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立的「生死」卡位:依靠「小米模式」捲土重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9/56249.html

10月底,本土廠商金立突然高調宣佈投資一家新公司,打算用互聯網的模式打造一個全新的手機品牌,沒錯,就像3年前雷軍和小米所做的一樣。截至記者發稿,金立尚未對外公佈新品牌的名稱,但是表示會在3個月內發佈首款產品。

作為一家老牌的廠商,金立在功能機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然而在進入智能機時代之後,卻風光不再,逐漸淡出大家的視線。至今在大部分消費者心中,金立的形象依舊是商務人群專用,特別是在小企業主群體中流行。

一家老牌廠商想要打造一個互聯網品牌,還明確提出將小米作為學習的對象,這樣的高調立刻引發外界許多質疑。在很多人看來,正如最近兩年層出不窮的小米模仿者一樣,金立只是做做樣子,換取營銷上的噱頭罷了,並不靠譜。

不過,外界所不瞭解的是,金立這次的舉措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精心籌劃了1年之久。金立這次不是「玩票」,而是要動真格的了。

「生死」卡位

為什麼金立要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上來做這樣一件事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最近2年公司的日子並不好過。2011年是金立「最後的輝煌」,憑藉當年2100萬的出貨量,它成為國內開放市場最大的贏家,並且也是海外ODM市場份額最大的本土廠商。然而隨著智能機時代的來臨,慢了半拍的金立迅速陷入被動。

就在金立被庫存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一支新生力量卻開始接連攻城拔寨、橫掃國內的手機市場,這就是雷軍和他的小米。

強烈的對比讓金立總裁盧偉冰頗感震撼,早在2011年小米正式發佈小米一代手機之前,他就已經知道了雷軍的動作,不過當時他打心底裡並不覺得這個外行人能夠真的做成功。後來的結果讓所有手機行業裡的人都大跌眼鏡。「為發燒而生」的小米手機迅速在2000元的價位段上站穩了腳跟。「小米這幾年就像在高速路上狂奔,後面完全沒有追趕者。」盧偉冰說。

面對小米的成功,盧偉冰開始反思金立的下一步到底應該如何去走。沿用傳統的打法顯然不行,事實上,在小米一代推出後,本土廠商們發起過多次對小米的圍剿,推出同價位、配置也不遜色小米的產品,但每次都是無功而返。

殘酷的現實讓盧偉冰開始理解小米頑強生命力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小米所代表的的互聯網模式才是整個行業未來的趨勢所在。就這樣,金立決定打造一個面向互聯網的手機品牌。

不過,打造一個面向互聯網的手機品牌並不意味著要和小米發生正面衝突,在盧偉冰看來,「這樣一個產業鏈,與硬件和品牌相結合的產業裡,不會出現互聯網公司裡那樣一個贏家通吃的局面,未來可能是幾個寡頭的格局。涉及到品牌屬性的時候就會有大量的細分人群,微信這樣的產品可能不存在細分需求,但是手機不一樣,iPhone也是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不好。」

那麼在競爭已經相當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究竟哪裡還有生存的空間和機會呢?雖然盧偉冰在接受採訪時沒有透露最終新品牌產品價格,但是暗示,新品牌決定搶佔比小米用戶更加高端的消費人群。

分析一下現在的智能手機格局就會發現,4000~5000元價位段已經被蘋果和三星所瓜分,而且他們的品牌在消費級市場的地位相當穩固,這絕不是本土廠商可以在短期內能撼動的;在2000元的價位,小米已經成為了這個價格區間的標竿,也是在這個價格區間最具品牌和市場影響的廠商,跟小米在這個價位硬碰硬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在2000~4000元這個價位,也就是3000元上下的價格區間裡,雖然不乏知名廠商的產品,但是卻並沒有一個類似於蘋果和小米那樣在同價位段裡處於絕對領導地位的品牌存在,新生代的魅族、OPPO雖然有著不錯的銷量,但無論從銷售數據還是輿論影響上都比小米差了一個量級。換句話說,這個價位空間裡出現了一個品牌的真空地帶。

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3000元上下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價格,因為缺乏足夠有影響力的品牌和產品,他們要不乾脆一咬牙去買更貴的蘋果和三星,要不就是會選擇更加實惠的小米。所以,這一價格區間的市場需求只是被在很大程度上分流,如果運作得當,其實是大有可為的。

另外,在盧偉冰看來,8月份小米針對千元機市場推出的紅米是對小米品牌的一次傷害。事實上,已經有不少相對高端的小米用戶開始抱怨,由於小米用戶群體的低收入化傾向,他們開始覺得用小米是一件「沒面子」的事兒。而這恰恰為其他廠商創造了機會。

怎麼學?

確定了學習小米走一條互聯網手機的道路,那麼具體該如何操作這樣一件事情呢?

雷軍在很多場合都說過,小米的模式並不神秘,但是即便傳統手機廠商知道了小米的打法,最後也學不來,因為企業DNA有著根本的不同。

盧偉冰也十分清楚這一點,「傳統廠商現在這些操盤的人的從業經歷大都是在20年左右,基本上都是硬件的背景,大家的思維和經驗已經固化,的確存在侷限。」此外,小米的互聯網模式之所以能夠走通,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雷軍在互聯網行業深厚的積累,而這些是傳統廠商所不具備的,想要向互聯網模式轉型,需要付出很高的學習成本,包括時間和精力。

另外一個現實是,本土廠商原來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即便這些年大家都嘗試過一些新的玩法,但是消費者們卻並不怎麼買賬。

權衡之下,金立最終選擇了一條十分激進徹底的變革之路——甩掉包袱,另起爐灶進行二次創業。

新品牌隸屬於一家完全獨立於金立之外的公司,金立僅僅是扮演投資人的角色,盧偉冰希望用百分之百互聯網的方式來運作這家新公司。

新公司以騰訊曾經的手機Rom Tita的核心團隊為班底,而且為了確保新公司的互聯網基因足夠純正,盧偉冰嚴禁新公司從金立挖人,甚至連設計的人員都是從外面招募的,而不願使用金立自身經驗豐富的團隊,這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為互聯網而生的品牌不會受到傳統廠商思維的影響,這個100多人組成的新公司裡只有前台是從金立「徵用」的,即便是盧偉冰自己也只是擔任董事長這樣一個虛職,公司的具體操盤和運營都完全由新團隊來負責。

新公司的獨立還體現在其擁有獨立的辦公區域和管理制度,一切都按照互聯網公司的標準來配置。另外,作為金立二次創業的項目,新公司的核心團隊都持有公司的股權,盧偉冰表示,新公司會保持開放,願意接納資源型的投資者加入。

學什麼?

在擁有了互聯網的班底之後,這家標榜為互聯網而生的手機公司已經初具雛形,但是這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如何運作這樣一個品牌。其實,包括百度、阿里、360這些互聯網巨頭都曾嘗試過手機,但大家都只是抱著玩票的心態,淺嚐輒止。現在來看,唯一的成功標竿只有小米一家,這也是盧偉冰對小米倍加推崇的原因。

用盧偉冰自己的話說,金立投資的新品牌會「學小米,反小米」。他強調,由於目標消費人群存在差異,所謂的反小米並不是想要與小米直接對抗,而是指在小米模式的基礎之上,在一些具體方面,與小米的玩法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在他看來,小米王牌之一的MIUI做得「又重、又全,又大」,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小米的用戶中很大一部分人日常的娛樂活動都是圍繞手機展開的,而對金立想要抓住的消費人群,他們更看重的不是手機軟件層面交互的細節,金立希望給這些用戶帶來一個更加簡約的交互體驗。

在產品功能上,金立也希望找到與小米不同的差異化,比如會特別打造一些具體的功能,比如拍照等。在工業設計上,金立方面也表示會比小米要高一個層次。

另外,在互聯網的衝擊之下,傳統廠商以前的經驗也並非一無是處。在金立看來,至少製造資源和供應鏈資源依舊是傳統企業的優勢所在,新品牌一定不會像小米一樣受限於產能不足,屢屢被外界指責在搞飢餓營銷。另外金立現在遍佈全國的線下網點從數量上也是小米的兩倍,這也能為新品牌的產品提供售後服務的保障。

不過,做到這些就夠了嗎?小米模式的精髓其實從來都不是賣掉一部手機那麼簡單。

雖然眼下小米最大的利潤和收入來源是手機的銷售,但這其實並不是雷軍真正想要的結果。對小米來說,手機作為硬件僅僅是將用戶接入互聯網的一個入口和通道,小米未來的真正希望其實是MIUI所承載和構建起的軟件生態系統。如今,僅僅MIUI所涵蓋的主題、遊戲等虛擬服務每個月就能夠為小米帶來數千萬元的收入,並且這個數字還在迅速增加。

另外,雷軍曾經對《商業價值》闡述過小米的核心理念,那就是未來手機將取代PC成為個人計算的中心,小米的目標是以手機為核心,不斷整合用戶身邊的其他設備。這也是小米為什麼會推出小米盒子以及小米電視的原因。

今天大部分想要學習小米的廠商還在盤算怎麼「複製」一部像小米一樣高性價比的手機,但是站在小米的角度,它其實並不將自己視為一家手機公司,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它所構建的一整套立體的商業和業務模式才是傳統廠商真正需要學習的。

從整個行業的角度看,眼下的國內手機市場正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階段。雖然外界看上去整個行業風光無限,但是其中的隱憂只有行業內的人自己心裡清楚。

當年的PC時代也曾是巨頭和螞蟻並存,但是隨著技術門檻的不斷降低,整個行業的價格水平也迅速下降,這直接導致了小廠商們的全軍覆沒。在很多行業內人士看來,當下的手機市場正在重演PC市場發生過的故事。

雖然面臨行業洗牌,但是另一方面,智能手機時代消費者的換機週期也比功能機時代大大縮短,這也意味著存在著巨大的市場增量。而想要搶佔這些增量市場,必須要用新的玩法來打動消費者,小米過去3年的例子已經證明了互聯網模式的可行性,這也讓許多傳統廠商眼饞不已,但是時至今日,卻沒有一個真正像樣的模仿者出現。眼下,除了金立之外,包括OPPO在內的許多國內廠商也都在籌劃向互聯網模式的轉型,或許用不了幾個月的時間,本土手機市場就會掀起一場向互聯網學習的「洋務運動」。

然而,對於傳統手機廠商來說,想要真正完成轉變,或許只有忘記自己「手機廠商」身份的時候才能可做到。就像今天的蘋果一樣,沒有人會給它貼上「手機廠商」這個狹隘的標籤,但iPhone毋庸置疑依舊是今天世界上最好的手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93

從小拚課業 雞排博士:若能重來,我不會去念博士人生不後悔 決勝13歲

2013-11-18  TWM
 
 

 

最新研究指出,人一生的成就與學校成績無關,而是取決於中學時期,是否擁有7項關鍵心理特質,這些特質也與智商無關,每個孩子都能透過學習、探索而來。

未來的贏家不必樣樣100分,60分的中等生也能闖出一片天;父母與其勉強孩子拚高學歷,不如支持他們適性發展,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撰文‧方德琳 研究員‧黃家慧「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選擇,我不會去念博士。」新聞焦點人物雞排博士宋耿郎曾經如此感慨。可惜人生沒有「倒轉」鍵,不能重來的人生,要如何避免同樣的錯誤?

宋耿郎說,從小父母灌輸他用功讀書,將來一定有好工作的觀念;他一路念到研究所,好成績讓他以為得到全世界,待人傲慢也不自知。直到太太堅持離婚,他才發現世界不是只有成績而已;這個挫折打開新視野,他決定轉行賣雞排,踏上重新認識自己的路。

中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只逼念書沒有探索 博士生最後去賣雞排如今,站在演講台上回顧過往,宋耿郎對年輕學子最衷心的建言就是:「適性發展。」他為了不想當兵,逃避就業一路往上讀,到頭來發現白白浪費好幾年時間。

這樣的例子對心理醫師王浩威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我的診療室裡有太多這種精英,甚至一路保送建中、台大電機的資優生,最後卻成為社會的逃兵。」他認為,固然有人抨擊雞排博士浪費教育資源,但就個人發展來說,他的例子很正面。「畢竟,轉行需要更大的勇氣,他選擇面對。」王浩威說。

類似雞排博士的現象,王浩威稱之為「晚熟」,這個現象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台灣也不例外。晚熟引發心理學界與教育學界關心。「為什麼越來越多青年人不肯接受挑戰,只想一路念書,甚至躲在家裡啃老?」而另一個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是,「相對於這些不肯面對真實社會的人,那什麼樣的人才願意接受挑戰,有勇氣克服困難,甚至最後有高成就?」研究結果發現:一個人可能成為「啃老族」或「高成就」的分水嶺,就在中學時期;關鍵因素也不是成績好壞,而是中學時期是否有時間去自我探索,發現自己內在的動機。

王浩威說,早在一九七○年代,就曾經有一份調查追蹤所有哈佛醫學系畢業生的研究,他們發現,歷屆成績排在前五名的學生,幾乎都是一般醫院的主任或開業醫師,成就平平;但後來可以成為美國醫學界重要人物的,則看不出成績與成就的關聯性,反而與他們在學校時的社會參與,或社團活躍程度高度相關。

這項研究似乎讓人覺得「會玩的學生更有成就」,但為什麼會玩的人可以有高成就呢?

教育專家對這個謎題很感興趣,二○○二年,美國教育家列文(Dave Levin)和心理學家皮特森(Chris Peterson)合作實驗,目的就是要找出可預測未來高成就的能力,以及如何擁有這些能力。

成績越好將來成就越高?

七大心理能力才是關鍵 可透過學習而來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有七項心理能力與未來成就高度相關,分別是:熱情、自我控制、好奇心、樂觀、毅力、感恩、社會智商。而這些特質與聰明才智的關聯很薄弱;換言之,智商(IQ)高的人不代表他就比較有毅力、樂觀與好奇心……。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成就與智商無關,而是與熱情、毅力……這些心理素質有關,那是不是天生有這些特質的人就占優勢呢?在心理學家看來,這些心理能力百分之百可以被塑造,是可以透過教育學習而來的。

「這些心理能力都與人的內在動機有關。」王浩威說。「我們稱之為自我探索,也是人從依賴邁向自我獨立最重要的一步。人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決定要了之後,做出承諾,然後去克服困難,這一連串過程就是探索最重要的精神。」探索,不只讓人從依賴走向獨立,真正進入大人世界,不至於躲在家裡靠父母。同時探索,也能學習到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經驗,擁有高成就該具備的心理能力。

在什麼都有的豐饒社會,自我探索更加重要。王浩威解釋,以前沒聽過大家談探索,也不會有啃老族,因為以前的人要脫離貧窮,追求經濟的動力很快轉換成內在動機,再怎麼不情願,也要為養活自己去工作。現在的人不一樣,父母給的經濟環境都不差,需要更符合自己內心需要的動機,才有辦法說服自己往前走。

自我探索為何這麼重要?

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才能應付未來變局就像學習語文、鋼琴都有所謂的黃金期,學習自我探索也有關鍵期。十三歲,青春期階段,正是最敏感、最有效的時候。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醫師艾瑞克森(E.H.Erikson)分析,十三歲青春期正是人要完成自我價值統整的階段。在這之前,人只會想到自己,而且相信父母、師長權威;但從青春期起,青少年會開始思考未來的社會角色,急於尋找自己在社會的定位。

「這是一段漫長的探索期,需要花時間去檢視自己,思考未來;但對年輕人來說,在這階段找尋最適合他們野心、興趣的機會,是建立正確的生命方向所必須。」史丹佛青少年中心主任戴蒙(William Damon)在他的暢銷書《邁向目的之路》說。

面對這些研究成果,許多國家正在掀起中學教育的新變革,希望在最關鍵的時期導入更多的探索教育。

芬蘭的「教少學多」讓中學生花在課業的時數降低,每天平均約六到八小時,其他時間鼓勵青少年去參加活動,去企業實習;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也試圖透過新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人際關係中深度學習。他們的目的都是要釋放時間與空間,讓中學生有多元的人際往來,與社會做第一步接觸。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觀察,台灣也正興起一股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的趨勢,像是:解決問題、勇於接受挑戰、自動自發承擔責任等。這股風潮來自職場轉變。「以前只要關起門來用功讀書,得到一個學位,優勢可以持續很久。現在專業被整併得很快,誰知道五年後企業需要的人才是什麼?」企業人資已經察覺,只有具備內在動機、充滿活力的人,才能面對高度不確定的世界。

「帶著走」的能力愈來愈重要,但是這些能力需要家長「放手」,才可以學習,這考驗台灣絕大多數的家長,需要徹底改變觀念。

六十分的贏家

三個中等生 適性發展也能各擁一片天金華國中家長會前會長,也曾經擔任過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祕書長的符慧中,十多年前,三個小孩相繼讀國中;她的三個小孩功課並非頂尖,當時她就面臨多數家長一定會遇到的問題:該不該讓小孩去補習班,或找家教來幫忙?

並不了解探索教育理論的符慧中,當時決定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如今她三個小孩已經有兩個進入社會工作,各自在職場擁有一片天。即使國中成績排名末段班、後來決定念大安高工的老二李亞修,現在也成為建築師,在上海的李祖原事務所工作。

她笑說,自己等於做了一個中學生教育實驗,如今這個結果還算令人滿意。由於她曾為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祕書長,在教育界也有不少人請她演講分享經驗。

為什麼符慧中能丟開多數家長的焦慮,堅持不讓小孩補習?她說:「可能是因為自己學歷也不好,但生活過得還不錯,所以沒有特別覺得成績很重要。」金華國中一個年級約有一千兩百名學生,符慧中的老大李杰修總成績排名約在三百多名;老二李亞修大概是七百多名,老三李艾修也差不多在七百多名。除了老大成績好一點外,其他都算中下。

李亞修回憶他的國中生活:「很快樂啊!如果是別的家長早就叫我去補習了;但我們家沒有,講好聽一點,我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是很民主,但其實就是很放任。」當時符慧中看到李亞修根本不愛念書,卻老是喜歡動手做東西,就決定不該讓他讀高中。

符慧中說:「我三個小孩進高中的方式都不同。老大李杰修用考試進入景文高中;老二李亞修則是推甄上大安高工;老三李艾修申請入學進入台北商專(現為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從升學精英角度看,這些都不是明星學校。

明星國中選念高職

發掘自己興趣所在 一路念到英國研究所符慧中是金華國中第一個要推甄進大安高工的家長。她記得,由於每一所高中釋放給國中的推甄名額很有限,譬如:北一女給金華國中三十個名額,建中有三十個名額。學校為了公平起見,把家長聚集在大禮堂裡,各個學校名額就像一疊疊日曆一樣掛在牆上,學生按總成績排名依序去撕名額。

「我小孩七百多名,輪到我的時候,大安高工一張都還沒被撕過。」當她撕下大安高工第一張名額時,旁邊的老師一擁而上,告訴符慧中說,「不要那麼絕望,七百多名還是可以考上高中,幹嘛要去念大安高工呢?」然而,進入大安高工建築科的李亞修,在其中發現自己真的很有興趣;為了學習更多的建築專業,他自己主動把課業補起來,自修英文,一路念到國外研究所。

符慧中開玩笑說:「現在成績最好的老大學歷反而只有大學畢業,當時成績很差的老二,反而讀到英國漢諾丁大學研究所。」然而不管學歷高低,「他們都過得很快樂,勇於接受挑戰也很熱愛工作。」符慧中話語裡滿是欣慰,畢竟現階段在台灣,能夠樂觀迎向未來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稀少。

李杰修目前是國內一家金融公司的基層幹部,正被公司訓練預計明年初派往俄羅斯。他已三十一歲,國內元智大學學士學歷,已有兩百萬元年薪,在同輩之中表現很突出。符慧中認為,不害怕外派,願意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拓荒,是李杰修在職場中最具競爭力的特質;而他認為,這與他從國中時期一路打籃球校隊有關。

十二年國教錯了嗎?

探索教育初衷良善 只可惜執行細節偏了短短十年,符慧中訝異世界變化之快。當時,周遭有一些家長急著讓孩子補英文,甚至送到美國當留學生,「但如今,外國人都要來學中文,這你當時怎麼料想得到。」目前,台灣的中學教育也在進行大變革。符慧中認為,十二年國教的初衷是好的,讓國中生延緩三年面對升學壓力,給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這個方向才能培養出帶著走的能力,也才能符合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只可惜後來的執行細節偏了。」符慧中惋惜地說。

「十二年國教可以跳脫只重升學考試的陷阱,家長們應該把握這個機會。」親子專家李偉文提醒家中有國中生的家長。他說,從各國中學教育的新趨勢來看,讓國中生有課外的學習絕對必要,不應該讓他們把時間全花在考試補習上。

送去私立學校或補習班,用長時間密集的考試來壓迫學習,「勉強的學習,只會讓孩子失去動機與活力。」根據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的觀察,開始有家長認同國中生探索的重要。將來,若有更多的家長觀念改變了,國中教育可以在三、五年後有全新的面貌。

有好學歷就能有好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世界會變化得更快。回到一開始雞排博士對年輕人的忠告:「適性發展。」確實,在充滿挑戰的社會裡,只有找到自己清晰的目的與動機,才有激勵向前的資本。

13歲是發展心理能力關鍵期──人生各時期的人格發展任務與瓶頸

0~1歲 嬰兒期

人格發展任務

信任vs.不信任 若發展不順利,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6歲 學齡前兒童期

人格發展任務

自主行動vs.羞怯懷疑 若發展不順利,會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7~12歲 學齡兒童期

人格發展任務

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 若發展不順利,會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13~18歲 青春期

人格發展任務

自我價值統整vs.角色混淆 若發展不順利,生活會覺得無目的,徬徨迷失。

困惑的青春期孩子,須經過一段摸索期,才能完成價值統整,困惑期結束於他們決定投入某個成人的社會角色(如某種職業)。摸索過程中,隨之而來的挫折或承諾,都是培養心理能力的關鍵。

19~30歲 成年早期

人格發展任務

友愛親密vs.孤僻疏離 若發展不順利,將與社會疏離,時常感到寂寞孤獨。

資料來源:根據心理學界著名的艾瑞克森人格發展理論整理而來。他認為不同年齡階段都各自有主要的人格發展任務。

整理:方德琳

成就與智商無關

七大心理特質才是關鍵

熱情 以興奮和能量迎接生命,會積極參與、激勵別人。

自我控制 對自己的感受和所作所為都加以節制,建立自我紀律。

好奇心 對新事物的體驗有興趣,找到讓自己著迷的東西。

樂觀 期待未來美好的一切,並且努力爭取。

毅力 不顧一切阻礙,完成任務。

感恩 能察覺機會與周遭的好事,並心懷感激。

社會智商 能察覺他人的動機與感覺,尊重別人感受,並知道如何結識別人。

資料來源:

1.此研究結果來自美國教育家列文(KIPP,知識就是力量計畫創辦人)與心理學家皮特森的研究。

2.每項心理能力的詳細說明來自心理醫師王浩威。

他們,13歲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符慧中三子女不拚成績 各自找到出路

老大 李杰修

13歲:學校籃球校隊,打到聯考前仍不放棄。

現在:年薪200萬,並勇於接受公司外派俄羅斯的挑戰。

老二 李亞修

13歲:不愛念書,愛自己做東西,進入大安高工讀建築。

現在:發現對建築的興趣,念到英國建築研究所,並以建築師為業。

老三 李艾修

13歲:每周請假一天擔任兒童節目外景主持。

現在:研究所剛畢業,期待進入傳播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47

中國》破壞,一切推翻重來

2014-01-06  TCW
 
 

 

17. 不用產品經理,讓粉絲決定想要什麼二○一三年第二季小米機在中國市占率五%超越蘋果,被譽為「蘋果下一個最重要的對手」

讓蘋果吃癟的手機商:小米科技

提出者:創辦人雷軍顛覆:所有手機大廠推薦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陳威如、《財星》雜誌

三星(Samsung)花了一百一十 二億美元、微軟(Microsoft)花了一百零六億美元投入研發。但是,小米科技卻背道而馳,反過來讓粉絲告訴它,智慧型手機該長什麼樣子。

小米機擁有二千五百萬名使用者,使用的介面MIUI三分之一創意設計來自粉絲貢獻。

MIUI開發時會邀請部分用戶給開發意見,推出後,每天都有三十到四十萬粉絲回饋意見,只要建議數達標準,就會改版。

讓顧客告訴自己想要什麼,大概是所有廠商的夢想。但,為什麼其他大廠沒辦法模仿?

想一想,小米機連產品經理都沒有,就是因為要讓工程師直接面對客戶,考核工程師的KPI(關鍵績效指標)是:用戶愛不愛你開發的功能,他們把研發權也交了一大部分給顧客。這對傳統大廠而言,豈不是要他們把部門全都裁掉重來?

18. 買賣基金,用一指就搞定餘額寶半年累積三千萬名用戶,賣出中國史上金額最大基金,掀起網路金融風潮

買賣基金新通路:餘額寶

提出者:創辦人馬雲顛覆:中國工商銀行等銀行,華夏基金等基金公司推薦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支付寶是中國最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人們會把錢放在支付寶裡,拿去轉帳,買淘寶的產品。

二○一三年六月,支付寶推出餘額寶,藉著連結貨幣基金,最新七日年化報酬率可達六‧五九%,是中國的銀行活存利率的十八‧八倍,餘額寶吸金,造就中國有史以來最大基金,關鍵不是報酬率,而是,科技太方便了。

投資門檻低,一元也可存款或贖回,無手續費,只要一按鍵,每天下午三點後,用戶可知當天報酬率。推翻過去基金公司還要透過銀行等通路,一筆一筆買賣基金的流程。六個月內讓三千萬名用戶埋單,規模達人民幣千億元。

小微金融執行長彭蕾認為「簡單」是關鍵。換個角度想,銀行與基金業者要建平台不難,但,要他們把過去所有通路全推翻,才是難事。此外,這件事也告訴我們,手上握有龐大客戶社群,想賣基金,甚至賣飛機,都是有可能的。

19. 賣煎餅,用賓士車專送北京最大煎餅連鎖受邀到中歐工商學院和長江學院MBA演講,二○一三年創投估算價值為人民幣四千萬元

最紅的行銷案:黃太吉煎餅

提出者:黃太吉煎餅創辦人赫暢顛覆:傳統餐飲業者推薦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陳威如

這絕對是二○一三年中國數一數二的行銷創意。邏輯跟小米機很像:先拉攏粉絲,把粉絲放在產品之前。

煎餅是北京隨處可見的路邊攤小吃,黃太吉標準雙蛋煎餅賣價人民幣十二塊錢,比路邊攤高出一倍,在北京高級辦公區,師傅三十秒內做一套煎餅的標準流程,麵漿配方統一,醬料該刷幾下?刷哪裡?都有規定,如果僅是如此,不過就是連鎖的中式快餐。

黃太吉脫穎而出的做法是,先讓粉絲看到它。一開始創辦人開賓士車外送煎餅、美女老闆娘送餐的手法,讓所有人瘋狂轉載。緊接著,創造大家一直會流傳的「好題材」。在他的店裡,店員穿紅橘色制服印著「Genius Of Jianbing(煎餅天才)」,二十平米小店裡放著小木馬,每十五分鐘就有人騎馬拍照,用店裡免費WiFi上傳微信。

此外,店裡還附上三種停車攻略教你怎麼停車不被罰,例如,打開後車廂,被開單的機率降低,如果真的被開單,拿罰單換南瓜羹。

店裡充滿逗趣文字:「在黃太吉吃煎餅果子,喝豆腐腦思考人生」,發票打上「如果沒有天生麗質,就好好天生勵志」,「良心用好料還原老味道」,每天還隨著老闆想出不同的標語改變。

當吸引人注意後,就是要讓粉絲感受到,這家店非常有趣且具個性,而且,總能推陳出新。

例如對外演講時,創辦人從不宣傳自家煎餅,而是談自己最有興趣的外星人研究,甚至在美國用微博實際轉播外星人。大陸趨勢觀察家肖明超認為,他把餐飲做成一種娛樂業。蘋果每年辦供應商大會,他辦「吃貨大會」(找來網友吃煎餅、聽相聲聚會),請來美國、澳洲網友參加,還封街辦過兩、三百人的派對慶祝結婚紀念日。

當粉絲感覺吃煎餅變成一件很酷的事後,喜歡的人,對黃太吉自然有很高的忠誠度。創辦人赫暢解釋,餐飲就像供應鏈,「我只是延長這個供應鏈,嘴裡只是中間一環,還要往下到腦子裡,讓顧客對你認可,形成圈子,有人愛你,今天做產品唯一就是贏得別人的愛。」

看到其經營粉絲的能耐,現在,中國最早的創投創業工場創辦人麥剛都投資這家煎餅店。

20. 讓利越多,才會賺越多平安萬里通,如同台灣的Happy go卡概念,可以讓人積分,客戶年增五倍,達五千萬客戶,是金融業跨足網路最快者

信用卡積分業者:平安萬里通

提出者:平安金融科技諮詢董事長吳世雄顛覆:銀行業者推薦人:《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

要經營好粉絲群,讓利,是很重要的關鍵。

刷卡積分兌換商品,是銀行增加信用卡客戶忠誠度的方法,但是因為兌換方式受限,頂多就是換銀行寄來的DM商品,積分使用率不高。

中國第二大產險集團平安保險,二○○八年推出萬里通積分,使用者不多,但到二○一三年使用戶一年暴增五倍到五千萬人,差別就是,二○一三年,其積分在全中國二十萬商家,連手機通話費、樂透都可換。

現在,使用積分的客戶刷卡率是不使用者的四倍,顧客在商店消費折抵的現金由平安埋單,表面上看來,平安「虧自己」,讓利給消費者,但是商家會反饋消費者購物資料,「新鮮的數據」,讓平安可以精準的進行大數據行銷。

平安金融科技諮詢董事長吳世雄舉例,如果發現顧客常去夜店消費酒,這樣在他購買車險時,就可以把酒駕的風險計算進去。

平安金融科技商務智能部總經理李榮智指出,平安可分析出兩百種不同類型的客戶,雖然比不上淘寶的兩千種,但是平安的客戶都是購買力強的實名客戶。雙十一(光棍節)時,使用平安萬里通積分的客戶有一七%收到車險廣告後會購買,而沒使用者僅有五%成交。

資策會前瞻科技研究所所長林蔚君解讀,它(平安)是少賺不是不賺,當客戶使用積分購物次數越多,平安就越了解你需求,提高客戶轉化率(指實際成交),到時可以賣給商家客戶流,收取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34

巴菲特:金融危機將捲土重來,但並非現在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8271686
沃倫·巴菲特週五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如果近期全球股市從當前點位暴跌50%」,他將大吃一驚。

巴菲特預測稱,未來幾年「總會有那麼一天」金融危機將捲土重來。屆時,市場將遭受重創。然而,他並不認為那將很快發生。

未來的50年中,人們將作出瘋狂的舉動。不過,未來幾年這種事不大可能發生,畢竟投資者剛剛從2008年市場崩盤中緩過一口氣,大家還心有餘悸。

不過,他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自從閱讀了美國前財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撰寫的回憶錄的原始版本之後,巴菲特表示,現在看來,此前將2008年金融危機描述為「經濟史上的珍珠港事件」是有些輕描淡寫了。

總體上看,股神對美國還是很有信心的。美國經濟已經開始復甦,巴菲特相信「美國終將安然度過經濟危機。」自從2008年經濟下滑之後,他就看好美國經濟將回升。巴菲特提醒觀眾,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曾經四次暴跌50%,但最後總能再度上漲。

不過,他並不指望今年經濟能迅速回暖,相反,他認為今年經濟復甦的速度還是相對緩慢。

對於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熱點事件,比如烏克蘭局勢緊繃、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巴菲特對CNBC表示,不會僅僅因為這兩件事拋售任何資產。

但巴菲特對市場長期前景還是很樂觀的。他對58歲的CNBC主持人Joe Kernen表示,

在你有生之年,將有望看到道指站上100,000點。但我就看不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439

巴菲特:金融危機將卷土重來,但並非現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57

沃倫·巴菲特周五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如果近期全球股市從當前點位暴跌50%”,他將大吃一驚。 巴菲特預測稱,未來幾年“總會有那麽一天”金融危機將卷土重來。屆時,市場將遭受重創。然而,他並不認為那將很快發生。 未來的50年中,人們將作出瘋狂的舉動。不過,未來幾年這種事不大可能發生,畢竟投資者剛剛從2008年市場崩盤中緩過一口氣,大家還心有余悸。 不過,他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自從閱讀了美國前財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撰寫的回憶錄的原始版本之後,巴菲特表示,現在看來,此前將2008年金融危機描述為“經濟史上的珍珠港事件”是有些輕描淡寫了。 總體上看,股神對美國還是很有信心的。美國經濟已經開始複蘇,巴菲特相信“美國終將安然度過經濟危機。”自從2008年經濟下滑之後,他就看好美國經濟將回升。巴菲特提醒觀眾,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曾經四次暴跌50%,但最後總能再度上漲。 不過,他並不指望今年經濟能迅速回暖,相反,他認為今年經濟複蘇的速度還是相對緩慢。 對於全球投資者關註的熱點事件,比如烏克蘭局勢緊繃、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巴菲特對CNBC表示,不會僅僅因為這兩件事拋售任何資產。 但巴菲特對市場長期前景還是很樂觀的。他對58歲的CNBC主持人Joe Kernen表示, 在你有生之年,將有望看到道指站上100,000點。但我就看不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93

15年前賣殼退市 重慶川儀捲土重來申請上市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newstock/yjbg/20140506/021019008461.shtml

  5月4日,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川儀」)一則招股書申報稿迅即引爆市場話題:一個曾經賣殼退市的公司,如今重新申請上市。

  根據申報稿的敘述,重慶川儀的前世和今生與資本市場有著這樣一段分分合合的「戲份」:1993年成立,1996年8月30日在深交所[微博]上市(代碼「000607」 )。然而,就在上市第二年,因亞洲金融危機、技術進步滯後、國外產品進入等三重因素影響,公司經營每況愈下,於1997年和1998年連續兩年虧損,1999年4月被ST。

  彼時的重慶川儀已難以單純依靠公司自身及原有股東的力量在短期內實現扭虧。為避免退市,在重慶市政府的主導下,1999年6月,四聯集團與華立集團達成協議,對原重慶川儀進行重組。1999年10月,000607這個「殼」賣給了華立控股(即華智控股(4.25, 0.00, 0.00%))。

  申報稿顯示,賣殼2年後,重慶川儀於2001年開始扭虧為盈。隨後,重慶川儀啟動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

  2006年,重慶川儀增資擴股,全球知名的自動化企業日本橫河公司以3341.5萬元認購了2101.6萬元的出資額,公司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2008年底,公司再度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改制4年後,2012年,公司再度申請上市並預披露過招股說明書,但遭遇IPO暫停。

  根據資料,1996年重慶川儀第一次IPO時,發行數量為3910萬股,發行價為每股4元,粗算下來,融資總額為15640萬元。而此次IPO,根據公司披露的募投資金投向——智能現場儀表技術升級和產能提升、流程分析儀器及環保監測裝備產業化、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等三個項目,以及償還銀行借款的資金需求情況,其此次IPO項目的合計投入資金額約6.26億元。公司稱此次上市融資,主要是為了「消除產能瓶頸」。

  市場注意到,此次重慶川儀還有一些有趣的變化:一是名稱的變化,由原來的「重慶川儀股份有限公司」變為「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上市地的變化,原來是在深交所上市並退市,如今則是向上交所[微博]提交了上市申請。

  一個曾經賣殼退市的上市公司,能再次成功上市嗎?「沒有先例。」業界對此持懷疑態度。

  記者閱讀申報稿時注意到,這次申請上市的重慶川儀2008年12月26日註冊,其設立時擁有的「主要資產」為川儀有限的全部資產,應為當初重組時置換出的資產;而申報稿也明確表示,此次擬上市主體新重慶川儀的8個主要資產中,6個為四聯集團向華立集團購買的原上市公司退市主體。而且,公司申報稿還明確,改制前後,公司實際從事的主要業務,均為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的研發、生產、銷售、技術諮詢、服務等,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

  對此,有業內人士提醒,如果參照現有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情景,若分拆上市的資產,在上市公司體內存續期間,曾經有過融資行為,那麼,分拆上市將不予獲准。由於在IPO規定中尚未有類似條款,如何把握就成為關注的一個焦點。

  在申報稿中,公司特別強調自己是國內同行中綜合實力排名第一;公司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及行業市場將保持20%年複合增長率等前景。

  對此,分析師的看法是:公司傳統產品的主要客戶在石化與冶金行業,下游需求目前不振;但儀器儀表大行業門類、品類眾多,技術不通用,利於中等規模企業尋找利基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46

敗走麥城的優衣庫:為何能在中國卷土重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09841.html

優衣庫進入中國並非一帆風順,早在之前,就曾在中國市場敗走麥城。然而今天,優衣庫是如何實現逆襲的?除去供應鏈反應快速、商品價廉物美等核心因素之外,最直觀的原因可能還是要回歸第一線店鋪。

國際服裝品牌優衣庫(UNIQLO)的母公司,日本迅銷(FastRetailing)集團將“經營要順應顧客的需求,創造顧客的需求”作為自己23條經營理念的第一條來貫徹落實。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迅銷集團的銷售額達1.1430萬億日元,同比增長23.1%,並在該公司歷史上首次超過1萬億日元。

曾在中國市場敗走麥城的優衣庫如何逆襲?除去供應鏈反應快速、商品價廉物美等核心因素之外,最直觀的原因可能還是要回歸第一線店鋪——從進門時店員熱情的問候,到櫥窗內塑料模特的展示方式和貨架上衣物的折疊、掛放展示,再到店內潛移默化的燈光和音樂,每一項都讓人覺得恰到好處,以這種最直接的方式激發起消費者的購物熱情。

精確的背後,是優衣庫經年累月的大量測算和反複的實踐與改進。沒有什麽細節是理所應當的,只是你還不了解藏在優衣庫店里的秘密罷了。

陳列

1.櫥窗

優衣庫的櫥窗陳列一直為業界所津津樂道。在夏天快要來臨時,在優衣庫中國上海淮海路旗艦店,櫥窗結合當季主題,用沙灘、陽光等元素進行布置,選擇的色彩多鮮艷明亮,道具如傘、遮陽帽等一應俱全,排列方式也是錯落有致。

所謂“快時尚”,不僅意味著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快,還有一項重要含義是引領潮流、提前教育消費者,在季節來臨之前就在櫥窗空間里展示下季的衣著搭配。

當然,這個工作量不可小覷。優衣庫淮海路旗艦店的塑料模特超過600個,其中300余個是可以旋轉的,並且櫥窗展示需要常換常新,周期一般不會超過1個半月。

在優衣庫,負責店鋪內陳列的主要是視覺營銷部門,貨架陳列由負責賣場布局的部門來主導。

每個月,總部的視覺營銷部門會向店鋪內的視覺營銷團隊下發整體的搭配指示,後者會根據指令實施具體的搭配。

2.次序

仔細回想一下,是什麽吸引你走進了優衣庫的店鋪?又是什麽讓你在店里逛下去?

如果說主題櫥窗說明優衣庫的商品陳列首先從店外就已開始,那麽陳列的第二個重點就是入口。

一般情況下,快時尚品牌都會選擇將入口處做得開闊、視野好,而在衣物的選擇上則會將一部分熱賣的當季商品放置在門口的位置,先將顧客吸引進場。

進入賣場後,隨著路線規劃和品類分區的不同,消費者也就開始不自覺地走入了品牌的“布局”中。

值得註意的是,幾大快時尚品牌的陳列標準各有差異,例如ZARA采取的是主題式分區陳列,將不同風格的衣服和飾品聚集在同一個區,避免互相之間的“混搭”產生不和諧;而C&A則是根據不同的生活方式進行場景式分區,把工作、休閑、運動等各式場景與商品結合,便於目標明確的消費者購物。

優衣庫的店面規劃則體現了以“效率”為中心的原則。其主要采取的分區方式是“長通道+小格子”,最大化地利用了賣場空間,倉儲式的陳列既在視覺上形成了豐富的形象,又可強化其“自助購衣”的品牌定位。

當下,優衣庫店內的商品已經涵蓋了夏秋兩季,因此從入口、電梯口到賣場深處的“長通道”上,消費者看到的商品次序就是由夏裝至秋裝,由T恤、襯衫等上衣至褲裝。

而在顏色和花紋的排列上,優衣庫的陳列宗旨是由淺到深、從冷色系到暖色系進行排列,順序可以具體到“紅橙米黃綠藍紫”,按光譜順序從通道入口向後排列。花紋方面則是由單色系、波點至條紋陳列,這也是最符合購物行為的花色選擇方式。

有一種特殊的商品並不遵循這一原則,那就是裙裝或其他頗具時尚感、需要重點推薦的衣服。淮海路店的一位樓層店長告訴《好公司》,優衣庫的原則之一是“把有魅力的商品放在賣場深處,吸引顧客走進來”。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收銀臺位置的選擇上:現在你知道服裝品牌們為什麽把收銀臺放在店鋪深處了吧?

3.陳列方式

走進任何一家優衣庫的店鋪,是不是遠遠地就會被一整面“T恤墻”抓住眼球?

優衣庫的PP(Point Of SalesPresentation,要點陳列)區,是人們進入店鋪後視線集中的區域,也是商品賣點的主要展示區。為了使PP區給人耳目一新、氣勢磅礴之感,優衣庫往往將其常規款的純色商品集中折疊、整齊劃一地放置在一起。

該區域的商品按照從上到下尺碼由小至大的順序進行排列,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一件眾所周知的事。但,你知道展示架上每一摞T恤的數量嗎?

答案是:15件。沒錯,就是這麽精確,既恰當地填滿了貨架,又方便店員統計數量。

相比這些基本或經典款商品的陳列方式,表現藝術、音樂、電影、漫畫等流行文化的優衣庫UT(UNIQLO T-Shirt)由於以彩色圖案為主,陳列方式也多為掛放展示。

那麽,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優衣庫店內掛著陳列的衣服,隨時都可以拿到手上,個中秘訣在哪里?

根據人體自然規律和消費者行為研究,服裝行業存在著“黃金陳列線”的說法,具體是指與人水平視線基本平行、離地90-120厘米之間的的貨架陳列空間。

該區域通常位於貨架的第二、三層,是眼睛最容易看到、手最容易拿到商品的位置,所以也被視為最佳陳列位置。

優衣庫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將男性的“黃金陳列線”調整為85~140厘米,女性則為75~130厘米,把衣服的掛放高度控制在該範圍內,最大限度地貼近人體功能、減少不適感。

說完了掛放展示的高度,再來談談每件衣服的間距。在掛放重點商品如真絲連衣裙時,店員們會將衣服逐件分開約3厘米的寬度來進行掛置,相對稀疏的陳列不僅會帶來更為清爽的效果,也避免了該商品因展示而帶來的庫存壓力。

4.促銷工具

“促銷”這件事對於任何一家快時尚公司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大多數情況下品牌都會選擇一些並不紮眼的促銷工具進行輔助,稀釋消費者對“促銷”的敏感性。

在這方面,優衣庫的實踐可謂是靈活又不失章法。

在店內的POP(Point Of Purchase,賣點廣告)信息傳達上,優衣庫在每個品類分區都會放置關於產品介紹的背板,介紹材料、設計、版型、搭配、折扣等信息。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消費者更直觀地了解和自主地選擇商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助式的倉儲購物賣場風格。更重要的是,這些背板可以安裝在任何的貨架或櫃臺上,並且可以靈活調整尺寸大小,在保證店面整潔的情況下又及時傳遞了促銷信息。

服務

從消費者走進店鋪到離開,優衣庫員工依次有四句服務用語。

入店時“歡迎光臨”,查詢產品情況時“請稍等”,查詢結束“讓您久等了”,離開則是“謝謝,歡迎再次光臨”。

這僅僅是最基本的規定,店員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加入更多人性化的服務。例如消費者進店時直接根據時間問候“早上好”、“中午好”;留意人們的信用卡簽名,在說“祝你購物愉快”之前加上對其的稱呼;甚至還會稱贊對方的商品,比如“這件衣服你買得真劃算”、“這是我們現在最暢銷的商品”。

很多時候,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服務細節卻是優衣庫“留住”消費者的核心。

另外,雖然優衣庫強調自助式購物,“店員不在消費者身邊給予建議,不影響顧客試衣體驗”,但這也不是完全固定不變的。

上述優衣庫店長對《好公司》介紹,在三種特殊情況下,店員們會主動為對方提供幫助:當消費者在貨架面前停留超過3秒時、當其觸摸商品時,以及當他將該商品拿起來時。

“我們會在場內不斷巡回,看顧客是否需要幫助。如果他們說希望自己看的話,我們就立即讓到一旁。”

燈光、音樂

如果把店鋪比喻為一個人,那麽燈光和音樂對他的“性格”起著決定作用。

在優衣庫店鋪內,即便是白天也會是燈火通明,營造出寬敞明亮、整潔通透的購物環境;H&M店內光線設置的重點則是打在模特和核心展示區域,明暗度可適當調整,但總體原則是“需要燈光打亮店鋪的所有區域”;而在性格迥異的Abercrombie & Fitch店內,昏暗迷離的燈光、濃郁的香水味都在向人們昭示,這是個標準的“夜店咖”。

音樂方面,優衣庫的配樂多為簡單的節奏和旋律。但這些辨識度極高的背景音樂在某種程度上營造出一種“緊迫感”,容易使消費者產生快速購物(也可能是快速離開)的心理。

比較而言,H&M的背景音樂偏愛爵士和嘻哈風格,ZARA則直接將歐美熱門單曲搬到店內,後者甚至連音樂播放都完全由西班牙總部的電腦系統控制。

而有意思的是,雖然音樂大部分時候聽上去“一成不變”,但事實上優衣庫總部每個月都會為各分店發來新碟。

你聽出不同了嗎?


(編輯:余佳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53

複雜衍生品卷土重來 監管反催生互換市場繁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621

市值達到9.8萬億美元的美國債券市場看起來有些沈悶,但是在它平靜的外表下是另一番景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投資者正越來越多地轉向與特定公司信譽綁定的衍生品,而不是直接購買公司債券。這種合成賭註的規模已飆升至至少2011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有時甚至超過了標的債券的交易量。

這反映了投資者的擔心。投資者擔心不能足夠迅速地進出債券市場。受監管加強的影響,華爾街正退出債券交易,這可能使投資者的處境更為脆弱。在美聯儲考慮退出長達6年刺激政策的今天,市場的前景瞬息萬變。

在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耶倫表示,美國勞動力市場正在愈合,而政策制定者正開始考慮何時開始撤回刺激性政策。

衍生品的繁榮也凸顯了投資者正重新回到這結構複雜、高杠桿的投資工具。衍生品放大了投資者的潛在收益或損失。

彭博新聞社援引巴克萊信貸策略師Jigar Patel表示,

使用信用違約互換時,你不會受到市面上有什麽債券或交易頻率的限制。人們正在尋找不同的方式來投資,承擔風險。

公司債投資經理更加關註保持靈活性,因為新規已經使得華爾街大行已經削減了他們在債市中的存在感。投資者選擇衍生品是因為它們往往更容易購買或出售。

巴克萊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與特定投資級公司綁定的信用互換的交易額幾乎翻了一倍,達到9000億美元。而2013年同期,交易規模不到5000億美元。同期,投資級債券的交易額從平均每天132億美元下降到每天131億。

巴克萊數據顯示,一些公司的衍生品交易比它們的債券交易更為活躍,比如Nordstrom、Staples和惠而浦公司。畢竟,如果一個公司不發行足夠的債券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交易員可以通過綁定標的債券互換的方式,獲得相關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47

騙局捲土重來 艾薩 Isaac Sofaer

2014-09-11  NM
 

近年不少在海外上市的內地公司,被指虛報盈利和業務等,不少公司已經爆煲,但有些仍然幸存。企業造假問題蔓延到香港。如蠟筆小新(1262)和福建諾奇(1353)等,被指挪用公司資金。不久前才上市、市值達600億元的天合化工(1619),近日被分析機構指有詐騙行為,資產毫無價值。

數日前,又有報告指腸衣生產商神冠(829)涉嫌欺詐。我曾對它作出分析,發覺它的盈利數據十分有趣。不過,近來它借了一大筆港元貸款,然後兌換成人民幣來存款,無疑令股東承受風險,只是這舉動不等於欺詐。單看報告,我無法肯定神冠是否有問題,但分析機構在盡職審查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在我眼中,以取巧的形式去控制盈利、誤導投資者或隱藏公司真實情況,已經是一種詐騙。有些公司鍾意用財技,例如將正常的開支,包裝成資本化利息或開支,及刻意降低無形資產或商譽的攤銷。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公司利用會計制度誤導天真的投資者。一個嚴重卻常見的問題是,有些公司負債很高,靠銀行貸款維生,卻仍然運作。在一些地區,這些「持續經營」的公司早被要求停牌了。

中鋁恒大債務沉重

中國鋁業(2600)是一個例子,中鋁雖可持續經營,但其實它每年都虧損,靠借貸度日。中鋁的財務狀況差,難以轉虧為盈,雖是國企、由中鋁礦業(3668)控股,但不足以支持現價。恒大(3333)中期業績,淨利潤僅為64.9億元人民幣。即使營業額達630億元人民幣,恒大仍將57億元的債務支出資本化。引伸的問題是,負債對資產的比率高達4比1;如果加上1,150億元銀行貸款,比率則上升至7比1。這是我35年的分析員生涯中,資產負債比率最高的公司。現在,恒大想進軍乳業、畜牧業、農業和石油產業。恒大可從哪裡獲得更多貸款,是難以想像的問題:它的財政狀況如此差,還可以正常營運及保留上市地位嗎?雖然債務沉重,恒大卻斥資50億元人民幣回購股票,以支持股價。像恒大和中鋁這些運作模式,是匪夷所思,不明白為何港交所仍讓它們維持上市。難道為了使投資者損手嗎?

中國航信「控制」盈利

在我們的組合裡,恒安的業績令人失望,營業額有上升,卻因人民幣匯價引致損失,令純利下跌。中國航信的數據服務營業額,增長了80%,如果這額外的收入可持續下去,可以說是好過預期。還有,中國航信似乎「借」了未來幾年的開支,因為營運開支上升了4億元人民幣,但找不到原因,管理層也沒有解釋。應付賬隨之上升,顯示有些開支並未找數,只是在累積。我估計中國航信在「管理」盈利增長,雖然不公平,但至少不是製造虛假的盈利增長。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24

PIMCO前CEO: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86

MW-BX303_gross__20140321105854_MG

PIMCO前CEO兼練習首席投資官Mohamed El-Erian原本只想悄悄地離開。作為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繼承人”的他,並沒有想到,自己的離開會在PIMCO掀起一陣狂風暴雨,但他表示當時沒有考慮繼續留在PIMCO,哪怕是兼職。

今年一月,El-Erian作出了一個備受爭議的決定——離開資產規模近2萬億美元的PIMCO。本周一,他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

如果知道我的離開會引發媒體的狂轟濫炸,我對很多事的做法將會完全不同。

痛失左膀右臂

如果重來,El-Erian會考慮在PIMCO兼職嗎?

“如果接受不了每小時100英里的速度,那麽50英里呢?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選擇。”El-Erian如是說,將自己一貫的“拼命三郎”式的管理風格形容為“豈止於拼”。他表示,兼職工作將和自己的行事風格“不協調”。

作為世人眼中的“債券之王”格羅斯的繼承人,El-Erian的離開震驚了整個投資界,外界瘋狂揣測他與格羅斯的關系,以及他在PIMCO和後來就職的德國保險巨頭安聯的人生規劃。

他的請辭理由和其他辭職的高管一樣是陳詞濫調:花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El-Erian說他意識到,當一個好爸爸比當一個好的投資者更重要。

2013年5月,El-Erian忽然意識到,自己是時候做出一些轉變了。因為那一天,年僅10歲的女兒,給了他一張清單,列出了22件那些年他錯過的、關於她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El-Erian的突然離職,令年屆70的格羅斯手足無措,最終他任命了六位副首席投資官(CIO)填補El-Erian留下的空缺。在此之前,除了格羅斯本人和El-Erian外,再無其他CIO。

此後PIMCO風雨飄搖,投資者連續數月從公司旗下全球最大的債券基Total Return Fund撤資,贖回規模超過了250億美元。個中滋味,皆由格羅斯獨自一人承受。

“多麽痛的領悟”

El-Erian離職後不久,兩位戰友多年的個人恩怨情仇被媒體大肆渲染。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今年2月24日,《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爆料稱,去年格羅斯與El-Erian在十幾位同事面前相互拆臺,兩人之間的矛盾至此公開化。

該報道詳細介紹了曾經的“黃金搭檔”——格羅斯和El-Erian的合夥關系,稱兩人關系越發緊張要歸咎於格羅斯“專橫的”管理風格,以及在給予其他投資經理更多權力方面的分歧。

格羅斯隨後在接受路透采訪時說,他有足夠的證據表明El-Erian為《華爾街日報》上述文章作了“傑出的貢獻”。他還聲稱El-Erian試圖“中傷”他。

然而,在本次接受路透專訪中,除了“天才”之外,El-Erian拒絕用其他任何詞談論他的“老夥計”。

從此天涯是路人?

離開了PIMCO的El-Erian,在安聯謀得了首席經濟顧問一職。他是這樣形容新工作的:

花費我50%的精力,我喜歡它。

盡管安聯在加州的辦公室距離PIMCO總部Newport Beach並不遠,然而El-Erian表示,新工作與PIMCO“並無交互”。

那是允許新領導階層湧現的正確做法,我對他們充滿敬意。

我在安聯所做的一切與他們並無聯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