涵不只是GDP,更是GNP 四、經濟速度不再,市場依舊激情! 1、存量財富的資產重配 2、央行貨幣寬松帶來的增量資金。 3、金融體系無處可去的配置資金。 【文末有新三板群友招募公告,敬請關註】 一、“領銜主演”缺席,中國經濟“票房”堪憂 《速度與激情》失去了當家主演Paul Walker,中國經濟的幾位“領銜主演”也在失去光彩。我們在昨天的《7%告急,政策臺風一觸即發》一文中分析過原因,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這種預測得到印證。 1、房地產:短期政策擋不住下落的刀 1-3月房地產投資放緩至8.5%,房地產仍未見底。地產複蘇一般分為政策松-銷售企穩-庫存消化-拿地反彈-投資反彈幾個階段,目前來看,地產仍處於銷售探底的階段。一季度房地產銷售同比大跌9.2%,比去年的-7.6%進一步惡化。在貨幣寬松和地產政策調整的利好之下,3月高頻數據環比明顯反彈,但考慮到今年春節的錯位效應,反彈力度並沒有看上去那麽明顯。而且,從4月30個大中城市的數據來看,銷售仍然疲弱。 短期來看,央行330房貸新政鼓勵組合貸、二套房首付比例的下調力度以及營業稅條件放寬的力度都超市場預期,房地產壓力緩解,銷售可能低位徘徊。但從房地產銷售到房地產開工,一般有半年滯後期,消化庫存是滯後期存在的原因。考慮到存量庫存高企,如果房地產銷售拐點不明,那麽房地產投資見底自然遙遙無期。2015年2月,商品房待售面積6.4億平方米。在不考慮新竣工面積的情況下,全國商品房存銷比為6個月,而2012年7月房地產投資反轉時這個數字為3.5個月。除了高企的待售庫存,還有巨大的在建面積。2015年2月,在建房屋施工面積48.3億平米,也就是說,即使現在不建房,待售住房與在建住房需54個月才能賣掉。 但中長期來看,指望房地產對“穩增長”的效果非常有限。現在救市只能緩解短期問題,但無法扭轉中長期趨勢。第一,剛需人口已經進入下降通道,即便人口生育政策加快調整,也無法扭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第二,房地產的賺錢效應也已經消失,市場預期短期無法扭轉,即便短期房價企穩回升,未來房產在居民資產配置中的比例也將系統性下降。第三,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配置房貸的意願將系統性下降。第四,中央已經放棄了2003年確立的將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思路,新思路是雙軌制,政府負責保低端,其他的交給市場決定。 從歷史來看,房地產複蘇周期分為幾個階段:政策松-銷售反彈-庫存去化-拿地反彈-投資反彈。目前看,銷售仍未企穩,投資反彈仍遙遙無期,這也限制了制造業投資的空間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收入和支出。所以僅靠地產放松無法扭轉經濟下行趨勢。 2、基建:收入和債務約束之下的困獸之鬥 1-3月基建投資增速未22.8%,較上月出現了上升,可能與近期財政支出力度加大有關。未來基建投資仍面臨不少阻力。 第一大阻力來自43號文的債務約束。地方基建投資很多是依賴金融機構對地方政府的信用擴張,城投實際上是地方基建投資的融資主體,43號文規範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行為會對公共部門投資產生非常顯著的沖擊。在43號文之前,城投債每月發行規模基本在2000億-3000億左右,43號文後城投發行就出現了顯著地收縮至1000億以下。這麽大的融資缺口只能靠預算內和PPP來補,但預算內開的口子太小,用於增量的一般政府債+專項債也就7000億左右,而2014年城投債凈融資量是1.4萬億。PPP雖然有近2萬億項目,但目前成功簽約的僅有3000億左右,被寄予厚望的PPP存在法規不完善的問題,而且項目對社會資本招標存在時滯,地方官員對新規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PPP短期對接不上城投的融資功能。 第二大阻力來自財政收入和土地財政雙放緩。財政收入自不用說,伴隨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在去年出現明顯放緩,2015年2月甚至是0增長。土地財政繳款與房地產下行有半年滯後期,去年上半年的房地產下行的問題到了去年下半年和現在才集中爆發。因此,我們看到土地購置面積和土地成交價款到了三四季度之後有了明顯下降,現在已經是20%-30%的負增長。 考慮到經濟內生下行壓力大,預計未來政府會通過基建加大穩增長的力度,維系全年經濟7%的增速需25%的基建投資,也就是說2015年基建投資至少要達到14萬億。一帶一路的大項目清單將陸續公布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長江經濟帶規劃也有望在二季度公布,以交通、環保和“互聯網+”為核心的基建投資將馳援托底經濟。在財政和土地出讓收入雙放緩的壓力下,貨幣會寬松積極配合公共部門需求的再擴張,降準、降息還會出現,再結合近期政策風向:政策性銀行改革+信貸抵押再貸款+總理強調定向調控,PSL和再貸款等定向寬松措施也漸行漸近。 3、制造業:房地產不見底,制造業難反彈 1-3月制造業投資放緩至10.4%,從趨勢上看,下行周期還遠未結束,未來隨時可能降至10%以下。一般來講,制造業投資會滯後於終端需求,而地產投資是終端需求的核心。制造業企業對當下經濟總需求的感知和未來預期是決定其投資是否擴張的重要因素。制造業投資回升需要確定兩個關鍵點:需求端擴張引起的制造業企業盈利能力回升和產成品庫存經歷了可觀的去化。需求擴張對制造業投資帶動作用一般存在兩個季度的滯後。 目前看,房地產投資是看不到拐點的,基建投資能否有效對沖房地產還需觀察,如果6月前經濟總需求沒有明顯起色,那麽制造業投資全年很難見拐點。短周期看,當前工業企業庫存增速為8.5%,2013年補庫存時5.7%,考慮到經濟總需求不強,庫存還存在去化的壓力。長周期看,房地產開發投資風光難現,產能有去化壓力。與房地產開工直接相關的制造業產業鏈主要有化工、非金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機械設備等行業,涉及的制造業投資約6.3萬億,占比制造業總投資規模的43%,其絕對額和占比均不低。除非中國完成新的同量級新增長點和新產業鏈置換,否則未來制造業投資將走入一個中長期下降的通道。 4、出口:內憂外患之下難當重任 3月出口同比-15%的負增長固然和春節擾動相關,但一季度出口3.15萬億元,增長4.9%,出口的壓力較去年顯著加大。 外患:全球經受人口老齡化,技術進步緩慢,增長點青黃不接的沖擊,全球貿易裹足不前。2011年全球出口金額是18.4萬億美元, 到了2013年僅微增長至18.8萬億。出口總量並未明顯增長但貿易結構卻經歷著再平衡的壓力。發達國家去杠桿,經濟複蘇的同時貿易逆差在大幅收窄,導致其儲蓄-投資負缺口擴大,而這卻意味著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儲蓄-投資正缺口(對應經常賬戶順差)收窄。 內憂: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太強壓制出口。從10月至今,人民幣兌美元確實有一些貶值壓力,但這只是美元太強,並非人民幣太弱,如果看實際有效匯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不斷攀升,從去年10月120已經上升至今的130。當然,人民幣匯率過強雖內因,但卻與全球通縮魅影顯現,各國央行開始奔跑模式的外部環境密不可分。 這兩點因素疊加會對中國出口產生嚴重的負向沖擊。以歐洲為例,歐元區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歐央行QE後,弱貨幣換來了經濟複蘇,但這種複蘇是通過弱貨幣搶占全球貿易份額實現,並未帶動中國出口。雖然去年四季度以來,歐洲經濟好轉,但中國對歐出口卻從9.4%下降至一季度的2.5%。 制約出口的實際有效匯率攀升、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貿易再平衡等內外部因素短期不會有改變,未來出口的關鍵只能看“一帶一路”推動下新的貿易區域拓展,未來出口至多只能成為不拖累經濟增長,預計全年增速約為6%,單靠出口拉動無法扭轉經濟下行趨勢。 綜合來看,經濟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如果政策不加大力度,7%的目標很難實現。但從近期的情況來看,中央的宏觀管理思路正在逐步調整,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也在發生轉變,全年7%的經濟增長目標仍有望實現。 二、再造新“主演”:從“供給收縮”到“需求再擴張” 《速度與激情》通過後期合成讓觀眾重溫了Paul的風采,也讓電影贏得了創紀錄的票房。中國經濟也在悄然改造一位近兩年來黯然失色的核心主演,那就是:政府。如前所述,2014年下半年以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這位過去獨領風騷的主演完全淡出人們視線,全口徑的公共支出全面下滑,除了收入端和債務端的壓力之外,地方官員的消極怠工也是重要原因。但從近期開始,事情正在起變化:中央正在逐步摒棄“緊縮”的思路,而隨著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逐步化解,地方政府的官員也可能再次“動起來”。 1、中央思路大轉折:摒棄緊縮 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在創新宏觀管理的道路上不斷試錯,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十八大到2013年年中,這個階段中央還是延續了凱恩斯主義的思路,政策重心還是放在需求擴張上,大家有印象的話當時最火的話題是城鎮化。 第二階段是從2013年年中到2014年初,這個階段中央宏觀管理思路發生重大變化,開始在需求端采取相對偏緊的態度,比如加大反腐力度,擠出消費水分,打擊虛假貿易,擠出出口水分。中央的初衷是想摒棄前期大規模刺激帶來的結構扭曲,以此倒逼結構性改革。但出乎意料的是,政府換屆帶來的空擋、反腐帶來的消極怠工疊加QE退出帶來的外部環境動蕩,緊縮效應遠遠超出了預期,標誌性事件就是2013年年中和年末的兩次“錢荒”。 鑒於緊縮倒逼的效果並不理想,從2014年初開始,中央開始調整思路,首先是貨幣政策。標誌性的事件是央行在2014年1月通過SLF鎖定利率上限,隨後央行又在4月份啟動定向降準和PSL,這種定向的貨幣寬松在二季度取得一定效果,經濟增長也短暫企穩。但到了下半年,在房地產的拖累之下,經濟再度下行,中央隨之進一步調整思路,不再拘泥於定向的思路,而動用了所謂的全面寬松工具:降息和降準。 表面上看,中央在這個階段已經放棄了緊縮,但實際上,由於主客觀環境的影響,政策遠並沒有看上去那麽寬松,甚至還是偏緊。 從貨幣政策來看,大家都在批評央行放水,但實際上央行還是偏“穩健”。貨幣的松緊關鍵要看利率,從去年降息到現在,盡管實體的貸款利率有所下行,但銀行間的利率不降反升。近期央行雖然連續五次下調逆回購利率,但都是市場利率下行之後的順勢下調,並沒有主動引導的意思,而且有“價”無“量”的操作導致短端利率一直下不去,這直接制約了長端利率的下行以及銀行配置實體資產的意願,也制約了實體融資成本的下行。 從財政政策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其實一點都不積極。中國的預算內赤字率一直比較保守,而近兩年的一些客觀原因也進一步制約了財政的步伐。一是十八大以來的高壓反腐導致地方政府官員思路發生根本轉變,消極怠工現象明顯,從過去的“亂作為”變成了“不作為”。二是財稅改革的推進導致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有些力不從心,尤其是43號文相當於給地方政府戴上了債務的緊箍咒。三是房地產下行導致土地財政大幅受限,地方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政府性基金增速大幅放緩。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去年以來預算內和預算外的公共支出幾乎大幅下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式的“財政懸崖”。 所謂的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在實際執行中似乎變成了財政貨幣雙緊,這似乎並不符合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一方面,偏緊的政策加劇了傳統產業的下行壓力,可能會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生長空間也可能在偏緊的政策之下受到擠壓。 所以從2015年開始,中央的思路可能發生重大轉折,即逐步摒棄緊縮的思路,加大需求擴張的力度。一季度冰冷的數據無疑會加速這種調整,預計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和政治局會議可能會出臺一系列穩增長措施。 一是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放松。在下調逆回購利率等“價格”型寬松的基礎上,央行可能進一步推出降準、MLF等“數量”型寬松手段,以配合公共部門需求的再擴張。預計4月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窗口。從歷史來看,4月是一個政策變動的敏感時點。一方面,一季度經濟數據即將出爐,中央會根據開局走勢與全年目標的差距做出調整。另一方面,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將召開會議審議一季度的經濟形勢,並作出相應的部署。 二是地產政策有望進一步放松。不穩地產不足以穩經濟,尤其是在當前地產市場多重承壓的情況下,中央應該會繼續通過政策調整托底地產市場。此前的措施主要包括放松限購、調整二套房貸認定、降低房貸利率、放松公積金貸款規則、降低二套房首付、、鼓勵組合貸、降低營業稅標準等,預計下一步的措施可能包括調整個人所得稅征收標準、繼續調整公積金貸款額度、加快籌建國家住房銀行。 三是公共支出的收縮有望得到緩解。除了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增加發債額度、債務置換、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等措施緩解收入下滑帶來的收縮效應之外,目前各地方政府正在加緊拓展新的融資渠道,彌補43號文帶來的融資缺口。一方面,加快推出PPP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城鎮化基金模式繞開43號文的監管,接力地方融資平臺解決融資問題。 四是加快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協同戰略,推動新一輪基建投資熱潮。一帶一路的大項目清單將陸續公布落實,福建很可能成為一帶一路“兩圈兩線”寫意畫的核心,而新疆、廣西則有可能成為關鍵區,其他包括陜西、江蘇、甘肅、內蒙、雲南等十多個省區市或為輻射區,各地方政府將加速對接與項目落實。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長江經濟帶規劃也有望在二季度公布,以交通、環保和“互聯網+”為核心的第四次投資浪潮將加速來襲。 2、地方政府動起來:第四次投資熱潮 2015年需求再擴張的核心抓手是“一帶一路”大戰略,這不僅會改變中國的宏觀政策取向,而且可能改變整個中國經濟運行的邏輯。隨著一帶一路大戰略自上而下的落實,中國可能迎來繼1992年南巡、21世紀初入世和2009年四萬億之後的第四次投資熱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投資熱潮。第一次是1993年,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前,各地掀起市場經濟的第一波投資熱潮,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創紀錄的62%。第二次是2003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產能收縮告一段落,在2001年入世的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和區域振興等政策紅利疊加的影響之下,房地產迎來黃金增長期,開發區熱潮也席卷全國,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三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長,直到金融危機爆發。第三次是2009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央果斷推出4萬億的一攬子刺激計劃,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30%,拉動中國經濟迅速觸底回升。在那之後,投資便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之下持續回落。尤其是2013年八項規定以來,地方政府明顯消極怠工,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以上大幅滑落至15%,創2001年以來的新低。 不過,隨著“一帶一路”戰略進入落實階段,投資低迷的趨勢可能出現逆轉,中國經濟的第四次投資熱潮可能即將拉開序幕。 從純經濟角度看,相關項目建設將直接或間接的拉動投資和經濟增長。我們根據公開新聞收集的信息統計,各地方“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基礎設施規模已經達到1.04萬億元,跨國投資規模約524億美元,考慮到一般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一般為2~4年,2015年國內“一帶一路”投資金額或在3000~4000億元左右;而海外項目(合計524億,每年約170億美元)基建投資中,假設1/3在國內,2015年由“一帶一路”直接拉動的投資規模或在4000億元左右。 更重要的是,從政治角度看,一帶一路可能重新改變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就像一顆炸彈扔進炸藥庫,它不單是一顆炸彈,更是一個導火索,新一輪的地方政府投資沖動可能隨之引爆。各地方政府都已經認識到,“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的最重要的國家戰略,沒有之一。從2015年地方“兩會”透露的信息來看,各地都在爭先恐後的上項目,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這可能從根本上逆轉近年來反腐導致的地方政府消極怠工現象,使地方政府被壓抑的投資沖動重新爆發。 新一輪投資沖動可能讓今年的基建投資實現25%的高增長。2015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固定資產投資15%的目標。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目標倒算出所需要的基建投資額和基建投資增速。近年來(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已經穩定在75%左右,在2015年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增速10%的中性假設下,為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對應基建投資需達到14萬億,較2014年增長近25%(去年是11.2萬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15%相信也是維持經濟底線思維一個必要的數字。 3、錢從哪里來?後43號文時代的融資保衛戰 很多人會問,錢從哪里來?的確,地方政府之前的怠工也不只是反腐的影響,更大的原因是沒錢。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目前地方政府似乎已經找到了後43號文時代的對策。除了中央債務置換、提高發債額度等支持之外,地方政府已經在PPP和“影子平臺”兩個陣地打響融資保衛戰。 (1)PPP。43號文明確提出逐步剝離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10月28日,財政部印發《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最大亮點就是要大力推廣PPP模式,通過PPP模式將政府債務轉為企業債務。在融資政策的基礎上,財政部擬采取公司制PE形式設立中央財政PPP融資支持資金,為PPP項目開發、準備階段和融資過程提供資金支持。 根據我們的統計,43號文出臺前後,34省市區地方政府共推出了總額超過2萬億的PPP項目,其中有9000億項目公布了具體的項目投資額。到目前為止,簽約的項目約為3350億元,占總額的1/6。在未簽約項目中,主要為交通設施、社會事業、水利工程、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項目。鑒於PPP模式在治理地方債務中被寄予厚望,為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入場,政府將在改善PPP制度環境上做出政策調整。此外隨著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的論證蹉商,時滯因素對成功推廣PPP項目的負面影響正在減緩。PPP盛宴漸入高潮,未來將有更多的公司參與PPP項目。 (2)影子平臺。城鎮化基金是由財政引導、商業銀行推動、社會其他投資方參與的多元化融資體系。城市發展基金作為產業基金的一種,通過向特定機構投資者以私募方式籌集資金,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由於城鎮化基金的融資主體不再是地方融資平臺,因此繞過了43號文的限制。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的報道和我們的了解,目前的城鎮化基金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種是省政府出資成立引導基金,然後吸引金融機構合作成立城鎮化建設母基金。各地申報的項目,經過銀行審核後,由地方財政出資做劣後級,上述母基金做優先級,杠桿比例大多為1:4。 第二種模式是有限合夥型產業基金,有限合夥型產業投資基金主要由投資者(有限合夥人,LP)和基金管理人(普通合夥人,GP)組成的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基金組織。對城鎮化基金而言,一般是銀行指定產業基金GP,理財資金為優先LP,政府指定國企或平臺公司擔任劣後LP。 第三種模式是基金由社會資本成立,直接與地方政府基礎設施項目對接。我們認為這種模式其實是PPP的一種形式。參與主體包括銀行、具有較強投融資能力的施工企業,以及基金公司等機構。 三、不完全是速度的問題,也有儀表盤的問題 當一輛車顯示速度放緩的時候,也可能不是車本身的問題,而是儀表盤出了問題。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可能就陷入了這種悖論。傳統的經濟“儀表盤”在不斷釋放崩潰的信號,比如一季度的工業增加值只有6.4%,但實際生活中,很多人的感受似乎並沒有那麽慘烈,GDP也還維持在7%。舊常態之下的一些傳統經濟指標已經無法完全反映新常態下的經濟形勢,這既有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也有人口結構變化的原因。 1、7%是否造假?產業結構變化導致工業和經濟的相關性下降 服務業逐步取代“GDP密集型”的工業成為主導產業,導致GDP和工業增加值自然減速,相關性也在下降。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僅增6.4%,但GDP依然增長7%,我們認為這不一定是“人為調整”。過去工業在中國GDP中的比重最大,基本維持在40%以上,而統計局每月公布的工業增加值涵蓋了占比超過80%的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以上)的工業企業,基本可以反映GDP的走勢。從歷史上看,工業增速的確與GDP走勢高度吻合,相關系數基本維持在0.9以上,但這兩年工業和經濟的相關性明顯下降。 從絕對占比來看,2014年工業在GDP中占比已降至35.6%的歷史新低,第三產業占比(48.2%)繼續超過第二產業(42.6%),而且與第二產業的差距擴大到5.6個百分點。從增長貢獻上看,服務業的增長動力也明顯超過工業,在2014年7.4%的增速中,第三產業貢獻了3.8個百分點,而工業僅貢獻了2.6個百分點,貢獻率分別為51.7%和35.4%,這和2000年的57.6%和34.8%完全顛倒。 簡單來說,相比服務業,工業已經成了“次要部分”,而且隨著中小企業的發展,規模以上企業對整體工業的代表性也在下降,拿著次要部分預測整體當然有失偏頗。 2、經濟增長的內涵不只是GDP,更是GNP 隨著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資本輸出戰略的實施,未來的經濟發展重心從GDP轉向GNP。過去政府關註GDP,說到底是關註就業。但近幾年來,就業對GDP的彈性明顯增大。自從2010年以來,GDP增速與就業市場上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數/求職人數)產生明顯背離,表現為GDP增速不斷下滑,而就業形勢卻在不斷改善。保GDP對於保就業的意義早已不那麽重要了。相反,真正屬於“國民財富”的GNP更加重要。 GDP與就業的脫鉤有多方面的原因。從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端來看,第三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升,2013年已經超過第二產業,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相對較強。從勞動力市場的供給端來看,2011年以來,中國的勞動適齡人口(15-64歲)已經開始下降,隨著計劃生育導致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體現,未來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數還將繼續減少。大學生的人數雖然還在增加,但增速早已大幅放緩。高中生畢業人數從2008年之後已經開始下降,相應的,未來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也將進入下降通道。過去我們總擔心GDP增速下滑影響就業,現在看來,未來中國真正需要擔心的可能是“用工荒”。 四、經濟速度不再,市場依舊激情! 任何價格都是買出來的,當買家多的時候,價格自然會上漲,股價也不例外。雖然經濟跌跌不休,企業盈利增長乏力,但只要市場依然有增量資金入市,短期內牛市的基礎就不會動搖。尤其是當中央加快摒棄緊縮式供給主義思路的時候,我們也在加速進入一個資本過剩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里,市場缺的不是錢,而是優質的標的資產。只要有相對高收益或者說被低估的資產,都會被過剩的資本瘋狂圍剿。從房地產到非標,從高收益債到A股,再到今天的新三板,每一次資本對資產的追逐都是如此。如果說風來了豬都會飛,那麽今天的股市無疑仍然站在風口。我們可以大膽的預測,如果說過去是一個實體造富的房產時代,那麽現在中國已經進入金融造富的股權時代。 第一個風口來自存量財富的資產重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長,翻看二戰後的全球經濟史,經濟增速超過7%、持續增長超過25年的只有13個經濟體,而這些經濟體在高增長的第四個十年無一例外的下滑到7%以下。GDP的本質是財富的流量,中國史無前例的GDP高增長也帶來了存量財富的快速積累。截至2014年,一般性存款余額達110萬億,近二十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為50萬億。此外,伴隨著利率市場化加速,理財產品野蠻生長分流了部分一般性存款,2014年年中,理財產品規模約為13萬億,每年約2-3萬億的凈增量。而相對於經濟的超高速增長,中國的金融體系發展相對滯後,居民的財富配置也一直缺乏多元化的渠道。 上世紀90年代之前,大多數的財富都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存款成為第一代居民財富的標誌。而隨著90年代末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居民財富又大規模湧向了房地產市場,房產成為第二代居民財富的標誌。現在,隨著利率市場化對存款的加速分流以及人口老齡化給房地產帶來的下行壓力,過去沈澱於房地產等傳統產業的居民財富可能大規模的向資本市場轉移,而相對低估的A股可能成為第三代居民財富的主要配置方向。 第二個風口來自央行貨幣寬松帶來的增量資金。在從國際環境看,全球央行寬松大潮愈演愈烈,貨幣寬松可緩釋實際有效匯率壓力。從國內環境看,在大的漸進去產能周期中,貨幣寬松可防範金融風險。從轉型角度看,在企業債務率高企實體融資難的今天,通過提高直接融資占比,打開註冊制和國企整體上市的空間,對促轉型大有裨益,只要不出現“瘋牛”行情,貨幣政策會保持寬松支持股市。 第三個風口來自金融體系無處可去的配置資金。銀行由於表外嚴監管和風險偏好收縮,失去了對非標和同業創新的興趣,沈寂了大量的基礎貨幣和理財資金用不到實體。在此背景下,恰逢存量財富資產重配,券商將已有的融資融券資產向銀行抵押融資,銀行也積極沈積的流動性和理財資金投入傘形信托入市。 具體來說,入市的主要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通過券商兩融撬動,另一種是銀行理財資金做優先級通過傘形信托或券商資管計劃加杠桿入市。後者與過去的非標並無本質區別,只是資金承接方由過去的開發商、地方政府轉為股市。從數據上看,投向股票市場信托余額增長2500億,13年僅為400億,而基建類信托由過去萬億規模的野蠻生長顯著放緩至1700億。巨大規模存量財富資產重配再疊加杠桿的煽風點火,股市屢創新高且成交量破萬億也就不足為奇。 展望未來,假定未來一般性存款10%的增長,2020年居民儲蓄存款有望達到百萬億規模。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假定理財對居民儲蓄占比50%,其中債券類資產占60%、隨著剛性兌付打破,股權和非標由過去5%和35%的比例到各按20%分配。在不考慮杠桿效應下,未來至少有10萬億增量資金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