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講述怎樣處理紙張文件,本篇講怎樣應用電子化的工作處理方法。
1. 電郵/雲儲存
最簡單的處理方法,當然是 e-mail,特別是 gmail,有很強的搜尋(search)功能,只要在 gmail 上打 keyword,就可以找到想找的電郵。
而 gmail 最特別的功能,是可以將一連串的來往電郵串成一個 click,比如筆者向不同的網站發稿,每一次都使用對上一次的 email 投稿,那麼所有的原稿都可以在同一串電郵內出現,筆者每次投稿時都會寫清楚稿件標題,就很容易找到原稿。
而每次滿100個回覆,gmail 就會另外開一個新串,避免 search 出來要搵一大餐。
那麼同理,一張張文件格式化為電子檔案,然後每一件事開一個電郵(如:產品計劃書、新書計劃之類),就可以用 gmail 來管理文件。當然,現在用雲儲存也可以達到相近的效果。
2. 電子化檔案
除了電郵,以及 office 文件(word, excel, powerpoint)之外,還有很多紙張文件沒有電子化,那麼用何種格式最好呢?
筆者建議用的格式是 pdf,因為在手提電話也可以過 pdf reader 看到,而且不會出現 office 文在不同 device 出現格式混亂的情況。
問題是:怎樣將文件快速變為 pdf?筆者公司的影印機就可以當作 pdf scanner 使用,可以將成疊的文件變為 pdf 格式。
公司沒有的話,可以使用一般的 scanner,甚至沒有 scan 軟件也不怕,可以用微軟小畫家(MS Paint)都有 scanner 控制功能。
再配合 pdf 軟件,就可以將各種軟件格式變為 pdf:
http://www.adobe.com/hk_zh/products/acrobat/convert-jpeg-scan-ocr-to-pdf.html
至於要處理大量文件格式化,就要落多點本錢,比如筆者就使用Microtek Scanmaker 5950,可以成疊文件那樣scan。
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用電腦、平板,甚至手機處理文件。
下一篇,講供奉大神(google)的方法。
百富環球(0327)清算開放將加速金融電子化 作者:蔡偉鴻 報告摘要 銀聯壟斷終結。中國政府網於4月22日發布“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結算機構淮入管理的決定”,自2015年6月1日起,符合要求的機構可申請“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在中國境內從事銀行卡結算。我們認為這意味著在中國清算市場一家獨大12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國銀聯將告別壟斷時代。 外資及國內支付機構將搶占市場蛋糕。根據規定,申請成為銀行卡結算機構需要i) 註冊資本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ii) 至少具有符合規定條件的持股20%以上的單一主要出資人,或者符合規定條件的合計持股25%以上的多個主要出資人;iii) 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我們從行業渠道了解,在國內支付機構中,目前主攻線上支付的支付寶以及擁有最大線下收單的工商銀行參與清算市場呼聲最高。外資卡組織方面,雖然在中國市場蟄伏30年,但此前一直只能做中國持卡人的境外業務,而其最期待的是通過在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占領市場,從而帶動這些持卡人在境外的刷卡消費。未來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JCB等外資品牌都有機會通過其會員銀行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 國內金融電子化將進一步提升。我們強調支付市場是一個雙端市場 (持卡人及商戶端),卡組織除了擴大發卡規模外亦需要緊抓商戶。我們了解到現時包括VISA及萬事達等外資卡組織已與各主要發卡行進行合作,下一步將通過與第三方線下收單支付企業或自建收單機構 (例如VISA當年在巴西通過建立收單機構VisaNet (即現時全球第7大收單機構Cielo前身) 以抓緊商戶端) 合作的方式拓展當地市場。我們估計現時國內存量超過1,600萬臺EFT-POS中超過80%只支持本地卡,未來各外資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必將進一步提升銀行卡及EFT-POS終端滲透率,推動國內金融電子化步伐加速。 重申“買入”評級。我們認為i) Apple Pay推動全球NFC普及加速;ii) 公司海外市場擴張步伐加快;及iii) 充裕的凈現金帶來全球並購機會將有望成為股價向上催化劑。我們認為未來公司於全球電子支付產業鏈的縱深布局加強將進一步提升公司的行業地位,我們以2015E-17E PEG 1倍定價,維持公司目標價14.08港元,重申“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i) POS行業需求增長慢於市場預期;ii) 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帶來之毛利率下滑風險;iii)海外市場擴張執行風險。 ![]() ![]() 來源: 安信國際 |
國家工商總局《關於大力推進商標註冊便利化改革的意見》目前已正式發布。其中明確規定,商標註冊申請受理通知書發放時間由6個月左右縮至3個月內。
7月26日召開的商標註冊便利化改革情況發布會上,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質管處處長程萌介紹,“今後將會優化調整形式審查工作流程,同時增加人員,壓縮掃描、錄入、打印等流程上的時間;此外還將公布商品服務項目名稱和商標註冊申請形式審查標準,提高註冊申請受理率,從而保證申請受理通知書發放時間在3個月內完成。”
2002年以來,我國商標註冊申請量已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上半年商標總申請量達2014.29萬件,累計註冊量1325.73萬件。有效註冊量1122.33萬件,相當於全球的三分之一。
但由於商標註冊申請慢,商標申請渠道單一,商標審查系統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急劇增長的申請量和審查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
為了進一步縮短商標審查周期,《意見》提出商標局對國際商標註冊和商標異議審查推行獨任審查。商標審查協作中心2016年獨任審查比例擴大至70%以上,在確保9個月法定期限的基礎上,力爭進一步縮短商標審查周期。
逐步推進商標註冊全程電子化,亦是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
今後將改革商標收發文方式,積極推進電子商標註冊證及電子送達工作。開放商標數據庫,引導地方工商、市場監管部門運用商標數據庫信息加強商標監管工作。加強內部辦公平臺、社會服務平臺“兩個平臺”建設,提升中國商標網服務體驗,推動網上查詢、網上申請、網上公告系統提速升級。
值得註意的是,商標註冊網上申請從對商標代理機構開放擴大了所有申請人;網上申請的項目,也由過去僅接受商標註冊申請逐步擴大至商標續展、轉讓、註銷、變更等商標業務申請。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述發布會上獲悉,國家工商總局將委托地方受理商標註冊申請。今年已在四川雅安、浙江臺州等地開展試點,將逐步增設試點,並從今年起試點設立京外商標審查協作中心,負責辦理商標審查等業務。
與此同時,部分商標註冊申請材料和手續也將得以簡化,並開通註冊商標後續業務快速審查通道。
比如需要書面證明,商標局通過在商標檔案打印件上加蓋“商標註冊證明專用章”的方式辦理,不再出具《商標註冊證明》。這一業務的辦理時間也將縮短,在商標註冊大廳直接申請的當場辦理;通過郵寄辦理,商標局在5個工作日內辦結寄出。馬德里國際註冊商標註冊證明辦理方式不變。
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副局長崔守東介紹,商標申請首先解決慢的問題,循序漸進,下一步將進一步放開,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按照商標申請辦法規定,申請成為商標受理處,積極探索推進電子商標註冊證及電子送達工作。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定於3月10日(星期五)15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就“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張茅表示,所謂“多證合一”,就是要把一些不需要政府許可的證,在領取營業執照的時候,使申請人能夠一次領取到。目的是一次領取,減輕企業的負擔,讓企業最多跑一次。同時在“多證合一”的情況下,也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證。這個工作計劃在今年的10月1號之前完成。
監管方面,張茅表示,按照國務院市場監管的“十三五”規劃,一是依法依規監管,二是簡約監管,不是很複雜,實行“兩隨機、一公開”。三是審慎監管。四是綜合監管。五是智慧監管。六是協同監管。按照這些新的理念,全面實施“兩隨機、一公開”聯合檢查。
以下為文字實錄:
中國經濟網記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6年,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得到了廣泛開展,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的新天地。商事制度改革從開始推行到現在,大大激發起老百姓投資創業的熱情,也促進了新設企業的快速增長,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請問張局長,下一步,國家工商總局將會采取哪些重點措施,來繼續推行我們商事制度改革呢?謝謝。
張茅:
《政府工作報告》對2016年的商事制度改革進行了總結,對2017年提出了要求。根據《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我們要繼續深化改革。剛才,我講到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改革還需要繼續深化。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第一是繼續推進市場準入便利化,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多證合一”工作。所謂“多證合一”,就是要把一些不需要政府許可的證,在我們領取營業執照的時候,使申請人能夠一次領取到。
最近,我看到各地的工作、各地的情況不一樣,七證、八證,有的十一證、十五證,各地要求也不一樣。有一些涉及到外貿出口的企業,有一些是海關和出口需要的證。這些證,我們沒有統一講是多少證,因為各地的情況不一樣。目的是一次領取,減輕企業的負擔,讓企業最多跑一次。關鍵是加強政府各部門的協調,實際上是政府部門自我革命的一個深化,要建成一個信息共享的平臺。大家常說,讓信息多跑路,企業少跑路。同時在“多證合一”的情況下,也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證。這個工作,我們計劃在今年的10月1號之前完成。大家看到,我們各地的辦事大廳開了很多窗口,這是為方便企業服務,將來隨著信息化和深入的改革,這些窗口因為電子化進程會越來越少了。
第二是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的使用。我們爭取在今年年底以前,使企業具備全程電子化申請登記和領取電子營業執照的條件。在一些發達國家,企業登記包括國內有一些地區,像北京海澱區都是電子申請,有一些是電子營業執照。當然,我們也尊重企業的選擇,如果企業需要一張紙質的營業執照掛在墻上也可以,中國人習慣掛一個營業執照,掛一些榮譽的證書,掛一些商標的,商標我們國內都發證,國際上很多商標是沒有紙質證,都是在網上。我們不強制企業,因為我們具備這個條件。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申請了電子營業執照,也有使用電子營業執照的。這需要打破我們地區分隔,認可電子執照。
企業登記當中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企業名稱選擇。去年,開放了縣一級的名稱核準,今年,要開放國家、省市的名稱庫,就是企業自己選擇名稱,但是不能相同,不能違反一些規定,比如,一些帶有政治性色彩的。把主動權、自主權交給企業,提高了政府辦事的效率。
再就是簡易註銷。我們去年也是試點,全國有100多萬家企業退出,特別是對於沒有營業、沒有債權債務的企業實行簡易註銷,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讓企業的退出比較便利。
第三是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按照國務院市場監管的“十三五”規劃,一是依法依規監管,二是簡約監管,不是很複雜,實行“兩隨機、一公開”。三是審慎監管。四是綜合監管。五是智慧監管。六是協同監管。按照這些新的理念,全面實施“兩隨機、一公開”聯合檢查。什麽叫聯合檢查呢?就是解決今天你去檢查,明天他去檢查,企業應接不暇的問題。我們首先把工商管理部門市場監管的職責綜合起來,共有12大類,不能說今天管商標的就檢查商標,明天管廣告的就檢查廣告,首先把工商系統內部所有要到企業檢查的內容綜合起來,一次性的檢查。還有的地區和省市實行了把日常監管的部門都組織到一起,對企業進行一次性檢查。這樣一個是減輕企業負擔,不用天天應付檢查,再就是降低了政府監管的成本,我們不是坐一輛車天天巡查,每個企業都去看,我們是隨機的,檢查企業不低於3%。同時,也提高了對企業的威懾力,企業不知道明天是不是還來檢查我,因為是隨機的原則。也可能今天隨機完了,過三個月又到你頭上了。今年年底以前,把所有的工商市場監管內容都納入到“兩隨機、一公開”聯合檢查當中,這是需要我們大力推動的。
大家看我在這兒說,好像比較簡單,實際上這改變了多年來工商系統巡查的觀念和方式。過去,我們就是到企業看一看,我也參加過企業的巡查,看看有沒有營業執照,商品有沒有過期,商標對不對,基層的工商所的同誌非常辛苦,但實際上檢查的不夠深入。現在,我們采取抽查的方式,向現代市場監管邁入重要的步伐。這三項措施除了“多證合一”安排在10月1日實施以外,其他的都安排了工作進度,比如說半年達到什麽程度,在年底以前全部完成。我們商事制度改革,是積小勝為大勝,每年確定一個目標,每年向前走一步,再反過頭來看幾年當中取得的成效。謝謝。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曾健輝
不久前公布了關於電商精準扶貧方面提案的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今年首次亮相兩會,一共提交了三份提案。3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劉強東其余兩份提案分別聚焦於“打造現代流通體系”和“完善電子化政府采購”兩方面。
在零售變革的大背景下,物流體系的完善與現代化的推進支撐著全國零售業態的升級和改造,更是順應品質消費需求,創造品質消費環境的基礎設施保障。如何更好地推進消費升級建設,也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問題。
商務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網絡零售額增速為32.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5%,比2016年提高2.4個百分點。而同期線下實體店零售額同比增長僅為7.6%,增速較2016年放緩0.9個百分點。
新技術對提升商業流通效率作用明顯,而傳統商業在對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上還略顯不足。
在關於打造現代流通體系的提案中,劉強東指出,當前傳統流通企業數字化能力不足,線下傳統商業占比超過80%,但2017年線下實體店零售額同比增長僅為7.6%,遠低於同期全國網絡零售額增速的32.2%;現有商業基礎設施在商業設施布局、物流規劃、倉儲設施用地等方面,也無法適應新型商業發展的需要;當前流通體系仍面臨品質不高、發展不規範問題;現行制度法規(如無人機、無人車等)亟待進一步創新。
因此,劉強東建議從國家層面做出頂層設計,大力推動流通領域數字化升級,發展新型商業基礎設施和品質化流通體系,加快適應新技術應用的制度創新,解決流通體系目前在技術能力、基礎設施、商業環境、法規制度等方面面臨的問題。
在完善電子化政府采購方面,劉強東表示,當前政府治理向精細化、高效率、科學化發展,基於互聯網的電子商務采購模式和大數據技術在政府采購方面的應用前景廣闊,對推動完善我國電子化政府采購有一定借鑒意義。
就此,劉強東建議,推進政府采購全流程電子化,提升政府采購效率和透明度,在政府采購執行機構已經建立起電子商城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在合同簽訂、交貨驗收、財政支付和報銷等環節實現“電子合同、電子簽收、在線支付和電子發票”等。
此外應發揮大數據技術輔助決策作用,提升政府采購決策水平;加強與電商大數據對接,完善現代化監管手段,如加快供應商誠信體系大數據建設,加強對采購單位、評審專家、供應商、集中采購機構和社會代理機構的考核評價大數據分析,以及利用電商數據建立大數據價格比對、預警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