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星聲東擊西搶佔OLED高地 兩岸液晶面板業急呼危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0MMDAwMDI0MjQ0MQ.html

在三星電子蘇州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舉行開工儀式後一天,5月31日,三星移動顯示公司(三星電子與三星SDI的合資公司)宣佈其在韓國投資21億美元建設的5.5代OLED(有機電子發光)面板生產線已提前兩個月進入量產。

更令液晶面板界恐慌的是, 6月2日,三星移動顯示宣佈其第8代AM-OLED面板試驗線將於明年5月投入使用,可以切割46吋、55吋等大尺寸OLED面板,三星計劃將OLED面板的使用領域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延伸到電視等領域。

OLED 面板是液晶面板之後的第三代顯示技術,三星已經搶佔了此產業的至高點。今年一季度,三星在3.5吋以上AM-OLED面板的市場佔有率超過99%。在去年 推出42吋OLED電視樣品後,三星移動顯示又開始在高世代OLED面板佈局,試圖改寫液晶面板領域群雄並起的格局,並確定其在OLED一家獨大的優勢。

聲東擊西

三星電子在下一代顯示技術領域已經佔據了高地

與液晶、等離子等第二代顯示技術相比,OLED技術最大的優勢是超薄的尺寸,最薄可至0.005釐米,在柔韌性很好的基板上可摺疊捲曲,色彩等顯示效果要明顯高於液晶面板,三星、索尼等日韓消費電子巨頭均視其為替代液晶的新技術。

三星電子中國公司有關人士6月2日告訴本報記者,一旦三星移動顯示投資的8代試驗線在良品率、使用壽命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2013-2014年其實現產業化已經是三星的既定戰略。

市 場調查公司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則認為,三星在液晶和OLED兩種顯示技術的選擇中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後者,該公司已經放棄了此 前計劃的10代、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投資,將未來的投資方向轉向了高世代OLED面板,其未來3-4年在大尺寸OLED領域的投資總額有望超過千億元。

「三星電子的5.5代OLED面板生產線投產是確實的,但其8代OLED線能否產業化還是個未知數。」國內液晶面板企業京東方副總裁張宇在接受電話採訪則表示,「但是我們比較清楚的就是,其原來提出的10代、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計劃純粹是忽悠人的。」

據悉,三星電子之所以之前宣佈跟進夏普的10代線計劃,其實是為了在其擁有絕對技術優勢的OLED大尺寸研發上贏得時間,也是為了讓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液晶面板生產商願意繼續投資高世代液晶面板,從目前來看,這一「聲東擊西」的戰略已經起到了效果。

謝勤益指出,目前在大尺寸AM-OLED面板領域,即便是LG電子也無法取得突破,而三星電子已成功將高世代液晶面板的投資轉移到中國蘇州等地,今年5月還大幅削減與索尼的液晶面板合資公司S-LCD的資本金,顯然三星電子在下一代顯示技術領域已經佔據了高地。

液晶面板業危機

台灣及其他面板商要想通過購買技術專利來進入這一高門檻領域非常艱難

目前大尺寸OLED面板技術還有很多技術瓶頸——良品率的提升、基板製程過於昂貴、使用壽命還有待提高等。

「第八代OLED面板工廠只要能達到七成左右的良品率,OLED價格就可降到與液晶面板相抗衡。」 謝勤益告訴記者,目前OLED良品率還不到50%,三星預測最早2013-2014年可以實現良品率70%的目標。

隨著良品率提高,三星電子還計劃在試驗線中將昂貴的低溫多晶矽基板製程換成下一代製程,甚至計劃將已折舊完畢的八代液晶面板廠改裝生產OLED,將成本進一步降低至液晶面板的45%。

三星電子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與高世代液晶面板動輒4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相比,在現有8代線基礎上進行改造,每條8代OLED面板生產線的成本要減少到15億-20億美元。

台灣工研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旦三星的8代(基板尺寸為2.2×2.4米)OLED生產線投產,台灣的液晶面板行業將面臨滅頂之災,總產值上兆元、僱用數十萬名員工的產業將灰飛煙滅,耗資千億元的精密設備頓時形同廢鐵。加上數千億元的銀行貸款變為呆賬。」

同樣的危機也在影響著大陸的面板行業,因為國內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完全投產都需等到2012年下半年,其資產折舊還需要6-7年時間,一旦大尺寸OLED面板技術取得突破,國內面板行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張宇表示,「三星剛剛在蘇州投資了7.5代線,大陸的液晶面板行業至少還有一個資產折舊週期的好日子,所以不要過度擔心OLED技術的衝擊,但是5代以下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可能在短期內就會受到衝擊。」

三星在大尺寸OLED領域的技術優勢非常明顯,台灣及其他面板商要想通過購買技術專利來進入這一高門檻領域非常艱難。

「雖然台灣和大陸很多企業都殺入了小尺寸OLED面板領域,但是在大尺寸領域要想突破依然很難。」友達全球執行副總彭雙浪說,不過下游的蘋果等平板電腦巨頭也不希望三星在OLED領域一家獨大,所以台灣企業還是有機會的。

中國大陸的彩虹集團、長虹集團、上海天馬等已經開始在OLED領域佈局,而京東方也計劃投資建設小尺寸的OLED面板生產線,但均為4代以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3

夕陽產業轉型成最夯觸控面板廠 讓宸鴻用五十五億搶親的達虹十月革命

2011-5-30-  TWM




十個月內,他們讓達虹從落日的彩色濾光片產業,成功轉型為觸控面板廠;他們從只有友達一家客戶,做到世界級客戶下單。他們是達虹轉型成功最大推手——董事長林正一與總經理袁鈞賢。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下午,撼動全球觸控面板版圖的一筆交易,由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口中宣布:「宸鴻要以五十五.八二億元,從友達手中取得達虹一九.九%股權。」拿下 達虹主導權後,宸鴻的觸控面板市占率衝上三三%,一舉拉開跟其他競爭者的差距後,全球觸控面板龍頭的位置,宸鴻坐得更穩了!

艱辛轉型路 差點兩頭空達虹購併案來得又急又快,就連達虹董事長林正一都是在最後階段才知曉,因為一個月前,達虹內部還沉浸在第一季營收創歷史新高的喜悅之中,他們磨刀霍霍要在今年衝出達虹轉型後的好成績。

拿著觸控面板,林正一仔細地介紹著各項觸控產品,「這是傳統兩片玻璃的,那這個是One Glass(單片玻璃)的模組。」今日在觸控股王宸鴻購併光彩籠罩下的達虹,很難想像十個月前,還在為了是否要全面停掉彩色濾光片產線掙扎。

曾經,達虹(前身為劍度)是友達集團最倚重的彩色濾光片廠,在液晶面板中占達二○%成本,讓達虹走過最輝煌的年代。可是,不到五年的時間,LED背光技術 出現,取代傳統的CCFL(冷陰極管)背光模組;伴隨而來的是一夕成了棄兒,因為不用彩色濾光片,LED背光技術也能做到全彩化。

「所以,我們進達虹的那一天就知道,達虹要轉型。」讓達虹成功轉型的董事長林正一和總經理袁鈞賢,兩人原本是友達集團裡最佳的蓋廠拍檔,當年達虹彩色濾光 片廠在他們手上誕生,卻如今也在他們手中終結,兩年前他們進駐達虹,友達給他們的指令很明確,就是讓達虹轉型,而他們做到了!

打從○七年蘋果的第一支iPhone問世以來,似乎就定下了觸控面板大爆發的分水嶺。觸控功能排山倒海地出現在每一支手機、NB上。在生存線掙扎的彩色濾 光片廠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食人魚,一擁而上都想吃這塊肥肉。所以,和鑫、達虹紛紛轉型,因為觸控面板前段製程與彩色濾光片相似度最高,「想做的人很多,卻沒 想到這根本就是把褲子改成衣服,可以改沒錯,只是改了才發現少了個袖子、少了個扣子。」林正一說。

林正一與袁鈞賢接手達虹後,他們很清楚,觸控面板最重要的就是觸控感測器(touch sensor)這塊敲門磚,但只做前段觸控感測器,不做後段貼合,又無法實際掌握客戶需求。於是,達虹從一開始,就決定要提供觸控面板模組完整解決方案。

但想是一回事,真正做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想得很美好,起先轉一部分製程做觸控,再慢慢把彩色濾光片的比重降下來。」袁鈞賢口中的完美計畫,甚至包含蓋一 座台灣最大的六代觸控面板廠,只是實際演練後才發現,「根本不可能啊,光產線改了一部分彩色濾光片製程做touch sensor,結果,touch sensor沒弄出來,整條(彩色濾光片)線的效率也跟著被影響。」以前達虹做彩色濾光片是有顏色的,可是觸控感測器卻沒顏色,不只如此,反光程度、穿透 率都是關鍵,「就算我們在前段觸控感測器有經驗,後段貼合製程卻不是如此。」袁鈞賢搖了搖頭。過去達虹生產彩色濾光片的供應商只有二十六家,轉做觸控面板 後,林林總總供應商有一二○家,有一些還是新跨進觸控面板產業,甚至連無塵室都沒有,要他們一時建立標準的生產流程,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林正一與袁鈞賢為了如何善用達虹原有的彩色濾光片設備,想破了頭,前段觸控感測器的投資已經投了下去,但彩色濾光片又不能不做,只要一停產,達虹會瞬間沒 了收入,「這是很痛苦的決定啊!」林正一跟團隊討論了半天,以為能無縫接軌的完美計畫,根本就像天方夜譚,但一直猶豫不決也可能落得兩頭空,最後林正一心 一橫,去年八月達虹設下停損點,停了部分彩色濾光片的產線。

林正一、袁鈞賢烙下歷史印記這一停,達虹轉入觸控面板的壓力更大了,因為不成功、便成仁,幸好第四季達虹的四.五代觸控面板產線就開始量產,雖然比起其他同業,達虹慢了一大步,但至少已經導入正軌,就是好消息。

然而,從彩色濾光片轉型觸控面板廠,要改變的不只有生產製造層面,「業務、研發都要重新來過。」林正一不諱言,過去達虹營運起來,就像是友達的另一座工廠,業務不到五人,研發人員也只有二十餘人,更有員工私下透露,反正客戶就是友達一個,出了錯去「罰跪」就是了。

但達虹要做觸控面板廠,一切都會不同,客戶不再是友達一家獨大,業務、研發人員、產品經理都要擴充,加上觸控面板製程、產品都沒有標準化,整體營利模式遠 比以前複雜許多,「以前做彩色濾光片,單一客戶量產很容易,可是現在做觸控面板,每個客戶都是國際級大咖,尺寸又各自相異,對達虹是很大的挑戰。」袁鈞賢 說。

因此,達虹初步要把觸控面板產量先衝高,台中新廠完成,加上彩色濾光片轉換產能,達虹明年產能可望有兩條三.五代線和一條四.五代線,前段產能將大幅倍增,「以目前touch sensor成為戰略物資來看,誰能握有多一點產能,就有機會勝出。」林正一說。

於是,宸鴻會購併達虹,用意已經很明顯,在宸鴻前段觸控感測器的產能吃緊下,手上握有觸控感測器產能的達虹,自然成為嬌豔欲滴、賣相最佳的對象。

走過艱辛的轉型路,林正一與袁鈞賢成功達到友達給他們的任務,讓達虹從落日產業變身成當紅炸子雞,甚至還讓友達口袋賺進二十九.九一億元。而隨著宸鴻入主 達虹,未來達虹將朝更單純的觸控感測器廠邁進,而彩色濾光片在停止生產後,也將成為過去。林正一、袁鈞賢這對最佳拍檔也將歸建友達,他們在短短十個月內促 成達虹轉型,也將在公司歷史上烙下重要印記。

達虹

成立:1994年(原名劍度,2003年友達入股改名達虹)

董事長:林正一

總經理:袁鈞賢

資本額:90億元

主要業務:

彩色濾光片、觸控面板

近三年獲利成績:

2008年EPS為-1.48元2009年EPS為0.06元2010年EPS為-1.27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72

蘋果砍價 宸鴻價格、良率兩頭燒 好光景不再 觸控面板淘汰賽正式開跑

2011-8-29  TWM




每年蘋果新品面市的九月又要來 臨,蘋果迷一樣滿懷期待,全球也一樣高度矚目,但蘋果供應商卻笑不出來,首當其衝的,就是觸控面板大廠宸鴻遭到蘋果砍價。宸鴻董事長江朝瑞面對降價、新品 良率兩頭燒,一場淘汰賽才正要開始。

撰文‧賴筱凡

當蘋果變成毒蘋果,到底該大口咬下去、還是吐出來?這是最近 蘋果供應鏈的首要思考課題,最頭疼的當屬蘋果概念股純度最高的宸鴻。

八月十一日,宸鴻總經理孫大明才剛公布上半年每股稅後盈餘(EPS)二 五.三一元的好成績,可是宸鴻股價卻禁不起全球股市重挫,像自由落體般,從七百元一路向下墜落到六百元不到。

縱使有好業績,宸鴻卻因全球股 市遭狙殺,護不了體、擋不住賣壓直湧。但據市場消息人士指出:「其實是大客戶蘋果砍單又砍價,一砍就是二○%,根本就是刀刀見血又見骨。」毒蘋果砍價,誰 敢說不?

九月,向來是蘋果迷最引頸企盼的月分。從二○○九年以來,蘋果每年都會在九月推出新產品,搶攻第四季的聖誕節買氣,今年沒有意外 地,iPhone 5也將在九月面市,新舊產品交接期之際,就是客戶、供應商重新議價之時,但這對每個月都有降價壓力的蘋果供應商而言,也不是什麼大新聞。

然 而,任哪一家供應商都沒料到的是,在這次重新議價中,蘋果相中成本相對高的面板下重手,力道之大,出乎預料,「二○%,就像是要你把過去賺的都吐出來一 樣。」宸鴻上游供應商聽到數字時,先是愣了三秒,「那我們可能也要回去準備因應。」據了解,蘋果這次砍價,底線非常硬,幾乎沒有商討空間,「大客戶態度很 清楚,不降價的話,他就找別人做。」業內人士透露,供應商與客戶議價,本來天經地義,「可是,蘋果一開口就要少兩成,比他們原先估的一○%至一五%還 多。」這對原本就競爭激烈的觸控面板業,幾乎是雪上加霜。過去兩年,蘋果供應鏈靠著iPhone、iPad大賣,吃香喝辣,獲利成績好不用說,股價也跟著 狂飆,尤其是占iPhone、iPad成本最高的觸控面板,更讓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嘗到暴富的滋味。

只是,高興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宸鴻半 年報甫公布,蘋果降價壓力隨之而來,「你覺得,大客戶看他賺這麼多,不會眼紅嗎?連我們供應商都覺得,TPK這麼賺的話,還要我們配合降價,誰會願意 呢?」宸鴻供應商話講的直接。

因為,同樣都接蘋果單,一個宸鴻上半年大賺二.五個股本,一個勝華卻在第二季慘虧三.一一億元,上半年EPS 縮水僅剩○.○二元。以iPad為例,一片觸控面板成本要八十美元,遠比所有零組件高出許多,就連成本次高的機構件,成本也僅觸控面板的一半不到,只有三 十五.三美元,iPad觸控面板三家供應商裡,撇開奇美電大虧不說,勝華也難敵虧損,大賺的宸鴻自然成為蘋果砍價標靶。

對此,宸鴻財務長劉 詩亮一口否認,「每個產品周期更迭本來就會重新議價,降價幅度如預期在一○%至一五%,絕對沒有二○%。」儘管如此,蘋果要求觸控面板降價,卻是不爭的事 實。另一方面,新產品良率遲遲無法提升,才是觸控面板廠難關的開始。

目前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所使用的觸控面板,都是由兩片玻璃所組成,一 片是貼合感應器的感應玻璃,一片是保護玻璃,但為了將成本降到更低,觸控面板廠積極投入「單片玻璃觸控解決方案(One Glass Solution,簡稱OGS)」,「成本馬上少三○%,但難度很高。」觸控面板廠主管說到OGS,也是搖頭,因為有能力量產的人實在不多,更別提多數廠 商都還停留在小量試產階段。

「兩片玻璃要變一片,真的不容易。」上游玻璃廠正達總經理江嘉斌,一談到OGS,也是多所保留,連良率都是最高 機密。

面板廠受迫,誰將出局?

身為蘋果最大觸控面板供應商,江朝瑞的壓力比任何人都大,「蘋果砍價不手軟,他們當然急著要用 新技術來降低成本。」業內人士說,宸鴻合併達鴻(原名為達虹),有助推進OGS,因為達鴻在併入宸鴻前,就已積極開發OGS,惟獨良率還是不高。

對 靠著蘋果暴富的江朝瑞來說,三年多的好光景,眨眼般就過去,現在眼前有蘋果硬砍兩成報價,後面還有新技術良率遲遲無法拉升,在在都顯示出,觸控面板的進入 門檻已大幅拉高。

宸鴻的問題點出事實,那就是「觸控面板的淘汰賽,正要開始。」觀察面板的外資分析師說,而最先在這輪淘汰賽被判出局,莫過 仁寶與統一集團合資的時緯。

○一年才成立的時緯,在觸控面板業算新兵,○七年多數觸控面板廠轉進電容式面板,時緯始終沒跟上腳步,眼看著其 他二線面板廠介面、熒茂、富晶通一一浮上枱面,時緯卻怎麼也走不出虧損泥淖,今年淨值更逼近負數。

「我們進來的有點晚,所以也正在努力改善 它的體質。」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話說得保守,但其實時緯大換血的行動才正要開始,先是經營階層更動,再減資瘦身四五%,甚至不得不從興櫃下市。

仁 寶在面板領域動作頻頻,不論是入股華映,或是與韓廠樂金電子(LGD)合資,成立樂寶,都凸顯出仁寶集團在面板領域的企圖心,但繳的學費也不低,先是不堪 虧損的統寶賣給鴻海,如今時緯又下市,成了這輪觸控面板淘汰賽最先出局的一個。

由此可見,山雨欲來的觸控面板紅海殺戮戰,勢必殘酷不堪。當 蘋果光環不再,金蘋果變毒蘋果,新技術良率又低迷,連觸控面板龍頭宸鴻都深感壓力,江朝瑞也兩頭燒,其他觸控面板廠可能很難笑得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15

認較小 面板進口稅或提至8%~12% 本土企業欲藉機擴充市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1/0NMDcyXzM2NjI0NQ.html

「提高面板關稅,短期可以提升本土企業競爭力,長期看,會促使海外巨頭盡快朝中國轉移產業鏈,能起到破除壟斷效果。」昨天,家電業研究專家、帕勒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幾天來,相關行業協會就提高面板進口關稅的問題,已開始徵詢面板企業與整機企業的意見。

目前,中國面板進口關稅稅率是5%。相關部門人士對外透露,或將提高到8%~12%之間。較早時,中國面板進口關稅為3%。

新 的提升關稅消息讓本地擁有面板業務的企業頗為高興。京東方官方人士表示,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確實在徵詢企業意見,本土高世代面板項目量產後,定會遭遇海 外巨頭打壓,提高關稅可以獲得成長的緩衝期。TCL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表達了類似意見,強調非常支持國家提高面板進口關稅。

中國電視面板還不能完全自給,絕大部分仍需進口。截至目前,海外面板企業佔據全球90%左右的市場,其中三星、LG、友達、奇美4家出貨佔80%以上,幾家日企佔10%至12%,包括京東方在內的本土企業,目前只能爭奪約10%的市場空間。

羅清啟表示,過去多年,中國一直在平板顯示關鍵部件領域受制於人,這導致整個彩電產業鏈無法自主可控,中國面板業急需扶持。「但是,提高面板進口關稅,短期也有不利,」他說,由於電視面板大多依靠進口,本土TCL、長虹、海信、創維等電視整機廠家將承受部分成本上漲壓力。

海信就不太樂見關稅提高。公司一位市場人士表示, 2009年,國家已經提高過進口面板關稅,26英吋以上的面板產品進口關稅從3%提高到了5%。

羅清啟認為,整機企業對成本的擔心應該不會延續多久,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視市場,海外面板巨頭不可能不進來,即便關稅提高,恐怕也不會貿然提高面板價格。「提高關稅更像是促進海外巨頭到中國大陸投資的信號,面板原材料進口稅不在上調的範圍。」他補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5

政府帶頭救命 面板雙虎不倒內幕

2011-11-21  TCW




面板雙虎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子公布 前三季財報,幾乎虧掉一半資本額創下歷史紀錄;一向樂觀的友達光電顯示器事業本部總經理彭双浪,在法說會上坦承「第四季可 能旺季不旺。」外資分析師再度調降雙虎目標價;幾乎該有的壞消息都沒有少,但是,兩支股票一路來的破底走勢卻暫時劃下休止符。

十一月八日即傳出雙虎要合併的傳言,這讓面板股價續漲。行政院長吳敦義還不迴避的以一句「適度接觸」回應,更引發人聯想是否真的在撮合合併。

統計十一月一日至十一日,台股指數下挫三.三%,友達和奇美電卻逆勢各上漲六.九%和一三%;累計從友達公布第三季財報到十一月八日傳出合併的風聲,僅有 三天外資賣超,其餘交易日都是買超,甚至還有兩天買超三萬五千張以上的紀錄。

友達的單日成交量甚至創下近兩年來的新高量,顯示交易活絡必有蹊蹺。到底是市場見雙虎股價淨值比跌落新低,逢低承接?還是政府真的在密謀合併?

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接受媒體詢問時僅以「當事人不好評論」回應,奇美電子發言人陳彥松則表示沒聽過內部討論此事。

政府算盤護選情,保五萬就業人口

據了解,政府確實有接觸兩家公司,是否為洽談合併,內部人士都呈現保留,不願多談,面板業合併的利益牽扯,涉及銀行、政府和面板業者三方,這次傳言不約而 同都指向金融圈,銀行和政府可能是積極促成合併的推手。

「看到DRAM當時(指二○○八年)這麼爛,合併也沒成功,面板很難吧!何況合併後誰要當頭,很難喬,」一位面板外資分析師評論。

站在政府立場,失去上次整併救DRAM業的好機會,無論合併或整合,都不失為拯救面板業最好的方法。因為,面板業撐不住,不只影響面板供應鏈,從筆電代 工、電視組裝到銀行業都會受到牽連。

首先,面板產業鏈上下游加起來至少五萬多的就業人口,一旦面板業撐不下去,花了十多年打造的採購零組件廠,勢必加速外移到大陸爭取訂單。

再來,台灣代工全球九成以上的筆記型電腦,二成五的液晶電視組裝,至少五成以上的監視器(monitor)組裝,以上三個產品線,面板就占了兩成以上的成 本,占液晶電視組裝成本更高達六成,一旦兩大面板業者撐不住,下游毛利率保三、保四的科技代工業,必須轉向中、韓兩國採購,成本也隨之升高。

所以,這次的危急已經不是產業的事,而是國家的事。尤其再兩個月就是總統大選,無薪假族群是否影響選情已經成為高層關心的動向,面板業更是大到不能不救的 行業,因此合併傳言釋出,還不少人埋單,就是看準它的江湖地位。

銀行算盤面板倒,將有四千億呆帳

更何況,如果面板業無法順利脫困,積欠銀行的債務,都將成為呆帳。惠譽信評今年十月統計,銀行總計借給友達和奇美電共新台幣四千三百七十一億多元,是二 ○○八年底借給DRAM業約二千三百億的一.八倍。

奇美電正和銀行協商中的六百億聯貸案,據傳公股銀行只打算借四百億,打六六折。說穿了,說明政府也在設立一條防火線,防止茂德倒債的事件再次發生,又得全 民埋單。一位投信台股基金經理人說「政府也怕銀行投入太深,變成台灣版歐債危機。」

從友達和奇美電的角度來看,未必得聽政府安排,合併有三項挑戰要過。

合併挑戰現金夠,寧硬撐也不合併

挑戰一:兩虎現金流依舊撐得過。兩虎手上過冬的存糧並未到彈盡援絕地步,談合併至少今年看來不可能。

站在友達立場,目前帳上現金約八百三十多億元,一年到期的債務也僅有四百一十億元,可謂已經是存夠過冬糧食。奇美電公布財報帳上現金有六百一十八億元,一 年到期的債務則有六百九十億,若貸到錢,就沒有立即倒債危機。

一位南部面板業的人分析,「機車一點來說,如果銀行真的不相挺奇美電,它的借款可是比茂德多,到時銀行呆帳率一升,政府很難收拾。」奇美電雖然走在鋼索 上,但是銀行也同樣在鋼索上,奇美電一搖晃,銀行也很難不墜地。

為了保留現金,奇美電內部已下達和供應鏈重談條件,付款日期保留可延長的彈性,來共度難關。

挑戰二:股權結構複雜難整合。事實上,在○九年,奇美電決定和群創合併之前,李焜耀和許文龍不是沒接觸過,李焜耀也積極奔走談合作,無奈因名稱談不妥而破 局。

現在局勢更複雜,元大投顧科技分析師張家麒指出,友達背後還有廣達,奇美電則有郭台銘和許家,合併後誰來領軍,彼此股權如何分配,都是問題,難在短期解 決。

何況友達的董監事和經理人對公司持股比例不若奇美電高,目前兩強股價相當,一旦合併,友達經理人股權勢必處於弱勢,可能失去主導權,「就KY(李焜耀)的 個性判斷,他一定要友達領導,」一位和友達高層共事過的面板業資深人士認為。

挑戰三:合併後產能最大,卻不一定賺錢。友達老臣坦承,一旦景氣再壞下去,兩家公司資金活水沒了,最後還是得跟政府低頭。更大的問題在,一旦合併後是否真 能擺脫大賺大賠的命運?

一位奇美電高層則認為合併有其利基,屆時台灣面板廠全球市占超過三成,全球最大,可挾著產能優勢降低成本,減緩殺價的殺傷力;加上二○一二年後,兩大面板 廠每年攤提的金額會下降,成本一定比正要攤提八代廠的大陸面板業更有優勢。

分析師看法技術低,產能第一照樣虧

對此,分析師,紛紛打上問號。

奧維諮詢公司副總經理李秋緯指出,雙虎合併後,產能雖然是全球第一,但不保證賺錢,因為現在的問題是產能過剩,台灣面板廠都寄望吃下中國市場,但是他估 算,光一家三星電子,就可以滿足中國前六大彩電品牌的面板採購量,中國的需求量也不足以滿足台灣面板廠的產能。

雖然研究機構公布明年面板出貨量將成長一九%,張家麒都認為,只不過是少虧一些罷了。

他認為,除非是合併後,兩家面板廠各自出售廠房,降低原有產能,才能讓供給需求回復平衡,讓面板成為賺錢的事業。

巴克萊資本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葉婉屏也指出,問題是合併後可否整合研發資源做技術提升才是關鍵。

她認為,合併可以降低成本,但是當景氣如目前一樣需求下滑,沒有高顯示技術製造差異化面板,還是得以貼近成本價求售面板,到最後還是可能大虧。

三星電子因為量產毛利較高的AMOLED技術面板,讓第二季的虧損金額,縮減到今年以來最小。康和證券面板研究員郭明錤證實「同尺寸手機,IPS面板的單 價硬是比一般面板多一倍。」

郭明錤認為,台韓技術差上一大截,這可從台灣拿到蘋果IPS面板的訂單,僅有韓國的一半看出;就算合併後,還得看管理者願不願意在虧損時背負股東壓力,大 力投入研發資金。

從市場擔憂的部分來看, 這次面板雙虎合併的傳聞,大家關心的反而不是何時合併,而是合併後真的能打贏韓國?

翻開台灣的面板投資史,幾乎所有檯面上一線科技大老剛開始都興匆匆一頭栽進去。許文龍在《零與無限大》書中稱讚面板業是他這一生看過最有遠景的行業;李焜 耀更是藉由面板躋身全球前三大;郭台銘晚進來一步,還是併了奇美電;其他包括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成立廣輝,仁寶總經理陳瑞聰投資統寶光電,都投身過面板,卻 也都讓這些大老們坐困愁城。

這些大老不是苦撐,就是選擇退出,或是換股合併當個純股東。

兩兆雙星其中的一顆星DRAM已經黯淡無光,如果另外一顆星面板業也失去光芒,台灣在上個世紀所塑造的願景將成為「流星」,無法高高掛在天上。對於面板業 來說,此次合併傳言也是一個檢視的機會,是否要趕在還有現金和人才提升技術之時著手合併大計,否則等到手上籌碼用罄,被迫選擇合併,屆時,這個原本被視為 百年難得一見的好產業,會不會變成「魔鬼的禮物」,就很難說了。

【延伸閱讀】兩隻病虎,合併就能少虧點?

友達光電資本額:882億帳上現金: 834億一年到期債務:410億今年前3季累計盈虧:-405億

奇美電子資本額:731億帳上現金:618億一年到期債務:690億今年前3季累計盈虧:-444億

註:帳上現金和1年到期債務,皆為今年前3季合併財報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84

面板良率九成 瓦城料理不良率低於千分之三

2011-12-26  TCW




八分鐘、九八%、千分之三,三個 數字代表瓦城速度和品質的黃金數字。

客人點菜後,必須在八分鐘內上第一道菜;客人想吃的菜,九八%菜單都必須在點菜後二十五分鐘內上完;每日廚房料理不良率必須控制在千分之三。

瓦城泰統董事長徐承義扳著手指算,假日一間店可以做到翻桌七次,平日翻桌兩次,每一天打開門做生意,瓦城的團隊都必須達到以上要求。

能做到品質一致是因為從購買、生產到送菜上桌,徐承義都用科學化方式計算。

徐承義說:「我是用科學的精神做中餐。」瓦城泰統旗下有兩隻菜系品牌,瓦城和非常泰專攻泰國料理,一○一○主打湘菜,是最難連鎖複製的菜系。

專職餐飲管理考核、全球餐飲公司執行長岳家青指出,中式和泰式料理光是食材種類至少一千種,比起西餐廳多了八到十倍;西式料理可以用計時器計算烹調時間, 中菜光是火候就分四種,醬汁、刀工、火候一點差異,都會影響味道。

這也是徐承義在仁愛路四段開第一家瓦城時遇到的困境。

當時,他最怕客人問起,「今天是不是換廚師?」這代表這餐客人吃出味道差異。他苦惱,單單一家店味道都不一樣,怎麼開連鎖店?要展店,味道一定得標準化。

徐承義帶著十位研發團隊,組成份子有廚師、採購、品保、作業程序控管人員等等,捲起袖子進廚房,花了六年時間觀察,拆解每一道菜餚,一一記錄;還花了三年 時間建立廚師訓練制度,讓四百位廚師都懂得控制瓦城料理的火候。

食材驗收規格化用電子尺、色卡,檢查大小和品種

瓦城六十道菜餚背後,都寫了一道隱形的料理公式。

徐承義解釋,有三個重點會讓中式料理口味產生差異:食材、醬料和火候。

為了達到口味一致,從研發菜色開始就像一場科學測量。每道菜至少經過一百次以上的試吃,由他和十位研發團隊成員選定口味後,定義醬汁比例、食材品種、切 工、火候。

每天早上,瓦城的廚師上工第一件事情,不是處理食材,而是得拿著電子尺、色卡驗收食材。

瓦城廚務區經理楊志信指出,別家餐廳頂多驗收新鮮度和數量,在瓦城,食材大小、品種和色澤都得照規定來。

他拿起辣炒牛肉用的大紅辣椒解釋,每位廚師的手也等於測量尺,小指長約五公分,要驗收十公分的辣椒時比對兩下,就知道太大或太小。

色卡也是驗收常用工具,泰國菜最常用的涼拌青木瓜絲,瓜肉太黃、太橘代表青木瓜過老,不適合涼拌,瓦城廚師以美術專用色卡比對,確認瓜肉顏色在合格範圍, 超出規定色澤的木瓜就會被退貨。

在瓦城的電腦裡,每個食材都有專用的驗收標準表,對於品種、顏色、蟲害、大小都規定很清楚。在餐廳裡用量大的檸檬,黃色部分不得超過一顆檸檬總面積五成, 黑點不得超過果體表面四分之一,不合格都會讓檸檬酸度不足。

控制食材大小和品種,只是第一步。第二關就是食材處理,食材切法會影響味道和口感。楊志信舉例,一顆小番茄用在不同料理,切工不一樣,辣炒牛肉的番茄要切 四開,番茄的酸味才易融入醬汁;涼拌菜番茄要對切,避免番茄汁液太快滲出讓菜餚「濕答答」。

廚師訓練標準化從切工、火候到調味,不因人而異

最難的就是訓練廚師的火候,岳家青指出,中餐火候至少有四種,控制不好,同樣的食材,十位廚師可以炒出十種味道。也就是說,中餐因人而異的變數相當大,管 理上特別費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徐承義成立廚藝學院,他以跆拳道段數分級,將廚師技術以白、黃、綠、藍、紅、黑徽章,區分成十一等級,每個階段都有一套科學化的訓練方 式。

負責訓練廚師的瓦城廚務經理蔡秉錚舉例,以翻炒為例,規定就是必須用一公斤白米練習,在九十秒內,翻二十下,一粒米都不能掉出來,才算合格。

每道菜都有料理順序的判斷點,楊志信以最受歡迎菜餚前十名的辣炒牛肉為例,此道菜,第一個判斷點就是爆香蒜苗至金黃色就可以放入牛肉。

什麼叫作蒜苗炒到金黃色?在廚藝學校的定義裡,就是表面呈現微微鍍上金黃色,卻沒出現焦黑點,訓練時都有圖片比對,告訴每位廚師蒜苗爆成金黃色長相為何, 之後不斷實務操作,直到廚師炒對顏色。

走進瓦城的廚房裡,料理台上除了有放秤測量食材重量外,每一隻湯匙就是代表一個精準容量,五cc、三十cc,如果有不同的特殊規格,瓦城的廚師還找其他器 具代替,務必得讓廚師在炒菜時方便測量。

涼拌菜的海鮮必須冰鎮,瓦城研發團隊花了八個月,開發可循環恆溫冰鎮槽,維持品質也提升效率。

每把瓦城廚師用的刀子上都刻著「美味出在細節裡」,徐承義常提醒廚師,就算醬汁少○‧一克都不行,「這是一種自我要求的精神。」

徐承義還會不定期做產品改良,他認為就算只改進五%也好,像是涼拌海鮮原本有鱈魚,但是因為連著皮汆燙的魚,易有腥味,後來就從食材中剔除。

廚房分工流程化配菜、爐炒分五站,加快出餐速度

瓦城的廚房僅占餐廳面積二○%,比一般中餐廳小一半,但是卻分成五站:控菜、配菜、油炸、爐炒、涼拌,類似科技業產線分工,每人專職處理一項工作,提升效 率。

徐承義觀察過,中菜餐廳出菜慢,主要是因為廚師要一個人包辦切菜、配菜、過油和炒菜。

他舉例,中餐食材要過油,如果都由一位廚師完成,得先升溫油鍋,等待油溫升高就是一種時間浪費;經過五個階段的分工後,先由配菜廚師抓出配菜,再交由油炸 區負責過油,之後送給爐炒廚師翻炒,省下拉高油溫的時間,爐炒廚師也可以不必走動拿配料、過油,浪費製作時間。

這樣的設計也加速了瓦城出菜時間。瓦城規定,任何一桌客人的第一道菜必須在點菜後八分鐘上桌,最後一道菜必須二十五分鐘內出完,出菜達成率至今都維持在九 八%。

直到最後出菜,也如科技業一樣必須經過品管。出菜要經過兩道審查手續,第一道是廚師自己判斷是否炒壞,可自行報廢;第二道手續則是內場經理以目視色澤決定 是否放行。

目前,瓦城的料理不良率可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對比面板廠良率平均九○%,瓦城的良率控管程度不輸面板業。

找出這套科學複製方式後,徐承義開店速度加快,光是二○一一、二○一一二兩年,旗下三個品牌,計畫開出二十九家店,超過前十年的總和(瓦城第一個十年才展 店二十六家),希望用這套方式打造出亞洲第一大連鎖中餐品牌。速度能加快,秘密都藏在廚房的每一個細節,最後能否通過顧客每一張挑剔的嘴,就是對瓦城的考 驗。

【延伸閱讀】每道菜,都能拆解出標準流程 ——以辣炒牛肉為例

1.辣椒長度統一10公分食材都有規格清單,廚師須以電子尺、色卡測量。例如辣炒牛肉的辣椒必須10公分長,筆直不彎曲。

2.番茄規定切4等份切法有規定,牛小排須切成1公分條狀切丁,不能使用絞肉機;番茄必須切4等份,易引出牛肉甜味。

3.2個下菜時機判斷點辣炒牛肉有2個判斷點:爆炒蒜苗表面成金黃色後為下牛肉第1個判斷點。牛肉由粉色一轉為褐色為第2個判斷點,必須下醬汁。

4.8分鐘要出第一道菜廚房分五大工作站,以專職分工提升效率,達到客人點菜後8分鐘出第一道菜的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1

液晶面板關稅恢復至5% 國產彩電整機廠商承壓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23/0MNDE5XzQxMTk0Mg.html

業內傳聞已久的進口液晶面板稅率上調一事終於落地。

財政部昨日(3月22日)在官網發佈 《關於調整部分商品進口關稅的通知》,自2012年4月1日起,對4個稅目商品進口關稅暫定稅率進行調整,其中「32英吋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板」的進口關稅取消了原先的3%優惠稅率,恢復至5%。

在 業內人士看來,此次調整有利於國內面板生產廠商,將迫使海外面板產業進一步向內地轉移。不過,由於當前彩電行業利潤率較低,在一定的時期內,國產電視整機 廠商將承受較大壓力。據瞭解,稅率上調背景源於全球液晶面板供過於求,以及國內液晶面板生產線的陸續上馬。京東方副總裁張宇認為,原來3%的進口關稅過 低,在原來國內沒有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情況下,這樣的關稅有利於降低整機企業成本,但在當前情況下,提高液晶面板進口關稅將刺激國內整機廠商採購國產面板, 以減緩京東方、華星光電的短期經營壓力。

「京東方、華新光電當前這部分面板的產量有限且良率還在爬坡階段。」奧維諮詢副總經理金曉鋒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隨著產量和良率的提高,稅率調整對國內液晶面板廠商的影響將在今年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初步顯現。

儘 管業內人士認為,關稅上調中遠期有利於國產液晶面板廠商。但家電專家劉步塵認為,京東方、華新光電等國產廠商供應能力短時間內難以上去,而且即使有了強大 的供應能力,是否在性價比上能真正超過進口面板也很難判斷。劉步塵表示,在關稅上調、國內廠商供應能力不足的時間差裡,國產彩電整機廠商承壓明顯。

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1月,32英吋液晶面板價為127美元,42英吋為210美元,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及提高2%關稅計算,兩種尺寸的面板成本,將分別增加16.3元人民幣和26.9元人民幣。

「一個關鍵問題是誰來消化上調2%的關稅。」創維集團新聞發言人李從想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他認為,上游液晶面板廠商如果不下調價格的話,這將使得國產廠家整機成本上漲。

「要麼就是整機廠商降低自己的利潤,要麼就是提高產品的價格,將關稅上調的影響轉移給消費者。」據他介紹,2010年彩電行業的平均淨利潤也才2%左右,如果要整機廠商全部消化此次關稅2%的上調,壓力不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25

它讓面板關鍵供應鏈 快300倍

2012-03-26  TCW



三月六日,《商業周刊》採訪團隊 來到南科高雄路竹園區,位於南台灣民間信仰代天宮廟宇正對面,日商東麗尖端薄膜(TAF)建造中的鋼骨架構建築,在三十.三度的高溫下,閃閃發亮。

眼前,東麗這座從占地一萬六千多坪面積上拔地而起的新廠,預計六月中落成,十二月第一條液晶電視導光板保護薄膜生產線開始量產,明年夏天初期產量可達每年 一萬七千噸,「東麗薄膜加工,台灣廠是(海外)最大,」東麗尖端薄膜總經理久保田浩一說。

供應鏈速度,將從七天變三十分鐘

東麗來台設廠生產的光電用保護膜(Protect-film),全世界市占率達六五%、全球第一,是以PE(聚乙烯)為基底製程三層的壓出成型模,大量應 用在LED關鍵零組件導光板,讓裁切製程時,邊緣不易剝離混入雜質,達高品質、高良率,被視為業界標準。

由於這是極少數具指標性世界技術大廠首次來台投資設廠,不只生產製造,也有高比重的技術研發會移入台灣,就近有研發生產據點,可融入台灣面板供應鏈,能讓 面板關鍵供應鏈,從七天縮短至三十分鐘,快了三百倍,更快速反映客戶的產品驗證或製程調整等新產品開發需求,提升台灣相關產業鏈價值,等於打開台灣光電聚 落任督二脈。

已有八十六年歷史的東麗集團(Toray),二○一○年年營收達一兆五千四百億日圓、每股盈餘(EPS)三十六.四一日圓;除了合成纖維與化學材料,還擁 有環境、能源、碳纖維複合材料、電子材料等核心事業,是間具頂尖研發實力的全球知名大廠。

東麗客戶、部分產品彼此也是競爭關係,日商住華科技總經理黃建銘透露,原本東麗評估要去中國新建海外光電薄膜加工生產據點,住華「推了幾把、鼓勵它來。」 原來,前年夏天,東麗集團旗下的東麗薄膜加工會長山口進選址時,考慮過上海、蘇州、深圳等地,台灣最終何以雀屏中選?

「非常單純,台灣有導光板世界非常強的客戶(奇美實業、輔祥等)。」久保田浩一不諱言,接近客戶、現地生產,是集團現階段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

受訪中,他邊在紙上先畫出一條四十五度往下的直線,代表販售價格;接著,畫出另一條代表製造成本的水平線,再向記者說明,產品售價不可避免一定會越來越 低,一旦通過「死亡交叉」,就會從有利潤的黃金三角變成死亡三角,「(避免)沒利潤,成本一定要跟著下降。日圓很貴,原料也當地採購、從台灣調度,是降成 本的一種方法,不這樣做無法維持利益。」

近一年日圓升值的趨勢,就讓東麗原定三十五億日圓的資本額,變成只要三十二億日圓,來台灣當地蓋工廠,賣產品給台灣客戶還可不受匯率影響,節省約十個百分 點的匯損,有助確保獲益率。

南科管理局局長陳俊偉補充,包括友達、奇美電在內,「做面板生意,全世界產量三分之一市場在台灣,」日商來台投資,接近市場、人才、親日心理都有關。

經濟部常務次長黃重球觀察,擁有面板關鍵零組件技術的東麗來台投資,有考慮客戶、成本的因素,也有和客戶群聚、互動再加值的因素。他比喻,LCD技術製程 就像一層層的夾心酥,來台除了可達安定生產條件,當客戶要求製程改配方時,一定能和台灣產業連結,「關鍵材料生產者,來越多對台灣越好。」

跟客戶共同開發,有益台灣產業

相較中國、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台灣在IC、光罩、設備、材料、軟體設計等上下游光電產業聚落最完整,在台有生產據點可提供材料的東麗,不只能融入台灣面 板供應鏈,也能和客戶共同開發新產品,有助台灣面板產業競爭力。

「不這樣做(編按:指和台灣客戶共同研發),沒有到台灣的意義。」久保田浩一說,過去台灣客戶要求測試產品,往返日本至少要三天、一週才能有後續反應,資 訊難以直接傳遞;現在,電話打一打,三十分鐘就到,很容易直接掌握客戶對材料需求的正確資訊,一旦新產品驗證時間短,開發週期也能越來越短,就能在當地隨 客戶開發出更好的產品。

從最長的七天縮短到三十分鐘,算一算,相較過去能省下後續反應時間,也等於是另一種競爭力的提升。

此外,從結果來看,東麗選定來台設海外薄膜加工生產基地後,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才正式生效。但,這一中國內需市場的商機,則是東麗投資 台灣另一附加紅利。

兩岸關係越來越好,東麗也越有機會從台灣出發,和中國做生意,「在台灣蓋廠,隨台灣客戶產品一起過去(中國)是好時機,」久保田浩一認為,大陸也慢慢會有 光學薄膜產品使用者,他並透露,未來也考慮和台灣合作在中國蓋廠,目前正規畫中。

「日本人把台灣當跳板也是一個概念,」黃建銘觀察,以日商謹慎個性,不太可能一下考慮長期投資,如果有一百的資源,多會選擇先行投資二十,其後再逐步投 三、四十,等五年、十年後政經局勢變化,有其他條件更好據點,才做一個跳板過去。

這次接下東麗在台灣拓展薄膜加工生產據點任務,不會說中文的久保田浩一接受本刊專訪時,花了近十分鐘,邊畫圖邊用日文向記者解釋,就像中國古時代經商的絲 路,這次則是從日本出發,經韓國、台灣、印度,到全亞洲甚至歐洲,台灣正是東麗薄膜加工跨出海外的重要據點。

深怕我們不理解,他還特地用中文說了一個關鍵字:「橋頭堡」,再次強調台灣的戰略意義。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東麗集團購併由三星集團分離出來的世韓(Saehan),另成立東麗尖端材料韓國(TAK),久保田浩一曾負責東麗尖端材料韓國龜尾廠 薄膜和薄膜加工事業的規畫。

「要做一間不輸給韓國的好公司!」問他繼韓國據點後,這一次又協助集團來台拓點的心情,久保田浩一這樣回答。

將與工研院合作,把技術留下來

由於東麗集團的材料供應角色和研發能耐,不只能應用在液晶顯示器,還包括太陽能電池零件、觸控面板,甚至能源、生物科技等領域高階薄膜。久保田浩一也在訪 問最後透露,觸控面板薄膜來台投資的機率很高。

二○一○年十月和東麗高層接觸、順利輔導東麗來台投資案,雙方常互動的行政院全球招商聯合服務中心日本小組組長洪麗玲就觀察,東麗技術夠深、態度開放,不 只不排除和台灣企業購併機會,近日也表示要和工研院材化所、顯示中心等研發單位展開技術合作,預期會對台灣產業帶來極正面效益。

擁有高品質生產和管理人才的台灣,如能搭上在高分子化學、有機合成化學等基礎化學領域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東麗,雙方若共同研發產品,台灣就有機會從全球供應 鏈的配角,進階到不可或缺的要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37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面板、太陽能、LED 等著被殲滅?

2012-6-4 TCW




過去,台灣海峽是一道防線,尤其是科技業。

台灣政府利用一紙禁令,想將最好的技術、最精華的管理,「留」在島內;「放」到對岸的,往往是人力密集、低技術水平的產業。然而,防線裡外的情勢,卻悄悄的改變中。

除了半導體外,面板、太陽能、LED(發光二極體),這三個最被台灣寄予厚望、產值可能達兆元的產業,如今,正面臨中國的致命威脅。

面板被夾殺!中韓分食市場,台灣只能搶殘羹

「中國做面板會成功嗎?」五年前,巴克萊(Barclays)證券分析師葉婉屏,問台灣面板業高階主管,對方總是毫不懷疑的說,「不會,他們技術差我們很遠。」但現在,他們全都改口,「他們只差我們一、兩年。」

中國追趕速度之快,已讓台灣同業無法忽視。

交通大學副校長謝漢萍,是國內最早投入顯示科技的元老之一,他估算三到五年內,中國品牌廠會結合當地面板廠,由內銷轉外銷,進攻新興市場;而韓廠三星 (Samsung)、樂金(LG),則將主攻高階、歐美市場;至於台灣面板廠,將因為沒有出海口,在中間被夾攻,只能搶食廉價面板的殘羹。

研調機構DisplaySearch估計,今年,中國面板全球市占率將由六%增為九.九%,首度追平日本;二○一四年,中國市占率再增近一倍、達一八.六%,是唯一持續成長的地區,韓國與台灣的市占率則緩步下降。

太陽能已敗陣!中國全盤布局,掌握市場定價權

面板產業如此,那麼,被視為明日之星產業的太陽能呢?其實,不待決戰,我們恐已敗陣。

五月二十五日傍晚,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步出會議廳,驅車回公司。車門重重關上,好似她沉重心情。方才會議主題,是如何提振台灣太陽能產業的競爭力。

這個問題被討論太多次,她不只一次,向政府、國營企業建言,甚至與太陽能業者會商,希望大家不要把雞蛋全放在「太陽能電池」這個籃子裡,應往上下游發展, 並且自主開發石英坩堝、晶圓切片鋼絲等關鍵耗材,「台灣有技術這麼好的中鋼,開發這些耗材並不難,我估計三年吧?只是要不要做的問題,」徐秀蘭沉痛的說。

因為徐秀蘭最擔心的對手,就是發展速度飛也似的中國。

二○○六年底,靠經營電廠而致富的中國「電王」朱共山,主導旗下保利協鑫(GCL)投入新台幣三百多億元,發展太陽能上游多晶矽(Poly Silicon),靠著持續高速擴產,不到五年就產能全球第一;前年,保利協鑫向下跨足太陽能矽晶圓,更是短短不到一年,就摘下全球龍頭寶座。

保利協鑫,只是中國太陽能高速擴張的例子之一,攤開中國太陽能供應鏈,從最上游的多晶矽,一路到下游模組,中國不僅每一個領域都布下重兵,更早已是全球最大的生產聚落(見下頁圖);講白一點,太陽能從上到下的全球產品報價,全看中國人臉色。

相形之下,台灣產業資源全集中在太陽能電池,「我們有半導體的基礎,只看(電池)轉換率的話,台灣贏過中國;可是中國(產業)完整性夠,耗材也全都自己從 零到一百開發出來,」徐秀蘭憂心的說,比整體競爭力,台灣是敗北的那一方,沒有完整產業鏈、無法掌握關鍵耗材,「(台灣)武功再好,也還是做不出來。」

換言之,在太陽能產業,台灣業者從低技術門檻的下游切入,只圖賺快錢,但中國一開始就採取一條龍策略,用國家力量扶植業者,直接吃下整個產業鏈,六年就享有市場定價權。對太陽能產業來說,台灣海峽這道防線,始終不存在,這是個台灣還沒登陸,就先失敗的產業。

LED受威脅!中國靠補助擴產,市占進逼台灣

受威脅的,不只是面板、太陽能,還有LED產業——這個被台灣視為產值最可能達兆元的下一個明星產業。

二○○九年以後,數百台的MOCVD(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系統)機台,陸續運往中國江蘇揚州、安徽蕪湖等地,送進三安光電、揚州中科等的廠房內;這機台,是LED產業上游材料最重要的生產設備。

在中國國家政策主導下,中國現有七十多家晶片業者中,約三分之二都是近四年才成立的。但今年,中國卻成為全球擁有最多MOCVD機台的國家。

為了達成十二五規畫:二○一五年,中國LED晶片自製率七成,地方政府推出「買一台MOCVD,補貼人民幣一千萬元」的辦法,卯足全力拚中國LED第一聚落。

急速擴產的結果是,前年中國LED晶片封裝產值不過占全球的九%,去年已竄升到一二%,「中國擴產速度很快,下半年又要實施新的補助辦法,應該兩、三年內就會追過台灣,」LED Inside綠能研究部協理儲于超認為。

他們贏在有政府當靠山國家訂單是基本盤,虧損也沒關係

面板、太陽能、LED三大產業,台灣原本都占盡先機,如今卻被中國一一攻克,問題,出在哪裡?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說,「韓國跟中國,都是國家資本主義。」韓國全力扶持三星、樂金等大財團,中國則以國家力量打造高新科技產業。

重點項目如LED,建廠買設備時有補貼,向銀行貸款有融資優惠(如只須償還利息);廠蓋好了,國家標案訂單是基本盤,還補助民營企業裝設太陽能電池板、更 換LED照明設備,刺激需求。這就像政府幫你便宜買牛、最後還幫你賣牛奶。去年,光是揚州一地對MOCVD機台的補助款,就超過新台幣十三億元。

曾是面板分析師,現為東騰創投總經理王安亞比喻,「就算到最後養的牛(指工廠)擠不出牛奶,攤提完畢後,總可以當牛排吃(指拍賣資產土地)。」

有政府當後盾,中國業者挾大產能搶占市場,砍價毫不手軟,去年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就公開質疑,保利協鑫是太陽能產品快速跌價的元凶。

中國業者有靠山,即便虧損也沒關係,只要是國家發展需要,就會想方設法讓你活下來。中國面板廠京東方上市十年,累計至去年第三季,虧損超過了人民幣七十五 億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五十億元),去年靠出售政府贈送的煤礦獲利人民幣三十六億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七十億元),才免於虧損。

「某些指標LED公司也是啊!本業明明就虧損,帳上竟然還獲利人民幣數億元,全是靠補助而來的假獲利,」一位台灣業者指出。

他們贏在高薪挖台灣人薪水數字沒變,幣別直接變人民幣

提起中國同業,許多台灣LED公司老闆都恨得牙癢癢。過去兩、三年裡,上百位台灣中階主力幹部,被挖角到中國效力,晶電、璨圓、東貝、億光等,幾乎無一倖免。

彼岸挖角的動作之大、剽竊台灣技術的疑慮之深,讓晶電董事長李秉傑等高階主管多次公開表示不滿,還氣得以「產業毒瘤」形容。

氣歸氣,但當一位台灣中階主管接到中國公司年薪破千萬元的雇用合約,或是又送車又送房的禮遇,或是薪水幣別直接從新台幣換成人民幣(原本年薪新台幣兩百萬元,變成人民幣兩百萬元,約四.七倍),有多少人能夠拒絕?

一位業者形容,對岸挖角的規模,「技術班底幾乎全是台灣人啦!」

「很多人都想,我到中國拚個三、五年就能退休了,總好過在台灣苦熬十年,」儲于超說,去年太陽能、LED因為供過於求,報價大舉滑落,許多台商面臨虧損,對岸卻持續以高薪鎖定台灣人才,我們想留人,拿什麼留?

面板量產良率,設備決定七成,另外三成就是人才經驗,謝漢萍說,「我最痛心的是,近期TCL(中國電視品牌)挖角的都是中生代,在台灣已經有五、六年經驗,我們重新訓練一批人,又要五、六年。」背後隱藏的另一個危機是,台灣即將面臨人才斷層。

他們贏在產業鏈完整成本能壓得更低,價格更有彈性

台灣LED與太陽能相似,側重產業鏈的中段,如太陽能電池、或LED晶粒與封裝,相對的,在上游關鍵原料、與下游系統品牌出海口著力不深,「還是做代工、做零組件的心態,」研調機構EnergyTrend經理胥嘉政表示。

但中國不做則已,一做就是整條產業鏈。「中國給很多誘因,協助業者開發(技術自主);台灣全靠民營企業老闆的意志力,能不能忍過前期開發虧損的痛苦期,」徐秀蘭說。她觀察,中國過去五年已把太陽能關鍵耗材,從無到有建置起來,「台灣越晚開始,成功的機會就越渺茫。」

中國垂直整合的好處是,整體成本能壓得更低,價格更有彈性,過去台商還能分一杯羹的低階太陽能與LED市場,早已被中國整碗捧去,淪落為M型趨勢裡,最受擠壓的中層。

就算要經營下游出海口,台商也得從頭學,中國LED照明即將在三年後躋身全球前三大市場,台商雖然磨刀霍霍,但勝算有限。「一來經營品牌的台商寥寥可數, 因為很燒錢;二來照明的通路跟IT(資訊業)完全不同,它們是水電行這類傳統通路,客戶分散、規模小、幅員大,」儲于超認為,這種非常在地化、細分化的通 路,會是台商的弱項。

當然,景氣不好時,胥嘉政認為,中國的一條龍垂直整合模式,也會因大量折舊攤提而成為負擔,但不具競爭力的小廠順勢淘汰出局後,留下能在國際舞台廝殺的都是怪獸級企業。

台灣的面板、太陽能、LED,原來都是先發地位,何以被中國追趕至如今的危險地帶?除了企業領導者該思考外,政府是不是該立刻鬆手,解除技術、人才等限制,還給產業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

【延伸閱讀】中國被課反傾銷稅,不會是台廠救命丸

跌得慘兮兮的台灣太陽能股,五月下旬竟然出現單日二%、甚至六%的漲幅,原來,是拜近期美國商務部做出對中國太陽能模組,課以最高二五○%關稅的反傾銷初判之賜。

相較於股市對台廠接獲急單的熱切期待,業者與研究機構卻冷靜得多。

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認為,這是中、美政治角力的一環,「政治問題,最後還是會以win-win(雙贏)模式獲得解決。」

但雙方達到共識前,她認為台商未來九至十二個月,將可取得短期額外訂單,「是(台灣)國際地位提升的好時機。」

研調機構EnergyTrend經理胥嘉政分析,美國占全球市場比率不到一成,被課稅的也只有模組,而非所有太陽能產品。不過,短期台廠電池代工接單價格,的確可望上漲。

「銷往美國的太陽能模組,有六成至七成都出自中國業者之手,」胥嘉政認為,一旦判決確立,中商就會先以台商產品取而代之,再想辦法。

然而,這個短期利多,並不能消弭台灣太陽能產業長期發展的疑慮,到最後,我們還是得誠實面對、務實解決。(文●王毓雯)

【延伸閱讀】台日韓面板市占將下滑,唯中國狂升——4國面板預估市占率變化

韓國(48%-->44%) -4百分點台灣(34.2%-->28.2%) -6百分點中國(6%-->18.6%) +12.6百分點日本(11.6%-->8.9%) -2.7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