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閉 【問對管理】問對解讀:保險公司的「聚寶盆」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854

「我們的保險就是搞傳銷!」經濟學家郎咸平的一句話,引發了微博上激烈口水戰。保險公司真的是傳銷嗎?問對網顧問吳蒙對此進行了分析。

(問對網/圖)

這張圖高度概括了保險公司是怎麼玩的。先大致說說現金是怎麼流動的,再說說增加利潤的幾個手段。有人把手段說成是貓膩,反正我只說自己瞭解的事實,是高超的手段或是貓膩大家自行判斷吧。

一、保險公司的錢是怎麼流動的

公司都以賺錢為目的,所以很多管理高手看公司首先會看公司的現金流。不管公司是賣菜的、賣藥的還是賣保險的,凡是公司都離不開錢,萬惡錢為首呀。保 險公司從投保人處獲取」保費「,注入公司的資產池中,其中一部分作為準備金和流動資金存起來,另外一部分交與資產管理公司(多為保險公司的子公司)進行投 資管理以賺取投資回報。

另外,保險公司有三項重要的支出:

1.賠付支出。投保人遭遇不幸時,由保險公司按條款進行賠付;

2.管理費、運營開支等。保險公司需要給管理人員、職員支付薪酬,需要燒錢打廣告、需要買地建總部大廈、需要建設網店等。每一項都需要巨額開支;

3.銷售佣金。每賣出一次保險,銷售人員們會獲取銷售佣金。一般保險公司採取類似傳銷公司的上下線提成制度,例如銷售代表獲得500元佣金,經理獲得1000元佣金,總監獲得2000元佣金。

二、保險公司如何提升利潤

1.賠付條款如天書:許多消費者反映保單複雜如看天書,有些條款語言模糊易產生歧義,當然最終解釋權在保險公司。消費者不是律師,無法一條條裡理解長篇大論枯燥條款,常常稀里糊塗地簽了保單;

2.中途退保損失慘重:有些保險如果中途想退保,已經投入的保費連10%都拿不回來;

3.有些無良的銷售代表隨意解釋條款,消費者報險時才發現原來銷售代表承諾的根本無法實現;

4.新入行的銷售代理收入很低,而只有在眾多新人中有超人的成績方能獲得更高收入,在成長過程中保險公司性價比頗高;

5.新報銷代理人迫於業績壓力,常向周圍的親朋好友下手讓他們成為第一批客戶,當然也幫助保險公司提高了市場滲透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53

高頻交易先驅關閉所創公司,整個行業經歷減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232

NYtimes: 一家由花旗集團前管理人員成立,運作不到兩年的高頻交易公司宣佈關閉,預示著高頻交易行業正在經歷減速。

該家名為Eladian Partners的公司在2011年由兩位高頻交易先驅:Steve Swanson和Peter Kent成立。它隨後發展成了員工超過50名,在紐約、倫敦和南加州有辦公室的專業股票和ETF買賣機構。

公司的發言人確認公司由於「市場環境的原因」而關閉。

高頻交易公司在上個十年中統治了美國的股市交易。其通過複雜的電腦程序在頭寸間出入,賺取細小的價差。最近這類公司受到了監管者和政治家們的審查,認為這種交易手法使高頻交易和傳統投資相比更有優勢。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高頻交易(又被稱作為電子做市商)的市場正在萎縮。原因是在過去四年中,全球股市交投量不斷穩步減少。與此同時,跟上快速發展科技的需求也不再如此迫切。

股票經紀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估計,高頻交易公司今年從美國股市交易中獲得的利潤要比去年低35%,比創下行業最高記錄的2009年低74%。

另一家高頻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主席Doug Cifu週二稱:「Eladian的失敗勾勒出做市商公司要在如今的市場條件下成功有多麼困難。」

Eladian的兩位創始人沒有對關閉公司的決定發表評論。

Mr. Swanson和Mr. Kent都參與了業界主要公司Automated Trading Desk的創立,2007年花旗用6.8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使其成為了銀行交易的核心部分。他們兩人繼續留在花旗,並與2010年離開不久後就創立了Eladian。

在官網上,公司寫道:「在如今的市場中交易,需要出色的天賦和經驗,配上超群的技巧,和獨特、革新的操作方式。Eladian Partners是一家跨國跨資產交易公司,擁有最尖端的科技和最複雜的數量交易策略。」

週二晚些時候,公司的網站已經關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02

高頻交易先驅關閉所創公司,整個行業經歷減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232

NYtimes: 一家由花旗集團前管理人員成立,運作不到兩年的高頻交易公司宣佈關閉,預示著高頻交易行業正在經歷減速。

該家名為Eladian Partners的公司在2011年由兩位高頻交易先驅:Steve Swanson和Peter Kent成立。它隨後發展成了員工超過50名,在紐約、倫敦和南加州有辦公室的專業股票和ETF買賣機構。

公司的發言人確認公司由於「市場環境的原因」而關閉。

高頻交易公司在上個十年中統治了美國的股市交易。其通過複雜的電腦程序在頭寸間出入,賺取細小的價差。最近這類公司受到了監管者和政治家們的審查,認為這種交易手法使高頻交易和傳統投資相比更有優勢。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高頻交易(又被稱作為電子做市商)的市場正在萎縮。原因是在過去四年中,全球股市交投量不斷穩步減少。與此同時,跟上快速發展科技的需求也不再如此迫切。

股票經紀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估計,高頻交易公司今年從美國股市交易中獲得的利潤要比去年低35%,比創下行業最高記錄的2009年低74%。

另一家高頻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主席Doug Cifu週二稱:「Eladian的失敗勾勒出做市商公司要在如今的市場條件下成功有多麼困難。」

Eladian的兩位創始人沒有對關閉公司的決定發表評論。

Mr. Swanson和Mr. Kent都參與了業界主要公司Automated Trading Desk的創立,2007年花旗用6.8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使其成為了銀行交易的核心部分。他們兩人繼續留在花旗,並與2010年離開不久後就創立了Eladian。

在官網上,公司寫道:「在如今的市場中交易,需要出色的天賦和經驗,配上超群的技巧,和獨特、革新的操作方式。Eladian Partners是一家跨國跨資產交易公司,擁有最尖端的科技和最複雜的數量交易策略。」

週二晚些時候,公司的網站已經關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32

移動互聯網最大泡沫幻滅:Color年底徹底關閉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70175.html

據Techcrunch報導,Color的部分核心資產已經被蘋果以7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Color的20多名工程師將加盟蘋果公司。Color這個曾經被譽為「革命性社交應用」的APP從備受熱捧到最終幻滅,只用了21個月,成為硅谷近年來最大的移動互聯網泡沫。

創立

Color可謂含著金湯匙出世,剛剛創立便獲得4100萬美元融資,其中紅杉資本2500萬美元、貝恩資本9百萬美元、硅谷銀行的風險貸款700萬美元。融資之後對Color的估值達到1.67億美元。

幾位創始人也都有著極好的背景。其中,Bill Nguyen曾經創立音樂分享服務Lala.com,之後被蘋果以800萬美元收購。另一名創始人Peter Pham曾經創立金融服務工具BillShrink。產品負責人DJ Patil則是Lindedin的首席科學家。

在投入上,Color也一點也不含糊,僅購買color.com域名就花費了35萬美元。這已經相當於幾家創業公司的啟動資金。

Color究竟是什麼呢?它是一款移動圖片應用,無需用戶名和密碼,用戶打開之後就可以發佈照片、查看附近用戶發佈的照片、進行「贊」或者評論,也可以加入附近的人創建的群組。

為了更好的宣傳,Color還創造了一個新詞「彈性社交網絡」。所謂的彈性,意思是,Color會根據環境的燈光強弱、距離、朝向、速度甚至聲音將用戶自動分入不同的小組。例如,附近有三個用戶,兩個人在屋裡,一個人在屋外,那麼屋內的兩個人將自動成為一個群組。

幻滅

Color的開發團隊當時在正式發佈後表示,希望這款軟件的移動特性能夠創造一種與眾不同的「後PC時代」社交網絡。Bill Nguyen強調,後PC時代是一個巨大的根本性變革,用戶需要實時分享越來越多的信息,Color將在PC之外的社交通訊領域與Facebook一決高下。

紅杉資本曾經這樣評價Color:「硅谷每10年就會出現1~2個改變世界的公司。Color就是其中之一。」據紅杉合夥人Doug Leone披露,紅杉是在Color正式發佈前幾天才得以投資Color,「能夠投資他們,我們感到非常興奮。」

充分的市場宣傳,讓Color成為備受期待的APP,無數網友等待這個「革命性的」產品發佈。但是在2011年3月24日正式發佈後,卻迅速遭遇了滑鐵盧。很多用戶進入Color後被搞的一頭霧水,完全不明白怎麼使用,而且Color也沒有提供任何新手指引。

無數用戶在App Store的評論中憤怒的大罵Color「坑爹」,甚至常常閃退,不能正常運行。在發佈後的幾天中,超過60%的用戶給了Color一分的最低評價。

隨後Color又爆出團隊不和的傳聞。一名員工甚至將創始人Bill Nguyen告上法庭,稱Bill經常恐嚇、騷擾和懲罰員工,甚至多次用暴力手段對待他的兒子。

經驗

科技博客PandoDaily總編Sarah Lacy評價說,當下創業理念上的領先已經不是很明顯的優勢了,擁有成功的產品、穩定的用戶群和極具潛力的增長前景,商業化才會成功。「沒有優秀的產品,一個偉大的抱負最終只是一個幻象。」

「Color的問題在於因為過度自信,在太多層面同時想與眾不同。」豆瓣創始人楊勃在創新工場一次分享會上如此評價Color。他舉例說:

Color在市場和公司層面想做Next Big Thing, 所以豪華式啟動;在產品層面想做全世界最大的用戶移動數據收發挖掘器;在功能層面想做第一個規模化的臨時性移動社交網絡;在設計層面想顛覆現行的UI/UE習慣。

楊勃說:「如果每個層面勝算的幾率是50%, 最後乘起來成功率只有6.25%。所以能成功倒是奇蹟了。關鍵問題是『同時』。如果確保最核心的創新在其中一個層面已經成功,再去顛覆別的東西,會好一些。」

在他看來,「用戶至少需要在產品、功能、設計三個之中至少一個層面上能夠參照他已經熟悉的東西來理解一個新的產品。全都顛覆了,用戶沒有參照物,會沒有信心來弄懂這個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91

野村證券關閉其香港投行金融機構部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23

12月24日星期一,據路透引述知情人士消息,作為重組投資銀行業務並削減10億美元開支的一部分,日本投行野村證券已經將其位於香港的金融機構(FIG)業務部門整體關閉。

據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述,野村證券上週關閉了由Petter Sternby負責的香港FIG業務部門的5人團隊。野村證券的FIG部門是為銀行,基金和保險等金融機構提供併購、資本重組等財務顧問業務的專業顧問部門。

野村證券發言人拒絕對此做出評論,但她表示:「野村的客戶服務範圍是根據公司對具體國家和產品的專業化程度而定的,這在當前的環境中有助於保持一個更有效的運行機制。」

今年早些時候,野村證券已經關閉了其在香港的TMT(科技、媒體和通訊)銀行團隊,在08年收購雷曼兄弟的歐洲和亞洲業務迅速擴張後,其經營業績卻一蹶不振,至今其股價跌幅已超過80%,早前野村還計劃削減了其歐洲業務

另據消息,野村此次還新任命Kenji Kimura擔任其全球併購業務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23

i黑馬:Google Reader被關閉的真正原因,為Google+的發展「捨生取義」?!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036.html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036.html

reader

Google官方今日對外發佈消息,將在今天的7月1日關閉Google Reader服務。Google Reader服務上線於2005年,八載之後,Google終於下定決心將其關閉。消息一出,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很多人都在為Google Reader感到惋惜。

至於Google為何關閉Google Reader?Google官方的說法是「使用量下滑」,但因為這種理由就去關閉擁有忠實擁躉的服務,顯然不符合Google的風格。Google下決心關閉Google Reader的真正原因是——為了促進Google+的發展,把閱讀功能併入Google旗下社交網絡Google+。

Google Reader的前產品經理Brian Shih在美國著名問答社交網站Quora回答網友對Google Reader為何會被關閉提問時,昭示出了Google的這一戰略意圖。Brian聲稱,Google Reader在2008、2009、2010年都曾經差點被「幹掉」,原因就是Google 希望其閱讀業務能融入社交網絡,而在2010年之後,Google Reader團隊中大量的人才都直接被調到了Google+。其實自從Google+上線伊始,Google內部就一致認為Google Reader業務會被砍掉,之後閱讀功能將融入Google+——而Google現在才砍掉Google Reader,其實已經是下手非常慢的了。

其實我們只要簡單分析就不難理解,Google+作為一個社交網絡,是需要「內容」推動其社交,而Google Reader把這個功能拆分出去,無疑會讓Google+發展受阻,何不讓Google Reader成為Google+的一個功能,讓其為Google+輸送足夠的內容促進社交,也讓更多的喜歡Google Reader的閱讀用戶去試用Google+呢?

當然,Google不會對我們說:「嘿!喜歡Google Reader的傢伙們,你們還想用這麼好的閱讀業務嗎?那你得聽話,來玩我們的Google+才能享受到!」——這樣未免和其「不作惡」的口號相違背,所以Google溫柔的對我們說「使用量下滑,我們將迫不得已關閉Google Reader了」。雖然這樣有點可惡,但是喜歡Google Reader的i黑馬讀者們也不用傷心,Google Reader將會在Google+中重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63

Tumblr CEO David Karp:關閉編輯部門,社交媒體做不了新聞發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125.html

最近微型網誌服務Tumblr的合夥人兼CEO David Karp在他的Blog發表了一篇聲明,宣佈即將關閉新聞編輯台 Storyboard,並解散其編輯部門。但,因為當時並沒有公開確切的關閉原因,諸多媒體包括《NY Times》、《Mashable》的博客等都對Karp的舉動感到疑惑與不解。

去年Facebook也採用了同樣的策略,成立自己的編輯平台 Facebookstories,從數億的使用者中,選出有趣、新奇的發表來發行,但與Tumblr一樣,並沒有造成預期的廣大迴響;準備離職的執行主編Dan Fletcher也在最近一場演講中提到:「Facebook不需要記者。」

因此,許多人的疑問是,出色的社交媒體像Facebook、Tumblr 也會是出色的新聞發行者嗎?

「在Tumblr,我們想要維持我們的平台的開放,並永遠不預設內容的界限」

David K​​arp 最近自己在紐約的一場會議中回應來自各界的疑問:

「我們讓我們的功能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像Youtube 或是他們的相關平台一樣,他們創造了一個很棒的平台,但給了創造內容的使用者,一個有限的模式。

因此,我想起了Google 之前是怎麼對待他的博客的,那曾經是一個非常多元的開放平台,使用者可以在其中創造自己的東西。如果你還記得Adsense,你就會瞭解,那時候部落客開始為了賺錢而均值化自己的內容,而Adsense 催毀了那些很強的多樣原創性和創造力的博客。

所以,我的顧慮就是,在Youtube 這種龐大又開放的平台,當你在意那些廣告工具時,其實你可以瞭解到Youtube 的創造者已經畫地自限在一個商業模式中。

在Tumblr,我們想要維持我們的平台的開放,並永遠不預設內容的界限。」

對於為什麼Storyboard 不是正確的工具, Karp 表示:「我們請來一群記者來做實驗性的社交營銷,但Storyboard 最後運行起來的方式,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最初想要的是希望我們可以把Tumblr 中,最令人驚豔的創作,經由這個編輯平台讓它表現出來,但運作後的表現卻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可以合理猜想,David K​​arp 也許是因為今年Tumblr 有獲利表現的壓力,因此表現差強人意的Storyboard 就變成了經營上的犧牲品。但依照Karp 獨樹一格的個性,也有極大的可能是,他真的想讓Tumblr 保存更多的可能性與實驗性,讓使用者在這個平台可以盡情發揮無限的創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41

對沖基金巨頭Cohen考慮將SAC對外部投資者關閉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040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說,在遭受內幕交易調查的五年之後,對沖基金巨頭Steven Cohen正考慮向美國檢方提提供一個建議:將他管理的15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對外部投資者關閉。

知情人士說,Cohen正在與美國政府討論達成協議,SAC將承認過錯,但除非再次犯法,檢方將不會提起訴訟。

按照這些延緩起訴協議,SAC將對外部投資者關閉,它以後將變成一個家庭辦公室,只管理個人的財富。SAC可能還會支付一步罰款。

Cohen考慮延緩起訴協議,意味著他可能意識到,他不太可能反抗內幕交易的刑事訴訟。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John Coffee說,檢方很可能不會一個讓Cohen脫身的協議。

Coffee說,「如果沒有對Cohen定罪,他們不會把對SAC的刑事訴訟視為勝利。」

週一有數家美國媒體報導說,美國檢方在內幕交易調查中正在考慮對SAC發起刑事訴訟。

這一舉動是可能是美國檢方和FBI對SAC發起的最嚴重的指控。SAC創始人Steven Cohen可能也牽涉其中。

WSJ引述律師說,Cohen可能會調研第五修正案的權利,保持沉默。SAC與其律師還與聯邦檢方討論了其他一些替代方案,包括談判延遲訴訟協議,這樣發起刑事訴訟和和解可能會同時到來。

同時Steven Cohen還收到了傳票,將在大陪審團作證,作證內容是關於美國政府對他的對沖基金SAC的內幕交易調查。

一些律師和高管告訴紐約時報,SAC的其他高管也收到了類似傳票,政府也要求SAC基金本身提供其活動的信息。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9個現任或者前任SAC僱員或被起訴,或者牽涉到了內幕交易案中。今年3月,SAC同意支付6.16億美元罰金和解內幕交易訴訟

SAC目前管理150億美元資金。其創始人Cohen上週五告訴投資者,他們不會再無條件和政府的內幕交易調查合作

因為這些內幕交易調查,今年以來投資者已經提交了17億美元的撤資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78

還記得《你畫我猜》嗎?它的開發團隊慘遭關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080.html

Zynga在去年3月斥資1.8億美元收購了開發出熱門移動遊戲《你畫我猜》的OMGPOP,但是風靡一時的《你畫我猜》卻不斷走下坡路,未能給Zynga帶來預期的收益。去年10月,Zynga因為OMGPOP而直接減記資產9500萬美元;如今,在Zynga為了節省8000萬美元而進行的大裁員中,OMGPOP也難逃被徹底關閉的命運。

Zynga宣佈將裁員520人並關閉位於洛杉磯、達拉斯和紐約的辦公室時,很多人都沒意識到OMGPOP也在Zynga的紐約辦公室。但是OMGPOP的官方Twitter帳號以及包括社區經理Joseph Alminawi和業務拓展副總裁Ali Nicolas在內的一些員工都在Twitter上發了關於OMGPOP被關、員工被裁的消息。

OMGPOP官方Twitter帳號在一條tweet中寫道:「今天是很多OMGPOP員工在Zynga的最後一天,我們在此感謝你們多年來的厚愛和精彩的工作!」而Ali Nicholas表示她是「通過Facebook知道自己被裁、OMGPOP辦公室被關」的。

前OMGPOP CEO及《你畫我猜》作者丹•波特(Dan Porter)上個月離開了Zynga,而《你畫我猜》在4月底剛剛推出續篇《你畫我猜2》(Draw Something 2)。雖然與Zynga目前面臨的困境相比,OMGPOP被裁都不能算大事了,但是鑑於Zynga當初收購OMGPOP時那麼高調,OMGPOP的悲劇還是難免令人驚訝和嘆息。(悠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51

星巴克正式關閉國貿商城店:咖啡巨頭用緊縮來應對危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47.html

6月21日,位於北京國貿商城一層的星巴克正式關閉,其門店員工分流到臨近的門店繼續工作。成立於1999年1月的星巴克國貿店是星巴克內地首家門店,身處北京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星巴克國貿店承載了不少周邊上班族的過往記憶。

據瞭解,星巴克撤離國貿商城一期,主要原因是租金過高而無法承受。有媒體表示,星巴克國貿店一年的租金和人工成本超過700萬元。而一位餐飲業選址人士表示,國貿商城一期店舖租金平均每月每平方米超過了1000元,以餐飲業的盈利水平實在難以承受。

不過,北京星巴克方面則表示,此次搬遷主要是國貿給了星巴克更好的位置,即入駐國貿三期新店。「比一期的老店空間更大,各種設施也更新一些。」星巴克相關人士稱,此次搬遷有利於顧客體驗。但不可迴避的是,國貿三期的客流量明顯弱於一期黃金地段。

縱觀整個行業,之前外資大賣場Tesco關閉上海鎮寧店、沃爾瑪關閉上海閔行店等系列案例反映出,城市核心區域過高的商舖租金已經超過大賣場所能承受的範圍,不得不向周邊區域轉移。而星巴克國貿店的搬離也說明:消化租金能力較強的餐飲業也難以抗拒核心地段的商舖租金。在經濟下滑、消費乏力的背景下,高居不下的租金已經成為商業健康發展的「殺手」。

一直在走下坡路的星巴克,正在採取緊縮戰略?!

2007年,星巴克開始走下坡路。由於過分追求增長,星巴克忽略了公司運營,對公司的核心價值也不再那麼重視了——產品越來越豐富,但卻越來越忽視顧客體驗;報表越來越好看,但卻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更糟糕的是,經濟正在飛速陷入巨大的金融危機中。

對各種各樣的建議,舒爾茨根本不予考慮。如果妥協,儘管短期內會有回報,但是卻將漸漸侵蝕品牌的內涵。隨著公司的發展,星巴克必須忠於自己的價值觀,再次對其進行投資,再次專注於曾令他們取得成功的事情,而不是採取權宜之計。舒爾茨重返一線,親自掛帥首席執行官,捍衛星巴克的夢想。他關閉了瘋狂擴張時期盲目增加的店舖,砍掉了與主業無關的花哨產品,同時重建夥伴們的士氣;並在使命、制度和執行層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正本清源。

2000年,霍華德·舒爾茨從首席執行官的位子上退下來,擔任公司主席。隨後幾年裡,星巴克不斷擴建門店,自信心膨脹,股價暴漲。當然,銷售利潤也不斷提高。

直到2007年,這一切停滯了。

2007年,星巴克開始走下坡路。由於過分追求增長,星巴克忽略了公司運營,對公司的核心價值也不再那麼重視。更糟糕的是,經濟正在飛速陷入巨大的金融危機中。

在這緊要關頭,舒爾茨毅然決然重返一線,親自掛帥首席執行官,捍衛星巴克的夢想。他關閉了瘋狂擴張時期盲目增加的店舖,砍掉了與主業無關的花哨產品,同時重建夥伴們的士氣,並在使命、制度和執行層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正本清源。

2008年2月26日,星期二的下午,星巴克作出了一個非比尋常的決定——同時讓美國的7100 家直營門店停業,為咖啡師們提供3小時濃縮咖啡培訓,以確保星巴克的顧客能得到一杯完美的咖啡。

暫時停業的7100家門店貼著相同的告示:

「我們致力於使我們的意式濃縮咖啡臻於完美。而這一切源於熟練,這也是我們全情投入雕琢自己技藝的原因。」

建設一個偉大而持續發展的公司需要有全局意識,並在關鍵時刻有果斷決策的勇氣。對於星巴克而言,2008年7月,是舒爾茨26年來首次面臨不得不做出抉擇的時刻。

600家門店。

這就是星巴克曾經在美國本土關閉的門店數量,是當初向董事會提出的數目的3倍。舒爾茨將預定關閉門店的名單看了一遍又遍:堪薩斯州的威奇托開張僅一個月的直營店;華盛頓聯邦路那家曾為顧客服務了18年的老店……幾乎每個主要城市都將至少失去一家星巴克門店。

星巴克是根據同店銷售數據來決定要關閉哪些門店的。如果計算出它難以實現應有的收益,甚至在改善運營模式或者經濟形勢走上正軌後,也無法扭虧為盈,就很可能將其關閉。

然而,有一項統計數據讓舒爾茨大為光火。所有待關閉的門店中有70%都是在過去3年中創建的,在激進的成長時期,星巴克竟然開了2300家門店。而這一次,他們將關閉近20%新開的門店!舒爾茨盯著名單上的600家門店,得到一個教訓:如果你把擴大規模看作成功,那麼這種成功必將會失敗。

星巴克增加關閉美國直營店的數量是變革戰略的組成部分。大約關閉600家表現不佳的門店,星巴克為改善長期利潤增長邁出了令人矚目的一步……

2008年7月1日,星期二下午的1點零5分,恰好是太平洋東海岸股市收盤後5分鐘,星巴克發佈了這樣一篇新聞稿。星巴克關閉門店的計劃可以看作公司變革承諾的延伸,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他們在自掘墳墓。

現在,星巴克的緊縮戰略已經從美國延展到了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